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作业标准化建设

2024-07-31

农机作业标准化建设(精选6篇)

农机作业标准化建设 篇1

近年来, 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农民的重视, 其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和农田效益, 而且也为田间管理创造了良好条件, 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广大农村劳动力, 农业机械化生产已势在必行。进一步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 农机作业规模化、标准化是关键。实践证明, 我国北方目前推广的以免耕播种、深松、秸秆还田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正是农机标准化作业的代表, 也表明了农机标准化作业的大势所趋。

一、实施农机标准化作业的动因

农机标准化不仅是农业生产增加产量、改善质量、提高效益的重要措施, 而且对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加强农机标准化, 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农机标准化将先进技术和组织管理等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 促进了农机与农艺的紧密结合, 加快了农机化技术成果的转化, 有利于农业生产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有序进行。实施农机标准化, 将有力推动作物种植规模化、管理规范化, 加快农业机械化、精准化、集约化进程, 进一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二) 加强农机标准化, 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

农机标准化作业, 特别是高性能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将农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 有利于加快农机技术的推广, 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促进农业的节本增效和农民增收。

(三) 加强农机标准化, 是保护环境、实现农产品安全的重要措施。

农业机械在农田作业中广泛使用, 其性能、质量和使用方法影响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高标准、高性能作业机械的规范使用, 将有效地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残留量。同时, 秸秆还田机械的推广应用, 有利于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农田污染、环境污染、大气污染, 改善生态环境。

(四) 加强农机标准化, 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面对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 我国大宗农产品在成本、质量和价格等方面丧失了优势, 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行农机标准化作业, 可以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国际市场上打开一片领域。

二、发展建议

(一) 加快农机装备结构调整步伐。

在保证农机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 重视农机具更新标准的制订工作, 以实施标准化来促进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和升级。建立从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到加工等全程机械化技术标准体系, 加快不符合环保标准要求的植保机械更新换代步伐, 积极配套完善畜牧、园林、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 以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二) 搞好土地流转的组织化工作。

因地制宜搞好耕作制度改革, 在推广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基础上, 大力推动土地流转, 推广统种、统管、统收等生产形式, 推行连片种植、连片作业, 以提高机械作业效率, 增加经济效益。同时, 拓宽农机作业领域, 支持鼓励农机大户和专业合作社跨村、跨乡、跨县乃至跨省作业。

(三) 抓好示范推广和宣传培训。

通过建设示范基地, 培育示范样板, 让农民看得见, 摸得着, 调动他们应用农机化新技术的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农机化新技术宣传活动:利用农村集市, 组织农机大棚车下乡搞宣传;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多种媒体传播普及农机化新技术知识和信息;结合农机技术推广项目的实施, 举办灵活多样的培训班。

(四) 加强农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

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方式, 对标准化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培训, 稳定和充实农机标准化人员队伍。建立激励机制, 对取得较好社会经济效益的农机标准化作业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以全面推进农机标准化。

(五) 培育、扶持新型农机合作组织。

按照产权界定, 股权设置, 整章建制规范操作程序, 真正使农机服务组织成为投入多元化、产权明晰化、服务市场化、作业标准化、管理科学化、效益最大化的经济实体, 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其它经营形式, 全面提升农机标准化建设和发展水平。

如何提高农机田间作业标准化水平 篇2

关键词:提高,农机,作业,标准

1 实施农机田间作业标准化的意义

农机田间作业质量标准化是以农机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简化、统一、协调和选优原理,把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转化成标准,加以实施,并取得最佳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过程。

黑龙江省农机田间作业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早,经过多年建设,目前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对全省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调整起到了重大作用。

(1)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机作业标准化可以将先进技术和组织管理的诸多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农机与农艺相结合,使农业生产能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有序进行。农机标准化是科技兴农的重要载体,是推广运用先进技术的重要手段,是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2)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和抗灾农业的需要。坚持实施农机标准化,对提高农产品产量,改进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产品成本,增加防灾抗灾能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没有农机标准化,就没有农业标准化,就没有质量效益型农业。

(3)实施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化,是提高黑龙江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黑龙江省的大宗产品如大豆、玉米等在质量、成本、价格等方面丧失了优势,缺乏国际竞争力。这就要求在农业品种、生产技术及作业方式上努力与国际对接,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提高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是其中的一项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

2 农机田间作业质量标准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现有的农机作业质量标准不适应农机新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

(2)农机作业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和队伍不健全,缺少必要的装备,执法能力差。农业作业队伍庞大与农业作业质量管理人员过少的矛盾比较突出。

(3)存在土地由农民分散经营自由种植与农机大规模作业的矛盾。

(4)存在农业作业质量的高标准与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法律保护意识差的矛盾。

(5)农机田间作业质量标准宣传、培训不到位。

(6)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对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化的重视力度不够。

3 实施农机田间作业质量标准化应采取的措施

(1)加快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化的制定、修定工作。随着农机技术的进步,有些技术质量指标已不适应新技术的要求,有的项目空缺,有的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补充和修改。例如,联合整地作业质量、秸秆还田、玉米收获、经济作物作业质量、测土施肥及测土耕作技术应用等标准。因此,需要系统地、完整地制定和修改一系列作业质量标准,尽快形成标准体系。

(2)设立专门机构,强化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在有法律保障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农机作业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在全省农机技术推广系统成立农机作业质量监督管理的常设机构,负责农业机械作业质量的检查、验收和管理工作,及时调解因农机作业质量引起的纠纷,受理用户对农机作业质量问题的投诉,对农机代耕作业质量不合格的农机经营者给予处罚,对辖区内农机作业质量监督管理人员进行管理。

农业作业质量监督管理人员要充分运用好《黑龙江省农机管理条例》、《黑龙江省农机田间作业质量标准》和《黑龙江省农机作业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上,都要对辖区内的农机作业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及时纠正不合格的农机作业行为,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进一步提高农机田间作业质量标准化水平和法制化管理的力度。

(3)配齐装备,提高执法能力。参照农机安全监理站的配置,确定农机作业质量监督员的着装、工资、职称和福利待遇标准,配齐必要的装备、仪器和工具等,明确其工作职权,为加强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化和法制管理提供基础工作条件。

(4)实行合同制管理。农机代耕作业是一种民事经济活动,应该采用法律来维护有机户和用机户双方的合法利益,因此应实行代耕合同制。有机户和用机户要在农机作业之前,在农场农机作业质量协查员的监督指导下签订好代耕合同,明确农机作业项目、数量、质量标准、收费标准、完成作业的时间以及代耕作业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然后进行农机作业。

(5)持证代耕。对投入作业的农业机械,必须经过农机安全监理部门的技术检验,对检验合格、技术状态完好的农机具,实行挂牌代耕作业。进行农机代耕作业的操作人员,必须通过县级农机监理部门考核,获得《驾驶执照》后方可从事代耕作业。没有获得双证的农机户,不准从事代耕作业。

(6)按质收费,实行优质优价政策。对持有双证的农机代耕车主,作业质量达到《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标准》要求的,可以按照本县物价和农机主管部门制定的最高标准收取代耕费;对作业质量不合格的,质检员有权按《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给予一定的处罚。

(7)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对农民进行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化和法制化的宣传及培训,提高广大农民执行《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标准》的科技意识和法律意识,达到每名农机驾驶员都能按标准进行作业,每个农户都能按标准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进而推动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化和法制化管理的进程。

农机作业标准化建设 篇3

1科学规划, 加大农机更新

双鸭山农场是黑龙江垦区的一个中小型农场, 水旱田兼有。现有农机总动力3.54万kW, 各类农业机械3200余台件, 农业综合机械化率97.5%, 玉米单项机械率达100%。为保证“七统一”的实施, 2010、2011年更新农机具125台 (套) , 其中:包括精密播种机械26台;高性能插秧机12台;水稻程控智能浸种催芽设备1套;包括凯斯在内的各类收获机17台。共投入更新资金2700万元, 其中:利用国家和上级补贴资金679.7万元。

2011年双鸭山农场新型农业机械应用情况:精密播种机械 (满胜、格兰) 26台, 作业面积5333hm2, 达应播面积的36%;高性能插秧机12台, 作业面积200hm2, 达应插秧面积的40%;凯斯等各类收获机60台, 作业面积1.33万hm2, 达应收获面积的90%;水稻程控智能浸种育芽设备1套, 加上2012年新引进安装1套, 可满足1000hm2水田统供芽种需要。2012年农场为加强“统”的功能, 确保2年内消除小四轮作业, 努力提升作业的耕作标准。农场科学规划, 合理安排, 2012年春季播种前, 购进精密播种机17台, 配套机车17台, 总量达43台套, 可保证1.20万hm2玉米的精密播种任务;购进高性能插秧机20台, 总量达到32台, 保证旱改水后1000hm2水田插秧需要;安装GPS自动驾驶系统10套, 总量达13套, 以此提升作业标准延长作业时间, 2012年秋收之前计划更新购进各类收获机械12台, 保证70%玉米的统一直接收获。

2创新机制, 提升作业标准

2.1政策扶持

农场针对性能先进, 能够提升作业标准和提高作物产量的机械购置, 除应享受的国家和上级补贴外, 农场采取机车带地的补贴政策, 并合理规划区域, 保证机车的作业面积和作业效率。在完善土地发包政策的基础上, 将统一作业、作业费收缴等规定纳入土地发包政策中, 用政策保证统一作业的实施。

2.2强化管理, 广泛宣传

农场加大作业质量和作业标准的管理, 坚决杜绝和取缔标准不高和作业质量差的作业行为, 让传统的低效机械没有作业市场, 同时加大新型机械的宣传力度, 宣传新型机械及统一作业带来的效益, 提高种植户使用新型机械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3推广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完善合作社体制

以农机合作社为基础, 组成“农机户+农户+烘干厂”的合作联合体, 采取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组织分户收获、统一结算的形式。既提高了农业种植标准, 实现了连片经营“统”的功能, 又提高了粮食销售时的竞争力和抗风险的能力。具体是应用先进机械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组织工作分户收获、统一烘干、统一仓储或销售、统一结算。2010、2011年农场实施、探索了这种经营模式, 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 给职工带来了丰厚的效益。

3制定措施, 统一标准

随着先进农机具的大量引进, 分散的种植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大型机械的作业效率, 造成作业量下降、作业成本上升, 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为此农场将采取“统种、统管、统收”的模式, 提高机械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 增加粮食产能。双鸭山农场在“七统一”过程中:①种子、化肥、农药统一供给, 机车统一作业, 在土地出租时全部、全额收缴费用。同时收取保证金, 保证统一模式的顺利实施。②统一作业环节, 实行播后苗前分地, 精密播种机密匀播种, 大中型拖拉机统一中耕、化控、追肥管理, 大型收获机统一直收脱粒, 由作业站与烘干厂等收购方商谈价格, 统一销售或保值仓储。统一联片收获后, 统一清理秸秆还田整地, 100%GPS定位自动驾驶系统秋起大垄或秋施肥。③在农机作业各环节中, 统一验收标准, 成立作业质量验收组织, 严格执行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农业机械管理及田间作业技术标准》。④按农机“六统一”统一调配机械力量, 平衡各作业站之间机械力量不均的问题。⑤“统”的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必须公开, “统”的物资价格要低于或等于市场价格, 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4加强学习, 提高思想认识, 加大人才引进

做好“七统一”工作, 农机队伍建设是重要保障之一, 为解决农机技术人员“断挡”及雇佣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现象, 2012年双鸭山农场强化农机队伍建设, 要求各管理区作业站必须配备一名懂农机的管理人员, 同时农场计划引进本科学历的农机技术人才, 加强农机管理队伍。在冬训及春播前对应用的新型先进的农业机械, 开展重点培训及阳光工程培训。在“七统一”过程中不经过农机专项操作培训的将不准参加作业, 使双鸭山农场统一作业标准大幅提升。

农机作业标准化建设 篇4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江苏省农机化也由主要生产环节向全过程发展, 发展领域不断扩大, 发展的模式逐步趋向多元化, 从过去的重效益、重速度转向了重质量、重可持续发展。农机作业市场则由小区域向跨省、全国性市场发展。2012年度, 全省农机总动力保持平稳增长, 达到4 215万k W, 比2011年度增长2.65%。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机具继续大幅增长, 新增大中拖10 768台, 其中55.13 k W以上拖拉机达到70%, 总保有量达11.59万台;新增插秧机16 900台, 保有量达到19.83万台套, 其中新增乘坐式插秧机4 574台;新增高效设施农业机械10万多台套, 实现快速增长。水稻机插秧技术实现新突破, 机插秧面积达到137.87万hm2, 机插率达到60.9%, 比2011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机收水平达到57.5%, 较2011年度提高了10.5个百分点。目前全省已有7个省辖市、41个县 (市、区) 基本实现了水稻生产机械化。但是就农机化而言, 全省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相比农民的需求还有较大的距离, 有些大田作物的机械化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 农机作业水平在作物之间、地区之间还明显不平衡, 加上近几年来第一产业劳动力多数转移, 农业生产对机械化的依赖性增大, 农机具数量明显不足, 且存在机具超龄、老化, 装备不合理现象, 影响了农机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此外, 在农机化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农机化发展迅速, 而作业环境与设施条件落后, 整体发展不协调;二是装备总量快速增长, 但机具配套率较低, 部分农机具跟不上发展需要;三是农机科研环节较为薄弱, 一些专业院校和科研院所迫于现状, 缩减了科研经费, 影响了农机装备结构的调整步伐。

2 农机标准化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 关税大幅度降低, 传统非关税壁垒逐步消除, 以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构成的“技术性壁垒”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合法手段。相关报告显示, 我国出口企业因受技术壁垒限制, 遭遇国外“提高标准”的占95.6%。市场竞争已经由传统的品牌、质量、价格的竞争, 升级成更为激烈的标准竞争。然而在农机行业, 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甚至有人还不知道“标准化”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在这种情况下, 提高认识、明确重点, 尽快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是当前农机化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农机标准化是农机现代化的一个显著标志。所谓农机标准化就是在农机产品的生产、销售、维修等各个环节均建立起科学先进、切实可行的标准, 并通过规范操作与严格监督, 使其得到全面有效的实施。农机标准化是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基础, 它的核心是标准的制定与贯彻实施。《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规定:“出厂的农业机械产品质量, 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 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符合国家规定的农业机械运行安全技术条件;没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 必须符合地方标准或者报有关主管部门备案的企业标准, 并应当备有符合规定的标识、检验合格证、使用说明书和随机配件、附件、工具。”现行的农机标准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 制定和实施各类标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农机产品市场化、大众化, 因此标准的执行应由市场来决定。

目前, 少数农机企业存在生产规模较小、品牌意识较弱、产品质量较差等问题, 假冒伪劣的农机产品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给一些正规的农机企业和农机用户带来很大危害。虽然近几年来江苏省加强了对农机假冒伪劣产品的查处力度, 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行业管理标准和处罚标准, 使得处罚有理无据, 难以操作, 因此需要大力普及相关农机标准化知识, 提高民众的标准化意识。

3 推行农机标准化有利于农机化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标准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凸显。早在1999年, 欧盟就提出了《欧洲标准化的作用》的报告, 旨在增强欧洲产业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 并通过制定以欧洲标准为基础的国际标准, 争取将欧洲的技术扩展到全世界。由此可见, 技术标准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 已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重要手段。

标准化对于提高农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企业的标准化程度决定着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将自己的技术形成企业标准之后, 可通过积极参与各类标准化活动, 将自己的企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或者国际标准, 从而占领国内或者国际市场。二是企业标准或企业采标的水平也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竞争力。在当今, 企业的价值不只在于有形资产的多少、厂房的规模,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企业的核心技术及生产标准化的程度等方面, 可以说核心技术决定着市场份额, 而核心技术往往是企业标准的精华, 及时地围绕这些核心技术建立标准化体系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进一步推陈出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标准的贸易属性极大地拓展了标准作用的范围, 它是贸易仲裁及市场经济诸多要素的依据。由于标准对先进技术具有适应性, 发挥标准的技术导向作用, 引导资金流动方向和市场取向, 将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目标的实现。所以说, 标准是淘汰落后产品、技术和装备的手段, 对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调节作用。

4 农机化的发展可促进标准化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 结束了我国农机化工作无法可依的局面, 农机标准化工作的任务也日渐艰巨。标准化工作的主要目标应是:基本建立结构合理、先进科学、配套适用的标准体系, 强化服务, 分类指导, 从源头抓起, 提高工作有效性;进一步强化企业标准化基础,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培养能够适应工作要求的标准化人员, 推动农机化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提高全民标准化意识, 适应国家标准化管理体制改革。

农机化发展的过程中, 标准化工作人员应适应新形势的需求, 树立服务理念, 坚持为企业、为地方、为社会服务的宗旨, 找准服务的切入点, 为国产农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树立协调理念, 充分发挥社会各方的作用和力量, 不断扩大标准化工作的影响力。

农机作业标准化建设 篇5

一、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是市场的引导

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根本原因是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 以提高机具利用率为手段, 满足了农民和农业生产的需求。组建农机合作社后, 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而且展示出土地流转, 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分工分业的广阔前景,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是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二是土壤耕作制度实现了新突破。大型农机具的投入和使用, 使农机田间作业的科技含量得到提高, 灭茬深松起垄、机械根茬粉碎还田和收获等技术得以全面实施, 土壤耕作实现了由原来的翻、耙、起转变为以深松为主体, 松、翻、旋 (灭) 、耙相结合, 土地“荒、硬、瘦”现象得到初步改善。农机标准化作业实现了垄体深松达到了25cm以上, 水田旋耕深度达到12cm以上, 并且提高了农业抗御旱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以合作社为平台和纽带, 推进了土地规模经营, 农作物种植结构实现了新突破。通过连片地块优先作业和降低收费标准、积极引导鼓励农户连片种植等办法, 提高农机作业效率, 降低了生产成本。四是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推动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五是在改善农机装备结构, 促进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农机合作社得到政策扶持

2004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正式实行, 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使用农业机械, 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和作业率, 降低作业成本。”“农民、农业机械作业组织可以按照双方自愿、平等协商的原则, 为本地或者外地的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各项有偿农业机械作业服务。有偿农业机械作业应当符合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农业机械作业标准。”并且购买大型农机具享受国家的购机补贴资金, 激发了农民购机热情, 有力的促进了农机合作社的发展。

三、确立“规范化管理, 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战略

穆棱市在合作社组建之初就确立了规范化管理。一是建立健全了理事会议制度。二是建立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合作社管理、培训、作业质量等多方面的规章制度, 做到理事长负责抓, 总经理具体抓, 相关人员配合抓, 形成了有岗位就有责任制、有作业场所就有管理制度的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体系。三是完善了财务管理制度。实行了“单车核算、分别记账、节余归已、超支自负”的核算办法。四是完善了机务管理制度。实行了“统一维修, 统一购件”。机车和农具按规定进行定期维修保养, 不作业机车统一入库, 农具到指定地点停放。五是市农机局制定下发了《农机作业合作社管理考评标准》。

农机合作社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在注重自身效益的同时, 把农户的利益放在首位, 在本村作业时, 按最低标准收费, 做到最大限度让利于民, 在保证本村农业生产需要的前提下, 根据市场需要, 不断扩大作业范围, 进行跨区作业。随着标准化整地和作业量的加大, 各方面收入随之增加。用合作社大机械实行连片整地、播种的大豆省种15~22.5kg/hm2, 节省化肥15kg/hm2。每公顷增收1200~1500元。合作社的大机械进行连片作业, 减少了机车作业的空运转, 生产效率提高了18%, 耗油量减少10%。通过大型机械连片作业, 解放了劳动生产力, 共转移劳动力1300多人。两年以来, 全市6个农机合作社完成作业总面积28.7万亩, 其中联合收作业面积8.2万亩、拖拉机作业面积17.3万亩, 水稻机插秧1.5万亩, 跨区小麦机收6万亩, 实现作业总收入901万元, 利润210万元。

农机作业标准化建设 篇6

周庄镇位于昆山市西南, 耕地面积762.2 hm2, 水域面积1 585.2 hm2, 共有河流62条, 总长85 km, 境内河、港、浜纵横交织形成自然圩112只, 最大自然圩为30.67 hm2, 最小的自然圩不到2.3亩。自古以来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运输、出行、赶集都以船作为交通工具, 以掼砖坯运送到毗邻周庄的锦溪窑厂为主要副业经济来源。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周庄成为历史上达官贵人隐居的好去处, 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由于交通闭塞, 在20世纪80年代周边地区乡镇企业大发展时, 周庄经济还是按照传统轨迹低速运行, 经济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周边地区。也正是闭塞的交通, 老百姓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使周庄的古镇、古建筑群受到了意外的保护, 成为世界闻名的江南水乡古镇。也正是江南水乡的特殊地理条件的制约, 使周庄的农业现代化、农机化发展落后于周边地区。20世纪70~80年代, 当周边地区大中型拖拉机、稻麦联合收割机大发展的时候, 周庄还是保持以发展手扶拖拉机及配套的小型农机为主的机械作业方式, 直到90年代中期, 随着周庄旅游业的发展, 周庄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 周庄的路桥建设使大部分自然圩变成道路通畅、环境优美的江南水乡, 周庄也开始发展大中型拖拉机及背负式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等高效高性能农机具。

2 制约农机化发展速度的因素

(1) 周庄田块形状各异, 单块面积差异很大, 且以小田块居多, 有些三角田连拖拉机转弯都非常困难, 农业机械作业效率低、作业成本高。和周边地区相比, 周庄的农机作业效率要低得多, 作业费用却高30%左右。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历史上周庄靠掼砖坯增加副业收入, 造成田块高低不平, 田块面积小, 形状不规则, 最小田块面积只有0.26亩, 农机特别是大型高效农机具难以发挥高效率。例如一台谷神在其他地方一天可以收割小麦5.33~6.67 hm2, 在周庄却很难突破4公顷/天。以至于一般的外地跨区作业机具不愿意到周庄来, 本地的农机户因为作业效率低下, 收入比其他地区低得多, 也没有发展农机的积极性。

(2) 特殊地理环境的限制。周庄属于江南水乡腹地水网地区, 区域内众多的河、港、浜纵横交叉形成的自然圩多, 造成农田成片率低, 农田分散, 田块之间高低落差大, 机耕路、桥的配套设施标准低。目前还有10%左右的农田农机进出要摆渡, 造成大量时间浪费, 同时也隐藏着事故隐患。有些田块机耕路到不了, 要从邻近田块借道进出, 造成农机田间转移次数多, 田间转移时间长, 农机作业效率低, 高低田块间转移还存在很大的事故风险。

(3) 尽管周庄近几年经济发展很快, 可是与周边地区相比, 经济实力还有差距, 特别是村级经济比较薄弱, 制约了“三农”建设进度。农田基本建设标准低, 有些农田还是维持几十年前的地貌, 不利于机械化作业。

3 促进农机化发展的措施

为了加快周庄农机化发展速度, 实现农业全面机械化,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农业单位产量,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1) 制订切实可行的周庄镇农业发展规划, 明确发展目标, 特别是要根据周庄全镇农田现状, 制订全镇统一的农田改造和农田标准化建设规划, 避免各村农田改造各自为阵、低标准重复建设。将镇级规划纳入镇政府实事工程组织实施, 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根据镇级规划的总目标, 按照各部门分工开展工作。

(2) 对部分面积不足10亩、无人居住的尚未造桥通路的小圩区, 优先进行种植结构调整, 种植无需大型机械作业的林果或发展水产养殖业, 避免大型机械摆渡过港易发事故的隐患。

(3) 根据镇村级经济的发展实际, 在财力许可的范围内, 加大“三农”建设投入力度, 早日完成周庄的农田标准化改造。

(4) 改变以往资金分散使用的方式, 资金使用采用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法, 在全镇统一长远规划的基础上, 根据当年各级财政和村专项资金总量确定农田标准化改造面积, 改造目标一步到位。做到改造一片, 建成一片, 彻底杜绝重复建设浪费宝贵建设资金的现象。

上一篇:综合酒店下一篇:肿瘤病人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