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政治格局

2024-10-03

当代世界政治格局(通用8篇)

当代世界政治格局 篇1

当代格局需和谐引领世界

世界警察管理世界,就需要混乱的世界。混乱的世界才能体现世界警察的价值体系、武装威力和经济收益。

美国霸权者多以世界警察而自居。居高临下,傲视全球,舍我其谁?

美国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取了世界领导权以后,在欧亚及世界人民都恐惧战争的和平环境中,不断加强威权统治,其目的不是建设和平、公平的幸福世界,而是打造浑水摸鱼、火中取栗的疯狂世界。它不仅扭曲了人性,而且把人类引向了万劫不复的灭顶之灾。当今世界,资本的贪婪及霸权的横行,从以下的事实中一览无余:一是政治的混乱;二是资本的贪婪;三是军事的狂妄;四是文化的丑恶;五是科技的噩梦;六是人性的扭曲。首先是政治的混乱。

政治混乱主要体现在一人一票的选举和多党政治上。一人一票美其名曰人人有权,其结果是导致人人无权。人人有权只能在瘸子里面选将军,选出的将军具体都是为金钱和资本家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没有好下场。比如:美国的财政危机重重,几乎掉进财政悬崖,奥巴马敢向比尔盖茨等资本寡头和富人群体增税吗?现在及未来解决的办法只有一条路:量化宽松——印钞。只有通过印钞来掠夺世界,坑害世界,支撑美国人民的幸福生活。

多党政治更是金钱游戏。以金钱为纽带,结成一个个不同的利益群体。利益群体之间不停地竞争、挖苦、内斗,增减。最后都是以金钱的影响力扩大队伍,伺机夺权,夺权以后再搜刮金钱,金钱多了就形成政治垄断。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轮流执政,就是多党政治畸形发展的结果。

一人一票和多党政治被统称为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实质就是造成社会对立、族群对立和阶级对立。在多党对立的生活中,只有资本家才能游刃有余,生活自如、稳定和幸福。由此得出结论,在混乱的国家中,资本家受益;在混乱的世界中,霸权者受益。其次是资本的贪婪。

在资本社会里,最大的资本家是印钞机。以前欧洲主宰的印钞机是与黄金挂钩的,有多少黄金印多少钞票。现在美国主宰的印钞机与黄金脱钩了,开始以国民生产总值(GDP)决定印钞量。而未来的印钞根据GDP是不行了,将来只能以美国的需要印钞了。

无论怎样印钞?把纸变成钱都是需要学问的,于是美元霸权也就应运而生了,这就是把美国人的钱变成全世界人民的钱。由于欧元、日元、人民币的存在,美元霸权遇到阻碍,美国人需要搅乱世界是不可避免的。无论股市、汇市还是国债,虚拟经济还是实体经济?美国人的金融创新,不断推出,引领世界,制造的不是公平而是混乱,这就是资本的贪婪。现在美国的问题是印钱容易花钱难。美国不断地印钱,印出的钱到哪里买东西?怎么向世界说明美元是钱不是纸?于是,债务危机、财政危机、房产泡沫和金融危机不断出新了。美国人印钱,美国人民花钱。美元通过工资、劳务、福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手段把钱分给美国人民,再通过美国人民衣食住行的消费集中到资本家和银行家手里。资本家用来扩张市场,扩大资本;而银行家则用来高利放贷、虚拟买卖和金融炒作来壮大资本,这又是资本家的贪婪了。

资本的贪婪造成了人性的竞争,弱肉强食的争斗,通过合法或非法的手段掠夺财富、集中财富,逐步形成金字塔社会。塔尖是1%的资产阶级,中间是20%的中产阶级,塔底是80%的无产阶级劳苦大众。其结果是资产阶级逍遥享受、支配世界;中产阶级做资本家的狗腿子、唯命是从才能发达;而无产阶级就只有拼命劳动,才能养家糊口,不劳动就是死路一条。

如此丑恶的阶级社会,资本家还美化舆论,人人自由、人人平等,人人都能发财、人人

都有当总统的机会等等,它的目的不是麻痹美国人民,而是公然欺骗世界人民和共产主义战士,制造混乱,进一步从混乱中渔利。这就是再蹦达本性。

其三是军事的狂妄。

无论是动物世界还是人类社会,有活动就会有秩序和规则。无论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其社会发展都会走向矛盾和尽头,都会需要改变,这里能够改变的有效方式就是暴力和战争。中国的改朝换代都是战争的结果,世界的变革也是战争,2次世界大战的格局塑造了联合国。在联合国的体制下开展了冷战与热战,冷战的结果消灭了苏联帝国,热战的结果也消灭了南联盟、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等,还有古巴、委内瑞拉、朝鲜和叙利亚在改变。

当今世界的中美意识形态之争,无论中国人愿意不愿意,美国人不会忘记和停止战争。中国人的选择很有限:一是发展经济;二是准备战争。

其四是文化的丑恶。

西方资本文化的丑恶体现在它的腐败性,它成了权势、法治和资本的附庸。无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还是网络,都是资本在控制,都在为资本服务。广告、新闻、影视、动画、小说、书画、文物等等都贴上了资本的标签。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资本说了算。其五是科技的噩梦。

科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科技发明成就了人类梦想,可也在毁灭人类的梦想。

第一是核武器的发明,使人类在噩梦中煎熬。双重标准,使人类的毁灭具有选择性和共同性。选择性是反美的人民直接灭亡,共同性是世界人民共同面对核震荡及污染的世界,地球就这么大,核爆炸之后的地球是什么样?只有美国人的计算数据清楚。第二是环境污染的工业发明。工业生产与消费,破坏了资源与环境,石油、汽车、电脑、网络、塑化制品、农药、猎杀动物等等,使水环境、土壤和空气环境变化,伤害了人类。第三是食品的变异。动植物基因的改变,动摇了人类自然食物的基础,同时也改变了人类的进化命运,是福是祸,只有后代人知道了。总之,人类的发明许多有益于人类,也有转基因、克隆人、机器人等发明坑害人类。

最后是人性的扭曲。

人类生存的本性就是生老病死、衣食住行、传宗接代和快乐生活。而如今的人性已经严重扭曲。生尔富贵是不公平人生命运的起点;老大难也是未来社会的问题;病不起、死不起都成了笑话;衣食住行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炫耀;亲情敌不过利益驱动;快乐生活都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聚富、炫富成了光荣;权钱交易、生活腐败,肉欲刺激成了时尚;品牌文化、等级生活成了追求。法律、政策开始维权、维富,颠倒黑白,是非难辨了。上述混乱的世界是人类梦寐以求的幸福天堂吗?是我想要的,还是你想要的?

以资本为纽带建立起来的资本世界,以资本占有量维系的资本等级社会,就要走到尽头了。资本将会灭亡不是人民的武装革命推翻的,而是人性的恢复与觉醒推翻的,从实质意义说,也就是资本制度在自掘坟墓。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苏联社会和红色中国,都是科学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社会的有益尝试,其未来消灭资本剥削与差别的公平世界谁不向往?官民平等、军民平等的和谐世界谁不追求?人人平等,衣食无忧,团结协作,战天斗地的生活热情谁不需要?

新中国的建立,历史地选择了公有制及社会主义制度,可三十年的发展,公平的中国没有改造世界,成为公平世界。反而改革开放,闯入了不公平的世界,中西交易、中西交融和中西竞争,造就了地球村,未来是公平世界还是不公平的世界?中国是龙是虫是决定性因素。和谐霸权、引领世界主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一是消灭核武器和核武库,世界统一和平利用核能;二是消灭战争和战争威胁;三是消除金融霸权和金融危机,统一货币世界元;四是消除国际经济危机和国际不平等的贸易秩序;五是加强联合国权威,消灭军队及国家体制;

六是产业分工,建立全球统一的工作及休闲娱乐机制;七是建立统一消费机制,衣食住行自由消费;八是国际公费旅游,吃穿住用统一免费消费;九是集中人才实力,开展有益目标的科技发明;十是建立统一的世界精神文化等公共规则及预防自私与犯罪行为的有效机制。打造公平世界的特征就是无核武世界、统一阶级世界、公有制世界及统一、自由、平等的消费世界和无国家的地球村世界。

这样的和平、公平世界,有谁不向往、不追求、不需要呢?这些不追求的人就是美欧霸权者、资本家及其追随者。

当代世界政治格局 篇2

国际格局, 是指“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简言之, 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政治力量的对比状态”。不论是从起内涵还是外延来看, 对“国际格局”的研究都具有现实主义的理论属性。现实主义大师汉斯·摩根索在其《国家间政治》的开篇即指出现实主义的六项原则, 他指出“帮助政治现实主义在浩瀚的国际政治领域中找到方向的, 是以权力或实力为出发点定义的利益概念”, (1) 同时, “ (可重新解释的) 利益概念具有防止四海而皆准的客观属性”。 (2) 进而, 人们概括出现实主义对国际政治格局的三个基本假设: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基本特征;国家是统一的理性行为体, 在国际政治中采取广义的理性政策;国家孜孜不倦追求是权力, 国家间政治是“权力政治”。上述假设至少有三个重要的推论:第一, 权力关系是国际格局的基本结构;第二, 只有权力才能划定利益, 也即在国际格局中才能界定国家利益;第三, 国际和平的形成和维持依赖均势, 即权力关系的平衡。

虽然摩根索等人企图依据人类本性的某些特质得出有关人类行动的结论, 但没有为预测国际关系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任何基础。20世纪60年代后期他的理论受到进一步批判, “结构现实主义”应运而生, 它是对原有现实主义理论的“补充和修正”, 这一重任由新现实主义大师肯尼斯·华尔兹在1979年出版的《国际政治理论》中完成。华尔兹的理论贡献在于他以“结构”为核心, 对传统现实主义内在精华进行系统的逻辑整合, 构筑了现实主义完整的理论体系。华尔兹的现实主义也因此以“结构政治观”区别于“权力政治观”, 被称为“结构现实主义”。

按照“结构政治观”, 国际政治被视为一个定义精确的系统结构。华尔兹指出, “系统由结构和互动的单元构成。结构是全系统范围内的组成部分, 使得系统能够被视为一个整体”。 (3) 华尔兹所说的“系统的结构”, 也就是国际格局。接着, 华尔兹进一步地论述了决定国际格局本质的三个原则:排列原则、单元的特性、能力的分配。华尔兹对三个原则的解读是: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状态不可改变, 这是国家共存局面的必然后果;构成国际格局的单元——国家在性质、功能、类型上不存在差异, 各单元同质;单元的能力——国家权力的变化引起国际格局的变化, 而国际政治格局则是由拥有强大权力的国家——大国所决定的。显然, 在上述三个原则中, 只有第三项是可变因素, 由此考察大国间的权力分布也就是明确国际格局的唯一途径。那么按照华尔兹的分析与方向, 当今格局无疑是美国独大的“单极”世界。

但是, 现实主义者们在关于“极”如何作用的问题上见仁见智。单极体系的倡导者宣称, 单极, 或由一个霸权主导, 将带来最稳定的国际格局。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提出, 恰恰是19世纪的英国霸权 (尽管不是单极) 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霸权带来了最大的稳定。该理论的其他支持者如基欧汉提出, 霸权国愿意支付成本, 必要的时候单边地推行规范, 以确保其收益体系得以延续。当霸权国丧失权力, 走向衰落时, 体系稳定就会受到伤害。

二、现实基本矛盾

进入新世纪以来, 特别是“9·11”事件发生后, 世界形势发生了比冷战结束之初更为深刻和广泛的变化。一方面, 以冷战胜利者自居并以新世纪领导者自诩的美国, 凭借其超强实力, 推行单边主义和黩武主义, 对新世纪初的世界和平与稳定构成了直接威胁。另一方面, 以宗教极端分子和民族分裂分子为代表的势力在全世界范围内制造恶性恐怖事件, 人类社会不同组成部分和各种文明类型相互依存、共同繁荣的发展进程遇到严峻挑战。由于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相互激发, 彼此借势, 当今世界很不太平。这充分证明了冷战后“国际政治力量对比的重新组合和结构调整”的基本特点。也许, 金融危机的出现会使很多人产生了“多极化”加速来临的观点, 但笔者并不如此认为, 一方面, 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依然彻底地影响了全球, 另一方面, 金融危机下的通力合作只是证明了“各种力量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相互关系更加复杂多样”的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

基于上述世界发展态势, 有的学者认为世界基本矛盾可以用东西南北关系加以表述, 即表现为东西矛盾、南北矛盾、西西矛盾和南南矛盾。 (4) 这固然不可称为错误, 但笔者认为这样的概括过于混乱, 没有统一的标准。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所长周建明认为“在后冷战时期, 西方文明与多元文明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成为当今世界的基本矛盾, 其主要内容就是西方文明的普世化与基于非西方文明的国家坚持自己发展道路的冲突, 同时也表现为霸权主义和反霸的冲突, 并深刻地影响着南北矛盾的发展”。笔者认为, 这是现有的对当代基本矛盾的一种新视角的同时更为合理的一种概括。这是因为, 前文所言的“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都可以被纳入这个矛盾中, 同时, 它也是对两种主义兴起且持续发展的很好的解释。

同时, 世界形势的新发展, 当代国际基本矛盾的新变化, 对现实主义的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 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需要对当代世界格局的新现象进行解释, 另一方面, 结构现实主义似乎出现了理论的缺陷, 需要一定程度上的更新或补充。华尔兹所称的国家权力是高度物质化的, 软权力等其他权力类型由于无法精确客观的测量, 未被纳入严谨的分析框架中。亨廷顿试图解释新问题的“文明冲突论”失败了, 华尔兹的理论依然没有将世界发展的新情况纳入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且, 除了恐怖主义, 我们至今经历的非传统安全问题还包括金融危机爆发、环境危机、“非典型肺炎”流行、印度洋海啸灾难、艾滋病蔓延、疯牛病恐慌、网络黑客袭击、全球毒品泛滥等等, 从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 哪一个问题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当代的世界政治格局, 并且很可能, 借某次爆发的问题的契机, 几个国际力量突然“窜位”, 国际政治格局随之发生大的改变。

三、结论

现在的国际政治格局正处于“过渡时期”, 这在理论界已达成了共识, 后冷战时代并没有脱离冷战的影响, 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化和重组也并没有完成, 西方文明与多元文明之间的矛盾也只能称得上是一个过程, 在可预见的范围内, 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沿着现有的情况继续发展, 但究竟将何去何从, 仍然是一个难以预测的问题。但不管怎样, 愈发复杂的世界对以现实主义为代表的国际关系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们仍然需要沿着前人的研究步伐继续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1]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M].海南出版社, 2008-9.

[2]肯尼斯.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8-8.

[3]于洪君.世界基本矛盾与国际政治格局.国外理论动态[J].2003, (5) .

当代世界政治格局 篇3

关键词:大众传媒 改革开放 宏观经济 格局演变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传统媒体的强势地位迅速被打破,中国的大众传媒格局加快了变革与演进的步伐。本文将承接上篇继续解读2005年以后的大众传媒生产规模、广告收入和传媒格局的演变,并基于对数据的挖掘分析,对大众传媒格局演变进行历史阶段划分。

一、大众传媒生产规模的演变(2005—2010)

1.平面媒体生产规模

1997年至2010年,报纸出版种数在波动后渐趋平稳,2004年以来始终维持在1935种左右。这一时期通过对报业结构的调整,使报业规模实现更合理、更多元化的平衡发展。

1978年至2010年,中国的期刊出版种数从930种增长到了9884种。相较于报纸出版种数的变化,期刊出版种数的波动相对稳定,总体上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仅在1990年和2006年出现了—5.38%和—0.23%的负增长。

2.电子媒体生产规模

1978年至1997年,广播电台实现快速发展,从初期的93座增长到1997年的1363座。1998年至2009年,广播电台数量锐减,发展缓慢。自2005年开始,广播电台数量更是持续减少,一直稳定在250座左右。

2003年至2009年,这6年电视台数量持续下滑。这一时期,电视台的调整与合并持续进行,电视台数量逐年递减,平均跌幅为4.14%。2003年,电视台的数量由前一年的368座减少至317座,跌幅高达13.86%。到了2009年,全国的电视台已经减少至272座。

3.互联网媒体生产规模

2001至2009年,中国网站数量持续增加,由原先的27.71万个迅速增加到2009年的323.18万个。就年增长率而言,这一时期的发展非常不稳定。2001年和2005年的增长相对缓慢,年增长率分别为4.41%和3.74%,这与当年传媒业整体发展缓慢的背景不无关系。2008年,汶川大地震、奥运会等重大事件为互联网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这一年,网站的年增长率高达91.38%。而2010年,国家开始对互联网进行整治,取缔了一批非法网站,这一年,网站总数首次出现了负增长,降幅为40.96%,网站总数回落至190.81万个。

二、大众传媒广告市场(2005—2010)

1.平面媒体广告市场

2006年,报纸在新一轮的媒体竞争中,把握了内容采集的优势,纵深挖掘广告资源,年增长率达22.08%。房地产和药品广告一直是报纸广告的支柱性门类,自2007年起,国家对药品广告加强了监管力度,同时,由于国家政策的因素,房地产行业广告投放逐渐减少。除此之外,电视媒体、互联网媒体也对报纸广告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报纸广告的发展愈发艰难。2004年至2010年,报纸广告的份额占比始终未能超过20%,且逐年下降的趋势明显。

1983年,期刊的广告收入仅为0.11亿元,到了2010年,这一数字已增长到32.22亿元。从1983年到1994年的12年间,就广告经营额的增长率而言,期刊广告的发展波动幅度较大。1995年至2010年,期刊广告的波动性有所减缓,增长率之间的差距较上一时期明显缩小。然而,不同于前期的逐年增长,这一时期期刊广告开始呈现出乏力之勢,多次出现了负增长。在下滑明显的2004年,跌幅高达16.45%,整个期刊的广告经营不容乐观。

2.电子媒体广告市场

进入21世纪之后,广播广告进入稳定增长时期。2003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将该年定为中国的“广播发展年”,为广播广告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04年和2006年,广播广告的增速均实现了这一时期的重大突破,分别为28.67%和47.17%。到2010年,广播广告经营额达到77.17亿元。从广播广告占广告经营总额的份额来看,2000年以后,广播广告占广告经营总额比例一度走低,维持在2%左右。到2006年,广播广告占比增长到3.64%。之后基本稳定在3%以上。

2005年,电视广告经营额为355.29亿元,到2010年,电视广告经营额已达679.83亿元,仍高于其他各种媒体的广告收入。但从增速来看,从2002年开始,电视广告经营额的增长率呈现中等幅度的波动状态,基本维持在10%至30%之间。从电视广告占广告经营总额的份额来看,2005年至2010年,在经历了20世纪80、90年代的高速发展,以及21世纪初的趋于平稳之后,电视广告的市场份额在稳定中实现小幅波动增长,从2005年的23.53%发展为2010年的29.05%。

3.互联网媒体广告市场

2004年之后,在视频网站、SNS和网络游戏等应用的引领下,Web2.0时代鼓励个人参与、创作与分享的特征愈发明晰,在此基础之上衍生出的“精准营销”“社区营销”“口碑营销”“跨媒体营销”“事件营销”等成为网络营销的热点。在此期间,互联网广告经营额和增长率一直居高不下。2005年,互联网广告经营额还只有31.3亿元,到了2009年,这一数字已达到206.1亿元。在2009年,虽然互联网广告的增长较之前出现了明显下滑,但仍达21.24%,远高于四大传统媒体和广告经营总额的年增长率。

伴随着互联网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互联网广告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且上升趋势十分明显。2005年,互联网在广告经营总额中的占比已扩大至2.21%,比期刊的广告市场份额高出0.45%(当年期刊广告的市场份额为1.76%)。到了2007年,互联网的广告市场份额达6.09%,已经超越期刊和广播的广告市场份额。2008年,虽然互联网的广告市场份额出现了下滑,但仍高于当年期刊广告和广播的广告市场份额。在随后的2009年,互联网广告的占比迅速回升到8.33%,大大高出期刊广告的1.49%和广播广告的3.56%。虽然,互联网广告的市场份额与报纸广告和电视广告仍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增势明显。

表 1978—2009年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发展增速对比

三、大众传媒格局演变的历史阶段划分及特点

基于对大众传媒发展数据的持续关注和分析,我们认为已经到了一个可以对当代大众传媒格局进行清晰描述的合适时机。数据分析和量化考评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30多年来大众传媒的发展规模和广告市场进行数据聚类和对比分析,使得我国大众传媒发展的历史阶段和变化节点逐渐清晰起来。

1.1978—1990:平面媒体占据优势地位

在生产规模方面,这一时期,四大传统媒体均呈现发展壮大之势。由于考量各媒体发展规模的指标不一,本文以平均年增长率为依据对大众传媒在特定时期的规模发展进行对比。1978年至1990年,报纸出版种数的平均年增长率达44.49%,遥遥领先于同时期其他三大媒体。虽然期刊出版种数的平均年增长率在这一时期略低于广播电台,但由于报纸出版种数的平均年增长率远高于电视台,总体来说,平面媒体的增速在这一时期高于电子媒体的增速。

从广告市场来看,1983年至1990年,报纸广告在广告市场上的份额始终高居四大传统媒体首位,可谓“报业黄金期”。鼎盛时期的1985年,其市场份额高达35.31%,即使在与电视广告最为接近的1990年,报纸广告的市场份额也比电视高出4.64个百分点。期刊广告与广播广告的市场份额相对而言一直处于低位状态,在1983年和1984年,广播广告的市场份额略高于期刊广告,但之后便与期刊广告的占比相趋同,甚至略低于期刊广告的市场份额。数据表明,1983年至1990年,平面媒体的广告市场份额始终居于领先地位,虽然电子媒体与之日益接近,但平面媒体仍占有一定优势,平面媒体是这一时期独领风骚的媒体。

2.1991—2004:电子媒体赶超平面媒体

从媒体生产规模的增速来看,与1978年至1990年间各媒体生产规模的逐年上扬不同,1991年至2004年,受媒体政策变化的影响,这一时期各媒体的发展情况复杂,起伏较大。1997年,国家对广播电视治理整顿工作的开展,直接导致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在1998年骤减。但这一时期,广播、电视生产规模的平均增速分别为5.89%和4.13%,仍双双高于报纸和期刊。由此可见,经过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积淀,电子媒体在这一时期全面赶超平面媒体,大众传媒的格局就此改变。

从广告市场来看,1991年,电视广告经营额达10亿元,占当年广告经营总额的28.53%,比报纸广告27.42%的占比高出1.11%。虽然电视广告经营额占比仅以微弱优势取胜,但这却是自1979年广告恢复以来电视广告份额首次超越报纸。1992年,电视广告经营额再度名列榜首,新的传媒格局开始凸现。虽然在1993年和1994年,报纸广告份额反超了电视,但自1995年起,电视广告份额始终高于报纸,电视广告的优势地位日渐稳固。与前一时期相似,1991年至2004年,期刊和广播的市场份额仍处于低位状态,但广播的市场份额略高于期刊。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电子媒体的广告份额始终高于平面媒体,且占有一定优势,前一时期平面媒体在大众传媒格局中所占据的优势,在这一时期被电子媒体所取代。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互联网广告市场份额与平面媒体和电子媒體的广告市场份额均相差甚远,但是,互联网媒体这一时期生产规模的增速高达314.56%,其迅猛发展之势预示着大众传媒格局新的变革。

3.2005—2010:互联网媒体实现迅猛发展

从生产规模来看,2005年至2009年,广播、电视生产规模的平均增速双双跌破正值,下滑幅度分别为2.3%和2.83%,这与国家对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调整与合并密切相关。报纸和期刊生产规模的增速同样双双放缓,分别为0.15%和0.76%。互联网媒体生产规模的增速优势十分明显,增速达41.45%,远远高出四大传统媒体。

从广告市场来看,2005年至2009年,电视的市场份额仍占据包括互联网媒体在内的五大媒体之首,报纸的市场份额已无法与电视相抗衡且差距逐年拉大。广播与期刊整体而言仍处于低位状态,不同的是,广播一改与期刊不分伯仲的状态,逐渐超越了期刊的市场份额。这一时期,变化最大的是互联网。2005年,互联网广告经营额占广告经营总额的2.21%,超越了期刊。2007年,互联网广告市场份额达6.09%,继超越期刊的市场占比之后又赶超了广播,呈现出非常强劲的增长之势。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广播、电视媒体的广告市场份额仍保持各类媒体之首,平面媒体的广告市场份额则呈现缓慢下降之势,但互联网媒体的强劲发展势头,已经宣告了新的大众传媒格局的产生。同时,这一时期的大众传媒的格局也表现出平面媒体、电子媒体、互联网媒体在竞争中相互融合的特点。

当下,平面媒体和电子媒体在充分意识到互联网媒体威胁的同时,开始充分汲取互联网媒体的先进技术与传播方式,大众传媒呈现出融合之势。报刊及广播电视业纷纷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开始延伸到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领域,力争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数字报刊、数字广播、数字电视也应运而生。媒体间的相互合作有效地实现了资源和优势的互补,大众传媒的格局从竞争向融合的状态迈进。

由于数据的局限,本文没有将受众规模纳入考察大众传媒格局演变的参考变量,这是本研究的遗憾。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会继续关注大众传媒格局的变化,并对媒介融合时代各媒体在演变中的相互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探析。

作者文春英系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副主任

隋欣系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当代世界政治格局 篇4

【课 题】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新的格局尚未形成,目前是“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冷战”结束后,世界并不太平,美国继续推行霸权主义实施其全球战略目标;

3、美国利用“北约”,随意干涉他国事务,科索沃战争就是一例。

二、过程与方法

1、联系史实和时事,分析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

2、运用政治和经济的辩证联系的观点,分析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青少年要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2、地区冲突、民族矛盾等因素威胁世界安全,霸权主义的存在加剧了世界的不稳定;

3、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科索沃战争给南联盟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也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教学重点】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多极化趋势,同时对科索沃战争要有正确的认识。【教学难点】

1、正确分析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原因;

2、如何评价“人道主义干涉”这一借口。【教学方法】 讲授法 例证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回顾二战后,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美苏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其间各有攻守。他们的争霸,不仅影响了世界的和平,而且影响了世界的局势。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讲授新课

(一)一超多强

1、何谓“世界格局”(多媒体展示)教师点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

2、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形成背景、特点。

(多媒体展示)背景: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多媒体展示)特点: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迄今还没有完全定型。(教师引导)要求学生阅读教材90页“注释部分”内容,解释“一超多强”的含义。指导学生回顾近代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三次重要变化。(多媒体展示)

3、冷战结束后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多媒体展示)

“北约东扩”、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教师作简介)。

4、制约美国称霸世界的因素(多媒体展示)

欧美、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的大国作用(教师归纳)。

5、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多媒体展示)教师强调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根源在于经济结构的多极化。

小结:结合教材91页“动脑筋”,分析目前“世界格局”及“多极化趋势的原因”。

(二)科索沃战争

1、科索沃战争的背景(多媒体展示)

引导学生分析威胁当今世界安全的因素,从而认识科索沃战争背景。

2、科索沃战争的经过(多媒体展示)

教师强调:给南联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同时也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3、科索沃战争的影响(多媒体展示)

引导学生从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联合国主导地位的挑战。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教师从三个角度分析)

三、课堂小结

两极格局结束后,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目前仍处于“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世界多极化将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我们青少年要为为维护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四、课堂检测练习和作业布置(多媒体展示)【板书设计】(多媒体展示)

(一)一超多强

1、何谓“世界格局”

2、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形成背景、特点

3、冷战结束后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

4、制约美国称霸世界的因素

5、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二)科索沃战争

1、科索沃战争的背景

2、科索沃战争的经过

3、科索沃战争的影响

【教学反思】

南 屏 中 学 初 三 历 史 公 开 课 教 案

题】

2014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初三(5)班 韦 爱 红 年3月12日

【课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当代世界政治格局 篇5

趋势教案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知识梳理】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局面的形成;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

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达成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____________,奠定了战后世界____格局的框架。

原因

②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______实力、影响日益增大,引起西方、美国敌视。

③美、苏两国在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含义

美国的冷战

两极格局的形成表现

形成过程

苏联的反击

消极影响

影响

积极影响

【重难点突破】

材料一:“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大支柱,它试图通过经济手段达到控制欧洲的目的。该计划实施后,欧洲经济很快得到恢复,西欧各国被纳入美国争霸世界的战略轨道,西欧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但是西欧获得发展后,对美国的离心倾向反而增强。

——余伟民、郑寅达著《世界通史——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材料二:在马歇尔主张提供援助后的第二年春天,欧洲复兴计划即通常所称的马歇尔计划业已制定。到1951年12月31日这一计划终止时,美国为支持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总共支付了125亿美元。美国和欧洲的人力物力一起,使欧洲能迅速复原,使欧洲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超过了战前的水平。但是,从东、西方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援助是不分意识形态,向所有国家提供的。而然,莫斯科却把这种提供说成是反共产党的策略,命令曾有意接受援助的捷克人和波兰人予以拒绝。

——[美]斯塔夫里阿诺夫《全球通史》

材料三:1948年,美国通过了《对外援助法案》,马歇尔计划正式启动,4年内美国对欧拨款达131.5亿美元,88%为赠款。马歇尔计划既帮助欧洲国家恢复了经济,也推动西欧各国走上一体化的道路,加强了西方国家之间的联合。

——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四:从1948年4月开始实施的马歇尔计划把苏联与东欧排除在外,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岳麓书社出版《历史•必修一》

(1)结合材料一、四,回答:“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马歇尔计划”的作用?

(3)其实质是什么?

【巩固练习】《赢在高考》第113页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知识梳理】从欧洲共同体到欧盟;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

(1)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原因

(2)美苏争霸,导致自身实力的削弱

原因

欧共体的 步骤

形成和扩大

经济一体化

进程

影响

政治一体化

影响

世界多极化

趋势的出现

表现

原因

日本崛起为

经济大国

表现

影响

原因

不结盟运动

标志的兴起

政策

行动纲领

影响

中国的振兴

影响

【重难点突破】

材料1: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面对经济凋谢、政治危机、社会**等诸多困难,西欧各国纷纷实行社会改革,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的过程。

—摘自高中历史课本(人教版)

材料2: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我们就必须从起了变化的形势中作出必要的结论: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一旦潜在的分歧发展成为严重的紧张局势,在面临这种威胁时,为了维

护和平,它可以在天平中投下举足轻重的砝码。

——《阿登纳回忆录》

材料3: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法德之间的冲突……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物质上也不再可能

——《舒曼计划》(1950年)

材料4:“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维克多•雨果

(1)结合以上材料,说明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

材料5

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995年,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欧盟,欧盟成员国扩大到15个。

XX年5月1日,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托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10个中东欧国家入盟。这是欧盟历史上的第五次扩大,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

(2)结合材料五,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特点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欧走向联合的目标,有何影响?

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知识梳理】

实质

东欧剧变

两极格局的解体

概况:

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年,德国统一。

苏联解体

在世界上的地位:

美国

意图: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世纪之交的

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世界格局

日本

苏联

中国

【重难点突破】

.材料一1969年7月2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阐述了他的亚洲政策:美国将恪守对亚洲盟国的条约义务,同时希望由亚洲国家自己来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责任,除非存在某个核大国的威胁。这一政策后来被称为“尼克松主义”,其要点是美国准备从亚太地区收缩力量。

材料二

《时政评说》:“‘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依仗自己的实力与地位,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以西方价值观念为准绳、以北约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单极世界……因此,‘多极’与‘一极’之争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多极格局的形成尚需待以时日,多极化作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将在曲折中取得发展。”

二战后,美国以世界霸主自居。为什么此时美国能恪守对亚洲盟国的条约义务?(3分)

尼克松主义是美国战后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其基本倾向在于收缩美国的海外势力,收缩的重点是亚洲。那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亚太地区收缩力量的表现。2分

(3)“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变化?(1分)

(4)“‘冷战’结束后,美国能否建立一个单极世界?为什么?(3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1946年3月5日)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其间会充满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斗争。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几大力量也相对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多极化趋势,反映了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和历史的发展,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但也要看到,世界各种力量的发展仍很不平衡。

──江泽民《在武汉主持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1999年)

材料三

决定世界格局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与意识形态等,这些因素在综合运动过程中形成的种种力量对比就构成了不同的世界格局。不同的历史时期,各种因素在决定世界格局变化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

请回答:

(1)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开启了一个特殊的时代,为此美国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3分)

(2)据材料二归纳江泽民同志论述的要点有哪些?(3分)

(3)结合材料三,你认为决定20世纪40至90年代初和当今世界格局的最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2分)

当代世界政治格局 篇6

——《大国崛起》观后感

2009级经济学 肖代友

关于世界经济中心变迁与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研究

肖代友

2009级经济学1班 学号:0924411061 指导老师 姜泽华

概要:2006年,一部《大国崛起》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大国热”,本文以《大国崛起》的9个国家为主线,分析世界经济中心的变迁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从而分析世界经济格局怎样从孤立走向走向相互紧密联系,进而产生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和发展多极化的格局。从西班牙和葡萄牙打破隔绝、发现新大陆,到如今的“一超多强”、“大国演义”,世界经济中心在过去的几个世纪经历了数次关键的变迁,使世界经济格局也逐渐走向了今天的多极化发展趋势。世界经济中心的变迁使全球各经济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在不断的变迁中又使市场经济制度逐渐广华和深化(如从西方到东方的广化,从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的深化)。本文以时间为主线,以西班牙、荷兰、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俄国、中国为主要研究对象,探寻世界经济中心变迁的规律和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趋势,以及世界经济中心变迁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趋势之间的内在关系,为中国崛起道路寻找历史规律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世界经济中心 世界经济格局 变迁

世界市场

超级大国 多极化 国际新秩序

Abstract In 2006, The rise of great made by CCTV caused the superpower of a nation become a hot topic in China.This paper is based on 9 countries in the rise of great,analysis how the change of the world economic center influence the world economic,and analysis how all the economies get together and further developed to a multi-polarization world.At the beginning, Spain and Portugal broke the isolated and find the New Land.Then,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changed several times.Finally, Multipolarization world was born.The changing changed the world power, widened and deepened the capitalism(Form west to east, form mercantilism to liberalism etc.)This paper is based on time, and research on Spain Dutch UK Germany US Japan Russia, and China, explore the rule of the change and the trend of the world ,then analysis the inner link of the two, which is services for the rise of China.Key words world economic center , world economic structure, transition , world market , superpower , multipolarization , new world order

目录

概要..................................................................................................................................................2 绪论..................................................................................................................................................5 第一章 何为大国.............................................................................................................................6 第二章 从地中海到大西洋.............................................................................................................7 第三章 日不落的世界.....................................................................................................................8 第四章 欧罗巴老牌大国的新崛起.................................................................................................9 第五章 后来居上...........................................................................................................................10 拷打和考问整个世界—德意志.............................................................................................10 只与强者为伍—日本.............................................................................................................10 移民新国—美利坚.................................................................................................................11 第六章 异军突起...........................................................................................................................11 第七章 美国梦...............................................................................................................................12 第八章 群雄并起...........................................................................................................................13 结束语 五星出东方.......................................................................................................................13 参考资料.........................................................................................................................................14

绪论

在这个“中国崛起”的时代,任何关于大国崛起的话题都会是社会热点。2006年,历经数年,跨越各大洲,采访数百位全球知名专家学者,央视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孕育而生,在中国的民间和学术领域掀起了一股“大国”旋风。本文第一章何为大国对现代意义上的大国进行了诠释,第二章从地中海到大西洋主要阐述西方资本主义登上历史中央舞台,西葡对新航线的探索,荷兰和英国分别从商业和产业上进行创新,在各自的“大国时代”对资本主义制度完善作出的贡献,并最终在英国的手中奠定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主导地位,并形成了覆盖全球的殖民地版图。第三章日不落的世界主要介绍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的发展,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以及世界殖民版图的形成第四章欧罗巴老牌大国的新崛起阐述了欧洲大陆上的老牌大国法国、俄国的资本主义革命,第五章后来居上阐述了德国、日本、美国这些后来居上的新兴国家是怎样走上富强道路,世界经济中心和格局又是如何继续演变的第六章异军突起以前苏联的崛起和衰落介绍新生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与前景,并说明其对世界经济格局带来的新变化。第七章美国梦主要剖析美国在20世纪如何走上世界霸主地位第八章群雄并起剖析了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并论证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迫切性。结束语五星出东方作为本文的总结部分,为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寻找历史借鉴和前进方向。

第一章 何为大国

《大国崛起》中的大国,和古代中国定义的大国最大的区别在于国家对世界的主导和影响(古代中国的比较侧重于“天朝物丰”这样的大国目标)。当西方还在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当美洲、澳洲上的土著人还与亚欧非人类文明相互隔绝的时候,中国的文明足以傲视群雄。即使在1840年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的物质产品的生产能力仍然领先世界。可是,我们从未成为世界性的大国。

1405年,一支在当时的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海上之师抵达了非洲东海岸,这是中国离“大国”标准最近的一次举动,可惜,这支两万多人海上雄师没有做一个“大国”该做的事。

几十年后,一个叫哥伦布的冒险家用几只破船抵达了美洲的东海岸,他误以为自己到了充满香料的印度,因而把那里的土著居民称作印第安人。从此以后,更多的西方人来到这片新大陆,他们在这里进行欺诈、掠夺、占领,最终形成成熟的殖民制度。

因此,判断大国的标准不是国家绝对力量的大小,还要考虑世界影响、国际意识。我认为,封建制度时期的中国最终没能成为世界性的大国主要是因为缺乏“走向海洋”和“向往海外生产资料和产品”两大因素。

综上,世界性的现代意义上的大国注定源于西方。

第二章 从地中海到大西洋

欧洲文明发源与地中海沿岸的希腊与罗马,因此欧洲最早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都在地中海沿岸。

地中海沿岸最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发生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这样的对资产阶级影响深远的伟大运动,当时的欧洲人把地中海沿岸当做是整个世界(或者说是整个世界的中心),世界“七大奇迹”就是围绕地中海选出来的。可以说,地中海对资本主义作出的贡献是制度和思想。然而,我和辽阔的大洋比起来,地中海太小了;和整个世界比起来,欧罗巴太小了,于是,处于当时欧洲非主流地位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冒险家们开始了对未知大洋的探索(当时奥斯曼帝国对东西方贸易路上通道的阻碍、西方对香料和黄金的需求也是对大西洋探索的重要原因)。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这四个名字代表了新航路的四个里程碑。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对航海的支持换来了巨额财富,暂时改变了他们落后的体制下日益贫困的状态。

依靠强大的武力,西葡在非洲海岸、美洲大陆、亚洲部分地区(如菲律宾、中国澳门)建立了最初的殖民制度,掠夺了大量财富。

但是,它们并没有把掠夺的财富用于改变落后的制度①,而是用于骄奢淫逸,这种繁荣注定不能长久。

不久,位于尼德兰半岛上的小国荷兰,依靠对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对贸易制度的创新,完成了自己的小国大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荷兰几乎垄断了所有海上贸易,“海上马车夫”是他们留在航海史上 7 的荣誉。

由于大西洋沿岸国家的崛起,欧洲的经济中心也逐渐由地中海转向更为广阔的大西洋沿岸,这是经济中心的局部变迁,也为后来欧中的中心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从“郁金香事件”可以看出,荷兰缺的不是制度和运力,而是商品(产品),这注定经济中心将继续转移,转移到一个可以创造大规模商品的国度。

或许,荷兰的威廉王子去了英格兰是具有某种历史象征意义的②。

第三章 日不落的世界

英伦三岛,和欧洲大陆隔海相望,从未停止对欧洲大陆的交流。拥有北大西洋暖流的气候条件,这里的小麦和绵羊让这个国度相对富庶,这也为现代文明的诞生创造了物质基础。

牛顿、瓦特、斯密„„一个个巨人,对英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改进作出了飞跃性的贡献。有了《资本论》这类鸿篇巨制对制度和市场机制的阐述,再有了经典力学这类自然科学的新突破,加上“光荣革命”、《大宪章》这类政治体制上的突破,英国很快的走向现代。

1840年,对于中国,是一个历史分界点,而造成这个分界点的英格兰,自己也面临着一个历史新纪元,那就是工业化时代的到来!

工厂代替了工场,源源不断的社会产出运输到它们用坚船利炮打开的每一个世界角落,源源不断的工业原料和原始资本又从这些角落回流到英伦三岛,完美的良性循环又为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提供给资 本,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有位上层建筑的改造创造了经济基础!

通过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综合国力,英国很快击败了传统海洋大国西葡,“海上马车夫”荷兰,一段世界史上空前绝后的鹤立鸡群拉开了序幕!

不列颠成了世界经济中心,不断的向外扩张又使英国的文明传遍全球,它对殖民地的统治在西葡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大改变。在那些原本就拥有封建文明的地区,如中国和印度,英国以强大的武力为基础,对这些地区进行经济控制、文化侵略,摧毁了这些地区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对于那些富饶的处女地,如北美、澳洲,它们让大量的移民来这里开拓,这些移民又将英国的文明带来这这些新天地。

即使是现在,几十个英联邦国家和地区仍然把英国女王作为国家最高元首,这足以证明日不落名副其实!

第四章 欧罗巴老牌大国的新崛起

法兰西,从来不缺少天才的智慧,从来不缺少英明的君主,从来没有怀疑自己在欧洲大陆的中心地位。启蒙运动发生的主阵地,拿破仑的铁骑从这里出发,英吉利海峡的对岸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化,使得法国改革的步伐显得姗姗来迟。尽管如此,法国还是很快步入了资本主义大国行列!

相比之下,俄国进入这个圈子就显得更加步履蹒跚。相比之下,俄国的封建社会势力最强,资本主义萌芽程度最低。

彼得大帝,由于他个人的远见,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他的个人力 量将俄国挤进资本主义强国行列!

这一时期,世界经济中心无可辩驳的成了英国,但随着欧洲各老牌大国相继爆发的资本主义革命,扫清了它们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经济格局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不再是英格兰一枝独秀!

第五章 后来居上

拷打和考问整个世界—德意志

德国,一直不断的拷打和考问着整个世界③9德国的古典哲学为社会变革作出了重大贡献,德国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

当英国工业先声响起时,德意志正四分五裂,于是,强大的普鲁士承担了统一国家的重任,在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击败了丹麦、奥地利,基本统一了德意志,为国家工业化发展奠定了稳定的社会基础和政治环境。

很快,德国完成了英国上百年完成的变革,后发的优势使德国可以借鉴很多文明成果。由于德国从不缺乏天才智慧,所以他们从不缺乏创造力。

从莱布尼茨和牛顿关于微积分的“产权纠纷”可以看出,德意志正一步一步代替法国,成为英国在欧洲大陆最强劲的对手。英国世界经济中心变得不再那么纹丝不动。

只与强者为伍—日本

从封建时代到近代文明,日本都是一个擅于学习,与强者为伍的 国度、1853年,当美国的船只在横须贺

港打破了日本的封闭时,这个日出之国放弃了以中央之国为师理念,一步一步走向了脱亚入欧的道路。通过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了世界近代史上唯一一个主权完整的亚洲国度。

和德国一样,高度集中的国家权力、自上而下的不彻底改革,都埋下了战争的隐患。随着德国和日本的崛起,世界经济格局必将发生巨大变化,原有的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必然不适应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发展,这也是世界性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移民新国—美利坚

在北美,这片比英格兰更加广阔的土地,英国的文明种子生长出了比在本土更加绚丽的花朵。大量的欧洲移民,带了了文明与希望,广阔的新天地,让未来无限可能,注定他们将脱离宗主国,独立战争的爆发是历史必然趋势!

独立后的美国,在工业化道路上飞速前进(主要是北方),标准化的建立让这片相当于整个欧洲新天地大有

取代英国的态势!世界经济格局再一次发生了深刻变化。

第六章 异军突起

从某种意义上讲,第一次世界也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一次革命,它也催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 节被攻破,新生的制度让世界经济格局变得更加复杂。

计划经济的模式使工业化的步伐显得异常的快,与苏联的欣欣向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于是,社会主义vs资本主义被一些政治家等同于计划经济vs市场经济。

在整个20世纪,苏联作为一股异军突起的力量,它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第七章 美国梦

300年前,当英格兰移民乘坐着五月花号横穿大西洋来到马里兰,寻找一块清教徒能居住的“净土”时,“美国梦”(American Dream)已开始悄然萌芽。

从个人到国家意志,这个“移民的骄傲”从来没有停止过关于梦的追求。

在辽阔的密西西比,广阔的五大湖,圣劳伦斯,伊犁河„„美利坚复制着欧洲,又发展着欧洲。

它远离诸侯争霸的欧洲,这里,一个梦想照进现实的地方。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总量超越了自己的老师英国,一段新的大国传奇就此开始。一战和二战,让美国成为了欧洲的债主。

1944年,在一片森林,即使是有凯恩斯这样的旷世经济奇才的参与,还是无法阻挡美元变成“美金”。1此后的几十年,除了资本主义世界开始围绕着美国转。二战后,在马歇尔计划等政策下,美国推动了西欧的复苏,在亚洲很快又扶植了日本和中国台湾。慢慢的世 界经济格局又开始脱离美国的完全控制。最后,世界的三极开始形成。

美国一直致力于把自己的美国梦推向世界,进而一直深刻的影响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在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社会主义阵营开始解体,国际局势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群雄并起的多极化时代即将到来。

第八章 群雄并起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它不再是一枝独秀,欧盟、日本、俄罗斯以及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的中国都对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了挑战。

进入21世纪,国际经济格局又有了更多的新特点。

首先,世界各经济体的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趋势非常明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已成定局。这种体制下,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点波动都可能影响到整个世界经济格局,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子。

其次,国际分工利益明确,越来越多的产品开始由众多国家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来完成。

再有,随着新兴国家的崛起,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已经迫在眉睫;伴随着这种情况,新兴经济体和传统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利益加深。

结束语 五星出东方

进入新的世纪,任何关于中国的话题都将是社会的热点,在世界 经济格局中,中国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对自身经济制度的变革,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刚刚闭幕的中国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十二五“规划强调了许多“经济增长”的观念转变为“经济发展”目标),注重国内市场和社会公平(五中全会对“投资、消费、消费“的三驾马车顺序调整为“消费、投资、出口”体现了这方面的考虑),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毕将更加重要!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参考资料

①语出《大国崛起》第二集 ②语出《大国崛起—小国大业》 ③《大国崛起—德国》

④《世界近现代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

⑤江时学.《发展中大国崛起的影响》.《专家论坛》2010年3月:17—19页

当代世界政治格局 篇7

回溯“韩白之争”的全部经过, 细心者会发现, 韩寒向白烨发起攻击的导火索即源于“文坛”问题。2006年2月白烨在博客中贴出一篇文章, 主要观点为:“80后”写作还不能算是文学写作, 只能算是票友写作;“80后”进入了市场但未进入文坛。此文即刻招来韩寒在博客中的强烈回应——“文学和电影, 都是谁都能做的, 没有任何门槛。”“白先生文章里显露出的险隘的圈子意识。”“其实, 每个写博客的人, 都算进入了文坛。”

仔细考察两人针尖对麦芒的论争, 可以看出, 两人的“文坛观”截然不同:在白烨眼中的, 文坛只有一个——那就是由作协、纯文学期刊、鲁迅茅盾文学奖等机制构成的一个圈子, 只有进入了这个圈子, 或得到这个圈子认可的才能算是真正的专业的文学写作, 才能算是进入了文坛 (1) ;而韩寒则认为只要动笔写作并通过媒体公开发表传播了就算是进入了文坛。

但是韩寒的这句“其实, 每个写博客的人, 都算进入了文坛”, 只看到了问题的一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 就现实意义而论, “文坛”其实也是文学职场, 既然是职场总应该有些专业性, 不是所有写了作品然后在网络上发表传播的都可以称之为“进入文坛”。不过, 尽管韩寒的结论有语病, 但彼时以网络为中心的写作发表传播交流的专业的职场圈子事实上已经存在, 不仅存在, 而且已经具备与传统纸媒主流文坛分庭抗礼的力量。这就要回溯一番网络文学的诞生发展历史了。

在网络平台上写作、发表和传播中文文学作品 (即网络原创文学) 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海外留学生。 (2) 1998年, 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的流行真正开始引发了大陆网络原创文学的燎原之火。国内各类文学网站、文学网页和网络原创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形成世纪之交纸媒文学身边最令人瞩目的一道文学风景线。这时以网络为媒介的专门的文学圈子已经成为现实中的存在了。

然而, 它与既有的传统文坛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它是否可以按理论设想的那样凭借新兴的网络媒介独有的优势, 足以置传统纸媒主流文坛的影响于度外, 按自己的规律运转?

现实情况永远要比理论假设复杂得多。创生之初的网络原创文学资历浅, 力量薄弱, 不仅无法摆脱实力强劲、积累深厚的传统纸媒主流文坛的影响, 而且还必须倚赖后者。这表现在:首先最初网络原创文学的很多作者、受众与论坛版主、网页编辑并非网络上培养出来的, 而是来自纸媒文学。其二, 绝大多数网络写手并无致力于网络原创文学的不二忠心, 在网络上练笔、成名, 然后走上纸媒文坛, 被纸媒主流文坛招安, 是他们普遍的想法。其三, 网络文学评奖机制仍得借助于传统纸媒主流文坛力量来进行。其四, 一些文学网站为了维持网站运营, 与纸质出版签约、捆绑经营, 借助于后者的力量来保证网络写手获利, 从而笼络点击率高的写手。可以想见, 在这样情况下生产出来的网络文学文本仍然带有纸媒文学的思维印迹, 而无法获得真正的网络化特质。总而言之, 新生的网络原创文学在与虽已处于衰落之中, 但仍掌握着文学话语权, 实力强劲的纸媒文学相比拼而发展的过程中, 处于绝对弱势地位, 无法真正独立。

而这个网络化文坛真正势力大涨, 走出纸媒文坛这棵大树的遮蔽, 开始独立, 始于“80后”一代写作的登场。

事实上, 中国的网络一代正是始于“80后”一代, 当他们开始成长并渐渐独立思考表达时正是网络兴起的时代。网络对于这代人有着别样特殊的意义:对于他们的前辈甚至包括绝大多数“70后”一代, 网络只是工具;而对“80后”, 网络不仅是工具, 更是生存的空间, 一种生活方式。“80后”一代比前辈更习惯用网络的方式表达交流。“80后”写作现象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与前辈人主要通过文学期刊走上文坛不同, “80后”写手普遍习惯于选择网络作为自己练笔、写作、发表作品和与读者交流互动的主要媒体, 毫无疑问, “80后”也正是彼时网络文学的中坚力量。

正是“80后”一代人为网络原创文学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写手与受众。“80后”写手们在网络上写作、传播作品, 而点击阅读这些文字的往往又是同龄人。相似的生活经历, 相通的心理情怀, 相近的情趣品位, 很容易获得同龄读者的共鸣。如此这番, 就形成一个在“80后”人内部自我生产自我传播接受自我循环的机制和系统。不同于前辈人的, 对网络与生俱来的亲近感足以保证他们的作品获得高的点击率。凭借点击率, 在这个商业意识形态和大众传媒成为强势话语的时代, 这个“文坛”足以摆脱传统纸媒主流文坛的影响, 按自己的规律运转。这样, 就形成了不受传统纸媒主流文学权力制约的, 从写作主体、受众到文本真正网络化的“80后”自己的文坛。

情况还并非仅仅如此。在这个点击率、发行量、收视率、销量……总之是市场决定一切的文化时代, 文化出版商和企业化的出版社也瞄准了“80后”写作所蕴藏的商机, 纷纷出版点击率高的“80后”写手作品, 或与网络上点击率高的写手签约, 推出纸质出版物。 (3) “80后”写作的成功也启发了长期受发行量困扰的纸质文学期刊, 它们或刊载发表知名“80后”写手的作品, 或干脆摇身一变, 转向成为“80后”人的文学读物。 (4) 这样, 在这个商业意识形态成为强势话语的时代, 凭借点击率, “80后”以网络为中心的“小宇宙”竟然拉动了纸质的文学出版和部分商业化的文学期刊。“80后”的文坛像滚雪球一般从网络扩张到纸媒。至此, 当代文学的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 以“80后”写作为主力的网络文坛真正崛起, 并成为纸媒文坛之外的一支独立的文学力量。在网络化文坛与传统纸媒文坛两者权力的对比中, 后者已从无到有, 从弱势到强大, 借助市场与大众传媒的力量, 成为传统纸媒主流文坛之外的又一大文学生产传播系统。再反观“韩白之争”, 我们发现其重要意义在于:它标明了网络文学发展历程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即后者在经历草创之初的艰难生存后的真正崛起、独立, 足以与传统纸媒主流文坛抗衡。

而今, “韩白之争”已过去四个年头。继“80后”之后, “90后”一代也成长起来, 加入到网络写作和消费的大军中。另一方面, 凭借日新月异的网络终端技术和累积的网络文学商业化运作经验, 网络文学在产业化的道路上继续大步前进, 网络文学正在取代上世纪80年代传统主流文学在大众传媒中扮演的角色:新世纪以来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一系列影视剧在荧屏银幕热播, 而2010年更被有关人士称为网络小说改编年;由网络类型小说所掀起的穿越、悬疑、玄幻、后宫题材热潮也刮到了影视媒体……与此同时, 传统纸媒主流文坛的空间则在进一步萎缩, 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存和发展困境” (5) 。其突出表现是:读者人数持续下降, 专业作家愈益走向自我封闭, 并且走向“圈子化”, 文学期刊老龄化。 (6) 不过就此断言传统主流文坛会迎来“灭顶之灾” (7) 目前还为时尚早, 因为凭借主流意识形态的力量, 以及其内部在困境中的自我蜕变与更新, 这个文坛还会继续如履薄冰地走下去。并且因为前者——主流意识形态的支持仍在当前文坛格局中维持主流的地位。

近年来传统纸媒主流文坛也开始放下身段, 向网络文学作者示好招安, 但是因为两种文学生产系统内容机制与运作规律毕竟泾渭分明, 所以这种互动也只能流于皮相。从根本上而言两者仍是两股道。可以断言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 这样的发展趋向与文学格局仍将维持。在这相当的时段内, 传统的主流文学挑战与机遇并存, 在维持规模数量的同时, 如何保质求精, 形成与网络文学与大众文学不同的高端精品路线正是前者亟须解决的具体问题。

参考文献

③春风文艺出版社与郭敬明签约, 长江文艺出版社郭敬明主编《最小说》。

⑤⑦於可训:《新世纪文学的困境与蜕变》,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10 (3) , 第35页, 第34页。

看懂世界格局 篇8

金融危机后,压在中国人头上最大的问题,并没有随着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四处“救急”而缓解多少。原因很简单,中国商品昔日的最大买主——欧洲、美国、日本的订单大幅度下降,而他们所提供的购买力绝非其他经济体可以轻易弥补得上。

所以,中国人必须找到一个“黑洞”,这个“黑洞”必须可以提供足够的购买力,吃下中国生产的商品。这是一个超级难题,但是中国找到了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法——国家投资。

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的第一个应对措施,就是4万亿投资的出台以及接着放出的10万亿信贷。

这些巨额资金被释放出来,化做滚滚洪流,径直流入由国家主导的铁路、公路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俗称“铁公基”)。这些巨型项目,将中国的剩余产能统统吃下。

这并非全部。因为在地方层面,成千上万的工程项目同时上马。这些大大小小的由国家和地方主导的项目合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需求,这些需求不仅能够消化剩余产能,而且会拉动中国经济在高速车道上继续飞驰。

同时,一切直接和间接牵涉其中的经纪人,在为政府投资活动提供服务的同时获得报酬,这些报酬将会化做他们的购买力。这种流动性和购买力将会化做经济运行的动力,推动整个经济体系继续运作。继而,全社会经济行为得以运行,循环不止。

然后,这个循环将一轮一轮进行下去,这就是我们天天听到的“扩大内需”。要做到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中国之所以能够做到,其最大的保证是中国政府手中握有一笔巨大的财富,那就是占世界面积7%的土地。

到了今天,这笔财富变成了国家经济的定海神针,中国因此即可从容释放资金。

货币和货币流动的背后,若是没有实物财富对应的话,后果就是恶性通胀;而中国新释放出来的货币流动,背后有一大笔实物财富与之对应。而且,这笔财富数量巨大,只要掌握好节奏,这个“中国经验”即可高枕无忧地进行下去。

改革的成本

在二十世纪90年代的分税制改革中,中央有了困难,可以找省级政府商量;省级政府可以跟市级政府商量;市级政府可以跟县级政府博弈;县级政府可以找乡镇政府商量;乡镇政府可以卖集体财产,还可以集资。但是,对老百姓来说,事情就完全两样了。原因很简单,他们作为最基层的经济单位,找谁博弈去?

在当时的改革措施中,最有魄力的莫过于当时的国企改制。所有的国有企业之中,对于大企业和重点企业采取“抓大”政策(全力支持),而对于中小企业则采取“放小”的政策(放手私有化,交给私人资本去经营)。对于工人,其做法是,大量国企工人下岗,以少量资金对其工龄实行“买断”,从而推向社会,令其自谋职业和出路——这是“尴尬年代中最尴尬的人”所承担的重担和成本,但是这绝非全部。这引发了一个个意想不到的效应:

第一个效应,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阶级从此淡出历史舞台,他们的位置渐渐由农民出身的打工者(农民工)代替。

这些农民工吃苦耐劳,能够接受最低的待遇:因为他们在家乡的土地,可以为他们提供微薄但实实在在的最后保障,使得他们可以接受城市原有产业工人所不能接受的最低待遇。

第二个效应,是作为第一个效应的结果而产生的,那就是中国企业的负担降低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雇用农民工的企业,除了每月几百元的工资之外,不必再为员工提供任何待遇和福利,这是全球独一无二的成本优势。

这一“优点”是如此突出,从而将企业的人工成本压到了最低——低到了全球投资者都眼热、眼红的地步。形势已经如此明显:一旦阻碍全球投资者进入中国的藩篱被打开,他们就会蜂拥而入,来分享这全球最大的盛宴。

欧洲的未来

有了中国的救助,有了法德双核的全力自保,欧元区的未来算是保住了。

对中国来说,这是双赢的事情。欧元区保住了,就保住了中国自己那16.1%的对外贸易份额,尤其是那20%的出口份额。而且,若是通过恰到好处的操作,这两个份额可能还会上升!

此外,欧元区的存在意味着美国的压力可以有人替他们分担。欧元区也不吃亏,他们不用整日惶惶不安地担心自己的生存问题了。

于是,法德双核终于能够定下心来想一想。他们痛定思痛,终于做出了兵分两路的战略规划。

第一路:由德国人挂帅,任务是主持进行内部整合,逼“欧猪五国”(国际经济媒体对欧洲5个较弱经济体的贬称)交出经济主权,并且进行经济改革,打好基础,才好在未来同中、美一决高下。

第二路:由法国人挂帅,任务则是主外,目的就是继续推进“地中海联盟”计划——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欧元区大军所到之处,人仰马翻。纵横江湖数十年的卡扎菲上校栽下马来,丢了性命,为他2008年拒绝加入“地中海联盟”的行为付出了血的代价。

大计既定,为了永久杜绝美国人“击破希腊这艘小船,危及整个欧元区连环船”的局面再次重演,法德决定将“金融话语权”从英美手里夺过来。

未来,在欧洲的地盘上,欧洲人将再也不会承认华尔街那颠倒黑白的“三大评级机构”,欧洲人要建立自己的评级机构。在欧洲人的心目中,未来自己的评级机构,干的就是给华尔街三大造谣机构掘墓的活儿。实际上,这一点同中國人想到一起去了,中国人的动作更快,那杆挑战者的大旗已经竖了起来——大公国际。跟三家造谣机构相反,中国人的评级机构就是要做到“大公正、大公平”,而且要将业务做到“国际”,覆盖全球。

欧洲人接下来的动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011年11月8日到9日,欧盟在布鲁塞尔举行峰会,这次大会的主题只有一个:请大伙儿做出最后决定,到底以后是跟着美国人混,还是跟着欧元区混?

这次大会,获得了99%的成功。欧盟全部27个成员国中,有26个同意缔结政府间条约,强化财政纪律——只有英国拒绝参加。

这一步非同小可,这意味着欧洲各国在危机重压下终于抛弃疑虑,朝着未来统一的“欧洲国”迈进了一大步。

可以推想,在不久的将来,一个真正统一的、强大的、内部得到合理整合的新的欧元区即将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在较远的未来,一个面积超过432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5亿、经济总量远超美国而稳居世界第一的超级经济体将出现在地球上。

上一篇:房地产抵押权注销申请书下一篇:供电所抢修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