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工作(精选12篇)
新时期大学生工作 篇1
摘要:大学生情商教育工作是高等学校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 是为国家、社会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的根本保障。随着网络信息化的迅速发展, 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 这对大学生情商教育工作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 本文从大学生情商教育工作的思维新模式和实践新形式两方面展开研究, 务求增强情商教育实效性, 创设情商教育新情境。
关键词:大学生,情商,教育
大学生情商教育工作是一项以大学生为主要教育对象的实践教育活动, 融思维和实践于一体, 旨在注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在大数据时代, 网络化社会快速发展, 特别是全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新时期、新形势不仅给大学生情商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而且在内在思维、外在实践等方面对大学生情商教育工作影响深远。基于此, 本文主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情商教育工作, 转换思维模式, 创新实践形式, 促使大学生情商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一、大学生情商教育工作的思维新模式
大学生情商教育作为一项认识自身情绪, 辨识他人情绪, 提升自身情绪管理能力的主体行为, 需要建立在思维的基础之上。新形势下, 情商教育要转换思维观念, 形成既重视现实思维又掌握虚拟思维, 既借助事务思维又结合数据思维, 既强调客体思维又强化主体思维的大学生情商教育工作的思维新模式。
( 一) 既重视现实思维又掌握虚拟思维。随着网络化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并存,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现实思维与虚拟思维共同存在于人体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具有较强的活力与创新力, 他们思维活跃、思想多元, 因此, 大学生情商教育工作就应当紧紧围绕大学生的思维步调来开展, 既要重视现实思维变化所带来的情绪问题, 又要重视虚拟思维变化所带来的情绪问题, 形成大学生情商网下与网上教育工作的联动机制。
( 二) 既借助事务思维又结合数据思维。大学生情商教育千头万绪, 千丝万缕, 仅运用事务思维难以有效解决在情商教育所遇到的新问题。在大数据时代, 通过分析数据的类型、特征以及内容, 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化与行为特征。在情商教育具体实施过程中, 充分运用数据思维, 找出各类数据分析各类问题的内在规律及联系, 将其与大学生情商教育工作相联系, 从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化与行为规律, 并结合应用事务分析、事务梳理、事务应对的事务思维, 提升大学生情商教育工作的精细化, 逐步提高大学生情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 三) 既强调客体思维又强化主体思维。在开展大学生情商教育工作时, 主体思维是将大学生作为主体来对待; 客体思维是将大学生作为客体对象。换而言之, 大学生既是客体的被教育对象, 又是主体学习者。因此, 在开展大学生情商教育活动时, 要积极调动大学生的主体思维, 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并将其作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 从而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情商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情商教育工作的实践新形式
大学生情商教育工作是一项主体实践教育活动。从常态来看, 大学生情商教育工作的实践形式主要涵盖教育体系、活动开展以及平台搭建等, 而实践内容的有机统一与实践形式的行之有效是情商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基于此, 大学生情商教育工作应着力于思维新模式, 创建实践新形式。
( 一) 推行纵横交错全程连贯式的体系化教育。当前, 情商教育体系需要整合优质资源, 强化教育合力[1], 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校教育的横向教育作用, 也要强化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纵向教育作用, 从而形成纵横交错全程连贯式的体系化教育, 为大学生情商教育的系统化提供保障。
( 二) 开展传统现代融合式的多样化教育活动。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是大学生情商教育工作的延伸, 是大学生提升情绪管理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在设计大学生情商教育活动时, 要紧跟时代步伐,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将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精髓根植于现代文明之中, 推出形式新颖多样、教育意义深远的实践教育活动。多样化的教育活动要将传统载体与现代载体相融合, 既要依托传统载体 ( 如校园、社区、课堂) , 又要借助于现代载体 ( 网络、手机、电视) , 务求增强情商教育实效。
( 三) 架构网上网下互动联动式的系统化教育平台。平台教育是大学生情商教育工作的有益阵地, 主要由网上教育平台和网下教育平台组成。[2]开展大学生情商教育工作要利用网上平台教育和网下平台教育的特性, 互相取长补短, 发挥网上网下教育平台的优势, 建立网上网下平台联动机制, 形成网上与网下平台互动模式, 进而整合和利用网上网下的优秀资源, 架构情商教育系统化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李晓艳.大学生情商教育路径的转变与重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5) :642-646.
[2]高文苗.新时期青少年价值观培育工作新探[J].学校党建与政治教育, 2015 (11) :25-26.
新时期大学生工作 篇2
赵任凭
(盐城师范学院 学生处,江苏 盐城 224002)
[摘要]: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全面接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发重要和紧迫。在新时期下如何正确认识大学生就业指导在高等教育工作中的必要性和重要地位,对加快我国加速高等教育改革及高校就业制度改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新时期;毕业生就业;就业指导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入世后与世界经济体系的逐渐接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呈现出诸多新特点:就业制度已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招统配”逐步过渡到了在一定范围和条件下“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新模式;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将“一次就业率”作为考核高校工作的重要指标,高校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高校扩招带来的待就业人数的剧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直接影响学校的招生质量,这些都将极大地增加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压力。面对新的世界经济环境,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的职能、性质和工作内容也将发生相应变化,其行政职能逐渐弱化,中介、服务的职能越发突出,而为毕业生服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就业指导咨询服务,因此,为适应新时期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重新理解就业指导在现代大学中的地位和意义,切实加强就业指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必要性
第一,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是新时期参与国际竞争,培养、开发和利用好人才资源的最基本要求。所谓的“就业指导”是指学校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给他们介绍职业知识,解答疑问,提供职业选择意见,辅助他们规划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就业指导实际上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观教育、职业选择分析、职业心理分析、职业生涯设计的过程,也是提供职业信息和进行职业素质培训的过程。在当今的职业化社会里,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效的就业指导,能够使大学生接受到最适合自己特点的职业教育,确切地了解所选职业的特点、职业素质的要求,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为他们事业上的成功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开端。对社会来讲,有效的就业指导能帮助用人单位选择到所需要的劳动者,实现生产资料与劳
动力的有机结合,为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提供前提条件。同时还能减少社会劳动力的非正常流动,有利于降低失业率,减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当前切实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根据社会需要,结合毕业生实际情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掌握求职择业技巧,做好知识、能力和心理的素质准备,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当务之急。第二,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是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是人才的孵化器和暖床,入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必然通过经济发展作用于人才市场而体现出来,深化高校就业制度改革显得非常重要。高校原有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已不适应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亟待改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从分配向服务转变,而工作内涵应由分配管理为主向就业指导服务为主转换。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和职能的转变,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深化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需要,高等学校只有积极转变观念和职能,深化改革,切实重视并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才能跟上改革的步伐,才能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需要。
第三,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切入点,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高校封闭式的、传统的办学模式也受到较大冲击,不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等学校通过毕业生就业这一窗口与社会的联系愈来愈多,而且联系的广度和密切程度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毕业生是学校向社会输出的“教育产品”,毕业生能否受到社会的欢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地位乃至生存发展。而要使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欢迎,毕业生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为人处世的综合能力,包括职业技能、适应社会的能力、应变能力、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竞争能力等。从一定意义上说,毕业生整体就业竞争力的优势就是高等学校实力、办学质量的综合体现,拥有高素质的毕业生是高校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因此,在现阶段,积极对外拓宽就业渠道,培育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是高等学校的重要工作任务,高校只有积极支持“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做好中介服务工作,才能受到社会的欢迎。另外,高校可以通过“供需见面”及时征求了解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人才培
养工作,提高学生素质,使培养的毕业生更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这样,学校才有生命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是高校在新形势下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由于出于对教育主权的考虑,基本没有开放教育市场。但入世以来,西方经济对中国市场全面介入,外国教育机构将逐渐深入我国教育市场,各种西方经济、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影响高等院校,同时会在大学生择业中表现出来。应当看到,这种影响具有双重性,既有正面影响,促使毕业生不断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形成与世界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人才观念,同时又有负面影响,它给毕业生带来思想、心理的震荡和困惑,不可否认,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一些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不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想还比较严重,对职业选择所考虑的个人利益过多,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较少。因此,如何根据当前形势的特点,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的教育,是当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在新形势下,针对毕业生的择业选择实际,通过大学生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到能发挥个人特长、发展事业的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应该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内容。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地位
高等学校肩负的重任,对社会而言,是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就学生个人而言,是使其在知识、技能、道德思想、身心健康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毕业生计划分配体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得相当一部人对就业指导的内涵还缺乏了解,甚至认为就业指导可有可无,搞不搞无关紧要;有的人认为就业指导就是单纯的就业政策讲解,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内容。这些观点片面地理解就业指导,忽视了就业指导的多种功能,看不到它在培养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方面的作用。因此,当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地位和作用在理论上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目前,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地位和作用应从以下方面加以认识:
第一,大学生就业指导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应该看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就是要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其本身就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教育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意识,使大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认识所学的专业,认识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激发社会责任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针对性。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人生观、价值观、成才教育的体现,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就业指导还帮助学生克服择业中的盲目性,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以选择职业、了解社会、认识自我,正确处理个人发展同社会需要的关系,从实际出发,应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求得个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二,大学生就业指导是现代大学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大学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场所,大学教育应该也必须包括就业指导的内容,尤其是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时期,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急剧变革,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不断规范,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使得职业选择技能必然成为个人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在身体的发展、知识与技能的增长、思想品质的成熟过程中,不断增进对职业世界的了解,对自我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我的职业价值观念,从而为实际进入工作岗位作准备。应当看到,大学生就业指导不仅仅是单纯帮助找个工作的问题,也不只是对毕业生而言,而是面向全体学生,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大学生就业指导应突出它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教育作用,它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注重的是对人的教育、培养和塑造,就业指导不仅包括了择业的指导,更深层次上还涵盖了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价值取向等,国外把就业指导形象地称为“生涯设计”、“生涯指导”、“人生定向指导”等,体现了就业指导的教育内涵。大学生就业指导已成为现代大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第三,大学生就业指导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必要补充。大学毕业生世界观、价值观标准,总体来说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面临就业的选择,普遍存在思想准备不足,不知所措,甚至有惶恐感。表现在职业定位上也是飘忽不定:有时把事业放在第一位,有时把地区放在第一位,有时把出国放在第一位,有时把金钱放在第一位,如此等等。对就业指导来的来说,就是要把世界观、价值观等德育教育渗透到就业指导工作中,落实到择业标准、求职道德和成才道路等方面,促进个人就业。大学生就业指导应成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就业指导课应和德育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就业指导是
高校德育的有效途径和必要补充,在德育中融入职业教育的内容,并与学生最关心的就业问题挂钩,这样的德育才充满活力,富于成效;避免理论脱离实际,这样的就业指导也更加系统、规范、有理论深度。
第四,大学生就业指导促进了教育与社会的结合,沟通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就业指导就像纽带、桥梁一样,将学校、学生、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同时,又像杠杆和指挥棒一样,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的改革,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于是,全国各地的很多高校都先后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并逐步开展了就业指导工作。国家教育部和各省市教委也都成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宣传大学生就业政策,传播大学生就业信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通过就业指导,学校向社会介绍所设专业的使用方向,向社会推荐毕业生,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和使用情况的反馈,又可指导学校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大学生就业指导使学校和社会相互了解,有利于克服学校的教育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的现象,增强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能力,使之与时代同步。
新时期大学生工作 篇3
一、 强化意识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制定和公开发表,是我们党高瞻远瞩,审时度势,顺应时代要求,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而采取的重大举措。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下发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这在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对于我们党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 正视问题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重视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建国以来形成了很好的传统,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创造和积累了新的经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也存在着十分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人生观、价值观不成熟、理想和信念缺乏,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缺乏足够的信心,价值取向存在极大的误差,强调个体,将人生价值目标定为个人的成功,有钱、有名、有地位等,价值目标世俗化、功利性、物质性的倾向十分明显。
缺乏奉献精神、不少学生贪图享受,追求事业成功,一夜暴富,但不是靠自己勤奋刻苦的去创造,而是想走捷径,找关系、希望出现奇迹和得到“贵人”的帮助,投机取巧,完全没有自己努力奋斗的思想准备。
诚信缺失、学习不努力,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就业自荐书虚构简历,把自己写得十分完美,这也好,那也好,获奖多多,完全不顾事实,胡乱吹嘘,其结果 只能是害了自己。
道德修养不高,社会公德意识不强,讲卫生、爱护公物、生活节俭严谨、文明礼貌等方面都表现出与社会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对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竞争与协作等关系的认识和处理都存在极大的偏差,强调自我利益,忽视他人和集体的利益,强调个人的自由和随心所欲,而忽视他人和纪律的约束,强调个人的成功,而忽视团队精神和整体的提高。
面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工作的这些困难和矛盾,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力不从心,软弱无力,教育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适应的问题十分突出,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由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组织的调查显示,制约我国高校思政工作健康发展的问题不容忽视: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两课”课程体系、教学与方法不尽完善。
对“两课”课程体系认为科学的比例为3%,较为科学的为50.8%,两项之和为53.9%,仅占半数略多。认为“两课”教学内容针对性强的仅占6.2%,而认为一般的则占到43.1%,不强的占到20%。另外,还有近10%的领导对“两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没有填写。
2.“两课”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亟待提高。
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问题的调查显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情况也亟待改进。调查显示,有28.55%的高校领导认为,“两课”教师队伍数量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另外有11.5%的高校领导对这个问题没有回答。调查显示,只有15所院校认为目前的“两课”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很好,占11.5%。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尚需健全。
3.调查显示,高校领导普遍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建立,但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从而导致工作运转不畅,弱化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主管“两课”教学的领导部门不统一。“两课”教学由学校党委主管的有89所院校,占68.5%;由行政系统负责的有28所高校,占21.5%;还有2所院校实行的是双重领导,占6.9%。在高校还没有建立起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育人的工作机制。
4.校园网络需加强建设与管理。
对高校的BBS网站进行了调查表明,占59%的院校已经设立了BBS网站,在这半数以上的院校中,设有专门管理部门的占60.8%,有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栏的占32.3%,有专人管理学生网上言论的占47.7%。高校领导对当前BBS网站教育效果的满意度,调查显示分别为,满意占3.1%,基本满意的占26.2%,不满意的占15.4%,还有占55.3%的高校领导未回答。此外,具有专门管理部门的院校中还存在管理部门不统一的现象。
5.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考核机制有待改善。
由于面临就业、学习、经济压力和感情困惑及人际关系障碍,大学生心理障碍和疾病逐渐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加强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调查表明,大部分院校已经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教师队伍,其教师构成为专兼职二者兼有;教师来源主要以本校教师为主兼有外校教师;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有22.3%的领导回答没有建立考核机制,近50%的院校未回答该项问题,说明有不少高校没有建立起心理教师的考核机制。
不解决上述问题,深化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话。
三、 走出误区
站在今天的角度,反思我国高校上世纪的学生思政工作,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存在着四大误区,即:“在价值取向上,重政治灌输,而轻伦理教养;在目标定位上,重理想要求,而轻现实规范;在施教过程中,重客体批判,而轻主体自律;在效果评价上,重典型宣传,而轻整体提高。”这四个误区,需要我们正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进一步强化伦理教养、人本教育、现实规范、主体自律和社会整体文明。
1.正确寻找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点,从明确基本的道德要求做起,融入并提升为理想道德信念。本人认为,这个结合点就是人本教育,人本意识或人道精神,是其他一切道德观念的基础和生长点。只有在爱己爱人的思想基础上,才能形成或树立爱党爱国,为国家为社会而献身的道德观。这样的教育才是切实可行的、有效的。
2.要以立法的形式强化和巩固具体的道德规范,如社会服务承诺制实际上就是一种职业道德的契约化,即使之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应。当前,首先必须强化高校教育者道德的教育和示范作用。第二必须充分发挥道德的自律功能。第三是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3.必须克服传统的只重政治灌输,理想要求,客体批判及典型塑造的片面理论教养,实现人本教育,现实规范和主体自律有机结合,并致力于提高整个大学生群体以致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
四、 追求实效
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够适应的方面,把握工作重点和突破口,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要时刻弄清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新特点。在当今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出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变化:即“①要求面对现实,又不放弃主旋律;②对热点和难点问题具有浓厚的兴趣;③习惯于进行独立的比较和判断;④渴望及时、多样的思想交流。”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有紧扣这些特点去谋划、去实施,才能有的放矢。
2.适应新环境,迎接新挑战。一要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特征;二要充分体现与网络化社会相适应的时代特点;三要积极面对对外开放的国内形势和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四要全面把握当代青年学生的成才规律,把心理健康教育提上重要议程。最根本的一条是要建立健全高校思政工作体制和机制,确保思政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长效性。
3.要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在工作层面上体现三个层次:一是强调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的工作格局;二是强调大、中、小学德育有机衔接;三是强调学校内部要做好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理念层面上,要树立三个理念,一是强调要以人为本,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全面推进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强调要全员育人,明确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课以及各门专业课都要发挥育德作用;三是强调要全面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者协同配合。在工作中既要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继承优良传统,又要根据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机制,不断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长效性上下功夫,努力将高校思政工作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新时期大学生党建工作漫谈 篇4
一、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1. 高校学生党员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几年来,高校发展学生党员的步伐明显加快。有些党务工作者不能严格履行程序、遵守纪律,在发展党员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拉关系、送人情、搞交易的不正之风。这些现象无疑使发展的学生党员质量大打折扣,使得部分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淡薄,价值取向功利化。当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以后,培训考核机制更加薄弱,在学生支部中普遍存在着“重入党前的发展,轻入党后的再教育”的现象。发展后就认为任务完成了,忽略了党员的再教育工作,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随之不再成为其追求标准,一些思想上深层次的问题也就暴露出来了,行动上松散,学习成绩直线下滑,大大损害了党在学生中的形象的问题。
2. 关于毕业生组织关系转移问题。
随着目前社会形势的变化,高校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难转移问题越来越明显。其一,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现在待分配的毕业生不断增多,待其毕业离校之后,我们很难联系到学生,而其本人也并没有积极主动地解决其组织关系问题,从而对该党员的管理教育也就搁置了。其二,现在社会上各种层次的单位较多,学生就业层次及选择余地较大,但近几年发现部分企业并未设置党组织部门,导致学生无处落实组织关系接收部门,大部分是自行联系接收单位,或等待单位解决,这就给党员的组织关系转移带来迟滞,给管理带来比较大的困难。
3. 拒腐防变思想意识有待加强。
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技术的普及和信息化的发展,学生的思想不像过去的学生那样单纯。他们无时无刻不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信息的冲击,这对广大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对高校的稳定与发展也构成严重的威胁。面对这样的状况,怎样做好发展新党员和对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在大学生心中构筑起一道拒腐防变、自觉抵制不良影响的思想防线,成为高校党组织需要解决的、刻不容缓的又一个新问题。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党员教育
1. 完善学生党组织机构,高度重视学生党建的重要性。
其一,加强学生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为战斗堡垒打造核心的组织建设。选拔思想觉悟高的人员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并针对当前支部书记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定期对党支部书记进行党的知识方面的教育和培训,结合实事加强其党性修养,强化党支部书记的政治素养,从而达到对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其二,在新形势下为了要加强对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必须加强支委会建设。在支部中让优秀的学生党员担任学生党支部委员,为学生党支部书记配备得力的工作助手,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学生党建工作特别是学生党员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让优秀的学生担任支部委员,协助党支部书记完成日常党内事务,在学生中树立典型的模范党员形象,带动其他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另外,学生支委还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党员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方面的问题,及时向党支部书记反映,从而达到党员教育管理的目的。
2. 以服务学生为重点,构建全面的管理机制。
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长期工作,是塑造心灵、提升品质的一项工程,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一两次轰轰烈烈的党性教育活动,也不能做一些华而不实的行为。我们要从小处着手,结合实际,明确党员培养管理的思路,逐步完善党员管理的组织制度,扎扎实实地提高党建教育工作质量。
第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生党支部的生活制度。健全组织生活制度能够较好地保证组织生活的开展,给学生党员的思想、学习、工作等各方面情况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进一步完善学生组织生活制度,保证在组织生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党员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觉悟。
第二,要在党组织中健全党组织的建设,保障党组织“三会一课”制度顺利开展。在党组织中成立了支委会、党小组,通过制度的约束,定期召开党员大会、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就党内的各项工作进行讨论、研究、安排。按时上好党课,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党员开展政治、理论教育,提高学生党员的理论水平。“三会一课”制度的坚持,有效加强了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第三,要建立健全党校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党校是党员教育的阵地,保证党员质量的关键在于培养教育。党校的制度建设完善了培训体系和两级管理体制,使党校培训规范化、制度化,进而保证了培训效果。
第四,要做好新生党员管理教育制度。对于新入学的学生来讲,新生党员是支部发展党员的楷模,是新鲜的血液,是整个支部的先头军。在以前的党建工作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这部分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但从近一段时间的发展情况来讲,如何对新生党员做好管理教育,是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而这就需要我们党组织进一步完善新生党员的管理教育制度。为了保障新生队伍的茁壮成长,我们党组织要建立合理的新生教育管理制度来保障。
第五,要加强指导,注重交流,建立上下贯通的工作纽带和平台。传统教育方式是单向教育,是组织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把被教育者当作被动接受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不够。在整个党建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了这些弊病,从先期的党性培训,到发展党员的党组织谈话,再到后期的党员教育培养,都多少存在着居高临下的感觉,让对学生党员的教育更增加了许多冰冷的色彩在里面,使其变得并不是那么生动化。为了避免党员教育中空洞的说教,我们要有意识地缓和居高临下的紧张氛围,建立上下贯通的工作纽带和平台,在教师中建立教书育人、以德施教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党员之间增加沟通交流的机会,多开展师生互动、支部共建的活动,以贴近学生实际的例子来启迪学生党员的思想,以英雄模范、身边典型事迹来坚定党员的共产主义信仰。
总之,高校肩负着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艰巨任务。新形势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我们要立足以人为本,切实做好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全面教育,把青年学生的特点同发展变化的实际结合起来,勇于探索和创新,不断总结新的经验;要树立科学发展观,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保证党员发展工作切实落到实处,运用先进的科学手段,更有效地做好学生党建工作,使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成为我党改革发展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2]蔡长水.执政党建设概论.九江出版社, 2008.
新时期大学生工作 篇5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路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这也向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为了应对新的就业形势,搞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本文探讨了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看法和建议.
作 者:谭真雄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湖南,衡阳,421008 刊 名: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 年,卷(期):2009 11(4) 分类号:G473.8 关键词:就业指导 社会实践 创新浅谈新时期的学生思想工作 篇6
一、学生品德的心理形成,是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重要环节
近几年,不少学生明显在日常行为中存在缺陷,如说脏话、举止粗俗、不遵守公共秩序、对人没礼貌、骄傲自大、唯我独尊等。究其根本,一是独生子女比例增加,家庭骄纵;二是学校放松了对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三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因此,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学校来说,加强学生品德的教育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是学生行为、举止规范的关键。
1.提高道德认识
组织学生利用班会、学校大会学习行为规范,学习学生守则,学习学生在校十不准,学习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学习有关法律、法规,使学生对道德规范有深刻的了解,概念清晰,在大脑中为个人行为正确与否做出相应判断,形成道德观念体系。这是行为规范的基础。
2.培养道德情感
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将教育融于活动之中,将文艺活动、体育活动、演讲、征文、庆典及特殊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形成教育活动系列化模式。以班级为单位,举行“三笔字”比赛,规划花草树木责任区,举办歌咏比赛,组织广播操、排球、篮球、足球、乒乓球赛,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开展文明学生的评比、文明班级评比、文明宿舍评比、优秀奖学金的评定,提高学生荣誉感;开展救助特困学生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增强学生责任感、友谊感。
3.培养坚强的道德意识
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要经常地贯穿于教育的始终。要有计划、有目标、有实践、有反馈。这样,有利于道德意识的形成,学生的思想才会稳定,良好的行为才能长久,不良的恶习不至于反复。
4.提倡良好的道德行为
利用班报、板报、读报栏,收看新闻,坚持用正确理论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褒善贬丑,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青春期教育势在必行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棘手而又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是早恋。进入青春期的男女学生,彼此吸引,感情处在朦胧状态,常常交往频繁,这是年龄结构的正常心理现象,它受到个体生活于特定的社会存在所制约。如果一个青年生长在良好的道德环境中,主要精力用在实现美好的理想上,那么,他对两性的心理活动,就自然会受到一定的抑制、约束,或仅有短期而微弱的表现。因此,疏导教育非常关键。笔者反对那种一见男女学生来往频繁就乱下结论的做法,也不赞成束手无策、听之任之的做法。笔者认为,应安排一名学生的教师、辅导员或其他工作人员分别找当事人谈心,用成年人的成熟心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早恋问题。对已明确恋爱关系的学生,可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全面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在加强学生青春期教育的同时,要支持学生建立正常的男女同学友谊,多开展集体性的文体活动与娱乐活动,减少男女学生单独相处的机会,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与个人抱负。
三、抓住学生对新事物好奇的心理,是信息时代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
信息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也给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带来了挑战。社会上流行的MP3、手机、电脑等时尚事物,令许多学生向住、追求,这是对新事物好奇心理的正常体现。笔者认为,必要的应用工具,如手机,电脑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完全可以使用。
学生的好奇心理还表现在迷恋上网。有些学生不能正确把握自己,由于迷恋网友,上当受骗。因此,要倡导学生不出入黑网吧,不进入不健康网站,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信息功能;不提倡网上交友,反对与网友见面等可能对学生造成伤害的行为;尝试在校园内建立网吧,将学生上网置于有效的监控之下,引导学生在网上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四、心理健康教育
不健康的心理,阻碍着学生的成长,制约着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矫正这些问题,仅仅依靠严格管理是不够的,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教育。应有品德高尚的专业人员或经培训的心理健康医生疏导矫正,不能流于形式。学生工作人员也应加强心理学的学习与探讨,使工作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学生的思想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正确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方法,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坚持贯彻下去。长此以往,才能显示出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效。
新时期如何做好学生党建工作 篇7
关键词:新时期,学生党建
大学生党建工作主要包括学生党支部建设、学生党员发展和对学生预备党员继续教育、考察等。通过有效的措施和制度建设, 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党支部在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切实抓好学生党建工作, 努力保持学生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 不断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 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础工程,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坚持以人为本, 进一步明确学生党建工作理念
在学生党建工作中, 我们应始终坚持一个工作理念, 即坚持把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贯穿在学生党建的各个过程。高校党委应该围绕学生的成长成才, 不断拓展服务领域, 创新服务手段, 丰富服务内容, 真正在学生党建工作的实践过程中做到“执政为民”, 从而落实好、实现好广大青年学生的根本利益。
一要夯实基础, 为做好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依据。应把了解学生基本情况作为学生党建基础性工作, 常抓不懈。一是分类建立学生档案。各党总支要分类建立全系学生基本信息、贫困学生党团干部基本信息、毕业生基本信息、学生党员基本信息、学生干部基本信息、入党积极分子基本信息等数据库。所建各类数据库基本信息要全面、清楚。二是各党总支要建立“下去、了解、记录”的制度。学生政治辅导员和学生党员要深入到学生中去, 了解掌握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思想等情况。学生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党员均要及时做好谈话记录, 并要求各班对谈话对象的情况也做好记录, 以便进行监督检查。
二要畅通渠道, 健全学生党建工作网络。主要通过以下渠道:一是建立多级责任网, 即“总支书记 (副书记) ——学生政治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学生党员负责人”的多级责任网;二是公开联络方式, 即在学生中公开总支书记 (副书记) 、学生政治辅导员的家庭电话、手机号码、电子信箱地址等;三是畅通学生反馈信息渠道, 要求学生党员到班级了解学生状况, 并及时上报;四是建立党建工作调研制度, 深入学生中主动找学生谈心交心, 定期接待学生, 或者开展问卷调查等活动。
三是坚持教育、管理和服务并重的方针, 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一是全面关心弱势群体学生。各党总支要坚持以服务弱势群体学生为重点, 对学生中的弱势群体给予特别关注。对于学习困难、心理困难、经济困难的学生定期谈话, 给予多方面的资助, 并及时与学生家长联系, 共同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二是积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好就业前的指导、培训, 多方联系就业单位, 使学生满意, 让家长放心。三是无论学生在什么时间有什么问题, 我们都能主动热情地提供有效的帮助。
二、坚持“十六字”方针, 切实做好学生党员发展工作
在学生党员发展上, 要坚持立足于“早、细、实”三个字, 并做到“严要求、严管理、严把关”。
一是针对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 立足于一个“早”字。通过采取“早教育、早选苗、早培养”的措施, 将学生党建工作的重心前移。在新生入学时, 就对他们进行入党的启蒙教育和生动活泼的革命传统教育;对表现突出并已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经考察入党动机比较端正的同学, 及时定为入党积极分子, 进行有计划的重点培养;对学生中表现比较突出并经过一年以上培养考察的入党积极分子, 不失时机地列为发展对象, 符合党员条件的及时吸收进党内来, 以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二是针对入党学生的心理, 立足于一个“细”字。要做到全面了解学生入党愿望的强烈程度、入党动机的纯洁程度和入党意志的强弱程度。对一年级学生广引导, 进行普遍教育, 以便早发现、早选苗;把入党积极分子送入党校学习, 并通过联系人进行继续培养, 以促其不断成熟;把发展对象纳入考察重点, 以便成熟之后好发展;对预备党员进行后续教育, 以促其思想政治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对正式党员进行实践教育, 以增强其党性修养。
三是针对提高学生党员政治素质, 立足于一个“实”字。要扎扎实实开展学生发展党员工作, 就要着重加强学生党员的政治思想素质教育。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学生会、进社团、进网络、进学生寝室、进大型活动, 力求做到以学生党员发展增强学生政治素质, 以提高学生政治素质促进学风建设。切实做到哪里有学生, 哪里就有党组织的身影, 哪里就有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齐头并进, 形成了立体交叉、互联互动的工作状态。
为保证“早、细、实”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各党总支要坚持“三严”标准。一是严要求。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 不仅要求他们政治上带头进步, 而且要求他们在学习、工作和各项活动中都起模范带头作用。二是严管理。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 都要配有专门的联系人负责教育、培养和监督、考察工作。学生支部党小组还要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 如谈话制度、思想汇报制度、征求意见制度、考核制度等, 以便对其实行规范而严格的管理。三是严把关。为保证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各党总支要始终坚持严把入口关, 注意吸收那些政治信仰坚定, 学习目的明确, 愿意为祖国和人民献身的优秀分子入党。
三、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改进学生党建工作方式方法
坚持以学生党员政治素质教育为切入点, 以行为规范为着力点, 以学生党员公众形象的塑造为结合点, 以学生党支部自身建设为立足点, 全面促进学生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先进模范作用的发挥。
一是坚持做到“五个结合”, 加强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强调知行合一, 以增强教育的目的性;坚持正面灌输教育与搞好自我教育相结合, 以增强教育的互动性;坚持教育与开放教育相结合, 以增强教育的生动性;坚持教育与严格党内的政治生活相结合, 以增强教育的严肃性;坚持教育与典型教育相结合, 以增强教育的真实性;实现以党建促教育、以党建促培养、以党建促育人的目标。
二是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在学生党建工作中, 始终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坚持以校园文明建设为抓手, 以基层文明教育为突破口, 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实践中看人生观价值观是否正确科学, 重点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社会主义的信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党和政府的信任是否坚定;看思想政治素质是否经得起实践的考验, 重点看知行是否合一;看学习成绩是否合格, 重点看学习动机是否端正;看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是否起模范带头作用, 重点看平时是否严于律己。
三是建立党建科学管理制度。各党总支要通过把学生党建工作的要求形成为一项制度, 以此来规范和约束学生党建工作的行为, 确保学生党建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要建立学生党支部工作制度、学生支部党小组工作制度、学生党支部党员组织生活会制度、学生党支部民主生活会制度、学生党员管理考核制度、学生党员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学生党员联系人制度、学生党员接待制度、学生党员下班制度、入党积极分子管理考核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四是要充分发挥学生支部党小组的作用。在学生党建工作中, 各党总支要加强学生支部党小组建设, 注重发挥学生支部党小组的作用, 制定相应制度, 明确学生支部党小组的工作职责:1、必须完整记录该班学生选为建党对象、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校培训、选为预备党员以及转为正式党员的时间;2、必须认真考察该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情况, 并经常向支部作工作汇报;3、在推荐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时, 必须事先与班主任进行工作联系, 认真听取班主任、学生群众意见, 并对推选人员进行资格审查;4、在表决时必须客观公正, 不得徇私, 对支部负责;5、有接受群众监督和定期召开党小组会议的义务等。
五是要建立学生党员联系制度。要求学生党员联系入党积极分子, 负责培养考察;学生党员联系一名学习困难学生, 进行“一帮一”, 负责提高成绩、取得进步;学生党员联系一个班, 负责指导班风、学风建设;正式党员联系预备党员, 负责教育提高。要求全体学生党员在学习和生活的实践过程中, 增强党性修养, 增强全面发展意识, 增强服务意识, 增强责任意识,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党员的整体素质, 充分发挥了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不断增强了学生党支部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新时期大学生工作 篇8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指出, 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是德育工作的龙头, 对德育工作起着导向和定位作用, 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是大学生中的优秀群体, 他们一般既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 又拥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后备军中的中坚力量。目前,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 面对新情况、新形势、新任务, 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 如何更好地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是高校党建工作者认真考虑和努力实践的重要问题。
一、加强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加强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内在要求。
新时期, 党的教育方针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规定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培养目标。大学生有着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的创造力,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更是其中的优秀群体, 他们在政治上要求进步, 组织上积极靠近党, 思想上愿意为党的事业奋斗。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广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 不仅使他们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而且用其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健康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在接受理论教育和三观教育的同时, 也让他们学习和认识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和基本经验, 使他们对党的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更加拥护党的领导、更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因此, 加强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 有利于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
2. 加强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是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内在需要。
当前, 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 高等教育的组织形式、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 建立在大学生日常管理基础上的大学生党建工作也相应地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如何在保持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 不断促进大学生党建工作质量水平的提高, 实现大学生党建工作与高等教育事业协调发展是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加强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是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必然要求。
高校党建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高校党组织是高校的政治领导核心, 通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其核心地位。党对高校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毛泽东曾说过:“加强党的建设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 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 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邓小平也说过:“党的领导是不能动摇的, 但党善于领导。”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党的领导和党对建设历来是同党的任务, 同党为实现这些任务而确立的理论和路线联系在一起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上说:“党要适应这样的新形势,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更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实现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 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能够教育、团结广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 不断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 增强勤奋学习、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严格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 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先锋模范作用, 用其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实际行动带动其他学生成员, 使广大学生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 增强党组织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进而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
4. 加强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是保证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强健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等等。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 更应该具备各方面的素质, 而且还要比一般学生要求更高。加强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保证大学生健康良性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党员学生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较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和基本经验, 使他们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决心, 坚定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路的信念, 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从而不断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 (2) 党组织明确要求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不断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增强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学习的目的性, 将科学知识内化为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 不断培养其创新精神。 (3) 党组织要求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掌握基本运动技能, 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不断增强其身体素质。 (4) 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通过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进行意志锻炼, 能增强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形成健康、强大的心理素质。
二、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当今信息网络化、世界经济大开放、国际人才大竞争、多元文化大汇合的背景下, 大学生的政治需求更加直接、成功渴求更加明显、主体意识更加强烈、文化需求更加多样。但是, 由于大学生自身和高校党建管理工作的原因, 因此,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1. 大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力量较为薄弱, 政治辅导员队伍综合素质亟须进一步提高。
长期以来, 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基本上都是由院系党总支副书记分管, 院系团委书记参与, 政治辅导员具体负责。这些专兼职思想政治教育者由于忙于日常事务, 难以把党建工作与其他学生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安排。政治辅导员是党建工作中的特殊队伍, 他们与学生联系最多、接触最频繁、相处时间最长, 因此是学生党建工作一线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但是, 目前有些高校片面追求辅导员的高学历, 而忽视了对他们政治素质的提高, 出现了一些政治辅导员的政治面貌、政治素质和自身修养不能满足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需要, 对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2. 部分学生党员理论素养不够, 理想信念淡化;
少数大学生入党动机不纯。近年来, 在校大学生的数量和比例逐年提高, 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大学生党员在入党之后, 放松了对政治理论的学习, 对党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全面, 对党的新理论政策缺乏正确认识, 甚至有个别学生党员认为入了党就等于进了“保险箱”, 比其他同学高人一等, 不再需要政治理论学习。与此同时, 在大学生入党动机上也出现了复杂化的现象。入党动机既有理想主义色彩, 又有功利主义成分, 少数同学把入党当做增加自己获奖评优的砝码, 对外炫耀的政治资本, 甚至是获取个人政治经济地位的捷径。这些错误思想的存在, 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党建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3. 大学生党员教育机制不够完善, 培养缺乏连续性和长期性。
高校党组织普遍存在对大学生党员重发展轻教育、重结果轻过程、重前期培养轻后续教育的问题。有些党组织在发展一批预备党员后, 就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下一批要发展的对象上, 对新发展的预备党员教育培养不够全面;有些党组织在发展党员时, 往往重视入党前的教育、培养和考核, 而对大学生入党后的继续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重视, 致使部分新党员在发展前后判若两人:入党前拼命干, 入党后松一半, 转正后就不干。在对新党员发展教育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党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降低了党在学生中的威信, 不利于高校党建工作的发展。
4. 发展党员过程中标准把握不够全面, 片面追求增加数量, 忽视提高质量。
随着高校党建工作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党员发展数量不断增加, 发展力度不断加强, 支部建设日趋完善。但是, 在吸收新党员时, 存在单纯地以学习成绩的优劣来代替政治立场、理想信念的要求, 并且很难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深层次的了解, 也较少有机会考验发展对象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党性表现。有些高校盲目地追求党建工作统计数据, 将学生入党申请率、培养率、发展率及支部数量作为衡量党建工作的重要指标, 甚至个别党支部为了完成交给的工作任务, 片面追求党员数量的增加而忽视党员质量的提高。
5. 大学生党员教育形式单一枯燥, 教育内容缺乏时效性。
首先, 教育形式单一, 缺乏多样性。部分高校的基层党组织一直采用学习文件、听取报告、参加活动等单向灌输的学习形式, 教育手段单一、枯燥、滞后, 这与内容丰富、快速便捷、开放式的网络教育形成鲜明的对比, 大大降低了学生党员对党组织活动的参与热情。其次, 教育内容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党员教育与社会问题、时事政治、学生党员自身问题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缺乏感染力和说服力, 从而对党的教育产生了困惑。
三、加强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实施途径
1. 树立观念、增强责任,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党建工作队伍。
政治辅导员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实践者, 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做好发展大学生党员工作的根本保证。要建设好这支队伍, 必须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相对稳定、合理流动”的原则, 注重政治辅导员以下几个方面素质的提高:一是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 要具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和解决问题;二是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紧迫感, 要尊重学生, 关心学生, 对学生党员的思想变化明察秋毫, 通过教育及时把学生党员的某些不良想法消灭在萌芽之中;三是渊博的教育理论知识, 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把握党的方针政策, 懂得教育学原理, 了解心理学知识以及熟悉专业知识和各学科知识;四是良好的心理素质, 要有坚强的意志, 优良的品格, 广阔的胸襟, 以平静的心态对待每一件事情。只有具备这些素质能力, 才能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得心应手, 更好地解决学生思想中的深层次问题, 更好地促进党建工作的发展。
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契机, 加强大学生的入党动机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加强大学生理论教育提供了精神力量和丰富内容。要努力做到:首先, 要加强大学生的理论信念教育, 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 引领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并对他们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教育。其次, 充分发挥党校、业余党校和“两课”的作用, 加强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理论教育和思想意识教育。最后, 注重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除了对他们进行党的专业知识教育外, 还要结合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教育。可以在召开党的组织、民主生活会时请表现良好的积极分子列席会议, 从中得到教育。
3. 加强教育管理的连续性, 做好大学生党员培养的衔接工作。
入党前的培养教育是保证党员基本素质的基础, 入党后的教育管理则是保证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前提, 也是入党前培养教育的延伸和提升。因此, 我们一方面要做好发展前的培养教育, 另一方面要重视发展后的教育管理;一方面要做好高中与大学的衔接, 即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在高中阶段向大学阶段流动过程中的培养衔接工作, 另一方面要做好大学与社会的衔接, 即大学毕业生入党积极分子在大学阶段向社会工作单位流动过程中的培养衔接工作。
4. 坚持和完善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标准, 提高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质量。
党员质量是党的生命线。保证党员质量, 必须严格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和选拔机制:首先, 坚持发展党员条件, 细化大学生党员选拔标准。考核申请入党学生是否为入党积极分子, 对他们既要注重考察思想道德品质、入党动机和学习情况, 又要考察平时表现和群众基础, 更要考察在重大政治问题及关键时刻的立场和态度, 不能片面强调学习成绩, 将其作为入党的唯一衡量标准。其次, 严格入党程序, 用制度规范发展程序。在发展大学生党员过程中, 按照党章要求坚持标准, 保质保量, 坚持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成熟一批、发展一批”。同时, 正确处理发展质量和数量的关系, 既不可因追求数量而降低标准, 也不能只强调质量而延缓发展。
5. 丰富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创新大学生党员再教育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 党员教育方式也要不断地创新, 运用一切行之有效且富有教育意义的工具和手段, 把说服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 把宣传教育与体验教育结合起来, 让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轻松活泼的形式中接收党的教育, 提高思想认识, 坚定政治信念。如通过座谈、心得交流等形式把教育方式由原来的单向灌输转为双向交流;通过组织外出参观、开展实践活动, 让他们深入社会生活, 增强党员意识、树立党员形象;通过开展各种专题教育活动, 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优势, 探索网上教育形式, 建设互联网上的“红色阵地”, 让他们通过更多、更新的渠道接受党的教育。同时, 还可以创新大学生党员再教育模式, 如建立《学生党员成长档案》、实施党员量化考核制度、建立健全的监督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式实现大学生党员的再教育。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 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 总是把青年看做是推动历史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因此, 培养一批政治觉悟高、业务素质好、工作战斗力强、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大学生党员, 是关系我党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千秋大业的一件大事。因此, 新时期我们要大力加强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 不断为党补充新鲜血液, 使我们的党能永葆青春, 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王传旭.从战略高度重视大学生党建工作[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 .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4]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5]雷兰菊.关于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 2009, (4) .
[6]陈小军.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J].镇江高专学报, 2008, (4) .
[7]马蓓蕾.新形势下对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思考[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 2009, (9) .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研究 篇9
1 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是新时期的必然要求
1.1 新的历史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抓好大学生党建工作。
世界格局的变化以及西方分裂主义势力思想以及文化上的渗透, 再加上我国现在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 导致现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抬头严重给大学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让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极大偏差;贫富差距的拉大、“富二代”、“官二代”以及大学生就业等社会问题的凸显导致学生心态的变化, 进而产生对社会主义前途的动摇;网络这把双刃剑, 在带给大家信息与方便的同时, 也呈现了很多问题。诸如封建迷信, 反动信息, 色情暴力等等, 造成学生思想的混乱。因此党的建设情况将直接影响到我们能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胜利, 而当代大学生作为党的事业接班人, 在这一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
1.2 高校的重要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聚集人才的基地, 是知识创新和科技开发的重要基地, 也是传播文明和维护稳定的重要阵地。高校能否培养出具有过硬政治素质的合格人才, 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前途和命运, 决定着我们党的兴旺发达[2]。1957年11月毛泽东在莫斯科向中国留学生讲过:“世界是你们的, 也是我们的, 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 正在兴旺时期, 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在大学生中, 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 发展优秀青年学生入党, 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任务。
1.3 大学生的特殊性也要求我们必须加强高校党建工作。
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时期, 他们思维敏捷, 喜欢思考, 敢于开拓进取, 但是因为他们还年轻, 人生观, 世界观还不是很成熟, 对于很多问题看得不是很透彻, 一部分学生党员在某些重大理论问题上认识还比较模糊, 缺少党内生活以及社会实践的锻炼, 因此为了促使青年大学生尽快成长起来, 让他们拥有更高的政治觉悟, 树立远大的理想以及正确的人生观, 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
2 大学生党建工作现状分析
据统计, 截至2010年12月31日, 全国在校大学生党员总数为251万人, 近年高校每年发展大学生党员人数均超过全国发展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一, 学生党员已经成为我们党新鲜血液的重要来源[3]。由此可见, 高校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党建工作是很有成效的。但是, 我们必须承认当前的高校党建工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的:
2.1 单纯形式上入党, 思想上却没有入党。有很多大学生对于理论学习很浮躁, 基础不够扎实。对于党的理论知识并不是很了解, 只是泛泛的去记忆, 没有真正去思考理解, 甚至某些学生党员的理论水平还不如那些关心政治的非党同学, 政治觉悟不高, 缺乏科学的
2.2 入党动机不纯, 思想上盲目性、功利性很强。学生入党存在着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很多学生仅仅是把党的理想信念放在口头上, 更多的是把入党当作一个就业的条件保证。入党动机的多元化, 功利倾向严重也导致了大学生党员政治信仰的不够坚定。以笔者所在的单位为例, 每年大一新生递交入党申请书都很积极, 可是笔者在调查后发现, 真正思考为什么要入党以及入党究竟要干什么类似这样的问题的学生很少, 学生们总是在盲目随大流。
2.3 学生党员的身份意识淡薄, 部分学生党员很少能够主动意识到自己的身份, 在平时的学生生活中只是承担一个普通学生的角色, 党员角色意识不是很明确, 表现不积极, 缺少应有的关荣感和责任感。
2.4 学生党建工作形式单一, 当前各高校大多采取集体学习或者党校组织等形式, 缺乏有效的载体以及实践相结合的形式, 当然这也是受困于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环境, 空间, 经费等种种因素。
2.5 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存在问题, 一个是教育方法过于的简单, 只是单纯的自上而下的灌输, 没有一个互动环节;二是, 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是很强, 时效性也不好, 并没有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提供更新、更多、更有说服力的教育。
3 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党建工作的主要措施
3.1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入党信念和远大理想。
理想信念是党建工作的源头和基础, 我们要帮助学生解决“为什么入党”的这个根本问题, 在现代社会, 大学生易于接受各种新的信息以及新生事物, 因此必须加强党的理论系统学习以及时事政治的学习, 真正让大家做到“真学、真懂”, 同时, 还要通过一些重大活动进行党史教育, 像哈工大每年的“12·9运动”纪念活动、“支部大舞台”活动等等, 树立优秀的学生党员榜样, 让普通同学感受到党支部战斗堡垒的作用, 进一步坚定入党的动机和入党信心。
3.2 完善监督机制, 增强学生党员先进性。
认真落实监督机制, 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党员工作进行检查考核, 保证纪律的严明性, 实事求是地结合大学生党员实际情况, 制定出相应的考评标准, 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客观的考评。另一方面党组织应该发挥群众监督作用, 在党员发展以及评议等重要环节的时候, 多多听取群众意见。同时要不断改革学生党员教育方式, 增强党员先进性。首先要紧跟形势, 增强大学生党员的政治责任意识, 党建工作必须与时俱进, 紧密结合实际, 改革课堂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 以生动活泼、互动、探讨的开放模式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和教育, 增强大学生党员的政治责任意识[4]。同时要以把红色教育作为党建教育的核心内容, 努力培养大学生党员的爱国奉献的精神, 让大学生常怀感恩之心, 努力报效祖国, 无私奉献, 全面发展。
3.3 加强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学习。
对于已经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学生, 我们仍要对其进行继续教育, 如果没有有效地继续教育, 就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党员。我们要根据青年学生在入党前, 入党时以及入党之后出现的不同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5]。规范组织生活的制度, 做好党员的考核和监督;另一方面, 加大对党支部活动的建设, 增强党支部的活动, 同时要不断探索新时期下支部工作的新方法。
回顾党的90年风雨历程, 我们看了辉煌的成就, 也看到了坎坷的岁月。实践证明, 我们党取得的一切成绩都和党的建设分不开的, 而在这其中青年学生又成为了主力军, 因而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党的发展, 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是一项复杂、艰巨而又重要的工作,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 大学生党建工作中原有的一些方式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 因而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大学生党建工作机制, 作为从事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我们更应该本着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努力书写新时期下大学生党建工作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胡锦涛.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ldhd/2011-07/01/content_1897720.htm
[2]马军成.对提高大学生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3) .
[3]郭霞, 白莉.关于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员现状的思考[J].思政讨论, 2009 (6) :27-28.
[4]朱冰.新时期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J].南方论刊, 2009 (6) :30-32.
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 篇10
1. 辅导员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的契合度
1.1 工作职责的契合度
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就是根据这一要旨提出的, 高校辅导员直接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 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 辅导员工作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 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 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1]。学生党支部书记的工作职责要求其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责, 全面系统地完成工作任务, 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和政治敏锐性, 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进行正确的政治选择,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因此, 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与学生党支部书记工作职责的契合度较高。
1.2 学科知识的契合度
格罗斯曼 (Grossman) 指出学科知识 (subject matter knowledge, SMK) 不仅指关于某一学科的内容知识 (Content knowledge for teaching) , 而且包括关于该学科实质性的 (sub stantive knowledge for teaching) 和文法性的 (sy ntactical knowledge for teaching) 知识[2]。在我国, 思政辅导员的招聘录用坚持“高标准、多渠道、公开化”的选聘原则, 严格选聘标准、规范选聘程序、优化选聘内容, 专职辅导员原则上要求中共党员, 一般应具有思想政治或管理类硕士及以上学位。高等院校学生党支部书记在支部中处于领导地位, 在支部建设和发展中起着关键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这就要求支部书记要掌握党的先进理论知识, 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能力, 基于此, 辅导员与学生党支部书记的学科知识胜任力有很高的契合度。
1.3 身心状态的契合度
面对朝气蓬勃、思维敏捷、意识超前的大学生党员队伍, 相比较与其他专业老师, 辅导员普遍较为年轻, 更有精力和活力去开展大学生党支部活动。而且辅导员与广大学生朝夕相处, 最清楚同学们的思想动态和所思所想。面对辅导员, 大学生也往往更容易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有利于党群交流, 信息沟通, 促进支部科学发展。
2. 辅导员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的胜任度
2.1 党性修养胜任度
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优秀的道德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与高校学生支部书记必须是“政治素质好、党性强、群众观念强、作风正, 富有奉献精神、不计名利, 勇于开拓创新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同时也比较熟悉党务知识的同志”相吻合。因此, 辅导员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先锋引领作用, 切实地将党建工作落到实处, 保证支部的纯粹性和纯洁性。
2.2 职业素质胜任度
为了能科学地应对各种复杂局面, 扎实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我国已系统建立了辅导员队伍培训体系, 全面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经常性地通过集中培训、定向培养、重点资助等形式对辅导员进行系统轮训。所提升的思政理论水平和职业能力有助于辅导员更好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书记,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党支部吸收党的先进知识, 维护基层党组织的稳定发展。
3. 新时期做好学生党支部书记的几点对策
3.1 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理论学习
《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 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3]。为了使学生党支部能科学及时地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宣传和执行党中央、上级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 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 作为学生党支部书记, 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辅导员定期举行集体党建学习会, 学习科学党建前沿知识, 掌握最新党建理论。并根据新情况、新问题, 经常性地深入学生中调研, 带头组织学习党的先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 辅导员也应及时全面地将所学内容因材施教并实践性地运用到支部民主生活学习会上, 帮助党员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在大是大非问题上, 保持政治上的原则性和思想上的纯洁性。
3.2 科学合理建构学生党支部设置模式
以往, 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党支部的设置模式是低年级以年级为单位设立学生党支部, 有条件的高年级以班级为单位设立学生党支部。在实践过程中, 该模式存在着学院各年级之间实际情况不平衡、跨专业学生之间互存陌生感等不利因素。为了使支部能更加稳定、有延续性, 经济管理学院逐步探索学生支部建在专业上的科学设置模式:不分年级, 由专业相同的班级组成党支部, 党支部书记由学院辅导员担任。基于此模式, 支部工作相对较为集中和有针对性, 各支部每年新老学生党员更新一次, 学生党员更加了解支部的组织结构, 更有向心力地参与专业支部的活动。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党员的科学培养, 为做好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3 加强党支部建设和科学发展
学生党支部书记要带头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 加强和改进学生党支部自身建设, 提升学生党支部战斗力和凝聚力。根据党章的要求和规定, 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各学生党支部均制定了符合支部发展的党建规章制度和条例, 以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对学生党员进行组织、领导、监督、培养和执行纪律等方面的约束和管理。
要认真开展组织生活, 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各学生党支部定期组织学生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提高学生党员的政治觉悟, 增强党员的组织观念, 宣传党的要求和主张;通过支部成员了解支部所在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想法, 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要围绕党章的要求, 充分、民主地保障支部成员的各项权利。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各学生党支部坚持做好支部成员履行党员义务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紧密结合各支部学生党员队伍的实际和发展现状, 诊断学生党支部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学生党员中存在的与党员先进性要求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 不断创新和改进党员先进性教育、管理的内容和方式方法。
3.4 规范大学生党员培养和发展的程序
在大学生党员培养和发展工作思路上, 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各学生党支部坚持将重心转移到低年级, 建立“早选苗、早培养、早发展、早使用”的工作机制, 积极慎重、保证质量地加强学生党员发展工作。
学院各学生党支部坚持把学习情况、工作情况、生活情况与思想政治素质, 一贯表现和关键时刻的考验, 以及支部考察与群众评议等意见综合起来分析。在党支部严格考察、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把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学生及时吸收到党内来, 科学有序地扩大学生党员队伍。
同时, 各支部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教育, 通过党课教育、形势报告、专题演讲、参观访问、奖罚激励、荣誉激励等多种方法启发和调动入党积极分子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 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综合素质。
3.5 创造条件加强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和培养
学生党员是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重要力量, 也是在学生中具有威信和信服力的佼佼者, 学生党支部书记应高度重视学生党员入党后的后续教育和培养。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各学生党支部按党章要求配备一定数量的学生党员担任支委。在日常的政治学习、民主生活中, 有的放矢地让学生党员干部去组织、安排。让他们在党组织工作中得到更大的锻炼, 同时采取党团联培等方式, 主动推荐学生党员到学生中去担任学生干部, 磨炼学生党员的工作能力, 保持与学生群众的密切联系。
在支部, 支部书记还应更多地关心支持没有任职的学生党员, 可以在已有的党员岗位之外, 根据社会发展新态势和学院、支部发展的需要, 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党员志愿服务岗位, 让这部分同学去“竞聘上岗”,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学生。
3.6 高度重视应届毕业生党员的流动性教育
在新形势下, 支部书记应高度重视应届毕业生党员的流动性教育, 对于党的组织关系尚挂靠在支部的应届毕业生党员管理, 应完善流动性党员管理机制。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各学生党支部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开展党建工作, 为党员学生提供一个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又能群体互动的教育交流的平台, 使网络成为思想教育和支部成员科学管理的重要阵地。同时, 由于其实习、生活流动性较频繁, 各支部明确要求应届毕业生流动党员要定期向党支部汇报思想、工作、生活等情况。通过科学管理, 确保应届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思想先进性和组织纪律性。
胡锦涛同志指出, 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4]。当前, 大学生正成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中坚力量。培养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党的事业的可靠接班人是当代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高校学生党支部直接面对的是大学生, 是党在学生工作中的得力助手, 是根植于学生中的战斗堡垒。支部建设是否科学、到位, 党员素质是否正统、向上, 直接关系到学生群众对党的基本判断和评价。因此, 学生党支部书记需要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 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应对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
参考文献
[1]高校辅导员知识技能ABC编写组.高校辅导员知识技能ABC[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6-11.
[2]徐章韬, 龚建荣.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机融合[J].教育学报, 2007 (6) :34.
[3]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1) :44.
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析 篇11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
(一)高校学生管理基本内容
按照2005年所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1.管理道德理想教育
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其首要的基本工作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以及理想信念的培养,这是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原则中分解、提炼出来的。因此,要重点进行强化育人工作。一般而言,学生管理工作多从校园文化建立上着手展开,为高校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精神环境,从日常生活的氛围中培养高校学生的道德理想。[2]
2.维持校园内外活动秩序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进行校园内外各项活动以及秩序维持的重要手段,因此学校应该适时地给予一定的支持与帮助。这样更利于学生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共同构建和谐守法的校园环境。[3]在进行学生自主管理工作过程中,学生要严格遵守各项公民道德规范以及校园的管理制度,无论是校园内还是校园外所举办的活动,都必须按照程序获得学校批准同意,并接受学校的监督、管理。
3.共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执行,如以《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作为确立高校学生权利与义务的准则,严格按照规定内容展开学生的各种处罚,确保执法的公正合理性,将高校依法治校的原则发挥到极致。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006年我国高校在校学生超过2300万,入学率达到21%,进入高校教育大众化阶段。但是在我国高校教育不断高速发展的同时,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出现了一些问题。[4]
1.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不健全,偏离基层,相对滞后
当前高校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间的权利利益关系逐渐进入复杂阶段,需要更加具有法律规范效益的制度来进行调整、改革,而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却严重不健全,存在许多空白以致影响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多为应急处理的临时性“通知”、“条例”、“办法”等,不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权威性。与此同时,高校学生管理体制重心发生偏离,按照系别、班级以及专业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学分制学生管理制度,逐渐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推向了学生宿舍管理层面,脱离了管理体制的基层。
根据新时期的社会特点,各大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都开始了新的探讨转型,却深受相对滞后的学生管理制度制约。许多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仍然实行“专兼管理”,笔者曾对华中某大学院校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模式调查,结果如下:
表1 华中某大学院校学生“专兼管理”模式工作情况调查表
■
由上表各项数据分析可得,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观念过于陈旧落后,多存在临时性的管理行为,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科学性。不同分系进行的学生管理工作,给学校整体管理增加了难度,且难以达到一定的管理效果,反而呈现出学校管事不管人的特点,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加上缺乏管理队伍构建意识,很难通过单一的学生管理模式达到预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果。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存在严重的问题,是进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的重点。
2.高校学生管理方法过于陈旧
当前各大高校普遍实行的管理方法依旧是金字塔式的行政命令结构模式,主要就是通过上级向下级传递指示,下级按照要求向上级汇报管理工作。这种控制性较强的管理方法,难以实现培养优秀高校管理人才的目的,也严重忽视学生自我管理教育的机会,使得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下,仍然存在自我管理教育以及自我服务意识较差的现状。这样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难以培养出大批冷静理智,独立自主,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与可塑性的优秀人才。
3.网络时代带来的全新管理工作挑战
网络的逐渐普及为各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一轮的挑战,对于高校学生而言,网络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获得知识信息,开阔自身的视野,促进思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较强的竞争、创新意识,丰富文化精神世界,但是由于网络自身的虚拟性以及隐蔽性,能够传播一定有害的信息,坏人利用网络平台对高校学生的思想、价值观、道德理念等进行污染,严重影响高校学生的正面教育培养。这样就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是急需进行新的改革措施的原因之一。
二、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创新措施
(一)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创新改革
首先,完善建立高校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重新修订,形成具有持久性、可操作性的管理规定,逐步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同时还需要根据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特征,重新设置高校学生管理机构。管理工作统一由一个大部门进行综合协调管理,并分工安排下属办公室直接展开学生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多方面展开学生管理工作,利于学校资源的整合及统一管理。
其次,明确高校与学生间的法律关系,主要是把握好学校与学生间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具有一定的法律性质。[5]学校是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序地展开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这注定了双方地位的不平等性与强制性,呈现出纵向管理与服从的特点。但是在民事法律上,双方又是平等的,主要表现为学生入学要上缴学费,毕业后自主进行就业选择,学校为学生提供有偿的指导、帮助、服务。将学校与学生间的行政民事法律关系确定好,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既科学合理又满足了法制特点。
再次,还需要完善学校的管理,以维护高校学生的合法权益。各大高校所实行的法制化,是对学校管理权力的制约手段,更是保证民主的主要措施。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学校对学生实行的管理制度,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如建立学生为主的学生违纪处理委员会以及学生申诉机制,由学生进行严格监督,保证学生处分的程序、证据的正当合理,以及处分的恰当,避免学生同学校间的不必要沖突。而且,还适当允许学生参加学校管理制度措施的讨论制定过程,以便制定出合理合法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如学生评优的管理办法措施、学生违纪处理等制度。
(二)坚持以人文本,实现全面统筹的可持续管理
在新时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应该以命令式为主,而更应该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建立新的以人文本,全面统筹的可持续学生管理工作办法。这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关心、理解与信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发挥创新主动性,将学生日常的思想、秩序、勤工助学、就业指导等工作顺利完成,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观理念融入学生管理工作中,以德育人,帮助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社会与责任,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
(三)适应网络化的学生管理观念
针对目前网络全球化的现状发展,首先要从根源上转变高校学生管理理念,接受现代化管理措施,将学校信息选择功能进行整合,将学生管理工作推向现代化发展进程。同时,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还应当积极适应网络的多元化,无论是文化思想还是道德、价值观,都要主动引导学生正确面对,选择网络中正确、科学、有用的知识进行学习交流,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教育。
三、结语
在竞争日益加剧的新时期,为了更快地适应新挑战,就必须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一定的改革创新,探寻出科学、合理、有效的高校学生管理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建科.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初探[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6-19.
[2]吴正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25-26.
[3]白海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及专业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66-68.
[4]闫晓楠.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10):83-84.
[5]易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J].科学管理,2013.
[责任编辑:钟岚]
新时期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思考 篇12
一、网络时代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德育教育目标模糊
德育目标是整个德育工作的方向指引,德育教育目标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德育工作实效。现行的德育目标过于注重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的记忆,重视将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忽视引导提高学生面对社会不良现象的能力。更多的是在宏观层面上对学生提出要求,而恰恰忽略了作为构建主体的大学生自身的道德建设需要,德育目标过于模糊,缺乏针对性。[1]
2)高校德育教育内容滞后
道德教育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它反映并试图解决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在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德育内容因为新的学习环境的出现也会发生改变。但是,现行的高校德育教育内容仍以单纯的知识说教为主,忽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培养,教育内容滞后。
3)高校德育教育方式单一
在高校的道德教育实践中,仍是将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角色和地位沿用传统的德育模式的道德说教,道德教育传授方式和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很好地把握网络环境下的道德教育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也就难以发挥网络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高校德育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首先,大学生在对网络的认知上存在盲区和不足。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缺乏监控,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不良的信息。大学生思维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思考问题往往从自我出发,对于外界的诱惑难以抵制,从而影响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由于自身认知的局限,使得高校的德育工作难以高效的开展。
其次,高校德育工作师资队伍建设薄弱。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带来,部分德育教师难以及时更新观念,对网络带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和机遇认识不够,不能充分地利用网络辅助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高校德育教育队伍不稳定,缺乏专业化和职业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
最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复杂性给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挑战。高校德育工作离不开社会大的背景,网络安全缺乏保障,目前的社会环境、校园环境以及网络环境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德育教育的创新策略
1)提高学生自身的网络道德素养
高校学生应自觉树立正确的网络媒体理念,全面客观的认识网络媒体,扬长避短,发挥网络媒体本该有的效用,尽量避免网络媒体对自身道德教育的负面影响。要提高网络道德判断和处理能力,学会筛选信息,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充分认识到自身作为道德构建主体的重要性。自觉开展传媒素养学习,促进自身道德自律。
2)完善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教育的工作机制
学校要重视网络德育工作教师队伍建设,开展教师网络知识和网络道德的培训。教师同时也要自觉的加强自身的传媒素养教育,实现德育教育方式的更新,能够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倡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以网络中的优势资源来提高自身的德育素养。[2]同时,要丰富和发展网络环境下德育教育内容和方法,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为学生的德育教育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还要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管理制度,利用网络技术对校园网的优质资源进行共享,同时将不良信息进行网络屏蔽。制定并逐步完善校园网的相关管理制度,净化网络德育新阵地。
3)健全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完善监管机制
首先,国家要加大对信息技术以及相关行业的投入,尤其是网络技术部门。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对不健康的信息进行多层过滤,加强网络信息监控机制建设,以便能够为学生提供健康的网络资源。还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学校网络建设的投入,以保证学校能够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和资源,发挥主流媒体对学生道德修养培养的优势。[3]其次,做好宣讲工作。社会各界网络专家、网络学者、网络研究员要多开展健康文明上网相关的讲座或是报告。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为学生文明上网、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提出科学的建议,做出正确的引导。最后,完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体系建设,加大惩处力度,严管网络。要严把网络开办的审批关,并要不定期对网吧进行抽检。建立社会、学校、家庭影响联合的监控网络,为文明健康网络环境的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德育教育是德育教育随着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传统的德育模式的挑战,更是德育教学上的一次变革。高校应加强德育教育方法和内容的改革,充分利用网络德育资源,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学习氛围,扎实推进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田慧敏.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状况及对德育教育的思考[J].教育,2016,3(6):3-4.
[2]李菊.关于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5):27-29.
【新时期大学生工作】推荐阅读:
新时期大学生06-28
新时期大学教育07-07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10-25
新时期教师的学生观10-25
新时期下大学教学管理11-08
新时期大学健美操教学11-20
新时期大学生犯罪心理原因及对策探讨07-05
五“善”做新时期的四“型”大学生村官07-07
新时期大学生应如何发扬爱国主义精神08-17
新时期科学学生观的构建论文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