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资源体系建设

2024-09-16

再生资源体系建设(共10篇)

再生资源体系建设 篇1

隆昌县供销社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自内江市被选定为全国循环经济第二批试点单位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以来,隆昌县在省、市供销社和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积极扎实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项目,截至2011年底,共新建、改建回收网点共计110个,培训再生资源回收从业人员690人次,取得了一定成效,使我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我县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具体做法是:

一、明确目标,廓清思路

按照《内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意见》(内府发„2010‟18号)的要求,在市供销社的精心指导下,我社对全县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后,结合隆昌实际情况制订了隆昌县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总体目标是: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的标准和政策,形成再生资源

回收促进体系,建立回收企业和个人的从业资格培训体系,将我县90%以上回收人员纳入规范化管理,在城区90%以上的社区设立规范的回收站点,使90%以上的再生资源进入再生资源集散市场进行规范化的交易集中处理,形成再生资源集中回收→加工→再资源化的循环链条,争取用2年时间,在我县建成较为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率达到75%,实现再生资源回收的产业化。

主要内容是:隆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项目是由隆昌供销社系统隆昌合联实业有限公司承办,隆昌合联实业有限公司是县联社绝对控股的,项目实施以来,公司成立了以法人代表罗世银牵头,由业务部门负责项目具体实施,财务部门负责资金使用与管理工作,其他各部门相互协作的再生资源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公司严格按照“七统一、一规范”的要求建设了110个再生资源标准化回收网点,(其中:城区38个、乡镇62个),并于2011年11月-12月期间在全县范围内组织了七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从业人员培训,共计培训学员690人。

二、加强领导,完善政策

县政府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县长任副组长,供销联社、商务局、公安局、环保局、建设局、发展和改革局、工商局等部门参加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目标任务落实到各个部门,形成人人参与、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制订相关的管理制度及政策规章,形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协调好各方面关系,齐心协力把这一项为民造福的实事抓出成效。

三、规范管理,构建绿色回收网络

根据国家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备案说明>的通知》(商改字„2007‟54号)和市政府《关于印发内江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内府办发„2006‟75号)的要求,县供销社对全县再生资源回收经营户进行全面清查、摸底造册、建立个人档案,全部进行了备案登记,总户数达120余户。其次是整顿。对现有证照齐全的回收站点,进行清理、整合,规范利用。对符合要求的,统一按照“七统一、一规范”的要求进行再生资源标准化回收网点建设。对无证无照的回收站点、马路市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予以取缔,划行归市。最后是

培训。由隆昌县合联实业有限公司具体组织,加强对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人员的培训,主要是进行法律、法规、政策知识和再生资源相关知识、的培训。2011年共培训7个批次,发放职业技能培训合格证书690份。

四、建议

实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是治理优化城乡环境、保护人居环境,实现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建设生态型、节约型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加强治理和长期规范,建议各级财政加强对该项工作的后续建议投入。

再生资源体系建设 篇2

为全面了解中央财政支持项目的进展情况, 加强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项目监管, 及时总结经验, 研究问题, 确保试点项目顺利推进并达到预期成效, 及时发挥试点项目的带动作用。

二、检查内容

2009~2012年列入中央财政支持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试点城市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基地建设两类项目, 包括项目立项、执行情况、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项目实施效果等。检查对象包括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和企业。具体内容:

(一) 检查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工作

1. 项目组织情况

(1) 项目决策情况。项目确定是否民主、公开、科学, 是否经过招标程序, 是否经过集体研究, 是否通过适当的渠道向社会公示;相关事项是否建立文件档案。

(2) 工作制度情况。是否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 建立相关管理和监督机制, 组织和人员是否落实, 有关工作是否按进度进行并达到相关要求。

(3) 项目实施和验收。是否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验收工作方案, 并认真组织实施。

(4) 绩效考核。是否制定绩效考核和奖惩办法, 充分调动相关单位和人员积极性。

2. 资金使用管理情况

(1) 资金管理制度。是否制定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及相关制度, 是否建立相关监督检查机制, 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2) 资金使用方向。是否按照资金管理规定操作使用, 资金是否在规定的项目和环节使用。

(3) 资金拨付情况。检查补贴资金是否按时、足额下拨到承办企业, 是否存在滞留、截留、挤占、挪用、虚报冒领、贪污私分等违纪违法行为。

3. 各项目实施的效果。

(二) 检查承担企业情况

1. 企业资质方面。

是否具有相关资质, 是否符合相关项目承办主体要求。是否具备土地、环评、立项等方面资质。

2. 资金使用管理方面。

(1) 资金申领情况。检查项目承担企业是否如实提供申领资金材料;对同一建设项目是否存在多

(2) 资金使用情况。检查项目承担企业资金使用方向是否符合财政部、商务部有关文件要求;是否按照资金管理规定操作使用;是否存在挪用、虚报冒领、贪污私分等违纪违法行为。

3. 企业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及效果。

三、检查方式

项目督查采取自查、第三方督查与商务部抽查相结合的方式, 共分三个阶段。

(一) 第一阶段 (4~5月中旬) :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对督查范围内的所有项目, 按督查的内容要求进行全面自查, 指导帮助项目单位建立规范的项目档案, 填写项目实施效果进展表, 并对督查情况进行书面总结。总结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项目实施总体情况。

主要包括项目总体进展情况、投资完成总体情况、中央和省级财政投资到位情况、地方配套及项目自筹资金落实到位情况等。

2. 采取的主要措施及效果等情况。

主要包括项目的组织实施、项目的监管措施、取得的具体成效 (数字描述) 等。

3. 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意见。

按照项目督查的内容、逐项对照核查, 对于项目存在不合规、不合法的问题和行为, 立即作出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 要实事求是的加以认定, 并提出整改意见及建议, 问题认定要客观准确, 整改措施应具体可行。自查报告及项目实施进展情况表于2012年5月20日前上报商务部。

(二) 第二阶段 (5月下旬~6月底) :

由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委托第三方督查机构, 对本地项目进行督查, 并提交书面督查报告, 报告应包括:项目实施的总体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相关建议等。第三方督查机构名单及报告于2012年6月30日前上报商务部。

(三) 第三阶段 (7-10月) :

商务部委托流通产业促进中心对各省项目进行抽查, 形成项目评估报告。

四、督查要求

(一) 督查工作要本着务实、高效、廉洁的原则

进行, 轻车简从, 要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深入调查, 不走过场, 切实保证督查效果。

进一步推动再生资源体系建设 篇3

商务部作为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主管部门,一直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近年来,从多方面不断的完善,再生资源的回收行业的这种引导机制。在减少城乡环境污染,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一是建立了工作机制。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建立完整的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的意见,2012年又批准成立了由商务部牵头22个单位组成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了联席会议制度。2013年,商务部发挥联席会议机制的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回收行业的税收政策调研,生活垃圾分类与回收体系建设联动,绿色回收进社区、进机关、进园区、进高校、进商场的五进工程等重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形成了推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工作的这种合力。

二是强化基础工作。近年来,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的贯彻落实,加大了企业备案力度,目前有近万家回收企业,在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备案,同时我们配合公安,工商环保等部门,开展执法检查,规范,回收市场秩序,此外还陆续发布了废电池、废玻璃,等重点品种的分类标准。以及回收站点分检中心和回收利用基地建设管理的行业标准,推动回收体系建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立了行业的统计数据库,对近千家典型企业进行调查统计,发布行业的年度报告,指导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是建设回收网络。2006年开始,商务部开展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目前已经有三批共90个城市列入了试点。并且运用中央财政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试点和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截至去年年底,中央财政已经支持了75个试点城市新建和改扩建51550个网点,341个分检中心,63个集散市场。同时支持了123个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基地建设。试点工作引起了各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带动了一批回收龙头企业的成长,以壮大。

四是做好项目建设。2009年以来,中央财政连续4年投入共计30多亿元,支持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我们按照四个倾斜,就是向工艺品种、向龙头企业、向产业集聚,和向技术升级倾斜的原则,认真指导地方做好项目的筛选。同时为确保项目建设的成效逐步完善管理制度,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明确项目建设标准和要求,出台绩效考核的相关规定,引进第三方督察和通报制度,加强对项目的试点、试中、试后的全方位管理。通过项目建设,带动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和行业总体水平的提高。

通过以上工作,在国务院有关部门积极的支持下,特别是在国家财政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在行业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下,涵盖回收运输,处理,利用等环节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再生资源回收还存在着组织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偏低,部分品种的回收率不高等问题,社会对行业的认识也有待提升,这些的都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工作的方向。

今后商务部将继续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作,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好相关工作。

第一,创新工作机制和体制。商务部将充分发挥废旧商品,部级联席会议这一跨部门的工作平台的作用,形成各部门支持回收工作的合力。2014年我们将聚焦重点回收的品种,再生资源回收宣传,再生资源回收与垃圾分类的有机结合等方面的工作。争取在重点工作当中,实现突破。

第二,完善基础性的工作。一是以规划促发展,我们将于近期编制出台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中长期规划,明确未来几年,再生资源回收建设的目标,主要任务,明确分检中心等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布局,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产业化发展,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同时指导各地做好规划的实施工作,并结合各地的实际,出台本地的规划。二是以法律法规和标准促进发展,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的管理制度,加大现行行业标准的贯彻落实力度,适当增强强制性标准的比例。制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目录,建立再生产品的分类,分检加工作业和回收污染控制技术,再生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标准。引导行业规范化发展。此外研究建立行业管理的信息系统,建立统一共享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信息平台,实现行业的信息化管理和诚信经营。

第三,着力推动行业的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推广现代企业制度和先进营销方式,通过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方式,推动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组织方式的创新。我们准备以分检加工环节为重点,通过标准试点和示范等多种形式,支持和培育一批专业化,综合性的分检加工的龙头企业,以这些企业为主体,规范和整合前端的拾荒人员,提高行业的组织化和规范化,在有条件的地方,试点建设一批布局合理、产业集聚、分检技术先进、环保处理设施完备、劳动保护措施健全的专业化或综合性的回收分检集聚区。

第四,探索重点品种的回收体系建设。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对于非金属废止回收价值大的品种,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坚持与立废产业紧密结合的原则,做好行业的指导。对于废玻璃,废弃节能灯等价值较低,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靠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的,这些品种,我们争取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鼓励社会积极的参与回收。对于废铅酸蓄电池,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配合相关部门我们将落实生产者责任制。对于废弃纺织品,近年来,废弃量较大的新型回收品种,国务院将与有关部门积极研究建立,合理回收的渠道和回收的模式。

再生资源体系建设 篇4

商改字[2006]22号

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主管部门: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精神,根据发改委、商务部等六部委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环资[2005]2199号)要求,我部拟在4个直辖市和20个省会及省辖市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现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单位(第一批)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抓紧组织试点单位编制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于4月30日前报我部商业改革发展司。

联系人:祝斌,崔燕

电 话:010-85226402,65136823 传 真:010-85226402,65136823

附件:

一、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第一批试点单位

附件一: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

21、22号)精神,规范再生资源回收市场,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保护环境,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建设,根据发改委、商务部等六部委印发的《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第一批)工作的通知》(发改环资[2005]2199号)要求,现就组织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提出如下方案。

一、必要性

(一)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将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2004年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要研究制定鼓励废物回收和资源再生利用的政策法规;建立废旧物资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在2005年召开的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电视电话会议上,温总理再次强调:以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农膜、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为重点,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二)再生资源回收是提高资源利用率、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同时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也大量增加,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除废钢铁的回收率较高外,废塑料的回收率为25%,废橡胶的回收率为32%,废纸的回收率为35%,废玻璃的回收率只有13%,废旧家用电器、电脑等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还未完全开展起来,资源流失严重。建立现代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将是逐步缓解我国资源短缺状况的有效途径。

(三)原有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难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目前,回收行业的经营已放开,再生资源回收市场由过去国有物资回收企业一统天下,演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大批农村及流动人口加入到这个投入少、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其中绝大多数居民废旧生活资料,由一些个体经营户和走街串巷的个人收购、经营,出现了回收市场无序化经营,回收网点无序化发展的局面。而且,这些分散的回收摊点已成为流动人口的聚居点、环境卫生的脏乱点、城市管理的空白点。不仅给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带来了困难,也导致大量低效益再生资源流失为垃圾。

(四)开展试点有利于总结工作中的典型经验,以指导和推动全社会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虽然近年来各地在构建城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从整体上看,还面临着思想观念、法规建设、激励机制、技术创新等诸多的困难和障碍。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对于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二、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在充分利用、规范和整合现有再生资源回收渠道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范建设,形成以城市社区回收站点为基础,集散市场为核心,加工利用为目的,点面结合,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逐步提高回收集散加工能力,促进再生资源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构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的法律、标准和政策,形成再生资源回收促进体系,建立回收企业和个人的从业资格培训体系,使城市90%以上回收人员纳入规范化管理,90%以上的社区设立规范的回收站点,90%以上的再生资源进入指定市场进行规范化的交易和集中处理,生产性废旧金属形成集中回收—加工—再生循环链条,争取用5年时间,在试点城市建成较为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率达到80%,实现再生资源回收的产业化。

(三)建设原则

政府引导支持,企业市场化运作,以有利于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方便居民生活,有利于行业管理为出发点,以社区、回收企业和集散市场为载体,以整合现有网络资源为基础,逐步形成符合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布局合理、网络健全、设施适用、服务功能齐全、管理科学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

三、主要内容

(一)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机制。开展回收体系建设试点所在地政府要制定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并使之具有法律效力;制定并形成包括法规、标准及政策等在内的再生资源回收促进体系。

(二)建立和规范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1、社区回收网络(生活性再生资源)

负责回收居民交售的再生资源(包括废纸、废塑料、生活性废旧金属、废玻璃和废橡胶、废家用设备等)。对目前“散兵游勇”式的走街串巷回收方式进行引导和规范,在社区设立“七统一,一规范”,即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统一着装、统一价格、统一衡器、统一车辆、统一管理、经营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站点。按照“便于交售”的原则,城市每1000—1500户居民设置一个回收站点,乡、镇每1500—2000户居民设置一个简易收购站点或固定收购站点。回收站点要与再生资源回收交易市场紧密衔接,回收物当日收、当日清,不在回收站点存储。

2、非居民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

对企事业单位即非居民区再生资源的回收,采取回收企业定时、定点上门回收的方式,由统一标识、封闭式分类回收车运输至集散市场。从事运输回收的人员需经过岗位培训,统一着装,规范作业。

3、生产性废旧金属回收网络

规范目前废旧金属回收市场。由于生产性废旧金属回收与社会的公共设施安全密切相关,选择有一定规模、经营规范的废旧金属回收企业负责回收,探索对生产性废旧金属收购的管理模式,逐步提高金属回收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初加工能力,并促进其向最终产品深加工方向延伸,逐步实现回收行业的产业化。

4、再生资源集散市场

在规范现有集散市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集散功能分明、科学有序的再生资源市场。市场的设立需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环保的要求,与居民区相对隔离,且便于运输,具有一定的规模。市场应同时具有储存、集散、初级加工、交易、信息收集发布等功能。市场内每个摊位经营面积不应低于100平方米,储存场地要相对固定,有围墙隔断,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必须备有合格、完善的消防设施,符合公安消防有关规定。

(三)培育龙头企业。在推进回收体系建设中,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作用,依靠龙头企业,按市场规律,收编和规范个体经营户,积极引导企业运用连锁经营的方式,在社区内设立回收站点,采取上门及网上收购等多种方式进行回收;积极支持企业开展对废电子产品、废电池、废玻璃等低效益再生资源品种的回收;鼓励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提高行业科技水平。同时,龙头企业要以资本或生产为纽带,以整合网络资源为基础,以建设项目为核心,以标准化和规范化为手段,以资源化和无害化为目标,有步骤地实施回收体系建设。

(四)加强教育培训。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基层收购人员特别是农民工的从业技能培训,结合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教材制定出适合本行业特点的培训方案,通过多种途径培训出懂技术懂管理的专业人才。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行业服务水平。

四、组织领导和措施

(一)建立由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和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建设部、工商总局、环保总局等部门有关司局参加的协调机制,研究和协调解决体系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回收体系建设试点的日常工作由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负责。

(二)在即将出台的《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基础上,加快再生资源回收管理立法的工作进程,尽快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在宏观上加强国家对再生资源回收工作的指导,有力保障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和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作为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纳入商务部国内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在中央外贸发展基金中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

(四)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所在地行业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工作目标和实施意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促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发展。

五、工作要求

(一)建立工作机制。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是一项涉及多部门职责的规模宏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各试点城市要高度重视,要成立市政府牵头的跨部门的领导小组或协调机制,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试点工作。行业主管部门要落实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工作班子,充实力量,专人负责,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建立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工作制度。商务主管部门不管是否承担再生资源回收的管理职责,都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积极参与到协调机制中来,做好分工的工作。

(二)编制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试点城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主管部门要选择本地区本行业中具有一定规模,经营规范,回收网络基础较好,有影响有带动作用的企业作为试点单位,并会同城市建设规划、环保、公安、工商等部门组织试点单位编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在制定试点工作方案的过程中,要突出重点,根据资源环境条件,结合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回收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重点和措施。商务部将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对试点方案进行论证。

(三)组织好方案的实施。试点单位要按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抓紧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各地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及时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的问题。

(四)做好试点项目的申报工作。试点单位要按照试点实施方案,对列入试点工作方案的社区回收网络、集散市场、废旧金属市场建设项目抓紧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组织专家论证,积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和项目组织实施。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基层回收人员及管理人员培训、龙头企业回收技术升级方面将在中央外贸发展基金中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

(五)严格监督检查和验收。要建立试点工作进展情况阶段性监督检查制度,对试点工作进行阶段性评估和监督检查,及时对其中的经验和问题进行总结、评估,采取多种方式对试点经验进行推广。

附件二: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第一批试点单位

北京市(朝阳区中兴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公司)、天津市、河北省石家庄市(石家庄市物资回收总公司)、山西省太原市、辽宁省沈阳市、吉林省吉林市(吉林市再生资源责任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上海市、山东省济南市、江苏省南京市、浙江省宁波市、浙江省永康市、福建省福州市、江西省南昌市、河南省郑州市、湖北省武汉市、湖南省汨罗市(汨罗市团山再生资源市场)、广东省清远市(清远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广西区南宁市、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市、云南省昆明市、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市物资回收利用总公司)和新疆区乌鲁木齐市

通知发往单位名单

北京市商务局 天津市商务委 上海市经委 重庆市商委

河北省商务厅 山西省商务厅 辽宁省商业厅 吉林省商务厅

黑龙江省商务厅 江苏省经贸委 浙江省经贸委 福建省经贸委

江西省经贸委 山东省经贸委 河南省商务厅 湖北省商务厅

湖南省商务厅 广东省经贸委 广西区经委 四川省商务厅

美国科技文献资源体系建设及启示 篇5

美国科技文献资源体系建设及启示

介绍了美国联邦政府和国家航空般天局(NASA)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科技信息纲领的内涵、宗旨、任务、目标,实施科技信息纲领的工作程序、组织管理机构,科技信息产品和服务,以及美国国家技术信息服务中心(NTIS)和航空航天科技信息中心(CASI)的运作情况,论述了美国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在推动科技进步中的.作用,并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结论.

作 者:CHEN Weihong 作者单位:刊 名:航天器工程 ISTIC英文刊名:SPACECRAFT ENGINEERING年,卷(期):17(4)分类号:V57关键词:科技文献信息资源 体系建设 科技信息产品和服务 科技进步

再生资源体系建设 篇6

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项目督查, 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完整的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的意见》 (国办发[2011]49号) 要求, 加快建立网络完善、分拣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重要举措。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 认真组织, 严格督查项目内容, 完善督查方式, 提高督查效果, 切实把工作抓紧抓实。

各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按督查方案要求组织项目自查, 并于5月20日前向我部 (流通发展司) 提交自查报告和项目实施效果情况表。

在做好自查的基础上,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建立第三方督查制度, 委托具有资质的机构, 组织专业人员开展项目督查。同时, 商务部将委托流通产业促进中心进行抽查。

再生资源体系建设 篇7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课程体系建设 专业核心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力资源已逐渐超过物质资源、金融资源而成为核心资源,社会对人力资源从业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人力资源管理日趋走向国际化、市场化、职业化,各高校试图通过教学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以能力为导向的基础之上,如何立足于“专业核心能力”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建设,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性。

一、 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指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大多数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都由理论课和实践课组成,按功能来划分,可分为基本素质类课程、职业基础类课程、职业技能类、职业拓展课程组成,不同类型的课程的作用不同。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管理类应用性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体现了综合性、应用性、职业性等特点,但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主线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课与实践课结构不合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不足。大多数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都开设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开设人员招聘、人员培训与开发、绩效考评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但实践课程体系建设较为薄弱,表现在以课程实训、课程实验、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衔接不够紧密,不能体现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实践课程设置重点不突出,培养的主线不够清晰,各门课程的课时大体一致,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缺乏针对性。

2在课程体系的组织实施中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够突出。高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不同专业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要求不同,开设的课程、课程体系的构成以及课程的组织实施方法也不一样,才能培养出独特的不易模仿的专业核心能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要核心课程的教学可采用基于项目(任务)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在项目教学中与实践的对接。但目前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管理类的专业课程沿袭于本科专业,受本科课程设置理念的影响,本着重基础、宽口径,加大学生就业适应面的指导思想,大多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占的比重较大,对职业技能的相关课程所占的比重小,加上有些院校专业技能课依托的实践教学条件较为缺乏,因此对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够突出,难以在课程中得到应有的体现。

3特色少缺乏竞争力。各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大体一致,专业主干课程也基本相同,教学实训实践条件比较缺乏,这些方面的雷同,难以形成该专业的办学特色和竞争力。高职的人才培养要为区域经济服务,课程体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与区域经济的结合上。区域经济结构不同,产业布局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特定要求,创建特色课程,构建产学结合的课程模式是值得探索的主要途径。

[HTH]二、基于专业核心能力视角下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对策

(一)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构建要坚持“四个对接”

课程体系的建设要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因此,在开设课程之前先要对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的胜任力展开调查,建立素质胜任力模型,在此基础上建构课程体系并组织实施,借鉴国内外的一些成功的做法,应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对接。

一是课程的建设要与市场的需求相对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市场需要从业者掌握什么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学校就开设相应的课程,才能适应市场不断发展的需要。例如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要求人力资源从业者必须掌握先进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技能,那么在课程设置上就要调整原有的课程体系结构,增加一些信息化管理的课程,让课程体系的建设更加符合时代的需要、市场的要求。

二是课程的设置要与企业对职位的现实需要相对接。企业的现实需要是推动课程改革的直接动力,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的工作要求随着业务的发展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课程建设要与企业现实需要进行对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三,有利于授课教师之间的竞争与提升。由于不同教师讲课风格不同,授课教师既有压力也有动力,学生对不同教师讲课风格的比较后反映出的喜爱倾向,推动教师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氛围,从而使得整个教学团队的职业指导水平整体提升。

第四,有利于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主要担任职业指导工作的是辅导员,他们与大学生朝夕相处,是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涉及學生的思想、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针对性地对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职业指导,提高了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也实现了职业指导教育的目标。

3结论

以二级学院为单位建设职业指导教学团队,便于结合学科、专业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全面协调教学、管理、实践等工作。同时,只有在学院级层面上,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多层次职业指导实践活动,针对学生的学业情况和个性特征“因材施教”,举行专项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技能拓展活动,实现职业指导的“个性化服务”。

参考文献:

[1]黄路明高校职业指导的探索与创新湖北社会科学2012(8)181-183

[2]崔明稳,李涛时代呼唤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中国成人教育,2013

再生资源体系建设 篇8

摘 要: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改变了文献资源建设的模式,文献资源建设形成了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解决了文献资源产权归属问题,促进了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流通和应用。公共图书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文明的聚集地,它在传播文化,提供文献方面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其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特点和文献资源建设的原则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文献资源建设的途径,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文献服务质量有一定助益。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服务体系 文献资源 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5-0048-0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对图书馆分散的文献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资源成本和效益,提高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整体服务效率。但是在现有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下,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整合势必会涉及到文献资源的产权问题,这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最近几年,学术界对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其它领域研究比较多,但是对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文献资源建设的研究较少,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文献资源建设途径进行分析,以供同行借鉴。

一、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特点分析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一般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首先,公益性和公共性。服务体系的公益性是指公共图书馆为社会大众提供免费的资源服务,包括文献资源咨询服务、网络服务、读者讲座和图书借阅等免费的文献资源服务。而服务体系的公共性主要是指其服务对象很广泛,包含了学生群体、知识学者以及社会各个阶层的读者;其次,创新性。服务体系的创新性主要是指服务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服务方面的创新和发展,从而对文献资源服务机制、服务质量以及服务标准进行创新;最后,开放性和平等性。开放性是指服务具有开放性特征,图书馆多数的文献资源都可以向广大的人民群众开放。平等性是指全体社会大众都有权利享受图书馆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不论社会地位的高低贫富。

二、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基本原则分析

在现有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下,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首先,连贯性和计划性原则。连贯性是指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应该成为一个体系,并且要保证彼此之间的联系性。计划性是指结合读者对文献的需求以及社会文化变化趋势,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更;其次,目的性和实用性原则。目的性是指要明确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重点和收藏范围,避免资源体系建设的盲目性。实用性是指建设的文献资源能够发挥其应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后,分工协调原则。在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应该明确各级图书馆自身的责任,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工作,将文献资源中应用价值不高的及时剔除,同时要结合读者需求及时补充新的文献资源。

三、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文献资源建设途径分析

1.明确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文献资源建设的责任主体

基层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是构建全面覆盖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瓶颈,我国现行的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是在分级财政基础上所形成的多元化的建设主体和多层次的管理体系,形成了一级政府负责一级图书馆的现状,在这种体系下由于村镇缺少所对应的政府部门,导致了村镇图书馆公益性功能无法发挥出来,使得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工作难以有序开展。在有些乡镇和街道虽然有对应的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但是这些责任主体的经济能力较弱,极大地制约了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进程。面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调整与改变,将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经济主体上移到经济能力较强的上级政府部门,这样可以有效改善公共图书馆中文献资源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更好地发挥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公益性职能,有利于提升政府部门对所辖区域文献资源科学合理地整理与建设。

2.确保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文献资源建设的经费支撑

设置专项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经费是解决办公经费紧缺的一项有效措施。可以借鉴经济发达地区关于文献资源建设经费保障措施,批拨启动办公经费,用于图书馆文献资源整理和开发以及管理系统相关设备和设施的建设,建设共享化的数据库。政府应该将这项资金纳入到财政预算中,定期拨付专项经费给公共图书馆,用于文献资源开发和建设。此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文献资源建设应该与地方经济和财政收支保持同步增长,还可以通过对公共图书馆经费划拨方法进行调整和完善,将经费集中用在某一级政府所辖范围的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上,这也是解决地区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经费不足的重要途径之一。

3.确定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心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责任

各种公共图书馆在进行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都需要依托一个中心图书馆开展,这个中心图书馆负责其所在体系内所有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包括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软件开发,图书文献资源统一引进和购买,统一编目,相关文献资源的分配,数字化资源的整合等。中心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带头人和中枢神经,因此,在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应该将中心图书馆的责任和义务写进相应的政策文件中,同时要给予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的使用权利,这样有助于理顺中心图书馆和成员图书馆之间的关系,方便中心图书馆合理分配文献资源。此外,还要全面保证中心图书馆能够得到充足的办公经费,增强中心图书馆的文献建设能力和专业技能培训能力,从而全面带动整个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文献资源建设发展,保证文献资源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另外,还要进一步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文献资源建设标准,包括文献资源引进和采购经费预算、总的文献资源建设量以及每年文献资源的增加量、系统配置、文献编目等标准。

4.改变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文献建设的评价方法

当前很多公共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自给自足以及主动共享被动建设的局面,很多地区的政府部门关于文献资源建设只重视数量而轻视质量,因此,必须通过政策和法律手段对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评价思路进行完善,由单独对图书馆进行评价,向对整个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进行评价转变,重新设计评价对象和指标,加大考核和评价力度,通过改进评价方式和内容,引入图书馆贡献值指标,对公共图书馆整体布局以及服务质量进行评价,推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文献资源建设不断向着科学化、全面化和合理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艺缤.试论网络环境下提升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能力及其意义――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文献传递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18)

[2]杨国立.国外数字图书馆研究进展:基于关键词共现和文献共被引的可视化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2(06)

[3]曹雅霞.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与文献资源建设研究――以西安科技大学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实践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01)

[4]郑文晖.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探讨――基于广东省高校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的调查[J].河北科技图苑.2011(05)

[5]潘燕桃.公共图书馆理念的成功实践之二:佛山市联合图书馆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9(06)

[6]谢碧瑜.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广州公共图书馆建设实践为例[J].图书馆论坛.2009(05)

再生资源体系建设 篇9

日 期: 来 源: 2006-2-17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

作 者: 单 位:

杜治平陕西科技大学

内容提要:实践教学体系是人力资源教学计划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人力资源实践性教学应体现目标性、系统性、整体性和规范性,内容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以及职业技能四个方面。在人力资源实践性教学中,要着重抓好的环节是:制定专业实践教学大纲,规范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

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源专业在培养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人才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培养既掌握人力资源理论知识,又具有应用操作技能的专业人才,成为专业培养的一个重要课题。自2000年以来,我们在专业教学实施过程中,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把实践教学贯穿到本科教学的整个学习过程,逐步形成了以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与专业实习为基础,集中实践、毕业设计为重点的相对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执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内容与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专业是知识经济社会中最具有发展性的学科和信息时代最具活力的专业,该专业应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首先,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在21世纪,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将迅猛发展,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对创新的要求是连续性、系统性和全员性的。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我国正处在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技术素养,成为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通过实践教学去解决、提高、实现,所以,只有加强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其次,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国际竞争的要求。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国民创新能力的竞争。许多国家都把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作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因此,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也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再次,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实践教学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成理论教学只是达到专业设置和课程培养预期目标的一部分,实践教学能否贯彻落实,关系到专业和课程设置的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否实现。社会对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评估,只有一个核心指标,就是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能力。要使人力资源专业培养出高级复合型人才,就必须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摆正理论知识与执业能力培养的关系,重视和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和指导,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方法与形式,构建适合专业特色和社会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

最后,我国教育现状要求我们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国教育的总体水平还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落后,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能教育。即使在智育领域也有偏颇,如忽视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重视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等等。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已经严重影响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高层次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必备条件。因此,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要求。

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构建开放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注意把握的原则是:

①目标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未来岗位的针对性,主要针对专业的特点,分析未来岗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此来确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框架。

②系统化原则。实践教学体系应符合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步积累和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使整个实践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要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结合人力资源专业特点,按照组成实践教学活动的各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作到互相衔接,彼此关联,具有连续性。

③整体优化原则。由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着密切联系,为了便于形象直观地教学,对有条件的课程按一体化要求教学,融教室、实验室于一体,把“教、学、做”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要做到实践教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还要从人才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发展的要求出发,注意教学各环节的相互配合,注意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互相渗透,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

④规范化原则。实践性教学体系应体现规范性,按照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要求,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对于一般性的实践教学,可依据培养目标要求制订考核办法对学生进行考核;对专业性比较强的职业技能考核,采取社会认可的考核方式,按社会劳动技能鉴定方式进行。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目标应以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建设充分体现专用性和操作性;教学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线。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以及职业技能四个方面。基本技能训练是实践的初级阶段,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为理论教学建立感性认识,打下良好基础。专业技能指从事具体职业岗位的专业工作中所具备的能力,如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综合技能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具体应用于综合实践和毕业实践环节。职业技能指具有从事某一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具体来讲,实践教学内容表现在课程设置上,是要加大人力资源测评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课程实务方面的比重;在教学手段上,鼓励教师使用多媒体网络课件和教学辅助材料如电子图书馆、电子教材、电子资料室;在实践教学环节上,除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外,要建立好人力资源模拟实验室等校内实践基地,使学生不出校门即可初步了解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操作流程。

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要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及科学与人文环境。在课程改革方面增设探究性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基本上形成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继承性课程与探究性课程相结合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开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途径;建立“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双向互动”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自主设计、师生合作探索”活动课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教学充满创造活力,营造出生动活泼、充满创造生机的课堂新局面;全面评价学生素质,通过改变合格毕业生标准,改变学生考核指标,改变学生评优标准,形成“合格+特长+创造”新的学生评价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创造性地发展;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实行学分制,创设学校内部创新教育制度环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要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习特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一个前后衔接,循序渐进、由单一到综合,贯穿整个大学四年教学过程的纵向体系。在各个教育阶段,根据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和职业技能的要求构建学生能力结构,开设不同的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这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三、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的几个重要环节

1、制定专业实践教学大纲,规范实践教学

首先要制定专业技能规范。实践教学一般是指教学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这些环节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解决学生“怎么做”的问题。围绕这样的目的,我们制定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规范。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的技能包括生产技能、科学研究技能、科技推广技能和社会服务技能。专业技能规范是制定实践教学大纲的基本依据。 其次要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应对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目的、要求、时间安排、教学形式和手段、教学所需设施条件、考核办法等做出明确规定。人力资源专业在制定生产、毕业实习大纲、课程设计大纲以及实验教学大纲方面应有自己的特色和侧重,并将这些大纲汇编成册,以指导实践性教学。

在制定实验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是:注意各课程实验内容的优化配合,避免重复或脱节;充分反映学科发展和教学的组织、内容及方法的改革,增加设计性实验比重,使实验课真正发挥作用,以促进学生实验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的提高。

再次要制定和实施关于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实施意见,制定和实施毕业答辩的若干规定,以保证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和毕业答辩的公平公正。

2、加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首先加强实验室建设。要建设先进的人力资源综合模拟实验室,并配备先进的实践教学软件,建成模拟人力资源会计、模拟人事测评、模拟心理测试等多功能的实验室,保证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发挥专业实验室的综合作用。

其次重视和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从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看,人力资源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要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建立,并要与基地所在部门签定合作协议书,明确双方的义务、责任与权益,体现互惠互利原则。

3、加强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

再生资源体系建设 篇10

【关键词】文献资源;图书馆;建设;服务体系;公共

由于公共图书馆需要为多层次的人群提供服务,因此收录的文献资源种类较多。为了有效管理及利用文献资源,则应强化文献资源的建设工作[1]。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对公共图书馆当中文献资源的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1.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特点与文献资源建设基本原则

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体系具有以下特点:(1)公益性与公共性。公益性指的是为公众提供全方位的免费服务,包括咨询服务、网络服务、读者讲座及借阅等免费服务,公共性则是指服务对象覆盖面较广。(2)创新性。服务体系的创新性指的是在坚持人本观的基础上实现服务观念创新,服务机制创新、服务程序及标准创新,服务技术创新及服务管理模式创新等。(3)开放性与均等性。开放性是指图书馆服务具有全开放的特征,绝大部分馆藏文献资源可为人民大众开放;均等性指的是全体公民均享有图书馆所提供的平等服务。在现有服务体系下建设图书馆中的文献资源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1)连贯性与计划性。连贯性指文献资源应成体系且相互联系,计划性指应根据科研发展与读者变化等情况对文献资源的建设计划进行调整。(2)目的性与实用性。目的性指的是建设重点与收藏范围应相对明确,避免盲目建设;实用性指建设文献资源时应注重保证馆藏资源能够发挥指导生产实践、科研及教学等方面的作用。(3)分工协调与剔除。建设文献资源时各级图书馆应明确自身职责,在协调中推进建设工作的发展,剔除指的是及时将使用价值较小的文献资源删除,同时根据需要补充新资源。下图为文献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

2.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文献资源建设分析

2.1总分馆服务体系的资源建设

总分馆服务体系具有联系紧密、服务规范及管理统一等特征,因此在建设文献资源时可以充分发挥共享效率高及规范性强的优势,目前可以采用的文献资源建设方法主要分为以下三种:(1)集中统一建设。由市图书馆对各个分馆当中的资源建设工作进行统一规划布置,确保文献资源采购及分配的集中性與统一性[2]。总馆将分馆的资源建设管理权统一收归,由于总馆在调配及加工文献资源方面具有绝对的控制力,因此有利于保证文献资源实现规范化与标准化建设,这就可以为服务体系的完善与文献资源的更新、管理提供良好的条件。(2)有限流通建设。将市图书馆作为建设中心,各分馆作为服务体系中的各个网点,并由此组建文献资源建设的集群网。文献资源的内部调节与补充均由图书资源流动车完成。区域内所有分馆中建设文献资源的相关工作,如文献采购、文献编目、文献分类、文献加工及文献标引等均由市图书馆负责,各类具体的读者服务及咨询等方面的工作则由分馆负责提供。(3)自由流通建设。市图书馆与基层政府达成协议后设立分馆,分馆征订报刊、补充馆藏图书等工作由市图书馆统一管理,同时在分馆中开通信息检索系统,以便统一管理文献资源,并在此基础上保证文献资源能够实现通借以及通还[3]。此外,应保证文献资源能够与其资产权实现统一流动,如为异地借还,则对文献资产权的相应记录进行自动变更,确保文献可以继续流通,从而为馆藏文献资源的共享提供便利。

2.2基层服务体系的资源建设

公共图书馆的基层服务体系是指由社区、乡镇、街道图书馆等构成的服务网络,在建设基层服务体系中的文献资源时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模式:(1)城乡共建。由当地政府为文献资源的建设工作提供法律保障、资源投入保障及规划制定保障,市图书馆则可以通过参与建设农家书屋、文化下乡、社区书屋及分馆等方式,确保农村、乡镇及城市中的各大社区均能够参与到文献资源的建设工作当中,分馆中的图书由市图书馆直接配置,书商则为分馆提供书目数据,同时将书目数据的备份保存在市图书馆中。(2)多元共建。市图书馆与居委会、县图书馆等共同建设区域、或社区分馆,分馆在对居民的阅读需求进行调查后,根据实际需要向总馆申请换取及采购图书等文献资源;市图书馆还可以与事业单位或企业共建服务体系,相应的技术支持及文献资源由市图书馆提供。多元共建模式有利于获得更多的资源建设资金,可以为资源建设提供经费来源[4]。(3)市街共建。市图书馆根据需要设置街道分馆,由区政府统一提供建设经费,街道分馆中的图书采购分编及配送工作由市图书馆统一管理,同时市图书馆应对街道分馆中文献资源的建设工作进行组织及指导。以上三种建设模式均能够有效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文献资源的建设当中,但同时也容易出现参与不彻底与临时参与等不足之处,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应当引起重视。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在现有服务体系中促进公共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则必须强化文献资源的建设工作。在建设文献资源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服务体系所具有的特点,并同时把握好相关的建设原则,以便加快资源建设进程。此外,在建设文献资源时还应注重根据本地区读者的实际情况,适当优化建设模式,从而为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完善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国立.国外数字图书馆研究进展:基于关键词共现和文献共被引的可视化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2(6):20-25.

[2]郑文晖.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探讨——基于广东省高校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的调查[J].河北科技图苑,2011,24(5):41-43.

[3]曹雅霞.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与文献资源建设研究——以西安科技大学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实践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24(1):33-36.

[4]张艺缤.试论网络环境下提升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能力及其意义——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文献传递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2(18):1-3.

上一篇:中学化学各单元教案下一篇:社会工作者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