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推广项目建设

2024-07-25

农机推广项目建设(共12篇)

农机推广项目建设 篇1

农机化项目建设是推动农机科技进步, 扩大再生产, 提高生产能力的主要措施, 是农机战线提高科技水平, 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手段, 也是推广应用新机具、新技术的重要途径, 对项目区的农机管理者和使用者来说也起着更新知识、提高素质的作用。

1农机化项目建设对促进农机化发展的意义

1.1农机化项目建设是促进新阶段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农机化项目建设是把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方式, 也是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要工作手段。在项目管理、技术集成、机具研发推广、管理方式、服务形式、投入机制等方面进行创造性的示范, 典型引路, 以点带面, 有利于推进新时期农机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农机化项目建设是适应新形势下“三农”发展的客观要求

目前, 农业发展在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供求平衡方面难度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 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越来越明显。现阶段只有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提高农业装备水平, 才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才能有效保障农产品的供给, 才能实现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生产。但目前我国农机装备水平还不高, 装备结构不够合理, 综合机械化水平还较低, 农机化项目建设是改变这种现状的有效途径。

1.3农机化项目建设是加快农业技术集成和新型农机具普及应用的重要措施

农业机械是农业科学技术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的重要载体。一些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在转化生产和农民认可之前, 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和推广机构的专家要协同攻关, 结合农业生产实际, 研究开发先进适用、节能环保、安全可靠的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农机化项目建设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广阔平台, 通过农机化项目建设的试验集成, 完善机械作业标准和农艺规范, 不断改进质量, 为全面推广做好准备。

1.4农机化项目建设是推进农机化体制机制创新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 各地农业机械化取得了快速发展, 农机化快速发展的动力既有政府的因势利导, 积极扶持, 也有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强烈需求。但就目前来看, 各级政府在农业机械化上的支持政策与农业发展对机械化的需求还不对称, 农机化管理体制、服务机制和投入机制尚不完善。要将支持和需求很好地结合, 必须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突破。农机化项目建设, 可以在农机社会化服务创新上进行有益的探索。

2做好农机化项目建设工作的建议

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农机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给农机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就如何做好项目建设工作, 充分发挥项目建设的带动作用, 应着重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农机化项目建设的准备。一项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的农机化技术在某地区大范围的应用, 技术的示范与推广是前提条件之一, 而农机化项目建设是做好一系列农机化技术示范、推广、应用的基础条件。农机化项目建设的准备工作, 不是一项短期为申报项目而突击准备的过程, 而是一项带有一定阶段性, 在长期的技术推广工作中积累一定数据、理论、经验、技术储备等综合底蕴的工作过程。在日常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中, 通过对当地的农机化发展规划需要和农民对现阶段农机技术的需求进行充分的调研和思考, 并通过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本职工作, 在当地小范围地对一些优势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和科学论证, 积累材料。组织制定适合本地农机化发展的项目储备库, 这样有利于开展项目申报工作和项目实施与管理工作。农机推广部门是承办国家、省、市农机化项目建设的主体单位, 是政府主管具有公益性的事业单位, 负责本地区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和实用技术的指导服务, 有义务通过试验示范、宣传培训、传授指导和与技术相结合的社会化服务, 帮助农民认识和掌握技术, 从而使该技术由点到面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各地农机推广部门只有按照当地的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机化发展整体部署, 申报和实施农机化项目, 才能够使某项农机化技术在当地迅速的全面推广, 促进农机化发展。

二是农机化项目建设的申报与论证。项目的申报与论证是整个项目建设实施的先决条件, 只有认真组织科学有效的申报材料, 才能向项目主管部门提出科学严谨的答辩资料, 才能取得项目管理部门和专家的一致认同。项目的申报要做到有目的的选项, 项目的实施是为农民增收, 为农业增产, 为农村发展的好项目。项目示范点的选择要做到是本地方经济基础相对发达的地区, 是技术基础好的地区, 是设备基础好的地区, 是领导重视程度高的地区, 是农民认知程度高的地区, 同时, 要考虑到设备购置数量、示范面积和辐射面积能否达到项目建设要求。项目建设主体的选择一般情况下应该为农机大户或农机 (农业) 专业生产合作组织, 这是国家政策要求, 也有法律依据。选择有能力的农机合作社开展项目, 不但能够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也可以促进合作社的发展。

三是农机化项目建设的实施。首先是项目管理工作, 要把项目的实施工作纳入班子重要日程, 同时成立领导小组, 制定实施方案, 科学安排, 精心组织, 加强领导。在项目管理工作中突出从强化“三力”着手, 即“项目控制能力, 项目执行能力, 项目监督能力”。其次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五个统一”, “五个一样”和“五个到位”, “五个统一”即统一领导, 统一培训, 统一装备, 统一补助, 统一验收。“五个一样”即执行技术方案一样, 执行作业标准一样, 执行建设进度一样, 执行项目补贴一样, 执行管理制度一样。“五个到位”即责任到位, 技术到位, 机具到位, 资金到位, 管理到位。

四是农机化项目建设的总结和验收。项目的总结是项目建设的阶段性和整体性的工作完成情况的汇总情况说明, 一般应包括:项目区基本情况、项目计划和技术指标、项目完成情况、取得的主要成效、采取的做法和措施、经验与体会、存在的主要问题。项目验收简单点说就是对之前项目的整个工作进行评估, 评估一个项目是否成功完成, 是否达到了项目建设要求。

摘要:农机化项目建设是把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方式, 也是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农机化项目建设对促进农机化发展的意义的论述, 提出如何做好农机化项目建设。

关键词:项目建设,促进,农机化

农机推广项目建设 篇2

项目推进人:1职责—担当项目的总负责人,发现新团队成员,并提高团队成员的合作意识,确保整个项目的顺利推进和把控,处理项目进行时出现的各种难题,把控整个项目全局进行和危机处理,合理分配各个成员的工作。

2理由--善于发现团队成员的长处,以目标为准绳,把控团队全局,擅长鼓舞士气、激发工作热情,准确了解团队中每个成员的才能和性格

团队的分析和监督:1.担当项目团队工作的分析者、监督者,分析方案并找出缺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指出改正错误的可行性方法。是找出团队弱点的“专家”,保持团队高效工作,保证团队工作高质量完成。

2.对团队成员要求遵循严格的标准,发现问题立即指出反馈,坚持错误必须改正,且铁面无私。

团队的外联和内部协调:1.担当团队的外联沟通和内部协调者,负责团队的所有对外联系事务,团队成员内部的沟通协调,将所有成员的工作任务糅合到团队计划之中,工作进度情况、反馈问题、信息数据等统筹汇总。

2.善于判断事项的缓急,擅长保持团队成员之间的联系,能够组织和调配各种资源,迅速找到困难的关键所在,善于灵活处理困难,且是项目成员之间很好的润滑剂。

创新创意策划:1.团队工作创新的引领者,负责带领人员项目推广的创意开发、设计等。

2.对创意的追求,尊重他人的创意观点并能做出提醒和建议,且一直对创新的极致追逐和个人独特见解。

项目工作执行人:1.担当项目的执行者,推进团队的行动并且保证行动的圆满完成。

2.拥有多年的项目经验,思维清晰条理,时间观念强,具有不怕失败、无所畏惧的坚强性格,能够集中精力,迅速将目标转化为实绩,预见可能发生的拖延情况,并及时提出解决措施。

农机推广项目建设 篇3

关键词:农机推广;提高认识;粮食生产;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F30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1-0152-1

舒兰市农机技术推广部门仅仅围绕新农村建设的需求,积极推进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在生产实践中积极发挥农业机械的促进作用,不断完善体系建设,使农业生产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同时,各个也在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改善其综合服务能力。使全市农机化服务由产中向产前产后环节不断延伸,基本实现了全方位、多层次、专业化服务,农机化已成为解决舒兰“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1 提高认识,为新农村建设打好基础

要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农机化推广工作能够主动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要求,营造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氛围,开拓农民增收新渠道,使农民快速实现小康目标。要积极转变工作方式:把过去农机化水平的衡量标准由农机保有量的多少逐渐转变为质的优化,提升衡量农机科技水平;由过去的农业生产与农机推广相脱节转变为推广内容要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需求;将单一技术的推广应用转变为综合组装配套技术的推广;将过去重点推广粮食生产机械化技术转变为全面推广农、林、牧、副、渔机械化技术。

2 抓好粮食生产支柱产业,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2.1 围绕粮食生产,重点抓好水稻全程机械化和玉米收获机械

化争取政府资金扶持,加大对新农村农业机械补贴力度,提升水稻插秧机、收割机和玉米收获机械的保有量,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为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打下基础,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2.2 围绕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着力推进棚室生产机械化

发展棚室蔬菜生产,拓宽销售渠道,将舒兰特色蔬菜销售到全省及全国各地,使设施农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的繁荣做出贡献。

2.3 围绕区域优势产业,着力推进全程机械化技术

玉米是舒兰市的产导产品,主要推广玉米垄侧栽培技术、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技术等生产实用技术。采取选择优良品种、深松整地、精密播种、深施化肥、机械药剂灭草等环节的机械化。重点在机收获上搞突破,积极引进玉米收获机械,提高玉米的成品率和工作效率;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采用机械大棚育秧、机械平整地、机械插秧、机械深施化肥,采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使产品要达到A级以上。全市要建立千亩示范田和百亩示范点,使优势产业的作用得到发挥。

2.4 围绕着丘陵、坡地播弱化,着力研发坡地机械整地、播种技术

舒兰市中部丘陵区和东部山区,旱田多属于山坡地,不宜现有机械化作业,生产能力一直低下,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为彻底解决坡耕地农业机械化生产问题,结合本地实际,引进推广适合丘陵区和半山区坡地小型通用耕作机械和与之配套的播种机,在春耕生产中,为山坡地的机械化生产提供技术保障,也提高了丘陵区和半山区的综合机械化水平。

2.5 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着力推广土壤保护性耕作技术

舒兰市通过多年的农机新技术反复试验、推广,充分借鉴了同条件旱作区域的成功经验,确定适合本地区农业生产的技术模式和操作规范。积极推广农业免深耕种植技术、秸秆根茬还田与表面处理技术、机械深松整地技术和机械播种深施肥技术,病虫杂草药剂控制等最新的生产实用技术。由于这些技术措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够进行大面积推广,因此,在土壤的长期利用和有效保护方面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

3 创新机制,为新农村建设增添活力

3.1 创新项目生成机制

项目建设是农机化推广工作的生命线,可以通过积极争取项目支持,扩大开发项目,加强合作项目,拓宽渠道等项目,以项目推动推广工作的落实。

3.2 创新科研开发机制

发挥推广人员的技术优势,积极参与新式,适应农业生产的机具的研发,并注意推广部门在试验、示范双环节上的技术优势,开发出适应舒兰市经济发展的新型机具。

3.3 创新推广机制

以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积极发挥其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和示范推广效应强的作用。

3.4 创新推广服务模式

要建立健全以县(市)为中心,乡镇为纽带,村组为基础,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为补充的农机推广网络体系。为农机推广工作增添新的活力。

农机推广项目建设 篇4

1项目任务完成情况

1.1科学遴选主推技术

按照高标准、高水平、高科技的要求,结合曲阜实际,遴选了“马铃薯机械化播种收获技术”作为项目主推技术,组织专家开展了主推技术的筛选与集成,对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主推技术、生产模式的选择及机具的筛选进行了研究探讨,注重机艺融合,制定了“土壤深松整平→机械播种→田间管理→机械杀秧→机械收获”的技术路线。

1.2加大农机科技示范户培育力度

围绕主推技术,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农户自愿的原则,遴选出文化程度高、服务能力强、管理规范、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曲阜安吉等6个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科技示范户。绘制了技术指导员包村服务图;各实施单位和个人依照各自职责,采取集中培训、分户指导、实地考察、观摩交流等方式,深入田间地头,在马铃薯播种、中期管理、收获等关键环节面对面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大大提高了示范户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的能力和水平。

1.3充分发挥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作用

按照以“主导产业为主,多种示范和高规格、严要求、可持续”的原则,遴选了曲阜市安吉马铃薯种植基地作为示范基地,建立核心示范区1000亩,开展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基地拥有马铃薯生产机械41台(套),机械配备完善,马铃薯种植、收获实现全程机械化。

机械化播种下种深度一致,覆土、喷药、覆膜均匀,一般可增产5%~10%,加之机械化收获伤薯率低,提高了商品率,一般亩增产160 kg以上(增产幅度5%~10%),机械化生产节省劳动力15~20个,按每个工时成本30元计算,可节约劳动用工成本450~600元,除去有关费用,可实现亩增收500元以上,基地1000亩增收50万元以上。良好的经济效益带动了周边马铃薯种植户采用机械化生产的高潮,共带动全市马铃薯机械化生产达2万亩,切实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

1.4注重基层农机技术人员培训

(1)精心选聘技术指导员。按照技术指导员与示范户1∶2的比例,从农机化工作一线公开遴选了3名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熟悉农机推广工作、工作责任心较强的技术指导员,实行包社联户制,每名技术指导员负责指导示范户两个,依照各自职责,深入田间地头,全年进村入户面对面指导天数人均60天以上。

(2)科学培训基层农机技术人员。项目开展以来,采取分层次、分批次的方式开展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的培训工作,着力解决基层农机技术人员断层和知识更新慢的问题。有计划的安排业务骨干参加学历提升、跨区域受训等有针对性的培训。

(3)注重农机技术人员的网络培训学习。利用曲阜电视台《党建频道》定期播放马铃薯机械化短片,充分利用“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山东农机化网”等载体,组织农机技术人员加强学习,提高业务能力。

2项目实施取得的主要成效和创新点

2.1主要成效

(1)拓宽了农机推广服务渠道。通过项目实施,将农机技术服务体系的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有机结合,完善了以“包社联户”为主要形式的工作机制和“专家+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建立健全了市、镇(街)、村农机科技试验示范网络,带动了全市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全面推行了农机推广责任制度,明确了农机人员的服务区域、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量化工作指标和目标要求。

(2)建立健全了绩效考评制度。市镇(街)农机技术人员实行定岗定职,按照项目要求和目标责任制为标准进行考评。全面推行市级农机技术人员考评由市农机局、服务对象两方共同考核;镇、街农机技术人员考核由市农机局、镇(街)政府和服务对象三方共同参与。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奖惩办法,对技术人员的服务内容、能力、水平和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奖励、职务职称晋升、岗位聘任挂钩,调动了农机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增强责任心和紧迫感。

(3)提高了农机技术人员服务能力。项目开展的农机技术培训,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形式多样,参训人员多、科技含量高,大大提高了我市农机推广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

(4)全面推广主推技术,促进农机科技成果转化速度。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宣传培训,印发教材资料,示范基地建设展示及示范户的带动,实现了主推的马铃薯机械化播种收获技术进村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5%以上,农民对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满意度不断提高,加速了农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利用,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节本增收。

2.2创新点

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高标准、高水平、高科技的要求,结合实际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项目主推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探讨,取得以下创新:

2.2.1制度创新

(1)完善了农机技术推广人员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提高了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推动了农机技术推广工作。

(2)整合各方资源,共同为农机推广体系建设服务。在开展农机推广体系建设的同时,有效结合农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将合作社的建设纳入管理范围,共同提高。

(3)充分调动镇、街积极性,引起镇、街领导的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

2.2.2技术创新

注重机艺融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马铃薯机械化播种收获技术:土壤深松整平→机械播种→田间管理→机械杀秧→机械收获。选用马铃薯播种机械,一次完成开沟、施肥、播种、喷药、扶垄、喷除草剂、覆膜等多项作业;选用马铃薯收获机械,一次性完成起薯、升运、筛土、分离等多项作业。新技术模式的使用,大大节约了劳动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2.2.3管理创新

一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二是实行合同制管理;三是实行工作目标责任制度、技术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等。

3项目主要做法及措施

3.1加强领导,完善农机推广队伍建设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农机、财政、农业及有关镇街为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领导、发展规划、协调调度和落实监督工作;组建项目专家组,负责科技入户工作和实施方案的编制,组织实施、汇总上报相关信息、开展绩效考核等工作。通过项目的实施,曲阜已建成机构健全、职能明确、编制合理、运转良好的农机推广体系,现有农机推广机构13个,其中县级1个,镇街12个(为镇街农业服务站),农机推广机构编制人数60个,两级农机推广机构均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3.2建章立制,严格项目管理制度

一是健全项目管理制度,成立技术小组,具体负责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机具选型、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二是完善农机推广服务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协作单位和依托单位的合作以及基层综合服务站的作用,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机械作业试验示范。三是建立完善农机技术人员培训、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档案。四是进一步完善农机技术人员聘用、农机推广责任、绩效考评、农机人员培训和多元推广等制度,并将包社联户服务图、农机推广制度等悬挂上墙,及时了解项目实施进展情况。

3.3强化监督,严格资金监管

严格按照项目资金管理相关规定使用资金。一是建立资金使用管理制度,确保专款专用。二是加强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定期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监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三是建立绩效考评制度,补贴经费与工作考评挂钩,杜绝平均主义。四是增加项目建设和管理的透明度,建档立制,公开项目建设内容,将示范户、技术指导员、示范基地等信息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3.4深化绩效考评

建立健全项目绩效考核机制,科学衡量农机技术人员工作情况和服务质量,加强三方面机制建设:一是建立岗位责任制,层层、逐个落实岗位责任,明确每个技术指导员的工作内容、服务对象,量化工作指标和任务要求;二是实行工作任务公开制,推行工作日志公示和考勤制度,把每个技术指导员的入户记录和技术服务情况公示,强化社会监督;三是强化三方考评制,建立健全市农机局、镇(街)和农机手三方考评制度,对技术指导员的工作情况、满意度和技术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将考核结果直接与绩效奖励相挂钩,奖励先进,督促末位,落实奖惩,动态管理。

3.5强化总结宣传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总结,深入探索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机技术推广机制和路子。一是组织专家编印了《2015年曲阜市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方案技术手册》和《新型职业农民(农机)培训教材》,及时发放到示范户和辐射户手中;二是确定专人为项目信息联络员,具体负责数据上报、信息收集、宣传报道等工作;三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项目建设成果和农机技术人员的先进事迹,大力宣传农机推广项目建设在加快农机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农机科技推广工作。

4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4.1存在问题

(1)农机技术推广任务重、工作量大,基层农机技术人员实行的是市镇共管,不少农机推广人员还承担着镇街政府其他工作,无独立办公场地和推广装备,不利于开展工作;农机推广人员的目标考核内容还不全面,考评制度和措施还没有完全严格落实到位。

(2)科技示范户应用技术能力较强,但是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有待提高。

(3)经济作物机械化起步较晚,各级对经济作物机械化扶持的力度还不够大,降低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

4.2改进建议

(1)加大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项目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机构的办公设施和设备,提高农机技术人员服务能力。

(2)提前开展项目技术培训和项目实施工作培训,注重项目建设与农时相符。

如何建设团队并将团队建设推广 篇5

来源:网络推荐讲师:安越

团队是为了协作,实现某一目标而组成的群体,无论生活,学习上还是工作中都要有团队的合作,一个人的力量是极其渺小的,团队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也就是说,团队是由一些具有共同信念的人为达到共同目的而组织起来的,各成员通过沟通与交流保持目标、方法、手段的高度一致,从而能够充分发挥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运用集体智慧将整个团队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于某一方向,形成比原组织具有更强战斗力的工作群体。

团队建设是指有意识地在组织中努力开发有效的工作小组。每个小组由一组员工组成,通过自我管理的形式,负责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或其中一部分工作。团队建设是这样一个过程,在该过程中,参与者和推进者都会彼此增进信任,坦诚相对,愿意探索影响工作小组能创造出不同寻常的业绩。

团队建设主要是通过自我管理的小组形式进行,每个小组由一组员工组成,负责一个完整工作过程或其中一部分工作。工作小组成员在一起工作以改进他们的操作或产品,计划和控制他们的工作并处理日常问题。他们甚至可以参与公司更广范围内的问题。

团队建设应该是一个有效的沟通过程。在该过程中,参与者和推进者都会彼此增进信任、坦诚相对,愿意探索影响工作小组发挥出色作用的核心问题。

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早已不再是产品或服务的竞争,也不仅仅是领导者个人智力和能力的比拚,而是团队与团队之间整体运作水平和综合实力的竞赛和抗衡。

平庸的团队,总是在互相指责和频繁的人员流失中内耗资源;在团体业绩低下和个人利益至上的前提下争名夺利;在公司制度约束与私人行动便利间抵触规则;在主动承担责任和担当工作任务时重避就轻;在合作分工和制度执行时推萎扯皮;在非正式组织里传播消极的飞短流长并制造矛盾……

不要以为这是企业员工群体的责任!

也不要认为这仅仅是管理者个人的无能!

一个优秀的团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一个良好的环境,需要系统的管理作为支撑。团队系统的管理,能营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下,才能展现出企业卓越的业绩水平。

农机推广项目建设 篇6

关键词:农机推广;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2.017

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不仅能普及新机具、新技术,更能直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农业科研、农机推广是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1 农机推广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1.1 改善农村生产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工具能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改善生产工具、推广农机具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推广农机技术,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也可改善农村的生产环境,增强农民的幸福指数。

1.2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加强农机推广工作,能有效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状况,使一部分农村生产力被先进机械替代,不仅可以解放农村富余劳动力,而且还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如此,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不仅可以打工赚钱,提高生活质量,还可以解决城市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加快城镇化进程,为城市发展作贡献。

1.3 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传统的农业生产,主要通过耕种粮食作物以保证农民生活,是农业资源的极大浪费,严重制约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因此推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势在必行。对农民来说,先进农机具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民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还可促使单位土地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有效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

1.4 促进农机技术周边产业发展

先进农机技术的推广,最直接的作用即是有效带动农业机械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为促进农机技术的普及和更新,农村可以招商引资,因地制宜建设农业机械生产厂。而且即使没有条件自己建厂,农机技术的推广也可有效带动农业机械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2 加强农机推广,提升农村经济水平提高

鉴于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各级农机部门应加强重视,加大扶持力度,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具体体现为:

2.1 完善农机技术推广体制

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的新型农机推广体制,使之为农村经济的繁荣作贡献。首先,各级农机部门要引起足够重视,积极为农机工作的开展创作条件;其次,各地政府也应加大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农民、农机户、农业企业、农业科研部门等组织共同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正确的引导农民科学种植,科学创收。

2.2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近几年来,国家逐步颁布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使部分农民享受到实惠。如采取中央及省级财政购机补贴、农机专项资金购机补贴、农机贷款等政策,提高了农民购机的热情,推动了农机业的发展。此外,各地政府还应在经费充足的条件下,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逐步提高农机械质量,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使更多农民享受到实惠。

2.3 建设高素质的农机推广队伍

科技是生产力,而新科技的实施则由人才来推动,因此各地农机部门应积极加强培训和学习,提高农机推广人员的素质,逐步建立一群素质超群、有干劲的推广队伍。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招聘时积极吸引高校农业、机械等相关专业懂技术的大学生,方便工作的开展;二是定期举办农机业务培训班,鼓励农机推广人员学习新技术;三是不定期聘请农业、农机专家进行专业授课;四是积极鼓励农机人员深入农村实地考察,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相信通过上述措施,一定会逐步提高农机推广队伍的素质和业务能力,为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2.4 建立农机推广的试点基地

各地农机部门,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地理情况及农作物种植情况,建立多层次的农机推广试点基地,积极发挥各种先进机械设备的作用。此外,农机部门还应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强化对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宣传,让当地农民对农用机械有更清晰的认识,提高新型机械的推广与应用范围,最终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农机推广工作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农村经济繁荣发展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应立足三农,加大农机推广和扶持力度,拓宽农机应用范围,因势利导地做好“三农”服务工作,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红,李建军,倪景涛.农民科技信息协会对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补充作用[J].农业科技管理,2006.

[2]李江涛.农机推广对经济建设的作用及存在问题[J].农机推广与安全,2005,(6)

[3]石永志.农机推广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农村牧区机械化,2013.

[4]尹梅俊.农机推广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助推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4.

农机推广项目实施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7

一、农机推广项目实施的作用

农机化要发展, 农机推广必须先行, 这是大家的共识。通过大量实践, 我们可以看出, 农机推广项目实施有四大作用:

1、调研农业生产问题, 发现制约农业生产的瓶颈, 提供农业装备研发思路。

通过对农业生产中带有共性问题的调研, 提出农业装备研究开发的思路及规划, 并组织开发和生产, 为农业发展提供新装备。

2、通过生产性实验与研究, 形成农机化解决方案, 推动某方面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

如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 目前已形成全程机械化生产配套体系, 进入全面实现机械化新阶段。

3、加速农业装备的“熟化”, 推动农机化进程。

我国地域差异极大, 这就决定了农业装备在地域上的差异化。任何一种农业装备, 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它必须与当地农业环境与农艺互相适应, 才能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是农业装备的“熟化”或本地化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 这一过程, 决定了农机在该地应用之成败。

4、推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现代化。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 没有农业的规模化, 也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谈不上规模化、市场化, 也就没有现代化。而农业装备为农业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实现条件, 农业现代化则是其应有之结果。从这种意义上讲, 农机推广是农业装备应用于农业的桥梁。再好的装备, 没有在当地的实验、示范来检验, 就不可能应用于农业生产。

二、农机推广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项目实施监管不到位

目前农机推广项目来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农业部从全国农业生产的战略高度下达的探索性试验、研究项目, 一般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来确定;二是省级农机主管部门根据本省农业生产急需突破的领域下达的试验、示范性项目;三是农业综合开发部门根据当地农业综合开发要求下达的农机推广子项目。这些项目的共同特点是建设周期长 (最短需一年) , 季节性强, 错过农时当年就无法实施。这就要求既要下达建设项目, 更要按计划实施, 同时对实施进度要实时监控、掌握。如果缺乏对全过程的监控, 就难以评估项目的成功与否, 使项目建设变成“盲人摸象”, 流于形式, 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2、项目蜕变成“钓鱼”工程

现在, 很多地方财政困难, 对农机推广机构投入严重不足, 形成了“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现状。个别农机推广机构为了解决经费缺口, 就打起了农机项目的主意。争取项目时“争先恐后”。项目到手, 搞起“花架子”。做样子应付检查, 做一说百, 甚至做一说千, 成绩不够, 大量掺“水”。加之监管不到位, 使项目变成了实际意义上的“钓鱼”项目, 除少量资金用于试验、示范外, 大部分项目资金则变成了“小金库”, 国家资金被改变了用途, 成了名符其实的“福利金”。

3、效益评价“两张皮”, 农机推广人员没有积极性

农机推广是社会效益巨大的公益性事业, 而农机推广人员自身利益则无法从推广中得到实现。因此缺乏开展农机推广的积极性。使农机推广形成了“两头热中间冷”的现状。

4、项目评估验收不及时

作为农机推广项目, 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实实在在的建设内容外, 更多项目是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 很难在农闲时看到项目实施的实际内容。但我们的项目一般是年底验收, 只能停留在材料上, 只要“妙笔生花”, 就会得到高度“肯定”;停留在汇报上, 只要巧舌如簧, 就能顺利通过验收。从而流于形式, 而无实质内容。

三、创新机制, 加强农机推广项目管理

1、明确项目建设主体, 落实项目建设责任

作为社会公益性的农机推广项目建设, 应明确项目建设主体, 落实项目责任, 签定项目合同, 并建立醒目的公示标志, 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知晓项目建设目标、责任、期限, 实现项目建设的社会监督。在项目建设中, 要落实责任追究制。要明确监管主体、职责、时间、内容、办法及监管不力的责任追究。要根据农业生产的特殊要求, 适时实地监管, 取得第一手资料, 确保监管实效。

2、要分清投资责任, 调动地方政府的投资积极性

个别农机推广项目演变为“钓鱼”工程, 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地方投入没有启动。因此, 一是要调动地方政府投入的积极性。明确项目投入的责任主体是中、省两级政府, 项目实施配套投入的责任主体是当地政府 (在市内实施的项目, 由市级财政配套;在县、乡级实施的项目, 由县级财政配套) 。下达项目前, 当地财政应出具配套投入的资金数量、到位时间及拨付计划承诺书;无地方财政承诺的项目不予下达。地方为了促进当地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只要工作方法得当, 用少量的配套投入换来较多的国家投入, 一般都会得到地方支持。二是要落实地方的项目监管责任, 组成专家型监管组, 与项目下达方共同承担监管责任。三是对项目实施进度及结果进行审计, 到期末实施的资金要收回。

3、项目课题化, 调动农机推广人员的积极性

陕南某县农机管理部门针对农机推广人员职称偏低, 待遇长期难以提高的实际, 将农机推广项目课题化。成立课题组负责实施项目, 推广人员的下乡补贴及奖励等与其业绩挂钩, 这一做法收效甚好。近10年来, 先后有7个课题通过省、市、县评估验收, 获政府科技成果奖或农技推广成果奖多项, 有12人取得初级职称, 9人取得中级职称, 2人取得副高称职。该做法, 一是培养了大批推广人才;二是通过职称提高了推广人员的待遇, 调动了其工作积极性;三是破解了长期困扰农机推广“两张皮”难题, 将农机推广成果作为评定和晋升职称的重要条件, 促进了农机推广事业发展。

4、适时验收, 促进项目建设提质增效

完善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的思考 篇8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 浙江省温岭市镇 (街道) 农机推广机构紧紧围绕“立足大农业, 发展大农机, 服务新农村”的宗旨, 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文件精神,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组织体系完整、职责任务明确、运作方式高效、绩效评价科学、奖惩手段有力、保障措施到位”的要求, 以最大限度满足农民群众的科技需求为落脚点, 着重加强基层农机推广的组织体系、责任体系、考核体系、培训体系和保障体系的建设, 建立起以国家公益性农机推广机构为主导, 以社会化农机服务组织为主要力量, 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新型农机推广体系。将全市现有农机推广人员分为首席农机推广专家、农机指导员和责任农机员, 实现层级管理, 从而扎实有效地推进农机推广体系的运作和考核, 克服精通专业技术人员少、推广经费不足、推广技术手段落后、工作条件差的困难。

全市镇 (街道) 农机推广机构在落实农机购置补贴、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机监理、技术培训、农机信息化服务等工作中, 均发挥了主导作用。基层农机推广机构是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宣传员和工作队, 是联系基层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是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和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排头兵, 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机化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存在问题

1. 管理责任不明, 人员职责不清, 机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根据温岭市委[2006]11号文件“关于印发《温岭市镇 (街道) 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精神, 整合镇 (街道) 各事业单位, 建立综合性农技推广机构, 全体农机员纳入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管理。截至2012年7月, 温岭市现有镇 (街道) 农业综合服务中心16个, 农机员编制50人, 现在岗实有人数58人。58人中:正式在编人员33人, 招聘人员22人, 其他3人;大学学历23人, 大专学历16人;有专业技术职称的51人, 其中工程师8人, 助理工程师35人, 技术员8人。

一方面, 从管理体制上来看, 目前镇 (街道) 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机人员完全隶属当地政府管理, 市农机主管部门只是业务指导, 管业务的不管待遇, 管待遇的不管业务;另一方面, 从农机员所承担的工作职责调查情况来看, 严重存在职责不清或不到位、缺乏激励机制等现象, 58个农机员中有35人同时承担着镇 (街道) 的中心工作或包村驻点, 有20人完全从事与农机无关的行政事务工作。以上两方面原因的存在, 必然导致业务部门安排的工作与镇 (街道) 安排的工作产生矛盾, 业务主管部门统筹安排的工作到镇 (街道) 后往往形成断层脱节, 造成“最后一公里不到位”现象, 致使一些新型适用的农机化技术难以得到有效推广, 严重影响了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2. 基层农机推广人员专业结构不尽合理, 年龄偏大

在全市镇 (街道) 农机推广人员中, 农机专业毕业的24人, 占实有人员的41%;年龄55岁以上有15人、占25.9%, 年龄40岁以上13人、占22.4%, 年龄30岁以上28人、占48.3%。基层农机推广人员中农机专业人员偏少, 年龄偏大, 新生力量缺乏。主要原因是定编后镇 (街道) 农机推广站人员编制减少, 多年来处于自然减员的状况, 很少充实新人;即使有新招农机员的, 也往往占用农机编制而招作他用, 根本不考虑专业对口。相当一部分镇 (街道) 的农机队伍已经出现人员老化、专业知识更新缓慢、工作人员缺乏创新精神等问题, 导致农机科技推广发展后劲不足, 农机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

3. 基层农机推广经费投入不足

镇 (街道) 对农机技术推广工作重视不够, 没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要求加大当地财政对农机化事业发展的经费投入。大部分镇 (街道) 财政只安排推广部门的基本人头经费, 没有推广经费, 致使很多创新项目难以实施, 进而也影响了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 影响了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建议

1. 加强组织领导, 重视基层农机推广工作

切实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农机化发展的政策法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 保障各级农机推广组织的合法权益,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机投入体系, 进一步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和基层农机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力度, 以项目为纽带, 以基地建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为依托, 推动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和工作的开展。

2. 抓好机构定性, 稳定基层农机推广队伍

农机推广机构承担着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推广, 农机管理服务, 党和政府关于农机化法律、政策的实施等工作, 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明确农机推广机构的性质, 稳定基层农机推广队伍, 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引导农机化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农机技术推广工作, 提高基层农机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优化现有人员年龄和知识结构, 促进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健康发展。镇 (街道) 农机推广机构及人员应由上级农机部门垂直管理, 人员工资、办公及推广经费由市、镇两级财政统筹支付, 进一步理顺工作关系, 确保农机推广体系和队伍的稳定, 加快农机化事业发展, 促进新农村建设。

3. 加大资金投入, 构建基层农机推广体系

完善和加强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 首先, 必须加大对农机推广经费的投入, 解决农机推广条件差、手段落后的问题。因为农机推广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持续性工作, 所以各级农机主管部门要把农机推广工作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加强组织协调, 拓宽推广经费渠道, 保证农机推广工作正常运转, 充分调动广大农机推广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其次, 引导和扶持农机专业协会、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使用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 形成以推广机构为主体, 以农机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为补充的多元化农机推广服务模式, 实现专业化管理, 完善基层农机推广体系。

4. 改革用人机制, 完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在人员聘用上, 要按照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 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具体应由农机主管部门会同人事部门, 采取公开考试、考核等办法, 从应届农机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 从而不断优化推广队伍结构, 提高基层农机推广体系的活力。要建立健全基层农机推广人员激励政策, 实行绩效挂钩的责任目标考核机制, 健全在职人员的考核奖惩办法, 建立完善的服务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农机主管部门都要参与, 并会同镇 (街道) 和有关部门, 研究制定考核奖惩办法, 确定年度考核的具体指标, 定期检查服务项目的执行情况, 以便及时发现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实际效果。

规范制度加强监督

扎实做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

李鉴方1) 徐柏春2) 高文焕3)

实行农机购置补贴是落实国家扶农强农政策的重要内容, 目前已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多级联动的农机补贴政策。近年来, 浙江省杭州萧山区按照农业部和省市业务主管部门要求, 联系实际, 精心组织, 加强督查, 规范有序地落实了这一惠农政策,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政策实施成效

萧山区自2004年以来, 按照农业部和省市有关要求, 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行了宣传和实施, 补贴资金、机具与范围不断扩大。2011年各级补贴资金为2 157.9万元, 新增农业机械4 349台, 建设钢架大棚51.81万m2, 受益农户1 375户;2012年各级购机补贴资金为2 242.12万元, 新增各类农业机械2 204台, 建设钢架大棚137.04万m2, 受益农户566户。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 提高了农民购机的积极性, 提升了农机作业的效益, 引导了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引进与示范推广, 推进了农机合作组织发展, 促进了农机存量增长和结构优化, 从而提升了农机化在大农业中的综合水平, 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据统计, 到2012年底, 全区拥有农机总值达7.96亿元, 农机总动力达79.03万k W, 农机经营总收

5. 强化技术培训, 提升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的服务水平

进一步加强基层镇 (街道) 农机推广人员的技能培训。根据年度农机服务内容的重点, 确定培训内容, 加快农机科技知识更新, 不断提高其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 建立一支充满活力、高素质、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和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机推广队伍, 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入达6.82亿元, 近年来都有了较快的增长发展。

2.主要工作措施

为扎实开展农机购置补贴阳光行动, 确保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到位、实施有序, 做到“零差错”“零投诉”, 萧山区按照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要求, 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1) 政策到位, 资金配套。近年来, 中央财政扩大农机补贴范围和种类, 增加补贴资金规模, 加上省市增加补贴比例也需要区级相应增加配套资金;为此, 萧山区农机监督管理总站每年年初在深入基层调研的基础上, 及时向省市和区政府汇报全区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需求情况, 积极争取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萧山区政府每年在农业农村扶持政策中单列农机购置补贴地方配套资金, 确保政策到位、资金配套到位, 2012年萧山区级配套资金为120万元。同时, 为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不折不扣地实施好, 萧山区农机监督管理总站每年在收到相关文件后, 多次召开会议,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明确工作要求与实施步骤, 为补贴政策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

(2) 积极宣传, 惠农到位。为及时贯彻落实购机补贴

农机推广项目建设 篇9

1 构建培育体系

通过整合农技推广体系、培训机构、实训基地等教育培训资源,组建由产业技术团队、农技推广机构和乡土人才组成的教育培训师资库,着力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同时遴选一批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有一定产业规模、文化素质较高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负责人等,作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建立培育对象数据库。根据不同产业、不同类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特点及能力素质要求,结合农时农事,围绕产业发展,开展分门分类培训,帮助农民适应农业产业政策调整、农业科技进步、农产品市场变化,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和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

2 全面推广技术培训

当前农机购置补贴的实施,基本解决了农民筹集购机资金的难题,然后如何确保各类农机产品“用得好、放心用”,是路桥农机的首要工作。因此路桥区根据全区农机具的使用情况,在农业生产闲期组织对应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如每年的春耕生产前期,对辖区内的所有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进行农机具维护保养指导,确保春耕生产期间机具正常使用,并组织相关技术培训班,目前已经连续2年组织了全市收割机操作培训班。春耕期间根据实际情况组织相应的农机产品现场演示,如2015年组织了保护性耕作现场演示会,2016年春耕期间组织了精量直播机、履带式拖拉机等机具演示。每年“双夏”前期,组织烘干机厂家技术人员对区内所有烘干机进行了维护检修。秋收冬种期间,指导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做好机具检修保养。在农闲期邀请大专院校或者厂家技术专家开展理论授课。对于部分农机产品,如农用无人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高性能机械,区内无法组织培训的,就联系厂家,安排使用对象到生产企业去学习操作技能。运用理论讲解、现场演示、技术培训等多种方式,争取让农民对购买的农机产品“用得好、放心用”。

同时为配合新装备、新技术的应用,区农机管理部门还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和现场演示培训服务。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场会方式,讲解新机具的操作要点、注意事项等,同时听取用户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难题并展开讨论。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探讨,将有用的经验推广开来,解决存在的问题,有效推动机械化技术推广。

3 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监管

农民购买的机具要“用得好、放心用”,其产品质量是关键。根据路桥区农机产品调查方案,农机人员对辖区内享受财政补贴的农机具按比例进行了产品质量调查,同时还抽查了经销企业、生产企业使用推广鉴定证章标志的情况。根据调查反馈,各类农业机械使用性能良好,第一年故障率较低,随着使用年份增加,故障频次也增加,但是厂家维修人员到位比较及时,基本不影响正常使用;本地被抽查生产企业的农机产品,暂未发现未按规定使用推广鉴定证章标志的情况,个别外地企业的产品存在推广鉴定证章标志不规范使用现象,农机管理人员对未按要求使用推广鉴定证章标志的经销企业进行了口头警告,并责令及时联系生产厂家做好标志的规范使用。

为进一步加强农机质量监管工作,区农业经济信息网还设立了农机产品质量投诉受理窗口,并将投诉举报电话在路桥区阳光工程网上公布,及时受理辖区内的农机产品投诉问题,确保农民利益不受侵害。

4 着力解决农民农机使用中的问题

虽然路桥一直致力于农机产品的推广和质量监管,但是农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疑难。

一是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接受理论讲解的能力较差,因此农机部门尽量采用现场演示的方式进行宣传推广。

二是农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关键环节的产品使用时间短,质量要求高,如插秧机、烘干机等,每季使用时间也就半个月左右,一旦出现故障,如果因维修拖延3天以上,就会影响农业生产,因此推荐农民尽量购买同一品牌的农机产品,方便企业在农忙时期安排技术人员蹲点服务。

农机推广项目建设 篇10

近几年,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支持, 陕西省岐山县的农机化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农机推广机构也逐步得以健全和完善, 机构上下贯通, 人员逐步增多, 服务网络逐步建立。但是一些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 有些问题不容忽视, 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机推广工作。

一、主要制约因素

(一) 农机推广资金投入不足, 制约着农机科技推广

发达国家的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生产总值的0.6%~1.0%, 发展中国家为0.5%左右, 而我国还不足0.2%, 人均经费更少。同时, 由于经费投入不足, 使许多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无法引进和开展试验示范, 从客观上制约了现代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当前, 岐山县在大力推广免耕播种机、收割机、打捆机的时候, 根本无法引进诸如免耕播种机、收割机、打捆机、粮食深加工等许多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机具和新技术, 这是岐山县农机化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 多种因素导致农机化高科技产品效益不能充分发挥, 影响了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

一是农民的文化素质低, 制约了他们对农机高新技术的接受能力, 即使应用也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益;二是农业体制的变革, 出现了田块分散、土地零星、农田综合整治跟不上, 机耕道路建设不完善的弊端;三是岐山县以南北二山、渭河川道、渭北旱原为主要地形地貌特征, 从而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四是农机科技使用的风险性使得农民在有限的资本投入上显得更为谨慎。

(三) 体制变化频繁, 导致推广机构不稳定, 队伍素质不高

岐山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由于大兴农业机械化, 各乡镇纷纷建立了农机站作为国家设在最基层的农机化事业单位。负责本辖区的农机化管理、推广及服务, 在经费上由国家出政策, 实行事业性质, 企业管理, 自收自支的独立法人实体。使农机推广工作在县农机主管部门的指导下, 能够正常运转。自2000年机构改革后, 乡镇管理和推广职能归县级农机部门和乡镇农业服务中心, 各农业服务中心根据人员情况, 有的未安排农机管理、推广专职人员, 有的即使安排了, 也不懂技术和行业规范, 形同虚设。具体的管理、推广、服务等工作基本上由县级农机部门承担, 给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带来了很大的难度。2005年, 县政府决定再次进行农业服务体系改革, 将农机站的编内人员纳入农业服务中心, 经费由财政全额承担, 各乡镇的农机管理、推广人员已到岗到位。但由于新进人员均是老同志, 知识结构老化, 低学历、无职称人员较多, 不能胜任对现代高新农机化技术的了解和推广, 很难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县级农机推广机构是政府设立的农机新机具、新技术试验示范及推广的专业机构和骨干力量, 是技术性较强、素质较高、科技人才相对集中的部门。但受组织管理体制的影响, 职数和岗位受限、职称晋升及聘用难度较大, 很难调动农机推广人员的积极性, 从而给推广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四) 制度不健全, 导致推广队伍积极性不高, 影响推广质量和效率

在现行体制下, 衡量农机推广工作质量的好坏, 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和有效的考核办法。虽然上级主管部门和县政府将此项工作纳入县农机主管部门的综合目标考核, 但是对专业推广机构没有专门的约束和激励, 使得农机推广及开发、试验、示范、服务质量不能与推广主体的最终效益、努力程度和劳动付出挂钩, 从而影响了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

二、对策建议

(一) 推进农机技术推广的制度创新

1. 农机推广部门要改变思维

方式, 确立农民对农机技术需求的主体地位, 变农民被动接受、被动消费为主动需求, 提高农民接纳农机新技术的自觉性。这要求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农机推广机构要加大新机具、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及宣传力度。当前应重点宣传《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国家的支农惠民政策, 大力开展适合本地的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示范表演、使用维修等科普知识宣传, 认真搞好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 让农民买得放心, 用得安心, 自觉主动地接纳农机化新技术。

2. 解决农机推广体系的激励机制及考核办法缺位的问题, 充

分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机科技人员将农机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积极性。推行农机科技推广创新, 可以支持和鼓励农机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有偿服务, 实行目标考核, 超目标有奖, 完不成受惩的考核办法进行约束,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 推进农机科技推广的组织创新

1. 充分发挥农机推广队伍的

骨干作用, 认真履行社会公益性职能, 县、乡两级专业机构应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考察、引进、试验过程中, 针对不同的地形地貌、土质条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同需求, 把服务由耕、种、收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进行拓展和延伸, 及时向农民提供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机具和新技术, 确保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 形成强大的农机技术链。

2. 鼓励和吸纳社会力量广泛

参与农机化技术推广。一是推广部门要培育多种形式的农机新机具经营市场, 使农机推广工作由主体单位独立承担变为社会广泛参与的市场化运作, 拓宽科技下乡渠道;二是要培育农机专业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各种农机化专业组织, 以先进的科技技术保障和支持他们用好农业机械, 充分发挥好农业机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充分利用好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 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推广效应。

(三) 争取多方支持, 加大扶持力度

1. 县、乡农机推广部门要以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为依据, 大力宣传农机推广的地位和作用, 充分发挥农机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 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及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保障农机技术推广工作所必需的试验示范基地;保障必需的试验示范农机动力、机具、试验仪器和办公用品;保障试验示范所必需的工作经费, 以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2. 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 建

立一个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长效投资机制, 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校的联系, 引进科技创新的项目和成果, 为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提供资金、人才和物质保障。

3. 加强农田综合整治和农村

机耕道路建设, 为发展农业机械化, 促进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创造良好的条件, 以达到机械化适应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又符合机械化发展的双重效应。

(四) 加快知识更新, 提高推广人员素质

1. 加强对农机推广技术人员

(特别是乡镇级推广人员) 的技术培训, 不断提高他们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更新农机专业知识, 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2. 推广机构要充分发挥职能

农机推广项目建设 篇11

关键词: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4.020

1当前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存在的问题

人员素质整体不高。一是目前进行了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改革,就是把原来的农科站、水产站、农机站、渔业站、林业站等重新组合成了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执行原来各站的职能工作。农机推广人员的工作范围加大,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二是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对外交流少,外出学习交流和业务培训基本没有,新型实用技术推广难度加大;三是人才引进机制缺乏,年龄结构偏大,就靠山镇来说目前从事农机推广工作的人员基本都是40~50岁以上的农机人员,新鲜血液少。

工作机制限制了农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由于当前工作机制的限制,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多处于干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机推广人员的积极性。

人才问题。由于当前基层农机机构的待遇相对比较低,导致农机专业人才流动比较大,人才缺乏。

1.2硬件设施条件差

投入不足是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很多乡(镇)财政无力保障农业科技推广所必须的设施设备,只能配备简陋的办公用房和办公桌椅,致使办工、生活条件仍然十分简陋,有的站所置职工的办公、住宿于一体,基层农机技术推广大多还停留在一张嘴,两条腿上,推广人员所用的交通工具和通讯设施全是私人费用开支。

1.3一岗多责的现象普遍存在

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机构是国家设在基层的公益性服务组织,是各级政府为农民提供农机技术服务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由于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的人、财、物三权下放到乡(镇)镇管理,年底专业技术人员考核乡(镇)说了算,部分乡(镇)农机推广人员只能长期从事乡(镇)安排的非农机推广的其他工作,专业的农机推广人员反到成了兼职人员,一岗多责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乡(镇)农机推广有专业岗位,而无专业人员从事农机推广工作的局面。

1.4管理体制变化

乡(镇)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在管理体制上经历了多次变更,时而由县市级业务部门管理,时而下放到乡(镇)管理,体制变动频繁。农机站人、财、物、事四权下放乡(镇)后,农机人员从事农机推广工作的时间精力无法得到保障,使市农业部门对乡(镇)农机业务上难于管理,先进的农机技术和科研成果难以推广,直接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

2加强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对策

2.1改善农机推广条件,提高服务效率

科学设岗,确保农机队伍稳定发展,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对在编人员加强技术培训,促进知识更新,增强农机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农机人员的薪资待遇,确保乡(镇)农机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机推广工作中。现有农机推广机构、设施和条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构建新的推广服务体系。

2.2争取资金支持,强化硬件建设

一是根据需要及时增补缺岗人员,加强监督管理,稳定政策待遇,提高推广成效,让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积极服务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加大国家农机体系改革建设资金争取力度。依托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项目,争取国家资金对农机推广体系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机推广体系的业务推广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加快提升基层农机推广机构硬件水平和服务能力。

2.3创新机制健全网络

在稳定现有农机推广体系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把村中示范户纳入推广网络,在每一村落实1~2人专抓农机推广工作,用资金补助方式实行聘用制动态管理,还可把“村村大学生工程”中新引进的优秀大学生培养成村级农机推广人员。同时,通过“科技入户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项目建设直接培训核心示范户和骨干农民参与到示范带动和农机推广行列中来,并完善其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管理机制。

2.4稳定队伍提升素质

一是加强内部管理。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如何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广大农机人员爱岗敬业、勤奋工作,争做农机推广带头人。为此,笔者认为,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加强内部管理是当务之急。要造成一种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让制度监督人,让制度引导人。通过健全制度、创造环境、政策激励,一个管理民主、团结向上、廉洁高效的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必将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发挥出无限的光芒。

二是完善技术培训机制。为了让广大基层农机推广人员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必须加强农机技术培训力度。要有计划地组织技术骨干到大专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及农业较发达的地区业务进修、实习试验、参观学习、经验交流等,增加知识、丰富经验、拔高视野、拓宽思路,为改进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做好知识储备;要定期不定期地邀请国家、省市知名专家教授、农业企业负责人、成功人士及有关领导给基层农机人员开展技术讲座、技术培训和专题学术报告和国际国内形势报告,提高专业人员专业水平、政策水平和责任意识;要有计划地开展县、乡(镇)、村之间的经验交流、参观学习、观摩考评等活动,有效提高农机人员的实际水平。

三是增加基层乡(镇)农机推广机构人员编制,制定相应的政策,逐步壮大农机推广人员队伍,造就一支拿得起、放得下、经得起考验的农机推广队伍。

崆峒区农机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篇12

1 全区乡镇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1.1 机构设置

截至目前, 全区共有乡镇农机站和综合站等农机技术推广服务机构17个, 其中有独立设置的乡镇农机站2个, 乡 (镇) 综合站 (农业办公室) 15个, 全区机构设置总数与2006年相比没有大的变化, 然而独立设置的乡镇农机站减少了15个, 乡镇综合站增加了15个。

1.2 经费保障

在17个乡镇农机站中, 有15个为财政全额拨款单位, 2个为自收自支单位。全额拨款单位, 财政只负责人员工资, 没有工作经费;自收自支单位的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主要靠自筹解决, 大部分农机推广人员不能正常上班。财政全额拨款额比2007年减少, 乡镇农机站职能越来越弱化的趋势明显。

1.3 人员编制

农机推广体系的人员数量不断减少, 主要原因是近年来政府机构改革的冲击, 加上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乡镇数量减少、人员编制不断压缩 (退多进少) , 导致农机推广人员编制不断减少。

1.4 办公设施条件

17个乡镇农机站中, 只有1个有独立办公用房, 其余16个站的办公用房全部由乡镇政府综合安排。有的有独立的办公场所, 但产权已归乡镇政府所有;没有交通工具;仅有1个站有电话、电脑等办公设施, 大部分站只有电话, 有的甚至连电话都没有, 办公设施条件比较简陋。

1.5 全区农机推广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

21世纪以来, 指导“三农”工作的第9个中央一号文件发布, 为此, 崆峒区区委区政府决定2012年在全区开展“农机化科技促进年”活动, 以“科技进村入户, 助农增产增收”为主题, 重点推广重大实用技术, 支撑粮食和农业稳定发展, 着力加强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全面做好各项农业科技工作, 确保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进展。

区委区政府要求全区基层农机技术人员一定要积极行动起来, 把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学深学透, 落到实处, 结合全区农机科技推广实际, 进一步推动全区农机科技创新, 为推动全区农业科技进步和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做出新贡献。

2 基层农机推广机构改革进展情况

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的过程中, 崆峒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积极争取当地机构编制、人事、财政等部门的大力支持, 结合本区农机基层工作的实际情况, 全面实施了基层农机推广机构改革。明确了基层农机推广机构的性质和公益性职能, 为基层农机推广机构的发展奠定了方向。科学设置区级农机技术推广机构, 理顺基层农机管理体制, 建立以岗位管理、全员聘用为主的人事管理新机制。

崆峒区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机构改革模式, 既体现了对各级政府文件精神的正确理解和认真贯彻, 又体现了崆峒区农业部门抓住有利时机, 结合实际, 以人为本, 以农机事业为重, 贯彻落实基层组织建设科技促进年、提升年的具体行动。通过改革, 进一步明确了农机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 理顺了管理体制, 保证了经费渠道, 解决了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人员的后顾之忧, 激发了农机人工作的积极性。

3 乡镇农机推广人员的有关政策和待遇落实情况

3.1 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滞后

为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意见》, 崆峒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抽调相关技术人员深入基层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 崆峒区各乡镇农机站合并到乡镇农业服务中心, 工作上以服从乡镇政府中心工作为主, 农机管理的职能未能很好发挥;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由于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相对老化, 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近几年, 由于经费困难, 没有对农机推广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致使很多推广人员缺乏新知识、新技能;政府投入不足, 新技术、新机具推广难度大。

3.2“造血”功能不足导致事难办、人难留

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人员属一线工作人员, 常年奋战在田边地头, 乡镇农机管理员肩负着农业机械推广使用、安全监管、政策法规宣传、机械动力调配、农机经营等多方面的工作, 在某种程度上疏远了农机推广工作。

4 基层推广服务机制创新情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政府部门的职能由单一管理型逐步向管理服务型转化, 以行政行为为主体的传统农机推广已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如何建立农机推广新体系, 加快农机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速度,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是摆在农机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农机化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较为完善的农机推广体系, 为推广应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 主要表现在: (1) 区乡机构改革后, 多数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撤并, 农机推广网络出现断层, 使其职能难以正常发挥。 (2) 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通, 降低了农机化科技新成果的传播速度。 (3) 单靠国家投入购置新型农机装备进行试验示范已不现实, 通过市场化运营解决宣传示范和弥补经费不足, 成为农机推广工作的必然选择。 (4) 随着国有农机生产、经营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民营农机生产、经营企业的迅速崛起, 市场意识明显增强, 农机生产和流通企业通过参与推广活动, 宣传推介新产品, 进而抢占、拓展产品营销市场的积极性开始显现, 为推广工作在市场化服务基础上的运作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和条件。

崆峒区实施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创新试点, 推进了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管理制度建设, 创新了农机技术推广方式和方法, 建立了农机人员考评机制, 探索了统筹协调推广机制和与农机科研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村级服务站、农资企业合作推广等4种政府推广机构主导的多元化合作推广模式。

5 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5.1 基层单位设施差

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办公场所不稳定。崆峒区原有乡镇农机站21个, 现设区属农机技术推广站1个, 乡镇农机推广站17个。从机构来看, 似有加强, 但各乡镇农机站原有资产先后被调拨、侵占、拍卖, 调整后的乡镇农机站名存实亡, 处于“居住无房屋、办公无场地、服务无设备”的状态。

5.2 经费无保障

基层农机推广资金投入不足, 经费缺乏, 甚至连工资都无法正常保障, 使许多基层农机推广单位仅能维持现状, 农机化职能发挥受到了限制。

5.3 职能削弱

基层农机技术推广队伍不稳定。大部分基层乡镇机构多站合一, 这种管理模式削弱了乡 (镇) 农机部门的职能, 无法开展农机推广和行政执法工作。由于人员少、经费缺、装备差、水平低, 基层农机服务体系出现“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 难于履行应尽职责。

5.4 农机技术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乡镇站专业人员“退多进少”, 普遍存在着年龄老化、农机化新知识更新慢, 以及文化素养不高、业务能力不强、思想观念落后的问题。

6 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6.1 依法健全和完善基层农机推广体系

有效整合基层农机人、财、物资源, 充实基层农机力量, 使乡 (镇) 农机推广和农机监理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更好地为发展现代农业服务。各级各有关部门应切实保持基层农机推广机构的稳定, 保证编内人员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并足额及时发放到位, 依法维护机构和推广人员的权益。各级农机部门应向政府领导汇报, 与有关部门沟通, 转变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 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农民的信任, 赢得社会的认可。

6.2 积极推进农机科技推广的组织创新

对独立设置的乡镇农机站, 要加强工作指导, 充分发挥其农机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 认真履行社会公益性职能;对乡镇设置的综合站, 要强化对农机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 提高其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对乡镇无独立设置农机站和综合站的, 要大力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 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弥补人员不足带来工作滞后。

6.3 加强技术培训

应加强对新进人员和知识结构相对老化技术人员 (特别是乡镇级农机推广人员) 进行技术培训, 不断提高他们的政策理论水平, 更新农机专业知识, 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基层农机推广机构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配合各类农机校或培训中心, 利用各种形式, 加强对广大农民或农机操作者的新技术培训, 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真正把提高农机化水平转移到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6.4 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

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法律法规, 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 特别是要建设好基层农机服务体系, 加大农业机械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力度, 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6.5 加大地方财政投入

上一篇:常见电器下一篇:克服思维定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