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通用9篇)
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篇1
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
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经过二十八年的革命斗争,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初步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等政治制度等民主政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等民主政治制度,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从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来看,近代以来,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到国家事务中,民主权力不断扩大。而我国的每一次民主政治改革其根本目的都是保证人民民主权力得到更加充分的运用。
从理论层面看,我们党在九十多年的历史中,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每一次飞越,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当家作主是充分实现人民利益的最佳途径。
从制度层面看,我国的各项政治制能够充分反映群众愿望,维护、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些政治制度都服务于人民有效行使国家权力,参与国家事务,服务于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了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离开人民当家作主,不受人民监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就会脱离正确方向。因此说,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
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篇2
一、我国协商民主的传统文化渊源
“协商民主”并不是中国政治发展中出现的概念, 而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方民主理论对选举民主局限性的反思与批判中发展而来的。自毕塞特提出“协商民主”的概念后, 西方学界对这一研究领域开始了深入的关注与探讨, 协商民主也由此成为了西方民主理论发展的新方向。尽管“协商民主”在中国是舶来品, 但政治协商和决策洽谈等民主协商的形式和西方协商民主的精神要义和社会基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近现代的历史实践中都以带有中国特色的形态存在着。
有学者提出每一种民主都要有其适应的文化背景和资源。协商民主作为西方新掀起的民主理论和模式也有其特有的时代文化背景。而在中国, 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是中国协商民主的文化渊源和发展土壤。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很容易找到“和”、“合”和“中”的思维影子, 体现在中国的民主政治观念便是重和、贵合。孔子有语:“礼之用, 和为贵”, 孟子强调“人和”重于一切, 儒家的《周礼》也强调“以和邦国, 以统百官, 以谐万民”, 从这些都可以看出儒家对“和”、“合”的重视, 其重点强调的是统治者与民众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协同, 此外, 《礼记·礼运》中提到的天下大同政治理念, 都为中国近现代的民主协商和协商民主实践与发展提供了精神价值和文化资源。近现代的张岱年先生也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以贯之的东西——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梁漱溟先生也认为“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 为其根本精神”, 程思先生更是直截了当把中国传统文化称为“中华和合文化”, 从此种种, 可以窥见中国传统政治社会有着源远的强调共济、协调、互补、和谐共事的协商民主文化资源, 这些都为当代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背景。
二、协商民主在我国民主政治中的价值与定位
我国民主协商的形式与实践早已存在, 自西方协商民主概念传入我国以来, 在中共的重要文献中也多次提到, 但像十八大这次鲜明地提出和重视其在政治发展和改革中的作用还是首次。西方语境下的协商民主与中共提出的协商民主, 在遵循的理路和原则上虽然还有着差异, 但都重视多元主义、平等与理性, 都重视公共利益与公民社会的参与, 正是这些特质, 使协商民主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新期待, 也决定了协商民主在我国民主政治中的价值与定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传统的同质一元化社会结构正迅速走向解体, 取而代之的是异质多元化的社会结构, 社会阶层的分化、组合与流动加快, 人们的利益关系与矛盾也日益复杂, 不同社会团体与阶层的物质利益与政治利益诉求日益增强与多元化,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和价值标准的产生已不可避免, 仅靠单向的自上而下的不完全协商民主与社会控制显然不能实现多样化的社会利益与意见整合。协商民主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是相适应的, 其主张社会多元主体的平等对话, 重视协调商谈机制的有效建构, 支持社会多元力量的政治参与, 争取公共利益的合理整合与最大化, 所以, 协商民主可以克服社会多元化发展带来的冲击, 可以为我国公民社会的培育提供进路与空间。总而言之, 协商民主将在我国新时期的民主政治发展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并彰显其价值。
三、发展新时期的协商民主
中共曾在2006年颁布《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 指出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 中共十八大再次标题式地在报告中强调了协商民主的重要性。我国不仅具有协商民主的文化渊源, 也具有协商民主发展的现实社会基础, 再加之中共对协商民主的再认识, 协商民主将是中国十八大后政治发展与革新的新的路径选择。
中共十八大重申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再次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提出了改革人大制度的新举措, 这体现了中共发展与完善代议民主的努力。人大制度的改革离不开对人大代表自身素质能力要求和联系群众沟通机制的改革, 而这些都需要人大代表议政协商等协商民主能力的发展, 需要构建人大与社会互动的良性关系, 总体而言, 代议民主与协商民主的良性互动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取向。
我国多元化社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公民基于利益诉求的政治参与的活跃, 为我国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基础。要创新协商民主在基层的实现形式, 首先要在城乡社区积极推进居民、村民自治, 基于协调商谈、多主体参与、多利益整合基础上建立民主规则与程序, 把居民、农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制度落到实处, 近年来各地基层发展起来的民主恳谈会、市民论坛等就是较为成功的协商民主在基层的实现形式。要创新协商民主在基层的实现形式, 还要注意考征基层民主协商参与主体的代表性、参与结构的科学合理性、协商的可发展性与公正性等, 否则基层协商民主只会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高建, 佟德志.协商民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0.
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篇3
关键词:中国人大代表;选举制度;演变;民主政治;发展进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143-02
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拥有选择权的是本国人民;这条道路是否行得通走得好,最有发言权的依然是本国人民。事实胜于雄辩。对于共和国而言,这条道路带来的是尊严与荣耀,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并不断带给世界以信心和惊喜;对于亿万人民而言,这条道路带来的是激情和梦想,人民群众不仅成为受益者,更成为继续前行的重要推动力量。
中国的人大代表选举由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组成,选举法第二条就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这种选举方式从中国成立初期组织农民协会的选举中,到后来苏维埃选举,再到解放后,一直沿用至今。唯一的例外就是抗日战争期间为了统战需要,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直选。
一、1921至1927年中共建党初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南方实行的农民协会代表选举制度,具体的做法就是:村农民代表大会由全村农民参加,直接选举村农民协会领导成员和出席上一级农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乡或区、县、省、全国农民协会的领导成员和县、省、全国农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通过间接选举逐级产生的。
二、1931年武装割据时期
当时苏维埃在江西瑞金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按照宪法大纲和其他文件对工农兵选举的规定,1、只有劳动人民才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剥削分子及家属不能参加选举;2、规定乡、市级工农兵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区级以上各级工农兵代表均由下一级工农兵代表大会间接选举产生;3、选举比例上,相对于农民而言,给予红军部队和城市居民明显的倾斜、照顾。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基本具备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待征,它的许多规定和做法,为后来所继承。
三、1937至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
这一时期,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参议员选举制度。陕甘宁边区于1937年和1939年先后两次制定了《选举条例》,1941年11月再次颁布《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1942年5月又发布了《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的解释及其实施》。这些法规和《陕甘宁边区抗日时期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陕甘宁边区组织条例》等一起在共同规定参议会制度为陕甘宁边区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同时,也以法规的形式规定了参议员选举制度。
其主要内容有:1、选举资格上,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18周岁以上公民,除有卖国行为被政府缉办在案的或法院判决剥夺公民权未恢复的及有神经病的人除外,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选举区域划分为三种类型:按政权管理体系划分的行政选举区域、按社会行业划分的职业选举区域、按居民人数划分的民族选举区域。3、在政权机关的人员构成上,实行共产党员、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原则。4、实行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投票的选举制度,执行差额选举,利用各种措施,帮助并鼓励竞选人发表演说,组织各候选人进行竞选。
四、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颁布了第一部选举法
1、在选举权方面,“依法尚未改变成分的地主阶级分子、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反革命分子”没有选举权。
2、重新实现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方法。全国、省、县、设区的市的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大采取无记名投票方法选举;乡镇、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的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同时在投票方式上,恢复了举手表决和无记名投票一起实行。
3、人大代表选举采取等额选举。
4、实行对农村歧视性的代表配额制度。农村与城镇每一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比例为8:1
五、1979年颁布的第二部选举法,对1953年的选举法的上述四个问题作了修改
1、扩大了普选范围,除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者外,其他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精神病患者因无法行使政治权利可不列入选民名单。
2、直接选举扩大到县级,并取消举手表决方式,一律实行无记名投票方式。
3、把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
4、自治州、县、自治县人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4倍于镇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省、自治区人大为5:1,全国人大依然为8:1。
1979年之后,选举法基本没有大的修改,2010年新的选举法将农村和城镇每一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比例改为1:1。虽然实现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方法,如果按照常理来讲,县级以上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大代表选举,那也应该是从下一级人大代表中产生,比如省级人大代表应该从县级人大代表中产生,全国人大代表应该从省级人大代表中产生。这样,即使县级以上人大代表不由选民直接选举,但归根结底还是选民选举产生的代表,也能代表民意。但选举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代表候选人不限于各该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也就是说即使你不是县级人大代表,你也可以被选举为省级人大代表,最后到全国人大,可能有很大一部分代表都是没有经过选民选举的,民意代表那就更谈不上了。
六、2012年12月中旬至2013年1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对于不断向前的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不同的时间坐标会呈现不同的风景。如果将回望的时间节点定格在2012年12月中旬至2013年1月,我们会发现,中国民主政治进程,呈现出的是一幅令人回味的美丽风景。
2012年12月中旬至2013年1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主持下,35个选举单位共选举产生2987名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这份代表名单是首次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产生的,呈现出基层代表数量增加、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数量下降、农民工代表倍增等诸多特色和亮点。
未来五年,2987名全国人大代表将肩负历史使命,依法履行职权,为托起“中国梦”奉献自己的力量。
1、实行城乡同比后首次全国人大代表选举
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的最大特点是首次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实现了中国式民主又一次重大进步。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城镇化率在2009年已接近50%。在此背景下,2010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修改后的选举法,明确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一重要原则。
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需要对各省区市的全国人大代表名额重新进行分配,即每一全国人大代表代表相同的城乡人口数。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按城乡约每67万人分配1名代表名额。实行城乡同比选举是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体现,有助于在社会上普及选举平等意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极大地激发农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加快推进民主政治发展和社会转型,也有助于推动户籍制度改革。
2、人人平等、地区平等、民族平等
实行城乡同比选举,实现人人平等、地区平等、民族平等,是这次选举体现的基本原则。
地区平等是2010年选举法修改的一个亮点。在我国,同级行政区域的法律地位应当平等,不论人口多少,在国家权力机关都应有一定数量的代表,应有相同的地区基本名额数。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确定的地区基本名额数为8名,确保人口较少的地区有一定数量的代表。
正因如此,通过对比十二届与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数量可以发现,一些省份的代表数量有了增加,一部分省份的代表数量有了下降。
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坚持民族平等。在选出的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409名,占代表总数的13.69%,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
3、基层代表数量明显增加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关于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规定,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基层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和专业技术人员代表的比例要比上届有所上升,农民工代表人数要比上届有较大幅度增加,党政领导干部代表的比例要比上届有所降低
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顺利实现了“两升一降”的目标。来自一线的工人、农民代表401名,占代表总数的13.42%,比十一届提高了5.18个百分点,其中农民工代表数量大幅增加;专业技术人员代表610名,占代表总数的20.42%,提高了1.2个百分点;党政领导干部代表1042名,占代表总数的34.88%,降低了6.93个百分点。
此外,妇女代表的比例也有较大提高。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有妇女代表699名,占代表总数的23.4%,比十一届提高了2.07个百分点。
基层代表有着丰富的基层经历,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对改革发展、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有着最直接、最真实的体会和感受,他们必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有力推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的解决。
4、“80后”“90后”带来青春气息
细数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名单,可以明显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代表中有“80后”代表74名,还有2名“90后”代表。年龄最小的代表陈若琳生于1992年12月。
在这些“80后”、“90后”代表中,有的是生产一线的工人,有的是偏远农村的村官,有的是科研人员,有的是解放军战士。他们来自基层,是各行业各领域的青年才俊。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
青年兴则事业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专家指出,无论在哪个时代,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生命力与创造力的群体。吸引更多的青年走进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有利于优化代表结构,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励广大青年树立服务国家与人民的远大志向。
5、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数量大幅度下降
如果人大代表中来自基层的工人、农民、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偏低,而各级领导干部的比重过高,不利于表达广大百姓的诉求,也不利于对政府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
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省级政府组成部门领导干部的比例大幅下降,比上一届减少了三分之一,使代表结构进一步优化。五年之后,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的党政领导干部总数继续明显下降,降幅达到近7个百分点。
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是保证和支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的直接体现之一,有利于扩大人大代表的覆盖面,调动基层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促进国家的决策部署更加切合实际,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利益和愿望。
6、港澳台代表依法选举产生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选举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是这次选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李建国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赴香港、澳门分别主持了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工作。香港选出代表36名,澳门选出代表12名。当选的代表都是拥护宪法和基本法、拥护“一国两制”、爱国爱港、爱国爱澳的人士。台湾省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由各省区市和中央国家机关、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台湾省籍同胞组成的协商选举会议选举产生。会议于2013年1月在北京举行,采用差额选举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了13名代表。当选代表都是拥护祖国统一、推动两岸交流、坚决反对“台独”的人士,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和发展只有几十年,与人类历史上其他社会制度相比,时间还很短。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使人民日益充分地享有和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将越来越完备,其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必将越来越充分地展现出来。在未来的岁月里,中国人民将越来越多地享有更加丰硕的政治文明成果。
参考文献:
[1]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新华网,2005
[2] 霍小光 赵 超 崔清新.《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构成特色分析》.新华网,2013
[3] 张 磊.《比例变迁中的渐进民主——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9
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篇4
1.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在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13.9万处,宗教团体5 500多个。宗教团体还办有培养宗教神职人员的宗教院校100余所。这一事实充分说明()A.国家保护、支持正常的宗教活动 B.宗教与社会主义制度是相适应的
C.宗教团体可以有组织地到学校开展传教活动
D.我国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解析:D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但并不支持,A项错误;B项“与制度相适应”错误;宗教团体不能到学校进行传教活动,C项错误。
2.几十年来,国家为了满足西藏信教群众宗教信仰的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妥善保护文物古迹,不仅把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等众多宗教活动场所列入全国和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拨出大量专款进行维修。自西藏民主改革以来,国家累计为西藏文物维修的总投入已经达到了13亿元。这说明()①国家尊重和保护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②国家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③国家保护各种宗教活动 ④国家积极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解析:D ②材料中未体现。③说法错误,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3.在我国的宗教中,佛教倡导“众生平等”“圆融和谐”;道教倡导“慈爱和亲”“齐同慈爱”;伊斯兰教倡导“两世吉庆”“维护公道”;基督教倡导“博爱宽恕”“众人和睦”等。积极挖掘宗教中这些古老而独特的理念,能够使()①我国宗教的本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②宗教徒为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作出自己的贡献 ③我国宗教团体依法行使自己的各项权利 ④宗教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相适应
A.①② C.②③
B.②④ D.①④
解析:B 本题考查我国的宗教政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挖掘宗教中的和谐理念,对维护民族团结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②④可选;宗教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①错误;③夸大了挖掘宗教中的古老而独特的理念的作用,排除。故选B项。
4.国家宗教事务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提出,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界人士可以为公益慈善事业捐款捐物,设立公益慈善项目和公益慈善组织,宗教界依法从事上述公益慈善活动可以享受相关扶持和优惠政 1 策。这一规定的出台()①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要求 ②表明政府具有组织宗教公益慈善活动的职能 ③促进了宗教公益慈善事业与正常宗教活动的统一 ④更好地保护了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的合法权益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B 《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的出台体现了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②说法不准确。材料未体现③。鼓励、规范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参与慈善活动,有利于其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体现了对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的合法权益的尊重与保护,故①④符合题意。
5.十一世**说:“我从坐床起,就担负起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任务。现在,这种责任感更强了。”从**的谈话中可以看出()A.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B.我国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C.我国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D.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解析: C “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责任感更强”说明了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6.某班同学围绕“非法宗教活动的界定、互联网传播宗教极端思想音频视频的管控”等问题进行探究。下列最合适的探究主题是()A.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的研究 B.信教群众放弃信仰宣传的研究 C.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实践研究 D.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研究
解析:A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故排除D项。B项违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舍去。围绕探究主题可推出A项。C项与主题不符。
7.在西藏,随处可见从事宗教活动的僧侣和各族群众,到处悬挂着经幡,堆积着刻有经文的玛尼堆,信教群众几乎家家设有小经堂或佛龛。目前西藏的各类宗教活动场所有1 700多处,僧尼46 000多人。这说明()①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支持和鼓励人们信教 ②西藏人民享有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
③国家尊重和保护西藏人民的人权 ④政府应要求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B 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但这并不是说我国支持和鼓励人们信教,①错误。④不符合我国的宗教政策,错误。②③正确,故选B项。
8.2017年5月19日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会见亚洲宗教和平会议(简称“亚宗和”)负责人时说,中国政府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与世界性、区域性以及各国跨宗教和平组织的友好交往,广泛凝聚宗教界的智慧与力量,共同维护和促进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说明我国()A.依法加强对各种宗教活动的管理 B.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鼓励公民信教 C.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D.重视发挥宗教界在促进和平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解析:D 我国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故排除A项。我国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公民信教,排除B项。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排除C项。
9.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6年6月2日发表《新疆的宗教信仰自由状况》白皮书。白皮书指出,宗教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与所处社会相适应,坚持走本土化道路;宗教间的共存共融,必须包容互鉴、和睦相处;实现宗教信仰自由,必须远离宗教战争与冲突。上述要求充分说明()①我国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②我国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③宗教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必要的管理 ④我国推动宗教领域开展对外平等交流
A.①② C.②④
B.②③ D.①④
解析:B “宗教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与所处社会相适应”说明我国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故②正确; “实现宗教信仰自由,必须远离宗教战争与冲突”说明宗教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必要的管理,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也没有体现中外宗教交流问题,所以排除①④。故选B项。
10.《中国宗教调查报告(2016)》显示,我国90%的宗教场所建立了以民主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现代管理制度;30%以上的宗教所有教职人员在各级人大、政协等国家机构参政议政,以宗教人士的身份实践着公民的政治权利;60%的宗教场所负责人认为宗教政策松紧适度;40%以上的宗教场所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慈善活动。这说明()①我国宗教已经基本实现了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②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③我国宗教界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力量
④我国宗教已经发展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A 宗教界人士实践着公民的政治权利,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这说明我国宗教已基本实现了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①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②不选;宗教界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这表明我国宗教界已经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力量,③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我国宗教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④不选。
11.做好新形势下的宗教工作,要充分认识到广大信教群众也是党和政府的群众基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要加强信教和不信教、信仰不同宗教群众的团结,要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怎样理解“广大信教群众也是党和政府的群众基础”?(2)如何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答案:(1)①在我国,广大信教群众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他们能够把爱宗教同爱国、爱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②宗教组织已成为联系各自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
③我国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在政治、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宗教问题上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因此,广大信教群众也是党和政府的群众基础。
(2)①认真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篇5
1.历史和实践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取得一切发展成就的成功经验,也是我们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动摇的根基和原则。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②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幸福所系 ③要把依法执政作为基本的执政方式 ④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的智慧
A.③④ C.②③
B.①④ D.①②
解析:D 材料揭示了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与题意无关。2.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奋力拼搏,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从党的性质看,这是因为()A.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B.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D.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解析:C 本题根据关键信息“党的性质”可选出C项。A项为党的地位;B项为党的宗旨;D项为党的作用。
3.中共中央就大政方针等问题举行民主协商会,向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通报情况并听取意见,已形成制度。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方式的目的是()A.使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 B.保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C.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D.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答案:D 4.从“八项规定”到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从“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聚焦“四风”到大胆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有力武器,这表明中国共产党()①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坚持群众路线 ②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加强作风建设 ③赢得人民群众拥护,赋予党执政地位 ④履行加强社会建设职能,为科学发展提供保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A 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表明中国共产党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坚持群众路线,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加强作风建设,故①②符合题意;③错误,党的执政地位早已确立;④错误,中国共产党不是国家机关,不具体履行加强社会建设职能。1 故A项正确。
5.中共中央宣传部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要在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自觉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强化群众视角、运用群众语言、回应群众关切,不断提高新闻宣传质量水平。中共中央宣传部引导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A.是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 B.有利于提高中国共产党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C.说明民主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D.是中国共产党履行文化职能的表现
解析:A B项不选,依法行政的主体是政府;C项错误,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D项错误,中国共产党不属于行政机关,不能履行政府的职能;A项正确且符合题意。
6.总书记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表明()A.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中国共产党以实现社会主义为最高理想 C.共产党员不应追求个人利益 D.每个党员都是大公无私的
解析:A 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故B项错误;C、D两项表述显然错误。7.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重点解决教育、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健康等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现实问题。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履行组织社会建设的职责
B.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 C.把人民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作为施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D.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解析:B 共产党是领导核心,国家机关履行社会建设职责,故排除A项。党把人民最根本利益作为施政出发点和落脚点,排除C项。D项与题意无关。
8.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六中全会号召全党同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①有利于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②能够维护党的纪律,提高社会管理水平③需要健全问责机制,推进党风廉洁建设 ④有利于完善法律体系,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A.①④ C.②③ 答案:D
B.②④ D.①③ 9.201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党政主要负责人是本地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这()①坚持了党对安全生产的政治领导 ②是党和政府履行政治职能的表现 ③说明党和政府是我国的执政党 ④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性质和宗旨
A.①② C.②③
B.③④ D.①④
解析:D ②错误,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但不能代替政府履行职能;③错误,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而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我国的行政机关。
10.2017年2月13日,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面对新的时代环境,讲政治()①就要维护党中央权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②就要强化执政意识,履行国家管理职能 ③就要坚持群众观点,充分扩大公民的政治权利 ④就要求领导干部严格自律,担负起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C 中国共产党不是国家机关,不履行国家职能,②错误;扩大公民政治权利的说法错误,③不选。
11.法制新常态,是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习近平同志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作的说明在谈到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时强调:“对这一点要理直气壮讲、大张旗鼓讲。要向干部群众讲清楚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做到正本清源、以正视听。”
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篇6
1.发展历程:
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
西汉巩固: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隋唐完善:创立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北宋加强:北宋初年,“杯酒释兵权”解决兵权的问题;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元朝新发展: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明清达到顶峰(衰落):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2.特点:
1、夏商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
2、秦国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秦朝。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
3、“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篇7
1949年我国各族人民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经过长期浴血奋战,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进而基本完成了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任何一种新生的事物都不可能从一开始就是成熟和完善的。由于我国生产力、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历史起点落后,党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不足,以及其他主客观原因,我们在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也发生过一些失误和挫折。这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并不等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建成完全合格的社会主义,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不断创造和积累条件,不断对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具体制度、体制和机制进行兴利除弊的改革,不断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作为我国政党制度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现和维护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其形成即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提出并初步实践政治体制改革阶段
这一阶段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92年的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邓小平理论包括他的政治理论形成发展时期。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这个讲话,不仅是经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由邓小平代表党中央郑重而鲜明地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是新时期党的文献中首次提出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系统的意见,而且是邓小平个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近两年的深思熟虑,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公开地发表对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见解,突出体现了邓小平的远见卓识、革命胆略。
邓小平的这篇讲话的突出贡献在于认清了基本政治制度和具体政治制度的关系,匡正了传统的将二者混为一谈的谬误,提出了要对这两方面的制度进行区分的论断。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党和人民浴血奋斗多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尽管这个制度还不完善,又遭受了破坏,但是无论如何,社会主义制度总比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制度好得多。”[1]同时,他又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这些具体做法在政治制度方面就表现为具体政治制度即政治体制,而在这些具体制度(领导、组织、工作制度)上,还存在不少的弊端,需要加以革除。
接着邓小平对我国政治体制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进行了深刻剖析,阐明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邓小平尖锐地提出,我国政治体制中存在的主要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他认为,这五种现象广泛存在于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并对这些现象一一作了剖析。最后,邓小平语重心长地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会被葬送,党和国家就会改变颜色。”因此,“只有对这些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2]
邓小平的这个讲话成为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之后我们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初步实践。
第二阶段:政治体制改革重大调整并得到进一步发展的阶段
这一阶段从1992年召开的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到2002年的第十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时期。
江泽民明确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我们需要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但这两种改革有着各自不同的内容和程度,经济体制改革是要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政治体制改革则不是用另一种政治体制来取代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而是要通过改革使之更好地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的第五部分专门说到了政治体制改革,他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
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动力,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相一致,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政治体制改革成败得失的检验标准只能用“三个代表”思想来衡量。按照“三个代表”思想的要求,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基本国情和市场经济等原则,只有这样,政治体制改革才能顺利推进。
对于怎样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江泽民提出了六条原则:
(一) 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 而是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 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二) 改革的目标是要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 克服官僚主义, 提高工作效率, 扩大基层民主, 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三) 坚持不懈地加强和完善党内民主, 以不断促进人民民主的发展。 (四) 改革是否成功, 关键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 看能否增进各族人民的团结, 改善广大人民的生活, 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五) 不能丢掉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不能搬用西方那一套所谓民主, 要根据我国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改革的内容和步骤。 (六) 政治体制改革很复杂, 每一个措施都涉及千千万万人的利益, 要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3]
第三阶段:政治体制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是十六大以来,我党提出并实践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时期。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是这样阐述政治体制改革的:“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在中共十六大“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上提出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标志着已有87年历史、执政59年的中国共产党正把政治体制改革继续向前推进。
(一)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目标。
(二) 提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三个基本原则: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3.坚持和完善四项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是指城乡居民群众以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为依据, 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下, 在居住地范围内, 依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权利, 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制度与实践。基层群众自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十七大报告把我国的政治制度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三项制度, 扩展为包括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内的四项制度, 把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与基层范畴的民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使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内容更为全面、更为丰富, 结构更为完整, 功能更为强大。这有利于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民主制度发挥其各自优势, 有利于它们之间的衔接与互动, 有利于进一步彰显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本质, 使我国的政治制度更好地成为亿万人民群众参与并惠及亿万人民群众的制度。
(三) 提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 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四) 提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1.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2.坚持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3.坚持依法治国, 提高党的执政水平;4.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有序化。
(五) 提出一系列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巨大举措, 包括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等。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7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3页.
关于我国政治民主建设问题的思考 篇8
关键词:民主政治;改革;经济体制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019-02
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使中国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广大人民形成了较强烈的参与意识,希望对国家和政府的决策提出自己的意见,这就需要一条有效的渠道。人民民主的政治体制应该并且能够给人们提供这一有效渠道,但与经济建设相比,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一些党政领导干部民主意识差,有些人甚至存在着反民主的倾向。在党和国家机关中,一些身居要职者不愿进行政治改革,不愿下放和转移应该交出的权力,导致权力过分集中现象严重。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只一味地用法律和制度去监督、制约别人,而自己却不愿意接受法律和制度的任何约束。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權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法治和宪政,也影响了党的自身建设。
2.多数企业职工对政治活动的参与不够。我国宪法规定:“工人阶级是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者。”然而,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作用却很难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在企业,厂长、经理是领导者,工人只是服从者,职代会和工会的作用很难发挥。在社会上,工人中的大部分人属于低收入社会群体,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政治活动。据有关部门调查,在很多企业中只有极少数职工具有强烈的参政议政的要求,绝大部分职工基本上没有参与的意识和愿望。
3.广大农民缺乏参与政治活动和决策的条件。在我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收入低,生活质量差,再加上文化水平低,由此造成了广大农民缺乏政治参与的热情。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强化村民自治,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民的民主意识,提高了农民的自我管理能力。但是,在很多地区村民委员会对农村事务管理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村委会组成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这种状况使得村民自治往往会受到众多人为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如果出现宗族势力或黑社会控制村委会的情况,农民利益就极易遭到侵害。
4.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缺乏参与政治管理的渠道。作为在经济改革中新兴的两个社会阶层,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的合法地位得到确立和尊重,经济实力不断上升,其政治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但他们在政治上几乎找不到表达自己愿望的制度、渠道和手段。虽然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都可以被选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但名额十分有限,所以政治实力较弱,不能代表众多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的意志。因此有些人只好通过“权钱交易”等手段来实现和保护自己的利益,这就为腐败的滋生留下了温床,不仅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还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5.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制度不完善。知识分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但其参政议政的制度还有待完善。比如,应增加知识分子对政府的咨议和质询;政府在制定行政规划和行使行政职权时应多注重知识分子所提的建议;尽快建立和完善各种领域内的智囊库机制,形成自上而下的决策咨询和信息反馈系统。
二、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我国之所以出现政治民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相对迟缓的情况,是与我国特有的国情、历史和现实分不开。
1.中国改革的当务之急是解决老百姓的生活质量问题。中国的改革是由贫困逼出来的,所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成了重中之重。这样,判断各项改革措施和一切事务是非得失的主要标准,就是看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任何民主,和任何政治上层建筑一样,归根到底都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所以,这种把经济改革摆在政治民主之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在实践中收到了奇效,而政治民主化的任务便自然退居其次了。
2.中国的改革是以稳定为主旨渐进式的改革。邓小平说:“中国如果照搬美国的多党竞选,三权鼎立那一套,肯定是动乱局面……还有什么精力搞建设?”“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使国家的力量增强起来,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要做这样的事,必须有安定的政治环境。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所以,在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事业中,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坚持稳定,就要求我们的改革循序渐进,社会环境保持安定团结,政策执行具有连续性。因此,尽管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的过程中,根据需要适度地进行了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但是,大规模的政治体制改革毕竟具有较大的风险性,所以我们对此采取了十分谨慎的态度。
3.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成熟决定了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第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由此而决定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我国历史上自然经济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很大抑制。尽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党和国家大力推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但在我国的生产和流通领域仍存在着大量计划经济的残余,阻碍了市场化改革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积极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对策
为了加快我国的政治民主化建设步伐,促进民主改革的发展,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改变我国政治民主建设上的弊端。
1.通过法制轨道规范党与国家机关的关系。从法理上讲,党委不是一级国家机关,不应行使国家权力,但事实并非如此,所以怎样真正做到党政分开就成了推进民主政治的关键。为理清党政关系,可以考虑在适当的时候制定一部执政党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法,把党和国家机关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与关系加以规范。
2.通过权力配置降低权力的集中程度。“只有当代议制成功地保证了政府的行动确实是按照人民的愿望和需要办事时,我们才有理由称之为代议制民主。所以,应重新进行权力配置,一是要提高人民代表大会的应有地位,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威,扩大其实际职权;二是要缩减行政机关的权力;三是要保证司法机关能完整独立地依法行使司法权。另外,在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上,要在保证中央权威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地方的自主性,调动其积极性。
3.通过内外监督强化权力的制衡。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强化对权力的监督机制,这种监督既包括国家机关的内部监督,又包括国家机关之间的权力制衡。为达此目的,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宪法监督委员会来保证宪法实施,制定行政监督法来协调各种监督机制等。
民主政治是人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才形成的一种制度结晶,中国的政治民主改革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同经济体制改革一样,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应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渐进式道路,即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加强农村村民自治,逐步扩展到乡镇以上及国家与社会的层面。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列宁全集(第四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宪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郭晓霞(1965-),女,河南济源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焦作师专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政治教育研究。
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篇9
一、选择题
1.2013年6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向会议提出2012年中央决算报告和中央决算草案。这表明()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享有决定权、监督权 ②国家行政机关对人大负责,并受人大监督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 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拾荒者”是社会最底层人群,在城镇化过程中不容忽视。某省人大常委会就代表提交的“关注拾荒者”提案,进行讨论表决形成决议。据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B.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依法行使决定权 C.人大代表依法行使提案权和表决权 D.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依法行使立法权
3.立法听证是立法过程中听取意见的重要方式。立法机关通过会议的形式,就某项社会问题是否需要立法解决,或在立法过程中就草案内容是否合理、可行,公开地直接地听取意见。立法听证()①扩大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权利 ②可以促进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 ③大大降低了我国的立法门槛 ④有利于发挥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13丹东市模拟)由江西省选出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南昌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周文斌,因涉嫌严重违纪,2013年5月29日,江西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决定罢免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这表明()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③人大代表要切实履行代表职责,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④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有责任对不称职的代表进行罢免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5.2013年4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代表建议交办会,将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代表提出的7 569件建议、批评和意见统一交由163个国家机关和组织研究处理,并确定其中12项为今年重点办理的建议。这表明()①人大代表积极行使建议权和质询权 ②政府必须对人大代表负责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 ④人大常委会在人大闭会期间行使其部分职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党的十八大代表中,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党员所占比例超过32%,20万大学生村官首次有了党代表,农民工党员代表和新经济组织的党员代表人数大幅增加。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其组成人员是民主选举产生的 B.主要由大学生村官、农民工和新经济组织人员组成
C.坚持民主执政,代表的产生充分与各民主党派进行磋商
D.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7.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在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
记习近平说,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这是因为()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 ②党要切实履行保障人民民主的职能 ③民主执政是党的基本执政方式 ④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8.2013年2月26日,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建议国务院将该方案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2013年3月1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该方案。这主要表明中国共产党()A.科学执政 B.民主执政 C.依法执政 D.执政为民
9.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基于()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②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③有利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④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党的十八大报告在阐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时,吸收各方面意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新的概括,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①坚持科学执政,把握文化建设的规律 ②坚持民主执政,代表人民利益和要求 ③坚持依法执政,推进文化建设法制化 ④坚持与时俱进,履行文化建设的职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人民政协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具有其他协商民主形式所不具有的巨大优势,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民政协的优势在于()①代表性强,能广泛反映社会各界群众的意见 ②联系面广,是我国各个民主党派的政治联盟 ③监督有力,有权对政府工作进行质询和问责 ④人才荟萃,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2.“稳定是福,**是祸。”凡是民族团结搞得好的时期,各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就快,各族人民得到的实惠就多;反之就会导致社会动荡,各族人民遭殃。“民族睦则社稷固”这句话主要强调()A.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B.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C.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富强的基础 D.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13.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22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在10万人以下,总人口60多万人,统称“人口较少民族”。近些年来,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力度之大、投入资金之多、覆盖范围之广,在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体现了()A.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C.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础 D.各民族在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
14.60多年来,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列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 ②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自主制定自治法,享有高度自治权 ③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④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有自治区、自治县、自治乡三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15.2013年3月29 日,中国佛教协会组织“中国梦”学习研讨活动。与会法师纷纷结合自身学习体会,从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伟大宏愿出发,阐述了对“中国梦”的理解,以及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做出更大贡献的愿望。这说明在我国()①宗教教义与社会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②宗教已成为联系信教群众、服务社会的政治组织 ③宗教界人士能将爱国与爱教有机结合起来 ④宗教界人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据全国工商联的调查数据显示,民营经济对中国GDP的贡献已经超过60%,企业数量占全国的70%以上,但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面临生产经营成本高、税费高、融资难等问题,企业生产经营压力越来越大。2013年7月15日,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表示,将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同时,充分认识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改进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材料二 某市20名市人大代表深入小微企业,了解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和要求,提出了《关于加快小微企业发展的议案》,引起市委领导高度重视,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该市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小微企业的决议(草案)》(以下称《草案》),并提交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在认真听取市政府负责人关于《草案》的说明以及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后,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小微企业的决议》。
(1)结合材料一和有关宏观调控的知识,说明国家应怎样促进小微企业发展。
(2)有专家表示,中国真正的向上之力在于小微企业,小微企业搞活了,中国经济的活力也就释放出来了。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真正的向上之力在于小微企业”的认识。
(3)结合材料二,说明该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在促进小微企业发展中所履行的职责和行使的权利。
17.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将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型山水实景剧《印象·刘三姐》、《印象·大红袍》等《印象》系列作品创作,立足于当地人的生产生活,顺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消费需求,打破传统舞台剧模式并借鉴西方印象主义美术特点,“以秀丽风光实景为舞台,把当地自然山水、民俗民风、历史人文和美丽传说等元素与先进的声光电技术和现代歌舞表演理念融合起来”,使每一部作品都风格各异、凸显不同地域文化特色。《印象》系列剧的演出不仅带给观众美好的视听享受,而且还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材料二
注:国际统计数据表明:一国人均GDP在3 000美元左右,进入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时期;人均GDP超过5 000美元时,进入文化消费需要旺盛期。2008年我国人均GDP超过3 000美元,2011年达到5 432美元。
材料三 2012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8 071亿元,占当年GDP总量的3.48%,但文化产业及其产品结构还不能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文化消费需求。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印象》系列作品成功的原因。
(2)《印象》系列作品的创作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3)《印象》系列作品从立项、投资到演出、推广,都得到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倾力支持。据此有人认为,“组织和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能”。请对这一观点予以评析。
(4)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结合材料三就政府应如何解决材料二反映的问题提出建议。
专题九 我国的政治制度与民主政治
1.【解析】选C。“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向会议提出2012年中央决算报告和中央决算草案”,表明国家行政机关对人大负责,并受人大监督,即体现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也表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享有监督权,①②④正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③错误。
2.【解析】选D。省人大就代表提交的“关注拾荒者”提案,进行讨论表决形成决议,体现了省人大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说明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依法行使立法权,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意不符。
3.【解析】选C。立法机关在立法过程中听取社会各界意见,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促进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②④正确。立法听证是立法过程中听取意见的重要方式,并不是大大降低我国的立法门槛,或扩大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权利,①③错误。
4.【解析】选C。人大代表因违法违纪被罢免或辞职,说明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大代表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也可以看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①②③正确。对违反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代表,人民有权依照法律程序予以罢免,④错误。
5.【解析】选D。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代表提出的7 569件建议、批评和意见,体现了人大代表积极行使建议权和质询权,①正确。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代表建议交办会,说明人大常委会在人大闭会期间行使其部分职权,④正确。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交由国家机关和组织研究处理,体现了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③正确。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②错误。
6.【解析】选D。党的十八大代表中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党员所占比例超过32%,并且新经济组织的党员代表人数大幅增加,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D项正确。
7.【解析】选C。“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说明党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益,①④从党的宗旨和执政理念方面正确指出了其中原因。保障人民民主是政府的职能,②错误。依法执政是党的基本执政方式,③错误。
8.【解析】选C。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这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C项符合题意。
9.【解析】选B。④是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解释,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排除含④的选项,故答案选B。
10.【解析】选A。“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体现了党坚持科学执政,把握文化建设的规律,①正确。“吸收各方面意见”,体现了党坚持民主执政,代表人民利益和要求,②正确。③干肢不符。履行文化建设的职能是政府的职责,④错误。
11.【解析】选A。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此外,人民政协还包括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台同胞等,因此,人民政协代表性强,联系面广,人才荟萃,能广泛反映社会各界群众的意见,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①④正确,②错误。对政府工作进行质询和问责是人大的权力,③错误。
12.【解析】选C。材料强调的是民族团结对国家统一、繁荣富强的重要性,C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13.【解析】选B。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体现了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B项符合题意。
14.【解析】选C。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民族自治权,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并且自治法是全国人大制定的,②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有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④错误。
15.【解析】选D。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做出更大贡献,说明宗教界人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能将爱国与爱教有机结合起来,③④符合题意。宗教教义与社会主义在根本上是格格不入的,①观点错误。②干肢不符。
16.【解析】本题考查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宏观调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人大代表的职责,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第(1)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经济
活动,而是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联系材料反映的小微企业存在的经济问题,结合题目知识限定,不难看出,本题需要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个方面组织问题答案。第(2)问,小微企业一般属于非公有制经济,因此本题实际是要求说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原因,可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性方面说明发展小微企业的必要性,从小微企业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说明发展小微企业的重要性。第(3)问,解答本题,要注意紧扣材料有效信息人大代表的所作与市人大的所为,回扣教材相关知识,从而得出问题答案。
【答案】(1)①国家应通过财政支持、税收减免、投资准入等政策,减轻小微企业负担和经营压力,促进小微企业发展。②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解决融资难问题。
(2)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具有多层次性,小微企业搞活了,能够促进不同层次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激发中国经济的活力。②小微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搞活小微企业,对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收入和国家税收,提高国家经济综合实力,具有积极作用。③小微企业搞活了,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有利于释放中国经济的活力。
(3)①该市人大代表深入企业调研,听取和反映小微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上交议案,行使提案权,支持小微企业发展。②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市政府负责人关于《草案》的说明等,行使了监督权;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小微企业的决议》,行使了决定权。
17.【解析】第(1)问,要紧扣“作品成功的原因”这一指向,把握材料中“立足于”“顺应”“打破”“借鉴”“以秀丽风光实景为舞台”“声光电技术”“现代歌舞表演理念”等信息,调动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的民族性、区域性特征等知识进行分析。第(2)问,可从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等角度,分析材料一。第(3)问,学生首先要肯定观点中包含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这一合理内容,并调动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等知识说明理由;其次要分别分析党和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不同角色,并调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这一知识点,说明党领导文化产业发展,但不具体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第(4)问中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的数据可归纳出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增长缓慢和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差距较大等问题。第二小问,可从促进社会公平、加强宏观调控、调整产业结构和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等角度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①立足社会实践,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文化创新。②突出地方和民族的文化特色,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④内容贴近生活,体现真善美,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2)①作品创作立足于当地生产生活,顺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做到了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尊重客观规律。②有选择、创造性地把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元素与现代技术和表演理念融合起来,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③既大胆创新,又立足实际、合乎规律,做到了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3)①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因此,党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但不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③我国政府是国家行政机关,组织和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是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的要求。
(4)问题: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增长缓慢;城乡居民之间文化消费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推荐阅读:
我国协商民主政治发展07-13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06-04
我国品牌的发展历程11-03
我国经济法的发展历程08-27
论我国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程序问题06-18
我国各民主党派概况表10-23
【公共政策学】以“上下来去”模型看我国基层民主自治制度07-08
从农村基层直选看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05-24
农村民主政治发展分析06-19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专题质量评估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