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算义务人制度(共4篇)
清算义务人制度 篇1
一、有关清算义务人的历史溯源
本文所指“清算义务人”, 系指基于公司与其之间存在特定法律关系的事实而在公司解散时依法对公司负有组织公司清算事宜的义务, 并在由于公司未能及时清算而给债权人、中小股东等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害时依法承担相应责任的民事主体。根据中国《公司法司法解释二》相关规定来看, 清算义务人应包括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 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
直至2013 年修订的《公司法》, 中国均未在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清算义务的承担主体, 未曾列明“清算义务人”的概念, 其虽在法律法规中就“清算组”概念进行了规定, 但就清算组具体该如何组成等相关制度流程并未作出明文规定。然而, 在《公司法司法解释二》中明确出现“清算义务人”。与之前的立法情况相比, 《公司法司法解释二》对清算义务人的规定已经迅速进步, 其为有关清算义务人制度在实践中的具体适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包括但不先于:统一清算义务人主体范围、明确清算义务人应负义务、根据清算义务人怠于履行义务所导致的不同结果规定了各种损害赔偿责任。然而, 在公司清算制度中, 清算义务人制度的角色十分重要, 其不仅关系到公司的债权人及股东利益, 还会进一步影响到社会的整体利益。我国应当通过基本法律制度的形式对清算义务人制度进行明确规定, 以发挥其应有作用。作为司法解释文件, 《公司法司法解释二》的法律位阶并不足以发挥清算义务人制度的实际作用。
二、现有《公司法司法解释二》清算义务人相关规定的缺陷
( 一) 清算义务人主体范围不明晰
溯及过往, 大家并不能就清算组与清算义务人两个概念作出明确的区分。过去, 在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中, 并没有对“清算义务人”概念作出清晰而明确的定义。截至目前, 尽管“清算义务人”的概念已经在《公司法司法解释二》中被明确提出, 然而我国学界对于清算义务人的主体范围边界, 也即到底应该将哪些主体界定为清算义务人并未形成统一看法。基于此, 当公司自行清算时, 具体应该由哪些人承担最终的清算义务责任, 在司法实践中也是各有各的说法, 并不存在统一的观点。
有学者认为仅有董事方承担有关清算义务人的法定义务及职责。在公司自行清算情形下, 公司仍然保留其主体资格, 内部治理结构依旧完整。而公司的股东大多仅为财务投资人, 其并不会深入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 综上所述, 由董事承担相应的清算义务并负责具体执行清算事务较为合适; 也有学者认为, 为确保公司清算程序的正常开展和顺利进行, 清算义务人应当最终由公司的股东担任。
从诚实守信原则以及公司自行清算时的特殊性出发, 清算义务人应该由对公司负有法定诚信义务、从法律上享有对公司的控制权利的同时具有负责清算事宜的可操作性的人选具体担任, 业绩董事、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鉴于此, 笔者认为, 应由前述三类人选作为公司的清算义务人。
( 二) 就清算义务人缺乏相应的权利保障机制
根据《公司法司法解释二》的规定, 在公司自行解散后的一定期限内, 清算义务人应尽快组成清算组并具体开展清算。然而, 《公司法司法解释二》并没有规定清算义务人有权任命清算组成员[1]。根据《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三条的规定, 有限责任公司由股东组成清算组成员, 股份有限公司由董事或股东大会另行确定的人员具体组成清算组。前述规定仅就清算组具体组成人员进行了规定, 就清算组成员的具体选任方式并未作出明确规定。从法理上说, 于公司自行解散后尽快选任组成清算组并开展清算事宜系清算义务人的主要法律义务, 然而在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中, 清算组的具体产生方式并未形成法定程序, 这导致了清算程序存在先天缺陷。鉴于清算义务人就选任清算组成员并未获得明确的法律依据, 其推动清算程序正常开展及顺利完成的义务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 三) 就清算义务人的法定义务未作明确规定
根据《公司法》的相应规定, 如若公司解散, 清算组应当相应的法定期限内尽快组成并具体开展清算事宜。为避免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清算义务人应严格遵守前述法定期限。根据《公司法司法解释二》的规定, 清算义务人在公司解散后, 怠于履行清算义务的行为主要包括: 清算义务人自始未能履行其组织清算的法定义务, 主要体现为清算组未能在法定期限内依法组建并及时开展清算; 以及, 清算义务人怠于履行清算义务, 主要体现为清算组虽然已经成功组建, 但清算事宜并未得到及时开展。出现上述怠于履行清算义务的状况时, 清算义务人主要应承担清算责任和损害赔偿责任。
如前所述, 从学理角度, 我们认为, 清算义务人的民事责任主要包括清算责任和损害赔偿责任, 换句话说就是当清算义务人未能在法定期限内按照法定程序组织清算时其应承担的亲自履行清算义务的责任以及当清算义务人未能依法履行义务导致利害关系遭受损失而应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然而, 根据《公司法司法解释二》, 现行法律法规仅明确规定了清算义务人的损害赔偿责任, 就其清算责任并未作出明确规定。
根据《公司法司法解释二》的相关规定, 当出现包括公司拟解散但未在法定期限内成立清算组开展清算、清算组虽然已经成立但故意不及时开展清算、未依法进行清算而可能导致债权人或者股东利益遭受严重损害的以及债权人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清算组进行清算的情形时, 人民法院应当受理。清算义务人法定清算责任在前述规定中未能得到明确体现, 换言之, 如清算义务人未能在法定期限内组成清算组, 法律并未给予清算义务人一定的宽限期, 而是规定可以跨过前述义务强制履行阶段, 由法院直接指定清算组成员。
笔者认为, 上述情形其实系对清算责任和损害赔偿责任的混淆。如清算义务人未能在法定期限内内按时履行其法定义务, 则其首先应承担清算责任, 法院应据此判令清算义务人在法定期限内按照法定程序对公司进行清算。如在法院判令其相关义务后, 清算义务人仍拒不清算的, 则法院还可依据现行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对清算义务人采取罚款、拘留等司法强制措施。
( 四) 就非清算义务人股东的损害赔偿缺乏明确规定
公司解散后, 在依法偿还了公司所有债务并支付所有应付款项之后, 公司股东对公司的剩余财产依法享有分配请求权。受限于股东的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实际劣后于债权人的债权以及其他款项支付义务, 当清算义务人怠于履行义务时, 非清算义务人股东权益受损的风险较大。然而《公司法司法解释二》仅约定了清算义务人对公司债权人的损害赔偿责任, 就非清算义务人股东在公司清算过程中的权益保护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中小股东的权益无法受到完善的保护。
( 五) 未列明清算义务人的法定责任
就清算义务人在特定情形下的赔偿责任, 《公司法司法解释二》相关条款已有明确规定, 然而就清算义务人所应承担的赔偿责任具体属于哪种民事责任, 《公司法司法解释二》中并未进一步列明。赔偿责任的性质不明确导致无法具体认定其构成要件, 尤其是归责原则的适用。与此同时, 《公司法司法解释二》中有关赔偿责任的赔偿范围的具体界定方式, 亦未做出具体的规定[2]。
根据《公司法司法解释二》的规定, 清算义务人应就股东未能履行组织清算义务而仅在办理公司注销登记时承诺承担公司债务, 并因此导致公司未能得以清算即告终结的情形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就前述规定中的“相应民事责任”具体种类为何, 具体又该如何承担该等民事责任, 在《公司法司法解释二》中未能得以明确说明。就前述问题, 在司法实践中很容易导致就相关案件的处理依据不一致。
同时, 在中国现行有效的法律体系中, 就清算义务人怠于履行清算义务或进行恶意清算、违法清算等行为, 法律法规仅规定了民事责任, 并未就此规定相应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对于清算义务人怠于履行其法定义务以及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 甚至在一些情形下清算义务人的违法成本远远低于其依法主动履行清算义务所需要支付的成本。这极容易导致出现清算义务人故意规避清算或违法开展清算等违法行为, 不利于对利害关系人的权益保护, 亦不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保护。
三、针对现行清算义务人立法的相关建议
( 一) 就清算义务人制度从法律法规层面进行明确规定, 明晰清算义务人概念及相应的主体范围
作为公司解散清算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算义务人制度能够充分发挥公司退出制度的实际作用, 通过确保清算程序的正常开展及顺利进行, 从而实现公司内外部法律关系的尽快了结, 完善对股东及债权人乃至社会整体利益的保护。然而如前所述, 直至中国新修订的《公司法》, 清算人制度尚未在法律法规层面得到明确的规定, 其仅存在于司法解释中。我们应在法律法规中对清算义务人制度进行明确而完善的规定, 以实现在立法层面上对清算义务人制度的重要性进行肯定。与此同时, 我们应尽快在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中列明清算义务人概念及其主体范围, 以确保司法实践的正常开展及清算程序的顺利进行。
在此, 笔者建议在法律法规中对清算义务人制度进行明确而周全的规定, 在公司法中列明清算义务人概念并统一有限责任公司及股份有限公司的清算义务人主体范围, 以促使清算义务人积极履行其法定义务, 并实现清算义务人制度应有的对清算义务人的规范约束作用以及进而所产生的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指导作用, 最终实现对股东、债权人乃至社会整体利益有效保护。
( 二) 就清算义务人有关责任体系进行完善
首先, 应该明确清算义务人的清算责任。如公司拟进行解散, 却未能在法定期限内展开清算时, 债权人和非清算义务人股东可以向法院提起清算之诉。鉴于此, 人民法院应当判令清算义务人在一定的期限内按照法定程序履行其清算义务, 如清算义务人拒不履行法院裁决, 人民法院还可以根据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对清算义务人采取罚款、拘留等司法强制措施。如果受限于公司会计账册资料丢失等原因导致公司无法进行清算的, 据此法院应当判令清算程序终止, 该裁定可作为清算义务人承担特殊情况下损害赔偿责任的依据。
除此之外, 还应当在法律中完善清算义务人的相应责任体系, 包括应当重新规范清算义务人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具体应根据主观过错程度及造成的损失确定清算义务人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以及应当丰富清算义务人责任的层次, 也即在法律法规中, 除了应就清算义务人规定相应的民事责任外, 还应该规定相应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摘要:受限于中国司法实践中尚未解决公司解散后却无人组织清算的现状, 学界就此展开讨论并提出了“清算义务人”概念。“清算义务人”对于维护包括但不限于公司的债权人及公司中小股东的利益、完善非破产清算制度具有重大意义。然而, 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中有关“清算义务人”的相关规定并非十分完善, 有关“清算义务人”的法律责任混淆严重。该文拟就“清算义务人”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清算义务人制度,清算责任,民事责任,概念界定
参考文献
[1]孙溪.公司清算义务人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 2010.4.
[2]曹海贝.论公司清算义务人的民事责任[D].山东大学, 2014.5.
公司解散清算义务人的确定 篇2
一、清算义务人与清算人的区别与联系
理论界之所以未对清算义务人的范围形成统一意见, 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将清算义务人与清算人混为一谈。实际上, 公司清算义务人与公司清算人虽然有时存在人员上的重叠, 但是其意义截然不同。清算人是具体承担清算事务的个人或组织。对于清算人的称谓, 《公司法》、《保险法》中称为清算组;《民法》、《民事诉讼法》中称为清算组织;《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信托法》中称为清算人;《外商投资企业清算办法》中称为清算委员会;《破产法》中称为破产管理人。称谓虽有不同, 但其法律地位和职能是基本相同的。
清算义务人与清算人的区别主要为:第一, 产生不同。根据现有法律规定, 清算义务人是法定的, 不能任意选择或解除。清算人是指定的, 主要是基于股东的委任或者其他权力机构的指派。第二, 义务的内容不同。清算义务人的义务是启动清算、产生清算人;清算人的义务是具体执行清算工作, 完成清算事务。清算义务人与清算人的联系主要为:一是重叠或者委托关系。一般情况下, 公司清算人是清算义务人亲自或者基于公司清算义务人的委托而执行具体的清算事务。二是监督关系。公司清算人在清算过程中要接受清算义务人的监督, 清算义务人一旦发现清算人有违反法律的情形, 应当制止或纠正。
二、对现有观点的梳理及评析
(一) 董事为清算义务人
目前, 有很多学者主张由董事会承担清算义务, 认为董事会是公司的执行机关, 对公司的事务较为熟悉, 让董事会承担清算义务, 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公司事务的连续性;另一方面有利于清算事务的顺利进行, 从而提高清算效率。国外公司立法中就有许多这样的规定。但是笔者认为极为不妥, 原因在于:董事会是公司的执行机关, 依照《公司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 股东会有审议批准董事会的报告的职权, 并且股东会还有职权对公司合并、分立、变更公司形式、解散和清算等事项做出决议。所以董事会的有关公司解散的方案必须经过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的通过才能具体实施, 但是, 在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未做出清算决议的情况下, 或者董事会虽然提出解散方案但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不通过的情况下, 董事会是无法组织清算的。这时如果基于董事会未能很好地尽到清算义务, 而让董事会承担清算责任, 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 让董事作为清算人参与公司的清算工作是可以的, 但作为清算义务人则有失偏颇。
(二) 公司章程规定
公司章程是规范公司内部关系的基本规章, 是一种自律性规则, 对公司及公司内部成员有约束力, 是规范公司内部关系的基本依据。所以, 通过公司章程规定个别的股东或者董事在公司解散后对公司进行清算一方面尊重了作为私法主体的公司的自主决策权, 贯彻了私法自治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通过章程的事先确定确实有利于对公司清算义务人的明确, 有利于提高公司清算的效率, 体现了商法的效益原则。但是, 通过章程规定一部分股东或者董事承担清算义务, 而把另一部分股东或者董事排除在外, 当章程确定的清算义务人不履行清算义务而对债权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害时, 无疑是把另一部分股东和董事应承担的责任也排除在外, 这对于债权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保护是非常不利的。再者, 由公司章程来确定公司清算义务人也有悖于公司法定清算义务人须由法律直接予以规定的理念。
(三) 股东为清算义务人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解散的企业法人所涉民事纠纷案件具体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征求意见稿) 》, 有限责任公司的清算义务人为该公司的股东, 股份有限公司的清算义务人为控股股东。有人认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为50人以下, 股东人数多, 而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人数没有上限, 所以操作难度大。
(四) 区别规定
在公司自愿解散时, 如为有限责任公司, 则全体股东应该作为清算义务人, 因为有限责任公司兼具人合与资合性, 在逾期不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的情况下, 应由全体股东承担清算责任;如为股份公司, 则应将董事会作为清算义务人。这是因为如果清算义务人是由股东大会选举的股东担任, 那么在股东大会逾期不召开的情况下, 清算义务人始终无法确定, 而召集股东大会主要是由董事会来完成, 所以启动清算程序的工作实际上仍是董事会的职责所在, 并且董事会作为公司的执行机关对内行使管理公司的职能对外代表公司从事民事活动, 能更好地组织清算工作。另一方面, 在我国由于实行的是股东会中心主义, 实际上所谓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现象在我国表现的并不明显, 董事会成员一般由公司主要股东或其代表组成, 控股股东事实上控制了董事会乃至整个公司的经营权, 所以控股股东作为清算义务人的责任完全可以体现在整个董事会的清算责任中, 因此将董事会作为清算义务人事实上涵盖了控股股东。
三、公司法定清算义务人应为全体股东
(一) 原因分析
在我国公司清算中, 仍应由股东承担法定清算义务。其原因表现在以下方面:
从理论上讲,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 权利与义务相一致原则。股东是公司的出资者和最大权利拥有者, 根据权利与义务相一致原则, 股东理应对公司承担清算义务。第二, 法律规定公司解散时股东负有清算义务是基于股东有限责任的要求。即一方面股东以其出资为限对公司经营风险承担义务和责任;另一方面, 当公司经营失败而终止营业时, 应根据诚信原则的要求及时对公司财产进行清算, 以尽可能减少因经营失败给债权人、公司职工以及社会所造成的损失。第三, 公司法的具体设计。公司是由投资人, 也就是股东出于自己的利益设立并为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服务的, 公司运作的物质基础是股东的投资, 其意志由股东组成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并通过一定的决议程序形成, 其执行机关由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选举董事形成。因此, 公司是股东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工具。但是在公司存续期间, 形成众多的法律关系, 公司不能再仅仅为了股东的利益而存在, 而是成为众多法律主体利益的集合体, 其生死存亡直接关系到公司债权人、公司员工以及社区成员等各方利益。当公司因故解散时, 为了维护相关主体的利益, 作为公司的出资人的股东应当负有对其进行清算的义务。
从实践中看, 第一, 对现状的考察。一国法律制度的设计必须要建立在本国具体情况的基础之上, 如果法律制度的设计脱离这一基础, 其无异于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会因缺乏适用的环境而被搁浅。在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 公司机关主要为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其中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由全体股东组成, 是公司的意思机关、权力机构和法定必设机关。所以, 许多公司重大事务决策都必须经过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的通过才可以具体实施, 公司的解散清算也不例外, 所以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对于公司清算, 特别是普通清算的进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是由股东组成的, 其决议其实就是股东的意思, 根据民法意思自治的原则, 由股东对其自己的意思表示负责是理所当然的事。公司董事会由股东会或股东大会选举产生, 在我国现有公司中, 董事一般是股东, 董事长则是在公司中所占股份比例最大的股东, 而总经理大多也是股东, 甚至是大股东。因此, 公司总体上是由股东控制的, 公司的一切活动均以股东的意思为转移, 均是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根据权利与义务相一致原则, 由股东承担清算义务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务上都是合情合理的。第二, 股东行使权利的机关为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 股东在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表决行使权利时, 有相互监督的权利和责任。所以, 对于公司的清算义务, 股东也可以通过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统一行使, 对于那些不履行清算义务的股东, 可以通过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在股东内部追究责任, 这样一方面解决了公司股东人数过多、操作难的问题, 从而有利于提高清算的效率,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督促股东之间加强监督, 从一定程度上约束股东“搭便车”的心理。
(二) 现有立法的不足及纠正
根据我国现行《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 有限责任公司的清算组由股东组成, 股份有限公司的清算组有董事或者股东大会确定的人员组成。此规定有以下两点不足之处:第一, 规定容易滋生歧义。根据规定, 我们既可以认为股东、董事或者股东大会确定的人员是公司的法定清算义务人, 同时我们还可以认为他们是公司清算组的法定成员, 但是, 我们在现实中却不能把两方面的解释都认为是正当的解释, 而是两者必舍其一。所以就立法的明确性和周严性来说, 这种模棱两可的规定在《公司法》中是不应该出现的。第二, 如果把《公司法》的该条规定理解为是对公司法定清算义务人的规定, 那么有关“股份有限公司清算组由董事或者股东大会确定的人员组成”的规定就容易造成在公司清算实践中董事和股东相互推卸责任的局面。
因此, 不管是有限责任公司还是股份有限公司, 其法定清算义务人均应为公司股东, 而具体到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清算工作, 法律可以授权股东会和股东大会来委托具体的人员来担当委托清算义务人 (亦可称之为意定清算义务人) , 并由委托清算义务人来具体负责组织清算组织进行具体的清算工作。这种操作方法一方面可以保证公司法定清算义务人的法定性, 避免因公司股东和董事相互推诿而造成的法定清算义务人的缺位;另一方面把民法中委托代理的规定引入其中, 既体现了私法自治的精神,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组织清算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国光.民商审判指导与参考[M].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2.
[2]、赵万一.商法学[M].法律出版社, 2001.
一人公司非破产清算法律制度研究 篇3
关键词:一人公司,非破产清算,程序
一、《公司法》关于一人公司与公司清算的规定
公司法规定, 本法所称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是指只有一个自然人股东或者一个法人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一人公司一个突出的法律特征就是其股东的惟一性, 即一人公司的股东只有一人, 包括一个自然人或一个法人。全部出资或股份均由惟一股东持有, 惟一股东仅以其出资或股份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一人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一般不分离, 内部治理结构相对简单, 一般不设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虽然一人公司具有股东惟一性、责任有限性和两权不分离性, 但其仍具备公司的所有法律特征:包括独立的法律人格、独立的财产、独立的组织机构和独立的民事责任。
从我国《公司法》的规定看, 除破产清算外, 公司清算还应包括非破产清算。非破产清算是指公司法人在资产足以清偿债务的情况下进行的清算, 分为自愿清算和强制清算。这两种清算方式均以清理公司财产, 了结公司业务, 收取公司债权, 清算公司债务, 分配剩余财产为内容。显然, 与破产清算不同的是, 非破产清算的财产除用以清偿公司的全部债务外, 还要将剩余的财产分配给股东。由于破产清算始终在人民法院的严格监督下进行, 在程序上有《破产法》和《民事诉讼法》对其进行专门规定, 因此本文仅讨论非破产清算。[1]
我国《公司法》关于清算制度相关规定:第一、公司清算分为破产清算和非破产清算。我国《公司法》第181条规定了非破产清算, 而188条规定了非破产清算与破产清算的衔接, 第191条规定了破产清算, 这两条规定实现了我国《公司法》与《破产法》的对接。第二、清算组的建立, 我国《公司法》第184条规定了公司清算组建立的时间、组成及救济措施。第三、清算组的职权, 我国《公司法》第185条规定清算组行驶下列职权:清理公司财产;通知、公告债权人;清理债权、债务;分配公司剩余财产等。第四、债权的申报, 我国《公司法》第186条规定清算组应当自成立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 并于六十日内在报纸上公告, 同时规定了债权人申报债权的时间及程序。第五、公司财产的分配顺序, 我国《公司法》第187条规定公司财产按下列顺序分配:支付清算费用、职工工资、社会保险费用和补偿金、缴纳所欠税款, 最后是在股东之间分配剩余财产。第六、清算组成员的义务及责任, 我国《公司法》第190条规定清算组成员不得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或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占公司财产;清算组成员因故意或重大过失给公司或者债权人造成损失的, 应当承担赔偿责任[2]。由此可见, 《公司法》中关于清算制度这一章并没有将一人公司予以单独设定制度, 这种笼而统之的规定方式对一人公司的非破产清算产生如下缺陷。
二、一人公司非破产清算的缺陷
(一) 对清算主体责任追究机制 (行政、民事、刑事) 规定的缺失
这里的清算主体包括清算义务主体和清算执行主体, 清算义务主体即投资者或股东, 清算执行主体即《公司法》中规定的清算组, 据《公司法》第184条规定二“公司因本法第181条第 (一) 项、第 (二) 项、第 (四) 项、第 (五) 项规定而解散的, 应当在解散事由出现之日起十五日内成立清算组, 开始清算。有限责任公司的清算组由股东组成, 股份有限公司的清算组由董事或者股东大会确定的人员组成。“逾期不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的, 债权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有关人员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人民法院应当受理该申请, 并及时组织清算组进行清算。”由此可以看出一人公司的非破产清算, 普通清算的清算组由股东组成, 强制清算的清算组由法院组织, 在实践中, 一旦其怠于行使组织清算人进行清算的义务时, 即使债权人起诉到法院, 法院也只是判决清算主体履行义务, 这使清算主体不履行义务的的成本与可能带来的收益不对等, 也就助长了清算主体怠于履行义务。[3]《公司法》这种仅有规定而没有规定在此种情况下, 义务人对债权人承担何种责任的方法, 显然不足以保护债权人利益, 而且我国《公司法》第190条规定清算组成员不得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或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占公司财产;清算组成员因故意或重大过失给公司或者债权人造成损失的, 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种赔偿责任应该归属于民事责任, 但要形成责任体系, 还需要相关配套的行政, 民事、刑事责任的规定。
(二) 债权人利益保护的缺失
第一, 债权人信息知晓方面
获取企业清算信息并及时申报债权是债权人债权获得受偿的前提。解散清算行为实质上是企业单方行为, 在正常情况下, 债权人实际上都很难知晓企业解散清算的事实。且清算组由企业投资人组成, 债权人很难获取企业财产信息和监督清算行为;而一旦股东有意不履行清算义务, 损害债权, 债权人就更加无从知道这些信息, 因此这种企业的单方行为和信息不对称使债权极易遭受损害。
第二, 债权人公告通知和债权申报方面
我国企业清算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清算的通知与公告, 如《公司法》第186条规定:“清算组应当自成立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 并于六十日内在报纸上公告。”但是, 由于未对通知与公告形式作详细划分, 对公告次数和公告载体也未作出明确限定, 这些规定并不能确保债权人获悉企业清算信息并及时申报债权。在实践中, 一些企业为逃避偿债责任, 对应当采用书面通知的已知的债权人有意用公告方式通知;公告通知尽可能在债权人正常情况下无法获悉信息的媒体上刊载, 故意让债权人错过申报债权时效, 以期发生除权效力, 把与企业清算利害关系最为密切的债权人在清算启动之初就踢出清算程序。同样在企业非破产清算中, 债权人未能在法定期限内申报债权是否与破产清算一样具有除权效力, 法律法规并没有集体规定, 也就是说, 在企业非破产清算中, 债权人逾期申报债权虽然未必丧失债权效力, 但债权人在债权未受清偿时寻求司法救济亦同样缺少法律依据。在清算完全由清算企业掌控的情况下, 债权人的这种尴尬处境对维护其债权利益的不利影响显而易见, 一些企业也正是利用这一法律漏洞, 有意逃避偿债责任。[4]
第三, 债权人监督机制方面
因企业清算与债权人有直接利害关系, 因此股东和债权人是最有权对清算行为进行监督的。尤其作为债权人, 相对于股东而言, 更处于弱势地位, 因此应当设立债权人的监督机制, 而《公司法》关于债权人的监督机制的规定属于立法空白, 对于一人公司这种极易发生股东资产与个人资产混同的公司, 建立债权人的监督机制, 对于保护债权人利益至关重要
(三) 强制清算的缺失
关于强制清算, 《公司法》仅规定“逾期不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的, 债权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有关人员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人民法院应当受理该申请, 并及时组织清算组进行清算”, 规定过于抽象, 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 而且没有考虑一人公司的特殊性, 当股东财产与公司资产混同时, 股东在公司清算前大肆私分公司财产, 公司股东不知去向, 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启动特别清算程序, 否则债权人的利益很难得到实现。
三、一人公司非破产清算的完善
(一) 将“法人格否认”制度引入非破产清算程序中
所谓法人格否认制度, 是指股东利用控股权滥用法人人格从事违法或规避法律行为, 致使法人独立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时, 责令股东负无限责任的法律制度。由于一人公司的股东只有一人, 公司完全被一个股东控制。因此, 极易发生股东侵吞公司财产、公司财产与股东财产混同、欺诈等情形, 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合法利益。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在一人公司制度中的适用有利于保障债权人利益, 维护交易安全。这一制度的适用有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 一人公司不能清偿债务, 如果公司自身财产能够清偿其债务, 则没有适用该条的必要。第二, 一人公司的股东负有举证责任。公司不能清偿债务, 债权人向股东请求清偿, 股东必须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自己的财产才能免责, 否则应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即采取举证责任倒置。举证责任倒置有利于原告债权人。第三, 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个人财产的, 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5]
将“法人格否认”制度扩大到非破产清算中, 即对于一人公司的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 而一人公司的股东不能就导致公司财产不能清偿债务, 而自己在非破产清算中已尽到勤勉尽责证明的, 一人公司的股东要对就因此未尽职而导致的不能清偿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这种未尽职的情形可通过列举与概括相结合的方式, 如清算义务人抽逃出资或恶意处置企业财产危害债权的行为;清算义务人应当在抽逃出资或恶意处置财产的范围内承担连带责任, 对于清算义务人侵占企业财产, 造成清算义务人的财产与清算企业财产混同的;或者清算义务人违法清算或编造清算完毕的事实或通过其他方式使企业注销的行。
(二) 将一人公司的非破产清算纳入特别清算程序
这种特别清算程序的启动权由股东或债权人行使, 股东怠于行驶组织清算的义务时, 债权人有权自己组织清算或请求法院组织清算, 同时追究股东不予清算的责任, 在这种特别清算中, 应当设立债权人会议, 债权人会议应当作为一个常设机关, 由债权人会议或由债权人会议选举产生的债权人会议代表代行债权人监督权, 包括对清算人清算过程的监督, 清算方案与清算结果的确认权。为保证一人公司中各主体的利益, 法院应该对一人公司的非破产清算进行全程监督, 《公司法》对法院如何监督的规定是一个空白, 一般来讲, 法院在强制清算程序中的监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清算过程中, 法院可随时命令清算组报告清算事务与公司财产状况以及其他清算监督上的必要调查, 知清算中有不当行为, 则可要求清算组纠正其不当行为;二是在强制清算程序中, 如清算组成员本身有妨碍清算事务进行的行为, 法院可根据利害关系人的申请或依职权将清算组成员解任;三是在强制清算程序中法院为保全公司财产的需要, 可以依职权或依利害关系人的申请, 采取相应的保全措施;四是在清算结束后, 程序性审查清算组的清算报告书, 裁定清算终结。[6]
(三) 一人公司非破产清算公示制度
针对企业清算程序中债权人信息不对称的缺陷, 可以设置一人公司的非破产清算公示制度, 具体包括三部分:
第一, 公司清算状态的公示。公司进行清算应当由法院或者其他行政部门向社会进行公示。我国可借鉴法、英、美、德等国的做法:清算期间, 在公司前加上“清算中的公司”字样可突出公司处于清算状态, 便于识别。这些做法都可借鉴, 以理清清算组织与公司法人的关系。现实中债权人和小股东权益受到损害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信息的滞后, 如果能够及时得到公司解散的信息, 就不会发生到采取诉讼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才发现该公司已人去楼空, 以至于债务不能实现的情况[7]。
第二, 完善公司清算通知与公告制度。《外商投资企业清算办法》中关于此问题做了详细的清算通知与公告制度, 可以将其扩展到《公司法》中, 按照《外商投资企业清算办法》的规定, 清算委员会应当自成立之日起10日内, 书面通知已知的债权人申报债权, 并应当自成立之日起60日内, 至少两次在一种全国性报纸、一种当地省或者市级报纸上刊登公告。第一次公告应当自清算委员会成立之日起10日内刊登。清算公告应当写明企业名称、地址、清算原因、清算开始日期、清算委员会通讯地址、成员名单及联系人等。
第三, 设立作为清算组成员的股东及有关人员登记核准公示制度, 并报法院备案。依照法律规定清算组由股东、董事或者股东大会确定的人选组成, 而一人公司不设股东会, 股东也仅出资人一人, 因此, 一人公司应将清算组的组成人员向债权人进行报告, 并报法院备案, 因为这些人员的清算工作将直接关系到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利益, 这也和清算人员可能要承担的法律责任结合起来。当清算成员利用职权损害公司、股东、债权人利益时, 可以依据这些备案材料一一追究其责任。[8]因此, 建立清算组成员的登记和审核制度对保护股东利益与债权人利益非常有利。
(四) 责任体系的构建
这里的责任主体主要是指清算义务人与清算人的责任承担问题, 现行《公司法》对这两者分别承担何种责任, 以及如何承担责任, 由谁来监督, 怎样监督, 利害关系人 (主要是债权人) 如何维护其权利即如何追究这两者的责任都没有具体的操作程序, 本人认为, 责任体系的构建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这还需要相关的民事与刑事立法进行衔接。至于如何承担, 可依据上文“法人格否认”制度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 同时对于由于清算主体未履行清算义务而造成的严重危害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要承担刑事责任。民事责任的承担应以责任主体的个人财产负连带责任。至于监督问题, 如果是清算义务人, 则监督主体有债权人和法院, 当清算义务人没有尽到其应尽义务时, 债权人可请求法院追究其责任, 同时法院也可以主动地监督债权人履行责任;如果是清算人, 则监督主体还包括股东即出资人, 具体的操作程序包括:当利害关系人认为上述责任主体侵害其合法权益时, 可起诉到法院, 考虑到清算的时间问题, 这种起诉法院可使用简易程序进行审理, 具体的程序可参照民事诉讼法中简易程序的规定进行。同时为了避免在此诉讼过程中公司财产受到损失, 相关责任主体湮灭证据以逃避责任, 可允许申请人申请保全公司财产, 这种财产保全包括清算程序开始前的财产保全和清算程序中的财产保全。
四、结语
完善我国公司清算制度的再思考 篇4
1.1 公司清算的含义
公司清算是指公司解散以后, 对公司未了结的业务、财产及债权债务关系等进行清理和处分, 从而使公司的法人资格归于消灭的行为和程序。由于公司在破产情形下进入的破产还债程序, 是一种特殊的司法审判程序, 因此本文所指公司清算不包括破产清算, 而仅指非破产状态之清算。
1.1.1 公司清算是公司在解散之后了结公司业务、清理财产和债权债务关系的过程
公司的解散 (Dissolution of a Company) , 是指引起法人资格归于消灭的法律事实, 是已经合法成立的公司因某种事由停止积极的经营活动, 进入了以公司消灭为目的法律状态。公司解散后须经过清算程序清理财产和债权债务关系, 之后才能进行注销登记。因此, 公司清算发生在公司解散之后, 目的是为了清理财产和债权债务关系之后注销公司, 使公司的法人资格归于消灭。在公司的经营过程中也可能对公司财产、债权债务进行清理和处分, 但此时的行为不属于清算。
1.1.2 公司清算是公司解散后归于消灭的必经程序
公司解散并不引起公司的消灭, 其法人资格依然存在。公司需要进入清算程序, 清理公司财产、债权债务关系和了结公司既有的业务, 并依法到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之后, 其法人资格才归于消灭。除因公司合并或者分立的情形外, 公司解散后, 都必须经过清算程序, 才引起公司消灭的法律后果。即使是清算中的公司在清算过程中依然存续, 直到清算程序终了, 其法人资格才消灭。因此, 公司清算是公司归于消灭的必经程序。正如台湾学者郑玉波先生所言“公司解散者乃消灭其公司人格之一种程序也。公司一经解散, 则公司所取得之公司人格即趋向消灭之途。惟不立即消灭, 必须清算完了后, 始全归消灭。”
公司因合并、分立事由解散情形无需清算而可直接依法办理注销登记, 是因为公司合并、分立后, 其原有全部权利、义务均由合并后公司或分立后公司概括性地承受, 不需再通过清算程序的进行来了结公司原有债权、债务关系以达到保护原债权人权益和国家税收等目的, 故公司因此解散的, 不需进行清算, 只要依法办理注销登记即可终止其公司人格。
1.2 公司清算的一般分类
1.2.1 破产清算和非破产清算
破产清算, 是在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时进行的清算, 依照破产法规定的程序进行。非破产清算, 是在公司依法解散的情形下依据公司法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的清算, 非破产清算也可称为解散清算, 本文所指的清算不包括破产清算而仅指非破产清算。当然, 根据公司法188条的规定, 公司在因解散而进行清算的过程中, 如果发现公司财产不足清偿债务的, 应当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破产。此时, 非破产清算转化为破产清算。
1.2.2 任意清算与法定清算
针对非破产清算, 通行的做法是依据是否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为标准将之分为任意清算与法定清算。任意清算是按照公司章程或股东会决议进行的清算, 体现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 法律不加以干涉, 一般仅适用于无限公司或者两合公司;法定清算是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和程序进行的清算, 股东承担有限责任的资合公司必须进行法定清算。这种分类是存在无限公司和两合公司的德、法、日、韩等国家所做的划分, 由于我国公司法仅规定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种形式, 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和程序进行清算, 即必须进行法定清算, 因此我国目前不存在任意清算。基于此, 我国学术界提到公司清算实际上指的仅仅是非破产清算情形下的法定清算。本文所指清算也仅限于法定清算。
1.2.3 主动清算与强制清算
依据清算是否基于公司及其出资者的意志, 可以把公司清算分为主动清算和强制清算。主动清算是清算责任人自行成立清算组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清算;强制清算是在公司解散后清算责任人未及时依法组织清算的情形下, 由相关权利人申请而组织进行的清算。无论主动清算还是强制清算都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 都属于法定清算。
由于公司解散的事由不同, 以及公司股东对其利益的衡量, 公司股东主动进行清算的积极性有很大差别。通常, 基于股东的利益达成协议决定解散公司时, 一般会主动清算。而当股东为了逃避债务目的或者是控股股东为达到损害小股东利益之目的时, 或者公司基于违反法律的事实被吊销营业执照、被责令关闭或被撤销时, 公司股东或控股股东并不主动清算。因此, 公司法规定了强制清算制度, 赋予利害关系人在公司解散后申请强制清算的权利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2 完善我国公司清算制度的立法建议
2.1 对公司解散进行分类, 并进而确立不同的清算制度
美国、德国、韩国均采用根据公司解散种类的不同分别规制的做法。《美国示范公司法》第十四章为“解散”, 将公司解散分为“自愿解散”、“行政命令解散”、“司法解散”三种类型分章进行规制。自愿解散是由发起人或公司开办之初的董事们解散公司;公司出现“在到期后60天内公司不向州务长官送交年度报告书”、“公司的特许税或罚款, 公司在到期后的60天内不予支付”、“公司在起组织章程中规定的存在期限已到期”等情形时, 通过“行政命令解散”进行;公司出现违法情形和解散僵局时, 通过“司法解散”进行。在司法解散的场合, 公司直接进入清算程序, 由法院指定一位或多位财产管理人去结束和清理公司的业务和事务或指定一位或多位保管人去经营公司的业务和事务, 并在指定文件中写明财产管理人或保管人的权力和责任。
韩国公司法将公司解散分为自愿解散、解散命令和解散判决。解散命令和解散判决均由法院做出, 但解散命令是为了社会公共利益而进行的, 法院一般根据利害关系人或者检察官的请求或者依“职权”命令解散;解散判决是为了保护社员 (股东) 利益而设置的制度, 在公司的存续不能为社员 (股东) 的共同目的做出贡献时, 由社员 (股东) 申请。在依解散命令和解散判决而解散的情形下, 由法院根据股东等利害关系人或者监事的请求, 或者依职权选任清算人, 公司董事、监事均不能担任清算人。
依据我国《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一条、第一百八十三条之规定, 公司解散的原因 (合并、分立而解散, 不需清算的情形除外) 有四种: (1) 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 (2) 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解散; (3) 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 (4) 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 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 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 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 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我国公司法对公司解散的事由仅做笼统规定, 针对各种不同原因的解散, 公司清算采用的是一体规定的做法。这种做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 针对“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的情形, 没有界定其性质, 因此也缺乏如何清算的明确规定;第二, 针对公司出现解散僵局的情形, 公司法解释 (二) 第二条“股东提起解散公司诉讼, 同时又申请人民法院对公司进行清算的, 人民法院对其提出的清算申请不予受理。人民法院可以告知原告, 在人民法院判决解散公司后, 依据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四条和本规定第七条的规定, 自行组织清算或者另行申请人民法院对公司进行清算”的无形增加了权利人的负担, 也不符合商法之效率精神。
本文建议: (1) 借鉴美国、韩国公司法, 对公司解散事由做系统划分, 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 可分为自愿解散、因违反行政法规而依行政命令解散、损害公益及股东利益由法院判决解散三大类型。 (2) 在自愿解散的情形下, 一般应当由股东自行组织清算, 如果没有债权人等利害关系人向法院申请强制清算主张权利, 建议法律可不必进一步干预。 (3) 在判决解散的场合, 应当由法院直接指定清算人进行清算, 而不必依债权人之申请。这是因为:公司基于违法原因而解散属于必须退出市场的情形, 此时不必等待债权人或小股东申请而应当通过国家公权力迫使其经清算程序退出市场;公司因为解散僵局而被股东诉至法院, 已经包含了作为原告的股东欲使公司退出市场的意图, 此时完全可以通过法院判决直接指定清算人, 而不必判决解散之后要求股东或债权人另行提起强制清算之诉。总之, 在该种解散场合, 不必由权利人另行起诉, 而由法院在解散裁决中任命清算人而直接进入清算程序。
2.2 完善清算人的议事规则
我国公司法及司法解释中, 未对清算人 (即清算组) 议事规则进行规制, 实践中在主动清算时容易出现清算人意见不一致情形, 不利于清算方案的形成, 从而出现清算程序难以进行的局面。
2.3 对劳动债权的实现作出特别规定
劳动债权的概念多见于破产制度, 一般指雇员 (劳动者) 基于劳动关系而对雇主 (用人单位) 享有的各种请求权的总和, 如工资、福利、劳动保险费等。在公司破产清算中, 由于公司资产不足以抵债全部债务, 破产制度给予劳动债权系统而周到的保护, 特别规定了劳动债权优先权制度以对劳动债权进行有效地保护。而在公司清算制度中, 则仅仅将劳动债权视为债权的一种, 并没有根据劳动债权的特点做出特别的规定。这可能是考虑到在公司非破产清算的情形下, 资产可以抵偿债务, 劳动债权最终能够得以实现。
第一, 劳动债权作为已知债权, 清算人应尽到通知义务, 但考虑到劳动债权关系到劳动者及其家属维持生活和健康等切身利益的需要, 不应适用《公司法司法解释二》第十三条、第十四条关于债权人债权申报及债权失权制度。本文建议, 劳动债权作为已知债权, 应由清算人进行调查核实后对每一个劳动者享有债权的具体数目分项列出清单, 将清单在企业经营场所予以公示, 并将债权的数额书面通知给劳动者 (职工) 。劳动者 (职工) 若未提出书面反对意见, 则视为同意, 不因劳动债权人未及时申报而失权。若清算人未尽书面通知义务导致劳动债权人未获清偿或丧失异议权的, 清算人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 设置劳动债权发生异议的救济途径。劳动债权人对清单记载有异议的, 可以书面请求清算人予以核实更正, 清算人不予更正的, 或者劳动债权人对重新核定的债权仍有异议的, 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请求确认劳动债权的具体数额。我国公司法及公司法解释 (二) 第十二条对债权的质疑途径, 应该同样适用于劳动债权。
第三, 明确规定劳动债权的具体内容和分配顺序。为了保护劳动者利益, 即使在非破产清算中, 劳动债权也应优先偿还。《公司法》第一百九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公司财产能够清偿公司债务的, 分别支付清算费用、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 缴纳所欠税款, 清偿公司债务”, 这一规定没有明确规定偿债顺序, 而理解多有歧义。本文建议, 在非破产清算中也确立劳动债权优先偿还的制度, 并借鉴《企业破产法》相关规定, 对劳动债权的内容、清偿顺序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
摘要:公司股东或控股股东利用制度缺陷不依法进行清算, 严重损害了债权人, 尤其是劳动债权人的利益。我国公司法应进一步完善清算人的确立制度、劳动者 (职工) 债权实现制度、清算议事规则等制度, 以实现清算中各主体的利益平衡。
关键词:公司清算,完善,体系化设置
参考文献
[1]李哲松[韩国].韩国公司法[M].吴日焕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106.
[2]张璎.我国公司解散与清算法律制度的不足及完善[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200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