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集团管理(精选7篇)
媒介集团管理 篇1
一、概念阐述与理解
所谓的媒介运营管理, 即媒介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当前时代背景、受众需求前提下, 充分发挥媒介资源的传播特性及使用价值, 通过借助和利用行之有效的传播手段, 向目标受众传播富有价值的内容, 从而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
二、上海SMG传媒集团简介
1949年5月27日,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开播。
1958年10月1日, 上海电视台开播。
1987年6月5日, 上海电视台二台开播
1992年10月28日, 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播。
1992年12月26日, 上海有线电视台开播。
1993年1月18日, 上海东方电视台开播。
2001年, 上海SMG传媒集团在整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和上海有线电视台等单位的基础上组建而成, 成为一家集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于一体的多媒体集团。
2005年, 传媒集团被中国传媒产业年会评选为“中国最有投资价值的传媒机构”第一位。
2009年, SMG“一体两翼”格局正式形成。
2011年, SMG荣登“2011亚洲品牌500强排行榜。
2012年, 传媒集团为继续深耕其在全国媒体产业的领头羊地位, 提出“成为国际一流文化传媒产业集团”的中长期发展目标, 并开始全线推进“在播、在线、在场、在商”的产业链布局, 逐步形成媒体运营、互动传播、演艺与文化综合体、现代商业与服务等四大产业集群, 力争实现收入和市值双超千亿元规模。
三、准确定位———媒体经营成功之基石
上海SMG传媒集团可以始终在竞争激烈的中国传媒产业中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可以说与其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和适应市场需求、不断改革创新的管理机制密不可分。地处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 经济基础强劲, 人口素质较高, 自然环境适宜, 加之长期受海外文化的熏陶, 上海SMG传媒集团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人才基础。不管是在传统媒体时代, 亦或是在当今的新媒体时代, SMG必将继续发挥和拓展自身的优势资源, 努力打造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骨干文化产业集团。
1. 品牌定位准确
众所周知, 品牌对于企业和受众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企业而言, 品牌是谋求其与目标受众建立联系的重要手段, 在传媒经济市场化高度发展的今天, 如果不注重媒介集团的品牌构建就可能在大浪淘沙的市场浪潮中被受众所抛弃。而对于受众群体而言, 品牌是其选择驻留的一个可以满足质量和价值的保证。在如今这样一个传播过剩、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的时代, 品牌往往成为企业的生存法宝, 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
对上海SMG传媒集团而言, 品牌意识从其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已经深深地扎根, 从1949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成立到1958年上海电视台的开播, 再到2009年“一体两翼”格局的形成, 上海SMG一直都在努力打造其独一无二的品牌形象, 那就是———时尚、洋气和创新的海派文化。
新媒体时代的媒体品牌形象, 不仅仅是具备国内首屈一指的新闻生产和一流的节目制作播出能力, 以及各类精彩纷呈的广播及电视节目的内容提供, 更应该是独树一帜的鲜明个性和传播正能力温暖人心的人文关怀。她是你的朋友, 是你的偶像, 是一位关怀自己的亲人。
作为市场的领路人和先行者, 上海SMG传媒集团借助新颖、创新、专业、权威的广播、电视节目捕获和吸引了大量的市场资源, 并在60多年品牌积累的基础上, 吸引了大批老、中、青、幼受众群。笔者很清晰地记得, 小时候最期待的一件事就是每周二去镇上的邮电局购买下一周的《每周广播电视报》, 然后津津有味地阅读节目导播和剧情介绍。而如今几十年过去了, SMG的《每周电视》杂志仍然是笔者闲暇之余了解新闻舆论的首选。
如今, 虽然中国的媒体受众认同品牌的重要性, 但是伴随着受众媒体接触的日趋碎片化和多元化, “多品牌偏好”现象也颇为普遍。为应对不断出现的市场变化, 上海SMG传媒集团在成立之初就摒弃为播出而制作转而投向为市场而制作, 在经历了60多年的品牌塑造和多种资源的整合后, 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集团品牌、媒体品牌及产品品牌在内的SMG品牌框架。
伴随着全方位传媒产业链的拓展, 上海SMG传媒集团的经营结构日趋优化, 充满活力。自SMG公益传播计划启动以来, 更多优质公益广告活跃荧屏之上, 传播正能量, 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多年以来, SMG在公众心中积累了高度的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 从而也建立起了很强的媒体公信力。
2. 市场定位准确
作为上海本土媒体, 上海SMG传媒集团在不断的发展和摸索中, 逐步形成和探索出了一套符合市场实际和受众状况的媒介运营管理之道, 逐渐形成了符合市场规律的市场定位和富有竞争力的自身特色, 从而在中国的传媒行业、产业中始终傲视群芳, 独领风骚。2009年, 在“一体两翼”格局确立之际, SMG即确立了“国际化、证券化、开发化”的基本经营理念和“协调高效、业绩导向、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在此基础之上, 积极整合旗下媒介资源并适时推出包括:第一财经、东方购物、新娱乐、百视通新媒体和炫动传播在内的五大板块;这五大板块分别按照:财经、电视购物、影视娱乐、新媒体和动画的业务类别进行区分, 同时向下吸纳、合并了同类业务。整合后的五大板块, 使SMG地面频道群的阵容更加强大, 主力频道对4岁以上目标受众全线覆盖, 一系列专业频道的清晰定位, 锁定了精准的目标人群, 从而创造了可观的高收视率和社会及经济效益。
例如, SMG的炫动传播就开创了国内儿童娱乐频道的先河, 为中国的动漫影视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凭借领先的制作力量, 卓越的发行能力, 制作和播出了包括:《风云决》、《麦兜响当当》、《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等一系列耳熟能详的优秀动漫电影, 享誉业界, 驰名国际。
据CSM数据显示, 2012年1月-8月, SMG经营的频道群在上海黄金时段收视份额占到63.6%;全天收视份额是CCTV频道群的3倍, 黄金时段优势更为突出, 超出4倍。SMG全面渗透以上海为中心、经济体量巨大的华东市场, 成为无数品牌进军上海以及华东核心城市群的关键投放阵地。
3. 受众定位准确
何为受众?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 受众是信息传播接受者的群体总称。在以广播、电视为主的传媒产业, 受众就是听众和观众的集合名称。
资料显示, 在中国三大城市群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 中,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核心城市群, 最具备尝试新生事物的意向。作为中国近代开埠最早的地区, 舶来事物和文化观念在长三角早已深入人心。长三角地区消费者乐意接受外来事物和文化;SMG正是利用了其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优势, 将目标受众定位于普通市民, 适合各阶层。有了准确的目标受众群定位之后, SMG再针对其特定的受众阶层来设计和制作节目, 创作了一批批能够牢牢抓住不同细分受众的目光和口味的栏目和节目, 既满足新传媒时代受众关注的热点, 又因势利导赢得了观众、听众的认可和赞誉。
比如, SMG旗下的《名医大会诊》栏目, 主要针对50岁以上中老年朋友, 提倡“有趣有用的健康服务”, 传播健康、养生常识, 提高老百姓的健康素养, 开办至今已有近30年, 成为开办时间最长的科教类栏目之一。每天傍晚时分的《新闻坊》栏目, 则是面向18周岁以上的上海市民, 从最身边的话题入手, 服务市民, 开展舆论监督, 成为政府与百姓的沟通桥梁。
着力于挖掘目标受众群最喜闻乐见和关注民生的话题, 以“传播向上力量、丰富大众生活”为己任, SMG针对不同受众开发不同的栏目和内容, 但都是以受众为采访和接受对象, 与受众的切身利益相关并满足受众的现实和情感需求, 显然这样的传媒机构才能够丰富人民的生活, 赢取大众的倾心。
SMG在上海地区拥有其他频道难以望其项背的收视率和市场份额, 在媒体渠道日趋多元化的今天, 本地人群依旧保持对SMG的强烈归属感和认同感。
摘要:相信只要一提起海派文化, 几乎所有的国人都会立即将她与上海这座城市联系起来。的确, 上海历来就是一座中西汇合、别有风格、富有韵味的城市;她代表着“洋气”、“时尚”和“活力”, 而且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 她必将与“京派文化”南北呼应、携手并肩, 屹立于世界之巅。而作为海派文化背后的助推器, 上海本土文化传媒机构和工作者们的辛勤耕耘功不可没, 其中最为可圈可点的莫过于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简称“SMG”) 。作为一家地方性传媒集团, SMG一直领跑于中国的传媒产业, 在广播及电视业界的地位始终保持前列, 连年稳定高速发展。在2011年, 上海SMG传媒集团创造了将近152亿元的总体经营收入, 并实现了5年增幅近198%的可喜成绩, 备受观众和广告商的青睐。上海SMG传媒集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已经形成自己的文化和品牌特色, 在上海海派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上海海派文化的历史性、传承性和群众性又赋予了上海SMG传媒集团新的历史使命和不断创新的动力。笔者将尝试从上海SMG传媒集团媒介运营管理的视角出发, 运用大众传播学的知识对其进行分析, 探讨其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领先优势及先进理念, 全方位地分析、探讨其媒介运营管理的成功之道。
关键词:大众传播,媒体运营管理,上海SMG传媒集团,海派文化
参考文献
[1].《整合营销传播》上海人民出版社孙斌艺张丽君/译2006年11月出版
报业集团与媒介融合的探索 篇2
报业集团的媒介融合
要探索出报业集团和媒介融合的新渠道, 首要问题是要清楚什么是报业集团和媒介融合。所谓报业集团是企业集团的一种形式, 是以报纸为核心, 以报业和带有报业外延性质的实业为主体, 兼营其他非报业经济实体的经济联合体。其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报业集团必须坚持以影响力较大的报纸为主体;报业集团应包括多家新闻出版媒体和依托报业固有功能向外延伸发展起来的其他经营范畴;报业集团应该拥有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
“媒介融合”是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产生的, 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 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 关于它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融合在一起。
近年来, 新兴媒体不断冲击着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 媒介融合成为报业运作的流行词汇, 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延伸报业生产价值链。那么报业集团的媒介融合是在什么背景下完成的, 其现状又如何呢?
(一) 报业集团媒介融合的背景
媒介融合不是简单地将媒介糅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所谓的多元化媒介。它事实上是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 受众、技术和产业等因素共同影响着媒介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媒介融合的受众背景。受众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 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呈现出多元化需求的趋势, 由之前的一味迎合开始转化为自主选择。传统媒体时代“统治”下的受众, 可能满足于文字、音频或其他单纯的节目形态, 但是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 受众的选择性开始被重视, 他们自身也要求自主选择, 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媒介形态和节目内容, 追求多元化和丰富性。
同时, 不同受众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对于受众来说, 收入、文化及适应力的差异使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不再趋同, 开始寻找新的载体或内容。而受众的角色也开始发生变化, 相较于传统媒体的受众, 现在及以后的受众商业化的气息会越来越浓。在传统媒体时代, 受众在媒介消费方面花费甚少, 媒介传播只是单向的点对面方式, 并且媒介传播的内容较少, 媒介经营大都重视收视率、收听率或覆盖率。但是在新媒体不断涌现并且媒介不断融合之后, 受众即媒介消费者则将按需缴费 (如数字电视点播节目需要付费;预订手机报、电子杂志需要付费;等等) , 商业化意味更重, 这样通过媒介平台与运营商、内容商以及其他组织, 受众与媒介之间充分互动, 实现点对点的传播。这些是促使媒介融合的外力动因。
媒介融合的技术背景。技术是媒介得以发展的重要硬件, 脱离了技术媒介将寸步难行。在媒介的各个核心环节 (如媒介内容制作、播出分配、传输以及接收等) , 都需要技术的支撑, 技术力量决定着媒介的发展程度, 同时也是媒介融合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技术的支撑与保障, 新媒体将很难与传统媒体深入结合。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 媒介产业组织的发展空间也会相应地扩大。而日益发展的技术也推动着媒介融合, 两者互相依托、互相推进。
媒介融合的产业背景。目前, 还是有很多人片面地认为媒介融合仅仅是媒介产业内部的融合, 但实际上媒介融合涉及多个产业, 如广播、电视、电影产业, 信息通信产业, 电子制造产业, 出版产业等。特别是广播电视产业和电信产业, 它们控制了庞大的信息内容、传输网络和受众, 这对媒介融合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这些产业的规模、组织、市场结构及组织的市场行为都会在不同的层面促进或制约着媒介融合的范围和程度。虽然媒介融合的潮流不可阻挡, 但还是需要这些产业来共同推动。
(二) 报业集团媒介融合的现状
目前我国报业的媒介融合实践基本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 主要原因是缺乏细致的、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尤其是报业与新媒体的融合, 不少报纸尝试过报纸网站、手机报纸、网络杂志、短信新闻等融合形式, 但大多数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反而造成了不少资源和时间上的浪费。
新兴媒体的建设关乎着传统媒体未来的命运。在传媒产业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状况下, 各类报业集团改变单一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 融入新媒体, 并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群, 是一条符合媒介发展趋势之路。媒介融合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媒介形式的融合。传统纸质媒体的受众群比较固定和单一, 受众范围较狭窄, 而网络作为新兴媒体, 其传播活动具有传受双重性, 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而网络的全球性、开放性, 传递方式的交互性, 内容的广博性等特征, 决定了网络受众不同于传统媒体受众的特点。正是因为网络媒体日益影响着受众的媒介选择, 传统媒体开始意识到网络媒体带来的竞争与机遇。于是, 传统媒体结合新媒体, 利用新媒体的密集信息丰富传统媒体的传播内容, 同时也扩大受众群、扩大传播范围, 深化传播效果。
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为例, 在媒介融合的形式上比较多元化, 安徽日报除在上世纪90年代初创办《新安晚报》外, 随后又创办了《安徽商报》, 前几年又开通运行了新闻门户网站中安在线, 《新安晚报》又下设一个新安传媒网和99度社区网站, 这就是报纸和网络媒介的结合。同时,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创刊《徽商》杂志, 将报纸、网站、杂志等各种形式的媒介进行大融合, 创造了一个新型的、多元化的媒体, 从形式上先进行媒介融合。目前,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从形式上看, 是一个兼具各种不同媒介融合的“大媒体”。
媒介内容的融合。媒介融合不能只流于形式, 内容上的融合才是媒介融合的本质目的。以安徽日报与中安在线为例, 两种不同媒介实行共享模式, 从采编人员到新闻内容都可分享, 只是发布载体不同, 既满足不同受众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的需求, 又节省了人力、物力。报纸受限于排版、印刷时间等因素, 有些时效性很强的新闻就因此弱化了其传播效果。在报纸融合了网络之后, 报社记者采集的即时新闻可以通过网站第一时间进行发布, 提高了传播效率。据了解, 中安在线、新安传媒网的日平均点击率在十几万次以上, 因而安徽日报、新安晚报可以通过在线的论坛等获取更多更及时的新闻线索, 丰富报纸的内容, 并通过网络拉近了受众和媒体之间的距离, 实现和受众的积极互动, 使媒体更直接地了解受众的需求, 使报纸的新闻内容更优质、更贴近受众。两者相辅相成, 优势互补, 达到更快捷、更具时效性、更有影响力的新闻传播效果。
《新安晚报》在2010年创办新安传媒网开设的99度社区, 以运营网络社区为主。据了解, 自网站开通以来, 论坛注册会员已突破28万名, 日发帖量名列本地同类网站前茅, 网站日有效点击率10多万次。虽然99度社区网站和晚报实行内容共享, 但因为网络和报纸的受众群存在差异性, 所以在新闻的传播内容上也有一定不同, 晚报侧重于新闻趣味性和深度的挖掘, 而99度社区网站则侧重网络社区的打造, 把新闻转化为话题, 供网友讨论。
媒介产业的融合。在媒介经营方面, 安徽日报、新安晚报等也是走在发展的前端, 旗下有安徽报业发行公司、安徽日报广告公司、新安传媒广告有限公司、新安传媒印务有限公司等, 这些都为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的市场化经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媒介融合对报业集团的影响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单一的纸质媒介已经面临被孤立的险境,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当然也对这个问题有着充分的重视。在技术的不断进步下, 新媒介种类越来越多, 技术的变革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着媒介融合的进行, 而如何使新老媒介整合以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是摆在所有媒体面前的问题。
媒介融合为报社本身带来的影响以积极方面为主。一方面, 从单一报纸媒介转变为多样性媒介 (报纸、网站、刊物等) , 扩大了报业集团的受众群。时代在变, 受众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网络覆盖的社会, 更多的人是从网络、手机报等新媒体中获取信息。因此, 媒介融合使报纸原来范围比较狭窄的读者受众群扩大为网友加读者的受众群, 从范围广度和年龄跨度上来说都是非常大的突破。受众群的扩大, 和报业集团的影响力与知名度都有一定程度上的联系, 为报业集团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受众基础。
另一方面, 媒介融合形式下的报业集团在新闻传播方面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传递给受众更多的优质新闻。相较于单一的报纸媒体, 通过媒介融合之后的报业集团, 新闻的来源更加广泛, 报纸、网络、刊物等可以信息共享, 形成一个新闻传播的共享平台 (资源库) , 同时发挥各个媒介不同的优势, 创造更多的优质新闻。这样大大降低了新闻生产成本, 减少了人力、资金和设备的重复投入。各种媒体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 也能凸显自身的特点, 利用不同类型媒介的介质差异, 生产出个性化的新闻产品, 从而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这样受众关注度和品牌可信度当然也增加了, 最终达到媒体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的目的。
媒介融合引发的思考
(一) 媒介融合对于新闻从业者的影响
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为例, 媒介融合之后就是在跨媒介介质的平台上整合不同媒介的新闻, 生产流程不同于单一媒介, 集团内不同媒介的新闻采集将一次性完成, 而之后新闻的加工方式与发布渠道却是多元化的, 这就从全方位开发了新闻信息资源。新闻信息的采编也不再是媒介各行其是, 变成了一种跨媒介的团队合作。而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跨媒介的新闻工作能力, 能够同时为报纸和网站撰写稿件。这就需要对现有的新闻工作者进行再培训, 使其掌握不同媒介所需的技能, 也要对高校的新闻学院课程进行改革, 让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就得到有意识的锻炼和培养, 从而成长为媒介融合所需要的复合型新闻人才。因此, 新闻从业人员要紧跟媒介融合发展的步伐, 提升业务水平, 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二) 媒介融合对于媒体环境的影响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 媒体环境也在随之发生变化。首先, 媒介在媒体环境中存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之前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介是作为独立的媒介存在于媒体环境中, 而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 它们从独立体开始被整合进入所谓的报业集团或者传媒集团, 成为众多媒体中的一分子, 并与其他媒体合作互补, 共同发展。对于媒体环境来说, 这样的媒介融合是对杂乱繁多的媒介个体的整合, 去杂取精, 有利于媒体环境有序、良好的发展。
其次, 媒介融合进程中, 不仅仅是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 也是新媒体之间以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发展, 形成新型的媒介整合组织。同时媒介融合也带来了报道内容的方式和手段以及传播平台的变化, 从以前的四大媒体到现在媒介融合之后, 使媒介形态越来越丰富。各地的媒体也会顺应这个趋势, 推动自身的媒介融合, 从而给我国媒体环境的深度发展带来机遇, 推动我国传媒业的发展。
中外媒介企业集团信息化比较研究 篇3
在媒介市场竞争中, 一个简单的游戏规则就是:规模越大、实力越强的媒体越能够占据市场的优势地位。世界的媒介企业在经历着一个从小规模到大规模、从大规模到集团经营、从集团经营走向媒介融合再到媒介与信息业的融合。媒介企业在此过程中不断选择多种经营方法, 并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拓展业务范围, 以涵盖更多的信息资源并对其合理利用。其主要表现为跨媒体、跨领域、跨区域性的发展。
新闻集团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综合性全球传媒集团之一, 它在全球六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近800家企业。新闻集团从报业起家, 走向电视时代, 走向互联网时代, 走向今天的媒介融合发展的时代。其目前经营产业可分为八个大类:电影娱乐、电视、有线电视网经营、直播卫星电视、杂志和特刊、报纸、图书出版, 以及其他等等。相比来说, 中国国内TOM集团有限公司是首屈一指的中文媒体集团, 经营五大业务, 包括互联网 (TOM在线) 、户外传媒 (TOM户外传媒集团) 、出版、体育、电视及娱乐等, 业务遍及中国内地, 以及台湾和香港地区。在五大业务领域中, TOM皆稳占市场领导地位。
在中国国内而言, TOM集团的例子实际是比较特殊的, 从中国崛起的大型媒介集团还仍难以达到类似新闻集团的规模, 形成跨行业、跨企业、跨媒介的联合也是十分罕见, 发展较为成熟的也只是电视数字集团、网络集团和报业集团, 它们更加偏重某一媒介内联合, 缺乏媒介之间及外部联系。这种现象与媒介产业化密不可分, 媒介企业规模的扩大和跨区域、跨媒介、跨行业联合是需要巨大资本及企业兼并收购等高度发展的机制。因此, 媒介信息化的充分实现是建立在媒介产业化基础之上, 并同时促进媒介产业化持续发展。
二、新媒体应用及数字媒体——新信息资源的开发
麦克卢汉的经典论断“媒介即信息”至今仍然受用, 新媒体作为新的信息资源和信息传递的新平台, 是未来传媒业发展的趋势。目前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和移动媒体等。在我国, 初具规模的跨媒介经营有综合性媒体集团、传统媒体与网络联姻、广播电影电视媒体联手、纸媒合作等具体形式, 说明传统媒体已经意识到新媒体的重要作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并着手开发、并购新媒体资源。
至于在国外媒体集团中, 与新媒介的联合及其开发也早已成为其优势, 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它拥有全球最大拨号上网服务网, 全球排名第一和第二的网上寻呼产品, 排名第一的网上地图服务以及全球第一的音乐网站, 每天在线播放歌曲多达100万首, 与75个唱片品牌建立了合作关系。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联合一直被传为业内佳话, 这起世纪购并极大地体现了优势互补原则, 媒体将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称为“全球第一家面向因特网世纪的完全一体化的媒体与传播公司”。
三、媒介产业链——信息产业链
传媒集团内部的产业链建立在产业内部分工和供需关系基础之上, 以多种媒介为大的节点, 内容产品为小的节点, 纵横交织形成横向协作链。过去的单一媒介经营内容产品只是在一个播出平台, 一种媒介传播渠道获得一次利润, 利用率低。通过信息产业的发展建构起来多重对外传播平台和销售渠道, 使得产业链上的多个连续的环节充分利用, 并使内容产品不断增值。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 媒介作为传播内容的载体, 其内容的实质就是信息, 由此可见信息产业链的重要性。
“三网合一”即实现电信网、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合并, 进而形成连贯顺畅的产业链。虽然三网合一的技术壁垒已经趋于打破, 而我国传输网络的综合化汇流最终还需要打破电信部门、广电部门和信息产业部之间的产业政策壁垒, 但这也由于各部门在网络运营平台之间的地位和利益冲突, 还需要有很长的路要走。国外首先基于其技术上的领先, 较早地探索了该领域, 比如3G手机的开发, 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 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总的来说, 信息化是推动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动力。国内传媒企业集团实现跨媒介信息化, 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借鉴国外传媒企业集团跨媒介经营的经验, 在学习吸收的过程中体现中国特色的媒介经营发展。对于媒介企业信息化发展, 国外有相对先进和成熟的经营机制和手段, 根据国内具体国情和发展现状, 将国外经营经验和单个媒介运营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实践以内容产业发展的跨媒介经营。媒介企业集团信息化是我国传媒发展的必然方向, 面对国外传媒竞争, 中国传媒产业化、市场化势在必行。我国媒介企业集团需要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和“集而不团”的媒介现状, 实现信息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刘友芝著《:现代传媒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2]殷 俊 代静著《:跨媒介经营》.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3]周伟著《:媒体前沿报告》.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2年版
[4]美 约瑟夫·斯特劳巴哈 罗伯特·拉罗斯著《: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5]周鸿铎著《:传媒产业机构模式》.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年版
[6]冷述美著《:媒体管理案例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7]唐世鼎 黎斌著《:世界电视台与传媒机构》.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媒介集团管理 篇4
数字技术是一种信息技术, 它提供了一种共同语言, 这种共同语言可将信号转换为编码并可为任何媒介转译, 借助这种科技语言, 有关信息的快速传递、高清晰质量、更大容量储存, 同一传播内容在不同媒介间的相互转换、嵌入都能得以实现。
正是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 才可能出现真正的媒介融合。按照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 nde的定义, 媒介融合指: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 (1) 这一定义侧重从技术层面指出介质之间交融的定义, 说明了数字技术是媒介融合得以出现和成为理论热点的背后推手。国内学者王菲在其专著《媒介大融合》中将媒介融合定义为:媒介融合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背景下, 以信息消费终端的需求为指向, 由内容融合、网络融合和终端融合所构成的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 (2) 这一定义指出, 媒介融合是基于数字化进程而产生的媒介形态的演变, 这种演变必然对传媒生产、经营、管理乃至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 传媒的生产、经营、管理、发展有了很多新的品种、新的经营方式, 出现了相应的理念和概念, 比如早期的传媒竞争与合作、近期的媒体融合、融合新闻、融合媒介、跨媒介生产与经营、大传媒产业, 等等。这些概念几乎都与媒介融合这种媒介形态的演变有关联, 在这些概念实际的运用过程中, 存在着随意和相互混淆的现象, 或者认为媒体联动就是一种媒介融合, 或者简单地根据字面的辨析指出融合是合作的一种极端情况。这种对概念的运用要么从感性经验出发、要么从名词术语出发, 而不是综合媒介融合理论和实践的情况, 合情合理地推动相关的研究。
就我国传媒的发展历史来看, 早就有人关注到媒介之间的融合。不过这一意义上融合的真实含义其实是不同媒体之间的相互合作。例如, 广播和电视早上播出报纸的文章, 报纸刊登从电视上拍下的照片, 报纸与电视通过人员合作制作电视节目等等。在我国传媒的发展过程中, 传媒人认识到自身所属传媒的局限, 为了取得更佳的宣传效果, 采取这种浅层次的合作行为。这种行为多表现在采访报道和节目制作上, 可称为传媒的联动。此时的传媒联动不是基于数字化进程中媒介边界的消融, 而是一种基于传媒内容生产的合作行为, 是传媒合作的初级阶段, 勉强可以认为是媒介融合的初级阶段。之所以在理论阐述上容易将媒介融合和传媒合作相混淆, 是因为二者都呈现出媒体之间在物理空间上靠近的趋势, 但要指出的是, 二者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
笔者认为, 无论是从理念还是实践的层面, 都有必要厘清上述这些概念所对应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如上所述, 媒介融合基于数字化进程的推进, 是媒介形态演变的过程, 这一过程呈现出一种传播优势, 就如早期有人研究指出的那样:新闻媒体相互融合是指大众传播和信息化时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大不同形态的媒体既发挥自身之长又功能互补所表现出的一种传播优势。传播优势则蕴含着经济效益, 从而形成传媒生产、经营、管理、发展的动力, 更新着以往的发展模式。
一、从传媒生产来看, 融合新闻是基于媒介融合之上的业务变革并由此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的高钢认为, 媒介是名词、融合是动词, 那么媒介融合就是一种过程状态。如将媒介融合理解为名词, 那就是融合后的媒介。可以认为, 融合后的媒介就是融合媒介。中国人民大学的蔡雯认为, 融合媒介就是是融合新闻的前提和基础。融合新闻是多样化新闻, 主要特点是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新闻传播活动。按此思路, 融合新闻就是依靠融合媒介这个平台而制作的产品。蔡雯指出, 融合媒介可能具备多媒介操作平台、合作模式, 更有可能打造一种独立运行、流程完整、操作规范的融合新闻生产模式。传统新闻业务以单一媒介形态为基础, 技术手段相对有限, 各媒介形成了各自的新闻采编流程, 日报按照24小时周期运转, 电视根据新闻滚动与栏目需要操作, 而融合新闻打破这种限制和流程, 要在全方位技术运用和所有形态媒介介质基础上整合新闻传播, 建立新的流程。这样, 新闻传播越来越表现为团队合作, 而非编辑、记者的个人智慧。编辑记者的的大局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是制作融合新闻的必备素质。
二、从传媒管理来看, 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必然带来媒介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变化。
许颖将媒体融合分为三个层次:媒介互动、媒介整合、媒介大融合。在媒介互动这一层次多是不同媒体之间传播内容的转移。而在媒介整合这一层次则有一个超出单个媒介之上的协调机构, 真正实现媒介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及传播内容的精细加工。笔者认为, 媒介整合以上的层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媒介融合。学者们在谈到媒介融合操作平台的一个常见例子是美国坦帕新闻中心, 它是由《坦帕论坛报》、坦帕电视8频道和坦帕新闻网站组成。这3个媒体同属于Media General公司, 在同一栋楼里运作, 有各自独立的人员、办公区域和运作机制, 但实行资源共享。也就是说, 媒介融合要求组织结构的融合和工作流程的相应变化, 而组织结构融合的前提则是一个传媒集团内部同时拥有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考察我国的传媒集团, 可以发现这样的传媒集团很少。媒介融合在我国更多的是讨论报纸和网络的互动问题。这就是报网互动为众多学者和业界关注的现实原因。
三、从传媒经营来看, 媒介融合直接表现为跨媒介经营。
“跨媒介”一般指媒介的内容产品在数字化平台的基础上随时实现不同媒介载体的转化, 内容产品能从一种媒介形态转化成另一种媒介形态。而跨媒介经营是指媒介根据经营目标在分析自身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对产业经营全过程组织进行科学决策和有效实施, 对生产经营活动和市场、流通经营活动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和选择适当的运用方案, 对媒介内容产品进行优化配置、有效运营、以实现其最大限度增值目标的一种经营方式。 (3) 从这一定义看, 跨媒介经营的内容也是一个媒介融合的过程, 通过这种融合最大程度地进行内容开发从而达到增值的目标。同时, 竞争与合作是传媒经营的两个重要范畴, 与媒介融合相关度高的传媒合作在跨媒介经营这个意义上关系微妙。从内部来讲, 跨媒介经营表现为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就是媒介融合过程。在外部来讲, 跨媒介经营既体现出媒介融合的过程, 又是一个传媒合作的过程。比如, 有人认为, 我国目前的跨媒介经营主要指网络媒体与其他媒体之间的跨媒介经营, 也可以是与其他一些非媒体行业 (网络媒体与电信行业, 物流行业等) 进行合作经营, 范围不限于国内, 可以是国际间相关行业的整合发展。因此, 传媒合作可以包含跨媒介经营, 可以具有媒介融合, 也可以没有。
四、从传媒集团的发展来看, 媒介融合将带来产业融合, 从而推动传媒集团的数字化转型和大传媒产业的出现。
从我国传媒集团的发展看, 我国的传媒集团多是以报业为主的传媒集团, 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冲击下网络可能成为传媒集团内部资源有效整合的一个契机。早在2005年, 报业就开始着手数字化生存的问题。借助网络等新媒体报业必须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不能停留在仅仅把网络只作为报纸内容的载体, 而应借助网络媒体的优势把网络打造成独立的、能使报业品牌价值延伸甚至增值的新载体。这时, 报纸和网络的互动就不是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被迫之举, 而是整合包括新媒体在内的一切资源, 主动接受挑战。要指出的是, 当初传媒集团的成立, 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整合资源, 而事实上, 同一个传媒集团内部的资源并不能做到很好地共享, 一家报业集团内部也存在着同城竞争的关系, 仍然是各自为阵, 当网络不再是报纸内容简单的复制时网络可能成为传媒集团内部资源有效整合的一个契机。新一代的电子报纸已不再是报纸的网络版, 而兼具印刷界面与电子界面的阅读特点, 网络替代传统的发行渠道, 沿用收费的订阅方式。一旦新一代的电子报纸成为报业集团的增值点, 那么集团内各家报纸要么会在网站上延伸其品牌价值, 要么实现不同定位, 各具特色, 面向外部竞争的格局, 从而有效地整合了集团内部资源。
可以说, 媒介融合成为传媒集团化后资源整合不力的一个利器, 使得传媒产业链条更具增值的潜力, 当内容融合、网络融合、终端融合由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渐次扩展后, 更大范围内的大媒体产业群的出现将成为一个可以实现的图景。
参考文献
[1]、王晓路:《发挥优势取长补短》, 《新闻与写作》, 1999年第1期
[2]、森淼:《媒体融合与文体亲和渐成趋势》, 《报刊观察》, 2003年第3期
[3]、彭兰:《从新一代电子报刊看媒介融合走向》, 《国际新闻界》, 2006年第7期
[4]、蔡雯:《媒介融合发展与新闻资源开发》, 《西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6年第7期
[5]、许颖:《互动整合大融合》, 《国际新闻界》, 2006年第7期
媒介集团管理 篇5
1 创新营销方式
注意力稀缺的时代, “吸睛”就意味着“吸金”。电视媒体传统的买家优势已经一去不复返, 日渐茁壮的新媒体平台能够提供更为优质的广告服务, 传统的电视节目推广形式已经不灵通, 电视媒体也要借助网络的力量来包装、营销、推广自己, 赚取网络关注度。
1.1 全媒体整合营销
在过去网络舆论不发达的年代, 电视媒体借助广电局的媒体整合优势, 在报纸、期刊、广播、城市交通电视等媒体营销都做的较好, 忽视了互联网网民数量的激增。随着东方卫视取得了全国第一家新媒体运营牌照, 同级别频道开始跃跃欲试, 放下高姿态拥抱互联网。首先, 电视媒体依仗优质的内容资源与大型视频网站合作, 出售节目网络播出版权, 同时这些门户网站完善的分类导航、引擎搜索、内容推送、分销、营销等手段能够更便捷地发酵内容, 扩大电视节目的知名度和收视率。比如浙江卫视的《中国梦想秀》第六期总决赛, 通过与21 家新媒体合作, 获得了超过2014 年春晚的网络点击量。其次, 利用微博、微信等MSN平台进行话题营销, 比如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孙楠的罢演导致直播节目的中断, 主持人汪涵临场救火, 这一事件极具话题性, 在微博、微信、各大论坛都炸开了锅, 不但没有对《我是歌手》这档节目产生负面影响, 反而扩大了节目的宣传。第三, 利用名人效应积聚网民关注度, 比如江苏卫视的《不见不散》由于乐嘉的“微博请辞”而一度成为微博热点话题, “不见不散”官方认证微博在一时间粉丝量剧增, 为节目改版和频道改版打下观众基础。
1.2 完善衍生产品链
电视媒体的衍生产品是电视节目在制作播出的过程中, 衍生出的节目产品之外的相关产品, 包括同题材游戏、电影、纪念品、场外活动等。一档成功的电视节目拥有高昂的剩余价值亟待开发, 比如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开播以来, 节目音乐的铃声下载、同款服饰、相关旅游景点、同名电影等都相继被开发出来, 还有同名的手机游戏, 为电视节目营销助力的同时也获得客观的利润。
2 制播方面的台网联动
电视媒体在长期的体制发展中积累了管理成熟的制作团队、优质的制播器材以及丰富的内容资源, 这是新崛起的视频新媒体平台在短时间内是不能比拟的, 然而新媒体的内容生产更重视数量的投入, 倾向文化价值的开放性和年轻化。传统电视媒体在制播方面与互联网新媒体的台网联动包括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电视节目播出的多平台以及合作运营制作大型节目, 在内容制播领域可采取的方法有自身电视官网的建设和与新媒体平台的合作。首先, 依托省级频道优质的内容资源, 频道应率先发展电视官网的建设。截止到目前, 全国领先的多家卫视都已开设了自己的官方网站, 例如央视的央视网、湖南卫视的金鹰网、芒果TV、东方卫视的SMG、浙江卫视的蓝TV等, 除了几家开发较为成功之外, 大部分都面临投资少、流量少的不佳运营情况, 难以与大型视频网站相抗衡, 这就需要电视媒体挥发自身品牌优势和资源优势, 扬长避短, 在互联网中占据一席之地。第二, 与新媒体的合作包括节目的合作制作和多平台播出。在节目制作上, 新媒体利用先进的网络数据引擎技术, 可以更明确的获知受众的需求, 从而反馈给节目制作者, 在节目前期策划中编排出符合大众需求的节目, 避免节目播出后出现冷门情况, 另外, 新媒体数量庞大的黏性用户可以反哺电视收视, 为台网合作的节目增加收视率。在节目播出上, 要更加注重新媒体的移动终端播出, 开发完善的视频点播、内容评论等功能。
3 互动交流的进一步深入
传统电视媒体与受众的沟通、交流是长久以来的瓶颈, 在互联网发展青涩的时代, 电视媒体通过信件、电话、短信、问卷调查、现场活动推广等与观众获得联系, 而这些互动方式都不够及时和便捷。而新媒体平台的出现, 为电视节目与观众的互动交流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平台, 不仅使节目组更好了解观众的需求, 第一时间接收观众意见, 有助于改善节目的质量和管理。同时也可以积极引导观众, 减少谣言, 起到正确的舆论导向性作用。比如央视秉承“开门办春晚”的原则, 鼓励观众通过央视网、央视官方微博和微信来献计献策, 并提供网友与本届春晚的导演、明星直接对话的网络通道。此举成功吸引了广大网友的关注, 提高了节目的互动性。
摘要:在新的媒介环境下, 传统电视媒体由过去的买方市场变成了卖方市场, 广告份额、受众份额都被迅猛发展的网络新媒体分流, 电视节目营销推广、节目制作播出开始寻求台网联动,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媒介融合发展不断加深。本文从营销推广、节目制作播出以及互动交流等方面分析新形势下省级电视频道的媒介融合之道。
关键词:省级频道,电视节目,媒介融合
参考文献
[1]陈小萍, 王虎.媒介融合趋势下的电视媒体整合营销策略分析[J].东南传播, 2010 (3) :19.
[2]魏曦英.“融”媒介, “融”思维[J].东南传播, 2011 (1) :15.
媒介集团管理 篇6
一、组织结构变革的总体取向
企业组织结构是指企业内部各个有机的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联系方式或形式, 以及各要素的权利和责任。在整个管理系统中起着“框架”作用, 有了它, 系统中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才能正常流通, 使组织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采用何种组织结构形式取决于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战略定位、业务模式、经营范围和规模等诸多因素。[1]传统企业组织结构模式主要包括直线型组织结构、职能型组织结构、控股型组织结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分权型组织结构和矩阵型组织结构等。
媒介融合使大众传播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然也波及到报业集团内部组织结构。报业集团将不以部门职能而以业务流程构成组织单元, 组成团队式、网络式、项目管理式的无边界组织, 尽可能减少中间管理层次, 转型为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从而减少内部交易成本和运营成本, 实现对内部和外部资源重组和整合, 最终提高报业集团的竞争力。正如屠忠俊教授指出的:扁平化、大跨度横向一体化、虚拟化、柔性化和注重团队建设是未来传媒组织的演变方向。[2]
报业集团作为一个集团组织, 其组织结构必然是控股型组织结构即H型组织结构 (holding structure) , 这在未来不会有太大改变。问题的关键是今后传媒集团用何种组织结构来统领旗下的报纸、网站、经营实体等各种不同性质的部门。
二、报业组织组织结构变化的几种可能
组织结构变化与传媒体制存在紧密联系, 2008年末2009年初, 我国报业体制改革又取得新突破, 以南方传媒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体制改革为典型。本文不重点讨论报业组织的体制改革问题, 主要关注的是与媒介融合相关的组织结构变革问题。下面参考国内外顶尖报业集团的改革尝试, 以及根据管理学相关理论, 笔者提出几种可行的组织结构范式, 望为国内报业集团改革提供参考。
(一) 集团层面的范式
这个范式以日本的经济新闻集团为原型, 展示的是一个多媒体传媒集团基本的业务结构, 其中协调委员会是由常务董事领导的包括各个业务部门在内的负责人组成, 作为统一集团战略的最高结构。
(二) 报纸业务部门的组织结构范式
那么具体到报纸这一大块业务部门, 又有两种模式可以采用。
第一种模式较为传统:
这种模式首先在报业总部这一块实现了发行和广告的整合经营, 现在国内有些报纸又在把报业集团各个子报的广告、发行分开运营, 笔者认为这是不符合资源整合发展规律的做法, 笔者以下提出的都是整合型运营的模式。这里还涉及到一个传统广告与新媒体广告是否统一销售的问题, 新媒体广告与报纸广告特点完全不同, 肯定需要两套班子来销售, 当年《纽约时报》的传统广告与新媒体广告销售部门也是分了又合, 合了又分, 但是这两套班子可以一起办公, 以实现广告的联动。
这个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每个子报都有自己的新媒体部门, 也就是说他们独立运作自己的网站、手机报等新媒体业务。
其中编辑部与新媒体部又存在两种运作方式, 一种是新媒体部的内容主要来源于报纸编辑部, 但他们是两套班子, 独立运作, 只在某些突发事件或大型活动时进行联动。另一种是报纸编辑部也承担新媒体的采编任务, 即一个班子运作两套系统, 这样能节约成本, 同时能提高效率, 在配备先进全媒体采编系统的情况下, 也不会给编辑部人员增加很多额外工作量。但是一体化运作, 最好有一个技术小组, 专门负责网站首页的打理和网络论坛等。
这种模式还是比较传统的模式, 没有体现媒介融合带来的一次生成, 多次发布的优势。
第二种是成立全媒体信息中心的组织结构模式。
这是一种符合媒体融合潮流的组织结构, 它最突出特点是成立了一个综合性的全媒体信息中心, 这个中心给集团的各个子报和新媒体供稿, 子报和新媒体各取所需。这个信息中心的人员包括记者、制图人员、技术人员及协调人员, 记者来自各个子报和新媒体, 各子报和新媒体的编辑部没有记者只有编辑, 只承担编辑职能。而且全媒体信息中心运转良好后, 可以由成本中心转为利润中心, 即不仅向本集团的报纸和新媒体供稿, 还可以把内容销售给其他媒体。
但这种模式难度非常大, 需要很多条件:首先需要集团领导的威信和决心;其次需要理顺各张子报的关系, 尤其在我国, 存在母报和子报行政级别的差异问题;还有就是解决利益关系问题, 能否渐进妥善地处理好改革前后的利益调整问题, 关系到改革的成败。
随着架构调整, 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角色定位也发生了变化。就记者来说, 他们失去了具体的报纸身份, 其所采写的稿件不再与具体报纸和版面发生关联。必须努力使其采写的稿件被各报编辑采用。记者的另一变化是各自负责的条口更为细化, 不同条口在全集团记者中被重新切分, 不仅一名记者分跑若干条口的情况不复存在, 且同一条口又被细分为若干不同领域。编辑工作重点同样发生转变。整合后编辑的自主权大了, 更庞大的记者队伍使编辑对稿件有更多选择余地。同时, 压力也增大不少。首先, 是编辑的策划统筹能力。由于记者有着不同报纸背景, 且不再针对某一具体报纸发稿, 只有不断沟通才能保证有足够适合版面的优质稿件。其次, 是编辑的稿件处理能力。编辑要培养记者对自己的“信任感”。如果编辑素质差, 改不好记者的稿子, 记者下次就可能把稿子给另一份报纸。[3]
另外还要避免新闻同质化的问题, 因为很多时候是一次采访, 多次编辑, 那么就很容易出现不同媒体说的同一个内容的现象。那么集团要一方面强化定向供稿, 另外各媒体选稿必须与各媒体定位相符合。像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就在全媒体新闻中心的“挑错栏”上, 评报员经常对一些稿件的同质化倾向进行提醒。
以上两种模式的报纸编辑部和新媒体编辑部还是分开运作的, 还有第三种模式是最彻底的, 完全颠覆了传统的编辑部。
这个模式根据美国甘尼特集团和《华盛顿邮报》为原型进行设计。媒介融合中心负责协调整个集团信息产品的制作、编辑以及在各个媒介平台的发布。每个报纸的编辑部都改成信息中心, 信息中心包括七个功能部:本地新闻部, 包括了文字、摄影和摄像记者, 负责采访本地发生的各种新闻, 记者一般都具备多媒体采访能力;特稿部, 供应一些非事件新闻;社区部负责与所在社区的线上和线下交流;内容定制部, 为一些特殊用户提供付费的特别内容产品;信息部, 负责从数据库中为新闻报道提供背景资料及插图、表格等;多媒体内容制作部, 为多媒体新闻信息的制作提供技术支持;编辑部, 这是多媒体编辑部, 编辑负责一篇报道的所有版本, 包括印刷版、网络版或者手机版。各个信息中心之间通过统一的集团数据库, 共享很多采编资源, 实现密切的互动。
三、业务流程创新
流程创新与组织结构创新是同步的, 组织结构的创新是基础, 是保障, 流程创新是具体落实。随着组织结构的变革, 必须有相应的业务流程再造与之配套, 否则会形成两张皮运作的低效局面。
企业业务流程是指为完成某一目标 (或任务) 而进行的一系列逻辑相关的活动的有序集合。[4]企业的业务流程包括投资决策流程、产品开发流程、人事任免流程、设备维修流程等, 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流程。一个报业集团的基本流程包括:采编流程、印刷流程、发行流程以及经营流程和管理决策流程等, 本文重点探讨采编流程的创新。
数字报业最核心的业务流程还是采编流程, 传统的报纸新闻报道形式和审稿流程已经出现严重不适应、不匹配的问题。
这种模式是单一的, 不能实现多媒体采编, 也不能实现多媒体发布。
在数字报业中, 采编流程不再是一报一台一站各行其是, 而是跨媒介的团队合作, 是对多种媒介新闻生产流程的重组和整合。[5]由单一媒体类型为基础的新闻采编系统变为以数字内容生产平台为基础的多媒体新闻、信息与服务提供系统, 已经超出了传统采编的范畴。简单一句话就是多平台采集, 多平台发布。
(一) 统一策划, 分头采访, 资源共享, 分头发布
这种流程模式以芝加哥论坛报集团为原型,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各媒体的记者编辑在报道整个过程中紧密沟通, 但每个媒体都对自己的新闻作品独立负责, 独立做决定[6]。各媒体遵循U2原则, 即独特的和非复制的内容 (unique and unduplicate d conte nt) 。
目前这种模式在国内外一些比较领先的报业集团比较常见, 但也存在各媒体分头发布, 没能实现信息资源有效整合的问题, 因此出现了下面这种更彻底的融合新闻模式。
(二) 统一策划, 分头采访, 资源共享, 统一发布
这种模式与前一种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 所有稿件经过多媒体编辑统一处理后, 再统一安排发布。这是更符合媒介融合趋势的做法, 但对于多媒体编辑的要求更高, 目前这种模式还在摸索和完善当中。这种流程如一些人所言, “更像是通讯社的新闻发布模式”[7], 内容生产中心如一个货源库存, 不同的媒体编辑可以同时根据需要加工生产同一新闻源头的稿件, 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在不同的媒体上发布。其实这本身就是通讯社的发稿流程, 这与报业作为报道业、内容产业的定位是完全相符的。
(三) 统一策划, 统一采访, 资源共享, 统一发布
这种模式是最为彻底的媒介融合尝试, 以信息中心为核心来调度所有的采编资源, 实现成本最小化, 资源共享化, 传播效果最大化。
目前国外的顶尖传媒集团如BBC等正在摸索这种模式, 当然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缺陷, 例如可能会造成新闻报道视角的单一, 多个媒体呈现的内容重复比率过高等等。
媒介融合使得传统报业进化成混合业态的行业, 报业集团升级为多媒体传媒集团, 为更好整合不同媒体类型资源, 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独特优势, 集团内部组织结构必然需要进行创新, 同时业务流程也需要创新来落实组织结构的调整。当然这个改革过程是系统的, 既需要组织规章制度的规范与引导, 也需要集团领导的威信和决心, 更需要广大一线工作人员更新观念与技能;同时也是渐进的, 会遇到很多摩擦与阻力。国外传媒集团已经开始了积极的探索, 国内报业集团应该迎头赶上, 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积蓄力量。
摘要:在媒介融合驱动下, 传统报业已逐步演变为数字报业, 报业集团也成为多媒体传媒集团, 其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亟需进行创新, 以整合不同媒体类型的资源、提升竞争力。本文探讨报业集团组织结构变革的几种范式, 以及采编业务流程创新的基本走向。
关键词:媒介融合,报业集团,组织结构,业务流程
参考文献
[1]欧阳峰, 等.信息时代的企业组织变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27.[1]欧阳峰, 等.信息时代的企业组织变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27.
[2]屠忠俊.现代传媒业经营管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296-312.[2]屠忠俊.现代传媒业经营管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296-312.
[3]张垒.全媒体运作:条件、风险和挑战——来自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案例分析[J].中国记者, 2009 (5) :50-52.[3]张垒.全媒体运作:条件、风险和挑战——来自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案例分析[J].中国记者, 2009 (5) :50-52.
[4]李枫林.企业业务流程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24.[4]李枫林.企业业务流程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24.
[5]蔡雯.媒介融合趋势下如何实现内容重整与报道创新[J].新闻战线, 2007 (8) :42-45.[5]蔡雯.媒介融合趋势下如何实现内容重整与报道创新[J].新闻战线, 2007 (8) :42-45.
[6]Gracie Lawson-Borders.Media Organization and Conver-gence:Case Studies of Media Convergence Pioneers, Lawe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6:141.[6]Gracie Lawson-Borders.Media Organization and Conver-gence:Case Studies of Media Convergence Pioneers, Lawe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6:141.
媒介文化:媒介管理的新视野 篇7
媒介文化的内涵及构成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大众媒介在文化领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尤其是最近几年, 媒介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 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媒介文化将大众媒介和文化凝聚成一个互动的过程, 媒介文化能够让每个人参与其中, 它构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 塑造了人们关于自己和他人的价值理念。媒介文化作为大众传播时代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 是传媒从业者在传媒日常运作与管理中所共同拥有的核心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传媒通常是借助精神文化产品来塑造人们的思想和意识, 受众在接受媒介所提供的产品的时候, 能够通过媒介产品认知到其所包含的媒介文化。媒介文化如同每个人的气质、情感和性格, 虽然看不见但却不可否定其真实的存在。媒介既能传播文化同时也能创造文化, 媒介作为一个组织要生存和持续发展, 也要求其自身营造一种独特的文化。
媒介文化其实是一个非常综合的概念, 它涵盖了多个要素, 构成媒介文化的各种要素综合在一起对媒介管理发挥着各种作用。这些要素中最为主要的几个方面为核心价值理念、行为教化、人文关怀以及视觉识别。
核心价值理念。所谓核心价值理念, 是指一个组织所有成员持有的大致相同的价值理念, 也即共同价值观。这种核心价值理念是构成组织文化的重要基础。“共同价值观”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巴纳德提出的, 他在《经理的职能》一书中论述了非正式组织的管理和组织中一般性目的的确定问题, 指出这些目的渗透到组织各个层次中的重要性。后来, 有的学者在阐述组织特性时指出, 当价值观念灌输到组织中时, 组织就会存在独特的同一性。媒介作为一种组织, 在进行管理的时候, 同样需要员工具有大致相同的核心价值理念, 这样才有利于提升媒介内部的凝聚力。
行为教化。媒介文化主要是一种体验性的文化, 带给人们的则主要是情感体验上的满足。而且, 媒介文化还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对人们的行为起到一定的教化功能。人之所以为人, 是因为人有理性。人具有不断追求更高层次需要的本能, 当一般性的感性愉悦性得到满足之后, 必然产生更多和更高的需求, 媒介文化的不断优化正是基于这个内在动因。媒介在开展文化传播的过程中, 必然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教化功能。受众会在媒介日常的文化传播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媒介传播内容中所包含的部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这就是媒介文化对受众所产生的行为教化功能。
人文关怀。媒介文化最重要的应该是对人本身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过分地追求利润必将使得大众媒介所传播的内容变得更加低俗和肤浅, 出于这种追求而形成的文化, 对于受众精神品格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必将造成文化传播走向媚俗化道路, 无形中降低了大众文化的品位。媒介文化的本意应该突出媒介的人本特色, 构建人文关怀。它的核心内容是重点关注人的生存状况, 把提升人的尊严和促进人类解放与自由作为追求。
视觉识别。媒介文化既需要内在的价值理念, 同时也需要有直观的可识别的一些视觉系统, 这对于媒介管理而言, 有利于将自身的媒介文化较快地传播给媒介员工和外界受众。媒介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公益、公关等形象性活动, 来实现更快更好地在公众心目中建立自身的媒介文化形象的目的。
媒介文化对于媒介管理的重要意义
媒介文化绝非是一种偶发性的特征, 而是媒介得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媒介文化相对于媒介管理而言, 其重要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媒介文化有利于规范员工行为。良好的媒介文化, 可以为媒介从业人员塑造大致相同的文化价值理念, 一旦接受了这个文化价值理念, 他们则具有了大致相同的价值标准、期望以及奋斗目标。这样的话, 他们的行为也就可以得到规范和自律。所以, 从某种意义来说, 媒介文化可以说是一种“非正式的控制规则”, 可以部分地代替命令和对员工的严密控制, 有利于媒介管理者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
媒介文化可以提升媒介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媒介员工拥有共同文化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 讲究媒介职业伦理道德, 这样就会推动媒介从业人员内部之间的良性合作, 并获得共同的奋斗目标, 从而大大提升媒介组织的凝聚力。“良好的媒介文化可以强化员工对自身职业的荣誉感, 使他们为自己是媒介一员而深感自豪, 从而主动自觉地维护媒介的荣誉和利益。” (1)
媒介文化可以保持媒介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建立并坚持一贯的媒介文化, “传媒才能够在经常发生人员更替、结构变动、经营方式革新等的情况下, 仍能继续生存和发展。全体从业人员越是对某种媒介文化一致认同、分享和适应, 那么这一媒介文化所能发挥的作用就会越大” (2) 。而且, “一旦一种文化建立以后, 就很难进行变革” (3) 。所以, 媒介从一开始就应该对文化给予重视。当媒介文化建立起来以后, 不管人员如何更替, 依然能保持文化的持续性。比如美国的《纽约时报》一直保持了文化风格上的“严肃性”。
媒介文化的构建原则
如上所述, 媒介文化对于媒介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大力构建媒介文化。具体而言, 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摒弃媚俗化倾向, 大力提升媒介公信力。媒介公信力是好的媒介文化得以形成的基础, 它主要是指媒介在公众心目中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媒介公信力需要媒介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良好表现才能得以形成。但是传媒业也时常发生一些损害媒介公信力的事件, 从而导致公众对媒介的不信任, 影响媒介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追究其中的原因, 主要有过分追求商业目的, 以及由于信息来源或人员素质等原因导致的新闻失实等。此外, 媒介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 符合当代人追求时尚、娱乐、休闲等新的要求, 它无形中间接或直接地对许多其他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非常大的排挤作用, “甚至有的学者认为, 媚俗也是媒介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4) 。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一直以来都是影响媒介文化的一个主要障碍, 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 不少媒介甚至以牺牲自己的公信力为代价来迎合各种需求甚至一些低俗的需求, 媚俗与炒作正在不断地冲击优秀的媒介文化, 因此, 如何摒弃低俗与平庸, 创新媒介产品内容与形式, 在引导大众提高审美情趣的同时不断提升媒介自身的公信力, 就显得尤为迫切。
“对于媒介自身而言, 想要提高自身的社会影响及公信力, 就应该加强传媒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 充分发挥媒介的信息传播、舆论监督、引领文化、观念塑造、关怀社会、化解矛盾等作用。” (5) 除了媒介自身不断地加强新闻职业道德自律之外, 还要重视自身的品牌建设, 提升品牌形象, 从而树立良好的公信力。
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媒介文化建设的首要位置。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 媒介应该把强调社会责任放在媒介文化的首要位置。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当前最重要的主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 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观念激烈碰撞, 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社会的不和谐因素越来越多, 比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利益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拉大、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等等。媒体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自身功能, 作出应有的贡献。作为社会正义与良知的载体, 媒介的社会责任就是要准确地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 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大力弘扬社会正气, 匡扶社会正义, 鞭挞邪恶与不公, 形成社会各阶层间的和谐关系。
始终把持续不断的创新作为媒介文化的核心要素。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与发展, 人们对待生活、生产、消费的态度和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 人们的思想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活跃, 对精神文化的欲求也在不断快速地膨胀。媒介也必然处于剧烈变化的环境之中, 媒介作为企业要想获得持续不断的发展, 创新是根本, 只有不断的创新, 才能时刻把握消费者需要什么;只有不断的创新, 才能做到以人为本。持续不断的创新意识将为媒介企业带来强大的竞争力, 为媒介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媒介文化的创新关键是坚持以人为本, 创新意识必然要求充分尊重媒介从业人员的个性, 给每个员工足够的张扬个性、施展才华的空间, 从而进一步促成媒介企业的创新。
树立能够体现自身媒介文化的典型人物。企业文化的培植过程中, 通常会借助树立企业英雄模范来供其他员工学习参考。企业英雄模范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优秀典型, 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人化”载体, 能够为其他员工提供参照的榜样。作为组织的媒介在构建媒介文化的时候也同样需要塑造一些典型人物, 通过这些典型人物来向外界传播和展示媒介形象、为媒介其他员工提供行为示范, 并通过一代一代的典型人物来传承媒介文化。媒介的典型人物不同于每年都评选的“优秀员工”, 应当是公认的能够体现自身传媒精神的杰出代表。通过典型人物的塑造, 媒介文化便有了具体的载体, 并且可以为媒介其他员工提供切实可行的学习榜样。
确立各项制度, 并严格执行。媒介文化离不开媒体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媒介文化建设的保障。为了确保良好的媒介文化能够得到较好的发扬和传承, 我们非常有必要建立和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 力争做到一切都有章可循。媒介文化是软性的, 是职业道德层面的约束机制, 并不具有强制性。为了不使媒介文化仅停留于形式主义, 而是落到实处, 那么我们就有必要从规章制度上来规范员工行为。如果做到事事有章可循的话, 员工反过来又会对媒介充满归属感和责任感。
优秀的媒体必定拥有良好的媒介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 媒介文化就是媒介的灵魂。如果媒体的负责人过分追求商业利益, 一切以利润为导向, 可以想象得到, 媒体员工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 是不可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只有将媒介文化构建在制度的保障之下, 并实施到位, 才能够塑造出拥有正确的新闻理想的媒介员工。也只有拥有这样的员工, 传媒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并得到可持续发展。因此, 优秀的媒介文化是传媒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参考文献
[1][2]邵培仁:《媒介管理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版。
[3]汤姆森[美]著, 段盛华、王智慧主译:《战略管理:概念和案例 (第10版) 》, 北京大学出版社、科文 (香港) 出版有限公司联合出版, 2000年版。
[4]于德山:《当代媒介文化》, 新华出版社, 2005年版。
【媒介集团管理】推荐阅读:
媒介管理11-03
媒介组织管理创新11-02
媒介产业竞争环境管理05-13
媒介经营与管理作业要求06-09
媒介经营管理课程复习06-20
经营管理对媒介的作用08-18
《媒介经营与管理》的学习体会09-23
江苏大众传播媒介广告信用评价管理办法09-21
媒介平台10-14
媒介报道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