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的主体

2024-06-21

社会历史的主体(精选8篇)

社会历史的主体 篇1

“361.自主合作“课堂教学活动单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课题2社会历史的主体

【学习目标】

1、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活动过程】

活动一:阅读下列材料,认真思考材料后提出的问题。

1、拿破仑是法国历史上第一帝国的皇帝。他凭借出色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频频取得辉煌的战绩,成为西方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英雄。黑格尔称颂他“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鲁迅却说:“有一回拿破仑过Alps山,说‘我比Alps山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很多兵。“

(1)没有深厚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吗?

(2)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2、最近,美国《时代周刊》评论称,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这些功劳离不开中国政府的领导,但首先还要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劳动者。

这给你什么哲学启示?

3、屈原的《离骚》、《九歌》直接取材于远古时代人民群众创造的神话和传说。《水浒》、《三国演义》、《西厢记》、《浮士德》等世界名著,都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修琢提炼而成。

从唯物史观角度考虑,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4、材料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都是伟大的人民战争,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三大战役的胜利。--------毛泽东

材料二: 在所有资产阶级大起义中,如果没有自耕农和城市平民,单靠资产阶级决不会把斗争进行到底。------恩格斯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5、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连续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迅速做出反应,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立即亲临一线指导并亲自参与救灾工作,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抢救受灾人员。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做法体现了唯物史观的什么道理?

活动二:小组合作,解析疑难。

我们一方面说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另一方面又不能否认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以及知识分子在创造精神财富方面的作用,这两方面的说法是否矛盾?

活动三:课堂巩固,能力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必须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这土壤的花朵与果实。”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B.个人成果都包含着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劳动

C.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财富,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D.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鲁迅说:“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那他就不但没有酒喝,而且没有饭吃,只能饿死在东篱下,哪里还会吟出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呢。”可见()

A.社会的发展进步可以离开脑力劳动者,但不能离开体力劳动者

B.体力劳动者比脑力劳动者对社会的贡献更大

C.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为精神财富提供了物质前提

D.一切精神财富都是人民群众直接创造的3.我国古代的《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等农业科技著作,都是总结劳动群众的农业生产经验编写而成的。这说明()

A.劳动群众直接创造了物质财富B.知识分子都是劳动群众

C.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科学文化发展的唯一源泉

D.劳动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是科学工作的基础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有三个伟大创造:一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三是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农村自治。这“三个伟大创造”说明()

A.劳动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为精神财富提供了物质前提

C.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D.农民是中国改革的主体

5.2011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参加政协分组讨论会时,进一步强调了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哲学理论依据是()

A.只要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B.人民群众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只有进行理论创新,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影片《公仆》真实地反映了“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的县委书记谷文昌的感人事迹,展现了当代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境界。据此,回答6~7题。

6.“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反映了谷文昌()

A. 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B. 坚定地走群众路线

C. 尊重客观规律,利用客观条件D.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7.下列行为表现出 “走群众路线”的是()

①某市公安局倡导警民联防以搞好社会治安②国家就春节铁路提价问题举行听证会③全国人大广泛征询人们对修订《婚姻法》的建议④奥组委向全国征集奥运歌曲

A.①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8.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下列不属于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歧的是()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是否承认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9.上题材料表明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

A.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B.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0.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八十五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他重申:“努力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述要求的哲学依据是()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B.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C.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D.物质资料生产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二、判断题:

1、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2、人民群众指的就是普通老百姓。()

3、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4、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丰富的精神财富。()

5、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三、简答题: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试说明其哲学依据。

(2)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说明,怎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课题2社会历史的主体

活动一:

1、(1)不能。

(2)是人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5、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工作中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活动二:

精神财富、认识成果都来源于实践。从实践的观点看,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精神财富和认识成果的源泉。杰出人物不仅创造了精神财富和认识成果,而且是这种创造活动的骨干力量,他们也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他们的创造归根到底来源于人民的实践。

活动三:

一、选择: C C C C D,B D C A B

二、判断:A B A A A

三、简答:(1)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②只有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以人为本,才能保证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

(2)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社会历史的主体 篇2

一、原始社会的社会主体——氏族、部落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 人们是以群体的方式生存和发展的, 氏族、部落是其基本存在单位。氏族、部落的名称大都与其图腾崇拜物相一致, “摩尔根举出易洛魁人的氏族, 特别是塞讷卡部落的氏族, 作为这种原始氏族的古典形式。这个部落内有八个氏族, 都以动物的名称命名:狼、熊、龟、海狸、鹿、鹬、苍鹭、鹰”。人们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生活在一起, 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 人们之间的差别主要是自然分工和自然差别。个体完全依附于 (离不开) 群体, 区分不同的个人不仅没有必要而且没有意义。“氏族有一定的名称或一套名称, 在全部落内只有该氏族才能使用这些名称, 因此, 氏族个别成员的名字, 也就表明了他属于哪一氏族。氏族的名称一开始就同氏族的权利密切联系在一起”。“部落的名称, 看来多半是偶然发生, 而不是有意选择的”。由于部落和部落联盟是建立在氏族基础上的, 所以应该说氏族是比部落更为基本的社会主体;由于“在原则上, 每一个部落只要没有同其他部落订立明确的和平条约, 它同这些部落便都算是处在战争状态”, 所以部落也应该是社会主体之一;由于原始社会的社会主体是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 所以, 如果没有其他氏族的收养, 单个人被赶出氏族或部落就等于被判处死刑。

二、奴隶社会的社会主体——部落国家

原始社会后期,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发生, 导致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原始部落开始发生分化瓦解, 氏族和部落之间以掠夺财物和人员为目的的战争频繁发生, 氏族内部结构及成员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质变, 武力征服和暴力统治代替了血缘关系纽带, 最终奴隶社会取代了原始社会, 新的社会主体——部落国家取代了旧的社会主体——氏族、部落。

奴隶制的产生过程也是民族和国家的孕育和产生的过程, 部落、部落国家之间的战争和融合发展导致了民族的产生。奴隶制国家一般是由众多部落或部落国家构成, 甚至众多部落国家内部还有更小的部落国家存在, 因此, 奴隶社会是一个部落国家林立的社会。包括奴隶主在内的任何人离开部落国家都是无法生存的, 所以部落国家构成奴隶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单位。有学者指出, 早期奴隶社会是以部落整体奴隶制为主。果真如此的话, 那也不过是部落国家的内部构成问题。原始氏族、部落作为社会主体退出历史舞台已经具有了历史必然性, 尽管它还将以“村社”、“公社”、“马尔克”等新的形式继续长期存在着。

三、封建社会的社会主体——民族国家 (领主庄园) 、家庭

国家产生于奴隶社会, 封建的民族国家是自然经济条件下国家发展的最高形态, 与奴隶社会不同的是, 封建社会奉行专制统治和等级特权制度。这个时期世界上各主要民族已基本形成, 并呈现出两大发展趋势:一是各民族之间通过多种途径继续相互融合发展产生新的民族;二是各民族开始追求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 出现了单一民族国家和多民族统一国家并存纷争的局面。值得关注的是, 封建的国家结构及其发展在中国和欧洲呈现出了很大的不同。欧洲封建社会更多的呈现出民族分立、王国割据的松散状态, 中国封建社会则更多的呈现出多民族融合统一、中央集权专制的稳定状态。这使得社会主体在中国和欧洲也有所不同:在中国, 多民族国家和家庭成为社会生存发展的主体, 在欧洲则主要是单一民族国家和贵族领主庄园作为社会主体。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 人们都是以家庭、家族的方式稳固的生活在一起, 家庭、家族不仅是最基本的生产生活单位, 也是最基本的社会管理单位, 甚至行使着相当大的国家权力。家庭成员之间的纲常伦理也被提升为治理国家、处理国家事务的基本规则, 以至于整个封建国家被视为一个“大家庭”, 封建皇帝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个人完全属于家庭, 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等级决定个人的前途命运, 个人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并由家长决定, 个人背叛家庭 (长) 被视为大逆不道, 个人被赶出家门、族门是十分严重和可怕的惩罚, 后果殃及子孙后代。

在中国, 甚至早在奴隶社会就已经初步完成了多民族融合过程, 而且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政权。汉民族由多民族融合而成的历史就是一个比较有力的证明。在欧洲, 比较稳固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政权大多是近代以后才出现的。由于欧洲封建社会的民族国家既不长久又不稳固, 所以它的封建王权及其封建制度既不发达又不完善, 加上宗教神学思想的禁锢, 使得它一直处于停滞不前、动荡不安的状态。被人们称之为“黑暗的中世纪”的欧洲, 除了民族国家之间的纷争融合和宗教神学的传播普及之外, 几乎是乏善可陈。

尽管欧洲封建社会的民族国家既不稳固又不长久, 但它仍然是那个时代最基本的社会主体之一, 因为建立民族国家既是人们生存斗争的现实需要, 又是国家发展的新形态。正因为它既不稳固又不长久, 才会有相对稳固的封建领主庄园, 并且是作为比民族国家更为重要的社会主体, 而不像在中国那样, 国家与家庭几乎是同等重要的社会主体。必须注意的是, 欧洲封建庄园是领主经济 (由分封制产生) , 而不是地主私人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教授郭方认为, 欧洲的封建制度是以庄园为基本单位的, 庄园不仅是一块地产, 而且是一个政权单位, 贵族领主在庄园上不仅有司法权, 还有经营权, 行政管辖权, 因而庄园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侯建新教授认为, “封建”这个词在欧洲与在中国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在中国它意味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代表着集权和专制;在欧洲, 由于封建制就是庄园制, 所以它意味着分权, 意味着国王没有大一统的权力。这些说法也正是对我们观点的一个印证。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体——单个的人

单个的人作为社会主体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次壮丽的日出。把个人作为社会主体是资本主义国家学说的基石, 按照社会契约理论, 上帝赋予每个人的权利、地位都是平等的, 为使社会生活有序进行, 每个人都必须让渡一部分权利, 共同约定一些规则, 这就是国家和法的来源。因此国家必须保护一切缔约者的平等地位和生命、财产安全, 并体现全体人民的“公意”。如果这种契约关系遭到破坏, 个人失去平等自由, 国家权力成为特权和强权, 人民有权取消它, 即被暴力夺去的自由应用暴力夺回。这种学说的最大功绩在于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等级特权, 也从根本上确立了个人的社会主体地位。资本主义正是立足于个人的自由平等, 才创造出了完全新型的国家形态。撇开剥削制度及其阶级性不谈, 单从人的角度来看, 由于个人同时成为国家和社会最基本的主体, 因此, 资本主义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个人社会主体地位不断发展、完善和提升的过程。所谓建立民主法制国家, 就是要确立和发展个人的社会主体地位, 打造由国家制度保证的具有平等法律地位和权利的个人。伴随个人独立性的发展, 必然产生个性的自由解放和张扬, 其结果也必然是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多元化。在个人成为社会主体的时代, 市场成为最主要的活动场所, 契约成为最普遍的活动方式。个人除了服从和遵守国家法律 (制度) 、政策和客观规律之外, 不需要接受和服从任何来自他人和社会的强制性约束。道德也失去了它昔日的普适性, 开始成为个人自觉自愿的选择。个人能够选择遵守不遵守、接受不接受某种道德规范的约束, 即道德的个人化, 应该看成是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而不应该被视为道德的滑坡和沦丧。

综上所述, 社会主体的历史发展过程是:氏族、部落→部落国家→民族国家 (领主庄园) 、家庭→个人, 最终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西方的区别在于:在中世纪西方的民族国家和领主庄园并存并最终走向个人;中国则是民族国家和家庭并存一直没有走向个人。如果说资本主义的产生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那么, 个人作为社会主体的出现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必然灭亡的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 绝不是个人的社会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与社会主体教学探究 篇3

笔者认为,历史教学目标包含以下四种不同层次:第一,历史概念的获得;第二,历史规模的探索;第三,运用概念和规律解决新的历史问题;第四,对历史的价值性的判断和估价。显然,传统的传授、接受式教学模式所能达到的效果只能局限于第一种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创新思想的培养主要靠后三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树立全新的创新教育观念,发现并启用新的教学模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布鲁纳、威廉姆斯、吉尔福特、帕尼斯和泰勒等著名教育学家教学模式的共同点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动机,从而激发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些先进的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相结合,给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彻底改造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育模式。主体性教育模式便是创新教学模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关键是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个性的主体、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恰当的帮助,启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是:激发动力一主动探究一讨论解疑一精讲深化一反馈交流。

1.激发动力(确立目标)。动力也叫动机。动机是学习过程中学生情意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动机一旦产生,就会有由这种动机引起的行为倾向。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动机,特别是兴趣、好奇心、求知欲这类内部动机越强烈,学生的学习意志就越坚定,学习时要求迅速准确解决认识矛盾的探索就越自觉,学生主体作用就越能得到充分发挥。激发动力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首先要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唤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求知欲望。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课堂教学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古今中外很多历史事件已经被拍成各种形式的影视作品,精彩动人,恰当地剪辑加工利用,很容易达到预期效果。同时要注意激发动力与确立目标的有机结合,在约2分钟的时间内,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教学目标呈现出来,并使其迅速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

2.主动探究。探究,即学生在教师指引下对学习内容的感知、理解,是学生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在此,要强调学生“主动”探究,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利用“激发动力”带来的学习上的愉悦、亢奋,使情意发展为认知发展服务,进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能力。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当为学生“探究”提供必要的凭借,如使用一些生动形象的影视图片及文字资料等,进一步激发动力,并及时调控学生“探究”的方向和时间。

3.讨论解疑。群体交流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在“探究”的某一阶段或整个过程结束后,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发现的具_体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争论交流。要求全部参与,形式多样,气氛活跃,尽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积极地就历史问题进行喷疑、讨论、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和基础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应有目的地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如“评价隋炀帝”时,一位学生竟提出“没有隋炀帝,就没有大运河;没有大运河,那对中国经济影响多大呀!所以,人们都说隋炀帝是个暴君,我看不见得。”这一观点竟带来一片附和声,课堂出现了某种无序状态。此时教师就要临场遵照学生所思进行即兴的诱导和辩论,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打破了原有的评价程序和等着记老师认可的结论,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营造了一种开放性体验平台。在传统课堂中,开放只被看成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开放只被看成是开放题或教师到课末让学生自问自答。虽然这也是开放,但实际上早已在教师封闭的教案思路中定格。孩子们为了突破这种封锁,经常会发出天真可爱的回答,然而这些往往又不是教师所要的,不高兴自然写在脸上,认为学生配合不好,难道要学生配合你吗?在教师不悦的表情中,哪里还谈得上体验平台的搭建,学生又怎能体会到体验学习的快乐?

4.精讲深化。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必要的,但也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教师要善于将学生学习的疑点、重点、难点设计成教学问题,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有关史料,深入浅出地加以归纳总结,将爱国主义精神、历史唯物主义观念等德育目标深化升华。要注意讲话要“精”,切忌废话,少占时间。例如,当一个学生提出“隋文帝为什么能顺利地统一中国?南朝的陈后主为何不能?”的问题后,教师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在大屏幕上展示“隋文帝人物像”(体验平台);其次,采取“换位体验”方法,设问:①假如你们就是隋朝老百姓,想想当时的社会,你们想对隋文帝说些什么?②假如你们是隋文帝的臣子,又想对皇上说点什么?学生这些生活体验、课本体验的感悟,使教师失去课堂统一结论的权威,课堂没有了严肃的气氛,只有看似散乱的师生、生生的互动、交往,然而对学生来说,对学习课堂充满了信心,课堂成为其生活的乐园。

5.反馈交流。反馈是一个特殊的过程。它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阶段,同时又贯穿于其他各阶段之中。可采用学生自结、自测、相互提问、登台复述、讲故事、写历史小论文等方式进行。通过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发挥外部动力作用;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并对下一步学习做出自主性调节。每一次反馈,都是课堂教学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或肯定,或引导,恰当把握。

社会历史的主体_导学案 篇4

编写人:王月霞 审核人:高二政治组 编号20日期 2013-11-21

一、【学习目标】

识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二、【重点难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课前预习

完成《师说》课前梳理

三、【课堂探究】

知识点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阅读课本P92材料,回答问题

如何看待梁启超的观点?没有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吗?

2.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吗?

例题(2009年海南模拟)下面对人民群众认识,正确的是()

①人民群众指广大劳动群众②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③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国家范围不同④人民群众在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范围不同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3.阅读P93探究二,回答下列问题

谁是物质生产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

4、材料一.屈原的《离骚》、《九歌》直接取材于远古时代人民群众创造的神话和传说。《水浒》、《三国演义》、〈西厢记〉、〈浮士德〉等世界名著,都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修琢提炼而成。

材料二.鲁迅说:“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那他就不但没有酒喝,而且也没有饭吃,只能饿死在东篱旁边,那里还能吟出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呢”?

材料三.华彦钧即“瞎子阿炳”,1893年出生,一生坎坷,献身音乐。他创作演奏的6首二胡、琵琶乐曲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瑰宝,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誉。其中,《 二泉映月 》被列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被美国宇宙飞船带入太空播放。以上三个材料分别体现了什么观点?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5.材料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都是伟大的人民战争,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三大战役的胜利。--------毛泽东

材料二: 在所有资产阶级大起义中,如果没有自耕农和城市平民,单靠资产阶级决不会把斗争进行到底。------恩格斯

材料三: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民有三个伟大的创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

知识点归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 ② ③

知识点二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结合课本P94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6.为什么邱娥国会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爱戴?结合身边事例,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自己与群众的关系。

7.群众路线的地位?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

知识体系

【基础自测】

1.重民生、促和谐是今年政府工作的原则之一。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越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其哲学依据是 A.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B.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C.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草根道德是我们社会健康的道德细胞,草根人物理应是“道德中国”建设的主体。从历史唯物主义看,这是因为

A.正确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B.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C.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马克思说,人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下列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①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 ②人的有目的的意识活动引领社会历史发展③人与社会的矛盾决定并改变社会的性质面貌④ 人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客观社会条件的制约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在我国农村改革中,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选了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创办了第一批乡镇企业,被称为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 A.社会历史的创造者B.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社会变革的引导者D.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6.2013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唯物史观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①是顺应群众期盼、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 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的重要形式

③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举措 ④以宣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观点为根本目的 A 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7.宋代是我国手工业与商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历史学家研究发现,宋代民间崇拜的神灵被认为除了具备驱灾除病、保境安民等传统农业社会型的神力外,还开始拥有诸如预告物价、保护商贾等神力。下列观点与这一历史现象所蕴含的哲学道理相同的是()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②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身就是人本身

③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主义家的社会 ④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后,人们认识到,观念变革是改革的先导,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应该是转变观念。这一认识的依据是()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D.社会历史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 9.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从3000美元向10000美元提升的时期是社会结构平衡难度加大的阶段。这就要求在该阶段尤其要注重()

A.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B.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矛盾 C.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D.变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环节

社会历史的主体导学案(打印 篇5

2●班级___●姓名______●组别___ ●小组长_____

【教师寄语】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Bow from the thick and thin responsible for the people.--“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he Duke

一、明确目标引导过程

1.知识目标:认识并理解人民群众的含义、地位、作用,理解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能力目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学习重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学习难点】人民群众的含义。

【教学方法】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二、自主学习筑牢基础(准确扎实记忆基本原理,动脑思考小问题加深理解基本原理)要求:阅读回顾教材P92—95页知识,完成以下内容,初步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勾划并标注好课本重点并把空白处填写完整)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1、人民群众含义:

注意:

(1)人民群众的主体是。英雄人物也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

(2)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具有不同的内涵。

(3)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

2、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1)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社会历史首先是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2)具体表现:

①人民群众是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的决定力量。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2、党的群众观点基本内容:

3、党的群众路线

(1)群众路线的地位:

(2)群众路线基本内容: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原理归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

预习后我的疑问:-学贵知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

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将在北京召开,改革将成关键词。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材料二:2013年7月21日至23日,总书记在湖北调研时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增强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发展活力,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材料三:2013年10月18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抓手,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实施政府职能转变,扭转政令不畅的“堰塞湖”现象,让政府管理更加到位,努力营造各类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材料四:2013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俞正声在第九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强调,十八届三中全会主要研究部署深化改革,这一轮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都将是空前的,必将强有力地推动大陆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革,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当前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四、合作探究 提升能力(讨论、展示、点评、点拨时记好笔记,完善答案并明白为什么)学○○习○建○议:请同学们认真夯实基础知识,并结合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合作探究学习,在讨论的过程中,珍惜时间、做好记录。

探究一:

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物质生产活动;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践,“民以食为天”,哪一种实践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参与实践的主体是谁?

所以,社会历史首先是的历史,是的历史。

探究二:看人间,哪一寸土地不是人民开,哪一片庄稼不是人民栽,哪一间房屋不是人民盖,哪一部机器不是由人民来制造,哪一种商品不是由人民来生产……

从上面的诗歌中你能品味出什么?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有什么作用?

探究三:有同学提出:杂交水稻是由袁隆平培育的,《阿Q正传》是鲁迅写的。许多科技发明、文艺作品都是个人的成果。这一现象与“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创造者”这一观点是否矛盾?

(学法指导:实践具有社会性;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探究四: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只因29年前这里的18位农民冒险按下“包产到户”的手印,秘密签下“生死契约”,率先实施了“分田到户”的土地承包制改革,而被载入中国改革开放史册。这场改革后来得到政府的认可,推广到全国。“大包干”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随之而来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发展的“黄金期”。

思考:这属于什么方面的变革?有何作用?

五、延伸拓展

1、人民群众的理解

(1)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2)理解:第一,“人民群众”是群体概念,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第二,“人民群众”有量的规定性,是“人们”中的大多数,有质的规定性,是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第三,人民群众是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各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第四,在我国,人民群众包括的范围: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第五,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2、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六、自主检测体验成功

(一)判断题:

1、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2、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发展生产的历史。()

3、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二)选择题

1、重民生、促和谐是今年政府工作的原则之一。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越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其哲学依据是

A.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B.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C.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草根道德是我们社会健康的道德细胞,草根人物理应是“道德中国”建设的主体。从历史唯物主义看,这是因为

A.正确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B.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C.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A.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是劳动群众B.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唯一力量

C.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构成社会历史

4、下面对人民群众认识,正确的是:①人民群众指广大劳动群众 ②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③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国家范围不同 ④人民群众在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范围不同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5、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通过群众讲故事来搜集素材。这说明了: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③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④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6、2013年4月,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从唯物史观看,尊重劳动和营动群众是因为

①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基础②劳动贡献是衡量人自由全面发展程度的根本尺度 ③劳动群众能根据自己意愿自由创造历史④劳动群众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是一致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7、2013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唯物史观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①是顺应群众期盼、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的重要形式③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举措④以宣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观点为根本目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8.(2013 山东卷)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关注发展质量、增加民生福祉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在城市形象宣传中,“幸福”“活力”“生态”等成了常见的宣传语。这说明

A.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语言的变化决定意识的变化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9.十八大报告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前,实现这一目标最大挑战是经济下行压力,需要激发人民群众智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居民收入倍增。

结合材料,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居民收入倍增目标确定的理论依据。

七、构建知识体系(你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课学习的内容吗?围绕该内容,你学到了哪些重要知识?你能画出本课的知识结构图吗?试试看!)

八、学后反思

《》导学案参考答案

【复习巩固、创设情境】:(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以及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必须通过改革加以解决。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要破解发展难题,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必须打破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

(4)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合作探究】

探究一: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探究二:人民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探究三:(1)实践具有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2)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你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3)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探究四: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DDCCDBCA

11.(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倍增目标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的。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倍增目标的确定,有利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生产力发展。

社会历史的主体 篇6

【教材简析】

《社会历史的主体》是高二政治必修4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二框题。它包括个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两个主要内容。分别介绍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三个表现、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和意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思维普遍活跃,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但是,由于学生们生活阅历较少,缺乏必要的社会参与和生活体验,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可能会有一定的偏差和误区。哲学知识又相对有些抽象,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在本课中,贴近学生生活,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去充实课堂内容,注重情感陶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考和分析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本课中通过案例探究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人民群众的含义(2)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理解: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分析: 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哲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掌握这一观点,有利于使学生从情感上贴近人民群众,热爱人民群众。难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一方法论要求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对较远,加之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使学生在群众观点上比较模糊,因而把它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教学活动过程】:

【走进生活】

汤灿《情系人民》导入新课 【感悟生活】 展示: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胡锦涛《十七大报告》

教师: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谁书写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传奇?这里有两个观点:

• 观点一: “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是邓小平改变了我们国家的命运,书写了历史传奇。

• 观点二: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

辩一辩:你赞同哪种观点?为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探究发现——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含义

1、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

①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

②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2、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含义。

展示四幅图片,判断哪些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

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②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③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材料一: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十一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年均增长11.2%,财政收入从3.16万亿元增加到8.31万亿元。

材料二:2011年春晚上网络红人旭日阳刚的《春天里》唱出了草根特有的沧桑味道;西单女孩任月丽的一曲《想家》令远在河北涿州老家的亲人激动落泪;深圳民工街舞团表演的街舞《咱们工人有力量》则精彩绝伦,不仅充满动感和激情,而且技艺高超。他们让观众耳目一新,产生共鸣,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材料三: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都是伟大的人民战争,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三大战役的胜利——毛泽东

在所有资产阶级大起义中,如果没有自耕农和城市平民,单靠资产阶级决不会把斗争进行到底。——恩格斯

学生探究:以上三则材料是怎样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的?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此处首先分析劳动群众的物质生产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的重要性。通过这两层充分论证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1)劳动群众生产实践的重要性。

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多媒体展示:

聂耳同他的朋友在黄浦江畔散步闲谈,突然听到了码头工人劳动的号子声,他不禁赞叹说:“这有节奏的劳动呼声,是多么壮美啊,旋律是多么有力啊!”聂耳由此受到启发,谱写出著名的《码头工人歌》,成功地塑造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艺术形象。

(2)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多媒体展示:

鲁迅说: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那他就不但没有酒喝,而且也没有饭吃,只能饿死在东篱旁边,哪里还能吟出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呢?

作家著书立说需要“文房四宝”,演员表演要有舞台道具,科学家搞实验离不开仪器设备,教师讲课少不了书本教具。(3)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多媒体展示:

年画 虎头鞋 剪纸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2)此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3)实现方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多媒体展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民有三个伟大的创造:(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3)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小结与导引: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引导学生说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如何看待人民群众 多媒体展示: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在2011年2月27日与网友在线交流的真情语录

我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正做到无愧于人民,我要带着真心、真意、真情来同网友们交流的。看到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常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十二五”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把发展成果体现在改善民生上。我们必须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道路。领导干部的政绩应该以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为最高标准,而不是以高楼大厦和项目作为最高标准。网民们帮助了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探究:总理的这些话是怎样体现群众观点的?

教师总结归纳:

1、党的群众观点。

①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多媒体展示:

2月27日温家宝总理同海内外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凸现他“一网情深”,彰显他民生情怀。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执政党的优良传统,是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执政兴国的力量来源。今天总理“和人民一道克服困难”,是“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奋力前行的唯一选择,是我们执政党领导人的情怀和智慧。

通过互联网了解货真价实民情,听取原汁原味的民意,汇聚真知灼见的民智,是新时期群众路线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也是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

探究:(1)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应坚持什么样的群众路线?(2)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有什么实践意义? 总结归纳:

2、党的群众路线

①党的群众路线的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②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作为方法论,是由“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主义世界观决定的。在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课堂小结】多媒体展示:

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通过实践创造群众历史创造了物质财富创造了精神财富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方法论)意义两个重要保证

【回归生活 聚焦热点】 多媒体展示:

聚焦《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一:老百姓在现实生活面临着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物价高等问题越来越突出。

材料二:温家宝总理的《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1要做好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扩大就业,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重点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等工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良好环境,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放在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上。

学生合作探究:试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政府的这些做法的理论依据。教师总结归纳: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前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决定了政府要扩大就业,高物价决定了政府要控制物价,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以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政府关注民生,扩大就业,控制物价,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就体现了这一点。

【参与生活

体验践行】

多媒体展示:

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的坚强村官——张广秀

张广秀是烟台市福山区福新街道垆上村的大学生村官,身患重病不忘本职工作,全身心地为村民服务。她的先进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我省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大学生村官中引起强烈反响,一些网友称她为“最美女村官”、“最坚强村官”。张广秀虚心学习、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身患重病、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情注农村、服务群众的村官情怀,直面困难、勇于担当的人生追求,树立了新时期大学生村官的良好形象,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先当村民后当村官”,“只要能为村民谋一丝利益,无论经历多少艰难困苦也心甘”,“病好了,我还回去做村官”……一句句朴实无华的话语,感动了无数人,也激励着无数人

对于张广秀的选择,很多人并不理解,你能理解她的选择吗?请给大家作一下分析(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

【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设计上和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个优点:其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热点案例,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做到以理导人,以事服人,这有效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性;其二,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展开合作探究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其三,本课重点关注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突破,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实效。总的来说,本课在教学时基本上能做到重难点突出,知识连贯性强,基本实现教学目标。

开发主体的历史街区开发模式 篇7

一、历史街区开发模式研究

1.政府主导开发

开发资金来源以政府投入为主, 统一进行规划、设计、开发、管理。对于商业性项目, 政府往往既作为项目的开发者, 也作为后期的管理者和运营者, 管理权与经营权统一。对于公益性改善项目, 政府一般是投入资金对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进行改造, 提升原有居住环境。

该模式中, 政府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 制定相关政策, 指导历史街区的开发规划, 进行招商引资, 推动历史街区的旅游经营, 同时负责协调历史街区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该模式适用于范围过大, 协调难度较高, 且资源品质较高的街区。政府开发模式可以迅速的调集人、财、物等资源, 协调各方的利益, 但是这种模式的长期使用会抑制其它开发主体的行为, 而政府的过多干预非行政事务会模糊政府职能。这种模式更适宜于公益性, 以改善历史街区生活条件为主的项目。

典型案例:北京东城区东四三条一八条改造

该保护模式主要追求的是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快速改观胡同形象, 迅速而全面地改变北京胡同的衰退面貌。政府一次性资金投入大, 对原有社区的社会结构改变很小, 原居民基本无迁出。因此只需开发投入资金, 并无其他社会纠纷。开发周期时间较快, 部分得益于北京四合院传统民居的单层结构和砖木混合结构的特点, 施工难度和成本均较低。但缺点是对传统居住空间仅起到了改善的作用, 未能改变传统居住模式。大量的私搭乱建的保留使内部风貌恢复受到一定影响, 难以进行经营业态上的更新。

2.企业主导开发

企业作为项目开发主体, 开发资金主要由企业投入, 由企业主导进行规划开发、宣传推广和经营管理等。在历史街区建设完成后, 企业可以通过出让建筑的产权获得收益, 也可以通过经营获得收益。

这种模式, 企业处于主导地位, 负责历史街区的前期建设以及后期的管理、运营。目前, 我国许多历史街区都是以这种模式为主, 企业成为历史街区开发的主体, 历史街区+文化商业地产也成为近几年火爆的地产开发模式, 比如:瑞安集团的“天地”系列, 在上海、杭州、重庆、武汉和佛山等城市的历史街区建设完成的天地系列项目;南京1912集团的“1912”系列, 在南京、无锡、苏州、扬州、合肥等城市开发的1912系列项目。这些项目和当地的历史街区一起成为了每个城市的经济和文化名片, 带来了企业的经济收入和城市文化的双赢。但是这种以企业为主导的开发模式, 更多的注重于商业利益的回报, 文化保护置于商业利益之后, 更适合保护要求不是很高, 有较好的市场区位或独特资源的城市区域。在开发的同时也要求企业有较强的文化保护意识和相对长远的文化旅游开发政策。

典型案例:南京1912

南京1912项目已经成为南京城市生活的代表街区, 成为城市夜生活的消费地, 经济效应和品牌效应明显。在1912运营后, 带动了周边地区商业租金和住房房价的增长。也成为城市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3.政府+企业主导开发

政府在开发决策中发挥作用。开发以企业作为主体, 但是开发过程受到政府支持或监督。根据开发企业的权属, 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企业为政府下属的开发公司或城投公司, 一种是企业为私企, 和政府无关, 仅作为投资方共同开发历史街区项目。企业或联合体作为项目的开发主体, 对项目进行规划开发、宣传推广和经营管理等。

联合体开发模式具有政府开发模式和企业开发模式的共同优点。政府下属公司全程参与, 对历史街区的保护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更重视历史街区的文化保护, 非经济利益, 以及开发过程中涉及各方面利益的平衡。企业则会更加注重历史街区的经营效益, 保证历史街区开发后的可持续运营。

典型案例: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

历史建筑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以及它的不可再生性, 决定其具有珍贵的价值, 对其实施保护工作有极大的重要性。清河坊历史街区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 赋予其老字号的功能, 使得历史建筑和传统商业形式相结合, 更好地延续了历史街区的传统商业文脉。

4.居民自主开发

居民自主开发模式的开发资金主要由内部居民投入, 自发形成街区的改造。这类街区, 往往在城市中有较好的市场区位、历史传统, 但是由于内部产权众多, 无法由单一企业进行统一的开发, 而是由内部居民自主开发。这种模式下, 街区往往没有统一规划, 自由生长, 形成丰富多样的结果。形成街区建筑形式和业态的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一直处于自然选择的过程, 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历史街区一直处于变化之中, 所有的商户都自发地努力吸引外来游客, 这些都使得历史街区充满了活力。但是同时, 因为没有统一的规划, 街区的整体空间缺少控制。商业业态也容易造成雷同。

典型案例:北京南锣鼓巷

微循环的更新模式以院落为单位使得历史街区的改造获得了进程的从容有序和逐步调整的自由度。避免了常见的有限时间压力下完成任务式的力度过猛、千篇一律、易发社会问题等不良后果, 值得借鉴。

在传统胡同风貌改善后, 南锣鼓巷成为老北京传统胡同、四合院文化的代表, 旅游人口的增加带动了商业活动的增加。内部居民自发更新过程使得南锣鼓巷由城市传统居住区变成新型文化旅游商业区, 这种由居改商的趋势向北侧的北锣鼓巷和东西两侧的巷子蔓延, 南锣鼓巷也带动了北京内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但是, 这种开发模式存在着先天的不足, 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 使得后期业态存在雷同和无序的状况。外部空间风貌也缺乏有效控制。另外由于内部建筑属于居民自我改造, 许多建筑构造不符合现有的城市管理要求, 存在着一定的结构和防火问题。

5.基金会主导开发

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公益性或互益性是基金会区别于政府和私营部门的鲜明特征。在国外, 非政府组织和基金会获得了迅速和广泛的发展, 为社会生活带来重大积极影响。而我国非政府组织和基金会的发展较晚, 虽然有快速发展之势, 但存在民间性不足、自治程度不高、经费不足等问题。目前我国关于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的基金会较少, 急需政府引导, 社会力量的投入。现有的基金会包括: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等。基金会主导开发适应于非盈利性历史街区保护和改造项目。主要作用是对非盈利性的历史街区项目予以研究和提供帮助, 弥补政府的不足和作为政府的助手。国内对于历史街区实施改造的基金会较少, 许多历史街区面临着建设性破坏, 资金缺口大。

二、讨论与建议

对于历史街区改造更新的全过程而言, 在决策过程之后, 则进入到实施性开发阶段。在开发阶段, 按开发资金的来源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政府主导、企业主导、政府+企业、居民自主开发和基金主导等。每种模式由于不同开发者的利益诉求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这种结果应注重文化保护和各方利益的平衡。政府作为地方文化的保护者, 应在不同的模式之间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1.对于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公益性的历史街区改造项目, 宜以政府主导开发为主。

2.具有商业开发性质, 历史遗存较少的城市更新项目, 宜以企业为主。发挥企业的市场能动性。

3.对于保护建筑较多的项目, 宜选择政府和企业合作开发的模式, 在开发过程中确保文物建筑及历史建筑的保护。

4.专业的保护基金进入。对于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单体建筑和街区, 呼吁专业的保护基金进入, 使文物保护和商业开发分离, 避免逐利行为对文化保护的破坏。

5.对于城市中产权复杂的老城区, 宜采用居民自主开发模式, 应以小规模渐进式更新为主, 同时应保证政府监管, 更新过程应经过保护部门及专家进行审批和指导。

三、结语

社会历史的主体 篇8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主体地位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因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要倡导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那么,要提高历史教学质量,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有必要探讨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关键在于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实践中要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一、创设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

初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3-14岁左右,正处在身心转型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对事物的感知力较强,喜欢形式多样、活泼生动、贴近生活的教学模式,他们对具有故事情节及具体形象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兴趣,最容易掌握那些用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的概念,但要对此作全面分析还有一定的困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进步,学生群体的特征也正发生着变化,他们从各种媒体获取的信息和知识越来越多、越来越新,自发的探索求知欲已经相当强烈。他们充满好奇心,对新生事物的感知能力和兴趣更大,什么知识最有价值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他们对于“结论性知识”越来越持怀疑态度,而对“方法性知识”和“过程性体验”充满兴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因此根据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以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满足其探索求知欲,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形成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成为课堂的主人

从知识角度讲,上课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继承人类知识财富,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认识能力的活动。中学生每天学习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因此,提高课堂效率十分重要。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关键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当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全部活动,不当旁观者。具体说,就是要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要认真观察老师的每一个言行,要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认真参加讨论,有选择地记笔记。为此,要注意做好以下两点:首先是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即要会听开头,会听新知识,会听小结。其次,要求学生在原预习环节写成学案的基础上,根据教师授课内容,以及同学回答问题的思路,重点对照、审视、补充自己的学案。特别对老师授课、同学回答问题过程中与自己学案不同的地方,要深入思考,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多问几个为什么,矫正思路,以准确掌握本章节的基本知识、重点、难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历史发展线索等。

三、及时复习,强化记忆,巩固知识

1.尝试回忆

就是要求学生独立地把课本内容和老师上课的内容回想一遍。尝试回忆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新旧知识相联系,做到“温故”而“知新”,避免“温故”而“弃新”;其次是梳理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通过尝试回忆,对所学知识作一次梳理,使历史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再次是重点知识与一般知识相结合,做到对重点章节、重点历史事件勤思考、深理解,对一般章节、知识不忽视;最后回忆教师讲课时思路、线索和同学回答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矫正自己的思维偏差。

2.看课本和参考书

课本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依据,在对课本知识全面阅看的基础上,对于上课时已明白和理解的部份要少花时间,而应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尝试回忆时想不起来、记不清楚、理解模糊的部份。关于参考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好参考书;要在阅读课本并对所学知识有个基本理解之后,再去看参考书;要围绕学习的中心内容去看参考书的相关部分。

四、独立作业,加深理解,培养素质

首先,要求学生完成每个章节后面的作业题,这些作业题是课本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以巩固知识、培养技能和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具有评价、反馈、检测和鞭策的功能。所以课后作业要做,且要题题过关,忽视课本后的作业,不做作业的现象有必要改变。

其次,要求学生做章节中的思考题。思考题是高一层次的练习,有助于学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完成,教师要重视分析、讲评,做到释难解惑。

再次,要求学生编制章节知识结构网络。这是厚书读薄的好办法,需要学生有“钩玄提要”的本领,它能使抽象知识形象化、零散知识系统化、复杂知识概要化、“隐性”联系“显性”化、抽象理论具体化。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课本内容分析概括为若干要点,然后将各个部分综合成完整的知识系统,使“繁而杂”向“少而精”转化。

上一篇:田径暑假训练计划下一篇:“计划生育优质服务集中活动情况简报”计划生育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