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民主政治论文

2024-07-27

当代民主政治论文(共9篇)

当代民主政治论文 篇1

论当代中国的民主建设不存在民主制度

近代以来,民主一直被视为中国人实现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但在民主认知上的误差却使中国的民主建设运命蹇劣。今天,当着我们在改革开放中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时,重新认识作为一种国家形式的民主,调适方向,矫正误差。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将大有裨益。

“民主”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政治概念,它是“讲多可能的政府形式之一。在这种政府形式中,权力不是属于某一个入,或者某一部分人,而是属于每一个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属于大数人”。所以后来列宁总结说:“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

我国现行国家权力配置是在大规模群众运动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家权力过于集中,适合于计划经济社会的个人专断与人治,而不适合于市场经济社会的民主与法治,主要表现为:

(一)权力配置不尽合理,表现为权力分工不明,自由裁量权过大,导致权力运行失控。从横向权力结构看.党(执政党)权(权力机关)关系、党政关系、政权关系等都不明晰.权力过分集中.特别集中于执政党;从纵向权力结构看·尽管现行宪法规定“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但这项规定过于原则化,由于始终未有一部专门法来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我们』总是处于“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尴尬状态。而由于缺乏法制约束,“权力下放”后地方政府功能急剧膨胀,增强了地方利益扩张意识和地方利益垄断意识,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弱化和地方政府行为短期化。

(二)监督制约机制弱化。建国四十多年来,我国法制建设一条最沉痛的教训就是对权力运行缺乏制约,监督乏力。作为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虚化,难以按宪法与法律规定有效行使对行政、司法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缺乏独立行使职权的制度保护,发挥不了作为独立对等的权力实体对行政机关的有效监督作用。监督体制中自上而下的监督代替了平行与自下而上的监督,造成了监督环节中不少误区和空档;重视监督违纪违法,疏忽监督失策,追惩性的事后监督难以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改革开放以来,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局部性调整,但总的看来,并未从制度上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锗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相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因此,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依法对国家权力进行科学配置。理由很简单,法治的核心是人民通过理性的法律规范政府——人民的仆人,然而法律又是一纸规范,欲使仆人不能违法,唯有设计结构合理、科学的政府,使政府因其内部结构本身不能不依法办事。

综上所述,我认为当代中国的民主建设不存在民主制度。

当代民主政治论文 篇2

1、政治发展理论的源起

政治发展理论是西方政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大多集中于静态的政治体制研究、政治制度、政治学说史等, 后来逐渐转移到政治行为、政治文化等方面, 尤其是政治发展理论的出现, 标志着研究向动态方向的转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随着法西斯主义的崩溃和殖民体系的瓦解, 世界上涌现出一大批新兴独立国家, 国际政治格局较之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西方学者感到政治研究领域仅仅局限于欧美政治远远不够, 于是把研究范围扩展至非西方国家尤其是新独立的国家。

该理论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 多集中于地区研究、国别研究, 是政治发展理论的初步发展期。第二阶段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 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 政治发展进入高潮发展阶段, 涌现出了大批学者和学术组织, 比如成立有政治发展联合研讨会、比较政治委员会等, 定期举行学术研讨会, 在这一时期, 众多研究者从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等角度深入研究并产生出大量的关于政治发展的研究成果, 代表性的有鲁恂·W·派伊的《政治发展面面观》、迈伦·维纳等人合著的《政治发展的危机和顺序》、阿普特的《现代化的政治》、沃尔特·罗斯托的《经济成长的阶段》、戴维·麦克利兰的《成就感社会》等等。

对于政治发展理论的理解, 不同学科, 不同学者曾经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 鲁恂·W·派伊曾经总结过十种不同的定义如下:政治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政治发展是工业社会的典型政治形态;政治发展就是政治现代化;政治发展是民族国家的运转;政治发展是行政和法律的发展;政治发展是大众动员和大众参与;政治发展是民主制度的建立;政治发展史一种稳定而有序的变迁;政治发展是动员和权力;政治发展是多元社会变迁过程的一个方面。

2、政治发展理论的相关性分析

尽管学者们对政治发展的理解不同, 但一般都认为政治发展包括:政治结构变化, 政治制度化, 政治参与扩大, 政治生活民主化, 政治文化世俗化, 政治权威法理化, 解决矛盾和冲突的手段和平化等。由此可见, 政治参与是其重要内容或指标。换言之, 没有政治参与的政治发展可以视为残缺不全的政治发展或政治不发展。正如我国学者高洪涛指出“那些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的政治参与更为拓展的社会视为政治进步, 相反, 则视为政治不发展。”

尽管政治发展在概念上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混乱, 但在混乱背后, 学者们一致认为政治发展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相关性问题。比如政治发展过程中大多国家会普遍遇到社会不稳定、政府执政能力低、经济落后等问题。因此, 分析政治发展, 一般多会涉及到一些相关性问题, 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政治发展与民主、政治发展与政府执政能力、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等。

二、当代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在取得重大经济成果的同时, 政治发展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逐步套索了一条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路线。但在新的国际、国内政治形势下, 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因此,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深入剖析当代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不足就显得尤为重要。

1、政府配套行政改革尚不到位

政府存在的主要目的是对民众的需要给予充分的回应, 但我国行政受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影响, 服务意识缺乏生存的环境和土壤。长期的计划经济, 政府忽视了为民众服务的功能, 形成一种政府凌驾于社会、公民之上的意识。

同时, 广大民众缺乏公民意识、维权意识, 公民的行为规则以义务为本位, 权利和义务之间具有严重的不对等性, 政府缺乏履行自身责任的内在动机, “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更多地停留在一种行政格言上, 行政人员自身缺乏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2、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倒置

政府与市场机制在行政资源配置上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和弊端, 市场机制在微观的经济活动方面具有灵活的特点, 能保证资源配置的效率;政府干预的计划性和前瞻性优于市场机制, 其应该表现在对资源配置全局的把握上。因此, 政府与市场应优势互补, 取长补短。资源配置是需要依靠市场机制来保持一定的效率, 同时也需要政府进行适当的干预, 以保持资源配置的方向性、全局性与整体性。

但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政府管的过多、“全能型政府”等现象仍就存在,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未处理好, 一方面存在着“管理过多”等行为, 全方位的政府管制导致了社会资源和财富的极大浪费, 导致普遍的搭便车和效率低下, 导致官僚主义、寻租和政治腐败, 这也是政府膨胀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却也存在着“管理缺失”等现象, 由于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 深入到市场的微观领域, 直接影响了其在宏观领域内作用的发挥, 在提供制度、法律保障, 公平竞争环境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 甚至管理真空。

具体有以下两种表现:第一, 宏观调控上, 过分倚重行政手段、经济法律不足。宏观调控上的各项政策、工具, 比如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比如分配政策、汇率政策等, 可以通过法律形式表现, 也可以通过行政受段推动, 较之于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具有反应快、推行迅速等特点, 但也容易造成政策断层, 政策的突然性变化, 会使政府的行为缺乏可预期性, 影响政府诚信。同时, 行政手段的断裂性, 在没有配套措施跟进的情况下, 会使市场主体的利益受损而得不到相应的补偿。第二, 对垄断行业监管不足。目前, 我国一些垄断行业在享受着巨额制度性补贴的时候, 却不顾公共利益, 完全以利益作为唯一追求的目标, 尽管我国目前对垄断性行业的监管权仍主要有建设部等综合性行政机关执行, 有些领域虽已建立监管委员会等, 但这类委员会成立依据的法律等级较低, 独立性不强, 权力结合差, 既没有对被监管对象的主导性监管权力, 也不能真正集决策、执行、裁决权与一身, 权威性较差, 就效果来看, 为能形成对垄断行业的有效监督。

3、社会力量发展不足

在现代社会中, 第三部门、公民主体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社会事务管理的中坚力量, 与政府组织之间是互补关系。但在现实中, 政府扮演“全能政府”角色, 直接导致政府职能的扩张, 并出现政府职能定位中“越位”、“缺位”、“错位”现象, 同时, 又由于政府对社会的无限延伸, 导致公权利与私权利的侵害, 使公民对政府的信任产生危机。

同时, 政府对公共服务信息的垄断性较大。在整个社会中, 政府占有大量的信息, 其中包括许多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 信息是社会组织与公民作出决定和社会行动的基础, 缺乏信息, 民众只有被动的接受政府指令来行动。虽然有一些社会组织, 但大多独立性较差, 自愿性和自制能力较弱, 其运营和业务受政府控制较多, 具有明显的官办色彩, 政府仍具有较强的主导性。

三、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对策研究

对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经验, 我们可以借鉴, 但是由于各个国家发展所处的环境不同, 若一味照搬照抄别国的发展模式, 在政治发展实践上注定会失败, 就我国的发展实际来说, 要使民主政治运转起来, 就必须沿着可行的民主发展路径, 正确处理好政治发展中政府、民众、市场等关系, 否则民主只会停留在理想层面。

1、坚持党的领导

政党作为一个功能性的机构, 在当代政治发展中有推进政治社会化, 组织和领导政治改革, 表达民众政治利益等功能。处于发展阶段的国家进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不可避免的会面对一系列的冲突和各种压力, 比如集权和分权, 发展与稳定等, 这就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党能动的针对各种问题进行综合考虑, 区分轻重缓急, 保持稳定, 对社会进行有效整合。

在我国,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革命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有力证明,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当今世界和社会处于不断变革的新时代, 一方面要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发展重点, 党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保持领导核心地位, 始终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就要不断学习、善于学习, 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推进党内民主, 广泛凝聚全党意愿和主张, 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另一方面, 针对腐败、违纪违法案件等, 党要不断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 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

2、加快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反映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全面准确地认识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对于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 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目前, 国际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对各国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威胁。因此, 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 促进经济实力的增强, 同时, 建立良好的财政供给与配置体制, 有效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和转移支付的职能, 实现社会公平, 降低地区差距, 通过财力资源等的合理配置, 建立起良好的劳动保障制度、义务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等, 真正体现民主政治的社会公正等本质。

3、进一步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按照政治参与对政治共同体的影响, 可以将政治参与的功能分为正功能和负功能。正功能就是指由政治参与所促成的价值、程序在动态中循序渐进式的或突发的沿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运作。政治参与可以促进政治民主的发展, 健全政治参与机制, 增强政治体系的整合功能, 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和技能;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经济发展等。政治参与的负功能指由公民政治参与而引发的社会价值和程序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逆向而行。比如广泛的政治参与在制度化水平较低的情况下, 可能导致社会冲突和社会动乱, 参与爆炸等。

当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涌现出许多新的阶层, 各种利益关系较之以前更加多元, 更加复杂, 要推进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 对于政治共同体来说, 一方面要积极实现民众由臣民向积极公民的转化, 通过政治参与、政治社会化等过程转变为现代政治人——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 较强的平等、权利意识, 较强的政治参与感等素质的政治人。另一方面, 政治共同体需要完善政治参与制度, 丰富民主形式, 拓宽民主渠道, 能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参考文献

[1]高洪涛.政治文化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0.

[2]薛刚凌.行政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当代民主政治论文 篇3

关键词:参与型政治文化 民主政治 政治文化

一、 政治文化与参与型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1956年8月,阿尔蒙德在《比较政治体系》一文中,首次使用了”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来界定某一民族和社会对于某一政治系统以及各种政治问题的态度、信仰、价值观感情和行为方式,并且提出了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政治文化的结论。1978年6月,阿尔蒙德出版了其政治学名著《比较政治学》,这部著作系统地总结了多年来政治文化的研究成果,主张:“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中形成的。”[1]笔者基本赞同阿尔蒙德的观点,认为政治文化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环境下生长出来的、经过长期社会化过程并相对稳定地积淀在人们心理层面上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取向,是政治系统及其运作层面上的观念依托。

1963年,阿尔蒙德和维巴出版了《公民文化》,在书中对民主政治文化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对政治文化进行了划分,它以社会成员对社会政治体系、政治制度、政治权威以及自己在政治体系中的决策和实施中的作用等层面上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取向为标准将政治文化分为三种类型即狭隘型政治文化、顺从型政治文化和参与型政治文化。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指以民主、平等、参与、效率等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政治文化。这些价值观念是现代政治生活中被普遍尊重的价值准则,是人类先进的政治认识成果。社会公众只有正确认识、牢固树立、有效践行这些价值准则,才能促进政治文明的建设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当前中国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民主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形成与建设中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经济发展水平的约束比较大。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基本结构、性质和面貌,决定社会形态的变革和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着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革。因而,公民对政治活动的政治参与愿望参与意识也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策功能的发挥而不断发展。经济因素成为公民政治参与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制约因素,必然影响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形成与民主政治的发展,也必然影响民主政治建设中公民参与的所需要技术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的发展程度。

(2)受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比较深。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儒家政治思想为主线的政治文化传统,并且长期积淀于国民心理层面上,其所反映的政治价值意识与行为习惯价值取向的主要特征是“权力崇拜”、“清官思想”、“与世无争”“家长本位”等复杂的以小农意识为主体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思想等等,这种落后的传统政治文化必然影响着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形成与建设,从而也影响公民对民主政治建设中应有的政治参与热情,表现为民主政治建设中的政治冷漠心理和依附顺从态度,大大阻碍了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顺利推进。

(3)受公民文化素质不高的制约比较强。我国公民的政治文化素质,从整体来说还不高,各方面的发展还很不平衡,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的教育水平还很落后,文盲半文盲还占较大比例,大多说公民的文化水平还很不高,据统计,我国有15.78%的15岁以及以上人口是文盲和半文盲,约占同龄组人口的16.36%,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每年大约有300400万文盲半文盲人口的递增量。我国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适龄人口的7%,远低于中等发达国家20%和世界平均15%的水平。因而经过文化教育和政治教育而产生的公民,是民主政治制度长存不衰的基础。

三、全面建设与民主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参与型政治文化

不同的政治文化孕育不同的政治制度,同一政治制度在不同的政治文化的运作下效果也大不一样。我国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参与型政治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已成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的主流。那么,如何克服影响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建设与当前民主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参与型政治文化呢?对此,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深化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为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提供动力源泉。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生产力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有了先进的生产力,才有先进的政治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使公民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中得到坚定政治信仰,产生对现行政治制度的认同感,最终从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层面上影响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并有利于抵制西方文化的负面影响,避免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文化陷阱。

(2)加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核心的主导政治文化建设,消除传统政治文化的不利影响。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加强以民主为基础的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保证中国社会各利益群体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洽制度合法性的认同,使他们在政治行为上同共产党和政府权威保持一致,成为实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政治资源主体,维护社会的政治稳定,促进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

(3)不断完善政治社会化渠道,提高全民族的政治文化素质。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参与型政治文化和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必要条件。比如拿学校来说,强化学校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切实改进学校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加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和我国政治体系基本知识的灌输和传播,从而树立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忠诚感和正确的政治观念,提高他们对政治体系的理性认识能力,另外,要加强学生的民主法制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自由观、平等观、民主观、法制观、人权观等。通过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和参与型政治文化的传播,使学生逐步形成民主政治所要求的政治人格。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当前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与参与型政治文化还存在较大的距离,我们应当依据公民的政治心理和行为现状采取符合实际的有效措施,以促进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成熟。只要我们思路对头、方法得当,并汲取古今中外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就一定能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参考文献

[1] (美)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页.

[2] 〔美〕阿尔蒙德,西尼·弗巴.公民文化[M].新泽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3] 方胜举.参与型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建设[J].社会科学研究。2006,(5).

当代民主政治论文 篇4

“校园民主政治建设年”体会

联合小学 姚振山

通过参加教育局和磷矿镇组织的“校园民主政治建设年”的多次学习活动,我思想上触动很大,我充分认识到在校园实行民主管理、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很有必要。

一、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关键在于提高认识

推进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首先要提高领导和教职工群众的思想认识,结合多年的实践,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统一了认识,形成了共识:

1、推进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学期初在学校召开的教代会上,我把其做为办校的指导方针写在校长工作报告上,并在各项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了这一方针。

2、推进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对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这样做有利于扩大教职工民主参与,加强学校的科学管理;有利于加强教职工群众民主监督,推进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密切学校党群、干群关系,调动干部和职工两个积极性;有利于坚持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我们体会到,从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巩固已有改革成果,继续深化学校的各项改革的需要来说,积极推进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势在必行。

3、推进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从学校当前面临的形势来看,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在当前学校大力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矛盾、热点、难点问题将会越来越多,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更有必要。

由于领导和教职工统一了思想认识,形成了共识,所以民主政治建设工作在我校一直受到高度重视,以教代会为主要形式的多渠道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在学校管理和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的几点体会

体会之一,在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领导班子是关键。一方面由于存在着“官本位”和“人治”思想,都想自己说了算,好象当官说了不算,这个官白当。另一方面由于学校都实行校长负责制,可以说校长的权力很大,所以领导班子民主作风建设问题非常重要。我们学校这几年

非常重视领导班子成员思想作风建设,重视培养班子成员的民主作风,学校的事情都经过班子成员集体研究讨论统一意见后再做决定。在领导方式上,我尊重系统领导职权范围内的行政指挥权力,从不越级指挥,真正实现了一级对一级的负责制。这样做,校长的权威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赢得了和衷共济的良好局面。民主政治带来了班子的团结,班子团结产生出很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推动了民主政治建设工作健康发展。

体会之二,在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群众是基础。“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学校是知识分子比较集中、文化层次比较高的地方,他们的思辩能力、参政欲望比较强,这使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了很好的群众基础。多年来,我校充分相信广大教职工群众,真正把他们当成学校的主人,该由群众讨论决定的事情,就由他们来讨论决定;该让群众知道的事情,就向他们公开;该走民主程序的,决不个人说了算,让他们知校情、议校事、监校风。事实也说明,广大教职工群众能够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学校三者利益关系,能够管理好学校的各项事务。由于有了广大教职工群众的积极参与,就保证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使得各项决策有了群众基础,执行起来畅通无阻。

体会之三,在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学校教代会制度是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渠道,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是以教代会为龙头。所以要全面落实教代会的各项职权,加强教代会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注重教职工代表的培训,提高他们参政议政的能力。要使每位代表认识到,民主不是挑剔,监督不是整人。当前大力提倡校务公开,这是新形势下对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的基本制度,既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又有长期的实践经验,在新形势下需要更好地加以坚持、完善和发展。当前,又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充实新内容,以推进这一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论雅典民主政治 篇5

首先,古代雅典国家形成时已具有相当高度的社会生产力。这是雅典国家一开始便卞同于东方文明古国的特点之一。荷马的英雄史诗表明,在原始社会解体阶段,希腊地区已经使用铁器和牛耕。东方文明古国形成时期要比淮典国家形成时期早得多,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却要低下得多。埃及在古王国时代还主要使用木犁、木器来耕作。到中王自时代在埃及才出现青铜工具。铁在新王国时期还因其稀少而被视为贵金属――此时距埃及统一国家形成已经历了大约10。马克思曾认为,这种过于低下的文明程度和广大的幅员是需要中央集权的专制政府的原因之一。而较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则使雅典国家形成时期在农业、手工业方面都存在以个体经营为主的生产活动方式,在此基础上,便排除了中央集权的专制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论文论雅典民主政治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

其次,以雅典的地理环境和较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状况为背景,古雅典国家形成时期便具有自身的社会经济活动特点。

位于阿提卡半岛的古代雅典境内群山起伏,不利于发展粮食生产,但园艺、畜牧、植果、养蜂业却颇为兴旺。阿提卡拥有的银矿、粘土等矿藏有利于手工业的发展。三面环袍阿提卡半岛的爱琴海与地中海相连,阿提卡西岸的几个天然良港使雅典人有发展航海贸易的便利条件。对外来浪食的依赖和出口手工业产品和衣产品的必要,使阿提卡居民不断扩大对外交往,与海外建立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这样,在雅典国家形成之初,阿提卡社会已有了较发展的.商品货币关系,在相当大程度上突破了自然经济的局面。这时,雅典己成为地中海东部经济、贸易、文化的中心。在梭伦时代,“动产,即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时它已经不是单单用作购置地产的手段,象在眼光狭小的最初时期那样――它已经变成口沟本身了。”[4]与之相反,古代东方文明国家普遍地以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为基础。如马克思所指出的:1在印度有这样两种情况:一方面,印度人民也象所有东方各国的人民一样,把他们的农业和商业所凭借的主要条件即大规模公共工程交给政府去管,另一方面,他们又散处于全国各地,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家庭结合而聚居在各个很小的地点。由于这两种情况,所以从很古的时候起,在印度便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制度,即所谓村社制度,这种制度使每一个这样的小单位都成为独立的组织,过着闭关自守的生活。”[5]“这些田园风味峋农村公社不管初看起来怎样无害于人,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6]。

再次,雅典国家产生时的生产力状况、地理环境和经济活动的特点使以血缘关系为纽他人氏族组织受到较彻底的破坏。氏族组织受到破坏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基础上的私有制的扩大和发展,尤其是随着土地的抵押、转让、买卖而普遍化了的土地私有。梭伦时代公开以立法确认土地私有和买卖。尚在梭伦之前,土地私有已是一个普遍的事实。土地买卖扣私有破坏了氏族组织赖以存在的基础――土地公有。另一方面,在较发展的商品经济活动力基础上,阿提卡居民对外交往频繁、同外邦人杂居现象极为普遍。这使建立在血缘关系丛础上的氏族组织难以行使正常的管理职能,以至逐渐丧失自身存在的必要性。由于较彻底地破坏了氏族组织,阿提卡居民在商品货币关系中民立了自由、独立的身份,初步连立了相互平等的关系,这为他们在国家形态下重新组织起来时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社会关系背景条件。

马克思所认为的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东方文明古国是什么情况呢?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社会的概念,有三个基本特点。第一,没有土地私有制,即使退一万步说,至少,土地也是属于国家所有。第二,亚细亚社会的基础是村社制,每一个村庄通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紧密结合而达到自给自足。第三,中央集权起着支配作用。这种权力是:在历史过程中确立的,这是由于要使农业满足人口不断增长的需要而必须举办水利工程)和其它公共工程的那种环境造成的结果。”[7]

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篇6

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经过二十八年的革命斗争,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初步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等政治制度等民主政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等民主政治制度,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从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来看,近代以来,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到国家事务中,民主权力不断扩大。而我国的每一次民主政治改革其根本目的都是保证人民民主权力得到更加充分的运用。

从理论层面看,我们党在九十多年的历史中,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每一次飞越,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当家作主是充分实现人民利益的最佳途径。

从制度层面看,我国的各项政治制能够充分反映群众愿望,维护、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些政治制度都服务于人民有效行使国家权力,参与国家事务,服务于人民当家作主。

当代民主政治论文 篇7

关键词:民主社会主义,当代大学生,影响表现,正确引导

“民主社会主义”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党, 民主党和工党的思想体系的总称, 其实质是一种社会改良主义, 它的“多元论”、非阶级性原则是与科学社会主义有着本质区别的。[1]

一、民主社会主义对大学生影响的表现

1、执政党的思维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 46.2%的同学认为执政党应该放弃阶级定性思维, 28.8%的人选择放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的思维, 而肯定阶级斗争的只有不到4%。有60%的同学倾向阶级斗争已经过时, 另外, 44.9%的人认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最终会走向融合。部分同学认为, 在全球化冲击下, 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联系已经越来越密切, 两者之间的一些优秀文化和技术可以相互借鉴,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 西方发达国家也采取用国家模式来度过危机。国际环境进入21世纪后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在慢慢化解, 现在国际上已经很少有因阶级矛盾产生的大规模的暴力冲突, 有些人就认为两者可以通过和平、理性的方式趋向融合, 对我国执政党来说, 采取阶级定性的思维模式是狭隘有害的, 不利于我国和平崛起, 经典马克思主义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

然而,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就基本制度上来说是根本对立的, 毛泽东说过:“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在现象上是没有区别的, 只在本质上有区别, 这就是内部的区别。”在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一些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的兴起, 导致有些人对于两种制度的界限产生模糊, 认为就是实行了资本主义。在现实生活中,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也不会融合,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始终把消灭社会主义制度视为全球战略的一大目标,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民主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渗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说到:“至今一切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因而, 放弃阶级定性的思维方式, 转变执政党的理念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极大的侵蚀性。

2、向往西方“民主”“自由”

通过调查发现, 98.1%的同学坚持政治生活中的首要原则应是“民主”, “自由”, 以及“人权”, 而选择要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不到2%;在选择什么样的国家是民主国家时, 大部分同学倾向于美国;而在问及是否“瑞典式国家是社会主义最理想的模式”?50%的同学表示同意, 27, 5%的同学认为难以判断。可见, 在他们眼中, 西方式的国家是民主的主要代表, 具体的原因则是:随着学习的深入与了解, 学生的个人权利意识逐渐觉醒, 认为以往一直强调的集体主义是一种压抑个性的生活方式, 要求张扬自己个性;同时因特网的普及也使学生看到了不同的世界, 接受了不同观念, 在比较中发现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思想更体现了对个人价值的肯定, 个人成了国家、社会考虑的中心问题。因而他们认为只有民主制的国家才是真正的代表人民利益的国家。部分认为“瑞典式国家是社会主义最理想的模式”的同学表示: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 大学生的就业前景更加难测, 也就更渴望有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 瑞典的高福利对大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我国要发展社会主义, 首先就应该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生活, 同时还应缩小贫富差距, 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民主社会主义主张通过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国际民主创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 , 这对当代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伦理道德观点是经济基础决定的, 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伦理观点。而西方国家却认为, 道德世界是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不变原则。[2]西方国家通过在世界上大肆宣扬它们的民主观、人权观来影响他国民众, 从而为服务于自己国家利益的政策获得支持。因此, 我们大学生要认清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 不能被表面现象误导。部分同学由于对民主社会主义这个概念不太了解, 认为它也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 而且更加完善。其实单就从它的价值体系就可以看出, 它是一种与科学社会主义相背离的资本主义改良体系。

3、民主社会主义凌驾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共产党一直都必须坚持的, 否则就会丧失根本、迷失方向。在调查中发现, 关于“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个观点, 只有27.1%的同学持否定态度, 而在“此次经济危机中, 中国受到冲击最小是一直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作用”这题中, 43.4%持否定态度, 另有28.3%的同学认为难以判断。

民主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在马克思者看来是没有前途的, 但其思想上的多元化, 改革上的温和主义却更易于被当代大学生接受, 但是, 这不意味着我们要用多元来代替一元, “一元主导”决定了我国社会制度的性质, 任何时候都不能否认。[3]否则, 思想多元化, 多党执政对我们这样一个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的国家来说是不能解决任何重大问题的, 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是良好政策制定并实施的前提。然而, 这并不是说民主社会主义是毫无用处的, 它在推动公民权利、建立社会福利等方面也有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在科学社会主义之上加以吸收,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民主社会主义

1、关注学生需要,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 高校是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阵地, 是思想教育的主要场所。调查表明, 学生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认识主要是通过课堂获取的, 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学习, 对于提高理论水平是有很大帮助的。因而, 学校要在课堂上坚持推进马列主义思想教育, 同时也要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形势,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其次,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在思想教育过程中不能一概而论, 部分学生认为, 在马克思理论的学习过程中, 往往忽视了学生个体的需要, 追求同一化, 集体化, 压抑学生积极的个性。相对来说, 民主社会主义的个人价值观与大学生的自我、独立、个人意识相谋和, 因而更受欢迎。再次, 要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两者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能克服各种腐朽思想入侵, 坚持思想的纯洁性, 对内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 提高凝聚力, 培养民族自豪感, 从而推动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博弈, 在国际竞争中展现大国风采。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健全心理健康体系

大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 校园是他们活动的主要场所,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和熏陶作用。在加强校园文化过程中, 首先要加强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真谛, 感受到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认识中西方之间的差异以及中国特殊的国情。否则, 一个连中国史都不了解的大学生, 就不会为自己的民族骄傲, 就不是合格的社会接班人。其次, 要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民主社会主义。我们在剔除其糟粕的时候, 也要看到民主社会主义精华的地方。它在个人价值观上倡导自我、独立等有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3、实践出真知, 鼓励开展实践活动

认识来源于实践, 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导致大部分学生社会阅历浅, 认识问题片面, 思想不够成熟, 容易被外界误导。因而, 要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错误性只有投入社会实践, 在亲身体验中通过理论与现实的结合, 看到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现实之间的差距。投身社会实践, 更能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到西方国家的霸权行为, 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 认识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3]周新城著:《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评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年。

浅析列宁党内民主思想的当代价值 篇8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党内民主

中图分类号:A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53-02

党内民主从中国共产党创立开始就一直作为党的革命、建设事业的关键制度。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时期就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将列宁在领导苏维埃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发展的党内民主思想在中国进行运用和发展,并一直高度重视, 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党内民主再次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广泛凝聚全党意愿和主张,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1 对列宁党内民主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厘清党内民主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历史上的传承,也有助于我们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以党内民主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

一、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民主思想地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以后,也积极参与到了工人阶级政党的创建中,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也逐渐认识到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要有民主的组织活动原则,才能保证真正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才能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的民主、平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在发展党内民主思想方面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坚持党代会权威,在马克思、恩格斯參与创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从一开始就明确党的代表大会的权威,也确定了“代表大会于每年八月举行。遇紧急情况中央委员会有权召集非常代表大会”2 ;二是坚持集体领导制,马克思、恩格斯从资本主义个人主义的严重弊端中,意识到无产阶级政党不能出现个人专断主义,必须在总委员会中坚持集体领导的制度、也要贯彻民主的原则,所以在国家工人协会中按规定设立的“主席”一职也不是独立领导,而主要是主持总委员会会议;三是选举民主制,资产阶级民主一直受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但他们却重视更广泛意义的民主,特别是在工人阶级组织内保证会员权利上更是强调“组织本身是完全民主的,它的各委员会由选举产生并随时可以罢免,仅这一点就已堵塞了任何要求独裁的密谋狂的道路。”3

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党内民主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党内民主进行了阐释:“现在整个党组织是按民主原则建立的。这就是说,全体党员选举负责人即委员会的委员等等,全体党员讨论和决定无产阶级政治运动的问题,全体党员确定党组织的策略方针。”4“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是民主地组织起来的。这就是说,党内的一切事务是由全体党员直接或者通过代表,在一律平等和毫无例外的条件下来处理的;并且,党的所有负责人员、所有领导成员、所有机构都是选举产生的,必须向党员报告工作,并可以撤换。”5

列宁也在党内民主思想的实践中,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以党章等制度建设和实施为重点来践行党内民主的优秀品质。从布尔什维克党的三大开始,列宁就通过领导对党章的修订来前行党内民主,既明确了最高机关,也固定了党的代表大会定期召开的制度,真正确立了党的代表大会在党内的权威。十月革命胜利后,成为执政党的布尔什维克党在列宁的领导下,党的代表大会的权威得到进一步地巩固,即便是苏维埃受到严重的敌对势力威胁,也坚持了代表大会的每年召开。

列宁坚持党内的选举民主制,坚持和实现着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民主。列宁始终强调这党员在党组织内部所享有的必须的民主选举的权利必须得到至始至终的坚持和贯彻,认为“只有在无法克服的警察阻挠和极特殊的情况下才可以放弃这一原则。”6列宁更发展了党员的民主权力,提出“任何由选举产生的机关或代表会议,只有承认和实行选举人对代表的罢免权,才能被认为是真正民主的和确实代表人民意志的机关。”7同时要求党员对于党内民主享有的权力不应视为可有可无,而是要高度重视和谨慎行使,“谁不善于要求和争取使自己的受托者完成他们对委托人所负的党的责任,谁就不配享有党员的称号。”8

列宁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党内民主,在实践中完善集体领导制、发展民主集中制。列宁指出:“为了处理工农国家的事务,必须实行集体管理制。但是任何夸大和歪曲集体管理制因而造成办事拖拉和无人负责的现象,任何把实行集体管理的机关变为清谈馆的现象,都是极大的祸害,应不顾一切尽快根除这一祸害。”9以此,列宁在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建设中,通过完善集体领导制来完善党内领导的民主化制度,布尔什维党的重大政策、路线都在发布之前经过了集体智慧的讨论和决议。再次基础上,列宁又明确提出了党内民主集中制,指出:“党内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是现在一致公认的原则。”10并在四大上的党章中规定: “加入共产国际的党,应该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11 列宁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将民主和集中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二、列宁党内民主思想的当代价值

列宁党内民主思想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党内民主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而且更在布尔什维克党在俄国革命和苏维埃建设中进行实践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形成了无产阶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理论,有着鲜明的特点和重要的历史地位。

列宁党内民主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内民主提供了理论基础、科学方法。列宁对民主集中制的重视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认为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党内民主思想的,应该将民主集中制原则确立为党的“一致公认的原则”。也这是列宁的这一党内民主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民主集中制提供了依据。列宁在布尔什维克党内领导了民主集中制的创立和发展,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对民主的最广泛意义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内民主提供了实践经验和科学方法,那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推进我们党内民主的建设发展,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充分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12。列宁党内民主思想也让我们不断完善着党内的领导制度,“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13 列宁党内民主思想研究,使我们能够“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

列宁党内民主思想的研究和实践,有助于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的保障。在列宁的党内民主思想和实践中,始终认为党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党员,尊重党员才是党保持强大的关键。中国共产党继承者列宁这一思想和要求,“我们要坚决发扬党的民主,保障党的民主。党员对于党的决定有意见,可以通过组织发表,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可以通过组织也可以直接向中央提出自己的意见。从中央起,各级党组织都要认真考虑这些意见。”14“党员权利、党委委员的权利,必须坚决保障,任何人不得侵犯。”15 切实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是贯彻落实党内民主建设的根基。

列宁党内民主思想的研究和实践,有助于不断完善党的相关制度。党的代表大会制度、选举民主制和监督制度是保证党的先进性、民主性的基础。党员民主权利的行使、党的重大事务的决议和执行都有赖于党的代表大会、选举民主制和监督制度。作为一项根本组织制度和根本的党内民主制度,党的代表大会的坚持和完善对党的发展全局意义重大。列宁所指出的:“党的所有负责人员、所有领导成员、所有机构都是选举产生的。”16 是对党内选举民主的本质说明,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不断探索、改革和完善的制度。列宁在布尔什维克党内主张中央监查委员会的监督权,是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列宁的这些主张对于中国共产党内的监督制度的改革、完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的党内民主思想有着深刻的内涵、实践价值和当代意义,对于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使我们不断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

注释:

1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21.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0.

4 列宁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1.

5 列宁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49.

6 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14.

7 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0102.

8 列宁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92.

9 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1.

10 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14.

11 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02.

12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4.

1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18.

14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2.

15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4.

16 列寧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49

民主政治的新跨越 篇9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中,民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涵。共产党以民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都以民主观念的普及和民主制度的完善为基础。从党的十六大到十七大,“民主”,不仅成了领导干部、专家学者、普通百姓的思维理念和常用语,而且以较为生动、丰富的局面见之于各地各领域的实践,民主政治在多条路径上稳步推进。

民主作为一种社会观念,本质上体现为权利意识。当“权力的共治和人民权利”的追求在古希腊城邦自由民思想中萌芽时,其先进性注定了人类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个不可移易的走向:民主。此后虽经无数坎坷磨难,社会成员对社会公权的要求与主张始终是一面高扬的旗帜:国家权利应当属于人民、属于占社会主导地位的人们。在资产阶级以民主为号令消灭阶级特权、满足平等要求的进程中,革命导师恩格斯敏锐指出,无产阶级的平等观应当以与其对立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观为依据,平等不仅是表面的,不仅在国家领域中实行,它还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就全球而言,民主观念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民族尽管存在差异,但其追求平等和人民主权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共通的,因而成为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大成果。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用历史、开放、宏观、务实、前瞻的眼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践,既承认民主的普遍性原则,又强调民主的模式不一,将社会主义制度与民主政治的建设统一起来,一系列的创新令人鼓舞。在党内民主上,党中央发挥表率作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汇报工作,中央的重大决策在更广泛范围征求意见,向党内外通报情况,所有十七大当选代表名单向外界公示;用人方面,各地的差额选举、公推公选、全委会票决以及让普通党员参与党内决策和权力运作,都是前所未有的举措。人大、政府的民主也出现可喜局面,国家的立法越来越透明,仅物权法草案的审议就达8次之多,开门立法让百姓的诸多诉求体现于法律条文,变成了国家意志;“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和各地政府网站的开通,国务院各部门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搭建起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公众的视野直达政府的许多决策及其运作执行,透明政府的构建使公平、正义得到较好落实,政府公信力提升。

中共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一场场座谈会、协商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多地进入政府部门担任要职,显示出政治协商制度的广阔前景和中共改革政治体制的政治勇气。

腐败,是这些年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而换个视角看,民主政治则成为腐败的克星,人民对权力的监督不断加强并向法制化迈进,反腐倡廉、查处大案要案才力度空前,收效明显。党内的巡视检查、公众的举报投诉,如阳光直射阴暗的角落,搅得腐败分子心神不宁。陈良宇、杜世成等高官案件引人注目,一大批腐败分子纷纷落马。当然,用民主之路遏止腐败,还任重道远。

党内民主、领导机关的民主带动了社会民主、基层民主。村务、厂务公开、社区居民自治在各地顺利展开,百姓的主人意识回归。浙江天台县597个行政村,无论哪个村的“村两委”班子要办什么事,村民们总是习惯性问一句:“这事是不是按„五步法‟来做?”五步法,即村级重大事务民主决策的五个步骤:民主提案、民主议案、民主表决、创业承诺、监督实施。村民的话语权大了,全县1976件村级事务决策中有123项因村民不同意而被否决。无独有偶,江西横峰县龙门畈乡的村级“五步决策法”则是:村级理事提方案、广泛公示听民意、乡镇审议把关口、村民大会搞票决、民主监督抓落实。新农村建设中涌现的这些民主管理新方法,颇具创意,符合系统性原理,操作性强。基层民主“由下而上”,高层民主则“由上而下”,此种两头夹击,可形成合围之势,但扩大战果尚需要我们继续艰苦努力。

公众的社会生活中,民主的气息也越来越浓。在遵循主流舆论前提下,思想观点、价值取向、生活方

式、文化习俗的多元化不仅允许存在,而且得到鼓励,人们对政治生活、方针政策有了随意议论、品头论足的空间;网络的普及更催生了网上民主,违法乱纪、践踏道德、坑害百姓者,会立遭千万个正义网民的舆论谴责,同时,只要不越政治底线,网上的言论自由、博客论战,可尽显百家争鸣风采,一种论调、一个灵感、一句牢骚、一段辩解,都能进入网络博大的怀抱。这种自由境地,使无数人拥有了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

和谐社会需要民主氛围的支持。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建立在良好的政治环境基础上,这个环境就包括民主政治在内。社会和谐,是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内在要求,是他们的权益得到尊重和保障的条件,而只有民主,才能营造出干群关系、人际关系的平等融洽,使执政党始终正确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带领人民共同构建和谐社会,并由人民共享和谐社会的成果。民主与和谐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正被我国越来越多的公众认识和接受,世界上也有无数事实予以证明。联合国用民主的方式,让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沟通对话,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的和谐,使二战以来避免了许多可能发生的战争。这一国际经验值得认真思考。

数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积淀消极部分,是实现民主的惰性力量。因此,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进程必须伴以观念的彻底变革才能进入更高的境界。现代民主意识的确立需要宽广的胸襟气度,现实中曾发生过的对提意见者穿小鞋、与竞争竞选对手水火不容、对举报者“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等,都是与民主潮流相违、阻碍民主发展的落后意识。国外一位学者认为: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把民主选举看成是一场“相入”、“将出”的游戏,而绝不能把选举看成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尤其是输家,必须心悦诚服地承认游戏规则竞争的结果,很“绅士”地恭喜赢家当选,而自己则养精蓄锐,以待来日重整旗鼓,再显身手。这种大度的胸襟,应当贯穿于民主政治建设的各个方面。同时,促进民主政治的制度建设也须进一步加大力度。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规划了美好的未来。报告用整整一个章节的篇幅阐述“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一论断,凸显了民主政治的重要地位。我们要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中做出新的贡献。

上一篇:部队万能检讨书3000字下一篇:国家开发银行国家助学贷款还款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