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精选5篇)
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 篇1
摘要:该文就科普工作的一般知识作了简单的介绍, 并就当前科普面临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提出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以加强领导、完善职能机构, 充实科普作品创作队伍以及科普活动要面向社会大众。
关键词:气象科普,新时期,科普工作,科普创作
气象科普工作是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地气象部门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契机, 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实践中开展了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普宣传活动, 气象服务的整体效益得到了提高。但是仍然还存在不少问题, 如气象科普长效运行机制并未形成;气象科普基础设施薄弱气象科普创作队伍缺乏;科普经费投入不足, 科普宣传工作的渠道和手段比较单调难以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工作的效益;气象科普内容与经济社会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结合的内容少, 指导人们科学利用气象信息和知识的内容少, 不能有效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下面就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谈点比较肤浅的认识。
1 科普、科学与科普资源
科学普及工作主要是通过宣传科学思想, 倡导科学方法, 弘扬科学精神, 达到引导公众用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 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科学是人类智慧结晶的分门别类的学问;科学就是证据充实, 逻辑严密的人类认知。有人将“科学”通俗地理解为“真相”, 即科学是揭示事物真相的学说。科普资源是科普工作的工具, 也是科普能力的载体, 科普资源是指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公共科普服务的科普产品、科普信息和科普作品的总称。科普活动资源包括传统和数字化型资源, 还包括科普基地信息、科普讲座信息、科普产品信息等科普资源建设和服务中涉及到的一切信息要素。科普资源主要通过大众传媒、科普活动和科普基础设施等资源载体发挥它的作用。
2 科普内容应多样化
我们一提起气象科普活动, 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科普内容停留在对气象知识的介绍上, 并把科普的对象局限在为青少年提供科普图书、举办科普展览, 甚至将科普变为了教学的一种课外活动。当社会公众对科学技术日益关注的时候, 我们的科普创作思维、科普宣传的理念以及科普活动的内容和范围需要拓展。科普资源开发既包括对新的产品和作品的创作设计, 又包括对已有科普资源的再挖掘并向科普功能的转化。科普创作者不仅要时刻想着读者将大量的既有可读性、趣味性, 又具有严谨科学性的科普作品奉献给公众。科普创作的内容也应要具有地方特色、要结合当地实际、开发社会急需的科普资源, 以满足当地群众对科普作品的需求。只有这样才利于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和科学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科学技术与科普作品的完美结合。
3 应造就一支专业科普创作队伍
目前, 气象科普工作以各级气象学会, 并由兼职的管理人员为主开展各项工作, 组织结构松散, 工作效能没有充分发挥。科普不能仅当作是新闻出版和各级气象学会的工作, 而应把科普工作纳入到日常的业务工作中去, 使业务和科研人员提高对气象科普重要性的认识, 应造就一支专业的科普知识创作队伍。科普创作需要具有社会责任心、文字功底又比较厚实的中老年知识分子为骨干的队伍, 同时也要吸引和培育青年科普创作者, 鼓励他们投身入科普创作, 把专业知识转化为面向公众的通俗化的科普知识。现在专职气象科普创作人员并不多, 那些既有科研知识积累又有创作激情的专家级的创作人物更少, 他们或没有时间或不屑一顾, 所以, 现在许多作品创新不足, 优秀的科普“精品”更是凤毛麟角。另外, 对科普作品的评价机制、激励政策不完善也是造成“精品”匮乏的主要原因之一。完成一篇使大众愿意读并读得懂的科普文章, 可能并不比写一篇学术论文容易!科普创作同样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因此, 若作品得不到社会重视和承认, 自然难出“精品”。
4 气象科普宣传方式要与时俱进
随着计算机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 人们的学习、思维、工作乃至生活方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美国《科技与工程指标》一项调查数据显示, 当受调查者被问及愿意到哪里去获取专门的科技信息时, 有44%的被访者把网络作为了第一选择。又据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 在获取科技信息知识方面, 2010年公民利用互联网渠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明显提高, 比2005年的6.4%提高了20.2%。互联网技术已把传统的传播模式变为裂变传播模式, 即新技术、新信息传播由原来的一对多变成多对多。气象科普工作也要与时俱进, 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宣传和发布, 使气象科普作品及时进入千家万户。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共享性、形象性、趣味性等多种特点, 把气象科普通过网络平台呈现给广大的社会公众。例如:近期正在我国气象部门推广的主题“气象微博”, 也充分说明了网络宣传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正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追捧。
5 加大投入、建立科普长效机制
不能仅依靠特殊的几天开展各类气象科普宣传, 如每年的世界气象日, 开放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举办气象夏令营等活动, 以及利用科技活动周、防灾减灾日, 发放一些和气象有关的科普宣传资料, 或专家现场答疑。应该把分散的、临时的各种气象科普活动变为长期化, 以常规化, 制度化方式成为气象事业公共服务的一部分。气象变化与各行各业息息相关, 如何更好地让气象知识, 真正成为指导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好参谋, 防灾减灾的好帮手。窃以为加强科普工作的领导;加大对科普工作软硬件的投入;完善职能机构, 充实科普人才队伍应是当务之急。特别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如通过互联网、户外电子屏幕等新式传媒载体的宣传作用。要让气象科普宣传工作方式更新鲜、范围更厚实和内容更有深度一些。
6 结语
新时期的气象科普工作,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在创新思维的统领下, 更新观念, 加大投入力度, 气象科普的理论、机制和形式都应该要有所创新。运用数字化处理技术将气象科普图像、文字、声音、影像等内容进行有效整合, 增加多媒体气象信息量, 形成内容更加丰富全面、更有深度的气象科普内容数据库。让科普创作、科普宣传与时俱进, 让气象知识、气象科普、气象服务的宣传家喻户晓, 为国民经济服务, 为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自觉应用气象知识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徐渝江.关于科普创作的思考[J].气象科普论坛, 2011.
[2]陈云峰.对当前气象科普工作的几点思考[N].中国气象报社, 2008-01-07.
[3]张九庆.对科技资源科普化的五点认识[EB/OL].张九庆的博客.http://www.casted.org.cn/blog/?uid=13.
[4]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研究专题报告[R].中国科协“十二五”规划, 2010, 12.
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 篇2
关键词:气象教育培训,问题,对策,新时期
气象教育培训是气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提高气象队伍人才总体素质的重要手段, 为适应新时期气象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应做好新时期气象教育培训工作。“十一五”以来, 中国气象局党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部署, 积极采取一系列扎实有效措施, 科学系统推进气象教育培训工作, 于2009年出台《关于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的意见》。新疆气象培训中心在新疆气象局历届党组的领导下, 经过学校历届领导班子和广大教职工的努力, 气象教育培训工作有很大进步和发展, 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发展, 已拥有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 具有一定办学能力的硬件条件, 初步形成特色的教育培训体系, 为学校搞好教育培训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近几十年来, 培训中心为新疆气象部门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人才, 为新疆气象事业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1 做好新时期气象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
事业的发展靠人才, 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育, 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工作。气象教育培训是气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提高气象队伍人才总体素质的重要手段。新疆气象培训中心作为新疆气象部门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承担着全区中低层次以下的教育培训工作以及远程网络教育培训的教学组织与考核管理工作, 新时期教育培训工作依然面临着气象人才短缺的严峻形势, 建立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加强气象教育培训工作、提升“四种能力”、建设“四个一流”等落实教育培训各项重大工作十分重要。只有通过分层、分类且有针对性的大规模开展教育培训工作, 发挥气象教育培训的基础性和主渠道作用, 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才能实现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1,2]。
2 新时期气象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全区气象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制约着气象教育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及其作用的充分发挥,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适应新形势气象事业发展的气象教育培训体系还未形成;二是师资队伍、教学基础设施条件及教材建设等气象教育培训能力还不能适应当前多轨道气象业务发展对气象人才的需求;三是气象教育培训工作思路尚不够开阔, 其宏观管理亟需加强;四是气象教育培训的投入与教育培训日益增长的需求还存在着差距[3]。
3 做好新时期气象教育培训工作的措施
3.1 构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岗位需求为依据的教育培训管理体系
根据我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要求, 在该区建立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和开放式的业务技术体制为目标的业务技术体制改革, 加强新疆教育培训中心建设, 提升教育培训能力, 健全教育培训体系, 形成有特色的气象人才培养机制及系列化的培训模块, 把系统化的培训模块优化组合成为适应岗位培训的培训项目体系。
3.2 加强教育培训投入和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教育培训能力
加强气象教育培训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 努力创建气象教育培训中心良好的环境。要从政策层面加强对教育培训工作的支持, 改善机构软硬件设施建设, 及时解决机构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围绕各类各级培训资源建设和优化配置, 加大教育培训资金投入;努力建成一支具有较高业务技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2012年2月29日, 新疆气象培训中心召开了2011年度先进科室及工作者表彰大会, 大会表彰了2011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优秀等次人员、先进、达优单位、校级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及2011年度学校宣传、信息工作先进单位、个人, 通过表彰奖励促进全校广大干部职工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发扬爱岗奉献的敬业精神和团结一致、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的工作作风, 为实现学校教育培训事业跨越式发展努力工作。
4 结语
当前, 新疆气象教育培训中心在基础设施和环境等方面还不能满足岗位培训目标需求, 内部结构需通过进一步调整以适应新时期发展。因此, 中心全体职工要提高对气象培训事业的重视度, 以建设新疆气象培训事业为己任, 进一步推动统筹规划, 形成特色办班, 促成常态发展, 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培养, 加大专兼职教师队伍容量, 造就一支业务本领过硬、具有良好政治素质的师资队伍;加强教材、课程体系改革, 完善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健全气象培训体系建设, 打造能够组织高质量、多样化培训任务的气象教育和高层次岗位培训的国家级基地, 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提升气象培训核心能力建设”为指导思想, 培养适应气象现代化发展的优秀气象人才, 为气象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周建平.关于省级气象教育培训工作几个问题的思考[EB/OL].[2012-05-03].http://www.doc88.com/p-24855753059.html.
[2]厉爱丽.浅论西藏气象培训工作的现状及发展[J].西藏科技, 2011 (11) :67-68, 73.
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 篇3
1.1 气象服务作为一种服务行业, 已经越来越多的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中
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改观, 以前的气象往往是人们在家收听天气预报, 有些人直接通过观看自然现象得出天气的阴晴圆缺, 现在, 大家经常通过手机下载气象服务的软件, 订购天气预报的短信, 这表示着大家对于气象服务的思想有了改观, 从以前的观看变为了一种服务, 让我们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思想观念上的转变。所以, 为了使气象的科技服务更好的延伸开来, 我们需要的是将新时期气象科技服务做到实处, 主要在于观念的转变。
1.2 气象科技服务已经成为一支不断壮大的产业
拥有者雄厚的资源与过硬的操作技能, 并且技术强, 经验广, 对于操作者来说, 气象科技在实施与计划过程中拥有非常多的经历, 自从该产业发展以来, 已经与电视, 电话, 手机, 收音机等多种途径联系的非常紧密, 而且与其原本的雷达工程, 卫星等拥有良好的保证。随着经济的发展, 气象服务会在当今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于气象服务的现状, 大致可以通过对于产品的现状加以了解, 对于产业服务整体而言, 无线通信等技术位于首位, 以及电视方面的气象服务, 传统的气象服务有一定的优势, 也受一部分主导人员的喜爱, 对于一些气象方面的服务, 质量也非常之高, 具有时效性, 及时性的特点。
2 新时期气象科技服务与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气象服务业来说, 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果我们能够发现他们的缺点, 并加以改正, 那将达到一个非常好的效果。比如对于整体制度来说, 气象服务的产业存在着略有缺陷的机制, 是的气象科技服务在整个运作过程中, 有时会有运行不畅的劣势, 而且, 两种体制的交互带来了一些缺陷。
对于绝大多数用户来说, 气象服务有着很大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 具有预测天气的作用, 而且能够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独辟蹊径的服务, 对于消费者来说, 天气服务有着及时性与准确性, 并且在用户中能够取得较好的反响, 这十分值得关注的。然而, 在广告宣传方面, 我们却往往忽略了一些重点。
此外, 面对着固定的消费者来说, 大多数为手机用户, 近年来订阅天气消息的数量增加, 大多数专业服务往往放在固定的一些移动客户, 而忽略了自己的专业服务, 从而导致大产业没有达到太高, 而且逐年下滑, 此外, 尽管目前短信与网络气象服务态势良好, 但是随着其他因素的影响, 也会基本持续稳定, 上升的幅度空间与难度也是颇大的。
对于其他一些公司, 往往需要有着准确的专业态度才可以, 而现在的一些服务产业却忽视了这个问题, 对于需要细心和准确度的衡量, 随着广告, 信息的高速发展, 我们需要加强投入与研究, 对于每一个特殊客户的需要有充足的考虑, 加深了解, 才能使得问题更好的解决, 比如一些消费者的问题, 比如说灵敏程度不强, 那么我们就需要加强一些基本的对策, 从事实的角度出发, 开展创新, 展开综合性能的训练。
所以, 综合考虑, 对于气象产品的研发, 开展以及产品性能的加强, 我们需要加大改进自己的不足, 气象服务行业要开展, 需要增大开展机构的数目以及质量, 增设研究试点, 将可持续发展与综合数量结合起来。人员的调整与整体产业的培训是不可缺乏的, 只有这样, 我们才有可能加大改进, 增进质量。
此外, 由于地域的不同, 不同地区的天气预报可能也有差异, 各地的天气预报是各地分散的, 竞争力还是较为劣势, 所以, 应将多个地区紧密结合, 加大竞争力, 从而有效的提高质量, 多开展项目, 将保障提升, 从而将劣势变为优势。这个问题可能需要长时间的调整, 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坚持下去。而且, 在产品的发展过程中, 我们需要增加创新意识与责任意识, 对于气象产业服务的创新, 我们应该反思:对于新时代的调整, 传统的气象服务能否还坚持原有的理念, 还是否应该做出一定的改观?是否应该增强一些其他服务类型?产品规模是否应该调整?所以, 我们需要综合以上几点, 增大实际效益。
3 新时期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之路
综上所述, 我们做的一切都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新时期气象服务产业的调整, 应该反思的基础上加强企业人员自身的修养, 以此来提高创新的效率, 从而积极应对新时期的挑战, 做人民大众喜爱的气象服务, 迫在眉睫。
3.1 开展重点上的转变, 对于新兴气象服务的技术需要研发与加强
从而开展一个整体素质过硬, 实行军事化管理的队伍, 在新时期就需要有新的要求, 不仅需要创新, 还需要务实, 对于产业服务的倡导理念, 我们也要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将其向服务做到最好, 将整体素质做到最高, 将品牌实力做到最优, 挖掘自己潜力, 务实的展开一系列服务互动, 将“气象品牌服务月”真正做大做强, 并开展一系列品牌活动, 志愿服务活动, 将气象二字投入到实际行动之中, 加强贡献, 做出自己的成绩。
3.2 需要将产品的资源进行最全面的优化
不仅仅是在整个气象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同时还要在整体服务上服务的力量与品质, 对于不同客户而言, 要有对于不同需求的理解与把握, 这样, 才能在整个服务商加强自己的不足, 改善自己的动力, 将增长点着眼于整体, 而不单单只是某个目标, 积极开拓, 用于将创新精神融会贯通。从而达到经济体系与效益体系的合二为一, 对于消费者的反映, 我们应该加强自己的不足, 有意见必须听取, 有问题必须作出回应, 有什么的样的缺点就要做什么样的设计来弥补。
3.3 在创新的基础上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开展大幅度的创新项目
积极开展创新项目, 有助于我们将社会上的气象服务将自己专业的产业融合起来, 从而达到新领域的开拓, 增大了财政收入的同时可以增加新型产业的研发, 达到效益的平衡。
4 结语
众所周知, 新时期气象科技服务仍然是一个炙手可热的产业, 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讲所需要的类型加以总结归纳, 从而达到一个新局面, 来开展一些列创新活动, 增大产品时效, 增强收听者的喜爱, 这样才有可能会在新的平台上做出自己独有的风格, 在加强收益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忘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将新时期的气象科技服务做的越来越好。
摘要:本文在开展新型气象科技服务的过程中, 对气象科技服务与产业发展的现状展开了一系列的分析与总结, 并加以反思, 从而达到一定的促进, 将此服务产业达到一定高度生活层次。接下来强调了一定的新时期气象科技服务与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对策, 针对新时期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之路开展了探讨。
关键词:气象科技服务,现状,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德芳.气象科技服务与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 篇4
关键词:新时期,地面观测,人员素质
1 新时期对气象地面观测人员素质思考的背景
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 经济迅速发展。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 我国的科技水平也屡破新高。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 人们对相应配套的基础设施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衣、食、住、行是人的生活的最重要的四个组成部分, 其中衣和行都离不开气象服务。没有了天气预报, 人们会对明天的穿衣发愁, 不知道添衣还是减衫;没有了天气预报, 人们出行会有很多的不便, 例如, 不知道明天是否下雨, 就无法决定明天是否外出, 或者乘坐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外出。而现在, 在天气预报的指引下, 我们可以在即将下雨的日子里准备好雨具;可以避免在雨雪天开车外出, 进而减少由于路滑导致的交通事故;可以避免在雾霾天气里继续晨练等等。可以看出气象预测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除了这些以外, 对于农业方面, 气象预测则显得更加重要了。众所周知, 气象条件会对农业产生重要的影响。寒潮预警发布的及时, 可以很好的避免农作物受到寒潮的影响, 进而避免农民的损失;对于气温的预测, 可以为农作物的种植提供很重要的参考依据。由此看来, 气象预测不仅仅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而且指导着国家的农业生产。所以, 在如此依赖气象预测的今天, 气象地面观测人员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气象预测的准确性, 然而一些气象观测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针对这一问题, 我们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2 新时期气象地面观测人员素质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 气象地面观测人员相对杂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我国的气象地面观测人员相对杂乱。很多人员都不是专业的观测人员, 仅仅在上岗前做过一定的岗前培训之类的集训。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不牢靠。而且, 由于组成人员的成分比较复杂, 这样一来就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使得对于观测人员的管理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局面。
(2) 部分地面观测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由于部分观测人员并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 所以这部分人员的观测能力有待提高。专业素质较低, 对于仪器的操作不熟练等问题, 直接导致了观测数据的不精确性, 由此很可能对于人的生活, 以及农业的生产产生误导, 因此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3) 部分地面观测人员的态度不够端正。部分专业观测人员, 认为自己学到了很多的专业知识, 却在进行简单的气象地面观测, 由此产生大材小用的心理。并对于当前的任务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而地面气象观测恰恰非常需要严谨的态度, 没有严谨的工作态度, 必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3 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性
近几年, 气象业务发展迅速, 其现代化进程加快, 相应的, 由于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进一步重视, 人们对天气预报的准确度及全面度的要求更加严苛, 所以, 优化气象观测工作的质量是大势所趋。然而要想提高气象工作的质量, 与其紧紧相关的最基础的就是地面观测人员的监测结果。这样, 就不难发现, 要想达到理想中的气象工作水平, 必须先提高气象地面观测人员的素质。监测工作是气象业务的核心工作, 也是其不可替代的生命线, 所以, 监测部门在整个气象部门是最具意义的部门之一。气象测报工作十分艰苦, 并且要有很强的原则性和责任性, 所以对检测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一般来说, 监测人员应有其基本的职业道德, 包括严谨的工作态度, 对工作的责任感以及脚踏实地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测报工作需要极强的专业性, 对人员的时间观念要求很高, 是极其乏味的, 它需要一个十分敬业的心态, 无私奉献的态度, 如果没有这些, 便难以胜任这样的工作。提升气象监测人员的素质是做好最终气象业务的前提, 人员素质提升了, 在观测质量的优化进程中便是成功了一半。除了刚才所说的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 观测人员的业务水平与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想要做一个合格的气象监测工作人员, 必须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熟练的专业技能, 熟知作为一个观测人员应具备的道德素养以及气象业务中的硬性规定。技巧的熟练可以使监测人员在没有设备或者设备故障的时候依旧可以人工做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发送, 保障工作顺利进行。另外, 掌握一些常用设备的维护与维修也是一名合格的观测人员应有的技能。
4 针对新时期气象地面观测人员素质的思考, 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 实行严格的入业标准。只有在源头上保证了观测人员的素质, 才能够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进一步开展提高观测人员素质的相关活动。所以, 要实行严格的观测人员的选拔制度。
(2) 定期对观测人员进行培训。知识是不断更新的, 没有人可以不接受新的知识, 还可以是某个行业中的佼佼者。所以, 要对观测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 补充观测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 让观测人员接触更为高级的设备, 从而实现气象地面观测人员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
(3) 开展相应的观测人员交流会。通过不同的气象地面观测人员的相互交流, 以及资质高的观测人员向初级的观测人员传授观测技巧等方式, 增强观测人员对与本行业的思考, 进而提高工作能力。
5 结语
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 篇5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科技竞争已成为国际综合实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 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是科技进步表现的两大特征, 相辅相成, 并驾齐驱, 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新解放和新发展。“创新”是“牵引力”, “普及”是“助推器”。科技知识的普及是科技创新的基础, 没有科技知识的广泛普及, 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创新。“创新”为“普及”明确方向, 丰富内容;没有创新, 将奢谈普及。“普及”是“创新”的基础和目的;没有广泛的普及, 公众对科技将会失去兴趣, 创新就没有土壤, 创新成果将成为死水一潭。因此, 《科普条例》的颁发和实施, 既为推动我市科技进步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和制度基础, 又必将推动我市科普事业快速发展。准确把握和深入落实《科普条例》, 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渝、可持续发展战略和“314”总体部署, 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创新型城市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强化学习与宣传, 切实营造贯彻实施《科普条例》的良好氛围
《科普条例》的制定和颁布, 明确了新时期科技事业发展的方针、布局和基本制度, 更重要的是把《科普条例》组织好、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需要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和单位高度重视、齐抓共管, 深入扎实、富有成效地推动《科普条例》的全面贯彻执行。
一是要建规立制, 认真抓好《科普条例》的学习宣传工作。组织好、学习好《科普条例》, 是贯彻实施《科普条例》的前提和基础。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规划, 细化方案, 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贯彻实施《科普条例》紧密结合起来, 作为一项大事来抓, 有计划、有组织地抓好学习贯彻。采用召开座谈会、印制宣传品、组织知识竞赛、开展专题学习活动等多种形式, 学深学透条例、广泛宣传条例。各级科技部门和科协、社科联要根据需要, 组织编写有关学习宣传资料或辅导读物, 并将学习宣传《科普条例》作为“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重要内容。其他有关部门也要结合各自实际, 组织开展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学习宣传活动, 不断把贯彻落实条例引向深入。
二是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主渠道作用, 加大舆论导向力度。各新闻单位和广大新闻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介作用, 广泛深入地宣传《科普条例》, 营造强有力的宣传声势, 为全社会学习、宣传、贯彻实施《科普条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使社会各个方面和广大群众都了解、熟悉《科普条例》的内容。
三是要拓宽实践内容, 放大科普场馆、基地的载体功能。各类科普场馆 (科普基地) 单位要整合力量, 适时开放科普场馆、基地。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认真领会《科普条例》精神实质, 在学习宣传中带好头, 放大主阵地效应, 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宣传, 以此推动本单位的科普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加强领导, 合力推进《科普条例》各项规定的贯彻落实
学习贯彻《科普条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 需要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需要调动社会各界和全体市民的热情, 形成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 创新体制机制, 把握好实施的方向和进度。科技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密切配合, 创新思路, 开拓进取, 扎实工作, 不断把这项事关全民科学素质和竞争力的千秋大业抓实、抓好。
第一, 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把科普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统筹部署, 集成资源, 引导全社会共同推动科普工作。要逐步制定税收优惠、科普人才培养、科普奖励、场馆开放、示范企业和社区标准等配套政策措施, 激励科普研究、科普创作、科普传播。要确保财政科普经费投入的稳定增长, 吸引社会资金的不断投入, 为开展科普工作提供物质保障。
第二, 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协同配合。科技行政部门要切实发挥统筹职能和牵头作用, 认真制定科普工作规划, 加快构建科普监测工作网络, 大力加强监督检查, 定期开展市民科学素质监测调查和科普工作统计, 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尽快建立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制度, 以加强科普工作的交流。教育、农业、文化、卫生等相关责任部门, 要按照《科普条例》的要求, 在科普资源配置、科普活动开展等方面制定和落实好具体措施。
【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推荐阅读:
新时期三农工作07-28
新时期木材检验工作06-04
新时期咨询工作思路06-08
新时期高校保卫工作11-25
新时期我与档案工作10-10
新时期党建工作新定位10-20
新时期党建工作新路径05-09
新时期文化馆工作06-22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07-10
新时期企业团委工作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