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

2024-08-29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共12篇)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 篇1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和科学化的必然要求,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从经验型向理论自觉型提升的现实期待。自20世纪80年代陆庆壬首次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以来, 这一研究日益深入, 成果丰硕。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概念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概念, 理论界并未形成一致的看法。概括起来, 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1. 以“人的思想品德”或“教育对象”为中心项

陈秉公认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环境在受教育对象周围并对其产生影响的客观现实。也可以这样说,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是除了教育以外, 影响教育对象的一切外因的总和。”岳金霞把其定义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自觉环境因素。”

2. 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中心项。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贯穿人类发展的始终。沈国权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和过程起着影响和作用的诸因素的总和, 是多层次、多侧面、多要素的复合结构。”杨业华区分了广义的和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 并指出其中心体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具体地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沈壮海教授指出,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处于其中的客观外在。客观因素对主观因素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会确保教育活动的顺利展开和教育质量的稳步上升。

3. 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中心项

张耀灿等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它是指在人的的思想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与之交互作用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此外, 还有一些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等概念做了比较和区别。这些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概念的丰富和完善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分类

由于分类方法和分类种属不同, 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分类很不一致。张耀灿主张按范围、性质、状态和内容分类, 而陈秉公则提出社会、单位、家庭和社交四个类别。

第一, 按空间域划分,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一般说来, 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环境主要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心理环境, 包括影响人的思想、行为、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微观环境通常指与人的思想、行为与心理等直接相关的局部的小范围的环境。

第二, 按时间域划分,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分为既往环境、现实环境和未来 (预想) 环境。既往环境也即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它与现实环境、未来环境之间形成了相互对照、分属各异的时间区间环境。

第三, 按性质域划分,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分为良性环境和恶性环境。良性环境指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创造顺境, 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促进作用的环境。与之相对, 恶性环境则指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创造逆境, 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碍作用的环境。

第四, 按状态域划分,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分为开放环境和封闭环境。开放环境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要素单独或共同组成的能够与外界进行交往和交换的氛围和状态。封闭环境则指与外界缺乏交流的氛围与状态。

第五, 按构成域划分,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以分为社会人文环境和自然人文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思想文化环境等。自然人文环境指自然环境中具有人文特征, 可以在实践中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服务的环境。

以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按不同领域的分类说明, 人们从多角度、宽领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展开深入调研, 可以更好地为其有效展开奠定基础。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

总结和归纳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 既要全面, 又要突出特征。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特征的研究方面, 理论界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 以罗洪铁教授为代表, 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可创性、动态性和渗透性的特点。

第二, 以宇文利为代表, 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多对对立特征的统一体, 是复杂性和可控性、开放性和封闭性、直观性和抽象性、稳定性与动态性、客观性与主观性、整体性与局部性的统一。

第三, 以彭庆红为代表, 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由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环境要素构成的大系统。这一系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即整体性与有序性的结构特征, 阶级性与社会性的本质特征, 以及广泛性、复杂性、动态性、渗透性与可塑性的外在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说明, 环境是多样的、变动的。只有针对不同特点要对症下药, 才能将环境研究深入到底。

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功能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功能的研究, 罗洪铁教授认为, 存在三种不同的思路:一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出发, 分别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如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过程、内容、方法、效果等, 形成了环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制分析;二是从主体出发, 概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功能;三是考察某一类型的环境的影响。目前, 理论界有这样三种看法。

第一种观点以罗洪铁、郑永廷教授为代表。他们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出发, 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导向功能、动力功能、感染功能、约束功能。

第二种观点认为, 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促进作用;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具有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约束和规范作用。

第三种观点以陈秉公为代表。他认为, 某些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环境对人施加的环绕力有三种, 一是推动力, 二是感染力, 三是约束力。

五、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功能的发挥, 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因而环境建设也是环境研究的一大热点。概括地讲, 这一研究主要有以下五个角度。

1. 环境控制论

陈秉公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总体标准就是环境的美化、净化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具体标准可分四个层次或水平, 即完全控制、基本控制、部分控制和丧失控制。此观点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控制方面, 突出强调人对环境的自主控制能力。

2. 环境优化论

第一, 通过环境选择进行优化。郑永廷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原则就是自主性和互利性原则, 提出环境选择实验法和隔离法。这一观点强调发挥人在实践活动中的自觉能动性, 对环境进行选择。后增加整体性原则。

第二, 通过将消极因素转为积极因素进行优化。陆庆壬提出,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包括优化社会导向、优化环境作用和优化内部环境三方面。李虹认为, 优化是积极因素对消极因素的抑制并使其转化。他进一步指出了优化的六原则, 即方向性、横向协调、纵向一致、综合优化、利用与拓展相结合。

第三, 环境优化共振论。这一观点强调通过优化“大气候”和“小气候”, 实现德育的整体育德。许多学者从优化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述。

3. 环境创造论

这一观点强调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 即通过人的能动性创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环境因素。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探讨, 论述了关于“环境创造说”的要素、特点、基本原则和途径。姜正国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过程是一个多维的过程, 是由其环境创造者、作用对象和环境因素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系统。这一过程具有社会性、实践性、主动性与被动性、同时性与多端性、长期性与反复性的特点。于海洋、杨淑珍提出环境建设理念的创新, 主要论述了环境育人理念、以人为本理念、生态环境理念和和谐环境理念。杨业华分析了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建设的自然适应性原则、方向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求实性原则、创造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拓展性原则等基本原则, 以及建设的社会导向法、整体协调法、筛选转释法、利用优势法、环境隔离法、适时强化法、比较鉴别法、典型示范法等基本方法。

4. 环境开发论

环境开发着眼于如何利用环境, 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蕴涵的教育资源, 发挥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开发环境的教育价值。这一领域相关论述较少。郑永廷认为,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 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切入点就是建设本单位的精神文化。

5. 情境创设论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而言, 在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中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环境因素。目前, 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研究较少。李辉提出以情趣环境、对话情境为内涵的集体学习情境的建设, 在教学过程、日常生活和利用媒介中的认知情境的建设, 以人文学科和心理关怀为主的感化情境的建设等思路。

总之,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的研究总体看来已经比较成熟, 有些论述已经相当深入和系统。随着一些富有时代性的具体环境的不断涌现, 人际环境、人格环境、竞争环境等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的完善与丰富。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 篇2

2.1网络形式的多样性,为其提供了有力支撑

网络有文字、图片、音像、视频等形式,网络的多种形式并用,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内容。多媒体形式在教学上的灵活运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究,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这种传播方式和手段受到在校大学生的普遍欢迎,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超越。可以说网络形式的多样性无疑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网络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潜移默化中传递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观念、爱国主义思想,以其达到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2网络传播的及时性,为其提供了必要条件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在有限的时空内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最佳效果。应用网络媒体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传播,师生能够产生互动交流,教师能准确把握学生思想的变化情况,及时回应大学生在思想上产生的偏差,为及时解决和纠正大学生思想上的困惑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接收来自各个层面的最新信息,这种便捷、迅速的传播方式,极强的时效性,无疑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网络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网络化发展的必然。

2.3网络信息的共享性,为其提供了丰富教育资源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时空局限,教学内容单调、枯燥、乏味,加之信息知识陈旧、滞后,思想政治教育功效不能及时有效地发挥,学生思想困惑得不到及时解决。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可在极短的时间内将海量知识,通过网络在一定范围内迅速扩大,从而使原先相对狭小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性的、开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使原先滞后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成了更具有前瞻性、时效性的内容,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扩展到了整个网络。突破时空的限制全方位覆盖,共同接受和分享文化教育资源,网络的共享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平台。

2.4网络内容的互动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 篇3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6-0029-03一般认为,新媒体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形态,是依托互联网络和移动通信等新技术,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新媒体分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主要形态有移动多媒体、网上即时通信工具、虚拟社区、电子信箱、门户网站、播客、微博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中指出:“2012年日益呈现网络化、全球化、全民化、移动化、融合化、社会化发展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势的媒体,并深深“植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新闻舆论传播等诸多领域。”时下,大学生是应用新媒体最活跃、最庞大的社会群体,“起床刷微博,睡前聊微信,课间看‘人人,课后‘淘商城……”新媒体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媒体不仅是工具和手段,也是一种认识观念和生活方式,更是影响人、改变人和发展人的社会环境,因此,对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和改进思考,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和新变化

(一)政治意识形态的挑战

互联网全球化时代,以新媒体为载体带来各种意识形态思潮的传播,特别是通过镶嵌在一些娱乐游戏产品中,隐含在手机电子阅览、民生热点评论、政论时事导读里面的所谓正义、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观,必然给大学生带来思想认识冲击和判断选择的混乱;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公开自由表达政治见解的社会化的广播论坛,而社会转型时期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冲突而产生的浮躁心态,形成“游戏人生”的网络态度、“戏谑、调侃、娱乐、抹黑”的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群体无可避免地影响和渗透。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站在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的战略高度,与时俱进探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新办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大学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

(二)阵地的延伸与拓展

据华中师范大学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智能手机在武汉地区大学生中的覆盖率高达80.8%。近半大学生是典型“手机控”,似乎人的精神世界被网络世界所掌控了。3G手机新媒体的特征,使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任意人之间的信息交流都成为可能,这样,大学生在零碎时空环境浏览各种网站新闻资讯,随时随地在手机上“微阅读”名人博文、逛微信朋友圈子,对匆匆过目的文本、段子、新闻,来不及消化和思考就急切在公共网络空间表达观点态度,或者甚至对虚假信息也未加分析、判断和思考,随意地分享、转发。这就意味现实社会形形色色的信息言论借助新媒体转播,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从根本上突破了以往“以课堂为中心、以校园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无疑,新媒体不仅是工具,更是一个环境、一个阵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必须向移动互联网新阵地延伸与拓展。

(三)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网络时代信息获取的开放性、平等性和共享性,新媒体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分享自媒体和话语权,但是,在新技术的使用方面,教育者的脚步落后于受教育者。据北京理工大学对教师新媒体的应用调查显示,教师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技术一般的占39.4%。河南省的4 所普通高校对39 名教师和6000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最主要的原因”?54.6%的学生回答教学方式陈旧、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见,新媒体不仅是现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是一种蕴涵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载体,如何顺应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更愿意接受多媒体、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更习惯于QQ、BBS、E-mail、微博、微信等双向互动的思想交流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一个难点和挑战。

(四)内容的充实与发展

新媒体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普遍性和社会性的生活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内容在新条件下必须与时俱进地充实与发展,但是,如果目前部分高校仍然存在教学内容缺乏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思想教育衔接与转化的思想教育依据,脱离信息时代学生道德规范培养要求,反而强调传统政治理论灌输与说教,“这些经年不变的内容灌输”容易使学生感到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距离,导致部分大学生逃避现实教育,借助网络社区等新媒体去挖掘娱乐话题,自发地追求精神上的愉悦。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状况,根本无助于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思想认识、文化娱乐、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抑郁、孤独、焦虑、怀疑、失落等问题,无助于大学生面对无限复杂、纷扰混乱的网络世界,所需要的分辨是非、理性选择的能力培养,因而新媒体环境下,充实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疑是重要的课题。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新办法

(一)利用博客优化理论经典的学习方式

马克思曾说过:媒体“无所不及、无所不在、无所不知。自由报刊是观念的世界,它不断地从现实世界中涌出,又为越来越丰富的精神唤起新的生机,流回现实世界。”由此马克思力证了科技媒体不断更新,就能发挥向人们提供精神食粮以满足人们文化和精神需要的强大功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内涵丰富而深刻的理论精髓,仅靠学生课堂听讲、课后个人阅读,难以真正掌握其内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师生之间的学习博客互动,可以通过共同探讨问题,并利用整个互联网超链接和集成化视野延伸,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通俗化解读。通过引导学习者E化学习笔记的管理,充分利用博客系统的收藏夹和网摘资料工具过滤与积累资料,对知识库的资料和链接进行清晰的分类,既替代学习掌握理论要求在笔记本做记录、摘录文本、撰写心得感想、抄写作业和进行卷面考试的传统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二)综合新媒体技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利用搜索引擎、利用各种类型网站、利用各地教育资源库,结合教学需要去获取、加工和利用网络资源并向思想教育资源体系转化,另外,利用文字处理、声音背景、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等技术,使课本内容得以重组和再创作,比如对教材中过于抽象化的理论观点、典型案例、历史事件和社会热点,转化成为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教学课件,并营造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环境,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撑,建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和任务驱动式的新教学形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满足现代大学生信息化学习兴趣和信息方法的需要。

(三)借助新媒体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化需要

教育网络化、生活网络化和社会网络化已构成人类社会样式,新媒体的教育功能就是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必须发挥新媒体所具有跨越时空信息传播即时性、交互性和便捷性的优势。比如,教师运用QQ、微信即时回复和解答学生学习疑问、开展谈心活动;利用BBS、BLOG、E-mail在师生之间进行更深入、系统的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行为方式探讨,将现实社会的法制、法规和社会公德延伸适用于虚拟与现实社会的可能性、必要性作为互动讨论内容,并在实践中自我约束和自我反思,拓展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以SNS社区实名注册特点,培养大学生道德责任和法制意识,自觉做好公共空间自由表达和舆论传播的“把关人”、“守门人”;正确引导和启发大学生主体意识,理性行使民主参与权力、善用自由表达权。

(四)借助新媒体跨时空技术营造大学生精神家园

以博客、QQ群、微博、微信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将思想教育与关爱教育、健康服务相结合,利用手机移动网络技术即时传送文本、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传授心理调适方法,依托新媒体技术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心理测验系统,及时地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心理问题的特点,提高心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利用新媒体开展心理咨询,由心理专业教师、专家在线指导,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上的交互平台与教师、专家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和感情上的交流,从而得到教师、专家的及时指导、及时缓解、减轻、消除心理障碍,解除心理困惑,更好地适应生活、学习和工作,保持心理健康。

(五)将新媒体技术引入毕业生就业全程服务

将就业政策指导、技巧指导、招聘信息发布等通过主题网站发布、手机短信发送毕业生,增强工作的时效性、针对性。充分利用网络就业指导平台进行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让学生通过网络及时接受优质的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咨询服务,充分利用“大学生网上职业测评系统”,为学生做好学业及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基础。利用手机短信、QQ群、BBS、微博、微信和主题网页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方面的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与职业道德观;利用新媒体技术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库,做好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及监测跟踪工作,为大学生信息的搜集整理、就业动态收集提供优质服务。

(六)牢牢掌握新媒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主动权

尤其是巩固以网站群为核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包括门户网站、各级主题网站、党团学官方博客、微博体系等,发挥其主阵地作用。一方面,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整合校园网站群的各种资源,增强主流信息传播和正面舆论引导的覆盖面和实效性,另一方面,建立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校内校外、网上网下的信息沟通和意见表达的畅通渠道,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利用微信、微博、手机短信、QQ群等新媒体,始终站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意识建设的战略高度,坚持正面引导、及时疏导和具体辅导,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DB/OL].[2013-06-25].http://news.china.com.cn.

[2]朱佳琦,王小占,党波涛.调查显示:武汉高校近半大学生是“手机控”[N].武汉晨报,2013-02-28,18.

[3]赵秀红.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拦路虎”还是新机遇[N].中国教育报,2011-07-04:5.

[4]周倩,张亚琼,乔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调查分析与对策建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83.

[5]邱柏生.试图摆脱困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3,(6),53.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9.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 篇4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理解不同研究者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 有些研究者就把思想教育的心理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作了详细的区分, 例如沈国权先生就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经过人为的主观调控和创造形成的, 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利的条件下, 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得以有序展开, 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而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相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则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环境的综合, 它是一个综合的宽泛的概念。从这个角度考虑,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这两个概念也是不同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 思想政治心理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所以, 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的观念是错误的, 这是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进行了混淆与等同, 实际上是过于宽泛化的。本文认为,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包括的内容很广泛, 它不仅包括了教育对象在思想教育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状态与情绪变化, 同时更重要的是它还包括了教育对象对于教育的个性倾向和意志品质等, 同时还有教育对象对教育的认知等各方面, 范围十分广泛, 正是基于这些综合因素才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这个概念的理解, 我们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把握, 首先应该认识到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是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一部分, 它是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环境范畴, 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主观化就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这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概念的最基本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内涵进行理解和把握。

1.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中心要素

“环境”这一概念本身就是带有某种中心项的意思, 它是以人类为中心体的外部世界, 在此的外部世界包括各种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等各方面, 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所以, 基于环境这个综合体,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是有其特定的中心项的, 离开了这个中心体,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就不能称其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了。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里, 处于中心体地位, 作为中心项存在着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有一个形成过程的, 思想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 输入教育信息, 并且将这些认知化为自身的教育心理因素, 这些心理因素综合教育对象的个性、意志与情感等因素最终内化成了思想政治素质。

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形成的心理映像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形成的心理映像, 区别于其他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双向都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育活动, 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最大特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客体两个不同方面, 在思想教育活动过程当中, 教育者是起着主体作用的, 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会特意设定一定的教育情境, 针对受教育者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与手段将教育内容传达给受教者, 也就是教育对象, 同时, 另一方面, 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者传递过来的信息, 并将其内化成自己综合素质的一部分, 但是, 在这个教育活动过程中, 教育对象并不单纯地被动接受教育者所传达的教育内容, 而是有着自己的主观见解, 有着自己的思想与想法, 同时也有自己的各种情绪变化与情感态度, 所以, 受教育者不会主观完完全全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内容, 而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内心生活, 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与本身固有的知识构造对教育内容进行筛选, 然后选择性地接受自己想要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且在接受过程中, 受教育者还会对这些教育内容进行主观改造, 根据自身性格进行内容的缩减或者扩展, 经过自助心理选择与心理积淀之后的教育内容会渐渐形成受教育者的意志品质, 并且会以外在的个性倾向方式表达出来, 形成各自独有的心理映像, 表现出个性迥异的情感状态, 这种经过心理积淀而最终形成的心理映像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不同的思想教育心理环境会对受教育者产生各自不同的影响, 积极的思想教育心理映像会对受教育者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 从而指导受教育者进行积极的行为活动, 对受教育者产生促进作用, 相反, 不良的思想教育心理映像会对教育对象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

构成思想教育环境心理环境的几个重要方面

首先, 我们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环境。认知是人类一种复杂活动, 它包括知觉、感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许多方面, 认知的过程就是认知者对所遇到的事物进行思维方面的加工和处理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过程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认知环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它包括人们所知道的一切事物, 包括经过事实认定之后的和经由自己推测假设出来的事物, 所有这些都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环境, 从语言交际学的角度来说, 认知环境影响着受教育者对于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和接受广度, 教育活动是一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交际活动, 认知环境就在这个活动中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教育者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教育经验对自己的教育活动进行假设, 在此基础上对受教育者进行不同的教育方式, 受教育者也会产生不同的接收效果, 从而形成思想教育的认知环境。由于认知环境对于思想教育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好的认知环境对教育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而不良认知环境就会对教育活动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 所以积极构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环境是十分重要与必要的。

其次,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意志环境方面,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志环境方面的认识, 我们应该从意志着手, 意志是人为了自己设定的目标调节自己的行动从而达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不是模糊的, 它是具有明确目的性的, 一个人只有有了明确的目的才会产生意志力从而控制并调节自己的行为活动, 离开了目的, 意志也就无从存在了, 也毫无意义可言。意志还具有自主性, 从哲学角度来看, 意志自由是相对的, 世界上没有绝对自由的意志存在, 一个人对自己的意志有绝对的支配权, 可以自由支配、组织和调节自己的意志, 从而进行行为活动。对于受教育者来说, 要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志环境, 在意志力的帮助下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活动, 努力接受教育者传达出的各种教育内容, 并且积淀内化成自己的素质, 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意志环境能够促使教育对象克服各种困难, 约束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明辨是非, 自主把握自己的行为活动, 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受教育目标。

在教育活动中,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个人的价值观和心理承受能力会对他的行为活动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心理环境属于教育活动的内环境范畴, 这就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对于教育对象的影响是体现在内在活动方面的, 它会对受教育者的内心产生积极良好的影响。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心理动力会规范受教育者的行为活动, 对教育对象产生情感方面的支持,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内化, 受教育者会克服困难, 排除外在环境的不良影响, 规范自己的行为活动。

参考文献

[1]包虹.简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10, (03) .

[2]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3]任军, 彭世良.营造优良心理环境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S1) .

[4]易小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良心理环境探析[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25) .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 篇5

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以教学内容为线索,相关内容组分别进行成果交流,由于每个组收集的材料不一定全面涉及全部教学内容,所以这个过程是一个共同分享成果的过程。在交流中,获得对全部知识的进一步了解,教师则当好引导者和组织者,有计划的推进教学内容。

第一步:对环境及其要素进行分析。

让同学们根据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说明有关环境及要素,由于这一问题地理课中曾经涉及,大家很快达成共识,而且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大体归纳出以下结构图:

第二步:对环境问题及其表现进行分析。

同学展示有关环境问题具体表现的材料(经筛选后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材料和案例)

材料1:据统计,1994年全国废气排放量11.4万亿立方米,废气中烟尘排放量1414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825万吨。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的大气质量普遍较差,全国五百多个城市中,达到国家一级准的不到1%。北京、沈阳、西安、上海、广州都在世界十大污染程度最严的城市之列。

材料2:1月30日,罗马尼亚西北部一个金矿污水沉淀池发生泄露事件,氰化物废水流入了多瑙河支流之一匈牙利的蒂萨河。据悉蒂萨河中氰化物含量最高超标800倍,受污染水流经之处,所有水生生物几乎全部迅速死亡。

材料3:观看录像《造纸厂、化工厂排污造成大量渔业损失》。

归纳:污染环境――向自然环境任意排放废弃物。

材料1:

我国森林资源约为18.69亿亩,居世界第8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1.68亩,相当于世界人均量的13%,居世界第121位。据测算,森林提供木材和林产品的价值仅为其全部价值1/4,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价值则为3/4。

归纳:破坏环境――不适当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第三步:对环境问题的危害进行分析。

材料1:观看录像:内容大概:《寂静的春天》成为一部畅销书,书中描写农药喷洒,影响到鸟类的生存,同时它们的食物链也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材料2:每天有100种或每15分钟有一种物种从地球上永远消失,在今后里,如果我们还不行动起来,阻止人为地对自然的侵害,可能有100万种物种处于死亡的威胁中。

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中的一切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结果:环境问题使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归纳:环境问题危害一―威胁生态平衡。

材料3:1984年12月3日凌晨2时30分,位于印度中部博泊尔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的地储气罐阀门破裂,45吨左右的毒气泄漏。正在熟睡的人们被毒气熏得难以忍受,摇晃挣扎想跑出毒雾笼罩的地方,引起了一片惊慌。当场就使该城的350人窒息死亡,有1人被送往医院。最终造成2000人死亡。

材料4:

观看录像:内容大概―不同工矿企业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不同,影响江水,也影响市容卫生,并威胁着人类健康。

归纳:环境问题危害二―危害人类健康。

材料5:我国的石油探明储量居世界第9位,但人均2.9吨,居世界第49位。有人预计,按目前的开采速度,只需五六十年即可耗去全部石油储量。照此下去,我们当代人吃子孙饭,后人将失去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的能源,连生存都成问题,何以谈发展!

展示:《无节制的开采石油》

归纳:环境问题危害三―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能同步并行吗?

讨论情形:

学生甲讲了“杀鸡取卵”的故事,认为无节制的开采将会制约经济的长远发展,试图说明不注意环境保护就会阻碍经济发展,所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应同步进行。

学生乙举例:德国森林面积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在境内设立了大面积的天然林保留地,严禁砍伐;日本不愿意砍伐自己的一棵树木,每年却从周边邻国进口大量的一次性筷子,这种只要自己柳暗花明,不管他人山穷水尽的做法,并非经济和环保的同步发展,由此认为根本不可能存在同步发展。

学生丙发言:现在我们常听到把开发西部旅游作为带动西部经济发展的一条途径,而且确实有很多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同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说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可以同步的。

教师简单归纳并概括本节课知识点。

教案点评: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为了实现新时期的人才教育目标,就必须重视新时期教育环境的特点,采取相应合理有效的措施和途径,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基本含义

环境,指人类主体的活动赖以进行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文化条件。众所周知,人和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人们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审美标准来对环境进行改造和利用。同时,环境也在潜移默化的感染人和教育人,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因此,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以提高和改善环境的质量,还可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高人才素质。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功能

1.渗透熏陶功能

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主要是通过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实现对人的塑造。这种渗透和熏陶功能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思维的启迪,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到新的层次。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对人的思想形成和提升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2.认识导向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对思想道德的形成有着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客观的规章制度,还是主观的人际关系,无论是良好的文化氛围,还是优雅的言行举止,都会带给被教育者一定的思想信息和心理暗示,指引着他们接受和内化环境传递出来的思想观、价值观。

3.规范约束功能

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具有规范和约束的功能,它通过各种规章制度和舆论环境,从感性和理性两个层面对人的思想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使他们知道什么应该做而,什么不应该做。这种规范和约束是建构文明有序的社会环境、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合理规范的社会环境的重要保证。

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对策

(一)切实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环境

客观环境是主观环境的反映对象,客观环境的优化是提升主观环境的根本措施。政府要通过进一步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各种制度,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根本的条件。社会不良风气往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冲击,要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社会综合治理的效果,使社会道德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占主导地位,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

(二)发挥教育者在主观环境建构中的主导作用

邓小平同志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成为教育对象感受环境的标杆及源泉,从而对教育对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育者要主动贴近教育对象,了解教育对象的感受,在教育活动中掌握主动,缩小与教育对象主观环境之间的差距,帮助构建高尚文明的思想道德修养。

(三)协调环境因素和教育力量, 形成环境教育体系

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规律, 使家庭,学校,社会的建设做到方向一致、目标相同,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就有可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必须努力塑造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必须积极创造相互理解、平等互助的学校环境和学习氛围;必须加强建设和谐稳定、优雅高尚的文化品位和家庭氛围。从而实现社会,学校,家庭等有机结合,发挥综合力量形成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体系。

参考文献:

[1]向从武.论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1).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 篇7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教育方式方法滞后

由于新媒体实时性,交互性,个性化等特点,传统的思想教育手段和教授关系正在受到冲击,教育者传统的说教式地教育模式相对于网络自由开放的信息接收而言,逐渐被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所反感。并且传统的教育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得学生有被压迫感,让他们更加愿意通过搜索引擎来了解他们想要的知识,而由于没有老师循序渐进的引导,加上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和良莠不齐,很容易让学生迷失自我。滞后的教育方式不被学生接受和认可,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一个一厢情愿的尴尬局面。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愈显乏力

教育方式的滞后往往跟教师观念,技能和方法的更新过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很多高校由于对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战略性认识,没有第一时间对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进行适时的建设和革新,特别是对于战斗在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辅导员队伍,缺乏投入和提升。由于没有专业的培训、引导和学习,很多辅导员缺乏对于新媒体的重视和了解,甚至完全不知道流行的网络词汇和话题,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会让学生产生距离感,而这时候再延续传统的说教模式,更会让学生厌恶。从而适得其反,根本无法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三)信息监管理难度加大

由于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特点,使得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很多网站为了博取人们的眼球,迎合人们的口味,故意捏造,夸大事实,混淆视听。而学生由于心智上尚未成熟,甄别好坏的能力较低,容易轻信网络传言,被引上歧途。正因为网络信息的自由开放,其传播渠道往往多种多样,堵得住东边,堵不住西边。很多高校在监管上一直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但是收效甚微。

二、对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教育方式,转变教育方法

高效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及时转变观念,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以适应历史潮流和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趋势[1],在教育方式上应当将新媒体引入课堂,多将学生感兴趣和关心的网络热点问题作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赋予其中,正能量地引导学生,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使学生不产生逆反情绪。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熟练和科学地运用新媒体手段,转变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利用微信平台,学校官方微博,BBS站等方式,进行课堂之外的教育,并且多跟学生交流互动,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例如笔者所在高校,就有辅导员建立了《校园夜话》微信平台,将自己的学生加进来,大家在里面畅所欲言,辅导员积极正向引导,在欢快的气氛中就将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开来,笔者觉得是一个极为成功的例子。

(二)打造适应新媒体时代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

尼葛洛庞帝曾指出:“信息社会,最大的鸿沟横亘两代人之间,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的信息资源时,需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的是成年人”[2]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想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对于新媒体的学习和掌握,乃是当务之急。所以各高校要予以充分重视,将打造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放到战略化的高度。努力提升思想教育者的媒体素养。[3]首先,要对他们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让他们了解和掌握各类新媒体技术的功能和运用。其次,要提高他们的媒体敏感度和素养,让他们能够对新出现的网络热点问题有一个敏锐的判断和分析,并且在短时间内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学生还处于接受信息的最初阶段的时候,就将其哺育给学生,避免学生被其他歪曲负面的信息所迷惑。各高校还可以组建思想工作教育者的网络公共平台,各教育者在上面及时交流和互换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深化教育内容。

(三)构建科学高效的网络监督机制

网络平台是一个公共自由开放的平台,上面资源丰富,包罗万象,良莠不齐。由于其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受限制,使得很多负面的,虚假的信息很容易流入进来,而高校学生由于缺乏判断能力,很容易被这些信息误导,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了正确的思想道德发展轨道。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并且高效的网络监督机制就变得尤为重要。首先,各高校要建立一个实时的校园网络监督和反馈系统。对于一些重点的黑名单网站予以封杀,对一些偏激言论进行管制,对一些“灰色”信息进行截流。其次,笔者认为,堵不如疏,学生都会对热点问题,新鲜事物好奇,并且予以判断,学校若对这些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对于学生言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及时指导,纠正,约束不正当的言行,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可以借势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最后,各高校应该将外在的监督和内在的警醒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专门的网络思想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认知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将监督的盾牌竖于学生心中,变外在的监督监管为内在的警钟长鸣。这样既可以大大降低学校监督的人力成本,又可以提高监督的效果。

摘要:新媒体正从各方各们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这种背景下弊端日显,创新教育模式,革新教育方法,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成为了摆在各大高校面前的又一崭新课题和艰巨任务。本文指出了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些帮助。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参考文献

[1]叶丹红.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内涵、特点及途径探讨[J].三峡大学学报,2006,(6).

[2]刘姝琳,王巍.新媒体环境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时代教育,2014,(20).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 篇8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教育模式的构建依据

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教育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其理论基础在于“德心共育”的教育理念。目前我国的各大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模式的构建正在不断的推进之中,这样也就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将于模式的构建与形成提供了大量的现实基础。一方面,学校为了广大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发展平台,进一步优化并且完善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从而进一步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健康教育氛围。而且,很多的大学都会设置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社团,从而通过实际的方式来帮助心理有困惑的大学生。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网络教育模式的问题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更新不及时

很多大学在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之初都会安排专人进行维护与更新,从而形成良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基本能够维持在每个月更新或者按时更新。但是由于互联网络更新与维护的成本较高,加之学校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的重视程度不足,所以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更新的频率有所下降,更新的内容与质量也越来越宽泛。对于当下的社会发展情况,随着生活与工作的节奏不断加快,很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却没有及时的更新老旧的内容,对于时代发展的脉络也无法及时的更新与预测,所以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就是形同虚设的道具,当学生真正遇到问题寻求网站的帮助时无法找到解决的答案,这样就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互动性不足

从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的建设来看,其中基本功能的设置还是比较完整的,而且有比较多的网络教育模块,包括心理测验、心理论坛、心理咨询、留言板等功能设置,能够极大的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站的整体框架,进一步完善网络平台的功能建设,但是这些功能的设置却呈现出表达形式单一的缺点,而且多以纯文本的形式存在,关于音频、视频、资料等内容资料少之又少,这样的现象就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站的互动性程度不够,不仅无法切实的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还会是学生感受到枯燥与乏味,更加降低了网站的访问量。而且,网站建设的互动性还体现在与学生沟通方式等方面,通过上述网站功能的设置却没有体现出学生与网络之间的良好互动。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内容不全面

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缺少关于网络心理环境健康教育方面的针对性研究,所以目前很多的高校仅仅提供了简单的心理知识、心理测试以及心理障碍方面的教育内容,如果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的模块分布方面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的内容是非常充实的,但是真正的对于大学生产生使用价值的参考信息与内容却非常的少,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的重点知识为了学生提供关于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基础以及相关的概念解读,还有的会提供心理咨询案例以及心理疾病健康方面的预防措施,但是却很少能够涉及到大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比如关于大学生的学习、就业、人际、情感等方面的问题。这样的情况就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站没有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沟通,从而在一定程度和方式上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这种方式只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载体延伸到网络上,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有待创新。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教育的有效措施

1、大学生自我教育

所谓的大学生自我教育就是除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网络环境与社会环境之外的影响问题之外还包括了自身的因素,通过对于自身的问题进行改进与发展才能够切实的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所以,高校心理健康网络建设与管理模式必须由传统的心理健康理念与模式进行转变与加强,转而通过直接考评以及他人评价的方式来不断的引导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科学、有效的自我认识以及自我评价。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必须要大力发展并且组织完善,从而进一步鼓励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的良好活动,团委与学生也必须在组织方面多多开展互动,从而保证大学生群体能够积极的参与,进一步降低在网络环境中的消耗时间。

2、丰富网络教育内容

首先对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丰富必须从法律法规等方面入手,进一步使得学生能够了解并且掌握具体的注意事项,进一步自觉遵守网上行为规范,从而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面也可以通过结合优秀的传统文化来进一步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与价值观念的教育,并且通过学习的观点来促进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与行为素质的全面提升。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了全方面的讨论与研究,进一步针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建议与意见,从而全面促进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与完善。所以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也已经成为学校重要的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沈晓梅.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中国青年研究,2016(2):13.

[2]吴峰丽.基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2016(2):13.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 篇9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的现状与特征

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处在一个多层次和动态、复杂的全方位开放的社会环境系统中。社会环境对大学生起着极为重大的影响, 充分认识和了解当前国际国内社会环境的现状与特征, 是建设卓有成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的前提。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西方现代与后现代文化与思潮给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高既带来了机遇, 同时又提出了挑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改革开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创造了有利条件又提出了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物质基础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中国当代民主政治的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宽松的社会政治空间, 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方式和手段;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同时, 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分化”, 无论从范围上看还是从手段上看都变本加厉。特别是在意识形态方面, 他们凭借各种渠道和手段宣扬资产阶级的政治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2) 网络技术革命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课题。

以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已成为当代经济全球化的第一推动力。作为一种客观进程和必然趋势, 信息全球化浪潮对我国新时期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具有及时性、综合性和虚拟性等特点的因特网,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 犹如一把双刃剑, 它既给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又带来了众多的社会问题,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的特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外部因素, 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和过程起着影响和作用的诸因素的总和, 是多层次、多层面、多要素的复合结构, 是多重因素组合的复杂体系。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具有开放性特征, 这是由社会大环境决定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多方面的深刻的变化。尤其是经济体制的转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 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变革。另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改革必须放在社会改革这一更加广阔的背景下加以观察。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也决定其必须在社会和集体中完成, 离开一定的社会环境, 个性就失去了评价的参照, 从而也失去了个性的意义。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 社会、家庭和各级政府, 特别是各高校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大专家和学者,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展开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 其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投入明显不足。这些都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的进程, 制约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体系和机制不完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多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工作系统, 只有建立起协调、平衡、高效的体系和机制, 才能获得系统效益, 取得最佳效果;只有建立和不断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的体系和机制, 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展社会潜力, 更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但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体系和机制统一协调性不足, 有待进一步完善。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学生参与严重不足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的目的是为大学生营造更加有利于成长成才的外部环境。因此, 社会环境建设与发展状况必须依照大学生群体的反馈进行检验, 这就必然要求大学生自身要积极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中来。当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缺乏学生的参与,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只体现了政府、学校和专家的意见。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缺乏实践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 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 (P168) 当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缺乏动态的、开放的、丰富的社会实践环节, 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 不断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实践的内涵。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滞后的负面影响

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许多评价和看法。总的来说, 期望值很高, 但评价不高, 甚至有不少抱怨。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条件来看, 存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不认可、不配合、不重视的因素。社会转型时期, 我们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重视不够, 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与目标要求脱节

目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对政治淡漠, 对思想政治教育不以为然, 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敷衍了事, 这在某些高校有蔓延的趋势。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源, 除了“社会气候”变化外,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学内容、教育体系与教育目标出现脱节, 甚至发生冲突。

2. 大学生信仰危机

信仰危机是指个体或某个群体信仰体系由于对其生存的社会情境不适应而表现为缺失的状态。这种信仰危机, 主要源于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主体地位的确立, 与之相配套的改革措施的出台和与此相适应的其他领域的深刻变革, 即文化变迁相对于社会结构及其特质变迁的滞后性, 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等, 缺乏为国家、民族发展作贡献的远大目标, 不能担负应有的社会责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政治信仰上产生了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危机;二是信仰表现出多元化倾向。

3. 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

价值观是人们对一切社会行为和事物的评价, 并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的目标准则。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 一方面, 大学生政治幼稚, 容易受社会思潮包括西方思潮的影响;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缺乏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大局意识、社会整体意识。另一方面, 部分大学生精神追求贫乏, 出现“金钱至上”、“拜金主义”倾向, 重实利、求实惠, 理想、信念受到冷落。

总之, 大学生思想政治社会环境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具备开放性、可感性、可适性与可控性等特征。从目前情况来看,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和研究力度明显不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是动态发展的, 新的历史条件下, 新事物、新情况层出不穷,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一系列的新要求。要让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必须认识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 认识到党和政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工作中的主导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 它具备开放性、可适性与可控性等特征。国际与国内的新形势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使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同时也提出了挑战, 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党和政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工作中的主导性作用, 以及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陈慧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教学效果探讨[J].广西教育学院报.

[3]尹春源.议社会环境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J].中国轻工教育, 2004, (03) .

[4]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6.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 篇10

一、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健康发展的不良影响

(1) 法律道德意识的弱化和丧失

众所周知, 大学生在大学宿舍普遍都有电脑, 特别在一线、二线城市, 几乎达到了人均一台的水平。而在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活, 跟以往的大学生活显得不一样。过往的大学生活有众多的活动, 如:交谊舞会、猜谜大赛、唱乐竞赛、辩论赛等等, 那时候的大学生几乎是人人参与, 能力较高者纷纷踊跃参加, 没兴趣者也会随着大众去现场观看、鼓掌。但是, 回顾现在, 大学生多数都宁愿“宅”在宿舍, 宁愿沉迷于游戏之中。特别的, 对于一些竞技游戏, 如:英雄联盟、DOTA等游戏, 大学生甚是向往, 不仅男生, 部分女生也较为热衷。

因此, 在网络上进行交友、游戏、购物的过程中, 由于社会道德的约束大大被削弱, 法律的条文规定等也缺乏一定的实施条件, 因而导致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道德意识弱化, 甚至在网络上进行了违法犯罪行为, 如:电脑鬼才CIH病毒的制作者——陈盈豪。关于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 法律道德意识的弱化和丧失问题, 值得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并值得教育工作者为此制定并实施适应的教育措施。

(2) 交友数量减少, 交际范围缩小

基于大学生普遍钟情于互联网的原因, 不少大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交友并不重视, 一个班的同学差不多50个人, 一个学期下来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同学, 走在校园的校道上也不打招呼。同时, 更让教育工作者寒心的是大学生喜欢在互联网交友, 在高校校园或多或少的有网恋的情况, 大学生在互联网上与不认识、不了解身份、不了解对方职业、社会层次甚至是性别的情况下, 为了少许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与无名氏进行了心灵的交流, 泄露了自身的隐私。这种交往行为是十分危险的, 首先, 对现实环境中的同学缺少了交流和沟通, 无法在大学生涯中形成强大的交际系统, 已经是大学的败笔之一;其次, 在互联网上泄露个人信息, 难免会出现各种不同情况的受伤, 如:银行卡账目被转走, 接到很多莫名的骚扰电话等等。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得到正确的指引, 才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 才能避免大学生交友数量减少, 交际范围缩小, 甚至是精神、金钱、肉体上的一些伤害。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应策略

(1) 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教育管理体系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问题, 教育工作者需要给予十分的重视, 因此, 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教育管理体系是第一步。为了让大学生能减少与不健康的网络环境的接触, 学校应在校内建立一个健康、方便的上网条件, 价钱方面也要比外面的“黑网吧”稍低或一样, 让学生在校内进行上网, 减少与外界的不良环境的接触。如:校内可建立机房, 并聘用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日常的管理和维护, 为学生提供方便、舒适、便捷的上网条件。同时, 普遍大学生都有电脑, 对于大学生彻夜玩游戏的行为, 校方必须进行阻止。如:采用断网的形式约束学生, 周日到周四的网络在晚上零时结束, 周五和周六可稍微延长到凌晨一点或两点, 主要是为了学生在第二天的学习提供充足的休息时间, 而周五、周六延时则是为了让学生降少到校外上网的想法。再者, 可以采用实名注册的方式约束学生上网, 通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 阻止学生进入不良网站, 阻止各种不良信息侵入校园, 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条件, 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教育管理体系乃重中之重。

(2)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指导, 让其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

在二十一世纪的网络环境下, 大学生出现了各种思想政治问题, 如:法律、道德、交友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 其主要原因在于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心理指导不到位, 以致大学生从思想上得不到正确的认识, 故而衍生出以上种种问题。因此, 为了解决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工作者应立足于思想政治范畴内的心理部分, 从心灵上治愈学生, 让学生从心灵到思想中得到净化和升华。学校应展开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有“网瘾”的学生更要重视, 要找到学生迷恋网络的原因, 实事求是, 设计相应的解决方案, 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 促进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情绪, 才能有利于学生减低“网瘾”的依赖性。高度重视网络并密切关注学生的上网情况及上课情况, 从而对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有所了解。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的同时, 要重视校园活动的倡导, 鼓励学生组织和参加各式各样的校园活动, 让校园的生活色彩更加缤纷。让学生组织活动无疑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对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也是有所影响的, 而大众学生在参加活动的时候也可以结交更多的好友, 认识到更多的伙伴。在自己的交友圈子里, 让不同系别、不同专业之间有所联系, 对扩大自身的人脉有一定的积极因素。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互联网将越来越普遍, 越来越重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环境下充满着机遇和挑战, 作为教育工作者, 将全心全意陪伴学生面对挑战, 抓住机遇, 并以此贯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

摘要:时代在不断的发展, 网络,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天地, 引领着社会发展的潮流和前进的方向。大学生是社会中素质较高的代表人群之一, 是促进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新力军。可是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越发严峻, 关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成为了社会最为炙热的话题之一。因此, 本文将分析研究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问题, 并为此提出几点策略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

参考文献

[1]姜丽丽.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2]王殿生.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D].吉林财经大学2011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优化研究 篇1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363-0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以下简称思政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政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政教育活动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社会宏观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起决定性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文化全球化也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冲击着我国本土文化环境,对我国思政教育文化环境产生着了重要影响。因而加强思政教育的文化环境建设,是提升思政教育时效性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思政教育文化环境迫切性

思政文化的确很符合现阶段经济社会大发展,大变革,非常重要,文化环境的创设尤为重要,因此,思政教育的宏观环境构成有非常重要。思政教育思想的形成、发展、变化需要一个过程,既是思政运行的外部条件,又是信息输入的变革方式,使得思政教育呈现出以文化创新为媒介的过程,我们知道从文化学的角度,思政教育的传播的确需要一个文化传播、占领思想的发展阶段。

思政文化促使人的思想过程发展变化,它以潜移默化的力量直接制约着人们的意识和行为的过程,思政教育不仅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更重要的需要受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思想受教育对象内部小文化环境的影响,不仅仅是思政教育进程的客观要求,还是一个传播文化、占领意识形态的过程。

二、思政教育文化环境面临的困境

文化环境是思政教育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化环境的研究是思政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全球化、网络化以及大众文化的迅猛传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内容,但同时也对思政文化环境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它们冲击、弱化、消解着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育人功效。

(一)全球化的发展对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影响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对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的全球化,也是政治、文化的全球化,每一个跨国企业的建立,都带来了其与生俱来的本国文化的传播。长期以来,伴随着经济强势而来的西方文化,一直在世界文化的浪潮中起着主导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文化环境的全球化打破了我国长久以来文化相对单一的文化格局,西方文化正潜移默化地作用和影响着我国的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对我国的思政教育提出了紧迫的时代性课题,如何在多元文化中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如何积极构建思政教育的纯净文化化境,从而保证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是当务之急。

(二)网络的普及对思政文化环境的影响

网络的普及对思政文化教育者有着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优势,同时,也带来一定的挑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网民数量持续急剧增长,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截至2013年底,我互联网网民人数已达到5.6亿,居世界首位。网络是开放的、自由的,它能使每一个使用互联网的个体都能在相对自由的文化环境中共享各种信息资源。网络的开放性使各种思想观点、文化价值观念都可以从中传播。摄取信息的自由性成为网络化的重要特征。这就必然使得我国传统的文化价值取向遭受冲击,同时也冲击着以传播价值观念为己任的教育者的权威地位。网络上,接触和掌握大量信息的人成为了具有话语权的人,曾经某一学科占有优势的教育者不再单独具有信息量上的优势,而一些受教育者能够通过网络更快、更多的接受和传递信息,从而在信息的容量和时效性上均对一些教育工作者形成挑战。这一点作为思政教育重要对象的大学生和青年具有明显的信息优势。这种信息优势将会导致信息流动方向分散化甚至发生逆转。甚至一些受教育者不再相信所谓教育者的“权威”。

(三)大众文化对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影响

网络文化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到整个大众文化的氛围,要符合、并引领大众文化建设,而不是单纯的进行追求新奇特,应该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保证我们文化的正统性、可持续发展,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正在兴起并呈现出日益扩张之势。这里的“大众文化”,不同于我们常说的“群众文化” 或“人民大众文化”,而是特指现代商业社会产生并流行的文化类型,它以现代信息传播和复制技术为手段,以大众传媒为主要载体,以都市消费大众为对象,是一种娱乐性、休闲性的消费文化,也是文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讲,大众文化是文化产业的新兴事物,也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并不仅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手段,它还体现着一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它的商业性、市场化特征及其所体现出来对物欲和感官享乐的过度追求,对当前思政教育所要求的理想信念、思想意识、道德觉悟甚至政治信仰等价值目标具有明显的疏离性、消解性。它严重冲击了思政教育文化环境所承载的优秀的反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精神,消解着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育人功效。

三、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优化措施

面对着全球化,网络化,和大众文化的强烈冲击,加强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建设已大势所趋,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应对,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建构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文化环境,以保证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优化。一定要牢记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创新和建设,建立健全思政文化教育的环境创新和法律支撑,这一点至关重要。深度开发有必要整合思政文化资源,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发展,是建立在整个社会的进步的基础上,因此要优化思政教育文化的措施。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与创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涵盖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精神旗帜。当前,在多样文化并存、共生的文化生态中,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文化思潮,保证各种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以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文化环境。我们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文化思潮,用主流文化来统领、规范多种文化,把“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作为处理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之间关系的原则,进而为思政教育营造优良的文化环境生态。

(二)建立健全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制度和法律支撑体系

在当今多元文化相融合的背景下,只靠主流文化的引导是不够的。全球化、网络化为各种文化在我国的传播与激荡提供了便利,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各种文化传播的制度和法制保障体系,进而通过立法和制度以保障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安全。

首先,应该加强文化产品生产方立法。对于不健康的、反动的相关文化产品坚决予以禁止和打击,从源头上净化思政教育的文化环境。既要严格规定承载各种低级趣味文化的书刊、报纸、音像制品的出版和发行,严格审查各种文化制品;又要扶助高品位、反映先进思想的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制作。其次,加强文化市场的执法力度,尤其是密切监管网络文化的相关产品。目前,在我国,网络的应用还处在较自由、开放的情况下,网络的使用也很随意,网络信息的上传和下载也更是没有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对于正在实行网络普及的中国社会,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公民的话语权,但是也使一些不良思想的传播有机可乘,在网络上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导向着广大青少年和民众的人生观、价值观。因而,对待网络等无形的文化传播途径有必要严格监管。规范化、制度化的网络环境有利于及时过滤过时的和不真实的信息,防止信息垃圾、非法信息、病毒信息以及网络犯罪,保持网络环境的纯洁性。

(三)深度开发和整合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资源

如何使文化环境合乎人性是环境开发的重要问题。文化环境具有开放性和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环境的塑造还是可以的,尤其是微观文化环境,例如一个班级、一个校园、一个社区、一个单位等等。因而,我们应该积极地开发文化环境中的优势因素,从而塑造成员的优秀人格和品质。另外,在整合各种文化资源的同时,我们应该积极挖掘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利用其本土文化的优势。在优化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过程中,思政教育的文化环境建设与优化,是每一个思政教育工作者甚至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有义务去落实、去改造的一项工作。它关系到思政教育有效性的发挥,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是否长期存在,因而,也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历史任务。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余亚平.思想政治教育学新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王秀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4]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李昕霞.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概念的理论梳理[J].成功:教育,2009,(3).

[6]胡伟.浅谈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J].张家口师专学报,2003,(2).

[7]罗洪铁,周琪.文化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新视界[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3).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综述 篇12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内涵的界定

第一种观点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外部客观存在。具体是指影响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那些凡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并对其发生影响的外部因素, 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容。

第二种观点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外部客观存在。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加工、改造和重组对工作对象产生感染、激励、鼓舞、促进作用的环境。

第三种观点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环绕在受教育对象周围并对其产生影响的客观现实。

第四种观点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所处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外部条件两个方面, 是指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和行为的综合。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分类

1.二分法。

“从一般意义上说,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 微观环境是指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这是最为典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二分法。二分法是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 它有助于人们从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方面对事物构成进行认识和理解。但是, 对于一些复杂的事物而言, 二分法往往只是得出一般意义上的划分范围, 若想进一步了解构成事物的具体组分, 还需要层层深入。

2.三分法。

一些学者在二分法的基础上, 即在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基础上, 增加了“中观环境”内容。而在宏观、中观、微观环境的内涵方面, 也因学者不同看法而各异。三分法突破了传统思维方式中固守的“非此及彼”的机械模式, 从更加全面、系统、立体的角度认识事物, 揭示了事物存在、运动、发展变化的实际状态和客观本质。

3.多分法。

除了二分法和三分法, 有些研究者还从更广泛、更细致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剖析, 如陈秉公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 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单位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交环境四种类型;也有的研究者提出,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大系统, 它是由社会环境、社区环境、组织环境、家庭环境和人际交往环境五个具体环境构成”。

4.时空维度分类法。

在上述几种划分方法的基础上, 岳金霞提出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新的划分方法, 即时空维度分类法。从时间维度上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为历史环境、现实环境、未来环境。从空间维度上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分为许多类型。具体来说, 从地域空间的角度,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分为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国内环境又包括城乡环境、东西部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区环境等。从空间规模、体积大小出发,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又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也有的人称之为大环境和小环境。从空间状态来划分, 分为开放环境和封闭环境。从空间物理性来划分, 分为真实环境和虚拟环境。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

第一种观点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一个系统, 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结构出发进行分析。有学者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大系统, 这个大系统是由方方面面的要素构成的。这个系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即整体性与有序性的结构特征;阶级性与社会性的本质特征以及广泛性、复杂性、动态性、渗透性与可塑性的外在特征。姜正国于2002年10月在《教育探索》发表了《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一文, 也赞成这一观点。正确把握这些特征, 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环境因素的影响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多对有对立特征的统一体, 是复杂性和可控性的统一;开放性和封闭性的统一;直观性和抽象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整体性与局部性的统一。

第二种观点是从与一般环境之比较及其自身育人特点的两个层面出发, 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育人特性, 从而与一般环境、其他教学环境区别开来。郑永廷等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其他领域和学科的环境相比, 有着自己显著的特点, 表现为复杂性、开放性和易变性。而其育人特点则是自发性与导向性并存、渗透性与驱动性共生、直观性与感染性互动三个方面。

第三种观点认为,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诸要素按照不同的属性或不同的作用范围等区分标准, 但这种区分只是形式上的或理论上的区分, 在实际教育活动中, 都是以人为中心, 以人的活动范围及群体隶属关系为轴线来进行排列与分类, 是相互协调、不可分割的, 而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其特征表现为:结构的整体性、有序性、层次性、阶级性、社会性。

第四种观点认为, 由于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固定界限, 往往是多种复杂因素作用影响, 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复杂性、开放性、易变性、可创造性的特点。

此外, 网络文化的迅速普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形成了重要的影响, 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新时期呈现出新特点。也有学者提出,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要体现为:开放性、虚拟性、多元性、人本性。

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存在的问题

1.概念不精准、称谓不统一, 随意性过大。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概念的称谓, 缺乏规范, 随意使用的现象十分严重。如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学教材在本章的标题中使用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这个概念, 在节和内容中却使用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个概念。再如对于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中观、微观环境, 学界的说法不一, 也需要进一步精准概念。笔者认为, 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 随意使用, 易产生歧义。而且是否使用严谨规范的学术用语是反映一个学科学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概念的随意性过大, 不进行严格的考量和区分, 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未来研究和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总结经验多, 学理分析少, 研究还缺乏系统化。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 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必然体现中国的特色和风格。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为关键词, 在中国期刊网上共检索到2861篇研究论文。在这些文章中, 大多数的研究者侧重从经验总结层面进行分析, 而从学理角度出发去分析的论文较少, 研究的系统化、学术性还有待加强。在对有关图书进行检索后, 主要的图书有:姜正国著,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沈国权主编,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戴钢著,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德育环境研究》。另外, 在目前已出版的一些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方法的书中, 也设立了专门的章节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及其优化问题。如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的第七章就专门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原则、途径和方法;张耀灿等几位学者所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也涉及了上述内容;陈秉公先生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还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标准, 等等。研究者大多数以一种结论式的归纳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内容, 但缺乏对优化问题本质性及根源性的思考;人们都强调优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但缺乏对为什么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分析, 这也是未来研究者应该注意的问题。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经历了探索、发展、深化三个阶段, 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涵、分类、特征等方面, 学界也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现通过对这些观点的梳理, 明晰现状, 分析比较, 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和参考。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综述

参考文献

[1]郝文清.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8.

[2]杨业华.关于思想教育环境界定的考察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 2006, (10) .

[3]张耀灿, 郑永廷, 刘书林, 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上一篇:企业党政工作下一篇:人本意识文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