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机推广工作(精选12篇)
新时期农机推广工作 篇1
辽宁省黑山县农机技术推广站成立于1972年, 到现在为止已整整38年, 30多年来, 农机技术推广站在黑山县工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农业的增长将越来越依赖于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机技术的推广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桥梁和提高农民素质的基本力量, 必须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1 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1.1 搞好新时期农机推广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这句话听起来有的人觉得有点“虚伪”, 实则不然。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是我党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标志, 也是我党的唯一宗旨。正因为我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才能凝聚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发展农业机械化, 更好地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也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才能发挥其巨大的作用;才能明确为谁服务的目的;才能确立为广大农民服务的思想意识。
1.2 从事农机推广的科技人员必须树立为广大农民服务的思想
科技人员要热爱本职工作, 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 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切实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不要一切从自我利益出发, 有利就去做, 无利就不做;不要怕麻烦, 怕吃苦, 帮助那些最需要农机知识的农民用上自己最满意的农机产品。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 实实在在做些事, 为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2 要推广适用于当地条件的先进适用农机具
搞好新时期农机推广工作, 必须适时引进先进适用的机具。引进推广每项新技术、新机具必须十分重视其技术内容是否先进适用, 技术性是否可靠。因为技术内容是农业机械化推广的基本要素, 不具备先进性的技术没有推广前景, 例如, 2005年, 黑山县农机技术推广站推广了136台瓦房店生产的气吸式播种机, 而黑山县当地生产播种机的厂家只有2家, 仅仅推广了20多台, 由此可见其先进、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不高的产品往往给使用者带来人身伤害和经济损失。例如1995年推出的十几台小型铡草机, 就有人在使用中碰断手指。其次, 应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优先推广投资少见效快, 综合效益显著的技术或机具。有些选用推广的技术或机具不能只注重其经济效益, 同时, 还要注重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如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节本增效技术等, 由推广所表现出的直观经济效益并不十分显著, 但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却非常显著。
总之, 选择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 必须充分考虑到该技术或机具的各项指标是否符合本地区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机化发展的总体目标。黑山县东部平原地区, 土地面积很大, 适于大面积使用农机具, 如:4行、6行精量播种机和玉米联合收获机的使用。西部山区土地面积较小, 且有一定坡度, 因此, 只能选择一些中小型农业机械及相应的技术推广。
3 农机应当与农艺有机结合
搞好新时期农机推广工作, 必须注重农机与农艺的配合。农机与农艺一直难以很好地配合, 主要是由于作物品种和耕作体制不断变化, 农艺要求也随之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很少考虑机械作业要求, 造成农业机械难于适应这种变化。要使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起来, 一是要吸收各行各业各部门的技术人员参与, 联合攻关;二是农艺制度的建立与推行要有利于农机作业, 农机作业也要满足农艺的质量要求;三是农机、农艺要联合起来, 进行对比试验, 摸索出一条即有利于农艺, 也有利于农机的发展新思路, 使二者有机结合, 实现互补增效。往往种植农艺上很小的改革就给农机产品的科研定型带来很大的方便, 目前已经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经验。如:新兴的土地托管 (农机合作社和农户之间的一种合作关系) , 种植者可以根据机械化作业模式种植, 从而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
4 推广的技术要因地制宜经济有效坚持重点突破协调推进
搞好新时期农机推广工作, 要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选择不同农机化发展形式和途径, 要科学分析发展现状, 找准制约本地农机化发展的薄弱环节, 发挥当地优势,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在重点地区重点环节的机械化发展上有所突破, 以点带面稳步推进。要以提高社会整体效益为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 让农民从农业机械化过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效益。
要按照《农业部关于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重点技术的通知》精神要求, 加大各类耕种、收获、植保、节水灌溉、畜牧、设施农业、产后处理和加工机械等先进机具及装备的推广力度。农机推广部门要将农机化重点技术推广作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因地制宜、有重点地选择适于本地区推广的技术, 准确理解和把握农机化重点技术的要点和内容, 加快推广普及, 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 积极促进农机化的发展。要充分整合现有资源, 发挥项目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通过承担的各类项目, 积极开展新机具选型配套, 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 切忌采取简单的“一步到位”的行政推广方法。随着农村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 和农民对社会化服务要求的日益多样化, 相关部门必须搞好新时期农业机化推工作, 以满足农民的社会化服务要求。
农机推广的社会化服务———发展农机化是一项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强, 而在短期经济效益不显著的工作, 因此, 要通过农机主管部门的领导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 引起领导重视和支持;二是要多渠道为农民提供技术、市场和效益等方面的信息, 做好宣传工作, 将各地推广的新经验, 新问题在网上进行交流与探讨, 使农民所需要的技术机具和生产资料能够在网上查询, 新机具、新产品在网上推广, 使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学习先进技术, 购买先进农机具;三是要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 帮助农民学习掌握使用的新技术和新机具的方法及安全维护保养技术;四是以乡镇为主, 经常深入田间地头, 对农民现场指导带有普遍性的技术问题, 应通过培训、现场演示等方式向农民施教, 为农民排忧解难;五是向农民提供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信息, 以便农民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5 提高推广人员的自身素质积极推动农机推广工作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 因此, 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优化队伍结构,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合理配备, 强化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 加强能力素质建设, 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努力构建一支结构合理, 业务素质高, 爱岗敬业的科技队伍和基层农机推广队伍。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把农机推广工作摆到重要位置, 加强组织领导, 为农机推广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农机推广机构要进一步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明确责任, 根据当地实际, 创立本地区农机先进适用的技术推广机制, 同时, 积极参加行业经验交流, 学习先进经验, 深入到田间地头, 实际观察机手操作使用情况, 对遇到的问题仔细分析, 好的建议反馈给企业, 学以致用, 大胆创新, 这是搞好新时期农机推广工作的关键。
6 搞好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培育新的农机增长点
搞好新时期农机推广工作, 必须注意新生事物,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新形势下农机服务组织的最佳模式。黑山县在已有9家的基础上, 2009年又增加7家, 达到现在的16家, 全部经过工商注册。这些新型农机服务组织2010年作业面积可达3.33×104hm2, 农机总收入可达2 000多万元, 农机总资产可达5 000多万元, 在农业机械化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 2008年注册的合作社有2家发展迅速, 一是惠农农机合作社资产已达680万元, 2010年有望突破1 000万元, 作业服务以玉米秸秆打捆和玉米全程机械化为主, 2009年, 作业收益在100万元以上;二是三喜合作社, 2009年投资300多万元, 购进水稻插秧机、育秧机、拖拉机等各类机具20多台, 以水田全程机械化为主, 兼顾玉米全程机械化作业, 现资产已达到420万元, 2009年作业收益可突破100万元, 2010年计划投资200万元, 购买玉米联合收获机、水稻联合收获机等各类农机具。特别是近5年来, 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扶持引导下, 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服务组织快速发展, 加快了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进程。这些服务组织即可实现规模化服务也可实现跨区作业。
7 发挥好农机推广在科研院所、生产企业和用户之间的桥梁作用
农机推广部门要积极探索农机推广在科研院所、农机企业和用户之间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 采取联合、协作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和合作, 随时沟通。针对市场需求, 及时调整研发方向, 积极组织重点农机化新技术攻关, 加大新机具的开发力度, 为广大农户提供更安全、可靠、先进适用的农机具, 同时做好技术信息反馈工作, 共同完善机械化技术和机具, 满足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不断增长的对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多样化的需求。做好售前的宣传和咨询工作, 选好试验地块, 开好现场演示会, 把新机具介绍给农户;搞好技术培训, 让农民拿到手的拖拉机和机具能够得心应手的运用;做好售后服务工作, 为农户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 大大调动了农民采用农机化新技术和购置新机具的积极性, 提升了农机推广在农民心中的地位, 也加深了同农民兄弟的感情, 为共同搞好新时期农机推广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发展靠科技, 科技应用靠推广, 大力推广农机化先进适用技术, 对于加快农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节约农业资源, 降低生产成本, 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粮食稳定增产, 农业不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 农机推广人员要深刻认识推广农机化先进技术的重要意义, 将农机化先进技术推广作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设的重要手段, 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加快农机化科技成果的普及与转化应用, 努力开创农业机械化推广的新局面。
新时期农机推广工作 篇2
摘要:在我国加入WTO、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深入进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农机化统计工作如何与时俱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迫任务。本文通过对当前农机化统计工作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就统计工作如何准确地反映农机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探讨,提出了农机化统计改革的思路和设想。
对新时期农机化统计工作的思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庄严使命,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要实现上述任务,必须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突破口,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作为农业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如何正确地引导农机化发展,客观准确地反映农机化发展情况,评价农机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贯彻落实好“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指导思想,是新时期广大农机化统计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和新任务。
一、当前农机化统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农机化现行统计指标体系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延续下来的,反映的主要是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机械化情况,虽然近几年进行了部分调整和补充,但仍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1、反映农机化发展的经济指标少,特别是对农民增收,农业增加值仍至对国民经济贡献率的指标均没有,不能全面反映农机化的作用,不利于提高农机化地位。我们现在统计农机化情况,基本上局限于农业机械总动力、总量、作业量的等指标及其横向与纵向比较,只能反映出农机化自身的变化情况,不能反映农机化与农村经济及农民增收的直接联系和促进作用;只能定性强调农机化替代劳动力的作用,不能定量描述农机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贡献程度。由于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方面普遍关心的农民增收、农业增加值、GDP等指标中,找不到农机化所占的比例,因此,只能在口头上讲农机化如何重要,不能从数字上提供理论支撑,农机化的作用和地位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指标设置不尽合理、不全面。一是有些指标陈旧,不适合时代发展需要,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进行,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逐渐减少,农机作业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已成必然,如果仍然统计和比较农机具数量、作业面积,不能较全面地反映农机化的发展,有可能起到误导和负面作用。二是有些指标设置不合理,不能反映实际情况。如:农机化科研、推广、培训费合在一起统计;农机基本建设支出中,土建与机械设备购置合在一起统计;利润总额中税与利、上交提留合在一起统计;农民投资农机化自筹资金与银行贷款等指标也设置在一起等,不便分出各项的具体数量来;三是近几年推广的一些新型机械设备统计指标中没有设置。如:薯类收获机械、大蒜和生姜收获机械、设施农业中多功能耕作机械和温控、增氧、消毒杀菌设备等统计中没有设置专门指标;四是农机生产企业情况及产品出口创汇情况没有统计指标,与我省农机大省身份和农机管理部门职能不相适应;五是农机产业化经营成果没有具体反映出来。如:跨区作业、收入和利润指标没有统计;六是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的加工状况及经济效益指标也设在现行统计范围等。
3、乡镇农机机构改革,削弱了农机化统计工作。2002年全省乡镇农机站减少了2%,人数减少了9.1%,既无管理站又无服务站的乡镇有128个,有许多乡镇站合并到农业综合站后仅剩一名农机人员。由于乡镇站机构撤并,人员减少,再加上乡镇撤并等诸多因素,使农机化统计工作难度加大,统计数字质量很难得到提高。
4、统计方式单一,统计人员素质和责任心亟待提高。目前我省农机化统计方法只是层层布置,层层汇总上报,由于很少开展专项调查和抽样调查,不能就某些热点问题开展专题调查和抽样调查,以便对统计年报进行补充和分析。有的统计人员责任心不强,打个电话问一问,再根据上年情况加加减减,没有深入基层、村庄摸清家底,使数据难免有差距。另外,由于统计人员变化较大,缺乏专业知识和业务培训,很难胜任统计工作。
二、农机化统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提高农业竞争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和前提。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和落实,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将面临着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也对农机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机化统计工作要适应新形势,抓住新机遇,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1、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机化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面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形势,农机结构调整和结构优化势在必行;二是面临农业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充分发挥农机化作为农业科技载体和农业产业化支撑的作用;三是我国入世后,面临建立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机化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主力军的作用。因此,农机化统计工作也应围绕农机结构调整、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农机社会化服务等重点,调整改革和补充统计内容,设置新指标,充分反映新的发展、新的成果和新趋势。
2、“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指导思想,对农机化统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农机化要“立足大农业”就要反映出农机化在大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反映农机化对农业的贡献程度,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只有反映出农机化自身的作用才能有立足之地;“发展大农机”就要发展包括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加工业、农村运输业在内的所有农业生产所需的各行各业的农业机械,要把大农机的发展情况及趋势全面反映出来,引导其健康发展,就要根据“大农机”的发展要求,设置一些新的指标。
3、国家和省对统计数字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机化统计领域的不断宽泛以及统计对象的分散,使农机化统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2002年10月28日,朱容基总理、温家宝副总理到国家统计局考察时指出“统计工作非常重要,是实行科学决策和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统计信息是认识国情、决定国策的重要依据。”“统计工作最重要的任务,是准确、及时地提供统计数据。”“统计数据尤其要准确、真实、可靠,不能失真,不能有水分。”新时期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级领导要客观准确地把握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更好地进行科学决策,需要统计部门提供准确的统计数据;再者,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步伐加快,国际间农机发展情况对比增多,也需要我们提供准确的统计数据。与此同时,农机化统计的范围、领域不断扩大,涉及的统计调查对象日趋复杂,统计调查对象的配合程度降低,搞准统计数据的难度越来越大,这是统计部门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三、做好农机化统计工作的对策
面对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围绕农机化发展的新任务,新特点,统计工作任务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不断改革,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统计工作才有出路。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压力感,加快统计改革的步伐。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农机化统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以提高统计数字质量为中心,以全面准确反映农机化发展情况为目标,加强对农机化发展形势的监测、分析和预测,加快统计制度和统计方法的改革,加大统计执法力度,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使统计服务再上新水平,为全省农机化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1、坚持与时俱进,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积极推动统计制度改革创新,全面准确地反映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统计对生产力记载、描述、分析具有独特的功能,它把生产力数量化,成为可观察、可把握的具体形态,为我们认识生产力提供了有效途径。农机化无疑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怎样把农机化这一先进生产力准确全面地反映出来,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对农机化统计制度的改革,把工作的重点集中到认识先进生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上来,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先进生产力的需要。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有利于农机化统计工作的长远发展;二是有利于准确反映农机化发展新情况、新趋势、新特点;三是有利于准确反映农机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和贡献;四是有利于增强农机部门宏观调控能力,引导农机化优化结构,提高科技含量,沿着协调、健康的轨道发展;五是有利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六是有利于减轻基层负担。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是时代要求,随着工作重点的转移,改革创新是永恒的,并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此,我们要有新的认识。改革,就是完善规范统计制度,对于被实践证明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指标,要大胆改革。同时,要结合我省农机化发展要求,增添反映“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指标。要找准切入点,通过统计计算农机经营总收入占农业总产值比例,农机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例、农机投入产出比、农机队伍人员素质状况、农机替代、转移、吸纳农机劳动力情况等指标,全面、科学、准确地反映出农机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农机化的发展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影响。只有确立农机化在大农业中的位置,才能“立足”大农业,才能找准发展大农机的方向;只有充分准确地反映农机化发展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密切程度,才能体现出农机化的价值和贡献,才能反映出农机化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重视,才能营造农机化发展的良好环境,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发展方向,在更高层面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加强社会调查,进一步推进统计方法的改革。没有广泛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我们掌握的统计数据就无法得到核实;没有广泛的调查,我们就无法辨别通过逐级上报途径所获得的基层统计数据的真伪,调查是统计的生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因此,各级农机统计人员要加强调查,下到基层,从一个村、一个户开始调查“解剖麻雀”,掌握第一手材料,逐步改变过去充当“收发员”和“电话催报员”的角色的状况。要对有关统计指标进行专题调研,对一些能够充分反映农机化作用、影响农机化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调查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建议,为农机化的发展积极献计献策。
3、转变观念,进一步提高统计服务质量。搞好统计优质服务是发挥统计整体功能的具体体现,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实现优质服务,就要转变观念:一是由单一的为上级服务转到为上级、为企业、为广大农民服务。现在的农机化统计指标体系中缺少反映全省农机生产方面的指标,作为主管全省农机化工作的政府部门,不掌握农机生产的情况,就无法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机企业进行科研开发和生产。为此,我们要转变观念,增加反映农机生产情况的指标,更好、更全面地反映出最先进的生产力;二是由被动服务转到主动的超前服务,要树立超前服务意识,将掌握的统计资料、信息按“快、精、准”的要求提供给各级农机部门;三是由单一封闭式服务转到创造性、有价值的服务。提高统计工作水平,实现优质服务,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不断提高统计分析研究水平,而提高分析研究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对农机化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力求撰写出“深、新、广、精”的统计分析报告,所谓“深”,就是在分析内容上有深度、有层次、有前瞻性;所谓“新”,就是分析观点新、内容形式新;所谓“广”,就是分析的面要广,不要就数字论数字,而是要通过数字分析农机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对农民收入乃至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所谓“精”,就是要有“精品”意识,以高质量的统计分析报告和科学的建议服务于领导决策,真正发挥“智囊”和“参谋”作用。
4、加强农机化统计法制建设,优化统计工作环境。加入WTO后,我们的政府行为面临着依法行政的挑战,新形势对依法统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反对和制止在统计工作中弄虚作假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因此,运用法律手段来保障各项统计工作的开展已势在必行。《统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是一切统计行为的准则,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可靠保障。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统计法》和中央“两办”的通知,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统计法律法规,今后通过举办全省农机系统统计执法检查培训班,并对考试合格者颁发国家统计人员的培训,掌握统计执法程序,统计案件处理等知识,提高农机统计工作者法律意识,规范自身的统计工作。为了进一步规范我省农机化统计工作,促进统计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应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山东省农机化统计管理办法》,建立一个依法干统计、依法管统计的法制保障体系。
5、进一步强化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保证农机化统计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就必须进一步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广大统计人员整体素质,为农机化统计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一是要提高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统计工作荣誉感和责任感。农机化统计工作是农村社会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机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农机化资料和信息,既是各级政府和领导决策和制定政策,编制计划的依据,又能对农机化发展起到监督检查作用。特别是新时期统计工作任重道远,责任重大,各级统计人员应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增强工作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是加强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素质。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敬岗爱业、勇于奉献;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培训。随着知识更新的加快,要不断学习,加强业务培训,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时时为自己“充电”。在丰富知识面的同时,要注重培养自身的专业特长,使自己在某一方面成为“专家型”人才。要着眼长远和发展,采取以会代训、举办短期培训班、专题研讨会等形式,开展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有计划地组织统计人员学习经济理论、现代信息技术、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提高统计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创造条件使统计人员走出去学习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对新机具、新技术多了解、多接触,增加感性认识,增强工作的适应性;要推行统计持证上岗,全面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素质。
新时期农机推广工作 篇3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机推广;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8.023
农业机械推广,是指通过试验、鉴定、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方式,把农业机械和农业机械化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其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当中的地位十分关键,关系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大局。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取得了喜人的成绩,这与农机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是分不开的,是在国家的正确引导和领导之下,多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之下取得的。面对着新的历史时期,农机工作者要时刻总结自己的不足,发现当前阻碍农机推广工作的瓶颈问题,并积极地寻找解决对策,为农机推广工作出谋划策,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
1 农机推广工作现状分析
农机推广工作在国家的引导和扶持之下确实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客观的讲,其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机推广工作的效率及质量,如果及时的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促进农机推广工作是有一定作用。作为农机推广工作者不应该忽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应该迎难而上,积极面对,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笔者总结当前阻碍农机推广工作的问题主要有:当前农机推广工作团队综合实力有待提高;部分地区对于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农机推广经费扶持有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这些问题制约了当前我国农机推广工作的发展,如果及时、恰当的解决会进一步加快农机推广的步伐。当然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比较多,而且这些问题也并不是在所有地区都存在,但是部分地区还是存在这些问题的,笔者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对策进行总结,仅供大家参考。
2 新时期如何做好农机推广工作
2.1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机推广团队综合实力
农机推广人才是保证农机推广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一支精干的农机推广团队应该及时、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并保持严谨的工作作风。但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机推广团队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还有待提高,建议农机推广部门要定期给农机推广工作者提供脱产培训的机会,为大家创造学习和深造的机会。通过培训不但可以提高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提高的工作热情,也有利于同事之间相互交流学习,有利于农机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农机推广部门组织定期培训是现实需要,同时农机推广部门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比赛,比如农机技术知识大赛,树立榜样的作用,调动工作者的积极性。也可以定期组织一些体育竞赛,培养大家团队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力,提高整个团队的精神面貌。
定期开展动员大会,鼓励大家努力工作,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把努力做好农机推广工作当成自己光荣的使命,为农机推广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对于优秀的农机推广工作者要提出表扬,对于思想不上进,工作态度不认真的要及时指正,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
2.2 加大宣传力度,与当地政府及时沟通
农机推广部门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是有的地方在这点的认识上还有一定的欠缺,表现出对待农机推广工作重视程度不高的现象。有的是农机推广部门自身重视程度不够,对待工作不积极,不认真。更多的是当地农民对于农机推广工作热情不高。针对农机推广部门不重视自身工作的情况,部门领导一定要及时调整方向,鼓励大家积极工作。对于当地农户不重视农机推广工作的情况,农机推广部门更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宣传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农机推广工作效率。在开展农机推广工作时,及时与当地政府沟通,邀请当地政府负责人到现场观摩,便于当地政府了解农机推广工作的实情和困难,方便农机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建议农机推广部门可以向财政部门争取保障,强化财政支持,保障各项经费,确保职能履行。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多元化农机投入体系,把公益性农机推广机构人员经费和事业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农机推广体系和队伍的稳定;增加市县财政对农机技术推广投资的比例;加大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建设投入。改善基础农机推广机构办公条件、试验示范条件,建立信息网络。
3 结语
农机推广工作关系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大局,是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切实做好农机推广工作十分关键,希望每一个农机推广工作者都能尽全力为农业机械化发展而努力,促进农业机械化事业再上新台阶。
谈新时期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 篇4
1 自觉规范农机化技术推广行为
随着《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 为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供了依据, 也为基层人员提供了行为准则。农机化新技术推广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推进农业技术进步为方向, 因地制宜有选择地推广。谨防不顾实际和不讲效益强行让农民采用新技术的做法。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要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 贴近农民搞好推广, 做到熟农民、知农情、递农讯、传农经, 把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做到农民的“心”中。在实际工作中, 要摸清农民对农机化新技术的需求情况, 找准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推广工作。要通过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试验示范所取得增产增收实效, 引导农民自觉自愿地接受和应用新技术, 从而达到推广普及的目的。
2 严格遵守农机化技术推广程序
在农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农民都渴望农业机械代替人力劳动, 市场上有成百上千种农机产品, 这就需要农机推广部门结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农业生产、农民的实际需求, 抓住重点, 找准突破口, 正确引导, 按照试验—示范—面上普及的程序开展技术推广工作。通过小面积的多点对比试验, 得出第一手数据, 熟悉掌握技术的各项性能指标, 积累经验, 发现并解决试验中遇到的问题等, 用于指导后续的示范和面上普及工作。如果试验的结果同可行性论证相反, 应及时停止, 避免盲目强行推广造成损失。试验取得成功后认为可以大面积推广的, 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示范样板区等形式, 既供农民参观了解, 又为面上推广做最后验证。只有这样, 才能让购机农民得到投资效益, 激发其购机、用机热情。
3 总结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方法
由于农机化技术推广对象主要是广大农民, 他们小农思想、守旧从众心理比较严重, 并且深受传统生产观念束缚, 对新事物的认识和接受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作为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 一方面要通过建立试验示范基地, 做给农民看, 引导农民干, 使他们认识到使用农业机械的好处, 增强他们的农机化意识, 转变他们的传统观念和心态, 使他们自觉改变生产行为;另一方面要通过开展现场演示会、举办技术培训班等形式, 提高广大农民对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认识和应用技能, 引导他们将农机化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之中。此外, 还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 加大力度宣传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 让社会了解农机、支持农机。
4 大力扶持农机大户
扶持农机大户是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抓手。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要制定帮扶农机大户的措施和目标, 每个农机化技术推广干部都要确定联系对象, 要与农机大户交朋友, 摸清农机大户经营农机的思路, 了解农机大户的需求, 通过信息传递、技术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等措施, 把农机大户吸引到农技化技术推广部门周围, 作为业余的农机推广员和信息员。同时, 要善于发现、培养在新机具、新技术开发应用方面的“能工巧匠”, 特别要注意发现他们在农业节本增效方面所进行的发明创造, 一旦发现, 要用专业理论知识帮助其逐步完善, 直到推广应用。
5 不断营造良好的农机化技术推广环境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是一项支持农业发展的公益性事业。它离不开国家的重视和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作用, 切实加强对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领导, 在推广资金投入上按照法律规定, 保证能够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长, 特别是用于新项目的科技推广专项经费要有大的增加。各级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要不等不靠, 积极深化内部运行机制改革, 努力创新工作思路, 多渠道争取支持, 自我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一方面要贯彻“有为才有位”的指导思想, 树立“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理念, 认真履行好工作职责, 靠自身卓有成效的技术推广工作, 扩大宣传影响, 赢得政府部门的信任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其人员和技术优势,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 不断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更好地为发展农机化事业服务。
6 结语
当前,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 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应深刻认识到,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 要实现农机化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 就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为“三农”服务为导向, 进一步认识农机化工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不断创新工作思路, 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加大农机新机具及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力度, 全面推进农机化事业再上新台阶,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摘要:从自觉规范农机化技术推广行为、严格遵守农机化技术推广程序、总结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方法、大力扶持农机大户发展、不断营造良好的农机化技术推广环境等方面论述了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
新时期农机推广工作 篇5
当前,传统的农机装备技术与现时需求方面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种形势下,集成与提升利用行业现有的科技资源,建立和完善农机化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有效解决农机装备创新发展滞后这一制约农机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快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既面临许多困难与挑战,也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新时期农机化科技创新面临的重大挑战
国外发达国家的农机化发展道路证明,农业发展对农机装备的需求与依赖达到某种程度,其相互关系就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即农机装备不再是受农业发展影响的“伴随性”或“被动性”发展,而转为主动发展,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
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正处在传统方式与现代技术并存且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加速期,农机化已由初级阶段跨入中级阶段,农机装备在农业发展中正迅速“变位”,成为各级政府大力实施农机化的重要举措。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进一步调动了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引发了普及机械化技术、应用先进适用农机的实际需要。在强劲的内需驱动和外部大力推动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的农机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这对农机装备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具体体现在提升技术、填补空白、加快发展等方面。
与此同时,我国农机工业和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国内需求和国际竞争带来的双重压力,这对我国农机装备的科技创新与发展提出了重大挑战。近几年,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区域布局的优化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机装备的市场需求发生了几方面的重大变化。一是农业生产制度创新逐步向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急需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由关键环节的机械化向全程机械化延伸。二是土地流转趋向连片集中,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促进了土地经营、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激活了适应规模化种植的大中型拖拉机及多功能作业机具、成套技术装备的市场活力,原有的适应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模式对农机产品的小型化、实用化和廉价化需求也正在向大型化、高效率、多功能及复式作业方向转变。三是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区)的建设,带来了农机技术由产中向产前和产后延伸,由主要粮食生产向优势经济作物发展,由种植业向畜牧水产养殖业与农产品加工业拓展的新需求,迫切需要新型机械与装备支撑发展。四是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环境保护及资源节约型农机技术需求进一步扩大。五是用电子信息化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机整体水平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自动化和智能化是农机发展的必然。市场的这些变化致使传统的农机化技术与装备已不能满足需求,新技术、新机具供给严重不足。
近10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的开放,国际上众多农机制造商不断抢滩我国市场,他们正在以其高质量的产品、雄厚的资本优势强势进入,从与国内企业合资,逐步向独资经营过渡,给民族品牌的发展带来极大挑战,尤其是在大中型农机方面,掌握核心高端技术,而原来我们想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很难实现。因此,在开放农机制造业市场的同时,国家应采取相应的配套政策对民族工业及品牌给予扶持促其发展。
目前农机科技创新困难重重
我国现有的农机科技研发体系属于层级、多元结构,农机科技活动主体主要由中央部属及省、市地方农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大企业技术中心组成,是由计划经济时期的科技体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演变而来,其科技管理也已由完全政府主导的计划型走过科技体制改革前期完全市场(化)推动时期,正在向“政府引导、面向市场”和“规划牵引、资助重大项目”的方式转变。
目前,我国设置农机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高等院校共46所,其中有16所重点本科院校、29所普通本科院校、1所三本院校。其研究领域基本覆盖了我国农机化涉及的相关专业,建设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实验室。全国现有国家级科研院所3个、省级研究院所27个;还有一批地市级农机科研院所。其研发领域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除农机装备技术研究和新产品设计开发外,还承担了标准化与质量检测、信息与信息化建设等行业服务职能。我国的大型农机制造企业正在逐步建立起企业技术中心,部分企业建有国家或省级技术中心,成为增强企业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力量,这些科技资源是我国农机装备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力量。但是,还应清醒看到,由于起点较低、基础薄弱,加之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其作为一个完整的科技体系,在创新能力建设和运行机制转换方面还需要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艰苦努力。
面临着农机装备发展对其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挑战,反映出现有科技体系存在着诸多突出的问题,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
1.对农机研发这一行业科技创新基础工作的公益性认识不够,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农机行业服务于农业,行业特点决定了其具有明显的行业基础性与社会公益性。农机科研作为农业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具有通常农业科研所具有的一般属性外,其自身在研究、试验、示范、推广过程中又具有特殊性。比如,不同区域农业条件差异较大,与农艺技术相结合涉及的因素极为复杂;受农业季节性的限制,科研周期较长;研究过程需要大量的实物手段进行大量的试验和田间验证;作业环境条件一般较差,要求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区域适应性等,这些使得农机科研难度大、投入大。由于认识不足,各级财政长期以来对农机科技事业的支
持力度明显不足。在与农机科研相关的项目经费、研究试验手段与中试条件等科研基础平台建设方面投入甚少,这从物质基础上严重制约了农机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2.我国农机生产企业整体上在技术研发创新方面所具有的实力和在行业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亟待提高。目前的8000多家农机企业中有80%以上是中小企业,行业利润不足3%,难以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创新团队和必要的研发手段,难以进行实质性技术创新研究;而技术研发和经济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所占比例极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自身能力也同样难足所需,且其内设的研发机构主要是以满足自身需求为目的,故具有技术垄断性和排它性,在辐射和带动行业技术创新方面难以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
3.科技研发体系的协同性和整体性较弱,“产、学、研”结合还处在浅层面,农机装备研发活动存有严重的“孤岛”现象。由于缺少有机的联合机制,各方面的科技力量自成体系,研究方向与力量分散重复,行业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难以为行业技术创新提供全面、有效的支撑,也难以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领域及其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难以创造和培养出具有领军作用的学科带头人。科技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体系功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整体运行效率低、效果差。
4.科技宏观管理方面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体制不顺和职能(利益)协商、调整机制缺失的现象,导致科技创新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障碍。目前全国省级以上农机科研院所约30个,由于历史的原因,其中几乎50%归属机械工业(工口)部门管理。一方面,因这些科研院所与归属农业(农口)部门管理的农业技术研发、农机推广部门行政隶属关系不同,故相关工作协调、沟通渠道不畅,难以实现相互结合,(下转7版)
客观上不但造成了农机科研与农艺、农机推广应用需求的脱节,同时又造成机构重复设置,力量分散;另一方面,政府大力支持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及其在农机装备科技创新方面给予的项目支持和政策扶持,大多数只限于农口系统,这部分农机科研院所因受制于科技管理体制的不顺、渠道不同,很难参与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近几年,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农机科研与农艺、农机推广的结合以及产、学、研、推共同促进农机化发展的要求愈来愈高,这些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极大地制约了这些农机研究院所作用的发挥,阻碍了农机科研事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农业生产急需的新技术、新机具的研发与应用。加强农机化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我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明确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组织有关单位采取技术攻关、试验、示范等措施,促进基础性、关键性、公益性农业机械科学研究和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国家支持有关科研机构和院校加强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研究,根据不同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要求,研究开发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各级财政部门应
把农机科研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作为长期的财政引导投入,为农机研发提供财力保障;科技管理应突出需求与发展重点,在科技项目方面给予多渠道立项和经费上的支持,同时加大对农机科研与创新平台建设方面的扶持力度。
1.加快形成与产、学、研各创新体地位相宜的科技创新体系结构。
加强高等院校农业机械学科建设,根据不同院校现有基础,强化高等院校在农业机械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科学实验与知识创新、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的能力;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促进与农机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长期协作。
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将职责定位明确且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农机科研院所明确为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进行重点支持。同时,通过改革转化运行机制,逐步建立起“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院所制度,在国家财政相对稳定的支持下从事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以及前瞻性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中试,为行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共性技术和创新平台支撑,并充分发挥其面向行业的服务职能及其对企业科技创新的辐射、引导作用。
加快培育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政府应通过经济(财税、金融)与科技政策导向和科技计划项目扶持,同时完善技术转移机制,推动企业提高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
2.建立新型的技术创新组织载体和运行模式,加大产学研结合的力度,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1)扶持推动农机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设与快速发展。当前,联盟方式已成为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发展趋势和战略选择。发达国家产业技术创新越来越走向联合,除了机电高新技术和产品成功联盟研发以外,欧美拖拉机、联合收获机、配套农机具等主要农机制造商的联合创新开发和日本水稻高速插秧机等共性技术装置等竞争对手间的企业联盟开发,已经走出了联盟开发、共担风险、共同受益的成功之路。
2007年6月经科技部批准,国家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式成立。在加大力度引导扶持国家联盟的健康发展的同时,应探索创新区域性、专业性联盟建设。通过联盟的建设,聚集农机行业优势科技资源,促进建立有效的科技合作机制,并建立起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的多元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探索提升农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模式,形成面向行业开放的、具有较高水平的行业共性研发平台。联盟作为政府政策、科研资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织载体,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持续承担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及重大前沿技术的研发,提高行业现有条件下的整体科研实力,破解行业发展的突出技术问题,并支撑我国农机装备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国际竞争能力。
(2)在充分发挥国家农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用的同时,根据区域特色、行业专业分类,依托具有较强研发和技术辐射能力的地方科研院所,联合有关高等院校,规划组建区域性或专业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独特的创新优势,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快速反应机制,为企业搭建一个解决科技成果工程化问题的平台,并通过市场化运作和开放式服务,使中心成为特定区域或特色专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有效的支撑,推动提高整个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在中心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攻关活动和手段建设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3.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政府管理科技事业的体制和机制,集成社会资源,推动联合与协作,唱响同一首歌。
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 篇6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现状
1 我国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农业工作的着力点已转移到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上来。在这个由自给农业向商品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时期,对农技推广工作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
经过对一些农村的调查,发现现阶段的农技推广工作与农业面向市场经济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相适应。一是注重技术推广而忽视市场指导和信息服务;二是注重常规技术而忽视产业技术;三是注重普遍指导而忽视区域经济的分类指导;四是注重技能培训而忽视素质培训。因而,农技推广工作较难解决农民的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如何形成产业增加收入等问题。农技推广工作也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如体系不健全、队伍不稳定、基础设施差、工作经费短缺等。
2 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措施
为适应农业发展新的历史阶段的需要,农技推广应加强以下几项工作:
2.1 加强市场指导,强化信息服务
在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农户增收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农民对市场经济表现出畏惧和盲从的心理,一方面是“怕”字当头,对一些好的种植项目不敢尝试。缺乏对市场的开拓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表现出畏惧心理,大面积土地进行传统作物种植造成重茬严重,连年减产;另一方面是项目选择盲从,看人家种什么自己就种什么。如前两年种植月苋草,很多农民盲从,使生产发生亏损,对市场产生了畏惧。农民对市场的畏惧和盲从从根本上说是市场信息和反馈机制的不健全造成的,或者说农民无法得到市场信息。农业服务部门应承担起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的职责,把它纳入到农技推广的范畴。一是各级农业部门特别是县、乡两级,应以农经站为依托,配备专门人才组成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建立信息服务体系;二是从省到市(地)到县要增加投入,建立计算机网络,为农民提供种植、养殖等市场供求预测的信息服务和指导;三是在对农民培训农业技术的同时,向农民发布市场信息和讲解市场营销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引导农民种植。
2.2 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农技推广
产业化经营是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各地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支柱产业不尽相同,应该加强这些支柱产业的专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这方面我们的农技推广工作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人才缺乏。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点一直都是粮油生产,而从事经济作物和特种种植的技术员很少。另一方面,经济作物的综合配套技术不完善,缺乏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如生产“无公害”蔬菜、药材等就没有明确的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
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农技推广,一是要转变观念。农业产业化需要什么技术,我们就要研究、示范、和推广什么技术。当前要将主要从事粮油生产的技术推广转移到支柱产业的专业技术推广,拓宽农技推广工作的范围。二是培养人才。要鼓励广大农技推广人员投入到新的产业技术推广中去,通过试验示范,知识更新,逐步成为新产业的行家里手。三是加强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农业产业化的专业技术推广是一个综合配套的技术推广,包括耕作制度、品种的选择、栽培模式、配方施肥、植物保护等,需要对现有的应用研究成果进行中试、熟化和转化,促进技术集成和组合,形成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将一套综合的、标准化的技术完整的推广给农民,使其实现分户经营,规模种植,形成一个产业。农技推广工作中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技术推广有无限广阔的领域。
2.3 加强农民带头人培养,积极发展专业技术协会
探索新时期的农机监理工作 篇7
首先,保有量增加,机型种类繁多,经营使用分散,为监理工作增加困难。就梅河口而言,截至2010年10月底,在籍14千瓦以上拖拉机2700台,收割机200余台。14千瓦以下拖拉机40台,手扶拖拉机2300台,配套农机具5万台套,在册各类机械操作人员3000余人,这些机械及操作人员遍布全市19个乡镇,6个街道,分布在1000平方公里。分布广泛,机械种类多,专业化程度高。给整个农机监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加大了农机监理工作的难度。
其次,农机操作人员法律观念淡薄,给监理工作带来影响。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习惯的影响,农民视农机为牛、马等。再加上多数农机户和操作人员文化程度偏低,法律观念淡薄,不愿主动接受农机监理部门的依法监督和管理。有些个别“钉子户”无视国家交通及农机法律法规,严重违章作业,不服从管理,甚至闹事,围攻或以暴力威胁监理工作人员。尽管现象少数,但社会影响十分恶劣,一旦发生纠纷或暴力抗拒事件,监理人员为了人身平安及社会影响面,对本来有利于开展工作的事件只能采取教育,甚至采取求全的方法来解决,致使有些农机户产生侥幸心理,效仿、消极对抗。使农机监理工作处于被动局面。
再次,很多部门的干群,对监理工作缺乏了解。由于农机监理工作有些部门不够重视和支持不力,再加上有些法律法规出台的有些晚,一些部门及个别人员为了部门的利益,思想存在偏差,在农村生产高峰时期忽视农机安全,频繁干预,对农机监理工作形成阻力,致使一些农机户有依赖和侥幸心理,相互攀比,相互影响。
分析以上监理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追溯根源,造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既有农机监理部门工作力度不够的一面,也有社会环境不相协调的原因,要把农机监理工作提高上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监理队伍的自身素质建设。一个部门好与坏不仅仅与领导有关,也和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一项工作,由于人员的素质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尽相同。由于农机监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法制性和服务性,它面对农村千家万户,情况是复杂多变,要求监理人员要有较强的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和应变能力,能够行使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既要有耐心宣传有关农机安全的法律法规的心,又要具备通过处罚教育使农机户心服口服的能力。达到打击重点违章,教育一般群众,鼓励遵纪守法的目的。为此,农机监理部门要教育工作人员树立管理也是服务的观念,加强面向“三农”的服务意识。认真学习掌握国家有关农机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办事、依法治机。在队伍建设中要严格培训,以老带新,互帮互学,集中学习的形式,提高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公开办事程序和收费标准,加强社会监督。
第二,大力提倡“文明监理、优质服务”争做“创先争优”的带头人,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服务质量为目的。深入村、屯、户上门服务,开展年检、检发牌证、考核等一条龙服务。监理人员要以公开、公平、文明执法来严格履行工作制度,正确对待和处理农民反映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监理人员要经常深入村、屯,掌握农村生产季节,本着不误农时的原则,有效开展各项工作。农机监理人员不仅要宣传法律法规,还要在技术服务上帮助广大农民,用事故、案例现身说法使农民从事故中惊醒,从事故的伤害中逐渐认识到农机监理工作的重要性,真正落实农民增产、增效。
第三,做好工作,得到政府的支持。农机监理工作本身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是项涉及人、机、物等诸多因素的工作。各项业务的开展都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实践证明,单靠农机监理部门的努力,难以完成上级赋予的对各类农机进行的牌证管理、培训考核、违章处罚和事故处理等艰巨任务。为了保证农机监理工作稳定发展,整体推进,就必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有利的工作氛围,把农机监理工作变成各级政府的行政行为。只有变成行政行为,监理工作才能受到重视,得到扶持,农机法律、法规才能贯彻落实好。
新时期农机推广工作 篇8
一、农机推广工作与农机补贴政策的关系
1、农机补贴政策的制定和出台必须围绕农机推广这一中心工作。我们要补贴的机具和技术必须是我们要推广的机具和技术,这是最最首要的,如果我们把不做推广的农机产品和技术,也做为补贴的对象,那就根本无意义可言。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要推广什么样的农机产品和技术,与当地实际情况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我们要因地制宜地推广农机产品和技术,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机化。
2、农机补贴政策仅是农机推广工作的一种措施和手段。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农机化水平的提高,这都不假。但我们不能什么事情都依赖于农机补贴政策,认为有了农机补贴政策就万事大吉了,我们的农机推广工作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如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等等。另外,我们也不能制定和出台了农机补贴政策就完事了,我们还要加强政策的宣传力度,还要抓紧政策的落实,使农机补贴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农机补贴政策的好与坏并不等于农机补贴资金发放了多少,农机具增加了多少,关键还取决于农机推广工作的成效,取决于农机化水平能否提高,取决于能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们的补贴工作也并不能补完了就完了,而还要看看农机推广工作的效果明不明显,分析一下成败的原因,以便于下个年度制定和出台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农业和农机发展需要的补贴政策。
3、农机补贴政策的落实也是农机推广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政策的制定是为了落实,如果一个好的政策不去实施,不去落实,那也只能是一纸空文。农机补贴政策要靠谁去落实、谁去实施呢?我们农机部门责无旁贷。我们怎么去落实、怎么去实施呢?那就要通过农机推广工作去落实、去实施,我们要进行宣传、资料汇总、验收核实、行文、发放资金等等一系列的事情要等着我们去做。
二、农机补贴政策如何适应新时期的农机推广工作
1、根据当地实际和农机推广工作需要制定农机补贴政策。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自己的支柱产业,那就是实际,我们要推广什么、补贴什么都要跟着这个实际来,我们的农机补贴政策也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去制定,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符合特色产业、支柱产业等发展的实际。
2、列入农机补贴政策的项目必须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引进推广每项新技术、新机具要注重其技术内容是否先进适用,技术性能是否可靠。不具备先进性的技术没有推广价值,不具备适用性的技术没有推广前景。推广过程中,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首先推广投资少、见效快、综合效益显著的技术或机具,决不能走形式、摆架子,为推广而推广,为机械化而机械化。同时,要站得高些,眼光放远,看得全面些,所推广的技术或机具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同时还要注重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些技术或机具由推广所表现出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并不十分显著,但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是十分显著,也是值得推广。有些技术或机具的确先进,但适用范围极其有限,或要求过高,推广价值也就不大。总而言之,选择引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必须充分考虑到该技术或机具的各项内容,是否符合本地区农业生产需要及农机化发展的总体目标。
3、农机补贴政策应该与时俱进。不同时期农业产业规划不同,农业发展的重点也不同,我们要推广和补贴什么样的农机产品和技术也要跟着农业产业规划走,这样,我们的农机补贴政策才适合时代的要求。我们应该把那些过时的农机产品和技术及时地从农机补贴中撤下来,而把那些更加先进适用的农机产品和技术放到新的农机补贴中来。
4、农机补贴的标准应随所推广的农机产品和技术而定。一方面我们要考虑政府到底能够给我们多少的农机补贴资金,补贴资金多的当然可以定的稍许高点,这就应该有个度,让有限的补助资金发挥最大效用。另一方面我们要考虑我们所要推广的农机产品和技术农民能够接受的程度。农民易于接受的,购置和应用热情高的,可适当降低补贴标准;农民不易接受的,购置和应用热情不高的,可适当提高补贴标准。其实一种新农机或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农民都会有一个接受和使用的过程。随着推广的深入,农民会越来越接受、使用和应用先进适用的农机和技术,我们的农机补助标准也应该随着推广的深入,逐步对补贴标准进行调整,该降的降,该升的升。
新时期农机培训工作质量提升思考 篇9
关键词:农机培训,工作建议,思考
1 前言
农业生产追求现代化, 必须要最终落实到先进技术和精良装备供给上。换句话说, 精良的农机设备不仅仅代表着先进的生产技术, 更象征着生产力的高水平。在党中央惠农政策的带动下, 农民购机热情日益高涨, 各种先进的设备逐渐取代了老式的机械, 使着现代农业生产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虽然农机普及面速度较快, 但是农民掌握农机技术的能力却很有限, 直接导致农机生产作业问题百出, 影响农机作业效力, 导致作业经济效益是大大折扣。农机手文化素质的高低, 操作技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机械设备的正常运作, 也是农户能否抓住机遇、利用机械发家致富的重要因素。因此, 尽快让农机手通过培训, 在知识更新和操作技术水平上有一个质的飞跃, 进一步引导他们在机械生产、机械深加工、经营服务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是给我们每一位农机工作者提出的新的课题, 也给农机化学校今后的农机培训发展方向带来新的思考。
2 新时期加强农机培训工作现状
第一, 现代农业发展为农机培训工作带来机遇。近些年, 随着国家对“三农”重视程度的提升, 农机购机补贴力度的逐渐增加, 农机拥有量是逐日提升, 这些新型农机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活力。农民也越来越意识到, 没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 没有过硬的操作技术本领, 要想让机械充分发挥作用是很难办到的, 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就成了一句空话。为了把家庭富裕的梦想变成现实, 广大农机激起学知识、用知识的热情, 他们由原来的观望等等变为积极行动, 特别是在购买农业机械后希望通过各种途径掌握农机知识, 给自己充电。
第二, 农民文化程度低严重制约农机化发展历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民占到了人数的80%以上。农村劳动力人口文化程度低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虽然近些年教育普及工作的开展, 使着这样的局面略有改善, 但是仍有部分人由于家庭情况和环境等种种客观因素, 文化水平低下, 有些勉强达到初中文化程度的, 也因自己家乡经济落后、机械化程度低以及机械少, 对机械一无所知而无法使用和操作机械。正因为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陈旧、农机培训工作很难打开局面, 给推广机械化生产带来很大困难。
3 新时期加强农机培训工作的几项建议
第一, 优化培训模式, 健全规章制度。实践证明, 切合实际的培训模式、有约束力的规章制度, 是保证农机培训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保障, 也是衡量农机培训学校办学质量高低的基本标准。所以, 根据当前工作实践, 必须要优化培训模式, 健全规章制度。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理念, 可导入竞争机制, 创建一套以农机培训学校为主体, 农机协会、示范基地等自主办学的多元培训模式, 让农机培训学校即成为农机人才培养基地, 同时又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经济实体, 提高其经营效益。
第二, 优化教师队伍, 合理人才配置。农机培训教师队伍直接关系到农机培训质量水平状况, 要想提升农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首要其冲的就是加强师资队伍力量, 优化教师队伍, 合理人才配置。强化考核力度, 对于不能胜任农机培训工作的教师酌情分流, 对于素质有待提高的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培训。同时, 还要做好师资队伍的“引流”工作, 积极遴选高文化素质、责任心强、愿意为农机事业献身的大中专毕业生及基层干部加入到农机培训队伍中去, 为先行教师队伍补充新鲜的“血液”, 保证先行教师队伍能够承担其农机培训的重任。
第三, 优化教学思路, 培训走向基层。从目前农机培训学校教学情况来看, 无论是教学方法、手段、培训项目等等都较为传统, 与新时代农机操作需求相形渐远, 缺乏顺应时代要求的创新精神。从目前农机市场来看, 随着高科技的引入、农机科技化进程的迅速推进, 各式各样的新农机不断推向农村市场, 更新换代的新产品是应接不暇, 这就需要在不断提升师资力量的前提下, 不断更新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够根据农作季节, 采用不同教学方法, 将农机培训走向基层、面向农村, 保证农机培训的时效性, 确保农机培训内容满足农民农作操作需求。
第四, 优化办学力量, 加大经费投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国内农业发展正面临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 农机培训学校现有的陈旧的教学设施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农机培训模式的需要。由此, 农机培训学校一定要不断提升办学力量, 改革创新以崭新的面貌应对教学工作, 以饱满的热情重振农机雄风, 重塑农机培训教学良好的“亲民形象”。但是, 我们不可否认的就是农机培训说到底属于社会公益项目, 要想得到长足发展必须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必须要出台一系列的政府扶持农机培训工作, 同时更要落实到时间, 增加农机培训经费的投入, 确保农机办学有着优良的办学条件, 具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手段来推进农机工作的高质量进行, 为现代农业发展培养更为优秀的农机操作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汝哲.关于县农机化学校如何开展农机培训工作的探讨[J].河北农机, 2010, (3) :28-29.
[2]陈景泰.充分发挥乡镇农机站的作用促使农机化迈上新台阶——湛江市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调研报告[J].广东农机, 2001, (2) :2-4.
新时期农机推广工作 篇10
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 就是把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化技术转化、普及、运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去, 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降低农民劳动强度,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缩小城乡差距, 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 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机化技术推广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 也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可行性技术保障, 对于巩固和发展我国农业基础地位,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 农机化技术推广对促进农机科技成果的不断完善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 农机化技术推广程序要求, 对一项农机新成果必须进行试验, 获得成功后才能进行后续的示范和推广;其次, 鉴于我国的国情, 任何一项新成果、新机具不可能包打天下, 需要各地的推广机构和人员在推广实践中, 根据不同的自然和经济发展条件, 进一步提高农机科研水平, 使机具和技术符合当地的生产情况, 真正解决农民的生产需求;第三, 深入实际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 可以了解到科技成果转化中进一步反映出来的问题, 了解农民进一步发展生产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 把这些信息再一次反馈给科研部门, 甚至提出一些具体改革建议, 可以使科技成果的实用性更强。
1.2 农机化技术推广对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农机科技成果转化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联系非常紧密, 所以, 农机化技术推广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传统农业向农业现代化的逐步转变, 对农业生产工具提出了更高要求, 迫切要求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和装备与现代农业配套;同时, 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往往是农业、生物、工程技术等各种相关技术的综合运用, 这就要求农机化技术推广与农业科技成果必须紧密结合, 相互适应。
1.3 农机化技术推广对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起着特殊的作用
影响农业经济提高的因素很多, 但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高度的机械化, 而高度的机械化需要性能良好、高效率的农业机械的广泛普及。农机化技术推广是保证农业高度机械化的前提。农机新技术是科学和技术的最终成果, 影响和推动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 故农机技术推广是农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支柱。
2 农机化技术推广面临的形势
当前, 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面临良好的机遇,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公布实施, 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补贴资金规模的逐年加大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为农机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科技进步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农村劳动力的快速转移, 增加了农业机械化的现实需求;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为农机化发展赋予了新的任务;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农民购买力水平不断提高, 农民购买使用农业机械的热情空前高涨, 同时对农业机械更新及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也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农业生产方式已逐步由传统生产方式向集约化、产业化、商业化的生产方式转变, 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成分不断增加, 作为现代农业生产重要标志的农机新技术将大有用武之地;农机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给农机化技术推广事业增添了新的活力;多行业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农机开发, 为农机化技术推广增加了选择的范围。
3 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3.1 认识不够
3.1.1 对农机化技术推广重视不够
一些人看到农机化技术推广效益没有其他技术推广直观, 误认为应用农机生产并不重要, 而只看重的是良种化肥。
3.1.2 重开发
轻推广有些人把科研和推广对立起来, 他们不懂得农业机械独特的环境条件适应要求;有些人没有认识到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是同等重要的, 误认为好机具不推自广。
3.2 农业结构调整给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带来挑战
随着农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 规模化种植得到了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机械数量和类型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 由粮食生产机械为主逐步向果蔬、畜禽、水产等领域的生产和加工机械转变, 农机化技术推广呈多样化发展, 同时, 对农机设备的自动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对传统的思想观念、管理模式、服务方式、运行机制等提出了挑战。
3.3 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
一是推广的农机品种少、水平低、性能差, 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二是农机配套结构不合理, 大中型拖拉机的农机具配套比偏低。
3.4 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不适应
突出表现在推广人员对市场需求缺乏深入了解, 推广与生产实际脱节。同时, 现有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在机构设置、人员素质、工作手段、运行机制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 工作效率不高, 推广效益不好, 不适应农村经营体制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4 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议
4.1 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要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意见》, 不断深化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改革, 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农机化技术推广新模式。要把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改善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条件和手段, 逐步建立起以国家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农机科技示范户为主体, 农机科研、教育等单位和生产、流通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要做到:稳定现有的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和推广队伍。稳定的重点是乡镇农机站和活跃在第一线的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要创新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要从现有的按行政区域设置推广机构向按农业内部行业和农业产业区域需要设置推广机构转变, 从现有的行政管理型职能向服务经营型转变, 从现有的同农机制造企业基本脱离向同农机制造企业紧密结合转变;要提高农机人员的整体素质。要大力提高农机队伍的文化知识、技术水平、服务能力等在内的谋求生存的本领, 要提高讲究信用、保证质量、服务承诺等在内的竞争意识, 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讲究精神文明等在内的整体素质, 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4.2 遵守推广程序总结完善工作方法
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要结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农业生产、农民的实际需求, 抓住重点, 找准突破口, 正确引导, 按照“试验—示范—推广”的程序开展技术推广工作。通过小面积的多点对比试验, 得出第一手数据, 熟悉掌握技术的各项性能指标, 积累经验, 发现并解决试验中遇到的问题等, 用于指导后续的示范和面上普及工作。如果试验的结果同可行性论证相反, 则应及时停止。试验取得成功后认为可以大面积推广的, 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示范样板区等形式, 既供农民参观了解, 又为面上推广做最后验证。只有这样, 才能让购机农民得到投资效益, 激发其购机、用机热情。
4.3 提高认识增加投入
做好任何工作, 都离不开上级领导的支持。为此, 要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要求, 依法加强对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领导, 政府领导要高度重视, 分管领导要具体抓。一是抓队伍建设, 更新知识, 提高素质;二是抓经费渠道, 保证事业经费和推广经费基本满足需要;三是抓项目建设, 在安排农业技术开发项目资金时, 要平等对待农机化技术推广, 使农机化技术推广项目资金占到一定的比例。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要以自己脚踏实地干出来的业绩来赢得领导的信任、重视和支持, 进而使领导进一步认识到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 将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纳入议事日程, 在行政上或经济上给予更多的帮助, 为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4.4 适应市场需求搞好典型示范
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必须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要从当地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 选择可行而有效的推广项目。选择的推广项目在有了技术可行性之后, 还要考察其经济可行性, 要让农民从中真正得到实惠, 有利可图。同时, 开展基地建设, 树立典型样板, 围绕本地农业生产急需, 选择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显著、见效快的推广项目在基地上进行试验示范, 并做好对比试验和技术审定工作。通过对比, 使农民充分认识并接受新技术和新机具。要把基地试验示范田建设成为精品工程、样板工程, 使其有示范作用, 有推广价值。要把基地建成先进适用机具展示的窗口, 起到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的效果。要注重农机与农艺的紧密结合, 发挥农机大户的带动作用, 要建立协调机制。通过先进农机化技术与装备的推广应用, 充分挖掘农业生产中增收、增效、节能、环保各个方面的潜能, 实现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农机技术与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渔业和农产品初加工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推动跨地区、跨行业之间的横向协作, 拓宽农机下乡、进村入户的渠道, 结合当地特点和区域优势, 不断拓展农机化技术推广领域, 积极探索和创新推广机制。
4.5 加大宣传力度搞好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工作
要搞好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 必须搞好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现场会、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宣传农机新技术、新机具, 做到家喻户晓;同时还必须抓好新机具、新技术的培训工作, 使机手和有关人员不但懂得原理, 而且能够安装、调试和维修, 保证农机具的作用和效益在农业生产中充分体现出来;另外还要搞好农机具的售后服务工作, 真正做到让农民买得放心、用得称心。
4.6 明确工作重点加大重点农机化技术推广力度
要按照《农业部关于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重点技术的通知》的要求, 加大各类耕种机械、收获机械、植保机械、节水灌溉机械、畜牧机械、设施农业机械、产后处理和加工机械等先进机具和装备的推广应用力度。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薯类生产机械化技术、油菜、花生、茶叶等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草原建设与牧草生产机械化技术、机械化旱作节水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加工技术、畜禽养殖及废弃物处理技术、高效植保机械化技术和农机节能技术等11项农机化重点技术。
新时期农机推广工作 篇11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发展思路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加快农村奔小康和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机械化起着基础性、先导性、载体性和保证性的巨大作用。21世纪,我国农业面临粮食安全、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三大任务。给农业机械化事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农业机械化在完成这三大任务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必须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农业机械化技术应由产中为主向产前、产后延伸;由以服务粮食生产为主向服务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全过程伸展;由单一的机械技术为主向以综合、组装、集成为特色的工程技术方向发展。
1.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社会化和产业化的必要性
1.1要实现技术的集成化和规模化,首先必须实现组织方式的社会化。一是要充分利用现有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通过体制创新,发挥综合功能,形成覆盖全国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信息网络、服务网络、推广网络和销售网络。二是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利益挂钩、联合攻关等多种形式,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开展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而决不能从养人的角度和行业保护的角度来理解和实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三是要形成分层次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管理部门应只设部、省两级,主要起组织、协调、管理、规范的作用;省以下都是基层推广机构和组织,这些机构(相当现有推广部门),但人员必须少而精,主要承担国家和当地政府下达的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技术试验示范和农民培训等以公益性推广内容为主的工作;其他大量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应由企业、科研部门、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如农民协会、研究会)等单位通过市场化方式承担。政府推广管理部门应鼓励和支持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对所有单位一视同仁,公开竞争,平等对待。
1.2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应积极探索产业化之路。农机是重要的农业基础装备,是技术物化的重要载体,农机本身就是一个产业,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和农机产品的销售是密切相关的,政府部门组织的推广工作其权威性和影响力是企业进行的产品推销所无法比拟的。“推广”、“推销”仅一字之差,既有差异也有联系,推广是政府行为,是以公益性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二者的行为目标不同;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又大都是相统一的。对于少数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相对较差的技术产品国家也会通过政策调控进行调整,作为行为主体的企业是不可能做赔本买卖的。这样,推广的技术和产品都将产生经济效益,推广在某种意义上说,实际上是一种高层次的推销。因此,在政府推广管理部门的指导、审查和监督下,大多数的政府推广工作都可以和企业推销工作结合起来,并逐步引导企业成为技术推广工作的主体。这样可以从企业获得较为充裕的推广费用,有利于新技术尽快普及应用,有利于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产业化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要按照农业产业化对机械装备的要求进行技术组装配套,根据产业化特点,组织筛选最适合的技术装备,通过试验示范,形成产业化成套技术与装备、标准与规范。
2.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今后的发展思路
2.1技术推广项目应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
引进推广每项新技术、新机具要注重其技术内容是否先进适用,技术性能是否可靠。不具备先进性的技术没有推广价值,不具备适用性的技术没有推广前景。推广过程中,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首先推广投资少、见效快、综合效益显著的技术或机具;决不能走形式、摆架子,为推广而推广,为机械化而机械化。同时,要站得高些,眼光放远些,看得全面些,所推广的技术或机具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还要注重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选择引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必须充分考虑到该技术或机具的各项内容是否符合本地区农业生产需要及农机化发展的总体目标。
2.2推广的技术应与农艺有机结合
农机与农艺一直很难配合,主要是由于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不断变化,农艺要求也随之变化,农业机械难以适应这种变化。要使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一是要吸收各行业、各部门的技术人员参与;二是农艺制度的建立与推行要有利于农机作业,农机作业要满足农艺质量要求;三是农机、农艺联合进行对比试验和办示范点。
2.3推广的技术要试验示范以点带面
不管推广哪一种技术、哪一种新机具,都需要在本地进行试验,按照试验要求,得出真实数据,用数据来说服群众。事实胜于雄辩,用示范点来增强农民的信心,以点代面,进行大面积推广。
2.4搞好协调服务,促进推广工作健康发展
为了使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健康发展,必须搞好农机化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工作。一是通过农机主管部门的领导,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引起领导重视支持,争取有关部门在政策、资金、物质等方面的适度倾斜。二是多渠道为农民提供技术市场和效益方面的信息,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农民对新技术、新机具的认识水平,增强信心。三是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帮助农民学习掌握适用的新技术或新机具的方法及安全、维护保养技术。四是以乡、镇农机站为主,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现场指导,对带有普通性的技术问题应进行技术培训,以便使农民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5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立足农业、发展农村、服务农民”的指导思想,走“社会化服务,实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路子,开展有偿服务,逐步建立完善的农机化服务体系。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农机培训工作 篇12
关键词:新时期农机,培训
1转换观念, 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农机培训工作直接面对着农业、农村和农民, 要形成“零距离”服务, 把过去在学校固定培训的方法转换成送培训下乡、送技术到田头, 牢固树立为农民和农机手服务的思想意识, 坚持培训就是服务的理念, 着力提升服务的使命感和职业意识, 将维护农民群众利益作为根本的使命, 并始终坚持自觉意识, 将服务贯穿于农机培训工作的全过程, 及时将新的技术和方法教授于他们, 使每一个农民朋友均能够体会到农机化所带来的先进生产力和优良成果。
2强化宣传, 不断拓宽培训领域
要想做好任何一项工作, 加强宣传是非常必要的一步, 要实现农机培训工作也必然是如此。
2.1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伴随着党和政府在农机上的政策改革和逐步实施, 农机补贴政策已经成功走入到了农民的家中, 在开展农机培训工作的过程中, 由于农民群众对补贴政策有着不同程度的疑问, 因此, 必须结合实际情况, 不断拓宽领域, 加强农民朋友对政策的认识, 逐步提高农民朋友在农机补贴上的认识, 使他们能够掌握补贴的范围、享受补贴的方法以及当购买农机后出现的质量问题需要如何才能够维护自身的权益等等各方面的知识, 做到心中有数。
2.2 全面带动农民的参与兴趣
当前, 不少地区的农机培训机构还停留在“望、等、靠”的状态下, 没有主动进入到市场中去宣传, 形成了培训工作处于被动的局面, 农机培训多元化的思路无法实现, 培训机构也失去了市场竞争力。因此, 改变农民朋友对购机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 农机培训机构可以通过带动他们学习农机技术的兴趣, 来促使农民朋友增强购机热情, 要做到广为宣传, 农机培训结构就必须从传统的等待中走向主动的宣传, 通过电视、报刊杂志、广播、网络以及送科技下乡等方式, 将农机新技术和相关业务知识宣传到位, 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对农机培训的重视, 进而增强农机培训机构对农民朋友的影响力, 进而逐渐用科技带动农业发展, 调动农民群众学习农机技术、参加农机培训的兴趣和热情。
2.3 不断拓宽培训领域
现在的农机教育培训面较为单一, 大多停留在培训拖拉机、收割机驾驶员上。根据《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规定的拖拉机培训实行社会化的要求, 农机培训机构要不断拓宽培训领域, 进一步加大对新式农业机械和新技术的培训, 至少要确保国家推广的农机补贴机具培训实施全到位。同时, 充分发挥农机管理系统整体功能, 做好与农机监理、农机推广等部门的协调、沟通, 以当前重点推广的农机化新技术新装备等为培训内容, 加大农机监理部门对田间的检查, 促使机手认识到参与农机培训能够大大提高农机操作水平, 同时也是办理驾驶证的必经过程。
3加大投入, 不断夯实培训基础
在农机培训投入中,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机培训师资队伍的培养是农机培训工作的基础。
3.1 要进一步加大硬件投入
目前, 由于农机培训工作不景气, 致使一些地方的农机培训机构名存实亡, 农机社会化培训发展缓慢。因此, 要不断加大农机培训机构的硬件投入, 巩固提高改善农机培训机构的培训设备, 同时联合农机维修和销售等单位, 为其提供更好的资源, 打造现代化的农机培训基地, 探索农机培训新模式。
3.2 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
随着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的提升, 农民对农机技术的认识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目前培训师资队伍中, 大多数农机培训机构教师知识较为老旧, 没有定期参加进修, 对新时期农机的新知识和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欠缺, 所具备的知识不能够满足当前农机培训工作的发展所需。因此, 可采取走出去学习先进教学经验、聘请高技术人才为他们讲解新技术、新知识等多种方式, 让教学人员逐渐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学会多媒体视频教学、远程网络辅导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方法, 积累一定的业务知识, 提高业务能力, 不断促进和增强教师的授课水平。
【新时期农机推广工作】推荐阅读:
新时期三农工作07-28
新时期木材检验工作06-04
新时期咨询工作思路06-08
新时期我与档案工作10-10
新时期党建工作新定位10-20
新时期党建工作新路径05-09
新时期文化馆工作06-22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07-10
新时期企业团委工作08-10
新时期国企党建工作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