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2024-08-31

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精选8篇)

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篇1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

河南鹤壁鹤山区中山中学李晋保

201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了时代潮流”。①一个根本、三个基本政治制度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但两者在内容、地位、作用等方面存在着很大不同。为了便于理解与掌握,下面就两者之间的区别简单加以介绍。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结合我国的国情建立起来的,是同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相适应的。它是我国人民管理自己国家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基本政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中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和区域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实行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负责制,分别主持本级人民政府的工作。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创造性地解决民族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起草《共同纲领》时,毛泽东就提出,我们要搞统一的共和国而不是联邦制,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是民族自决,因为这样做对加强民族间的团结与合作是有利的。1949年9月29日通过的《共同纲领》就明确规定,“多民族聚居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从而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中国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制度选择。

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广大群众的民主权利,是中国共产党努力探索的一个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国家事务。例如,毛泽东就特别注意人民来信,把它看作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和表达自己诉求的重要方式,他向各级党委发出指示,要求“必须重视人民的通信,要给人民来信以恰当的处理,满足群众的正当要求,要把这件事看成是共产党和人民

政府加强和人民联系的一种方法,不要采取掉以轻心置之不理的官僚主义的态度。”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依照宪法法律的规定行使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和区域自治权。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又一基本政治制度。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探索建立各阶层各党派合作的“三三制”的政权形式。抗战结束前,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废除国民党专制独裁,实行多党政治协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纷纷把政治协商会议作为一种政治斗争的形式,要求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实行民主政治。1949年,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协商会议的形式建立起新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斗争形式和政治主张,上升为一种新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它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逐步建立起来。这种制度是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的有机构成,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⑤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确立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四项制度之一,把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这是我们党的一个重大决策,是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地位的重大提升。

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这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体系的基本内容,有利于更好地从整体上坚持和发挥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与优势。它拓宽了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视野,有利于更好地把握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规律。中国的基该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了我们绝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模式,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一方面,人民通过他们选出的代表组成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另一方面,在基层建立健全群众自治组织和民主自治制度,群众的事情由群众自己依法去办,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奠定全面巩固的群众基础。把代表制民主与基层直接民主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和整体优势,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大创造和一条重要规律。

总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对于巩固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共同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资料来源《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共同纲领》、82年《宪法》

3.金民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创新实践的科学总结》

2011年7月

4. 李学举《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地位的重大提升》(求是2009)

5.资料来源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2007年)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十八大报告(2012年)

2014年3月26日星期三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

基本政治制度

河南鹤壁鹤山区中山中学李晋保

职务、职称:政教员、中教一级通讯地址:鹤壁市鹤山区中山中学邮编:458020

联系电话:***

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篇2

基本药物目录的制定

根据《办法》,基本药物是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我国基本药物的遴选是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基本保障、临床首选和基层能够配备的原则,结合我国用药特点,参照国际经验,合理确定品种(剂型)和数量。

《基层目录》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第二部分是中成药,第三部分是中药饮片,最后一部分是有关说明。目录中的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主要依据临床药理学分类,共205个品种;中成药主要依据功能分类,共102个品种;中药饮片不列具体品种,用文字表述。

《办法》要求,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化学药品、生物制品、中成药,应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药品标准的品种。除急救、抢救用药外,独家生产品种纳入国家基本药物文/本刊记者王丽目录的,应当经过单独论证。

《办法》中还详细规定了不得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范围的6种药品,分别是:含有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药材的;主要用于滋补保健,易滥用的;非临床治疗首选的;因严重不良反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明确规定暂停生产、销售或使用的;违背国家法律、法规,或不符合伦理要求的;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规定的其他情况。

基本药物目录实行动态管理

《办法》第九条规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在保持数量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实行动态管理,原则上每3年调整1次。必要时,经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审核同意,可适时组织调整。调整的品种和数量应当根据以下因素确定:我国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和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的变化;我国疾病谱的变化;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国家基本药物应用情况监测和评估;已上市药品循证医学、药物经济学评价;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规定的其他情况。

按照规定,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品种,将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调出:药品标准被取消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撤销其药品批准证明文件的;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根据药物经济学评价,可被风险效益比或成本效益比更优的品种所替代的;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认为应当调出的其他情形。

卫生部表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调整将坚持科学、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接受社会监督。

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

《意见》规定,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城市社区服务中心 (站)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在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初期,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确需配备、使用非目录药品的,暂由省级人民政府统一确定,并报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备案。配备使用的非目录药品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相关政策和规定。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达到一定使用比例,具体使用比例由卫生行政部门确定。

《意见》指出,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基本药物全国零售指导价格。在国家零售指导价格规定的范围内,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招标形成的统一采购价格、配送费用及药品加成政策,确定本地区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具体零售价格。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的县(市、区),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其配备使用的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卫生部表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从2009年9月21日起开始逐步实施《基层目录》。《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其他部分)》是对《基层目录》的扩展,将配合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尽快制定、出台。

根据《意见》,2009年,各个省(区、市)在30%的政府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包括实行省级集中网上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现零差率销售;到2011年,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到2020年,全面实施规范的、覆盖城乡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据了解,我国还专门成立了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负责协调、解决制定和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相关政策问题,确定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框架,确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和调整的原则、范围、程序和工作方案,审核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该委员会由卫生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监察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组成。

用全新的制度解决“看病贵”难题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卫生部政策与管理研究专家李玲表示,此次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李玲表示,新制度的启动能保证老百姓用上物美价廉的药品,解决长期诟病的“药价虚高”问题。以前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统一配送、降低药品价格、实施医保制度等,但均未能解决问题。此次采用了一个系统工程,从国家制度的层面动起了大“手术”,这表现了国家前所未有的决心和信心。

李玲分析认为,新制度有三大亮点:首次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以国家的信誉为老百姓举荐药物;该制度是一个综合配套工程,多个部门联合参与并实施;制度强调了各部门的落实情况,有详细的分工计划,以便制度真真正正落到实处。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链接

基本药物制度是一个全球化概念,是一个国家药物政策的核心。“基本药物”的概念,由世界卫生组织于1977年提出,指的是能够满足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保证供应、基层能够配备、国民能够公平获得的药品;主要特征是安全、必需、有效、价廉。各国公共医疗保障体系都不可能为民众的所有药物开支付账,因此,对所有上市的药品进行适当的遴选,编制出基本药物目录。目前,全世界约有16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正式的基本药物目录。

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篇3

新人教版高一政治教材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在整课中乃至整个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在解决、处理民族问题上充分显示了其优越性。该制度的落实切实关系到我国利益,特别是民族之间的关系。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贯彻落实合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上一次课的延续和巩固。本框总共分三目,第一目“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第二目“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三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从四个角度分析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明确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二、学情分析

由于河源市东源县本地有个畲族民族乡,所以讲民族方面的理论知识,就可以从本地实际出发,抽象的问题就具体化了,有利于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上次课学习了民族关系,学生对民族和民族问题都有一定的了解,而且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对时事关注度高,乐于思考,课堂气氛往往较为活跃。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素养还不够扎实,仍缺乏深刻的理性认识,因此也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

三、设计理念

《政治生活》以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为基础,特别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教学这门功课的指导思想是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即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探索—研究—运用”的因果层次关系去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实现变教为诱、变学为思的目的。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优越性。

(二)能力目标

通过“走进西藏”“了解西藏”两个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分析归纳能力;通过“高原思考”这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通过“东江学子精神”这个环节,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西藏之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学生明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重要性和优越性,自觉维护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五、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西藏自治区的资料。

六、教学流程

(一)课前读书

上课前3分钟和课上前3分钟读书,起到预习的作用。并指导学生找出本课的知识提纲和自己认为的重点、难点。

(二)新课导入

自学导引P76~79:

1.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法律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有哪些自治权?

4.为什么我国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讲授新课

教学活动1.(课件投影):

1.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什么?)

展示我国地图,从地图中发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方特点;播放链接视频(广西壮族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归纳出:

(1)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该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自治机关的自治权是什么?

学生讨论思考,并完成回答。

(课件投影):学习成果展示

即时练习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为什么?)

教学活动2.(课件投影)

(走进西藏)展现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之一的西藏自治区美景,创设情景,随着轻松的歌声《坐上火车去拉萨》,坐上火车去西藏旅游。

(设计意图:本课,我采用带领学生“坐着火车去西藏旅游”的方式改变以往的传统的说教式教学,给学生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去西藏自治区旅游”这话题马上会冲击学生的感觉神经,把他们的兴趣调动起来。)

(了解西藏)

高原回声:你知道西藏的过去吗?

高原新貌:经过50多年发展的西藏,现今面貌又如何?

高原贡献:西藏人民为新中国建设作出的贡献有哪些?

高原憧憬:美丽的西藏哪些方面的问题有待解决?

(学生小组探究、谈论并成果)

探究问题一: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是什么?

(1)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2)“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3)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为什么?)

探究问题二:通过同学们的小组合作成果展示,说明为什么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学生小组探究、讨论并总结成果)

(设计意图:理论课教学一直忌讳“满堂灌”却又常常会陷入其中。所以,我使用较为通俗的概括性框架,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容融入在一起。这主要体现在目前我校政治科组实行的以知识网络的构建来统领主要教学这一环节上,从而使学生有整体知识概念,也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通过学生交流课前准备的成果和探究问题,结合本地实际,使学生通过实例更深刻全面地把握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即时练习(练习题略)

4.知识拓展

怎样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如果你是一位藏民,你认为西藏今后该从那些方面发展?

(2)如果你是自治区的干部,你会从那些方面来发展西藏?

(3)如果你是党中央或这国家中央机关,你会为西藏的发展做些什么?

(4)如果你是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家,你又会如何为西藏发展尽力?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以上四个问题,学生更能从不同角色出发,全方位地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感情上更容易接受并坚持和完善这一符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学生明白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重要性和优越性,自觉维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目的。)

(四)反馈训练与课后作业

反馈训练:与本框题有关的时政热点题和一两道近年高考选择题。(略)

(设计意图:查缺补漏,巩固知识,题量不需要多。)

七、板书设计

(一)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什么?)

(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为什么?)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为什么?)

(四)坚实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怎么样?)

八、教学反思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在于和时事热点的结合,通过相关时事的讲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学生对时事政治是非常感兴趣的)。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形成学生爱学、老师爱教的和谐局面,也符合高考的方向。

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篇4

【知识精测】

(总分60分,测试时间45分钟)班级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

1.(定州中学2018届高中毕业班上学期第一次调研)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两种所有制经济犹如中国经济的两翼缺一不可。两翼密切配合、协调振动,中国经济才能飞得高,飞得远。下列措施有利于二者共同发展的是

①坚持和完善我国现有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②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③依法保护私企在市场经济领域同国企展开公平竞争 ④给予非公有制经济免税、减税的特殊优惠政策。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2.(定州中学2018届高中毕业班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这地以后不管谁种、咋种,承包权都是俺家的,一看证就能找回来。”刚与农业产业化企业签了合同并拿回近3万元土地流转租金的某市村民李某高兴地说。让李某高兴的正是该市推行的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有利于

①土地与资本相结合,创造更大的价值 ②促进更多农村劳动力转移 ③农民把自己所有的土地变成资本 ④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C

23金白银”投入,企业增加资本金规模。让国有企业员工持股是通过实现股权多元化打造独立的市场经营主体的重要途径,是优化资本布局,增强国有经济整体功能和效率的重要举措。故①②选项入选。③④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选A。

10.(衡水市安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国企改革和去产能成为2016年政府工作的重点。专家认为,股权多元化改革和清理“僵尸企业”(扭亏无望的企业)是各省市国企改革的两大关键点。股权多元化改革和清理“僵尸企业”有助于

①增强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

②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激发国有经济的活力

④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11.(淄博市淄川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为破解市场经济活跃地区“有地不种,想种没地”的难题,全国多地通过创新耕地流转模式,实现粮田向种粮能手、村级集体、专业合作社集中,并实施全程机械化服务,这些举措

A.通过改变农村最基本的家庭承包经营形式,遏止了桥地抛荒 B.改变了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性质,使生产经营现代化 C.使农业经营主休呈现多样化趋势,稳定了农业生产 D.使农民失去了对土地的承包权不利于维护农民权益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集体经济。全国多地通过创新耕地流转模式,实现粮田向种粮能手、村级集体、专业合作社集中,并实施全程机械化服务,这些举措使农业经营主休呈现多样化趋势,稳定了农业生产,C正确且符合题意;这些举措只是流转了土地经营权,并未改变农村最基本的家庭承包经营形式,也未使农民失去了对土地的承包权,A D说法错误;这些举措并未改变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性质,农村土地仍归集体所有,B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12.(齐齐哈尔八中2018届高三8月月考)某地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三权分置”原则,采用多种形式引导、规范化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偿转让,推动农业向产业化、集约化发展,大幅释放土地产出效益,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能人返乡搞科学种田。推动农

考研政治 社义基本经济制度 篇5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改革开放开始到党的十二大已经开始肯定“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

十三大: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十四大进一步: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方针。

十五大: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标志着对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新的认识高度。

错误认识的根本原因:抽象地从社会主义一般原理出发,而没有切实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思考所有制结构问题。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根据: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2、处在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不高,发展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基本经济制度之中,是因为它们同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一样,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也是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容,而不是因为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特色:初级阶段的经济兼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既不能因为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而将它们排除在基本经济制度以外,也不能因为它们属于基本经济制度而认为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以“社会所有”或“公众所有”的名义出现的、被一些人称为“新公有制”的企业和组织,混同于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些企业或组织中不同的个人或集团,对该企业或组织占有的生产资料并不具有平等的权利和利益,而是以个人出资多少为依据来确定他们权力的大小和利益的多寡,真正的经济大权始终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里。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十五大提出,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些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行业和领域:涉及国家安全,自然垄断,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其他领域,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根据“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

对公有制经济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从单纯看它们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扩展为从质和量的统一的观点上去观察和分析问题,从偏重于量的优势发展到更加重视质的提高。

坚持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的条件下,只有质的提高,使公有制经济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注重结构优化和规模经济效益,加强科学管理,加速技术进步,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这样的数量优势才有实际意义,才能真正坚持主体地位。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中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此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就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性质。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还要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它不等于公有制,也不等于私有制,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

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1、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和发展的不平衡。

2、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用表现:

A、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

B、竞争,促进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C、外资企业(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为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促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既要对它们鼓励和支持,又要对它们进行引导。

一方面要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人法律法规未禁人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另一方面要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引导它们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篇6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承接消费主题,在本课第一框内容阐述了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后,使学生了解到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和途径。在此基础上了解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地位及实现形式;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存在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及对它们的方针政策,在此基础上引发探究: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记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内容以及各种经济成分的划分、地位和作用;了解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理解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区分各种经济成分,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重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从而认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难点: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学情分析:

本框内容对于刚进入高中的高一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较有难度,但考试经常考查,属于经济生活的重点,要结合实例重点详细讲解。

教学方法:

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十月份我们同学经历了军训和运动会,都留下了很美好的回忆,那同学们有没有关注我们国家在十月份发生了什么大事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十月一号国庆节那天,嫦娥二号发射,我国在科技方面又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科技的发展需要什么的投入呢?

【学生回答】经济

【教师活动】我国在科技方面的不断发展离不开经济水平的提高,那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活动】经济水平的提高与生产力发展有关

【教师活动】我们知道,为了建立优秀的班集体,每个班都有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同样,一个国家要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必须有一个基本经济制度,那我们本节课就一起来了解下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首先我们一起来看刘芳同学家的各位成员的工作单位。

【课件展示】刘芳同学家的五位成员的工作单位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顺利开始新课)

【教师活动】他们工作单位的性质以及反映了我国有哪些经济成分?

【学生活动】略

【教师活动】从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刘芳同学家成员的工作单位各种经济成分的都有,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具体了解下这些经济成分,看看它们有什么区别

【教师活动】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教师活动】我们先来看公有制为主体的相关内容

【教师活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大部分生产资料是归全体劳动者共有,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那我国的公有制经济包含了哪些内容呢?

【学生活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教师活动】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区别、我们要如何区分呢?请同学们根据书本,结合投影上的这个表格展开学习。

【课件展示】关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自己分析教材、处理教材)

【教师活动】好,现在请几位同学一起来把这个表格中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相关内容完成一下

【学生活动】略

【教师活动】同学们的学习能力都很强,回答的很正确,我们具体来找一下三者的区别

【课件展示】区分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异同的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和教师讲解,加深学生对两者的印象,使学生学会正确区分)

【学生活动】略

【课件展示】某街道食品厂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让学生对公有制经济有更形象直观的理解)

【教师活动】这家食品厂属于什么性质的企业?

【学生活动】集体所有制经济

【教师活动】我国的集体经济主要存在于农村,同学们大部分来自农村,都知道现在农村的田地是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后,土地成为农户所有了吗?农村经济的所有制性质改变了没有呢?

【学生活动】略

【教师活动】同学们自己的村里除了田地之外,还有哪些集体经济吗?

【学生活动】略

【教师活动】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这个村实行的就是集体经济,那我们一起走进华西村来了解下华西村的经济状况

【课件展示】华西村的相关经济数据和图片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更形象直观的感受到集体经济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的作用)

【教师活动】另外我们来看下公有制经济的另一个内容——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它的性质、地位、作用分别是什么

【学生活动】略

【课件展示】习题巩固

【教师活动】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而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就必须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我们要如何增强?

【学生活动】必须深化国有企业公司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教师活动】公有制经济主要的实现形式是股份制,公有制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竞争力、控制力,从而增强公有制企业的主体地位。

【教师活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学生活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课件展示】2009年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排名

【教师活动】我们可以看到排在世界前500强的中国企业基本上都属于公有制经济,由此可见,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另外我国重要的军事工业、重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业等产业都是由国家控制的。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想一下,现阶段我国除了公有制经济外,还有哪些非公有制经济?大家回忆一下,刘芳同学的妈妈、奶奶、姐姐分别在什么地方工作?

【学生活动】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教师活动】请大家结合教材,完成这个表格,了解下三者之间的区别在哪里

【课件展示】关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含义、特点和作用的表格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分析教材、处理教材)

【教师活动】好,现在请同学分析下个体经济的相关内容

【学生活动】略

【教师活动】那私营经济与个体经济相比较,有什么区别?

【学生活动】略

【教师活动】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与个体经济相比,私营经济以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劳动生产率比较高,那同学们思考下我们芙蓉镇上哪些属于个体经济、哪些是私营经济?

【学生活动】略

【教师活动】另外我们看下什么是外资经济以及它的特点和作用

【学生活动】略

【教师活动】外资经济是指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这里要注意是是外商投资部分,而不是全部资产。外资经济有利于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增加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教师活动】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或者说共同点

【学生活动】略

【教师活动】都是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在扩大就业、方便人民生活、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课件展示】有对夫妇开店的案例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落实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加深理解)

【教师活动】上述材料中的小饭馆是什么所有制的经济?“小南瓜”连锁店是什么所有制的经济?这两种所有制经济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略

【教师活动】在具体了解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具体内容之后,我们能感受到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同学们自己书本上补充起来。请同学们注意比较,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与前面集体经济的地位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略

【教师活动】集体经济的地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意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两个说法是不同的。

【教师活动】我国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种基本经济制度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想一想,生产关系状况是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活动】生产力状况决定的【教师活动】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是怎么样的?

【学生活动】发展不平衡,多层次性

【教师活动】所以从根本上说,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

【教师活动】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符合生产力状况,那么,经济制度的实施有什么重要性?

【学生活动】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教师引导】这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活动】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豪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教师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1、与学生互动不够

2、教学各环节之间过渡欠缺

3、学生讨论气氛不够活跃

4、有多处语言重复

5、教学三维目标落实不够

6、板书有待提高

【板书设计】

一、公有制为主体

1、公有制的地位

2、内容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4、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外资经济

三、为什么要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种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篇7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以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分”、“均”、“稳”、“效”。[3]所谓“分”, 就是按照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要求, 将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以家庭承包的方式分到农户。所谓“均”, 是指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人均分配, 按家庭成员人数来确定林地林木承包经营份额。所谓“稳”, 是指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必须严格按照程序, 有章可循、积极稳妥地推进林权制度改革, 确保农村稳定和谐。所谓“效”, 是指改革要以生态是否得到保护、群众是否得到实惠、林业产业是否得到发展作为衡量林改成效的重要标准。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背景

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

建国以来,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分林到户阶段。在土地改革时期, 政府将土地和山地分给了农户, 农户成了山林的所有者和经营者, 该政策执行了3年左右。[4]二是山林入社阶段。在农业合作化时期, 农户将土改时分得的山林折价入社, 保留其所有权, 农业合作社对其统一经营管理。三是山林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阶段。在人民公社时期, 农户的山林所有权收归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对山林进行统一经营管理。四是林业“三定”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 实施“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林业新政策。虽然经过几轮林权改革我国集体林业得到了较大发展, 但是, 我国林地产权仍然存诸多问题:法律主体单一, 实质主体多数;[5,6]权利人自主经营, 使用、收益、处分权受到一定限制。[7~10]现行制度执行中, 又存在以下问题:权利证书管理不规范, 权利行使受到一定影响;[11,12]权利主体虚置, 经营主体不到位等问题。[13]

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现实背景

随着农业税免征和各项农业补贴制度的建立, 国家对粮区、粮农和粮食产业的“多予”机制不断健全, 我国农业迎来“反哺时代”。与此同时, 林业产出率不高、林区发展落后、林农收入低的“三林”问题日益突出,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林地收益低。根据权威部门测算, 我国耕地的亩均产出水平约为686元, 而林地资源的亩均产出水平只有22元, [14]尽管林地条件不如耕地, 二者不能简单相比, 但是差距还是很大。二是森林蓄积量低。全国25亿亩集体林地平均只有50立方米/公顷, 不仅远低于世界平均森林蓄积量 (180立方米/公顷) , 而且也低于全国平均森林蓄积量 (85立方米/公顷) 。[15]三是林区落后。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9%, 山区的森林资源占全国森林资源总量的90%以上。全国70%的行政县是山区县, 全国83%的国家级贫困县在山区。“三农”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 在山区、林区表现为“三林”问题 (林业、林区、林农) 。究其根源在于, 林农还未真正成为产权意义上的经营主体。

3. 中央政府积极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

为了解决集体林权存在的问题, 2003年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明确提出, 要进一步完善林业产权制度, 要加快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 增强林业发展的活力, 提供林业经营水平。福建、辽宁、江西等省率先进行了试点, 其他省份也根据省情、林情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创新。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的日益显现, 中央政府更加坚定了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信心和决心, 因此, 2006年以来的中央1号文件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都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定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重大举措。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提出了“改革集体林权制度”的要求, 中共中央形成了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共识, 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 中央政府为了落实十七大报告的决定, 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2008年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中发[2008]10号) , 这标志着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 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 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这标志着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入了深化和完善阶段。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效

1. 调动了农民经营林地的积极性, 提高了林地经营水平

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农民取得了林地的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 林地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户的经济收入, 这充分调动了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造林不再是上级分配的任务而是农民自己愿望, 农民的造林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 从“要我造林”变成了“我要造林”。林农为了提高林地经营管理水平, 积极参加相关技能培训, 学科技、用科技蔚然成风, 不仅造林面积显著增加, 而且林地经营管理水平、林地产出率也显著提高。

2. 拓宽了农民就业空间, 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林农提供了大量既适宜又可靠的就业机会, 无论是育苗造林, 还是林木管护、采伐等都需要大量劳动力。林权改革也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一是林地成为农户重要的生产资料, 农民依托它们发展生产、开展多种经营, 大幅度增加了来自林业的收入。二是通过减轻税费, 让利和还利于民, 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三是木材价格上涨, 从事林业的就业机会增加, 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四是从村财收入中得到二次分配的间接收入也是农民增收的一部分。

3. 促进了现代林业发展, 改善了生态环境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 生产要素大量向林业集聚。林改后, 农户在林木投入的肥料量也明显增加, 亩均自家投工日和其他费用都增加了。特别是林农以山林为资本和企业联营, 吸引了大量林业发展资金。同时金融机构的资金也大量投向林业。生产要素的集聚促进了林业生态、经济、文化等功能的开发, 拓展了林业的多样性和多功能性, 促进了健康而有竞争力的林业产业体系的形成。而林业的发展又增强了林业生态功能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 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促进了公共设施建设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 林木所有权分到农户, 村集体所有的林木大大减少了, 但是村集体的收入不但没有减少而且还有所增加, 其林业收入主要来自林地使用费和现有林承包经营分成以及林木转让价款。林地主要由农民或公司、大户经营后, 节约了村集体的经营管护成本, 减少了集体开支。林权改革稳定了村集体的收入来源, 促进了村级财政的增长。稳定而数量可观的村集体收入促进了公共设施的建设。例如修建公路、自来水、校舍、骨灰堂, 有的对村民的养老、医疗等进行补贴, 对学生升学给予奖励。

5. 改善了干群关系, 调动了干部发展集体事业的积极性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 村干部与林农的关系得到了很大改善, 从以前的对立关系转向了干部热心为农民提供服务、农民盼望干部来访、进行技术指导的和谐关系;同时, 由于调动了林农的管护积极性, 村干部摆脱了防盗、防火、防虫等日常工作, 也有更多的时间向林农提供政策、信息服务。在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工作得到认可的情况下, 村干部有更高的工作热情投入村级管理和林业生产、销售的服务工作中去, 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和村集体事业的发展。

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的贡献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就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内涵而言, 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家庭承包经营, 二是统一经营。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 核心是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16,17]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就是把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 使农民成为林地的经营主体, 是将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向林地的拓展和延伸, 是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本文将从坚持林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与统一经营三个层面, 阐述林权改革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的贡献。

1. 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根基

(1) 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是林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 “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 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 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 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是林权改革坚持的根本原则, 即不改变林地集体所有的性质, 通过均山、均股、均利等形式, 将林地的承包经营权和林木的所有权平等落实到户, 使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平等享有集体山林的权益。林地集体所有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根基, 如果林地不是集体所有而是私有, 则林地的家庭承包经营权就失去了基础, 因为林地集体所有是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分离的基础, 林农承包的是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的所有权, 所以集体林地所有制不变是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 坚持集体林地集体所有, 有助于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2) 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是统一经营的保障。林地集体所有制不仅是林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 也是统一经营的重要保障。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 林地集体所有为村集体收取林地使用费提供了法理依据。由于林地承包到户, 形成众多分散的小农户, 而现实中存在着小农户无法解决或者解决不经济、缺乏效率的问题, 特别是对于林区而言更是如此, 这则客观上需要村集体统一经营。[18]林地集体所有则保障了村集体收取林地使用费的合法性, 这则为村集体统一经营提供了资金保障。另一方面, 林地集体所有不仅赋予了村集体收取林地使用费的合法性, 而且也附加了村集体统一经营的义务。村集体利用收取的林地使用费可以为林农提供各种服务, 例如林权的道路建设、森林防火。

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丰富和完善了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1) 林地的家庭承包经营有助于丰富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林地与耕地一样, 是国家重要的土地资源, 是林业重要的生产要素, 是农民重要的生活保障。作为集体所有的林地, 应该是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同所有, 而它的承包经营权也应当是平等拥有, 这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本要求。而当前实施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就是在保持林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 把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以家庭承包的方式分到农户, 让农民依法享有对林木的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 使农民成为林地的经营主体, 使林业生产关系适应林业生产力的发展,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这是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延伸到林地, 是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在林业上的丰富和完善, 是农村改革的又一个里程碑。

(2) 林权流转有助于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 “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 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依法对拥有的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进行转包、出租、转让、入股、抵押或作为出资、合作条件, 对其承包的林地、林木可依法开发利用。这为林地流转提供了政策保障。”林权流转是对林地家庭承包经营的有益补充, 有助于林地资源有效配置。一方面, 林权流转有助于盘活林木林地资产, 使林木资产实现了资本化, 解决林木产品生长周期长、效益兑现慢、生产风险大等问题, 有助于维护林农的经济利益, 进一步提高生产积极性, 也有助于培养林农的市场意识和商业意识;另一方面, 林权流转有助于实现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 促进林业逐步实现规模经营及集约经营。林权流转是土地流转在林地、林木上的拓展和发展, 是对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有益补充, 有助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稳定。

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了统一经营

(1) 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有助于统一经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 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明晰到户、到联户或其他经营实体, 成千上万的小农户成为林业生产经营的主体, 而林农在森林资源经营过程中会面临许多技术问题, 如森林的防火、防盗、防病虫害、林区道路修建等工作依靠个人的力量难以展开, 林木生长周期长导致的投资回收期长、风险大等特点在客观上决定了林业需要走组织化的路子。林改后, 各地林农通过林业生产、管护、采伐和运销等方面的合作, 大量的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生。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立和发展, 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水平, 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 而且也解决了单家独户办不了或办不好的问题。例如统一采购农用物资, 统一销售林业产品, 统一育林造林。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既体现了对家庭承包经营的补充, 又体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统一经营的一面。因此, 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助于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篇8

一、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专门法律依据和相应的配套措施。针对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的特点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在现行的法规政策体系中,没有关于灵活就业的专门规定,而是附和在其他制度中,已有的一些相关法规政策不够系统和全面。《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文件)规定本办法只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可以参照执行;对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城镇私营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也要逐步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可见在当初启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时,灵活就业人员就没有包括在内,更谈不上政策的规定了。《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发[199516号)的附件一中提出:个体工商户本人、私营企业主等非工薪收入者,可以当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作为缴费的基数,并由个人按20%左右的费率缴费。这是首次提出灵活就业人员缴纳养老保险的政策。随着灵活就业人员的队伍不断的壮大,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政策也相应出台,但都是附和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之中,没有针对性出台相关养老保险政策。

2.统筹层次低。《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要求各省要依据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制订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标准,但我国现行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没有做到真正意义的省级统筹,直到2009年各省才普遍建立起了省级统筹,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基金调度使用和信息管理等方面目前还存在困难。统筹层次低,养老保险基金抗风险性低,给养老保险基金转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灵活就业人员流动性大,有的本省流动,跨省流动数量也很大,统筹层次低不利于促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

3.企业套保现象严重。国务院于2005年12月31日出台的《关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中明确提出:根据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收入不稳定的特点,将他们的缴费比例统一为当地上午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20%,其中8%计人个人账户,低于企业职工的缴费比例。这一政策就给部分企业单位制造了套保的机会。因为以个人身份参加养老保险的非正规就业人员,只需按社会平均工资的20%缴纳保险费,其中的8%计入个人帐户,而所在的个体、私营企业只用承担12%的缴费,若按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企业应承担20%的缴费。所以许多私营企业的经营者充分利用这种养老保险的政策漏洞,要求职工自己去缴纳保险费然后拿发票前去报销。

4.信息化建设滞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启动之时,参保的对象是大多数的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只需要每个单位的社保经办人员前去办理。一个经办人员能为单位几百、几千甚至几万名职工办理养老保险,而且这些职工相对稳定。单位职工第一次参保后,社保经办机构就有了单位职工的基本信息,以后每个单位只需要办理变动的情况就可以了;如果没有这些变动只需要按月申报缴费就可以了。但随着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队伍占据养老保险扩面的主要位置,信息建设的滞后性制约了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工作的进展。

二、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对策建议

1.加快立法和政策制度建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几乎在全世界都出现了就业格局的重大变化,灵活就业在全世界范围里是一种被普遍认同的就业形式。我国缺乏针对和适应灵活就业的法律规范,尤其是社会保险政策方面,对灵活就业者的权益保障力度不够。建议通过立法确立灵活就业人员专门的社会保障制度,适时出台全国性的政策,从实际出发,建立适合灵活就业人员特点的社会保险政策和制度,使灵活就业人员在养老待遇等方面有法可依。

2.提高统筹层次。灵活就业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强,从推进灵活就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是很必要的。提高了统筹层次,在更大统筹区域内实现制度运行的统一和基金的统筹安排使用,可以较好地解决因较低统筹层次之间标准、管理不统一,基金承受能力低而造成的转移接续困难,有利于消除参保人员跨地区流动的障碍。

3.灵活调整相关政策。目前,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政府只在缴费比例、基数、时间做了一些特别规定,但这些规定也不能完全适应灵活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的特点,所以,在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上应体现多样化的特点,不应拘泥与现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束缚。我国目前的缴费基数是以在岗职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收入为缴费基数,如此高的缴费基數致使一些灵活就业人员难以负担。其次,由于灵活就业人员的经济收入参差不齐原因,致使一些收入较少的灵活就业人员独力难支。所以,应建立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70%、80%、90%、100%、300%多档次并可以自由选择的缴费基数。

5.转变观念和服务方式。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要通过上门服务、跟踪服务、建立灵活就业人员个人服务窗口等措施简化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的程序,改进服务手段。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使灵活就业者参保手续、信息咨询等方面更加省时、快捷。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建立电话查询机构并面向社会实行全天候服务。

上一篇:面试情景模拟题下一篇:妈妈的爱作文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