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品牌的发展历程(精选8篇)
我国品牌的发展历程 篇1
简介:长城葡萄酒是全球500强企业中粮集团旗下驰名品牌,是中国葡萄酒第一品牌,是“中国名牌产品”和“行业标志性品牌”,连续多年产销量居全国第一、长城葡萄酒在中国最好的葡萄产区河北沙城、河北昌黎和山东蓬莱拥有三大生产基地,其旗下著名产品长城桑干酒庄系列、华夏葡园小产区系列、星级干红系列、海岸葡萄酒系列等产品多次在巴黎、布鲁塞尔、伦敦等多个国际专业评酒会上捧得最高奖项,远销法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独具个性的风格和品味带给消费者丰富多彩的葡萄酒体验。
三大产区
河北昌黎产区:是中国葡萄酒业首家走高科技酿酒路线,专业生产干红葡萄酒的出口型企业。新中国第一瓶达到国际标准的长城干红葡萄酒便诞生在这里.烟台产区:
风景秀丽、素有“人间仙境”之称的烟台蓬莱(烟台是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局(OIV)在中国唯一命名的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城)。是我国比较大的酿酒葡萄生产基地,位于渤海湾南部产区与法国波尔多同处一个经纬度,企图让和光照条件适合成为葡萄酒的产地,多年来一直是国内葡萄酒企业所需酿酒原料的优质产业地,中国蓬莱南王山谷被称之为世界葡萄七大海岸之一.沙城产区: 位于北纬40°4′- 40°35′,东经115°16′- 115°58′之间,正处于世界种植葡萄北纬40°的“黄金地带”,与法国波尔多同处一个纬度线上, 是我国最理想的葡萄酒原料基地之一。这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少,十分有利于葡萄的生长;其独有的砂质土壤也利于葡萄养分储存;干燥的气候以及季风使得葡萄的病虫害少、不易感染杂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河北沙城成为我国酿造葡萄酒的最佳产区
小故事: 开启中国酒庄酒历史
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的一句玩笑“中国很大,但缺少葡萄酒和时尚女性”很现实地反映了中国当时葡萄酒产业的现状。不过这一历史小插曲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大力发展本国葡萄酒的决心。
1978年,国家派出专家团为建设中国第一个世界级酒庄选址,计划在中国最好的葡萄产区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葡萄酒酒庄,并最终选择河北沙城桑干河畔建立中国第一个国家级葡萄酒研究中心,随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葡萄酒酒庄——长城桑干酒庄。1979年,长城葡萄酒自主研发酿造出了中国第一瓶干白葡萄酒、1984年酿出第一瓶干红葡萄酒以及于1986年酿出第一瓶传统法起泡酒,实现了国内葡萄酒全方位零的突破,填补了中国国产葡萄酒的空白。
历史发展轨迹:
1走出国门开辟国际舞台:
1986年,当时的法国总理希拉克访华,长城桑干酒庄酒作为国宴用酒受到他的赞赏。而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到长城桑干酒庄酒走出国门,不过十几年的时间。2进入新世纪[:1.37% 资金 研报] 2008年,长城桑干酒庄酒成为奥运会的指定用酒,为来自全球的100多个国家的元首、数万奥运代表团官员以及超过3万名的媒体记者提供了美酒体验。
2010年,长城葡萄酒成为上海世博会惟一指定葡萄酒,再一次证明了长城葡萄酒在中国葡萄酒行业的领袖地位。过去的30年间正是在长城葡萄酒的带领与推动下,中国葡萄酒行业实现了一次次质的飞跃,长城葡萄酒再度开创并见证了中国葡萄酒行业的新纪元。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长城桑干酒庄推出了国庆60周年纪念版葡萄酒。相信,在这瓶酒中,人们不仅仅能品出长城桑干酒庄的历史,还有国家的每一个重要历史时刻。
重大事件:
一、长城葡萄酒牵手奥运,奥运营销何以“异军突起”
长城品牌作为北京奥运会葡萄酒独家供应商在62家奥运合作者中跃居前列,在担当大国美酒使者的同时,成为奥运营销界一匹强劲的黑马,反映了其管理者中粮酒业系统化奥运策略、个性化营销创意和多元化营销组合的显著实效。
1.系统化奥运营销战略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2006年第一阶段战略,“共品长城,同享中国”为主题的第一阶段战略。这一战略定位与长城品牌内涵珠联璧合,长城品牌是中国葡萄酒的代表作,代表中国葡萄酒在国际酒坛屡获殊荣,这无疑使长城奥运酒成为世界观察中国的一个窗口。
2007年,以“相约长城,相约奥运”为主题的第二阶段战略。葡萄酒在古奥运上是对奥运英雄的最高奖赏,体现了平等友爱的奥运理想,长城品牌战略继承了这一奥运遗产,使之成为奥运品牌阵营中最独特、也最贴近奥运精神本源的品牌,巧妙地找到了人文奥运和长城酒文化的共振点。
跨入奥运亮剑之年后,又递进式地推出了以“举杯长城,荣耀中国” 为主题的第三阶段战略,意在战略组合拳中发出重磅冲击,实现长城品牌在奥运舞台上的华丽转身。
总结:第一阶段战略广而告之地展现了大家情怀,那么第二阶段战略则在强势互动中发出了“相约长城,相约奥运”的盛情邀请,而第三阶段战略则在完美呈现中肩负起了“举杯长城,荣耀中国”的神圣职责。三大战略相辅相成,环环相扣,步步深化。
2.多元化营销组合借力发力,刚柔相济
在线上营销中,在首届华彬高尔夫世界公开赛、国际体育大会、上海国际艺术节、亚欧工商领袖论坛、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北京奥运倒计时一周年庆典、奥组委高峰联席会议、APEC中小企业对话世界500强财富论坛、创业中国高峰论坛等高端盛会上,长城被选为特别指定用酒,在中西文化间架起了美酒之桥。
中粮酒业以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酒庄——长城桑干酒庄为基石,以该酒庄酿造的“超越2008奥运限量珍藏酒”为标志,成为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在全球唯一收入馆藏的葡萄酒。随之,长城桑干酒庄酒又作为火炬登顶珠峰的庆功酒 强化长城品牌社会责任,中粮酒业率先表示向北京奥运每位中国冠军整桶赠送长城美酒,建立冠军酒窖专业私藏。而近期展开的奥运美酒义拍,款顶全部捐助四川地震灾区及贫困地区,让各阶层分享奥运阳光。由许海峰、杨扬等冠军的亲笔签名酒拍出了中国葡萄酒界的最高价。
线下营销中,中粮酒业准确把握稍纵即逝的奥运商机,与国航、松下等奥运合作伙伴强强联合,整合资源,实施了“长城酒庄之旅”封闭式体验营销,还同步开展了“有品有赏,足金88”抽奖及“长城奥运酒品酒课堂”等主题营销活动。
针对奥运门票一票难求的状况,长城品牌在全国启动了历时1年的“长城送厚礼,邀您看奥运”大型馈赠奥运门票活动,实现全方位的互动共赢和多层次的奥运资源激活,探索出了“奥运、品牌、消费者”紧密联系的营销模式。
“有奥运的地方就有长城美酒”,中粮酒业精心布局,从北京的31个赛事场馆、200多家五星级酒店到北京以外的6大赛区,从参加奥运开闭幕式的100多个国家元首、皇室成员到数万奥运代表团、3万多名媒体记者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450多万观众,都可随时尽享长城奥运酒。
二、国酒长城蝉联“华樽杯葡萄酒品牌价值第一”大奖
2011年9月16日,国内权威的酒业品牌价值评判专项奖项“华樽杯, 长城葡萄酒凭借96.68亿元的品牌价值斩获“葡萄酒类品牌价值第一”、“中国酒类十大最具全球竞争力品牌”以及“中国酒类十大成长最快品牌”等三项重要奖项,再度奠定了其中国葡萄酒行业领军者的身份。由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和中华品牌战略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华樽杯”中国酒类品牌价值评议,被誉为全球了解中国酒类市场风向标。
三.版图扩充自2010年9月,在500强企业中粮集团的大力支持下,长城先后收购智利中央山谷、法国波尔多产区的知名酒庄,成为中国第一家构建起横跨葡萄酒新、旧世界和东方世界“全球酒庄群”格局的葡萄酒企业。并于今年8月上旬,聘请法国首席酿酒师米歇尔·罗兰加盟长城“全球酒庄群”,成为这位全球最顶尖的葡萄酒酿造大师在亚洲范围内首家、也是独家的合作方。长城于2011年初,整合旗下所有优质产区,充分保留了原产地的浓郁风味,推出中高端新品长城天赋葡园。在完善产品矩阵的同时,开启了中国葡萄酒市场上的风格化消费时代,更为形成独立于世界的中国葡萄酒文化重建了价值标杆。
四、世博会长城葡萄酒日拉开世界酒博会序幕
9月19日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长城葡萄酒日”,在这一天,由本届世博会葡萄酒高级赞助商中粮集团长城葡萄酒倡导、中国(上海)国际葡萄酒博览会共同主办的“干杯!世博!”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际葡萄酒博览会也正式开幕.同时,为表彰长城葡萄酒长期以来为推动中国乃至世界葡萄酒产业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OIV授予长城品牌全球葡萄酒行业首个卓越贡献奖。这也标志着以中国为代表的葡萄酒东方世界新势力的崛起,并与葡萄酒旧世界、新世界共同铸造了三足鼎立的世界新格局。
PPT总结:延续国酒身份铸造东方美酒长城 在加速推动全球化发展的背后,长城凭借国酒荣耀的品牌传承,成为雄踞行业领袖地位的基石。翻开30年中国外交史,凡里程碑事件发生,必有长城;凡中国势力出现,必有长城。无论是来自葡萄酒故乡的法国总统希拉克,还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亦或是来自美国的里根、布什父子、奥巴马四位总统,在为其专设的招待国宴上都洋溢着长城葡萄酒的“中国味道”。
与此同时,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大运会、博鳌亚洲论坛、APEC财长会议、达沃斯论坛„„长城葡萄酒在一次次的大事件中,履行着“国有大事 必有长城”的强大品牌使命感,见证着中国逐步步入国际舞台的中心,代表中国力量的东方美酒赢得了世界赞誉,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国家名片”,在每一个全球瞩目的历史时刻将东方世界的精彩与荣耀传递给全世界。
我国品牌的发展历程 篇2
关键词:珠三角,原创品牌,OEM,品牌经济
珠三角是国家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 随着国家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珠三角企业的品牌意识逐渐增强, 品牌经济也由浅入深不断向前发展。
虽然一些中国老字号商标有上千年的历史, 但中国的品牌事业真正开始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企业品牌建设的发展历程与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保持了高度一致, 可以说珠三角原创品牌的发展是我国品牌发展演变过程的缩影。1978年的改革开放成为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拐点, 珠三角企业也开始走向市场经济。
一、无品牌意识阶段 (1978—1991年)
改革开放之前,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 品牌问题没有引起工商界的足够重视, 发展十分缓慢。这个阶段是中国企业品牌建设经历时间最长、品牌数量最少、名牌最稳定的时期, 企业在无意中建立了自己的企业产品品牌。整个品牌的表现形式以商标为主要特征, 没有形成品牌个性与品牌文化。比如上海牌手表、永久自行车、海鸥照相机等等。在这个阶段, 部分政府开始引导企业创建品牌。其中最著名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上海市政府发起的“上海名牌工程”。通过这个工程推向全国的著名商标有:申花、美加净、白象、上菱、霞飞等等。
珠三角也是在这个时期真正意义上进行大规模品牌建设的。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政府就开始恢复商标统一注册工作, 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正式实施。这些措施促使珠三角企业开始以注册商标为标志的品牌建设行为。改革开放初期, 珠三角企业的竞争环境不是很激烈, 市场还有很多待挖掘的机会, 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实力也不强, 珠三角的企业家和消费群体对品牌都是一知半解。这个时期有一批企业家先知先觉, 尝试着打广告。1979年初, 全国范围内开始逐步恢复广告业务, “参杞补酒”是第一个做电视广告的国产品牌, 瑞士“雷达表”是文革后第一个在大陆媒体上做广告的外国品牌, 广东的“太阳神”在当时也取得了相应的成功。但是这个时期, 无论是广告从业人员, 还是企业本身, 品牌意识都不强, 企业家并非从专业的角度来思考品牌, 只是凭着感觉打广告, 利用广告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因此, 这一阶段珠三角企业对品牌的认识普遍停留在商标层面, 认为品牌只是一种“识别商品的标记”, 致使企业在与外商合资的过程中廉价出售大批民族品牌商标权, 使许多民族商标被封杀雪藏。从根本上来讲, 此阶段的品牌建设处于启蒙状态, 但这一阶段为珠三角企业发展原创品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原创品牌萌芽阶段 (1992—1997年)
1992年, 在中国经济建设中可以堪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序幕, 他在南方讲话中指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 创出我们中国自己的名牌, 否则就要受人欺负。”人们从思想理念上解决了禁锢中国几十年的“姓资姓社”、“计划经济”等方向性问题, 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掀起了新高潮。在随后的五年时间内, “打破铁饭碗”、“个人承包”、“下海”、“炒股票”成为当时社会的流行语。自此之后, 珠三角品牌建设进入了实质性发展阶段。
与此同时, 媒介的造星运动在品牌塑造上大打出手, “标王”成为这个时代的品牌代名词。比如1997年, 广东“爱多”以2.1亿元天价购得中央电视台的5秒版广告, 成为名噪一时的“标王”。利用新闻效应和媒体的影响力, 不择手段制造新闻事件和举办大规模的广告活动, 成为这个时期品牌宣传的主要方式。有的企业则自办小报, 利用人们无法辨别信息和消费者对信息缺少免疫力的现状, 实施印刷品信息轰炸。
另一方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 外国品牌则从品牌战略的高度进入中国市场, 开始了他们消灭中国本土竞争品牌的行动, 通过“合资”等合法方式购并本土品牌。由于企业尚处于追求产品质量的阶段, 缺乏现代品牌意识和品牌建设观念, 许多民族品牌被国外品牌兼并或蚕食, 中国品牌的生存环境变得空前紧张, 很多民族品牌在竞争中消失。
改革开放后, 珠三角的许多企业都是从贴牌生产 (OEM) 起家的 (如表1所示) 。OEM厂家的工作仅限于制造加工, 基本上不具备开发能力, 也不需要了解市场动态和新产品开发的动态等, 委托方承担着全部市场开发和产品开发的双重任务。OEM厂家具有良好的生产加工能力, 根据委托方的要求进行生产, 合作过程也比较简单, 是低层次的合作。20世纪90年代初期, 台湾电子产业规模性大转移, 起初的珠三角企业只是试探性地租厂房生产, 到了1997年, 投资有回报后几乎所有的厂家都开始扩大再生产。其中最典型的成功者是广东的格兰仕, 其有60%的微波炉被贴上外国品牌。
珠三角凭借自身的优势, 承接来自外部的加工贸易, 那时的珠三角主要是靠“三来一补”来开展加工贸易, 对OEM的认识只停留在简单的来料加工上, 理论界也认为OEM是为别人做嫁衣的无能表现。另外, 珠三角很多是合资企业, 产品大多要外销, 内销很少, 且国内是计划分配生产, 内销市场份额更加有限。
三、原创品牌经营意识阶段 (1998—2000年)
20世纪90年代末, 跨国公司成为主导两岸产业转移的主导力量, 两岸间的产业分工已成为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这种分工逐渐由生产阶段的分工向功能性分工发展。但珠三角企业产品出口主要是以加工贸易为主, 研发、生产、销售、出口均受制于人, 原创品牌出口比重极低, 仅占3%左右。
珠三角企业看到外国品牌利用贴牌生产 (OEM) 方式向中国进行品牌输出, 并以此获取高额利润, 这种反差促使中国企业认识到品牌的真正价值, 意识到通过贴牌生产能赚取的只是可怜的加工费, 而那些拥有严格“商标”的品牌企业才能赚取丰厚的利润。于是企业开始反思OEM的出路, 认识到其实OEM不是简单的来料加工, 而是要以自己掌握核心技术为最终发展目标, 进而不断向产业链高端攀升。
基于以上的认识, 珠三角OEM厂家开始配合委托方进行产品的部分开发工作, 这种开发多集中于原材料的选择采购、加工工艺的推荐及确认等, 并按委托方根据市场状况确认的定单进行生产, 合作过程相对变得复杂。在这个过程中, OEM方参加了委托方的研究与开发, 并关心新产品开发的动向, 也就促成了原始设计商 (ODM) 的出现。
从OEM到ODM, 产品的质量、技术、设计能力和市场占有率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在OEM阶段, 无论是原材料、生产设备、还是产品设计, 全部由外商提供, 企业只负责简单的加工。进入ODM生产阶段, 委托生产方提出产品的大致要求, 企业通过自己后期的研发设计拿出最终产品。近年来, 珠三角部分地区的加工贸易正在实现从简单加工向深加工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珠三角地区早已经具备发展ODM的条件。首先, 珠三角的产业链条完备, 产业基础好, 区域化优势明显。上中下游产品配套, 有利于进一步开发市场和产品, 提高接单能力和技术。其次从世界环境来看, 当前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也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新的落脚点, 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稳定, 在新技术的带动下, 加工贸易的层次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另外, 经过多年发展, 珠三角企业在资金、技术、装备能力上都有极大提高。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 消费者的需求得到了彻底释放, 品牌意识越来越强烈, 企业也在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树立原创品牌的重要性, 这正是消费者与企业的双向互动推动了珠三角企业原创品牌的发展。
珠三角拥有一批在国内具有竞争力的家电品牌, 格兰仕就是一个典范。格兰仕在发展过程中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从贴牌到逐渐发展原创品牌的道路。从1997年到2003年, 在产品出口总量中, 其原创品牌与OEM之比已从1:9到3:7, 目前的出口比重已超过51%。
四、原创品牌国际化酝酿时期 (2001年至今)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 经过原始资本的积累、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市场环境的磨练后, 珠三角企业逐步成熟起来, 再加上国际知名品牌的全面进攻, 珠三角企业开始认识到国际竞争的紧迫性。政府也极力鼓励珠三角企业走出去, 这极大地激发了珠三角企业参与国际化进程的热情。在此背景下, 珠三角涌现出如“康佳”、“双喜”、“滑润漆”、“拉芳”等一批具有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品牌。
2002年11月,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珠三角各类企业更加重视品牌建设。2005年12月, 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进一步提出要发展原创品牌。发展品牌经济成为珠三角政府关注的重点工作, 珠三角掀起了创建原创品牌的浪潮。商务部及时推出了“品牌万里行”工程, 倾力打造“品牌建设四大体系”, 即品牌评价体系、品牌促进体系、品牌宣传推广体系和品牌保护体系。与此同时, 将如何振兴中华老字号品牌企业也列为珠三角企业品牌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
2006年7月, 商务部组织的“东部开放品牌行”一行历经38天的征程, 途经6省22个城市, 行程5000多公里, 顺利抵达东部行的终点站——广州。傅自应部长助理在启动仪式上发表讲话时指出:截至2005年, 广东省有165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连续5年位居全国各省市的首位。
21世纪以来, 市场竞争的阵地已从传统的产品价格转移到以品牌为核心的较量, 谁拥有知名品牌, 谁就拥有了竞争的资本。珠三角虽然有像TCL这样的品牌, 但整个珠三角的国际化还处于初级阶段。珠三角企业的产品很早就进入国际市场, 不过之前做的多是OEM、ODM, 自有的强势品牌很少。随着国际品牌和国内品牌的加速碰撞, 品牌与品牌间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珠三角品牌大批量地、真正地融入世界品牌竞争的潮流中, 应该是未来十年的主题。
近年来, 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一路狂飙。2004年, 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市场占有率约两成, 2010年一季度已达到约三分之一。2010年北京车展上, 广汽集团首发的自主品牌轿车并公布品牌——“传祺”, 从近百款新车中脱颖而出, 获得“2010北京车展最佳 (自主) 首发新车奖”。据专家预测, 到2010年, 中国将成为世界汽车主要生产国, 2020年成为产业强国。
纵观珠三角企业原创品牌的发展历程, 可以窥视出珠三角企业发展原创品牌的强劲潜力。从最初的依托地缘优势和政策优惠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 到现阶段珠三角企业所拥有的品牌个数;从基于OEM起家的经营模式, 到现今具备的向国际产业链高端攀升的实力。这些都说明珠三角企业有足够的能力发展原创品牌, 并且事实也告诉我们, 今后珠三角企业的原创品牌之路将会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蔡海智:论珠三角产业转移[J].岭南学刊, 2003 (1) .
[2]曾纯:提升珠三角[J].中国电子商情, 2004 (7) .
[3]菲利普·科特勒、梅汝和等:营销管理 (第十版)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4]谢琼: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企业发展自主品牌的意义[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5 (12) .
[5]喻新安:自主品牌讨论的意义[J].企业活力, 2004 (5) .
[6]费明胜、邹良明:论自主品牌及其发展对策[J].商业时代, 2007 (17) .
[7]姬瑞红: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J].现代焊接, 2007 (2) .
[8]林锐:OEM企业成功之路[J].商业研究, 2004 (7) .
我国品牌的发展历程 篇3
筚路蓝缕,岁月悠悠。60年来,这家直属于共青团中央的老牌出版社,在出版理念上一直坚守着“为青年服务、做青年人的良师益友”的理想和追求,始终保持着一种非常可贵的“青年人”蓬勃奋发的激情,既与时俱进又守正出新,出版了一大批贴近读者需求、观照社会发展潮流的优秀图书和期刊,锻造了金灿灿的“中青”品牌。
今年,适逢中国青年出版社建社60周年,为了了解这家被视作“中国青年一代精神导师”的出版机构的发展经验,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张景岩。
60年崢嵘岁月:自强不息。守正出新
中青社历久弥新的建社立社强社的发展历程和宝贵经验,是我们最渴盼了解的。在张社长的娓娓而谈中,我们获悉,1950年创社之初,除中央部委直属的几家出版社和各地的人民社之外,全国出版社的数量屈指可数。其中,以青年读者为主要对象的出版机构,中青社是唯一一家。建社后,出版社便策划和引进出版了一系列影响很大的、后来被誉为“红色经典”的系列图书,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红岩》、《红日》、《红旗谱》、《李白成》等,此外还出版了不少介绍外国科技知识的图书。这些图书的成功出版,奠定了中青社发展的基础。
进入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图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与此同时,做青年读物的出版社也不再限于中青社一家,很多人民社、文艺社等,都通过青年读物类图书来开拓市场。在谈及出版社定位和发展规划问题时,张社长指出:“中青社作为老牌的专业青年出版社,还是应该注重以青年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前文学是出版社的主要出版题材,因为文学是影响人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现在在这个领域我们虽然因为其他出版社和民营策划公司的介入,影响力下降了。但是,我们转而下大力气去扩展青春、励志、修养、时尚类图书,使之成为主打品牌,也同样可以继续锻造好中青社的青年读物品牌。”
确实,在张礼长所提及的出版领域里,中青社这些年来做了许多新的尝试且颇有建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青社的IT类图书,在全国销售排名中排在机工社、清华大学社、电子社、邮电大学社之外的第五名,这对于非此科班专业的中青社而言是难能可贵的。艺术设计类图书则可以称得上是中青社最具特色和品牌知名度的类别。最近,根据开卷公司的统计,中青社在这一出版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一度排名第一。
无论图书、期刊,还是其他出版形式,中青社都始终遵循为青年服务这个方向和追求。培养、影响青年人,做青年人的良师益友,是中青社一以贯之的不懈追求。
“总结出版社不断成长壮大的经验,我想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出版社在60年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自强不息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和理念,紧跟历史流变,在时代大潮中坚守为青年服务的宗旨,厚积薄发,开拓进取。”张社长如足说。
或许,正因为对创新和坚守有着一种清醒的执著,这位对改制后的蜕变与飞跃、艰难与障碍有着更丰富感受的老牌大社掌门人,对改革的认识和思考充满着睿智。据张社长介绍,今年是中青社全面推进改制的关键年份,社里计划在六七月份完成全部工作。我们了解到,跟其他出版社的情况一样,中青社的改制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瓶颈如人事管理、老员工的安置问题等。同时,他还强调,改制使出版社更有灵活性了,兼并淘汰的步伐恐怕要比过去几十年都快。尤其是退出机制起作用之后,有些差的出版社会被淘汰出局,这意味着部分社有可能获得更好的资源,包括选题、人才等。企业竞争会使有的出版社在管理、人才、作者等方面强大起来,形成优势竞争力。
在肯定改制的促进作用的同时,张社长还作了进一步的思考。他指出,出版社按照企业机制的管理模式运营,价值与利益有时会产生一定的矛盾,会面临一些选择的困境,比如要社会效益,还是要经济效益?因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具备的书当然好,但有利无害的书,出还是不出?是个问题。但是,作为出版人有一个最根本且必须遵守的原则是:有害无利的书,绝对不出;有利无害的书,可以尝试出。至于尺度如何把握。矛盾如何化解,遇到具体情况再说。
数字出版:换个炉灶炒新菜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结合,已经成为出版业当前及今后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张社长说,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对出版业冲击很大,报纸首当其冲,不少如《纽约时报》等极具影响力的报纸均停止了纸质出版而转战网络,数字出版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不可低估。但是,纸质出版要完全过渡到数字出版,起码在中国,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他认为,纸质与数字这两种出版形态,彼此间是一种递进的嬗变关系,还是新的形态成长起来后慢慢吃掉旧的?以及这种新出版业态会造成什么影响,彼此间是消亡还是共存?现在都还说不好。
在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中青社的数字化推进工作,不仅扎实而且富有成效。目前,刊物数字化领域,《青年文摘》、《中国青年》等刊物都有了电子杂志版本,与龙源期刊网合作六年来,上述期刊的点击和引用率在全国期刊中名列前茅。《青年文摘》还开通了手机报。走在了国内许多走市场的大刊的前列。为了让我们对此有直观的认识,张社长还用自己的手机向我们演示了手机报。接下来,中青社将进一步加快数字出版的发展步伐,如把所有图书都转成电子书,并跟新浪等知名网站开展合作,开展收费阅读业务。
“不过,我们社的数字出版工作总体上来说还是做得不够,在全国出版社里面只能算是中等偏下的水平。目前,这方面遇到的问题主要是,有的作者不肯签网络出版的合同,有的书作者找不到了,没有获得网络出版权许可,就不能出网络版图书。”张社长进一步补充道。
此外,在数字出版问题上,张礼长认为很有必要对电子书的价值重新进行评估。他说,纸质书如果印数只有几千本,可能就会亏本,但电子书就算只有一本,也可以出版。针对现在很多编辑不愿意把图书转换成电子书推向网络,认为这样做会影响到地面店的销售的情况,他解释说:“其实,我认为这两种销售形式应该是并行的,很多买书的人并不上网,而内容与纸质载体的结合,给人一种传统的感觉和审美,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传统出版还有生存空间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数字化进程的推动还表现在销售数字库的建设、编辑过程数字化、数字照排等其他方面。”
张社长还认为,网络杂志不能仅限于将杂志电子化,其内容应区别于纸质
杂志,网络杂志的信息要更新得更快。电子阅读方面,目前部分出版社的图书或期刊已经提供网上免费阅读,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提供免费阅读的通常都是一些不太好的书,而好的书出版社通常不会轻易提供免费阅读。比如汉王的一些电子书,经常会发现许多错误,做得比较粗糙。但是,目前做不好并不能代表数字化的未来不好,出版业今后发展是一定要往这个方向努力的。现在的青年人习惯于新媒体阅读,要影响青年人,就要结合青年的特点,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去呈现内容。此外,在数字化的推进过程中,因资金、人员等方面的困难,传统出版社很难做到像盛大网络那样的程度。
谈到这里,张社长沉吟了片刻,然后义接着说道:“从内容提供者的角度來看,互联网是属于工具层面的,就像以前炒菜用石器、瓷器,后来用铁锅,现在用电磁炉一样,工具不同,但目的还是一样的,那就是要炒菜。因为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现在人们的信息很多,需要分清对象,找好受众,让他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需要的信息。出版社就是从事这项工作的机构之一。”
《青年文摘》: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1981年创办的《青年文摘》,已经成为中青社的一个重要期刊品牌。张社长作为《青年文摘》的元老,曾长期主持和主抓刊物建设工作。当提到这本影响了改革开放后的数代青年的杂志,他的语气是自豪的,也是充满沉思的。
《青年文摘》创刊之初,通过在央视联合举办系列知识竞赛,在青年人当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销量很快逾百万。张社长说,在多年的品牌维护和建设中,“内容为王”一直是中青社牢牢把握的核心要旨,并且切实地落实到每一篇文章的选择和编校上去。青年人的特点是兴趣广泛,活泼,动性大。根据这样的人群特点,选择文章时我们尽量做到多、短、精。原来每期摘40篇文章,现在改为60多篇。规定长的小说不能摘,且不得重摘录多篇同出处文章。
在谈及期刊“变”与“不变”的度如何把握时,张社长说:“最根本的是杂志的办刊宗旨不能变。像《青年文摘》‘做青年的良师益友、给他们的成长提供有益思想’等宗旨,这些不能变。而栏目、内容、表现形式则经常要变。当然,我们主张的是渐变,如体现在细节上,设计、插图要更精美,使用原创图片;做青年喜欢的样式,根据青年人的特点来生动表现阅读内容等,追求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经过多年的努力,《青年文摘》已经树立了有一定影响力的读者品牌,很多老读者成年成家之后,继续给孩子订这个杂志。这也许便是《青年文摘》能一直保持着一种正面积极的影响并且能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现在,中青社十分重视杂志编辑团队的年轻化建设问题,每年都从名牌学校招聘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优秀人才加入到编辑队伍中来。目前,《青年文摘》编辑的平均年龄在31岁左右。 《青年文摘》杂志的读者对象主要是青年人,而青年人的阅读习惯受手机和互联网的影响最大,因此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也最大。张社长介绍说,目前中青社与腾讯等几个知名网站的读书频道均开展了系列合作,《青年文摘》每月大约有一两百万的点击率。
此外,尽管手机出版的盈利尚不明显,但为了抢占未来数字化发展的一席高地,《青年文摘》与中国移动合作开发了手机报。《青年文摘》手机报自2009年6月上线以来,部分省份的订户已达15万,这个销量在各类手机报中都算是比较好的了,今年社里定的目标是50万。《青年文摘》的手机报同样很精短,每期5千字左右,内容全部重新编排,每周发五次,每月十几万字,相当于一本纸质杂志的文字量。
“走出去”:不苛数量,但求质量
“走出去”方面,中青社一直给人一种拓荒者的形象,早在2007年就率先在伦敦成立了国际分社。中青社的伦敦分社,采用国际通用的商业模式进行运作,目前主要开发比较受海外市场欢迎的艺术类读物,如摄影、风光等,并与国外经销商合作进行销售。此外,中青社还设有一个专门的制作团队,也邀请国外作者来参与选题策划和创作。
这种“第一个吃螃蟹”的气魄和眼光从何而来?张社长对“走出去”又有着什么样的判断和见解呢?
他跟我们介绍说:“开展‘走出去’工作,中青社的做法是不打算推进得太快,但要完全按国际模式进行,求质量和成效,而不是为了迎合某项政治号召来做这些事情。我们当初搞伦敦分社,也并不是哪个领导一时高兴下了命令,社里这样做是出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是一种自发性的商业行为。在选题已接轨好的题材才会受到国外读者的欢迎。孔子、老子等介绍中国文化内涵的东西,外国人并不一定爱看,也看不懂。—个国家只有自己强大了,外国有了解你的需要,纯文化的东西才会有市场。这也是我们一直要求自己‘走出去’,实际却很难‘走出去’的—个关键原因。我们相信,自己做足了功夫,才有竞争优势。中青社在国际出版领域从来不是单纯追求数量,而是策划真正对路的图书,如跨界设计、园林、服饰等通用性强的内容题材。”
据报道,在2009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上,中青社的销售码洋是单社排行里最高的。其中,《中国》画册等图书在国外销了3万多册,这也充分证明了中青社的思路是可行的。
我国品牌的发展历程 篇4
大连烟草‚春天服务‛品牌建设历程侧记
初夏时节,在国家局组织的全国烟草系统网上订货座谈会上,大连烟草‚新商盟‛网上营销平台的全面推行,又一次探索了在新形势下,烟草商业企业如何为广大零售客户提供更高效优质的服务提供了可能,而一次次管理体制和营销模式的变革,正是大连烟草‚春天服务‛品牌在建设发展历程中一次次不断跨越的结果。
形成
烟草公司不仅注重销售,更要做好服务
大连烟草自1984年成立以来,经历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模式的变革时期,也经历了卷烟零售客户半夜起来排队购货、商品就站直拨(卖大幅)和利用专卖店的形式搞批发的发展阶段。企业由一个当年负债经营的小企业一跃成为年实现利润几千万的大型批发企业。干部员工无不为企业在自己的辛勤努力下取得辉煌业绩而欢欣鼓舞,这时部分同志小富即安的思想也随之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实现大连烟草的跨越式的发展是摆在大连烟草人面前的一个首要任务,‚我们除了卖烟,更要突出服务。工业企业有卷烟品牌,我
们商业没有卷烟品牌,但是可以打造自己的服务品牌‛。于是,1997年春天服务品牌正式纳入了大连烟草品牌创建体系。
春天是一年四季最美好的季节,充满生机与活力,给人以温暖,大连烟草人借喻春天定义服务品牌,意在倡导开拓进取、充满活力、追求卓越,服务要象春天一样温暖、热情,对客户怀着真诚而热烈的感情,提供超值服务,帮助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发 展 不断探索 不断发展
围绕如何搞好服务,大连烟草大力强化城乡卷烟销售网络建设,结合大连实际情况,将连锁经营、自选超市、访销、物流配送等国际先进的流通业态及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引进卷烟流通领域,努力借助信息化技术和现代化流通手段推进卷烟流通体制改革,形成一个‚以我为主、归我管理、由我调控‛的城乡卷烟销售网络。
为充分发挥网络功能,大连烟草加强市场开发与市场培育,以零售户为中心,强化营销策划,加强营销宣传,采取客户上门选购和访销配送相结合的方式,在城市形成了‚批发搞超市、零售搞连锁、网络搞配送‛的网建模式。
新世纪之初,在业务流程再造、营销组织重组企业改革的推动下,建立起了两条‚绿色通道‛即在供应商、批发
商、零售商之间建设一条绿色通道,形成调、批、零一体化的营销体系;在企业内部流转的各个环节之间建设一条绿色通道,建立购、销、存、管一体化的内部运行机制。同时借助SCM、ERP、CRM、GIS等先进管理思想及信息化技术,以市场链为纽带,以优化后的业务流程为主线,以订单为起点,以客户为中心,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在电子商务平台的支持下,大连烟草的物流配送体系、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和市场管理体系运行的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在烟草行业率先实现了‚电话订货、电子结算、网上配货、现代物流‛的现代流通模式。
2004年,围绕‚让我们共同成长‛的企业理念,立足创建一条以电子商务系统集成管理为特色的‚大连烟草服务价值链‛,全力打造‚春天服务品牌‛,把实实在在经营的卷烟商品捆绑上大连烟草优质的‚春天服务‛,在实现工业企业、零售客户、消费者‚三个满意‛的同时,在不断优化升级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向服务营销要效益,向客户满意、客户忠诚度要效益,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在与17家工业企业建立了工商战略联盟的基础上,大连烟草工商服务战略联盟继续向供应链下游延伸,先后建立了供应商服务体系、客户服务体系、物流配送体系、市场营销体系、电子商务体系、烟草专卖市场管理体系等六大体系,建立了以客户经理为核心的客户服务营销团队,从
订单、送货、拜访、货源供应、市场管理、咨询投诉处理等方面开展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支持下的全过程、全方位的标准化服务。大连烟草人把各项工作中复杂得需要用上百万字来描述的流程和规范用‚工作因细致而卓越‛的精神演绎成了简单,把过去单凭企业自己单打独斗转变成了依靠供应链上、中、下游全过程营销互动,建立起了一个覆盖全地区12500平方公里、服务23000个终端零售户的庞大的卷烟销售网络,基本实现了集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物流、标准化服务,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商业向现代流通的转变。成为工商管理体制分开后新型工商关系构建、优质高效的客户关系管理和服务的样本。
跨 越 勇于创新、不断扬弃
‚不管是阳光明媚还是阴雨连绵,不管是夏日酷暑还是冬日严寒,在大连城乡的大街小巷、村镇乡间,你每天会看到一辆辆写有‚中国烟草‛的配送车辆流动在千家万户,那一张张诚恳的笑脸,一声声温馨的问候拉近了员工与顾客的关系,它所传达的信息已经超出了商品的范围,带给顾客的是愉悦,是欢乐,是一家人的感觉,很多人每天都在期盼送货车的到来,甚至超出了对商品本身的期盼……‛这是大连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局长(总经理)毕长敏在《烟草流通企业战略与管理》一书序言中的一段精彩描述,它从一个侧
面描述了大连烟草的今天,把一个依靠现代流通和服务营销与卷烟零售户建立了密切关系的现代化卷烟流通企业的全新形象生动地展示在人们面前。在这个繁荣的景象背后,支撑这种和谐关系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元素就是‚春天服务‛这个大连烟草人为之骄傲和自豪的服务品牌。
勇于创新、不断扬弃,是春天服务品牌不断发展提升的文化‚基因‛。如何在原有基础上‚优化模式、完善机制、强化服务、增强能力‛,在推动卷烟上水平的同时,不断推动企业管理上水平、市场营销上水平和服务品牌上水平,把打造服务品牌转向打造服务名牌。在充满激情和创新精神的大连烟草人眼里,有效利用好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是一条可行之径。正如大连市局(公司)局长(总经理)毕长敏所说,‚春天服务‛品牌把实实在在经营的卷烟商品捆绑上大连烟草优质的‚春天服务‛,形成一个‚商品服务包‛,共同推销给零售客户和消费者。春天服务,就是通过完善服务机制,明晰服务流程,强化服务效果,提升服务内涵,打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公开透明的竞争机制,文明和谐的服务氛围,把精细化管理思想运用到烟草商业实践,唱响服务主旋律,提高客户满意度,在提升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上取得新突破,形成独具大连烟草特色的核心竞争力。由此,大连烟草人萌发了‚新商盟‛设想,在国家局领导的支持帮助下很快付诸实施。
‚打通信息总线,实现信息穿越,构建工、商、零‚三位一体‛共同面向卷烟消费者的现代营销体系‛,一句铿锵有力的誓言,一幅宏伟发展蓝图,大连烟草人用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迈出了成功探索的步伐。2010年1月,一个面向零售客户、卷烟工业企业搭建的电子商务平台——‚新商盟‛应运而生。值此,一条服务工业企业、零售客户和消费者的服务高速路建成通车。
在服务客户上,通过‚订单跟踪‛、‚创优赛场‛、‚活动跟踪‛、‚商品陈列‛、‚客户留言‛、‚营销建议‛、‚市场分析‛等七项基本功能,目前‚新商盟‛电子商务平台已初步建立了零售终端的分类管理系统、订单跟进系统、进销存系统、信息采集调查系统、品牌创优激励系统、品牌引入培育和宣传系统、货源供应管理系统还有工、商、零网上营销互动系统,以及正在开发的零售终端的消费者资源知识库系统等十个系统。给大连烟草营销模式转变、服务水平提升、客户关系优化、运行效率提高带来的系列变化显而易见。零售客户通过网上订货就可在自己的系统中清楚的看到自己的经营情况和盈利情况,由于网上页面设计就犹如现实生活中进了超市,所有商品一目了然,为客户提供了更直观,更详细的商品,客户的经营能力和盈利水平都有了明显改善。
国家局姜成康局长评价道:大连烟草新商盟网站体现了三大功能,即卷烟交易功能、服务客户功能和工业企业宣传
促销功能;四大特点,为客户提供了便捷服务、体现了公开透明、体现了与客户的交流互动、体现了客户对货源的自主选择。
由服务品牌到服务名牌不仅仅是一个字的改变,更是一次聚变,为真正通过打造服务名牌,促进客户管理工作向服务营销转变,大连烟草人将自身定位为烟草供应链条上的服务商,以实现供应商、零售商、消费者‚三个满意‛为己任,在点对点、面对面的服务中,其中涌现出了无数个优质服务案例,如‚在走访客户中践行‘两个至上’‛的原瓦房店市局长李成家。他在做实市场基础,打牢客户关系管理的路上行走了10万余公里,踏遍了瓦房店市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走访了全市90%以上的零售客户;再如被人称‚活地图‛的市公司物流中心送货部主任杨忠,对他所管辖的9000余户配送零售户位臵能够熟记于心。指出街巷他就会说出商店名称;客户经理温秀华在推进网上订货工作中,不畏农村客户文化低、条件差等诸多不利条件,自我加压,率先喊出‚我的目标是百分之百,不给自己留后路‛ 的口号,她自创 ‚抓典型、带身边、最后攻堡垒‛的三步公关营销法,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实现了她所管辖的170名农村客户百分之百网上订货的工作目标。随之而来的是她所辖客户的销量增长24%,含税单条值增长同比达到17%,卷烟品牌组合宽度平均增长20个,重点品牌均实现同比50%以上的增长;普兰店营销中
心自创‚信息链接‛,利用送货单的背面,印上客户经理指导客户的意见、提醒客户的事项,帮助客户把握每一次订货机会,尽最大的努力减少客户因我们行业品牌整合一时不适应而带来的经济损失……。他们说在人生价值的天平上,奉献永远是不变的砝码,闪光永远是生命顶点的坐标!由此他们也用行动演绎着‚青春的年华在送货路上流逝,‚春天服务‛的激情在岗位上飞扬‛的一部部春的序曲。做到了客户服务品牌化、精细化和数字化。
眼下,为更多零售客户、工业企业提供更加广泛、规范、快捷高效的服务,提升‚春天服务‛品牌影响力而打造的‚新商盟‛成效已经初显端倪。现采摘几个网上客户留言就可见一般。
感谢能在百忙之中回复客户的邮件,这就是一个进步。你们的一小步,就是顾客的一大步。今天的一小步也是明天的一大步。相信我们会迈出这一大步的。
——旭日商贸有限公司
自从有了新商盟我非常的高兴,不但我能上网报烟,今年我六十四岁了还学会打字,能参加新商盟的一切活动。我从内心感谢新商盟让我充满活力。
——东升卖店
每次的试题考试我都要参加,答对的问题我都很高兴。
网上订货不仅方便,也使我们的知识丰富了许多,精神、物质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龙塘宽志食杂店
今天回到奶奶家,邻居让我帮忙,我一看,原来是网上订烟。真的,就这小小的乡村都开始了网上订烟的便捷方式,感觉到时代的日新月异,也同时感到了自身的压力,无论什么时候,都需要不断的学习,紧跟时代的步伐!现在的竞争真的激烈到了科技时代,我们赶在了一个好的时代,加油吧!各位商友!
——黎东平价商店
前几天我在网上的留言很快得到了回复。在这炎热的夏天,而烟草稽查的工作人员很快就付出了行动,我衷心的感谢烟草稽查的工作人员,你们是我们小店业主廉政的楷模,是维护我们利益的坚定卫士。我再次感谢你们,辛苦了!
——信德便利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大连烟草人相信,在‚新商盟‛这一平台上,通过不断挖掘和完善服务工业企业、商业企业、零售客户的功能,将最终把客户利益捆绑在一起,真正把零售客户纳入中国烟草的营销网络之中,互利
共赢,共同成长。让大连烟草人春天般的服务在广大卷烟零售户心中开花、结果。
市场调研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篇5
市场调研指对营销决策相关数据进行计划、收集和分析并把分析结果向管理者沟通的过程。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供求和资源的各种情报,信息和资料。把握供求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营销策略制定和企业决策提供正确依据的信息管理活动。市场调研是市场预测和经营决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一、市场调研业在我国的发展
市场调研起源于二十世纪初的欧美国家,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进入中国,它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而逐步成长起来的。1984年,民办的北京社会发展研究所在内部成立了社会调查中心,这是较早的有案可查的民办调研机构的开始。1986年产生了北京社会调查所(后改称为中国社会调查所、中国市场调查所)和北京社会调查事务所(后改称为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最早将民意调查结果推向媒体。1987年7月,广州市场研究公司正式注册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有偿服务的以“公司”命名的专业市场调研机构。1991年下半年,在北京、广州又诞生了数家调研机构,但真正有较多调研机构成立的时间是在1992——1993年。1998年,我国市场调查行业协会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2001年,正式成立“中国信息协会市场研究业分会”。据《中国经营报》报道:目前中国执业的市场调研机构已达800余家,1997年的行业营业额有4.5亿,1998年全国调研业营业额已高达6——8亿元人命币,与1990年的1000万元相比,已有60——80倍的增长。2007年已迅猛发展到56亿,十年间的时间增长了超过十倍。预测未来十年,行业的年增长率仍将保持在20%左右。
按照执业主体的不同,中国市场调研机构可分为民营机构、政府机关主办机构、合资机构、学术研究及新闻单位创办机构等四种类型。民营机构又称民办机构,它是有个人独资或数个人合资创办的私营或股份制市场调查机构,目前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如“零点”、“大正”等;政府机关主办机构主要指国务院各部、委、局及地方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创办的市场调研公司,如全国各级统计部门创办的各类信息咨询中心、调研中心等;合资机构主要指中外合资、中外合等联合创办的市场调研机构;学术研究和新闻单位创办机构,则指一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广播、电视等媒体单位创办的调研机构,如一些大学创办的统计调查所、市场调研中心、北京的央视调查咨询中心等。
在上述四类调研机构中,民营机构数量约700家,占全国执业机构总数的80%,政府机关主办机构占14%,学术研究和新闻单位创办机构占5%,合资机构约占1%。但从各类调研机构营业额构成看,数量最少的合资机构(含中方国有、民办的合资部分)占50%,位居第一,政府机关主办的机构占28%,名列第二,民营机构占20%,列第三位,学术、新闻单位创办机构占2%。
从市场调查机构的类型来看,又可以将市场调研机构分为独立性和非独立性
两种,具体可分为:
1、完全服务公司,如:商场调查公司、辛迪加信息公司、广告研究公司、经营顾问公司、定制服务公司;
2、有限服务公司,如:现场服务公司、市场细分专业公司、数据输入公司、抽样技术公司、数据分析公司、专业化的研究技术公司;
3、其他专业机构,如:政府信息设计部门、高校调查研究中心、科研单位调查中心。
二、我国市场调研业的现状
目前,我国做的比较好的市场调研公司有:
北京开元研究,它是一家专业性的市场研究机构,是国内最早对杂志、报刊零售进行定期监测的机构之一,目前被全国主流广告公司和媒体广泛使用。华南国际市场研究公司,华南市场研究有限公司(RI)与国际市场研究集团(SCMR)的合资公司,它的成立是本土知识和国际经验的完美结合。
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CSM),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电视观众收视调查网络,样本总规模达到3万户,覆盖全国近800个主要电视频道。主要致力于专业的电视收视市场研究,为中国传媒行业提供不间断的电视调查服务,业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最具权威的收视调查专业公司。
北京慧聪国际咨询有限公司,该公司现有两大研究机构:慧聪研究院和慧聪媒体研究中心,分别从事行业市场研究和媒体广告信息检测。首创商情信息服务,设于知名的慧聪商情网,专门从事行业信息咨询服务和市场研究,涉及20多个行业。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它是中国专业研究咨询市场的早期开拓者与领导者,旗下“零点调查”、“前进策略”和“指标数据”和“远景投资”,提供专业调查咨询服务。零点调查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提供针对性的研究服务,目前的业务主要定位在消费者研究、品牌评估、评价性研究、产品与营销研究四大研究领域。上海尼尔森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尼尔森公司为私营公司,其业务遍布100多个国家,总部位于美国纽约。提供全球领先的市场资讯、媒介资讯、在线研究、移动媒体监视、商业展览服务以及商业出版资讯。
此外还有北京特瑞恩斯市场研究咨询有限公司、赛立信研究公司、现代国际市场研究有限公司、艾瑞咨询集团、思纬市场资讯有限公司等等。
三、我国市场调研业存在问题透析
市场调研的兴起,既满足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对各类综合信息的需要,又满足了企业对各类专业信息尤其是市场信息的广泛需求,也有效填补了中国信息产业发展中的一项空白,发挥了其应有的巨大功效。然而,当前中国市场调研业发展中存在和暴露的诸多问题,却令许多业内人士困惑不已,亟待
我们以理性的眼光深入剖析,以便尽快形成共识,保障中国的市场调研业能够健康地发展。
中国市场调查业的快速发展,在带给各界人士惊喜的同时,也引发了业内人士对其存在问题的诸多思考。目前中国市场调研行业整体仍处于低水平动作阶段,存在若干问题。
1、地区分布呈现非均衡状态。
2、数据收集方法传统落后。
3、分析数据方法传统落后。
4、市场调研企业规模小。
5、市场调研服务的需求比较低。
6、经验缺乏,知名度低。
7、专业人才比较匮乏。
针对以上问题业内人士只有正确认识分析市场调查研究行业的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采取相应对策,才能促进我国市场调查研究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浅谈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 篇6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会计准则也在不断地改革中。2006年2月15日,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诞生意义重大。本文从我国会计准则的内容、发展阶段、主要成效及启示四个方面深入揭示了其发展历程,分析构建新会计准则体系的重大意义,并对新会计准则体系下我国企业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会计准则 发展 阶段
一、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层是基本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制定,发布于1992年11月30日,于1993年7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企业施行。基本会计准则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各主要项目的核算原则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的基本要求,共有10章66条。
第二层次是具体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是根据基本准则制定的有关企业会计核算的具体要求。按规范对象不同,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有关共同业务的具体准则,如收入、存货、投资等;二类是有关特别行业基本业务的具体准则,如银行业等;三类是有关披露的具体准则,如现金流量表等。
二、国会计准则的发展阶段
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可以被分为四个阶段。
1、会计准则的探索阶段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到80年代末,这近10年时间是我国会计准则的探索阶段。一方面,为了适应“对外开放”的要求,制订了《中外合营企业会计制度》,同时建立会计师事务所对外商投资企业从事审计鉴证业务;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对内搞活”的要求,对其它企业会计改革也进入了探讨阶段。
2、会计准则的逐步建立阶段
上个世纪90年代,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在会计改革上搞了“两则两制”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保留了《中外合营企业会计制度》。因此这个阶段的会计改革可以称之为“全面转轨阶段”。
3、会计准则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财政部出台了《企业会计制度》,除此之外,还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由于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公司和基金公司的业务比较特殊,所以就单独制定了这么一个制度。同时,为了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又发布执行了《小企业会计制度》。这样,我们的会计制度体系从原来的13个行业会计制度转成现在的《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三个制度,基本涵盖了全国各类企业。
4、会计准则的完善阶段
为了全面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深入的对外开放需要,在多年研究和准则制定的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构建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时机已成熟,将全面构建中国会计准则体系。本次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比以往更强调对于资产负债表日的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反映,而不是仅仅简单关注企业损益情况。这既是一种会计理念的变化,也是一种对于改变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增长理念的变化,更强调企业盈利模式和资产的营运效率而不仅仅是效果,更关注企业今后的增长潜能而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总结,更重视资产质量以及揭示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权力义务而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这样,新准则体系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综合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
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主要成效
中国会计准则自研究制定至今,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务方面,无论在会计准则本身的自我完善方面,还是在会计准则产生的作用方面,无疑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1、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法规体系自从1985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后,十几年来,《会计法》一直是我国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以及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进行管理的母法,而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为中国会计模式从制度型向准则型转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只是现阶段还不具备完全依照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报告的条件。作为过渡性措施,以基本会计准则为导向,以行业会计制度为核算的“准则+制度”的实施模式,体现了我国会计法模式有别于其他国家的特色。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会计法规体系呈现出以《会计法》为依据,以会计准则为导向,以行业会计制度为核心,以内部会计规程和其他会计法规为补充的运行结构。这一体系具有层次结构清晰,内部关系紧密,宏观微观管理结合,利于会计准则未来发展与完善等特点,是现阶段唯一可行的会计法规体系。
2、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中国会计准则制定和实施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缩短我国会计与世界发达国家会计之间的差距,尽可能使会计信息做到“多国共享”,从而促进各国经济的相互流动。在西方国家里“需要,实用”是他们制定具体会计准则的原则。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上本身就较晚,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对西方国家的会计准则进行研究。这样,我国就应在实用的基础上,同时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实用同超前”便成为我国制定会计准则的原则。这就为中国经济向国际化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基础。
3、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改革发展与对外开放中国会计准则的实施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打破了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二是尽可能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前者为会计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有用、可比创造了条件,后者则为中国经济大步融入国际经济的行列扫清了道路。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为中国会计走向国际会计舞台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一改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封闭式会计理论和方法,而采用国际上通行的会计目标和原则,会计政策和方法以及会计报告体系和结构,消除了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国外资本融入国内市场的空间障碍和阻力。会计准则实施之前,国内企业到香港地区和美国上市发行股票是极其困难的。会计准则的实施,才使其成为可能。
4、推动了会计理论发展和会计实务的革新在实施会计准则以前,我国会计界对西方会计理
论和实务的研究相对较弱,伴随着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会计实务逐渐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轨,会计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普遍感到过去比较精通的会计知识已经陈旧,与经济发展的趋势不相适应,从而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会计的高潮,并通过中西方会计比较,使之与我国几十年来行之有效的会计管理方法相融合,形成一种“中外合璧”的独特景观。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会计准则制定和实施这一中国会计历史的重大转折,恐怕我们还要在上百种分部门、分所有制、分行业的会计制度中奔忙。现在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制度和实施会计准则真正把会计工作者从繁杂无序的旧社会制度中解脱了出来,为会计人员成为企业真正的管理者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的启示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包括会计准则建设在内的会计改革具有世界意义。总结我国会计准则建设经验,对于我们做好下一步工作有现实意义,也将丰富国际会计的内涵。我国会计准则建设的基本经验与启示是:
第一,确定明确的目标和实事来是的发展战略。会计准则建设的顺利推进,首先得益于明确的目标和实事求是的发展战略。根据我国会计改革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建立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这一总体目标,并采取了两步走战略,第一步转换会计模式,从计划经济会计模式转向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确立了包括资产、负债在内的会计要素体系,提出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规划了会计报表体系,这就较好地解决了国有企业改制和经营机制转换中的现实问题。两则两制实践证明,两步走战略是成功的,体现了改革开放和国有企业改革循序渐进的特点。由于有了第一步改革的成功,为我们现在制定具体准则、逐步逼近会计改革目标创造了宽松环境。
第二,抓住中国国情与国际惯例这对主要矛盾。协调已经成为当代国际会计发展的总特征;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西方发达市场经济会计为我们改革会计制度、建立新的会计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鉴,我们客观上也有一个与国际会计惯例靠拢的问题。协调也好,改革也好,都要求我们向国际会计惯例看齐。可是,我们是在一个市场经济发展并不充分的环境中搞会计改革和会计准则,我们面临着发展中国家通常都要面对的市场经济不发达、秩序环境不健全、会计职业发展不够这样一些问题。发展与协调就成为我国会计界面临的双重任务,从而也就比发达国家当前面临的协调任务多了一份困难。正是基于对此的认识,我们提出了处理好中国国情与国际惯例这对主要矛盾的重要指导思想。表明国情的指标很多,这里所讲的国情,主要是指对会计发展有直接影响的国情因素,比如,包括证券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及会计职业发展情况等等。为了保证会计准则建设的顺利推进,就必须处理好中国国情与国际会计惯例这对主要矛盾。
第三,区别对待,逐步扩大会计准则的实施范围。衡量会计工作水平的好坏,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会计工作是否适应特定的经济环境;超越经济环境,抽象地提高会计工作水平,最终将导致失败。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元性,正是基于企业发展多元性这一事实,会计准则的实施采取了区别对待的办法。针对上市公司会计需求迫切、监管要求高的现实,绝大多数会计准则都是先在上市公司施行。即使是在上市公司,也在一定期间内区别了境内上市公司和境外上市公司,这就比较好地解决了企业机制转换有快慢、信息需求有差异的现实。
第四,会计准则建设与会计队伍建设同步。会计准则能否见效,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十分重要的就是会计队伍的建设,会计准则再好,没有一支掌握会计准则的会计队伍,效果就要打大折扣。正是基于对会计准则与会计队伍建设因果关系的认识,在会计改革实践中,会计队伍建设一直是会计行政管理的重要一环。会计人员任职资格的认定,会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和资格考试制度的建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的创设,都对会计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关于我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制定问题[J],会计研究,2001.01
[2]汪建熙,对会计准则的再认识[J],会计研究,1990.03
我国小学合唱教育的发展历程 篇7
一、学堂乐歌时期的合唱教育
合唱音乐是从欧洲传到我国,在我国已经发展一百多年,对于我国早期合唱音乐的兴起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欧洲基督教音乐的传入和我国“乐歌运动”的开展,“学堂乐歌”在内容及音乐上适应了我国的需要,所以它能够在20世纪初形成并风行全国。二十世纪初,维新运动兴起以后,很多有志的知识分子们都到异国求学新知,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学堂乐歌”的发展。这时候的合唱艺术发展,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及其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学堂乐歌”期间是学习欧洲文明和富国强兵、改良国家、抵御外辱的爱国主义思想上符合了当时反帝反封建的人民群众革命要求。早期“学堂乐歌”教学主要是采用日本乐歌和欧洲歌调。特别是日本,清政府曾派遣了提学史黄绍箕到日本了解音乐教育情况,“学堂乐歌”在音乐方面直接而深刻受到了日本学校歌曲的影响。另外一些歌曲是以我国传统音乐配词,例如《采茶女》、《茉莉花》等。
“学堂乐歌”当时大部分采用齐唱的手法,形式简单, 但是却奠定了多声部合唱的基础。李叔同和沈心工就是当时出现的比较杰出的乐歌创造人物,沈心工的典型作品《鹑鸽鸽》是以两个二声部所组成的合唱曲,《光福之柏》是以二声部的伴唱与一个高声部的主旋律相结合的作品,《巢中鸟儿啼》是以二声部合唱或重唱并运用复调模仿手法写成的。沈心工还自己整理一部专集《心工唱歌集》,同时还有用于教学的唱歌集《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等等,沈心工的作品对于乐歌运动的开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李叔同当时的作品以青少年的学校生活为主,《春游》、《西湖》、《采莲》等都是三部合唱曲,《归燕》、《莺》、《送别》都是四部合唱,这些歌曲都比较注重文辞的生动秀丽、曲调流畅优美,在艺术形象和声调音韵上的完美结合。
“学堂乐歌”在于音乐教育事业方面对我国音乐艺术的贡献突出,在群众中流传的作品具有相当高的艺术质量。另外,“学堂乐歌”为以后创作许多的革命歌曲提供了音乐方面的素材,在其内容和政治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军歌与工农革命歌曲的演唱创作都与之有较大的关联。同时,“学堂乐歌”推动了合唱音乐在我国的发展。使得欧洲音乐的模式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上得以跨越,以爱国为目的的群众歌咏活动在生活中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近现代的小学合唱教育
对于我国合唱音乐发展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的活动是五四运动的开展,这个时期让我国合唱事业彻底在中国大地生根,五四运动是一场新文化运动的革命,新思想新道德新知识新文化在进步的知识分子中得以提倡。我国一些音乐组织和社团正在这个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下相继涌现,这些组织和团体为中国合唱音乐打开了窗户,让更多人学习和了解合唱,虽然当时只是一些业余的组织,却带动了一些专业的教育出现在校园。一些高等院校开展一些音乐科目,指导和培育专门音乐人才。
一大批适合教学和课堂的歌曲被创作出来,也解决了当时教材缺乏的问题,合唱在校园发展开始有声有色。五四运动为课堂音乐教育奠定了基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抗日时期合唱教育发展带来了思想基础。
(一)抗日战争时期的合唱教育
在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称之为最动荡不安的时代, 1931年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东三省,抗日救亡运动歌曲在思想和行动上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些“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左翼音乐工作者联盟”等相继出现,聂耳、任光、萧声等音乐家创作大量爱国歌曲,这些歌曲给群众很大的鼓舞。混声四部合唱《抗敌歌》和《旗正飘飘》是黄自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写的,体现群众发自内心的爱过热情。一些爱过音乐者纷纷从国外回来,积极活跃于中国的乐坛。而以李抱忱最为热心教育,十多所大、中学合唱团的联合大合唱演出活动都是他曾促成的。在持续八年的艰苦抗战中,推动了我国合唱音乐的发展的是高涨的全民族抗日斗争情绪,加之合唱活动的广泛开展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是近代大型合唱曲取得较高艺术成就的典范。这个时期的歌曲合唱,标志着我国合唱艺术走向成熟。这时期的革命根据地是民主自由向往之地,当时的音乐合唱作品体现了青年不为艰难,勇于牺牲,军民同甘共苦的精神。
(二)新中国解放时期的合唱教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社会进入和平建设时期,音乐艺术百花齐放,合唱音乐在这时期得到长足发展,这个时期,中小学教育开始进行音乐教育。这一时期的合唱音乐作品以歌颂祖国,表达千百万群众对新时代、新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为背景,作品以群众歌咏为主,主题和创作技巧上更多地采用了多声部音乐的表现手段等。如施光南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王萃的《歌唱祖国》,李劫夫的《我们走在大路上》,刘炽的《我的祖国》、《祖国颂》,朱践耳的《接过雷锋的枪》等。
为了适应少年儿童心理、生理上的特殊要求,也为了小学教育的发展,一些作曲家创作了齐唱、领唱与合唱的曲目, 以李群的《我们的田野》、寄明的《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刘炽的《让我们荡起双桨》,马思聪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等贴近小学教育,能够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三)八十年代以来的合唱教育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改革开放鼓舞下,音乐加强了与国际交流,走出了“文革”的阴影,中国合唱艺术创作出现了繁荣时期,优秀合唱音乐作品数量多,题材广泛,是前所未有的。
小学音乐合唱教育在这个时期有更多适合他们的德育美育教育作品,童声音乐大量在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出现,鲍元凯创作的《景颇童谣》、何振京创作的《猫头鹰》、陆在易于1986年创作的《朝霞》和1990年创作的《回来吧 ! 可爱的云朵》等都深受少年儿童喜爱。
随着合唱艺术发展,为了更加体现合唱艺术的价值,出现了表演形式,大量音乐乐器和多媒体场景运用,各种口哨、打哆嗦、拍手跺脚等表演的表情动作加入,使得合唱更丰富多彩起来。
总之,随着经济和交流的不断发展,合唱音乐教育在新一代的少年儿童中不断得以发展,国际比赛和交流会更加促进其发展,也会拓宽教育的空间。
摘要: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合唱教育是艺术教育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道德素养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的合唱教育的发展历史与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比较,显得非常短暂,中国的合唱教育经历了近百年的曲折行进道路。在这段历史中,合唱教育的发展,也体现了我国社会政治文化的步伐。
我国扶贫攻坚发展历程 篇8
扶贫攻坚路,悠悠中国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全国人民矢志不渝、接力奋斗,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模式,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为加速世界减贫进程贡献中国力量。
扶贫开发工作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年)
1978年,按我国政府确定的贫困标准统计,贫困人口为2.5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0.7%。导致这一时期大面积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农业经营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因此制度的变革就成为缓解贫困的主要途径。土地经营制度的变革,即以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取代人民公社的集体经营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从而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土地产出率。
从1978年到1985年,农村人均粮食产量增长14%,棉花增长73.9%,油料增长176.4%,肉类增长87.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6倍,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25亿,占农村人口的比例下降到14.8%,贫困人口平均每年减少1786万。
第二阶段: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年)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农村绝大多数地区凭借自身的发展优势得到快速增长,但少数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制约,发展相对滞后。
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距逐步扩大,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凸现出来,低收入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经济收入不能维持其生存的基本需要。
自1986年起,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成立专门扶贫工作机构,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对传统的救济式扶贫进行彻底改革,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和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
经过8年不懈努力,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6年的206元增加到1993年的483.7元;农村贫困人口由1.25亿减少到8000万,平均每年减少640万;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从14.8%下降到8.7%。
第三阶段:“八七”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年)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扶贫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贫困特征也随之发生较大变化,贫困人口分布呈现明显的地缘性特征。
这一时期,贫困发生率向中西部倾斜,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西南大石山区(缺土)、西北黄土高原区(严重缺水)、秦巴贫困山区(土地落差大、耕地少、交通状况恶劣、水土流失严重)以及青藏高寒区(积温严重不足)等几类地区,导致贫困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和社会发育落后等。
扶贫开发的政策保障
以1994年3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为标志,扶贫开发进入了攻坚阶段。国家明确提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到2000年年底基本解决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
在1997年至1999年这3年中,我国每年有800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年度数量的最高水平。到2000年年底,“八七”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农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减少到2000年的3000万,农村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3%左右。
制定符合国情的贫困标准
我国贫困人口的标准,最初是1986年由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在对6.7万户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调查的基础上计算得出的,即1985年农村人均纯收入206元。到1990年这一标准相当于300元,2000年为625元,2010年为2000元。
我国的贫困标准是一个能够维持基本生存的最低费用标准,可以确保农村贫困人口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是客观、符合我国实际的。
确定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
为了集中使用扶贫资金,有效地扶持贫困人口,我国政府制定了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的标准,确定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扶持贫困县。
1986年第一次确定了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标准:以县为单位,1985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元的县。1994年,重新调整了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的标准:以县为单位,凡是199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400元的县全部纳入国家重点贫困县扶持范围;凡是1992年人均纯收入高于700元的原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一律退出国家扶持范围。
依据这个标准,列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共有592个,分布在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涵盖了全国72%以上的农村贫困人口。
迄今,中央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扶贫开发政策措施,主要是围绕解决重点扶持县贫困群众温饱而制定的,并通过集中有效扶持带动全国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
在扶贫资金方面,国家明确要求,中央的各项扶贫资金都用于这些贫困县,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提出了最低配套资金比例(30%~50%)。
扶贫重点向中西部贫困地区倾斜
向中西部地区重点倾斜是我国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绝大多数集中在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并呈块状、片状分布在高原、山地、丘陵、沙漠等地区,1994年政府确定的592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中,中西部地区占82%。
从1994年起,我国政府开始调整国家扶贫资金投放的地区结构:把用于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省的中央扶贫信贷资金调整出来,集中用于中西部贫困状况严重的省、自治区;中央新增的财政扶贫资金只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
为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在西部地区优先安排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资源开发等建设项目,并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从全局着眼,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推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横向联合和对口扶贫协作。
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
政府专项扶贫资金主要包括两大类:财政扶贫资金和信贷扶贫资金。财政扶贫资金又包括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新增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等。
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我国政府安排的专项扶贫投入不断增加。2000年中央各项扶贫专项资金达到了248亿元,与1980年相比,增加了30倍。
财政扶贫资金主要用于建设基本农田、兴修小型水利工程、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修建乡村道路、科技培训和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等;扶贫信贷资金主要用于增加贫困户当年收入的种养业项目。
制定支持贫困地区、贫困农户发展的优惠政策
扶贫开发优惠政策包括帮助贫困户解决温饱和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开发两个方面。
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的优惠政策有:对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户,免除粮食定购任务;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扶贫贷款的使用期限,放宽抵押和担保条件;按照农业税条例的有关规定,减免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
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的优惠政策有:中央政府逐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二级转移支付制度,为贫困地区提供财力支持;对贫困县新办企业和发达地区到贫困地区兴办的企业,在3年内免征所得税;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适当提高库区建设基金和库区维护基金标准,专项用于解决水库移民的温饱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握全局、运筹帷幄,对扶贫开发事业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不断推动扶贫事业向前发展。
【我国品牌的发展历程】推荐阅读:
中国品牌的发展历程08-12
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11-08
我国经济法的发展历程08-27
浅析我国汽车品牌的十大营销策略12-29
我国汽车品牌营销11-08
我国PLC品牌分析调查报告07-28
浅议我国经济型酒店品牌建设11-12
我国高职院校评价历程07-26
我国平安社区建设历程11-09
我国和谐社区建设历程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