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思想(精选12篇)
民主政治思想 篇1
摘要:本文从“仁”的角度反思西方政治思想中的自然状态理论, 消解“五四”对儒学提出的挑战。
关键词:孔孟,仁,意义
一、“仁”的政治含义
几乎所有学者都承认,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仁”, 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 尽管“仁”字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 但把他们明确作为一种思想提出来, 孔子是开创者。不过, 两千多年以来, 学者们大都囿于伦理的角度来理解、解释“仁”, 把“仁”的思想作为儒家的伦理学说。近代以来, 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冯友兰认为“《论语》中言仁处甚多, 总而言之, 仁者, 即人之性情之真的及合礼的流露, 而即本同情心以推己及人者也”, 徐复观认为“仁只是一个人自觉的精神状态……一方面是对自己人格的建立及知识的追求, 发出无限的要求, 另一方面是对他人毫无条件地感到有应尽的无限的责任”, 李泽厚从血缘、心理、人道、人格四个方面来理解“仁”, 认为“仁”是以实践理性为特征的思维模式。
该从何处着手推衍孔子“仁”思想的政治含义呢?朱熹的做法有启示意义。《论语·颜渊》载“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朱熹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 本心之全德。克, 胜也。己, 谓身之私欲也。复, 反也。礼者, 天理之节文也。为仁者, 所以全其心之德也。盖心之全德, 莫非天理, 而亦不能不坏于人欲。故为仁者, 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 则事皆天理。” (《论语章句集注·颜渊》) 朱熹将“己”解释为“人欲”, 将“礼”解释为“天理”, 从而把“克己复礼”解释“存天理、灭人欲”, 从这出发, 朱熹发展出了新儒家的理学派。朱熹对“仁”的理解进一步的强化了“仁”是伦理思想的观念, 使得后世学者对“仁”的理解进一步偏离了孔子的本意。不过, 朱熹的做法说明“克己复礼为仁”在孔子“仁”思想里的重要意义, 理解和解释“克己复礼为仁”是解读孔子“仁”思想的切入点、起点。
我也把“克己复礼为仁”当作为理解和推衍孔子“仁”思想政治含义的起点。“克己”, 最直接的理解就是要克制自己, 包括利益、权力等, 这是一种非个人主义的态度, 是和那种追求个人私益、不顾他人利益的做法相对的。“克己”不是“无己”, “克己”不是没有个人利益, 只是反对侵犯他人利益。“克己”的思想也不同于集体主义, 是介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的, 我把它称之为克己主义。有些学者把“仁”的思想归结为道德伦理观, 依据之一是“子罕言利, 与命, 与仁” (《论语·子罕》) , 这是后人曲解了孔子的思想, 孔子反对的只是不正当的利益, 反对的只是不顾他人利益、牺牲他人利益的作法。孔子虽然提倡道德教化, 但并不排除功利主义。
孔子说, “仁者爱人”, “爱人”是“仁者”的本性, 也是“克己”的原因, “人而不仁, 如礼何?” (《论语·八佾》) 如果人的本性中没有“爱人”的因子, 怎么能建立“亲亲”的理想社会呢?关于“仁者”的本性为什么是“爱人”, 孟子提出了进一步的解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更明确的提出“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 也即是“仁政”的主张, 并提出了具体的政治原则和施政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 “仁政”不同于西方的福利制度, 而是一个包含福利思想又高于福利思想的概念。福利制度只是经济分配领域的一种制度, 而从孟子上段话来看, “仁政”除了涉及经济分配领域外, 还涉及刑法、教化等领域。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仁政”, 但从他的理想社会来看,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鳏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就是他心目中的仁政。提出“仁政”与福利制度的区别这个命题, 主要是为下文的论证服务。
二、从“仁”的角度反思西方政治思想中的自然状态理论
自然状态理论是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其在近代的代表思想家是霍布斯 (Hobbes) 、洛克 (Locke) 和卢梭 (Rousseau) , 正因为自然状态理论是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建立的基础, 现代美国政治哲学家罗尔斯 (Rawls) 和诺奇克 (Nozick) 也把自然理论作为建构个人政治哲学的开端和起点。“仁”的思想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孔子把“仁”作为建构儒家理想社会的开端和起点, 因此, 从“仁”的角度反思西方政治思想中的自然状态理论, 能够进一步发掘“仁”的政治含义和价值。
霍布斯认为, “在人的天性中我们发现, 有三种造成争斗的主要原因:第一是竞争, 第二是猜疑, 第三是荣誉。”“在没有一个共同权力使大家慑服的时候, 人们便处在所谓的战争状态”“这种战争是每一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状态。”笔者认为仅仅把人性简单说成是恶的这不符合人类的经验事实。这种理论没有看到人性中的“不忍人之心”, 而仅仅偏执于人性一方面就认为人与人之间处于战争状态, 事实上霍布斯的理论也被后世的众多学者批判。
最值得反思的是洛克的自然状态理论, 不仅仅因为洛克开出了“令人肃然起敬的洛克传统”, 而且因为按照洛克自由主义传统建立的西方政治制度在现实中产生了很多问题, 康晓光认为“自由主义成了和共产主义一样的乌托邦。”洛克把自然状态描绘成田园牧歌式的理想状态, 只不过为了避免“人们充当自己案件的不合理的裁判者”而建立国家, 洛克还根据自然法认为, 人的财产权是天赋的, “任何人都不应该侵犯另一个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这个观点意义重大, 保护个人合法的财产权是西方政治思想给全人类的一个礼物, 自洛克之后, 凡侵犯、剥夺个人财产及其权利都是违法的。我在这里要重点引用的是诺奇克关于权利的论述, 诺奇克认为, 人所拥有的各种权利仅仅具有否定的意义, “一个人对于自己的生命拥有权利, 但这并不能使他拥有要求别人为自己提供食物的权利, 国家也可以对他的这种要求无动于衷, 因为国家要进行财富的再分配, 就必须从个人那里征税, 但国家没有为此而征税的权利, 从这个意义上说, 人拥有的仅仅是不受伤害和不被干涉的权利。”从诺奇克的观点中, 我们可以发现, 西方自由主义的权利观点存在的不足之处, 那就是对无产者来说财产权是虚设的, 对于将要饿死的人来说国家没有义务对他救济。
从以上西方思想家的自然状态理论中, 我们会发现, 理论的起点和基础存在偏执, 不是偏执于人性恶的一面, 就是偏执于权利不受侵犯的一面。而在这两个偏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西方政治制度存在缺陷, 这种缺陷就是忽视了人性的善因和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没有关爱和对弱势群体的照顾的社会不可能是理想的社会。其实, 现代西方社会里种种的负面因素早已经在经验上证明了理论的不完美。
三、“仁”的思想能有效消解“五四”对儒学提出的挑战
1916年,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第1卷第6号上发表《吾人最后之觉悟》称, “儒者三纲之说为吾伦理政治之大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 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此东西文化之一大分水岭也”“此而不能觉悟, 则此前之所谓觉悟者, 非彻底之觉悟, 盖犹在徜徉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 伦理之觉悟为吾人最后之觉悟。”这是新文化运动之所以要打倒旧道德提倡新道德之依据, 这场运动发展为“打倒孔家店”、否定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也为以后的儒家文化复兴提出了一个挑战:儒家文化是不符合科学主义和民主主义的, 有碍中国富强, 所以要被打倒。自此以后, 如何应对民主问题便成了复兴儒家文化的一个挑战, 一个迈不过去的坎。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等新儒家立志于从儒家心性之学中找出和西方民主思想对接的因素, 在他们四位联名发表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中, 还专门指出了中国文化之发展与民主建国问题, 而他们提出的理由无非是儒道主张限制君权、儒家有天下为公等思想, 这些思想和民主思想是兼容的。张君劢还专门指出, “我考儒家思想之范畴, 曰外物之有, 曰致知穷理, 曰心之同然, 曰形上形下相通。此数原则中, 何一不可与西方哲学相联系者乎?何一反于科学者乎?何一妨碍民主政治者乎?”从儒家思想中的某些观点与民主思想兼容方面来论述儒家文化存在的合理性, 为儒家文化复兴寻找基础是“五四”以后文化民族主义者或文化保守主义者的主要想法。不过, 这种方法只是用儒家文化去附和西方民主思想, 而他们在论述的时候也常常出现比附的情况, 还没有真正找到儒家文化独立性的基础和价值。
如何解决“五四”时对儒家提出的挑战?如果光从如何与民主对接来看, 这个挑战肯定解决不了, 肯定要走入死胡同。我认为, 应对这个挑战的方法只有一个, 那就是超越民主。而要超越民主, 只有从孔子的“仁”思想出发。民主不是人类政治制度发展的最终形态, 而且经过几百年的发展, 西方民主政治存在的问题早已经暴露无遗, 民主制度理论的缺陷也不是秘密。因此, 民主对我们提出的挑战已经是一个不重要的问题, 已经是一个不再关乎儒家思想生死存亡的问题。孔子“仁”的思想就是对这个挑战的最好回答, 像我在上文中分析的那样, “仁”的思想是一种比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基础理论要优越的思想。今后, 我们的挑战应是如何完善“仁”的理论, 如何从“仁”这个政治哲学的基础理论出发建构一套新的政治制度, 并在现实中付诸实施。
四、超越民主:“仁”对中国与世界政治发展的意义
“仁”是孔孟政治哲学的基础理论, 中心思想是克己主义, “仁”在制度上的含义可以从其政治含义中自然推衍出来, 具体来说,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要实行保护个人的利益和权利、维护个人尊严的制度。这方面的制度, 西方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中有许多积极的元素, 可资借鉴。第二, 是要维护他人的利益, 要帮助他人特别是弱势群体实现个人利益。这方面的制度, 中国的仁政思想有很丰富的元素可资利用。第三, 要实行亲亲的教化。就是要提倡信、义、智等, 使朋友有信、兄弟有义、父子有情、夫妻有爱, 这是根治现代社会道德沦丧的良方。第四, 是一个理想社会的目标。做到前面三点, 我们就可能实现理想的社会。
民主政治思想 篇2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多次党会的召开使我受益良多。根据中央《新形势下党内生活的若干准则》、省委《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市委《关于加强党内政治生活严格党内监督巩固良好政治生态的决定》内容以及在我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后,对照“思想政治、精神状态、工作作风、为民情怀”四个方面紧密联系个人思想和工作实际,梳理了自身存在问题,进行了思想偏差的纠正和思想灵魂的解析。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请大家提批评意见:
一、思想政治方面
我政治立场坚定,严守党的政治纪律,随时以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习近平为主席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但是,我仍然存在着不足:
(一)学习的主动性不够高
学习劲头不足,学习的内容不够全面系统,有时候只是急用什么就学什么,满足于一知半解,具体的理论知识并没有主动去搞明白,想清楚。
(二)学习思想不够深入
我始终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但坚定看齐追随的步伐不够坚定,学习党的思想不够深入。我从一名普通人成长起来,在住建局努力工作,加入中国共产党,每一次成长都离不开组织的关心、培养,也离不开大家的帮助和辅导。对组织,对单位,对大家,我始终怀着感恩之心。不过我的真学深悟能力远远不到位,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有时浅尝辄止不够深入,读书多感悟少,没联系自身实际思考问题,也没有联系实际情况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执行纪律方面
我遵守政治纪律,不违规违纪,也没有出现重大错误。不做违反纪律的事,不说违反纪律的话,行动上不出格,坚决贯彻上级各项决策部署。但是执行纪律方面我也存在着问题:
(一)对党风廉政政建设认识不足
在办公时的节俭意识不浓厚,没有充分发挥党风廉政建设精神,办公材料消耗多,浪费多。这种情况下对办公耗材不拘小节,认为只要用在了工作上就没事的错误事情时有发生。
(二)自律意识弱化
自觉用党章和《准则》《条例》规范自己,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条意见,没有把坚定理想信念的学习教育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来抓,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体现不明显,对“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四个服从”的标准学习不够深入全面,掌握不够透彻,运用不够熟练,存在抓思想不如抓工作具体、抓修养不如抓行动直接的主观思维,没有把强化理想信念贯彻到日常生活中。
三、工作作风方面
工作上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以较强的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使各项工作经得住时间的检验、群众的检验和历史的检验。衡量党员干部的党性和政绩观,最终要体现在求是务实的工作作风上。反思自己,虽然在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但是其仍然存在不足。
(一)抓工作的实劲不够
落实工作,有时满足于机关的安排处理,自己在盯着抓、带着干上做的还不够;
有时对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思考解决的针对性不够强,破解力度不够大;
有时到基层蹲点,面上检查指导的比较多,深入一线“解剖麻雀”的比较少。
(二)抓落实的韧劲不够
对党委安排的大项任务,能够下大功夫抓好落实,但对一些年年抓、月月干的日常工作,缺乏持之以恒、常抓常新的劲头,有时甚至满足于一般化、差不多,尤其是对打基础见效慢的工作,缺乏“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一抓到底的“热度”不够持久,有的工作还存在虎头蛇尾的情况。三是抓标准的真劲不够。主要是说与做有时还没有完全达到一致,经常是会上强调的多,会下监督的少;
要求部署的多,要求自己的少;
落实标准过得去的多,真正按标准叫真的少。
这次的民主生活会让我检查了自身不足,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认识,也思考了一些解决方法,对自身进行纠正。虽然大的原则性错误没有犯过,但是小的错误也不可以累积,发现问题就要将问题解决,看到错误就要将错误更正。
一、积极主动学习,将实际和书本结合起来
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习兴趣,多多专研书本内容加强理论学习,增强理论功底。提高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要以解决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改进自己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成效为落脚点,特别要在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上下真功夫,不断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做到原原本本学、系统深入学、结合实际学、带着问题学、挤出时间学;
同时,坚持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支部的组织生活,与党员一起学习讨论、一起查摆问题、一起接受教育,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最终把学习教育成果体现在推动住建工作、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上。
二、加强党建意识和自律意识
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坚持把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位,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必须”要求,牢记党员身份,时刻不忘党员义务,自觉接受监督,自觉接受组织的安排和纪律约束,切实把好政治方向、把牢行为原则、把住生活小节。要以身作则,当一名好党员,严苛要求,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自重、自省、自敬、自重、自励,正确对待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改变工作作风,扎实推进工作
民主政治思想 篇3
一般来说,和谐民主的政治课堂应具备这样的几个特点:第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只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才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方法的迁移运用,才有利于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从而使学生真正愉快地进行学习。第二,体现师生的互动性和生生的互动性。和谐课堂强调师生之间是对话与沟通的关系,双方互教互学,教学相长,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不断交流中进行,师生和生生的关系上是一种互动的关系。第三,教学过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新课程强调“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课堂作为师生生活的一部分,本该是变化莫测、丰富多彩的,但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把教学过程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教学过程因为人为因素变得呆板和枯燥。和谐民主的政治课堂追求的是一种真实自然,师生的思想情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因此,和谐的政治课堂是师生真实而自然的生活情景。
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提升自身魅力,这是形成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的前提
“本真教育”要求摒弃传统的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教师应变教书型为研究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因此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充实自己,完美自己。教师应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不断完美自身的知识结构,坚持激励性教育原则,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亲其师,信其道”,信息化时代中学生对新信息有着非常强的敏感度,各种现代传媒更是为学生了解信息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而在学生的眼里,教师应该无所不晓,知识渊博。如果政治教师所拥有的信息量相对短缺,知识匮乏,又何谈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呢?学高为师,教师有着良好的修养,这也是让学生产生依赖的基础之一。有了依赖,课堂教学中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增进与教师的合作,创设出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在平时课堂教学中不懈追求着教学的艺术性,努力提升自身的感染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兴奋的情境中完成课堂学习任务,才能使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永不枯竭。
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爱因斯坦说过:善于宽容也是教育修养的感情问题,宽容中蕴涵着理解、信任、平等,表明教育者对自己教育对象积累了足够的信心,也浸透了一种对事业、对孩子的诚挚的热爱。“教师应该热爱信任自己的学生。信任学生也会得到学生的信任,从而成为学生可亲可敬的益友,学生便会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取意想不到的效果。英国教育家车尼斯说:“只要教师对学生抱有希望,仅此一点,就可以使学生的智商提高二十五分。”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走路。”教师对所有的学生都应该一样关怀,一样的爱护,应该永远怀有积极良好的期待和信任,教师只有充分信任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自尊、自强、上进的信心,同时教师要不断地给予新的期待,从而鼓起他们扬起前进的风帆,与教师一起建立民主教学课堂气氛。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就是要求教师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感情世界,才能培养民主的教学氛围。没有宽容就没有教育的基础;没有信任和期待就没有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多用表扬的方式去肯定学生的优点,宽容的方式对等学生的缺点,真诚地帮助学生不断进步,这是作为教师应有的素质。
三、突出“民主交往”方式,提升和谐课堂质量
课堂交往方式,主要指师生的交往方式,也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学生正襟危坐,老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解和阐述理论知识,学生一味旁观,感觉枯燥而乏味。很明显,这种传统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主从型”的师生关系,已经不适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激发学生去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放下先知先觉的架子,与学生进行感情和感情的交流,思想和思想的交流,乃至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师生成为互相促进、互相激发的朋友。很显然,在课堂中实施民主教学、突出平等学习、构建和谐课堂过程中,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过度依赖师生单向交往方式的状况,积极实施师生双向交往、生生多向交往的方式,形成良性循环,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巧用多种教学方法,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
研究表明,许多学生的学习困难与压力过大有关,解除这些压力,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创造潜能的开发。对一个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与更为重要。教师与学生交流方式恰当了,学生上课时的心理负担减轻了,学习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民主平等的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比如合作学习,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更有利于开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开展合作学习,形成合作课堂,有利于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有效改善传统的政治课堂沉闷、单调的学习氛围,同时师生交流也有利于教学相长。
民主政治思想 篇4
一、第一阶段 (1898—1903)
戊戌变法失败后, 梁启超东渡日本。在日本, 梁接触了大量西方政治方面的学说, 并逐步形成了以“自由权利思想”、“国民政治思想”和“宪政制度思想”为三大核心的民主政治思想。
自由权利思想构成了梁启超民主思想的理论基础。在西方, 自由与平等是民主思想的两大核心, 二者就像马车的两个车轮, 缺一不可。而从梁启超的著述来看, 他多对自由展开详细论述, 而对于平等的阐述则相对较少, 多是附带提及。这构成了梁启超民主思想的一大特点, 即注重自由而忽略平等。他的这一思想代表了资产阶级中上层的利益与特点, 旨在促进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与自由发展, 却与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相去甚远, 导致其思想缺乏最有力的底层支撑, 因而缺乏长久的生命力。对于自由的来源, 梁启超依据的是“天演强权”的理论, 他认为, 竞争是实现权利的基础, 而权利是对竞争胜利者的奖励。他提出自由竞争的目的在于激励弱者:“多数之弱者能善行其争, 则少数之强者自不得不让。”[1]67对于自由的界限, 他将自由界定为通过服从来体现的, 并提出“服从者实自由之母”这一观点, 这构成了其自由权利思想的又一特征。对于自由的意义, 他提出自由主要针对受压迫者的奴隶性而非专制者的压力, 这是其权利思想的第三个特征。梁启超从自由的含义、内容、来源、界限等方面对自由权利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这为其民主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但其自由权利思想的几大特征又决定了其思想的局限性。
国民政治思想是梁启超宪政思想的又一理论基础。通过对中国政治全面系统的分析后, 梁启超意识到恶劣的政府之所以存在, 根本原因在于民众在政治上的涣散与不参与, 由此梁启超彻底摈弃了原来的“开官智”的观点, 提出“改造国民, 建设新民”的政治改革观点, 试图通过建设具有资产阶级民权思想的新兴国民来实现国家的革新与富强。关于民权的含义, 梁认为, 第一, 民权与民主不可混为一谈, 兴民权不等于损君权;第二, 中国民权为针对“专制政治”而提出的尚未确定的名词[2]89, 西方的天赋人权则专指政治。梁启超从国民政治的角度认识到国家的进步, 仅仅依靠一二代表人物, 是难以成功的, 必须通过培养千千万万优秀的国民, 中国民合其力, 方能促进国家的富强与进步。但面对现实, 他提出必有:“一二先觉大力者”来启迪民智, 激发民气。而对于如何产生这种先觉大力者, 他却未做说明, 只是提出“时势造英雄”这一观点, 又使其不免陷入唯心主义的沼泽之中。
宪政思想构成了其民主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为梁启超民主政治思想的核心, 梁启超从宪法、国会和政府三个角度对宪政思想展开了论述。对于宪法, 梁启超将宪法作为宪政的旗帜和标志。他提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其根本的目的在于保障民权, “欲君权之有限也, 不可不用民权, 欲官权之有限也, 更不可不用民权。宪法与民权, 二者不可相离”。梁启超认为宪法是作为限制君权和管权的最强大武器, 这一点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色彩。对于宪法的依据, 梁认为, 宪法的立法权应该属于多数国民[3]106。对于国会, 梁启超学习西方三权分立的政治理念, 在学习西方各国宪政制度的基础上, 从国会建制、权限、选举等方面展开了详细的论述, 但这一时期国会仍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对于政府, 梁启超从政府的权限的角度展开了论述, 他以卢梭的“民约”理论解释政府的起源, 而以英国功利主义者的个人自由去界定政府的权限[4]112。
总的来看, 梁启超这一时期的民主政治思想已经完全超越维新时期的思想, 使得中国的民主政治思想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二、第二阶段 (1903—1906)
梁启超在游历欧洲、日本后, 其民主政治思想由原来的激进趋向于保守, 原因有三:第一, 受到其他势力的影响;第二, 与革命派观点产生的矛盾;第三, 对于当前形势的担忧。而究其思想变化的根源, 在于对中国国情的进一步深刻认识。通过对西方等国共和制度的考察, 梁发现所谓的西方民主政治与当前中国的政治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一点又加重了他政治思想中的消极因素和消极影响。
梁启超阐述其与共和分道扬镳的原因在于共和国民资格的问题。通过对中国国民政治思想、能力、道德等几方面与资产阶级国民差距的分析, 梁指出这种差距产生的根源在于传统封建专制、家族制度等方面的影响, 并提出改造国民“必非徒以区区泰西之学说所能为力”的时候[5]120, 已经很明显地认识到资产阶级共和并非中国的救亡道路。其思想转变的重要原因在于惧怕和反对革命, 在其反对革命过程中, 梁所流露的是保守的乡绅意识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他反对革命, 是因为害怕出现法国大革命的“悲剧”, 而导致国家灭亡。这一思想背离了当时铲除清朝专制统治的目标, 是错误的。梁启超在摆脱了共和的政治理想之后, 继而后退, 提出了“开明专制”的政治主张, 他是这样界定开明专制的:“以所专制之客体的利益为标准, 谓之开明专制。”客体, 即国家和人民。开明专制的一大特点是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 这也是区别于清朝专制统治的根本标志。在倡导开明专制前后, 梁启超又提出了“政治革命”的思想, 即“革君主专制而为君主立宪”, 提出“君主应与人民之要求”, 他将国民政治同君主立宪结合起来, 期望通过宪政改革形成广泛的国民运动。梁启超这一思想的核心在于想将专制制度更换为宪政制度, 以此来改变“国民”地位, 从而实现他所提出的由中等社会去领导国家。他与革命派分歧在于“政体”, 革命派希望实行共和政体, 而梁期望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为了实现其君主立宪这一思想, 梁曾经指望通过开明专制这一形式疏导国民, 事实却证明这是一厢情愿。后来, 他提出了建立政党的设想, 他试图利用清政府的诏旨来建立合法的政党从而实现团结中等社会和锻炼国民之能力, 他将这一设想付诸实践, 希望通过政党势力迫使清政府转变宪政思想, 由此梁的思想进入第三个阶段。
三、第三阶段:1907—1911
这一时期国内的矛盾与社会危机进一步激化, 革命形势进一步高涨。这一时期梁启超宪政思想逐步成熟, 他的思想与言论, 为立宪运动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支持。梁启超关于宪政内容的阐述,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国会、责任政府和政党。
首先是国会。在系统分析欧美各国制度基础上, 梁启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为, 国会的法律性质在于“为限制籍贯以与主动机关相对峙”;国会政治性质在于“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国会的作用在于“以奖励竞争之形式, 行调合竞争之精神”, 而国会的形式则是两院为最佳。对于国会两院的组成, 梁启超认为, “左院”必须有各省的议员、教育总会等团体进行推选, 人员必须是开明的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上层人员。而对于“右院”人员, 他认为应当反对财产限制, 实行所谓的普遍选举的形式, 以最广大人民所选举的议员组成。对于国会的职权, 梁启超对修改宪法权和立法权做了详细的阐明。
其次是责任政府。梁启超认为, 在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下, 第一, 君主没有责任, 国务大臣代其负责;第二, 政府对国会负责。他认为政府不应该对君主负责, 也不应该“代”君主负责, 而是应该自行承担对于国家的责任, 这样就使得君主在国家的发展中不再承担任何的责任, 彻底发挥“虚君”的作用。他同时也批评了政府对于议会负责这一说法, 指出“政府和议会都是国家机关, 故都应该对于国家负责。在此基础上, 梁启超逐渐形成了保育国民、挽救国家的思想。
最后是关于政党的思想。他从预备和促成宪政的角度, 充分肯定了政党“增进国民程度”的重要功用[6]214。并论述了资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特点。他提出通过设立独掌大权政党内阁来建设强有力政府的观点, 这是一种宪政制度下最进步、最理想的政治形式, 至于这种政治形式如何快速与封建官僚政治同流合污, 是梁所无法预见的。但在屡受挫折之后, 梁又意识到政党的发展必须存在于立宪的政体下, 必须首先改革政体, 而通过和平的途径变专制为立宪政体其远不及暴力革命的效果, 而这一点又是与大多数立宪派人士是相同的。
梁启超民主政治思想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自由权利的思想、国民政治的思想以及宪政制度的思想。受到历史条件以及自身因素的影响, 梁启超民主政治思想在发展和成果的过程中, 其具体内容和倾向经历了不止一次的变化, 但在其政治思想中, 追求自由权利, 追求宪政制度的目标却从未放弃, 尽管其思想存在消极的一面, 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参考文献
[1]《政治学学理披言》, 《文集之十》.
[2]《新民丛报》第六号.
[3]《论立法权》, 《文集之九》.
[4]《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 《文集之十》.
[5]《新民说》, 《专集之四》.
民主政治思想 篇5
在传统的高校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者,大学生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被教育者。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思想政治工作者是严肃的管理者,学生是被管理者。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要想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观念,必须要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从这种优劣,高下的等级关系转换为平等的关系,只有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中,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者才能将教育对象从传统的思维中解放出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QQ群组中的匿名聊天,通过匿名聊天,教育者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也能够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且可以从学生的信息中分析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去了解学生现阶段喜欢的东西。然后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出发,尊重学生的自主权,用民主和谐的方式,实现以情感德,以美化德,以行示德。以此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2.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制的民主性
在高校中通常党委抓德育,行政抓智育,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科任老师与非科任教师之间有着严格的职责划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有一定数量的专职队伍和专门化的教育形式。尽管一直以来高校都在强调只有全员参与,才能完成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但是效果甚微。所以想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必须要扭转长期以来少数人抓思想政治工作的局面,让学校广大教职工都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制中来,并且自觉履行思想政治工作职责,只有这样真正地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比如:在“学雷锋”月的思想政治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系统地为学生讲解为什么要学雷锋,学雷锋会对自己的人生带来什么影响。在了解学生的看法后,让辅导员,学生会成员,班级党员,寝室长以及志愿者协会全体成员配合着思想政治工作者带领着学生去到敬老院,或者是开展匿名“帮帮忙”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班级里的小党员,学生会的成员,以及寝室的室长,都参与到了活动中。通过全员的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就能够更好的完成。
2.3利用网络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民主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主体意识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别人将整理好的道理硬生生地塞给自己,而是需要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用一定的时间去消化,得出自己的看法。因此在新时期,需要利用网络实行平等协商交流的原则,采取民主讨论,双向交流的方式,来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如利用高校的校园网络,建立高校的官方娱乐网站,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专属特长上传到网站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或者图文信息,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并且在举办活动时,民主协商,公平竞争,鼓励学生利用好“show”的时间展示自己,让有点子的学生策划活动,让歌舞厉害的学生用表演燃动全场。通过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发掘学生的特殊能力,并且给予舞台,让学生可以在更大的舞台展示自己的才艺,在潜移默化中鼓励更多的学生全面发展。
3小结
通过这种全员参与的民主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可以让迷茫的大学生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同时鼓励引导所有的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民主政治思想 篇6
【摘 要】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在一定时期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国内外的相关因素。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可以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为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进程提供有效的帮助。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 民主建设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大发展的时期,我们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领域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成绩的背后也存在诸多相关问题,其中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道路上,如何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作用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一、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现状
(一)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取得的成就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进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依法治国,要求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因此,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我国为了保障人民当家做主,行使国家权力,在进一步地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务,直接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在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我国也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宪法保障。同时也在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从根本上增强广大公民的民主法律意识,使我国的民主建设能够取得新的进展。
(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的民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现阶段的民主状况与我们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民主还有一定的距离。笔者认为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相关法律制度还有待完善。民主建设与法律制度的完善是相辅相成的两个过程,民主建设在一个现代化的法治国家中必须要依靠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保证。我国现阶段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造成社会民主建设可谓是步履维艰,人民群众的若干权利都成为一纸空谈,这对于广大人民群众,以及一个国家的长远利益来说都是不利的。
2. 人民民主权利难以有效发挥。在我国,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多数权利没有落到实处的现象。《南方周末》在2009年年初举办过一次评价2008年政府工作的活动,让读者指出过去一年中政府工作的最大变化。一位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这样说到:“过去一年里,政府最大的变化在于能够倾听民众的声音,但是我们的声音却没有发挥出它所应该发挥的作用。”这也就意味着政府在民主建设这方面确实下功夫去做,但是由于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阻力,因此在实际实施中还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3. 特权阶层和腐败现象的存在。我国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但是现如今正是在现实社会中屡屡出现特权现象,单位领导“一言堂”,民主决策形同虚设,毫无保留地剥夺了人民的民主权利。尽管近年以来国家一直严厉打击社会中存在的贪污腐败现象,高度重视反腐倡廉,但是现阶段社会腐败现象依然存在。
二、我国民主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就是说我国的经济水平决定了我们的民主建设能够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如果抛开经济状况而空谈政治改革、民主建设,我认为无疑是在筑建空中楼阁。一个国家要想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要按照经济水平建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稳固协调发展。
具体来讲,我国民主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根源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从内因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我国的民主建设没有历史积淀,我们国家经历了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时期,始终是一种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普通百姓毫无民主可言,历代君王“家天下”,不论更替多少朝代,这种统治方式的实质始终没有改变。因此,我国民主建设不仅没有理论根源,而且在现阶段的建设中还面临着根深蒂固的“官本位”等旧思想的阻碍。另一方面,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各地区之间以及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养都有很大差异,这就给我们的民主建设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第二,从外因的角度来看,中国作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国家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一种被资本主义包围的状态。虽然当今世界正处于和平与发展的大背景时期,但是资本主义国家不是真正地希望看到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因而会从各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极力打压。另外,我国进行民主建设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只能在摸索中前进,要探索出一条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道路是需要较长时间的。
总之,我们现在的民主建设面临着一种“内忧外患”的考验,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尤其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功能,才能更好地使社会各方面形成一种合力来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的运用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它又能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呢?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其他部分的反映,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所决定;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为其服务”。因此,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而且与社会结构的其他部分相比,思想政治教育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道德素养,这样一个功能性的地位是社会结构的其他部分无法取代的。所以说,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可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服务。endprint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发挥其培养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的作用,提高民众的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体现在,它主要是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重要思想教育广大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四有”新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道德素养,是提高民众民主意识的一个有效途径。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政治观教育,政治观是人们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内容,进行正确的政治观教育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促进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包括引导人们的政治方向、规范人们的行为、激发精神动力和塑造个体品格等四个方面,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最后,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遵循民主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然要体现人民当家做主这一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这样可以无形中影响人们的政治思想,因而达到提高民众的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
第二,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民主建设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传播主导意识形态,使得社会主义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激励民众珍惜并利用好手中的民主权利,监督政府工作,做好国家的主人。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其能动的反作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有效渠道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利用多种载体例如文化活动、大众传媒等,开展各种普及社会主义民主知识的教育活动,融入到人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对人们的思想领域给予全方位的影响。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坚定人们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信心,并且以理性的态度对待西方民主。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在这个过程中,西方的政治、文化等会对人们的思想造成一定的冲击,从而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信念。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教育作用,来坚定人们的理想信念。我们必须以理性的态度对待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才能真正实现大多数人的民主。
综上所述,尽管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还处在很不完善的发展阶段,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只要我们运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有力的思想武器,就能够更好地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进程,更加充分地发挥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吴忠民.发展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张维为.中国触动全球[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民主政治思想 篇7
一、实行企务公开、取信于民, 是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创建和谐企业的重要途径
在企业管理中推行企务公开制度, 其实质就是将“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归还给广大职工。这既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 也是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创建和谐企业的重要途径。
1、通过实行企务公开, 理顺了情绪, 化解了矛盾。
前几年, 由于煤炭资源枯竭, 连续有几个矿井相继报废, 企业经济效益差, 职工严重富余, 思想异常活跃, 各种矛盾显现, 经常有职工聚集上访, 领导疲于应付。从实际情况看, 上访的原因往往是由于职工不了解企业面上情况、工作没有公开透明或者没有及时公开造成的, 因而产生了误解, 甚至形成对立情绪。实行企务公开后, 增加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企业的重大决策让职工参与, 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渴望, 职工成为企业管理过程的参与者, 消除了彼此之间的隔阂, 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误解, 同时也减少了许多宣传和解释环节, 使企业的管理决策得到职工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并及时贯彻执行, 提高了工作效率。近年来, 正常生产矿井没有一起职工上访事件。
2、通过企务公开信息交流的功能, 密切了干群关系。
一方面广大职工通过企务公开了解了企业经营管理状况, 了解到了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情况, 实现了“上情下达”;另一方面, 管理层通过企务公开渠道, 可以多一个渠道倾听到群众的意见、建议和呼声, 并据此不断改进工作。新光集团属于异地办矿企业, 主要矿井分布较散, 相隔二三百公里, 生产管理上诸多不便, 在充分听取职工意见后, 集团将总部机关从盐城市区迁移到矿区, 以实现贴近一线、靠前指挥。同时相继制定了干部联系点制度、领导干部下井带班制度等, 集团《新光通讯》每月公布领导干部下井带班情况。
3、通过企务公开, 凝聚力量, 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集团刘东煤矿采二工区严格执行企务公开的规定, 将职工密切关注的工资奖金分配、安全奖罚情况以及材料消耗、产量定额等每周公布一次, 产多少、得多少, 一清二楚, 职工心情舒畅, 干得起劲。该工区多年来没有出过一起安全事故, 实现了安全优质、高产高效。
二、求真务实, 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切身利益, 是推进企务公开、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条件
企务公开要“求真”。一是真心, 真心实意地组织开展企务公开工作, 而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流于形式, 徒有虚名。二是真实, 即公开的内容要真实, 经得起职工的监督, 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企务公开要“求实”。一是公开内容具体化。集团公司先后四次对企务公开内容进行调整充实, 逐条落实, 公开内容上突出企业重大决策、物资采购供应、职工切身利益等主要方面。二是公开范围明确化。有的在班子中公开、有的向全体职工公开, 有的向全社会公开, 都有具体的规定。三是公开形式规范化。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进行公开, 各矿每年均召开两次以上职代会, 讨论审议矿生产经营工作报告和工资分配方案及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民主评议矿科级干部、民主选举矿年度标兵、签订新一轮的集体合同等。各矿工区每年也都按照要求召开区级职代会, 审议通过工区的各种管理制度、分配方案。同时根据内容需要, 我们规定了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不同企务公开形式, 矿、工区的“企务公开栏”正常公开, 每周出一期新的内容。四是公开时间科学化。做到政策法规、制度长期公开, 经常性工作定期公开, 临时性工作及时公开, 重大事项随时公开。
去年7月份, 集团工会在总结近年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重新修订了《新光集团企务公开工作质量考核暂行办法》, 对15个企务公开项目的公开时间、范围、形式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 使之更加切合企业实际, 更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三、完善制度, 强化责任, 是企务公开工作取得实效的保证
一是建立和完善组织保障机制。集团上下通过几年的努力, 已经形成了“党委领导、工会运作、纪委监督、部门配合、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和集团、矿、工区、班组四级企务公开组织网络。各级工会组织是企务公开的工作机构, 各级行政负责人是第一责任者。各自的工作职责明确, 并制订了相应的活动制度, 保证企务公开工作正常进行。
二是严格检查考核。各矿各工区每月都对企务公开情况进行自查, 集团每季度组织一次检查考核, 每次检查由工会牵头, 纪委、安监、劳资、供销等相关部门参与, 按照考核细则逐项检查, 并对检查结果进行通报。对考核结果实行“四个纳入”, 即纳入单位的绩效考核, 纳入个人的岗位目标管理, 纳入党风廉政建设, 纳入干部能力考核。严格考核, 动真碰硬, 增强了企务公开的刚性力度, 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 分管领导具体抓, 层层签订责任状, 一级抓一级, 逐级抓落实”的企务公开局面。
三是推行流程责任追究制度。根据企务公开的实际过程, 将企务公开分为计划、审批、组织、检查、督办五个工作流程, 明确每个流程和环节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 实行责任人签字负责制度, 一环扣一环, 严格按程序公开, 哪个环节出现差错, 就追究哪个人的责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政治制度 篇8
【真题回顾】
1. (2013·江苏政治卷·16) 随着微博、微信等的广泛使用, 公民的意见表达和利益诉求日益快速、便捷和多样化, 其参政、议政的效果和能力也得以快速提升。面对“微时代”政治生态发生的巨大变迁,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
(1) 坚定理想信念, 保持党的纯洁性 (2) 引导社会舆论, 履行国家管理职能 (3) 完善执政方式, 提升执政能力和水平 (4) 关注民生民意, 更好地实现党的宗旨
A. (1) (3) B. (1) (4)
C. (2) (4) D. (3) (4)
解析:题干没有涉及理想信念, 也没有涉及党的纯洁性, (1) 不符合题意;履行国家管理职能的主体是国家机关,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不履行国家职能, (2) 不符合题意。面对“微博、微信”的新方式, 中国共产党应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 (3) 符合题意;由材料中有效信息“公民的意见表达和利益诉求”, 指向要关注民生, (4) 符合题意。本题选D。
2. (2013·新课标Ⅰ卷·18) 2012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 来自网民的部分意见和建议入选全国政协提案征集函, 并以“参阅线索”的形式发给了全体政协委员作为参考。部分网民还应邀参观政协提案办理流程, 旁听提案办理协商会。上述做法
(1) 是政协积极创新与人民群众直接对话形式的体现 (2) 提供了公民直接参与国家决策和管理的有效途径 (3) 保障了人民群众民主监督权利的实现 (4) 是提高政协委员提案质量的具体举措
A. (1) (2) B. (1) (4)
C. (2) (3) D. (3) (4)
解析:我国公民不能直接参与国家决策与管理, (2) 错误;仅仅依靠一项制度, 就能保障公民的监督权利, (3) 夸大了作用, 况且材料的做法主要不是讲民主监督, 主是讲民主决策。上述做法有助于政协委员更好地听取群众意见, (1) (4) 正确, 本题选B。
3. (2013·上海政治卷·8)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理应获得尊重。对此, 我们应有的态度是
(1) 正确对待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 (2) 尊重各民族保持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3) 尊重各民族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4) 尊重各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
A. (1) (2) (3) B. (1) (2) (4)
C. (1) (3) (4) D. (2) (3) (4)
解析: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并不是所有的少数民族都能享有自治权利, (4) 错误。 (1) (2) (3) 是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具体表现, 本题应选A。
4.[2013·新课标Ⅱ卷·38 (2)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被征地农民的许多现实问题受到广泛关泣, M省2010年对1460户被征地农民进行了入户调查。调查显示, 被征地农民户均失地2.1亩, 99%的家庭得到各种形式的补偿, 每户平均获得政府货币补偿76 271元;与土地被征前相比, 34%的家庭收入增加, 户均增加7 125元, 37%的家庭年收入下降, 户均减少10 409元, 其余家庭收入变化不明显;69%的农民拥有固定职业, 31%的农民没有固定职业;在有固定职业的农民中, 10%的农民是通过政府、社区介绍就业的;70%的农民拥有医疗保险, 17%的农民拥有养老保险, 3%的农民拥有失业保险。
假设你是M省人大代表, 请结合材料向政府部门提出解决被征地农民问题的政策建议。
解析:审读本题的设问可知, 本题的行为主体是省人大代表, 履行的职责是“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建议” (行使提案权) , 试题要求分析的对象是“解决被征地农民问题”。因此, 回答本题首先要概括材料中反映了哪些问题, 其次, 既然是向政府提建议, 所提建议就必须是政府职能范围内能够解决的。
参考答案:被征地农民获得的补偿偏低, 应提高补贴标准, 完善补偿机制。部分被征地农民就业困难、收入减少, 应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和政策支持。部分被征地农民未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 应扩大保障体系覆盖面, 并提高保障水平。加强对征地补偿安置工作的监督, 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考点精讲】
1.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全国人大常委会、人大代表
2.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大和人大代表的权力源于人民。
(2) 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具体表现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
3. 中国共产党的有关知识
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 。
党的性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 党的领导与政府履职
5. 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
(1) 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
(2) 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 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 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5) 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简称人民政协。
6. 人民政协与人民代表大会
7. 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1)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 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原、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3) 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地位: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 也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前提和基础:领土完整、国家统一。
区域: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不是各民族聚居的地方, 不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 。
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旗) 三级。
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不是自治地方) 。
核心内容:自治权。
目的: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
8. 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应试策略】
涉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试题主要涉及两个主体 (人大、人大代表) 、两种制度 (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复习时要特别关注全国“两会”精神, 全国“两会”审议、通过的法律、决定, 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具体事例, 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及其行使职权的情况, 地方各级人大及其人大代表的活动情况等, 并运用有关理论对上述热点进行分析。
有关政党的试题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地位、执政方式, 多党合作的基本内容, 人民政协的职能等。要注意结合时政热点和社会热点来理解相关理论, 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重要决定、反腐倡廉的重大举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领导的重要讲话、先进党员典型等内容, 需要我们去提炼有效信息、分析其中的政治生活道理、探究解决有关问题的措施。
民族与宗教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主要考查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这几个考点。复习时要关注国家及各省援疆、援藏的举措, 民族地区发生的重大事件, 并运用相关知识概括事例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探究解决问题的措施。
【创新演练】
1.假如你是一位全国人大代表, 针对当前房价问题提出了提案草案, 在征求其他代表签名附议的基础上, 形成了正式提案, 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请全国人大审议获得大会表决通过。在这一过程中, 你履行了人大代表的
(1) 决定权 (2) 表决各项议案权 (3) 提案权 (4) 质询权
A. (2) (3) B. (1) (3)
C. (2) (4) D. (1) (2)
2.有人说:“允许”你们议论、讨论、争论, 这就是“民主”, 然后由“我”来拍板, 这就是集中, 事实上, 民主只是集中的参考。这一观点错误在于
(1) 否认了集中是以民主为基础 (2) 决策必须集中反映人民的意志 (3) 承认发挥民主有利于科学决策 (4) 混淆了个人意志和人民意志关系
A. (3) (4) B. (1) (2)
C. (1) (4) D. (2) (3)
3.2013年7月21日上午,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汉考察。卷裤腿、打雨伞, 冒雨考察武汉新港, 习总书记再一次以其亲民、务实的形象震撼了我们的心灵。工作餐严格按照“四菜一汤”标准配备, 只点家常菜, 不上酒水, 只住16平方米的农家小屋, 以身作则践行“八项规定”。习总书记展现的亲民、朴素作风体现了
(1) 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 以党内民主促进社会民主 (3) 党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4) 奢侈之风难以控制, 中央领导不得不带头
A. (1) (2) B. (2) (4)
C. (1) (3) D. (3) (4)
4.2013年6月26日, 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鲁克沁镇发生暴力恐怖袭击案件, 数十位无辜群众伤亡, 其中包括多位维吾尔族群众。“6·26”暴恐案破坏了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不得人心。党和政府采取果断措施, 迅速对其进行了处置和平息。这说明
(1)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挫败民族分裂活动的根本保证 (2) 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 (3)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4) 妨害我国民族团结的因素将不复存在
A. (1) (2) (3) B. (1) (2) (4)
C. (1) (3) (4) D. (2) (3) (4)
5.莫言《生死疲劳》的书名来自佛教经典, 莫言认为, 佛教的许多基本思想, 是真正的宇宙意识, 人世中许多纷争, 在佛家的眼里, 是毫无意义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坚持佛教思想的指导作用
B.宣传佛教教义能够促进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
C.弘扬宗教精神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
D.应该支持群众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6.材料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 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材料二2013年8月5日, 中国社科院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中国政治发展报告 (2013) 》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的福祉, 使人民享有广泛而充分的人权, 有效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需要, 从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阅读材料,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党的十八大为什么要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2) 我国是怎样从制度上满足人民参与民主政治生活需要的?
参考答案:
1.A针对当前房价提出提案草案, 人大代表在履行提案权, (3) 正确;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请全国人大审议获得大会表决通过, 参会人大代表行使表决各项议案权, (2) 正确。 (1) 是人大的职权; (4) 材料未体现。
2.C材料中的观点割裂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把“我”凌驾于民意之上, (1) (4) 符合题意。 (2) 观点正好与材料观点相反, (3) 观点材料没有体现。
3.C习近平是党的总书记, 也是一名普通党员, 党员干部“亲民”是坚持群众路线的要求, 有利于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 (3) 正确。 (2) 材料未体现;中央领导带头保持朴素作风, 其原因不是因为奢侈成风, (4) 错误。
4.A“6·26”暴恐案表明妨害民族团结的因素依然存在, 处置和平息了该案件, 并不意味着此类案件不会再发生, (4) 错误, 本题选A。党和政府果断采取措施, 体现了 (1) ;“6·26”暴行不得人心, 体现了 (2) (3) 。
5.D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主张无神论, 佛教在本质上是唯心主义世界观, 是与科学精神相对立的, A、B、C错误。D正确说明了材料反映的主旨意思。
6. (1) (1)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 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才能巩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 (2)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是为了增强人民的福祉、保障人民享有广泛而充分的人权。 (3)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能够有效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与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需要, 是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 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2) (1) 坚持党的领导、人们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 以保障我国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
浅谈我国民主政治中的协商民主 篇9
一、我国协商民主的传统文化渊源
“协商民主”并不是中国政治发展中出现的概念, 而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方民主理论对选举民主局限性的反思与批判中发展而来的。自毕塞特提出“协商民主”的概念后, 西方学界对这一研究领域开始了深入的关注与探讨, 协商民主也由此成为了西方民主理论发展的新方向。尽管“协商民主”在中国是舶来品, 但政治协商和决策洽谈等民主协商的形式和西方协商民主的精神要义和社会基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近现代的历史实践中都以带有中国特色的形态存在着。
有学者提出每一种民主都要有其适应的文化背景和资源。协商民主作为西方新掀起的民主理论和模式也有其特有的时代文化背景。而在中国, 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是中国协商民主的文化渊源和发展土壤。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很容易找到“和”、“合”和“中”的思维影子, 体现在中国的民主政治观念便是重和、贵合。孔子有语:“礼之用, 和为贵”, 孟子强调“人和”重于一切, 儒家的《周礼》也强调“以和邦国, 以统百官, 以谐万民”, 从这些都可以看出儒家对“和”、“合”的重视, 其重点强调的是统治者与民众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协同, 此外, 《礼记·礼运》中提到的天下大同政治理念, 都为中国近现代的民主协商和协商民主实践与发展提供了精神价值和文化资源。近现代的张岱年先生也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以贯之的东西——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梁漱溟先生也认为“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 为其根本精神”, 程思先生更是直截了当把中国传统文化称为“中华和合文化”, 从此种种, 可以窥见中国传统政治社会有着源远的强调共济、协调、互补、和谐共事的协商民主文化资源, 这些都为当代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背景。
二、协商民主在我国民主政治中的价值与定位
我国民主协商的形式与实践早已存在, 自西方协商民主概念传入我国以来, 在中共的重要文献中也多次提到, 但像十八大这次鲜明地提出和重视其在政治发展和改革中的作用还是首次。西方语境下的协商民主与中共提出的协商民主, 在遵循的理路和原则上虽然还有着差异, 但都重视多元主义、平等与理性, 都重视公共利益与公民社会的参与, 正是这些特质, 使协商民主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新期待, 也决定了协商民主在我国民主政治中的价值与定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传统的同质一元化社会结构正迅速走向解体, 取而代之的是异质多元化的社会结构, 社会阶层的分化、组合与流动加快, 人们的利益关系与矛盾也日益复杂, 不同社会团体与阶层的物质利益与政治利益诉求日益增强与多元化,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和价值标准的产生已不可避免, 仅靠单向的自上而下的不完全协商民主与社会控制显然不能实现多样化的社会利益与意见整合。协商民主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是相适应的, 其主张社会多元主体的平等对话, 重视协调商谈机制的有效建构, 支持社会多元力量的政治参与, 争取公共利益的合理整合与最大化, 所以, 协商民主可以克服社会多元化发展带来的冲击, 可以为我国公民社会的培育提供进路与空间。总而言之, 协商民主将在我国新时期的民主政治发展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并彰显其价值。
三、发展新时期的协商民主
中共曾在2006年颁布《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 指出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 中共十八大再次标题式地在报告中强调了协商民主的重要性。我国不仅具有协商民主的文化渊源, 也具有协商民主发展的现实社会基础, 再加之中共对协商民主的再认识, 协商民主将是中国十八大后政治发展与革新的新的路径选择。
中共十八大重申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再次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提出了改革人大制度的新举措, 这体现了中共发展与完善代议民主的努力。人大制度的改革离不开对人大代表自身素质能力要求和联系群众沟通机制的改革, 而这些都需要人大代表议政协商等协商民主能力的发展, 需要构建人大与社会互动的良性关系, 总体而言, 代议民主与协商民主的良性互动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取向。
我国多元化社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公民基于利益诉求的政治参与的活跃, 为我国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基础。要创新协商民主在基层的实现形式, 首先要在城乡社区积极推进居民、村民自治, 基于协调商谈、多主体参与、多利益整合基础上建立民主规则与程序, 把居民、农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制度落到实处, 近年来各地基层发展起来的民主恳谈会、市民论坛等就是较为成功的协商民主在基层的实现形式。要创新协商民主在基层的实现形式, 还要注意考征基层民主协商参与主体的代表性、参与结构的科学合理性、协商的可发展性与公正性等, 否则基层协商民主只会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高建, 佟德志.协商民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0.
中国民主政治形式和政治体制改革 篇10
民主政治建设是人类发展的永恒话题, 在新中国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政治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 探索出了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 这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相结合的民主制度。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并强调“要健全民主制度, 丰富民主形式”。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实践看, 选举民主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民主形式。但是, 选举民主也有一些不足, 譬如我们只能选举少数人来代表大多数人行使公共权力, 如果缺乏必要的协商和监督, 很容易让少数人的决策变为多数人的意愿。所以, 在这种情况下, 协商民主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协商民主的核心是协商, 体现的精神是理性的个人和组织能够通过讨论达成共识。只有有了选举民主, 有了公民对代表的授权和控制才能确保协商双方在主体上是平等的, 只有保证了协商各方在主体地位上的平等, 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民主的协商。
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中的两种重要民主形式, 深刻认识这两种民主形式, 有助于我们更加充分地发挥好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的作用, 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 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一大特点, 只有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 才能更好的拓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度和广度。
二、从民主政治的两种形式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走势
2006年2月, 中共中央提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 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 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这里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两种形式既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又体现了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 这一重要论述告诉了我们,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是通过“选举+协商”的形式实现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制度。通过政治体制改革, 完善这样的民主政治制度, 就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走势。我们正在努力探索, 如何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把选举票决民主和协商民主这两种民主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1. 中国的选举票决民主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这种完善和发展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公民自治组织的范围内, 直接选举将进一步完善;二是在其它实行间接选举的地方政权和部门, 将扩大差额选举, 并且完善候选人提名方式;三是在党内民主发展进程中, 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的范围。
2. 中国的协商民主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这种完善和发展, 首先是充分发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一重要的民主政治形式, 推动各党派、各界别、各民族和海内外华人委员参与有效的民主协商;其次是逐步完善各级政府主动实施的民主恳谈会、听证会等制度;再次是进一步发挥各人民团体在民主协商中的作用。
三、当前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建议
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笔者认为当前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应当围绕如何保证和落实人民当家作主展开。
1. 进一步落实、完善选举制度, 使人民的权利更好的运用。
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选举制度是宪政体制的首要组成部分, 民主选举是国家政治权力合法性的基础和依据。从1997年十五大到2007年十七大, 三次大会的报告都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并列为我国人民民主的四个内容和程序, 其中民主选举居首, 也就是具有第一要义。因为选民只有享有选举人民代表和主要官员的决定权, 才能进而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而各级人民代表和负责官员只有真正由选民选举产生, 才能切实为选民的福祉进行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 并接受选民监督, 完全对选民负责。政府官员要做到权为民所授, 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 利为民所谋, 情为民所系”。
当前落实选举制度, 最重要的就是要逐步扩大直接选举范围。在国外, 很多国家总统都由直接选举产生, 因为直接选举比间接选举更能体现民主。中国应有步骤、不失时机地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直接选举的对象不仅包括各级人大代表, 还应包括政府主要领导人。我们要尽快转变观念, 真正尊重人民, 让这一制度尽早进入实际操作。
为保证选举的公正和有效, 应完善差额选举制度、候选人提名制度并引入候选人竞选制度。没有差额的选举, 不是真正的选举;没有竞选的差额, 不是真正的差额选举。
2.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实现人大对政府的有效监督
减少代表人数, 延长会期, 实行代表专职化, 并保证政府官员不得兼任人大代表。一是减少代表人数。实践证明, 代表人数和民主决策具有重要相关, 没有一定人数不能体现民主性, 但并非人数越多越民主, 超过适宜规模的人数增加反而削弱代表团科学的民主决策性能。由于代表太多, 只能将许多应该大会讨论决定的问题, 变为代表团小组讨论, 不仅增加会议费用, 而且不便地区间相互交流。二是延长会期。我国人大会议的会期, 无论与国外议会会期相比, 还是与目前人大发挥职能的需要相比, 都显得偏短。人民代表大会和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方式有根本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只有开会才有权力能力, 不开会就没有权力能力, 人大制度的生命力和活力, 是通过开会体现出来的。立法过程既然是一种集体民主的议事活动, 是充分发扬民主、表达和汇集民意的过程, 就必须有相应的时间予以保证。如果会期时间过短, 立法者没有足够时间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 来不及认真仔细地研究、分析和讨论法案, 匆匆付诸表决, 或者通过或者否定, 往往会导致草率立法。草率立法不仅影响立法质量, 而且从实质上表明立法机关无关紧要, 其结果很可能使立法机关充当橡皮图章的角色。只有充分的讨论和争论,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的价值, 进而在最具科学性的判断之下, 做出符合多数人意愿的选择。这就需要时间, 没有时间保证, 就无法使每个人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因此, 适当的会期, 是人民代表大会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当然, 会期的延长必然要求实行人大代表的专职化。三是实行代表专职化, 并规定政府官员不得兼任人大代表。当前我国的人大代表多为兼职, 他们多为各行业的先进代表和模范, 平时都忙于自己的事务, 很难保证时间去行使人大代表的权利。各地人大代表中相当一部分为政府官员兼任, 政府官员兼任人大代表, 造成人大对政府监督的困难, 这在源头上影响人大作为权力机关的地位, 不利于发扬民主。唯有实行代表专职化, 才能真正发挥代议民主与协商民主的作用, 否则每年付出高额的会议成本, 却未必取得相应效果。公民被选举为人大代表后, 应辞去其原工作和职务, 专司人大专职代表职责。
3. 提高政治宽容度, 营造积极参政、议政的政治氛围。
民主政治思想 篇11
经济结构调整不仅要求经济民主,而且要求政治民主。
首先,要从体制机制上解决经济民主的问题。中国为什么经济需求结构不合理,投资率偏高?从企业投资情况来看,从2004年到2008年,国有企业在城镇投资中占半壁江山。国有企业之所以要投资,是因为它们的利润除了交税以外,其余部分没有一个分红的渠道,只能用于投资。国有企业的产权机制在分配环节中落实不下去。
所谓产权机制在分配环节不落实,根源在于,国有企业是全民所有的企业,如此众多的股东难以像一般企业那样通过股东大会进行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只能委托某些代理人代行股东权力。问题在于,全民股东们对于代理人的产生和行为,能否具有决定性的制约权?如果失去了这种制约权,则股东们的产权将会形同虚设。所以,这里涉及的民主,与其说是政治问题,不如说是经济问题。在这个意义上,笔者把这一民主称为经济意义的民主,简称经济民主。
所以,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全民股东应有的经济民主权利,使产权能够在分配环节落实下来。譬如,作为一个过渡步骤,可以通过社保基金账户,让国有企业20%的利润转入每个股东的账户,使得全民股东具有实质上的分红权利。中国从1994年税制改革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国企只缴税,税后利润归企业所有。而据有关测算,2010年中央级国有企业利润用于社会保障类支出只有15亿元。解决股东们实际不能分红问题的必要性在于,如此众多的股东如果不能获得应有的收入,则低消费、高投资的结构难以调整。
进一步的措施,应当是确定分红的体制机制,使其规范化。可以考虑在人代会中通过特定程序并按照一定的条件选举产生国有企业股东代表委员会,研究决定国有企业的收入分配事宜。关于利润分配数量以及如何转社保基金账户,直接由这一股东代表委员会决定实施,不再经过政府财政部门。同时,国有企业职工收入也应提交股东代表委员会研究决定。按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全国七个垄断行业有2833万人,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8%,但工资和工资外收入则占全国职工年工资总额的55%,这种局面在现有体制中无法真正解决,只能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而改变。
上述体制改革的实质是让政企分开,全民所有企业回归企业身份,行政机构不再对国有企业行使权力,国有企业同时剥离特殊行政资源和垄断地位,使其在市场化环境中提高竞争力和整体素质,满足全民股东的要求和愿望,也使股东们能够真正行使所有者权力。
其次,要从体制机制上解决政治民主问题。这一立论也是基于经济结构的相关情况。
从经济需求结构的情况看,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自筹资金为118510.4亿元,62%来自中央和各地的预算外自筹资金。其中,地方约占88%,地方投资驱动力可见一斑。政府通过土地管理权多方获益的机制,强化了对房地产的投资驱动,刺激地方通过经营土地进行粗放式的扩张发展。
问题在于,我们现在的民主选举主要限于村级,其他层次还处于试点状态。而这一级的民主选举对于土地资源的处置、使用、交易等没有太大的制约,相关的农民没有发言权,因而粗放式的投资驱动难以得到合理的制约。所以,在这一意义上,需求结构的调整以民主机制的健全为条件。能否保证民众的主体地位,是能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一块试金石。同时,这也是解决政绩观和评价机制的基础。
同样,从供给结构的情况看,提高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创新体系的建立为前提。而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创新体系的建立,又以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主体地位为保证。从目前的情况看,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等还没有实现,还不能有效形成产学研政介相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研究者的主体地位和创造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要推进双引擎战略,解决供给方面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问题,必须保证企业家、研究机构的管理者和科研人员的主体地位。在这一意义上,民主机制的确立,既是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更是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落实问题。
论中国基层民主政治 篇12
改革开放, 已然过去几十年, 崭新的中国也过“而立之年”。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脉络也逐渐清晰, 越来越聚焦于民主政治, 而中国, 农村及农村人口占据绝大多数, 因而这个聚焦的焦点就是基层民主政治的建设。如此, 才能真正做到人民当家做主, 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邓小平同志在《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中说道, “把权力下放给基层和人民, 在农村就是下放给农民, 这是最大的民主。”
对于现阶段, 写者秉持着理性的态度, 结合并参考专家学者和各研究员的成果, 而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对基层民主建设提出了建设性较强的意见并希望身先士卒投身于此工作中去。基层民主政治的建设, 可以扩大基层民主, 满足群众迫切需求, 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也可以完善基层民主自治。“要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 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祥和文明的社会生活共同体。”[1]
一、当前中国基层民主现状
全国各地普遍建立了村民自治组织, 健全了村级规章制度。自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实施之后, 全国共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或基本完成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村委会也呈现了四个新特点, 一是村级班子结构优化;二是精减了干部职数, 减轻了群众负担;三是选民参选率进一步提高, 高大93.1%;四是及时配套、完善村委会的组织机构体系和规章制度。
在党几十年的探索以及十几年来实践中, 基层民主成果显著:一是创造出“海选”、竞选等民主选举方式;二是创新出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大事公决制度等民主决策平台与形式;三是探索出“莱西经验”、《村民自治章程》等民主管理方式;四是诞生了村务公开、村民质询等民主监督制度[2]。
基层民主政治的建设, 在党和国家的推行下, 在实践中的完善上, 取得了良好效果, 极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对和谐社会构建发挥重要作用。
二、问题表现
目前, 中国的基层民主实践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农村征地、城市强拆、劳资纠纷等群体性事件都与基层民主的部分缺失有着密切的关系。换句话说, 基层民主不能解决, 中国的很多问题也无法解决。
1. 基层问题突出。
在农村, 村级财务不明、农村的征地拆迁, 地方干部腐败、官民关系紧张, 农民上访逐年增长。在社区, 居委会发动、团结、组织群众的能力不强, 一部分自治组织不会自治, 居民也不知道该自治些什么。在企业,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以职工代表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还不健全, 其作用发挥得还不够。职工的知情权、审议权等方面的权利落实不到位。
2. 农村基层问题总结。
以上研究的都是基层问题, 而本文重点是在农村。因为农村在很大方面都占据最多最重的, 所以农村基层才是我们所更要关注的。在结合众多文献下, 总结出主要几个突出矛盾和问题:
村“两委”关系有待进一步协调。如何处理好村级党组织和村委会的关系, 尤其是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关系是一大难题。“两委”关系不协调问题突出:一是部分村委会领导人摆不正自身位置, 与党支部争权现象严重;二是部分村级党组织领导人尚未从传统工作模式中解脱粗鲁, 越权现象突出;三是部分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 党的领导弱化问题明显。
农村基层流于形式。很难想象, 如果全中国的基层民主均在形式下进行统计的, 那么之前的付出就是白费的。而“形式”主要表现在:村委会选举中村民表现冷淡或无视, 在村务管理和决策方面还处于理论状态, 在村务公开、民主监督方面存在虚假性等等[2]。
3. 怎么看凸显的问题。
热点问题重点对待, 党和国家从来不会轻视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特别是与人们群众息息相关的问题。我们应该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我们的生活。
基层决定了上层, 而上层是为基层解决问题服务的。当下中国面临的问题突出又棘手。第一, 发展不平衡,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第二, 社会各界强烈反应就业困难;第三, 医疗保障服务不均衡, 导致看病难;第四, 教育不公平, 严重影响了下一代教育问题;第五, 放假过高导致经济虚假膨胀, 农民生活困难;第六, 分配不公, 使农民越来越穷, 出现“马太效应”;第七, 腐败现象盛行, 群众怨声载道[3]。
三、建设基层民主的重要意义
1. 国家领导重视基层。
江泽民发展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的思想。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三者有机统一”;进一步扩大城乡基层民主;社区建设与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4]。
“发展基层民主, 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 是人民当家做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 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5]
2. 基层民主建设利于民。
基层民主是中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级认识, 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力, 包括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文化民主、教育民主等, 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最恰当的实践[6]。
首先, 人民群众对基层民主有直接认同感。其次, 基层民主是培育人民民主能力的大学校。再次,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本”是最小的, 成效却是最显著的。最后, 基层民主还可以直接成为上次民主的试验田, 为国家民主建设提供理论上和制度上的资源, 并形成上下联动, 互相借鉴, 互相影响, 共同培植民主政治发育、生长的机制, 推动整个国家的民主建设。
四、基层民主健康发展的主要对策
1. 胡锦涛总书记批示。胡锦涛总书记在对待基层问题上,
十分关切, 他表示, 发展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需要深化, 具体应该做到: (1) 基层民主政治问题再次受到中央高层重视; (2) 倡导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入手的“入手论”; (3)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必须加强群众监督[4]。
2. 中国基层建设方案。
当前, 中国民主发展的社会基础迅速勃兴, 诸多新力量正在成为民主化的巨大推动, 并且这种推动并不以相应体制安排的快慢为转移;但民主发展的本身正在急切地呼唤法制化进程加快, 因为, 现实生活中大量冲突显示, 在法制力量供给不足的情况下, 民主力量的成长将带来政治生活的失序乃至社会生活的混乱。换一个角度看, 中国基层政治的发展则说明, 法治是民主发展制度成果, 又是民主发展的根本保障, 因此, 民主发展的过程也是法治发展的过程。在农村, 进一步完善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7]。
建立健全村民委员会的民主选举制度, 以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民主议事制度。健全土地承包、农民负担和集体财务等管理制度, 推进村民自治的制度化、规范化。要进一步扩大基层党内民主, 探索基层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机制。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扩大基层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建立起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在城镇, 要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 强化社区居委会的自我管理功能, 建立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7]。
在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中, 重点要抓住以下四个环节:一是民主选举。要通过法律制度对选民登记、候选人的产生、投票、当选等程序加以进一步规范, 防治贿选现象的发生, 要防范黑恶势力对选举的控制,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选举权。二是民主决策。要完善基础重大决策的规则与程序, 实现基层重大事务的决策民主化, 对于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 必须建立并落实公示制度, 社会听证制度, 建立决策的论证制与责任制。三是民主管理。要根据实际情况, 发挥民智, 积累经验, 创造出规范有效的民主管理制度。四是民主监督。要从决策到执行各个环节强化对权力的监督, 尤其是对人、财、物的管理与使用, 要实行跟踪监督, 堵塞管理漏洞, 维护人民的利益。
结语
古语道:治国之道在于, 民为重, 社稷次之, 君为轻。人民在国家社会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解决基层民主就是解决人民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只有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好, 中国的民主建设才算完善,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顺利完成。同时, 殷切希望人民当家做主的能够在华夏大地枝繁叶茂。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 经济也得到突飞猛进, 人们在追求物质需求的同时, 也在追求更多的个人权利。由此, 基层民主观念也深入人心, 基层民主不仅涵盖最广大农村人群, 而且还包括新兴的城市社区。因此, 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必定需自上而下领导改革, 也需从村到乡镇自下而上进行。如果基层民主得到广泛实践, 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一定能够更好完成, 更多的民主权利也将实现。
关键词:基层民主,改革,必要性,意义,中国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刘友田.村民自治——中国基层民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74-114.
[3]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七个怎么看[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1-3.
[4]杨爱民.中国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7:46-63.
[5]胡锦涛.十七大报告[Z].
[6]唐晓腾.基层民主选举与农村社会重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57.
【民主政治思想】推荐阅读:
农村民主政治06-04
中国民主政治06-26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06-04
当代民主政治论文07-27
政治参与民主生活07-29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07-14
农村民主政治发展分析06-19
民主政治建设管理07-12
我国协商民主政治发展07-13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