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的历史使命(精选11篇)
社会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篇1
(邓斌(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于-9-11 15:50:23发布)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理论上来说是一个急需人才的国家,但是近几年的就业形势却给我们拨来了冷水,中国的人才似乎是过剩了,但是真的是这样的吗?的确不是这样,现在我想另一个侧面来看待这个问题。可以有一点极端地说中国现今的就业出路有三:1,你的家中有关系。2,你的家中有钱。3,你的学历很高(不可低于本科)如果你的家中有关系的话,你的学历可以不是很高的就可以了,追根嗍源还是中国的官场化社会太浓,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这个现象显得很突出,实在是令许多学子感到无奈,但又是不可不面对的问题。如果你的家中有的是钱,你的家人可能是开公司的在中国这个人情味极浓的国家中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弄一个职务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第三,如果你的学历是很高的话,许多的公司和机构都将高薪聘请你,您的一切后顾之优都将得到解决。这是中国人的‘面子观’极强的一种表现,用高级人才来充当门面。也是中国人以貌取人的一个缩影。也是当今为什么许多学生中出现考研热。中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中专科生所占的比例有45%左右,许多人都没有上面的条件,所以只能是怨天尤人,中国当今社会的竞争是很激烈,这是一件好事,意味着个人发展的.机会很多,但是,中国教育体制落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却根深蒂固,从中导致中国社会竞争的不公平。中国大学教育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才到社会上时就成了“隐流”一族,他们出来之后找不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中国的教育体制如果在不进行改革的话将使的中国的大学生进入一个很尴尬的境地。中国的社会问题将越来越复杂和难以解决。中国的大学院校的专业分配不应是在学生未进学校之前选下来,而是在进校之后做出选择。这是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是有利于个人 的成长的,一个人只有从事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会做得更好,才会有更多的成功人士出现在中华大地之上。做为大学生的我们也应该转变观念,人活着的意义是为了什么?为了功名, 不 不 ,人有自我实现的愿望,自我的实现就是从事个人喜欢的事业,为个人喜欢的事业而不断奋斗的人,才是一对个人负责的人,才是一个对生命负责的人,人生短暂不过几十年如果一个人为了功名而四处奔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他的晚年将会很孤独的,是会懊悔的。
无论你的出生怎样,无论你的学校怎样,现在都是不可变的事实,我们惟有重新反思我们的人生目标,你想一生追求什么,你最喜欢从事什么。一旦认准了,我们就必须以一生的精力去追求它,成功只属于不断追求的人。“人的伟大在于认识自己”。
社会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篇2
第一, 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大学生要义不容辞地肩负起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21世纪的头一二十年, 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和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新的知识经济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 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正在来临。所谓知识经济, 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 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 (2) 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 (3) 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4) 人力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 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的进步特征, 就是知识不断创新, 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
面对知识经济的滚滚浪潮, 面对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迅猛发展的现实, 当代大学生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中华民族科技创新, 步人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历史重任, 自觉加强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举创新的旗帜, 不断开拓进取, 为尽快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出自己的智慧、青春和力量。
第二, 迎接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挑战, 大学生要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保证我们的事业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继续前进这一历史重任。自从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国际敌对势力一直在交替使用武装颠覆和“西化”、“分化”两种战略, 力图铲除社会主义制度。
当其用军事干涉等手段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种种行为都以失败告终之后, 便改变策略, 着眼于政治攻势、思想文化渗透和经济手段, 妄图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进行分化、瓦解, 使之“演变”为政治多元化、经济私有化、生活方式西方化的资本主义制度, 从而达到其“不战而胜”的目的。当代中国所面临的两个挑战, 既是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挑战, 也是对青年一代的挑战。迎接两个挑战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既需要党和人民的不懈努力, 更需要青年一代承担起这一艰巨的历史使命。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就是要坚持科技创新, 以此振兴我国科技事业, 使我国的科技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使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 运用科技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学生是我国人口中有机会享受现代科技教育的很少的一部分人, 是未来我国迎接科技挑战的中坚力量, 理应肩负起振兴我国科学技术、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挑战的历史使命。迎接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挑战, 就是要使老一辈革命家所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千秋万代地传下去, 让西方敌对势力妄图在中国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身上复辟资本主义的梦想彻底毁灭。保证我们的事业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继续走下去的这一历史使命, 已经历史地落在了我们青年一代的肩上。青年一代只有确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社会主义的必胜信念, 培养大无谓的革命胆略和气概, 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大旗永远飘扬下去。
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100年间, 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 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彻底结束民族屈辱的历史。
这个历史伟业, 我们已经完成了。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中叶的100年间, 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 则是为了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历史伟业, 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已经奋斗了50年, 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再经过50年的奋斗, 也必将胜利完成。”
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100多年来无数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理想。孙中山先生第一次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 揭开了中华儿女追求民族复兴的序幕。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领导全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 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建立了新中国, 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开始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领导全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 确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伟大构想,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领导全国人民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进一步描绘了我国在21世纪的发展蓝图, 这就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说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 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 到建党一百年时, 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 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 基本实现现代化,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六大又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可以说,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既是一项空前伟大的事业, 也是一项空前艰巨的事业。在前进的道路上无疑还会有各种困难和风险。但无论什么困难和风险, 都不能动摇我们的坚定信念和雄心壮志。在党的领导下, 这个历史伟业一定能胜利完成。正如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的那样:“我们要始终不渝地追求真理、为真理而奋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 全党同志都决不能固步自封, 决不能畏惧艰险, 必须紧紧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争取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 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现在的大学生是与改革开放同行、和民族复兴历史征程并进的一代。他们将是这个过程的亲自参加者, 这段历史的直接创造者。这既是难得的机遇, 更是崇高的责任。青年是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 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科学文化水平较高的一部分。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当代青年的肩上。当代青年要在前人已经取得伟大成绩的基础上, 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时代赋予的重任, 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3“四个统一”和“五点希望”的成才目标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青年, 总是从永葆我们党的事业生机与活力, 从确保我们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 来认识和看待青年。面对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当代大学生树立什么样的理想, 掌握什么样的知识, 具有什么样的能力, 对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关系重大。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世界是你们的, 也是我们的, 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 正在兴旺时期, 前途是属于你们的。”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关注未来, 就要关注青年;赢得青年, 才能赢得未来。
社会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篇3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作为党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幟鲜明加以坚持。作为党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最核心的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要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把个人的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紧紧联系,努力多出经得起时间、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要抓住当前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极好机遇,围绕我省“三个陕西”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努力为地方党委和政府服务,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不畏艰辛、不辱使命、扑下身子、深入基层,准确把握省情,努力推出一批具有较强理论水平和操作价值的咨政报告、调研报告和理论文章,为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鲜活的实践经验和区域样本。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人民群众的需求,既有物质层面的,又有精神层面的。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就要认真研究不同群众的思想文化需求,创作更多反映人民需求、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为人民群众提供又多又好的精神食量。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真正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篇4
大千世界,光怪陆离,日益进步的物质的色彩斑斓让我们应不暇接,不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对人生和生命的价值实现的分析考虑。由于历史的长期被动和实际的经验性的技术的落后,让我们开始沉醉在小有成就的极其物质的花花世界,大声疾呼:花样年华,就应享受在金堆银垒的现实之中,从不考虑在黄昏下的树荫中的片刻沉思和自我的价值意义。
那么,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呢?
我们的大学被认为是学习一门技术和技能,即是所谓的而感到自豪的自己拥有一技之长。我想这是极其愚昧和无知的。实用性只能当作阶梯,帮助我们在日常交往更有效地行动,吸引那些尚没有充分认识的人对它的注意,而不是去左右那些有了认识的意志,并规定它的价值。实用性不能用来定义”善”,只是”善”的表象.这是技校,不是大学!绝不是大学!更不是真正的大学生所应当树立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大学是有艺术和思考的大学,如果对我们过去的大师了解够深刻的话,会发现每一位大师其实都是艺术家和哲学家,比如数学家莱布尼茨和笛卡尔是著名的哲学家,其中笛卡尔创立了数学十字坐标,便是来源其在哲学上的二元论;李四光是一位小提琴家,并创造了中国的第一首小提琴曲谱,钱学森精通钢琴等等。所以我们的大学应当是文学和哲学历史的大学。中国的当代科技水平和科学文化被一致没有大师和含金量的体制文化,于是种种的山寨泛滥,引人诟病。究其原因只能解释为我们的大学教育以实用性和生存为目的,以掌握知识为目的,而缺乏对知识的思考,即智慧。分工过于细致,从而缺乏对全局的展望和对生命责任的承担,各扫门前雪。这就需要对艺术文学和哲学历史的学习思考来树立宏大的理想目标。肯定人的至高无上性,不要太过于忠诚于物质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和束缚。
表象之繁复,致人性之混乱。正如陈昌建所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而构造独立的思想和自我价值体系正是寻找光明的唯一捷径。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篇5
(1)做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2)做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者
(3)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社会主义荣辱观
有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3.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中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兴业路76号召开。4.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5.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6.邓小平理论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7.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9.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0.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坚持党的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性质是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 11.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12.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3.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4.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15.“四个服从”: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上级组织服从下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16.党的三大优良作风:(1)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2)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3)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17.申请入党的基本条件: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18.发展党员的具体原则:(1)质量首位原则(2)入党自愿原则(3)个别吸收的原则 19.入党动机是指一个人要求入党的内在原因和真实目的。党章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这是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最终奋斗目标对党员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也界定了正确的入党动机的内涵。
20.入党动机的重要性(意义):(1)只有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坚定争取入党的信心;(2)只有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经得起各种考验;(3)只有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采取正确的入党行动。21.以实际行动争取早日入党:(1)正确认识和把握党员标准;(2)自觉接受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和考察;(3)加强自我修养,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做出实际成绩。22.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23.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4、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5.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26.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7.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关系。
28.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
29.预备党员的权利,除了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外,也同正式党员一样。30.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活动,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动脱党。
31党组织讨论觉得问题,必须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重要问题,要进行表决。32.党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
33.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
34.党的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至五年,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两年或五年。35.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和其他非党组织的领导机关中,可以成立党组。
36、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
37.中国共产党党旗为旗面缀有金黄色党徽图案的红旗。
教师的历史使命与个人素质 篇6
一、引言
作为提供公共物品的教育制度与作为提供私人物品的市场制度之间存在着互不相容的矛盾。因此,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必然给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市场体系中形成的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念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极大的冲击。并且,业已过去的三十年的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实践也表明,市场对教师素质、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形成相当重要的影响。从对教学质量形成影响的直接原因方面看,教师素质和学生素质是这种原因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仅就教师方面而言,教师制度、教师对其使命的认识及其素质对教学质量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由此出发,试对教师的历史使命和个人素质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二、教师的历史使命
作为一种塑造人类灵魂、倡导社会理想和发展科学技术的职业团队,教师的基本历史使命在于:传道、授业和解惑。传道乃传播社会理想和崇高信仰,以改造人类社会的愚昧无知和落后观念,这是促进人类文明化进程和社会发展的一条基本途径,是任何时代的教师均无权放弃的一项历史和社会赋予的基本的、神圣的使命。授业是教师所从事的知识传授,这种知识传授不仅包括教师对知识(科学、经验、艺术和技能的理论及其应用)的创造、传播和更新,还包括对知识的鉴别、修正和发展。解惑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的解释和阐述,其内容广泛地包括关于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问题、社会理想和社会进步问题、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问题、知识学习及其技巧问题等。
从教师的历史使命可见,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重要的 1
是一种事业。或者说,教师首先是一种事业,其次才是一种职业。这种性质体现了人类社会中精英存在方式的“以发展求生存”的逻辑,而不是一般社会成员的“先生存后发展”的逻辑。显然,教师与一般职业者的这种区分决定了教师不是一般职业者那样的生存型人,而是一种发展型人。由此,社会无论是以强制性方式还是以自发性方式安排的教育制度,都应当能够让那些具备不必为其生存担忧的社会精英进入教师阶层,而不是让那些整日为其生存操劳的人来从事他们本无法胜任的思想传播和教书育人的工作。
三、高校教师的个人素质
那么,有资格进入教师阶层的那些作为社会精英的发展型人
应当具备一些什么样的素质?其基本素质应当包括如下六个方面:
一是终极关怀精神:即教师应当能够站在一个全民族、全社会乃至全人类的高度(而不是仅仅从个人私利作为其行事的出发点)观察和思考问题,把自己的主要精力关注于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方面,真正脱离低级气味、庸俗和物欲,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二是高尚的人格:作为社会道德和文化精神的楷模,教师的人格形象和人格力量在每一个即使是相当小的行为细节方面都会对学生和社会(主要是通过学生间接地)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维护正义,坚持真理,不阿谀奉承,不投机钻营,不屈从于权力和利益者,乃为高尚之品格。此种人格,不但为学生之楷模、社会之榜样,而且是倡导社会正气的先驱、体现民族精神的标兵。
三是完美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个人品性:道德不仅是作为个体的人的灵魂,而且是民族的灵魂,是人类特有的行为准则。作为训导社会精英的教师缺乏道德修养显然不能想象其民族的未
来: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的美德遗产不再是社会整体的财富,而仅仅成为个别精英的一种生存空间;教学腐败、学术腐败、经济腐败、司法腐败、政治腐败乃至一般人的生活腐败也成为世人司空见惯的甚至是理所当然的现象;法律也会在道德的沦丧中蜕变为维护当权者利益的工具,整个经济体系将会在失去其道德和法律基础的半空中等待倾覆时刻的到来;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将陷入混乱和黑暗的境地。当今社会中普遍化道德沦丧的教师不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十分不光彩的角色吗?!
四是杰出的天赋和才华:来自于自然赋予的天赋和后天培养的才华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我们无法承认“人的天赋是相同的”论断,我们也无法想象一个智力不全(例如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不全)的人如何胜任传道、授业和解惑之任务。但是,我们可以想象,那些记忆力不全、思维混乱或者口吃的教师是怎样耽误年青人的生命的!
五是渊博的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教师的基本职能是传授职能。传授职能是教师在其职业和事业活动中发挥的传授思想、知识和技能的作用。显然,无论是思想传播,还是知识和技能传授都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否则,思想传播或知识传授都将是一句空话。我们不难想象,一个没有创造性思想(或阐述他人思想)或理论基础的教师如何能够引导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
六是出色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思辨能力既是研究素质的标准,同时也是传授思想和知识的标准,而表达能力则是传播思想和知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个不善于进行逻辑推理的教师和一个不善于理辩的教师,与一个思维混乱、表达不清甚至有口吃问题的弱智站在讲台上不知所云一样是令人不可思议的!
四、结论
肩负历史使命,弘扬民族精神 篇7
所谓使命, 古时指使者奉命出行, 后引申为肩负重大的任务和责任。人们在社会中生活, 不仅要走过自己的人生历程, 还要完成各种各样的人生任务。其中, 人们担负的重大历史任务和历史责任就是历史使命。
历史使命不能超越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 而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 又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 你就有规定, 就有使命, 就有任务, 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第329页)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历史使命的含义。苏武牧羊, 几十年忠心不改, 勇敢地肩负起了君王交给他的使命。岳飞背起母亲“精忠报国”的嘱托征战沙场, 不仅将孝心和忠心统一得完美无瑕, 而且担负起了历史交给他的使命。1919年5月4日, 北京的几十位青年学生作为广大民众中觉醒的第一批人, 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 使历史车轮骤然驶进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时期。自此, 年轻人站在了历史发展的风口浪尖, 他们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所以历史使命还可以概括为“一定社会给社会本阶级及其政治集团和社会成员提出的重大任务和奋斗目标”。
在不同时代, 人们的历史使命是不同的。在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年代, 党和国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而未来的建设者就是青年朋友们,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就在中华少年。梁启超说:“今日之责任, 不在他人, 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1]故当代大学生应该勇于承担责任, 树立建设祖国的远大理想, 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认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在长期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 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 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这个民族精神有着深厚的科学内涵。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的伟大民族,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 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 是人们对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 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我国民族精神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古有愚公移山的故事, 体现了勤劳勇敢的精神;红旗渠的建造体现了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精神;而在中国二十世纪的百年历史中, 炎黄子孙团结、勇敢、爱国、敢为人先的精神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正是这些精神支撑着无数中国人在民族危亡时刻承担起历史使命, 拯中华于危难, 救国民于水火, 巍巍百年历史, 泱泱中华精神, 炎黄子孙的爱国热情一直在升温。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是增强综合国力, 应对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新态势的需要;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 它是解答经济全球化推进提出的文化发展新课题的需要; 它是坚持党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累的基本经验和优良作风的要求。无论在什么时候, 我们都不能丢掉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丢掉民族精神就是忘本忘根, 就是丢掉做人的最基本原则。
三、肩负历史生命, 弘扬民族精神
当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 全球化使我们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改革开放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开放和商业的发展, 还有人们思想的开放和先进意识的大发展。很多人认为在如今时代我们没有历史使命, 没必要弘扬民族精神。因为人生活富足, 无忧无虑;或者一直注视着生活得比自己好的人, 总觉得社会对不起自己, 很多人对不起自己, 太注重个人幸福;还有一些人认为自己力量太小, 没能力担当起历史使命;或者自己年龄太小, 历史使命应该由年长的人担任。总之, 他们可以找到千千万万条理由推脱责任。
梁启超说:“老年人如夕照, 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 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 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 老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 少年人如白兰地酒, 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 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 少年人如西比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 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 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1]自古英雄出少年, 国家、民族是少年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如果少年人不担起历史使命, 谁来担呢? 老年人如夕阳, 他们已经没有多少能量照耀这个世界了, 能照亮这个世界的只有少年人。
在当今时代, 肩负历史使命, 弘扬民族精神有以下必要性。
(一) 这是重拾中国道德良心的需要。在物质生活富足的今天, 人们的精神食粮却严重匮乏, 人们渐渐忘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 道德沦丧, 正义缺失, 越来越多的人变成了“行尸走肉”, 在这个世界上游荡。冷漠、麻木、背叛、诈骗……从彭宇案到小悦悦事件, 从“我爸是李刚”到“不管你信不信, 反正我是信了”, 从拿刀刺向自己的妈妈到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我想问我们的社会怎么了?我们的人民怎么了?我们的心灵怎么了?种种事件都在说着人们道德良心的丧失。我们有责任重拾中国的良心, 小悦悦最后被一个拾荒者拾起送到医院, 这个拾荒者在拾起小悦悦的同时也拾起了中华民族的良心, 而这个良心本不应该丢掉。每一个炎黄子孙有责任、有使命重建我们的道德体系, 有责任、有使命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二) 这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现在的经济是知识经济, 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让我们的国家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必须明白自己的历史使命, 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艰苦奋斗, 勇于创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跨国界的, 商品在全世界销售, 资本跨国界流动, 信息得以共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坚定地捍卫国家的利益, 这更需要我们明白我们的历史使命, 坚持爱国主义精神。
(三) 这是建立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核心价值观简单来说就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 遵循的行为准则。现阶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以人民为主体, 以人民的利益为标准, 在全社会实现平等、公平、正义的价值观。但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并没有多少人遵循, 或者说我们正在丢失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任何一个民族没有对事物的判断标准, 这个民族就会乱成一团糟, 这个民族就不能长久存在。现阶段, 在社会转型期间, 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考虑怎样重新建立起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 只有具备强大的核心价值体系, 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强大。
最后, 用一段《少年中国说》里的话与大家共勉:红日初升, 其道大光。河出伏流, 一泻汪洋。潜龙腾渊, 鳞爪飞扬。乳虎啸谷, 百兽震惶。鹰隼试翼, 风尘吸张。奇花初胎, 矞矞皇皇。干将发硎, 有作其芒。天戴其苍, 地履其黄。纵有千古, 横有八荒。前途似海, 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 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 与国无疆!
参考文献
[1]梁启超.少年中国说.1900.
成渝“新特区”的历史使命 篇8
在人们对国家设立“新特区”越来越关注之际,第三个“新特区”尘埃落定:6月7日,国务院批准在成渝两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国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
成渝为何能成为“新特区”
选择成渝两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体现了中央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维和协调区域发展的战略部署。笔者认为,有三个主要条件,让成都和重庆在“新特区”竞争中脱颖而出:
区位条件十分优越,经济社会发展的代表性强
成都和重庆的区位条件十分优越,其影响和示范效应,对全国性的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发展作用突出。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启动西部大开发,在占全国国土70%的广大区域,形成了重庆、成都、西安等中心城市,成为带动西部地区发展的增长极。成渝两市“新特区”的设立,会使两市在西部地区的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更加明显。同时,成渝地区的城乡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和环境问题严重等特点,都代表了西部地区的共同特点。通过成渝两市来探索城乡统筹的区域发展模式,对西部地区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经济实力雄厚,发展优势突出
2006年成都市的GDP达到2371亿元,重庆市达到3486亿元,均高于中西部的其他城市。经过多年的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已经确立了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势、教育科技优势和市场优势,通过设立“新特区”使这些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能够顺利达成“新特区”设立的目的。
体制条件较好,具备了综合配套改革的经验
重庆作为四个直辖市之一,其管理体制在西部地区具有优势;成都作为四川省省会,近年来一直进行城乡统筹的改革实验,已经具备了相当丰富的综合配套改革经验。选择成渝两市设立“新特区”,无疑是西部地区体制改革最好的空间选择。
所以,在成渝两市进行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对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和制度设计具有典型意义,能够起到完善国家发展战略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
成渝“新特区”的市场化意义
统筹城乡发展是多年来我国一直积极推进的发展战略。实践证明,由中央政府推进的城乡一体化,受到了区域发展环境的制约。所以,中央政府推动的、地方政府和民间力量参与的统筹城乡发展,就成为中西部制度创新的主攻方向,这个方向就是加快进行市场化改革。成渝两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我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一个重要举措。
首先,中央政府将调控资源配置的权限,一部分转移给了地方,使自上而下配置资源的体制出现松动,并且集中表现在金融、土地、税收、财政等政策资源上会有极大的改善,可以更多地发挥地方的自主性,这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政策需要,也是市场化改革的需要。
其次,从向上要政策,到地方本身的制度创新,对地方政府来说是一个重大的飞跃。地方政府摈弃保守的、不作为的思想,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权限内探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规律、新途径和新措施,其对广大区域的示范效应是很强的。
再次,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还很强,市场导向较弱。要克服这个矛盾,需要“新特区”提供经验。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归根到底还是应该来自市场,促进资本、产业、技术和人力等资源在区域内的市场化流动,是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着力点所在。到目前为止,我国城乡统筹比较成功的区域,基本上是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发展经验都证明,城市的发展、农村的富裕、政府的协调是缺一不可的。因此,把第三个“新特区”设立在西部地区,还有一个解决区域发展空间均衡问题的效应。
笔者认为,统筹城乡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也昭示了未来我国制度创新的一种倾向:考虑到我国区域空间的巨大差异,根据不同类型地区发展中的不同重点,设立不同侧重点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取得分类指导区域发展的经验和模式,似乎会成为一个趋势。
如何进行城乡统筹改革实验
在成都和重庆被批准为“新特区”之后,两市都马上提出了各自综合改革的试验设想。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城乡统筹发展中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大的方面:
第一,解决城乡空间结构混乱问题,促进城乡空间合理布局的形成;
第二,解决城乡产业分工不明确的问题,确立城乡产业分工协作的新局面;
第三,解决城乡居民权利与义务差异过大的问题,建立城乡居民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
为解决上面三方面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去探讨适合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措施:
改革城乡行政区划
这是解决城乡空间混乱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改革城乡行政区划,改变设市标准,扩大城市范围,实行新的行政管理体制,以达到大、中、小城市以及乡(镇)、村等建制单位的合理规模结构体系和空间结构体系,为我国城市化的进一步深入以及统筹城乡发展铺平道路。
改革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二元户籍制度
我国目前实行的二元户籍制度,影响了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影响了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和人才的开放使用,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改革户籍制度已经进入实施阶段,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已经取得了广泛的共识。所以,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中的户籍制度改革,不应当局限在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电子化上,关键是探讨户籍制度改革的途径和未来的方向:包括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统一,户籍管理向户籍登记制的转变,城乡居民居住权和迁徙权的落实等。
建立城乡統筹的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建立,但农村的社会保障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中探讨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将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使城乡居民的社会地位实现平等。笔者认为,建立城乡统筹的最低生活保障、灾害救济、社会优抚、医疗、养老保障和社会福利的多层次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具体需要从两个层次出发:首先使城乡居民享有大体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其次是城乡社会保障能够在区域间、城乡之间进行转换,消除妨碍社保账户流动的行政区壁垒。
调整城乡产业结构,建立明确的城乡产业分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经济都获得了很大发展,但也带来了产业布局的不合理:大城市产业高度聚集与中小城市产业发展空间狭小共存,城乡产业分工不明确、乡镇企业与居民聚集区混杂的现象遍布。统筹城乡发展,就要探索什么是城市产业、什么是农村产业,那些产业需要集中,那些需要分散。我们要建设的应当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现代化的城市和田园诗般的农村共存的发展区域。
建立兼顾国家和农民利益的、和谐的城乡土地制度
对城乡进行统一规划,通过规划的调控作用,实现统筹城乡发展,也已经成为时下经济发展中的共识。而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在这方面的重点,应当是探讨以土地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和谐的城乡土地制度的实现途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制度的产权不明晰,农民在对土地财产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分配权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是一个重大的需要研究的课题。而土地制度改革的探索,也将为建立城乡统一收入分配调整机制,减小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等,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篇9
数学科学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张蕊驿 0910145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承担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个历史使命,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无数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生命。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继续承担好这个历史使命。”
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作为近现代史上担负重大历史使命的政党组织的诞生,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和中国人民不懈斗争的结果。中国共产党自荐当之日起就肩负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郑重地向世人宣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党的历史任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于民。从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踏上了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征程。在这个伟大的历史征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败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这一变革实现了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在旧中国的废墟上,党领导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阔步前进。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实现了中国第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这一巨变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承担着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而光荣的历史使命。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我们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但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中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的振兴还需要做长期艰苦的努力。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通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到21世纪中叶,使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就已担负起并不断为之奋斗的历史责任的继续,是当前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使命,也是中华民族13亿人口对中国共产党殷切期望,还是当今时代潮流以及社会主义运动向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的完成既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也离不开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实现党的领导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保证。当前,广大共产党员要积极投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当中去,以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和带领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共产党员要在立足本职工作、艰苦奋斗、在工作岗位上争创一流业绩中发挥表率作用。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本职工作中去,忠于职守,扎实工作,克服困难,勤俭节约。既要创造优异业绩又要实实在在为群众服务,以实际行动为群众树立榜样。
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的历史使命 篇10
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国梦”既是对被年来中华民族奋斗历史的渴望和追寻的概括,也是当下中国人对自己未来的期望;既是对中国人共同命运中凝聚的感情和力量的表达,也是对普通明总希望和追求的表达。
忆往昔峥嵘岁月,一代代优秀的青年,一批批有志青年勇敢的担负起了历史重任,在建设美好未来的征程上呕心沥血。在不同时代下所面临的问题也不一样。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问题再考验着大家的意志和智慧。我们这一代的大学时代伴随着国家发展的盛世,承担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也就是美丽的“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中国梦是一面旗帜,是全世界中华儿女的共同夙愿,少年兴则国之兴,少年强则国之强。少年既是现在这里的诸位。更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中坚力量。我们大学生应该将个人发展规划与国家富强的方针结合起来,在实现中国梦的路途里体现个人价值,让青春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我们有思想,有责任感,有使命感,发奋图强的团体,我们把祖国的发展与自己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从小事做起,但胸怀伟大梦想。我们乐观豁达,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证明对祖国和任命的热爱。
认真对待每一件事,一路会学到很多。只要相比昨天有进步那就是自己在成长。聚沙成塔,积少成多,再小的事都有它的作用。
中国要成为真正的富强之国,不仅依靠高科技的发展,更取决于我们能不能真正承担社会的责任。我们可以不伟大,但不能没有担当;我们可以不成功,但绝不能成为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我们可以追求功利,但不能在其中迷失了方向。我们要珍惜这个机会,明确大学生的使命,要经得起打击,要懂得珍惜当下、善待自己、关心他人、感恩社会。为中国梦的实现出力,奉献自己的才华。今日之使命,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语文课程中的历史使命 篇11
【关键词】语文课程;课程设置;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拿来美国语文教材读读,反观国内的语文教材,无论是从整体而言,还是具体到习题、小作文的写作,差距较大。五千年的文化在学科里面更多地体现在语文科目上,但看了美国语文教材后,我们发现,祖国大陆的语文教材还远不如人家建国只有二百年文化传承做得那么精细、周到。就比如是大街上的小吃,如果做得足够精致、干净,不仅是一种美,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可以长久地生存下去;反之,我们越吃越没胃口,直至被人们遗忘。
试着把美国和国内的语文课程比较一下,笔者认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纵向编排差距较大
《美国语文》的编排体系大体由:“文明的交会”“国家的诞生” “国家的发展”“分裂、和解与扩张”“不满、觉醒与反抗”“繁荣与保护”六个部分组成,文史紧密结合,在每个部分开篇先讲每一个“时代故事”,再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同时期的文学交代清楚,方便学生课后自己找书阅读;接着是课文,每篇文章前均有“阅读指导”,以及详细的作者介绍和背景历史事件;“背景知识”,目的在于学习国文的同时了解历史。
从以上可以发现,与国内人教版的《语文》相比较,《美国语文》的特点是:
(一)量大、信息多。内容丰富,涉及文学、历史、地理等知识,给学生多层面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学习感兴趣的部分。
(二)注重本土资源的开发。仅仅有着几百年建立历史的国家,在重视本国发展的综合性、思想性上的同时,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和抽象思辨能力。
(三)结构安排和内容设置很精细。细到学生能掌握文学知识,认识美国的社会,认识自身的价值和你身处的这个地方的历史。
反观咱们的语文教材,量小、信息少;几千年的文明,不够系统且单薄的课本是讲不清楚的,里面涉及的作者生平介绍、文学背景等等少得可怜。本土资源开发不系统、不全面,没能更好地开发学生自己独特的思想,文化和精神就将不被久存。例如学诗词,只顾让学生背诵名句,却不了解这个诗人的生平,更没有引导学生去研究一个自己喜欢的诗人。记得最喜欢杜甫,上学时只背“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却不知道杜甫在此时身陷囹圄,在投奔灵武(肃宗在灵武即位)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思念在成都的妻儿,于是写此诗。这些知识是我在大学时听《百家讲坛》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所讲内容中学到的。
二、课后习题设置笼统而粗糙
在课后习题编排上,美国语文在每一篇文章后都有“阅读理解”与“思考”,其设计都是紧扣教材,力求让学生通过思考这些问题真正理解作品,比如梭罗的《瓦尔登湖》(节选)后的练习题是:1.梭罗在想象中做了什么事情?2.梭罗为什么住在森林里?他最后为什么离开森林?3.他从他的“试验”中学到了什么?4.梭罗对那些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们提出了什么忠告?其习题设计较为细致和科学,教师带着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即可,操作性、科学性强。如此,便不因教师的差距而左右学生的判断。
从中可看出美国语文主要关注学生自己对文章的思考,如提问时会问“你认为……,请解释原因”“请为你的观点找出证据”等等具体问题,一来拒绝了标准答案,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二来锻炼学生的独立阅读和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批判性思维。
中国大陆的语文课,对于学生掌握文章的程度全靠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实际操作。这是因为语文教材课后习题要求设置的笼统且粗糙简单。如常见的问题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本文的记叙、议论和抒情是怎么结合在一起的?”“文章的主旨与结构层次”等等,问题的设计过多关注编者意图,较少考虑学生,大多是让学生摸不着头脑的问题。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桂林山水》课后习题的问题分别是: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读最后一段,联系全文,想一想桂林山水的特点,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3.我把课文第二段抄了下来,你抄了哪些。
细读《桂林山水》,发现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里面涉及的内容很丰富,前半部分写漓江的水,里面写到“水平如镜”的西湖;后半部分写到“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来引出桂林的山。我们应该怎样上好这个课呢?笔者认为,我们不仅只关注这篇课文的本身,除此之外,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祖国的名山大川,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自己制作暑期旅游地点,或者引导学生举行一次你所了解的旅游景点小作文比赛,或者带领学生一起查阅资料了解西湖或香山的来源等等。我们的目的是锻炼学生自己探寻的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在这篇文章中最后两句诗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我们可以做个假设,学过这篇文章的大多学生一定不知道这句诗的来源,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也没有讲到过。笔者在带小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也有疑问,这句诗出自哪里?查询后,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出自王维的《周庄河》;还有说是作者自己根据当时的情境有感而发。
三、文史哲融合综合性需加强
一个人真正的人文素养是文史哲修养,一个人的价值判断力也建立在文史哲的基础之上。在《美国语文》中,课程编排和课文的设置,最后的习题设置最大特点就是把文史哲的交融共通,这既打造了美国的文化软实力,也体现出美国对通识教育的重视,对全人格教育的关注。
国内中学语文教材涉及的历史知识也极其丰富广泛,古今中外都有,但这些历史知识在语文教材中不是系统的而是零碎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首先,就语文和历史的关系来说,文史本一家。文中有史,史中有文,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是文史结合的典范。其次,从语文教材内容而言,文史交融更有意义。如《出师表》《曹刿论战》《陈涉世家》等课文涉及到有关历史知识,如《最后一课》《紫藤萝瀑布》等等。最后,从课堂氛围来说,文史结合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语文课上充分运用并结合有关的历史知识,恰当穿插,通过巧妙地设疑,精心地引导和精彩地讲述,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课本,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之自觉地去探索钻研,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endprint
在语文教学中,以语文为主导,文史结合,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吸收和熟悉中华的优秀历史文化人物、名著等,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并在一些历史事实的陈述中,尊重不同人物的立场,让学生有多元的视角和独立的判断。
四、作文教学大而死板
作文教学既是学生头疼的地方,也是语文教师不愿多说多讲的一个部分。因为学生写日记没东西可写,老师觉得作文没什么可教。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我们的语文课本设置把重心放在了课文本身,只关注个体的文章,导致学生阅读的材料少,启发少,脑袋空空如也。二是我们作文教学灵活度不够,强调大作文,即内容宏大,立意高远,境界深远,学生们一到考试也就板起面孔作“小大人”状,讲些和自己毫不相干的“大道理”,说一些无关痛痒的废话,这就使作文和内心背离,与成长无关,变成了游离于生命之外的东西。
写作就是真实地表达自己,展示自己的所思所想。《美国语文》很注意小论文写作,且重在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多方面的写作能力,同时注意把写作与生活结合起来,但凡生活中需要的日记、书信、随笔、通知、倡议书、历史研究报告、军事研究报告、葬礼上的讲话、书籍广告、人物传记、编辑评论、旅游宣传册、照片簿的说明文字等等,都有涉及。在小说作品的课后写作练习中还有戏剧电影的改编。教育就是生活,把小作文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结合在一起,锻炼学生的写作乐趣,品味生活点点滴滴,给学生以创造性的发挥,着眼于培养、提升学生在面对实际生活时所需的各种应变与应用能力,用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语文,就是生活,就是生命,就是社会,也是整个世界。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在体现人文教育的综合性、思想性上,在培养学生逻辑抽象能力上,在教材编排差距上,在针对课程内容课后问题设置上,我们应该低头虚心学习,使语文突破课堂限制与学校约束,走向广阔的世界,走向生命的自觉。
参考文献
[1] 马浩岚.美国语文[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
[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戴前伦,中美中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J].教育探索,2005(2).
[4] 刘丽群,从文化传统中看中美教育的差异[J].福建帅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9).
作者简介:孟荣,男,1987年生,汉族,山省朔州市人,四川省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社会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推荐阅读:
社会历史的主体06-21
社会教育的历史考察08-02
社会转型期的历史语境07-25
初中历史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教案11-22
历史老师的使命08-20
社会历史环境05-26
社会历史内涵06-15
《历史与社会》课07-10
社会发展历史07-26
《历史与社会》新教材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