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环境

2024-08-17

思想政治环境(共12篇)

思想政治环境 篇1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以来, 许多专家、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了深入研究,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并通过讨论、比较、争鸣, 取得了一些共识。但是, 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 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的思想和观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内涵的界定

第一种观点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外部客观存在。具体是指影响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那些凡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并对其发生影响的外部因素, 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容。

第二种观点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外部客观存在。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加工、改造和重组对工作对象产生感染、激励、鼓舞、促进作用的环境。

第三种观点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环绕在受教育对象周围并对其产生影响的客观现实。

第四种观点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所处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外部条件两个方面, 是指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和行为的综合。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分类

1.二分法。

“从一般意义上说,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 微观环境是指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这是最为典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二分法。二分法是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 它有助于人们从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方面对事物构成进行认识和理解。但是, 对于一些复杂的事物而言, 二分法往往只是得出一般意义上的划分范围, 若想进一步了解构成事物的具体组分, 还需要层层深入。

2.三分法。

一些学者在二分法的基础上, 即在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基础上, 增加了“中观环境”内容。而在宏观、中观、微观环境的内涵方面, 也因学者不同看法而各异。三分法突破了传统思维方式中固守的“非此及彼”的机械模式, 从更加全面、系统、立体的角度认识事物, 揭示了事物存在、运动、发展变化的实际状态和客观本质。

3.多分法。

除了二分法和三分法, 有些研究者还从更广泛、更细致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剖析, 如陈秉公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 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单位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交环境四种类型;也有的研究者提出,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大系统, 它是由社会环境、社区环境、组织环境、家庭环境和人际交往环境五个具体环境构成”。

4.时空维度分类法。

在上述几种划分方法的基础上, 岳金霞提出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新的划分方法, 即时空维度分类法。从时间维度上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为历史环境、现实环境、未来环境。从空间维度上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分为许多类型。具体来说, 从地域空间的角度,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分为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国内环境又包括城乡环境、东西部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区环境等。从空间规模、体积大小出发,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又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也有的人称之为大环境和小环境。从空间状态来划分, 分为开放环境和封闭环境。从空间物理性来划分, 分为真实环境和虚拟环境。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

第一种观点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一个系统, 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结构出发进行分析。有学者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大系统, 这个大系统是由方方面面的要素构成的。这个系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即整体性与有序性的结构特征;阶级性与社会性的本质特征以及广泛性、复杂性、动态性、渗透性与可塑性的外在特征。姜正国于2002年10月在《教育探索》发表了《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一文, 也赞成这一观点。正确把握这些特征, 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环境因素的影响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多对有对立特征的统一体, 是复杂性和可控性的统一;开放性和封闭性的统一;直观性和抽象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整体性与局部性的统一。

第二种观点是从与一般环境之比较及其自身育人特点的两个层面出发, 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育人特性, 从而与一般环境、其他教学环境区别开来。郑永廷等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其他领域和学科的环境相比, 有着自己显著的特点, 表现为复杂性、开放性和易变性。而其育人特点则是自发性与导向性并存、渗透性与驱动性共生、直观性与感染性互动三个方面。

第三种观点认为,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诸要素按照不同的属性或不同的作用范围等区分标准, 但这种区分只是形式上的或理论上的区分, 在实际教育活动中, 都是以人为中心, 以人的活动范围及群体隶属关系为轴线来进行排列与分类, 是相互协调、不可分割的, 而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其特征表现为:结构的整体性、有序性、层次性、阶级性、社会性。

第四种观点认为, 由于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固定界限, 往往是多种复杂因素作用影响, 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复杂性、开放性、易变性、可创造性的特点。

此外, 网络文化的迅速普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形成了重要的影响, 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新时期呈现出新特点。也有学者提出,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要体现为:开放性、虚拟性、多元性、人本性。

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存在的问题

1.概念不精准、称谓不统一, 随意性过大。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概念的称谓, 缺乏规范, 随意使用的现象十分严重。如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学教材在本章的标题中使用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这个概念, 在节和内容中却使用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个概念。再如对于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中观、微观环境, 学界的说法不一, 也需要进一步精准概念。笔者认为, 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 随意使用, 易产生歧义。而且是否使用严谨规范的学术用语是反映一个学科学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概念的随意性过大, 不进行严格的考量和区分, 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未来研究和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总结经验多, 学理分析少, 研究还缺乏系统化。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 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必然体现中国的特色和风格。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为关键词, 在中国期刊网上共检索到2861篇研究论文。在这些文章中, 大多数的研究者侧重从经验总结层面进行分析, 而从学理角度出发去分析的论文较少, 研究的系统化、学术性还有待加强。在对有关图书进行检索后, 主要的图书有:姜正国著,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沈国权主编,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戴钢著,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德育环境研究》。另外, 在目前已出版的一些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方法的书中, 也设立了专门的章节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及其优化问题。如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的第七章就专门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原则、途径和方法;张耀灿等几位学者所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也涉及了上述内容;陈秉公先生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还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标准, 等等。研究者大多数以一种结论式的归纳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内容, 但缺乏对优化问题本质性及根源性的思考;人们都强调优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但缺乏对为什么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分析, 这也是未来研究者应该注意的问题。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经历了探索、发展、深化三个阶段, 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涵、分类、特征等方面, 学界也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现通过对这些观点的梳理, 明晰现状, 分析比较, 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和参考。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综述

参考文献

[1]郝文清.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8.

[2]杨业华.关于思想教育环境界定的考察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 2006, (10) .

[3]张耀灿, 郑永廷, 刘书林, 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4]李文辉.略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J].理论观察, 2002, (5) .

思想政治环境 篇2

3.1积极开展高校网络建设

建立自己的校园网,应首先在内容上占领到高点,占领主动权、话语权、舆论权,充分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思想,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其次在形式上利用网络优势,引入“交互式”的交流方式,采取声、像、图等现代科技手段,注入社会主义主旋律、集体主义价值观和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政治教育内容。在活动上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文化教育活动,用爱国主义的情操、先进的事迹、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和鼓舞学生。

3.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学习最新网络技术,开通个人微博,学习微语言,用最新的网络交流方式,与学生交流互动,做学生的贴心人。并关注大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和提升个人政治敏感度和鉴别力,及时回应学生群体思想动态上的变化。做到网上和网下的结合,课堂内外的统一,虚拟和现实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必须开动脑筋,创新工作,与时俱进,以适应网络发展的新需要。

3.3建立网络机制和加强网络监督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优化研究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363-0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以下简称思政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政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政教育活动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社会宏观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起决定性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文化全球化也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冲击着我国本土文化环境,对我国思政教育文化环境产生着了重要影响。因而加强思政教育的文化环境建设,是提升思政教育时效性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思政教育文化环境迫切性

思政文化的确很符合现阶段经济社会大发展,大变革,非常重要,文化环境的创设尤为重要,因此,思政教育的宏观环境构成有非常重要。思政教育思想的形成、发展、变化需要一个过程,既是思政运行的外部条件,又是信息输入的变革方式,使得思政教育呈现出以文化创新为媒介的过程,我们知道从文化学的角度,思政教育的传播的确需要一个文化传播、占领思想的发展阶段。

思政文化促使人的思想过程发展变化,它以潜移默化的力量直接制约着人们的意识和行为的过程,思政教育不仅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更重要的需要受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思想受教育对象内部小文化环境的影响,不仅仅是思政教育进程的客观要求,还是一个传播文化、占领意识形态的过程。

二、思政教育文化环境面临的困境

文化环境是思政教育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化环境的研究是思政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全球化、网络化以及大众文化的迅猛传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内容,但同时也对思政文化环境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它们冲击、弱化、消解着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育人功效。

(一)全球化的发展对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影响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对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的全球化,也是政治、文化的全球化,每一个跨国企业的建立,都带来了其与生俱来的本国文化的传播。长期以来,伴随着经济强势而来的西方文化,一直在世界文化的浪潮中起着主导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文化环境的全球化打破了我国长久以来文化相对单一的文化格局,西方文化正潜移默化地作用和影响着我国的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对我国的思政教育提出了紧迫的时代性课题,如何在多元文化中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如何积极构建思政教育的纯净文化化境,从而保证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是当务之急。

(二)网络的普及对思政文化环境的影响

网络的普及对思政文化教育者有着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优势,同时,也带来一定的挑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网民数量持续急剧增长,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截至2013年底,我互联网网民人数已达到5.6亿,居世界首位。网络是开放的、自由的,它能使每一个使用互联网的个体都能在相对自由的文化环境中共享各种信息资源。网络的开放性使各种思想观点、文化价值观念都可以从中传播。摄取信息的自由性成为网络化的重要特征。这就必然使得我国传统的文化价值取向遭受冲击,同时也冲击着以传播价值观念为己任的教育者的权威地位。网络上,接触和掌握大量信息的人成为了具有话语权的人,曾经某一学科占有优势的教育者不再单独具有信息量上的优势,而一些受教育者能够通过网络更快、更多的接受和传递信息,从而在信息的容量和时效性上均对一些教育工作者形成挑战。这一点作为思政教育重要对象的大学生和青年具有明显的信息优势。这种信息优势将会导致信息流动方向分散化甚至发生逆转。甚至一些受教育者不再相信所谓教育者的“权威”。

(三)大众文化对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影响

网络文化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到整个大众文化的氛围,要符合、并引领大众文化建设,而不是单纯的进行追求新奇特,应该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保证我们文化的正统性、可持续发展,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正在兴起并呈现出日益扩张之势。这里的“大众文化”,不同于我们常说的“群众文化” 或“人民大众文化”,而是特指现代商业社会产生并流行的文化类型,它以现代信息传播和复制技术为手段,以大众传媒为主要载体,以都市消费大众为对象,是一种娱乐性、休闲性的消费文化,也是文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讲,大众文化是文化产业的新兴事物,也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并不仅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手段,它还体现着一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它的商业性、市场化特征及其所体现出来对物欲和感官享乐的过度追求,对当前思政教育所要求的理想信念、思想意识、道德觉悟甚至政治信仰等价值目标具有明显的疏离性、消解性。它严重冲击了思政教育文化环境所承载的优秀的反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精神,消解着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育人功效。

三、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优化措施

面对着全球化,网络化,和大众文化的强烈冲击,加强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建设已大势所趋,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应对,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建构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文化环境,以保证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优化。一定要牢记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创新和建设,建立健全思政文化教育的环境创新和法律支撑,这一点至关重要。深度开发有必要整合思政文化资源,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发展,是建立在整个社会的进步的基础上,因此要优化思政教育文化的措施。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与创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涵盖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精神旗帜。当前,在多样文化并存、共生的文化生态中,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文化思潮,保证各种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以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文化环境。我们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文化思潮,用主流文化来统领、规范多种文化,把“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作为处理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之间关系的原则,进而为思政教育营造优良的文化环境生态。

(二)建立健全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制度和法律支撑体系

在当今多元文化相融合的背景下,只靠主流文化的引导是不够的。全球化、网络化为各种文化在我国的传播与激荡提供了便利,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各种文化传播的制度和法制保障体系,进而通过立法和制度以保障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安全。

首先,应该加强文化产品生产方立法。对于不健康的、反动的相关文化产品坚决予以禁止和打击,从源头上净化思政教育的文化环境。既要严格规定承载各种低级趣味文化的书刊、报纸、音像制品的出版和发行,严格审查各种文化制品;又要扶助高品位、反映先进思想的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制作。其次,加强文化市场的执法力度,尤其是密切监管网络文化的相关产品。目前,在我国,网络的应用还处在较自由、开放的情况下,网络的使用也很随意,网络信息的上传和下载也更是没有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对于正在实行网络普及的中国社会,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公民的话语权,但是也使一些不良思想的传播有机可乘,在网络上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导向着广大青少年和民众的人生观、价值观。因而,对待网络等无形的文化传播途径有必要严格监管。规范化、制度化的网络环境有利于及时过滤过时的和不真实的信息,防止信息垃圾、非法信息、病毒信息以及网络犯罪,保持网络环境的纯洁性。

(三)深度开发和整合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资源

如何使文化环境合乎人性是环境开发的重要问题。文化环境具有开放性和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环境的塑造还是可以的,尤其是微观文化环境,例如一个班级、一个校园、一个社区、一个单位等等。因而,我们应该积极地开发文化环境中的优势因素,从而塑造成员的优秀人格和品质。另外,在整合各种文化资源的同时,我们应该积极挖掘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利用其本土文化的优势。在优化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过程中,思政教育的文化环境建设与优化,是每一个思政教育工作者甚至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有义务去落实、去改造的一项工作。它关系到思政教育有效性的发挥,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是否长期存在,因而,也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历史任务。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余亚平.思想政治教育学新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王秀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4]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李昕霞.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概念的理论梳理[J].成功:教育,2009,(3).

[6]胡伟.浅谈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J].张家口师专学报,2003,(2).

[7]罗洪铁,周琪.文化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新视界[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3).

思想政治环境 篇4

一般意义上来讲,环境是指环绕在人的周围并给人以某种影响的客观现实,即人的生活的所有外部条件总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思想政治环境的特点:

1、广泛性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动态性体系,它是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的环境因素相互联系构成的立体、多维的系统;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人的思想品德的影响性质具有多重性,影响方式具有多样性。

2、动态性

环境的动态性是由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本特征所决定的。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内部各个要素始终处于运动中。无论是社会因素还是自然因素都在不断地变化;其次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变化。

3、特定性

政治教育环境非常广泛,包括多种多样的因素。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总是在一个具体的环境里进行的,人也总是生活在一个具体的环境里的,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更多的受到这一具体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4、可创性

可创性主要是从人的活动对环境影响的角度来说的。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强化或者减弱环境的某些影响。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营造小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的小环境对教育对象有直接的影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教育对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自然环境的内涵以及特征

1、自然环境的定义

自然环境又叫物理环境,是指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如日月星辰、江河湖海、山川平原等。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也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而社会环境又是自然环境的发展。

2、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环境对人群的生长发育的影响是不能或不易改变的,即使某些条件得以改变,也不能使短期发生变化。自然环境对人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不起决定性作用。

三、自然环境对青年学生的影响

1、自然环境对青年学生的身体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青年学生的身体发展有着不可改变的影响。例如在我国西北地区的青年学生,大多是居住在远离发达中心城市的山区、牧区和边区。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造就了在这些地区青年学生的生长发育所特有的属性。有一项研究结果表明,1985年和2005年,西部地区的学生发育水平与地理环境因素中的地球纬度呈高度显著正相关,与6项气候因素中的日照时数、气温年较差呈中度以上显著正相关,与年平均气温、年降量平均相对湿度呈中度以上显著负相关,各项气候因素中以日照时数、气温年较差、年降水量的影响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日照时间长、一定范围内气温年较差大、年降水量小的地区,青年学生的发育状况相应较好。

2、自然环境对青年学生的心理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地理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个性发展也有一定影响。我国北方的姑娘和南方的姑娘的性格特征有明显的差别。北方气候干燥,多平原、山川。长期生活在北方的青年姑娘一般具有大方、开朗、坚强和吃苦耐劳等性格特征。南方气候温和湿润,多河流。长期生活在南方的姑娘姑娘一般具有温柔、活泼和灵巧等性格特征。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3、自然环境对青年学生的艺术创作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青年学生的艺术创作也有着影响,人类在生产劳动中谋求生存的同时也开始了对艺术美的追求。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美的标准内容也不同。这种差异一部分源于他所处的自然环境,作为艺术创作的主题--艺术家的感觉能力,表现手法和哲学思想决定了其艺术特色。例如在音乐方面,北方的陕北地区处在黄土高原,慢慢黄天,辽阔空旷,人烟稀少,资源缺乏,人们在生活之余,就出现了相隔很远的放声高歌,这一个民俗所以长时间在音乐艺术方面形成像信天游、秦腔这样高亢奔放的曲调;像江南一带,鱼米之乡,温和的气候,环境非常优越,人们不必为生存条件而担忧,出来的音乐风格就比较靠近优雅的小调,体现并传承着“软、糯、甜、媚”的语风。江南民歌的温柔娴静、婉约轻扬就恰如其分地体现出了这一点;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内居住着众多少数民族:壮族、瑶族、苗族……这些少数民族的民歌十分丰富,而且常用唱民歌这一方式来交流情感,传递信息,旋律一般来说较简单易唱,常借助于歌舞形式来描述剧情,其中云南民歌流传最广。同样的,在文学创作上,由于自然环境的特殊影响,江南一带多表现为阴柔婉约的风格而在北方则更多的表现出一种豪放快意的方式;在古典建筑的方面也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江南水乡的建筑艺术更多的是凸显小巧玲珑反观北方的建筑艺术却是彰显一种大气和尊贵。

4、自然环境对青年学生的心情和思想品德的影响

自然环境有包括日月星辰、江河湖海、山川平原等,有着“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这样的乐景,也有着“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的哀景,但是不管乐景还是哀景都是会对青年学生产生影响的。良好的自然景色会使青年学生心情瞬间变得顺畅,一切的压力、一切的不如意在面对着连绵起伏的山峦、清澈见底的湖水、浩瀚无际的大漠,雄壮巍峨的长城的时候,全部都在顷刻间无影无踪了,也即是我们平时所谓“借山光以悦人性,借湖水以静心境”。同时这也是我们思政政治教育学原理上说的良好的环境具有对思想政治教育品德的感染和熏陶作用。反观一个心情比较压抑、生活种种不如意的情况下时,看到的萧瑟的秋风、枯藤的老树以及残花飘零,自主不自主会更加使自己的心情沉重、心情压抑,即使一个拥有好心情的人面对此景色,恐怕也会有所变糟。所以糟糕的景色也会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心理产生影响和熏陶。

四、总结

通过分析和综合,了解了自然环境对青年学生的影响。自然环境是不可能有很大改变的,它对青年学生的生长发育有着很大影响。尽管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影响不起决定性的,但是仍然具有一定影响,我们应该去选择自然环境对我们思想品德有利的方面去认识环境、了解环境、甚至可以去创造某些新的环境。

摘要:人的思想品德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是在一定的环境里进行的。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着重分析自然环境对青年学生的影响。

思想政治环境 篇5

摘 要:深刻分析新形势下对官兵的思想活动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正确审视和解决影响官兵思想观念的外部因素,是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改进和创新的前提。本文着重分析了军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外部环境给官兵带来的思想变化,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措施。

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深刻分析新形势下对广大于部群众的思想活动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及基本特点,正确审视和解决那些影响干部群众思想活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在这里、他指明了要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重视面临的客观环境,认真分析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各种因素。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建设一定要重视军队思想建设面临的客观环境及其对官兵产生的影响,才有可能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那么,当前军队思想建设面临着一个怎样的外部环境呢?在这种环境下官兵思想出现了哪些新变化呢?

1、国家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引起人们精神世界的巨大变化,带来官兵思想活动的多元性。江泽民指出:“中国的改革,就其引起的经济社会变革的程度来说,是一场新的革命。这必然引起人们精神世界的巨大变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方针指引下,从农村到城市,私营经济、三资企业、个体经济应运而生,形成了从未有过去的经济成分的多样化、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原来的“铁饭碗”和“大锅饭”被打破了,相对平均的收入在改革开放中拉大了差距,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种环境下,官兵思想活动的多元性随着经济活动的多样化也应运而生。其表现形式,既有正确的、先进的、新生的、开拓的、进取的等各种进步向上的思想观念,又有守旧的、僵化的、错误的、拜金的、享乐的、自私的等各种落后腐朽的思想观念。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官兵思想活动的多元性也随之发展,特别是追求个性、追求个人利益的倾向在增强,加上市场经济本身的效应,形成了与经济成分多样化相适应的新的思想道德观念。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道德规范去要求、约束官兵当今的思想多元性,其作用已经减弱。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新形势下官兵思想活动的特点,在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前提下,努力探索思想政治建设的新方法,开辟新途径,总结新经验,推进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新发展。

2地方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引起了人们对自由择业的思考,带来官兵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就业形式单一,且一旦就业,终身不变。在农村,除了农田集体劳动外,不允许个人从事副业生产和外出打工;在城镇,除了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劳动,也不允许个人在空余时间从事有收入的社会劳动。对于军人而言,择业无需个人考虑,一切由组织决定,反映在官兵思想活动中的特点,自然是依赖性、等待性、保守性和僵化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官兵第二次就业面临的是市场竞争、自主择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官兵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重新选择自己发展的路子。于是,官兵的商品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择业意识等,随着社会就业岗位多变性、不可预测性和就业形式的多样性而得到不断的增强。出于对今后择业的考虑,促进官兵思想活动从封闭性走向独立性,从依赖性走向自主性。在这种情况下,官兵独立意识获得增强。但必须看到,官兵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并不等于思想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对正确的、科学的思想要及时给予肯定和树立,对非正确、非科学的思想耍加强教育,及时给予纠正,使之发展成为对军队现代化建设、对军队稳定、对国家现代化发展和民族的进步有利的思维方式。

3.社会实践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引发人们对个体行为方式的改变,带来官兵思想活动的多变性。改革开放促使我国社会生产方式逐步朝着知识化、无形化、网络化、协调化的方面发展。社会实践方式的改变带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从过去的那种“日出而劳,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朝着自主化、快速化、个性化、教育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方式.不仅使人们的劳动方式改变,收入改变,而且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这种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势必加速了官兵思想活动的变化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针对新时期官兵思想活动的多变性的特点,探索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新办法,用各种新颖的形式和新鲜的、科学的政治思想观点去影响官兵的思想,进而去影响官兵的行为,使“生命线”充满生机与活力。

4.国际环境和国际斗争的复杂性,造成了人们对社会发展的不同看法,带来官兵思想活动的差异性。国际政治多元化,全球经济一体化,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各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传播.国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官兵接受的信息,不管是健康的还是有害的,都涌入他们的听、视觉之中,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凭借其经济、科技、军事优势,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利用各种手段和渠道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在这种国际形势下,官兵思想认识的差异性是自然的,是不可避免的。面对这一事实,我们既要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大胆吸收和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又要积极有效地抵御“西化”、“分化”图谋和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用马克思主义牢牢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官兵思想活动的差异性,大量的是属于人民内部的思想观念的差异,属于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的差异。这种差异必然导致官兵思想的多层次性,造成他们对事物、对社会发展有不同的认识或看法。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任务就是要转化官兵不正确的思想,转变僵化的不适应改革开放的观念,使之达到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同心协力地为完成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建设而奋斗。

5.现代科技媒体信息的多样化,引发了各种社会思潮的碰撞,带来官兵思想活动的选择性。现代科技突飞猛进,促进宣传媒体迅速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递呈现复杂的局面。由于大量信息的传播,各种文化的交流,各种思想的碰撞,官兵思想活动的“选择性”表现为“接受性”。不是接受新生的、向上的东西,就是接受旧朽的、落后的东西;不是接受马克思主义,就是接受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但是,思想阵地,马克思主义科学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必然会去占领,从来没有“真空之地”。因此,军队思想政治建设要紧紧围绕我国社会思想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加强引导宣传教育工作的力度,提高官兵的辨别能力,分清是非,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发展之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整个社会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使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呈现出新的矛盾和问题。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少数人思想迷惘,对个人的命运、社会的前途感到难以把握。因此,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必须及时根据新形势的发展变化,紧紧抓住官兵思想活动的新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创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新途径,新办法。

面对崭新的外部环境,迫切要求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相应地加强和改进。那么,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又应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呢? 1. 用科学理论武装人。邓小平理论作为新时期全党的指导思想已被写进 了党章和宪法。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因为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邓小平理论是同当代中国实际密切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正是邓小于理论指导中国改革开放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所以,做好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广大官兵。只有高举起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才有强大的里论武装人除了要有严格的制度做:到五个结合;读原著与听辅导相结合、自学与集中学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小组研讨与大会交流相结合、自觉学习与适当奖励相结全。总之,对于邓小平理论的学习既要风风火火地形成气候,又要扎扎实实地收到效果,使广大官兵真正从邓小平理论中得到启发和提高。

2、以真挚的情感关心人。有的政工干部做思想政治工作给人留下印象多 是谈心、说教和批评之类。这些方法虽然也有它的必要性和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但往往使广大官兵对思想政治工作敬而远之。在新形势下,官兵思想上产生的一些新变化又容易使人疏忽思想政治工作。所以,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从以真诚的情感关心人入手,让官兵认识到政工干部做思想政冶工作是与官兵交知心朋友。在关心官兵过程中了解各类不同官兵想些什么、喜欢什么和需要什么,特别是实际问题和困难更需要切实关心并帮助解决。,正如有些同志讲的:“现在做思想政治工作,只去讲那些空洞的大道理不行了,官兵们最知道炕头炕梢哪头热。你关心他,实实在在地帮他解决困难,思想政治工作就做到家了。”

3、用先进的典型激励人。我军历来重视典型的示范作用。思想政治工作 手中没有典型,工作就缺乏说服力。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加大了难度,就更加需要重视典型的作用。手中没有典型、也就是说明思想政治工作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无论集体典型还是个人典型都是分层次的,上有全军的典型,下有单位的典型。不同时代又会造就不同时代的典型。各级政工干部要注意培养全军的先进典型,又要注意发现和培养本单位的先进典型。其实,本单位的典型,由于是在条件相同情况下产生的,所以更具有说服力。各级政工干部都应该把培养和树立典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能因为有了高层次的典型,就忽略了抓自己的典型。

4、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人。官兵的思想是复杂和多变的。任何一种思想的形成和变化决不可能只靠几次谈话和宣传一二个典型就能决定的,而是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必须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吸引、影响和教育广大官兵。近年地方的一些经验值得军队借鉴。如由中宣部等众多部门组织的三下乡、送温暖、心连心、手拉手、希望工程、志愿者、青年文明号、五好家庭、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军警民共建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从多层面吸引、影响和教育了广大群众;又如一些地方机关单位开展“单位包乡、处室联村、党员连户”的扶贫工作,开展与百家企业、万名职工结对子、交朋友活动等,也使广大干部受到很多启发和教育。许多部队也结合实际采取子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对官兵产生了无形的教育和影响。这些对广大官兵具有很大吸引力的活动都会产生增强凝聚力的重要作用,同时又使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焕发生机和活力。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篇6

关键词: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G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147-02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传播的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机遇与发展空间。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开辟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办法,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数字化、智能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初步形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形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通过计算机网络,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爱国主义教育、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和素质教育,使他们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计算机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是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产物,使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获得前所未有的优势。

1.资源多,传播快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信息源是大量理论类、政策类、时事类的报刊,信息量往往有限、内容滞后,缺乏时代感、吸引力。而网络时代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更新速度非常快,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单调、陈旧的弊端。此外,网络具有信息可复制性、共享性的特点,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范例、专家辅导、电视教育专题片等都可以上网,共同进入课堂,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数据库、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出现,全方位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加之多媒体技术的存在,学生所获得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形态从平面性走向立体化,从静态变为动态,从而增强了教育效果。

2.虚拟性突出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以高高在上的思想权威自居,将其主要职责视为进行思想理论灌输。而在网络中,现实社会中的年龄、身份、等级等因素都失去意义,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表观点、自由寻找交流对象。因此,面对大学生这个网络群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使传受方消除了地位上的差别,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更有助于降低受教育者的戒备心理和拒斥情绪,使双方的交流更具有亲和力和人情味,从而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引导。

3.互动性强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形式呆板,学生极其被动。网络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由传统的单向灌输型向双向交流型转变,很好地适应了大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与传统的课堂教育相比,网络教育不受时空的限制,一人授课,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同时接受教育,这就打破了师生必须在同一个教室里面对面才能进行教学的状况。网络的双向交流是其它载体所无法比拟的。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与创新

“创新是民族进步,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在维护高校稳定与推进高校深化改革过程中起到重大作用,自身的创新是其关键。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思潮在高校的碰撞尤为剧烈,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工作方式方法、工作内容等都提出了全面的挑战。[1]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制度诸多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创新,以适应时代的步伐。

1.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创新

当前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做好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要加强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仅仅依靠行政管理体制,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也难以对当代大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网络背景下,必须以法管人、制度育人。针对个别班级纪律涣散、学风不正、思想政治工作滑坡的局势,应从强化制度入手:一方面,完善班级或年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凡事有章可遵;另一方面,要在建制基础上做到严格落实,既做到有章可循,又做到执法必严。当然,在建章立制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让规章制度尽可能地人性化,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让大多数学生所接受,这样才会在执行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

提升教育者的信息素质,建立符合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培养既懂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通网络技术的教师队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教师在工作中要学习网络知识,掌握网络运用规律,增强网络意识,成为驾驭网络的行家能手;还要积极引导高校学生遵守信息规则,帮助学生正确分析、理解和利用网络信息,扫除网络信息的负面影响,让健康的网络信息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更要善于过滤、调控和发布网络信息,牢牢掌握网络信息交流的主动权,打好信息交流的主动仗,从而顺应时代的要求。

3.工作手段的创新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屡见不鲜,常以说服教育为主,这种传统的教育手段应随时代与教育对象的变化而变化。虽然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但也要肯定它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良好效应,如开辟新的阵地、提供新的手段等。因此,应充分利用网络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创造更为新颖、更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式,是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着力探究的课题。

4.教育观念的创新

在新的历史时期,网络及各种信息技术层出不穷。思想政治工作是为实现党的总任务和基本路线服务的,高校就是要切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围绕这一宗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更新观念:①想学生之所想,为他们做好服务工作。如今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个性张扬,接受新知识的能力非常强,但心理却较为脆弱。因而,应经常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情感上遇到的难题,关心其疾苦,倾听他们的心声和建议,多给予特殊群体学生以关怀与照顾,多给问题学生、学困生以关爱。只要真正为学生着想,就一定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拥护,也就较容易地将学生的行动统一到工作要求上来了;②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当前大学生知识较丰富,素质也较为全面,因而在工作中要讲究平等和民主,工作细致到位,充分信任学生,学生往往会主动维护施教者的权威。

5.教育内容的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工作的灵魂与生命线。因此,必须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习管理和生活管理等日常行为管理的全过程,并当作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分析当前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两方面予以加强: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取向定型的关键时期,需要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来加以校正。针对部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错位,教育工作者要利用一切机会,结合具体人物与事例对他们进行经常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②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当前的大学生多为80后、90后,独生子女居多,养尊处优,遭遇的挫折较少,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当学生遭遇挫折后,思想政治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帮助他们消除负面影响。对受挫学生的失常行为,应给予谅解,积极营造充满关怀、支持沟通的良好氛围,让他们在遭遇挫折后,学会分析利弊,并进行自我调节。

参考文献:

[1]莫勇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机制探析[J].高教论坛,2003,(01).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研究综述 篇7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概念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概念, 理论界并未形成一致的看法。概括起来, 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1. 以“人的思想品德”或“教育对象”为中心项

陈秉公认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环境在受教育对象周围并对其产生影响的客观现实。也可以这样说,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是除了教育以外, 影响教育对象的一切外因的总和。”岳金霞把其定义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自觉环境因素。”

2. 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中心项。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贯穿人类发展的始终。沈国权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和过程起着影响和作用的诸因素的总和, 是多层次、多侧面、多要素的复合结构。”杨业华区分了广义的和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 并指出其中心体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具体地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沈壮海教授指出,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处于其中的客观外在。客观因素对主观因素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会确保教育活动的顺利展开和教育质量的稳步上升。

3. 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中心项

张耀灿等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它是指在人的的思想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与之交互作用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此外, 还有一些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等概念做了比较和区别。这些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概念的丰富和完善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分类

由于分类方法和分类种属不同, 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分类很不一致。张耀灿主张按范围、性质、状态和内容分类, 而陈秉公则提出社会、单位、家庭和社交四个类别。

第一, 按空间域划分,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一般说来, 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环境主要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心理环境, 包括影响人的思想、行为、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微观环境通常指与人的思想、行为与心理等直接相关的局部的小范围的环境。

第二, 按时间域划分,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分为既往环境、现实环境和未来 (预想) 环境。既往环境也即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它与现实环境、未来环境之间形成了相互对照、分属各异的时间区间环境。

第三, 按性质域划分,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分为良性环境和恶性环境。良性环境指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创造顺境, 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促进作用的环境。与之相对, 恶性环境则指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创造逆境, 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碍作用的环境。

第四, 按状态域划分,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分为开放环境和封闭环境。开放环境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要素单独或共同组成的能够与外界进行交往和交换的氛围和状态。封闭环境则指与外界缺乏交流的氛围与状态。

第五, 按构成域划分,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以分为社会人文环境和自然人文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思想文化环境等。自然人文环境指自然环境中具有人文特征, 可以在实践中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服务的环境。

以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按不同领域的分类说明, 人们从多角度、宽领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展开深入调研, 可以更好地为其有效展开奠定基础。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

总结和归纳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 既要全面, 又要突出特征。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特征的研究方面, 理论界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 以罗洪铁教授为代表, 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可创性、动态性和渗透性的特点。

第二, 以宇文利为代表, 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多对对立特征的统一体, 是复杂性和可控性、开放性和封闭性、直观性和抽象性、稳定性与动态性、客观性与主观性、整体性与局部性的统一。

第三, 以彭庆红为代表, 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由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环境要素构成的大系统。这一系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即整体性与有序性的结构特征, 阶级性与社会性的本质特征, 以及广泛性、复杂性、动态性、渗透性与可塑性的外在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说明, 环境是多样的、变动的。只有针对不同特点要对症下药, 才能将环境研究深入到底。

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功能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功能的研究, 罗洪铁教授认为, 存在三种不同的思路:一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出发, 分别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如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过程、内容、方法、效果等, 形成了环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制分析;二是从主体出发, 概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功能;三是考察某一类型的环境的影响。目前, 理论界有这样三种看法。

第一种观点以罗洪铁、郑永廷教授为代表。他们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出发, 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导向功能、动力功能、感染功能、约束功能。

第二种观点认为, 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促进作用;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具有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约束和规范作用。

第三种观点以陈秉公为代表。他认为, 某些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环境对人施加的环绕力有三种, 一是推动力, 二是感染力, 三是约束力。

五、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功能的发挥, 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因而环境建设也是环境研究的一大热点。概括地讲, 这一研究主要有以下五个角度。

1. 环境控制论

陈秉公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总体标准就是环境的美化、净化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具体标准可分四个层次或水平, 即完全控制、基本控制、部分控制和丧失控制。此观点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控制方面, 突出强调人对环境的自主控制能力。

2. 环境优化论

第一, 通过环境选择进行优化。郑永廷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原则就是自主性和互利性原则, 提出环境选择实验法和隔离法。这一观点强调发挥人在实践活动中的自觉能动性, 对环境进行选择。后增加整体性原则。

第二, 通过将消极因素转为积极因素进行优化。陆庆壬提出,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包括优化社会导向、优化环境作用和优化内部环境三方面。李虹认为, 优化是积极因素对消极因素的抑制并使其转化。他进一步指出了优化的六原则, 即方向性、横向协调、纵向一致、综合优化、利用与拓展相结合。

第三, 环境优化共振论。这一观点强调通过优化“大气候”和“小气候”, 实现德育的整体育德。许多学者从优化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述。

3. 环境创造论

这一观点强调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 即通过人的能动性创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环境因素。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探讨, 论述了关于“环境创造说”的要素、特点、基本原则和途径。姜正国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过程是一个多维的过程, 是由其环境创造者、作用对象和环境因素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系统。这一过程具有社会性、实践性、主动性与被动性、同时性与多端性、长期性与反复性的特点。于海洋、杨淑珍提出环境建设理念的创新, 主要论述了环境育人理念、以人为本理念、生态环境理念和和谐环境理念。杨业华分析了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建设的自然适应性原则、方向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求实性原则、创造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拓展性原则等基本原则, 以及建设的社会导向法、整体协调法、筛选转释法、利用优势法、环境隔离法、适时强化法、比较鉴别法、典型示范法等基本方法。

4. 环境开发论

环境开发着眼于如何利用环境, 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蕴涵的教育资源, 发挥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开发环境的教育价值。这一领域相关论述较少。郑永廷认为,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 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切入点就是建设本单位的精神文化。

5. 情境创设论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而言, 在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中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环境因素。目前, 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研究较少。李辉提出以情趣环境、对话情境为内涵的集体学习情境的建设, 在教学过程、日常生活和利用媒介中的认知情境的建设, 以人文学科和心理关怀为主的感化情境的建设等思路。

人文环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篇8

一、良好的人文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 其根本任务是端正人的品行、完善人的人格, 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依托一定的环境, 以人的需要为前提, 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达到全员育人、环境育人。而人文环境建设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于高等院校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实处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高校人文环境包括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 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术氛围等, 大学生能动地受到环境的影响和熏陶, 从而提升整体的素质和修养, 有益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良好的人文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1、良好的人文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

良好的人文环境, 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的产业化, 给高校办学带来效益和发展并且由于高校扩招, 让更多的学生, 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学生有了上大学的机会。但同时, 高额的学费、生活费以及其它费用把许多贫苦家庭的学生千辛万苦考上大学却没钱上, 或者交上第一年学费之后, 连吃饭的钱都没有, 这给他们带来心灵痛苦, 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必然受到影响, 必然出现悲观失望、心理消沉、学习积极性差和道德滑坡等现象, 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难题。而良好的人文环境所具有的人文价值必然会给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以正确的价值导向作用,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良好的人文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作用

良好的人文环境,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学习做人的自觉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和做人的素质。一个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的途径, 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在教育的过程中, 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抵触情绪, 缺少说服力。由于大学生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 不盲从权威、反感空洞的说教, 同时由于大学生可塑性强, 易于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因此, 良好的人文环境所体现出的潜在的隐性教育作用就发挥出来, 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环境的感染和熏陶, 自觉地按照成才的模式塑造和提高自己, 完善自我, 自然而然地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3、良好的人文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建构作用

良好的人文环境,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大学校园里的学生, 尤其是新生, 来自不同的地方, 有过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经历, 家庭经济情况千差万别, 当他们在一起生活、学习时必然给他们带来困惑、迷茫、失落等心理上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平等、互爱、尊重、理解、信任的心理构建极为重要。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团组织活动, 使他们的业余生活得到充实, 使他们的才华得以展示, 这样的人文环境能够缩短大学生的适应期, 有利于他们健康、向上的心理的形成,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也就必然有利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4、良好的人文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范约束作用

良好的人文环境, 有利于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与提升, 道德人格是大学生素质的集中表现, 其重要内容是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这也是当前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这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和要求, 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有德有才, 才是真正的人才, 才是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人才, 凡事德为先, 有才无德之人, 往往自私自利, 缺乏爱心, 缺乏集体意识, 这不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 应该明白培养大学生的标准和目的, 因此如何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高尚人格就极为重要。而良好的人文环境必然会促进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高尚人格的形成, 会使他们潜移默化地感受到高尚道德的力量, 并逐渐学会关心、帮助、奉献, 而这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环境的措施

1、建立规章制度, 优化高校人文环境

建设规章制度环境就是要通过制定有序的规章制度来调节受教育者无序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不以规矩, 不成方圆, 虽然大学生经过多年的中小学教育、家庭以及社会的教育, 然而当来到纷繁复杂的大都市时, 他们的心理会产生变化, 特别是大学的管理制度, 让他们自由散漫起来, 迟到、旷课、逃学现象出现, 甚至沉迷网吧、酗酒闹事等, 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 并使之遵守至关重要。一旦学生违反规定, 必须严肃处理, 并耐心说服教育, 使之认识到规章制度对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性, 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渗透到管理、考评等规章制度中去, 要与规章制度相结合、与大学生的考核制度相结合,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操作性, 而且也增强了教育的辐射力和保障力量。

2、营造文化氛围, 优化高校人文环境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优化高校人文环境的重要内容。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是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因此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 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让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同时把培育良好的校风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校风是校园文化的本质表现, 是学校管理和办学水平的集中表现, 显示着校园文化的层次, 体现着学校师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修养,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

3、利用网络媒介, 优化高校人文环境

现代校园网络媒介多种多样, 有广播、电影、电视、录相、计算机网络、报纸、黑板报、学习园地等, 因此借助各种现代校园网络媒介进行思想政治的宣传, 不仅具有典型性、生动性, 而目贴近生活, 容易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发, 从而无形中优化了校园人文环境, 使大学生们乐在其中, 既学到了知识, 又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并逐渐学会自立、自强、自信, 乐观、向上、奉献、友爱, 这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

4、注重心理健康, 优化高校人文环境

由于成长环境、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差异, 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各种的心理问题, 如封闭、迷茫、沉沦、悲观失望、好高骛远等, 这些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必然响应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不利于他们的学习、成长, 不利于和谐、稳定的校园人文环境的形成, 更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针对这些心理问题, 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心理放松与自我调节, 通过各种方式, 引导他们如何正确地看待目前所出现的问题, 引导他们自信、自尊、自强, 培养其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质, 并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走出心理暗区, 使大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 促进平等、和谐、进取的校园人文环境的形成。

摘要: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的环境促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在不断积极探索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本文拟从人文环境的角度来谈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主要从良好人文环境如何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如何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环境的措施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人文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良好

参考文献

[1]蔺媛:《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科技信息》, 2006 (3) 。

[2]籍瑞瑞:《浅谈新时期加强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职业》, 2008 (6) 。

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篇9

关键词: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人们利用网络传递信息、购物、学习、生活、工作。网络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也能为人们提供很大的便利,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大学生更是网络的忠实粉丝,现在几乎没有学生不上网,据相关数据报道,现在大学生的平均上网时间每周高达26小时,个别大学生的在线时间超了40小时。因此,在网络环境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相关高校教研人员应深入了解网络,利用网络合理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教学方法。这样,高校才能运用网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利用网络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使学生主动地融入教学中,这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所以,高校教研人员要重视网络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让创新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

一、关于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

(一)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伴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全球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并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局面。而且网络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生活,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也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我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国外交流沟通,从而获取更多的国外信息。与此同时,特殊的网络环境也在逐渐形成中。

目前,我们可以通过两层含义理解网络环境:一是广义的网络环境;二是狭义的网络环境。广义的网络环境是指基于网络时代下的社会环境;而狭义的网络环境则是指虚拟环境,这种虚拟环境只能通过计算机显示出来,如果没有呈现虚拟环境的主体,狭义的网络环境则很难形成。在虚拟环境中网络系统可以不断地更新信息和资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在生活上、学习上的需求,虚拟环境具有从物理到非物理、由实到虚转变的特征。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使用网络信息技术时,会发现网络世界的虚拟场景与现实生活相似,当人们融入虚拟世界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就会发展转变。但虚拟环境与现实世界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虚拟环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能随时随地为人们提供充足的信息,并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在创建网络环境时,相关的设计人员需要结合丰富的资料和良好的技能,才能设计出优质的网络环境。因此,高校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比如,多媒体教室,为学生展现了学习界面的软件系统,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学习资料等。网络环境在生成的过程中,需要借助数字化技术与现实社会的信息,进而形成网络虚拟环境,网络虚拟环境与现实世界相比,它只是现实世界的折射,并不能代表现实世界。所以,在分析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时,人们需要辩证地看待网络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特征,网络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承担者,又是接收者;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发动者,又是受动者。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特征的变化。因而,在网络环境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时,相关的科研人员需要结合网络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征。此外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几点特征:(1)开放性与时效性;(2)主体性与匿名性;(3)平等性与互动性;(4)内容的丰富性。

(三)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网络环境的出现充分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也有效地转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网络环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在网络环境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应勇于迎接挑战,抓住时机,在网络环境中找到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优化网络,从而促进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四)具有引导学生的功能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形成政治精神,理解做人的道理,并坚持将政治精神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然后,教育工作者要有效地利用网络,普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与时事热点,这能让学生准确地区分网络信息。其次,教育工作者要通过网络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作用,让思想政治观念深入学生的思想,从而增强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同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指导,稳固学生的精神支撑。只有教育工作者有效地利用网络引导学生,才能让学生得到真正的教育。

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时,教育工作者需要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话语权,重新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帮助学生明确成长和发展的目标,让学生朝着正确的目标努力。此外,当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受到良好的熏染时,也会带领其他同学共同发展。

(五)网络具有防止西方文化冲击的功能

现如今,课堂教育教学形式缺乏新颖性和趣味性,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就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对外国文化产生强烈的研究兴趣,虽然这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但却十分不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承,如果学生长期受到外国文化的熏染,则很难明确我国政治发展的方向,也无法理解我国政策的内涵,从而导致我国的国力下降。因此,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时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学生对思想政治内容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地进入高校开设的网络教育平台,这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也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进入网络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但在这之前,高校应对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包装,改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模式,让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内容既具有教育性,又具有娱乐性,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关注网络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由于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其身心发展和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成熟,并且学生缺乏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所以,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很容易发生转变。因此,为了有效地防止西方文化对学生思想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高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并采用科学手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避免学生崇拜西方文化。但传统的教育手段已无法满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需求,因此,高中在构建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时,应以防止西方网络文化冲击为主,以学生为本,选择开放式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二、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网络具有传播信息速度快、信息含量较大、信息内容丰富、互动性较强等特点,网络的这些特点给教研人员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并有效地减轻了教研人员的工作负担。但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并不是十分乐观。通过分析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发现,虽然网络环境帮助学生提升了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但网络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载体建设落后

当前,大部分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都在建设校园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研究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与此同时,高校在建设网络校园环境的过程中,也需要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网络平台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并实时更新其中的内容,以方便学生预览。但现状是虽然高校不断地更新信息,但仍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这主要是因为高校设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过于单一、死板,网络平台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为理论知识,缺乏多姿多彩的真实事件和新闻,使学生对网络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学习的热情。另外,高校没有为学生设置交流平台,使学生在阅读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无法与其他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也无法发表自身的想法和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调查显示,99%的学生经常上网,但只有4.6%的学生会时常关注学校创办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由于网络载体建设的落后,导致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逐渐下降。

(二)教研人员缺乏良好的网络意识

尽管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研人员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准确地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变化。但大部分教研人员缺乏良好的网络意识,在教育学生时,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致使网络信息教育无法得到广泛的实施,同时,也严重阻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三)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现如今,学生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错误的思想价值观。而且,由于网络中存在的信息良莠不齐,一些不良网站很容易引发学生的不良心理。这样,学生在关注信息时就容易被这类网站误导,失去判断能力。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严重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针对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出的策略

(一)合理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现如今,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可以利用网络查询资料。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师应合理地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规范网络平台,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确主要内容,进而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印象。与此同时,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在网络平台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了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升思想政策教育的效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重视网络平台。

(二)创新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构建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平台的主要目的是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因此,在构建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平台的过程中,高校应充分结合实际的思想教育内容,创新网络环境中思想教育的形式,让网络教育平台的形式别具一格,具有吸引力,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点击率。在此过程中,教师切勿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理论知识,而应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参与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深刻体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网站具有吸引力,才能发挥时效性,否则只做表面宣传,是无法取得成就的。

在创新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时,相关教研人员要遵循相关的要求和规定,在不改变思想政治网络平台原有构建理念的基础上,在网络平台中加入新颖的内容,及时更新网络教育平台的形象,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具有真实性、快捷性、贴近性,从而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让学生接受和认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三)创新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秉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高校教研人员需要创新网络平台教学方法,在网络环境下,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开展网络交流平台,定期设计思想教育交流主题,让学生通过网络教育平台,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当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探究和讨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时,学生的内在潜力就会被激发出来,从而形成独特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

在构建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平台时,高校应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过程中受到良好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高校要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加强管理,防止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容进入网络教育平台,并在网络教育平台中融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高校只有在网络教育平台中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内容,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才具有价值和意义。

(五)利用网络多元化特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世界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出现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也充分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互联网具有较多的功能,并且这些功能帮助人们顺利地完成工作任务,减轻人们的工作负担。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合理利用互联网的功能和特征,积极推动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以网络为载体,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渠道。所以,教育工作者要将网络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根据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案,设计新颖独特、别出心裁的网络教育形式。此外,高校应构建完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框架,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

(六)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

在加强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让学生规范自身的行为举止,从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其次,教育工作者要对学生加强德育和素质教育,在某些方面约束和限制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因此,在规范学生行为举止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大力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训练,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制定文明网络行为准则,让学生遵循网络行为准则,正确上网。与此同时,教师要调动学生上网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上网,但教师应让学生文明上网,这样网络教育平台才能发挥作用。

(七)建立健全网络平台管理制度,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教师是学生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引领者,教师在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果缺乏教师的指引和教导,学生则很难有效地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创办的重要性,也无法积极主动地进入网络教育平台。因此,在创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之前,高校应建立健全网络平台管理制度,创新管理队伍,加强师资培训,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和观念,教师才能在网络教育平台中完善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

总而言之,在网络环境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时,高校需要明确创新目标,制订新颖的创新方案,采用合理的创新方法,为学生打造一个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高校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加强监管,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文化知识,从而使学生热爱学习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并在网络教育平台中培养自身的文化素养,激发自身的思想情感,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 篇10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周围, 对其影响的一切外因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所包括的内容极其广泛又丰富多彩。依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方式。如按构成要素, 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构成范围, 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按构成内容, 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等。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1、校园环境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之地。良好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智的启迪, 行的规范;能影响人的思想, 陶冶人的情操, 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校园环境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精神文化和规章制度。校园的物质环境即基础设施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硬件”, 没有充足完备的“硬件”作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就变成一纸空文。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学生公寓、实验基地、运动场、校园网络等等。良好的基础设施、优美的校园环境能给大学生充满愉悦之感, 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此相反, 如果基础设施不齐全, 势必会影响教育效果。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环境的灵魂和核心, 是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软件”。高校的教育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 而且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体育活动, 寓教于乐, 陶冶情操, 提高素质。精神文化活动包括:组织各类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举办各种体育活动和校园文化艺术节, 开设多种讲座和演讲比赛, 组织各种团队和作品展览活动等等。此外, 还可以张贴激人向上的海报、标语, 这些良好的文化氛围便会持续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政治观等。规章制度是顺利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保障。这里的规章制度, 既包括规范学生行为的, 如《高等教育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学生道德规范》等等;既包括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管理等共性的内容, 也包括校训、校歌等独具个性的内容。学校管理要坚持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 只有这样, 才能建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高尚道德情操。

2、家庭环境

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赡养关系组成的最基本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 是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构成社会的一种基本细胞。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 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因此, 父母也便成为孩子的启蒙老师, 具有传授文化知识、培养道德品质、指导行为规范等责任。家庭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家教和家风、家庭成员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因素。家风是指一个家庭在长期生活中, 甚至在世代繁衍中逐渐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处世原则、行为习惯和生活作风。亲切和睦、相互理解、充满爱心、奋发向上的家庭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反之, 则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父母应多采取相对自由民主的方式, 多了解孩子的学习工作情况和思想发展动向, 创造民主、和谐、轻松、温暖的家庭氛围。

3、网络环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互联网作为传播的新媒介, 迅速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 甚至改变了人们的一些生活方式。在中国上网人数中, 大学生占绝大多数。运用信息技术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 已成为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然而,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 互联网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历史的机遇, 创造良好的条件。信息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而且网络信息形式多样, 图文并茂, 易为学生接受。互联网络集知识与娱乐于一体, 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大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在网络中畅游, 不仅可以通过看新闻或浏览网页增长不少知识, 而且可以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另一方面, 互联网又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网络信息多而杂, 容易使大学生迷失方向, 而且网络信息既开放又隐蔽, 网络犯罪率不断上升。对于互联网的影响和作用, 我们应该积极面对

I实NTE践LL与IGE探NC索E························

和利用, 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科学的管理, 提高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

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是净化育人环境的关键环节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 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 形成一种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随着社会发展, 各种不良现象严重侵袭着大学生的头脑, 如权钱交易、贪污腐败、网络犯罪、家庭暴力等等, 这些现象使大学生心理产生巨大的震憾, 对社会、对前途丧失信心, 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都尚未成熟, 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因此,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 是各高校净化育人环境的必然选择。优美的环境、和谐的氛围、融洽的人际关系, 不仅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 而且对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习惯, 塑造学生的健康心理,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也会起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作用。

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深化教育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已经成为必要趋势。“市场经济规律要求我们的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而组织,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是当务之急。”与其它各类教育相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市场经济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更为密切、更为直接, 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市场需求, 培养社会市场所需人才。高校毕业生要顺利走出校园走上社会, 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 而且必须具备强健的体魄、良好的职业道德、优良的心理素质以及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要满足这一社会需要, 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 尽量减少和消除不良环境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把他们往好的方面引导, 使其不但具有扎实的专业识, 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从而成为市场需要、企业欢迎的人才。

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是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学生读书最根本的就是为了解决以后的就业问题、生计问题。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为了让学生有个更好的读书、生活氛围, 使其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是为了学生将来有更好的发展, 也就是以后能更好地就业。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特别是校园环境建设, 可以塑造高校的良好形象, 扩大其知名度, 从而增强学校对学生及家长的吸引力, 对企业的影响力。此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和优化, 可以使学生在健康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获得全面发展, 提高综合素质, 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好更充足的条件。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

1、积极利用大众传媒环境和互联网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大众传媒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两个方面加以冲击。第一,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第二, 一些不良信息冲击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加强舆论导向建设是应对这两个冲击的重要对策。高校的舆论导向的建设一定要积极全方位的利用大众传媒, 抢占各种信息阵地, 以强烈自信的姿态面对各种不良信息的冲击。舆论导向的建设必须全方位的进行, 从互联网到广播、电视、报纸, 一个都不能少, 这才能保证有效的抵制各种不良信息。要加大物质投入, 全面提高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安全水平。我国要加大对网络建设尤其高校网络建设的投入, 包括人力的、技术的和财力的, 努力提高校园网络技术安全水平, 净化校园网络。

2、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要素之一, 校风属于社会主义文化的范畴。优良的校风是高校多年积淀下来的。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端正的教风、学生良好的学风、管理者优良的政风。这些要靠大力倡导, 日积月累, 持之以恒地发展才能见效。要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政治关系、思想关系、伦理道德关系等等。使校园充满一种争强好胜, 你追我赶的紧张而又活跃的竞争气氛。既使大家感到一定的思想压力, 又使大家受到激励和鼓舞, 营造起宽松和自由向上的良好环境。

3、积极改进课堂教育

课堂教育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关键应努力提高学生辨别是非能力, 引导他们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 抵制和批判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侵袭。多进行正面教育, 让健康和美的东西在学生中扎根。加强对错误思想的辩析, 使学生在比较鉴别中, 自觉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观点、方法。而要改进课堂教育, 关键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 使其对大学生参与社会文化生活的内容、心理、规律系统了解。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

4、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转换观念, 减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社会的差异,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真实性, 也就是要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环节。社会实践是连结学校和社会的桥梁,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因为外部的教育影响和书本的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大学生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亲身体验, 才能为人们所理解、吸收与消化从而转化为大学生内在的思想观念。同时, 通过社会实践, 对社会进行真实的接触, 以弥补高校相对封闭带来的对社会缺少认知的不足。为此, 应该结合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特点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摘要:环境因素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要有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网络环境, 本文从这四个方面着手, 阐明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

[2]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 延边大学出版社, 1999年。

[3]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

[4]姜正国:《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 《教育探索》, 2002年第10期。

[5]陈正文:《论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的创造过程》, 《理论与改革》, 2000年第10期。

[6]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

[7]万光侠等著:《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 人民出版社, 2006年。

思想政治环境 篇11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创新

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带来的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式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新的教育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诞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关键就在于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有超前意识和现代化意识,大胆迎接挑战,抓紧学习掌握网络技术,认真研究网上思想文化交流和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网络宣传的本领,在网络上不断开辟、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把网络变成创新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先进工具,培养具有创造性、能适应21世纪激烈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学会用真诚和真理去说服人、感召人、凝聚人,努力增强教育者的服务意识,树立民主化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同时,着力激发和引导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培养大学生的自律能力。惟有自律,才有可能对各种信息进行清理、筛选、分析和综合,拒绝不良信息,吸收有用信息,要学会自已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将自己塑造的更完美、更理想,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以主体的姿态积极参加教育活动。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老师角色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顺应时代要求,加强学习,加快角色调适与创新。教师角色定位要从教育的灌输者、说教者转变为网络传播中的“把关员”,既是教育者,又具有非主体性的特点;既具有高新技术、廣博的知识和良好的品德,又不以权威自居;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输者,又是网络信息传播的监控者;既不强行“说教”,又积极提供“选择”和“引导”,与学生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从而使自身更具有人情味、更具有亲和力,也更具有取得教育效果的魅力,从而达到“不教而教”的教育境界。

三、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拓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与渠道,创造更为新颖更为有效的、适应高校学生信息交流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着力研究并着手解决的一个紧迫课题之一。网络具有两面性,它的发展与普及,使一个全新的思想文化交流空间正在迅速扩大,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与此同时,由于技术条件、管理水平及立法依据等方面的原因也有不少消极颓废,黄色下流、甚至反动的信息,形成了信息垃圾,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正确观念的形成。这些垃圾如果长时间在网上“流通”就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误导,如不及时清理很可能对社会的安全和稳定造成危害。所以要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必须主动出击。绝不能等破坏性因素强大成熟后才讨伐,要防患于未然,打好“主动战”。用新的教育方法去开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如建立网站直接发布有关信息和资料,开设电子论坛,开展网上讲座和讨论甚至在线答疑,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让他们懂得在网络世界中怎样获取、在哪里获取需要的信息,学会辨别、分析。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需要变单向的灌输式为双向互动的交互式交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具有比受教育者更高的学识、更多的信息,有较高的威信和信息优势,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居于主导地位,实行的是信息的单向灌输。而在网络面前,信息接受的内容和过程都是平等的,甚至会出现教育者掌握的信息不如受教育者的情况,带来对教师权威地位的冲击。其实这种网络非中心化的特征正有助于平等的交流和互动的沟通,能促使教育者更多地采用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工作方法,更加清晰地了解学生的思想,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加以引导,由传统单向交流中的独角戏甚至口服心不服真正做到双向互动、口服心更服。同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现代化。

四、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灵魂。网络的优势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和有效性;但也为各种负面信息的存在与生长提供了土壤,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显而易见的消极影响。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创新和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的时代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与创新的基本要求,要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感,必须注重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对象新的特点,增强教育引导,提高受教育者自我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意识。当代大学生既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欲望,追求个性化,也能以积极、开放和竞争的心态面对社会,相对理智务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真正反映了时代精神和当代青年学生的特点,才能保持青春魅力,迎接时代提出的挑战。同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方面必须加强有针对性的教育,及时纠正不良的思想倾向,端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不断调整、充实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加强内容的客观性、理论性和现实性;并抓住现实中的争论焦点,用正反事实说话,不回避矛盾,不搞片面性,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从而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五、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创新

提高施教者的信息素质,建立一支符合网络信息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的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这是网络对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有力的组织保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很少关注学生上网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其对网络知识知之太少,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培养一支既懂业务又通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则显得尤为紧迫而必要了。在工作中要学习网络知识,掌握网络运用规律,增强网络意识,成为驾驭网络的行家能手;要积极引导高校学生遵守信息规则,帮助学生正确分析、理解和利用网络信息,扫除网络信息的负面影响,让健康的网络信息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要善于过虑、调控和发布网络信息,牢牢掌握网络信息交流的主动权,打好信息交流的主动仗,从而顺应时代的要求。

网络环境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浅析 篇12

现代企业越来越离不开电脑, 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越来越多的职工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因此, 在网络环境下建立现代化和谐企业, 营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氛围, 利用网络优势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并化解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 是摆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是网络带给思想政治工作的机遇和挑战。

1 网络带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机遇

网络继广播、报纸、电视成为新兴的“第四媒体”, 以迅猛的速度影响社会经济生活, 成为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事物之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身在其中, 应抓住机遇借助网络技术优势,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力度, 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影响。

1.1 借助网络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 可以在同一时间向所有在线的职工传播大量信息。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传统思想政治工作面对面谈心召开座谈会等费时费力, 而通过网上论坛群组交流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 同时又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1.2 网络的隐蔽性使职工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沟通

网络模糊了人与人之间因社会地位、性别、年龄等而产生的差别, 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网络让领导与职工不分高低, 让思想政治工作者与职工难分你我。没有了身份高低的影响和明确的教育目的, 职工更加容易接受倾听和参与, 在不知不觉间吐露了心声。

1.3 海量信息数据为职工提供了完善自己、充实自我的平台, 有利于培训教育的开展

互联网包容天下, 存储着丰富的知识内容, 是一个包括各行各业各个学科的大学堂。只要连接网络, 打开网页借助搜索引擎, 便可以取己所需, 为我所用。职工从被动的接受知识, 到主动的去学习知识, 大大的激发了职工的求知欲。

1.4 信息共享为企业政治工作者提供了吸收和借鉴兄弟单位、全国各地甚至各国优秀经验的条件

在通过广播、报纸、电视做为主要信息来源的时代里, 思想政治工作者学到的理论知识毕竟有限。如今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资讯学习思想政治工作的先进经验, 充实工作内容, 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

2 网络带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

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自由性、开放性等特点, 使其成为难以控制和管理的媒体。五光十色的网络世界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的同时, 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1 网络的互动性

网络的互动性使人们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而且成为了信息传播者甚至制造者。职工可以把其认同的信息内容上传共享, 也可以把自己的观点意见通过网络表达出来。在其表达了真情实感的同时, 也容易把一些不利于企业稳定的个人看法传播出去。

2.2 网络的隐蔽性

网络的隐蔽性使信息传播者更为随意更加敢于表达, 信息真假难辩甚至以讹传讹。在网络上, 匿名发表言论模糊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可谓人人平等。也正是这种匿名状态下的平等, 可能会造成一部分人无所顾忌,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甚至不负责任的乱说。而在企业内部网络论坛上的匿名随意发言, 更是可能影响职工心态和企业稳定。

2.3 网络的丰富性

网络媒体包罗万象, 可谓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职工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整个世界。网络的丰富多彩, 使普通职工可能拥有极多的知识储备。对于这样一个可谓“知识渊博”的职工群体, 如何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4 网络的复杂性

网络媒体成为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大的信息库的同时, 还是一个五光十色的游乐场和一个破坏性极大的垃圾场。许多职工尤其是青年职工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 占用了大量钻研技术、提高自己素质的时间, 对职工的成长成才极为不利。而且汹涌而来的大量信息中, 好坏参半优劣难分, 反动、色情信息泛滥, 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受其不良影响, 甚至违纪违法。

3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如何应对网络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在网络时代的新形势下,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趋利避害。一方面扬网络之长, 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网络上去, 利用先进技术构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另一方面避网络所短, 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加以监督, 让虚拟的网络为现实的思想政治工作服务。

3.1 取网络所长, 构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平台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因为网络媒体的良莠不齐而因噎废食, 应积极寻求利用网络优势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借网络东风, 造思想政治工作之势。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借企业内部网络平台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论坛, 用网络架起思想政治工作者与职工的连心桥。在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平台上及时发布与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 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及时答复解释, 使职工充分享有知情权。从而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吸引职工关注企业内网, 关心企业动态, 营造和谐统一的工作氛围。

3.2 建立健全组织, 培养既懂网络又懂思想政治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网络环境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需要一批同时具有思想政治素质和网络技术素质的人才。网络的开放快捷方便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企业必须通过培训建立起一支精干、专业、高素质的懂网络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

懂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能够起到过滤有害信息, 传播有益信息, 整理海量信息的作用;能够更好的发挥论坛作用, 处理论坛上的事务;能够引导职工在论坛上的发言方向, 并对不良言论进行删除处理等等。

3.3 运用技术手段, 加强管理监督

网络媒体做为企业组织职工、服务职工的新平台, 需要运用技术手段, 加强网络媒体的管理和监督。

企业内部网络可以通过先进技术手段的管理和监督, 既能保证职工因工作需要使用网络, 又能保证职工不受不良信息干扰、沉迷游戏等。例如利用网页过滤功能, 禁止员工使用特定的网站;邮件监控功能, 可禁止员工通过邮件传送需要保密的文件资料等。

3.4 创新方式手段, 吸引职工关注

相较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 网络思政工作的方式手段更加灵活多样。思想政治工作要利用网络资源, 充分发挥网络声、像、图、文并重的优势, 增强政治教育的知识性、趣味性、新颖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样既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 教育了党员群众, 又增加了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号召力, 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宣传的渗透力和感染力。

4 结语

网络媒体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 我们必须不失时机、抓住机遇, 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发展;同时, 面对网络带给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 我们要掌握网络技术, 未雨绸缪, 以网制网。我们要重视网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碰撞, 规范职工的网络行为;加快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建设, 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平台, 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使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中充分发挥其生命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瑞芬.谈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三大规律[N].北京日报.2009年9月7日.[1]张瑞芬.谈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三大规律[N].北京日报.2009年9月7日.

[2]谢英芬.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建设的问题和对策[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12期6u7.[2]谢英芬.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建设的问题和对策[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12期6u7.

上一篇:农机装备下一篇:不同时期的屏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