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政治思想》

2024-08-30

《当代西方政治思想》(共8篇)

《当代西方政治思想》 篇1

《当代西方政治思想》第一次作业

一、填空题 1.提出了“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的命题。

2.政治产生于从野蛮时代进入时代之后。

3.从实质上看,古老的观念认为,政治就是“正义”或“善”,把政治看成最高的善,看成。

4.在古希腊,“政治”的原意为城邦,指城邦中的。

5.在当今西方许多学者看来,政治就意味着普遍的。

6.广义的政治思潮是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居支配地位的。

7.“天赋人权”说是一种关于人的的学说,倡导作为社会成员的一般的“人”的权利。8.是一种用市场交易关系来解释政府的起源及其体制的合法性的理论。社会契约论

9.社会契约论的直接来源为古法中的社团法、合伙法。10.指的是民主制度的一种类型,是近现代国家实行民主的一种制度安排。11.是古希腊、罗马城邦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

12.密尔的《》一书被认为是确立代议民主制的经典著作,影响深远。

13.第一次明确提出分权理论的是自由派思想家是。

14.三权分立学说的集大成者是。15.是西方政治的一个核心制度。

16.当代系统地阐述保守主义权威观的是。

17.首倡“专家治国”论的是主张“管理革命”的美国哲学教授。

18.从专家治国的理念出发,丹尼尔·贝尔主张以制取代自由民主制。

19.竭力倡导“”的是英国工党领袖布莱尔。

20.法西斯主义兴起于意大利,在德国又称民族社会主义——“”,在日本则表现为天皇制军国主义。

二、判断题

1.最早提出人权理论的是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洛克。()

2.托克维尔指出,直接民主实质上是大众民主,其最大弊端是可能导致“少数暴政”,导致对个人自由的侵害。()

3.美国是第一个以宪法形式确立三权分立的国家。()

4.保守主义在西方政治生活中长期居主导地位,是一种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政治思潮。()

5.现代政党最早诞生于英国。()

6.保守主义的对立面是激进主义而不是自由主义。()

7.近代意义上的政治保守主义,出现在法国大革命之后,即18世纪末。()

8.保守主义的鼻祖为英国思想家洛克。()

9.20世纪的社会民主主义是革命的社会主义。()

10.作为改良主义思想体系的社会民主主义的源头,其首创者为伯恩斯坦。()

三、简答题

1.现代政治生活具有哪些特征?

2.如何理解政治思潮的含义?

3.当代西方政治中流行的主要思潮有哪些?

4.“天赋人权”说的含义和精髓是什么?

四、论述题

1.试述当代人权观的内容。

《当代西方政治思想》 篇2

一、当代西方学者低碳经济思想透视

当代西方学者的低碳经济思想主要散见于诸多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经济学著作之中。现择其代表性人物及其观点介绍如下:

1. 肯尼斯·波尔丁的“太空船经济”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波尔丁是当代西方学者中从可持续发展视角出发, 将物质循环理念引入经济学的第一人。1966年, 波尔丁发表了他的著名论文《即将到来的宇宙飞船经济学》。在文中他提出了“太空船经济”理论, 该理论认为, 地球资源与地球生产能力是有限的, 必须在自觉意识到容量是有限的、未来是封闭的地球上, 建立循环生产体系。强调在封闭的“宇宙飞船”中, 只有对其中的资源储备和环境条件倍加爱护, 才能维持乘员 (地球人) 的生存, 否则将会毁灭。因此, 该理论主张以储备型经济替代传统的增长型经济, 以休养生息经济替代传统的消耗型经济, 以低碳经济替代传统的单程式经济, 以福利量经济替代传统的生产量经济[1]。“太空船经济”试图回答:人类这个宇航员怎样才能驾驶地球这个小小的飞船, 怎样才能权衡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这四者之间的关系[2], 该理论最有价值之处就是要求人类抛弃传统的单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即“牧童经济”, 代之以反馈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低碳经济”。

2. 迈克尔·布劳恩加特和贾斯特斯·恩格尔弗里德的“聪明的产品体系”思想。

德国的迈克尔·布劳恩加特和贾斯特斯·恩格尔弗里德提出了以“聪明的产品体系”为核心的低碳经济思想[3]。他们把产品分为三类: (1) 消耗品。这里的消耗品是指一般只使用和消耗一次然后就变成废弃物的产品。为了使一种产品成为合格的可消耗产品, 它在废弃后必须能够进行生物降解, 能够把自己转化成另一种生物的食物, 而不留下任何可能造成危害或累积的有毒残渣。从根本上来看, 它必须有能力变回泥土, 在它的分解过程中不含有任何有害的中间过程。 (2) 服务产品。它主要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耐用消费品, 也包括非耐用品, 如包装。他们认为, 人们想从这些产品中得到的不是产品本身的所有权, 而是这项产品提供的服务。在“聪明的产品体系”下, 这些产品不出售, 而是许可购买者使用这些产品, 而所有权仍然由制造商保留着。当消费者购买了一台电视机或一辆车时, 你所购买的仅是使用它的权利, 这种许可权是可以自由转让的, 但是该产品却是不能被扔掉或处置掉的, 它必须由最后的使用者还回来, 或者涉及到比较大的装置时, 由制造商或零售商运走。在一个“聪明的产品体系”中, 服务产品的设计将便于全部拆卸, 以利于再利用、再制造或回收利用。这要求有一种崭新的模仿自然的设计原则:废物等同于食物。制造商不再只是考虑产品走出厂门时的价值, 同时也必须考虑到产品返回工厂时的价值。 (3) 不可出售的产品。所谓不可出售的产品是指有毒化学品、放射性物质、聚氯联苯、重金属等诸如此类的东西。对这些产品而言, 不存在任何在环境内部的“循环”, 因为它们不可能被并入任何连续的或循环性的过程中而不造成任何危害。一个“聪明的产品体系”将努力从设计上就使消耗品中不含有不可出售的产品, 最终将其排斥在所有服务产品之外。同时, 不可出售的产品必须逐步退出, 被其它产品替代, 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找出安全有效的储藏方法。

布劳恩加特和恩格尔弗里德所建议的将制造商与他自己所生产的废弃物捆绑的做法即低碳经济的“生产者责任延伸”的制度和理念, 抓住了废弃物产生源头, 责任应由制造商承担, 这样可以为公司重新设计甚至重新考虑他们的企业和生产过程提供强烈的动机。

3. 保罗·霍肯的“商业生态学”理论。

保罗·霍肯的低碳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3]: (1) 线性经济存在严重的弊端。霍肯认为, 我们现在所建立的仍是沿袭工业革命之初的强调不受任何约束的增长的“线性的”低信息质量的工业生态。 (2) 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霍肯的低碳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商业活动生态化转向的研究, 而“所谓商业的生态学模式, 是指任何废物对于别的生产方式都存在价值, 因此一切都可以回收、重新利用和循环再生”。他认为通向可持续发展有三条途径:服从“废物等于食物”的原则, 在工业生产中完全彻底的消灭废物, 即低碳经济的途径;从一个建立在碳的基础上的经济转变为一个以氢和阳光为基础的经济;建立起支持和加强恢复性行为的反馈体系和责任体系。这三条途径在他看来都遵循着一个榜样———大自然。低碳经济模式———第一条途径, 即最重要的途径———不仅当场节约了资源, 而且重新安排了人类与资源的关系———从线性关系变成循环的关系, 这将极大的增强人类在减少环境恶化的同时享受繁荣生活的能力。 (3) “系统设计”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占据首要位置。他认为, 一个循环的和恢复型的经济是摇篮到摇篮的全程的思考, 因为每个产品或副产品甚至在被生产出来以前就已经想好了它随后的形态。设计者必须从一开始就把这一产品将来的用途和避免废物考虑在内。 (4) 应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健康商业。按照霍肯的观点, 目前的企业活动构成了对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威胁, 企业人士要么致力于把商业改造成为一项可恢复生态环境健康的事业, 要么就将社会推向坟墓。因此, 必须重新认识企业的性质、企业的经营、企业的活动对社会的影响。他认为, 企业的出路在于通过服务、富有创造性的发明和高尚的道德伦理来为人类普遍造福。

4. 巴里·康芒纳的“控制等同于失控”思想。

巴里·康芒纳是美国著名的环境科学家。他的低碳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 (1) 在对待污染物的问题上, 预防胜于控制, 因为控制的结果最终必然是失去控制。康芒纳认为, 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可以用两类方法进行补救:一类是保留该活动但外加控制装置, 把产生的污染物管理起来或销毁掉, 使之不进入环境中;另一类是改变产生污染物的活动来消除污染物。 (2) 经济及技术因素导致资源未能完全实现循环利用。康芒纳以美国为研究对象, 剖析了废弃资源未能循环利用的经济和技术因素:从经济因素来看, 市场竞争使同类产品的生产向大企业集中, 而这些企业由于成本原因选择一次性包装, 而放弃使用可重复利用的包装物。从技术因素来看, 人类生活在两个世界中, 一是与所有其他生物共同居住的自然世界, 二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世界, 康芒纳称之为“生物圈”和“技术圈”。“生物圈”存在着一个“大自然最了解自己”的法则, 表明生态圈自身是和谐的, 其成员之间以及每个成员与整个系统之间都是相协调的, 这种和谐的结构是地球50亿年生物进化的结果。而与“生物圈”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技术圈”是由变化过程快且种类繁多的物品和材料构成的, 如“尼龙在技术圈里是有用的新产品;但是在生态圈里, 由于没有受过进化的检验, 却是有害的入侵者”。 (3) 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并从源头预防污染。这些措施包括:重新设计经济系统;引导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充分发挥环境民主的力量;政府采购应发挥积极作用。康芒纳还强调要注重意识形态问题, 他认为, 在真正的社会主义经济下, 生产和决策理应与意识形态相一致, 由社会决定, 这样就能考虑到环境因素, 也就不会发生冲突了。

5. 艾默里·洛文斯的“自然资本理论”。

艾默里·洛文斯在能源、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战略领域的研究很有建树。洛文斯认为, 地球生态系统无偿为人类提供服务, 离开这些服务人类将难以生存, 而采用可提高资源生产率的先进技术对我们经营商业的方式做某些简单改变, 就可以为今天的人类和后代带来惊人的利益。在洛文斯看来, 通往自然资本论的进程中, 商业经营模式会发生以下四方面变化[5]: (1) 大大提高自然生产率, 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使用。这一变化即低碳经济所倡导的减量化原则。洛文斯认为, 在减少从耗竭到污染的浪费性的和破坏性的资源流动过程中, 存在着巨大的商机。有远见的公司通过先进技术成倍的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 可以使自然资源获得巨大的节约, 公司本身也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2) 转向在生物学上受到鼓励的生产模式, 即低碳经济模式。自然资本论追求的不仅是减少废料, 而且要从根本上改变废料观念本身。在封闭循环的生产系统中, 按照自然的设计模式, 每一种产品最终要么作为一种像混合废料那样的养料无害的回到生态系统中去, 要么变成一种用于另一种产品生产的原材料。 (3) 向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的商业模式转变, 即低碳经济所倡导的职能经济或服务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带来一种全新的价值观———从一种把商品的占有作为其富裕量度转变成一种对质量、实用性和功能的不断满足来衡量富裕程度的经济模式。 (4) 对自然资本再投资。洛文斯认为, 已经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资源生产率的资本家, 必须对恢复、保持和扩大最重要的资本形式———他们自己的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基地投资。洛文斯认为, 在实行有利于环境的变革方面领先的企业, 可能会获得异乎寻常的利益, 而那些被认为是不负责任的公司则可能会失去它们的特许经营权、它们的正统性和大量钱财。

6. 莱斯特·R·布朗的“生态经济”思想。

莱斯特·R·布朗在他所著的《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一书中, 阐述了他如下的低碳经济思想[6]。 (1) 效仿大自然重新设计经济发展模式。目前“以化石燃料为基础、以汽车为中心的用后即弃型经济, 是不适合于世界的模式。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太阳/氢能源经济”。这种经济所生产的产品是在摇篮到摇篮的生命循环中运转, 而不是在摇篮到坟墓的过程中运转。这种设计意味着要效仿大自然的环形流动模式, 即闭路循环的模式, 去取代现在那种直线型的流动模式。 (2) 反对过度消费和物品用过即弃。布朗认为, “20世纪中叶出现了两种形成全球经济演变的观念, 即有计划的将用品废弃和东西用完就扔。二战后, 这两种观念作为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途径在美国都被经济采用了, 似乎东西耗损的越快, 扔的越快, 经济发展的也就越快”。这种观念造成了发达国家过度的消费。布朗认为消费应适度, 并尽可能避免使用一次性物品, 代之以可循环利用的物品。 (3)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新技术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非材料化, 但同时, 也正是导致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开采和环境迅速恶化重要原因。

7. 艾瑞克·戴维森的低碳经济思想。

艾瑞克·戴维森是美国的资深科学家。他的低碳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7]: (1) 垃圾是包括农业、工业和消费行为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 这些东西被我们丢弃, 可能会逐渐渗透、扩散并消失在环境里。 (2) 在垃圾问题上存在着“科技动力学定律”。一是问题守恒说。问题永远不会消失, 它们只是被取代, 一个紧接着一个。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 则会衍生另一个新问题;二是科技挑战总是不断增加。当人口数量增加, 但自然资源数量持续不变或是减少, 则科技挑战的规模、个数和复杂度都会增加。 (3) 产品应采用“内建式 (built-in) 回收设计”以彻底解决垃圾问题。“内建式回收设计”即由制造商亲自来设计生产可回收的产品。与布朗一样, 戴维森崇尚建筑设计师威廉·麦克多诺所提出的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法, 即重新设计产品。这种“内建式回收设计”作法不仅可以节省填埋垃圾的空间, 也可以降低污染物渗入河流与地下水的几率。 (4) 政府应发挥积极的作用, 创造经济诱因, 如通过征税或抵税来抑制或奖励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破坏或保护资源环境的行为。同时, 人类应多投入一点“心力”来预防资源和环境的耗竭与污染, 远胜过将来耗费更长的时间、更多的资源来进行“治疗”。

8. 唐奈勒·H·梅多斯等的低碳经济思想。

唐奈勒·H·梅多斯在《超越极限:正视全球性崩溃, 展望可持续的未来》一书中, 论述了其低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8]。 (1) 即使是服务业所占份额越来越多的“后工业时代”, 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工业为基础、以世界各地进口的原材料为基础的, 最终产品寿终正寝后 (即垃圾) 仍将返回地球。 (2)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回收并重新利用原材料的出发点是不同的。“贫穷的社会由于资源稀缺, 总是回收并重新利用原材料。富有的社会由于归宿匮乏, 正在重新学习如何回收利用原材料”。 (3) 预防污染的源头治理即使在工业化国家也并未大规模实施, 并且末端治理模式存在诸多弊端。梅多斯认为, “防止污染的思想并没有遍及整个工业化世界。在欧洲, 80%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是投资在‘末端处理’的清洁技术, 只有20%是用于改变生产制造方式”。 (4) 梅多斯等人相信, 经过努力, 现代人类经济最终也会走向低碳经济。这种努力主要包括:对产品重新进行最终可以拆分和回收的设计;提高产品的寿命并从源头减少原材料的使用;在对付最危险的污染物及帮助世界摆脱环境制约方面, 全人类需要认识到并协同一致的及时行动。

二、当代西方学者低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综上所述, 当代西方学者的低碳经济思想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当代西方学者的低碳经济思想与他们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密不可分, 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低碳经济思想见诸于这些学者的与可持续发展直接相关的著作之中。波尔丁将地球视为一艘孤立的宇宙飞船, 在飞船里, 人类若想获得无限生存, 必须在不断再生的生态圈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霍肯认为, 在工业生产中彻底消灭废物的低碳经济是通向可持续发展的三条道路之一。洛文斯和布朗更加积极倡导将目前建立在炭基础上的经济转变为以氢和阳光为基础的经济。在他们看来, 虽然有多条途径通向可持续发展, 但低碳经济是最基本的路径。

2. 自然资本已成为制约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在漫长的历史时代里, 人类由受制于自然环境到摆脱自然的束缚并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控制和利用自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经济模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霍肯、洛文斯、布朗等一批著名学者不断强调人类需要一场环境革命, 并认为这场革命的理论基础是自然资本理论。在他们看来, 限制人类社会发展的, 正是生命本身。他们认为, 过去稀缺的是人造资本, 自然资本非常丰富;但现在的情况变了, 自然资本越来越稀缺, 而人造资本则越来越雄厚。因此, 必须停止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本的无情掠夺, 阻止地球生态系统走向衰落。

3. 在污染问题上, “源头预防”至关重要。

霍肯、康芒纳和梅多斯等十分重视对影响环境的污染物进行源头预防。他们认为“预防”胜于“控制”, 因为“控制”的结果必然是“失控”。他们对传统的“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持强烈的反对态度, 认为在自然界中, 堆积成山的废弃物是无法转移的, 把污染物暂时藏到环境中的某个不惹人注意的地方的变戏法行为, 迟早是要露馅的, 这些污染物总有一天要出来做怪。因此, 源头预防和减量化胜过末端治理。

4. 低碳经济模式要效仿大自然, 进行“系统设计”。

康芒纳、霍肯、布朗和戴维森等都积极倡导经济发展模式要效仿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在他们看来, 大自然中一个物种的消耗成为另一个物种的食物, 混乱和失衡虽然也会发生, 但生态圈能够自我纠正和自我恢复。一个循环和恢复型的经济也应该在从摇篮到摇篮的生命循环中运转, 而不是在从摇篮到坟墓中的过程中运转。每个产品或副产品在被生产出来以前就已经想好了它随后的形态, 设计者必须从一开始就把这一产品将来的用途和避免废物考虑在内, 这样, 就不会产生危险的和生物学上无用的废物。

5. 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西方学者们认为低碳经济发展需要同时发挥市场和政府两方面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政府不仅通过法律对保护生态环境起到强制作用, 而且还可通过征税或减税等经济手段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破坏或保护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抑制或奖励。同时, 政府还要积极引导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低碳经济实践, 通过教育提高公众的低碳经济觉悟, 使之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

三、当代西方学者低碳经济思想的学理意义

自我国引进低碳经济概念以来, 国内政府部门、产业界和学术界对低碳经济的研究非常活跃,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维度对该领域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积极的探索, 全面而深入地探究当代西方学者的低碳经济思想, 既能丰富我们正在进行的低碳经济理论研究的内容, 更能有助于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准确把握低碳经济的内涵, 从而为低碳经济的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

1. 低碳经济的定位。

研究低碳经济的定位就是让我们明白, 我们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的关键目的是什么。无论是从波尔丁的“太空船经济”理论, 还是洛文斯的“自然资本理论”和布朗的“生态经济”思想中, 我们都可以看出, 西方学者们认为低碳经济最主要的目的是解决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约束;另一方面是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影响。这决定了低碳经济的二维定位, 即资源环境和经济增长或发展模式。那种主张低碳经济三维定位 (即经济、社会和环境) 的观点, 实际上是对低碳经济概念的泛化, 将低碳经济等同于可持续发展。我们说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选择, 但低碳经济并不等同于可持续发展, 否则就没有必要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新的概念。尽管低碳经济模式会产生社会效益, 如拉长产业链, 增加就业, 但这是低碳经济的溢出效益而不是其主线。

2. 低碳经济的外延。

研究低碳经济的外延就是让我们明白, 我们提出的低碳经济概念所指的边界和所涉及的领域。布劳恩加特和恩格尔弗里德的“聪明的产品体系”思想以及康芒纳、霍肯和布朗等都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效仿大自然生态系统思想, 都强调资源环境和经济增长或发展模式的二维定位决定了低碳经济的外延是“经济”, “低碳”是这一新的经济模式区别于传统经济模式的特征。低碳经济是通过“低碳”达到“经济”目的, 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这里的“经济”既指经济活动, 也指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模式是经济活动的表现方式。在经济学中, 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就是说经济活动所包括的生产、交换、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 构成了低碳经济外延的内容。根据约翰内斯堡世界可持续发展大会通过的实施计划, 建立可持续生产与消费模式问题是目前发达国家普遍关注并积极实践的一个热点。根据德、日及我国目前低碳经济的实践来看, 低碳经济外延的重点都放在生产和消费领域。尤其对我国而言, 建立可持续生产与消费模式的途径就是发展低碳经济。

3. 低碳经济的核心标准。

波尔丁的“太空船经济”理论、洛文斯的“自然资本理论”和康芒纳的“控制等同于失控”思想都特别强调通过改变物质的流动方式来发展低碳经济, 因此, 在低碳经济中, 改变物质流动方式的目的是降低“通量”, 使之与生态系统的“容量”相适应。效率是衡量经济增长绩效的通用标准。传统效率指标是劳动生产率的或其他资本要素投入的效率。低碳经济关注的“通量”是物质, 是资源和能源, 所以, 其效率应该是资源能源生产率, 这就是国际上流行的生态效率概念, 它是连接资源、经济和环境的“节点”指标, 其实质反映了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理想的生态效率是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相脱钩。只有经济活动的生态效率高, 才可能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投入, 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低的污染排放, 取得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因此, 生态效率是低碳经济的核心标准。

因此, 当代西方学者的低碳经济思想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低碳经济的内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根据对低碳经济的上述界定, 我们可以将低碳经济的内涵概括为:低碳经济是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中的资源流动方式实施了“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无害化”管理调控的, 具有较高生态效率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体讲, 就是根据“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无害化”原则, 以物质管理方法为基础, 依靠科学技术、政策手段和市场机制调控生产和消费活动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流动方式和效率, 将“资源———产品———废物”这一传统的线性物质流动方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模式, 充分提高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生态效率, 以最少的资源能源消耗, 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低的污染排放, 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形成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9]。

目前, 在我国的低碳经济理论研究中, 对当代西方学者的低碳经济思想研究是最薄弱的环节, 这与我国当前正大力借鉴西方低碳经济的实践相比, 显得很不对称和谐调。对西方当代学者的低碳经济思想进行深入探讨, 有助于将低碳经济发展置于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 并对低碳经济实践发挥科学的指导作用。

摘要:从波尔丁的“太空船经济”理论到布朗的“生态经济”理论, 集中体现了当代西方学者的低碳经济思想, 尽管在他们的理论中对低碳经济本质内涵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但共同认为, 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自然资本已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在解决污染问题上, “源头预防”至关重要;低碳经济模式要效仿大自然进行“系统设计”;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深入探究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全面深入理解低碳经济的内涵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

关键词:低碳经济,思想,述评

参考文献

[1]Kenneth E.Boulding (1996) , “The Economics of the Coming Spaceship Earth”, in Henry Jar-reet (ed.)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a Growing Economy, Baltimore MD: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石中元.来自地球村的报告[M].青岛:青岛出版社, 1995:313.

[3][美]保罗·霍肯.商业生态学[M].夏善晨,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76-79, 43, 14, 56-81, 1-2.

[4][美]巴里·康芒纳.与地球和平共处[M].王喜六,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36, 10-95.

[5][美]艾默里·B.洛文斯.自然资本论导读 (上、中、下) [J].王乃粒, 译.世界科学, 2000 (8-10) .

[6][美]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M].林自新, 译.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3:22, 138.

[7][美]艾瑞克·戴维森.生态经济大未来[M].齐立文, 译.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3:106-120.

[8][美]唐奈勒·H·梅多斯.超越极限:正视全球性崩溃, 展望可持续的未来[M].赵旭,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5, 81, 101-102.

《当代西方政治思想》 篇3

关键词:中西方;思想政治;途径比较

大学生政治素养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结构上也在不断地调整,结构的内容逐渐变得更加多元,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也更加丰富。政治素养的综合性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多样化的必然要求。

一、新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思想素养

思想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大学生思想素养的发展是与时代的要求和教育的目标相吻合的。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

道德品德、健全人格、热爱生命以及人文情怀是党的教育方针中对人才最基本的要求,要求每一个大学生能够从小认识到生命来之不易,对生命尊重,包括对自我生命和大自然中所有生物的珍惜和热爱,这是学生善良品质培养的开端,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培养一些优秀的道德品质,形成对自我基本的约束,保证自我行为不对社会造成伤害;同时,要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对周围的人和物进行关注和关心,形成热情而积极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思想素养是对素质的要求,但是其素质具体落实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践行党的教育方针的过程。

2.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高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各国在21世界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高速发展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教育家不断研究和更新思想素养的结构体系,不同的研究充满差异也形成一些基本的共识,思想素养不是单一的知识要求,思想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只会更加多元和多样。以思想素养中文化基础的要求为例,在19世纪和20世纪各国的教育目标都注重的是知识量的关注,要求学生能够知道和熟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在21世纪,各国知识基础要求更主要的放在知识的运用上,学生不是知道思想政治理论,而是能够自主吸收和内化知识,并熟练进行运用,多样化和创新性的知识重建,具备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品质。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需求

近年来素质教育改革在各级各类学校不断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生在学习中已经逐渐突破被动学习模式,开始了自主学习热潮,亲身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也有被动的知识接受发展为有声的言语交流,由单一的课堂知识传授转化为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互动交流——课后延伸学习为一体的主动学习,学习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由于是师生对思想素养的了解没有跟得上时代的要求,目前仍然有很多人认识大学生思想素养培养的关键在于基础知识的传授,这使得在教学中出现新型教学模式的表面化和形式化特征,表现为课前自主学习引导性问题封闭,课堂互动交流氛围活跃而无多样化见解,课后延伸学习仍然单一表现为习题巩固,学生的能力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个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素质改革的推进和深化,首要环节就是要引导教师和学生对思想素养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1.学校课程教育与其他途径相结合

学校是西方国家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在西方高校课程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课程名称,各学校主要围绕主题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在主题上集中表现为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宗教教育,据此设定的课程包括20多种,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進行选择。西方思想政治课程除注重显性课程的教学外,更加关注隐形课程的挖掘,包括师生关系、课程氛围、学校文化的构建。除课程的探讨和交流外,西方国家也注重校园社团活动的组织,学生活动在每周形成一定的常规,并得到学校资源的支持。

2.学校教育与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相结合

西方教育非常注重家庭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在构建家校一体化教育也颇有建树。他们把家庭训练作为思想政治形成的重要强化手段,通常通过任务的引导和分配,引导学生在家庭中实践自己的政治信仰和道德品质。同时,西方家庭的民主气息相对浓厚,父母和子女是平等的,沟通也主要是通过民主的方式来实现的,无论孩子的成绩如何,父母在教育上更加倾向于用一种委婉的方式进行鼓励和支持。在孩子能力的培养上,更加注重学生自我实践能力的形成,父母大多引导学生自己制定目标,亲自践行和自我监督,培养独立、自信、自强的品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较好的支撑。

3.学校教育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当代西方高校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到一些有利于社会发展和具有政治意义的服务中去 。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包括“山野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磨炼,从而增强体能、冒险精神和野外生存能力,以英国和日本最为推崇;参加大型建设工程,将高校学生派到大型工程建设中,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礼貌周”活动途径,在特定的时间内安排学生深入细致地开展一系列的业余活动,强化学生与人为善、团结互动、讲礼貌的道德品质;“宗教教育”活动宣传,通过基督教的礼拜会、感恩节、祈祷会、独立节对学生开展意识教育。

三、当代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途径

1.学校教育必修课与多种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途径

在我国目前实施的思想政治的政策中,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专业的一个必修课程,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每一个学期,通过学分制的要求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以思想、政治、品德为主要教学内容外,在其他课程中也相继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实现深化渗透。同时,大学是一个国家思想最活跃的地方,大学生容易接受新型的观点,也更加愿意践行自己的行为。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首先,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但是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大学生的心理仍然呈现出不成熟和不健康倾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客服各种障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其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多样的社团活动相结合。各种社团教育应以理念信念为核心,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学生 ,让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项活动中,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互相参与,建立思想政治合力的一个平台。再次,大学生党员和团员是最先进的集体,引领着大学生的思想热潮,是大学生群体学习的榜样和楷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通过组织多样化的党员学习活动和党员学习新政策的心得体会分享,引导党组织成员关注国家最新动态,客观分析我国形势,树立正确的思想和积极的态度。

2.学校教育与传统浓厚文化的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对学生具有终身影响的重要因素,家长的素质和家庭的文化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践行,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教育的覆盖面不够全面,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不能够形成平等的互动的沟通方式,在方式上重管理轻沟通,重知识积累轻文化修养,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同时,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不断增加,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和过度包容,学生形成严重的“自我中心意识”,在尊师重道、尊老爱幼等中国传统美德的延续上出现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就需要逐渐建立家长学校,形成终身教育体系和意识,引导家长走出家庭参与社区教育和组织,接受新型的家庭教育模式,建立平等的文化氛围,关注家庭优秀文化的构建,注重自我修养的不断提高,关注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和实践。

3.学校教育与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思想政治包括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意志和政治行为四个方面,其落脚点在于政治行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改变,更需要引导学生将政治理论落实到行为中。目前,我国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主要包括“三支一扶”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在假期可以报名学校组织的“三支一扶”活动,深入到偏远和贫困农村,开展支教、支农、支医活动,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他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奉献精神和关爱品质,需要学生能够克服艰难的环境,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仍然坚持自己的政治信仰。“志愿者活动”,大学生可以报名参与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可以是全国性的大型活动(如奥运会),可以是区域性的政府活动(如经贸会),可以是小团体的社会公益活动(如教育走进孤儿院)等等,自愿者是一种无偿的形式,更多地在于通过帮助给予他人关怀,通过奉献实现自我的成长,这对于学生的思想修炼和行为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勤工俭学实践活动是深入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项实践活动,通过在学校参与服务项目,为全校学生提供帮助;“大学生村官”既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教育与基层实践有机结合的一种途径,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实践三个主要途径,而且学校是最主要的途径。在学校教育中,中国主要通过专门课程和他课程渗透来实现,在内容上需要逐渐借鉴西方课程内容的灵活性和多元性;在家庭教育中,中国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支持,但是要逐渐注重平等、沟通家庭文化的构建;在社会实践中我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建立了多样化的实践途径,但是需要注意其实践性的落实。

参考文献:

[1]李荣. 当代中国与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比较研究[J]. 教育探索,2015,01:104-106.

[2]雍树墅. 中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比较[J]. 教育与职业,2015,19:86-88.

[3]王熠晔. 当代中美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2:43-44.

[4]林春. 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途径比较及其启示[J].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02:46-48.

《当代西方政治思想》 篇4

1)神学理论的开放性和时代性。

2)思维重心的政治现实性。

3)价值取向的多元性。

1.民族主义的内涵和当代民族主义的内涵。(教材211---213)

传统的民族主义追求的是把一个民族从外国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并使之建立自己的国家,要求一个国家由一个民族组成而不含其它成分。

当代的民族主义,实际上是民族世界大同主义。主张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他们有权将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强加给其它民族。

1.绿色和平主义的基本特征。(教材232---234)

首先,绿色政治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无论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民主主义还是别的什么政治派别,只要认同绿色政治的基本主张,都可以成为绿色运动的成员。

其次,绿色主义崇尚一种新激进主义,或者“新乌托邦主义”。

第三,绿色政治在思想方法上赞同整体论,反对以培根、笛卡尔、牛顿等人为代表的西方近代科学的分析——归纳方法,特别是机械的线性思维方式和单子论观点。

1.女权主义的基本特征。(教材265---266)

首先,女权主义类似社会民主主义和绿色政治,大力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不同之处在于它走得更远,更为典型。

其次,与传统政治思潮尤其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等主流思潮相比,女权主义具有极大的随意性,情绪的宣泄远远多于理性的思考。

此外,女权主义还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温和色彩。

1.从宏观角度简述政治科学发展的跨国比较研究。(教材314---316)

一是学科发展与所在社会环境的关系。政治科学的发展,受到一定环境的影响。

二是学科在不同国家的平行发展与相互渗透。当代政治科学是一门美国特色很浓的社会科学。政治科学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输入、调和、适合美国的各种假说、方法、成果、理论。这样就出现了一种美国政治科学的帝国主义与各国政治研究按照传统自行生存的现象。各国在引入时,往往从内容和应用上对政治科学的方方面面作大幅度的改造。这种交流不是单向的,不是由中心向边缘的流动。

1.后现代主义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教材354——355)

首先,后现代政治思想并非统一的派别。

其次,后现代政治思想创立了新的概念、理论观点和学说。

再次,对当代西方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第四,多元主义构成了后现代主义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

2.晚期资本主义危机成为一种全面危机,其具体表现。(教材380——382)

1)经济危机

2)政治危机

3)动力危机1.公共选择的基本理论。(教材396----403)

公共选择学派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和塔洛克60年代在美国共同创立,用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政治学的传统问题。公共选择学派将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科学,着重指出政府行为缺陷的原因。

公共选择学派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政治现象基于三个基本假设:经纪人假设、交换政治学、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2.新制度经济的基本理论(教材429——432)

新制度经济学把制度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把制度看作是一种秩序,由规则构成,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

作为一种秩序,制度的功能主要是约束人们的行为和确保合理的行为预期。新制度经济学侧重于经济制度的功能和对制度的经济功能分析,他们认为制度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安全、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促进合作、增加个人收益等。

1.当代政治社会学的主题和政治思想特征(教材456——458)

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研究民主制度的社会基础,探寻稳定民主制度的必要条件,成为政治社会学的主题。

自70年代以来,政治社会学的主题呈现多元化的趋向。一方面,民主制度的社会基础问题仍然受到政治社会学家的关注,另一方面,社会冲突即社会矛盾和差别问题、中产阶级的地位作用问题、种族问题、国家与社会组织关系等问题,越来越受到政治社会学家的关注。

2.当代社会主要的冲突理论(教材476——493)

1)李普赛特的一致与冲突平衡理论。

2)达伦多夫的阶级冲突与契约思想。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重点 篇5

复习资料

第一章

古希腊政治思想

人物篇

1、柏拉图

(1)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出生于雅典的一个名门望族。(2)青少年时代: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他既学习过诗歌,又写过戏剧,还研究了毕达哥拉斯等许多人的思想。20岁时,他又投师于苏格拉底。

(3)深厚的师生情谊:柏拉图对苏格拉底非常敬重,苏格拉底对柏拉图的影响是很深的。

(4)游历岁月:苏格拉底被处死之后,柏拉图也离开了雅典,经过前后近十几年的游历。这期间柏拉图曾接触过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一些思想家,受到了改学派办学园的启发。

(5)创办学园:公元前387年,柏拉图结束游历回到雅典,创办自己的学园。

柏拉图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个留下了系统著作和完整思想的人。代表作有《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等。主要思想有:理念与理想国,社会分工理论,哲学家治国思想。

①理念与理想国:

理念是宇宙万物的普遍本质,是唯一真实的存在。人们通过感官所认识的具体事物,都是变动不居的、不完善的、暂时的、不真实的。“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

所谓国家的理念就是最理想、最完美的国家,而所谓最理想、最完美的国家就是实现了正义原则、体现了至高的“善”的国家。这一理想国不仅是他研究和衡量现实政体的尺度,也是他全部政治思想的最终归宿。

②社会分工理论: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③哲学家治国:哲学家作国王,实行王政或者贵族政治。他认为当时的四类政体为恶(斯巴达和克里特政制结党营私、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僭主政制)

④推行共产制,看出了私有制的某些弊端与矛盾

⑤教育与治国,主张男女应当平等接受教育,教育必须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培养国家的栋梁,重视哲学的教育。

⑥晚年时期,强调法治,认为所有的人必须遵守法律。

2、亚里士多德

(1)公元前384~前322年,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思想家,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2)一生的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①求学时期:17岁时,亚里士多德进入了柏拉图学园学习,成为柏拉图学 园中最有才华和柏拉图最得意的门徒之一。学生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就善于独 立思考,尊重老师却不盲从。在学园中,亚里士多德多有涉猎。

②游学经历:完成了一批政治学、伦理学著作,在希腊学术界有相当的声望。公元前343年,应马其顿国王腓力的邀请担任太子亚历山大的家庭教师。这 样,亚里士多德为永垂史册的亚历山大大帝当了4年的家庭教师。

③创办学园: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亚里士多德离开了马其顿王国回到了雅 典,创办了吕克昂学校。由于他常和弟子们边散步边讨论问题,后人称亚里 士多德派为“逍遥派”。① 中庸之道:作为生活在希腊城邦奴隶危机的时代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自然而然地视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为己任。他的思想虽不乏深刻,但是极为稳健,容易被接受,为了防止两极分化带来的可怕后果,他特别强调“中庸之道”。

(4)著作:代表作有《政治学》、《工具论》、《形而上学》、《雅典政制》等。作为古希腊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学识渊博,思想严谨,兼收并蓄。他涉猎了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几乎所有的

学科,完成了大量的著作。其中,《政治学》无可争议的算是政治科学的奠基之作。主要思想有:政治学研究对象、方法和目标;国家起源于家庭;人是城邦的动物;政体分类理论;理想社会理论。

①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亚里士多德最早试图对当时人们已经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知识进行系统分类的人,他认为政治学属于实践性学科的一种,政治学的目的是研究一个国家如何达到“善”,应包括伦理学。在研究方法上,他采用经验的、历史的研究方法。

②国家的起源:国家起源于家庭。

③人是城邦的动物:城邦高于个人,个人依赖城邦,个人不能离开城邦而存在。

④政体分类理论:划分不同政体,分析了不同政体的特点,而且试图从历史文化等方面分析不同的原因。赞成民主政体。

⑤理想社会的特征:中产阶级掌权与轮番为治、财产私有公用、实行法治、控制人口与加强教育。著作篇

1、《理想国》

(1)希腊思想家柏拉图中年时期的一部代表作。主要内容有:理念论与理想国;社会分工理论;主张由哲学家治国;主张实行共产制;提倡教育。

(见上)

2、《政治家》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代表作之一,是政治科学的奠基之作。主要内容有: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目标和方法;国家起源于家庭;人类本质上是政治的动物;政体分类理论;理想社会思想。(见上)

简答篇

1、评述柏拉图政治思想中“哲学家治国思想”的提出?

答:(1)理论基础:社会分工理论,一个理想的国家必须有一批专业的统治者或者管理者(社会分工理论讲国家人民分类为统治者、护国者、生产者)

①“金”“银”“铜”理论:哲学家金——高贵的统治者;军人银——次一等的护国者和辅助治国者;生产者铜和铁;

②个人心理构成因素(理性、激情、欲望):具备正义勇敢等各种优良品质的人才能成为最高统治者,哲学家恰恰具有这些品质。

(2)内容:

①哲学家成为国王,由哲学家领导着军人,统治着生产者。②政体:王政或贵族政治

③希腊的斯巴达和克里特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和僭主政制都是恶的。(3)评价: ①积极:

柏拉图的“哲学家治国思想”试图把国家政权掌握在经过教育和培养的哲学家手中,即掌握在能将政治权力和聪明才智合而为一的人手中,目的是使国家尽快地摆脱当时的危机,走向繁荣。

②消极: 柏拉图的“哲学家治国思想”具有一定理想主义的色彩,在当时的希腊世界不存在哲学家当国王的城邦。

柏拉图主张阶级关系不容打破,实现的仍然是统治阶级民主,忽视了下层生产者的政治权利。

2、亚里士多德如何论述“人类本身上是政治的动物”?

答:(1)前提: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向善的,都有一个向善的目的。自然赋予人类的目的是过道德的优良的生活,而人类只有组织为城邦,才能实现上述目的。

(2)人类在本性上,也是政治的动物。人类在本性上要过社会生活,要在政治上组织起来。(3)亚里斯多德强调城邦对个人存在的意义。城邦高于个人,个人依赖于城邦,个人不能离开城邦而存在。

(4)由于不能脱离城邦的天性使然,参与城邦的政治生活也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每个公民都应该积极行动,参与公共生活。

(三)比较:

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相同点:

(1)他们都认为政治学的研究目的是如何实现一个国家的“善”,这是最高的善。

(2)他们都认为私有制对社会整体带来离心和瓦解的后果,是导致城邦的不团结,不关心公共事务的原因。

(3)都主张实行财产公用,认为这样可以体现公平正义、团结全体人民。

(4)都强调控制人口。虽然亚里士多德未给出精确的数字,但他理想城邦的人口数与柏拉图所计的差不多。

(5)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出男女应该平等接受教育(6)不主张推翻奴隶阶级

不同点:

(1)在国家起源问题上,柏拉图——社会分工论;亚里士多德——自然生成论。

①柏拉图认为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由于人的欲望、物质需求增长产生

分工,最终形成国家。

②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起源于家庭,由家庭联合成部落或村社,最终形成城邦。人们为了过优良的生活而组建国家。

(2)在阶级构成问题上,柏拉图——层次分明的等级制;亚里士多德——等级松散的理想国。(3)在所有制形式上,柏拉图——共产制。亚里士多德——私有制。

①拉图主张在统治者和保卫者之间实行财产和家庭共有制认为这样会提升

整个国家的凝聚力。亚里士多德主张财产私有公用,反对柏拉图消灭家

庭、婚配社会化的主张柏拉图主张土地只有使用权无占有权。

②亚里士多德把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归城邦,一部分归公民所有。(3)在治国之道上,柏拉图——“哲学王对国家的最高统治”,强调人治,否定法治。亚里士多德——法律是优良的统治者。

(4)在政体上,柏拉图——贤人政治;亚里士多德—民主政体。

①柏拉图认为人生来就不平的,优秀的人总是少数,主张哲学家治国,而

且当他们培养出和自己一样的后继者时才可以辞去自己的职务,执政者

是近似终身制的,是无限制的。柏拉图主张实行“王政”(或贵族政治),批判民主政治,他的政体理论从原则理念出发。

②亚里士多德不赞成让哲学家永远执政的主张,也不相信哲学家的灵魂真的是掺入了黄金。认为城邦是平等的自由公民的自治团体,主张实行民

主政体,政体理论从事实经验材料出发。

(5)柏拉图”理念论“认为宇宙是万物的本质,是唯一的真实存在。亚里士多德批判理念论。(6)亚里士多德将政治学当成一门学科来进行研究,这是始创。研究方法:柏拉图用哲学、伦理学、甚至修辞学的方法研究社会政治问题。亚里士多德经验的、历史的研究方法。

(7)亚里士多德提出“中庸”重要思想(8)阶级立场不同。

第二章 罗马帝国时期政治思想

人物篇

1、西塞罗:(公元前106年至公元前43年)罗马思想家。

(1)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希腊政治思想与罗马政治思想实现的有机完美的融合。罗马政治家与

罗马法学家实现了统一。

(2)主要著作:《论国家》(《论共和国》)、《论法律》、《论官吏》、《善与恶的定义》、《神性论》

(前三篇刚好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法律篇》、《政治家篇》相对应)(3)主要思想:

A.国家起源学说:他一方面承认国家是人类出于生活上的需要,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同时他又认为,国家并不是随便的一群人用随便的方式而形成的一种随便的社会组合,而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之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它来自于人们的共同约定。

B.对自然法的继承与发展:他认为自然法就是植根于自然、与自然相一致或来自于宇宙的内在准则。它永恒存在,普遍有效,它命令人们做正当的事,禁止人们做不正当的事,它是一种最高的理性。他认为有国家就必然有法律,世界上存在这两种法,一种是自然法,一种是由人们制定、颁布的成文法。而且,自然法是根本,它先于成文法或国家颁布的法律而存在,是正义的基准或尺度,是成文法的基础。他认为,自然法就是一种永恒的、客观的原则。有了它,正义与非正义、善与恶才有了衡量的标准。

C.人的自然平等学说:他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且每个人的理性与上帝的理性都是共同的,理性是人类与其他动物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律性。而且正因为人类有共同的理性,所以人类从根本上说应该是平等的,至少在法律面前应当是平等的。

D.对共和制优点的论述:他认为,在共和制下,执政官是由人民选举出来的,他要依法行使权力,而且他的权力不能高于一切。在共和制下,“服从这应该有希望在未来当统治者;而统治者应该记住人们服从自己只是暂时的”。

2、奥古斯丁(354至430)

①主要著作:《上帝之城》、《忏悔录》 ②主要思想: A、恩典说

他认为,所有的人生来就是有罪的,这就是原罪。由于每个人都从其始祖那里传承了原罪,所以才有七情六欲,而且这些情欲常常压到理性。当人们达到道德行为当事人年龄后还会继续犯罪,这就是本罪。由于人类无法选择自己的始祖,所以人们也就无法逃避上帝的惩罚。不过,上帝是仁慈的,他从人类中选取了一部分,使其信仰基督总而得救,其余的人则无法逃脱惩罚的命运。上帝挑选谁、舍弃谁,完全是随意的,完全是一种恩典,并不已被选中者的主观努力为转移,也不以被选中者的特别气质、特别品质为前提,在上帝面前,人们无能为力,只能等待恩典。

B、双城论

他把人类分为两类,即所谓的天上之城和地上之城。他论证说,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在现实生活中是混合在一起的,没有哪一个人间组织、人间社会可以与“上帝之城”或“世人之城”相等同。所谓上帝之城是由注定得救的基督徒所组成。他们真诚地相信上帝,具有虔诚、敬畏、忏悔、勤劳和禁欲等美德。上帝之城是最高的善,是永恒的完美,永久的太平;世人之城则是由弃民所组成,那里无论多么富足,仍然是悲惨的。

C、教权至上论

他认为,基督教会的使命更重要、更根本。因为,基督教会就是上帝之城在现实生活中的代表。上帝的恩典只有通过教会才能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作用。教会是上帝拯救人类灵魂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它本身是神圣的、正确的。人们必须皈依这个神圣的组织才能得救。换句话说,只有通过基督教会,才可能进入天堂。在这个意义上说,教会的使命高于世俗国家的使命,教会的权力高于世俗国家的权利。

简答篇

1、罗马与希腊政治思想的区别?

1)①古希腊城邦政治下,人口有限,注重集体民主政治参与,国家主人翁

意识强。政治思想家多是集体主义者,政治思想关注公共政治生活的民主,关注整个城邦的善和正义原则。

②古罗马疆域辽阔,人口膨胀,个人与政治生活疏远。政治丝线开始注

重个人。追求个人精神世界的完善纯洁健康,追求个人精神自由,法

律上平等。

2)①古希腊政治思想着力于民主政治的发展与繁荣,不断的追求民主制度的完

善。

②古罗马政治思想重点转移到立法上来。只求法律制度的完善,通过论证制

定解释法律使帝国统治合法化。

3)①罗马时代基督教宗教神学政治思想异军突出,成为罗马政治思想中重要部

分。这也是希腊政治思想中没有的。

4)①古希腊思想家追求纯粹单一的民主政体,强调民主。

②罗马政治思想对希腊的政治思想进行了借鉴和发展,试图用几种政体的完

美结合的混合政体克服单一整体的极端化,民主与专制结合,侧向与专制。5)①古希腊思想家强调教育的作用,强调知识及是美德,用教育教化民众。

②古罗马则强调法律的约束作用。用法律统治民众。

2、斯多葛学派是怎样提出自然法的?

1)古希腊早期的思想家如泰勒斯、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等都倾向于把人、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是服从于自然界的发展相同的规律。特别是赫拉克利特曾明确提出:世间万物的变化服从着统一的“逻各斯”在赫拉克利特那里,所谓“逻各斯”已经带有“宇宙理性”、“自然规律”的含义。

2)斯多葛学派接受并且进一步发展了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他们认为,自然界是有组织、有秩序、融贯合理、连续发展的真实存在,自然界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偶然的,一切发展变化都受赫拉克利特所提出的“逻各斯”的支配。这一“逻各斯”就是理性法则,就是自然法.既然是自然法、自然规律,那么它的力量是客观的、神圣的、不可抗拒的。从而提出了自然法。

3、如何看待罗马混合政体? 1)罗马的混合政体跳出了“君主政体—暴君政体—贵族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暴民政体„„”的循环怪圈,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三种因素相混合,使这三种因素得到了精确的调整并且恰好处于平衡状态。

2)罗马人的政治智慧就在于,他们使君主、贵族和民主这三种政体因素实现了最佳组合,使这种权力既互相钳制,又互相支持和合作,从而使得这种力量中的任何一种都不是绝对的。这种混合政体“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于一身,又不使其中任何一个原则过分膨胀,从而蜕变为自己的对立面。每一种力量都被其他两个所抵消,任何一个都不能压倒和超过其他力量。因此,这个政体能够保持长时间的均衡状态”。

3)罗马混合政体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设计、所主张的混合政体有所不同,除了包含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希求达到的那种含义之外,还包含着在国家政治权力内部如何实现平衡与互相制约的含义。

4、罗马法学家是怎样看待自然法与普通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的? 区别:

①他们首先认为自然法就是最高的理性,是人们必须遵守的自然规律,是人

们行为的最高道德标准,是所有成文法的基础和依据;

②自然法是最高的法,是理想的法,它高于现实中所有的法,一种法律即使

得到各民族的普遍接受和普遍实践,仍然不能等同于自然法。或者说,自

然法是完美无缺的,而所有现实的法律总有这样那样的不尽人意之处。联系:

①法律以正义为基础,而正义则是以理性的自然法为前提。理性是神和人共

有的规定性。

②凡是体现了理性、符合理性的法律就是体现了并且符合于自然法。凡是符

合自然法的的法律,就是正义的、正确的法律;凡是违背自然法的,就是

非正义的、错误的。

5、基督教是如何从受压迫者的宗教变成统治者的宗教的?

(1)最早期的基督教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宗教学说,而是被压迫者的一种反抗运动,他的思想主要表达的是一种对统治者的仇恨,要改变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和对未来的美好许诺。这些,对于饱受苦难的广大民众来说,显然是富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然而,早期的基督教虽然是受压迫、受奴役的社会下层人民的反抗运动,但这一运动要发展、要扩大规模、要扩大影响,毕竟需要各种宣传、鼓动,毕竟需要组织各种活动,这就决定了他的信徒不能仅仅是下层贫民,就必须接纳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入会。而当时包括相当一部分社会中上层在内,各阶级普遍感到不满,社会动荡不定,但谁也无力改变现状。悲观、失望、忧虑、烦恼、厌世等情绪非常普遍。而基督教许诺人们可以进入永恒的王国,可以与神同往,可以永享幸福和安宁,这对于那些极度忧虑、极度悲观的中上层人士来说,无疑是一种极有诱惑力的精神解脱,所以,他们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皈依基督教,并在教会食物中取得了主导地位,他们在编写教义时,对早期的基督教教义进行了篡改。

(2)不仅如此,早期基督教尽管充满了反抗和复仇的情绪,但这种反抗的复仇毕竟是消极的,它并没有与现实的政治斗争结合一起,而只是把希望寄托在虚幻的救世主身上。这在事实上触动不了罗马得统治,反倒被社会上层所利用,这样,基督教早期的那种反抗复仇精神被阉割、被淡化,基督教也有早期的那种奴隶、穷人和被压迫民族的宗教,变成了可以为社会各阶级所接受、甚至是更适合有钱有势的人、更符合罗马统治阶级需要的宗教了。

(3)于是,罗马统治者改变了早先对基督教残酷的镇压政策,开始注意保护并且利用基督教。在公元311年的宽容敕令和313年的米兰敕令先后颁布后,基督教不仅取得了合法地位,而且开始得到罗马统治者的一系列特别关照,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颁布法令,基督教正是变成了罗马帝国的国教。

第三章 中世纪欧洲政治思想

1、简述托马斯阿奎那的政体理论

(1)阿奎那基本接受了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学说。他认为统治者被授予权柄的目的不是让他们谋求私利,而是让他们谋求自己治理的区域的公共幸福。他区分了正义的政体和非正义的政体。如果一个自由的人的社会是在为公众幸福的统治者治理之下,这种政体就是正义的。相反的,如果那个社会的一切设施服从于统治者的私利而不是服从于公共福利,这就是政治上的倒行逆施,是非正义的。

(2)阿奎那根据统治者是有许多人还是几个人或者一个人来担任分了六种不同的政体。正义统治包括:个人担任最高统治者的君主制、少数人担任统治者的贵族政体,多数人统治的民主政体。相对应的非正义统治包括:暴君制、寡头政体和暴民整体。其中君主制是最好的政体,暴君制是最坏的政体。

(3)阿奎那认为在符合正义原则的前提下,统治者的人数越少越好。

首先,凡本身就是一个统一体的,就比多样体更容易产生统一。

其次,自然始终以最完善的方式进行活动,最接近自然的方法就是最好的办法。

其三,经验证明,凡多数人统治的城市和省份,常常由于相互倾轧、不断

纷争而陷于分裂。因此,有一个国王执政是最好的政体,同理,有

一个暴君执政的政体是最坏的政体。

(4)他还认为无论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甚至共和制都有蜕变为暴君制的可能。但要防止暴君制的出现,应当实行君主制。

(5)阿奎那强调教权至上论,世俗权利服从宗教权利。因为即使是最好的政体,也只能保证社会的成员达到世俗的目的。但教权至上并不意味着可以免去世俗君主的责任。世俗君主的责任在于专心致志的领导他所支配的社会走向幸福生活。第一,必须维护它所统治的社会的安定;第二,必须保证不让任何事情来破坏这样建立起来的安宁;第三,必须殚精竭虑不断扩大这种福利。、但丁的世界帝国、世界君主是如何提出的?意义是什么? 内容:

(1)首先城市兴起与异端的涌现着一社会背景,为但丁的思想奠定了基础,而但丁是市民异端的重要代表人物,这里异端是指在基督教内部一些与占统治地位的正统神学观点大相径庭而受到教会权威排斥或迫害的派别。市民对罗马天主教主导的封建割据状态耿耿于怀,他们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城市市民的出现使神权政治遇到了新的、真正前有力的对手,这些为但丁思想的提出做了铺垫。

(2)其次,但丁批驳了教权至上论,对当时流行的教会权高于世俗政权的观点加以驳斥,为此他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权与王权互不同属。他提出主张尘世和永生的幸福诗人的两重幸福,教 权与王权会引导人们达到这一目标,他又认为二者皆来自上帝--帝王 或世界政体是直接从宇宙的统治者即上帝那里获得它的权利。

君主需要成为尘世单一的最高权威。他认为几个事物结合在一起,其中有 一个起支配调节作用,否则这种结合就不可能持久,甚至会因相互斗争而解 体。从个人到国家需要一个善的统治者来支配,权威多了就会乱。

要实现世界和平,就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世界政体。认为世界和平是头等大 事,而人类要实现和平、幸福就必须意志统一,所以必须建立一个世界帝国,有一个世界君主,他的意志能控制和引导其他一切人的意志,只有这样的 世界政体,正义才会发挥最大的威力。只有这样的世界政体,才会使人类的 贪欲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安居乐业。

(3)最后,但丁认为,要想使人们过有理性的生活并获得自由,是世界和平持久地最大限度的实现,必须要有个世界帝国、世界君主来统治。

3、中世纪异端思想的特点

异端是指在基督教内部一些与占统治地位的正统神学观点大相径庭而受到教会权威排斥或者迫害的派别。

(1)因为教会占领着思想文化阵地。因此他们的思想都是在宗教神学范围之内加以异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并从早期基督教和《福音书》中寻找根据。

(2)他们的异端思想多半是一些口号和简单的主张,并未形成独立、统一的思想体系。(3)他们的异端思想都主张恢复早期的基督传统。(4)他们都要求财产平等或公有(5)思想上的活跃与声音。

4、马西略的政治思想和生平了解。政治思想:

(1)双重真理与两种法律:马西略提出上帝的启示(信仰)和人的理性(哲学)都具有真理性,但这两种真理截然不同。天启的真理和人的来世生活相联系,哲学的真理与人的现世生活相联系。同样,神法和人法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法律。神法纯粹是神的命令,是一种心理上的威慑;人法是公民的命令,是一种肉体上的折磨和财产的损失。

(2)国家的起源、目的与理想形式:马西略否定了军权神受的观点,恢复了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自然起源说。他认为,在理性支配下,人们为了维护和平与秩序而建立了国家。国家建立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过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美好生活。最理想的国家形式应当是民选的君主政体。

(3)信徒是教会权威的来源,教会要服从国家的管理。神职人员也是人,由神职人员组成的教会并没有等同于上帝的无上权威。神职人员与其他人员一样都是国家的公民,应受到公民应有的同等待遇,并且服从国家的法律和政府的命令。

生平了解:

马西略出生于意大利,在《和平保卫者》一书和大批论文中为世俗权利辩护,严厉批评教皇政策,试图为国家的权威和人法提供一个世俗的理论基础,使政治摆脱神学束缚。在西方学者中被誉为现代国

家观念和清教改革运动的先驱。

第四章 16世纪欧洲思想

概念篇

1、文艺复兴

①14~15世纪,欧洲新兴的市民阶级为了维护和发展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需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对封建统治与天主教会的神学独断,摆脱日渐没落的中世纪封建文化和信仰对于人的精神束缚和思想愚弄,并以完美丰富的艺术、文学、诗歌和音乐来为世俗人生的幸福创造条件,在这个过程中,文艺复兴思想家和艺术家们从古典时代的希腊文化艺术中发现了可以满足他们现实斗争需要的武器——理性精神、自然哲学和科学、优美的艺术形式,以及人的主题意识与个性精神高扬的文化模式。对湮灭千年的希腊文化的大规模发掘、整理和研究,一时成为风潮和时尚,后人将这一切称为“文艺复兴”

②文艺复兴的本质并不仅仅是对古典文化的复兴,而且是对资产阶级新文化的追求与创造。思想家艺术家们对一千多年的希腊罗马文化进行了一场以再生古典文化为旗帜、以创造资本主义精神和资产阶级新文化为目的的伟大社会运动。

③文艺复兴是一场规模浩大、具有思想解放与观念启蒙意义的新文化运动,是近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精神开始形成的标志。

2、因信称义

(1)因信称义的概念:信徒凭借信仰,无需教会这个媒介,就能够直接与上帝相沟通。这一“因信称义”说的根据是基督受难已经赎清了人类所犯下的罪,人只要信靠上帝就是对上帝,就能得到上帝的恩典。路德所说的“信”是指任何情况下对上帝,对基督的坚信不疑。信靠上帝就是对上帝最高的崇拜。

(2)因信称义说否定了天主教会的善功得救论,否定了教会神职人员的特权。

3、得救预定论

①加尔文从奥古斯丁的原罪说出发,提出了“得救预定论”,认为谁是选民,谁是弃民,谁能得救,谁应该受罚,是上帝凭他的“永恒意志”预先确定的,教会对此无能为力,从而否定了罗马教会的“救赎论”。

②得救预定论不同于宿命论。他认为从善或为恶虽为上帝先前预定,但人不能把上帝的预定作为个人怠惰的借口。人并不因上帝的预定而失去为善的自由,因为上帝并没有用必然性来强制人们为恶,人们依靠上帝的恩典和帮助仍有为善的自由意志和能力。

简答篇

1、马基雅维利主义:(1)人性恶。

他要求君主和政治家必须把人性作为研究和观察社会这只问题的出发点。他根据自己的观察指出,为了自己的安全而追求权力和财富是人的本性。由于人的欲望无穷而能力有限,因此总是得不到满足,不能安分守己。人也都很势利,不知感恩图报。

(2)权力是国家的核心和政治的目的。

没有权力的约束,人民就会追求自己的狭隘目的而危害整个社会;没有权力,就没有统一和秩序。统治者的一切活动都应以夺取、扩大、保有自己的权力为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3)实行君主专制的必要性。

马基雅维利在政体问题上的观点是:如有可能,就建立民众政府;如有必要,就实行君主专制。虽然共和制有很多好处,但是君主制则是治理陷入混乱的“病态”国家的一计猛药。他认为,确立某种秩序的唯一途径就是建立一个君主制政府。因为在那些人民已经彻底堕落、法律毫无约束力的地方,必须确立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力,通过这种权力,以一双高贵的手,以充分的专断力量,才能有可能控制那些权势之人过分的野心和腐败。

(4)专制君主的统治术。

①法律和军队是君主政权的基础。

②为了达到治世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③君主应当使人民畏惧,但不应当使人民憎恨。

④君主应制服命运,驾驭命运。

2、布丹的国家主权论

(1)从家庭的夫权中引申出国家主权。

一个国家和一个家庭一样,所有的立法行政权力都只应当属于一个中心,这个中心或者是一个人,或者是一个集团,他或他们必须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个权力便是国家主权。(2)国家主权的特点及其内容。

国家主权有三个特点:

①从时间说,它不是一种临时权利,主权者虽然生命有限,但主权却是永恒的;

②从空间上说,它在整个国家范围内是不收任何限制的权利,他可以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绝对的支配自己的国家和臣民;

③它不受法律的约束,主权高于法律,法律源于主权。

主权的内容则包括:立法,宣战,媾和和缔结条约的权利,官吏任命权,最高裁判权,赦免权,要求臣民效忠和服从的权利,货币铸造和度量衡的选定权以及征税权。

(3)政体分类和君主主权。

①根据权利继承的合法子能够与行使权利方式的不同,可以把每一种整体

区分为三种形式,即民主政体可分为合法民主政体僭主民主政体和叛

乱民主政体,贵族政体可分为合法贵族政体僭主贵族政体和叛乱贵族

政体,君主政体可分为合法君主政体僭主君主政体暴君政体.②合法的君主政体是最为合理的一种政治形式.这是一种最高权掌握在一

个人手里的“共和国”.只有君主才能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国家主权的不可

分割,奠定国内各种对立因素的和谐和统一.他反对僭主君主政体和暴君

政体.主张"暴君可抗

(4)主权者与公民.①主权者就是统治者.被统治者都是公民.公民之间不能平等,贵族享有更多特权.但所有人都有服从主权者义务,享有主权者保护的权利.②主权者与公民之间更不平等.主权者不受臣民任何约束地支配他们.主权者应当受先于国家存在,先于主权并高于主权的上帝神法和自然法的约束.国家主权理论提出的意义

③在中央集权国家建立初期,贵族和教会的势力还十分强大,民族国家的巩固需要权威,没有权威就没有秩序,就有导致国家分裂的危险.布丹的国家主权理论说明了民族国家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不仅为当时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也为后来的各国政府维护自身的独立自主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提供了理论依据。

4、宗教改革在近代欧洲的历史作用

宗教改革的实质,是用一种更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基督教代替专门为僧侣阶级谋利益的天主教,而不是反对宗教本身,更不意味着人们在宗教方面更宽容。如果说文艺复兴是从体制外冲击了神权政治的统治基础的话,那么宗教改革实际上是从体制内给了神权政治致命的一击。其历史作用主要有三点:

一是使欧洲基督教意识形态成功的从中古到近代的过渡;

二是实现了政治、经济权力的大转变,促进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成长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是为近代欧洲教育的普及和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五章 17世纪荷兰政治思想

人物篇

1、格老秀斯

如何论证自然法?

(1)格老秀斯继承了斯多葛学派的观点,指出:

自然法是正确的思想所下的命令,它按其是否合于理性,指出一种行为本身是否具有道德依据或道义上的必然性。自然法是最根本的法,使一切意志法、成文法的依据。它的基础在于人类本性,来源于人类的社会性上帝的自由意志和人的守约本性。

(2)之所以称为自然法,是因为它的基础在于人类本性。具体地说,自然法有三个来源: 第一是人的社会性。人们只要保持着正常的理性状态,行为就是公正的就是善的。

第二是来源于上帝的自由意志。人的理性来源于上帝的启示,将人的理性与上帝的理性统一起来。第三是来源于人的守约本性。

(3)自然法的存在可以从两方面论证,其一是逻辑推理;其二是世所公认。如何论国家主权?

(1)国家的主要特征是它掌握着或者说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主权。主权至高无上,不受任何法律和个人干涉,包括颁布法律、执行法律、任命公职人员、征收捐税、决定战争、缔结条约等权力。

(2)主权对内有最高、永久、不可分割的特性,对外有独立性。实现君主主权。(3)君主主权论。但是当最高权力违背人民利益时,可以武力反抗。如何论证私有制?

(1)私有财产制神圣不可侵犯。财产根据一种特定的契约分配或占有,一旦私有便不可侵犯。(2)格老秀斯将私有财产权列入自然法范畴,列成一项自然权利。

2、斯宾诺莎

怎样评价《圣经》?

(1)批判《圣经》,对待圣经应像对待其他一切事物一样,从本身出发来加以理解,以历史、考证式的研究。

(2)《圣经》不是上帝写的,是一部历史著作,出于两千余年许多人的手笔。(3)《圣经》中存在大量自相矛盾和悖理的说法,他否定了上帝和各种神迹,所谓的上帝就是自然本身所固有的规律。

怎样区分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

1、自然法状态

(1)在国家产生之前,人类曾经生活在一种自然状态之中。

(2)在这种状态下,一切物属于一切人,人们服从自己,不受任何法律的约束,每个人也不服从任何其他人,大家都只受自然法则的支配,无所谓公正与不公正。

(3)每个人皆各自寻求自己的利益,纯以自己的利益去判断善恶。

2、社会状态 社会状态:

(1)人类在建立国家之后由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

(2)社会状态下,善与恶为公共的契约所规定,每个人皆受法律的约束,必须服从政府。

(3)国家的统治权是以人们缔结契约时所转让的权力为基础,它有统治一切的最大权威。国家的权力大于个人,法律有约束一切的力量。

如何论证思想自由权?

(1)个人虽然把自卫权交给了社会,但没有人愿意或者被迫把自由思考或判断的权力转让给其他人。思想自由是天赋人权,不能转让。思想自由权利属于个人。(2)政治的真正目的是自由,让人们自由思想和言论自由是统治者维护国家安全的最好办法。

(3)思想自由的同时,在行动上要守法。

第六章 17世纪英国政治思想

简答篇

1、霍布斯的国家学说(1)关于国家的形成。霍布斯认为,理智使人发现了自然法。但这只是导致人类和平的信约,信约如果没有权利作为后盾,就是一纸空文。如果要解决人类和平的需求,只有人们之间订立契约,放弃自我管理的权利,放弃的行为是相互平等和毫无保留的,放弃的权利被授予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来代表。

(2)国家主权与主权者。

国家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主权是处理国家一切事物的一切权利,是国家的灵魂,所以体现它行使它的主权者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第一、主权者对臣民具有绝对的权利。第二、主权者也不受任何法律的约束。第三、少数人必须服从多数人。

第四、主权者的权利不可分割,不可转让。(3)国家整体理论。

霍布斯从自然状态、自然法、自然权利学说中并未得出主权在民的结论,而相反得出了君主专制的结论,所以霍布斯推崇的理想政治管理形式为君主制。在他看来,在君主国中权利掌握在一个人手中,可以使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最和谐的融为一体。君主权利具有很多优越性,第一、君主可以使君民利益相一致。第二、君主个人决断无矛盾。第三、君主制不会引起内讧。第四、君主亲臣能害人也能救人。最后、君主国的均为如果被不能明辨是非的幼孩继承,可能引起内乱,但这只能由于臣民的野心与不义。总体看来,最符合霍布斯的理想政府形式是君主国。

2、霍布斯的自然法学说

(1)禁止人们去做损毁自己的生命的或剥夺保全自己生命的手段的事情,并禁止人们不去做自己认为最有利于生命保全的事情。也就是说,自然法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摆脱自然状态,过和平的生活。

(2)保护自己。

(3)让渡权利,订立契约。(4)反对战争。

(5)自然永恒不变。

(6)建立一种强大的权威,使得人人都能遵循自然法。

3、洛克为什么主张三权分立?(1)洛克认为,国家应该以既定的、向全国人民公布周知的、经常有效地法律,而不是以临时的命令来实行统治。即提倡法治。

(2)洛克同当时的绝大数思想家一样,也把已经出现的所有政府形式划分为民主制、寡头制和君主制三种。他既反对寡头制又反对君主制,不能以统治者个人品质影响社会生活。

(3)提出于“光荣革命”之后,维持秩序显然更为重要,洛克的主张刚刚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统治秩序辩护。

4、霍布斯和洛克思想比较(关于社会契约方面)(1)关于自然状态与自然法。

①霍布斯与洛克相同,同样认为人类在进入政治社会前曾处于一种自然状态。

②但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下,人们由于人性恶的特点以及为了自身利益和追求平等,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战争状态。

③洛克认为自然状态还具有自由、有序特点,在自然状态下人们都受着自然法的约束,人们不能为所欲为,更不能毁灭自身,所以自然状态是有序的。

④同时,洛克在强调人们具有自由平等权利的同时,还强调自然状态下的私有财产权利。(2)关于社会契约。

①一方面,霍布斯认为须有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缔结契约时需要交出全部权利,而主权者不受契约限制,拥有绝对权力。

但洛克认为,人们的基本权利,生命、自由、财产权利是不可转让的,只可以转让充当自然法执行人和受害人享有迫使侵害者赔偿损失的权利。

②另一方面,关于建立社会契约的目的,霍布斯简单的认为是为了解决人类和平的需求以及时人们的安全得到保障。

但洛克认为是为了目的是保障人们的根本利益,保障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3)关于国家政权理论。

①霍布斯认为主权者应该拥有全部的国家主权,主权者进行君主专制,推崇君主制国家。

②但洛克反对君主制,认为权利不应该过分集中,而应该让立法权,行政权,对外权三权分立,相对于行政权和对外权,立法权最高。他认为民主制,寡头制,和君主制都不适合英国,最适合的政体是共和制。

第七章 18世纪法国政治思想

简答篇

1、伏尔泰、卢梭平等理论比较

(1)平等理论的背景,都来自对法国封建等级制的批判。①在人人生而平等的判断依据上,伏尔泰继承自然法理论,认为神在世界各地创造的各民族虽不同,但其根本人性是相同的。自然赋予人们共同的本性、共同的权利,所以人人是平等的。

②而卢梭承认自然状态说,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们过着纯朴的、道德的生活,遵循自然法的原则。相互同情、彼此关怀、亲密无间的自然感情代替了法律。在自然状态下存在着真正的平等。

(2)在不平等的来源上,伏尔泰认为人人可追求平等,但现实生活中平等是不可能的。因为生活资料有限,屈从、奴役、不平等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卢梭认为私有制是不平等的根源。他强烈谴责、抨击这种社会不平等,但认为其是社会发展不可抗拒的趋势,即脱离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

(3)在追求什么样的平等上,伏尔泰要求的仅是政治、法律上的平等,即废除封建等级制,承认人人生而平等。卢梭主张用暴力推翻暴君,消除不平等之后所要建立的并不是最初的那种自然社会,而是订立新的契约,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新的平等。

2、伏尔泰的宗教主张

(1)宗教迷信是人类理性的主要敌人,是社会祸害的万恶之源。人们之所以接受宗教,一是由于无知,二是由于僧侣们的恶意欺骗。

(2)他以严谨的历史事实为依据,指出,所谓的《圣经》是杜撰的产物,是胡言乱语、荒唐可笑的神话故事;所谓的基督教实际上是犹太人吸收了各民族中流行的各种宗教传统综合而成的;所谓的耶稣基督只是一个凡人。宗教裁判对所谓异端的迫害剥夺人的一切,极其恶劣。号召人们同宗教作斗争。

(3)但他并不主张取消宗教。

第一,他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认为没有上帝便没有世界,上帝是永恒的,世界也是永恒的。上帝为自然界立法。上帝只发布一次命令,宇宙便永远服从。上帝怎样创造世界是不可知的。

第二,宗教虽有辱人类理性,但对束缚人们行动、维系社会道德必不可少。

3、评价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决定论和三权分立(1)地理环境决定论

①看似道理,但既不全面、也不深刻,很难令人信服。

②孟德斯鸠所处时代占统治地位的说法仍是: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上帝安排的。孟德斯鸠力图从客观的物质自然条件中寻找社会政治制度发展变迁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

③地理环境等自然条件虽然并不能完全说明一个国家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但由于它本身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它必然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就此而言,对孟德斯鸠的探索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

(2)三权分立

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洛克分权思想的进一步发挥,是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理论上的进一步总结。虽然鉴于当时法国强大的封建势力,孟德斯鸠的有些主张还比较温和、保守,例如关于贵族院的设立、国王的神圣不可侵犯等,但总的来说,他的主张反映了资产阶级政治上的需要。特别

是他的三权分立原则,事实上已经成为近代西方各国国家政权的一个重要组织原则。

4、评述卢梭人民主权思想

(1)人是生来自由而平等的,国际只能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如果自由被强力所剥夺,则被剥夺了自由的人民有革命的权利,可以用强力夺回自己的自由;国家的主权在人民,而最好的政体应该是民主共和国。“公意”是人民主权学说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卢梭民主思想体系的基石。

(2)卢梭认为,主权“不外是公意的运用”。把公意或全体人民的意志当作国家主权的核心内容。①主权在民。卢梭不同意格劳修斯否定人民主权的观点,他认为最初的社会契约必须是自由人之间的自愿结合,以克服共同的困难。认为最初的社会契约论只能是“人民同自己订立契约”,由此结合而成的共同体是自由、平等的成员构成的,既然契约是在人民之间订立,且任何权力并没有交给第三者,所以由契约而形成的国家,国家的主权在民。

②主权不可转让,不能分割。主权既然代表公意,原则上就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从而也是不可分割的。

③主权的核心是立法权。公意是通过法律来体现的。一个国家的立法权必须属于人民。主权为民。④政府是臣民与主权者之间的中间体。政府、行政长官只是执行者,他们的权力来自主权者——人民的委托。每个公民应该都有机会担任行政长官。

⑤主权不能代表。推崇直接民主制。(3)卢梭的政治思想反映了18世纪中期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法国广大小资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政治要求。他激进的民主主义理论成为法国1789年大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他个人则不仅被尊为这场大革命的思想先驱,而且被这场大革命中的激进派尊为革命的导师。

(4)人民主权学说是卢梭政治思想的核心与精髓,是他激进民主主义主张的集中体现,是卢梭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杰出贡献,是十八世界启蒙运动思想宝库中的最精华部分。卢梭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对封建专制的叛逆精神,探究封建社会的各种不平等现象的起源,提倡民主,否定君权神授,创立了人民主权学说,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人民主权学说奠定了卢梭作为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倡导者和引路人的历史地位。

第八章 18世纪美国政治思想

简答篇

1、潘恩的人权理论评述

(1)潘恩首先指出人是天生平等的这一主张。承袭了启蒙思想家关于人人具有平等、自由等自然权利的思想。但是,潘恩的思想没有停留在此,而是较欧洲启蒙思想家向前推了一步,作了自然权利与社会权利(天赋权利与公民权利)之分,提出借助于公民权利可以实现自然权利方面的平等。

(2)天赋人权是一切公民权利的基础。(3)公民权利不能侵犯天赋权利。

2、潘恩是如何看待政府的(1)对政府与社会作了区分

社会是由我们的欲望所产生的,政府是由我们的邪恶所产生的。前者使我们一体同心,后者制止我们的恶行。

(2)政府的地位与作用 政府是一种必要的“恶”,他主张建立最小的政府。潘恩是一位坚定地自由主义者,是一位反对一切形式压迫的革命者。

问答论述题

五.问答题

1.古希腊城邦的本质是什么?其意义和价值何在?

答:在本质上说,城邦就是自由公民的自治团体,是公民在法律之下分享权利和义务的政治体系。意义和价值:城邦民主制的繁荣带来公民对政治生活的广泛参与和发达的公共生活。城邦的命运掌握在公民手中,这一切都激发了人民对政治的关心和思考,带来政治思想的发展和繁荣。城邦政治的多元化是希腊政治思想家的视野非常开阔,政治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政体、民主、自由、正义、宪法、法制、公民等,都是在城邦的背景下提出并作出解释。

2.奥古斯丁国家观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答:基本内容:国家是一种必要的恶事恐惧痛苦和死亡的根源,他阐述国家的价值在于树立一个至上的,绝对的伦理标准,用宗教方式奠定道德对政治活动的意义,但是具有国家的不完善性与功能的局限性

特点:将其分为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他用基督教伦理来解释国家

3.阿奎那神学政治观的基本特征?这种特征在其国家理论中有何具体表现?

答:基本特征:在坚持基督教信仰的前提下,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并以此作为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阿奎那神权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

具体表现:教会和国家的关系是阿奎那神权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其核心是论证教权高于俗权,维护基督教会的神权统治。关于教会和国家的关系,阿奎那承认国家的合理存在,并在这一基础上论证教权高于俗权。国家的目的是实现人的理性对于社会生活的要求,教会的目的则是实现人的理性的最高要求,因此教会高于国家,罗马教皇高于世俗的统治者。进一步来说,既然世俗统治者服从教会统治者是上帝的安排,因此,凡是不服从教会和罗马教皇的君主就是“暴君”,限制和废黜“暴君”的权力是正义的。

在坚持教权高于俗权的前提下,阿奎那承认并论证世俗国家的合理性何必要性。同时,论证教会法高于国家法,维护教会的司法特权是阿奎那神权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这是从法的方面论证教会权力高于世俗权力。

5.格劳修斯国家主权学说对布丹政治主权学说的发展及其局限性是什么?

答:⑴发展:格劳修斯是在研究国际法中讨论国家和主权问题。他明确指出,主权就是不受另一个权力支配的权力。国际活动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在格劳修斯以前,布丹只是从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出发,提出主权最高、永久、不可分割等性质。格劳修斯这种关于主权国家对外独立的性质,是对布丹主权理论的发展和补充。

⑵局限性:拥护君主主权,否定人民主权论

他认为①人民不能任意改变政府形式②主权是主权者的一种私权③反对所谓一切政府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福利的理论。

6.孟德斯鸠分权与制衡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历史进步性是什么?

答:基本内容:①孟德斯鸠将权力划分为三种,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②立法权力制定临时或永久的权力,并且修正或废止已制定的法律。立法权代表国家的一般意志。在一个自由的国家里,立法权应该由人民集体享有,因不方便,人民只是选举代表,实施代议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的意志,应该掌握在国王手中,以便有利于解决国家需要迅速处理的事务。司法权惩罚犯罪或裁决私人讼争,交法院行使。③三权之间相互合作制约。对立法权的制约,两院互相行使否决创制权,除征收银钱方面;立法权有权利审查法律的实施情况,但无权钳制行政权,也无权审讯行政者;行政权规定立法机关会议的召集时间和期限,制裁立法机关的越权行为。

历史进步性: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借鉴了光荣革命后英国的体制,主要吸收了洛克的自由、法治与分权学说,批判和排除了霍布斯等人的专制主义主张,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性,在他的笔下,无论是权力的归属还是权力的运用,都具有适中有度、不走极端的特点。

7.为什么说洛克的政治理论是西方自由主义的主要源泉?

(1)在《论宗教宽容中》洛克系统的阐述了政教分离和信仰自由的原则,倡导仁爱与宽容的精神,有力的评判了英国严重存在的宗教偏执思想,为宗教信仰自由思想在英国和西方国家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2)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洛克式最早对自然权利理论进行系统论证的思想家。(3)洛克热门为政府的重大主要的目的,就是保护人们的菜场,这一观点明确阐述了霍布斯先前提出的国家是保护个人权利的工具的观点,影响19世纪整个欧洲。(4)分权理论的提出,是洛克对西方政治思想的重要贡献,特别是他对自由的理解,以及法治、自由与分权关系的思想为以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洛克的分权思想经过孟德斯鸠影响到美国的思想、政治制度,在现代分权原则已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制度中一种

8.简述休谟与洛克在财产权问题上观点的异同,并指出休谟观点的理论意义。

(1)共性:a.都属于现代市民阶级的理论务求,体现市民阶级对财物正当、合法占有的诉求b.个人财产权看做一个社会的基础,最核心的东西。c.把财产权上升为政治哲学的层面。

(2)区别:a.洛克:认为财产权是自然权利,时不证自明的、先验理性规定的原则。

休谟:不是自然权利,而是一种政治社会规则下的权利。b.洛克:强调个人占有。

休谟:财产占有当中的社会性,财物稳定占有是历史演进的结果。c.洛克:财产占有的正当性来源于劳动。

休谟:占有涉及一个所有权的划分规则,与劳动本质无关。(3)意义:a.财产权规则是个人与公共利益的协调机制。b.最大的公共利益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正义规则。c.用奠基在经验、传统、习俗上的正义规则替换了启蒙政治学的理性,突出人的需要,为后来的功利主义政治哲学开辟了道路。

9.伯克保守主义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政治特点是什么?

答:基本内容:社会是人为的产物而不是自然的产物。国家和社会都产生于契约。社会契约是附属性的,而国家契约是神圣的。他重视传统的东西,将情感、道德看作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同时强调宗教的重要性。他认为国家和社会是成长出来的而不是设计出来的,瑟吉欧一种历史型的持续变化的过程。

政治特点:①主张维持现状,反对激烈变革②强调稳定的的价值和传统习俗在维系稳定方面的作用,注重社会的复杂性和连续性,并为社会中等级③带有浓厚的精英政治倾向。

10.密尔代议制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实质是什么?

答:基本内容:评价一个政府或政治制度好坏的标准就是两个;一是看它促进社会普遍的精神上进步的程度,包括在才智,美德以及实际活动和效率方面的进步;二是看它将现有道德的

实质: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原则的在政治问题上的应用。六.论述题

1.试述柏拉图政体思想的主要内容,并说明他是如何比盘民主制的,他的批评是否具有现实意义 答:⑴主要内容:①哲学家统治,也称贤人政治,其内在原则或标准是智慧。他认为只是高于法律,最好的统治不是法制,而是由有知识的人统治。②政体分类思想,按统治者人数的多少把政体分为三类即:一个人统治、少数人统治和多数人统治。这三种政体又有好坏之分,一人统治可分为王制和僭主制,少数人统治可分为贵族制和寡头制,多数人统治可分为共和制平民制。③政体嬗变思想,当一种政体下统治者和公民的品格和心灵发生变化后,政体就会发生相应的嬗变。这种嬗变指向堕落的方向,其具体路线是贤人政体-荣誉政体-平民政体-僭主政体

⑵批判民主制:在民主政体下,人们崇尚自由平等。自由是放纵的,人们为所欲为,不能忍受任何的约束,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平等被不加区别的给与一切人,不论其是否应该享受平等,平等走向极端,极端的平等带来极端的奴役,在混乱的无政府状态下,独裁者攫取了权力,凭借暴力建立专制统治,民主政体必然演变为僭主政体

⑶对西方分权制衡学说具有重要意义。

2.试述马基雅维利权力政治观的主要内容,并指出这个理论观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和理论意义 答:⑴主要内容:①主张国家的根本问题是统治权,统治者应以夺取和保持权力为目的,是马基雅

维利政治思想的核心。权力就是使人畏惧的实力或暴力,一个民族应该有自己管理自己的权力,而不是屈服于专制政权的统治②维护国家统治的基础,一个是法律,一个是军队。他重视法律的作用,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律来治理。人民只有在法律的约束下,才会变得坚定、精明、文雅。然而人是贪婪的,欲望是无穷的,法律有时也无能为力,因此法律必须以武力为后盾。比起为封建领主服务的雇佣军队和外国援军,他主张国家急需训练一支由自由市民组成的义务军队,装备精良、纪律严明、忠于国家。

⑵理论基础:人性恶论,他认为,人类最初和动物一样,是分散活动的,追求权力和财富是人类最基本的愿望。权力和财富有限,人们的欲望无穷。因此人与人在争斗中彼此关系是虚假伪善的,人的行为是反复无常忘恩负义的。

⑶研究方法:不重书本重实际,从人们历史和现实经验出发研究政治问题。

⑷理论特点:①丢弃人天生是一个政治动物的问题,将国家建立在人性和人的行为的基础上;②割断政治学说与伦理道德的关系,认为政治有自己的道德评价标准;③把严谨的科学精神带进政治学说领域;④把政治学说建立在权力基础上,开创从世俗角度探讨政治问题的先河。

3.试述霍布斯与洛克社会契约论的异同,并指出社会契约论的历史意义。

答:⑴相同点:霍布斯与洛克社会契约论的产生都是自然状态下没有明文规定的法律来裁决人们之间的纠纷,又缺少一个公共裁判者和公共权力来保证裁决得意执行。于是,人们为了克服自然状态的欠缺,彼此共同约定:大家放弃自己的权力,交给一个人或一些人组成的议会,按照社会全体成员或他们授权的代表所同意的规定行使。

⑵不同点:①、霍布斯为人民订立契约时应交出他们的全部权利,权力,而洛克认为自由权财产权都是订立时不可放弃不可转让的权力。②、洛克认为人们交出的权利只是保护自己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而不是任意伤害他人的权利,而霍布斯要求人们交出的实际上是人们运用一切手段惩罚伤害他人的权利,权力,从而实现自我的保存。③、洛克认为被授予权力的人也是契约的参加者,必须受契约内容的限制,按照社和全体成员的委托行使他们的权力,而霍布斯认为主权者没有参加契约,因而不受契约的约束,她的权力和权利是至高无上不受限制的。

《西方政治思想史》教学大纲 篇6

从宏观上讲,西方政治思想史涉及三个不同历史时期:

古代奴隶制社会——古代希腊、古代罗马 封建社会——中世纪时期

近代社会——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本主义巩固(西欧、北美)

与此相适应,西方政治思想则从古代自然政治观发展转变为中世纪时期神学政治观,以及近代以来的权利政治观。

A.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观-----自然政治观

这个时期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初步繁荣时期。突出表现在古希腊,它的政治思想一经产生就进入繁荣期。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具有自然特征,大体都认为政治秩序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B.中世纪的政治观-----基督教神学政治观

政治思想完全臣服于神学思想,神学思想统领一切,政治学和其他一切学科都被纳入神学体系,成为神学的婢女。政治思想具有神学特征。

C.近现代政治观——--权利政治观近现代思想发展演变速度之快,内容之丰富是前两个时期无法相比的。资本主义时期思想直接影响到当代政治思想。当代政治思想的问题可以溯源到近代政治思想。政治思想具有权力特征。

三、西方政治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二)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

(三)坚持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方法。

(四)坚持寓评于介的原则。

一节 古希腊的社会状况和政治思想概述

一、古希腊的社会概况

(一)城邦古希腊的城邦是一种特殊的国家形式,其外部的主要显著特征是小国寡民。城邦制度是一系列政治改革的产物。

与东方国家相比的特点:

1、最高权利的独立性。有自己的法律体系、官员、法庭等等。这些城

邦即使是结盟也没有一个最高权威,是互不统属的。

2、直接民主。公民大会的权威高于任何个人。一般公民在政治权利的行使上主要表现在议事和审判上。

3、只有公民有公民权、选举和被选举权等,边区居民、外邦人、农奴、妇女都没有公民权,公民其实只是所有人中的百分之几。

(二)城邦制度的特点

1、整体城邦观

在处理个人与城邦的关系时,把公民看作城邦的一个组成部分,城邦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依附与城邦的整体利益。最重要的是道德的完善,而不是财富的积累,抨击世俗欲望。不同利益间的合理分配就是正义,人所不可缺少的品德是要节制。

2、切入政治的视点已经转换

(1)荷马诗史是西方政治思想的本源,神命观。(2)一批自然哲学家,荷拉克力特等自然政治观,以解释自然为本职的,认为宇宙理性必然性支配了人类社会、政治社会的运行。(3)把观察政治的眼光转向了现实和人自己。苏格拉底等的伦理政治观。

3、重视政治理论

政治气氛相当活跃,当时各种政体并存,政体是决定性的,决定人的生活好坏。

二、古希腊的政治思想的特点

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西方政治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从西方政治思想的萌芽,到早期的立法思想家的政治思想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西方政治思想产生的过程。

他们认为,城邦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由自然的社会组织家庭、部落和村社自然进化的产物。在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上,将国家视为第一位的,个人是第二位的,城邦是公民的共同体。

(二)理性的政治思考与科学的研究方法 公民把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并通过他们的法律和民主制度规范了政治权力,实现了政治生活的理性化。在研究方法上也达到了非常先进的水平。

古希腊的政治家都是站在公民的视角认识政治现象的。公民所享

受的政治自由和民主是政治学繁荣的重要原因。

(一)自然政治观和整体主义国家观

(三)公民的政治视角

(四)特定的研究主题和范围

主要是对城邦的起源、性质、目的和职能等的一般认识,以及关于如何组织和管理城邦的观点和主张。

三、智者和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

(一)智者

智者不是统一的思想流派,没有统一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智者关注社会问题,他们的贡献是以人的眼光看待社会,抛掉神的观点。他们的思想为后来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政治哲学理论的出发点和思想来源。

(二)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同时代的人,他与智者一起,推动了希腊哲学研究兴趣的转向,即由自然转向人和社会。强调道德是城邦政治的基础,而知识和教育是城邦政治的根本。“美德即知识”,主张“精英政治”。

第二节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代表作《理想国》(《国家篇》)是他中期的作品,还有《法律篇》和《政治家》。

二、理念论

他的哲学思想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核心为“理念论”,其它理论均以此为基础。在他看来,世界分为感觉中的自然世界和理念中的超自然世界两部分。由于感知的世界总在不停地变化,人们对它的认识因时、因地、因人、因情而异,因而感觉世界是不真实的。唯一真实的是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而感受到的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反映。理念是世间万物的原型,万物是理念的摹本。柏拉图否认现时世界的真实性和感觉经验的可靠性,认为理念是人心之外的一种实体,真理认识只能靠对它的直接感悟,所以他的哲学是客观唯心论。

三、理想国

他的理念论用于现实社会的改造,便产生了他的理想国的设计。

(一)城邦起源于社会分工

他对城邦的定义:城邦是一个公共住宅区,一个人单独生活不能满足需求,于是找一帮人一起互

相帮助。城邦分为三个阶级:劳动者、护卫者、统治者。但这个概念的政治涵义不强。平等思想比较少。

(二)对理想国的分工合理性的论证 城邦目标与性质:一定要照顾城邦整体的幸福,不能只突出某一个阶级的利益,也就是说统治者不能只为了自己的私利。

城邦的目的就是要防止任一个敌人进入城邦,理想国是一个整体国家。城邦的性质就是阶级的品德:统治者是智慧、护卫者是勇敢、劳动者是节俭。他分析个人的灵魂:如果在个人的灵魂里找到与城邦相一致的东西,就是正义,最高的是理性,还有勇敢和欲望。正义应该是分工合作、智慧为首。取消家庭和取消私有财产:认为统治者不能从商。对以后的共产主义思想有影响,但本质不同,不是其思想源泉。

三、哲学王理论

哲学家执政是柏拉图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哲学家集政治权力和知识要结合一身,其他等级则完全被排斥在城邦权力体系之外,这是理想国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

(一)哲学王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现实四种政体都是坏的,原因主要在于统治者的无能和人的品性的堕落,要改造现实的不良政治,必须从改造人入手,哲学家才能承担这个使命。

(二)知识治国

柏拉图区分了“知识”和“意见”两个范畴。只有哲学家才具有“知识”,它是对“理念”的把握。只有哲学家才达到了对国家理念的认识,知道理想国家应该怎样组织和治理。

(三)美德即知识

认为善出于知,恶出于无知,人只有具备了善的真知识,就会有完善的德行。哲学家是有知识和智慧的人,因此,必然是德行最完美的人。

(四)公民品性改良的需要

为了培养品性改良的公民,柏拉图提出在哲学家和军人内部废除私有财产和家庭。四.政体思想

(一)早期的政体思想

早期的政体思想主张“贤人政治”。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都是不当的政体,它们依次堕落。

(二)晚期政体思想的发展

在《政治家篇》和《法律篇》中柏拉图的政体思想趋于成熟,主张实行混合政体。第三节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西方政治学的创立者。

代表作品有:《政治学》,《雅典政制》。

二、政治学体系的建立

(一)学科分类

亚里士多德最主要的贡献是,首次形成了自觉的学科分类意识,并对人类知识进行了系统分类。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政治学主要是研究人和城邦至善的科学。政治学的对象是城邦。

(三)政治学研究方法

亚里士多德采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比如,历史和经验的研究方法;溯源法和分解法等。

三、城邦理论

(一)城邦的起源

他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城邦的本质,他认为探讨政治问题一定要追究到根。把人类的社会团体分为三个阶段:家庭,村坊,是一定数量的家庭团结起来的更高级的组织,由长老统率,他认为王权就是这样产生的;城邦是最高级的社会团体,像自然界的成长一样只有在长成以后才能看清楚。人在本质上是政治的动物,只有到了城邦阶段才能对人的本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城邦的本质

从政治利益上讲,强调城邦是个政治团体,城邦是公民和自有人之间同等身份的组合,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施令者或受令者。

城邦是由公民组成的政治性的组织。看一个人是什么性质,只要看他的政治身份,看是否有这个权利。城邦就是公民的团体。

(三)城邦的目的

城邦的真正目的是人的道德品质的完善,以政治调节并达到每个人的优越生活。这与伯拉图一

样。如果不是为了这样的目的,城邦只能是军事同盟。法律的实际意义就是促使人们达到道德上的完善。

四、政体理论

(一)政体的含义

一个城邦的职能组织,由以确定最高统治机构和政权的安排,也由以订立城邦及其全体各分子所企求的目的。

(二)政体分类的标准

政体是关于最高治权的组织。两个标准:政府的宗旨和掌握城邦最高治权的人数的多寡,六种类型(见书)。所谓全城邦人民,不是指多数人,而是少数阶级。大众能不能分担政治义务(轮番执政)是看这个整体是否正常的一个标准。(三)

政体内容

君主政体,君主是品德和才能都突出的人。平民政体,是多数人掌权的不好的政体,它是现实希腊社会最常见的政体,最大特征是贫穷和贫富对立。寡头政体,特点是以财富为依据,只注意富人掌握统治权,不让所有的公民来参与政治。贵族政体,特点是注重才德,守法。共和政体,混合了贫富两个阶级,兼顾了有产者和自由身份,最符合现实。僭种政体,很少或完全没有法制,让民众贫穷,与好人为恶。从正反两面总结了法律。

四、对理想城邦的设计

(一)最优政体:中产阶级掌权的共和政体

(二)主张私有公用

(三)主张公民轮流执政

(四)主张法治

(五)城邦的疆域

(六)城邦的教育

五、亚里士多德的地位和影响

(一)开创了西方传统政治学体系

(二)提出了研究政治学的新方法

(三)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政治观点 第四节 希腊化时期的政治思想

一、希腊化时期政治思想的特点

(一)希腊化的概念 公元前336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即位,他建立了跨越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这个帝国虽然很快就瓦解了,但希腊文化以亚历山大里亚城为中心得到了广泛传播,历史上称为希腊化时期。

(二)希腊化时期的特点

马其顿于公元前338年征服了希腊,希腊各城邦都成了马其顿帝国统治下的行省。到公元前146年,罗马并吞马其顿,希腊人又成了罗马统治下的臣民。这样,希腊人的自由时代便成为过去。与这种社会巨变相适应,希腊人的思想观念也开始产生了相应的变化。由于城邦制的解体和社会政治越来越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那种“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的观念消失了,哲学讨论的重点转移到伦理方面,探讨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幸福是什么等问题。对这些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答城邦制度的解体和政治思想的演变,种族和文化的融合及世界主义思潮。

二、斯多葛学派的政治思想

斯多哥学派主张宿命论和禁欲主义,认为人生真正的幸福就是服从命运的安排,顺应自然而生活。他们宣传宗教信仰,反对追求快乐,主张克制一切欲望,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

著名的代表人物,如塞涅卡等,主要提出了自然法思想、人的精神自由思想、人人平等思想。

三、波利比阿的政治思想

政治学由希腊向罗马的转移,使罗马人创造了非常发达的政治体制,其政治实践也相当成功。波利比阿的生平和著作,写下了不朽著作《历史》,系统把古希腊的政治思想介绍到罗马,强调混合政体理论,较早地提出了分权和平衡原则。

第五节 古罗马的政治思想

一、古罗马的社会状况

(一)古罗马的产生和发展

(二)奴隶占有制经济的高度发达

(三)古代的民族大融合

(四)国家和个人关系的疏远

二、古罗马的政治发展的阶段

(一)王政时代

(二)共和国时代

(三)帝国时代

三、古罗马的基本政治思想

(一)罗马法学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二)对古希腊政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六节 西塞罗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主要代表著作是《论共和国》。

二、国家学说

(一)国家的起源

(二)国家的含义

(三)国家观念的转变

三、自然法理论

(一)自然法的含义

(二)自然法与成文法的比较

(三)法的目的

四、世界主义的思想

(一)世界主义的理论基础

(二)世界主义的内容

(三)世界主义思想的局限 第七节 罗马基督教的政治思想

一、早期基督教

早期基督教是受到打击和排斥的。其救世主思想影响很大,有穷人喜欢的平等的思想,明显的同情社会的弱者。鼓励有钱人变卖财产接济穷人教友,抬高人的精神信仰而贬低人的物质欲望。在现实中,对世俗统治者是抱着默认的态度的,不直接抵抗,提倡忍耐和顺从,因为权利是来源于上帝的。

二、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早期的神学家,把产生于东方的基督教教义与欧洲的古典哲学统一了起来,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思想。著作有《忏悔录》《上帝之城》。

(二)双城论

认为信仰应该高于哲学,将未来放在信仰上。贬低人及人的理性。一 切都为了证明上帝的完美,人的地位下降了。人被区分为灵魂和肉体两个方

面,贬低肉体而抬高灵魂,人的欲望是低等的机能,人的理性是高等的机能。

人是不能自救的,对于人的拯救只能归于上帝,所以中世纪人性相当压抑。贬低世俗国家,认证教会统治的合理性,主张用基督教改造国家,为神权政治理论做准备。第二章 中世纪西欧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状况和政治思想概述

一、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状况

(一)国家与教会的二元体制与基督教精神一统天下是中世纪欧洲的主要特征。

公元5—16世纪末是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其中公元5世纪末—14世纪末是封建社会形成、发展和繁荣时期,史称“中世纪”;14世纪末到16世纪末是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史称“文艺复兴”。

1、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的历史特点

封建庄园经济逐渐形成;封建等级制度逐渐形成;教会权利日益扩大

2、封建社会发展时期的历史特点

城市的兴起;等级君主制的形成;教权与王权的斗争日益激烈

二、中世纪西欧的政治思想

(一)教权与王权的斗争和理论

(二)基督教的经院哲学

(三)市民思想的兴起

(四)基督教异端思想

第二节 托马斯〃阿奎那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他是当时神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家。

主要代表著作有《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等。

二、国家理论

(一)国家的起源

人天然是社会和政治的动物,要比其它动物过更多的社会

生活(这和亚里士多德一样)。人是靠自己的推理能力为自己制作生活必需品,但人又不能单独制作

一切,所以必须在一起。

灵魂控制身体,理性控制欲望。自由人是自己行动的主宰,管理是为了公共的幸福。人是不平等的,优秀的人应该有支配权,其它人应该充当奴仆。自有人对奴隶的管理是为了主人的目的。

(二)国家的目的

国家的目的并不应该只是保持生命和身体的健康,或者积累财富,或者是知识和真理的传授。人们结合在一起就是为了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世俗的东西也是必需的,在一定意义上承认世俗国家的合理性。

三、政体思想

(一)政体分类

正义的政体应该是为公众谋幸福的,这与亚里士多德的正义的宗旨是一致的。具体分类见教材。注意与亚里士多德的政体论相比较,有继承关系,但在使用同一个术语的时候内涵可能不一样。将君主政体排在第一位,其理由显示了经院哲学的呆板,本身和平的团结一致。在排序中,权力掌握在越少人手上越好。

他本身主张一种混合政体,民众应该有参选的资格,是受贵族制约的选举君主制。

(二)理想政体是君主政体

君主政体的目的:人间最不可靠的东西就是舆论。一个虔诚为百姓谋幸福的君主是上帝的福赐,但这种幸福不是永恒的。君主实施仁政最大的报酬就是他能够得到友谊,暴君以畏惧作为自己的靠山,没有什么友谊可言,所以一个受民众爱戴的政权是不容易被推翻的。他并不抬高世俗的报偿,一个好的君主往往可以得到更多世间的利益,比暴君多的多。

(三)反对暴君政体的思想

君主的职责:从统治者的目的来给予暴政定义,统治者损害社会的利益来实现个人的利益就是暴政。

防止暴君和暴政的方法:君主人选应该有足够的好的品性、限制权力本身。而他更多的是谈忍受和反抗的关系,认为如果暴政不是太过分,就应该忍耐以防止更大的变革的危险,如果不堪忍受,可以由有力量的公民(上等人)起来推翻暴君,如果我们无力反抗,那就只能相信上帝的力量了,面对一个暴君应该首先避免公民自己罪恶,暴君是上帝对世人罪恶的惩罚,只有先赎罪才行。

四、法的思想

他关于法律的思想是他人权政治理论的组成部分。

(一)法的本质

人类行动的准则就是人类的理性,理性要通过意志支配人的行为,因此,法的本质就是“受理性节制”的意志。

(二)法的目的和法的特征。法的目的应该是社会的公共福利。强调法的道德作用。要求法的执行者应该有良好的品性,一个暴戾的法不是法而是法的暴戾,法律必须符合道德。统治者用强迫的力量来实施法律。

人作为理性的动物,一是支配自己的行为,一是支配万物运行,是神的意志的参与者,分享了神的智慧,这是自然法的意义。他要求人保存生命,相互保护,相互爱。自然法的实质是不可变的,他的可变性是一种特殊的情况,是神法和人法对它的补充。

(三)法的分类和各种法之间的关系。神法等于教会法:神法和教会法属于主教的神权。为什么人法需要神法的补充和指导,见教材。人法只规定人的外在行为,深入人的内心只有靠神法。排序是:永恒法大于自然法大于神法和教会法大于人法。第三章 16世纪西欧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16世纪西欧的社会状况和政治思想概述

一、16世纪西欧的社会状况

处于中世纪末期,是于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关系最密切的部分。

(一)文艺复兴运动的高涨

文艺复兴类似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上是批判天主教神学的时期。东罗马帝国灭亡,开始复兴希腊文化,人开始觉醒。

(二)民族国家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产生,是民族国家形成的时期。

(三)宗教改革运动。

宗教改革的目的是反对教皇的专制权力和教会腐败,世俗君主趁机掠夺教会的财产(还俗)。教会民主化,国王成为教会领袖。思想解放,人可以通过自己的理性需求信仰根据,而不必通过教会。

二、16世纪西欧的政治思想概况

(一)文艺复兴运动中的政治思想

(二)近代政治学的开端

(三)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

(四)宗教改革运动的政治思想 第二节 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奠基人之一。代表著作是《君主论》,《论战争的历史》。

二、权力政治观

(一)他的思想标志着近代思想的开端:

1、因为从这一时期开始用人的眼光看待国家和政治问题,从人性恶的角度阐述了国家的产生。

2、注重现实和经验,提出国家的根本问题就是掌握权力。第一次将政治与伦理道德区分开来。

(二)性恶论:国家学说的基础

以人性恶作为基础,试图发现国家运行的规律,哲学性不强。国家运行的前后一致性来解释统治相似的地方。他将佛罗伦萨看成是一个有机体,探索它自己的发展道路。把现实与历史联系起来。人的所作所为是邪恶自私的,人性的善是不足以医治的。

人性恶促使国家的产生,以人性恶作为基础,试图发现国家运行的规律。

(三)否认传统道德戒律的作用

权力政治观是非道德的政治观,权力是国

家的基础。他的思想其实是反对封建和中世界的。反对从伦理和神出发研究问题,而注重人的历史经验,注重人性。非常现实,重视实际,“人在思维方式上应该区分实际上怎样生活和应该怎样生活是两回事”。如果有人放弃实际生活,完全进行德行生活,他实际上是自取灭亡。古代抽象的道德只在书上找得到,在现实中没有,以此来指导政治是可笑的。

三、政体思想

(一)理想政体的选择。

承认共和政体理论上好,但实际上意大利只能施行君主制。最好的政体形式是混合政体,与以前是相同的,是三种势力的平衡,这里他所说的混合政体实际上就是指共和制。如果人民习惯平等,则应该搞共和国,而当时的佛罗伦萨没有条件,但可以为共和国做准备。

(二)现实的政体选择:君主专制。

在现实条件下应该保持君主的权力。思维特点是理想上推崇共和国,实际上主张君主制。认为夺取权力困难而保持容易,如果君主是靠幸运得到政权,那就很难保持政权。

四、统治方法

(一)君主应大权独揽、注重实力。

统治者要让人守法只能靠强力。面对人的反对和冷淡的支持,只能靠武装把国家建立起来,这样人民自然会支持,赤手空拳的预言家都失败了。

(二)军队和法律是权力的基础。

他的政治权力与现在的强力、暴力相似,靠军队维持统治的方法叫做野兽的方法,靠法律是人的方法。饥饿使人勤奋,法律使人为善。

(三)不应受任何道德准则的束缚。

统治术就是政治手腕。基本观点就是不必受道德准则的约束。一般来说我们鄙视的东西他都赞扬,比如虚伪等。

(四)君主不能与人民为敌。

君主当然应该让人害怕,但不要让人轻视和憎恨,要掌握好尺度。

(五)君主应当不图虚名、注重实际权术思想。人所采取的手段应该有道德判断,不能因为自己的目的高尚就为所欲为,目的与手段应该是统一的。潜藏在他心里的是热切的爱国主义,只是他把形势说得如此严峻让人不喜欢他。

道德观:政治是非道德的;统治者和人民的不同道德标准

第三节 路德和加尔文的政治思想

宗教改革实质是一场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恩格斯称它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大决战。

1、马丁〃路得

核心思想是“因信称义” 说,即人的灵魂得救不必通过教会和教士的媒介,只靠自己虔诚的信仰,个人就可以直接与上帝交往,因为在上帝面前

教士和俗人都是平等的。

主张取消教阶制度,取消教会和教士的特权和各种繁缛的宗教仪式,建立“廉洁教会”。他还明确了“正教分离”原则,因为只有正教分离,才能有真正的宗教信仰自由。

2、加尔文

核心思想是“预定论”,即上帝对人的拯救是事先安排好的,不是靠自己的善行与功德。虽然强调宿命论,但是包含有“成事在人,谋事在天”的观念。这种思想最适合资产阶级的需要。

第四节 布丹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法国政治思想家,近代主权学说的创始人。代表著作是《国家论六卷》。

二、国家理论

(一)国家的起源。

家庭和私有财产是同时产生,突出家庭中家长的特殊地位,是专制主义的。国家的起源有一种强力的争夺在起作用,这与亚里士多德不同而和近代思想家相似。(二)国家的本质。

神法和自然法永远在国家和公民至上,主权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只是在政治上的。

三、主权理论

他的主要贡献是主权学说。针对当时已经统一的法国面临着分裂的危险,提出应加强国家的权力,为现存的君主权力进行了辩护。强调了主权,也就意味着现代意义的国家观的加强。

(一)主权是国家的本质

比喻为家长在家庭中的最高权威。主权者

可以是一个政治机构,但最好是君主专制。主权的属性见书P111。主权的不可分割性反对议会分权。

(二)主权的含义

(三)主权的内容

(四)主权的特性

四、政体理论和政府理论

(一)政体形式

国家的类型有君主、贵族、民主,不主张混合政体。权力的形式也是以上三种。类型和形式可能是不一致的,比如古代雅典,最高权力属于人民,是民主制的国家,同时公民直接管理政府,这是一致的,罗马共和国是民主制,但政府是贵族制。

(二)政体选择

政体是变革的,看它是变迁还是革命,主要是看主权的归属是否改变。他的政体主张还是停留在君主政体上的。君主制给人的印象很强大。政治专制主义,不许借口反暴政反对君主,如果人民这种权力,可能导致最严重的暴力。

(二)政府形式

政府目的不是保护自由而是保护秩序。到了分权论时,往往变成保护人民权力。君主不应该受国家法律的限制,在法国,国王除了征税以外无需三级会议。司法裁判权不是独立于君主的。第四章 17世纪欧洲大陆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17世纪欧洲大陆的社会状况和政治思想概述

17世纪是西方社会的大变革时期,西欧开始进入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这一时期政治思想领域的特点:

1、文艺复兴进入高潮,启蒙运动刚刚开始

2、人们开始把反对宗教神学作为主要任务。(打着两种旗帜反对宗教神学,即泛神论和自然神论)

3、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已形成体系,其主要特点是“权利政治观”

4、权利政治观理论体系都建立在资产阶级自然法学说的基础上

第二节 格老秀斯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历代国际法的奠基人,近代自然法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主要代表著作是《战争与和平法》。

二、自然法理论

(一)自然法的含义

提出“人性乃自然法之母”,从人性推演出自然法来,其中论述了理性与人性的关系。

(二)法的分类

抬高自然法而贬低神法。法分为两大类,源于人类理性的是自然法,源于意志的是人类法和神法。

(三)各种法的关系

自然法源于人类的理性,适用于全人类,神法源于神的意志,给予一般的人类。

三、国家理论

他是近代第一个明确地把国家看作是订立社会契约的产物;第一个明确地把自然法和契约论结合起来的资产阶级思想家。

(一)国家的起源

国家起源于自然状态,人们订立契约成立国家。

(二)国家的目的

国家的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公众的力量保护每个人的财产。

四、主权理论

他的主权理论最大的贡献就是从国际关系中考察国家主权问题。

(一)主权的含义

主权就是不受另一个权力支配的权力。

(二)主权的内容

主权对内最高,对外独立。

(三)排斥人民主权

为了维护国家和平的秩序,国家有权制止人们之间无限制的应用天赋权利。否定人民主权学说,主张君主专制。

五、国际法的政治基础

(一)自然法是国际法的政治基础

(二)国际法的分类

(三)战争问题

第三节 斯宾诺莎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伦理学思想在西方有着重要影响。主要著作是《神学政治论》。

二、自然权利观

他研究自然法也是从人性出发,但他把所有的人性都称为自然法或者自然权利,没有包含理性这个概念。他的自然法思想不具有近代意义。

三、社会契约论 国家产生的目的是限制自然权利或者欲望的东西,以保障社会的有序和稳定,这实际上是对自然权利的约束和制约,而不是对私人空间的保障。因此,这一思想也和近代主流不一样。

四、思想言论自由

这是他思想当中贡献最大的部分。他是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中最早对思想言论自由进行系统论述的思想家之一。

(1)他从天赋权利的角度论证了思想言论自由不可剥夺的必然性。

(2)从维护国家安全的角度论证了思想言论自由的必要性。

(3)从道德发展的角度论证了思想言论自由的必要性。

(4)从思想文化发展的角度论证了思想言论自由的重要性。

第五章 17世纪英国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的社会状况和政治思想概述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及其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1、英国的宪政传统

宪政就是法治;区分法制和法治概念;宪政形成的原因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第一:资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化了的新贵族结成联盟反对专制王权 第二:革命披着宗教的外衣

二、17世纪英国的社会状况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的确立发展 17 世纪是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时期,英国革命建立资本主义社会。通过这次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形成了以个人权利、财产权利为核心的权利观念,同时也形成了以限制权力、分权、法治为核心的权力观念,这为英国自由宪政思想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贵族的资产阶级化

圈地运动的实质是农村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不断从封建贵族中分化出来。

(三)王权与市民阶层的斗争

王权与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市民阶层的斗争越来越激烈。

(四)宗教的矛盾和冲突

天主教会推行的君主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代表资产阶级的新教同天主教会展开了斗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国内的封建专制势力,在英国率先建立起现代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在本国的发展。就世界范围来看,在英国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制度成为西方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典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成为资产阶级走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从而揭开了世界历史新的一页。

三、17世纪英国政治思想的概况

英国革命期间,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要求的各个派别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政治斗争。各派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一)保皇派的政治思想

(二)长老派的政治思想

(三)独立派的政治思想

(四)平等派的政治思想

(五)掘土派的政治思想 第二节 霍布斯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他是西方政治学理论的系统阐发者,是17、18世纪自然法和契约论的创始人之一; 自由主义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被誉为“现代人之父”;建立了近代最完备的政治哲学理论体系。

主要代表著作是《利维坦》。

二、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一)自然状态

从人性出发推演出国家的产生。他认为人性本恶,人们为了自我保存,互相竞争,结果社会呈现出战争状态,人们最终还是无法实现自我保存,鉴于此,他从人的这种生存矛盾中引出了自然法概念。

(二)国家的产生

如何摆脱困境呢?他从人的本性找到了答案,即人的情感和理性结合产生的自然法。但由于人的理性比感性弱,人并不遵守自然法。遵守的唯一办法就是形成强制的公共权力,于是国家就产生了。

(三)国家的特征

国家是由契约产生的。他讲的契约论有两个特点:第一:订立契约时,人们交出的是全部权力。第二:主权者不是订约一方,不受法律的约束。这一点非常重要,导致了后来的专制制度。

三、主权学说和政体理论

(一)主权的内容

主权是国家的本质,即拥有主权的权力组织的国家是保护人们安全的工具。

国家拥有巨大的权力;主权是至高无上的、是不可分割、不可转让的,人民没有反抗的权力。

(二)政体分类

国家分为三个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

最优政体是君主政体。

四、人民的自由和主权者的义务

(一)人民的自由

人民虽然交出了全部权利,但人仍然拥有法律所赋予的权利,自我保存的权利和经济生活的自由。即自由的范围是法律规定的,不是天赋的,这一点体现了自由主义精神。

(二)主权者的义务

国家成立时,主权者不是订约方,因此不受契约的约束,但它仍受契约宗旨的束缚,即它仍然遵守一些义务,这些义务就是对主权者的约束。主权者的义务是:保持权力的完整;确定和保护人民的私有财产权;依据良好的法律和平等原则进行统治。

第三节 洛克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西方近代自由主义最早的代表之一。主要代表著作是《政府论》和《论宗教宽容》。

二、自然权利理论

(一)自然状态和自然权利的留存

自然状态下没有一个公共的、共同的决断性权威的状态。不是霍布斯所说的战争的状态。这种自

然状态是一种完备的、自由的状态,人拥有三种基本的与生俱来的权力——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其中财产权最重要。

在自然状态中,人们对于违反自然法的问题只能靠自己来解决,而缺少一个公认的法律标准,个人成为了法官,很容易超出理性的范围,自然法因此而出现了弊端,自然状态有可能更多的表现为战争状态。于是人们通过契约来交出人们共同的权力,以解决缺乏共同权威的问题。人们放弃的权力是做他们自己认为做任何事正确合适的标准,以及自行处罚违反自然法行为的权力。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并没有交出,人民放弃部分权利也是为了确保这三种权利。

(二)国家的起源

由于自然状态有两种缺陷(没有成文法;没有公共仲裁者),订立契约时,人们只交出两种权利,而且政府也是订约方,受契约的限制。

交出的两种权利就形成了政府的两种权利,即立法权和执行权。国家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私有财产。

三、分权和法治思想

法是最高的统治者,即rule of law,意味着立法权是最高权。分权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法的执行。

他将权力分为三种:立法权、执行权、对外权。其中立法权是最高权。

自由是法治下的自由。法律的目的是保护和扩大自由。

第六章 18世纪法国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18世纪法国的社会状况和政治思想概述

一、18世纪法国的社会状况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受到的阻碍 18世纪的法国是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这种君主专制已经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社会结构的等级化

社会划分为三个等级,其他等级的成员进入国家权力机构的机会很少,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地下,政治上没有地位。

(三)启蒙运动在法国的蓬勃展开

这一时期法国最重要的特征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欧洲的现代思想广泛传播和通俗化的过程。人用理性来阐述人类生活。理性成为在这个时代判断一切的标准,一切都受到了理性最无情的审判,一切都必须为自己的存在做辩护,或者在理性面前放弃自己的存在。

二、18世纪法国的政治思想概况

(一)对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

(二)平等思想的深入研究

(三)民主共和国的思想 第二节 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近代分权学说,地理环境论和历史方法的创立者,又是近代法理学和社会学的奠基人。

主要代表著作是《论法的精神》。

二、法的精神

《论法的精神》真正奠定了他的学术地位,是他最重要的著作。这本书被严复译为《法意》,对我国也有很大影响。主要是正式提出了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 学说。

(一)法的精神含义

法的精神的基本含义,就是一个国家的法律和该国的政体、自然环境、土地、气候、宗教、贸易、风俗习惯有关系,法律和法律之间也有关系,所有的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法的精神。

(二)法的分类

人类在自然状态下,也有他们所遵循的法,即由人的生命的本质派生出来的必然联系,支配人类的自然法有四条:和平;寻找食物;人们相互之间存在着的自然的爱慕;愿望过社会生活。人类进入社会后,为了协调之间的冲突,就产生了人定法,包括:国际法;民法;政治法(即公法)。所谓法的精神就是人们制定的这些法律和它所依据的条件的关系。

三、政体和政治自由观

他把政体作为影响法律的最重要的因素提出来的,他认为政体是影响法律的第一个因素,有什么样的政体就有什么样的法律。

一、政体原则

(一)政体的分类和性质

分为三类四种,即共和政体;君主政体;专制政

体,其中共和政体又分为民主制和贵族制。

(二)什么是政体原则

(这是他在研究政体当中的特色所在)。实际上就是推动政体运转的精神,类似于现在讲的政治文化。

(三)各类政体的原则

四种政体有四种精神原则:即 民主制--品德 贵族制--节制 君主制—荣誉 专制政体—恐怖

政体原则的腐化问题。四种政体最终都会腐化,原因就在于对平等的过分追求,所以追求平等应该有限度。

二、政治自由

(一)政治自由的含义

政治自由就是作法律所许可的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作法律所禁止的事情时,他就不在有自由了。

(二)自由的主张

主张人身自由,财产自由和信仰自由。确立了自由的核心价值地位。在《论法的精神》第一次区分了政治自由和哲学自由的概念。

四、分权学说

(一)权力的分类

孟德斯鸠最大的贡献就是明确提出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分立。其中立法权是二元制(平民院和贵族院)

(二)分权的原因

分权的目的就是防止政府专断,保障个人自由。

(三)三权的归属及其内在关系

行政权应掌握在国王手中,是集权的;司法权应由选自人民阶层的人员来承担

(四)分权学说的意义 第三节 卢梭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卢梭是近代民主主义思潮的奠基人。他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法国大革命。主要代表著作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社会契约论》。

二、平等思想

(一)社会不平等产生的原因

理论基点还是自然状态,他认为自然法是自爱心和怜悯心的协调结果。在自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除了自然的不平等,没有政治上的不平等。私有制的产生就是不平等的开始。造成不平等的最终根源就是人类自我完善化的能力。

(二)不平等发展的三个阶段

不平等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私有制的产生以及造成的贫富差别。这一阶段的不平等认可了富人和穷人的状态。第二阶段:国家权利给予弱者以新的桎梏,给富者以新的力量。这一阶段的不平等认可了强者和弱者的状态。第三个阶段:专制权力建立,把社会推进骚乱和灾难之中。这一阶段的不平等认可了主人和奴隶的状态。卢梭对这三个阶段发展的描述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揭露和批判,号召人民用暴力推翻封建统治。

(三)不平等的顶点导致革命

三、人民主权理论和社会契约论

(一)人民主权的产生

社会契约实际上是人民主权产生的过程,人民主权的产生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国家产生的问题。在自然状态下,人们无法生存时就集合起来,订立契约,每一个结合者都平等地把一切都转让给整个集体,同时,每个个人作为集体的一员,都接受了同样的权利。

人们失掉的只是自然的自由,而获得的是社会的自由,卢梭认为结合而成的共同体是一个有机体,具有统一性,是一个公共的大我,是一个公共人格。与霍布斯不同的是,霍布斯把权利交给一个人,得出了君主专制。而卢梭将权利交给了整体、大家,即人民,形成了国家权力,权力归全体人民所有,每一个人都是主权者,这就是人民主权的形成过程。

(二)人民主权的原则

人民主权的原则,即就是主权的规定性、属性。第一个原则:主权是不可转让的

因为主权的性质就是公意的体现(公意是本书的核心概念),公益的运用就叫主权。国家主权不能转让就是公益不能转让,因为公益不能被部分代表。

第二个原则 人民主权不能分割

因为只有整体才有公益,否则,意志只能是一部分人的意志。因此,他反对三权分立。

第三个原则 主权是绝对的、神圣的和不可侵犯的 因为公益是所有个人意志中共同的东西,所以永远是公正的,而且是永远是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公共利益是高于个人利益的,这一点和自由主义的精神大相径庭。

威胁公共意志的力量主要有两种:一个是派系的存在;另一个是是政府本身。

主权虽是绝对的,但并不是为所欲为的。这里注意一点,卢梭虽然说所有人把权利都全部转让出去了,但实际上这里的全部只是与公共生活有关的权力、财富和自由。他认可洛克所说的私人领域,但他这里的私人领域是不确定的,私人领域的大小由公益决定(这就是为什么说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容易导致专制的原因)。

(三)人民主权与政府形式的关系

卢梭区分了主权和政府的区别,他认为主权代表的是意志,政府代表的是力量,主权者是决策者,政府是实践者。政府与主权者的关系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他认为只要主权掌握在人民手中,公益得到体现,什么样的政府形式都叫共和国。

(四)人民主权实现的途径 第一:人民定期集会制度 第二:国家尽量限制在城市范围内

第三:在这个共和国里,经济制度应是小私有制。

(五)人民与立法者

一方面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赋予了人民历史上最高的地位,但另一方面,他又对人民的识别能力不信任。人民的幸福生活是由立法者指引下实现的(这个立法者实际就是卢梭自己)。第七章 18世纪美国的政治思想 18世纪美国的社会状况和政治思想概述

一、18世纪美国的社会状况

(一)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北美大陆是一个移民社会,移民来自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成分复杂。这一特征决定了北美社会的其他特征。

(二)嫁接在奴隶制之上的资本主义经济 北美的奴隶制经济与欧洲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成为其母国的原料生产基地。

(三)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政治上的分立 美国三种不同类型的经济地区,决定了存在三种不同的利益要求以及各自对英国殖民者和对人民的不同态度。

(四)缺乏封建传统

美国社会没有封建传统,他的文化直接来源于欧洲。

二、18世纪美国的政治思想特点

(一)富有务实性,很少进行理论抽象

18世纪的美国可以说没有政治哲学,主要运用欧洲现成的理论为美国的政治实践服务。

(二)论证美国独立和建立联邦制共和国是政治思想的主题

美国的政治思想都是紧密的围绕政治实践展开的。

(三)追求建立权力平衡政府

他们将权力的平衡作为构建联邦政府的基本原则,并认为按照这一原则建立的联邦政府才是最完美的政府。

(四)“追求幸福的权利”成为自然权利的重要内容

他们相信追求幸福是人的行为动机和社会的起因,同时大家在追求幸福的能力和机会是平等的。

第二节 潘恩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主要代表著作是《常识》

二、关于美国的独立思想

1、关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的思想

2、对君主制的批判极为深刻

三、代议制共和政体思想

四、人权理论

对人权和公民权作了区分 第三节 杰斐逊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和战后的杰出的政治家和民主主义的思想家。主要代表著作是《独立宣言》

二、天赋权利思想

(一)独立战争前的思想

(二)宣告美国独立后的思想

(三)人民主权思想

(四)人民革命思想

三、民主共和国理论的基础

(一)性善论和信任人民

(二)对君主制和贵族制的批判

(三)人民主权和代议制的结合

四、民主共和国的原则

(一)民主共和国是一个有限制的政府

(二)中央和地方的纵向分权

(三)发展教育事业,推进人民监督的实现

(四)完善选举制度

(五)其它原则

第四节 汉密尔顿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美国建国初期的政治思想家和活动家,被誉为美国“宪法之父”。主要代表著作是《联邦党人文集》。

二、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性恶论

(二)等级论

三、联邦制理论

(一)三权分立与制衡

(二)中央和地方的纵向分权

(三)限制立法权

(四)加强行政权

(五)强化司法权

八章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

第一节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的 社会状况和政治思想概述

一、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的社会状况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缓慢

(二)政治上分裂割据

(三)古典哲学的繁荣

二、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的政治思想概况

(一)对法国思想的继承

(二)天赋人权理论的发展

(三)立宪主义思想

三、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的政治思想的特点

(一)思辨性

(二)整体主义国家观

(三)宏扬民族精神 第二节 康德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

主要代表著作是《政治权利原则》,《论永久和平》。

二、伦理学说

(一)伦理思想核心

康德伦理思想核心是“道德法则”,人民唯有遵循“道德法则”行动才能合乎道德。道德的标准不是幸福或快乐,而是“善良意志”。他把道德的评价标准从物质的功利转移到主体的善良意志中来。

所谓善良意志就是指良心,也指的是按照道德律令行动的意志,道德律令也称为绝对命令。康德把这种无条件的、没有其他附带的目的的、不考虑后果的行为原则叫“绝对命令”。道德律令三个原则为:普遍的立法形式;人是目的;意志自律。

三、国家学说

(一)国家起源于先验理性

国家起源于先验理性,他同样设想了一个自然状态,不是从个体这个角度看待这个联合,相反,他认为人从一开始就先验的具有社会性,人们订立

契约形成的国家被看作是这种先验社会性的现实

化。

这是从个人主义向整体主义转变的一个典型的体现,它是从社会性出发,而不是从个体性出发来看待国家的起源。

(二)国家的目的

国家的使命和目的不是为了公民的幸福,而是维护法律秩序,维持国家本身的存在。使国家制度和法律原则处于极其和谐一致的状态。他认为国家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和幸福,而是为了实现自由,自由和幸福不是一回事,他选择了自由而放弃了幸福。他的国家目的学说恰恰符合了自由主义的消极国家观。

(三)国家的形式

康德对政体的划分有两个标准:

一个按人数的多少,把掌握最高权力的人数划分为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种形式。

一个按统治的方式,按统治者运用最高权力治理国家的方式划分为专制和共和两种形式。康德关注的是第二种划分方式。康德反对专制政体主张共和政体。他认为共和意味着分权、法治和政治分开。

四、永久和平论

(一)预备条款

(二)正式条款 第三节 洪堡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他是德国历史上具有真正意义的自由主义思想家,被誉为“德国自由主义的《大宪章》”。主要代表著作是《论国家的作用》。

二、关于自由的思想

他的自由观对密尔的影响非常大。他的自由思想包含了浓厚的个人发展的思想。他讲的自由不简单是洛克意义的自由,不简单是一个私人领域,而更强调人的个性发展,这是洪堡自由观的一个重要贡献。政府统治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

三、国家作用的范围

他认为国家的唯一职能就是维持安全,特别是通过法律,维持安全就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他把个人发展和自由放任联系在一起了,这一点就是19世纪的基本的政治精神。最小国家是实现个人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

国家职能方面,“小政府”的思想在19世纪得到了最明确的表达。但是,这种政治精神有一个深刻地矛盾,即通过自由放任个人未必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正是这一矛盾推动着自由主义向20世纪初自由主义的重大转换,就是强调国家干预,通过国家干预促进个人的发展。

第四节 黑格尔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恩格斯把他比作“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他在人类所有领域都有非常高的地位,是百科全书式的的学者之一。

主要代表著作是《法哲学原理》,《精神现象学》。

二、体系和方法

(一)体系和方法

“绝对理念”是黑格尔整个逻辑体系的核心,也是其出发点和归宿是。“绝对理念”是对柏拉图“理念论”的继承和发展。他把一般概念客观化为独立的自在自为的的存在,它是个别事物和现实世界的创造者,并且它本身具有辨证运动的性质。实际上“绝对理念”是上帝的代名词。它的运动经历了三个阶段: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又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

(二)法哲学体系及其三个环节

法哲学体系包括三个环节,即抽象法、道德、伦理。这三个环节都是自由在不同形式和阶段上的体现。在黑格尔看来道德和伦理是不同的,道德只限于个人的主观性,伦理则涉及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

(三)伦理阶段的三个环节

黑格尔把伦理阶段又分为三个环节,即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它们是伦理精神发展的三个阶段。

(四)辩证法

西方哲学史上有两大辩证法思想家,一个是黑格尔,一个是赫拉克里特,到了黑格尔这里,辩证法达到了顶峰,辩证法思想贯穿其整个思想。以上都是理念存在的不同形式,发展的不同阶段,是理念的展开,到了最高阶段,理念有一种自觉的意识,是自己认识自己的阶段,绝对理念到了这里又回到了自身,这个正反合的运动到了这里就终结了。

三、市民社会和国家

(一)国家的本质

他认为“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他的国家学说是他的伦理理念的组成部分,是由一种观念变成现实的产物。意思是说,伦理理念经过家庭、市民社会两个正反阶段,到了国家才变成了现实。

(二)国家的目的

黑格尔认为,伦理理念地真谛式目的就在于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理念追求的目的就是使个人与他人、人们的特殊利益和普遍利益都能达到高度的统一,这就是伦理理念的目的,伦理理念通过国家这种形式使自己的目的真正实现了。国家是伦理理念自身发展演化的产物。

(三)国家与个人的关系

在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上,黑格尔认为国家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国家高于社会和个人。国家是一种独立的力量,是一个有机体。在这种独立的力量中,个人只是一些环节。国家对单个人具有最高权利。

四、君主立宪制主张

他认为君主立宪制是理想的政体形式,它能扬弃君主制、贵族制和平民制三种政体只顾特殊性不顾普遍性的弊端,把他们合理之处结合在一起,从而使个人、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达到协调,这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他认为国家权利不能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司法权应隶属于行政权范围内。他认为权力划分为:王权、行政权和立法权三种。这也符合正反合的公式。王权就是立法权的普遍性和行政权的统一性。国家是一个有机地整体。

第九章 19世纪法国政治思想

第一节 19世纪法国政治思想概况

19世纪的法国社会处于激烈的政治动荡之中,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复杂。各种政治思想纷繁复杂(正统主义、自由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实证主义),变化频频、斗争复杂成为19世纪法国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

19世纪法国政治思想的主要特征是: 1.政治思想战线斗争空前激烈.2.社会主义思想的盛行.3.实证主义成为法国资产阶级思想的典型表现.第二节 孔斯坦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孔斯坦是法国自由主义思想家,资产阶级自由派的领导人物。

主要代表著作是《立宪政治教程》。

二、权利和自由

他把权利分为政治自由和个人自由。政治自由是指公民参与政权的行为,个人自由是指个人的思想、言论、财产等自由。古代国家虽然享有政治自由,却没有个人自由。现代人对国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是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论证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是孔斯坦政治思想中的出发点和重要内容。

三、分权思想

他根据英国的政治制度和法国实际的政治经验和状况,提出了一套所谓能充分保障个人自由的分权理论。

孔斯坦接受了孟德斯鸠的分权思想又有所创造,把权力分为五种,君权、行政权、上院、下院和司法权。他把君权与行政权分开,似乎是把君权抽空了,但实际上却是抬高了君权,君主成为国家的代表。他的政治主张是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第三节 社会主义各派的政治思想

一、圣西门的政治思想(一)历史观

在社会历史观方面,他提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辩证法思想。

(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他把法国革命后的社会矛盾概括为“劳动者和游手好闲者之间的对立”。他们在社会中处于完全相反的境地。劳动者是工人、农民,他们被受压迫和统治。游手好闲者指封建贵族、僧侣阶层和专靠租息为生的人,他们不仅没有用自己的劳动促进科学、艺术和工业的进步,而且妨碍了这种进步。(二)实业制度

圣西门理想的社会是实业制度,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实业制度”所代替。

“实业制度”是他设计的一种使生产者和学者变成统治阶级,掌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权力的社会制度。

二、傅立叶的政治思想(一)理论基础

傅立叶的社会历史观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和辩证法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提供了思想材料.(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是傅立叶学说中最有价

值的部分。他从政治、经济上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三)和谐制度

傅立叶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制度是“协作制度”,是由集体联合的生产和消费协作社---法郎吉组成的。

第四节 孔德的社会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法国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实证主义的创始人。主要代表著作是《实证哲学教程》,《实证政治体系》和《实证宗教教义问答》。

二、实证主义体系

孔德的实证主义体系实际上是把哲学与科学、社会与政治、宗教与道德等方面的理论“综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思想体系。其社会团结的思想希望构成一个和谐、团结的整体。重视宗教的作用。(一)

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是一种以经验事实和经验现象为基础,探索人类精神发展一般规律的方法和思想体系。所谓实证含有实在、有用、确定等意思。实证哲学在于研究经验事实或经验现象以获得实在的有用的知识。(二)

人类社会发展的三种社会政治制度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人类精神或知识的发展。它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即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科学阶段。与此相对应,人类社会也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

三、社会合作思想

孔德思想体系的中心思想是社会问题 托克维尔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托克维尔政治社会学的奠基人。主要代表著作是《论美国的民主》。二、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民主的发展是历史的趋势。这种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时时刻刻都能摆脱人力的阻挠,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在帮助它前进。托克维尔认为当时最能全面地反映民主的历史进程,表现出民主发展规律的国家事美国。托克维尔认为未来社会应该事一个民主的社会、法制的社会。

三、民主和平等

托克维尔一般将民主看作事平等的趋势,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都体现出这一趋势。托克维尔认为,民主革命是以身份的平等为标志的,社会的发展的民主趋向源远流长。各国表现虽然不一致,但对于民主的追求却是共同的。

在民主制度下,平等的社会价值高于自由。迫切需要自由的,只是依靠自由能够获得高等享乐的少数人;而平等则能使人人幸福。因此,民主社会虽然也追求自由,但这种追求要服从于对平等的追求。“他们希望在自由之中享受平等,在不能如此的时候,也愿意在奴役之中享用平等”。

四、美国民主的弊端

托克维尔认为美国民主的弊端主要体现为:第一,美国的民主法制经常残缺不全。第二,种美国的民主常常在选择受托执政的人员方面犯错误。第三,民主为多数的暴政埋下了子。

五、专制和革命

托克维尔赞颂民主和自由,厌恶和批评专制。他认为法国的旧制度就是专制暴政。革命摧毁的就是这样的一种专制制度。革命是伟大的、激烈的,是举世瞩目的事件。

然而,由于革命的彻底,它必然使旧制度所包含的坏东西和好东西同归于尽。这里体现了托克维尔的贵族立场。

第十章 19世纪英国政治思想

第一节 19世纪英国的社会政治状况和政治思想特点

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经济和人口的分布,工业革命把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推上历

史舞台,从而使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科学与文化迅速发展并且对政治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保守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实证主义纷纷登场。这些思想对19世纪中后期的工联主义、费边主义等工人运动中的改良主义思潮都有一定的影响。

第二节 柏克的保守主义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英国政治思想家,保守主义政治理论的奠基人。

主要代表著作是《法国革命论》。

二、保守主义的社会政治观

他认为社会是人为的产物而不是自然的产物,未完全否定社会契约论,但是对契约说进行了新的解释。

重视历史传统,重视情感、道德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把这些因素看作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重视宗教的作用,把宗教看着培养道德情感的有效工具。政党不是阶级或集团的利益代表,而是观点相同者的集合体。

政党的区分,不是阶级和集团之间客观利益的矛盾和对立,而是关于什么是国家利益的观点的不同或对立。

三、代议制思想

柏克心目中的代议制政府是在一个组织严密、具有为公精神的少数人集团领导之下进行工作的机构。在他看来,议员并不是以选民为师去向他们学习法律和政治的,也不是选民的简单的代言人,他们应该对整个国家的利益负责,应该按照自己的最佳见解行事,而不论这些见解是否与选民的见解一致。

第三节 边沁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英国法学家、政治思想家,功利主义学说的创立者和主要代表。

主要代表著作是《道德与立法原理》,《政府片论》。

二、功利主义原则

(一)功利原则

功利原则就是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根本道德原则的哲学伦理基础,是边沁衡量国家法律和制度好坏的根本价值标准。认为追求功利是一切人类行为的根本动机,并以此来解释政府的起源和目的,形成了他的政府理论。

功利主义是一种把社会行为效果,即是否增进

人们的利益,作为判断一切社会作为善恶的哲学伦理学说。

(二)实现快乐的方法

要想获得更多的快乐,就应知道如何计算快乐和痛苦的问题。他对快乐和痛苦的种类进行了划分,不同的快乐和不同的痛苦之间是可以通约的,它们只有量的差别,没有质的不同。

三、政府理论

(一)国家的起源

边沁否认自然法的存在,而且也否定契约形成国家的说法,认为国家或政府的形成是源于人们的服从习惯。关于为什么会服从,边沁认为这是出于人们的利益上的权衡,当服从可能造成的损害小于反抗可能造成的损害,他们就会选择服从。

(二)政府活动的目的

政府活动的目的具体化为四个目标:生存、富裕、安全和平等。在这几个目标中,边沁特别重视安全,安全是生命的基础,政府最大的作用就是保障安全。“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衡量国家法律制度好坏的根本价值标准。第四节 密尔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是英国哲学家、政治思想家,19世纪自由主义思想的主要代表。主要代表著作是《论自由》,《功利主义》和《代议制政府》。

二、功利主义原则

密尔在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上继承了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并且对边沁功利主义思想的发展。密尔和边沁的功利原则有所不同,边沁指出不管什么形式的快乐都是快乐,它们只有量的差别,没有什么质的不同。密尔则认为快乐不仅有量的区别,而且还有质的不同。密尔还看到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不同。密尔还提出人类追求快乐、避免痛苦有四种制裁方法。

二、自由思想

(一)对自由的理解

维护和实现个人自由是密尔政治思想的核心。个人自由也称为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他已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中讲述自由,而不像自然法学派那样,把自由看作是不依赖于社会,或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天赋权利。划分社会和个人之间的权力界限即群己权界,就是至关重要了。

(二)思想言论自由的必要性

强调言论自由的必要性,反对政府干涉自由。提出了代议制政府的理论和主张。密尔是19世纪英国全面论述个人的社会自由权利的思想家,密尔讲的社会自由包括经济自由,政治自由和个性自由等内容.三、代议制政府理论和主张

(一)评价政府的标准

评价政府或政治制度好坏的标准就是两个: 一是看它促进社会普遍的精神上的进步的程度;二是看它将现有道德的、智力的和积极的价值组织起来,以便对公共事务发挥最大的效果。

(二)最好的政府形式

什么样的政府形式才能符合这两个标准呢?密尔认为是作为最后手段的最高支配权力属于社会整个集体的那种政府,即代议制政府。这种政府之所以理想,就在于它符合上述两个标准。

(三)代议制政府的缺陷 第一,议会中的普遍无知和无能,从而使议会的智力条件不充

分。针对这种缺陷,密尔提出了用官僚制的优点来弥补代议制政府的不足。

刍议西方政治思想史中理性的价值 篇7

关键词:理性,正义,传统,理性主义

自启蒙运动以来, 人类理性被唤醒, 人们发出对自由、平等、民主的呼唤, 积极地批判专制主义和宗教的愚昧, 最终破除了教权、神权对人们思想的内在压制和外在控制。启蒙运动对理性的宣扬破除了人类在精神上所处的奴役地位, 赋予个人以精神上的独立性。然而, 理性苏醒之后滥觞激起了众多学者的批判。本文仅以柏拉图、洛克、埃德蒙·柏克、迈克尔·欧克肖特为例探讨西方政治思想中理性的价值之争, 分析四位政治思想家对理性推崇或抨击的内在缘由以及双方观点的困境。

一、柏拉图:理性是正义的基础, 是至善之路

(一) 理性是正义的基础, 正义是理性的体现

在柏拉图看来, 脱离理性而有某种正确意见的人与瞎子走路是一样的。他强调在整个社会中劳动者克制其欲望服从统治, 军人以意志协助执政者守卫国家, 哲人以理性知识掌管国家, 这就是正义的国家。这种正义观以人性的理性为前提, 只有灵魂中的理性部分其主导作用, 社会各阶级的人才各司其职;只有在理性控制下, 灵魂的三部分才互不干涉, 协调统一, 才能按照正义内涵做自己的事。由此观之, 理性是正义的基础, 正义就是理性的体现。

(二) 理性是至善之道

感觉中的事物凭感官就能判断, 但是, 有些事物需要求助于理性, 感官对它们不能作任何判断。当灵魂在触觉的判断所给出的信息不准确时, 就需要借助于理性。柏拉图认为, 理性是善的指导, 理性决定人的行动满足善之道, 而人最善部分也愿意服从理性的指导。只有借助理性才能看清楚灵魂的真实状况, 辨别正义与不正义, 只有借助理性, 人性才能达到善。柏拉图的“灵魂不死”也是旨在确认思维的内在本性, 高扬理性的权威:理性是灵魂的最高部分。

二、洛克:理性即自然法

(一) 理性是上帝赐给人类的准则

自然法是神的意志, 神是善和理性的象征。而人之为人, 而区别于其他的动物就在于人有理性, 能思考并维护自己的权利。洛克认为, 构成犯罪的罪行是违法和不符合理性规则的行为, 对待罪犯是要根据冷静的理性和良知, 罪犯对自然法的触犯就是没有按照理性和公道的规则生活, 而理性和公道是上帝为人类安全所设置的人类行为尺度。在洛克看来, 如果谁企图将另一个人置于自己的绝对权力下, 谁就同那人处于战争状态, 根据理性的原则, 可以把这个人当作敌人来看, 因为他违背了上帝赐予的公共规则。

(二) 财产权来源于理性

理性教导说, 人类一出生就享有生存权利, 可以享用自然所提供的以维持他们生存的其他物品。理性促使人们为了生活而占用属于大家共同享有的东西, 因为对它施加劳动就成了他的财物。理性指示人类为生活而开垦和改良土地, 可以把属于自己的东西——劳动, 施加于土地之上, 这样便对财产产生了拥有权。

(三) 自由来源于理性

理性法则是人行动的指南, 是自由的前提条件。我们是生而自由, 而且生而具有理性, 但我们实际上不一定就能很好运用二者。在洛克看来, 亚当生来就是一个完整的人, 他的身心具有充分的体力理智, 因而他生来就能自己维护自己, 并按照上帝所赋予他的理性法则要求来支配行动。支配亚当的法律就是支配他的所有后裔的法律, 即理性的法则。 在不具有理性来指导行动之前的放任自由, 并不能获得本性自由的特权。

三、埃德蒙·伯克:抽象理性的有限性

(一) 抽象理论不能作为政治行动的指导

伯克指出, 对于抽象政治理论和未经过历史检验的经验, 都只能持保守态度, 不能把它当作实践的指南。因为社会经验优先于理性, 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过的理性, 传承下来的传统蕴含着“人类共同的智慧”, 是在人类自身的演进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是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过的理性, 它优越于人的理性推理所得的智慧。

(二) 人类社会远比理性方案复杂与精致

理性产生于社会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发现之中, 它与人类情感、历史传统联系在一起。伯克意识到每个人的理性能力都不尽相同, 理解水平也有很大出入, 人性和理性的距离还很远, 仅仅有理性并不能提供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情感因素和行为稳定性。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理性惯性思维做决定, 并生活交流, 而理性思维的储存是微少的, 如果我们可以按照理性思维的观念处理身边事, 我们会把事情做的更好。

(三) 理性教条缺乏柔性, 容易趋于极端主义

伯克反对法国大革命, 是因为法国大革命是以抽象的理性观念为基础的, 以空想或哲理的概念为依据, 没有把现实生活作为依据, 法国大革命所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都是形而上的抽象概念, 只能会造成灾难, 真正的自由、平等乃是现实生活中的自由、平等, 是与自然秩序相符合的。人们作为社会成员在公民社会中所能享有的权利, 不能诉诸任何抽象、普遍的先验原则。在人类的感情与关怀的全部复杂的总体之中, 人们的原始权利经历着如此之多的折射和反射, 以至于如果谈论它们, 就仿佛它们始终处于他们原始取向的简单状态之中那样, 就会显得异常荒谬了。

四、迈克尔·欧克肖特:对理性主义的批判

(一) 理性的专制性

理性主义无视权威, 怀疑传统、经验, 最终唯理性是从。欧克肖特认为, 理性主义者的精神态度既是怀疑主义、乐观主义, 也是个人主义的, 不管习性、信念有多么根深蒂固, 广为人接受, 它都毫不犹豫向其质疑, 用他称之为“理性”的东西来判断它。从不怀疑自己的“理性” 决定事物的价值或行动的适当与否。将自己与社会的传统知识切断, 否认教育的价值, 认为人类缺乏经验, 还对时间深深怀疑, 对永恒急切的渴望和面对一切局部、短暂的东西时表现出烦躁不安。理性主义者相信不受阻碍的人类“理性”是政治活动绝对可靠的指南;用意识形态来代替传统;预先拒绝了唯一能纠正他错误的外在灵感。从这个意义上说, 理性主义者总是拒绝传统。

(二) 理性的技术性

所谓的理性主义的“理性”, 还是近代以来的“技术理性”或称 “工具理性”, 其信仰的是技术, 它可以通过学习规则、公式、条例或其他书本的东西掌握, 认为理性主义只相信和承认技术知识。因为理性主义者认为, 实践的知识不是知识, 而主张没有知识不是技术知识, 实践知识实际上是一种无知。技术知识可以制定为各种建议, 是确定的实践的知识不能这样制定。另一方面, 技术的知识可以教与学, 实践知识不能, 只能传授和习得。政治在他们的眼中不是一种实践的智慧, 而是可以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技术。科学专家时常很显著地表现出“对理性的不容忍”, 导致的结果是技术的霸权。

(三) 理性主义追求确定性

理性主义者对精确性的专注, 问题的核心是理性主义者专注于确定性。技术和确定性在他看来是不可分割地连在一起的, 因为确定的知识, 在他看来, 是不需要在它自身之外寻找确定性的;知识, 就是不仅以确定性终, 而且也从确定性始, 确定性贯彻始终的知识。技术知识似乎正好就是这样。政治中理性主义是现代政治的特点, 其根本原因是外部环境所决定的, 只要促使理性主义政治出现的环境, 就必须料想政治在气质上是理性主义的, 而滋生理性主义政治的温床就是现代性。

五、结语

本文认为, 决定现实政治有多方面的原因, 不单单是理性或传统, 二者在历史的进步中都起着重要作用。缺少理性的政治是无头脑的政治, 而缺少德行的政治是无良心的政治, 是比缺少理性的政治还要糟糕。所以, 理性是政治的头脑, 德行是政治的心脏, 政治需要智慧, 需要理性的德性 (正义和善) 的引导, 需要理性为之立法, 传统的美德与理性都是政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 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

[2][英]洛克.政府论 (下) [M].叶启芳, 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 1986.

[3][英]埃德蒙·伯克.自由与传统——伯克政治论文选[M].蒋庆, 王瑞昌, 王天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4][英]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M].张汝伦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浅议西方政治思想 篇8

【关键词】城邦制度;政体;正义;发展

一、古希腊城邦制度时期的政治思想

古代希腊社会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是地理文化概念。公元前两千年前后,希腊人创造了迈锡尼文明,建立了具有显赫王权的专制国家。

古代希腊政治思想特征:以城邦为题为中心。每个类型又包含了千差万别的政治形式,同一历史时期中,不同城邦实行着不同政体。

二、古代希腊政治思想的沿革

古希腊形成时期的政治思想

公元前8-6世纪,是古希腊城邦制度的建立时期,也是政治思想的形成时期。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协调复杂的阶级关系,正义观很早就被提出来,出现了自然法思想的萌芽。

城邦国家繁荣时期的政治思想(公元前500-449年)

伯里克利对民主政体和原则作了阐述,指出:民主政体的基本特征是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三基本原则:“自由”,雅典的政治生活是自由而公开的;“法制”,即人人遵守法律;“平等”,即“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

智者学派,从“自然”出发,探索国家的起源,提出国家起源于人们见的契约思想;明确提出了认识决定一切的。

城邦国家衰落时期的政治思想(公元前431-400年)

苏格拉底提出了知识即美德。柏拉图:阐述了等级分工、哲学家执政及法治的思想。亚里士多德:首创了《政治学》;系统地对城邦的起源、性质、目的、城邦的整体以及法治的问题作了论述。

三、“希腊化时期”的政治思想(公元前338-146年)

希腊政治思想由原来关心国家政治生活转而追求个人幸福;个人主义思想代表人物:伊壁鸠鲁,政治思想基础:个人幸福论,观点:提倡精神上的快乐,建立法律以保证个人幸福快乐与安全。

世界主义思潮的代表是斯多葛派,创始人是芝诺,主张顺应自然,与自然一致论点是在政治思想上,提出了自然法思想,人应该是平等,不应有任何差别。

古代罗马政治思想的特征是古代罗马政治思想在实际的政治和立法活动中借用和发挥了希腊现成的各种政治理论,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法学得到较大的发展。

波利比阿(罗马共和国后期政治理论家)的政治思想

内容:政体循环论,认为历史上的政体是一个周而复始的更替过程;混合政体论,认为混合政体就是结合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因素而形成。主张:罗马国家应该通过执政官、元老院以及平民三种权力相互牵制,以保证政治上的持续与稳定。

1.西塞罗的政治思想。罗马奴隶主贵族派代表,主张维护衰落的共和国形式,政治思想内容:共和国理论,强调了国家法制的意义。自然法思想:认为自然法是一切人类法的准则。罗马法学家的思想:在法的分类方面,罗马法是西方最早、最完整的司法体系;分为市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市民法:是有关公民个人权利的法令或习惯法;万民法:是调整帝国范围内自由人的财产关系,特别是有关所有制和契约关系的规范;自然法:是自然和上帝的理性,普遍适用,永恒不变的正义,是各国成文法的准则和依据;在法的面前人人平等。

2.西方政治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特征。三个阶段:古希腊、罗马奴隶社会时期。

奠基时期的主要特征:自然政治观:人们按照人类世界的结构又创造出一个神的世界,并且二者各自独立存在,互不干涉。社会、城邦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或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过程,他们都是把政治秩序建立看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

3.封建社会时期。神学政治思想:论证和维护教会统治地位的神学政治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2)教权和俗权的斗争成为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

4.资本主义时期。15、16世纪资本主义社会形成时期。特征:(1)“用人的目光”、从“人的经验”出发观察和说明社会政治问题(2)开始把社会政治关系的内容看作一种“权力”关系,使政治问题和伦理问题分开;(3)产生了近代资产阶级的主权理论。

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繁荣时期的法学世界观;特征:(1)以人性为出发点,探寻国家原则;(2)社会契约说是国家起源的主要学说;(3)个人主义国家观成为典型的国家观。

5.西方民主制度的固有缺陷。西方政治思想是研究西欧、北美一些主要国家的各种政治思想发生和发展历史的科学。包括:(1)西方历史上各阶级、社会集团及其代表人物有關社会政治制度、国家组织和管理的观点、理论和学说;(2)各种政治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争斗、更替的合乎规律的历史过程;(3)各种政治思想对现实社会发展的作用、意义及其在政治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4)论证现实制度的合理性,探讨如何改善现有制度,维护政权、以及如何实现其政治统治出谋献策的。

【参考文献】

[1]张萍.浅析西方政治思想中的马克思政治哲学[M]2003,32(3):76-78

[2]候红熏.孟德斯鸠及其启蒙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张天明.探究论法的精神[R],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2-16

上一篇:宁波本溪专版文字稿下一篇:三年级实验报告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