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精品课程

2024-10-02

中职精品课程(共12篇)

中职精品课程 篇1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 我国目前共有1.23万所中等职业学校, 在校学生达1922.97万人, 占高中阶段教育总数的45.06%, 中职学校的建设是高中阶段教学建设的重要部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 要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其中就有深化课程改革、调整课程结构的内容。同时, 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要符合岗位的需求, 而专业建设的基础是课程的建设, 建设符合工作岗技能需求的精品课程非常重要, 精品课程的建设也将对其他课程具有示范性作用。

一、中职精品课程建设现状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教学手段和方法, 体现现代教学理念, 符合现代教学的科学性、先进性、创造性, 精品课程目前分为校级、省级、国家级三个层面。从目前中职学校已建设好的精品课程中, 研究发现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 课程内容没有更新

建设完成的课程内容都停留在当时建设时期的内容, 特别是像计算机技术类课程、数控技术课程, 这类技术更新快, 需要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实训技术、教案都能够及时与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接轨。

(二) 课程理论性太强

中职教学的定位目标是培养面向企业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型人才, 更强调的应该是“学做一体”的教学理念。而就很多已完成的精品课程而言, 不仅相关制作课程的团队没有企业工作经验,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也没有引入企业专家对精品课程内容的论证, 缺乏与企业实践、工作流程的匹配, 或者有些中职精品课程只是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授课, 课程内容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

(三) 教学团队不达标

目前, 不少精品课程的教师团队还达不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很多教师因为没有企业经验, 在课程的理论部分有较高的水平, 但是在指导学生实训、实践上缺乏经验。

二、中职电子商务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不少中职学校开设了电子商务的专业或者在其他专业中开设了电子商务课程, 而就调查发现, 很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招生情况并不好, 很多开设电子商务课程的传统专业学生毕业后, 从事电子商务工作的比例也不高, 究其原因可能还是课程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上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 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

目前, 很多中职学校电子商务课程的培养目标一般定位都是具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人才, 侧重于硬件知识技能的讲解, 而没有根据不同的专业背景、行业要求进行培养目标的设定。同时, 电子商务课程作为独立的一门课程讲解, 既没有匹配相应的其他网页制作、图像处理的技能课, 也没有在商务发展上进行设计, 学生学会的仅仅是一些硬件的知识。

(二) 教学内容重点不突出

电子商务课程内容的设定上, “电子”是辅助, 是一种手段或者说是一种技术, 而“商务”才是电子商务的根本, 但在课程内容上没有突出商务和重点教学内容。通过电子商务课程的学习, 学生应该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商务、贸易、物流、营销等活动的操作和基本管理技能, 并且能够通过网络进行订单处理、货款结算等工作。

(三) 缺乏“双师型”师资队伍

电子商务课程的授课教师很多都是计算机教师, 甚至有些教师是刚刚从学校毕业的, 这两类教师都没有企业电子商务的实际工作经验, 所以导致讲课内容不是偏向计算机软硬件知识, 就是偏向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中职学校电子商务课程, 其培养的学生将来就是进入企业从事技能操作或者技术支持的一线员工或者技术人员, 不仅需要具备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储备, 更需要具有熟练的操作能力, 所以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势在必行。

中职学校电子商务课程的设置应该要适应企业的需要, 突出学生的核心技能, 培养目标要明确在利用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从事商务活动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上, 课程设置要以就业为导向, 突出岗位群的作用, 并要以师资队伍的建设作为保障。

三、项目管理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精品课程建设是在一定时期之内, 有明确的建设目标、起始时间, 并且是有特定范围、特定对象的具体工作。精品课程的建设呈现出多任务的特点, 所以也是属于典型的建设项目。在建设精品课程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是将知识、技能、工具与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中, 来满足项目的要求) 方法的运用, 将精品课程的建设作为一个系统项目, 包括三个阶段的管理:发文立项阶段、制订建设计划阶段、建设实施阶段。

(一) 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管理

立项管理是整个精品课程建设的初始环节, 也是关系到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的非常重要的环节, 主要包括: (1) 精品课程定位。通过对市场人才需求、从业岗位的调研, 明确市场对电子商务类人员的基本能力要求, 建设的电子商务精品课程还要体现所在专业的特点, 从而明确精品课程的培养计划目标和教学目标。 (2) 行业专家对精品课程的可行性论证。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所建设的课程要符合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的定位, 与行业、企业深入沟通、合作, 使课程建设能够与企业岗位能力、素养相匹配。 (3) 组建课程团队, 明确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要建设好精品课程, 课程团队的力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课程团队的素质、配合、协调对课程建设质量起着重要的决定。课程团队不仅要负责整体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包括制订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 编写校本教材, 实训指导, 教学资源的开发以及课程网站的互动等内容, 更重要的是, 课程团队还是今后负责课程的教学、实训实施的主要力量。课程团队的组成包括:课程项目负责人、专职教师、实训指导教师、技术人员、学校教务科指导人员以及企业兼职教师。

(二)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计划管理

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完成立项后, 项目计划是首要任务, 所以要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项目的计划管理。包括: (1) 项目范围管理, 项目范围管理主要是明确项目各阶段完成的情况, 是项目决策的基础。要制定电子商务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 主要包括市场需求的调查、工作岗位任务分析、制定课程标准、确定课程内容、使用的教学方法。 (2) 项目任务分解, 需要将各项任务的各个阶段进行任务分解, 即先将课程建设的项目分解成各项任务, 再将任务分解成各项工作, 从而能够将工作分配给项目团队的成员。

将电子商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分解为课程教学目标、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课程资源五个子项目, 每个子项目包括不同的任务, 各个子项目有明确的建设内容、要求和标准等, 由教务科负责对项目建设过程进行监控、协调, 学校组织专家对项目建设内容进行评价、考核和验收。

(三) 项目实施过程管理

因为电子商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独特性, 所以增加了实现该建设目标的难度, 只有通过加强项目过程中的执行管理和控制, 才能够使项目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1.项目执行阶段管理

首先, 要按照精品课程项目任务分解来具体安排课程建设中的各项活动, 包括电子商务的课程目标、课程团队、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案、教材编写、实训建设以及课程资源建设等。其次, 由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团队人员进行任务分配并授权, 进一步确认任务范围。项目负责人将任务分解中的内容安排给项目团队成员, 并进行适当的授权, 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 且注重协调项目团队成员之间、项目团队成员与外部网站制作公司之间的时间进度和质量情况。

2.项目控制阶段管理

项目控制是为了保证项目计划的实施和项目总目标的实现采取的管理行动, 在电子商务精品课程建设的项目中, 要定期检查项目的执行情况, 及时跟进项目的现状和进展趋势, 要对项目状态持续不断地跟踪、监测, 及时发现与计划之间的偏差。项目控制的三个核心要素是进度、质量、成本, 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精品课程主要使用经费的项目一般包括课程调研、教材编写、网页制作、课程资源制作、实训设施的购买、师资培训等方面, 以及部分项目的劳务费用。项目的经费主要由市教委和学校拨付, 要确保成本支出在可控制的范围内波动, 确保每门课程建设质量。如果出现某项目活动超出预算经费的, 项目负责人要与具体执行人核实相应项目所需费用, 找出原因, 并及时修正成本估算。

电子商务精品课程的建设时间一般是两年,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也很多。比如, 课程建设中团队成员的时间因素, 精品课程的团队一般是由教师和企业的技术骨干组成, 而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本职工作一般都较繁忙, 在时间的协调上, 对进度就会产生影响;技术因素, 一般是在课程资源建设和课程网站建设上遇到;其他还包括资源因素、资金因素等方面。通过项目管理方法的运用能够很好地管理、控制这些因素, 从而促进精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柳礼泉, 陈宇翔.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队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3) .

[2]王宇露.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求实, 2009 (2) .

[3]福斯伯格·穆兹.可视化项目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4]黄军强.基于工学结合的中职电子商务课程建设研究[J].现代交际, 2014 (3) .

中职精品课程 篇2

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二〇一二年九月

一、专业名称 会计

二、职业岗位描述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面向中小企业及非营利单位,培养从事出纳、会计核算和日常会计管理以及代理记账等工作的会计人员。

出纳岗位:办理现金收支、银行转账、日记账登记、现金保管、银行存款核对以及银行账户管理等业务。

会计核算岗位:处理资产核算、权益核算、收益核算、税费计算与申报、产品成本计算与分析、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编报等业务。

会计管理岗位:从事或参与会计信息管理、会计制度设计、会计制度管理、会计人员管理、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

三、招生对象

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力者。

四、学制

三年;

五、培养目标

为中小企业、非营利组织及社会中介机构的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管理岗位培养具有较强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和相应专业能力,并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锐意进取的学习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

六、毕业上岗标准

完成教学计划规定课程的学习,达到基本考核要求,成绩合格,取得毕业证书;达到会计上岗要求,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七、课程路线与体系

八、核心课程基本内容

十、教学实施条件

(一)教师任职条件 1.专任教师

(1)具有中职教师资格证;

(2)具有会计岗位工作经历,熟悉会计业务;(3)精通会计专业的基本理论与知识;(4)具有较强的教研与科研能力。2.兼职教师

(1)具有5年以上会计及相关岗位工作经历,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2)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在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奖励;(3)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

(二)实践教学条件 1.仿真实训

(1)实训场所:用于进行会计基本技能训练用的实训室;配置有应用会计核算模拟实训软件和会计电算化软件的网络环境的计算机机房;具备会计分岗位操作的企业财务模拟环境及模拟银行、模拟税务等外部环境的实训室;

(2)实训工具设备:会计工作所涉及到的各类办公设施设备及基本文具;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模拟演练的沙盘及相关资料;

(3)会计日常用品;

(4)仿真实训资料:企业工商注册、银行开户、税务登记、会 计核算等相关资料;

(5)模拟实训软件:会计核算模拟软件、成本计算模拟软件、税费计算与申报模拟系统、财务分析模拟软件、企业版财务软件、审计软件、小键盘票据录入实训软件、企业ERP资源管理软件等;

(6)配备足够数量的校内实训指导教师。2.顶岗实习

(1)具有足够数量的校外实训基地;

(2)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应具备相应的实习条件,足够容纳学生,并为学生提供食宿及发放补助;

(3)配备足够数量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顶岗实习指导教师。

(三)学习资源

电子教材及其配备的教学课件、生产工艺过程教学录像、会计实践操作流程教学录象及技能演示录像、理实一体教学、校内仿真实训及校外顶岗实践管理制度、学生手册、会计法律法规汇编、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及模拟习题。

十一、教学组织与评价

(一)教学组织

本专业教学组织遵循“能力本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中职教育教学理念,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校内仿真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递进的形式组织教学。理实一体教学以专任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运用“六步法”组织课堂教学;校内仿真实训由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共同完成,通过分岗实训、混岗实训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实训教学;校外顶岗实习以校外指导教师为主、校内指导教师为辅,通过在生产、经营、管理一线顶岗实践组织教学。

(二)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诊断性评价。教学实施前,对学生所做的工作计划进行检查,调查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情况以及学习上的特点、优点与不足之处,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设计学习领域、学习情境,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因材施教,顺利实施教学。

2.形成性评价。教学实施中,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操作过程,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方法问题和操作偏差,寻找教学实施方案本身存在的不足。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及时调整教学组织实施方案。

中职精品课程 篇3

【关键词】精品课程 信息化 探索 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066-02

一、精品课程信息化的内涵和意义

精品课程信息化,是指精品课程建设中全面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深化,从而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和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企业经营规模扩大和经营模式转变,会计行业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网上报税,网上认证,网上办理会计业务等会计信息化发展,对会计人员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其次,当今这代学生被称为数字原住民,从小在音频和视频环境下长大,再用原来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去传授知识,特别是会计课程主要是一些科目、数字和报表,学生确实难以接受,从而产生厌学。教师必须因材施教,根据这代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精品课程信息化建设,给学生提供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内容,构建一个生动、多样和立体的教学资源体系,从而使会计教学更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服务,进而实现教学质量提高,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二、中职会计专业精品课程信息化的思路

(一)教学内容的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中职会计专业精品课程信息化建设,要抓住核心,以信息化与课程整合作为突破口,根据课程实践性强、发展迅速、会计新准则的要求,根据企业发展新动向,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1.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当今信息化社会,学生每天接受大量的信息,教学中应该增强学生信息搜索能力、辨析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2.根据培养目标、企业调研、专家论证,以及会计电算化考证需要和技能竞赛需要,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1)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信息化的前提。专业知识是会计信息化人才素质的特质,是职业判断能力的基础,也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最起码的从业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综合实训、财务管理、Excel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等,其中,会计电算化尤为重要,是减轻会计工作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的保证,也是会计信息化的前提。

(2)增加信息技术知识。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数据库、网络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新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信息检索与获取、办公自动化、商务相关信息技术知识(包括:电子数据交换、电子汇兑、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常用软件工具使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系统安装与维护等。

(3)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与时俱进,结合实际,把新的政策法规融入到相关教学内容。

(4)增加“案例教学”和综合实践。综合实践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改革实践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索多媒体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合理安排组织教学内容,课前发布学习导案,布置学习任务,开展探究式学习,任务驱动式学习,小组合作型学习。

首先,“课堂教学”是课程的核心,包括多媒体课堂面授和课后的网上课件浏览。课堂面授对课程的重点、难点讲深讲透,部分教学内容及扩展性的知识,则留给学生课后通过网络课件进行学习。其次,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授课,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大知识信息量,把原先很难在课堂上讲授好的内容较好地体现出来。再次,利用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实现远程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对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既要体现“教”的主导作用,也要体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方法,包含“教学策略的设计”和“多媒体教学环境(资源)的设计”,选择、安排并运用各种素材、媒体,以及确定各种媒体在何时用、如何运用的问题。

(三)多元化课程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考评学生的搜索能力,协作沟通能力,自学能力,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等,采用自评,学生互评,教师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和期末考核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平时表现占50%,期末考核占50%。

三、我们的初步实践

(一)选好课程团队。高级讲师、注册会计师作为课程负责人,由各年龄各职业技术资格的老师相结合组成课程团队,充分发挥高级讲师和注册会计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同时注入年青骨干教师的活力和充分利用年青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提高课程团队的凝聚力、潜动力和影响力。

(二)课程准备。1.课程组教师到企业实践和挂职,随时了解企业会计工作新动向新要求,在企业调研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根据企业会计信息化需要,会计电算化考证需要,和技能竞赛需要,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并及时补充更新,例如企业营改增,国家金税三期的启动等内容,我们及时反映在教学内容中。2.注重课程资源包建设,包括课程标准,电子教材,授课教案,教学课件,学习指导,实训指导,课堂作业,试题库,交流平台,在线测试等,经学校教务处审核后,由学校信息中心挂网发布,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3.学时安排上,三分之一的时间掌握知识目标,三分之一的时间利用软件进行各模块训练,达到能力目标,再三分之一的时间指导学生做企业全套账务处理,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小组,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拓展性学习,让学生自行设计企业账套,从而使学生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综合掌握企业的会计业务,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地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

(三)实践形式。1.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精品课程,对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并利用微信、QQ等即时通信工具,发布导学案和作业,作业答案等,促进学生在线学习以及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2.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教学视频,微课等,把课程的重点难点更生动地可视化地展现出来,化整为零,使学生更易于接受理解,并能根据个人需要,重复多次学习,个性化地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专业教师在制作教学视频、微课时,还可以吸收一些信息技术较好的学生参与制作,更能符合当代学生的特点。

四、收获和体会

(一)收获。1.通过精品课程信息化建设,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信息技术得到了提高,同时促进了课程组教师团队合作,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课程教学标准化。2.在2015全区中职学生会计技能竞赛中,学校会计电算化和分岗位会计手工账务处理两个比赛项目均获得了自治区一等奖。

(二)体会。1.在精品课程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领导要高度重视,建立相应的组织制度,激励、协调和保障精品课程信息化建设,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目标,加大建设和管理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强精品课程信息化建设方法和模式的研究,以此带动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2.信息技术和录播技术是维护和传播精品课程的必要条件,要充分发挥授课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信息中心积极配合,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支持,保证精品课程的录播,共享资源,维护网站,保持课程数据的更新。3.建立课程网络运行与管理机制,探索新型的网络教学和管理模式,促进精品课程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升精品课程信息化建设的质量。4.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企业的专业技术,合作开发精品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支撑平台,保证其正常运行,并及时更新、升级和维护,提高网站维护的简易性、方便性,更便于精品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教育技术培训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单从凯,赵通海.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指南[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3]何玉英,蔡秀勇,白安义,刘世荣,韩宗强,闻乐剑.关于加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品牌特色建设的研究[J].经济师,2007(4)

[4]戚琳.多媒体在会计教学中应用与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6)

[5]郜秀菊,王晓东,杨立铭.《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设计[J].时代教育,2013(19)

中职精品课程 篇4

1 中职商务英语精品课程现状

1.1 忽视能力培养

中职《商务英语》课程设置重视学生的知识的积累, 课程体系照搬本科英语课程体系, 没有突出中职商务英语课程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 过度强调知识体系, 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致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机器”, 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 学生即使掌握了丰富的外语知识, 却不能够在英语的实践活动中自如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 口语表达能力亟待提高。

1.2 教材重视理论

纵观中职《商务英语》的课程内容, 不难发现, 我国的中职《商务英语》课程偏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 内容设置上理论知识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习惯单纯的注重考试成绩。而学生会采取机械的记忆方法对知识进行记忆, 忽视对知识的理解和加工, 无法将知识学以致用, 失去了英语教学的价值。此外, 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培养专业的知识技能, 能力不突出, 不符合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无法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更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1.3 缺乏师资队伍

《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 要建立一支具备丰富商务英语知识, 掌握充足的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队伍, 不仅能够说上一口流利的英语, 并且能够在各种商务情境下恰当地使用英语。然而, 中职《商务英语》教师大多数来自外语学院或者师范教育专业, 虽然具备丰富的英语基础知识, 但是严重缺乏商务理论及商务职业背景, 无法做好商务与英语间的联结工作, 中职教育缺乏商务知识背景及英语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此外, 教师采取的本科英语教学方式进行中职英语教学, 教学方式单一, 致使中职《商务英语》教学陷入困境。

2 建设中职《商务英语》精品课程的意义

2.1 提升学生商务英语水平

商务英语需要学生具备丰富的英语专业知识, 以及充分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 此外, 学生要具备一系列的商科专业知识, 从而能够处理各种国际商务活动的出现的问题。所以, 要改变目前课程体系安排与师资方面的现状, 解放思想, 建立新型的课程体系, 提高学生商务英语水平及应用能力, 落实教育目标, 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

2.2 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方式单一, 注重对知识的积累, 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在知识背景下, 社会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中职《商务英语》建设精品课程, 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 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提升, 培养实用型的人才, 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及技能, 增强就业能力, 从而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中, 实现就业目标, 创造自我价值。

2.3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近几年,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地提高, 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升。所以, 社会对优秀的英语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加大, 中职《商务英语》的教学工作显得尤为的重要, 建设中职《商务英语》精品课程,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一口流利的英文, 更具备处理国际商务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 为我国建设输入大批的优秀的英语人才, 促进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

3 建设中职《商务英语》精品课程的策略

3.1 商务英语课程设置

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注重理论知识, 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致使学生出现知识面窄, 应用能力差, 适应性弱等问题。所以,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重视将语言与能力、实践与理论、选修与必修相结合。

首先, 理论课程的设置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满足企业职业岗位的要求, 摆脱传统学科的束缚,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将知识转化成能力。

其次, 要引入多媒体及网络等高科技信息技术, 为学生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业务情景及职业氛围, 强化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及基本的商务技巧。

最后, 在中职《商务英语》教学课后要配合专题讨论,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方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3.2 《商务英语》教材建设

许多中职院校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出版了相关的教材, 但是, 目前国家未颁布统一的《商务英语》教学大纲, 各个中职院校分别编写了各个版本的《商务英语》教材, 没有形成商务英语教材的体系。所以, 在商务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与发展的进程中, 要对《商务英语》教材体系进行深入的改革, 突破传统《商务英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 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满足时代对商务英语的要求, 为《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顺利实施提供可靠的保证。此外, 在《商务英语》教材的编制过程中可以引进先进的现代化多媒体技术, 帮助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及事务操作训练。

3.3 师资队伍的建设

《商务英语》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英语知识, 更要具备商务知识及商务技能, 构建具有复合性和实践性的综合性人才, 从而提高商务英语教学效率。所以, 中职院校要对英语教学进行定期的培训, 鼓励教师进行自我提升, 获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改变《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师中, 语言教师缺乏商务知识, 商务专业教师不能够运用英语进行教学的情况。所以, 应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 建立一支可以既懂语言教学, 又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师资队伍, 提高教师的在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实现培养优秀英语人才的目标, 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增强后劲。

4 结语

中职《商务英语》课程的建设关系着我国英语人才的培养, 关乎我国长远发展。所以, 提高对中职《商务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视, 能为我国培养优秀的英语人才, 适应我国逐渐提高的对外开放水平, 展现我国国民的综合素质。因此, 在中职《商务英语》精品课程建设中要改革课程体系, 建立适应学生发展与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此外, 要完善现有的教材体系, 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地整合, 减少各种教材杂乱无章的现象, 从而构建完整的教材体系。最后, 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教育理念、教学技巧及教学能力, 使教师具备充足的商务英语的理论知识及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实现英语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芳.高职英语精品课程建设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1) :225-226.

[2]黄慧娟, 吴浔生.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34-35, 38.

[3]卢荣.中职商务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6) :72-74.

[4]朱淑颜.中职复合型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基于中职商务英类精品课程师资队伍的剖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3 (9) :257-258.

中职英语课程标准培训心得 篇5

除了研读新课标原文,我也听了北京师范大学程晓堂教授的专题讲座,聆听新课标解读。程教授讲座结合教学中的具体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他说英语教学应该从学习英语知识转向培养实际运用能力。

基于对程教授指导的认识,我觉得在今后听力能力训练教学中,我们应以日常对话的口语语篇为载体,从训练学生能否听懂发音清晰、语速较慢的简单对话开始,重点围绕获取、记录和归纳特定信息或者关键信息能力,引导学生抓住要点,围绕听力文本主题,运用所学语言通过观察、听、看、联想、对比分析等方式,来推断听力语境中人物的情感、态度和观点。

中职精品课程 篇6

【关键词】中职 AutoCAD 机械设计 教学探究

AutoCAD是美国Autodesk公司开发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omputer Aided Design)和绘图的软件包,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建筑等领域,由于其强大的功能、卓越的性能,深受业内人士的青睐,也受到了职业学校学生的喜爱。职业学校为了培养与地方经济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与初中级技术人才,服务于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纷纷开设CAD课程,以提升学生专业技术的先进性。我校也在机电专业中开设了AutoCAD课程,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绘图能力以及为CAM(计算机辅助制造)的学习奠定基础。由于CAD兼具了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类课程的特点,学生学习普遍感到较为困难。如何能够针对AutoCAD软件的特点开展好这门课程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这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教学对象特点分析

对于中职机电类学生来说,在AutoCAD软件学习中存在有两个特点:一是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二是学习主动性普遍不强。

1.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目前职业学校由于初升高比例的扩大、普高热及学校招生难等因素的影响,生源大多参差不齐,这就使得学生群体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兴趣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果仍就采用统一教学目标、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检测标准,必然会造成有些学生“吃不了”而有些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加上AutoCAD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那怕学生都能掌握知识要点,但在操作过程中,进度的快慢也相差很大,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秩序。

2.学习主动性不强。由于中职学生大都是在初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普遍厌学,为了保证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我们任课教师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精选学生感兴趣的实例,在每堂课中找寻学生的兴趣点来吸引学生进行学习,并在每堂课都能制作出学生感兴趣的实例图形,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探讨

AutoCAD课程学习中采取好的教学手段,能够达到教学质量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笔者多年AutoCAD的教学经验,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表达:一是备课内容充实详细。二是课堂氛围轻松活泼。三是课下作业层次分明。四是上机辅导耐心细致。

1.备课内容充实详细。教师教授知识主要依靠的是上课的四十五分钟,怎样在课堂中把知识点讲明、重点讲清、难点让学生都能理解。这就需要进行详尽的前期备课准备。对于中职的学生来说,上课内容要深入浅出,用简单的例子来讲出知识点并让学生记牢,所学内容要举一反三,对于每一个命令都要制作二至三个小例子来加深记忆,每节内容层层递进,讲授内容环环相扣,上节讲的内容本节还能用到。这样一般都会达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2.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在课堂讲述过程中,很多时候学生的注意力不会一直处在集中的状态下,这就需要通过内容吸引学生。第一、可以进行逐层教学,也就是讲一个知识点,做一两个此知识点的练习,并且知识点必须能让学生感到有意思。另外讲述内容不易过多过碎,以免引起学生重点不明的情况。第二,在每节课下课前留出一定的时间挑选学生上台来进行知识点例子的回顾制作,通常此时学生都会很用心的看演示,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课下作业层次分明。要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知识点融会贯通的使用出来,课下作业的布置是必不可少的。课下作业不但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又要与课程内容息息相关,还不能太难,要让学生能做的出来,以免挫伤学习积极性。因此在作业的选择上必须深思熟虑。

4.上机辅导耐心细致。作业布置完毕后,上机制作是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此过程中,通常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来应对,尽自己最大努力,耐心细致来解决学生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总之,要在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体会到AutoCAD的实用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战技能。同时,AutoCAD教学需要教师及时掌握行业动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不断提高AutoCAD教学水平。

浅谈运用微课程进行中职课程开发 篇7

伴随移动学习的普及, 目前被开发出来的学习资源越来越多, 但这些资源在教学运用方面却不尽如人意。微课也是如此, 数量虽然快速增长, 但是微课程的应用却不乐观, 还没有在教学领域得到大规模的使用。中职教育在近年来生源质量, 教学目标的变化, 传统教学方式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微课程如能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好作用, 将为中职教育的方式带来新的活力, 并能促生出更为贴近中职教学的混合型教学模式。

一、微课程的发展及实施情况

在国外, 微课程概念是2008 年由美国的David Penrose提出的[2], 他提出建设微课程的五步骤: 罗列教学核心概念; 写15 - 30秒的介绍和总结, 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 录制长为1 - 3 分钟的视频; 设计引导学生阅读或探索课程知识的课后任务; 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3]。

在国内, 广东省胡铁生自2010 年率先给出微课概念以来, 随着微课实践的不断丰富和相关研究的逐步深化, 其概念内涵也在不断发展、丰富。随着2012 年国内以微课为主题的各类赛事的不断开展, 微课迅速在全国各教育领域全面铺开。

二、中职学科教学的特点及微课程的属性

中职学科教学有着其基础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既秉承职业教育对技能及相关知识的传授要求, 又肩负为高一等级职业教育及学员未来继续教育夯实文化课基础的任务, 教学对象绝大部分都是在初中或者高中教育阶段成绩不太好的学生, 因此有着这样一些特点:1. 学生基础较差, 且层次不齐, 教师在授课时只能兼顾部分学生;2. 学生自学能力较差, 在校时间短, 无法深入学习; 3. 学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 讲授过程中需要花大量时间维持课堂秩序; 4. 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不足, 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挫折感, 无法进行持续性的学习。

微课程有着四大属性: 课程属性、技术属性、时代属性、资源属性[4]。课程属性是微课程首要及基本的属性, 从课程论视域看, 应涵盖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这四大范畴。技术属性是微课程的表现属性, 微课程以短视频为主要自学手段, 其内容及实施都离不开信息科技创造的条件。时代属性是微课程所产生出来的技术环境, 既当代IT科技的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这三大技术。资源属性是微课程最早体现出来的属性, 微课程的出现是对传统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模式的一种 “修订和反思”。它既是一种新的资源建设模式, 也是一种新的资源表现类型。

三、结合微课程属性针对中职学科教学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课程开发

1、从课程论出发, 做好微课程设计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微课程是一种特殊的课程, 应该在相应的课程理念指导下, 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策略进行设计, 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中职学生基础差, 没有系统性的设计, 就无法弥补基础缺失部分; 没有完整的开发, 就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

2、微课程的设计制作要解决微课程过于 “碎片化” 和 “浅层化”的弊端。采用系列化、专题化的微课程体系建设, 可以解决微课程知识体系不完整以及视频教学资源没有深度的问题。中职教学作为高职教学以及学生未来继续教育的基础性教育, 课程内容较为系统化和完整化, 相应的微视频课程结构必须考虑由多个主题单元构成, 且主题单元之间必须有机关联。

3、微课程的开发要借助的网络平台的力量。微课程体积小、主题小, 可借助网络平台的力量, 共享交流, 产生一种学习聚集效应。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有基础差的原因导致厌学, 也有很大程度是传统课堂的模式无法吸引学生, 利用学生对互联网及IT潮流的兴趣, 形成学习的动力。

4、要注重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应用微课程进行学习。微课程当前被更多地用于 “自主学习”和翻转课堂教学项目中, 鉴于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确保自主学习和翻转课堂两个阶段的实效性是一个必须研究的课题。一是设计 “自主学习任务单”, 学生的自主学习必须要有详细的指导, 并且学习目标清晰, 可达; 二是要让学生完成 “自主学习任务单”给出的学习任务, 使自主学习成为高效学习策略; 三要制作出相应的微课, 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内化知识, 并能帮助学生开发出独立思考的能力, 为未来的继续教育奠定基础; 四要研究相关的监控、检查、诊断、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的手段, 让教师掌握对班级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 以便课堂交流互动时的教学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微课程的运用已在很多地方开始, 中职教育做为我国教育版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何使用新技术、新趋势来提升教学的效率, 中职教师必须去研究, 去掌握。分析, 研究中职学科教学的特点与微课程属性及二者的结合, 对指导中职教师运用微课程进行学科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随着微课应用的展开, 中职学科教学有了新的方式, 但如何研究, 开发微课程的课题随之而来。中职学科教学与中小学教育在微课程的开发方面也有着不同的要求, 结合教学实际才能使得微课程的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微课程,中职学科教学,课程开发

参考文献

[1]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2, (11) :19-21.

[2]Shieh, 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09, 55 (26) :A1, A13.

[3]梁乐明, 曹俏俏, 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 2013, (1) :65-73.

中职设置微型课程初探 篇8

●微型课程含义及特点

微型课程由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开创, 又称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 是在学科范围内由一系列半独立的单元 (专题) 组成的一种课程形式。这里的单元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中内容分解形式的单元或者Unit, 它不是根据学科的知识以及逻辑体系来划分的, 而是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兴趣以及主体社会活动的经验、教师能力、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编订的, 也称为专题。

微型课程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短小精悍, 这便于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和更新。在中职学校中, 有许多课程中的某些内容本身是没有必要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课程教学体系的, 或者说中职学校是不可能或没有必要花一个学期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开设这门课程的, 但是这些课程中的某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又是非常必要的, 这时候设置微型课程便可以满足这些要求。微型课程内容可以是毕业前的定向训练, 旨在吸收最新技术的课程模块, 社会上比较热门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根据就业行情给学生提供的短期就业培训, 为解决当代中职生心理问题的讲座, 等等。

●微型课程设计流程初探

为了帮助教师开发微型课程, 笔者设计了一个微型课程开发的模板, 将微型课程的设计流程分为两部分:课程框架的设计与单元设计。

1.课程框架的设计

课程框架设计包括基本信息、课程概述、课程目标和单元目录。基本信息的填写是为了课程开发完成以后的管理。微型课程作为教师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 与国家课程相比较, 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所以, 在设计微型课程的时候, 教师要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论证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必要性可以从针对性、现实性和教育价值三个方面予以阐述。针对性即微型课程所选择的内容应该针对原有长期课程内容统一性过强, 多样化、灵活性不足, 忽视学生个体发展的弊端, 体现微型谋程的优势和价值。现实性即微型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学校的现有师资情况。教育价值即微型课程的育人目标。因此, 微型课程选择的内容应该是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并重, 学科学习与活动实践相结合, 并且在学生生活知识的学习、能力培养、个性的培养方面有所侧重。

课程概述指对课程进行简要介绍, 让学习者在选择课程的时候对该课程有初步的了解。单元目录是根据课程主题将课程内容分为单元形式, 从而形成整个课程的内容框架, 建议开发探索型课程的老师通过设置引领性问题来划分单元, 根据课程内容和目标提出若干问题, 每个问题形成一个单元, 单元内容的完成就是问题的解决。

2.单元设计

教师在课程框架设计部分已经确定了教学单元序列, 下一步就是具体设计每一个单元。单元设计是微型课程设计的核心部分, 主要包括单元目标、学习活动、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评价的设计。

单元目标的确定:微型课程的单元目标的设计参考国家课程标准中三维课程目标, 也分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教学资源的设计:微型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以使用, 学习内容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学生在进行每个单元的学习时, 教师要提供和本单元相关的学习资源。教师需要将不同的资源形式在内容上精心选择, 并且重新组合、再设计, 发挥教师引导的作用。

微型课程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学生被给予更大的空间和自由, 按照自己的爱好和意向进行学习。学习活动的形式可以是网络探究、课堂讨论、实验研究、社会调查、动手操作、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观摩练习、自我学习等形式。学习成果可以是图画、照片、模型、实物、录音、录像、光盘、网页、诗歌、节目、口头报告、书面报告、论文等形式。

教学评价设计:评价方法决定着微型课程实施的意义和价值, 如果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测验方法, 评价的内容仍然是知识点的记忆, 那么微型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将变得毫无意义。所以, 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特点以及课程目标, 设计合适的评价方式, 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

●微型课程“求职”初探

我校08级幼教、会计等专业就业班学生这学期陆续进入实习单位, 这些就业班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 作为计算机课教师, 我设计了微型课程“求职”, 把学生实习就业中用到的求职信和计算机基础知识结合起来, 利用微型课程复习巩固了计算机基础知识, 又解决了实际问题, 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微型课程“求职”在我校开展了尝试教学, 在职业类学校教研活动中开设了示范课, 受到了教研室的好评, 在职业类学校中进行了推广教学。以下是课程框架设计和其中第二单元的单元设计, 供大家参考。

(一) 课程框架设计

设计者 (课程编号) :周笑春 (计算机01)

课程名称:求职

教学对象:08幼教

估计课时数:10课时

课程主题选择的必要性:目前幼儿园陆续来我校招收实习生, 08幼教学生五月初全部进入实习期, 因此准备好求职信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第一学年学习过计算机基础和Photoshop课程, 利用计算机基础中的Word、Excel、上网操作和Photoshop知识写好求职信, 创造性的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概述:微型课程“求职”是根据求职信中用到的封面、自荐书、简历表、履历表的制作来开展教学的。单元目录的顺序是根据知识点从简到难安排的。

课程目标:利用Word制作自荐书和简历表, 利用Excel制作履历表, 利用Photoshop制作封面。

单元目录:第一单元自荐书;第二单元简历表;第三单元履历表;第四单元封面。

(二) 课程单元设计 (以第二单元“简历表”为例)

教学目标:练习巩固Word的基本操作。

重难点: (1) 页眉页脚的设置。 (2) 表格中边框的设置。 (3) 背景图片的调整大小、版式、亮度及对比度的设置。

过程与方法:主要通过任务驱动、学生练习、游戏小结、小组学习开展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情景导入和任务驱动, 使学生产生学习紧迫感, 通过尝试练习和个性化练习,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培养了互相帮助精神, 通过头脑风暴和评价激励学生主动探究和创新。

教学资源:简历模板、图片、提升简历表质量的资料文件。

学习活动:

1. 情景导入

教师活动:“同学们, 今天早上湖州智慧树幼儿园来招实习生, 要我班学生的简历表, 大家准备好了没有?”“那就赶快做一份吧, 下午就要呢。”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

教学意图:让学生产生学习紧迫感。

2. 任务驱动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简历模板, 简要分析各项, 提示学生根据自己实际修改表格中部分单元格和单元格中的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预习说一说简历的功能。

教学意图:让学生通过模板快速了解简历表的基本内容和学习的要求。

3. 尝试实践

教师活动:进入D盘根目录, 选择一份简历模板, 另存为你自己姓名的文件夹下, 文件名为“×××简历表”, 尝试练习制作基本简历表。

学生活动: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练习实践。学生回顾已学知识配合老师积极回答问题, 突破重难点。

教学意图:学生通过练习巩固Word中的一些基本操作,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 教师演示 (重难点引导)

教师活动:简历1中页眉页脚的应用, 简历2中表格的设置, 简历3中背景图片的设置。

学生活动:学生回顾已学知识配合老师积极回答问题, 突破重难点。

教学意图:通过教师演示, 学生能快速方便的理清重难点的操作思路, 掌握操作技能要点。

5. 个性化练习

教师活动: (1) 试图更改页眉页脚、表格、背景图片。 (2) 自主创意, 进行个性化练习。每组小组长帮助和督促组内每位成员完成后上传。

学生活动: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在本地机上可根据教师提供的操作提示进行个性化练习, 组长督促组内每位成员完成。

教学意图:通过鼓励个性化练习,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协作精神, 通过小组长督促和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

6. 小结强化

教师活动:通过拼图游戏, 在拼图中事先输入本节课的重难点, 完成拼图的过程就是小结的过程, 从而强化了操作要点。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和教师一起完成拼图游戏。

教学意图:通过游戏, 重难知识点在轻松快乐中强化,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7. 评价记录

教师活动:我创意, 我来评……每组推选出最好的一份简历。我宣布……教师演示每组推选出的简历, 宣布作为第一批面试人员, 由各组小组长共同推选出最好的一份简历表, 作为“创意之星”, 教师在Excel表中作记录。

学生活动:观察组内成员简历表, 推选出组内最好的一份, 结合自己的简历表与别人取长补短。

教学意图:通过组内评选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小组长评选提高小组长的积极性, 同时发挥记录表的激励作用。

8. 头脑风暴

教师活动:模板你怎么找到的?用Excel制作简历表好不好?如何提升简历表内容质量呢?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回答。

教学意图: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培养学生注重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以及精益求精的态度。

学习成果:个人简历表、第一批面试人员名单、“创意之星”人选。

教学评价:小组内互评推荐第一批面试人员、小组长和老师共同评选出“创意之星”。

参考文献

[1]刘运华, 衷克定, 赵国庆.新加坡微型课程研究项目的实践与启示.中国电化教育, 2005 (11)

[2]刘素芹.学校课程体系的新元素——微型课程.教育技术导刊, 2007 (1)

中职精品课程 篇9

中职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课程目标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同时, 作为职业教育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就业教育, 培养的是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因此, 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 首先应是“社会人”, 其次才是“职业人”[1]。作为“社会人”, 中职生必须具备高尚道德和发展潜力, 不但具有职业道德、敬业精神, 还应具有法制观念、诚信、公正、民主、爱心等基本公民素质。作为“职业人”, 中职生必须具备某一专业和相关专业较宽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 较强的就业适应能力, 为今后继续学习和转岗打下坚实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 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只有明确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并以此作为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才能跳出普通教育的教学体系, 避免“技能为本”的职教误区。

2 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 课程目标设置不明确。主要表现在:办学过程中, 根据办学形式随意更改或设置课程;课程设置缺乏应有的论证, 文化课和专业课、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之间不能形成完整的逻辑结构体系。专业课设置没有与当地企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市场变化和制度调整挂钩, 学校闭门造车, 按传统模式组织教学, 导致不少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职位, 所学专业无用武之地。

(2) “就业导向”的培养模式未能顾及学生的长远利益。目前中职学校的主要生源为初中毕业生, 他们年龄偏小, 职业兴趣、工作价值观、人生定位等尚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此时中职教育若要强行给其一个“职业定位”, 无异于拔苗助长[2]。另外, 过分强调就业教育, 必然导致重实践、轻理论现象, 如在课程设置上以专业课、实习课为主, 文化课有的开设, 有的甚至不开设。这样就无法做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知识面过窄, 适应能力差和后劲不足。

(3) 将升学置于首要位置。在组织教学过程中, 把升学置于主要位置, 把职业技能训练放在次要位置, 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

(4) 课程结构和教学体系未能跳出普通教育的教学体系。课程间衔接性差, 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没有落到实处, 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轻技能, 培养出的学生缺乏职业教育特色, 不能适应职业岗位群的需要, 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3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是中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依据

按照传统观念, 中职教育属于技艺型教育, 从专业设置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都应以“胜任某种岗位要求”为出发点, 以是否具备某种岗位能力作为判定学生是否合格的量化标准, 且课程安排、师资配备、场地设施都围绕这一目标进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劳动者已不可能终身只从事一种职业, 这就要求其必须掌握多种不同技能, 以适应不同岗位的要求。相应地, 使学生具有从事同类专业多个岗位工作能力成为现代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与原来学生只具备单一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目标相比, 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呈现由窄到宽的变化趋势。

4 课程改革的思路与要求

(1) 树立育人新理念, 提高中职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能力。要在“教育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3]上统一思想,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 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 具备娴熟的职业技能, 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需要正确处理多种关系:学生全面发展与有一技之长的关系, 学生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学生阶段性学历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而且要注重培养他们继续学习的能力。

(2) 坚持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并重的原则。中职教育要深化教学改革, 就应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 构建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3) 坚持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一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它们之间相互迁移, 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素质结构, 称之为综合职业能力。要在中职教育中实施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 就要进行课程改革, 构建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必须确保各项能力目标都有相应的课程或课程模块, 即以能力为中心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拓宽基础, 注重实践, 加强能力培养,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特别是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为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4]。

(4) 坚持实践教学全程化。在设置课程时, 应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 构建与相应理论课程体系兼容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全过程、多轮次的模拟、仿真和全真实训、实践等形式,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分层实施, 逐步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在专业技能教学过程中, 根据技能和课程特点, 边传授、边实践, 让学生感知、认识和了解基本要点与操作技巧。

(5) 坚持课程设置开放化。课程设置不局限于专业本身, 应增加选修课, 拓宽学生知识面, 为其继续学习、胜任工作及更好地生活奠定基础。在课程类别上, 除学科课程、技能课程外, 还应开设兴趣课程和潜在课程等,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促进其个性发展。通过良好的校风学风、融洽的师生关系等潜在课程,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因此, 课程设置应灵活、开放, 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5 基于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中职课程体系应围绕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这一人才培养目标, 紧扣“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这几个标准, 以全面素质为核心, 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 以技能训练为特色, 形成结构合理的模块化体系。其中包括文化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考核实践模块和德育模块, 这4个课程模块之间相辅相成, 相互补充[3]。

(1) 文化基础模块:着眼于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使学生熟练使用现代化办公设备, 形成自主锻炼和自我调控意识, 从而全面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为其以后继续学习和创业奠定基础。

(2) 专业基础模块:根据“以能力为本位, 以就业为导向, 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宗旨, 使学生扎实学习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该模块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 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对于选修部分, 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爱好, 自主选择。该模块与专业考核实践模块组成的一体化专业模块体系, 在课程教学上无前后顺序, 应结合使用。

(3) 专业考核实践模块:该模块注重综合实训、考证、见习和顶岗实习。该模块设置立足强化技能训练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集实用性和灵活性于一体, 使中职教育更具社会性和发展性。

(4) 德育模块:针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良好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向上、自主就业的创业精神, 同时进行职业人格教育。该模块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

6 模块化课程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

(1) 课程体系改革的主体和中坚力量是教师, 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是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 当务之急是加强教师队伍培养, 定期或不定期选派教师参加理论学习和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 以提高教师动手操作能力。

(2) 进一步发挥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的作用。在定期召开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会议的同时, 让企业专家进入课堂, 和教师共同完成课程的某个项目, 共同探讨并形成一种更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要制度化、经常化地进行社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

(3) 确定灵活多样、注重学习过程考核的教学评价指标。教学评价要以技能考核为中心, 实行过程评价与终结考试相结合, 尽可能全面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除学习成绩外, 还应包括社会工作能力、创造能力、文化素质等。

总之, 中职教育既要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又要以学生职业生涯、终身发展为教育目标。因此, 中职学校必须与时俱进, 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构建课程体系, 从根本上摆脱当前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滑坡所带来的考核尺度不统一、学籍管理不严肃的窘境, 从而实现其培养目标。

摘要:只有切实有效地进行中职课程改革, 优化课程结构, 创新课程体系, 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中职,课程体系,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1]门燕丽, 马君, 周志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11) :47.

[2]王东.人力资源视角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局限[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11) :21.

[3]王清莲.确定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目标指导素质教育实践活动[A].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与教学方法研究分卷[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中职精品课程 篇10

一、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 1) 语文教材使用限制。中职语文课程采用的语文教材多为国家统编教材,虽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但并未考虑到各行各业自身的特点与需求,因此语文教材只是基础性、共通性的内容, 导致语文教材不具备行业特点,无法全面照顾到各行业需求,不能起到为专业课搭建知识平台的作用。

( 2) 语文教师教学观念滞后。中职语文教师不仅需要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更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但是,由于中职语文教师未能得到较好的学习培训机会,无法及时获得语文课程教学的先进经验,长时间的封闭自然也就使其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滞后,继而导致无法将丰富的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 不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 3) 学校不重视语文课程。学校管理层往往不重视语文教学,他们认为语文课时多少无关紧要,也就导致其他专业课代替语文课这种现象的发生,不利于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

( 4) 语文教学 内容缺乏 创新性。大部分中职语文教师都存在着根深蒂固 的传统语文教学观念,包括在课堂上以教师作为主导,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这种教学不仅没有意识到语文教学服务中职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技术课程的特点,而且没有全面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中职语文课程与专业 课程的关系

( 1) 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中职学校的任何一门课程学习都必须以语文能力作为基础。由于语文课程的学习不仅提高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还能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具有重要价值。在中职教学系统中,无论就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来说,任何一门课程知识的载体均为语言文字,任何知识的学习及接受均为语言活动,而任何知识作业又都是语言文字的应用。学生哪门课程未能学好,综合来看阅读能力下降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未能以灵活的语言活动掌握课本教材,继而影响到对课程内容的把握。另外,未来无论任何职业都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实践型,而且必须是高素质、高文化的人才。中职想要培养出与当前社会市场要求相符的综合型人才,必要的基础便是做好语文课堂教学。中职学生毕业后将会直接融入社会中,其口语表达能力是决定学生就业与未来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重视语文课程,在语文课程中加强口语训练非常重要。

( 2) 发挥语文服务专业课的功能。1明确教学目标。清楚认识到语文教学是为专业课服务的基础性学科,针对中职学生的职业特点与专业方向,使学生学有所用,突出语文教学在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中的辅助性作用。例如在给汽车摩配专业的学生教授《我们古代的服装 及其他》这篇课文时,在对古代服装文化了解之后便拓展至古代车文化,引导学生了解汽车制造历史,再介绍一些最新理念的汽车图片,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汽车设计构想。2创新语文学习方法。与中职专业课程的学习特色相联系,定制一套具有职教特色的语文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意识地与专业技术课程相结合,实现语文学习为专业课程服务的目的。例如在给财经专业学生上《敬业与乐业》 这一堂课时,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做到会计职业的敬业与乐业,立足于语文教材实际,实现与专业课程的相结合。

总之,当前社会的竞争从本质上说也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质量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与技能上,也体现在人才的基本素质上。因此,强调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课程的整合任务重大,必须依据学生学习实际,以学生为本,才能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其综合能力,成为社会所需的综合性人才。

摘要:中职教育肩负着向社会不断输送高品质、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的重任,是我国经济社会得以迅速发展的基本保障。在当前学习模式及教育技术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对中职语文教师来说,必须加强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专业型技术人才。

中职学校课程改革刍议 篇11

一、社会需求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需求越来越大,不但是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要求中职学生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工作创造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领晤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同时也要求职业学校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因此,社会对传统的职业教育提出改革的需求。

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而课程改革则是教学改革中的核心问题。《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明确提出:“深化课程改革,努力形成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调整课程结构,合理确定各类课程的学时比例,规范教学。积极推进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促进课程内容综合化、模块化,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强调:“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地方和学校可根据区域经济、行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有一定的灵活性”等要求。这对于探索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创新职教教学模式和课程、教材体系,推进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二、中职现状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和任务,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技能、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产业结构不一致,对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目前还没有全国的统一规范,这就对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除了搞好教学工作外,还要了解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的信息,了解行业对职业学生的需求信息,了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信息,开发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但在实际工作中,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从整体上看进展缓慢。首先,我国还没有中等操作性人才培养的行业标准,行业也没有明确地向中等职业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在开发专业课程和教材上,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开发的课程体系对于适应行业新的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开发的职业教材与职业特点还有很大差距。

目前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还跟不上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职教改革的需要。在目前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教材没有统一规定的情况下,绝大多数是大学教材的翻版,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体系结构都大同小异,教材强调学科本身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这类教材在教学实际中与中学生的文化程度不相适应,学生对习题中的知识点不熟悉,有的章节理论性太强,学生不易接受,教师上课中处理教材的难度较大,给我们专业教学带来较大的困难。如果继续强调教材的知识性、系统性,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不但如此,教材使用的年限还比较长,如果是一本优秀教材,那沿用的年限就会更长,内容陈旧的情况很突出,不能及时体现时代和经济发展的新观念。

三、课程改革目标

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对中等职业人才的需求,建设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特点的课程体系,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目标应该是:以核心技能培养为课程改革主旨,以核心课程开发为专业教材建设主体,以教学项目的设计为专业课程改革重点,构建以“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类型为主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新模式。公共课程着眼于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为后继专业课程教学服务,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核心课程突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原则上每个专业确定5种左右核心技能,設置5至8门核心课程;教学项目努力为专业教学与岗位工作任务有效衔接服务,根据不同专业,每个专业设计70至100个左右的“教学项目”。

四、课程改革方法

1.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职教经验

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职教经验,了解职业教育最新发展动向,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才能少弯路,课程改革的成果才更能应用于职业教育中,开发的专业教材才更具有实用性。

2.收集整理行业能力标准

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规范的行业能力标准,给课程改革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推进中职的课程改革,我们必须依靠市级行业协会和行业协调委员会,收集并整理行业的能力标准,为教学计划制定、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提供第一手材料。

3.调整和制定新的教学计划

职业教育是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有了行业能力标准,确定专业设置,才能调整和制定新的专业教学计划。在专业设置上,要运用科学的方法,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通过深入行业、企业进行人才需求、专业岗位、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技能要求、职业资格、素质要求等方面的调研分析,确定专业方向。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及其他选修公共课程。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终身学习。课程设置和教学应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与学生生活、专业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

核心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应当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课程结构,设置专业技能课程。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并注意与相关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结合。核心课程教学应根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项目是专业教学与岗位工作任务的有效衔接,要通过教学项目的锤炼,强化学生必备的技能。

在教学计划制定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比例关系。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核心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其中顶岗实习累计总学时约为一学年。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

4.编写教学大纲

由于职业教育的专业类别较多,课程丰富,并且在不断的变化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务人员的排课必须按照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专业教师的上课必须按照课程教大纲进行。改革了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必然要对课程大纲进行重新编写。专业课程大纲除了论述课程的地位、课程的模块化内容、课程的重难点等知识结构外,专业大纲的特点在突出课程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提出实践环节、实作内容、实作方法,与国家专业技能证书的考核结合起来,并融入职业态度的内容,使教师通过教学大纲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方法和能力的传递,使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达到掌握一种技术的目的。

5、编写教材

中职精品课程 篇12

实事上, 随着计算机的产生, 各国就一直在探讨和研究机器人, 尤其是近两三年来, 国家进一步加大了科技投入的力度, 因此可以预言, 机器人的普及速度, 一定会远远超过计算机的普及速度, 机器人将得以迅速的发展, 我认为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它是建立社会主义强国的需要

现在世界列强都在争霸太空、海洋和陆地资源, 而机器人就为人们进一步探求末知的世界提供了可能。比如机器人月球登陆采集样本;海洋机器人海底探险;机器人对火山的监控;生活中机器人进行火场施救, 尤其机器人在军事上的应用, 它就极大地提高了战术、战略武器的智能性、机动性, 大大提高了战略导弹的打击精度, 甚至可以进行超视距打击, 最重要的是建立海、陆、空三位一体的导弹防御体系, 因此有军事专家预言, 将来的战争有可能是一场看不到人的智力比拼。

二、它是工业生产自动化的需要

众所周知, 机械人最初的应用就是在工业领域, 在生产线上, 由机器人完成固定工位的装配, 固定工位的机械加工, 产品的流水线自动检测等等, 它可以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加工精度, 降低加工成本, 大幅度提高生产质量。比如某电机厂, 以前是对产品进行抽检, 就是在一百台中抽几台进行检测, 但由于电机性能测量需要纪录四个小时后温度升高情况, 因此检测电机一台电机也就需要近五个小时时间, 后来该厂对检测设备进行了改进, 由机器人进行检测, 把原前加额定电压, 改为在瞬间加近五倍的电压, 这样自动检测一台电机仅需2秒钟, 从而保证了产品百分之百的检测, 大大地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提高了企业在国内市场上的竟争力。

三、它是高科技产业的需要

从一九四三年出现世界上第一只晶体管, 电子工业就进入了分立元件的时代, 后来经过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现在已经发展到徽电子器件时代。现在的电子器件, 可以在一个火柴头上放好几个电子元件, 并且生产工艺也已进入到了表面贴装时代, 要进行小米粒大的器件贴装, 用人工几乎是不现实的, 而只要编制好程序进行机器人贴装, 每秒钟就可以贴十几个, 甚至几十个元器件, 贴完后, 再由机器人按程序进行自动监测。也就是说在高科技生产中, 离开计器人, 几乎是不可能的。

四、它是提高人类生活的需要

民用产品的智能化是时代的呼唤, 也是生活的需要, 比如汽车装上智能雷达, 就可以在倒车时及时提醒, 装上酒精检测机器人, 就可以在司机喝喝酒后锁定汽车电路使汽车马达不能启动;电动自行车上装上机器人智能装置, 通过车把传感器, 就可以感知人的心跳和血压, 如果探测到人过分紧张或心动过缓或过速, 就会自动切断电路, 从而保证安全行车。再比如家政机器人, 可以根据主人的要求及时打开和关闭电路, 监控机器人根据对门口和窗户的监控, 当遇到异常情况时, 可以通过摄像头和手机或互联网进行联机报警。

五、它是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需要现在学校根据市场的需求, 在专业

设置上也不外乎三大类:工业、农业、服务业。而在工业类的专业众多, 比如:钳工、电工、电子、计算机、焊工、数控等, 它们几乎都与机器人息息相关, 因为要建造一个具有人形的机器人, 机身构架离不开钳工、电路焊接离不开电子和电工、程序控制离不开计算机程序、将来机器人的功能动作, 如果应用于工业, 就离不开数控和焊工。因此中职学校开设机器人课程, 它不但有助于电机类专业的共同发展把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 而且在一定程序上说是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具体表现。

六、它是职教类学生学习的需要

现在人们总是抱怨职教类的学生不好教, 说学生根本不学。其实大部分人没有想过, 如果让学生学他们感兴趣的东西, 凭年轻人的好奇和求知欲, 他们不可能不学, 学生们对一天几次的作业可能不感兴趣, 但对于实习和实验, 几乎没有不感兴趣的, 如果机器的技术引入到教学中,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而且可以锻炼同学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协作精神, 因此至少各个学校应该建立机器人课外小组,

七、它是职教类学生就业的需要

现在职教类学校学生不好找工作, 找了工作也干不住, 我认为那是由于学校教给学生的大多是一些最基础的东西, 而在学校学的东西, 可能在社会上招的临时工经过短短几天或一段时间培养就可以完全做到, 而要使学生有一技之长, 让学生在生产中有创新, 我们就要开拓学生们的视野, 增加学生知识的高科技含量, 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在学校学有所获, 而且也为学生从一个熟练工成为一个技工甚至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提供了发展的平台。

上一篇:清算义务人制度下一篇:影视音乐中的声乐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