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ESP课程

2024-10-25

中职ESP课程(共8篇)

中职ESP课程 篇1

0 引言

近年来,有关机构对全国100个城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变化状况的持续监测表明,技能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供求缺口明显加大,这实质上是体现了劳动力结构高级化的过程。要解决这一供需矛盾,关键的举措是提升我国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国务院于2014年作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又是其重中之重。近几年来,我国每年有近700万的中职学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职业英语能力的提升自然增强了其岗位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教育部早于2009年就在中职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课程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3个部分构成,职业模块中要求学生学习300个左右行业通用的专业词汇及缩略词;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读懂与专业相关的简单技术、业务资料,如产品说明、操作说明等;能用英语初步处理简单的常规业务,如接待、填写业务表格和相关票据等。

基于此,许多中职学校将职业模块整合成了相关的专业英语课程。现研究引以为例的广西纺织工业学校纺织专业,就是基于目前许多纺织企业从国外进口精密的现代纺织机械,对于这些设备的调试、维修、终端界面操作等工作,以及与之相关的纺织服装进出口贸易、检测等工作的开展,都迫切需要具备纺织专业知识和在专业领域内运用英语的复合型技能人才[1],而对其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设置了纺织专业英语课程。

纺织专业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中的一个具体的分支,是英语在纺织行业内的实际运用,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该课程也是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是继前一学年基础英语课程学习之后,英语技能在专业领域内的提升应用;也是对《纺织纤维鉴别》、《纺织品营销》和《纺织跟单贸易》等专业课程在英语教学环境中的再现巩固[1]。如下结合对该课程的教学实践,根据ESP中需求分析的理论,调查并分析了纺织专业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需求,最后针对分析结果对该课程今后的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1 研究依据

ESP是一门使学习者实现英语知识和技能专门化的应用型课程,是与职业领域相适应的英语[2]。在ESP教学领域,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需求分析是确保ESP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可以这么说,ESP对于当今英语教学的一个重大贡献,仍在于它强调了需求分析对于设计大纲和安排课程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虽然对于“需求”的定义,人们还没有统一的意见,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仔细全面的需求分析,应该包括“目前情景分析”(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和“目标情景分析”(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目前情景即指学习者原有的语言程度和对下一阶段学习的要求和期待,它包括学习者目前的外语水平、专业知识、学习动机和以前的学习方式等等。目标情景是指未来工作岗位及环境对学习者的要求。前者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需求分析(Learner-Centerd analysis),而后者则是以目标情景为核心的需求分析(Target-Centerd Analysis)。而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了解并努力适应学生的需要,发挥他们的潜能,使学生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这里主要是围绕前者“目前情景分析”,来展开调查和讨论。

2 研究目的与开展

本研究旨在分析学生如何进行英语学习,对纺织专业英语课程的态度,尤其是对教师、教材、教法以及评估有何要求。研究中采用问卷的形式进行,将问卷中的问题分为4个维度:学生基本信息、学习者个体愿望、学习过程需求和学习环境需求。

研究于2015年11月进行,调查对象是广西纺织工业学校的纺织系学生。问卷发出129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数据利用EXCEL进行统计与分析,主要回答以下问题: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期望以及偏好;学生对教材、教法和考核方法的有何具体要求。

研究的意义在于:拟为纺织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和方向,为教学反思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好地在中职学校实施和推进ESP教学模式。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维度1——学生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调查涉及了学生的性别,生源地,每天用于学习英语的时间,对目前英语水平的自我评价,以及认为在英语学习中最困难的部分。统计显示,在受访的120名学生中,男生只占了18%,而女生高达82%。之前有研究认为,女生的语言学习能力要强于男生,失衡的男女比例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纺织英语课程的开展有利。

52%的学生来自农村,48%的学生在城镇上的初中。由于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可以肯定的是,所有的初中都会开设英语课程,但小学阶段的情况则大相径庭。考虑到学生已有的水平参差不齐,老师的重要职责之一是要帮助学生通过设定个人目标,最终形成一定的学习策略来掌控自己的学习。

当被问及每天除了上课时间,花费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时,63%的学生坦承只有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时间,多达26%的学生表示根本不会花费时间学英语,那些愿意花费1~2h学英语,甚至更多时间的比率分别为8%和3%。对于目前英语水平的自我评价,没有一个人自认很好;28%的人认为一般;24%的学生觉得仅够通过期末考;48%的学生反映完全不能跟上老师的上课进度。至于英语学习的难点,在听、说、词汇和语法几个选项中,认为语法最难的是46%,词汇次之,占了27%。死记硬背是他们记忆单词的主要方法,但他们讨厌这个枯燥又低效的过程,因此,老师需要在趣味记单词以及通过阅读培养语感方面给予更多的引导。

3.2 维度2——学习者个体愿望

3.2.1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在给出的5个选项中,允许学生多选,58%的学生想要提高日常交流能力;54%认为对未来的工作有帮助;34%希望通过期末考试,拿到学分顺利毕业;68%期望开拓视野;6%选择了其他,并在其后的横线处补充,“是学校让我学的”。

Gardner曾区分出了“综合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这一分法又可以理解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前者是指人们对某些活动感兴趣,活动本身成为人们行为的推动力;后者是相对前者而言的,动力并不是基于对此活动本身的兴趣,而是被奖赏或压力等外在动机所驱使。据此,在以上所给出的选项中,提高日常交流能力,找到好工作,通过期末考试等是外在动机,但是开拓视野可以被划归到内在动机一类。许多学者认为与外在动机相比,内在动机更易取得成功的学习效果。以上数据表明,多数学生选择的学习动机与各类功利作用有关,这也意味着学生已经意识到英语为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服务于未来的工作,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高达68%的学生将其作为开拓视野的途径。

3.2.2 学习期望

与高职学院相比较,大多数的中职学校都没有组织学生参加由教育部组织的全国性的英语水平考试,没有学生将CET或PETS作为其目标。数据显示,19%的受访者希望收获标准而优美的发音;47%希望能进行日常交流;25%希望能在工作环境中就相关问题进行简短地表述;9%仅希望通过期末考试。正如前面调查所得,一半的学生来自农村,由于教学资源有限,他们中很多表示他们需要重新从练习发音开始学习。在专业英语学习阶段,有近一半的同学表示希望提升日常交流能力,这也传达出一个很关键的信息,就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基础英语和专业用途英语的不同。

至于他们最想要提升的技能,42%的同学选择了听、说技能,其他的选项排行依次为:阅读、写作及语法,所占比例分别为27%、19%及12%。这与目前英语教学的理念相吻合:既然英语被认为是一套被用于实现一系列交际目的而非抽象语法规则的功能系统,语言教学的目标就应该是培养语言的实际使用能力。

3.3 维度3—学习过程需求

3.3.1 学习态度

所得数据表明,学生对于纺织专业英语课程的态度是,52%的学生喜欢该课程,其中13%的同学是非常喜欢,剩下的48%则完全否定了对该课程的兴趣。针对喜欢和不喜欢的这两类同学,还分别调查了原因,对于给出的选项,学生可以多选。喜欢的同学中13%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很容易跟上进度,学习有成效;23%的学生认为课堂氛围轻松愉快;52%认为英语课内容丰富;57%认为对未来的工作有用。至于不喜欢的原因,13%表示对语言本身没有兴趣;23%认为课堂气氛沉闷;只有4%认为英语对以后个人发展的用途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68%的学生将不喜欢的原因归咎为英语基础差,不能赶上课程进度。当被问及如果老师能帮忙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是否愿意将学习英语当成一种兴趣长期坚持时,79%给出了肯定的态度,20%不确定,只有1%仍然坚持不愿意。这就清晰地表明了影响学生学习专业英语兴趣最大的障碍来自于自认为基础差,不能取得学习效果。不愉快的学习经历对现有的学习态度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同时,大多数学生对学生学英语对将来职业的发展产生影响是持肯定态度的,如果老师能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学习策略,设定可达到的目标,并能真切觉察到学习效果,他们的学习态度就会转为积极。

3.3.2 学习偏好

学习偏好是需求分析中的一项重要因素。学生对自身学习偏好的认知,有助于帮助他们掌握自己的学习过程,同时,老师也能据此调整教学设计,以提高教学效率。对于最喜欢的学习方式,选择“两人结伴学习”和“小组学习(3~8人)”的占了大多数,分别为36%和32%;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单独学习”和“班级学习”,各占17%和15%。形成此鲜明对比的原因可能有:首先,单独学习的行为是与语言的交际性本质相悖的;其次,现代通讯手段的发达使学生有更多途径接触外界,使得学生的整体性格体现为外向型;第三,学生自知英语水平低,更多时候他们是需要得到来自他人的帮助。这些需求都能在“两人结伴学习”和“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满足。老师要确保的是结伴学习的双方英语水平的相当性和小组学习的成员间水平的互补性,每个成员都有其角色及作用体现。

至于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活动,根据学生的选择依次为:角色扮演(42%);小组讨论(39%);大声朗读(11%);英语演讲(8%)。这与学生的年龄和水平是相符的,学生更喜欢角色扮演等趣味的娱乐活动,而认为阅读和演讲等很严肃而让人紧张。而在进行此类活动的过程中,老师作为导向与过程掌握者的功能不能忽视,教师必须确保在活动过程中知识和技能能有效传授与练习。对活动的总结和反馈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让学生自行评价是一个很好的策略,老师还可以尝试把学生的表现录下来,学生还可以自我评价,老师再进行补充和总结。

被问及最喜欢的与英语学习有关的课外活动,近一半49%的同学选择了“在手机上使用学习软件”;预习和复习作为传统的学习方法,仍然占了23%;学英文歌(20%);参加英语角(8%)。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与普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与高效,同时它也为现代学习方法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在外语学习领域,大量的电子词典与相关软件被开发出来,功能强大而易于操作。听觉和视觉的结合让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而且手机的易携带性,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掌控和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大量的碎片时间也被利用起来。在这种条件下,老师要更多地发现好的学习软件推荐给学生,并在使用上给学生更合理的建议。

3.4 维度4——学习环境需求

3.4.1 对教师的看法

由于英语语言使用环境的缺乏,大多数中国学生的语言输入是依赖于课堂教学,那ESP教师的作用与地位就极其重要了。那作为一名ESP教师,是要以语言知识和技能为主导,还是对专业领域内知识的掌握更为重要?这一问题在ESP教学领域存在诸多争议。纺织专业学生自己给出的选择是:61%的学生认为英语和纺织双专业背景是一名合格ESP教师的条件;17%选择了“英语水平较高的纺织专业老师”;14%选择了“英语专业毕业的老师”即可;剩下的8%对此无看法。在随后与一些同学的访谈中,同学们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理想中的老师应该既熟谙语言教学的技巧和原理,又了解专业领域内知识,尤其是希望老师有在以出口为导向的纺织企业内工作过,这样就能给他们提出一些更加接近工作要求的学习建议。

3.4.2 对教材的看法

合适的ESP教材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80%)承认了教材在纺织专业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只有7%否认了其作用,13%持无所谓态度。但是目前出版的纺织专业英语教材没有专门针对中职学生的,多为高职及本科院校适用的,而且学术性强,但实用性不足。目前该校所使用的英语教材为教师自己摘录整编的。但仅有14%的学生对所使用的教材满意,高达86%的学生表达了不满。在被问及教材的不足时,45%认为内容枯燥,趣味性不足;42%抱怨词汇量太大,篇幅太长;35%感觉实用性不强,信息量不大;33%反映形式单一,应该开发有趣的视听多媒体教材;29%认为其难度太大;甚至有27%并不认为其与专业有紧密结合。

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编写是现今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因其在满足不同行业的多样需要上能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应本着以听说带动读写、精讲多练的教学思想,充分考虑用人单位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加大听说练习的比重,难度一定要适中。教材的形式也应突破纸质书本的单一形式,而应更立体,融合了声音和影像的3D教材应该被大力鼓励开发。同时作为教材的使用者,学生也应该以一定形式参与进ESP教材的开发。对职业教育来说,来自企业的支持与合作在教材开发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3.4.3 对教学方法的看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其在教学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Strevens认为ESP的特点之一就是其教学方法与通用英语(GE)有明显不同。问卷反映的数据与作者的预期有明显的出入,39%的学生选择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词汇,分析结构,翻译课文”;28%的学生选择“老师指导学生完成模拟工作情景中的各项任务”;选择“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及多媒体游戏”的各占18%和15%。在随后的访谈中,学生承认游戏和角色扮演确实能让课堂有趣,但同时也意味着他们需要在课后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练习准备,才能在课堂上达成一定的互动,而他们不想为此动太多脑子,还有一些同学表示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考虑到中职专业英语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强,教师根据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设计具体的摸拟工作情景。该校纺织专业目前的就业方向有纺织品设计、纺织品检测和纺织品营销,调研出这三个方向的典型工作场景,如目前常用纺织品设计软件操作界面上的各种单词及句子表述;纺织品检测的欧、美标准原版操作步骤及检测报告单的英文版缮制填写;纺织品销售过程中对外国顾客的接待及产品介绍等等。课堂教学对于知识及技能传授的重要性是毋雍质疑的,但是毕竟课堂的时间、空间有限,教师应该善加引导,把课堂教学不断地延伸到课外[3]。

3.4.4 对考核形式的看法

中国学生多是以考试为导向的,但目前接受中职教育的多是中考的失利者,他们更多希望在中职学校学习到实用的技能,所以他们只有小部分(9%)选择“以期末考试成绩为准”;而72%更倾向于“平时表现与期末成绩各占一定比例”。在问及考核形式时,即使他们自认为口头表达是他们的弱项,但仍有60%认为应以“口试+笔试”的形式来考核,这表明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语言学习的交流性质。至于测试内容的重点,41%选择了“纺织专业知识”;28%选择“专业词汇”;20%选择“英语能力在相关工作环境中的运用”;剩下的11%选择“基本英语能力”。

对课程成绩的评定,仅依据期末的卷面成绩是不科学的,这忽略了学生平时的努力,而语言的学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建议对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小组活动表现,甚至到学习方法和笔记情况等进行综合考量。

4 结语

在国内职业教育ESP课程发展迅速的背景中,基于需求分析理论,以中职纺织专业为例,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学习ESP课程的最大期望是能够提升其就业竞争力,谋求更好的晋升机会。教师可以在教材、教法及考核方式上以就业为导向,更多考虑到学习者自身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成效。

摘要: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在传统的公共英语教学之外,开设了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针对这一情况,以广西纺织工业学校纺织专业为例,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学生的ESP需求进行了调查,并据此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ESP课程有较强的学习动机,经引导也能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

关键词:ESP,需求分析,中职,纺织专业英语

参考文献

[1]文杏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纺织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5,(4).

[2]陈兆军,庄福星.高职公共英语中ESP教学模式需求分析研究[J].中国ESP研究,2011,(1).

[3]蔡强.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职教平台,2009,(9).

[4]陈冰冰.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论构建[J].外语学刊,2010,(2).

[5]余卫华.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8).

[6]H.Douglas Brown.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7]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中职ESP课程 篇2

关键词:ESP;教学模式;中职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239-01

一、引言

中国的英语教学大体分为通用英语(Englishfor GeneralPurpose,EGP)教学和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Purpose,ESP)教学。ESP与EGP的主要区别在于EGP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和实际需求是不明确的,而ESP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和实际交际需要而著称,后者的针对性显然更强。从这个角度看,ESP与EGP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学习者们对英语学习的两个重要方面,即专业与通识。ESP与EGP教学的主要差异集中在内容上,前者与学习者的职业、专业等关联性更大,故其教学中的策略、语法、交际技能及词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特别是词汇,往往具有针对某一专业和领域的特殊涵义。总的来说,ESP和EGP教学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且难以割裂的。

二、中职学校英语教学现状

中职学校的学生,他们的性格特点变现为基础差的较多,他们自学能力差,组织性和纪律性差,抵抗诱惑能力差,并且他掌握的知识不灵活、太死板,,在课堂上学习时,注意力不能集中。主要表现为:

第一、中职新生的英语水平在中职学校中,有些热门专业:例如护理专业招的学生,他们的成绩较好,有些甚至达到普高的分数线;有些中学为了追求升学率,为了给优等生创造好的学习环境,让成绩不好的所谓的差生放任自流。在进校时,根据他们的英语中考成绩,呈现出两极分化较大的趋势,甚至最高的分数与最低分相差几十分;特别在英语课堂教学时,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在教室里睡觉甚至不进教室,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有的学生甚至畏惧英语和英语教师,同样地教师对他们也没有好感,认为他们睡觉或不来对课堂教学是件好事,无需为管理课堂记律而费劲,像这样久而久之便造成恶性循环,这给中职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第二、学生个体行为之间的差异。中职学生来不同的地方,而教育存在地区差异。不同地方的学生他们在基础知识方面、认知能力和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会影响着学生的英语成绩。由于中职学生有客观的差异,所以农村学生的英语成绩要比城市学生的成绩差,男生的成绩要比女生的英语成绩差,如果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听不懂的对于一部分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可能导致听不懂,跟不上;而一部分暂时学习好的学生可能会吃不饱,无法提高学习兴趣与成绩。让大多数同学能够掌握学习的内容上实施教学,是教师教学目的。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改变教学方法,老师上课教授的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接受是不可能的。

第三、专业ESP教学师资力量匮乏。有的学校是由基础英语教师担任ESP的课程讲授,这些教师大都懂英语,但缺乏专业领域的知识;有的学校则是由专业老师担任ESP课程的讲授,这部分角教师懂专业知识,但又不懂语言教学的规律和技巧。专业的ESP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无法有效满足现实教学的需要。

三、基于ESP理论的中职英语教学改革思路

第一、实施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

分层教学就是把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对他们有计划、有目的实施教学。由于每个学生处在不同的位置,在实施中,要考虑到每个层次学生真正的水平和接受认知能力,然后制定不同培养方案、计划、目标和管理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观察学生的反应,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辅导,练习,评估,讲授和检测方面,让分层得到充分体现。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均有效发展是分层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在。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非常适合分层教育,因为分层教育对教学条件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都比较强,形式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也是非常利于此类院校的现状。传统的授课要求所有的学生,“千人一面”。有的校长把这当作“一件衣服让所有的学生穿”。而学生的能力结构,个性发展和个人兴趣爱好都存在很大的差距,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根据社会需求是多方面的、有技能的人才多层。在分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人爱好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课程的层次和任务,能较好地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地发展。不管哪一门学科的某一层次的教学管理是,都要采用“动态管理”每一学期进行一次调整。

第二、重视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推行“任务型项目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approach)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动力、手段和目标,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获得新知识和提高技能。任务型教学把语言教学真实化和课堂社会化,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直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种情景中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中职英语的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满足真实生活中的社会交际需要,而任务教学法正符合中职英语工具性和实用性特点,因为利用任务教学法可以把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全过程分解到各个教学任务中,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完成一个个任务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结合高职英语教学,就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把“听”“说”设置为一个个感谢、告别、简历、名片等日常交际情景和业务交际情景;把“写”设置为一个简历、一篇邀请函等实用应用文,然后以“任务”“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通过对专业知识的不断地摸索和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任务化、项目化和真实化。

参考文献:

[1]程世禄,张国扬.ESP 教学的理论和实践[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51-54.

[2] 刘润清.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3]Hutchinson,T.,&Waters,A.(1987).Engliah for specific purpose.London:Cambriage University Press

中职ESP课程 篇3

为了了解学生对ESP教学的需求, 笔者对在2010年9月随机抽取的我校2009级药剂、检验、护理专业8个班432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以对我校ESP教学现状进行准确定位。然后, 在2011年1月对已经接受了半年ESP教育的学生进行了进一步的问卷调查, 以了解我校ESP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

1 ESP开课前中职学生英语学习情况调查

此次调查是为了了解ESP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调查对象是即将接受ESP教学的药剂、检验、护理专业的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 共发放问卷432份, 回收有效问卷432份。调查结果见表1。

以上数据表明, 学生的学习目的比较明确, 即学习英语是为了掌握知识, 以运用于今后的工作中, 增强就业竞争力;大部分学生重视英语, 对英语学习感兴趣, 都想学好英语, 掌握更多的知识;大部分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专业英语课, 对开设ESP课程持肯定态度;他们希望教材能够与他们的专业相结合, 做到学有所用。

2 ESP教学效果调查

2011年1月, 在经过半年的ESP教学实践后, 为了深入了解ESP的教学现状, 我们对接受了ESP教育的432名学生进行了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见表2。

由以上调查结果可知, 大部分学生认为开设ESP课程后学有所获, 既开阔了视野, 又增强了自信心, 英语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基本满意, 但仍认为需要改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有学习ESP会影响主修课程的学习, 时间不能保证等。总体而言, 学生对ESP课程的开设持肯定态度。

3 提高ESP教学效果的教学策略

ESP课程是基础英语的后续课程, 是中职英语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是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具有较强交际能力的必要途径。因此, 我们应重视ESP规划, 加大ESP教师培养力度, 关注ESP教材建设, 完善ESP考核制度, 并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和网络资源, 提高ESP教学效果。

3.1 提升ESP师资水平, 扩大ESP教师的知识面

目前, 中职学校担任ESP教学的基本都是基础英语教师, 他们是学习英语语言出身, 职业背景非常单一, 只有英语语言方面的知识, 对其他专业的知识了解、掌握较少。而ESP教学要求教师不仅专业知识要扎实, 还要能够用英语表述其他专业的知识, 解析专业词汇。因此, 基础英语教师的现状会成为中职英语教学与专业融合发展的障碍, 且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利的。因此, ESP教学实践需要教师尽量扩大自己在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面, 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途径进行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 如外出进修、参加培训、与专业教师合作等, 以提高ESP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3.2 改进ESP教学方法, 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中职学校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 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浓, ESP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 针对这一现状, 教师可采用将课堂教学与电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 打破传统教材的单一文字形式, 结合发音、图像、视频等方式, 使其立体化、多方位、多层次地配合教学。课堂教学要采用多种形式, 要考虑学生的参与度、享受度和创造度, 尽可能地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要注重语言的实用性和专业性, 以达到语言学以致用的目的, 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ESP教学也可采用案例分析、项目研究、角色扮演、模拟、问题-解决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法。

3.3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中职ESP教学体系

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中职ESP教学也是如此。根据中职学校不同专业的特点, 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ESP课程, 是中职英语教师的共识。“ESP教学是二十一世纪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2], ESP在中职英语教学中也日益凸显其重要性。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英语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这就要求建立一种充分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体系。以学生为中心的中职ESP教学是综合运用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的教学, 旨在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应变能力和交际能力。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又注意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环境;在关注社会对外语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的同时, 又不忽视学生的学习要求, 在努力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 不忘记教学过程;语言的学习和使用并举。总而言之, 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提高ESP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T, 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发展ESP课程与创新人才培养 篇4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即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并根据学习者特定目的和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ESP教学研究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目前ESP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课程体系。从20世纪70年代末ESP教学引入我国到21世纪ESP研究在国内蓬勃兴起,研究领域和范围更为广泛和多元,涉及ESP的性质和范畴、ESP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师资培训以及实证性研究等多个方面。

2 学习者的需求分析

在ESP教学领域,分析学习者的需求是进行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学设计者要对学生进行客观细致、全面准确的需求分析。学习者目前的英语水平、语言学习能力以及未来将要从事什么领域的工作等因素是进行ESP教学首要考虑的问题。进入大学后,通过对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语言学习能力的综合分析,可以判断学生未来语言熟练程度,以及制定下一阶段学习目标。进入专业学以后,学生在专业领域外语语言需求也不同,科研型专业人才要阅读英语专业文献,针对这样的学习者,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管理型人才需要很强的语言交流能力,教学目标应该是加强专业英语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科学需求分析需要把学习者学习能力和专业需求相结合,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活动。

近几年开始出现需求分析的实证研究关注学习者的个人需求以及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包括受教育目的、学术目的和职业目的。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要明确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与学生的学术目的和职业目的相应的教学内容即是ESP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者应该确定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在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提高专业英语能力。

3 ESP教学中的创新人才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今后10年任务:“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设置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在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ESP教学中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3.1 制定切实的教学目标

高等学校在我国人才培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全面发展的人才应该有着扎实专业基础、较高英语语言水平、熟练掌握专业英语。高等学校的英语教学要围绕这个目标,以学科专业为导向开设相关专业的ESP课程。

作为大学英语的发展目标,ESP培养大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的能力,以便学生能够在专业领域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和研究,为国际交流作支撑,为学生将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目标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是制定ESP教学的核心,专门用途英语是通用英语的扩展和延续,是为培养实用人才在通用英语教学基础之上进行的拓展教学,切实的教学目标决定英语教学的其他要素。

3.2 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实现ESP教学目标的保障。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以及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学习动机影响学生的语言习得,学生的语言需求之一是职业发展,其工具型动机就很强,教师就应该为以输出驱动输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地学习专业英语知识。

现代教学理论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对学习结果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采取支架式教学,教师帮助学生搭建脚手架,让学生进行知识探索,去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的语言学习从一个水平提高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3.3 设置合理的教学模式

接受过ESP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他们未来所从事的专业领域里能够比那些只接受通用基础英语教育的学生更有效、更准确地胜任各种交际活动。在本科阶段,通过开设通用英语,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更加扎实,语言基本技能得以提高,在达到基础目标后,开设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让课程有效衔接,EGP+ESP式教学模式是培养专业人才有效模式。在教学工作中,要广泛吸取国际教学中先进的经验,探索有效的ESP教学新模式,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求。

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下,由于授课内容与目标不同,教师授课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用专业英语进行交流学习的能力。在新的教育体系下,学生的个性和专业领域工作能力得到发展,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发展空间也将更为广阔,促成英语教学中的双赢。

3.4 学生能力的培养

21世纪的教育重心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ESP教学中学生可以进行合作学习,学习者可以通过合作迅速掌握知识。通过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平等意识,激励学习者主动学习。ESP英语教学新模式能够培养大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并能让大学生掌握满足工作需求的专业英语,使大学人才培养与国际化接轨。英语教学要正确认识人才需求形势,进行多元ESP课程设置,改变人才培养方式和教育模式,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语言和文化科技知识相结合的教学。

4 结语

普通英语教育已不能完全满足时代对人才的更高要求,加强专业英语教育,才能够满足实用性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社会要求。专门用途英语代表了语言学习和专业学习的完美结合。社会需求是ESP发展的主要驱动力,ESP在中国有广阔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Z].2015.

[2]Robbinson,P.C.,ESP Today:A Practioner’s Guide[M].Hermel Hempstead,Prentice Hall,1991.

[3]Hutchinson,T.&Waters,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4]蔡基刚.从通用英语到学术英语——回归大学英语教学本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1):9-14.

中职ESP课程 篇5

旅游英语是指在具备一定的通用英语知识储备基础上专门研究旅游领域中相关的术语及句式等特有的表达方式, 并用英语流利的描述跟旅游相关的文化内容, 和外籍游客无障碍的沟通及处理涉外旅游中突发状况的语言能力, 属于ESP的一个分支领域。由于其与ESP的归属关系, 旅游英语一定具备ESP课程的共性特点, 即“建立在需求分析基础上的教学目标”和“凸显真实语境的教学氛围”。分析和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要求, 以提高教学效果, 这也是ESP区别于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正如秦秀白的观点, ESP具备三个教学指导原则:1需求分析原则, 2真实性原则, 3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也是旅游英语课程必然遵循的基本三原则。

笔者2014年在吉林化工学院开设面对全院学生的旅游英语选修课, 学习周期为一学期, 共计24学时。所选教材为《跟老外学旅游英语》 (世界图书出版社) 和《游世界练口语》 (中国宇航出版社) , 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 将海量的国内外旅游图片和视频有机的结合, 旨在给予不同专业背景学生入门的引导, 对于本领域有大致的了解, 对于怀着不同学习目的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帮助, 或拓宽人文知识的视野, 或为要从事涉外旅游事业的学生打下专业基础。

开课前, 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 与其他教授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师沟通研究, 发现在当前的旅游英语课程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教学目标模糊, 学术性强, 实用性差;教材选用欠佳, 理论性强, 实践性差;教学方法陈旧, 老师讲写, 学生听记, 课堂氛围沉闷;教师复合能力弱, 英语专业教师单挑, 专业教师缺席。分析以上传统旅游英语课程中的缺失, 笔者调整教学思路, 设计出符合ESP课程设计理论的旅游英语课程教学模式, 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笔者将整个课程设计为八个系列专题 (Before Arriving, Service in Hotel, Service in Restaurant, Transportation, Service during Tour,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Getting Rid of Troubles, Returning) , 并在每个专题中加入国内外著名景点的介绍, 配合精心制作的PPT课件, 课堂上自由热烈的的师生讨论, 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鉴于旅游英语学术性与实践性并重的特点, 务必要处理好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的关系。理论学时太少, 专业知识储备欠缺, 实践学时太少, 脱离了实用性原则。只有科学合理的分配两者关系, 才能发挥旅游英语课程真正的教学意义。因此, 笔者将理论与实践学时的比例设置为1:1 (两者各占12学时) 使学术教学与实践活动平分秋色, 具体操作如下:

1. 理论环节

1.1 专业术语的讲解

专业术语的习得和研究是任何ESP课程学习的基础和前提, 没有专术语积累过程的ESP课程学习是不切实际的。旅游英语的学习也必然要建立在对专业术语熟悉和掌握的基础上。为了克服专业术语学习中的乏味性, 笔者将专业术语的学习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例如在旅游出发前相关手续的办理, 飞机上必要的交流, 酒店的入住退房, 旅游过程中的沟通, 及突发事件的应对等。配合相关图片的讲解和生动例证的引用, 使学生们在鲜活生动的情景下掌握枯燥乏味的旅游英语专业术语, 活跃课堂学习氛围, 提高学习效率。

1.2 文化因子的输入

旅游英语不同于其他ESP的特殊之处在于除了专业学术性之外, 还融合了历史, 政治, 地理, 宗教, 风俗, 建筑等海量的多元文化因子, 是个地地道道的“大杂烩”。可以说脱离了这些文化因子的旅游英语毫无意义, 肯本不能构成ESP最有活力的分支之一。文化因子的输入是与专业术语的学习并重的必要环节。笔者在课程设计上加大了文化因子输入的力度, 在著名景观, 尤其是国外知名景点的介绍中侧重从多元文化的角度进行英语的介绍, 将旅游英语的学术性和唯美性有机糅合, 使学生们感受到旅游英语是一门知识覆盖面广, 文化底蕴厚重的学科, 该环节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参与度很强。

2. 实践环节

2.1 教师—学生互动讨论

任何脱离了实践环节的ESP课程都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旅游英语本身突出的操作性更加离不开实践的环节。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真实涉外旅游案例, 以假设性身份 (导游或游客身份) 多角度进行案例分析, 同时向学生介绍贴近生活, 贴近行业发展的新动态, 鼓励学生们深度思考, 直抒胸臆, 提高学生们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真实旅游情景再现和还原下的师生互动讨论做到了“如临其境, 触景生情”。

2.2 学生—学生合作学习

在旅游英语课堂上,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彼此之间的语言学习互动环节是充分体现其实践性的必要环节, 达到“使学习者使用目的语参与到理解, 处理, 输出和互动之中” (戴维, 努南) 的教学目的。旅游英语的学习是建立在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基础上的, 专业的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是学好旅游英语的重要前提。这一点与通用英语及ESP所属其他领域的教学目标极大的切合。选择旅游英语课程学习的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 多年的学习使他们形成了稳定的认知方式金额思维模式, 同时对旅游专业的知识有很大的渴求, 因此, 应该在保护他们这种正向学习动机的同时, 鼓励学生们间的互动, 合理利用图书馆, 互联网合作学习, 尝试角色扮演, 导游中英文模拟讲解等多种合作型学习放式完成专业知识的积淀。

3. 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完善

本学期课程结束后, 笔者对于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做了总结和反思, 根据实际教学环节开展的情况, 量化教学成效, 对比之下发现不足, 期待在今后旅游英语教学中改进提高。

3.1 教学效果评价

在整个教学中, 笔者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本课程中的学习需求, 经常与他们够沟通交流, 尤其是在结课后。希望了解学生们真实的学习目的和未来职业规划愿景, 从而调整课堂教学的思路和方法, 真正使旅游英语成为“有用, 实用, 可用”的工具学科。在此过程中, 笔者发现实践环节的设计是学生们学习该课程的首要目的。

3.2 强化实践的环节

3.2.1 交际教学法 (Functional-Notional Approach)

交际教学法是旅游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主要方法。旅游英语中的交际能力不仅是对于英语语言形式的理解和掌握, 还指对于在何时何地, 以什么方式对谁恰当是用语言形式进行交际的知识体系。它包括运用语言手段 (口头语或书面语) 和副语言手段 (肢体语) 。对于以交际为主的旅游英语而言, 这种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在课堂中设置真实情景, 鼓励学生敢于用专业英语交际, 才能获得扎实的专业技能。

3.2.2 角色扮演法 (Role-play Approach)

角色扮演是旅游英语学习中最真实有用的方法, 学生们可以在某假定的旅游环境中扮演不同的旅游角色进行仿真的沟通交流, 从而达到提高听说能力的目的。学生们可以扮演导游, 游客, 餐厅侍者, 酒店接待, 空乘人员, 商场导购等等众多的不同社会角色, 了解他们的职业术语在旅游英语中特定表达方式。这种“接地气”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参与度, 巩固学习效果的最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潘惠霞.旅游英语 (上, 下册) [M].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4 (2) .

[2]魏江波.谈旅游英语教学.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24卷第11期.

[3]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4]程尽能, 吕和发.旅游翻译理论与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5]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中职ESP课程 篇6

一、开展课程设计的目的

课程设计本身属于一个较为新颖的课程观,是在学习综合实践的基础上,由教师拟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完成某项活动。但是这项活动中充分体现出了教师教授的内容,并在活动中有计划,有目的展示和实践教师教授的内容。这样通过课程设计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突破传统理解和经验的束缚,实现知识和经验之间的积累和迁移,进而推动学生全面的发展。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课程设计的开展和实施过程中,必须是在学生都已经完成课程之后,课程设计开展的目的就是要让帮助学生完成实践活动,让学生都对所学的知识点有充分的认识,并在实践过程中将知识点转化为技能。

二、ESP课程应该遵循的原则

想要研究高职商务英语ESP课程设计需求就必须做好ESP课程原则探究,并在对ESP课程认识的基础之上,对ESP课程的开展有重新的认识。目前ESP课程模式的构建都需要遵守三个原则,即“需求分析”、“以学生为中心和“真实性”原则。

1.“需求分析”原则。针对目前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情况来看,需求分析已经成计划和设定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商务英语ESP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理论,关系到ESP课程的成败。需求是指商务英语学习者为了学好英语知识而必须要做的事情。因此,在进行商务英语ESP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要认真研究课程的现实领域中的需求问题,并采取访谈、观察等形式进行需求的研究和分析。Hutchinson and Waters1987年指出,不管是普通英语还专门用途的英语,都是建立在需求基础之上的,Hutchinson and Waters将现有的需求分析分为目标需求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两类,需求分析主要是用来决定我们课程目标的开展,而目标情境分析则是起到指南针的作用,帮助我们达到要求。因此,从事ESP教学必须提升对需求分析的重视, 保持ESP教学持续发展。但是需要注意需求分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求调查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需要结合目前课程进展的情况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反复的分析。

2.“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作为商务英语ESP学习的基本原则,对于学生素质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就是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掌握整个教学活动,发挥其作用。由于学生内在因素是提升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的作用则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另外一方面,ESP的方向是培养能够在特定的职业范围内使用英语的专门人才。ESP实践性远远大于普通英语,而语言技能的提升是需要学生实践才能提升和培养出来的,因此,这就需要ESP课程开展过程中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和教学思想,坚持以能力为本,就业为导向,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同时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课程教学改革,从职业行为的培养到职业能力的提升,从人文素质的提升到学生质量的评价,这一系列的过程中要做到和达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的,创建一个新的体系。

3.“真实性”原则。高职商务英语培养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专业领域内的高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从事生产、管理以及服务的一线工作时能够具备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ESP必须作用于某一专业领域,并进行该领域专业的设计工作,保持和该领域专业语境相一致。一个脱离语境的语言形式是不能够很好的表达完整的意思,因此,想要提升ESP课程的“真实性”,还需要语言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合作,严格遵守ESP相关理论和实践特征,做好ESP教学材料的整理和编写工作。

三、结束语

中职ESP课程 篇7

关键词:ESP,英语演讲,专业文章,艺术作品

ESP是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的缩写。顾名思义,就是为特定目的而创造的英语教学。又叫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它不是针对专门的英语本身教学,而是在英语背景环境下开展的特别学科教学。如英语非母语学生到英语国家的教学项目,或者专门学科的英语学习。

现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地球逐步变成一个地球村。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是跨国的经济贸易,还有不同国家不同大学之间的交流和不同国家同行业之间的交流,都少不了英语,这一门全世界通用的语言来进行沟通和交流。学好英语变成和世界交流最重要的工具,这从我国的教育系统就可以看出来。大部分中国学生最晚都在初中一年级开始进行了英语的学习。从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这六年的学习时间,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英语基础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当学生进入了大学时期,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就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外语学院开办的大学英语课程,继续进行英语本身的学习,包含听说读写。而另外一个领域就为“专业英语”。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会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艺术设计系的学生会学习《艺术设计专业英语》。这就提供了一个误区同时提供了一个思路。误区就是《专业英语》无外乎和《大学英语》讲的差不多的内容,都是对于英语本身的学习,这个误区存在于很多还没有上过这门课程的学生思想中,对于这门课程有一定主观的偏见。专业英语课程刚刚设立的时期,其最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读懂英语写的专业文章。但是这对于当今的行业现状也不适应了。不同国家的同行业人士会通过网络或者各种国际会议以及公司之间的贸易进行交流和互相学习。这个中间透露了一个重要的学习要点,就是基础英语技能之上的专业知识的学习,这包括专业词汇、专业术语、专业技术文章的阅读以及和行业专业人士的交流。要熟练掌握这些知识,少不了基础英语技能的支持。所以,可以简单概括一下,专业英语的学习要点是熟练掌握行业内专业词汇、专业术语以及阅读专业技术文章和行业人士交流,但是在上课之前学生必须具备英语基本技能基础,懂得基础词汇,句型,语法等。

我所设计的艺术设计专业英语课程如何体现ESP课程设计精神呢?在这样课程设置过程我希望达到的终极目标是创造一个英语教学环境。老师可以全英文授课,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语境。

基于以上种种,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学生需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学习。我班学生和这个条件有些不符合,需要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考虑。

我班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大部分英语都不是很好,在我连续授课四年期间,做过粗略数据分析,有约70%的人高考英语没有超过90分。一方面和学生是艺术生有关,一方面和学生本身对英语没有兴趣相关。所以,在我进行这个项目做课程设置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在真正开设ESP课程前,需要划拨一段教学时间来给学生进行基础听、说、读、写的培训。但是,专门在课程之初划拨时间进行基础英语技能学习会让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和《大学英语》无本质区别,减弱对这门课的兴趣。所以我采取了专业领域文章的阅读和精讲,在补充基础英语技能的同时,也给学生灌输了专业领域的英语知识讲解。如专业词汇的讲解和记忆,分析句型语法时也把其包含的专业知识传递给学生。所以,这门课程设置我是以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文章为基础给学生进行精讲,包括单词的解释和记忆、句型分析和句义的理解,这个过程中包括专业知识接受和基础英语技能的补充。同时配合了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文章的阅读理解,以巩固精讲所讲之内容。同时,为了训练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我开辟了一个重要的环节,最终表现形式为在公共场合做英文演讲并且现场打分要计入平时成绩。学生在老师给出命题之后,需自己进行调研、撰稿、熟读甚至于背诵,最终才能完美做出演讲,得到一个不错的分数。这考验了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对于英语综合能力培养有很大效用。

艺术设计专门英语课程基于一方面打好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基础、一方面给学生灌输专业词汇和学习专业文章。通过三次难度逐步提高的英语演讲来提高学生的英文调研、写作、阅读和演讲的能力。

由左图可以看出,本课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艺术设计专业文章精讲、课后练习和三次英语演讲。艺术设计专业文章精讲是本课程最主要的部分,所占时间也是最长的。精讲文章来自书籍《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明兰主编),也是这门课程的主要教材。这本书包含五个单元,每个单元三至十篇文章。五个单元分别的主题是艺术设计史、设计专题、设计大师、中国艺术和设计教育。每篇文章设置了英文原版文章、生疏单词、专业术语解释、课后练习和译文。由此可见本书每篇文章都配备齐全,学生可以自行阅读英文文章,揣摩每句话意思,实在拿不准确地参考中文译文。重点的单词也已在课后列出以及专业术语的解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时,老师应该如何开展精讲课程呢?艺术设计系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所以要鼓励其先自己去阅读文章,找回对英语学习的感觉。所以每次在进行一篇新的精讲文章之前,都先给学生10分钟时间让其自己快速阅读文章,读完后对照译文看自己到底读懂了多少。老师接下来的精讲过程就会和学生有了很多的互动,可以提问。比如“本段的主要内容讲的什么?”,“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等。这一方面可以考察学生是否认真进行了自我阅读,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互动。老师可以对学生回答的答案进行补充,巩固知识。重要的复杂的句型是必须要精讲的,分析句式结构等,老师要帮助学生找回以前所学习过的英语基本语法。遇到了生词和专业术语也要进行详细讲解,这些是专业英语开设比较重要的目的。课后练习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专业文章阅读理解和词汇术语记忆。专业英语课程开设一个重要目的是能够读懂专业领域英语文章,所以阅读理解的练习也是为此目的而生。并且在练习的过程中继续加强对专业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另外专业词汇也通过汉译英英译汉的习题方式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

英语演讲是本门课程的一个特色亮点。其最终考察方式为学生按照老师给出的命题撰写演讲稿在公开场合进行英文演讲。这考察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包括调研、撰稿、阅读熟记到最终演讲。学生也需要克服胆小,有勇气在公开场合通顺流利地进行英文演讲。三次命题也是由简入难。第一次的命题为自我介绍,命题最简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先适应这种考察形式,锻炼勇气和培养兴趣。第二次为介绍三幅自己的艺术作品,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做得最好的三幅艺术作品和大家分享。用英语描述作品用什么工具制作、表达的主题、制作中遇到的难题等。这个演讲制作难度比起第一个就更大了,学生在撰稿时需要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来描述其作品。第三次是介绍感兴趣的设计师的生平和作品。比起第二次的难度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在相关网站查阅资料对设计师进行调研,然后才能总结其生平和对其经典作品进行评价。比起第二次的难度又有了一定的提升。所以三次演讲难度逐步上升,也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兴趣来安排命题,使得学生能从这三次演讲中英语技能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Esp-world.info,Hewings,M.2002.A history of ESP through'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Antlab.sci.waseda.ac.jp,Laurence Anthony.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What does it mean?Why is it different?

中职ESP课程 篇8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 社会分工日益细化, 对具有专业素养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高涨。与此同时, 我国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还是通用英语 (EGP,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 模式, 侧重于语言基本能力的培养, 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无法满足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 也无法适应社会需求, 因此专门用途英语 (ESP,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 被引入了大学英语教学中, 并逐渐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ESP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 是根据学生特定的学习目的进行设计组织的教学方式, 具有目标明确、实用性强的特点。因此, 要进行基于ESP理论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必须以可靠的需求分析为前提。

二、 ESP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课程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 (Need Analysis) 即获取对特定学习者需求信息的详尽分析方法。它是ESP教学的基础, 是其必要组成部分。

为了进行大学英语课程需求分析, 笔者于2015年11月对九江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回收有效问卷156份。

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显示:74%的学生表示对ESP教学很感兴趣, 并有66%的学生认为ESP教学很有必要。

63%的学生学习大学英语的动机是为了将来工作上的需要 (包括考证) , 其次是继续深造 (19%) 。

32%的学生希望经过大学英语课程学习后能提高读写能力, 75%的学生希望能提高听说能力;同时绝大部分学生都希望经过ESP教学能够看懂英文专业书籍 (82%) 和能够用英语进行专业方面的交流 (86%) 。 (此题为多选)

7 1 % 的学生希望大学英语课程的内容能与专业联系起来, 学习更多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词汇和用语。

1.社会需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目标的选择上反应出迎合企事业用人单位的需求的倾向。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大学英语的社会需求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访谈获得的数据显示:企事业单位对专业知识有较高的要求, 对英语方面看中的是实用性, 如能够进行外文技术资料阅读, 具备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受到欢迎。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听、说技能有较高要求, 需要毕业生能够用英语进行日常的口头交际;其次是写作技能, 要求能够熟练使用英语进行商务交流应用文写作。

2.专业需求。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 我国2015年研究生报考人数为164.9万, 比率约为22.6%。超过五分之一的大学生目标在于自己专业学术领域的提升, 这个比率与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基本一致。目前我国经济科技等各个科研方面与国外相比依然有不小的差距, 因此要想掌握专业技术领域的最新趋势和前沿研究成果, 必然要大量查阅国外学术报刊著作。蔡基刚指出:近八成的学生选择将英语作为 “用来汲取和交流专业信息的工具, 增强自己在专业领域内的国际交往能力”, 并有超过六成的学生将大学英语学习目标定位在“能提高用英语从事自己专业学习的能力 (如用英语查找和阅读专业文献的能力, 听专业讲座的能力, 陈述和演示科研成果的能力) ”。

3.学习需求。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与专业紧密联系, 与时俱进, 能体现专业前沿科技成果, 从而提升英语的实用性和实效性。他们迫切的希望改变传统EGP教学的授课内容, 从重视读写技能转变为关注学生听说技能, 并且能够帮助他们提高专业方面的自学能力。大学英语课应该承担起这个重任, 为非英语专业学生上专业英语课程做好语言和内容两方面的准备。

三、结论与建议

问卷调查分析和访谈总结显示, 基于ESP理论的大学英语课程符合当前社会需要和学生的个人需要, 改革势在必行。笔者在此做出以下总结并提出建议:

1.学生对ESP教学抱有极大兴趣, 对英语的学习目的明确并极为注重其实用性。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必须能够体现这一点:大学英语为专业院系教学内容服务, 并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对英语的需求。

2.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应了解学生的需求, 让学生成为ESP教学的中心。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听说交流的能力, 注重学习任务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可以依据学生的具体专业, 引入与学生专业密切相关的一些英语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3.ESP教学需要既了解专业知识又能教授英语的专任教师, 因此应该加强对学术英语教师的培养, 跟上时代需求。不会英语的专业教师和不会专业的英语教师都无法胜任ESP的教学任务, 更无法创造与专业相关的英语学习环境并引导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专业方面的自我学习。

4.基于ESP理论的大学英语课程根据上课的学生专业不同, 授课内容也有所不同。因此, 以往的教学评估体系不再适用。要对ESP教学做出真实客观的评价, 就必须得建立新的教学评估体系, 以适应新环境下的基于ESP理论的大学英语课程。

参考文献

[1]Gusti Astika.The Role of Needs Analysis in English for Specifi c Purposes[J].TEFLIN.1991, 1:31-47.

上一篇:外部治理环境下一篇:部队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