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政治安全(共8篇)
我国的政治安全 篇1
实施一带一路对我国政治安全意义重大
讲“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深远意义,首先要从政治的高度看待“一带一路”的宏伟构想。
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
第一,中俄合作面临新的机遇。俄罗斯在乌克兰和北极通航两个方面,一下子出现了巨大的安全压力。乌克兰问题把俄罗斯的许多重要力量牵制住了。俄罗斯在历史上面临的历来是东、西、南三方面的压力,北部没有问题,如今也前所未有地面临了由北极通航带来的北方压力。2014年底俄罗斯成立北极战略司令部,一方面表明他雄心勃勃,另一方面表明该方向要耗掉俄大量国防资源,因为这个方向边界太长且不能回避。俄罗斯的人口增长又比较缓慢,这更加重了俄罗斯北面守边的压力。守边要靠陆军。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不能光靠高科技,得用人,而这又是俄罗斯国防短期内不能弥补的一个瓶颈因素。从这个角度来说,中俄在较长的时间内,有着相当宽广的合作空间。
讲“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深远意义,首先要从政治的高度看待“一带一路”的宏伟构想
第二,俄罗斯西面和北面的压力增大造成蒙古的战略地位发生变化,蒙古会更多地向中国倾斜。蒙古位于内陆,比较封闭,前两年欲加入欧安会组织,这两年他看明白了,欧洲连乌克兰都守不住,蒙古加入欧安会又有何用?天堂很远,俄罗斯和中国却很近。最近蒙古要跟中国铁路同轨,就说明蒙古领导人想通了。路跟心是连着的,心通则路通,蒙古的变化对中俄合作是有利的。2014年9月11日,中俄蒙三国元首会晤并合影,表明了普京对中蒙关系新变化持支持态度。
第三,美国将在中国东部地区施加更多压力。中国现在的安全环境好不好呢?很好,几乎三分之二的边界是稳定和安全的。西部面临“三股势力”威胁,但是有俄罗斯的合作,问题不大。我们的压力持续增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日本自民党第47届众议院大选获胜,安倍继续执政,这表明日本国内的极右势力还在上升,并且有一定的国际财团支持,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严肃的挑战。这个挑战不只来自日本本国的右翼势力,还有国际反华势力,更多的是美国大财团中的反华势力,这明显是冲着中国来的。
另外,美国防长换人往往是美外交政策出现重大调整的前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结束都是从撤换前线总指挥或国防部长开始的。小布什时期拉姆斯菲尔德下台也说明美国在中东的反恐战线将要收缩、伊拉克战争的节奏将要放缓。最近美国防长换人说明,华尔街不满意奥巴马的对华守势政策。奥巴马是有些尼克松式智慧的总统,他的攻势政策是华尔街逼的,他对华尔街的扩张政策一直在虚与委蛇,比如他始终不愿意继续攻打阿富汗和叙利亚。因此,华尔街对他不满,给他停发“工资”,制造“财政悬崖”。如今把与奥巴马配合较好的搭档哈格尔换掉,或许就是在给下一届的强势政策做铺垫,这无疑将增大中国在东部地区的压力。
看“一带一路”的意义要算大账
在上述战略背景下,中央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可以看出它对于维护中国政治安全有着极大的意义。它的最高政治目标就是让我们的朋友多多的,敌人少少的一一这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政治大账。我们要从维护中国国家政治安全的高度看问题,不能用账房先生的眼光、只从狭隘的部门利益的多少来看“一带一路”的意义和作用。
网上传言有经济开发部门想通过“一带一路”搞新的“马歇尔计划”,要挣大钱、要扩张,这些都没有抓住“一带一路”的要义。我们的主要目标实际上是交朋友。交哪些朋友呢?除了老朋友外,今后的重点将是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友谊。习主席自主政中央工作以来出访了许多国家,但花时间最多的是在第三世界国家。正如有句歌词说的那样,“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一带一路”的要义就是这个。
1941年5月5日,斯大林在红军学院讲演中分析国家战前需要具备的政治条件时说:“政治上做好战争准备意味着什么呢?政治上做好战争准备,意味着要有足够的所需盟友和中立国。”没有朋友的国家是不能胜利的。比如日本,在高科技军事装备方面,它是强国,但是它没有真心实意的盟友,更没有足够的同情国,所以不具备打胜仗的条件。我们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做准备,其中最重要的准备就是要有足够的朋友。朋友多了,政治上的事就好办了。
所以说,不能将“一带一路”理解为资本扩张和地缘政治扩张,而是为了与世界人民交朋友、建立命运共同体、与世界共同繁荣发展,是“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为实现党的“两个一百年”目标做的重要准备。其战略意义在于不用传统的“两个阵营”的对抗方式,而用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辩证方式,破解霸权压力于无形,“化危为机、转危为安”,为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创造更好的国际环境。
20世纪下半叶,中国也是这样打破美国压力的。当时中国有乒乓外交,乒乓赛事不为输赢,只为友谊,特别是与第三世界的友谊。每次比赛结束后就会有一拨新朋友。
1965年毛泽东给外事部门说,“不能靠送礼的办法拉友谊,友谊要靠政治”。用今天的话理解,就是习近平在2014年11月28日召开的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的“正确义利观”。习主席还说,“要坚持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坚持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特别是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说话”。读了这些讲话再来理解“一带一路”战略,我们就会有一种在新的形势下与世界人民,尤其是与第三世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
2013年习主席访问非洲,明显地让我们感受到毛泽东时代为我们留下的世界影响力。南非的朋友对当代中国的敬仰是与毛主席、周恩来时期的新中国相联系的——这也是一种“软实力”。在这方面我们不能“坐吃山空”,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发展这种软实力。毛主席说友谊要靠政治。同样的道理,只有懂政治才能交朋友,只有懂政治才能理解“一带一路”宏大构想的要义,不懂政治就会帮人帮出倒忙,甚至帮出仇人。当年俄国修中东铁路的出发点之一也是想帮中国,结果没有处理好双方的政治关系,50年后双方落下一大堆埋怨,一直到赫鲁晓夫时代,俄国人才极不情愿地彻底放弃东北。这段历史教训我们得认真总结汲取。
毛泽东时代,我们是被第三世界“抬进”联合国的,今天我们也得靠第三世界把中国再次“抬向”世界大舞台。我们得记住中国的朋友大部分来自第三世界,当然也有第二世界。所以,习主席在谈到维护国际公平正义问题时要求中国外交“特别是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说话”。“一带一路”的政治要义就在于搞清谁是朋友、谁是对手,毛泽东说“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在今天也是中国发展必须看清的首要问题。
落实“一带一路”构想要讲辩证法 这里主要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主权国和国际环境问题。
国际陆运与海运不同,海运经过的是公海,陆运则要经过一个个主权国,每走一步都很困难,光铁路反复换轨就会造成很大的麻烦。俄罗斯在本国境内修一条西伯利亚大铁路,只用三四年就修通了,相反,在中国修一条中东铁路,50多年都是没完没了的恩怨。今天我们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要到人家主权国去修高铁,投资容易收益难。投资大家都是欢迎的,但长时期的重资产投入后,下一步如何互利互惠,才是我们要面对的。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汲取历史上中俄修建中东铁路的教训,考虑得更加周到一点。毛泽东说,“做好事也要商量着做”。交朋友是主要的,不能急于求成。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2014年5月1日的一个封面图很有意思。图片表现的是西方眼中的中国经济西进,一群东方形象的骑兵阵容齐整地出现在丰沃的土地上,他们手握战旗,但旗上的标志显示的却是腾讯、华为、阿里巴巴、海尔等中国知名企业。意思是说西方人将今天的中国西进与当年的匈奴西进同等看待——匈奴当年是骑着马拿着刀过来的,而今天中国人是夹着皮包过来的。到人家这儿来,人家是带着“占地盘、抢利益”的疑虑看我们的。
有人说我们实行的是新的“马歇尔计划”,但实际上西方人尤其是欧洲人最怕的就是“马歇尔计划”。原因在哪呢?因为“马歇尔计划”落实的是罗斯福的分裂欧洲的政策,其要义就是保持欧洲的碎片化。1939年罗斯福考虑出兵欧洲抗击希特勒,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当时希特勒快将欧洲统一了,美国必须出兵阻止。1945年战争结束的时候,丘吉尔看清了美国的目的,决定要搞“欧洲合众国”,第二次统一欧洲。马歇尔一想,假如欧洲统一了,美国这仗就白打了,只有欧洲破碎,美国才会有从容的地缘政治环境。这是老英国的视角。老英国治理欧洲的方法,就是在其破碎中大获红利。现在美国也是这样。为此,马歇尔在丘吉尔要利用欧洲经济危机实行二次统一的当口,撒下一大笔钱。就好像在欧洲“骨折”长好前,马歇尔及时撤了一层“云南白药”,其后果就是固化了欧洲版图的破碎性。当时美国的目标造成了大西洋东岸的欧洲大陆和太平洋西岸的亚洲大陆两翼破碎。在远东这边如何呢?就是美国与苏联、英国签订的“雅尔塔秘密协定”,把中国一分为二。
但是中国有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及绝对忠诚于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军队,所以他们分裂中国的图谋没有成功。今天的欧洲人依然没有忘记“马歇尔计划”是干什么的,2008年欧洲陷入经济危机时欧洲人就不愿意再接受“外援”。
第二个问题,就是不能再犯王明式的“笔直又笔直、纯粹又纯粹”的形而上学的错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不能因为西进就忽视甚至触动北方的俄罗斯。俄罗斯今天跟我们有相当多的共同利益。2014年3月,习主席访欧期间,默克尔赠予我们一幅地图,称“这是1735年德国绘制的第一幅精确的中国地图”。这个地图有明显的指向,就是希望让我们多关注北方,由此造成与俄罗斯的不和。当时德国在乌克兰问题上面临俄罗斯的紧逼,德国当然希望中国在东边对俄造成牵制。但我们一定要汲取历史上东吴因贪荆州小利而造成蜀汉两家双双败亡的教训。不能因小失大,大局最重要。
实现“一带一路”要有辩证思维,斯诺曾问毛泽东为什么搞世界革命,毛泽东告诉斯诺说,“哪里发生革命,我们就在哪里发表声明,并开大会声援,帝国主义最讨厌的就是这个”。这句话很有哲理,盲目出兵是不可取的,因为出了兵就要巩固战果,同时要用更多的资源消化战果,时间久了就会透支我们的资源并拖垮我们的国力。苏联勃列日涅夫到处出兵,到处透支资源,就是犯了这个错误。我们知道,对某一军事据点控制的要义在于对其半径的控制,十个控制点上需要的就是控制十个半径面的资源。在印度洋任何一点上若没有控制南北纬30度的力量,就根本站不住脚。中国至今也没有这么多资源。明乎此,也就明白了毛泽东这句话的哲学深义。
我们今天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为了什么——建立友谊。建立友谊就得有共同的话题。实施“一带一路”,各国共同搞经济建设,就相当于有了共同话题。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汲取历史上俄国在中东铁路和德国在巴格达铁路上越帮越忙、交友不成反为仇的教训,用新丝绸之路联起中国与世界、尤其是与第三世界的友谊。目前已有中非、中阿、中拉合作论坛,如果再用“一带一路”的思想将其联结起来,再造“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和“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的大好环境,中国就可以行稳致远,为中国和世界的前途赢得明天的荣光。
(本文原载于《国防参考》2015年第2期/1月下)
我国的政治安全 篇2
我国是世界上煤炭生产的第一大国, 煤炭也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已经探明, 在我国煤炭的储存量超过8000亿吨, 煤矿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提升的坚强后盾。但是近年来,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严峻, 事故频发, 特重大事故时有发生, 煤矿行业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对煤矿安全生产给予高度的重视并相继制定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来巩固煤炭安全生产管理, 如加大了煤矿安全生产投入, 加强了煤矿安全法制建设, 强制关闭了大量非法煤矿, 这样逐渐完善了煤矿安全管理设施, 煤矿安全生产状况逐渐好转。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煤矿安全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事故频发的现状仍然没有得到改变。分析原因主要在于, 一方面, 在于硬件方面, 煤层地质条件复杂、煤矿技术设备落后、在安全设备方面的投入非常不足等;另一方面, 在于软件方面, 煤矿领导对安全生产管理不重视、生产者和管理者素质问题及对安全管理的理解不到位、安全管理水平有限等;这些都是矿难发生不可忽视的因素。近年来, 我国已经从根本上加强了对煤矿安全事故的惩罚力度, 但仍收效甚微, 经济惩罚和法律惩罚的方式在煤矿安全管理中有积极意义, 更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方面, 具体而言, 煤矿安全管理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发展策略, 而其中预防为主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进行思想教育, 经济制裁和法律惩罚没有办法在源头上遏制煤矿事故的发生, 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预防安全隐患最好的方式。
二、我国煤矿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1.我国煤矿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 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 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我国煤矿安全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是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就目前来讲, 我国煤矿安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 主要体现在:首先, 煤矿工人方面, 大多数工人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 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严重欠缺, 缺乏对思想教育的正确认识;其次, 是产业管理体制方面, 煤矿产业缺乏专门的管理人才, 其不论是体制方面还是机构的设置方面, 都需要进行全面的完善;最后, 是政工队伍结构不合理, 其知识层次比较低,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也比较困难。在新形势下,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面临新的形式:社会问题的增多、职工思想的复杂化。在这种情况下, 对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长期性与务实性相结合, 针对性和说服力相结合等。
2.煤矿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不佳原因分析
长久以来, 我国对于煤矿的安全管理一直局限在安全事故发生之后的经济惩罚, 法律制裁甚至政治惩治等, 却很少进行欠缺的安全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 主要在于我国传统管理方面, 更重要的是煤矿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煤炭行业中一直收效甚微, 造成这样的原因, 是矿工一般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 自身素质不高, 煤矿领导或管理者对于安全管理的责任感不强, 更重要的是煤矿安全生产监督部门监察不利等。具体而言, 首先, 在我国矿工的教育程度都偏低, 整体的素质有待于提高, 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没有正确的认识;其次, 很多煤矿领导和管理者都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 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生产无益只是徒劳。最后, 针对煤矿安全生产监督部门来讲, 道德观念和责任意识已逐渐退化、监管力度衰弱, 纵容了煤矿思想政治教育不理想现状的存在。
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1.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员工安全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就是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素养进行整体的塑造,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对煤矿安全管理与教育来说,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不断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 避免安全事故的发展和安全隐患的存在。建立安全生产的核心思想就是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让员工建立“生命无价”的思想观念。煤矿要严禁违章操作, 严格按照煤炭企业相关规定进行生产, 安全管理部门要认真检查监督生产中的违规行为。这些都需要员工深入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把违章行为上升到思想认识的高度, 从源头上解决煤矿安全管理问题。
2.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和谐企业文化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做强, 就必须要有独特的企业文化。在煤矿中要想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 最主要的方式, 就是用思想教育的方式培养职工, 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意识与和谐的企业向心力, 这样才能为员工创建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
3.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人性化工作环境
环境造就人, 工作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通过思想政治教育, 一个企业建立人性化的工作环境必然对员工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 有利于员工的整体发展。在这方面煤矿管理者和领导者起着重要作用, 在管理过程中没有精湛的业务水平和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 就不可能做好管理工作, 这就要求管理者要从自身做起, 把握时代发展的方向, 为员工创立一个人性化的工作环境。
4.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创造安全化工作环境
安全是煤矿企业生存的根本, 煤炭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 也是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在观念上把安全当成第一要务, 营造一个无安全隐患的环境。只有通过提升领导和员工的安全意识, 创设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 才能使员工真正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企业产生一种热爱和信赖, 这样才能进一步形成具有现代气息的、富有煤矿特色的安全文化和安全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是煤炭安全生产的核心内容, 是建立现代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人为本”思想理念的重要体现。解决好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的现状, 必须从思想认识上给予足够的重视, 煤矿管理者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 不断提升员工的安全素养, 丰富职工的安全知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 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的彻底改善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煤矿企业的全体人员以人为本、团结一致、同心协力, 紧紧抓住思想政治教育不放松, 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理念。煤矿企业和政府部门携起手来, 共同推进我国煤矿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党中央和国务院相继制定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来巩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 但是煤矿事故仍频繁发生。我国煤矿安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 这其中有矿工本身、煤矿领导以及安全生产监督部门等方面的原因。运用思想政治教育, 可以提升员工安全意识、营造和谐企业文化、创造人性化工作环境、创造安全化的工作环境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煤矿安全管理,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宝智.安全管理[M].天津:天津出版社, 2002.
[2]陈颖.谈煤矿安全管理创新[J].洁净煤技术, 2004, 10 (1) .
[3]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2005.
[4]孙斌.煤矿安全管理体系研究[J].煤炭技术, 2003, 22 (12) .
我国的政治安全 篇3
关键词:网络政治文化安全挑战及对策
21世纪是个网络的世纪,随着网络向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渗透,网络已成为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但由于网络本身的特性及我国在网络信息技术领域的相对落后,网络也对我国主流政治文化的传播提出了重大挑战,如何利用互联网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维护我国政治文化的安全就成为一个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政治文化安全的内涵
政治文化安全是指一个主权国家防止异质政治文化对本国主流政治文化生活的渗透和侵蚀,保护本国人民的主流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政治制度不被重塑和同化,它是一个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是在1956年,由美国政治学家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在其所著的《比较政治体系》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每个政治体系都具体表现为一个特定的政治行为模式,这种特定的模式便是政治体系的政治文化。1978年他在《比较政治学》一书中又对政治文化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指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进程所形成。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强制作用。政治文化影响各个担任政治角色者的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内容和对法律的反应。”
就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其政治文化从来都不是单一的,“所有政治体系的政治文化都是混合的,不过每个政治体系中各种政治文化所占的相对地位和混合程度各有不同而已”。也就是说,在整个系统中各种政治文化因素的地位并不是完全对等的,其中有一种政治文化居于主导地位,我们将居于主导地位的政治文化称为主流政治文化。主流政治文化在整个文化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为整个政治文化体系设定基本的政治价值观,使整个政治文化形成一种基本的政治文化倾向,并因此而影响整个政治文化的面貌。在我国,这个主流政治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它为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合法性基础,关系着我国政治生活的丰富和谐、政治秩序的稳定和政治发展的方向,因而维护我国主流政治文化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网络对我国主流政治文化安全的挑战
1、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优势推行信息霸权,威胁了我国政治文化的安全
互联网发源于美国,主要技术指标和规则都是以美国为主导制定的,美国凭借其技术上的优势地位,就可以控制强大的国际传播网,垄断国际新闻发布渠道和几乎整个世界舆论。据统计,负责全球域名管理的13个根服务器有10个在美国,在全球互联网业务中,有90%在美国发起、或通过,世界80%的网上信息由美国提供,互联网上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网络站点中,有94个在美国境内。通过强大的信息控制力,美国成为网络世界最大的信息生产国,在网络空间话语权的争夺中占尽优势,掌控着国际互联网的话语权,引领着国际政治舆论的总体方向,也造成了我国对美国网络信息的过分依赖。
信息是政治、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的载体,失去信息传播的优势和主动权,在信息流动中,就只能被动地接受来自信息发布者的信息渗透。而信息的发布者并不是中立无偏见的计算机,而是计算机后面的人,在“客观”的表象下,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倾向,自己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在信息报道上总是有倾向性的。如美国的CNN,在我国“7.23动车事故”后,一个月内用了五条新闻追踪报道,题目分别是“中国高速列车相撞”、“中国动车事故的处理引起愤怒的反应”、“中国动车追尾事故引起狂怒”、“中国总理视察动车出事地点”、“中国推迟新铁路工程”,负面新闻占了上风。而对事故发生后,我国相关政府官员对公众做出了诚恳道歉,并责令有关部门彻查事件始末。在拯救事故中的伤亡人员时,温州百姓们的竭力帮助和真心付出,涌现出一幕幕感人的事迹,则都只字未提。
由于掌控着国际互联网的话语权,人们一旦进入网络空间,实际上就进入了美国设计的文化环境之中。大量打着美国烙印符号的新闻、影视、广告、网络游戏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时刻影响着我国网络受众者尤其是青少年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从而逐步屏蔽其原有的价值观念,不断地去适应网络媒体所倡导的各种文化理念。这种文化渗透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它不会在短时期内明显表露出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会极大地影响我国主流政治文化的安全。
2、网络削弱了政府对媒体舆论的控制力,冲击了我国主流政治文化的传播
大众传媒是传播主流政治文化的重要手段,为在社会中确立主流政治文化的统治地位,国家一般都要通过一定的政治控制机制,掌控大众传媒,控制舆论导向,向社会公众宣传、教育和灌输主流政治文化。在网络时代之前,由于人们了解信息的渠道只能是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很容易做到这一点。政府部门只要以“把关人”和“守门人”的身份,对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就可以有效防止危害政治系统安全的信息散布,对舆论的导向进行引导和监控。
但网络却改变了这一切,互联网的开放性和管理方式的非中心性、离散性决定了其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完全自由和相当程度上不受政府的管理和控制的。今天的中国,除了原有的传统媒体外,还有320万个网站,各类新闻站点、专业信息站点、公司站点、机构组织站点、个人网页、微信微博等都可以发布或传送新闻信息,海外更是有无数的网站供网民浏览。网络传播对我国传统的传播格局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公众对信息的获取由原来相对封闭的状态进入了开放的状态。尽管政府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但要想如同监控传统媒体那样监控网络信息是根本不可能的,因而各种政治学说会利用网络广泛传播自己的主张,扩大自己的影响,造成对主流政治文化传播的冲击。
nlc202309030143
3、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网络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给我国主流政治文化建设带来极大挑战
互联网以其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渗透方式及巨大的信息量成为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首选工具。苏东剧变以后,中国就成为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主要对象和目标,前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也曾十分露骨地说:“中国将随着信息流通而民主化,只要中共想在经济上竞争,就不能不让国际互联网和全球化的风潮进入中国大陆,随着信息的流通,民主就会到来。”
为此,美国大力在世界推行“互联网自由”,不断指责中国的互联网管理政策。2010年作为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公司借黑客攻击问题对中国进行指责,抨击中国的互联网审查制度,并将搜索服务由中国内地转至香港。“谷歌事件”一周后,希拉里在华盛顿新闻博物馆发表“互联网自由与全球言论自由的未来”演讲,提出了“互联网自由”概念,宣称“公开的形式与不受国家主权约束的信息自由流动,是值得大力倡导的价值观”,并对中国进行指责。2011年5月16日,美国政府发布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其核心原则是:“基本自由、隐私和信息流动自由”。关于基本自由,美国政府认为,这一概念是指通过任何媒介和不分国界地寻求、接受以及传递信息和思想的能力。美国将从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出发,引导符合美国利益的“基本自由”。
可见美国“互联网自由”战略的核心就是网络连接自由,其本质就是“美国式”民主自由价值观在信息时代网络空间的自然延伸,其目的就是实现美国的国家利益与战略意图。它标志着美国政府对互联网应用的定位已经超越技术层面,使之成为在网络空间推广美国民主、进行政治渗透的工具与平台。对我国的主流政治文化安全提出严峻挑战。
4、网络对人们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热情的消解,增加了我国主流政治文化建设的复杂性网络以其丰富的消费资源助长了消费文化、娱乐文化的流行,对主流政治文化建设形成了一定冲击。互联网作为信息多媒体工具,具有强大的消费和娱乐功能,据2013年12月份我国第33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在我国网民搜索行为中,搜索音乐和视频的占60.1%,饮食娱乐等生活类信息的占48.3%,产品购物类信息占37.9%,游戏占36.8%。由此可见,网络以其强大的消费和娱乐功成为了消费文化的重要载体,极大地刺激了消费文化、娱乐文化的流行和发展。人们痴迷于网络的虚拟技术和手段,体会着虚拟世界中财富、权力、爱情和暴力等的满足。长此以往,网络文化的消费性、娱乐性、虚拟性将会导致人们的文化品位下降,过分注意时尚、流行、休闲和消遣的心态,淡化对整体人类社会和个体生命意义的关怀,淡化对社会与国家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道德沦落、精神空虚的现象,使文化失去了历史的深度和厚度。因此网络从感性的层次上分解了人们的政治信念和政治热情,使人们对政治生活和政治权利漠不关心,政治观念淡化,增加了主流政治文化建设的难度。
三、维护我国主流政治文化安全的对策
1、将网络空间战略提升至国家核心战略的高度
网络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整体利益,因此世界主要大国都纷纷制定自己的网络空间战略,特别是美国。近年来,美国政府在《国家安全战略》、《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国家军事战略》中屡次强调网络安全与网络战的重要性,2009年出台了《网络空间政策评估》,2011年5月和7月又相继出台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和《网络空间行动战略》,足见其对互联网的高度重视和称霸网络空间的强大决心。中国在信息领域起步较晚,又尚未完全掌握互联网核心技术,处处受制于人,若对网络空间的战略地位判断不足,极易在未来的网络空间权力博弈中处处被动,疲于应对。因此,我们必须从核心战略的高度重视互联网,建立完善的网络空间保障机制,加大对网络建设的投资力度,将网络发展视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长远大计,方能在未来的网络空间权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创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网络传播信息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超越时空限制和传播成本低的特点,使网络在政治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中具有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因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通过网站建设进行本国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的宣传、教育和传播。我国政府和各种科研机构虽然也建立了一些这样的网站,但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方面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而要加强我国先进政治文化宣传和教育网站的建设,特别是要提高此类网站的质量。网站在加强内容的时效性、权威性、群众性建设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多媒体、双向互动的特点,广泛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要特别注重网民在网络中的主体地位。在网页的设计上要有创意,要富于想象力、吸引力,把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于一体,把网站办成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民族精神的精品网站。
3、加快网络技术开发,增强信息防卫能力,掌握信息监控权
近年来,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处于网络技术的借鉴应用阶段,网络领域的核心技术对美国的依存度很高,网络安全防范能力比较薄弱,对互联网的监控能力有限。因此,面对西方国家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入侵和渗透,要维护我国的政治文化安全,就必须加快网络技术的研发,拓展对外来有害信息的防卫能力,掌握网上信息的监控权。为此一要加大对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以及安全防御体系的研发力度,加大对网络安全技术和产品研发的资金投入,加强对国外先进技术和应用的跟踪研究,鼓励我互联网企业的发展与创新,早日实现技术自主,摆脱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二要加快研制、开发和安装先进的过滤软件,加强对网上信息的鉴别、控制、审查和筛选,及时发现和剔除有害信息的侵入和干扰,削弱网上非法行为以及西方国家网上的政治意识形态渗透。
4、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创新,提高我国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在信息网络化时代,不同国家之间的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的对立和竞争更加直接,更加激烈,在这种激烈的斗争和竞争中,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要想占领网上思想文化阵地,为老百姓所自觉接受,就必须不断创新,挖掘和弘扬我国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加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并以自己文化中有利于人类整体利益的价值理念昭示自己的文化风采:吸纳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丰富营养,借鉴其它民族文化的先进成果,锻造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品质,确立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性、客观性、真理性,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5、加强新闻网站的建设,掌握网上舆论斗争的主动权
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传播速度更快,信息容量更大,覆盖面更广,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全球交互性。谁掌握了网络新闻宣传这个当今世界思想舆论阵地的制高点,谁就赢得了舆论宣传和意识形态的主动权。面对国际网络文化博弈的严峻形势,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支持重点新闻网站加快发展,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综合性网站和特色网站,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
1996年1月1日,我国在网上建立了中央对外宣传信息平台,并在美国建立了镜像节点,接着,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级新闻报刊上网,我国的新闻网站建设开始起步,2000年,中央又决定建设重点新闻网站。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建设起了以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中国日报网站、央视网、中青网和中国经济网8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24家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为核心,以依法取得登载新闻资质的商业网站为基础的互联网新闻传播体系,成为我国新闻信息传播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网络媒体相比,我国的新闻网站无论是在影响力、新闻的传播量还是在页面的访问量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全球具有较大影响的媒体,如CNN,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等新闻网站,无论从访问量到访问人数方面均可称上是“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新闻网站”,造成了在国际舆论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的“西强我弱”的格局,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我国新闻网站,尤其是重点新闻网站的建设。强化精品意识,着力打造名牌栏目,以专题、专栏等形式,集中展示富有特色的新闻信息内容,办出特色,办出权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网上信息内容优势,进而转化为影响力和竞争力优势。
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篇4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政治生活的能力。增强收集材料的能力,能够从报刊、书籍等渠道查阅收集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关资料用于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实例为完善和巩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努力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
本框题内容涉及人大和其他国家机构的活动原则,内容较陌生,在教学中要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运用调查方式等,感悟、体验、探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在涵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有关知识,知道了我国人民是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决定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事务的。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针对本班学生在学案中反映出来的比较突出和集中的问题,以问题的形式陈列出来。
1、什么是国体?什么是政体?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1)国体
国家的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国体决定着国家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决定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
(2)政体
国家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叫做政体。即统治阶级采取什么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
(3)关系
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谁掌握国家政权就由谁决定组织和运用这种权力),政体反映国体(国家政权的组织和运用过程能够体现统治阶级的性质及其内部不同阶层的关系)。
2、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分别是什么?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 国体: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政体:我国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关系: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国体)决定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决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
3、国家机构一般由哪几部分构成?
国家机构: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
教师点评:国家机构一般由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组成。不同国家在具体设置上有所不同。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它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并同其他国家机关共同组成我国的国家机构体系。
4、我国的中央机关有哪些?它们是怎样的关系?
5、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民主集中制
6、什么是民主集中制?它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含义: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②表现:
第一、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负责,受人民监督。
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中,法律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由人民代表充分讨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民主决定。对违反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或不称职的代表,人民有权依法予以罢免。
这表明我国权力机关具有广泛的民主基础,体现了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统一。
第二、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构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教师点评:这表明我国权力机关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各国家机关分工实施,各司其职,国家机关之间存在着权力制约和监督。既有利于权力机关在民主基础上集中统一行使权力,又有利于其他国家机关在集中指导下依法行使民主职权。
第三、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表明我国中央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各地方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分工实施。体现了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统一。
7、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他的地位、基石、内容各是什么?它有什么优越性?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地位: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国家的一切权力归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活动原则。
人民代表大会制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1)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2)它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3)它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4)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8、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照搬西方的议会民主制?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是建立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3)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4)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三)课堂总结、点评
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篇5
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经过二十八年的革命斗争,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初步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等政治制度等民主政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等民主政治制度,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从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来看,近代以来,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到国家事务中,民主权力不断扩大。而我国的每一次民主政治改革其根本目的都是保证人民民主权力得到更加充分的运用。
从理论层面看,我们党在九十多年的历史中,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每一次飞越,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当家作主是充分实现人民利益的最佳途径。
从制度层面看,我国的各项政治制能够充分反映群众愿望,维护、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些政治制度都服务于人民有效行使国家权力,参与国家事务,服务于人民当家作主。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篇6
①坚持社会主义民主原则,确认人民是国家主人的法律地位;
②各级人大在国家机构中处于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
③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主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原则;
④我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和完善的保证。此处内容常以多选题形式出现
我国老字号企业的政治行为 篇7
时至今日, 当洋品牌被越来越多的国人耳熟能详时, 我国约90%的本土老字号已步履蹒跚, 曾经生意兴隆和品质上佳的老字号, 在屹立了百年之后, 却在繁荣的市场经济中正悄然隐去, 我国的老字号现状令人堪忧。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快速增长的国内消费市场为“中华老字号”的浴火重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国政府对老字号日趋重视, 商务部等多部委联合发文, 并纷纷出台各种措施, 加强对老字号的保护、传承和振兴。截止2010年底, 商务部已经公布了第一批中华老字号名单和第二批保护和促进的中华老字号名录。截止2010年5月, 国务院公布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同时各省市公布的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都不乏“中华老字号”的身影。
二、我国老字号企业的概况
“老字号”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是我国商业文明的优秀代表, 也是我国商业中特有的一种称谓。老字号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浓厚的情感积淀, 它们见证了历史的沧桑, 经过了历史的检验, 得到了公众的认可、社会的承认, 一直延续至今, 每一个老字号背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 讲述着中华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内涵。
中华老字号是指那些历史悠久, 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 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取得社会广泛认同, 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中华老字号”是由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评选的中国大陆的老牌企业, 1991年进行的评定中, 全国有1600余家老字号企业被授牌。2005年6月, 中国商业联合会公布《中华老字号认定规范》 (征求意见稿) , 表明老字号的评选在14年后再次开始。2006年4月, 国家商务部发布了《“中华老字号”认定规范 (试行) 》, 表示在3年内由国家商务部在全国范围内, 包括百货、中药、餐饮、服装、调味品、酒、茶叶、烘焙食品、肉制品、民间工艺品和其他商业、服务行业认定1000家“中华老字号”, 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的名义授予牌匾和证书。
三、我国老字号企业政治行为的表现
亦官亦商是我国老字号最突出的典型模式, 这种经营模式最符合旧中国的国情, 也只用这种模式才能促进更多的老字号在那个时代不断发展壮大, 造就了今日的辉煌。在老字号的创业初期, 创始人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一定的政治策略。例如“北有同仁堂, 南有余庆堂”中的余庆堂, 就是胡雪岩的雪记药铺。清末著名徽商胡雪岩也成为官商合一的红顶商人的典型代表人物。
从国家和整个社会的层面来看, 老字号企业的传承和发展不是某个企业单独能办到的事情, 而是需要全社会、同行业的共同关注和扶持。因此, 老字号企业不能避讳政治行为, 反倒应该利用自身优势, 积极主动和政府部门打交道。例如, 工商、税务、技术监督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都掌握着行业内的一些重要资源, 如行业内各种资质证书的获得、产品质量检查、行业优惠政策等, 企业必须积极主动联系或配合政府的检查和工作。企业因为自身的特殊需求, 需要不经常地同商务部、信息产业部、发改委等部门打交道, 因为他们拥有企业所需的特殊资源, 如项目经费、企业某种水平的评估、获得某些优惠的企业称号等。企业因改制、上市等工作需与相关政府部门及政府官员打交道, 以寻求支持和保护。
(一) 企业家行为产生的积极影响
创新经济学鼻祖熊彼特指出, 企业家就是最具有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人, 企业家的创新, 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由此可见, 老字号企业的企业家行为对老字号企业的发展也尤为重要。企业掌门人是老字号和非遗保护的领导者, 是老字号和非遗保护的守望者,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是传承人, 但他们是老字号和非遗保护事业的弘扬者、推动者和有效执行人, 因此他们对老字号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享誉全球的中华老字号全聚德, 创建于1864年, 至今已有147年的历史, 历经了晚清、民国、抗战等多个时期, 跨越两个世纪, 经历几代人的拼搏, 全聚德已经从民间小吃发展成中华美食名牌, 从默默无闻的烤炉铺子成为现代的上市公司。
作为全聚德集团的掌舵人, 曾任中国全聚德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姜俊贤是一位勇往直前的开拓者, 他认为餐饮企业要做大做强, 一是要依靠资本运作, 二是要依靠连锁经营。在他的带领和全体员工的努力下, 全聚德经历了集团组建、成功上市和兼并多品牌组建餐饮联合舰队的成功。
全聚德的成功为老字号企业的发展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老字号的传承和创新同样重要, 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 不断丰富产品内容, 做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基础上, 继续融入文化内涵, 探求新的消费需求。老字号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尽快形成规模, 提高水平, 推动企业向现代化、规范化、国际化、特色化目标迈进。
(二) 老字号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从经济活动本身来看, 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更多的利益, 获得更大的发展。但从社会总体来看, 经济活动只是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手段, 企业的利益追求和经济的成长发展必须合乎社会的需求, 并接受依据社会目的而进行的评价和限制。因此要保持市场经济的持续和健康、稳定的发展, 企业作为经济主体就必须解决好各种关系, 否则, 不仅会产生经济问题, 严重的还会引起社会问题, 影响经济的发展甚至社会的安定, 最终影响企业的发展。
在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赈灾晚会上, 老字号企业王老吉以一亿元人民币的国内单笔最高捐款额度, 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企业也因此获得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契机, 红色风暴席卷全国。2009年5月11日, 国内市场销量超过可口可乐的罐装王老吉遭遇“添加门”事件, “王老吉添加的夏枯草是否属卫生部公布的允许食用的药材名单”引起了社会广泛质疑。时隔三日, 卫生部给出了最权威的表态:“根据《食品卫生法》和《禁止食品加药卫生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 王老吉是依法备案和销售的产品, 食用绝对安全”。卫生部的这一回应, 将深陷“添加门”的王老吉彻底解救出来。
王老吉品牌在短短四天之内经历了从地狱到天堂的巨变。挽救王老吉于危难的不仅是企业的危机公关, 更是王老吉长期以来因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而建立起来的良好企业形象和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对于老字号企业而言, 社会责任是一种管理投入, 可以更好地提升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 进一步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因此, 对老字号企业来说, 社会责任投入绝对是一个理智的选择, 一个企业要长期发展, 就必须排除短视行为。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才能够获得长远的发展。
(三) 老字号企业的其他具体政治行为
1. 老字号企业的“爱国”热情
近年来, 我国频繁举办重大的国际活动, 2008年北京奥运会, 2010年上海世博会, 2010年广州亚运会等, 这其中都不乏老字号企业的身影。站在国际的大舞台上, 老字号企业展现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产品和文化, 更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悠久历史文化和道德精神。老字号企业的这些展示活动, 都提高老字号的知名度, 扩大了海内外市场的份额, 其影响广泛而深远。
2. 老字号企业的“就业”帮扶
共青团创建“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主要目的是要为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已毕业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青年和青年农民工四类青年群体提供岗位见习的机会, 为他们提升就业技能、积累创业经验创造条件。老字号企业应积极响应, 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 搭建选人用人的平台, 帮助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帮助青年积累工作经验。这也可以增强青年对老字号及其企业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增强青年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3. 老字号企业的“协会”融合
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老字号工作委员会和各地老字号协会纷纷成立, 在各地政府部门的扶持下, 举办有利于老字号企业发展的活动, 其中以北京老字号协会的发展尤为突出, 值得同行借鉴。因此, 成立老字号行业协会, 可以通过协会建立起老字号企业和政府、老字号企业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为老字号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搭建平台, 交流学习, 互通有无, 彼此帮扶, 共同发展。
4. 老字号企业的“旅游”攻略
有别于普通的步行街, 省市专属的“历史文化街区”或“前门大街”将成为一个城市旅游的新亮点。政府在合理规划的前提下, 将该地域的历史建筑等最大限度地予以保留或重现, 在原有居住、经营功能的基础上, 结合当地风土人情, 既保护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又可以对老字号企业进行推介, 充分挖掘城市的文化内涵,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 促进当地经济腾飞。
5. 老字号企业的“节日”庆典
利用春节、端午、中秋等我国传统节日, 在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 配合自身产品的宣传和推广, 与各大商场、超市联手, 建立老字号特色通道, 扩大老字号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6. 老字号企业的“多渠道”发展
多家老字号企业联合开办政府认可的老字号网店, 利用各种媒介、植入广告等方法, 宣传企业的产品和文化。此外, 作为赞助商或制片方, 以某一老字号的故事为原始题材, 和政府、电视台合作, 拍摄宣传片、纪录片、电视剧、电影的现象也更为普遍。通过一系列电视节目, 传播老字号的内涵和精髓, 提升老字号的名气。
四、结语
老字号是民族的优秀遗产、国家的宝贵财富,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重要的人文景观, 是中华软实力的组成部分, 是跨越时空的历史见证, 它见证了一个城市的繁华与变迁, 映射出一个城市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积淀。
中华老字号的根本价值并不在于其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 恰恰是其背后所蕴含的商业文化, 因此老字号的振兴和发展也就不是某一个企业的事情, 而应成为全社会的责任。公司政治行为已成为老字号企业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老字号企业要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结合政府政策的前提下, 灵活进行, 合理实施, 不断创新, 使公司政治行为尽快成为老字号企业振兴和发展的一个新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姜俊贤.老字号全聚德成功上市的启示[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12) .
[2]赵文英.企业社会责任重要性的新表现[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36) .
[3]商务部等十四部门.关于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的若干意见[J].现代商业, 2008, (16) .
我国的政治安全 篇8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政治体制改革;影响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网民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9.9%,而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3.88亿。如此庞大的网民规模,逐渐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虚拟社会。我国网民规模的进一步发展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创新。
一、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
网络民主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在1995年提出,他认为是以网络为媒介的民主,或者是在民主中渗入网络的成分。[1]何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对此学者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是指作为政治参与主体的公民通过互联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决定或者与之有关的政府政治生活的行为;而有的学者则指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是指现代公民以虚拟的网民身份或者以网络社区的形式发表政治主张、政治意愿,影响和推动政治决策过程、监督行政管理的活动,是一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决定和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参政行为。[2]笔者比较赞同后者的提法。
二、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与网络的固有属性密切相关,其与网络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共性。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开放性
网络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开发的、自由的平台。互联网上的每台计算机、每个网民只要连入正常的网络就可以进入无边无际的信息空间。网民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获取许多海量的信息,同时也可以与其他人互换信息。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正是基于网络的这些特点而富有开发性。公民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或获取某些政治信息,可以自由地或者无拘无束地参与政治决策,行使政治权利。
(二)便捷性
由于互联网的固有特点,网络信息可以一瞬间在网络上传播与共享。网络为公民在互联网上参与政治决策、获取政府门户网站上的政治信息、国内外社会新闻等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网民通过国家权威网站,只要轻轻点击鼠标,敲动键盘,不但可以及时、快速地了解到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国内外新闻等众多有价值的信息,而且能以数以秒计的速度读取信息、发送信息。
(三)平等性
互联网的每一个节点都是无差别的,因此说网络上的交流方式也是无等级无差别的。平等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平等的互联网空间里,公民可以利用网络与政府官员进行沟通与交流,无论知识分子还是非知识分子,都可以对同一政治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无贵贱贫富之差别。这就使得公民可以自由地平等地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与政治观点。
(四)互动性
由于网络鲜明的交互性特点,公民在互联网上可以动态地进行信息的双向传递,既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又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公民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改变了以往传统的被动接受信息的方式,替之以自主选择交流的互动模式。网络为公民参与政治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畅通的渠道,为政治改革指明了方向。
三、网络政治参与对目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影响
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时代的产物,其不但影响着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进程问题,而且也引导着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
(一)改变政府管理职能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以及网民的增多,公民在互联网上参与政治生活的情况也逐渐频繁起来。由于公民参与网络政治情况的出现,政府已经意识到网民舆论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国家以及许多地方政府为了适应网络政治、民主政治的新发展,陆续在政府网站上实行电子政务、网络阳光工程等。政府网络发言人在互联网上频频出现以及我国许多地方的警方开通微博,直播案情、悬赏破案、聆听坊间民意等举措也改变了政府传统的管理职能,使政府管理与时俱进,不但贴近了人们的生活,而且也迅速解决了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据新浪新闻中心网站发布的消息称,虽然目前尚未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数据,但是目前能够看到的是,2010年2月底至今,广东、北京、河北、山东、江苏等多地警方设置官方微博。[3]由此可见,网络政治参与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势必深刻影响我国的政治文化乃至政治体制改革进程。正如学者陶建钟所言,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网络政治参与仍会加速发展,并会延展出新形式。互联网政治的发展,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网络理性终将取代非理性,成为促进中国民主事业的新兴力量。[4]
(二)创新政治参与渠道
由于网络具有平等性、便捷性、隐蔽性、互相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公民参与网络政治活动渠道的多样性。传统的政治参与模式主要局限于投票选举、写信上访、座谈等方式,随着网络的出现,它打破传统的参政模式,创造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路径——网络政治参与模式。学者黄永炎指出,21世纪网络技术对中国政治参与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表现在网络技术能改善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手段。[5]近些年来在我国网络政治参与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2006年,湖南省政府通过红网(www. rednet.cn)发布《寄语》,动员全省民众参与为期2个月的“迎接党代会、共谋新发展”献计献策活动,[6]这是我国历史上地方政府权力机构利用网络征询民意进而制定重大政策的首创。通过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不但活跃了政治参与渠道,而且也激发了公民关心政治生活、参与政治活动的活力。
(三)塑造政治文化氛围
政治文化集中反映着一个人对政治活动的心理导向,是社会政治运行的软环境,对个体的政治行为起到了决定性导向作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已成为我国的主流文化氛围。目前社会上流行着一些贪图享乐、无情冷漠、贪污腐败等不良风气,受大众文化与消极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政治的态度也表现出冷漠无情,漠不关心的倾向。在某种程度上网络从感性的层次上分解人们的政治信念和政治热情,使人们对政治权利和政治生活漠不关心,政治观念淡化。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新兴的参政渠道,首先其在培育大众政治文化的同时,也塑造了公民文化,使公民对政治权利与民主意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其次,网络政治参与有助于统治政治文化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使“草根文化”更容易被理解与接受;最后,网络政治参与对社会化进程的推进产生重大影响。网络政治不但扩大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而且使公民对公共事务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更深入和广泛地了解各种政治信息,也使网民对政治的认识从绝对化或者千篇一律变得比较复杂,参与能力也逐步得到提高,[7]使政治文化氛围更加浓厚,社会民主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四、结语
实践证明,网络政治参与在当今社会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其已成为时代进步发展的一种趋势。网络政治参与不但丰富了公民参政议政的新途径,而且也深化了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网络政治参与对目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不仅改变传统的政府管理职能,又创新政治参与渠道,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社会主义新的价值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美]马克·斯劳卡.大冲击——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71.
[2] 赵春丽.网络政治参与:协商民主的新形式[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4).
[3]全国多地警方开通微博,直播案情辟谣功能受关注[EB/OL].http:
//news.sina.com.cn/c/2010-11-30/015721554619.shtml.2010-11-30.
[4]陶建钟.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条件分析及前景展望[J].学习与实践,2008,(5).
[5]黄永言,陈成才.21世纪网络技术对中国政治参与的影响[J].理论与改革,2001,(1).
[6]徐家良,万方.公民网络参与的政府创新分析——以湖南“献计献策”活动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08,(4).
[7]李斌.论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2).
【我国的政治安全】推荐阅读:
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11-08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06-04
我国政治经济学10-22
我国基本政治制度08-31
我国协商民主政治发展07-13
我国法律规定的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政治教案10-11
完善我国公民政治权利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