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算会计

2024-12-10

清算会计(共12篇)

清算会计 篇1

一、清算的概念

企业的设立、存续和解散关系到社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2008年以来,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 由于资金链的断裂, 许多中小企业破产或不得不选择解散。

企业解散是企业最终消亡的前奏, 是清算的源头, 又称为企业清算的前置程序。企业解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解散包括宣告破产, 破产也是企业消亡的形式;狭义的解散则排除宣告破产这一解散事由。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 我们一般按照清算的不同原因进行不同的核算。清算的原因有很多种, 有自愿的, 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按照清算原因可将清算分为普通清算与破产清算。

普通清算, 又称为解散清算, 是指对因经营期满或其他经营方面的原因, 导致不宜或不能继续经营而自愿或被迫解散的企业所进行的清算。解散清算又分为非完全解散清算和完全解散清算。非完全解散清算是指对因营业期满或其他原因, 由合营一方将其所拥有的产权转让给另一方继续经营的解散企业所进行的清算, 它实际上是一种吸收合并的简约方式;完全解散清算是指对宣告解散并且各方都不再继续经营的企业所进行的清算, 完全是企业自身的行为。

破产清算是指对依法宣告破产的企业所进行的清算。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假设之一是持续经营假设, 而清算业务则否定了这一假设, 取而代之的是终止经营假设。因此, 企业清算的会计核算与一般业务的会计核算从核算内容、核算方法以及账务处理上都是不一样的。企业清算对会计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文将对普通清算与破产清算在会计核算上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分析。

二、普通清算与破产清算在会计核算上的相同点

1. 会计核算内容一致。

普通清算与破产清算都是结束被清算企业的各种债权、债务和法律关系。在会计核算上, 这两种清算都包括了清算过程中债权的回收、债务的清偿、财产的处理、各种损益和费用的发生、剩余财产的分配等资金运动。其核算流程如下图所示:

2. 会计账户设置一致。

清算过程中损益的处理不同于一般业务中损益的处理。根据普通清算和破产清算的特点, 其会计新设置了以下三个账户:

(1) 增设了“清算费用”账户:损益中的费用类账户, 核算被清算企业在清算期间发生的各项费用。借方核算在清算过程中发生的清算组人员工资、办公费、公告费、差旅费、诉讼费、审计费、公证费、财产估价费和变卖费等;贷方核算清算完毕后结转入“清算损益”账户的金额, 清算完毕没有余额。

(2) 增设了“土地转让收益”账户:损益中的收入类账户, 核算被清算企业转让土地使用权取得的收入、发生的有关成本和税费。借方核算转让土地的成本、支付的职工安置费以及发生的有关税费;贷方核算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利得, 处置完毕该账户余额转入“清算损益”账户。

(3) 增设了“清算损益”账户:损益类账户, 核算被清算企业在清算期间发生的损益。借方核算处置资产或冲销相关账户发生的损失以及转入的清算费用;贷方核算处置资产、负债或冲销相关账户发生的利得以及转入的土地转让净收益。贷方余额表示清算的净收益, 借方余额表示清算的净损失。

3. 清算前的盘点清查内容及处理一致。

对于盘点清查过程中出现的损失, 包括坏账、毁损的原材料、无效的专利权等, 普通清算和破产清算都直接确认为清算损失, 记入“清算损益”账户的借方。

4. 会计核算过程中编制报表的时点是一致的。

无论是普通清算还是破产清算, 都是在清算期初编制清算前的资产负债表, 清算完毕后编制企业债务清偿表。

三、普通清算与破产清算在会计核算上的区别

1. 被清算企业的法律地位不同。

根据《公司法》的相关规定, 普通清算时首先要确定清算的责任主体, 即成立破产企业清算组, 清算组成员应当由股东组成。股份有限公司的清算组应当由股东大会确定其成员。

破产企业清算组在企业解散后应承担清算的组织责任, 如不依法组织清算则要承担法律责任;在无法组织清算时, 应依法申请有强制权的国家行政机关进行强制清算。人民法院依据有关法律规定, 组织股东、有关机关及有关专业人士组成破产企业清算组。清算组成立后要确定清算的监督主体。清算监督主体即股东与债权人, 他们与清算的结果有民事上的利害关系, 当清算事务侵犯自身合法权利时, 他们有权提出异议直至提起诉讼。

此外, 普通清算和破产清算对会计基本假设中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也不一样。普通清算的企业宣告终止后, 法人资格并没有完全丧失, 在清算期内仍享有限制性的权利, 在清算期间会计主体假设没有改变。

破产清算会计以企业主体资格灭亡和终止生产经营为基本前提, 并通过清算来实现消灭特定企业主体资格并终止其生产经营活动。企业被宣告破产后, 清算组作为一个新的会计主体出现, 具有法人资格, 可依法取得破产企业财产的管理权、处分权。在破产清算的情况下, 由于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 因而一些基本会计原则例如历史成本原则, 难以为破产清算会计采用。

2. 对未处理或待处理的业务处理方法不一致。

清算前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中, 如果有长期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待处理财产损溢等账户的余额, 普通清算与破产清算的处理是不一致的。普通清算是由于经营期限已满或其他原因自愿解散的, 所以在清算之前企业经营者会将未处理或没有处理完毕的业务先行处理, 然后处理相关的解散业务。

而破产清算一旦进入法律程序, 法院会指定清算小组进入企业开始清算工作。在破产清算会计中, 资产的价值清算更注重其可变现价值。清算组接管破产企业后, 必然要建立新账, 但在结转期初余额时由于持续经营假设不再适用, 不能直接按照破产企业有关会计科目的余额转入, 因此作为期初余额, 应当按照资产的可变现价值进行记账, 并对不符合资产定义, 没有变现价值的账面资产如长期待摊费用、递延资产予以核销。对于这些未处理或待处理的业务采用的是直接转销的方法, 其差额记入“清算损益”账户。

3. 处理利益关系的侧重点不同, 导致对所有者权益的处理不一致。

普通清算处理利益关系的重点是将剩余财产在企业内部各投资者之间进行分配;破产清算则主要是将有限的财产在企业外部债权人之间进行分配。普通清算的企业清算完毕会将投资收到的资本以及其他所有者权益内容按照投资者投资的比例进行分配;而破产清算利益分配的前提条件之一即为“资不抵债”, 在债权人的利益尚不能满足时, 是不会考虑企业股东的利益的。所以在清算期初, 破产清算将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余额全部冲销, 差额计入“清算损益”账户。相关会计分录为:借:实收资本,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贷:清算损益。

4. 处置应收债权的核算不一样。

普通清算处理外部应收债权时不受未来清算的影响, 外部债权扣除清查中的坏账后的净额应该全数收回, 不会产生清算损失。破产清算在处理外部应收债权时面临的处境则完全不一样, 基于信息透明、信息对称的考虑, 债务人在获得相关方破产的消息后, 往往会隐藏自己的财务实力, 因此清算小组在收回外部债权时常常受到阻碍, 不能全部收回债权, 产生清算损失, 未收回的部分直接记入“清算损益”借方。

5. 应付债务的核算处置不一致。

普通清算处理外部应付债务时也不受未来清算的影响, 全数偿还外部债务, 不会产生清算利得。

破产清算是基于企业“资不抵债”的前提, 企业股东享受利益的权利在债权人之后, 所以企业变卖或收回的资产应先偿还债务。由于企业资产小于负债, 所以破产企业在偿还外部债务时只能偿还一部分, 基于公平性原则的考虑, 破产企业往往是按比例偿还债务, 剩余的债务随着企业清算结束后的注销而消失。所以对于破产企业来讲, 不用偿还的债务是作为利得计量, 记入“清算损益”账户的贷方。对于不用偿还部分的债务, 其处理的会计分录为:借:短期借款, 应付账款, 长期应付款等;贷:清算损益。

6. 清算净损益的处理不一致。

破产清算在变卖资产, 部分偿还债务后企业资金变为零, 清算结束, 企业注销。而普通清算是建立在正常经营下的一种自我结束的清算, 清算结束之前的业务属于正常业务范围, 所以一般情况下, 处置资产完毕, 偿还债务完毕后企业会产生清算净收益。取得清算净收益时应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相关条例缴纳所得税, 扣掉所得税后的差额才是普通清算的可分配财产。其相关会计分录为:借:清算损益;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借:清算损益;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四、总结

普通清算与破产清算不仅是清算会计中的两个主要内容, 也是《高级财务会计》教材中较有难度的地方, 更是现实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很多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不重视清算, 并且在企业清算过程中不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 只注销税务登记就认为完成了企业清算, 企业即告终止。这种做法不符合《公司法》的规定, 也使企业清算失去财务控制和监管, 使相关信息混乱, 给投资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其实, 清算会计的处理并不复杂, 只要分清普通清算与破产清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采用正确的处理方法, 就能够为相关债权人、投资人及政府主管部门提供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黄来纪.新公司法解读.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李大诚.高级财务会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清算会计 篇2

破产清算会计与企业财务会计有什么区别?

在破产清算工作中,财务会计称为破产清算会计。破产清算会计须具备会计师(或助理会计师)资格并具有多年从事会计工作的经验,方能胜任。破产清算会计与企业财务会计有哪些区别?其不同之处在哪里呢?总结几年来的工作经验,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一、起点和终点的不同 企业会计在企业经过工商注册成立后,会计开始建账,建立新账时各个科目的起点均为零。会计要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设立会计科目;核算生产成本、财务费用、管理费用;核算利润;进行利润分配等。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最终达到资本积累的目的。 而破产清算会计是破产企业在宣告破产并成立破产清算审计组后开始工作。破产清算会计建账的起点是以企业破产前专项审计报告为基准数,应当在清算开始日另立新账。会计应接受清算组的指导,协助清算组对企业的各种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进行全面的清理登记,编造清册;同时,对各项资产损失、债权债务进行全面核定查实。破产清算会计要根据财政部关于《国有企业试行破产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的通知进行会计处理。破产企业经过破产清算后,账务各个科目最终归为零。破产清算的过程也就是如何将破产企业的债权、债务和资产归为零的过程。会计账务将记录这一全过程。破产案件终结后,经过工商注销,标志着破产企业的消亡。 二、会计原则不同 企业财务会计的原则之一是持续经营的原则。会计记帐要有连续性,不得因为企业会计人员的更换而中断。企业在发展、在持续经营,会计就要连续的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而破产清算会计的`原则之一是一次性原则。从清算之日开始,到清算终结,破产企业经过清算后账务各个科目最终归为零,企业消亡,会计工作终止。 三、设置会计科目不同 在设置会计科目方面,破产清算会计与企业会计是有区别的,企业会计要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设置会计科目;而企业破产进入清算阶段后,会计要根据“财政部关于《国有企业试行破产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的通知”进行会计处理,在设置会计科目和结转期初余额时有些科目需要合并。如: (一) 资产类: (1)“银行存款”在结转期初余额时将原企业科目中“银行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证存款” 等明细科目的余额合并转入新设置的“银行存款”科目。 (2)将“材料采购”、“原材料”、“包装物”、“材料成本差异”、“低值易耗品”、“委托加工材料”等材料科目的余额全部转入新设置的“材料”科目。 (3)将“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 科目的余额合并转入新设置的“投资”科目。 (4)将“固定资产”科目的余额,减去“累积折旧”科目余额后的差额(即固定资产净值)转入新设置的“固定资产”科目等等。 (二) 负债类: 将“短期借款” 、“长期借款”科目余额合并转入新设置的“借款”科目。 其他各科目可根据清算需要决定是否合并。 (三) 损益类: (1)将原企业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利润分配”、及“坏账准备”、“预提费用”、“待处理财产损益”等科目的余额合并转入新设置的“清算损益”科目。 (2)要根据债权人大会及人民法院核准的清算费用支出计划设置“清算费用” 明细科目,核算被清算企业在清算期间发生的各项费用。 (3)设置“土地转让收益”科目,核算被清算企业转让土地使用权取得的收入以及土地使用权转让所得支付的职工安置费等。 清算组可根据被清算企业的具体情况,增设、减少或合并某些会计科目。 四、帐务处理不同 在清算期间,处置破产财产、发生零星的产品销售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要分别以下情况进行账务处理:

论企业破产清算会计 篇3

关键词:破产清算会计;财务会计;清算会计制度;会计核算

1.破产清算会计与财务会计比较

1.1会计核算目标之间的差异

财务会计的目标主要是向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信息,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适当的经济决策。而破产会计作为财务会计的特殊分支主要是由于企业破产,利益相关者主要关心的是这个企业财产的价值以及变现处理情况,目地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财产权益。

1.2会计基本假设之间的差异

会计主体、会计分期、持续经营、货币计量是在企业正常经营生产状态下才成立的。但企业一旦进入难以为继的状态时,这些会计假设赖以生存的条件就会发生变化。下面是对于这四项会计基本假设的不适用的地方的简述:

1.2.1关于会计主体假设

企业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意味着企业不能够也没有能力继续独立经营下去了,实际上,为了偿还债务,资产的所有权和处置权也慢慢地在处理进程中转移他手了。会计主体存在的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将在破产清算进程结束时消失解体。

1.2.2关于持续经营假设

可以肯定,企业在进入破产清算的状态下,不能够以原来的形式和目标继续生存下去,因此持续经营假设也不能够成立。应该确立终止经营假设,对资产进行评估和偿还债权人。

1.2.3关于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的目的是为了在特定时间内结算盈亏,按期编制会计报表。如果企业破产,那么也没有分期的必要了,也无法分出期间了,此时为不确定会计期间假设。

1.2.4关于货币计量假设

在企业破产时,也需要货币计量企业剩余资产的价值,同时也考虑物价上涨的因素。因此,货币计量在破产清算程序中仍然适用,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差异。例如在对财产、债权及债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为了适应清算不同财产计量需要,可能更多地采用清算价值或者变现价值,此假设为币值多元化假设。

1.3会计核算原则之间的差异

破产清算会计更加注重法律方面的要求即合法性原则,不要求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核算,并且需要会计核算要求更加全面而并非重要性。可变现净值原则则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债权人的利益,需要对破产财产按可变现净值重新计价,不管它的账面价值是多少。企业在破产清算过程中,会发生很多与清算有关的费用,如财产管理费用、变卖费用、破产案件诉讼费用等,这些费用的直接支付关系到债权人的利益,因此需要划分破产费用与非破产费用原则。清算组根据法律规定按照不同性质的债务按照先后顺序偿还债务,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则需要对等偿债原则。

1.4会计核算对象,内容之间的差异

财务会计主要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六大会计要素进行核算。而破产会计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偿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要素在偿债金额清算损益时仍是必要的,正常的收入、费用、利润则完全废止了,取而代之的是清算收入,清算支出,清算损益,因此破产会计核算要素为清算资产、清算负债、清算净资产和清算损益,这四大要素。

1.5会计计量属性之间的差异

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以及公允价值中,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一般按照历史成本计量。但在破产清算的环境中,关注的并非该资产购买时的价格,而是如何变现以及她的变现净值的大小,因此会使用可变现净值对资产进行计量。

1.6会计确认基础之间的差异

我们都知道,由于财务会计是建立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的,因此在日常的现金收支过程中,需要根据发生业务的事实,来对会计对象进行核算,因此会计准则也规定工业企业必须使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而破产清算过程,主要关注实际资金动向,因此采用收付实现制是比较适合的。

2.企业破产清算会计制度

2.1关于破产清算会计准则

我国实际上还没有颁布正式的破产清算会计准则,实务操作主要还是依据1997年颁布的《国有企业试行破产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是以清算报表(主要分为清算会计期间和清算会计报表、清算资产负债表、净资产变动表、清算财产表以及财产分配表)为主线,通过解释与说明有关报表清算项目,突出清算会计的目标以及对清算会计报表进行规范和要求。

2.2清算会计要素分类

破产清算会计主要分三类会计要素:清算资产、清算负债、清算净损益。我们知道,接管破产企业后,清算小组的首要任务是要界定可以用于偿债的资产和代偿的负债,因此,清算资产和清算负债是必要的会计要素。在界定完资产和负债后,就要变卖资产来偿还负债,在变卖和偿还过程中,都会形成收益或损失需要核算,或需要支付一定的交易费用,需要一个科目对其进行核算,即清算净损益。

2.3清算会计期间的界定

2.3.1清算会计期间起点

严格来说,企业在宣布破产清算时,就应该进入计算期,但是为了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清算准则是以清算人接管企业日作为清算会计期间起点的。这中间也形成了一个问题,即形成了清算日与接管日的“期间真空”。

2.3.2清算会计期间终点

破产清算会计期间的终点为破产终结裁定日;破产程序中,为债务人与债权人达成和解协议并经法院裁定认可之日;解散清算和撤销清算的为登记注销日;清算企业被整体出售并由购买者继承所有债务的,为出售协议签订之日。

2.4破产清算会计账务处理程序

破产清算会计核算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对企业清算初期的财产进行深入的认识,以及完成清算的前期任务:(1)破产财产的清查和核定:对企业现存的债权、债务以及实有资产等情况进行彻底全面的审核和清理,这是进行破产清算最关键的一步。然后对破产企业的资产、负债按照破产清算会计的要求进行再分类,结转至新账,结束旧账。(2)编制破产清算日的有关会计报表:清算组根据清查以及核定的结果,编制企业财产的目录;依据破产前一天的财务状况编制破产清算日资产负债表。这些都是为了便于公正公开地进行清算活动。

然后是对财产进行处理和变现:(1)破产财产变现同时记录变现价值和变现损益:是为偿还债务而做的工作。(2)收取债权:属于公司的债权也应及时收回。(3)确定破产清算损益:清算收益=变价净收入+呆账收入+清算期间经营收益,清算损失=财产盘亏+变价净损失+呆账损失+清算费用+清算期间经营损失。则清算损益=清算收益-清算损失。

最后将破产财产分配和编制清算报表:(1)将破产财产分派给债权人。(2)剩余财产的分配,若分配的财产还有剩余,应按投资比例分配,属于国有投资部分上缴财政。(3)编制破产清算会计报表:主要包括清算损益表、清算结束日资产负债表。(具体会计处理方法此文就不再赘述。)

3.企业破产清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3.1相关会计制度缺乏

迄今为止,我国的现行企业破产会计的会计处理规则主要还是参照暂行规定,由于受老破产法适用范围的限制,该暂行规定的适用范围也是有限的,主要适用于国有企业破产清算的会计处理。2006年新破产法出台之后,破产清算会计虽得到重视和完善,但是由于没有颁发新的会计处理规定,在旧规定与新破产法的适用性上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还需要更多的会计规章和法律使其正规化和完善化。

3.2相关会计制度适用范围过窄

暂行规定仅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而在经济发展的今天,不同形式的企业共同发展。很明显,这种规定已无法满足现下的需求了。新破产法把适用范围扩展至“企业法人”、“其他法律规定企业法人以外的组织清算”,但是会计处理并没有在这些扩展的范围内明确出来,因此有时破产清算处理存在很大的分歧。

3.3科目设置存在缺陷

暂行规定的处理方法是正常企业会计科目的简化,不能很好的体现破产法对相关财产、负债分类及偿还的特点。并且这种处理方法往往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完全覆盖和适用于实际破产清算过程中的所有会计处理事项。例如,清算过程中,有些资产不能及时地变现,如果已经变现的资金不足以支付清算费用,那么清算组则需要垫付一部分资金。这部分垫付费用该如何做会计处理呢?若借记现金科目,贷记应付款项科目,这就导致破产企业的资产和债务情况与实际不符;若借记清算费用,贷记现金科目,又会导致现金账目上呈现赤字状态。诸如此类处理细节还需要完善和发展。

3.4会计报表编报不能满足会计信息需求

现行的破产会计处理,主要是把有关科目余额转入有关破产简化科目后,进行变现和会计处理的。然后在清算结束后编制清算资产负债表、清算财产表、清算损益表。而清算会计报表编制的目地主要是向债权人以及相关监督单位提供依法、公平、公正清偿的信息。债权人主要想要了解企业财产变现处理情况,以及清偿顺序是否影响了自己的利益。我们知道,破产清偿时,首先用担保财产偿还担保债务,非担保的普通债务,首先偿还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用和税款然后是偿还职工薪酬,最后才是偿还普通债务和分配剩余财产。而清偿报表不能够清楚地反映这些情况,为债权人利益的维护留下了隐患。

4.解决企业破产清算会计存在问题的对策

4.1塑造破产清算会计文化

在实际生活中,对破产清算会计处理往往缺乏科学性。这是由于我国破产清算会计理论不够严谨和完善,以及缺乏专业人员对其进行系统的实践和完善。我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破产清算意识,这有助于企业以科学的方法对财产进行清偿,保护企业利益相关各方的利益。

4.2拓宽相关会计制度适用范围

在上面的叙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现行的会计处理规定只适用于小部分的全民制企业,已不符合新破产法以及时代发展的要求,应予以拓宽和发展。会计处理应与新破产法拓展的范围相适应,使其与现今存在的小型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公司、股份制企业等企业形式的现实状况和要求相适应。

4.3完善会计科目设置

由于以上会计科目仅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对于复杂的生活中的企业的破产清算的适用性降低了很多。为了更好地反映企业破产清偿的顺序,破产清算会计除采用财务会计中的有关账户外,还需要根据破产清算的要求设置些专用账户,便于反映各种不同性质的债权的清偿顺序和结存情况。

4.4调整破产会计报表种类与格式

对于会计报表的修改,为更多反映破产人不同财产及不同负债性质及其清偿情况,财产类科目可以在资产负债表中新增破产财产,担保财产,抵消财产,受托财产以及普通负债,担保负债,抵消负债,受托负债和清算费用,清算损益等科目。并且我们并非一定只要求清算组出具清算前和清算后的会计报表,其实完全可以提供期中的会计报表以及决算报表。期中的报表最好能够反映现金收支情况,以及破产费用,变现清算情况,债务偿还情况。只要是能令相关报表使用者对于清偿前后这些科目的变化能够及时了解和分析的措施,我们都可以在控制清算费用的情况下进行尝试。

5.结束语

企业清算会计浅议 篇4

关键词:破产企业,清算会计,企业破产,现金流

一、企业清算会计概述

(一) 企业清算的原因。企业清算是指企业按章程规定解散以及由于破产或其他原因宣布终止经营后, 对企业的财产、债权债务进行全面清查, 并进行收取债权、清偿债务和分配剩余财产的经济活动。企业的清算, 按清算的性质和原因, 可以分为普通清算和破产清算两种类型。破产清算, 是指对依法宣告破产的企业所进行的审计。普通清算, 又称“解散清算”, 是指对因经营期满或者其他经营方面的原因, 导致不宜或不能继续经营而自愿或被迫解散的企业所进行的清算。

(二) 企业清算的内容

1、全面清查财产, 编制清查后的资产负债表。对于货币资金以外的清算财产, 变价处理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账面价值法、重估价值法、变现收入法、拍卖作价法、收益现值法。

资产负债表是企业一定时期财务状况的综合反映, 也是清算企业进行财产、负债、债务清查的重要依据。为此, 企业的清算会计应运用财产清查这一会计方法, 对清算企业的财产、债权、债务进行全面清查, 对企业财产合理作价, 并将有关凭证、账簿及报表凭证进行核对, 在保证账证、账账、账表相符的基础上, 编制清查后的资产负债表。

2、核算和监督清算费用的支付。清算费用是指清算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包括清算组人员工资、办公费、公告费、差旅费、诉讼费、审计费、公证费、财产评估费和变卖费等。清算会计应监督各项清算费用的合理开支, 并保证其从企业的清算财产中优先支付。

3、核算和监督债权的收回和债务的偿还。企业清算会计应对清算期间收回的债权及时反映, 对确定无法收回的款项, 报经批准后, 作为坏账损失予以核销。

4、核算和监督企业的清算净损益。清算净损益是企业清算过程中发生的清算收益同清算损失和清算费用相抵后的余额。清算过程中的清算收益大于清算损失、清算费用部分为清算净收益;反之, 为清算净损失。

5、核算和监督剩余财产的分配。企业清算会计应正确计算企业清偿债务后可供分配的剩余财产, 并依据法规或合同规定的分配方法核算和监督剩余财产的分配。

6、编制清算财务报表。为全面系统地反映清算过程和结果, 清算完毕清算会计应按规定编制清算财务报表。清算财务报表主要包括:清算资产负债表、清算损益表和债务清偿表。

(三) 企业清算会计的会计核算

1、企业破产的处理程序。因为本文的清算会计特指破产清算, 破产是指企业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通过重整、和解或清算等法律程序调整债权债务关系, 或者通过变卖债务人财产, 使得债权人公平受偿的行为。一般要经过破产的申请与受理、重整与和解以及破产清算三个程序。

(1) 破产的申请和受理。破产的申请既可以由债务人提出也可以由债权人提出。破产的受理: (1) 受理破产申请的裁定, 应当送达通知申请人; (2) 符合受理条件的破产申请, 应当裁定受理。

(2) 重整与和解。 (1) 破产的重整。破产重整指经由利害关系人的申请, 在审判机关的主持和利害关系人的参与下, 对具有重整原因和经营能力的债务人, 进行生产经营上的整顿和债权债务关系上的清理, 以期摆脱财务困境, 重获经营能力的特殊法律程序; (2) 破产的和解。一是破产企业在提出破产和解时, 必须提出债务的清偿方法等破产和解条件。关于和解条件的内容, 要保证债权人之间的平等;二是破产和解的提供人或第三人没有遵守破产和解条件而向特定的破产债权人提供特别的利益时, 将被视为无效;三是对于通过了法院审查的破产和解计划, 还需交付债权人会议表决。认可破产和解的要件是, 持有表决权的出席会议的债权人过半数, 而且其债权额必须得到持有总债权额的3/4 以上的债权人的同意。

2、清算会计的会计核算。破产清算需要增设新账户并结转“清算损益”账户的期初余额。清算组人员, 在进行清算会计核算时, 应了解企业清算的原因及背景, 根据企业清算的特点对会计核算进行适当调整, 通过复式记账方法在特定的清算会计账户加以记录, 并按股东会、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加以报告, 达到既能反映企业清算过程的财务状况, 又有利于管理部门对企业清算进行有效控制的目的。一般需增设“清算费用”和“清算损益”两个基本账户。

二、企业清算会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清算会计中信息披露问题

1、破产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特点。破产企业与正常企业不同, 不同类型破产企业的相关者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独特性, 其相互约束, 作用也有所不同, 因而在具体治理结构上也有独特之处, 由此引起破产企业在会计信息披露对象、披露内容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特殊性。

(1) 会计信息报告对象的单一性。破产清算是将债务人的财产公平的分配给债权人的一种法律程序, 清算人接受法院的授权, 负责破产清算企业的接管、财产处置和债务清偿, 与其关系最密切、最关心其工作成效的是债权人会议或监督人这一债权人会议的代表机构, 因此由清算人编制的破产清算会计信息的报告对象主要是债权人会议 (监督人) 。

(2) 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终极性。与和解、重整企业不同, 破产清算企业会计信息的入账基础是收付实现制而非权责发生制, 清算价格取代了历史成本, 其基本宗旨是在债权人之间公平地分配财产。在会计信息披露上, 主要包括期中清算信息、决算清算信息两个方面, 这些会计信息的披露, 将随着清算企业的最终注销而变成终极性、不再循环的会计信息。

2、加强破产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监控。我国现有破产会计方面的会计制度主要包括国有企业、破产清算、有关破产会计科目的设置和会计报表的格式与编制等。对于破产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监控, 除了建立健全破产会计信息的生产、披露规范外, 还必须针对各类破产企业会计信息的特点, 结合破产企业的治理结构, 充分考虑各相关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契约关系、权利制衡关系, 发挥治理结构内部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独特作用, 从而维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

3、明确破产会计信息质量的监控目标。根据各类破产企业都处于破产程序之中、其基本主旨是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合法权益的特点, 破产会计信息质量的总体监控目标是保证会计信息的合法性, 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破产清算会计信息质量的监控目标, 主要是为了保证反映破产清算情况的会计信息的合法性与相关性。

(二) 企业清算会计要素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1、受破产法思想的束缚严重。 (1) 直接引入破产财产、破产债权等法律概念, 作为破产清算条件下的会计要素概念 (钟传家, 1996) 。会计学与法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 由于目的不同, 会计学上的概念与法律上的概念出发点是不同的, 其结果也当然不同。会计学简单地使用法律概念会导致:一是会计要素涵义的不规范。会计要素, 西方亦称作财务报表要素, 是为了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披露而设置的, 因此其概念必须规范和准确。如会计上的资产概念是严密的, 而法律上的资产概念则过于笼统, 不能简单地用法律上的财产概念来代替会计上的资产概念;二是违背会计主体假设。破产债权与破产债务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将破产清算企业会计主体的“破产债务”认定为“破产债权”, 显然是站在法院或债权人的角度来看待债权与债务关系的, 其结果不仅违背会计主体假设, 而且很容易导致与破产清算企业本身的债权债务相混淆;三是反映和监督的内容不完整。 (2) 照搬破产法的逻辑思路。破产清算会计理论的构建必须以破产法为指导, 这是毫无疑问的。但1986 年颁布的《企业破产法 (试行) 》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 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特征和历史局限性。会计学者如果过于迷信破产法就会将破产法的缺陷带入会计领域。

2、受持续经营会计理论思想的束缚严重。主要表现为简单地套用持续经营会计要素的构建思路, 如持续经营会计有六大会计要素, 破产清算会计也相应地构建为六大会计要素, 只不过在原有会计要素的基础上加上清算两字, 甚至直接简单套用。其代表性观点有:破产清算会计要素应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清算收入、清算支出、清算损益等六项构成 (佟玉凯等, 1996) 。该观点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1) 将资产、负债会计要素照搬下来, 忽略了企业破产清算业务活动的特征对破产清算会计要素的影响, 也抹杀了持续经营与非持续经营条件下资产、负债等要素的本质区别; (2) 将所有者权益会计要素直接保留下来, 会导致如下问题:一是无实际意义和与法律事实不符;二是不利于反映破产清算企业会计核算的真实情况。当企业资不抵债时, 如果仍然保留所有者权益会计要素, 收益增加, 似乎给人一种投资者权益仍要增加的感觉, 而实际上, 收益增加的应该是债权人权益。同理, 费用损失发生, 好像给人一种投资者权益仍要减少的感觉, 而实际上, 费用损失发生, 减少的应该是债权人权益。因此, 保留所有者权益会计要素, 会造成投资者权益虚增虚减的幻觉, 不利于反映破产清算企业会计核算的真实情况。

(三) 有关企业清算会计特点及对传统财务会计的改变问题。企业清算会计是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 在会计理论和处理实务上有自己的特点。

1、对基本假设的改变。正常会计核算的四个会计基本假设是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和货币计量。然而, 在企业破产清算时, 这四项基本假设都将不再适用。 (1) 会计主体假设的变更。当企业发生破产清算时, 会计主体相应的变为接管破产企业的清算小组; (2) 持续经营假设的否定。对破产清算会计来说, 这个假设就已经不成立了, 因为破产清算是以企业终止经营的假设为前提的; (3) 期间假设存在不确定性; (4) 货币计量假设也受到冲击。

2、对会计核算对象的改变。会计核算对象是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 即破产企业资金运动的全部过程。这一过程表现为清算组接管破产企业财产, 通过估价变卖转变为现实货币资金, 货币资金又按照财产分配顺序, 将货币资金进行分配。清算会计资金运动的具体过程与正常经营的资金运动过程的不同, 使得清算会计对象有别于正常经营的会计核算对象。

3、对会计目标的改变。企业正常经营的会计目标是向投资者、管理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使其通过分析会计信息, 作出投资决策。破产清算会计目标由于会计对象的变化而发生了一些变化, 其会计目标主要是通过对破产清算企业资金运动进行正确地记录、计算和反映, 为人民法院实施破产程序审判活动提供全面的经济数据, 在此基础上来进行清算后资产的分配工作。

4、对会计原则的影响。在《企业会计准则》的12 项会计原则, 即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晰性、重要性、权责发生制、配比、谨慎、历史成本、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中, 我们可以看到:前7 项原则主要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目的之一是向有关方面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破产清算会计也需要向企业债权人、清算组、法院等提供会计信息, 因此也应当遵循这7 项原则。而对于后5 项原则, 破产清算会计则不再适用。

三、清算会计前景预测及展望

(一) 清算会计面临的挑战。首先, 清算会计即破产会计作为特殊业务会计, 与正常企业会计的重大区别之一在于破产会计对破产法的高度依赖性。例如, 老破产法规定, 企业破产程序主要由破产申请、和解整顿、破产清算三个子程序构成, 只有和解整顿和破产清算才称为破产案件, 产生了上述狭义破产会计和广义破产会计的观点;其次, 老破产法的重心是以破产清算为核心的清算主义, 所以破产会计研究侧重于破产清算, 财政部的有关破产会计《暂行规定》则只规范破产清算的会计处理问题, 一般会计规范中也没有企业破产和解会计处理的规定。在新破产法中, 破产案件分为破产重整、破产和解、破产清算三类, 其中的重整与和解没有必然联系, 管理人贯穿各类破产案件, 破产原因的界定、破产申请的提出、破产案件的内容、流程与监管等, 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实现了与国际破产一般规则的实质性趋同, 由此要求破产会计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甚至进行一场重大变革。

清算会计 篇5

计划资金财务部、会计结算部、清算中心工作职责

一、计划资金财务部

计划资金财务部承担全省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目标管理、统计信息管理、财务管理以及非信贷资产管理的工作职责。其主要职责为:

(一)制定和下发全省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经营的短、中、长期计划,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督导(短期指1年以内,中期指2-3年,长期指5年以上,下同)。

(二)制定、完善和下达全省农村信用社经营的短、中、长期考核指标,定期对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分析。

(三)定期对全省农村信用社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为联社领导及有关部门及时了解全省经营情况和决策服务。

(四)负责全省农村信用社统计信息管理,统一全省农村信用社数据信息出口,依法向人行、银监、税务等部门上报经营信息。

(五)制定、完善全省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制度、办法、规定,规范全省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行为。

(六)负责全省农村信用社以及省联社机关年度会计决算的3-

督,为全省农村信用社提供资金清算服务的工作职能。其主要职责为:

(一)负责指导、管理、监督地市清算中心的各项业务,为各联社提供资金清算服务,保证全省农村信用社结算渠道的畅通,清算工作的及时准确以及系统的安全运转。

(二)负责制定、完善资金清算管理办法,并督促贯彻落实。

(三)负责全省14个地市清算中心报表的汇总、分析工作,监督管理地市中心费用开支。

(四)负责支付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负责全省农村信用社银行机构代码及支付系统、电子汇兑系统行名行号的汇总上报、增加、变更、撤销等事宜。

(五)负责各业务系统差错处理平台的管理工作,包括培训、协调、日常操作处理等。

(六)负责对在省中心开户的农信社账户资料的完整性、合规性的审查,头寸的监控和调拨,汇差资金清算的账务处理。

(七)负责清算中心的财务管理,会计报表的编制,依法申报纳税等工作。

清算会计 篇6

一、经典案例

上诉人:南某(原审被告);

被上诉人:A公司(原审原告)、西某(原审被告)。

一审查明:(一)B公司成立于2005年5月,注册资金300万元,公司类型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公司股东登记为西某、南某。西某为公司法定代表人。

1、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日期为2008年10月某地民事判决书确认:B公司归还原告借款260,000元;如果未按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应当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B公司负担案件受理费及财产保全费合计4200元。

2、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日期为2009年3月某地民事裁定书确认B公司无任何财产可供执行,故裁定:2008年10月某地民事判决书中止执行。

3、2011年9月,B公司被工商登记机关吊销营业执照。B公司企业状态显示为吊销未注销。

A公司起诉要求西某、南某对2008年10月某地民事判决书中所载的未执行到位的款项支付义务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二、本案的审判

一审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公司法司法解释(二)第十八条第一款的规定,由于清算义务人在公司解散后,因未尽清算义务给公司、股东或债权人造成经济损失而应予以赔偿。

一审法院判决西某、南某就2008年10月某地民事判决书中所载的未执行到位的款项支付义务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南某不服该判决,提起上诉。南某在上诉中辩称:1、2005年5月,西某为注册公司,以帮南某办理信用卡为名骗取其身份证,并冒用南某的名义将其注册为B公司的股东。西某注册B公司的所有法律文件签名均非南某签署,南某自始至终对前述冒名行为毫不知情。2、B公司在工商登记材料中南某的签名均非南某本人所签,在A公司既未举证证明南某是本人到场签字、也未因此向原审法院提出笔迹鉴定申请的情况下,原审法院直接推断南某是B公司的股东,属事实认定错误。3、南某靠打工工资维持生活,从未与他人合伙或出资入股开办过企业,不存在和西某共同开立B公司的事实。B公司工商登记材料上的签字均是他人代签,南某从未参与过公司的经营管理,也未行使过股东的权利。从形式上和实质上均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应赋予其股东的义务。因此,南某认为,本案应依法撤销原判,改判驳回A公司对南某的原审诉讼请求。

二审法院经审理后,依法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三、综合评析

我国公司法明确规定了公司解散后应当依法进行清算。B公司的营业执照被吊销后,公司已经处于解散状态。西某、南某是B公司的股东,负有B公司解散后法定的清算义务。法律亦规定了公司解散后,公司股东应该在十五日内成立清算组开始清算。但是B公司的两位股东即西某、南某,并没有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成立清算组,也未向法院申请强制清算,违反了法定的清算义务,在主观上存在过错。

公司法司法解释第十八条第一款确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作为给债权人造成的损失范围时,应当适用因果关系推定和举证责任倒置两个原则确定。即公司出现非破产原因的解散事由时,原则上推定只要公司依法进行清算,债权人在清算程序中理应得到全额的赔偿,但由于清算义务人没有及时启动清算程序清偿债务,债权人在经强制执行债务人财产不能获得清偿的部分,应当首先推定为债务人的清算义务人未及时启动清算程序所造成的公司责任财产的减少部分,除非清算义务人举证出现解散事由时公司已经出现破产等情形,否则清算义务人即应对公司不能清偿债权人的部分予以清偿。因此,作为B公司清算义务人的西某、南某,应当就B公司对外应付债务不能清偿的部分承担补充赔偿责任,而不是连带清偿责任。

公司的工商登记信息,对外具有公示效力,对于债权人而言,公司的工商登记内容系其要求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重要依据。因此,股东身份的确认或否认,不仅关系在册登记股东的利益,还关系到公司债权人的利益。A公司以B公司工商登记的股东南某与西某未及时履行清算义务为由,要求南某与西某承担相应的责任,于法有据,原审法院对此判决并无不当。此外,当事人在公司设立登记的相关材料上签字固然是证明其作为公司股东最直接的证据之一,实践中工商登记材料中投资人的签字由他人代签的情况亦不在少数。本案中,工商登记材料中西某的签名亦非西某本人所签,而西某是认可其股东身份的,由此可见,股东身份的确立并不以本人签名作为唯一依据。

南某可以该生效判决为依据就西某给其造成的损失另案主张,但不能以此对抗本案A公司的债权。本案中,B公司对A公司负有债务,西某、南某作为B公司的清算义务人,未按法律规定履行清算义务,故应承担相应责任。

四、相关法条

《公司法》第一百八十条,公司因下列原因解散:(一)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二)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解散;(三)因公司合并或者分立需要解散;(四)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五)人民法院依照本法第一百八十三条的规定予以解散。

《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三条,公司因本法第一百八十条第(一)项、第(二)项、第(四)项、第(五)项规定而解散的,应当在解散事由出现之日起十五日内成立清算组,开始清算。有限责任公司的清算组由股东组成,股份有限公司的清算组由董事或者股东大会确定的人员组成。逾期不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的,债权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有关人员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人民法院应当受理该申请,并及时组织清算组进行清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第十八条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和控股股东未在法定期限内成立清算组开始清算,导致公司财产贬值、流失、毁损或者灭失,债权人主张其在造成损失范围内对公司债务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第二十八条 冒用他人名义出资并将该他人作为股东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冒名登记行为人应当承担相应责任;公司、其他股东或者公司债权人以未履行出资义务为由,请求被冒名登记为股东的承担补足出资责任或者对公司债务不能清偿部分的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谈企业解体清算会计处理 篇7

关键词:企业解体,清算,会计处理

一、企业解体清算会计的基本特点

(一) 终止经营的假定。

解体清算的特点决定, 被解体清算的企业在清算结束时, 原企业解体。因而, 从这个意义上说解体清算会计执行的是严格意义的终止经营的假定。但是当清算过程中出现了资产小于负债时企业将会通过正常程序转入破产清算, 从而解体清算会计转入了破产清算会计。在破产程序下, 成功的和解整顿会使企业转入正常经营。因而, 对破产清算会计的终止经营的假定的遵循也存在着争议。

(二) 会计的行为主体。

根据解体清算的要求, 解体清算会计的行为主体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 新会计行为主体的建立。企业解体清算会计开始后, 必须建立新的会计行为主体提供企业清算期间的会计信息。 (2) 确定新的会计行为主体的清算组的选定。解体清算企业的清算组主要由清算企业自身担任, 破产清算的清算组只能是由法院从破产企业与债权人以外的第三人中选定。 (3) 会计行为主体结构的变化。

(三) 会计期间的确定。

一般地讲, 解体清算会计的期间是自解体清算开始日起至其结束日为止的全过程。正确地确定解体清算会计的会计期间是正确划分常规会计与清算会计的依据。《清算准则》中规定:解体清算的会计期间为自清算组接管企业日至企业登记注销日。在清算程序中企业被整体出售并由购买者承继其全部债务的, 出售协议生效之日视为清算会计期间的结束。

(四) 企业资财的处理。

在破产清算与解体清算中都存在着对原企业资产的清理问题。企业实施解体清算的主要标志是资大于债, 同样破产清算的标志是资不抵债。因而在资财处理上的区别表现为: (1) 财产的划分上, 破产清算要求严格分清担保资产、取回资产、抵消资产、破产资产等, 解体清算下则无此类要求; (2) 财产的变卖上, 破产清算要求全部变卖, 解体清算的财产变卖主要受制于用于偿还债务的资产部分的变卖; (3) 留剩财产的分配上, 破产清算的资不抵债使得其不存在留剩财产, 而解体清算下, 都会有留剩财产的分配以及由此引起的会计问题。

(五) 会计监督的环境。

破产清算依据的是破产法, 解体清算依据的是公司法。破产清算的监督人是法院和债权人会议, 解体清算的监督人是企业的董事会、股东大会或职工大会、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因此, 解体清算会计与破产清算会计的监督环境是不同的。

二、企业解体清算会计处理的要求与程序

(一) 基本要求

1、区别解体清算前与解体清算后的会计处理。

实际上这是要求正确确定解体清算企业的常规会计与解体清算会计的分界问题。前述, 解体清算的会计期间为自清算组接管企业日至企业登记注销日。因此, 对于会计处理的规范, 必须分别两个会计行为主体的两个时间段落。一般地讲, 解体清算企业在解体清算开始日应按照办理年度决算的要求, 进行财产清查, 计算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结转各项损益类账目、结转利润分配等, 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在此基础上, 编制解体清算日的资产负债表、自年初起至解体清算日的损益表、科目余额表等。

2、区别不同时点的会计处理。

前述解体清算会计信息的提供从时间上看包括:清算开始日、清算过程中、清算结束日三类时点的会计信息。因而, 其会计处理也应从三类时点的要求出发予以规范。清算开始日和清算结束日主要是有关报表的编报。清算过程中重点是从科目的设置到相关业务的账务处理, 当然也包括必要的报表的编报。

3. 区别账务体系与报表体系的会计处理。

解体清算的主要业务是资产变现、负债清偿以及剩余财产的分配;解体清算会计的目标是反映清算过程中的财务状况, 所要提供的是资产变现、债务清偿、资金流转和清算损益等方面的信息。因此, 其账务体系的设计主要是满足清算过程资产变现、负债清偿以及清算损益核算的要求。账务体系中包括: (1) 清算期间新会计科目的设置; (2) 清算开始日根据清算企业移交的科目余额表将原来的有关科目余额转入新的账务; (3) 对清算过程中的变卖资产、清偿债务、结转损益、分配剩余财产等进行如实的记录。报表体系包括: (1) 清算开始日将有关科目余额转入新科目后, 应编制清算资产负债表; (2) 清算期间应按有关规定编制清算资产负债表、清算财产表、清算损益表; (3) 清算终结日, 应编制清算损益表、债务清偿表、剩余财产分配表等。

(二) 基本程序。根据企业解体清算的基本程序, 其会计处理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清理资产的会计处理。

解体清算开始时必须对解体清算企业的全部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尽管清理的方法与正常经营企业资产的清理类似, 但是, 解体清算时对资产的清理是全面的、彻底的。

2、清理债务、催报债权的会计处理。

解体清算开始时对资产进行清理的同时, 也要对债务进行逐笔核实。债权的催报是债务清理的重要内容。

3、编制清算开始日的会计报告。

在对企业资产与负债彻底清理的基础上, 需要编制清算开始日的财产估算表、清算资产负债表, 以此为依据重新建立清算期间的有关账目, 以全面提供清算全过程的信息。

4、变现资产的会计处理。

以财产清单为依据, 对企业的财产进行变现处理, 支付各种清理费用, 确认资产变现损益, 正确记录“清理收入”、“清理费用”和“清理损益”等账户。

5、偿还债务的会计处理。

按照有关的法规规定的顺序清偿债务。一般为:应付职工工资与劳保、应付税金 (包括清算损益的应纳税金) 、其他债务。

6、分配留剩资产的会计处理。

企业清偿了全部债务之后的留剩资产, 按有关法规和公司章程在股东之间进行分配。

7. 编报清算结束日的会计报告。

上述工作结束后, 需编制清算报告向有关方面反映过程和清算结果。清算结束日的会计报告主要包括:清算损益表、债务清偿表等。

一般地讲, 解体清算会计可遵循的是《具体会计准则——清算》中的一部分。我们需要从中择选应遵循的内容并深入理解、付诸实施。

参考文献

[1]、张耀武.会计电算化.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4.

关于《清算》会计准则的探讨 篇8

一、引言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竞争经济,优胜劣汰是其重要法则,企业清算是许多企业终将面临或正在面临的问题。而我国关于企业清算的会计规则,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1995年财政部曾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清算》(征求意见稿),开辟了企业清算会计规范的先河,遗憾的是至今没有正式颁布实施。1997年财政部发布实施了《国有企业试行破产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以下称《暂行规定》),为企业破产会计处理和会计报告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为我国企业破产法的顺利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该规定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只规定了破产清算的会计处理规则,没有规范非破产清算的会计处理;第二,其法律依据是1986年颁布、198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和《国务院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破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1994]59号)、《国务院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发[1997]10号),而我国2006年修订颁布、2007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实现了《企业破产法》的国际趋同,由政策性破产转向法律破产,无论公司法还是破产法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由于老破产法只适用于国有企业,因此该《暂行规定》也只用适用于国有企业,适用范围过窄。因此,研究和设立《清算》会计准则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同时也面临该会计准则框架设计、相关协调等一系列难题,本文拟对此作些初步探讨。

二、建立《清算》会计准则的法律依据及必要性

广义上看,企业清算包括破产清算与正常清算两类。破产清算是指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时被人民法院宣告破产,对其财产进行接管、清理、变价并在债权人之间进行公平分配,最终注销该企业的法律制度,其典型特征是资不抵债,主要法律依据是《企业破产法》。破产清算主要来源于以下三种情况:第一,债务人、债权人、负有清算责任的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的申请债务人破产的清算;第二,债务人企业和解失败的破产清算;第三,债务人企业重整失败的破产清算。破产清算的法律依据是《企业破产法》,由人民法院指定的管理人组织实施。

正常清算是破产清算以外的清算,是指企业解散后,为终结该企业的各种法律关系、了结债权债务,而对企业财产进行清理、处分的法律行为,其典型特征是资大于债;如果在清算过程中出现了资不抵债的情况,将依法转入破产清算,由上述“负有清算责任的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债务人破产清算的申请;正常清算无需履行破产程序,而由企业自行组织清算,主要法律依据是《公司法》。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出现下列情况时,应进行清算:(1)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2)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解散;(3)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4)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此外,公司法还规定,清算组在清理公司财产、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后,发现公司财产不足清偿债务的,应当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破产。

除了我国财政部1997年颁布实施的有关国有企业破产清算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外,尚没有清算会计的其他规范,更没有相关的会计准则。早在1996年,有学者提出财务会计基本准则不适用于破产会计,需提出一些适应破产会计要求的特殊准则(韩传模,1996);也有人探讨了破产会计的目标、假设、原则等破产会计准则不可回避的问题(栾甫贵,1996),对财政部《清算》(征求意见稿)提出了相关完善意见和建议(栾甫贵,1996)。研究和建立《清算》会计准则,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是规范企业清算会计实务、配合公司法和破产法等有关法律实施的迫切需要。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于:

1. 丰富会计理论的体系

目前有关会计环境、目标、假设、要素及其确认、计量、报告在内的会计理论体系,主要是基于持续经营会计的理论假设;而非持续经营状态下的企业清算,要清理债权债务、偿还债务、分配剩余财产、支付清算费用,最终消灭企业的法人资格,注销企业登记,不存在持续经营下的资金循环和周转。虽然可能有少量的在产品加工、履行有关合同的经济活动,但这些活动都是为了增大清算财产价值而进行的清算活动,其中有关清算会计的环境、目标、假设、要素及其确认、计量、报告与持续经营企业会计假设存在着重大甚至相反的差异;此外,由于破产清算与正常清算的清算前提不同,在法理.程序、结果、监督、会计处理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其内在会计理论也不尽相同。针对清算会计实务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深入研究企业清算会计的理论和实务问题,对丰富会计理论体系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完善会计准则的体系

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其会计假设界定为持续经营和权责发生制,所以国际会计准则中没有设立非持续经营假设下的清算准则;与此类似,我国会计准则中也没有设立这一准则。但国际会计准则设立了第35号《终止经营》准则,规范了处于非持续经营状态的企业分部和持有待售资产的确认、计量、报告;我国虽然没有单独设立终止经营准则,但在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的指南中,也规范了相关内容。可见,无论国际会计准则还是我国会计准则,均打破了持续经营的绝对限制,都含有非持续经营业务的会计规范,只是规范的不是法人主体的清算,如果将这一规范延伸至法人主体,形成持续经营与非持续经营完整的会计规范,必将使会计准则体系更加完善,更有助于发挥会计准则对会计实践的指导作用,强化会计准则的经济性和社会性,促进会计理论研究的深化。

3. 促进清算会计的研究

破产会计依存于破产法,破产法依存于市场经济。1949-1977年期间我国基本处于闭关锁国、“一大二公”的社会状态和经济状态,“破产”作为资本主义的“专利”被严格禁止并失去了存在的土壤,自然没有破产会计的理论和实务问题。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有关企业破产会计的研究经过探索阶段、规范阶段和深化阶段的发展,初步构建了企业破产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梳理了破产会计与破产法的内在关系,取得了十分可喜的研究成果(栾甫贵,2011)。但这些研究未站在准则高度,缺乏准则之间关联性研究,与破产法的衔接研究、关联研究不够,有关研究深度、广度受到了较大的制约。

4. 解决清算会计的依据

财政部1997年颁布实施的《暂行规定》,开创了我国企业破产会计规范化的历史,但该规定只适用于国有企业的政策性破产,非国有企业的破产清算依然无章可循;另一方面,我国2007年6月起实施的新企业破产法,将过去的政策性破产转向了法律破产,将债务人称为破产人、清算组称为管理人,调整了破产费用内容,修订了破产财产分配方案内容及实施程序,提出了提存破产财产的要求和内容,增加了共益债务的概念和内容,增加了不再进行追加分配的条件以及破产人的保证人和连带债务人的责任等。很显然,《暂行规定》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破产法的实施要求。为了解决清算会计规章的稀缺状况,满足清算会计的实践要求,设立《清算》会计准则已是燃眉之急。

5. 协助相关法律的实施

《清算》会计准则的实施,涉及到《公司法》、《企业破产法》、《民事诉讼法》、《担保法》、《民法通则》、《会计法》等法律,该准则的实施也是这些法律的宣传实施过程。由于没有统一的会计规范,有关企业清算的会计处理一直处于混沌状态,特别是有关清算中的会计确认、计量、报告,涉及到相关各方的经济利益,各行其是的会计处理有悖于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公平性、客观性,无疑带来了相关法律实施的障碍,甚至引发有关清算欺诈问题。例如,原许昌市某柠檬酸厂破产清算组组长金满昌,于2005年12月至2006年6月期间,利用职务便利,将其掌管的许昌市财政拨付给破产企业的破产清偿资金1330万元挪用给许昌市一些企业和个人使用,通过对破产企业财产的不正当出售以及其隐匿破产企业财产的出售,从中获利并贪污895万元(姚天生、金晓华,2007)。这些问题的出现,与破产会计核算的不规范、破产会计监督的不力不无关系。《清算》准则的设立与实施,对于促进以企业破产法、公司法为主体的法制建设,进一步提升清算的法制意识,减少和杜绝清算中的“人治”与欺诈的发生,推动反腐倡廉的深化,维护相关法律的有效实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三、现行清算会计的基本架构

我国现行企业清算会计的主要依据仍然是财政部1997年颁布实施的《暂行规定》,实际上是关于破产清算的会计规范。根据破产清算企业与清算组的交接关系,其主要内容分为破产企业会计处理,清算组会计处理两个部分。

1. 破产企业会计处理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协助清算组对企业的各种资产进行全面的清理登记,编造清册,全面核定查实债权债务、各项资产损失;二是于法院宣告破产日,按照办理年度决算的要求,进行财产清查、计算产品成本、结转损益类科目、结转利润分配等,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编制宣告破产日的资产负债表、自年初起至破产日的利润表以及科目余额表;三是按上述规定编制会计报表后,向清算组办理会计档案移交手续。

2. 清算组会计处理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设置有关资产、负债、损益类共23个会计科目,于清算开始日另立新账;二是规定了结转期初余额、处理破产财产、支付破产费用、转让土地使用权、支付职工有关费用、清偿债务、结转清算损益等相关账务处理方法;三是规定了相关会计报表的内容,要求清算开始时编制清算资产负债表,清算期间编制清算资产负债表、清算财产表、清算损益表,清算终结时编制清算损益表、债务清偿表,并在附录中列示了有关报表的格式和编制方法;四是规定了会计档案的移交,要求清算终结后,清算组应当将接收的会计账册等会计档案连同在清算期间形成的会计档案一并移交破产企业的业务主管部门或者人民法院,由业务主管部门或者人民法院指定有关单位保存。

可见,这一破产清算会计的基本架构中,具有若干二元化特点:由破产企业和清算组构成的二元化会计主体、两阶段会计期间、应计制与收付制双重会计基础、两套会计报表、两次移交会计档案等(李祥义,1998)。这一架构具有清晰、明了、操作性强等优点,适应当时所实施的政策性破产的需要。但与传统会计制度一样,这一制度同样存在重记录和报表、轻确认和计量等问题;其次,该制度只规范了破产清算的会计处理,没有涉及非破产清算的会计处理,从企业清算角度看尚有不足;第三,除了规范内容和方法有些陈旧外,在体例和内涵等方面,与会计准则也存在重大差异。

四、《清算》会计准则的模式选择

从不同角度来看,企业清算可以分为国有企业清算与非国有企业清算、大中型企业清算与小企业清算、破产清算与非破产清算、上市公司清算与非上市公司清算等,其共性在于终止持续经营、清理债权债务、公平分配财产、注销企业登记,在会计处理方面均采用现收付实现制、进行独特的确认计量、设置独特的会计科目、编织独特的财务会计报告,而不同类型清算的程序、内容、要求、依据等不尽相同。由于新的《企业破产法》适用于所有法人企业,国有与非国有、上市与非上市的区别,不会影响其破产法的适用性,所以上述分类对清算准则影响最大的是企业规模大小的分类和破产清算与非破产清算的分类,由此我们可以梳理出设立《清算》会计准则的不同思路和模式。

1. 按照企业规模分别设立

企业规模不同,其会计处理的复杂程度也不同。我国除了2007年实施的适用于大中型企业的《企业会计准则》外,即将发布《小企业会计准则》。为此,可以单独设立适用于大中型企业的《清算》准则,将小企业清算的会计规范内置于《小企业会计准则》。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适应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条理清晰,便于操作;缺点是将企业清算按照企业规模分别规范,必然出现重复规范,与《公司法》、《民事诉讼法》、《破产法》的协调性差。

2. 按照破产清算与非破产清算分别设立

破产清算的主要法律依据是《破产法》,条件是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出现资不抵债状况,清算结果是债权人难以得到足额受偿,别除权的界定、偿债顺序的界定就显得尤为重要,清算工作也较为复杂;非破产清算的主要依据是《公司法》,规定:如果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解散,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企业应当在解散事由出现之日起十五日内成立清算组,开始清算:有限责任公司的清算组由股东组成,股份有限公司的清算组由董事或者股东大会确定的人员组成;逾期不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的,债权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有关人员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人民法院应当受理该申请并及时组织清算组进行清算。解散清算中,公司处于资大于债的状况,债权人可以得到足额受偿,投资人可以收回部分甚至全部资本,相关别除权、偿债顺序的界定并不重要,清算工作较破产清算简单得多。因此,也可以考虑分别设立《破产清算》和《正常清算》准则。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区分资不抵债和资大于债分别规范,与《破产法》和《公司法》、《民事诉讼法》相协调,条理清晰,操作性较强,但也存在重复规范的问题,没有考虑企业规模对清算工作的影响。

3. 统一设立

无论是破产清算还是非破产清算,都是企业消亡过程中有关资产、负债、权益的处理,都需要有清算机构,履行相关的清算程序。为此,也可以考虑将所有清算会计规则集中到一个《清算》准则中规范,从而避免规范重复、与相关法律不协调等问题,可以按照先正常清算、后破产清算的顺序规范,小企业清算的会计规范可以在相关规范基础上给予简化处理,以说明、附注或附录方式解决。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实现了与相关法律的协调,避免了重复规范,兼顾了企业规模的清算差异,但整体规范内容显得有些混乱,清晰性较差。

比较而言,上述模式中的第三种模式较为合理适用,与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相协调,建议在《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中增设《清算》准则,用于规范所有企业正常清算和破产清算的会计处理。1995年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清算》(征求意见稿),分为引言、定义、清算会计期间和清算会计报表、附则四个部分,附录中列示了清算资产负债表、净资产变动表、清算财产表、财产分配表的格式,规范了清算的主要会计规则,但过于抽象、简单,缺乏操作性。为此,建议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的处理方式,可以将《清算》准则正文的基本架构分为总则、正常清算、破产清算、列报、附录五个部分,主体结构和内容的设想是:

第一章总则。

规范本准则的宗旨、正常清算与破产清算的定义、原因及其会计主体、会计期间、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

第二章正常清算。

规范正常清算会计程序,正常清算企业接管,清算债务与清算财产的分类、确认与计量,未了事务的确认与计量,清算财产变现的确认与计量,清算债务清偿的确认与计量,剩余财产分配的确认与计量,清算费用的确认与计量,正常清算向破产清算的转换,清算终结与清算会计档案的移交等。

第三章破产清算。

规范破产清算的会计程序,破产清算企业的接管,破产债务与破产财产的分类、确认与计量,共益事务的确认与计量,破产财产变现的确认与计量,担保债务、抵消债务、收回债务、破产债务清偿的确认与计量,破产费用与共益费用的确认与计量,破产清算终结与相关会计档案的移交等。

第四章列报。

规范正常清算与破产清算财务报表的种类、报告期、各报表的信息披露项目以及报表附注应该披露的信息内容等。

附录。

列示各清算报表的基本格式。

此外,在该准则的指南中,列示清算会计科目及其使用说明,说明各清算报表的编制方法。

五、《清算》会计准则的难点及对策

截至目前,除了1995年我国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号——清算》(征求意见稿)外,尚未见到其他企业清算的准则范本,因此其体例、内容、定位、确认、计量、报告及其与相关法律的调整等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难点和挑战。

1. 缺乏范本

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是我国会计准则建设的总体原则,但我们同样认为,趋同不是等同。国际准则以及其他国家或地区没有的准则,我们完全有理由自主设立,只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能够满足相关实务规范的需要、有助于促进会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准则的设立及其内容的调整就应该得到支持,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体系和内容所体现的中国特色,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因此,国际准则以及其他国家或地区没有的准则,我们完全有理由自主设立,根据新情况设立新准则,也是体现我们创新思维、促进国际会计准则发展的需要。至于清算准则的体例,可以借鉴《企业年金基金》准则的做法,既注意与其他准则的协调关系,又保持一定的相对独立性,通过准则正文和指南分别解决其原则性规范和操作性规范的问题。

2. 难于定位

清算是企业终止正常经营活动、清理债权债务、分配剩余财产的行为,这里涉及到被清算企业和清算机构(清算组或管理人)两个方面的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中分别就被宣告破产清算企业的会计处理和移交、清算组的接管及其会计处理进行了规定,而《企业会计准则第×号——清算》(征求意见稿)只是规范了清算机构接管被清算企业后的相关会计报表内容和格式。由此便有本准则定位于被清算企业与清算机构双层会计规范和清算机构一层会计规范的选择问题。鉴于被清算企业的终止经营状态以及清算的实质性内容,选择后者比较合理,被清算企业移交内容可以通过清算机构接管内容规范,因而这一模式不会影响被清算企业移交处理,同时规范内容比较清晰、便于行文。

3. 内容复杂

除了正常清算外,破产清算会计是规范的难点,如何协调两类清算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并体现各自清算会计的需要,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对此我们可以采取先规范正常清算、后规范破产清算的顺序,正常清算注重流程、破产清算注重特点,形成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规范体例,以体现各自内容规范的要求。

4. 法律约束

在法律依据上,正常清算主要是《公司法》、《民事诉讼法》,破产清算主要是《企业破产法》,破产清算又来源于债务人直接破产清算和由破产和解失败、破产重整失败转入等不同情况,二者同时应用到《民法通则》、《证券法》、《证券交易法》、《合同法》等法律,如何梳理这些法律依据、体现相关法律要求约束、满足相关法律实施的要求,也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对此在体现会计规则、会计规律基础上,可以引入“抵消财产”、“取回财产”、“担保财产”、“破产财产”等有关法律概念和法理,实现会计与法律的有机结合,满足清算管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5. 确认多变

随着清算进程的延伸,清算机构所确认的清算资产、负债及净资产,在接管时、清算中、清算后均有所变化,仍然表现为较大的动态性,如何及时跟踪其变化、如实反映企业清算状态和结果,也是一项重要问题。合理确定清算期间、及时编报清算预算报告、清算期间报告和决算报告,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6. 计量多样

在清算会计中,货币计量仍然是主要计量单位,但在相关债务清偿中经常出现以物抵债方式,如何进行实物抵债、无形资产等权利抵债的计量,确认抵债后剩余价值的收回,是另一个难题。对此要求我们在具体规范中,应对存在实物抵债、无形资产等权利抵债的情况下,明确各单项资产的计价,实施严格的个别计价法,严格会计记录制度,明确相关会计责任。

7. 报告繁杂

与正常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不同,清算财务会计报告应兼顾到相关法律的要求,特别是破产清算属于资不抵债的清算,其清算会计报告除了反映清算状况外,重点应关注有关破产费用、共益债务、财产变现损益,债务清偿的公平性以及清算损益的结果,关注清算报告的对象,满足破产法中有关破产人、管理人、债权人会议、债权人委员会、人民法院等相关者的信息需求,满足担保债权人、部分担保债权人、职工、税收债权人、普通债权人等不同类型债权人的信息需求,由此在报告种类、格式设计、报告期间、计量属性甚至预算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正常清算与破产清算在前提、内容、程序、结果等方面的差异,更加大了有关报告规范的难度。采取分类规范、突出重点的方式,可能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总之,《清算》准则涉及经济、社会、法律等诸多领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在视角、模式、体例、原则、内容等方面较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在理论、实务、政策、法律、社会等大量调研基础上,进行全面地梳理研究。与破产会计不是“促进企业破产”的会计一样,清算会计也不是“鼓励企业清算”的会计,其宗旨是做好企业终止经营的会计处理,维护债权人、债务人、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发挥会计在企业生命周期内各个阶段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清算会计是一个“小会计”,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以小见大的“大会计”。

企业合并与清算中会计问题 篇9

会计问题是所有企业活动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同时也是企业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部分,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各类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充分体现了其对会计审计等问题的规范和管理。企业的合并是企业发展竞争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也是实现资源以及技术等转让和合并的重要手段。所以此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类财产整合以及清算就成为了重要的后续关注话题。本文从企业合并与清算管理的现状入手,深入分析了企业合并与清算中会计的职责以及解决企业合并与清算中会计问题的有效对策。该领域的研究可以为未来的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合并清算会计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促进企业未来的会计财务管理工作顺利有序开展,这对于构建起一个良好的企业竞争发展市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企业合并与清算中会计的职责

在对企业合并与清算过程和会计职责分析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企业合并与清算中会计法律责任制度建设重要性,科学的归责原则成为了构建起整体会计法律责任制度的重要原则基础,规则原则从宏观概念上分析,属于以国家法律为依据,对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追究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对行为人实际法律责任进行确定的重要判断根据。

企业合并以后,企业正常经济活动的停止,此后紧接着进行的会计核算工作统称为企业会计清算工作,企业合并和清算过程中,会计职责多集中在企业代偿债务的界定、进行非现金资产的统计和变现处理、进行债务付偿、进行债务清偿之后的财务分配。由此可见,企业合并过程中清算会计行为的主要目的就是对企业资产、债务、净权益、损失的整体清算。只有对企业合并过程中的清算,会计职责有了明确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帮助企业在合并过程中进一步规范会计行为。

二、企业合并与清算管理现状

(一)企业合并清算财务账目管理不到位

企业合并和清算中的财务管理不到位问题一直存在,目前,我国的会计审计管理部门在进行企业核查的过程中,仅仅对日常的企业财务会计管理较为重视,对于企业合并和清算过程中的财务划分和资产归纳管理明显欠缺,监督管理不到位,这就很容易导致很大一部分企业内部财务账目不透明,或者利用不合法途径,进行会计假账的制作,对部分所需要进行缴纳的税务不及时申报,由此造成严重的社会不良影响,还有可能会导致整体的经营市场中企业故意轻视财务账目管理,财务账目管理混乱,公私不分。企业合并属于资本的流通和集中,从而进一步实现市场集中的一种重要资本规划形式。企业合并的过程中很容易涉及到企业资本流通方式的差异,无论是现金转让方式还是股票转让的方式,都需要在清算环节中做好财务和账目管理。财务账目混乱是存在于现阶段我国企业合并与清算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深入分析其原因主要就是国家监督管理的漏洞,管理不到位自然会让意志薄弱的经营管理者在遇到利益冲突时妥协。所以,加强企业合并与清算过程中的财务账目管理至关重要。

(二)清算所得与申报管理存在漏洞

通常情况下,企业的实际纳税组成有两个主要部分,即为正常持续经营的所得和清算管理的所得。正常持续经营所得纳税是按照企业经营管理纳税规定以及国家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进行年、月、季度等固定时期的企业清算,采取的主要是多退少补的纳税管理方法;后者则是企业合并或者企业暂停运营之后所需要进行的企业清算,依据相关的企业经营和纳税规定,企业在完成资产股份以及剩余经济价值的清算评估过后,对企业的所有需要进行缴纳的清算所得税务数目进行最终缴纳,所以,企业的所有相关纳税类型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就属于以上两个部分,同时也是企业所得税的两种重要表现形式。在目前的多种税收管理工作中,正是由于很多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以及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个人投机心理,以及国家政府部门的税收管理工作人员对企业所得税概念以及表现形式的认识不明确,同时存在的专业化税收管理知识的欠缺,都导致了企业在合并以及清算过程中出现申报数目和注销汇算清缴的概念混淆,从而进一步造成税源管理的效率降低,对国家税收的权威性造成了不利影响。

三、如何解决企业合并与清算中会计问题

(一)加强合并与清算中会计财务信息披露

企业合并与清算过程中加强财务信息的披露是解决企业合并和清算过程中会计问题的重要方法,财务信息披露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财务具体款项以及实际划分的透明度,防止因为财务项目的审核不明以及财务纳税项目申报的缺失,从而防止国家的税收流失。加强合并与清算中会计财务信息披露是实践中履行国家财务纳税法规规定的重要表现,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纳税申报和企业合并清算过程中规定环节的纳税实施效率。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以及会计管理能力可以进一步加强。企业同时也需要更加注重合并财务报表及信息披露的质量,进一步实现企业的公正度和透明度提升。由此,就可以有效强化国家政府的财务税收及管理部门对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的识别;同时,投资人和股权转让,接受者也可以更加客观地对企业经营以及财务管理现状进行判断和分析,增加最后资产合并以及股份投资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这样,也可以使企业财务信息质量获得更有效提高。

(二)企业合并要规范类型选择

企业合并过程中的类型选择的规范对于企业合并的成功至关重要,在会计学研究和实践领域里,一直存在着对企业实际合并过程中会计计算方法的争议。同时,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也是为我国的会计控制原则来设立的,众多学者认为,企业的合并类型在不同的标准和角度下存在不同分类,从出资方式角度分析,企业合并有现金收购合并、股份收购合并、综合证券收购等。企业具体合并类型的选择应该以企业的市场竞争环境为判断依据,对企业的核心能力及其物质载体进行深入分析,实现企业未来培育方向和企业扩散方向的确认。企业合并只有规范了类型选择,才能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实际编制方法进行进一步深化理解,企业的财务信息披露实现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高就是其中的重要辅助环节,不仅需要为达到特殊行业和特殊企业合并的类型选择优化,也同时需要进行法律法规方面的规范和完善(4)。

(三)深入明确合并与清算的会计问题

企业合并作为一项经济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交易或者事项,是企业实现同行业竞争减少,生产渠道拓宽的重要手段,可以进一步实现投资领域和投资市场活力的调动。到目前为止,会计理论和实物中的企业合并会计计算问题以及处理的基本方法,都属于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购买法是通过将企业合并活动作为一个企业之间购买和实际一企业实体的身份,参与到企业净资产的交易过程。但是,这与企业的普通闲置资产的交易和购买差别不大,所以,适用于购买性质的企业合并,在大部分的企业合并活动中,企业合并与清算的会计问题都受到较大关注。在多数的企业合并案例当中,大部分都会有一个参与合并的企业能够实现对同类企业进行控制,从而试下购买方的准确识别。

(四)强化会计政策实施

会计政策的实施效果是影响到企业合并与清算中准确性以及可信度的重要因素,我国的会计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一直存在政策定位模糊,会计监管部门审核监督不到位,多数企业对会计政策的落实重视不够,由此无法树立国家法律及国家会计审计政策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所以,强化会计政策的实施对企业的各类经济活动的顺利有序实施都至关重要,企业只有明确了实践和履行会计政策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才能对违法会计账目操作行为的后果得到清楚的认识,才能进一步提升企业自身的社会公共责任意识,规范自己的企业经济行为。为企业合并与清算中的相关会计问题的解决提供明确的依据和方法,从而进一步构建起合理有序的企业会计管理氛围。

(五)改进合并与清算中财务报表编制

从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角度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权益法和购买法两种主要途径,同时,在实践探索过程中,逐步显示出权益法的适应性更高。另外,权益法也更加显示出与我国国情和国家经济发展现状的需要适配性更高,但是,伴随着我国的国际化融合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融入世界经济发展体系的速度不断加快,权益法在实际的编制合并财务的报表制作过程中略显单薄,说明我国的权益法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创新,企业方面,应该从对总公司以及子公司之间的实际资产成本入手,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总公司合并之后的公司实际经营状况的判断,来进一步对企业能否实现损益或者达到预期的损益进行顺利开展。与此同时,通过企业合并过程中对报表编制的规范和国际性接轨的拓展,可以进一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企业会计制度规范和活动行为规范提供理论引导和支持。

结语

在会计界研究的各类重点问题之中,企业合并以及通过合并引发的各类接续的财务报表问题都是值得关注的,企业合并和清算中的会计问题需要首先对企业会计进行职责明确,通过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会计政策实施强化等多种手段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推动我国企业合并与清算的未来良好秩序的建立,进而进一步推动国家企业合理竞争和资源优化效率的提高。对于企业合并与清算中的会计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研究意义和参考价值,是符合我国目前企业合并与清算过程会计财务审核工作需要的重要研究课题。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企业的合并与清算中所产生的会计问题也由此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企业清算是在企业合并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从而实现企业在最后合并阶段的资产价值完整体现,实现对债权人合法权益的维护以及对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提供帮助。文章从企业合并与清算中会计的职责入手,综合分析了企业合并与清算管理现状,针对现在存在的账目管理以及清算申报方面的漏洞提出了合理化的解决意见和对策,通过有针对性的对策分析可以有效地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企业合并,清算,会计问题

参考文献

[1]韩如一.试析企业清算中会计与税务审计实务讨论[J].企业导报,2015(10)13-14

[2]孙国梁.关于企业合并与合并财务报表问题的分析[J].商,2015(33)143

[3]董艳珍.公司清算中的会计职责和法律责任[J].当代经济,2009(09)22-23

[4]吴敏.企业清算中会计与税务审计实务讨论[J].会计师,2012(12)14-15

[5]韩如一.试析企业清算中会计与税务审计实务讨论[J].企业导报,2015,10:13-14

清算会计 篇10

合伙企业清算是指作为法律主体的合伙人在其合伙关系终止时, 对结束合伙企业的有关事务所进行的清盘结算。一般而言, 合伙企业清算涉及合伙企业的现金和非现金资产, 包括债权债务, 即确认清算损益及清算费用、清偿债务、清收应收账款和不良资产, 然后将非现金资产折现, 连同现金余额一起分配给各合伙人。合伙企业清算时债务清偿顺序通常如下: (1) 偿还对合伙人以外的债权人所欠的债务; (2) 偿还除资本、利润以外, 积欠合伙人的债务; (3) 清偿合伙人应得的资本。

根据资产的性质和数量, 偿债能力的强弱以及清算所需时间的长短, 合伙企业的清算可分为简单清算和分期分配清算。简单清算又称一次总付清算, 是指将所有合伙企业的资产全部变卖为现金, 并在收回债权、偿付所有的债务后, 将剩余现金按照资本比例一次分配给各合伙人的清算方法。分期分配清算, 是指把资产分批出售获得现金, 在清偿负债后, 将所剩现金陆续分配给合伙人的一种清算方法。相比之下, 简单清算方法较简单, 容易操作。当合伙企业的全部非现金资产在短期内能全部变现、不存在债权债务且清算损益也能全部确认时, 即可采用简单清算方法。

二、普通合伙企业简单清算的会计处理方法

一般来讲, 当清算过程中发生的损益按损益分配比例分配给合伙人之后, 合伙人资本账户和应付合伙人贷款账户最后的余额之和等于应分配给合伙人的资产数。由于普通合伙企业由普通合伙人组成, 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分配时可能会出现合伙企业有偿债能力及合伙企业无偿债能力的情况, 这时还需根据合伙人资本账户余额方向及合伙人偿债能力的强弱分别处理。

(一) 合伙企业有偿债能力

1. 合伙人资本账户为贷方余额, 即任一合伙人权益足以承担清算损失。

假定A、B两人组成A&B合伙企业, 两人协定于20×8年1月1日后尽快解散合伙企业, 两人的损益分配比例为7∶3。清算时, 存货出售变现100 000元, 固定资产出售变现120 000元, 应收账款收现88 000元。20×7年12月31日A&B合伙企业的资产负债表 (简表) 如表1所示:

资产变现后, 清算损益按7∶3的分配比例分配到合伙人资本账户, 其清偿顺序为: (1) 偿还应付账款160 000元; (2) 偿还应付合伙人A的贷款40 000元; (3) 偿还合伙人资本, 分配给合伙人的金额等于各合伙人资本账户余额, 按资本账户余额分配给合伙人A35 600元, 合伙人B112 400元。

清算期间所做会计处理如下:

(1) 存货出售, 并将20 000元损失按损益分配比例分配到合伙人资本账户。借:现金100 000, 合伙人资本———A14 000, 合伙人资本——B6 000;贷:存货120 000。

(2) 固定资产出售, 并将40 000元损失按损益分配比例分配到合伙人资本账户。借:现金120 000, 合伙人资本——A28 000, 合伙人资本———B12 000;贷:固定资产160 000。

(3) 应收账款收现88 000元, 并将32 000元坏账冲销作为损失, 按损益分配比例分配到各合伙人资本账户。借:现金88 000, 合伙人资本———A22 400, 合伙人资本———B9 600;贷:应收账款120 000。

(4) 偿还应付账款。借:应付账款160 000;贷:现金160 000。

(5) 偿还合伙人A贷款。借:应付合伙人贷款———A40 000;贷:现金40 000。

(6) 将剩余现金分配给合伙人, 结束合伙清算。此时合伙企业现金余额为148 000元, 分配清算损失后合伙人A的资本账户余额为35 600元, 合伙人B的资本账户余额为112 400元。借:合伙人资本——A35 600, 合伙人资本———B112 400;贷:现金148 000。

2. 合伙人资本账户为借方余额, 即某一合伙人权益不足以承担其清算损失份额。

有偿债能力的合伙企业清算时, 将有足够的现金偿还债务和分配给各合伙人。但清算过程中产生的损失会使一些合伙人的资本账户成为借方余额, 即某一合伙人权益不足以承担其清算损失份额。当这种情况发生时, 资本账户为借方余额的合伙人对资本账户为贷方余额的合伙人欠有一笔负债, 他们将被要求拿出个人资产偿还其合伙负债。但若该合伙人并无个人资产, 则其余合伙人必须承担等于这一借方余额数的损失, 这时, 这项损失将按相对损益分配比例分配给资本账户为贷方余额的合伙人。

假设A、B、C三人组成的ABC合伙企业正在清算, 三人的损益分配比例为4∶4∶2, 所有资产均已变现而且已清偿债务。其合伙人资本账户余额如表2所示:

所有资产变现且清偿债务后, 合伙人A资本账户出现借方余额6 000元。如果合伙人A个人有偿还能力, 则应支付6 000元给合伙企业, 以冲销其资本账户借方余额, 其所支付的6 000元将使合伙企业的现金达到56 000元, 以便在最后清算时分配给合伙人B与合伙人C。会计处理为:借:现金6 000;贷:合伙人资本———A6 000。借:合伙人资本———B32 000, 合伙人资本———C24 000;贷:现金56 000。

如果合伙人A个人无偿还能力, 则这6 000元损失将按合伙人B与合伙人C的相对损益比例由两人分担, 合伙人B承担4 000元 (6 000×40%÷60%) 损失, 合伙人C承担2 000元 (6 000×20%÷60%) 损失。这时只需将现金50 000元按此时的资本账户余额分配, 分配给合伙人B28 000元, 合伙人C22 000元, 合伙企业清算便可结束。会计处理为:借:合伙人资本———B4 000, 合伙人资本——C2 000;贷:合伙人资本——A6 000。借:合伙人资本———B28 000, 合伙人资本———C22 000;贷:现金50 000。

(二) 合伙企业无偿债能力

1. 合伙人有偿债能力。

如果普通合伙企业资不抵债, 它就不可能偿付所有外部债务, 并且至少一位或者所有的合伙人都出现资本账户借方余额, 或者合伙人资本账户借方余额总和将超过贷方余额总和。如果有资本账户借方余额的合伙人能清偿其所欠数额, 则合伙企业自然就能清偿其债务。但是, 合伙企业的债权人并不管合伙人的资本账户是借方余额还是贷方余额, 他会要求任何有偿还能力的合伙人单独支付, 任何合伙人清偿了合伙企业的债务数额后其资本账户就相应地增加一笔贷方金额, 以便日后向其他合伙人追偿。

例如, A、B、C三人组成的ABC合伙企业损益平均分配。合伙企业清算之前的资产负债表 (简表) 如表3所示:

单位:元

账面金额为680 000元的存货于12月31日出售, 获得现金320 000元, 发生清算损失360 000元, 由A、B、C三人平均分担。全部现金440 000元 (120 000+320 000) 用于清偿债务后, 还有80 000元债务未予清偿。合伙人A承担清算损失后资本账户余额为贷方24 000元, 合伙人B和合伙人C的资本账户余额分别为借方40 000元和借方64 000元。如果合伙人B和合伙人C分别补足其资本账户借方余额, 则合伙企业就有104 000元的现金, 正好可以支付要清偿的债务80 000元和需退还给合伙人A的资本24 000元。

会计处理为:借:现金320 000, 合伙人资本———A120 000, 合伙人资本———B120 000, 合伙人资本———C120 000;贷:存货680 000。借:应付账款440 000;贷:现金440 000。借:现金104 000;贷:合伙人资本———B40 000, 合伙人资本———C64 000。借:应付账款80 000, 合伙人资本———A24 000;贷:现金104 000。

如果在合伙人B和合伙人C付清其欠款前, 债权人向合伙人A要求获得了全数清偿, 则合伙人A的权益由原来的24 000元增加到104 000元, 合伙人A具有对合伙人B和合伙人C的追偿权。当债权人不是向合伙人A要求清偿, 而是向合伙人B或合伙人C要求清偿时, 偿付债权人的金额将计入他们的资本账户的贷方, 这样就消除或者减少了他们的资本账户借方余额。不管有资本账户借方余额的合伙人是支付给合伙企业还是直接偿付给合伙企业债权人, 结果是一样的, 债权人将获得全额支付, 并且合伙人将按合伙契约中的规定承担清算过程中的损失。

2. 合伙人无偿债能力。

例如, A、B、C三人组成的ABC合伙企业损益平均分配。合伙企业清算开始前的资产负债表 (简表) 如表4所示:

账面金额为680 000元的存货于12月31日售出, 获得现金320 000元, 发生清算损失360 000元, 由A、B、C三人平均分担。全部现金440 000元 (120 000+320 000) 用于清偿债务后, 还有80 000元债务未予清偿。承担清算损失后, 合伙人A的资本账户余额为54 000元, 合伙人B和合伙人C的资本账户余额分别为借方70 000元和借方64 000元。各合伙人的个人资产和个人负债如表5所示:

由于合伙人A的个人资产不足以清偿其个人负债, 合伙人B的个人资产仅仅足以清偿个人负债, 所以企业的债权人只能从合伙人C那里得到清偿, 合伙人C偿还了合伙企业的80 000元债务。由于合伙人B已经没有资产补足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资本账户借方余额70 000元, 该亏损金额应由合伙人A和合伙人C来分担。按相对损益分配比例, 合伙人A与合伙人C应分别分担35 000元, 此时, 合伙人A的资本账户余额为:54 000-35 000=19 000 (元) ;合伙人C的资本账户余额为:80 000-64 000-35 000=-19 000 (元) , 则合伙人C还须向合伙企业缴纳现金19 000元。

三、对简单清算会计处理方法的评价

由于一般情况下合伙企业非现金资产变现容易, 变卖损益能在短期内按损益分配比例分配到相应的合伙人账户, 清偿债务和分配剩余现金这些工作都比较简单, 因此简单清算能比较迅速地完成。即使在分配过程中可能出现某合伙人资本账户出现借方余额的现象, 也可由资本账户为贷方余额的合伙人分摊这部分损失, 或由资本账户出现借方余额的合伙人补足这部分损失而继续进行合伙企业资金的分配。

另外, 简单清算方法较为简便, 它能将清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集中解决, 而且该方法根本不会出现超额分配等不公平现象。因此合伙企业清算时, 当非现金资产变卖不能一次完成, 需分批变卖, 各合伙人不急于分配现金时, 仍然可待非现金资产全部变卖后一次结转清算损益, 并将其转入各合伙人资本账户, 视同简单清算进行会计处理。

参考文献

[1].约翰·拉森著.张文贤等译.现代高级会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2].刘永泽, 傅荣.高级财务会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3].储一昀.高级财务会计.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清算家庭权威 篇11

主持人|吴定则出处|《英才》杂志3月刊

嘉宾

文嫣作家

李博律师

做父亲不容易。除了抚养子女,有时还要忍受来自孩子们的“忤逆”。

曾任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董事会主席,号称华尔街巫师的伯纳德•麦道夫,就接二连三地被儿子告状。

去年12月10日,麦道夫的两个儿子举报其父犯有500亿美元的证券欺诈罪——此前麦道夫向儿子承认,他公司的投资证券业务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庞氏骗局”。

今年初,麦道夫的儿子再次向检察官检举:麦道夫违反了法庭对他实施的资产冻结令,向儿子邮递了珠宝、手表及其他贵重物品。

没有天哪有地,没有你哪有我。要真理还是要亲情?儿子告发父亲是一个谜一样的话题。

血缘淡于法律

西方人更重视独立人格,成年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都是神的子民。

主持人:儿子两次举报父亲,父子决裂得很彻底,这在华尔街有点儿破天荒。

文嫣:无情最是帝王家。大义灭亲的人一般有野心,这回是商场上的无情。知子莫如父,反过来,知父莫如子,一家人知根知底,一告一个准,关键是告不告。

李博:同类的事也是有的。在美国一个小镇,一家三兄弟在网上看法制节目,发现案犯手上拿的那把45口径镀镍外壳手枪就是几年前自己送给老爸的珍贵生日礼物,案犯使用的轿车是家里的福特“水星”,车牌号码更是毫不留情地抹去了三兄弟脑子里的幻想。最后,那个形象高大的父亲被儿子告发了。

文嫣:东方一向讲究父为子纲,父慈子孝,儿子告父亲是无情的。但西方人更重视独立人格,成年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都是神的子民,该告发就告发,不管是不是父子。

李博:法家认为,举报父亲对国家是一种忠,忠于国家的法律也是忠。尽管父子的关系很特殊,但再特殊的父亲也是国家的一分子,也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一旦违法,就应该受到惩罚,这样国家才叫国家。

文嫣:国家是个心理概念,和父亲相比似乎不存在——它不会和你拥抱,没有音容笑貌。人们能看到电视中的元首,能看到值勤的武警,但看不到国家。

李博:父子关系首先是一种血缘关系,一种先天关系,一旦形成,终生拥有,不能改变,所谓脱离父子关系,是指脱离法律关系,血缘关系永远脱离不了。但民众和国家的关系是一种道义,一种法律关系,一个人与国家和法律没有血缘,这是一种后天关系。

文嫣:儿子告发有的出于善意。上述的美国三兄弟中的一个就说:“拿着枪抢劫银行,会伤害到职员和门卫;如果稍有意外,他也有可能会受到伤害,告发是给他反思改过的机会。”

报恩等于孝

在中国古代的法律中,子女揭发父母犯罪,不但不受鼓励,反而受到法律惩罚。

主持人:那么,儿子应该如何回报父亲?知情不报是不是报恩?共同犯罪是不是情?

文嫣:儒家说是。他们见到亲情,忘了国法。《论语》里,叶公对孔子说,我们乡里有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向官府告发了父亲。孔子就说,父亲应该为儿子隐瞒犯罪事实,儿子也应该为父亲隐瞒。

李博:不仅儒家,法家也是。在古代的法律中有“亲亲相隐”的原则,子女揭发父母犯罪,不但不受鼓励,反而是一种应当受到法律惩罚的行为。《刑事诉讼法》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如果子女知道父母违法犯罪的事实,都负有作证的义务。但没有要求一定去主动告发。

文嫣:清官难断家务事。济南的一个女学生,就两次只身进京举报父亲包养二奶。你不做好父亲,我也不做好女儿。父亲包二奶,首先是在家人面前自己否定了自己,其次是否定了母亲,因为女儿是母亲所生,顺便也是对女儿的否定。

主持人:告发父亲要看母亲的态度。不知道小麦道夫的两次告发,母亲是什么样的态度,不知道他们的父母平时关系如何?

李博:“文革”时期父亲有问题,孩子们要划清界限,儿子检举老子,妻子告发丈夫,学生出卖老师,都是受到提倡的,就是所谓的“与牛鬼蛇神划清界限”。父子间藏不住秘密,是时代的悲剧。

文嫣:七仙女为什么要下凡,因为董永是孝子。董永无钱安葬死去的父亲,只得卖身为奴,换来安葬费,他的这个孝是一种牺牲精神,这个世界不乏自私的人,好不容易出了个董永,所以仙女很喜欢。

主持人:百善孝为先,如果一个人孝,其他的品德就不会差,当然这是仙女的逻辑。

李博:有个大公司总裁,招聘员工的条件是找孝子。招聘过程中,他会试一下,看你是不是孝子。公司的观点是,如果一个应聘者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好,对同事、上级就不会好,就没有团队合作精神。这位总裁的逻辑也是仙女级的。

是反抗更是报复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小麦道夫借国家之手解决了家庭矛盾。

主持人:有的人就是怪,谁都可以原谅,就是不原谅父亲。

文嫣:父亲像座山,像海,要么被他包容,要么被他压住。只有跨越父亲,儿子才会长大。有时候告发是要借助社会舆论来断定父子间的是非。

李博:弗洛伊德说,父子斗争乃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恒常现象,精神分析以“阉割焦虑”、“俄狄浦斯情结”、压抑、嫉恨、冲突等概念来描述父子之间微妙的心理关系,父母与子女间确实隐含着不少的敌意。

文嫣:卡夫卡的父子关系就不好,已是晚年还耿耿于怀。他对父亲的反抗是秋后算账。他写了3.5万字的超长信《致父亲》,声讨父亲对他的压制,声讨父亲不懂得怎样教育子女,只会用命令、呵斥、怒骂甚至体罚等粗暴的手段要求孩子服从。

李博:说是给父亲,其实是公开信,外扬家丑,广而告之,诉诸舆论,这也是一种告发——在家里就是你一个人说了算,那就让大家来评评理。

文嫣:小麦道夫或许就如此,他们之所以要告发父亲,深层原因就是清算自己小时候父亲的权威,这是借国家之手来解决家庭关系。儿子报仇,十年不晚,他终于等到了一个时机。

主持人:如果无法告发,没有机会告发怎么办?如果那样,父亲就是一个很完美的人。

文嫣:《雷雨》里面,大儿子周萍对父亲的反抗就是偷父亲的女人,看着心爱的后母,他说他恨父亲,愿他死,就是犯了灭伦的事他也干。因为他不敢和父亲公开的斗争,也没有足够的力量。但是,不能不痛不痒,一定要让父亲的切身利益有重大损失,于是偷他的女人才解恨。这属于地下斗争——把你的实力掏空了。

论公司清算中的会计职责 篇12

1、公司清算的内涵

(1) 公司面临终止的情况主要有两种:解散和破产。解散又分为自愿解散和强制解散。自愿解散的情形包括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 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 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解散。强制解散是指由于公司违反法律、法规等强制性规范或者由于公司处于严重的经营困难状态或者基于主管机关的意志被撤销, 以及公司持有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股东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的情形。破产是指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情形。依据前述公司终止发生的两种原因, 清算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普通清算和破产清算。

(2) 负有清算义务的主体是指基于自己对公司的资产享有权益或者基于对公司的重大管理权限而为法律确定为公司在终止事由出现时组织公司清算的义务主体, 如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会、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大会等。其区别于清算组, 为清算的实施主体, 而清算组是清算主体在组织清算时任命或者选定具体操作公司清算事宜的临时性组织。依据现行法律规定, 有限责任公司的清算组由股东组成, 股份有限公司的清算组由董事或者股东大会确定的人员组成, 逾期不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的, 债权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有关人员组成清算组。

(3) 清算的内容为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程序对公司的资产、负债、股东权益等公司的状况进行全面的清理、处分和分配。主要查清公司的债权、债务, 并分析债权、债务的性质及收回和清偿的合理性依据, 以回收债权、清偿债务, 安置公司的职工, 向股东分配剩余财产。

(4) 公司清算的目的在于使公司与其他社会主体之间产生的权利和义务归于消灭, 从而消灭公司的法人资格。

2、公司清算的意义

公司股东责任和公司责任的有限性使得公司法人制度成为人类社会自步入商品经济时代以来最伟大的创举, 但同时这一法人制度的优越性也被恶意投资者所利用, 造成公司法人人格的滥用, 损害相对方的利益。公司清算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最后一环, 是终结公司的法律关系、消灭公司法人资格的唯一途径, 不仅保护股东的权益, 而且保护广大债权人的权益, 是清除公司法人制度弊端最锋利的武器。经过清算程序的梳理, 清理公司财产, 了结公司业务, 收回公司债权, 清偿公司债务, 分配剩余财产, 才能使债权人的利益得到维护, 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社会诚信才能得以维持。

二、公司清算中的会计及其职责

企业因破产、解散、撤销与其他原因停止正常经营, 在宣告停业之前所进行的会计工作称清算会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企业终止经营的现象将越来越普遍, 自行清算和破产清算的行为也就越来越多。加强企业清算的会计核算、信息披露和审计监督, 有利于依法规范清算行为, 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秩序。

1、清算会计的特点和会计要素

(1) 界定企业能够用于清偿债务的资产内容及其价值。偿债资产是企业清算活动的主要对象, 也是依法偿还债务、维护债权人合法权益的物质基础。偿债资产的归类及其价值计量, 应当采用符合清算动机和目的的方法及标准。对于清算企业而言, 偿债资产的主要特征是其“快速变现能力”。需要注意的是, 资产的“变现能力”也是“未来经济利益”的一种表现形式, 但不是“积极”的形式。

(2) 界定待偿债务。企业清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变现企业财产清偿企业债务, 以切实维护债权人等的合法权益。确定待偿债务的规模、结构、具体对象及数量等, 是企业清算活动的主要内容。

(3) 变现非现金资产。清算企业的债务清偿, 一般以现金方式完成。清算企业的财产变现, 其交易价格一般低于正常交易价格 (特殊财产如土地使用权除外) , 也低于其账面价值。清算企业财产的变现过程, 会形成变现收益或变现损失。

(4) 偿付债务。清算企业偿还债务, 必须严格按法定偿债顺序进行, 在债务偿付前应先充分估计偿债程度。

(5) 分配债务清偿后的剩余财产。清算企业在偿付全部债务后的剩余财产, 属于企业所有者 (投资者) 所有, 一般按投资比例在不同投资者之间进行分割。

(6) 支付清算费用。企业清算费用是清算活动正常、合法进行而必需的支出。清算费用具有“单向性”, 是一种“损失”, 无法按因果关系与相关收入“配比”。

结合上述企业清算会计的特点, 可以确立清算会计要素如下:清算资产, 清算企业所拥有的用来清偿债务的全部资产;清算债务, 清算企业所承担的需以清算资产偿付的债务;清算净权益, 清算企业投资者实际享有的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 其取决于清算资产与清算债务之差额;清算损失, 企业在清算过程中因发生清算业务所导致的各种清算净权益之减少;清算利得, 企业在清算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清算净权益之增加。

2、清算会计要素的计量与确认

清算会计要素的确立, 是企业清算业务特点和清算会计目标相互作用的结果, 对清算会计要素进行确认和计量是企业清算会计的主要内容。清算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结果, 通过复式记账方法在特定的清算会计账户加以记录, 并按债权人等的要求加以报告。清算会计计量以清算价值属性 (清算状态的可变现净值) 为计价标准。清算价值属性应用于清算资产等价值的衡量以及清算会计报告的编制与披露。

(1) 清算资产是指清算企业所拥有的用来清偿债务的全部资产, 包括清算开始时企业经营管理的资产、清算期间取得的资产和其他属于清算企业的资产。我国将清算企业的财产分为破产财产和非破产财产两类:破产财产包括企业经营管理的财产、清算期间取得的财产、超额担保的财产和其他财产或财产权利;非破产财产包括担保财产和属于他人的财产。这种分类方法着眼于清算企业财产的实质性分配, 强调企业整体的财产关系, 却不便于清算会计的确认和计量。

(2) 清算债务指清算企业所承担的需以清算资产偿付的债务。对于清算企业而言, 将负债划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已无必要, 因其一切清算债务都需在短期内偿还而成为“流动负债”。从便利清偿角度, 清算债务可按其法定受偿顺序分为先偿债务和一般债务。先偿债务即优先偿付债务, 如有财产担保的债务、应优先偿还的清算借款、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用及职工安置费、未付税款等。一般债务是指不具有或已经不具有优先受偿权的待偿债务, 相同于企业破产法所指的“破产债权” (指在破产宣告前成立的无优先受偿权或已放弃优先受偿权的债务) , 其在内容上包括无担保债务、担保差额债务、放弃先偿权的债务和其他不具先偿权的债务。

(3) 清算净权益。是清算企业投资者享有的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 其内容包括资本和清算净损益, 其中清算损益为清算利得与清算损失相抵后之净额。由于清算净权益在数量上等于清算资产总额与清算债务总额之差, 因而清算净权益数量取决于清算资产和清算债务的计量结果。

(4) 清算利得。是指企业在清算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清算净权益之增加, 包括资产变现收益和其他利得等。资产变现收益是指清算资产在拍卖、出售等变现过程中实现的收益。变现某项非现金资产所实际收回的款项超过其账面价值的差额, 确认为资产变现收益, 反之则确认为资产变现损失。清算企业以实物资产偿债所发生的收益, 可视同资产变现收益。

(5) 清算损失。是指企业在清算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清算净权益之减少, 包括支付清算费用、对资产进行变现、核销不可变现资产等导致的清算净权益减少。

3、清算会计的职责

公司在解散清算过程中, 除要履行一定的法律程序之外, 公司资产的清理、公司债务的清偿和公司剩余资产在股东之间的分配等及其相应的会计处理则是整个清算过程的主要内容。因此, 公司解散清算的会计处理十分重要, 会计责任重大。

(1) 当公司解散时, 通常要对公司的资产进行全面清算。无论公司解散的原因如何, 公司清算的主要宗旨在于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公司一般解散清算的基本程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公司的现金和实物资产 (如存货、固定资产等) , 应在注册会计师的监督下进行盘点;对银行存款, 应通过银行提供的对账单或其他证明文件予以核实;对公司的债权 (如应收账款) , 由清算组或其聘请的注册会计师向债务人发函询证, 以核实账款的可收回性;对公司的投资, 如果属于有价证券投资, 应对其进行盘点或作其他方式的核实;如果属于其他投资, 则必须核查有关的投资文件 (如投资协议等) , 以核实投资是否实际存在;对待摊费用、开办费等递延费用, 应分别进行审查核实, 留待清算开始后予以注销。

在对公司的所有资产及债务进行彻底清理的基础上, 编制清算开始日资产负债表以及财产清单。这一会计程序与公司编制年终会计报表的过程十分相似, 所采用的方法 (如对存货的盘点、对债权债务的询证等) 也基本相同。但编制清算开始日资产负债表的过程更彻底、更全面, 对债权债务须逐笔核实。

需要指出的是, 尽管清算开始日的资产负债表仍然以历史成本作为计价基础, 但也可按公平市价对资产变现能力及债务的清偿顺序编制一张《财务状况估算表》 (也可称为《偿债能力估算表》) , 以鉴定公司的偿债能力。如果估算结果表明公司的资产不足以清偿所有的债务, 则有可能终止一般解散清算, 这时公司将面临着被申请破产的境地。

(2) 对公司的资产进行变现处理, 支付各项清算费用。将资产清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任何利得或损失以及所支出的清算费用记入新开设的“清算损益”账户。

(3) 按有关规定清偿公司债务, 如有清算净收益, 必须依法交纳所得税。在清偿公司债务时, 还需考虑债权人的优先权, 对于这种优先权, 各国的法律一般都有明文规定。通常公司清算的资产变现收入在支付清算费用后的偿债顺序为:支付所欠公司员工的工资以及福利和保险方面的费用、支付所欠税款、清偿各种债务。

(4) 待公司的债务清偿完毕并交纳所得税后, 编制清算结束日的资产负债表。通常在这张表上只有现金和股东权益两个部分, 其中现金的余额即为在公司清算结束时可按照有关法规及公司章程在全体股东之间进行分配的剩余资产。

摘要:公司清算是指在公司面临终止的情况下, 负有公司清算义务的主体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程序对公司的资产、负债、股东权益等公司的状况进行全面的清理、处分和分配, 使得公司与其他社会主体之间产生的权利和义务归于消灭, 从而消灭公司法人资格的行为。公司除因合并或分立而解散外, 其余原因引起的终止, 均须经过清算程序。

上一篇:实验资源库下一篇:分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