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舆论环境建设管理

2024-10-14

社会舆论环境建设管理(共6篇)

社会舆论环境建设管理 篇1

21世纪是信息的社会,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已经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得到了普及应用, 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随着网民数量的剧增, 大学生网民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我国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日益增加, 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

一、高等院校加强舆论危机引导和处理的重要性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其对政治有特殊的敏锐性, 高校舆论危机会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网络社会环境下高等院校必须加强舆论危机的引导, 并建立相应的处理机制。面对网络社会环境, 舆论危机日益严峻的形势, 高等院校应当建立起长效的应对机制, 化解舆论危机对大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因此, 在网络社会环境下, 探讨舆论危机给社会带来的各方面的影响, 准确而深入地处理高校的舆论危机, 提出应对策略, 对构建和谐校园, 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 增强高校的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网络社会环境下高校舆论危机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不同于高中生和初中生, 他们具有较多的自由时间, 可以安排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随着网络交流工具的增多, 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逐步增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论坛、贴吧和聊天工具传播信息, 因此高等院校舆论危机的产生原因也越来越复杂, 对舆论危机的引导难度也逐步增大。综合分析, 网络社会环境下高校舆论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 学院内部引发的舆论危机

当前由高校内部环境影响所引发的舆论危机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有人蓄意为之, 有明显的主体组织, 利用网络环境, 故意煽动网民, 使舆论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扩散;另一种是对事实真相不了解的大学生参与到网络舆论中, 由于很多大学生想通过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来宣泄心中的不满, 往往会先入为主, 发表不理性的言论, 采取极端的行为, 从而使得网络舆论恶性发展。

2. 外部环境引发的舆论危机

当前我国社会上的贫富差距较大, 社会上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校园外部的各种社会矛盾都会以各种形式在校园内体现, 这种长期积聚的社会矛盾一旦被某一特殊事件激发, 就很容易会引起网络危机事件, 从而上升至社会公众事件。

三、网络社会环境下高等院校舆论危机的特点

1. 网络社会环境下高等院校舆论危机具有突发性

网络社会环境下高等院校发生的舆论危机往往是在人们的意料之外的, 以某件公共事件为导火索, 表面上看没有什么征兆, 一旦发生就会让人措手不及, 而大学生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 会不由自主地参与到危机事件中, 同时也会产生恐慌感, 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群体事件的复杂性。如果学校没有及时发现并加以干预, 学生就会在网上表达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并迅速转载, 整个学校的网络会呈现一种无序状态, 事态会变得越来越复杂。

2. 网络社会环境下高等院校舆论危机具有多发性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 网络信息的传播和扩散的速度迅捷, 大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接受速度较快, 一旦发生了舆论事件就很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共鸣,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 高校舆论危机事件具有多发性。

3. 网络社会环境下高校舆论具有继发性

相对于社会上的其他媒体, 高校舆论的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 网络舆论信息的传播具有复合性, 互联网用户可以从多个方面切入。这些舆论内容包括一些偏激、歪曲事实的信息, 如果学校不及时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 就会加剧社会矛盾。

4. 网络社会环境下高等院校舆论危机具有复杂性

通常情况下, 一次群体性舆论危机的爆发都具有一定的背景, 造成舆论事件的原因也不是单一的, 各种因素都是相互关联的, 因此高校舆论危机具有复杂性。

5. 网络社会环境下高等院校舆论危机具有先入为主性

一次群体性舆论危机的爆发通常是具有共鸣点的, 即通过互联网所传播的信息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支持, 学生会有先入为主的发布信息, 其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无从考证, 学生只是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事件进行评判。如果没有提前对学生进行引导, 就很难开展网络舆论引导, 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就无法挽回。

6. 网络社会环境下高等院校舆论危机具有破坏性

高校舆论危机事件的发生也是一个逐步升级的过程, 在其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负面能力, 这种负能量会严重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会使得他们对国家、政府和社会都产生怀疑和否定。这种影响是渗透型的, 在短时间内很难平复学生的情绪, 甚至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网络社会环境下高等院校舆论危机的负面影响

1. 影响了高等院校的校园稳定

大学生既是高校舆论危机的参与者, 又是舆论危机的受害者。例如, 在“家乐福”事件中, 90%的大学生都对该事件进行了跟帖, 还有的学生协商组织参与了示威游行活动, 从而引起了更多的学生网民参与, 造成了大规模的学生群体性事件, 产生十分不好的社会影响。

2. 影响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旦发生了群体性网络舆论危机事件, 无论大小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例如, “南京彭宇案”就在网络上宣传“好人没好报”的观点,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人生观, 学生在碰到老人摔倒时不是毫不犹豫地上前扶老人, 而是会想到会不会被老人讹诈, 这是十分不好的影响, 造成了大学生对善恶道德观的混乱。

五、网络社会环境下高等院校舆论危机的引导和处理措施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 它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鉴于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 现在已然成为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 党和国家已经开始通过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主流价值观宣传。近年来, 我国也开始关注网络安全和网络信息平台, 习主席曾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 高等院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网络舆论危机的引导, 从而确保校园的稳定。

1. 建立校园预警机制

网络舆论危机事件的产生和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 我们一旦发现存在网络危机的可能性时, 就应当着手干预, 掌握主动权, 使网络舆论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尽量给予学生正能量。例如, 高校的网络管理部门, 应不时地对校园网站、贴吧进行浏览观察, 对网上的舆论信息进行分析, 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2. 加强高校的网络监控

要想在高校开展正确的网络舆论引导, 就必须对网络舆论监控及时到位, 同时要建立起相应网络信息的搜索与分析机制, 并派专门的工作人员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 从而为管理者做出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在网络社会环境下, 校园舆论危机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网络, 因此高校一方面应当加强管理, 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相关责任问责制度;另一方面, 学校相关部门还应当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 使他们既熟知相关的法律法规, 又能够对学生的心理采取正确的疏导措施, 从而有效避免舆论危机在网络上蔓延。例如, 高校应当对本校的论坛施行实名制注册, 确保能够掌握网络论坛用户名的真实信息, 一旦出现舆论危机, 可对发布不良信息的用户限制登录, 及时发现、删除和过滤有害信息。

3. 做好高校舆论危机善后处理工作

高校网络舆论危机平息之后, 作为院方必须对危机事件进行反思, 分析高校网络舆论危机事件发生的原因, 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管理不善, 如果是这方面的原因, 学校应当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二是校园网站设计的不合理, 如果是这方面的原因, 学校应该让网络设计更加人性化, 建立学生吐槽区;三是学生心理出现问题, 如果是这方面原因, 学校应当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 上海某学院女生宿舍发生火灾事件、广州大学城206人中毒事件、西安某学院大三学生撞人杀人案等危机事件爆发后, 学校的工作小组应当立即对校园网站加强管理, 一些发布过激信息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辅导, 从而避免网络舆论危机。

4. 高校应当建立舆论危机长效机制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 大学生网民的数量日益增多, 网络媒体已经成为高校的主流媒体, 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得了大量的信息, 与此同时高校的舆论事件很容易在网络上引起广泛的关注, 例如, 河北某大学“官二代”酒驾致死案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学生很容易受负面影响而产生过激行为, 因此学校不容忽视。因此, 高校应该建立起网络舆论危机处理的长效机制, 维护学校正面形象, 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六、结语

计算机网络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的位置越来越重要, 它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载体, 同时一些群体性事件也会通过网络不断的升级,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对社会敏感信息有高度的关注度。因此高等院校舆论危机应当引起高校有关职能部门的足够重视, 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患于未然, 并在发生舆论危机时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从而有效地避免舆论危机的蔓延, 确保高校环境的健康和稳定。

摘要:在网络社会环境下, 高等院校的舆论危机事件是与学生的利益和价值观密切相关的。现代公共危机通过计算机网络影响学生思想和行为, 计算机网络是存在一定风险性的, 因此高等院校舆论危机事件的引导和处理是亟须解决的问题。作为高校的管理者, 要想做好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就必须正确认识舆论危机并及时引导舆论危机, 从而避免高校舆论危机产生不良影响, 增强高等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网络社会环境,高等院校,舆论危机,引导,处理

参考文献

[1]高新民.对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及当前主要任务的理解[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4 (11) .

[2]任爱珍.浅析网络社会环境下高职院校舆论危机事件应对机制[J].现代职业教育研究, 2014 (03) .

[3]袁利民.网络舆论危机的分析把握与管理引导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 2006 (21) .

[4]龙晓丹.网络群体心理对网络舆论的影响[J].今传媒, 2014 (07) .

社会舆论环境建设管理 篇2

安康市委理论讲师团

为了探求健全创新社会管理中舆论引导机制的对策,安康市委宣传部、市委讲师团结合工作实际,对全市新闻宣传战线如何在社会管理创新中进一步发挥好舆论引导作用进行了调研讨论,较全面地收集了我市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的基本情况,提出加强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舆论引导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和地位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重大任务,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途径。

我们正处在一个传播技术快速变革,传播格局空前变化,受众个性高度多样,价值理念日趋多元的时代,新闻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受众的需求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呈现出思维多元化、判断自主化、追求个性化的特点,对新闻的接收拥有很大的自主权。现代传播手段也在发生着快速变化,由媒体的单一传播变为媒体与受众越来越多的双向互动,出现了传统媒体舆论场、网络舆论场、口头传播舆论场等三个舆论场。因此,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大胆实行改革,创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法、创新管理手段,从机制上真正“还权”于媒体,充分发挥媒体在提高自身舆论引导能力方面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加强舆论引导 促进社会管理 篇3

关键词:新闻媒体 舆论引导 社会管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转型有序推进。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管理面临的各类问题也在增多:劳动争议、征地拆迁、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面对形形色色的新问题,社会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日益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胡锦涛总书记2011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强调: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要“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①

社会管理是政府管理职能之一,是指国家对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引导,调整各类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协调发展的活动过程。社会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既要靠坚强的政治领导、雄厚的经济基础、完善的制度体制,又要靠全体社会成员思想上的统一。而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健康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对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充分认识舆论引导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舆论引导工作作为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动员群众的强有力手段,在促进社会管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要符合“五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二是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三是有利于鼓舞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四是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五是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从社会主义新闻学价值取向上讲,要有宣传价值、新闻价值、信息价值。从受众心理学上讲,舆论引导必须“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受众乐于并易于接受。具体来说,舆论引导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舆论引导是促进社会管理的重要条件。舆论引导既是促进社会管理的现实需要,也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促进社会管理离不开强有力的舆论引导,缺乏舆论引导支持的社会不可能和谐。曾经发生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的“因酝酿中的陇南市行政中心搬迁问题而引发的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群体性事件”,就是由于当地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缺位。舆论引导不够及时全面,才导致小道消息泛滥,谣言肆意流传,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当今社会,新闻媒体获取和传递信息越来越迅速,已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直接而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运行。特别是社会管理内容复杂,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涉及到社会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果没有正确而有效的舆论引导,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不能很快地进入千家万户,从而影响到社会管理工作。因此,为加强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舆论引导的作用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

第二,舆论引导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有力手段。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因素复杂多样。这就需要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引导,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用正确的思想理论、行动纲领、价值观念影响社会、凝聚群众,引导、激励、组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管理。近年来,各级新闻媒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及时宣传报道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宣传报道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的工作成效,让人民群众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管理。

第三,舆论引导是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有效方式。我国正处在“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各种社会矛盾纠纷不可避免地纷纷出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新闻媒体作为政府和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新闻宣传体现党的意志、反映人民的心声,是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群众呼声的重要渠道,可以发挥其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影响力大的优势,解疑释惑,理顺情绪,积极引导社会热点,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实现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如,2011年4月7日,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发生一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医院收治37人,其中3人已死亡。经调查,中毒病人均服用过散装牛奶,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初步诊断为疑似亚硝酸盐中毒。事件发生后,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平凉市委、市政府立即启动三级应急响应,成立了紧急处置“4·7”牛奶中毒事件领导小组,及时向媒体介绍情况,公布事故处理进展。媒体如实报道,用事实说话,平抑了社会谣言,满足了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从而有效地化解了社会矛盾。

二、当前舆论引导存在的不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介引导舆论的职能也日益重要。议程设置作为一种已为实践所证明的理论学说,对媒介搞好舆论引导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当前,从议程设置理论来看,我国舆论引导工作还存在着诸多不足,舆论引导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具体表现为:

一是个别媒体对定位和社会责任认识模糊。媒体的定位决定着其新闻价值的标准和发展方向。媒体的社会责任其实就是媒体的生存法则。从全球化的视野来看,它应该是客观报道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明多样性,充分反映世界各国发展的主流和趋势,热情鼓励发展中国家发展进步;从中国视野来看,应该是充分反映中国社会在建设发展中的主流和趋势,客观反映国家变革中的多样文化、多元价值。可以说,新闻媒体的定位应该是宣传各项工作的新成绩,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经济社会建设的发展中来。但现实情况是,群众对于主要新闻媒体有着更高的要求,普遍希望媒体在报道好时政新闻的同时,能够加强对社会新闻的报道。有些群众认为媒体不关心他们,所以他们也没有理由关心媒体。群众对于媒体的这种情绪,给新闻媒体引导社会舆论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nlc202309011319

在中国,媒体的社会责任还另有一重意义。历经60年的发展,30多年的改革开放,新中国已走到又一个关键路口。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社会群体纷繁复杂,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各异。媒体在竞争中为了利益迎合市场、迎合企业、迎合某一级政府机构而忘却自身社会责任的现象并不鲜见。比如,在一轮又一轮房地产热潮中,媒体不是客观、冷静地分析市场,为民众提供真实的市场信息,而是为了广告份额,借所谓的专家之口,为过热的房地产市场推波助澜。有些媒体甚至直接投身房地产市场,组织各种看房、买房活动,参与房地产市场的利益博弈。当媒体为了自身利益而成为社会一方利益的代表时,还谈何社会责任?又如何能做到促进社会管理?

二是一些媒体公信力不高。快速、准确地报道重大突发事件,是新闻媒体竞争力的标志之一,也是提高媒体影响力的重要方面。一个主流传媒负有正确传播社会价值观的责任。实践证明,媒体只有对群众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才会对群众的意见走向形成足够的引导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媒体对新闻与突发新闻报道的数量少,最能体现媒体公信力的舆论监督相对缺乏,也对媒体引导社会舆论形成制约。

三是对群众关注、急切想知道的热点话题反应慢。例如,2011年3月,受日本福岛大地震引发的核电危机影响,网络上出现了海水受到污染,今后生产的海盐不安全、不能食用等传言,造成部分地区民众盲目抢购、囤积碘盐现象发生。无独有偶,“非典”时期百姓抢购板蓝根,“甲流”流行时在家中囤积大蒜等等,都是因为主流消息发布渠道不畅,百姓了解真实相对滞后,才给小道消息和大量流言以可乘之机。社会学理论认为,绝大多数流言存在的基础是人们希望对事物有进一步的了解,希望对隐约感到的威胁作出反应,流言是公众在社会生活情境中的一种应激状态。社会的不稳定,经常来源于流言和信息恐慌,而后者又源自政府和民众之间信息的不对称。

三、多措并举强化社会管理中的舆论引导工作

做好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必须贯彻“三贴近”原则,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第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的前提条件,必须坚持把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要着眼于凝聚力量,振奋精神,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和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运用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来引导舆论,为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如,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央以及当地广电媒体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展开报道,向世人呈现了一个真实的汶川;在震后灾区很多地方的手机通话受影响但短信仍能正常收发的情况下,新华社迅速开通了向四川手机用户免费发送新华短信的业务,覆盖1500万用户,使中央抗震救灾的决策部署和各路救援队伍开赴灾区的重要信息,直达受灾群众。主流媒体用镜头、画面、文字、声音报道灾情的进展,记录救援的过程。事实证明,直播震情并不会加重灾情,却能因信息的公开透明击破谣言,凝聚人心,从而为高效有序地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以人为本,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要求,也是新闻宣传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在社会管理中,新闻媒体要特别注重发挥好“喉舌”和桥梁纽带作用,将“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两者结合起来,使党和政府的主张与人民群众的意愿有机统一起来,并融入到日常的生产生活之中。如,在2008年初的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各地电台通力合作,快速打造了一个跨地区的传播和服务平台,将来自国家部委、各地政府和交通管理部门、社会救援力量以及路面被堵驾驶员的各种信息汇聚到这个平台上,从而帮助各级政府有针对性地组织人员抢险救灾和调配物资。突发事件中产生的这种开放性的传播关系和信息交换方式,不仅在灾害来临之时将各种信息有效地“上传下达”,更是广电媒体的一次革命,同时也促进了国家应急管理机制的完善。

第三,健全机制,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搞好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是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需要,也是社会管理的客观要求。做好舆论引导,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政策法律为准绳,用真相说话,用大局观念去引导群众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舆论监督要有利于党和政府改进工作、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让人民群众看到舆论监督的正面效果,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

第四,增强参与互动,切实做好舆论引导。“互动”是倾听民众声音、加强舆论引导的有效方式。让普通民众以参与者、亲历者的姿态出现在新闻中,既是传媒培养受众媒介素质,引导他们正确接触和使用媒介,对媒介产生某种心理期待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受众认知传媒、感知传媒品格的一个窗口。1999年,《华商报》在西安率先建立了全报社统一的新闻热线。2002年,《西部商报》在兰州地区率先建立了首个全社统一的新闻热线,并为新闻热线设立固定栏目和专业部门,协调处理受众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让受众感觉到媒体的亲近。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利用媒体的优势,增强执政者和公民的广泛互动,把媒体建构成为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公共领域”,正是现代传媒的职责之一,也是增强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阵地。

第五,创新手段,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如今,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互联网来了解世界,进行工作、学习和娱乐,利用网络传递对国计民生的关注,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互联网的自由性、交互性拓宽了社情民意的表达渠道,激发了网民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人们以互联网为载体表达自己的意见,网络作为舆论源头的比例越来越高,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日益壮大,如果引导不力或不当,社会舆论就可能通过网络的催化和放大,使局部问题扩大为全局问题,使一般问题演变成政治问题,使个人的偏激言论扩散为非理性的社会情绪,将直接影响社会管理的水平和成效。按照“积极引导、依法管理、整体管控、确保安全”的原则,建立网上动态管理机制,积极主动、有针对性地引导网上舆论,从而有效提升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是媒体为构建和谐社会应有的担当。

(作者单位: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

(本文编辑:刘园丁)

微博舆论与社会公共管理研究 篇4

微博究竟在社会公共管理过程中扮演着何种角色?发挥着何种作用?如何能迫使政府职能、机制的转变?笔者根据舆论学的相关理论, 围绕社会公共管理决策的三个环节, 着重就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1 微博舆论与社会公共管理的互动关系

中国大陆的微博于2009年8月发端, 之后以其快速及时、平民化等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其用户量以几何倍的速度剧增, 成为最大的信息交流平台。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止2011年6月, 中国微博用户以208.9%的惊人增幅从2010年年底的6311万涨到1.95亿, 成为用户量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 使用率迅速攀升至40.2%。微博时代的到来也为舆论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给广大公众提供了更为宽广自由的言论表达平台。这一新兴的“民间舆论场”汇聚了公众关于房价、教育、医疗、腐败等当前诸多社会热点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公众的心声通过微博得到广泛及时地传播, 民间智慧得以彰显和认可。

微博舆论折射出公众对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意见和态度, 真实反映了社会民意, 这正是政府职能部门进行社会公共管理决策的依据之所在。当前, 随着我国民主化进程的加快, 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热情空前高涨, 微博无疑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政府也越来越重视网民的智慧, 广泛听取和积极采纳网民的意见和建议, 既使某些社会问题的解决速度加快, 力度加大, 更提高了社会公共管理的质量, 民主化、科学化、合理化的管理得以有效实现。比如在今年的两会期间, 人民网就设立专门的“人民微博”专区,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微博向公众公开相关的提案内容概要, 广大公众也可以通过“网友微愿望”对社会公共管理积极献言献策, 形成了一种及时有效的互动, 实现了公共利益的零距离沟通。

公众通过微博就所关心的社会公共事务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在微博舆论场内寻找广泛的关注与共鸣, 社会公共管理者通过微博了解舆情, 听取民意, 引导舆论, 双方借助微博实现双向及时互动, 实现公共管理的良性运行, 这正是二者之间关系的体现。

2 微博舆论在社会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2.1 微博成为舆论设定社会目标的摇篮

社会目标反映的是社会群体的主体共同希望达到的理想状态。因为微博使用简单, 对使用对象无特殊要求, 这就使微博平民化, 发表意见的用户群即舆论主体广泛, 而主体的广泛性为微博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舆论主体围绕同一个社会目标形成群体意见, 进而形成影响社会发展的舆论力量, 社会目标也更加明确化。微博就是这种舆论力量形成从而设定社会目标的摇篮。

2011年2月11日, TCL集团董事长李双生在新浪微博上发起“议案征集令”, 是首位开通微博向网民征集议案的全国人大代表。之后, 代表们通过微博征集议案俨然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 政府部门也争先恐后纷纷开通“政务微博”, 一时间, 掀起了一股微博议政、问政的热潮。网民们也积极响应, 社会目标在舆论传播互动中予以设定。这个过程, 其实就是通过微博平台进行了“微博议题设置”, 引发社会舆论, 进而设定社会目标, 服务社会公共管理的过程。

2.2 微博舆论成为促进社会管理决策的助推器

微博因其在信息传播上的快速便捷、及时互动等特点, 有效地满足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知晓权和表达权, 公众能够在第一时间通过微博获取关于社会公共管理的大量信息, 同时, 微博使传统语境下分散、孤立、匿名的受众开始连接成一个庞大的人际关系网络, 它通过沟通和关联受众, 使具有信息发布能力的受众形成一个庞大的有机体, 能够对社会的舆论产生深刻而且深远的影响, 因此, 表达出的意见倾向更加鲜明强度更大。如甘肃校车事故发生后, 网民通过微博纷纷就此惨剧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和看法, 进而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波, 促使政府部门不得不高度重视此类事件, 并在短时间内出台了《校车安全条例》, 把校车安全问题真正纳入到法制的轨道。可以说, 这是一个微博舆论推动社会管理决策进程的生动案例, 也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民主明智之举。

2.3 微博是舆论反馈社会管理效果的传声筒

社会目标的提出, 引发广泛的舆论, 社会公共管理者在舆论力量的推动下制定管理决策, 公众再次通过微博对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等进行评价, 形成强大的舆论场, 将社会公共管理效果反馈给管理者, 以促进社会公共管理质量的不断提高。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 因为渠道的缺乏, 公众与管理者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互动与沟通, 而微博的出现搭建了一个回应互动的公共平台, 起到了一个传声筒的作用。社会公共管理者通过这个传声筒, 听到了公众的舆论, 了解到管理的效果及自身的不足, 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同时, 微博舆论满足了公众对于话语权以及参与社会公共领域的心理需求, 起到了社会减压阀的作用, 情绪型舆论明显减少, 保证了社会管理的良性运行。如甘肃校车事故引发的微博舆论浪潮促使《校车安全条例》顺利出台, 赢得了网民们的阵阵喝彩, “微博问政”的流行, 公众是赞声一片, 两会期间的“人民微博”专区, 更是拉近了政府与网民之间的距离, 好评如潮。

3 如何加强微博舆论场建设, 促进社会公共管理

从社会公共管理的三个环节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微博环境下舆论的巨大能量。面对微博这个新兴的民间舆论场, 网民们如何合理利用, 理性表达, 社会管理部门如何运用微博这个沟通平台收集民情了解民意, 与民众互动, 加强社会民主政治管理, 这对于网民和社会公共管理者而言都是一种考验。

(1) 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 它的实质是人们怎样处理与媒介的关系问题。微博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介环境下人与媒介之间的关系, 微博用户既是信息接受者也是信息发布者, 在微博这个开放的信息传播平台上, 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缺失, 公众的话语权得到极大程度的解放的同时, 微博信息的真假难辨, 谣言的滋生, 言语的极端等, 不仅降低了微博媒体的公信力, 更阻碍了社会公共管理决策进程。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 在不打击网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热情的同时, 建立网络诚信, 寻求一种理性的话语表达, 是当务之急。

(2) 提升政府运用新媒体的能力。

面对微博这一新生事物, 如何利用和发挥好其在社会公共管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这是摆在各级政府部门及其相关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新的课题。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观念上要及时更新, 不能墨守陈规, 而要积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其次, 要加强新媒体技术培训和学习, 熟练掌握新媒体的操作技能;第三, 了解新媒体的信息传播特点及规律, 加强对新媒体的运用和管理。

(3) 加强微博舆论的引导与控制。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 (2011) 》显示, 微博已成为网络舆论的中心, 成为了公民监督政府公共权力和维护自身权益的主阵地。微博舆论往往“来势凶猛”, 情绪化、片面化、煽动性特征明显, 容易形成舆论震荡, 造成负面社会影响。要在提升新媒体运用能力的基础上, 遵循舆论传播规律与舆论引导的统一, 提高微博议题管理能力, 有效引导舆论。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舆论工具其传播功能和社会影响正日益凸显, 我们欣喜地看到, 在许多重大社会管理决策中微博舆论发挥了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提高了社会公共管理的质量, 加快了我国民主化进程的步伐, 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 舆论是把双刃剑, 其负面影响也带来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 加强微博舆论的监督与引导, 将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

摘要:近年来, “微博”成为流行词汇, 微博这个信息和意见互动平台已经成为舆论的重要集散地, 并在社会公共管理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凸显出巨大的影响力。围绕社会公共管理决策的三个环节, 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微博舆论与社会公共管理的互动与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社会公共管理,微博舆论

参考文献

[1]王昕初.浅析网络微博中的议程设置[J].今传媒, 2011, (6) .

[2]李舒、季明、黄豁.“微世界”大文章[J].中国传媒科技, 2011, (10) .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107/t20110719_22132.html.

[4]韩运荣、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 (46) .

[5]高源.自媒体语境下微博舆论监督的功能及模式研究[J].新闻天地, 2011, (1) .

社会舆论环境建设管理 篇5

当前,随着卫星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传媒格局和舆论形成机制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网上论坛、新闻跟帖、博客播客、聊天评论等十分活跃,很容易将一些非主流舆论发酵催化,形成舆论热点。因此,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让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当前网络舆论的主要特点

1.网上舆论具有极强的的独立性、自主性。

网络媒体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传播工具,网民在网上有了从来不曾有过的话语权,能够自主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和看法,表达自己的愿望、要求和呼声。网络舆论的自主性极强,网民可以以博客、播客、微博等形式自由发表言论。高度自主的网络舆论,成了网民传递信息、表达意见、评议时政、释放情绪的主渠道,并快速发展成一些舆论事件生成的策源地,不时地催化产生突发网上舆论事件。如前一阶段沸沸扬扬的“郭美美事件”,给中国红十字会造成巨大信任 危机,其起源就在郭美美自身一条炫富的微博发言和“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身份认证。

2.网上舆论具有极强的扩散性、影响力。

受网络开放性明显的特征影响,网络舆论的扩散速度极快、影响力也非常大。可以由境内网站向境外网站扩散,还可以由网络媒体向传统媒体扩散。网络舆论常常会由小及大、由点及面,使得对个别人物、个别问题的关注,变成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讨论,直至影响到整个社会层面。网络舆论强大的扩散性,使得一次偶然的信息发布、或者一个普通人的跟帖在网上都有可能被迅速放大,成为数万、数十万人的关注,甚至引发一场舆论哗变。这种“放大效应”,在近几年网上窜红的网络事件表现的非常明显。如“周老虎事件”、“躲猫猫事件”、“范跑跑事件”等,都是由一个普通发帖引起,一步步放大,最后流变成网络乃至整个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

3.网上舆论具有极强的负面影响力。

网络舆论的整体形势好的,特别是各级主流媒体通过各种形式宣扬倡导真善美和社会的进步,但受当前社会国际国内形势复杂性的影响的影响,人们对负面舆论的关注成度甚而超过了正面舆论,特别是网上权力腐败、野蛮执法、暴力案件、不法行商等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丑恶现象更易引起网民的兴趣和关注,多数情况下,网民会情绪性非理性化,很 多时候对问题的探讨往往演变为谩骂和损人,甚至是极端的人身污蔑与攻击,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近几年,我县就出现了一些针对个人特别是个别领导干部的负面网上信息,造成了许多不好的社会影响。

二、我县目前网络舆情引导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各级重视,初步建立了网络舆情监督引导机制。县委、政府重视,县委宣传部牵头,建立了网络舆情监管机制,各单位、各部门确定了新闻发言人,建立了信息员队伍,但各项工作还在起步阶段

2、相当一部分网民鉴别能力低,容易被煽动利用。我县网民主要来源于在校青少年、党政机关员工、企事业单位职工及社会闲杂人员,网民群众低龄、低学历化特征明显,对网络信息、特别是虚假信息的鉴别能力有限,容易扎堆起哄。据县公安局网监大队、县文化局不完全调查,XX年全县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以上网民约15万人,其中35岁以下网民占到总体的70%以上。另一方面,我县网民对网络信息缺乏鉴别意识,鉴别方式也有限。据不完全统计,我县网民即使对某些信息有所怀疑,也不乐于去求证,却会频频相传,当做茶余饭后的笑谈,甚而会胡乱跟帖炒作,只有20%左右的人会根据自己的直觉进行逻辑分析和判断,然后通过政府官方网站、报纸、电视等途径了解相关信息。

3、缺乏专业的网络“舆情引导人”,不能有效及时梳理 引导负面舆情。从我县近几年出现的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来看,在网络舆论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网民是跟帖,发帖,引领讨论的“舆情引导人”几乎没有。

4、网络舆论监督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网络舆论干预机制建设力度有待提高。职责明确、人员相对固定的县级网络管理部门还未组建,其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目前由县宣传部对外新闻宣传中心兼理。在应对突发网络事件时,多按单个事件进行处置。在实战处置中,也有多数依靠部门员工的人脉关系推进,处置渠道单

一、方法有限,缺乏应有的规范化操作流程及制度安排。

三、提高我县网络舆情引导能力的几点建议

1、加强网络监督管理,加快建立健全网络舆论监管部门及运行机制。应更进一步建立完善起县委、县政府领导下的全县网络管理部门,充实人员经费及办公室场所,同时赋予其综合协调专项执法权力,迅速完善相关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制定颁布各类网络规章规则。加强与省内外重点网站联络,积极和省内外重点网站的沟通联系,构建相关网站、论坛舆论干预快速通道。加强网吧等重点上网场所的监控,引导网民良性上网,以使全县网络舆论引导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2、培养“舆情引导员”,进一步加强我县网络信息员队伍建设。我县虽已成立了相关部门级单位的网络信息组织 机构,各单位各部门有新闻发言人及信息员,组建了信息队伍,但目前工作只停留在形式上,工作进展也不平衡,还有待于进一步强化主体责任,在充实人员,落实经费,规范运行机制,多渠道组织培训学习活动上添措施,健全考核制度,真正使其成为引导全县网络舆情良性发展的主力军。

3、面对负面舆情,要从以下三方面做好舆情引导。

一要敢于面对,提早介入,逐步实现在第一时间内抢占网络舆情引导先机。当网上传出负面舆论特别是具有重大影响的舆论事件时时,网民最希望尽快了解事实真相,情况到底怎样。而且人的观念具有先入为主的特性,一种观念一旦形成,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改变,因此第一印象对受众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县网络舆论部门要第一时间介入新闻事件,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乃至第一时间做出客观评论,占领网络媒体的优势,突出一个“快”字,用正确的导向防止和消除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用真实的声音挤占谣言传播空间,不仅有利于提高传播效果,而且有利于赢得舆论先机,能够有力地提升政府公信力、展示地方形象、增强安县软实力。

二要敢于说话,加强疏导,始终做到敢于直面网络热点,善于触及敏感问题。当前,我县正处于也将长期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会有一定数量的突发事件发生,使网络舆论时时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面对县内重大突发事件和 相关舆论热点,县网络舆论引导部门要勇于触及敏感问题和矛盾,及时、准确地向各网络媒体提供权威报道,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加强疏导,引导民众正确客观的认识问题,只有掌握了舆论引导的话语权、主动权,我们才能有效地引导网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三要会说话,善于说话,不断增强网络舆论引导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网络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网络舆论引导错误,误国误民。所谓舆论引导能力,实质上就是用新闻舆论改造和同化公众舆论的能力,以媒体的立场观点改造公众的立场观点的能力,简言之,就是导致公众“态度的改变”的能力。县网络舆论部门要积极主动与各新闻网站建立良好关系,支持各网络媒体落户本地,积极与上级宣传部门一道,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和特点,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

社会舆论环境建设管理 篇6

一、建设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的现实意义

(一) 有助于校园安全稳定

截至2013年6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 微博网民规模为3.31亿。从职业结构上看, 学生仍然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 占比26.8%;从学历方面看, 高中和大学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较高水平, 未来增长空间有限。[1]网络上存在各种各样的信息、思潮, 大学生虽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 但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 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处于逐渐发展的关键阶段, 他们辨别能力和控制能力不够, 极易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和鼓动。互联网日益成为西方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而高校校园网络无疑是其渗透思想, 传播价值的重要场所。因此, 构建和谐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 有助于遏制西方反动信息、西方社会思潮在高校校园网络的传播, 摒除其生存空间, 防止学生受其影响而出现过激行为。

学校管理服务中一些敏感问题易成为他们谈论的焦点, 如食堂饭菜、学分制等。校园中的生活事件、校园中的突发事件以及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都有可能成为网络舆论的话题。而在校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他们对现实的期望值较高, 遇到一些问题, 就易抱怨。甚至部分情感过激的大学生通过校园论坛、贴吧、微博进行情绪宣泄, 就上述某些焦点问题发表一些过激言论。这些言论容易在大学生中形成共鸣, 形成网络舆论危机, 诱发现实中的突发事件。此外, 互联网是大学生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 学生自身及学生之间现实中的矛盾、问题有时也会在网上表现出来。构建和谐网络舆论环境, 高校管理者能够及时发现这些网络舆情, 并在第一时间干预、介入, 则可以将一些网络中的潜在危机, 消除在萌芽状态, 做到防范于未然, 切实维护校园的安定团结。

(二) 有助于文化传承创新

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网络文化成为当下文明交锋的展现。互联网虽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载体, 但传统文化能否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得到传承和创新成为面临的课题。建设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 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构建一个平等、自由、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传统优秀文化得以在网络中传播, 并利用网络得到广泛的传承。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此外, 中华传统的伦理道德资源又较好地弥补了网络中道德缺失的现状, 实现了网络发展与文化传承的良好互补。

建设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可带动形成和谐的社会舆论, 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在当下, 整治互联网和手机非法不良信息是政府当下一项重要工作, 因为网络环境影响到社会环境。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可促进形成热爱国家、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社会环境。良好社会环境有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有助于人们身心愉悦, 也促进人们自觉追求向上, 弘扬主旋律, 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实现文化的传承创新。

(三) 有助于大学办学育人

建设和谐网络舆论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 实践不仅是“自然界人化”、“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 而且同时也是“人的自然化”过程。人具有社会的烙印。《吕氏春秋》中谈到环境对人才的影响, “墨子见染素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 染于黄则黄, 所以入者变其色易变, 无入而以为无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可见环境的重要作用。在和谐网络舆论环境中, 广大师生在信息交互、资源共享中增进思维模式、知识体系、情感情绪等方面的交流, 促使不同主体之间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 实现师生、学生之间潜移默化的价值引导, 学识的相互提升。同时, 和谐网络舆论环境促使和谐网络文化的形成, 和谐网络文化整合了网络和教育资源、教务信息等。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促使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灌输转变为更为积极自主学习, 丰富学生的知识渠道, 提高学生探索和创新意识。

帮助大学生摒除网络负面信息的不良影响。高校建设和谐网络舆论环境, 可从校园网络舆论动态分析中, 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从而将网络舆论监控和教育引导有机融合起来, 指导大学生认清负面信息存在的原因及本质, 以更多积极健康、正面鲜活的素材, 推动正能量的传播,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建设的研究现状

(一) 高校和谐网络文化建设

学者刘爱萍提出, 加强高校管理模式以及网络硬、软件管理的创新, 增强大学生参与高校网络道德建设的意识, 发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心理辅导等作用。[2]学者杜鹏指出, 要政策重视, 统一规划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因势利导, 创建良性健康网络环境;积极开展“网上”“网下”文化活动, 加强学生“上网自律”;转变观念, 建立网上辅导园地。[3]学者吕新云指出,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必须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确保高校和谐网络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要多管齐下, 培育平等、友好、互助、和谐的网络交往环境。[4]此外, 学者李军认为, 目前的网络社区尚处于初级伦理型网络社区, 通过自律和他律的作用, 网络社区将趋于理性, 走向成熟伦理型网络社区。[5]综上, 在高校和谐网络文化建设上, 学界普遍认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加强制度建设, 注重对师生的道德、心理健康教育, 发挥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的互动作用, 实现师生自觉自律。

(二) 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建设

学者吕新云认为, 首先网络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 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 规范上网行为, 净化网络环境。其次, 要开展网络个性化服务, 提供咨询帮助。最后, 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网络交际活动, 建立学生与学校、与教师及同学之间的交流平台。[6]学者冯庆宏认为, 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的建设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坚持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 提高网上舆论引导能力, 着力加强网上主流舆论阵地建设。[7]学者杨晓峰认为, 建设积极和谐的高校网络环境应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创建多个网络交流平台, 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 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8]学者秦继红认为, 高职院校和谐网络交流环境的构建要利用校园网渠道弘扬先进文化, 提高高职大学生的鉴别能力和应用能力, 主动防范消极影响;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管理资源, 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分析, 建立健全网站制度。[9]综上分析, 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建设要弘扬主旋律, 加强制度建设, 强化舆论监控、引导, 提高大学生自律意识, 开展丰富有益的网上交流活动, 提供师生咨询服务。

三、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建设的完善策略:坚持四个结合

(一) 紧跟时代与贴近师生的结合

互联网充斥着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相反, 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0]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逐步推行经济体制改革, 使资源配置方式逐渐从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 社会上也产生了与市场经济相应的阶层, 加之相对宽松的政治文化氛围, 当下中国存在传播西方社会思想的土壤。加之开放程度的逐步深化, 西方发达国家的有意渗透, 国内互联网出现宣扬西方社会思想的舆论。西方社会思想本质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冲击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迷惑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为应对西方社会思想的传播, 建设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 保证建设的方向和目的。

网络技术发展迅速, 大学生对数字产品期望较高, 建设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要抓住时代的脉搏, 紧跟时代发展潮流。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的原则, 注重人文关怀, 尊重师生的主体性, 满足师生正当需要。如在学校官方网站的建设上, 应突破传统单一的文字、图片模式, 增加视频、音频、微博互动等内容, 提高网站的吸引力。积极建设集教育、交流、娱乐与一体的综合性网络服务平台。同时, 尊重师生、爱惜师生、保护师生、方便师生。学校尤其在处理网络舆论危机中, 应该从师生的角度出发, 为师生着想, 尊重公众发言权和公众知情权, 着眼于解决师生关心的问题, 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源头上构建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

(二) 尊重实际与兼顾长远的结合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是各项工作的基本准则。唯有尊重实际, 才有可能取得实效。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建设要从实际出发, 结合高校这一特殊的社会组织, 结合教师、大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相对较丰富的实际, 把握和遵循网络舆论的特征、规律, 发挥现有资源的最大效益, 提出切合实际的具体措施。

同时考虑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尤其是信息通信技术带来了人类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 知识的更新也促进技术发展。因此, 在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硬件的建设上, 要有战略眼光, 兼顾长远, 配足、配齐、配好网络相关硬件设备, 要保证网络平台的兼容性和扩容性, 使得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保持与学校发展相匹配, 给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硬件基础。

(三) 健全规则与凸显内涵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 在共产主义之前, 人没有实现真正的“自由”, 仍受到规则和条款的约束。在人的素质没有达到共产主义要求的“极大提高”以前, 规则、制度都是社会必须存在的。总结我国在网络管理上的经验及借鉴国外做法, 制度管理是重要的有效手段。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维持健康有序网络环境的基础和保障。网络的虚拟性和随意性要求其更加注重规则。高校要建立健全规范网络正常运行的规章制度, 要在高校BBS、博客、微博等建立和完善登记、备案和审查制度, 探索推行校园网络用户实名制, 提高师生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

高校是高层次人才的集中地, 和谐网络舆论建设要与学校文化、历史相结合, 如在网站命名、板块设计上可充分考虑本行业、本领域的文化因子, 挖掘学校历史资源, 并在学校网站上充分体现。注重理性文化、自律文化的融入, 促使师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 加强自律, 进而形成客观、全面的认识, 自觉引领正确的主流舆论导向。

(四) 维护稳定与服务师生的结合

网络舆论是映射社会舆论的实时“晴雨表”。从2013年7月公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得知, 从职业结构上, 2011年、2012年学生均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 分别为30.2%、25.1%;从学历方面, 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上网比例接近饱和。大学生积极关注国内外热点、焦点问题, 而学校管理服务中一些敏感问题易成为他们网上谈论的焦点, 易形成共鸣, 形成网络舆论危机, 诱发现实中的突发事件。构建和谐网络舆论环境, 就要将一些网络中的潜在危机, 消除在萌芽状态, 化解在初期阶段, 切实维护校园的安定团结。

同时, 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建设要以人为本, 服务师生, 说到底就是更加尊重人、爱惜人、保护人。一般地讲, 网络舆论事件发生的诱因是师生员工普遍关心的问题或自身的利益受到了一定的损害。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网络舆论危机时,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导向, 尊重公众发言权、公众知情权, 着眼于师生关心问题的解决, 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源头上构建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

摘要:高校网络舆论已成为高校渗透力、影响力最强的媒介舆论形态, 对校园稳定、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目前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建设主要包括弘扬主旋律, 加强制度建设, 强化舆论监控、引导, 提高大学生自律意识, 开展丰富有益的网上交流活动, 提供师生咨询服务。在完善策略上, 需要坚持紧跟时代与贴近师生的结合, 尊重实际与兼顾长远的结合, 健全规则与凸显内涵的结合, 维护稳定与服务师生的结合。

关键词:和谐,网络舆论,现状,策略

注释

1[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 xzbg/hlwtjbg/201307/t20130717_40664.htm.

2[2]刘爱萍.试论高校和谐网络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增刊.

3[3]杜鹏.重视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构建校园和谐网络文化[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8) .

4[4][6]吕新云, 张社强.高校和谐网络文化建设探析[J].教育探索, 2009 (10) .

5[5]李军, 李伦.成熟伦理型网络社区的生成机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 .

6[7]冯庆宏, 王刚清, 王延年.略论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的建设与管理[J].天津农学院学报, 2012 (2) .

7[8]杨晓峰.高校建设和谐网络环境思要[J].焦作大学学报, 2012 (2) .

8[9]秦继红.论高职院校和谐网络交流环境的构建[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2) .

上一篇: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分析下一篇:一般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