部队装备

2024-10-25

部队装备(精选12篇)

部队装备 篇1

卫生装备是指以医疗、卫生、保健为目的,用于诊断、治疗和救护的仪器设备,是部队后勤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基层部队的卫生装备建设得到了高度重视,配置标准和仪器设备的科技含量日益提高,显著提高了部队的卫勤保障能力。但是,我们在对所属部队进行年度巡回检修时发现,部分卫生装备管理中存在的配套率、完好率、使用率问题,仍然影响了基层部队的医疗卫生工作。解决好卫生装备的配置、使用和管理,充分发挥卫生装备的全面效能,使其真正形成保障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卫生装备管理上存在的几个问题

1.1 设备更新有待进一步加快

随着卫生装备的配置种类及更新换代更趋完善和全面,一些仪器设备却没有在基层部队很快地投入使用,有的专科设备使用率不高或长期处于闲置状态,造成装备过时,陈旧老化,引起了资源浪费。部分卫生装备由于更新周期长,不少卫生队仍在使用性能落后、质量较差、年久失修的设备,特别是一些诊断、检验设备,由于长期超负荷运行,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已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导致设备在简单的摄片和常规的化验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1.2 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卫生装备的规范化建设,给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了解的情况来看,个别单位对卫生装备还存在着重使用,轻管理的现象。没有落实“定人使用、定人管理”制度,有的卫生装备甚至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状态,所以就更谈不上定期维护保养。一些单位虽然已建立了卫生装备技术档案,但填写不标准、不规范,加上原始资料也残缺不全,因此不能完整真实地反映卫生装备的现状。同时,由于流动性大,人员难以相对固定,因交接手续不全引起的随机附件丢失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一些单位的工作人员不熟悉卫生装备的结构性能、工作原理和操作规程,经常违规操作,造成仪器设备由于人为因为损坏和停用。

1.3 维修服务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

现有的卫生装备90%以上都属于上级单位配发,一些仪器设备在保修期内,故障较多,经常发生维修人员刚离开,故障又出现的现象[1]。有的设备在出现故障时,使用单位无法与生产厂家沟通联系,尤其是改装设备,由于其是由不同厂家所生产,即使工程技术人员来到现场,检修工作也难以顺利进行,致使设备长期不能修复,影响日常的医疗诊断和正常训练。另外,卫生装备品种较多,同一设备又分为不同的规格型号,因此在设备出现故障时,零配件相互之间无法替用,经常发生因缺少一个小的零配件致使维修无法继续进行的现象,为设备的维修保障带来不便。

2 改进措施及对策

2.1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管理

建立卫生科、院(队)两级管理机构,制定日常工作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使用人员的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配合,杜绝人为损坏仪器设备的现象,管理机构要随时掌握本单位卫生装备的分布和功能发挥情况,对配备不合理、使用率低的仪器设备进行统一调配,做到物尽其用。不定期对仪器设备使用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具体包括账物是否清楚,有无损坏及丢失,管理使用是否良好,从而确保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经常化。

2.2 建立健全档案技术资料

完善仪器设备的资料档案,提高各有关部门对仪器设备档案作用的认识,尤其对于万元以上的贵重设备,都应建立完整的技术档案和装备卡。技术档案内容包括:仪器设备履历本、验收资料、产品说明书、线路图、安装及使用技术要求、操作规程、保养维护等[2]。技术档案可一式3份,1份技术档案主要是原始资料,由基层部队卫生主管部门管理、存入档案;第2份技术档案是有关维修方面的资料,即在每次检修后尤其是更换元件或改变线路等情况下细致地做好维修记录;第3份技术档案由使用该设备的操作人员保存,主要是记录设备的使用及维护保养情况,内部工作人员的交接情况等。仪器设备管理卡包括装备名称、规格型号、国别、生产厂家、单价、出厂日期、启用日期、使用科室和负责人等内容。

2.3 坚持维护保养制度

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一般实行三级保养制。一级保养(使用保养):由设备操作人员负责,它的内容是保证仪器设备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如温(湿)度、防尘、防蚀、表面清洁等,使用保养的重点主要在设备外部。二级保养(专人保养):由使用科室指定熟悉装备结构和性能的技术人员负责定期保养,主要是内部清洁、局部检查和调整,紧固易松动的螺丝和零件,检查设备运转是否正常、零部件是否完整,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三级保养(预防性保养):由设备操作人员和工程维修人员共同进行,检查设备的主要部件,调整精度,测定各项功能是否符合仪器说明书和技术文件的要求,必要时更换易损部件。精度检查指测定设备的精度,特别是计量器具,如天平、心电图机、分光光度计等,还需定期地进行计量检查和鉴定。

2.4 注重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

基层部队由于人员编制少,设备使用人员经常更换,一人多机、一机多人的情况较为普遍,难以达到专业化的要求。设备经常处于新手操作的状况,且有相当一部分仪器设备是由战士卫生员操作。因此,切实培养一支思想稳定、技术优良和作风过硬的专业技术队伍是非常必要的。凡是配发的新装备,都要及时培训,纳入卫勤训练考核范畴,以考促训,尽快使新装备形成保障能力[3]。要使培训工作和今后的操作使用规范统一,不能只是简单扼要的了解。对一些大型的医疗设备,基层部队或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或拿出适当经费参加生产厂家组织的专门培训,使他们熟悉卫生装备的原理、结构、性能、操作规程和维修保养知识,真正具备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5 加强区域性检修机构建设

目前,部队卫生装备的维修保障任务主要是按照分工组织实施。由于保障的部队数量多,驻地分布点广,既有常规医疗器械,又有野战卫生装备,这对设备检修人员来说是个挑战[5]。要大力加强区域性检修机构的体制建设和质量建设,大量提供参加技术讲座、进修、短期培训的机会[4],培养一专多能的工程技术人员。区域性检修机构要牢固树立为基层部队服务的思想,转变工作方式和服务观念,经常加强与部队的沟通,了解卫生装备的使用状况,由设备出故障时才去维修转变为按计划或不定期下部队维护保养和检修,提高维修保障效率,确保基层部队仪器设备的正常工作。

3 讨论

卫生装备的管理是一项经常性的管理工作,基层部队的卫生主管部门要注意抓好日常的规范化管理和各项制度的落实,选派业务精、工作踏实的基层卫生人员进行检修培训,做好知识更新,提高基层部队仪器设备自我检修保养能力。另外,由于部队的机动性较大,对医疗设备的质量和使用要求较高,因此,配置的卫生装备要保证性能尽可能先进,质量可靠,操作简单,设备的品种也要相对统一,制式化的卫生装备将为基层部队的使用带来方便,同时也为医疗设备的检修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参考文献

[1]杨志华,李永刚.武警机动部队医疗装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7):45.

[2]王惠,雷勋祖.完善医疗设备维修管理[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3):47.

[3]周林华,周传华.部队卫生装备使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5):48.

[4]张祖进,郭召平.再述三级维修站的重要性[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9):58.

[5]潘伟,韩丕忠.新时期我军卫生装备建设跨越式发展面临的挑战[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1):67-69.

部队装备 篇2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种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被研究出来并广泛应用,以致我国火灾发生几率不断增大,灭火救援任务不断增加,且火灾救援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灭火救援装备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消防部队战斗力,且直接反映了我国消防技术水平的高低。精良的灭火救援装备是消防部队取得灭火成功的重要保证,那么在人口众多、国力还不是很强、人民还不是很富裕的我国该怎样科学合理地配置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装备,提高部队实战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一、关于消防部队优化灭火救援装备配备的规定

目前,我国全国内适用且正在被使用的有关灭火救援装备配备的标准和规定由三项,公安行业标准GA621-2006《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配备》标准、GA622-2006《消防特勤队(站)装备配备》标准和《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

《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配备》标准是公安部根据全国消防情况制定的,里面规定了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的最低配备和选配项目及装备备份要求;《消防特勤队(站)装备配备》标准规定了水上、航空、普通及特勤消防站的装备配备标准,;《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是由公安消防局起草,建设部和发改委联合发布的,其主要规定了城市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消防站建设要求。其中标准的第六章严格规定了消防站的消防车配置数量、品种、性能及消防灭火器材、消防员防护装备和抢险救援器材的必配和选配项目。

二、我国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装配配备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消防装备总体水平一直处于世界落后水平,一些常规装备仍处于欠账状态,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1995年世界主要城市消防技术装备情况中我国明显落后其它国家,而至2001年底我国地级以上的装备欠账状态相当严重,具体见表

1、表2。直到2006年后才相继出现有关灭火救援装备配备的标准与规定,表1 至2001年底我国地级以上城市消防技术装备情况

统计数据 消防车/辆 空气呼吸器/具 防化服/套 隔热服/套

应有 8734 27106 13266 22039

实有 6893 20383 9985 12935

欠账/% 21.1 24.8 24.7 41.3

表2至1995年世界主要城市消防技术装备情况比较

城市 人口/万人 消防车/辆 辆/万人

北京 1057 193 0.18

上海 1295 248 0.19

天津 890 139 0.16

中国香港 650 596 0.92

巴黎 650 741 1.14

纽约 800 867 1.08

即使各相关部门都给予消防部门更多的重视及充足的资金保障,消防部队的装备配备状况有了较明显改善,但在其他方面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如下:

1)型号多,维修保养困难

2)缺乏全面的应用性评估

3)缺乏系统考虑

4)新产品新技术应用滞后

5)价格昂贵的特种抢险器材使用率较低

三、优化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装备配备的措施

综合上述内容,我们可知灭火救援装备相互间存在广泛的组合互补性,为了避免大批量重复配置并提高灭火和抢险救援的效率,必须对灭火救援装备进行合理的搭配组合,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调整装备配备结构

灭火救援装备的种类和数量所构成的比例即装备配备结构,其一般须通过科学地分析火灾风险程度和现阶段辖区内火灾种类的数据统计才可确定。由于各辖区的火灾种类不同及风险程度不同,以致它们对灭火装备数量和性能的需求也不相同。因此,有关部门须对各辖区的历史火灾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并对其火灾风险情况做个全面的了解,以便掌握各辖区对各类灭火救援装备的需求情况,从而合理确定并调整救援装备配备结构。

2、综合并划分城市火灾等级

公安部门只有全面、系统地划分城市火灾和火灾事故等级,并结合灭火救援力量出动预案编制才可合理、科学地配备灭火救援车辆和装备器材。城市火灾的不同等级是根据该城市应对火灾、排除险情、实施救助和公务执勤等方面的能力来划分的,其中扑救火灾和抢险救援能力是城市火灾等级划分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不同城市火灾等级对灭火救援装备的配备有不同的要求,一般灭火救援装备的配备要求随火灾等级的提高而提高。

3、消防装备配备区域化

区域化是指将几个中队的辖区看做一个整体,从整体系统角度来考虑消防装备配备。实行装备配置区域化可以有效地解决资金不足问题,特别是一些价格昂贵的不可能大面积普及的装备。消防部门应统筹安排、宏观调控,将一个辖区内的所有消防部队看做一个整体,除了给每个部队配置基本灭火救援装备外还应根据每个部队的特点合理分配一些价格昂贵的装备,以便在同一辖区内发生任何一种突发灾害时,都有相应的部队和装备可以及时赶到,从而增强战斗力,避免更大的损失和伤亡。

4、专人特配,专人专配

消防所设计的领域和知识是广泛的,其对消防员的理论基础和知识面要求也较高,但目前绝大多数消防部队的官兵学历层次不高,不可能在短时间将各种救援抢险的战术和技能学会并全面地掌握。因此,消防部门可以根据每个消防官兵的特长安排他们承担某个任务并主攻该任务装备的学习和使用上,同时,还可根据不同任务的人数来配置相应数量的灭火救援器材,这样不仅增加消防员对装备的掌握程度还能发挥出装备的最高使用效率和官兵的工作效率。

5、制定地方标准

由于每个地区的火灾发生数、火灾种类、急需的救援装备种类与数量、经济条件等都是不相同的,所以地方政府部门与消防部门等多方应达成共识,结合当地的火灾等级及自身消防特点,制定出一个现阶段本地区消防装备配备标准,以优化选配装备的配置。

四、结论

一切为了先进战机早日装备部队 篇3

试飞就是飞行试验,它是在真实的飞行环境条件下,对新研制的飞机进行各种试验研究的统称。试飞伴随飞机研制的始终。飞行已经是人类征服天空过程中具有较大危险性的活动了,试飞,这种特殊的飞行就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它要求试飞员敢为天下先,敢于冒着生命危险,为后人“飞”出一条平坦大道……

说起试飞员,人们首先想到的大多是驻扎于陕西阎良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的空军某试飞团,几十年来,该团承担了我国各型新机特别是固定翼战机的科研试飞任务,其优秀试飞员具有传奇色彩的试飞故事也见诸干很多新闻媒体。殊不知,在陆军也活跃着一支试飞部队,只不过他们的试飞对象是各型直升机,它就是中国陆军航空兵某直升机试飞大队。虽然它还很年轻,虽然它还鲜为人知,但它在我国军用直升机发展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也一样有一批优秀试飞员,也一样有着惊心动魄的试飞故事。

值中国陆军航空兵成立20周年之际,我们前往江西景德镇,走访了驻扎于昌河飞机工业集团的陆航某试飞大队,让读者和我们一起共同领略它的非凡。

因陆航装备发展而生

陆军航空兵是以直升机为主要装备的陆军前沿性主战兵种,是陆军实施非线式、非接触、全纵深机动作战的骨干力量,是衡量陆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陆军发展战略向机动作战、立体攻防的转变,迫切要求加速陆军航空兵的发展,使之由单一型向合成型、由运输型向攻运结合型、由辅助型向主战型转变,真正成为一支能适应联合作战需要的快速机动力量。要实现这个目标,没有先进的直升机作战装备是不行的。

陆航成立以来,一直注重武器装备的建设,着重发展符合陆军航空兵作战需求和提高陆军空中突击能力的先进直升机,目前已拥有“小羚羊”、“直8”、“直9”、“直11”等多种机型,并正在大力发展新型主战装备。

工厂生产出来的直升机在装备部队之前需要进行交付试飞以检验它们是否满足军方的各项性能要求,正在研制的新型直升机在定型生产之前需要进行科研试飞,现有直升机的改进改型也需要进行科研试飞,这些试飞工作由谁来完成呢?在陆航试飞大队成立之前,它们都是由科研单位、工厂和部队临时聘请飞行员完成的,这严重制约了直升机的科研、生产和装备。陆航要加快新型直升机的发展,让研制生产出的直升机好用、管用,就迫切需要一支真正了解陆航需要、自己的专业直升机试飞力量。2001年2月22日,我军第一支直升机试飞大队应运而生。试飞员们都是从陆航各部队的优秀飞行员、教练员中挑选而来,他们经过基本试飞程序和方法的培训后,就开始了边组建、边试验、边学习的试飞之路,以“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创一流”为奋斗目标,努力建设一支具有陆航特色的高水平直升机试飞队伍。

关键作用无可替代

试飞大队主要承担军用直升机的出厂交付、科学试验和定型试飞任务。对于交付试飞而言,试飞是直升机出厂的最后一道程序,又是直升机装备部队的第一道程序,试飞大队作为第一把关人,责任重大。成品直升机在交付部队之前都要进行性能、品质、系统等方面的试飞,如果试飞人员没有把上述方面不符合设计制造要求的地方经过试飞找出来,就意味着部队装备的这架直升机是架不合格的直升机,为部队使用留下了事故隐患,轻则影响效能发挥,重则机毁人亡。

对于科研试飞而言,任何一架直升机,在定型生产之前都要做很多工作,包括立项、研制、地面试验、试飞等,试飞是其中极为关键的一环,也是最难、最复杂、风险最高的一环。从设计阶段到总装出厂,直升机要进行大量试飞,以发现设计和制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对直升机的各项性能是否有利于实战提出意见。试验机生产出来后,他们要对直升机的每一个部件、每一项性能进行逐个、逐步地试飞,以检验直升机性能,评定直升机品质,同时,不但要飞出该机的各项性能指标,还要飞出该机所能达到的极限性能。如果是武装直升机,还要对火控系统、武器系统进行试飞。

试飞大队全程参与了某新型直升机的研制和地面试验,以全面了解新机的各部件、各系统的性能,为该机的首飞及其后续的试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着眼装备的性能和战斗力的生成,在新机的科研试飞中提出了有关飞机性能、人机界面等方面的80多条改进意见,80%得到了设计单位的采纳,在该型直升机的研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除了新型直升机的科研试飞,试飞大队还要对已定型直升机和已装备直升机进行科研试飞,为它们的改进改型提供科学依据。

自组建以来,试飞大队先后出色地完成了“直11”、“直11W”、“直11J”、“直8A”、“直8F”等系列直升机以及新型直升机的首飞和各项出厂交付与科研试飞任务;创造了“直8”直升机在旋翼、发动机没有防冰设备的情况下首飞高原的记录,为我国直升机飞行史填补了多项空白,为陆航直升机装备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也许有读者会问,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不也可以完成直升机的试飞吗?陆航的试飞大队和它们在职能上有区别吗?我们也向试飞大队的宋义大队长提出了相同的问题,大队长解释说,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是中国唯一承担军民用飞机、航空发动机、机载设备等国家级鉴定试飞的试飞机构,新研制的飞机和直升机都必须经过该院的鉴定试飞,合格通过后才能定型生产。试飞大队则是负责直升机在接受鉴定试飞前的试飞,飞出直升机的所有性能和包线。大队长形象地比喻说“直升机在我们这准备考试,在试飞院接受考试,最后定型”。

更复杂更危险的直升机试飞

在走访试飞大队之前,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与固定翼飞机的试飞相比,直升机试飞可能会简单容易些。然而,通过我们对试飞现场的观察,以及对宋义大队长、徐国林副大队长的采访,才知事实并非如此,在某种程度上,直升机试飞比固定翼飞机试飞更复杂,更容易出现特情(即事故),特情处置起来也更为困难。这是由直升机复杂的飞行原理、飞行特点和操纵方式决定的。

目前世界上95%的直升机采用单旋翼带尾桨布局。直升机旋翼的主要作用一是产生向上的升力以克服直升机的重力;二是产生向前的水平分力克服空气阻力使直升机前进;三是产生其他分力及力矩对直升机进行控制或机动飞行。旋翼的桨叶除了随直升机一同作直线或曲线运动外,还要绕旋翼轴旋转,因此桨叶空气动力现象要比固定翼机翼的复杂得多。当旋翼由发动机通过旋转轴带动旋转时,旋翼给空气以扭矩,空气必然在

同一时间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扭矩作用于旋翼,如果不采取平衡措施,那么这个反扭矩就会使直升机逆旋翼转动方向旋转。尾桨就是用来平衡这个反扭矩的。尾桨像一个旋转平面垂直于旋翼转速平面的小螺旋桨,工作时产生拉力(或推力)。其主要作用一是产生拉力(或推力)通过力臂形成偏转力矩,用以平衡旋翼的反扭转;二是作为一个直升机的垂直安定面,以改善直升机的方向稳定性,而且,可以通过加大或减小尾桨的拉力(或推力)来实现直升机的航向操纵。尾桨和旋翼的动力均来源于发动机。因此,对直升机试飞来讲,重大特情包括空中发动机停车、尾桨失效、单发直升机的液压传动故障等。

为什么说直升机试飞在某种程度上更危险呢?一是因为直升机的飞行高度较低,如果在空中遇到重大特情,可供试飞员判断特情进而处置特情的时间非常短,如果判断错误或处置不当,直升机在空中失去控制就可能像陀螺一般迅速坠地;二是直升机没有类似固定翼飞机上的弹射救生装备,试飞员不可能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弃机弹射伞降逃生,只能与直升机共生死。但试飞员在某些空中发动机停车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精湛的驾驶技术利用直升机特有的自转着陆性能平稳着陆。所谓的自转着陆就是直升机在关闭发动机后,可以像风车一样由气流带动桨叶产生稳定自转,从而产生升力,减小直升机下降的速度,最终保证直升机平稳着陆。直升机自转着陆性能试飞对保证飞行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这也是项危险性很大的试飞,需要科研人员和试飞员通过艰苦的试验,确定直升机进入自转的安全高度、最小下降率和最大下滑距离等非常重要的数据,也需要飞行员有冷静的头脑、快速的动作,能在发动机停车1~2秒后使直升机进入自转。

在人员少、任务重,试飞科目新、风险高、安全压力大的情况下,试飞大队本着一切为了先进战机早日装备部队的信念,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战斗精神,按照任务节点扎扎实实地完成好试飞工作,曾创下了一个机组一个飞行日完成13个科研试飞任务单的试飞记录。在我们去大队采访的一个普通的飞行日,徐国林和张雷机组共驾驶“直11W”起落9次,完成9个科研试飞任务单。

别小看这一个任务单,试飞员要为这张单子做大量工作。通常设计单位对其研制的直升机有一份专门的试飞大纲。根据大纲,再针对要试验的具体科目细化出试飞单元,形成试飞任务单,每个任务单上详细标明了试飞员需要完成的动作等各项指标,以得到相应的测试数据。试飞大队收到设计单位的任务单后,指挥员和具体实施该任务单的试飞机组要根据任务单和专业试飞经验,进行动作编排,以让试飞更科学更准确。然后试飞员要至少花费2小时根据任务有针对性地制定特情处置预案,即分析预测在试飞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相关问题,应该怎么处置这些问题,以避免真出现问题时措手不及。实施试飞前,试飞员还要在现场和技术人员、机务人员进行沟通,并检查相关部件。直升机起飞、进行试验科目、再飞回来降落。一个试飞任务单就结束了。但这还不算完,因为试飞员还要对此次试飞进行讲评,并与技术人员交流测得的相关数据。

试飞大队几年来先后成功地处置了直升机空中发动机停车、发动机起火等各类重大特情30多起。例如,在一次某型直升机的科研试飞过程中,机组人员感到右发动机声音出现异常,迅速将右发关车,及时单发着陆。经机务人员检查发现,右发尾喷管的5个固定支点中有4个支点已经脱落,尾喷管处于随时脱落的状态中。如试飞机组不及时关车着陆,发动机喷管将会飞出,出现打坏尾桨和旋翼的危险,导致机毁人亡的重大空中事故的发生。另外,在某型直升机的发动机科研试飞中,由于发动机的电调故障,左、右发电调故障警告灯、主警告连续报警,电调对两台发动机失去调节。经试飞机组人员冷静处置和果断判断,确定是电调系统出现紊乱。最后,试飞机组单发安全滑跑着陆,避免了一起因误断为发动机故障,而被迫关闭双发实施自转着陆的险情。

试飞员:风险与征服同在

试飞大队的主角当然是试飞员,试飞员可以说是和平时期最接近死神的人,他们都是“百里挑一”的顶尖飞行员。与普通飞行员相比,试飞员所承担的飞行任务不同、飞行环境也不同,就要求试飞员有特殊的素质和能力,因为试飞员承担科研试飞时要飞的飞机一般都是最新型最先进的机型,试飞科目几乎都是刚从图纸变为实物的内容,需要通过试飞对各项参数进行验证,才能将设计确定下来,他们要飞别人还没有飞过的高难度科目和风险科目,飞出新机各种性能的极限数据。譬如,直升机的设计性能中有最大平飞速度、极限速度,要确保直升机在极限速度上是安全的,试飞员就必须飞出1.1倍的极限速度,以验证该机极限速度性能。而飞机速度在超过极限速度后,每增加1千米/小时都是很危险的,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情况。这种在未知条件下进行的飞行,风险系数不言而喻,稍有不慎,就会机毁人亡。

当我们请试飞员们谈谈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试飞员必须具备什么素质和能力时,他们大多说到了以下几方面。一是要有广博的科学知识和深厚的航空专业理论功底,飞行员只要知道怎么飞就行了,而试飞员还要知道为什么飞,了解飞的目的和意义,能对飞机的设计论证方案提出自己的意见。二是要有高超的飞行技术和丰富的飞行经验。例如试飞对操纵的精准性要求很高,任务单上要求直升机以160千米/小时的速度持续飞30秒以得到某个性能数据,试飞员就必须得让直升机飞出这个要求,否则得出的测试数据就不准确,而没有得到有效数据,就意味着这次试飞失败,从整体上降低了试飞效率,影响了研制进程。在英国,试飞员必须在部队服役15年以上,飞行时间700~1000小时,飞过所有作战科目。三是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出色的心理素质,这样在出现特情时才能承受巨大的压力,沉着冷静地加以处置。例如,在一次试飞中,试飞员拉起后,抵左舵准备左转,却发现直升机右转,这是一个以前从没出现的特情,怎么办?幸亏试飞员当时非常冷静,没有误动作,并迅速判断出是工厂把尾桨装反了,然后马上把直升机落在地上,人机均安全。如果当时试飞员仍然抵左舵,直升机很可能失控导致翻转落地。谁能想到经过工厂那么多次质量检查,还会出现尾桨装反的低级错误。但试飞员就得想到。四是要培养良好的飞行感觉,就好比运动员投篮也要有手感,这样在飞行中才能做到机敏灵活,得到所需要的测试数据。

既然试飞是如此地具有风险性,在部队的试飞员工资也并不比一般飞行员高,为什么陆航试飞大队的试飞员们还能安心工作,并克服诸多困难,高标准地完成所有试飞任务?通过与试飞员们的访谈,我们得到了答案,虽然这答案并不是豪言壮语。他们本身都非常愿意当试飞员,也对试飞的高风险性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如果本人不愿意,组织上是不会下命令把他们调来的。他们都热爱试飞这项事业。身为陆航人,他们都有一个朴素的愿望,那就是为陆航的装备建设尽自己的全部努力,使陆航能早日拥有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主战装备,并尽快形成战斗力,即使因此而牺牲也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为此,他们以“细致、严谨、耐心、理性”的态度,抱着对国家、对军队、对研制生产单位、对个人高度负责的信念,认真对待每一次试飞,绝对不能因为自己的飞行技术、特情处置不当而影响新型直升机的研制,他们知道有时就是因为试验机在试飞中坠毁而迫使型号下马。

非常有意思的是,试飞员们在说到为什么愿意从事试飞这个职业时,都提到了征服欲和自豪感,他们觉得试飞是项具有无限广阔天地的事业,有许多未知等着他们去挑战,有许多难题等着他们去征服,通过挑战和征服,他们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每一次特情处置都像是一场战斗,处置得当就意味着自己赢得了战斗,心里充满自豪感和成就感。

目前大队100%的试飞员的飞行等级都在一级以上,100%能独立执行任务,100%是四种气象的试飞机长,100%因保证飞行安全立过功、受过奖。

部队消防装备管理之我见 篇4

一、消防装备的分类

消防技术装备是指公安消防部队用于完成执勤训练、灭火救援、战勤保障等任务的消防车辆、消防船艇、消防飞行器、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灭火救援器材、药剂及其它专用与附属设施、设备。

消防装备按使用功能主要分为消防员个人保护器具、抢险救援器具 (破拆、登高、救生、火灾探测等) 、灭火器具与设备 (灭火器、吸水器具、射水器具、消防泵、消防车、消防艇、消防飞机、坦克、机器人等) 、灭火剂 (水、泡沫等) 四类。

二、消防装备的使用现状

近年来消防部队购买了一大批先进高、精、尖的装备器材, 这些先进的装备器材的性能、参数、使用保养以及基本的维修都已进行了系统的学习, 这使得我们在灭火救援现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问题。

(一) 消防装备互补性、通用性、配套性差

目前消防装备情况主要表现在:国内厂家多、品牌杂型号、不统一、批量采购难度大。基层中队器材的配置引进没有统一规划, 往往出自多个厂家、多种标准, 不能相互更换, 售后维护保养出现断档、造成训练、使用、维护困难。

(二) 部队对装备器材自检能力不足

有些器材各单位只能通过查阅说明书、进行外观观察、进行简单的性能测试。没有条件进行更深一步的性能检查, 将直接导致不能使用、甚至不敢使用、没办法维护、有效效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三) 人员对新型装备器材的使用掌握普遍性差

人、装备以及人与装备的结合, 是构成部队战斗力的基本要素。由于新的、价格昂贵的装备, 有的中队不敢拿出来用于训练, 怕用坏了不能向上级交代。使得各种新型高科技装备器材的使用与管理没有按要求落实到位, 导致没有在灭火救援现场发挥出重要作用或过早的损坏退出服役。

(四) 消防装备管理意识淡薄

虽然爱装管装已作为一项部队日常学习的主要内容, 但从实际情况看, 根本上没有落实到灭火救援和平时的训练中去。大到机车小到一副手套, 我们必须爱护每一件器材,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它的效能和作用。爱装管装的目的在于防止车辆装备和器材因过早的磨损造成损坏, 从而影响灭火战斗力。

(五) 消防装备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

消防装备的使用管理, 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目前消防装备人才培养机制与消防装备的使用管理不相适应。

1直接使用消防装备的战士素质偏低。现在, 士兵学驾驶的时间在缩短, 很多驾驶员, 不懂得维修简单的车辆故障, 对车辆的基本维护要求掌握不透彻。消防车驾驶员通过学驾驶, 取得驾驶证, 掌握的是通用汽车的驾驶技术, 至于车上的消防专用设施, 如水泵及其供水管路系统的结构、原理, 得不到全面的学习。

2基层中队乃至大队、支队, 从事战训工作的技术干部少, 能够真正掌握消防装备的干部少。大部分年轻干部在入警培训中没有深入对装备进行学习和实践操作, 在日常工作中履职指标多, 偏重书面工作, 实际装备工作倚重装备技师, 对消防装备的理解、掌握不深, 遇到技术问题, 很难解决。对消防装备的配置、利用, 拿不出科学、合理的建议、措施。

三、加强装备管理的几点建议

消防装备现状和不足与消防部队担负的灭火抢险任务极不相称, 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进一步加强消防装备管理规范化建设, 提高装备使用效能, 从根本上强化装备管理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一) 把好源头关, 确保装备质量

近几年, 随着相关部门对我国消防事业重视度的不断提升, 国家对于公安消防装备建设资金的投入不断加大, 这在推动我国消防部队器材装备建设快速发展、提升我国消防部队作战能力的同时, 也造成消防部队器材装备采购过于集中, 进而导致资源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 我国消防部队要提升自身器材装备的管理水平, 就必须依照装备的性能与作用, 对现有的装备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与优化。

1加强装备采购的针对性。首先, 听取基层官兵的意见, 记录基层官兵最需要和最缺失的器材装备。在采购的同时, 把基层部队的想法反馈给生产厂家, 让他们知道我们部队现在最需要什么样的器材装备, 以便他们好设计生产。其次, 按照采购计划, 组织人员针对所需装备进行现场性能测试, 通过对比多家厂家, 合理选择生产厂家和供应商, 充分考虑购置装备的质量、效能和实用性, 做到好中挑好、精益求精, 提高经费使用的效益, 避免片面追求价廉和量多。

2加强装备采购的监管。首先, 消防部队器材装备采购需要成立相应的监管小组, 监管小组应当同时具备行政和技术监督的能力。另外, 监管小组还应当充分发挥技术监督的功能, 通过抽样检测的方式, 对不同投标商所提供的消防器材装备的装备质量和使用性能等进行全面的检查, 抽样检测确定器材装备的质量与性能合格之后, 方可允许投标商参与到实际的竞标环节, 避免假冒伪劣器材与装备流入到消防部队内部, 确保采购装备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从源头上为消防部队器材装备的采购把好质量关, 以便于为我国消防部队器材装备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建立健全装备管理体系

消防部队只有不断提高装备管理体系建设, 使器材装备的保障水平有所提升, 进而使器材装备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才能有效推动部队消防装备不断向着专业化、功能化及集成化方向发展。

1、建立完善的装备管理制度。切实加强装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保养。各级灭火救援作战单位, 应根据各类灭火救援装备的特点, 制定完善的装备管理和维护保养制度。建立健全装备管理机制, 制订下发装备管理规定及个人防护装备安全管理规定等装备管理制度, 编发消防部队个人防护装备实用手册, 严格实行了装备安全性能日检查、周普查、月点验制度, 强化了对装备的动态管理。

2善于应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合理利用武警消防部队装备管理系统对本单位的装备进行实力统计、装备动态管理。建立器材装备数字化管理体系, 分级实施。机关业务部门应尽快建立起器材装备基本情况与配置情况的计算机数据库, 应用系统把装备的购入时间、价格、厂家、型号、性能参数、售后服务等内容进行备案, 并按使用年限、寿命、保养返修期限、更换组件等不同情况制作电子标签, 从宏观上掌握基本情况, 进行一体化管理。还可以利用其中的车辆器材维修功能对有故障的装备器材进行统计分析, 总结规律, 查找原因。在各单位器材基本数据的基础上, 详细记录各种器材使用、损耗、维修、标定和更新、更换等具体情况, 以便基层单位及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简洁明了的计算机操作实现装备管理的数字化和动态化。

3加强器材装备检查维护。规范各种随车器材装备的固定位置和方法。对于库存的装备器材, 严格按照各种器材装备的存放要求进行摆放, 做到了器材装备的摆放规范、美观、方便取用。定期对器材装备进行检查维护, 对所有消防车辆和器材装备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 重点对个人防护器材、特种防护器材, 进口器材重点部位展开维护保养, 对存在的隐患和发现的问题, 及时落实整改, 确保器材装备的完整好用。要成立检查小组加强对执勤车辆的定期巡回检查, 强化维护保障。

4加强装备技师的培养。各执勤中队消防装备技师要选择那些工作责任心强、装备业务精的同志担任。要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 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的要求, 认真做好管理和维护保养工作。无论是装备技师还是中队干部, 要进一步加强对装备管理和维护保养人员的业务培训, 努力创造条件, 最大限度把那些懂管理、会维护、会保养灭火救援装备的士官骨干保留下来, 在器材上实现以预防性维修为主, 修复性维修为补充, 平时维修与战时维修相结合, 确保灭火救援装备始终保持良好的作战状态。

(三) 提高装备人员素质, 锻造装备专业人才队伍

现代消防装备的发展, 对操作使用的人员, 对消防装备的管理人员, 在科技文化素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上要求吸收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人才到基层中队工作, 改善基层中队干部整体的知识结构。在战训岗位上, 要重视专业技术干部的培养, 提高战训岗位上专业干部所占的比例, 以适应消防装备不断向高技术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基层中队好比生产车间, 需要有一批专业技能过硬的技工型人才, 才能保证现有装备的正常运行。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士兵, 尤其是士官的培养, 使他们懂装备、会使用、会维修、会管理, 使现有的装备发挥最佳效能。

1确保装备人才队伍稳定。坚持装备技师定岗专用, 不得一人多职, 不得随意调离岗位。健全装备人才考核机制, 对于装备技师和装备管理人员, 应根据实际工作情况的好坏, 作为能否优先留队的依据, 实际工作出色, 个人能力突出的装备技师和装备管理人员应当优先留队。

2加强兼职装备质检员队伍建设。一是开展复训, 组织装备质检员对消防车辆、破拆器材、个人防护装备等装备进行深入研究, 加深对装备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熟悉。二是开展实训, 利用现有条件组织装备质检员与消防车辆生产厂家加强交流开展实训, 通过参观生产企业, 进一步了解消防枪、消防炮、消防泵等消防车辆上装部分生产和出厂检验流程, 加深对装备技术性能、维修保养方法的理解。

总之, 器材装备是有效扑救火灾和抢险救援的重要保障, 是消防员的第二生命, 在扑灭火灾和执行抢险任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管理好、使用好装备, 抓好人与装备有机结合, 才能充分发挥人与装备的最大效能, 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使消防装备更好地为部队服务, 为有效扑救火灾和抢险救援服务。

参考文献

[1]公安部消防局出新规加强灭火救援装备管理[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11 (04) .

[2]杨政, 范桦, 金义重.对我国消防部队装备管理及建设的思考[J],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9 (12) .

部队装备 篇5

摘要:从构建部队装备全面质量管理的框架、建立部队装备全面质量管理的运行机制入手,针对部队装备质量管理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使之应用到部队装备质量管理的实践中去,形成能够适应部队实际的质量管理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TQM);装备质量管理;方法策略

引言

装备使用阶段作为装备全寿命周期的重要部分,是装备质量全面发挥的阶段。目前部队装备使用质量管理还很不完善,许多单位对如何开展装备质量的管理与控制,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故针对当前部队装备质量管理的现状,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提出相对具体、系统的方法策略,从而有效解决目前部队装备质量管理中的相关问题。部队装备质量管理现状

部队的装备管理,其核心是装备的质量管理,这也是军队质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装备的质量是设计、制造出来,并在部队的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发挥出来。长久以来,只重视设计和生产阶段的装备质量管理,受历史观念和技术条件等的影响,装备列装到部队以后的质量管理存在氛围不浓厚、管理方法不科学、不系统、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TQM 在部队装备质量管理应用中的内涵

全面质量管理(TQM)指为有效地进行质量管理,在质量管理的全过程中,由组织的全体人员综合应用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对影响质量的全过程和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地管理的一种质量管理方法。全面质量、全过程、全员参加、全面综合运用有效的现代管理方法的“四全管理”是其核心。

TQM 主要思想

在近半个世纪的实践应用中,全面质量管理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较完善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 个核心理念:消费者满意、全员参与、质量的持续改善和依据事实进行管理。“四种观点”,即预防、改进、管理因素为主,不排斥严格质量检验,防检结合、综合治理的观点;一切用事实和数据说话的观点;下道工序是用户,过程控制一次成功的观点;用最为经济的方法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的观点。“四大支柱”,即 PDCA 循环科学工作程序、QC 小组活动、标准化和质量教育培训工作。全体人员要有质量意识、问题意识和改善意识,部门之间要有配合意识,领导要有以身作则的意识。

吸收借鉴这些思想方法,使之应用到部队装备质量管理活动中去,必然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部队装备质量管理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及特殊性,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而是要结合部队装备质量管理的实际,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引入,并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建立有部队特色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

“四全管理”的内涵

在部队装备质量管理中,“四全管理”体现为:

全面质量就是装备动用使用质量、存储质量、维修保养质量和退役报废质量的综合;

全过程就是从部队接装到装备退役报废的整个装备使用过程,包括装备接装、部署、使用、保养、存储、维修、退役报废;

全员参加就是要求部队装备质量管理的主要人员全体参与,包括部队首长、装备部门领导、装备管理机关工作人员、专业分队各级领导、各级专业技术干部和专业技术兵、装备使用保管人员;

全面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就是在部队装备质量管理中综合运用各种先进的管理理论方法,包括责任制管理、目标管理、标准化管理、计划管理、法规管理、规范化管理、定额与指标管理、PDCA 循环工作法、ABC 法、因果分析法等。推行 TQM 的方法策略

针对目前部队装备使用质量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推行已经日臻成熟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方法,不失为解决问题的良策。

构建部队装备全面质量管理的框架(1)树立全新的装备质量观念

所谓质量观念,是指人们对质量的认识、理解和态度。提高装备使用质量管理水平,必须转变观念,做到“用管结合,管用并举”。要提高对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管理的认识,充分认识全面质量管理是现代军队装备使用质量管理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要求,对装备建设效益和使用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2)实施全程的装备质量监控

全面质量管理必须坚持质量管理的全程性,包括装备接装、部署、使用、保养、存储、维修、退役报废等使用阶段的每个环节。在接装、部署阶段,重点要进行装备技术资料的准备,人员的技术培训和保障机构的设立,组织新装备的动用,对使用试验进行质量管理;在存储阶段应当按照规定对存储装备进行技术检查、维护和修理,监控存储环境,定期评估装备的质量;在动用使用阶段,部队严格按照装备的技术说明书、使用规程、手册等使用装备,定期进行维护,对操作人员进行岗前质量教育、训练,保证装备质量的发挥;在维修阶段,部队自修的要严格按照装备维修手册和维修规程要求正确维修装备,送修的在维修完成后要做好检验验收工作;在退役报废阶段,要做好退役装备的资料、文件和质量信息的归档。在每个环节,都要设置质量监控点,收集分析质量信息,及时反馈和共享。

(3)进行全员的装备质量管理

全员质量管理要求摒弃过去那种认为装备质量管理是某机关或某些人的事的观念,在部队中形成人人参与质量管理的局面。尤其发挥好基层官兵作为装备使用管理主体的作用,增强责任意识。全员的质量管理还要制定各部门、各级各类人员的质量责任制,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以形成高效、协调、严密的质量管理工作的系统。

3.2 建立部队装备全面质量管理的运行机制

建立部队装备全面质量管理的运行机制,主要是形成“三个体系”和“两种机制”

(1)高效的领导决策体系。

管理 5 大职能中,指挥是管理工作的中枢,因此建立自上而下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首要条件。全面质量管理成功的关键在于高层领导带头,部队决策层必须贯彻“质量建军”的方针,完成装备质量管理方针、目标的制定和质量管理组织的建立等重大问题的决策,并抓好落实。(2)健全的组织保障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虽然要求全员参与质量管理,但要有特定的组织或个人专门负责全面质量管理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并承担相应职责。各级装备机关应安排专人负责质量管理,部队依托装备修理所、修配厂建立装备质量管理小组,合理划分质量管理的职能,保证装备质量管理的计划、领导、协调活动顺利进行。建立装备使用质量管理联络小组,充分利用装备科研所、装备生产厂家的装备科研、生产的技术优势与质量信息,搞好装备全面质量管理。(3)灵活的信息反馈体系

装备质量信息是进行装备管理的必需,是决策层进行质量调控的重要依据。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以事实为依据,只有对使用质量信息进行有效管理,才能发现装备质量的变化规律,装备管理上的不足和缺陷,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发挥武器装备的最大效能。真正实现质量信息在使用单位、修理单位、科研单位之间及时有效的交流,以达到为装备质量持续改进提高服务的目的。(4)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实行责任制管理和落实好奖惩制度是有效的措施。把物质利益和政治利益与全面质量管理目的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全体人员的责任感。(5)长效的质量管理教育培训机制

要广泛深入持久地进行 TQM 系统教育培训,这是各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显著特点,也是我国成功的经验。因此,要广泛深入持久地进行教育培训,要运用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针对装备管理部门人员、技术保障人员、使用人员等各层次人员的工作特点,选择重点内容,反复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教育培训,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效。结束语

部队装备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以装备使用质量为中心,领导重视、组织落实、制度完善、标准规范、全员参与、全程实施、信息反馈、过程监控、体系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将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应用到部队装备质量管理中,可达到保持、恢复和改进装备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部队装备 篇6

1.官兵在灭火救援中伤亡的原因

由于种种因素,在灭火救援中虽然有时消防官兵的伤亡难以避免,但是如果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避险措施,有些伤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总结近年来消防官兵在灭火救援中发生伤亡的原因总结如下:一是缺乏经验,盲目指挥,临场采取措施不当;二是火情侦察不细,现场情况不明;三是思想麻痹,对危险性认识不足;四是个人防护装备缺乏,防护意识差。个人防护装备是作战官兵在进行灭火救援时,必须穿着和佩戴的个人装备。在灭火救援战斗中,个人防护装备可以有效地保护消防指战员免受危害,是消防官兵人身安全的有力保障。如果没有这些装备,官兵将面临极大的危险。近年来,由于一些单位消防官兵个人防护装备配备不足,致使作战官兵在灭火救援中出现伤亡。造成消防官兵防护装备缺乏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对配备的个人防护装备管理不善;二是个人防护装备缺乏有效的维护保养,不能按操作规程使用;三是个人防护装备损坏严重,人为造成短缺。

2.装备建设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城市高层建筑在不断增多,高层火灾、突发性灾害事故逐渐增多,处置难度也不断增大,县市都缺配登高平台车,高层火灾处置困难,大部分消防装备车辆已经面临报废淘汰,多数执勤中队现有的执勤器材装备已不能满足灭火与抢险救援任务的需要,大大影响了各项灭火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加大了消防车辆、装备器材的投入,使消防部队的灭火和应急救援装备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3.对加强消防部队个人装备建设的几点看法

3.1树立正确的观念

加强消防部队个人装备建设就要树立“向现代装备要战斗力”的观念。人和装备是形成消防部队灭火战斗力的基本要素,在灭火战斗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从根本上寻找装备落后和不足问题的解决办法,从长远考虑,就要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消防装备建设中去。加强消防部队个人装备建设就要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消防部队在选购器材装备时,不能只图一时的需要,目光上接第069页——

光导照明有下面的优势:

经济性:可取代白天的电力照明,无能耗,一次性投资,无需维护,节约能源,创造效益。

创新性:与普通的电力照明不同,光导照明系统直接利用太阳光能采光,无需任何其他能量支持,不存在任何能量的交换和储存,无能耗,直接利用自然光照明。照明光源为自然光线,采光柔和、均匀,光强可以根据需要实时调节,全频谱、无闪烁、无眩光、无污染,并可滤除有害辐射,最大限度地保护您的身心健应放长远点,要顺应地方经济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潮流。加强消防部队个人装备建设就要树立“精良装备”的观念。兵不在多,而在精。同样,我们的器材装备也不在于有多少,要看我们的装备有多精良,不能盲目追求器材品种众多,要看装备是否符合消防部队实战的需要,是否能够帮助我们顺利完成灭火、抢险救援的重任。

3.2加强装备器材的优胜劣汰

各级后勤人员应经常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工作,全面掌握火场一线的迫切需要,针对新形势下火灾的特点,加强对装备器材的优胜劣汰。器材装备要及时更新,目前消防部队存在有些装备老化、落后,确实已经不适应当前消防部队执勤作战的需要。对于这些该淘汰的装备器材要决不留情,不能因部分装备的滞后而影响到整体战斗力。加强器材的革新,应根据当地经济、火灾特点等情况,做出详细的器材革新预算,积极争取资金、节约资金和善用资金,在消防各项建设工作中,坚持“执勤装备器材优先”的原则,将资金优先调拨器材装备更新,加大对器材装备的更新配置工作。更重要的是特种车辆的更新,为了满足各类火灾的需求,必须加强大功率消防车、专勤消防车的配置,以达到提高消防部队在灭火、抢险救援中的作战能力,确保“拉得出、打得赢”的战斗作风。

3.3大力开展科技文化的学习。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

面对新世纪严峻的消防工作形势,加强科技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官兵自觉摒弃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能促进大家以科学的态度和改革创新的精神,从动态的、发展的、战略的眼光大胆探索新形势下消防工作的新思路。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如果没有深厚的科技文化功底,就不可能有对器材装备改革创新的新思路。要迈出科技强消的强有力步伐,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就必须不断地加强科技知识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开阔科技视野,全力打造一支驰骋火场、战无不胜的高科技消防队伍。

武警部队装备物流理论初探 篇7

1 武警装备物流概念

装备物流是军事物流的重要分支, 它是军事物流领域内专门从事装备物资保障研究的理论体系, 是用科学的物流理论和物流技术提高部队装备保障能力, 是将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转化为部队战斗力水平的一种手段[1]。武警装备物流既是以军事装备学揭示的军事装备保障的一般规律为指导, 又是以武警部队执勤作战的装备需求为依据, 组织实施平战时装备物流保障和管理的实践活动, 为军事活动提供及时高效的装备保障。由此, 是一个跨领域的综合理论体系, 它涉及到军事学、警察学、物流学、运筹学、地理信息系统、经济学等。

2 美军的装备物流理论

以美军为典型的西方国家的装备物流, 代表着世界装备物流的未来发展方向。经历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美军的装备物流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美军的装备物流保障已经由投送型代替了传统的申请补给型;由信息化、可见性代替传统的机械化;由速度型代替传统的规模型。以先进军事装备物流理论指导的武器装备必将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下面简要介绍一下美军的主要军事物流理论。

2.1“指挥物流”理论

“指挥物流”理论:作战指挥员必须树立“指挥物流观”, 在战争指导和谋划中充分考虑物流要素;必须从物流的角度看待战略和战术;作战与物流日益融合并一体化发展。此外, 美军还认为:物流与战略、战术活动具有平等地位;物流推动军事战略;物流原则适用于基本作战原则, 并能补充作战原则。

2.2“模块化”保障结构理论

“模块化”保障结构理论:在平时, 以“模块化”方式组建和训练物流分队 (如运输连、维修连、补给连等) 及指挥机构 (如军、师物流保障部等) ;在战时, 根据被保障部队的编成和任务, 按照“积木组装”的原则, 灵活编组所需的物流保障机构, 迅速增强物流保障力量。其特点是具有高度的运用灵活性:一方面, 编制数量灵活, 作战部队所属的物流分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增减类型和数量;另一方面, 隶属关系灵活, “模块化”的物流分队, 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拆卸”与重新“组装”, 而不必考虑其原来的隶属关系。

2.3“多功能”保障结构理论

“多功能”保障结构理论:改变以往按照物资补给、运输、卫勤和维修等单项业务职能组建物流分队的做法, 组建多功能型 (具有多项物流保障能力) 的物流保障大队和保障营, 提高物流部队的综合保障能力。该理论反映了军事物流保障结构与综合保障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 说明改善军事物流保障结构是提高军事物流保障效益的有效途径。目前, 美军正在应用“多功能”保障结构理论, 试行新的物流部队编制, 例如, 军物流保障部下设若干个物流保障大队, 大队下设若干个综合保障营;师物流保障部下设一个基本保障营, 三个前方保障营, 保障营下又配备各专业职能分队。

2.4“海上预置储备”理论

“海上预置储备”理论是物资储备的一次革命性变革, 也是战争物资储备理论的重大突破进展。美军的装备物资储备包括两部分:陆上预储和海上储备。在现代全球战争中, 海上储备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海上预置储备就是按照作战部队建制, 将成套的武器装备和一定时间内作战所需的各类补给物品预先装备在船上, 使它成为具有机动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的重要装备物资储备。当发生突发事件时, 海军陆战旅的人员由战略运输机投送到出事地点, 预置仓库船则迅速驶往出事地点, 为战斗人员提供最迅速有力的保障。海湾战争中, 美军部署在印度洋迪戈加西亚岛海域的海上预置仓库船仅用1周时间就到达战区, 是最早到达战区的保障船。[2]

3 加强武警装备物流理论的启示

美军提出的主要军事理论, 对于武警部队装备物流的研究和建设也有着非常积极的启发意义。武警执勤作战的装备物流保障面临的关键问题是时间紧、战斗持续时间较短、事件性质复杂多变, 特种装备专业性强, 品种多样, 物资消耗大, 保障范围广。由此, 美军的“模块化”和“多功能”保障结构理论, 特别是“海上预置储备”理论给我们的执勤作战带来了深刻的理论启示:

3.1 应用“模块化”和“多功能”保障结构理论

积极开展与武警部队相适应的“模块化”和“多功能”保障结构理论研究, 用“模块化”的理论突破装备物流保障结构与编制体制之间矛盾的束缚, 增强装备物流的编制体制的灵活性;同时用“多功能”的理论反应装备物流保障结构与军事物流综合保障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 改善装备物流保障结构是提高装备物流保障效益的有效途径, 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3.2 建立武警装备物流供应链管理理论

3.2.1 建立预置储备制度, 实现预置储存成套化

在平时的仓库装备预置中, 论证不同性质的突发事件或执勤所需的不同装备, 并将其归类、包装、编号后预置。装备储存的成套化, 采用集合包装的方法, 利用预置化的储存手段, 能够实现装备物流的储存数量标准化、储存形式科学化、储存布局合理化。将装备的请领计算、清点和分发、运输等流通保障工作, 预先分解在平时装备物流系统建设之中, 节约装备装备转换时间, 减少补给环节;提高装备分发效率, 增强部队机动性;为装备物流系统的装卸机械化、运输立体化、分发机动化创造条件, 为提高装备物流系统的快速保障能力奠定基础。

3.2.2 包装集装化

装备物流系统的包装集装化, 就是采用先进适用、经济可行、安全高效的集装技术, 实现装备的集合包装, 赋予传统的箱装或散装装备适应武警部队执勤和处突反恐等快速反应斗争要求的新保障结构, 为装备物流系统的机械化装卸搬运、立体化运输奠定基础。

3.2.3 装卸搬运机械化

装卸搬运机械化, 就是对单元成套或集合包装的装备, 在平时的接收、整理、出库转载等所有供应保障过程中, 采用托盘搬运车、堆垛车、叉车、起重机 (即吊车) 、野战叉车和集装箱装卸工具等装卸搬运机械, 代替人搬肩扛的装卸搬运模式, 改善作业人员劳动强度, 减少作业人员需求和提高作业效率。

4 结束语

武警部队的装备物流保障将在未来的军事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武警部队的装备物流理论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实践证明, 美军的军事物流理论代表着最先进的理论方向, 对武警部队装备物流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用理论指导物流实践, 再用实践完善发展我们的装备物流理论, 使武警部队装备的发展成为新时期促进“处突”、反恐作战胜利的强大动力。

摘要:装备物流所具有的快速、准确、及时的装备保障能力正是武警部队在执勤作战时急需的。通过探索世界先进国家的装备物流理论发展水平, 有利于提高武警部队完成新时期历史使命的能力水平。

关键词:装备物流理论,研究方法,预置储备制度

参考文献

[1]李庆全, 王铁宁.关于装备物流的初步研究[J].物流科技.2006, (3) :44.

部队卫生装备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篇8

卫生装备质量控制是指运用管理和医学工程技术手段,以确保患者安全为目的而实施的保障卫生装备应用质量的一项系统工程。部队卫生装备是我军后勤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靠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与临床诊治质量和卫勤保障水平密切相关。保证部队卫生装备在平时和战时都能满足作战、训练(使用)要求,使它们处于完好技术状态,对于有效维护广大官兵的身体建康、快速有效地遂行多样化卫勤保障任务、保持和恢复军队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

部队卫生装备分为主要卫生装备和一般卫生装备[1,2],共3大类83种。其中,“五车一挂”和A类卫生装备占72.3%;战时应当携行、按照国家计量器具管理规定和部队平战时使用要求,应当实行强制检定检测的骨干卫生装备占24%。这些装备均为实施和保障军事行动所必需的骨干卫生装备,其技术状况直接影响到部队卫勤机构的战伤和训练救治质量。因此,在平时和多样化任务条件下,对部队卫生装备实施有效的质量安全监管,包括周期检定(质量检测)和遂行检定(质量检测),通过采取一整套主动的质量保障行动和措施,加强和改进平时的装备管理工作,就可以从根本上谋取技术保障主动权,提高战时卫勤保障能力。

2 质量控制方法

2.1 质量控制目录的制定

依据国家《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和《部队卫生装备强制检定(检测)目录》的有关规定,结合部队作战、训练等卫勤保障任务需求,对列入《师以下部队基本卫生装备配备标准》和《各类应急机动卫勤力量基本卫生装备编配标准》的部队卫生装备,制定《部队卫生装备质量控制检测目录》,以期对直接影响战伤和训练救治质量的骨干卫生装备适时地、全方位地开展质量控制和计量检测工作。

列入《部队卫生装备质量控制检测目录》的部队卫生装备如表1所示,共37项43种,其中有13项已分别列入国家《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目录》和《部队卫生装备强制检定(检测)目录》,未列入的有24项26种,包括部分手术、检验、五官科、理疗装备和卫生技术车辆。

该目录主要针对部队卫生机构中应用面广、数量大、临床风险高、与伤病员生命安全关系密切的医疗卫生设备。如生命支持类装备:呼吸机、麻醉机、除颤器;治疗类设备:高频电刀、输液泵、心肺复苏器;监护用设备:监护仪、除颤监护仪;诊断设备:心电图机、(移动式)X线机;基础设备:高压消毒器(柜);基础特性:医疗设备电气安全检测等。制定质量控制检测目录的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贯彻执行《部队卫生装备管理规定》和《军队医学计量规定》,进一步从具体行为细节上规范部队卫生装备的配置、使用、维护和保障等各方面的工作,有效提高卫生装备的安全性和临床应用质量。

2.2 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与措施

2.2.1 管理过程质量控制

传统的卫生装备管理过程质量控制是依据主管部门下发的有关文件、指示及规章制度实施管理,而国际上通行的管理模式是按照质量体系的要求进行管理,通过计量确认体系,在卫生装备的引进(选型论证、采购)、配置(安装、调试、验收)、使用(日常管理、维护、维修)和退役与报废等整个寿命期内,建立起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通过一整套管理和技术手段,定期和不定期地核查装备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并采取相应纠正措施,使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从而能够保证设备在使用的全过程中各项质量参数量值的准确和统一,有效地保证装备质量。

关于医疗设备管理过程的质量控制,国际医院认证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在其编制的JCI国际医院评审标准中有具体规定,是公认的全球医院管理质量的最高标准之一,代表了医院服务与管理的国际水平。结合JCI标准要求和军队卫勤保障发展需求,部队卫生装备管理过程质量控制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1)医疗机构制定并实施质量控制计划;(2)根据所制定的计划管理全部医疗设备,列出所有医疗设备的清单;(3)根据仪器设备寿命、使用情况或制造商的建议,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检查、校准、测试和维护;(4)要有预防性维护计划;(5)要求有资质的人员提供这些保障和服务;(6)要记录实施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评审。

管理过程质量控制工作通常由医疗机构内部指定的组织机构负责实施,其年度质量控制工作计划如图1所示,它涵盖了全年12个月份装备质量控制管理中所必需的基本要素。其中正常的质控计划可细分为:每天的计划、周计划、月计划、半年计划和年度计划。另外,依据伤病员特殊情况和部队保障任务需求而安排的质量控制计划是额外的,不能替代正常的质控计划。

为有效实施管理过程质量控制,医疗机构应当制定质量管理所必需的程序化文件[3,4],包括质量手册、校准/测试方法、检定规程及其他作业文件。其各类程序文件应具体化,对质量控制涉及的各个要素和每个环节都做出具体的规定,并依据该程序化文件建立质量手册。建立健全各类内部管理制度如图2所示,包括《卫生装备采购验收管理制度》、《卫生装备日常维护保养制度》、《卫生装备使用管理制度》、《卫生装备质量事件报告制度》等。

程序化文件是医疗机构质量体系文件的集合,或个别、或部分、或全部作用于管理过程质量控制,各类文件在质控保障体系的运行过程中应不断完善,并根据部队任务变动和质量控制的需要适时补充。

2.2.2 应用过程质量控制

根据表1所列内容,建立健全各类装备的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如《Logiq400CL型B超仪标准操作规程》、《FCP-4101型心电图机标准操作规程》、《DM-10型心脏除颤器标准操作规程》等。制定的SOP应与列入质控目录的装备相对应,管理制度文件应涵盖质量手册和日常质控管理的所有方面,并使医疗机构内的所有作业场所都能得到相应的SOP和管理制度文件,确保工作人员随时学习理解和贯彻执行。

每台仪器设备都要列入质控计划,并对其使用科室、检测周期、质控负责人、管理人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如表2所示。

实行仪器设备质量状态标识管理,经检定/检测/校准/检查合格的用绿色标签,部分次要指标性能下降,可以降级使用的用黄色标签并注明准用指标,不合格的用红色标签禁止使用。

实行人员上岗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医护人员要熟练掌握相应的SOP,了解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注意事项和主要使用参数的设置和调整,使用前严格查验质量标识,使用中严格按SOP操作,确保手中装备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如呼吸机的使用,每次在给患者使用前,先查看质量标识是否合格,再由专职医护人员对机器进行通气、通电试验和各项功能检查(断电报警、标准状态、潮气量、气道压力上限报警、触发压力等),在确信机器完好后方可接上患者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修正参数。如发现异常情况,经调整和修正后仍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的,应考虑关机和置换合格的机器,等待维修和重新检测处理。使用完毕应及时做好清洁消毒、主参数恢复和性能维护,并做好相应记录。

卫生装备在经过一段时期使用之后,会出现磨损、老化、自然淘汰的过程,这些过程是任何全面质量管理控制均不能挽救回来的。这需按照既定的程序和规章制度,在应用过程控制管理下申请进行大修、改造、转级以至作退役或报废更新换代处理。

3 质量控制运行与监督机制

3.1 运行机制的建立

建立质量控制组织领导机构,负责组织和领导医疗机构内的所有质量控制的管理和技术活动。由医疗机构分管领导负责,其基本职能是:(1)制定本单位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2)策划、建立并批准质量控制管理体系;(3)规定各部门、各层次的职责和质量目标,聘任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质量监督员和内审员;(4)建立医护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增强全体人员的责任心,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开展质量控制工作,确保质量方针得到贯彻,完成质量目标,兑现服务承诺;(5)定期审核和评价内部质量体系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建立质量控制技术保障机构[5,6],负责部队卫生装备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的编制、测量标准的建立、量值溯源、骨干卫生装备的计量检测或校准测试以及卫勤任务的遂行保障工作。技术保障机构的建立主要依托战区二、三级检修机构和有条件的师旅卫生机构以及其他战略后勤保障力量,在平时条件下实行分级负责、划区保障、阶梯支援,根据各自的技术保障能力和任务分工承担相应保障区域内的检定、检测任务。列入国家强制检定目录和军队强制质量控制目录的部队卫生装备实行周期检定(检测),主要由二、三级检修(检测)机构承担,部分专业性不强、质控检测技术相对简单的装备由部队卫生机构自行组织实施。

部队卫生机构设技术负责人对本单位质控主管负责,建立本单位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台账,协助质量负责人制定质量控制计划,依照相应技术规范对本单位卫生装备进行常规性能和工作正常性检查以及简单参数的测量工作,并对卫生装备的周期质控检测和日常使用等过程实施监督,杜绝使用未经检定、检测或者检定、检测不合格的卫生装备。

3.2 内部质量审核

内部质量审核是一种经常性的质量管理机制,定期开展内部质量审核是做好装备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审核机构内部的质量文件是否得到有效实施,质量活动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重点是审核质量管理体系各要素的运行情况和各类人员执行规定的情况。具体包括:(1)审核质量体系的符合性,质量文件实施的有效性;(2)检查各类人员对质量体系的熟悉掌握情况以及质控技术水平等;(3)检查质控记录、检定/检测和校准/测试报告、各种日常质量记录;(4)检查质控工作情况,如人员、仪器设备、环境设施等;(5)检查规章制度执行和落实情况;(6)采用盲检法进行样品检验,考察整个质控检验过程中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考察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卫生装备的运行状态。

在内部质量审核过程中,内审员要对检查的内容逐项审核,发现不符合项要及时记录并编写《不符合项报告》和《纠正措施报告》,责令有关人员或部门制订纠正措施,并确定完成纠正措施的期限。现场审核完毕应及时汇总审核记录,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由质量负责人组织讨论并作出结论。内审员还要对纠正措施实施情况和有效性进行跟踪验证,跟踪验证完成后,纠正措施与跟踪审核验证记录应纳入内部审核的记录归档保存。

3.3 外部质量监督

外部质量监督[7]是质量控制管理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与管理过程质量控制和内部审核工作相辅相成。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职能分工,可划分为结果监督、过程监督和综合监督,如图3所示。

依据部队卫生机构点多面广、高度分散、流动性大的特点,建立“立体监督”的管理模式。所谓立体监督,就是一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依据监督分类,统筹安排,各司其责,总部、军区和部队卫生机构等有关职能部门分工协作,为了实现对卫生装备质量控制的总质量目标,有机地将实施监督的检查、考核、评价和奖惩等项工作结合在一起的全方位监督管理和组织形式。

外部质量监督与内部质量审核主要是监督和核查质量控制工作整个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该运行机制重点强调主管部门所建立的外部监督机制。因为外部监督机制对部队卫生机构实施装备质量控制工作具有有力的促进作用,当没有外部监督时,内部质量审核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维系卫生机构内部良好质量体系基本性的措施。通过内部审核可及时查找存在的问题,完善并改进质量体系,并且内部审核也是外部质量监督的必要准备,增加了监督考核通过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主管部门在实施外部质量监督过程中,应当建立必要的奖惩机制,对取得好的质量效果的机构和人员实施相应的奖励,对未达到质量目标或出现装备质量事故的则实施必要的处罚。

4 讨论

近年来,部队卫生装备的发展速度很快,为使数量规模庞大、技术性能先进的卫生装备适应军事斗争卫勤保障新的任务需求,必须创新卫生装备管理使用模式,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建立起有效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才能使部队卫生装备始终处于良好技术状态,以满足部队平时、演习、战时和突发公共事件等多样化任务保障需求。

编制《部队卫生装备质量控制目录目录》,建立部队卫生装备质量控制管理和监督体系,就是为了适应新时期军事斗争卫勤准备和部队卫生事业建设发展需要,将平时保障和战时保障结合起来,通过先进的质量控制检测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对部队卫生装备实施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确保其各项性能参数的准确和统一,为卫勤保障伤病员救治提供可靠有效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傅征,王政,霍仲厚,等.军队卫生装备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4-7.

[2]张玉明,李毅,孙志辉,等.强检类部队卫生装备计量管理方法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4):128-129.

[3]张玉明,吴正煜.南京战区军事医学计量管理机制的建立[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2):72-73.

[4]孙志辉,吴正煜,张玉明,等.军事医学计量保障质量管理原则及运行机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8(6):87-97.

[5]GJB5109—2004装备计量保障通用要求-检测和校准[S].

[6]张玉明,马云升,孙文明,等.军事医学计量三级站建设要求与管理方法[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4):115-117.

部队装备 篇9

1 巡修保障的现状与作用

1.1 现状

当前,部队卫生装备维修保障主要由二级维修站负责,通过部队送修和技术小组下部队巡回检修(简称巡修)的形式实施保障[2]。据我所维修数据统计,3 a共为部队卫生机构检修卫生装备5 000余台件,其中送修600余台件,约占12%,而巡修4 400余台件,约占88%,巡修保障是当前部队卫生装备维修保障的主要保障形式。组织巡修保障一般经过3个步骤:一是了解需求。通过调查表、电话等形式了解基层部队卫生装备状况和维修维护需求。二是准备。对调查了解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类,根据实际情况筹组人员、组织维修配件、设计巡回路线、检修保养随行车辆。三是巡修。由1名领导带队,安排维修车辆,技术小组人员携检测仪器、维修材料配件到基层部队开展维修服务。

1.2 发挥的作用

多年来,二级维修站坚持下部队巡修保障,为保持基层部队卫生装备的良好状态,更好地为广大官兵服务,发挥了积极作用。

1.2.1 上门保障,减轻了部队负担

巡修保障以部队旅团医疗机构为主,这些部队大多地处偏远,平时卫生装备发生故障,受部队管理、训练任务、维修经费、运行不变等因素的影响,一般不能及时送修,而军区巡修小组携带设备配件上门服务,解决了基层部队一系列困难。

1.2.2 现场帮带,培训了技术骨干

近几年,总部为部队配发了大批新卫生装备,基层医疗机构由于人员流动等原因,现有人员操作使用不熟练,又不能专门安排外出学习,影响了新装备的使用。军区巡修小组的专家对使用人员现场培训,讲解操作维护要点,节省了时间,保证了培训效果[3]。

1.2.3 监督检查,规范了卫生装备管理

巡修小组在完成维修任务的同时,对巡修单位卫生装备进行计量检定和卫生装备管理检查,查找管理维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帮助基层完善管理制度,使卫生装备管理更加规范。

1.2.4 深入调研,掌握基层卫生装备的真实现状

在巡修过程中,随时对装备到位情况、使用情况、故障情况、管理难点等进行调研[4]。按类别进行统计,二级维修站每年对调研情况和统计内容进行综合分析,为上级机关研究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2 当前维修保障面临的问题

2.1 技术力量不足,部队维修保障需求与自身实力矛盾比较突出

军区二级维修站技术力量有待提高,一般维修工程人员在5~10人,承担着全区部队、医院卫生装备的安装、调试、计量及维修等,任务十分繁重;另一方面,“十五”以来,按照部队卫生装备配备标准配备了大量新装备,特别是部队师医院、旅团卫生队的卫生装备总量达数十台至数百台件,其中有不少高技术含量的大型设备,对二级维修站的技术人员提出新的挑战。

2.2 维修周期长,不能满足及时维修的需求

二级维修站保障单位多,每年3月受领任务到年底总结,夜以继日地工作,也只能完成保障单位的一半,一部分单位要2 a赶上一次巡修,如果卫生装备发生故障需要维修,只能等待,影响了基层医疗机构医疗任务的完成。

2.3 巡修行程远,存在安全隐患

安全是单位的头等大事,是一切建设发展的首要前提。从2009年初到10月中下旬,维修人员都在为基层部队的卫生装备进行巡修,每年行程均在2万km以上,参与人数近千人。如遇到大项活动或突发情况时,上级领导对车辆的审批也会更加严格。为了落实巡修计划,司机疲劳驾驶,技术人员连续紧张工作,行车和人员健康安全都存在隐患。

2.4 配件准备难,影响维修保障的正常进行

部队卫生装备到位多是分几个批次完成,种类多、型号杂,准备配件非常困难。有的生产厂家已经停产;有的是指定生产,市场没有相关配件;部分卫生装备通用性差,消耗性材料没有来源等,造成一批卫生装备长期得不到维修,维修机构束手无策。

3 对策与建议

3.1 调整军区二级维修站功能定位

根据军区维修站的编制规模和经费保障情况,合理功能定位,把工作重点放在卫生装备的管理监督上,突出计量检定、技术培训、监督检查。

3.2 分级建立维修保障机制

(1)建立大件设备有偿保修机制。10万元以上大件装备的维修,要从上级购货开始,把供货和售后服务结合考虑,协商经销商驻各地的专门维修机构承担,实行长期有偿保修。(2)建立社会保障机制。依托地方医疗器械维修机构等资源,对超过保修期及2~10万元的卫生装备进行维修。可以在部队驻地附近遴选技术水平高、机构规模大、服务态度好的维修机构为维修定点单位,报军区药检所考察并认可,确定为区域定点维修站,承担部队卫生装备的维修维护工作。当部队卫生装备发生故障需要维修时,向军区二级维修站提出申请,视情审批备案后再到定点维修站实施维修。维修经费采取维修累计,部队维修单位定期与维修站结算,军区维修机构按年度审核补添等办法实施结算。(3)建立帮带保障机制。针对2万元以下常用一般设备故障,由三级维修站或体系医院定期派医学工程科技术人员到部队医疗机构进行维修,同时负责补给日常消耗性材料和试剂。上级卫生管理机关要把体系医院下部队巡修次数、部队卫生装备完好率、试剂等消耗性用品补给情况作为体系医院为部队服务的一个重要内容,加重考评监督。

3.3 加强卫生装备维修骨干队伍建设

建立卫生装备维修骨干培训制度,部队以集团军为单位,每年组织卫生装备维修技术培训,培训人员侧重部队旅团卫生队,由军区二级维修站派出专家授课,经考试合格,发给维修合格证,成为部队卫生装备维修骨干[5];对全区卫生装备维修骨干在军区二级维修站建立档案,跟踪维修业绩,定期组织考核,并及时向部队反馈;对热爱维修专业、维修技术扎实、综合素质好的同志选送进行高等级进修[6],并向部队提出保留骨干建议。

参考文献

[1]徐海琴,殷朝庆.三级检修站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8):100-101.

[2]陆银春.医疗设备维修新模式的研究和探索[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7):90,92.

[3]李冠军,苑永顺.军队边远小单位医疗设备维修对策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4):47.

[4]史渭,高平.浅谈基层部队卫生装备建设的现状[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2):59-60.

[5]纪春雷.军队医学工程人才队伍现状及对策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1):105-107.

武警部队饮食装备技术保障新思想 篇10

关键词:饮食装备,技术保障,新思想

前言

技术保障要进步, 理论要先行。随着现代高新技术运用于部队, 新装备技术保障越来越重要。追踪世界装备技术保障理论的发展, 武警部队应该加紧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野战饮食装备技术保障理论体系, 为提高武警部队野战饮食装备技术保障能力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并将其理论实践于部队, 服务于人民。

1 树立大技术保障观

饮食装备技术保障所需人力、物力多, 技术密集, 涉及面广, 仅靠武警部队单一保障力量是难以顺利完成的, 必须依靠整个国家乃至国际支援等多方力量来实施。海湾战争中, 美军为保障五十多万军队的作战, 政府有八十多个经济、技术部门筹集作战装备器材, 1/3的企业为军队生产284.6亿美元的装备物资, 另外还从国外十多个国家一千多家公司订购了几十亿美元的装备物资器材。这充分说明武警部队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 树立大技术保障观, 为实施饮食装备技术保障提供指导性意义。

1.1 军民结合

国家顺利度过了极不平凡的“十一五”, 也是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快又好发展、发生历史性变化的五年, 迎来了“十二五”的开局之年, 更是深入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的重要一年。武警部队应抓住机遇, 使技术保障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相结合, 寓军于民, 对地方先进的方法经验采取“引进来, 走进去”的思想, 真正体现军民结合的大技术保障观。

1.2 发展可持续化

一方面要不断提高饮食装备技术保障的能力, 另一方面, 要努力提高环境的承载能力, 以最小的自然消耗实现最大的军事效益。可以从两方面加以努力实现:一是开发新材料, 改进生产工艺。重点开发无毒、无害、无污染的防腐、防污新材料, 着力研制多次利用的环保节能型材料, 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采用如数字切割、高压水除锈等工艺方法, 不断减少对能源、物资、器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达到利于饮食装备技术保障与社会、自然资源之间的平衡。二是技术保障工程与研制工程同步发展。在饮食装备的研制过程中注入技术保障的思想, 努力使饮食装备技术保障的装备、人员与饮食装备同步配套发展, 既能保证新饮食装备的“优生”, 又能使新饮食装备配发到部队就有技术保障人员会操作使用, 在第一时间就能形成战斗力。

2 树立系统思考的观念

饮食装备技术保障能力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涵盖了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一系列因素, 具有很强的系统协调性和整体联动性。系统思考作为一种认识和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科学方法论, 为武警部队研究和提高饮食装备技术保障建设提供了新思路系统思考理论核心是唯物系统辩证观, 它强调用系统、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考察系统内外部之间的动态关联, 注重从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反馈去解释系统的行为和表现。把系统思考原理引入到武警部队饮食装备技术保障能力建设中, 对于科学推动整体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1 转变模式, 把握全局

利用系统思考理论可以不断的转变技术保障人员原有片面、单一的技术保障模式, 取而代之的是系统思考模式, 进一步提高了建设的认识水平, 形成了整体全面的观念, 从而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全面的把握住建设的全局。

2.2 化繁为简, 提高效益

运用系统思考的方法, 借助图示化工具来描绘系统的本质, 可以把复杂的饮食装备技术保障系统予以呈现、化简, 清晰的描述这个复杂系统的互动关系及其变化形态, 有效的揭示在饮食装备技术保障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本质, 进而帮助决策者制定出正确的战略、方针、政策, 更好的把握建设动向, 提高建设效益, 确保建设实践的健康进行。

3 树立“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

饮食装备维修, 按照传统观念, 其基本思想是“预防为主, 安全第一”。所谓“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现代饮食装备维修, 就是指在可靠性理论指导下, 运用可靠性分析技术和决断逻辑, 深入研究饮食装备使用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根据不同的故障模式、影响和后果, 采用不同的维修对策, 实现在饮食装备固有可靠性基础上做必要维修工作的科学思想。饮食装备的可靠性是提高饮食装备战备完好性和出动强度的基础, 要实现武警部队宏伟的战略目标, 应该确立“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

3.1 吸取先进思想

当前, 武警部队“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还不够成熟, 必须吸取国外、解放军和地方的先进思想。在现有饮食装备水平的基础上, 加强学术理论交流研究, 充实和发展武警部队饮食装备维修科学的知识体系, 真正将“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贯彻到技术保障中。

3.2 增加费用

选用好的元器件, 研制部分冗余功能的电路及进行可靠性设计、分析、实验等, 虽然饮食装备可靠性设计的提高使得维修费及其它相关费用大大减小, 但是总体开支费用得到降低, 因此, 可靠性、保障性、维修性的设计是紧密相结合的, 对饮食装备技术保障可靠性设计意义重大。

4 树立创新发展新思想

创新是事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近年来, 武警部队在野战饮食装备技术保障发面, 推出了很多新举措, 如射频技术在野战饮食装备运输、维修等环节的运用;远程故障诊断技术及时将野战饮食装备的故障信息和检测结果传输给远程维修专家进行故障诊断等。这些技术创新对提高野战饮食装备战斗力, 降低使用维修费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 各级必须深刻认识“十二五”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的希望,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把勇于创新的精神和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 积极适应改革的新形式和武警部队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新要求, 用饮食装备技术保障新思想推进技术保障体制向一体化发展, 技术保障手段向信息化迈进, 技术保障管理向科学化转变。

参考文献

[1]赵路华, 张金胜, 郭瑜.21世纪武器装备技术保障新走向[J].军械工程学院学报, 1997 (4) :17-20.

[2]赵承光.军事装备技术保障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6:91-94.

[3]刘军.陆军装备技术保障力量建设的若干问题[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 2002 (1) :23.

部队装备 篇11

【摘要】随着当前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我军逐渐将新技术和新科技运用到部队中。新技术装备下的武装部队对部队装备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为适应当前的挑战,相关院校的部队装备管理教学也有了新的要求和目标。本文就分析整个功能系统的要求,提出部队装备管理教学训练系统设计的三个功能模块。

【关键词】信息化;装备管理;教学训练系统

随着国家技术水平的提高,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我军逐渐发展新技术,并将新技术装备运用到武装队伍上来。对此,院校部门对于人才的培养,也不能只局限于原先的理论学习。对于装备管理教学训练,院校应依据新目标和新挑战,为学生设计出更为多样,更为系统而生动的训练。下面,本文就从部队装备管理教学训练系统的功能设计的要求出发,提出教学训练系统设计的几个功能模块[1]。

一、功能模块设计要求

部队装备管理教学训练系统的功能设计,并不能有设计者凭空想象,而应结合具体问题予以设计。根据多媒体教学训练软件的特点,并要满足部队装备管理的实际。对于部队装备管理人才的培养,我们要使整个系统能保证人才对理论的学习,同时也能有实践的认知;此外,还要让其掌握具体技能。那么,具体说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部队知识理论水平要求高,所以要保证知识理论的学习和吸收。而部队装备管理技术性教强,所以整个功能模块要让学生得到装备管理技术的学习。

2、理论与实践要相结合,要注重问题的解决,及管理技能的提高。

3、教学人员在此系统中也有其自身的地位和作用

4、注意对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二、部队装备管理教学训练系统功能设计

依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部队装备管理教学训练系统主要设置理论学习模块、单项技能学习模块、网络模拟学习模块等功能模块。具体来说就是:

(一)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的主要是部队装备管理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方式上,采用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等,这里就是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多样的方法,更直观更好地让学员掌握各项基本理论。

1、了解部队装备管理的基本流程

包括不同角色在装备供应管理、装备运用管理、装备维修管理、装备战备管理、战备安全管理、站时战备管理等7项部队管理工作。

2、了解部队基层组织结构

了解部队基层各级担负的管理职责,这些基层各及人员包括排长、连长、指导员、营长、教导员等等。这些人员在管理岗位中担负着不同的管理职责,这是学员所要了解的。

3、了解部队装备管理法规制度

除了部队管理的基本流程,及基层职责结构以及基层结构中人员的管理职责外,还要学习相关的法规制度。从中国的军事法律,到军队法规再到相关的规章制度都是需要学习的。比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工作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管理工作条例》;专业装备管理法规上,比如装甲装备管理规定》、《车辆装备管理规定》;与部队装备管理相关的法规比如《内务条令》、《基层建设纲要》。

(二)单项技能学习

对部队装备管理而言,学员要深入到管理任职的场景中来,所以要对个单项进行单项技能训练,这主要包括:

1、管理岗位的选择

从前面我们知道,部队基层各级担负的管理职责,这些基层各及人员包括排长、连长、指导员、营长、教导员等等。学员选择其中的一个角色和岗位,进行单项技能训练。

2、管理场景选择

设备管理的7个基本流程,包括备供应管理、装备运用管理等等。这些可以让学员根据所学的管理理论,在其中常见的管理场景中进行练习。比如说,装备的拼装、装备的动用、装备的训练、修理等等。还涉及装备输送、装备教学、装备退役等等[2]。

3、单项技能学习

对与一些单项技能,比如运用计划、组织、指挥等等,都是需要学员专项学习的。这时根据已选择的岗位和场景,迅速掌握相关流程和管理办法。

4、方案和训练水平评估。

针对学员的学习情况结合方案,对学员的单项管理技能的训练水平进行评估。

(三)网络模拟学习

网上模拟就要利用网络技术,让学员综合利用已经掌握的专项技能,进行部队装备管理的联网训练。具体来说就是:

1、在管理机构编组,依据参与人数,来编排排、连,建立营等等。模拟实际情况,来建立虚拟的军队。

2、选择综合训练任务。

这些任务包括野外驻训的部队装备管理、装备战备,或者战争行动装备保障。这些综合性质的训练任务,有利于提高学员的综合能力。

3、联网训练

在学员选择不同的岗位和角色后,可以进行联网训练。训练过程需要人员的分工和战争协调。此外,训练人员要加强合作,并有突发情况处理能力。这要求学员按照任务的计划来分工和协调[3]。

4、方案和训练水平评估

对学员进行相关的训练后,还要注重对学员的能力评估。另外,还要对联网模拟训练中,要对中国计划方案进行评估,以及整个模拟训练结果的评估。

5、网上交流与监控模块配合网上模拟组训。该模块的使用,需要教员及岗位角色参与其中。教员在此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他们以导演的身份参与其中,指导整个训练的进行,并对整个训练行监控。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条件下,新技术的运用已经深入到军队中来。而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必然要成为军队院校教学的重要部分。如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突破传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等,而采取新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这是我们都要思考的问题。紧跟当下部队装备教学管理学科和教学改革的步伐,对部队装备管理教学训练系统进行功能设计,无疑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部队装备管理教学训练系统功能设计对更新部队装备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并提高人才素质和专业性都要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刘凯,孙俊峰.信息化条件下部队装备管理教学训练系统功能设计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6(1):103.

[2]苏坤洋,贾红丽,宋义刚,郝永锋,王力锋.部队装备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系统分析[J].物流科技,2010,05(2):86-88.

部队装备 篇12

关键词:武警部队,抢险救灾,装备保障

当前, 随着武警部队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 装备保障工作对部队战斗力水平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抢险救灾行动是武警部队担负的重要多样化任务之一, 如何提高装备保障工作效率, 使武警部队在抢险救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成为目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1 武警部队抢险救灾行动装备保障的特点

1.1 受领任务时间短, 行动紧急

抢险救灾行动大多事发突然, 缺乏可预见性, 一旦险情发生, 时间就是生命, 事发初期是“黄金搜救72小时”, 武警部队能否在第一时间赶到事发地区, 既关系着救灾行动的效率, 也关系着事发地区的社会稳定。与抢险救灾行动相比, 装备保障工作要先期展开, 做到“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装备保障工作的进度和效率直接影响部队的机动速度和后续工作, 因此, 装备保障工作的准备时间更短, 对时效性的要求更为突出。

1.2 装备随机故障多, 故障突发性强

随着部队现代化建设的推进, 武警部队列装了大量技术含量较高的装备, 实践表明, 装备的技术含量越高, 对保障的要求越高。抢险救灾行动时, 一方面, 多数情况下外部自然环境恶劣, 无法保证精密装备稳定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 部队大多是紧急拉动, 装备启用前的检查、调整、保养等准备工作不充分;再加上在遂行任务中装备又常常连续、超负荷工作, 这些因素都容易导致突发故障, 使装备的随机故障率大大高于平时。

1.3 装备保障机构机动频繁, “运动中保障”特点突出

在抢险救灾行动中, 事发地区的社会环境和生产生活往往受到了较大的破坏, 很难为部队的抢险救灾行动提供支持, 装备保障力量应以部队运行、携行为主。抢险救灾行动遂行任务的时间、地点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在遂行任务时, 又经常需要根据灾情变化调整行动部署, 因此, 整个抢险救灾行动中武警部队机动频繁, 装备保障机构必须适应这种行动特点, 既要做好自身的机动, 又要在机动中为部队提供连续的、有效的、动态的保障。

1.4 前运后送困难, 不易协同

抢险救灾行动中, 事发地区的地形地貌大多有较大的变化, 不便于保障物资的运输。同时, 部队现有运输车辆有限, 现地征用车辆困难, 进一步加大了保障物资运输的难度。由于受到灾情、道路、交通状况的限制, 各保障机构之间相互协同困难, 物资前送困难, 修理组不易机动, 装备保障机构内部各部门之间相互支援难度大, 不便于保障机构的整体协同。

2 武警部队抢险救灾行动装备保障的主要措施

2.1 预有准备, 快速反应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近年来, 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呈高发态势, 武警部队各单位应根据驻地及周边地区易发灾害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提前做好装备保障的各项准备工作。第一, 在装备的日常的管理中, 装备保障部门应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保证装备科学使用、及时检查、定期保养、适时维修, 使装备经常性地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第二, 装备保障部门应根据灾害特点,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提前制定各类装备保障预案, 确保预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第三, 装备保障部门应有针对性地提前储备各类保障物资;建立保障物资应急采购、筹措的相关渠道;对保障物资按照携行、运行、后留进行合理分配。第四, 装备保障部门应组织所属人员, 经常性地进行抢险救灾装备保障的各项训练, 把抢险救灾装备保障训练纳入部队的年度训练计划, 通过训练保证部队装备保障人员队伍素质过硬。

2.2 在装备保障的编组上, 以群队式为主

抢险救灾行动在样式上具有非线性, 保障任务上具有多变性, 保障力量内部不易协同, 装备保障应以伴随式保障为主, 群队式编组较为适用。装备保障力量可根据行动部署, 编组若干个具有独立保障能力的保障群, 和各部 (分) 队一起行动。通常可编为分队保障群、基本保障群和机动保障群。分队保障群和各分队一起行动;指挥所掌握基本保障群, 在抢险救灾行动的关键时间、关键地点和关键环节实施集中保障;机动保障群负责执行临时性保障任务。每个保障群都具有独立、综合保障能力。保障群内按照保障任务的性质编队, 如编组若干个抢救抢修队、物资补给队等。装备保障群以队为基本单元, 根据保障任务需要, 既可叠加成群, 又可分割为队, 便于随时编组、机动编组, 适用于保障任务的多变性和保障行动的非线性, 非常适合于抢险救灾行动。

2.3 在保障物资的供应上, 以运行为主保障供应

抢险救灾行动, 遂行任务的时间和地点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部队机动频繁, 运动中保障特点突出。遂行任务时的物资保障可以在补足携行量的基础上, 尽量加大运行量。可采取以车代库的方式, 将保障物资装在运输车辆上, 随部队一起行动。后方应及时筹措各类保障物资, 并根据需要适时前送。也可以在灾情严重的地区, 建立临时性的保障物资储存库, 形成由后方到库, 再由库到车的物资供应链, 保证保障物资供应的连续性和时效性。在组织物资供应时, 装备保障部门应周密计划, 按需保障, 尽可能减少供应中的重复和脱节, 减少浪费, 提高保障的质量和效率。

2.4 在装备的抢救抢修上, 采取现地修理和集中修理相结合的方式

抢险救灾行动中, 装备抢救抢修时效性强, 加之事发地区交通不便, 能现地修复的装备尽量现地修复。各分队保障群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多法并举恢复故障装备的技术性能, 对无法完全修复的, 可以力争恢复装备的部分工作性能。对于故障装备较为集中的地区, 可以由基本保障群组织集中抢修, 并及时组织修复的装备归建。对于故障装备较多的分队, 装备保障指挥机构可视情派出机动保障群, 对该分队的抢救抢修力量实施加强。对于现地无法修复的装备, 应适时组织后送修理, 原则上以后方机关前出接修为主。

参考文献

[1]解思调.装甲兵技术保障学[M].解放军出版社, 1998 (9)

上一篇:中职ESP课程下一篇:国家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