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工作

2024-07-25

舆论工作(精选12篇)

舆论工作 篇1

一、积极探索实践, 舆论引导工作初显成效

(一) 建立舆情监测研判工作体系。

一是建立全覆盖舆情监测体系。我部通过整合人力资源, 每日加强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监测频率, 2015年全年共发现涉及我区政务类舆情共约170起。二是建立舆情信息报送体系。面对纷繁复杂各类舆情, 我部采取短信、电话和舆情快报等多种形式, 及时通报媒体监督性报道和网络舆情。三是建立舆情研判工作体系。根据舆情发展时效性强的特点, 我部已经形成每日重大舆情有专报、周周舆情有报告、月月舆情有分析、年度舆情有总结的舆情研判、分析报送工作体系。

(二) 形成全区联动舆情处置机制。

一是实现舆情信息共享。为了更加整合全区舆情监测信息资源, 我部与区公安分局共同研究、出台《关于加强全区网络舆情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双方共同处置舆情建立专项沟通渠道。二是舆情处置快速反应。我部制定和完善了舆情处置快速反应联动机制, 将突发事件分为三级, 即三级 (问题) 、二级 (事件) 、一级 (危机) 。三是出台全区应急预案。我部先后制定、下发《江宁区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应急处置预案》等专业性、系统性指导文件, 为全区各单位的舆情化解处置提供实际的指导手册。

(三) 设置议题主动引导初获成绩。

一是网评工作建章立制。今年以来, 我部围绕网评工作从制定规范、建章立制方面下功夫, 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的方案》。二是网评工作分级管理。对全区网评队伍实行两级管理体制, 网上舆论引导和突发舆情应对等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三是主动参与引导成成效受肯定。

二、深刻理解“新常态”, 把握舆论引导工作内在规律

(一) 驻地媒体高度发达, 网媒推进舆论监督常态化。

南京的舆论监督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 现代快报、扬子晚报等报纸媒体比较强势, 江苏城市频道零距离等电视媒体监督类栏目的区域影响特别强。经监测, 近年来我区涉及政务类的网络舆论事件每年有150多起, 并且呈逐年上涨之势。

(二) 社会转型维权意识高涨, 舆论监督无处不在。

目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 社会各种矛盾集中凸现, 民众的公民意识、围墙意识不断提升, 政治参与的要求愈发强烈, 群众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更加关注, 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公平正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监督, 维护自身权益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显著增强。

(三) 网络舆情泛滥, 舆论表达凸显非缺理性思辨。

网络传播中“把关人”的缺位使得网络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大打折扣, 任何能引起网民兴趣的话题都能成为“聚焦事件”, 然后网民根据网络提供的信息进行任意的评论、引导, 很容易使舆情发生错位, 出现网络“非理性表达”。

三、主动深化改革, 构建舆论引导全新局面

(一) 树立正确舆论观, 依法治理夯实基础。

一是服务群众, 正视舆论新变化。各级领导干部要正确面对媒体舆论, 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以公仆形象正视舆论场的新变化;二是依法行政, 开创舆论新格局。基层单位要注重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时刻保持清醒头脑, 从源头防范相关负面报道产生, 努力开创舆论新格局;三是平和心态, 巧对舆论新常态。

(二) 发挥改革动力, 为工作提示注入有力支撑。

一是加强系统性。把舆情引导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注重监测、研判、处置、评估、队伍建设的协调推进。二是加强整体性。着眼全局, 从整体上把握舆情处置整个环节, 推进各领域、各方面建设。三是加强协同性。搞好制度、奖惩的配套和衔接, 防止发生各自孤立、相互脱节甚至相互抵触的现象。

(三) 推进考核引导, 形成科学主动工作格局。

一是健全考核体系。以往, 宣传部门对于舆情发生后处理速度、处置效果等重要环节未纳入考核, 需要对舆情考核进行科学细化。二是把握考核重点。舆情发生后, 相关单位对于网络媒体甚至不熟悉的国家级媒体接待说明情况时存在一定疏忽, 通过考核帮助各相关单位转变观念。三是提升考核效果。宣传部门对全面重点舆情细化分析, 将成功案例和较为不成功的案例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开座谈、上通报的形式, 提升考核效果。

(四) 积极发布解读, 掌握舆论主动权。

一是加强正面宣传工作。通过各级政府网站、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平台积极发布惠民利民新举措和取得的实际效果, 将群众关心的方面为宣传主要方向, 努力将群众团结起来, 共同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二是强化信息发布;面对突发事件、公共事件, 摆脱过去传统“鸵鸟”思路, 及时主动发布, 压缩谣言、不良信息传播空间, 为事件解决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 加强新媒体建设, 打造政民互动新品牌。

一是推进新媒体平台建设。基层干部要积极投身于互联网潮流中成为弄潮儿, 基层政府进一步广泛推进政务微博等新媒体全覆盖工作。二是实现新媒体互动效应。这是要求网络宣传在新媒体使用时提升与网友沟通的技巧, 善于用网络化的语言去和网民去沟通。三是善于学会使用网络语言。公务人员要用鲜活的网络语言和大众口语, 用这些语言来摆事实、讲道理, 赢得网民理解和支持。

摘要:中国已经全面进入互联网的时代, 由于互联网的技术快速发展, 新的传播媒介越来越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面对突发事件或重大舆情, 基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如何面对, 如何赢得群众的支持和社会的理解, 这些新问题、新课题、新任务已经摆在基层政府面前。

关键词:舆论,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余秀才.网络舆论传播的行为与动因[D].华中科技大学, 2010.

[2]董世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D].吉林大学, 2008.

舆论工作 篇2

会议传达了省委书记谢伏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赵素萍和副省长戴柏华关于打击“新闻四假”、净化舆论环境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新闻四假”是指新闻传媒领域出现的假媒体、假新闻、假记者、假记者站。“新闻四假”及新闻敲诈等违法违规行为,严重损害新闻队伍形象,侵蚀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侵害基层部门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社会各界深恶痛绝。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省“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宏伟在会上对进一步深入落实打击“新闻四假”和新闻敲诈、加强新闻记者队伍管理、严格新闻从业人员岗位管理、依法治理“黑广播”等工作作了安排部署。郑州市文广新局、河南日报社等新闻出版广电行政管理部门和媒体交流打击“新闻四假”、加强队伍建设、治理“黑广播”等方面的经验。各直辖市、省直管县(市)文广新局,省、市日报记者、广播电视台,部分中央新闻单位驻豫机构,以及河南省有影响力的网络媒体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会议强调,针对“新闻四假”的种种表现和滋生背景,要明确工作重点,强化管理措施,打出组合拳,标本兼治,把打击“新闻四假”、净化舆论环境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一是建立联动机制,以抓检查、抓举报、抓查处、抓案件为手,查处一批、通报一批、曝光一批“新闻四假”和新闻敲诈案件,在全省范围内真正形成高压震慑态势。二是在打击“新闻四假”的同时,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强化新闻记者队伍管理。管理部门将通过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加强登记注册等措施,对全省各级各类报刊、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视听节目网站等新闻单位的从业人员进行管理。严格新闻系列职称评定资格审查。要建立监督举报机制,及时发现并依法查处持证新闻记者和新闻单位违法违规行为,建立违法违规信息档案。三是加强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工作。对违规视听节目和网站加大查处力度。督促全省19家网络持证机构和制作经营在网上播出的网络视听节目要与广播电视节目同一标准、同一尺度。加强对IPTV/互联网电视(OTT)传播视听节目的管理。四是持续推进打击治理“黑广播”工作。近年来,“黑广播”作为一种假媒体在各地野蛮滋生、屡打不绝。

舆论工作 篇3

国家通过法律确定“规范汉字”的地位,但规范汉字具体指的是什么,还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标准。推动汉字规范化,应该是根据文字发展的规律和社会交际的需要,为汉字的使用确定标准,把那些符合文字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固定下来,加以推广;对不符合文字发展规律和没有存在必要的歧异成分及用法,妥善地加以处理,使汉字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校园舆论建设并不像课堂教学那样,直接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但是校园舆论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监督功能、导向功能,是对课堂教学等主要教育形式的必要补充,是教学正常进行和改善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如果要切实推动规范汉字工作,除通过课堂教学渠道外,还应该通过校园舆论进行宣传教育,使汉字规范工作真正融入校园文化当中。

校园舆论主要通过校园电视台、校报、校园广播台及校园内的宣传窗口等与学生保持紧密联系,从而形成稳定的机构和成熟的管理机制。校园舆论阵地能够真正地施行“三贴近”,使其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校园舆论的对象性强,能够与大学生保持良好的交互关系,在校园中有较高的认同度。通过校园舆论形成一种约束力,使得教师与学生都重视规范汉字工作,把规范汉字的应用同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同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结合起来。通过加强校园舆论建设,能够有效地推动汉字规范工作,实现规范汉字应用的常态化、生活化。

加强校园舆论建设能够有效推动汉字规范工作,还在于校园舆论阵地本身也是规范汉字工作的践行者。校报、电视台、广播台及宣传窗口构成了文字与图像、单向与互动等多维度相结合的集合体,其自身建设离不开书面汉字与普通话标准语音的学习与使用。高校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对校园舆论的要求相对要高,校园新闻媒体对于规范汉字应用水平的要求也就相对严格。多年来,校园新闻媒体吸引了大批的学生记者前来学习、实践,他们通过为校园新闻媒体工作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素质,特别是规范汉字的应用能力。这不仅为校园提供了高质量的文化产品,还形成了重视规范汉字应用的良好氛围,更为重要的是促使了一大批具有一定规范汉字应用能力的大学生记者走上了重视实行规范汉字应用的道路。对于师范院校,按照“为人师表”的高标准严格培养学生,这当中就包含着对于规范汉字应用的要求。

要通过加强校园舆论建设,从而达到推动规范汉字工作的目的,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校园舆论阵地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政策宣传及导向是其主要的宣传内容。另外,校园舆论工作主体的文化产品制作与研发能力大多不足,很难提供大量原创文化作品,而只是搭建了一个互动的平台,还需要有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支撑。

(二)管理人员由于自身专业、志趣不同,规范汉字方面的素养也不同,有的院校配备是兼管或者是技术支持型的管理人员,对规范汉字应用的指导、把关能力有限。

(三)大学生虽然自身的文化素质较高,但是对价值判断往往还不成熟,特别是对一些新出现的问题不容易把握。另外,大学生记者流动性强,往往是刚刚可以独立工作就又面临新老交替,所以学生的培养、考核任务较重,需要常抓不懈。

(四)不同的文化产品走进校园,在给大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的同时,也难免给大学生的文化观念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在这一过程中,外来词语、不同地区汉语的不规范用法也同样强烈地冲击着我们的语言。例如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在主持节目时往往倾向于港台腔,这从客观上反映了当前一些文艺节目的不良倾向,即不重内容,只重形式;但同时也反映出一部分青年主持人自身素质的欠缺。这些文化市场上的问题也直接影响校园文化环境、语言环境。

我们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全方位合作,并将规范汉字推广工作不断细化。

第一,加强对包括校园新闻媒体在内的传播媒体质量监控和培训工作。对校园舆论的管理人员、学生记者可以采用短期培训、校园讲座等形式来提高其业务水平,提高他们对规范汉字应用的认识水平。

第二,加强规范汉字文化产品的推出,特别是加强普通话标准语音辅导教材、当代优秀文学作品音像读物的推出。对一些不符合规范汉字要求的文化产品要进行分级、分类管理;通过严格把关,大量合格的、丰富的文化产品在信息传播过程就会占据有利的位置。目前由共青团中央、国家广电总局、中央文明办等单位指导的“文明之声”网络展播计划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第三,形成定期交流的机制,将规范汉字的工作范围进一步拓展到应用领域。通过交流,将校园舆论中遇到的新问题进行汇总及反馈,加强规范汉字工作的理论研究与推广。高校是大学生集中的地方,也是先进文化的推进和践行的地方。随着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再加上市场化的文化产业的推波助澜,相信更多的富有个性的校园原创文艺作品会不断出现。

第四,校园舆论必须明确自身的价值、地位与责任。应该说校园舆论更多地是在发挥传播渠道的作用、信息反馈的作用,主要通过构建和谐的校园舆论氛围来教育人、引导人。自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和《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以来,我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推行规范汉字、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扫除文盲、普及文化教育、增进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创造了基本条件,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应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社会语言,校园舆论应该大力宣传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为构建和谐校园乃至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

校园舆论立足校园,不论从自身发展来讲,还是从教书育人的使命来讲,校园舆论都应该而且也有义务为推广规范汉字工作做出贡献。在推广规范汉字的同时还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建立起互助与沟通的平台,并通过这个网络平台为校园舆论阵地乃至各行业提供可依赖的规范汉字应用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宁.再论汉字规范的科学性与社会性——关于制订规范汉字表的思考与建议[J].语言文字应用,2006,(4).

[2]吴吉喜,尹瑜新.校园舆论环境优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2).

[3]于振元,王建平.校园政治舆论功能探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如何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工作 篇4

近年来, 我们虽然在国际舆论引导上开展了许多工作,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 国际舆论引导就有可能会流于形式。

在国际舆论引导上存在的问题

在这里, 首先要澄清两个概念。一、不论是外宣还是公共外交, 搭建平台让自己的声音传播出去并不是外宣和公共外交的全部。你的声音虽然传播出去了, 如果你传播的内容没有针对性, 人家听不懂, 无疑就没有效果。如果所传播的内容没有公信力, 就可能不但没有正面效果, 可能还会产生负面效果。但很遗憾, 我们现在很多部门将这两者混为一谈, 许多部门所理解的外宣和公共外交还停留在搭建平台上。二、传播力不等于影响力。不是对外传播的覆盖率越大, 落地率越高, 影响力就必然越大。传播力只是你有能力将信息传播到别的国家, 只是解决了一个传播的渠道问题, 它并不表明别的国家的公众会收看你传播的内容。这样你就并没有要达到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

总体看来, 我国的国际舆论引导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针对性缺乏。一些部门仍在用内宣的方式搞外宣, 对外传播未充分考虑外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语言习惯和接受习惯, 外国人对我们传播的内容听不明白, 接受不了, 甚至反感, 导致无效传播。

2、公信力不足。对外传播中宣传色彩浓厚, 缺少新闻平衡。说成就多, 讲问题少, 常常用成就掩饰和回避存在的问题, 甚至对存在的问题矢口否认, 严重影响了公信力。在传播中有一个规律, 一旦被人认为是不诚实的, 抵触性接受心理就越强烈, 传播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引起外界更大怀疑和反感。

3、亲和力不够。对外表态比较生硬, 特别是在面对批评和质疑时的回应方式和遣词用语甚至还停留在文革甚至更早的年代, 动辄疾言厉色, 平和、宽容与和理性的说理的东西较少, 损害了我国的亲和形象。

国际舆论引导工作要讲方法

(一) 、加强对外传播的针对性。

一是要突出一个“外”字, 做到有的放矢;二是淡化一个“宣”字, 减少宣传色彩。

1、淡化宣传色彩, 注意新闻平衡, 不要过多自我赞扬。

由于文化差异, 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在接受新闻时的态度和兴趣与中国人不一致。他们对于“宣传”和说教色彩明显的东西比较反感。

曾有专家指出, 10 0%的正面报道, 其宣传效果等于零, 而90%的正面报道, 宣传效果是10%。西方公众很注意信息的平衡, 什么事说得越好, 越容易引起怀疑和反感。他们认为没有事物是十全十美的。十全十美就是不真实和撒谎。对西方人来说, 讲负面的东西往往能达到正面的效果。用宣传来夸大成就或掩饰缺点, 其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2、对西方人说话少用结论性、概括性、概念性等比较抽象的政治语言和道德说教, 要学会讲故事。

西方人一般是重事实、轻理论, 重微观、轻宏观, 重具体、轻原则的, 西方记者感兴趣的往往是那些有血有肉的故事, 有情感的而不喜欢空洞抽象的政治道理的道德说教。所以, 表态应多从具体事实入手, 通过人性化的方式以小见大。寓观点和政治于事实中, 使他们感到接受的是事实而不是观点。

(1) 少用政治词汇和道德说教。

赵启正同志在其出版的《公共外交和跨文化交流》一书中说:本来任何国家的对外传播都讲究政治性——提升本国在外国公众心中的形象, 但如果把讲政治理解为只是多说政治词汇, 那是片面的。填满政治词汇的一篇文章、一本书或一部对外的影视片, 一开头就让外国人存有戒心, 那就已经失败了一半。从某种意义上说, 少用政治词汇, 多体现政治效果, 才是真正讲政治的对外传播。比如, 我们在巴黎举办的文化周, 在美国举办的“中华文化美国行”活动, 都是以文化为切入点, 我们的几个演说没有用外国人难懂的政治词汇, 但都让外国人切实感受到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起到很好的政治效果。

(2) 多具体, 少抽象。

传播学研究表明:“有效传播的一个秘密就是把一个人的语言保持在听众能够适应的抽象程度上的能力, 以及在抽象范围内改变抽象程度的能力, 以便在具体的基础上讨论比较抽象的内容, 使读者能够不感困难地从简单的形象转到抽象的主题或概括上来, 并在必要的时候再回到原来抽象的形象上去。”

赵启正同志有一个著名的“维生素C理论”。他说, 与外国人交往, 与其给他一瓶维生素C, 不如给他一个苹果。和外国人说中国的事情, 大的方面如中国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传统、城乡面貌和环境保护等情况, 小的方面如中国人的衣、食、住、行, 婚、丧、嫁、娶, 等等, 外国人都会听得津津有味, 就好像接受了主人随手从自己的果园中摘下的苹果。可是往往有的人, 总喜欢把原生态的苹果加工成果酱、果脯、或果干再送给朋友, 甚至为了简洁高效, 只把苹果中的维生素C提炼出来送给客人。这样就把中国丰富多彩的现实中的生动故事, 变成了单调的数字和政治结论, 把中国优秀的文化形态变成“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几句话了。

(3) 要多讲故事。对外宣传要达到较好的传播和感染效果, 最有效的做法就是“讲好中国的故事”。由于外国人对中国不了解, 因而对于我们国家的一些词汇和术语包括政治词汇不一定能准确理解, 并且还可能产生歧义。如果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中国故事来解释和说明往往会有更好的效果。如赵启正同志在向美国人解释为什么说中国是一个法制社会时, 就是通过《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 用一个农村妇女运用法律手段不屈不挠维护自身权益的故事来说明中国是一个法制国家, 并且法制正在逐步健全、中国公民法律意识正在逐步增强。

为了达到更好的感染效果, 在讲故事中, 最好突出情感因素。美国助理国务卿比尔斯说:在塑造国家形象上, 最重要的是强调情感上的冲击力, 美国必须在政府对外传播的枯燥言辞中持续不断地添加富有人情味道的图景。她举例说:“如果你把这次对世贸中心的攻击视为一座大楼的倒塌, 不会有多少传播效果, 但是如果你说有多少孩子在那一天变成了孤儿, 又有多少人在悲恸哭泣, 那就更有冲击力。我们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把这些图像添加到各种对外传播过程之中。

(4) 避免行话、专业术语和成语。

面对外国媒体和公众, 要善于运用简单、明了、易懂的语言表述, 少用晦涩难懂的各种术语和外来词汇, 尽量减少成语和专门名词。中国的“行话”、政治术语和成语比较多, 如“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抓大放小”、“一诺千金”、“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等等。外国人听后往往不知所云。有时候即使把它翻译成外语, 因为很抽象, 外国人也不明白。外国人现在懂中文的不少, 但真正过关的不多。对这些词汇理解经常不准确而理解错误。如毛主席说:我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斯诺在文章中就翻译成了毛主席是“手执雨伞, 云游四方的孤僧”。“一诺千金”, 有人翻译成“只要一答应, 就要付美金一千元”。“驰骋文坛”有人错译成“在写字桌上跑马”。有一次, 外交部发言人说丹麦搞反华提案损害了双边关系, 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一外国通讯社却错翻译成“中国要搬起石头, 砸开丹麦人的脑袋”。

(5) 善用数字和对比。

数字和对比, 因能给人形象感和参照系, 更易让人理解和接受。在对外表态时, 如果拿出能说明问题的数字, 如:中国只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 但养活了世界2%的人口等;中国人均G D P203年虽然已经达到1000美元, 但只是美国的1/42, 日本的1/44, 全球排名在130多位。这样对比, 就会有助于人们客观地把握中国的发展和实力, 就会部分消减人们对中国发展的担忧。

数字用好了, 有时甚至会产生神奇的效果。反驳对方时是根本不用多费口舌, 就能让对方心服口服, 哑口无言。但要注意的是, 使用数字时应防止数字混乱。数字虽然有巨大作用, 但用多了效果反而不见得好。另外, 不要简单罗列数字。运用数字最好要对比, 对比能让人有形象感。

(6) 语言要生动、形象。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 生活习俗不同, 价值观不同, 同西方公众沟通起来比较困难。如果语言生动、形象, 有助于加深西方公众的理解和认识, 增加认同感。有许多方法可使语言生动形象, 如使用类比或对比。在向美国人介绍西藏时, 如说“西藏自公元十三世纪起就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比美国独立还 (1776年) 早500多年”等。在介绍台湾问题时可说, 中国的祖先早在三国时期就发现了台湾岛, 这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早1000多年;中国早在明朝就设立了澎湖巡检司, 对台湾实施行政管理, 这比英国建立北美第一块殖民地早半个世纪等等。这无疑比光讲政策和立场更有说服力。

(二) 避免生硬、过激的情绪化语言。

我对外表态和对外传播中总的来说显得比较生硬, 不利培养我国的亲和形象, 也有损我国对外表态的影响力和穿透力。所以, 对外表态要要学会“绵里藏针”, 立场要坚定, 语言要柔和, 要讲道理, 而不是吵架。

1、避免使用生硬、过激的语言。

目前, 我们的一些表态中, 立场虽然坚定, 但语言过火, 不柔和, 一些语言还停留在几十年前, 与国际传播语言脱节。如:卑鄙阴谋、别有用心、猖狂进攻、罪恶行径、无耻叫嚣、卑劣手段, 大肆渲染、鼓吹、炮制、抛出等等。

这种大批判式的语言, 用起来虽然比较解气, 但效果和影响力往往会大打折扣, 给人一种“坏脾气”国家的印象, 并且西方人认为这种语言是口号式、广告式语言, 不足为信。所以我们在对外传播中应该尽量避免。特别是目前中国迅速崛起, 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与影响发生根本性变化, 世界各国普遍感到压力, 对强大后中国的去向处于疑虑、不安、甚至感到恐惧的情况下, 更应注意。

有理不在声高。鲁迅曾经说过, “谩骂不是战斗”。发脾气、说气话, 骂人最简单, 最容易, 也最解气, 但往往没有效果, 甚至会产生相反的作用。

2、应该把政策性语言转换成公共外交语言, 即对对方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政策性语言就是政府立场和态度。但政策往往很直白, 比较生硬、宣传色彩较浓, 难以被人认同和接受。美国政府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及时调整。创立了美国新闻署的艾森豪威尔总统说, 处理外交问题, 光依靠完善的政策是不够的。这些政策还必须为世界各地的人民所知晓和理解。要摆脱泛泛的宣传色彩, 要使其有说服力, 才能让人接受。所以, 美国国务院要发布的政策在发布之前都要在经过公共外交和公共事务司的媒体专家加以修饰、提练, 将其最大程度公共外交化, 以便能最大程度地引起新闻界的兴趣和关注, 千方百计地媒体好感, 以增加说服力和影响力。

(三) 坦诚面对负面报道和质疑, 不回避不掩饰, 以增强我公信力。

1、要改变对负面报道的认识。

不是任何指出你问题的报道都是负面报道, 都要反唇相讥, 予以驳斥。媒体的批评可以是破坏性的, 也可以是建设性的。我们不能指望西方媒体一味地给中国唱赞歌。中国社会确实也存在许多问题, 对于他们的报道, 我们应以一种冷静和坦然的心态来看待。如果是建设性的批评, 我们应该积极的回应。如果对方没有恶意, 只是从其自身的角度出发, 看法与我们不一样, 而我们却恶语相加的话, 实际上是在进一步损害我国的国家形象。如果事实基本无误, 只是记者的立场和观点与你不同, 不能一味指责。即使是不准确的报道甚至歪曲, 也应该以讲道理和说服为主, 没必要动辄疾言厉色。如果我们恼羞成怒, 恰恰掉进了其陷阱。他们希望通过激怒我们, 让我们做出非理性的反应, 以提高他们的身价。因此我们更加没有必要恼怒。用事实说话最有力量。

外交部副部长傅莹说:负面报道不一定都导致国家形象受损, 只有对负面问题处理不当才影响国家形象。因此, 事件发生后, 应该尽快提供大量客观信息, 以免以讹传讹。主动积极应对有时可化负面为正面。

2、增加信息量, 减少口号式、广告式等应付性的表态

我们现在一些对外表态口径信息量太少, 遇到突发和敏感问题, 面对批评和指责, 我们往往只有一句口号式的回应, 不愿触及事件本身, 没有任何解释和说明, 显得非常生硬。其实, 问题越是敏感, 越有人关注, 就越应想办法消除误解。这时候的回应越有说服力, 正面传播效果就越好。

随着中国日益强大, 中国逐渐成为世界舆论瞩目的中心, 被挑剔和被批评势必难免, 批评中国可能会成为一种时髦。大国应该有大国的气度和胸怀, 我们要改变小国小民心态, 要有一定的承受能力。要学会坦然地面对各种批评和赞誉。不能因为一句赞扬而沾沾自喜, 不能因为一句批评就暴跳如雷。作为一个大国, 绝不可能指望只在掌声中前进。对此, 我们应做好必要的思想准备。

做好网上舆论工作的时代指引 篇5

马 利

2013年11月27日04:50来源:人民日报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强调要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并对如何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这一重要讲话高屋建瓴、与时俱进,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前瞻性和针对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精神和理论创新品质,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网上舆论工作的时代指引和行动纲领。

一个深刻判断: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

习近平同志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强调要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这一深刻判断,建立在对网络发展现状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之上,建立在对科技发展趋势深刻的洞察和把握之上,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指导性。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是因为网络发展势不可挡,它深刻改变着舆论格局,已经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工具。

网络发展势不可挡。不足半个世纪,从最初一条只有5米长的网线,到现在深刻影响人们工作、生活的微博、微信、“云端”、大数据等,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网络呈现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其能量深不可测。当今时代,网络触角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如同一张无边无际的网,联通群众、联通世界,世界因此没了时差,也没了距离。整个世界都处在网络之中,我们不是“自投罗网”,就是被“网罗其中”。网络发展导致人们的信息传递、诉求表达、社会交往、思维习惯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网络已经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网络技术应用日新月异、方兴未艾,人们对其认识已知还不如未知,其发展前景和深刻影响难以预测、难以想象。

网络发展深刻改变着舆论格局。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已经从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传播,从链条式传播变为圆规式传播。在网络浩瀚海洋中,技术驱动着传播模式的深刻变革,信息流向很难被控制。从实际情况看,网络已经成为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成为各种利益诉求汇聚的平台,成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这导致新闻舆论场正在发生一场历史性变革。网络从“边缘媒体”变身为新闻传播主阵地,后来居上。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阵地正在被网络逐步蚕食。报纸读者年龄日趋老化,电台走向窄众传播,电视遥控器也逐步被鼠标取代。目前,我国网民有5.91亿,手机网民有4.6亿多,其中微博用户达到3亿多人,已经成为新媒体应用第一大国,构成全球最庞大、最复杂、最喧嚣的舆论场。网络,不仅是技术、是媒体、是经济,更是文化、是意识形态、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网络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工具。网络的发展,一方面不断挑战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冲击现实社会秩序,甚至带来舆论引导危机、信息安全危机等;但另一方面,网络本身是一个中立的平台,用好了,可以在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和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工具。只要我们牢牢掌握网上舆论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在众说纷纭中凝聚共识,在众声喧哗中唱响主旋律,不断消减网上负能量,不断增强网上团结稳定鼓劲正能量,就能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为改革发展赢得更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资源。宣传思想工作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不仅是我们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的需要,更是保障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的需要。

一项重要部署:强化新舆论格局下的阵地意识

习近平同志强调,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网络的发展深刻改变着舆论格局、拓展着宣传思想阵地。当年毛泽东同志说: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今天,网络已经成为社会动员的沃土,成为知民情、聚民智、汇民意的沃土,那么共产党人这颗种子,就应该在网络这块沃土上生根、开花、结果。不牢牢占领网络这一阵地,就无法牢牢掌握网上舆论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就可能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强化阵地意识就要掌握新媒体发展的主动权。回头看看我们走过的路,我们党历来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从左翼电影激励一代中华儿女,到“一支笔”唤起工农千百万,再到报纸、电波和荧屏积聚起改革发展的无穷力量,共产党人总是善于在学习和创新中把传播技术、大众传媒锻造成改变历史的利器,勇立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潮头。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当前,伴随网络发展而兴起的新媒体正深刻改变着舆论格局,我们要想在这种新格局下尽快掌握网上舆论工作主动权,不被边缘化,当务之急是要高度重视新媒体发展。应大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使报纸、广播、电视台等在巩固好发展好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加快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转型步伐,不断拓展传播领域、创新传播业态,延伸传播链条,抢占发展主动权。鼓励支持国有资本进入新媒体,做强重点新闻网站,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综合性网站和特色网站。

强化阵地意识需要建强网络宣传队伍。阵地靠人占领、靠人管理、靠人使用。牢牢占领网络这一阵地,关键是建强队伍。没有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网络宣传队伍,占领网络阵地、做好网上舆论工作就无从谈起。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包括一些宣传思想工作者还不熟悉网络,有的甚至看不上网络。不知网、不懂网,就不可能融入网络、运用网络、改变网络,面对网络带给我们的挑战只能束手无策,甚至采取“鸵鸟政策”,更不用说把网络变成治国理政的重要工具。比如,一些领导干部面对网络舆论,动辄采取封堵、躲避质疑、推卸责任等方式,不但使自身越来越被动,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网络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时代,深刻改变着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让宣传思想工作突破了地域阻隔、时间界限,也打破了部门的藩篱。今天的领导干部,必须克服面对网络的“本领恐慌”问题,跟得上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跟得上时代日新月异的进步。应深刻认识到,能否做好网上舆论工作,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各级领导干部亟须以“能力升级”的创新精神,向书本学、向年轻人学、向专业人士学,学网、上网、用网,不断提高自己的新媒体素养。还应明确,无论传播方式怎样变,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两个巩固”、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坚持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立场不能变,从而把以导向为灵魂、以真实为生命、以人民为中心镌刻在心中,确保网络这一阵地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

强化阵地意识需要树立大宣传工作理念。占领网络这一阵地,做好网上舆论工作,要按照习近平同志所要求的那样“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网上舆论工作,把网上舆论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各级党委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对网络宣传思想工作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不断提高领导网上舆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应高度重视网上舆论工作,加强同宣传思想工作部门的沟通和配合,自觉支持网上舆论工作。8500多万名党员、8900多万名团员,涵盖党政部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一旦扎根网络沃土、发出响亮声音,将汇聚起无比强大的合音。

一个基本要求:提高网上舆论引导的质量和水平

习近平同志强调,正面宣传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把握了网上舆论工作的规律性,是我们用好网络这一阵地、做好网上舆论工作的基本要求。我们要摸透网络传播“时、度、效”的规律,对接网民心理与需求,创造网民喜爱的表达方式,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不断提高网上舆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时”上应对新闻事件做出快速反应。网络时代,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极大变化。通常而言,报纸的报道周期按“天”计算,报道“昨天”的事;电视的报道按“小时”计算,聚焦“今天”的事;网络报道的时间则精确到分秒,随时记录“此刻”的事。在网络时代,如果对一些新闻事件不能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在恰当时间给予回应,就可能时时落后、处处被动。因此,重视时效应该成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的重要考量指标。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不重视“时”,对于需要马上回应、及时引导的事情依然拖拖拉拉,等到网上舆论已经众声喧哗、纷纷扰扰时才发出声音,丧失了网上舆论工作的主导权和制高点。但这里也要注意,重视“时”并非是说越快越好,做出快速反应并不等于匆忙表态。有些新闻事件刚刚发生,后续究竟如何发展还有待观察,如何选择时间节点进行舆论引导要根据舆情变化作出调整。

在“度”上应对网络舆情做出准确判断。社会转型期的舆情环境错综复杂,尤其是网络舆情纷繁复杂,其中既有理性的也有情绪化的,既有真实的也有虚假的,既有建设性的也有别有用心的。如果不对网络舆情作出准确判断,就难以掌握舆论引导的“度”。这就要求我们健全重大舆情会商研判制度,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科学性分析,着力提高甄别能力。在准确

判断舆情、坚持真实客观的基础上,应拿捏好报道的数量、角度、尺度等,既不能冒进,也不能保守。应与网络舆论场良性互动,进行对话与交流,既不能迎合网络舆论,也不能无视网络舆论,而是要在网络舆论与主流舆论之间找到“最大公约数”,凝聚起最广泛的共识。在“效”上应对传播效果做出及时评估。预判、评估舆论反响,是宣传思想工作者的基本功,也是做好网上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一环。做好效果评估,需要对网络舆论生态进行深入研究,对舆情走势进行透彻分析。在此基础上,还要讲究传播艺术,不能居高临下空洞说教、语言生硬强行灌输、形式刻板不求变化,那些模式化、套路化的传播方法只会让网民敬而远之。只有平等交流对话、科学艺术引导,才能取得实效。尤其是要下一番苦功夫,大力改进网上形势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主题宣传等,增强其亲和力和贴近性,让网民喜欢看、有共鸣,真正发挥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从而巩固壮大网上主流思想舆论。(作者为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舆论工作 篇6

【关键词】 新闻报道 舆论导向 新闻工作者素质

新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反映着党和国家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电视新闻政治性强,又具有公开性、广泛性和及时迅速等特点,受到国内外各方面的关注。电视新闻办得好,可以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任务起到积极的宣传、贯彻作用,对广大群众起到极大的动员、鼓舞作用,对先进的事物起到积极的倡导弘扬作用,对错误的行为起到及时的制止、纠正作用,还可以对科学知识起到广泛的传播、普及作用。

电视新闻舆论导向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舆论导向出现偏差甚至错误时不仅仅以直接的政治倾向出现,更多地表现为对中国国情的把握不当和对具体事件、人物的社会意义的片面性认识。新时期中国电视新闻传播中出现过的负效应应引以为戒。电视新闻是通过对客观事实的报道、分析和评论来实现对舆论的导向作用,判断舆论导向准确性的前提应是将个体的分析解释与整个社会的舆论影响联系起来。

1. 坚持讲政治,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电视新闻工作。

电视闻工作者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极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能够在任何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前,始终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团结的工作、稳定的工作、鼓劲的工作,正确引导舆论,努力凝聚人心,保持正确思想舆论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旋律。

2. 正确把握形势,增强全局观念,坚持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新闻工作要把握大局,服务大局,始终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工作,把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上来,引导到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任务上来。新闻工作者一要积极反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日新月异发展的现实,满腔热情地讴歌人民群众在改造世界、创造新生活中表现出的崇高品格和取得的光辉业绩;二要重视对社会舆论情况和群众思想情况的调查研究,积极地反映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加强舆论监督。新闻宣传报道要注意把握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片面性和简单化;三要严格遵守宣传纪律。党报、党刊、国家通讯社和电台、电视台都要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在正确引导舆论中发挥主干作用。强调正确舆论引导,报刊、广播、电视等都要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勇于创新,努力形成各自的风格和特色。

3.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这是电视新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根本要求。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切实贯彻“三贴近”原则,把体现党的意志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有领导、有步骤、有重点地改进新闻宣传,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多报道、多反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推进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要进一步改进对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新闻报道,改进和加强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党报党刊和各级电台、电视台要把思想性、指导性与可读性、可视性、可听性结合起来,办出特色,办出风格,有效引导群众,更好地服务群众。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互联网新闻宣传,将其办成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办成对外宣传的新渠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电视新闻舆论监督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把握好舆论监督的“度”。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按劳分配形式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现代化社会大生产和手工劳动并存,经濟发达地区同经济落后地区并存,这就必然会形成多种舆论,即使是同一事件也会产生不同的舆论反响,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做好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核准事实,并认真加以分析和判断,最后得出准确答案。在揭露问题时,要考虑到由此而产生的负面效应,更要考虑社会的承受力。

4. 加强学习,提高电视新闻工作者素质。

要继续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思想就是坚持党性原则,坚持舆论导向,坚持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当前,新闻工作者要紧紧围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十七大报告的主题、灵魂和精髓以及刚刚闭幕的人大、政协“两会”精神学习好、领会好,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我们党在新时期的新闻观,把握住新闻宣传工作的正确方向。钻研业务,掌握学精广播电视知识。广播电视所涉及的面很广,需要的知识面也广,所以新闻工作者要有意识地去学习新闻业务知识,寻找规律,边学习、边实践、边摸索、边提高,用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去采写新闻报道,做好新闻报道工作。还要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扩大知识面,这样做宣传报道工作才能得心应手。

5. 加强管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首先要把握好报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的宣传方向,把这些阵地牢牢地掌握在我们党的手里,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建立一套宏观管理制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靠宣传思想工作部门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不断提高工作水平。要加强宏观管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按照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要求,加强对舆论宣传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在这方面,干群思想一定要统一。新闻宣传要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工作质量,更多地为人民群众推荐喜闻乐见的节目。稿件要真实,真实才有活力,才能起到宣传作用,如稿件中人物、地点要客观真实;稿件要责任编辑审视,重点是把握住政治舆论导向是否偏离;节目播出时要把好质量关,从文字稿到制作,到审定播出,都要建立审签制度,越是细节的问题,越要小心谨慎,不要疏忽,否则就容易出差错。

6. 编辑业务上加强对主题新闻的策划,改变这一块有“等米下锅”的现象。

主题报道思想突出、新闻性强、反映社会和时代的亮点,具有较强的引导性。要围绕当地主要工作、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制定好全年宣传计划,每月要有宣传方案对重大事件要作出系列或连续报道安排。在内容及档目编排上,应突出以下几个问题:

6.1坚持做好民生报道,真正反映老百姓的心声。在内容上,这一板块紧紧围绕老百姓日常生活,围绕老百姓希望解决的、政府考虑解决的、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来报道。在形式上,做足沟通和服务的文章。创新采编思想和采编视角,使民生新闻具冲击力、震撼力和影响力,切实做到更贴近、更迅捷、更生动,使民生新闻成为 电视台重要的“新闻增长点”,成为百姓的贴心人,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6.2让栏目更贴近观众。在以亲和力、贴近观众见长的民生新闻板块中,开办现疡新闻、新闻特写栏目,带观众一道,现场聚焦 三个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一些大事要事。开办:“新闻资讯”、“记者跑街”、“热心观众”、“市民话题”等小栏目,适时推出互动话题引导观众参与,并提供来源于网站或报纸上的与干部群众贴近性强、有指导性的筒明信息或生活资讯。这些小栏目突显公众对新闻的参与性、互动性,也体现了新闻的贴近性、服务性。

6.3让编排更精良。整个编排要显得新颖,有张有弛,节奏和谐,生动活泼,善于把不同的报道形式加以巧妙安排,灵活穿插,使其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对于某些重大事件、典型经验、突出问题,还应配发短小精悍、尖锐泼辣、针对性强的评论、编前话、编后语等,使观众深受感染和启迪,保持浓厚的收看兴趣,以增强新闻的表达力和影响力。还应注意节目中的转换技巧,承上启下串联,做到首尾相映,受到观众好评。

舆论工作 篇7

1. 政府公信力削弱

在“微时代”中,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媒介”为我国民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提供了一个更加方便、快捷的媒介平台。“微媒介”打破了政府对话语权的垄断, 使广大民众掌握了话语权。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各方利益矛盾凸显, 许多民众都存在“相对剥夺感”, 经常会表现出来对现实的不满, 这就产生民众的批判性心理。民众经常在微博、微信中揭露、评论社会中不公平现象。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它代表广大人民群众行使公共权力,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存在着政府脱离人民群众不作为和政府官员滥用职权、贪污腐败等现象。在传统媒体时代, 由于媒体严格审核的限制, 这些不良现象很少也很难被揭露出来。“微时代”到来之后, 信息审核限制门槛低, 发表信息更加自由, 仅仅需要几张图片、一段视频, 就可以揭发出部分政府官员的不当行为, 并且信息传播迅速, 能够马上被社会公众所知晓、评论。例如:2013年, 我国多次出现城管暴力事件, 许多民众把城管比作土匪, 民众已对城管失望至极。

2. 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弱化

习近平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 意识形态建设是党的另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但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在“微时代”中正逐渐弱化。在“微时代”, 微博、微信成为了各类思潮、信息的集散地, 这些信息中包含许多西方腐朽思想、虚假消息等。当前我国“微媒介”中信息审核监控技术水平还比较低, 不能对这些信息进行过滤, 并且“微媒介”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十分巨大, 使这些不良信息迅速扩散, 这都会严重影响公众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 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公众在“微媒介”所创造出来的“微文化”是一种亚文化, 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还没有达到融入这种“微文化”之中, 对其影响力、引领力也相对薄弱。许多公众存在着“相对剥夺感”并对主流意识形态有抵触、逆反心理, 他们更喜欢关注那些反传统、反主流的言论、信息。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 才能掌握群众”。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相对较难, 需要有一定知识水平的人才能掌握, 而我国广大民众知识水平层次不同, 当前主流意识形态的很多理论并不能被公众彻底掌握、理解。许多官员经常在媒体中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理论, 但是部分官员却言行不一, 他们的行为经常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 这就导致很多人开始质疑主流意识形态, 这些都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3. 主流传统媒体引导力降低

主流传统媒体一直承担对社会公众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灌输、价值导向、舆论引导的职责和功能。传统媒体时代, 主流传统媒体对公众舆论的引领力也非常显著, 政府掌握着话语权。在“微时代”, “微媒介”对主流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公众更多开始从微博、微信中传播、获取信息, 对主流传统媒体的关注度、信任度、认同感逐渐降低。主流传统媒体在时间性上相对滞后, 主流传统媒体依靠记者进行采访、报道, 而在“微时代”, 人人都是报道者、评论者, 随时随地都可以用微博上传身边的事件, 有许多人仅仅为了求得关注, 在报道中歪曲事实或者刻意强调某些内容混淆视听。公众看到这些信息后就会在微博、微信中进行广泛的评论, 这时主流传统媒介表现得明显被动, 等到主流传统媒介还原事实后, 这些虚假消息已经对某些人或群体造成了严重伤害, 而公众对这条消息已经不关注了。例如:2013年网上误传的北京大妈讹诈外国人, 即使后来还原了事实真相, 也对这位北京大妈的生活和精神造成了严重伤害。在现行体制内, 主流传统媒介受到严格管理, 发布的信息都受到层层把关, 经常“报喜不报忧”, 在一些民生、敏感话题等方面上往往是“失语”状态, 甚至限制公众发言, 公众开始逐渐对其失去信任。

二、“微时代”背景下网络舆论工作的途径

1. 建设政府微博新阵地

微博已经成为公众传播、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 是公众舆论主要的集散地, 政府要想做好网络舆论工作, 引导公众舆论, 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微博这一媒介来建设政府微博的新阵地。当前, 我国许多政府部门也开通了政府微博, 但在利用度上却很欠缺。许多政府微博更新信息不及时, 对于公众所关心的民生问题反映的程度不够, 并且一旦政府或者官员出现失误、不端行为, 在面对公众的质疑方面, 通常采取草草了事, 甚至限制、删除公众提问、评论,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政府在公众心里的形象。建设政府微博新阵地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政府微博是要更好地反映民意, 集民之所需、集民之所想, 充分尊重民众的观点, 使民众真正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 让广大民众更踊跃地参与其中, 在微博中更多地去反映民生问题, 宣传政府颁布的新方针、政策, 抛弃那些官话、空话、套话, 在面对公众对敏感问题质疑方面, 不应该限制公众发言, 而是要将公众反映出来的主要看法、问题给予全面解答, 消除公众的疑惑。在获取信息方面也不应被动接受, 要经常关注民众微博, 针对民众的焦点问题应及时给与解答、解决, 针对网络谣言应及时揭露、批判, 防止民众上当, 稳定民心。

2. 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生活契合度

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生活契合度就是要将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解释与大众的生活相结合, 使主流意识形态更加生活化、通俗化、大众化。在“微时代”, 公众所创造出的“微文化”是一种亚文化, 这种“微文化”既包含积极健康的思想信息, 也有腐朽、不良的信息, 要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统领“微文化”, 使“微文化”健康发展, 增强公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度, 就必须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生活契合度。在主流意识形态解释上要生活化、通俗化, 公众的知识水平层次、认识能力不同, 在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开发解释上要考虑整体大众的接受能力。生活化、通俗化就是要求主流意识形态与公众日常生活相结合, 与我国社会的传统道德相结合, 做到简单而有内涵。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虽然话语简单但是其中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 要使公众理解相对比较困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更加通俗易懂, 反映了公众生活, 体现了传统道德, 在宣传上更容易被接受。不断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生活契合度, 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政治素养、道德规范, 就会实现网络舆论在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下的健康、快速发展。

3. 推进主流媒体进军“微媒介”

主流传统媒体一直是党和政府思想宣传、价值引导的主要途径之一, 网络舆论思想越来越多元化, 亚文化、反主流信息横行, 主流传统媒体更应该宣传正能量, 凝聚社会共识。“微媒介”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 要掌握舆论的主动权, 就要推进主流传统媒体进军“微媒介”, 当前许多主流媒体已经进军微博, 但仍然需要不断建设。主流传统媒体在宣传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质量和水平, 要及时报道国家、社会中的焦点问题, 不能被动, 否则就会丧失舆论主动权, 应及时引导网络舆论, 使公众能够理性看待问题, 对于报道信息的准确度要正确把握, 赢得公众支持, “既反冒进, 又反保守”, 不能对报道信息夸大, 又不能虚假隐瞒其结果。在“微媒介”中经常与公众互动, 参考公众舆论意见, 并及时反映给政府部门, 对于网络舆论中非理性评论及时引导, 在面对网络谣言时, 敢于亮剑, 及时反驳。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 以微博、微信为核心的“微媒介”网络社交方式迅速崛起, 已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微时代”。微时代给网络舆论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也带给网络舆论公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本文通过分析“微时代”背景下网络舆论工作的困境, 提出了网络舆论工作的途径, 即应建设政府微博新阵地;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生活契合度;提高主流媒体进军“微媒介”。

关键词:微时代,微媒介,网络舆论工作

参考文献

[1]徐麟.牢牢掌握网络娱乐工作主动权[J].求是, 2013 (20) .

[2]王中桥.构建引导和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J].政策, 2014 (1) .

[3]昝玉林, 许文贤.引导网络舆论——现代思政工作导向功能的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 2005 (11) .

舆论工作 篇8

客观地说, 高校的宣传思想工作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以报纸、广播、论坛为主体的传统媒体舆论场, 一个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体舆论场。两个舆论场相互影响, 相互依存。只有打通两个舆论场, 使之同频共振, 才能取得宣传思想工作的最好效果。近年, 周口师范学院适应时代特点, 把握师生实际需求, 把互联网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有机融合, 做好大学生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舆论引导工作, 打通了两个舆论场, 探索出了做好大学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子, 为学校转型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引领传统舆论场:弘扬好声音, 传递正能量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职责是内聚力量、外塑形象, 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做好传统舆论场, 大力办好“一报一坛二堂”, 弘扬好声音, 传递正能量。

“一报”即办好《周口师院报》。校报是学校党委的喉舌之一, 在平面媒体日渐式微的大背景下, 《周口师院报》坚持“小报大办有高度、小报精办有品位、小报活办有特色”的办报思路, 不断提升办报质量。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 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校转型发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就业”等开辟专栏, 强力发声, 引领学校舆论导向, 全面发挥了校报作为学校“特殊名片”的功能。结合大学生实际, 开辟了“校友论坛”“就业指导”“校园辩论台”“青春加油站”“校园实话实说”等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专栏, 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 成为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

“一坛”即处级干部论坛和杏坛博士讲坛。学校依托校内外博士、教授等高知群体, 举办有思想、有高度、有特色的专题学术讲座, 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自2009年启动至今, 已举办了“变轨与吊诡:中国近代历史上两轮重大转轨的再思考”“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和青年学生的使命”“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等学术讲座38期, 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和关注。《中国青年报》以《“杏坛博士讲坛”为何受学子热捧》为题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二堂”即沙颍讲堂和道德讲堂。沙颍讲堂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为目的, 突出开放性、互动性, 强调应用性, 形式灵活, 内容丰富, 覆盖面广。先后为青年学生进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艺术修养与个人成长”“传统文化漫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等专题讲座20余期。道德讲堂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主流价值观念为主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理论灌输, 讲堂每月一期, 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0余期。目前, 学校的沙颍讲堂和道德讲堂既体现了思想性和学术性, 又兼顾到广大学生, 形成了高低搭配、互为补充的良好格局。

二、把握网络舆论场, 占领舆论新阵地

近年,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异军突起, 公共话语权得到最大限度地释放, 开启了“全民皆记者”的“微时代”, 网络空间众声喧哗、肆意表达、无序流淌, 舆论引导难度陡然提升。如何统筹两个舆论场, 寻求两个舆论场的“最大公约数”, 推动两个舆论场“同频共振”, 促进两个舆论场有机融合, 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必须研究的现实课题。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 我们探索出了实施“6W工作法”, 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新路子。

“6W”即在校园舆情引导工作中, 认真研究和妥善处理网络舆情信息的6个关键节点, 即“什么信息 (What) ”“什么人在发布信息 (Who) ”“信息在什么地方出现并开始传播 (Where) ”“信息如何传播 (How) ”“什么时间处理 (When) ”“下一步如何办 (So what) ”。基于此, 周口师范学院在实践中着重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完善网络信息员队伍, 做好信息收集工作。以学校党委宣传部和网络信息管理中心为主体, 建立了校———院 (系) ———班级三级网络信息员队伍, 学校层面和院 (系) 层面的网络信息员主要由宣传部、网络信息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及各学院的党总支副书记、辅导员组成, 重点关注学生使用较多的网络论坛, 每天定时浏览周口师院吧、龙都论坛、人人网等;班级的网络信息员主要由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组成, 主要监测学生的QQ群、微信、微博等, 对于传播速度比较快且具有共性的信息, 及时向学院的主管领导或学校宣传部报告, 由宣传部组织人员对此进行研判, 并形成初步的处理意见。

二是做好权威信息的网络发布工作。发布权威信息, 是消除不良信息传播的重要选择之一。目前, 除学校的官方网站外, 学校建立有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各级团学组织、社团组织也建立了官方微博、微信平台, 形成了强大的微博、微信矩阵, 各个平台之间同频共振, 同时发声, 用学生乐意接受、经常使用的方式来发布官方权威信息。

三是利用数据技术系统开发“I周师”网络服务平台。学校充分发挥在大数据方面的技术优势,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开发了“I周师”网络服务平台。该平台拥有2大类、18子类、102项内容的数据库, 形成了基于学生一卡通信息的学生危机预警平台和学生服务平台, 基于校园数字地图、手机车辆进出预约、异常行动报警的平安校园平台, 基于流程管理的网上服务大厅平台和基于数据挖掘的决策服务平台等, 有效做好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 大大促进了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四是培养“网络意见领袖”, 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网络舆论一旦形成, 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就显得刻不容缓。培养思维敏锐、深刻的“网络意见领袖”, 由他们在网络中发出好声音、传递正能量, 在青年学生和青年教师中产生具有倾向性的意见, 是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 学校在各级网络信息员中都培养有“意见领袖”, 他们在学校教师QQ群、学生QQ群、周口师院吧中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在学校内部事务管理、重大政治事件网络讨论中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此外, 学校还注重通过微博来培养“意见领袖”, 学校博文记者站的同学刘某, 新浪微博的粉丝有1万多个, 其中大部分粉丝都是校内学生。

五是做好青年教师网络行为的引导工作。目前, 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学校教师总数的64%, 他们同广大学生一样喜欢利用网络讨论问题、发表意见。此时, 他们一方面是意见的讨论者, 另一方面又是青年学生的引领者, 更容易形成舆论导向。青年教师的网络行为引导, 是做好校内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学校党委一方面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现实利益诉求, 通过教职工生活园区建设, 帮助解决子女入托、入学, 调整校内收入分配制度等方式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让他们满怀家校情怀投入工作。另一方面注重个体引导, 有针对性地做好青年教师在QQ群、微信、微博中发布信息的解释说明工作。在学校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学校转型发展等关键问题上, 学校领导、部门负责人通过召开座谈会、个体交流等多种方式在广大青年教师中统一了思想, 达成了共识, 确保校内舆论导向与上级决策和学校党委的重大发展战略一致、同步。例如:学校的转型发展工作对部分文、法、历史等学科专业冲击较大, 部分教师对此有不同看法, 学校党委通过大讨论、座谈会、专题讲座等方式, 分析当前学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我省高等教育布局优化调整的要求等, 使这部分教师逐渐明白转型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也是学校突破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 转而理解、支持学校的转型发展工作。

浅析改革背景下的舆论引导工作 篇9

本文所论述的当前改革时期, 主要是指党的十八大召开后, 我国新的领导集体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继续深化改革的历史时期。十八届三中全会后, 我国确定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实现改革的总目标, 就需要解决当前我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如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 不同社会群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 体现为众声喧哗的舆论生态。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舆论生态, 部分地区的舆论引导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舆论引导居高临下, 照搬照抄, 深度挖掘不够, 生动鲜活不足, 语言风格模式化、刻板化, 实效性不强。

对于舆论引导工作, 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非常重视。江泽民曾提出:“舆论导向正确, 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 是党和人民之祸。”胡锦涛曾提出:“舆论引导正确, 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 误党误国误民。”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 习近平指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 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可见, 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 舆论引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原因分析

(一) 主管部门忽视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辩证关系

习近平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 部分地区将城市建设变化、GDP数字增长当成发展的指标, 忽略了宣传阵地的打造。如:国内某些二线或三线城市大力开发房地产, 造成了空置率高的“鬼城”现象;透支民间信用, 造成民间高利贷链条断裂现象;盲目招商引资, 忽视宣传本地特色产业。如上所述, 很多地区的主管部门不是没有进行经济建设, 而是没有辩证认识经济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 只认识到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没有深刻认识到上层建筑对经济建筑的反作用。

(二) 宣传部门对理想信念教育不够深入

在当前面临改革的关键时期, 在社会多元思想冲击下, 面对异化观念腐蚀, 部分地区的部分党员干部丧失了精神信仰, 出现了精神空虚、政治变质、经济贪婪、道德堕落、生活腐化等现象。部分地区的领导干部自身失去信仰, 不相信理论学习的科学性, 不相信历史经历的真实性, 不相信现行制度的优越性。宣传系统工作人员面对社会多元思想的冲击,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不够深入, 某些部门管理者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理解有限, 经常说出一些远离常识的话, 如对媒体喊出“你是替党讲话, 还是替老百姓讲话”、“你尽管报”等。

(三) 正面宣传模式化严重, 工作创新不够

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任职时, 曾描述过某些干部“不会说话”:与新社会群体说话, 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 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 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 给顶了回去。

当前部分地区的正面宣传工作也存在类似情况, 即“说不上去、说不进去、说不下去、顶了回去”。究其原因, 就是正面宣传模式化。某些媒体推出的正面典型和集中报道, 由于过于模式化, 甚至令读者产生逆反心理。有学者以1998至2007年的《人民日报》国庆报道为例, 分析了报道在编排形式、报道题材、记者表述上的“模式化”现象, 认为:“2007年之前十年国庆报道的编排形式相似、报道题材雷同、记者表述近似, 导致传播效果不佳, 创新程度不够。” (1)

某些地区的宣传部门, 遇到突发事件尤其是面对负面新闻的时候, 大部分会用一种模式去应对, 即:快速反应、迅速调查、慎说原因、明确责任。而且有很多宣传部门在接受培训时, 会被灌输危机宣传的思维, 即在面对突发事件时, 要见到“危险”的同时, 还要找寻“机会”, 在陈述事件本身的时候, 总要突出积极精神。

此外, 宣传部门对不同群体舆情没有做认真分类, 忽略了不同舆情各自的特点, 没有做到有的放矢, 造成了低效的传播效果, 甚至对舆论引导起到了反作用。

(四) 轻视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性

根据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统计, 截至2013年12月, 我国网民逾6亿, 手机网民逾5亿, 微博用户逾5亿。我国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2%, 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 信息发布偏好使用各种移动终端, 如手机、电脑、i Pad。 (1) 这些信息多为语音、图片或视频, 成碎片化传播, 传播速度快, 但是真实性低, 完整性差, 极易引发谣言传播。当突发事件发生时, 互联网成为找寻信息的第一选择, 而传统媒体则变为验证网络信息的渠道。正如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所说, 互联网已经真正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大部分宣传部门片面地认为网络舆论引导就是组织意见领袖发声、评论员发声。没有意识到网民的逆反心理, 忽视了网络舆论的“双刃剑”效果。网络舆论引导得当, 事半功倍;引导失当, 事倍功半。某些地区的宣传部门, 已经意识到网络信息传播的即时性, 但是却忽视了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有效性。近几年, 地方政府为了提升城市形象, 通常的做法就是, “组织网络媒体××行”, 通过上级部门组织国内知名网站, 对某一地区集中报道, 或以网络软文的形式对某些地区进行宣传。这种宣传形式在某一段时间, 收效明显, 会提升某些城市知名度。但是由于报道“不接地气”, 不能引起网络中大部分网民的认可。影响人群有限, 引导效果不佳, 不能形成持久的宣传效果。

三、对策

(一) 充分认识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辩证关系

宣传部门要认识到世界范围内多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意识形态领域对中心工作的反作用也日益明显。舆论引导工作是关系到人心向背的工作, 若是放松了舆论引导工作, 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在改革的特殊历史时期, 行政部门不能只干不说, 或者多干少说。王岐山在接受《面对面》节目采访的时候曾说, “在特殊的时期 (如2003年非典时期) , 我们的干部要一边做, 一边说”。目前我国利益诉求多元, 不同群体对各自利益诉求表达意愿强烈, 渴求受到关注和回应。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快速发声, 快速回应, 要让舆论引导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 提升普通民众在改革事业中的参与感、融入感、归属感, 要让社会各阶层知晓国家发展的现状和形势。

(二) 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宣传部门从业者。这一群体首先要自己相信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制度、理论。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没有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不坚定, 精神上就会‘缺钙’, 就会得‘软骨病’。”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首先宣传部门本身要深入学习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任何科学的理论和制度必须本土化之后才能起到作用。宣传部门首先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其次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在改革进程中的体现, 然后才能在舆论引导工作中遵循新闻传播规律, 运用各种传播技术完成引导任务。

(三) 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

习近平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关键点:“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 把握好时、度、效, 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所谓时、度、效, 就是要求有关部门在舆论引导工作中把握规律, 总结方法, 不能以粗放方式, 一概选择集中宣传、树立典型等传统的引导方式, 应引导受众认清社会主流和支流、透视发展的现象和本质、看到问题的整体和局部。还要注意新闻报道的类别和级别, 注意区分报道的轻重缓急, 慎重而灵活地运用抢发、深挖等方式。

(四) 建立网络舆论引导新阵地

近些年, 网络媒体的发展迅速极易造成网络群体极化, 这就要求舆论引导要有阵地意识。首先, 主流媒体和传统媒体阵地。主流媒体和传统媒体是宣传部门长期以来的主阵地, 有着成熟的运行机制和人员队伍, 这些队伍在舆论引导方面要发挥主要作用, 以客观真实的报道为受众去伪存真, 辨明是非。“在互联网时代, 主流媒体若想位居主流, 就得做互联网纷乱信息的过滤器, 做网络偏激情绪的缓释剂, 做国民心态的压舱石。” (2)

其次, 新兴媒体阵地。日益强大的新兴媒体由于基于网络技术和社会媒介, 如微博、微信等, 依靠终端使用者的个人关系, 信息来源渠道广、传播速度快。但这一平台对国家行政部门而言难以管理。然而, 这一平台有着较为明晰的传播规律, 在微博、微信的用户和信息大数据中, 可以运用数据抓取软件, 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 做到归类梳理、及时发现热点、控制节点网络舆论热点和传播的关键节点, 有效引导网络舆论。

四、结语

舆论引导工作是一个地区的全民工程, 也是一项长期工程, 对任何一个突发事件或常规引导工作都不能一蹴而就, 舆论的引发、生成、传播、衰退有其固定周期。舆论引导工作需要时间成本, 在人力物力投入基础上, 舆论引导还需要时间作传播效果的重要保障。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 我国各项改革事业逐步推开, 在改革背景下, 舆论引导工作需要注意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辩证关系, 需要突破既有引导模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构建网上舆论引导新阵地, 以新的舆论引导工作培育新的舆论生态, 形成舆论新格局。

关键词:改革,新闻宣传,舆论引导

注释

11张烁:《模式化是创新之大敌——试论新闻报道的模式化及其危害》, http://www.zijin.net/news/journalism1/2008-5-28/n0852863G7I4K7AC58D947H.shtml,

2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4年。

舆论工作 篇10

科研院所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在促进我国经济和国防事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 以及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复杂化的情况,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努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用积极健康的思想武装职工头脑, 为中央企业的改革发展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 是我们每个宣传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结合江苏自动化研究所宣传工作的具体实际和特点, 笔者认为, 我们要努力做到三个“加大”, 才能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促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促进单位的改革稳定发展。

1 加大主题宣传力度, 扩大内刊影响

主题宣传, 就是有“主题”的宣传, 是对“主题”的宣传, 是以特定的“主题”为报道对象、报道内容和报道重点的新闻宣传活动。具体说来, 就是以党、政府、或者是企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要决策部署为主题, 集中、连续的重大宣传报道活动。

主题宣传在当今的各大媒体非常流行, 对于更好地把宣传党的主张和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潮流, 动员和激励干部职工投身又好又快大发展事业,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北京奥运会、党的十八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还有目前正在开展的“三严三实”等重大事件当中, 各类媒体都有连续性的专题报道。江苏自动化研究所的内刊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比如, 党的十八大期间, 所报开辟了《十八大专栏》, 对十八大报告进行权威解读, 这对于帮助和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充分理解和把握十八大精神实质, 把思想认识和实际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发挥了十分有益的作用;在我所庆祝建所五十周年之际, 所报也有意识地组织了一些关于五十年历程的回顾文章, 引导大家正确认识我所改革发展的成绩和面临的形势。这些都是我所内刊在努力加大主题宣传力度方面的不断尝试。当然, 与专业媒体相比, 企业内刊在主题宣传方面存在明显的劣势和不足, 人手有限、经验有限是最大的问题。但是, 由于主题宣传具有很好的舆论引导效果, 通过集中、连续的宣传报道, 能够把改革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讲清楚, 把政策措施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讲透彻, 让人们在充分理解政策的基础上大力支持国家和企业的改革政策措施, 因此, 做好主题宣传是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努力和前进的方向, 需要企业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加强。

2 加大正面宣传力度, 讲好央企故事

新闻宣传工作历来是党的喉舌。企业内刊与社会媒体、行业媒体最大的不同之处, 就在于它是要服务于企业自身发展的, 要以正面宣传为主。可以采用典型宣传、成就宣传、热点引导等方式, 通过真实生动的新闻语言, 树立典型、推广经验、发掘和表扬先进职工的闪光点, 介绍各单位的好做法、好经验, 立标杆、树目标, 激励职工在比较中找到差距、在对照中明确方向, 激发职工斗志和干劲, 从而推动实际工作取得进展。

研究所的新闻宣传工作一般都接受党委的直接领导和把关, 新闻工作者一般都能够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 正面宣传为主, 唱响主旋律, 打好主动仗”, 新闻宣传工作很少会出现大方向方面的问题。但是在正面宣传的艺术手段上, 在切实落实“三贴近”原则上, 往往还存在可待提高的空间。需要我们在可亲可敬上做文章, 在入脑入心上下功夫, 增强吸引力感染力, 让职工爱看, 产生共鸣。

而且, 在信息急剧膨胀的现代社会, 人们有太多的获得精神食粮的机会, 企业的新闻宣传工作如果还是习惯于灌输、说教的模式, 就不能扩大甚至会失去受众。当今的社会大背景, 尤其要求新闻宣传工作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典型宣传时, 要改变“高大全”、公式化、概念化的表现方法, 代之以真实可亲, 多层次多侧面地表现典型;改变浓重的政治说教色彩, 更多地体现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在进行成就报道时, 要跳出就事论事的思维方式, 放到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三个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去观察。既是在报道成就, 更是在评价发展, 引导职工参与思考。

在进行热点引导, 比如对会议和领导活动进行报道时, 要抓住其中与职工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东西, 把会议报道做深做活, 可以综合采用对单位发展影响的角度和对职工群众生活影响的角度去组织报道, 参与讨论。

在日常的工作中, 新闻工作者一方面要多读书、多学习、多动笔, 综合学习和探索评论、通讯、特写、专题报道等立足全局、视野宏大的全景式报道的写法, 提高自身的文字水平;另一方面, 要深入生产一线, 仔细观察、捕捉亮点, 跳出文件改写式、事迹材料式的新闻八股框框, 从大处着眼、小处着笔, 以小见大, 用鲜活具体的故事、生动活泼的语言写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章。

只有从宣传的艺术手段上, 进行改善和提高, 做到“三贴近”, 正面宣传报道才能吸引住职工群众。也只有这样, 企业内刊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读者, 潜移默化地做好职工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真正发挥好内刊的舆论引导作用, 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

3 加大主动宣传力度、强化舆论引导

从实现途径上讲, “加大正面宣传力度”是建立在“加大主动宣传力度”基础之上的。现如今, 别说是中央企业, 就是许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 都有自己的新闻舆论阵地。要想真正发挥好这块舆论阵地的作用, 企业的宣传工作就远远不能是“闭门造车”, 在办公室里等稿子, 单纯地做做编辑这么简单, 而是要全面策划, 主动出击, 变被动的编辑修改稿件为主动的策划撰写稿件。

加大主动宣传力度, 也是强化舆论引导最直接、最有效、最有力的抓手。舆论引导, 关键就在引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自觉地以国家和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为中心来思考宣传工作, 主动出击、做好策划、打好主动仗、占领舆论制高点, 才能真正发挥出舆论引导的实际效果, 为促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企业的发展稳定贡献有用的力量。

加大主动宣传力度, 要求企业的新闻宣传工作者首先必须熟悉和把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把方针政策充分理解和领会。其次, 要熟知单位的工作性质、内容和近期工作重点, 将两者相结合, 进行有效全面的策划, 通过评论员文章、专栏、专访、随感等多种方式, 有步骤、有计划地将国家和单位的政策、观念宣传到位、贯彻到位。江苏自动化研究所内刊在2010年改成报纸之初, 稿源问题首当其冲, 调动基层积极性是当时宣传工作的重点。经过多年的运转, 宣传工作的重点已经逐渐向强化舆论引导方面转移。专职的宣传工作者应该以更大的热情、更多的精力, 投入到主动宣传工作中去, 撰写评论员文章解读热点问题、鼓舞动员;撰写专题报道倡导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发展;撰写杂文、随感等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幸福观、志愿者精神等等。

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 习近平总书记还说,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使命, 必须守土有责, 守土负责, 守土尽责。”在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今天和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作为中央企业的一员, 我们科研院所的新闻工作者必须以空前的紧迫感、责任感, 增强大局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 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通过坚持不懈地强化舆论引导, 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 弘扬主旋律, 激发正能量, 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促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为企业的改革发展营造更好的舆论氛围。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指出,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结合企业宣传工作的具体实际和特点, 笔者认为, 必须做到加大主题宣传力度、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加大主动宣传力度, 不断开拓进取, 才能更好地发挥新闻宣传工作的舆论引导作用, 促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促进单位的改革稳定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新闻宣传,舆论引导

参考文献

[1]王丽.试论以教育园地促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J].企业文化 (中旬刊) , 2014 (3) :80-81, 83.

舆论工作 篇11

一是增强党性意识。增强党性意识,依照党性原则来处理和对待新闻舆论工作,要求高校新闻舆论工作者具有高度的政治原则和敏锐的政治自觉,具有以服务师生、服务学校发展的自觉,切实提升高校的新闻舆论水平,为人才培养提供政治方向和坚定立场,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是增强责任意识。对于高校新闻舆论工作者,现实中有诸多影响和干扰新闻舆论的因素存在,工作过程中经常面对各种阻力和困难。但这都不应该成为推卸工作的借口,都不应该成为忽视新闻舆论工作的托词。高校新闻舆论工作正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寻找生长点,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提升引导力,在促进发展的过程中增强战斗力从而履行其社会责任的。

三是阵地意识。阵地意识在高校有两层含义,一是高校本身就是新闻舆论工作的阵地,二是高校要建设好自身的新闻舆论阵地。高校把握和建设新闻舆论阵地必须紧跟形势发展,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提升自身阵地的传播力和吸引力。要有受众意识,关心和关注师生的诉求,搞好供给侧改革。要改变过去“我办你看”的僵化模式,通过吸引师生参与等多种方法来推进阵地建设,提升阵地建设水平。

做好高校新闻舆论工作,还须在上述三种意识的引导下提升新闻舆论工作的三种能力。

一是创新能力。首先要抓活动载体创新,即抓阵地建设创新、抓队伍建设创新、抓工作内容创新。其次,要充分体现文化的传承创新。积极鼓励师生创新创造,支持师生自我教育和文化自觉,要通过对多层次、多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深度报道和宣传,营造氛围,挖掘经验,让师生的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进发、充分涌流。

二是融合能力。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日益普及,信息传播模式发生巨大变化,多元媒体建设融合已成为趋势,微传播已经开启信息传播的“核裂变”时代。高校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适应“微传播”和“泛关联”的新常态,增强媒体运营和新闻舆论工作的融合能力。

三是外宣能力。要提高高校新闻舆论工作者的对外宣传能力,就要牢牢抓住学校的特色、优势和典型人物不放松,树立学校的品牌,扩大学校对外形象,营造学校快速发展的外部环境;要深入基层,贴近师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关注师生的生活细节,聚焦丰富多彩的教学科研场景,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生动事例,及时宣传报道亮点;要把握宣传规律,注重宣传时效性,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准确性,使媒体在信息的传递中了解学校、宣传学校,提升学校知名度。

高校新闻舆论工作是个大课题,特别在新形势下推进高校新闻舆论工作更具有挑战性,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创新方法,解决新情况,开辟新天地,从而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新贡献。

广电工作者微博舆论引导问题分析 篇12

一、广电工作者使用微博的行为特征

调查显示, 目前93%的调查对象已经注册微博, 且99%是自由注册。而且, 即使在占比7%的尚未注册的广电工作者人群中, 其中57%的人近期也打算准备注册, 且62%的微博使用者开设微博时间超过两年。这一数据表明, 多数媒体工作者对微博使用情况与微博勃兴年 (2010年) 基本符合, 甚至媒体工作者是较早使用微博的群体之一。但开设微博在一年及以下的占比达到38%, 此又表明部分媒体工作者对微博的响应略显滞后。

从使用微博的频率看, 52.5%的广电工作者在一般情况下保持了对微博相对高的关注频率, 做到每天一次及以上的总计达到71.3%。此显示, 微博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广电工作者生活或工作的一部分, 微博与其关联度可见一斑。而普通网民人群中, 截至2013年12月底, 微博使用率为45.5% (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4) 。可见, 广电媒体工作者是领先于普通人群与微博新媒体保持了比较积极的接触。

从使用微博的时长看, 在周六和周日里广电工作者使用微博的时长基本保持一致, 但平日 (周一至周五) 同周末相比, 除了“0.5-1小时”和“0.5小时以下”有一定差异外, 基本相同。表明平时和周末并非影响广电工作者使用微博时长的主要因素。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 近60%的广电工作者每天使用微博的时长是在“1小时以内”, 这也表明该群体利用微博的自我控制性和目的性相对较强。

从使用微博的目的看 (见表一) , 广电工作者使用微博的目的按占比大小排列依次是:关注现实中的熟人和朋友的动态、了解最新资讯和热点话题、关注行业资深人士观点、记录人生感悟、参与热点话题的讨论、抒发不愉快的心情, 其他则是关注明星动态、记录节目不能呈现的东西、结交虚拟社区中有趣的人。其中, “了解最新资讯和热点话题”和“关注行业资深人士观点”两项占比为44.4%。此表明, 微博在满足广电媒体工作者职业化需要的特征十分明显。但“参与热点话题的讨论”占比仅为8.0%, 排列在第五。此表明, 微博满足广电广电工作的职业化需要更多地表现为满足新闻线索的需要, 对微博场域直接地进行舆论引导并不被视为是其职业化本份, 而这与我们今天倡导的全媒体舆论引导力建设的需要存在一定差距。而“记录人生感悟”与“抒发不愉快的心情”共计占比19.5%, 此也表明微博对于广电工作者又具有一定的私人性特征。进而通过调查“广电工作者在微博中关注的议题来源”问题项, 调查显示:来自“现实朋友圈推荐”的占比15.6%, 位列第四位。此则反映出传统社会网络的维护并非仅仅具有日常生活交往的意义, 即它在一定程度上又超越了单纯私人性生活交往。

二、广电工作者使用微博的信息属性

(一) 关注议题的来源

关于关注特定微博议题的缘由, 广电工作者在“自己工作或生活的需要”的选项上基本一致。但在具体来源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电视工作者, 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微博友的微博文、现实朋友圈推荐、传统媒体报道、网络媒体报道、微博网站推荐;对于广播工作者从高到低依次为:网络媒体报道、传统媒体报道、现实朋友圈推荐以及微博友的微博文、微博网站推荐。且虽然彼此都关注来自网络的信息来源, 但在具体的方面和排序上有差异。如电视工作者最重视“微博友的微博文”, 而不是“微博网站推荐”;广播工作者最重视的是“网络媒体报道”, 而不是“微博网站推荐”。总体上广电工作者都重视相关媒体报道, 但都不受“微博网站推荐”信息制约, 此反映出广电工作者的主动选择性较强。广电工作者在“微博友的微博文、现实朋友圈推荐”选项的差异表明, 电视工作者比广播工作者更重视私人关系信息管道。

(二) 关注的议题内容

对一般议题的关注情况。结合相关研究, [1]我们将容易导致舆情出现的议题分列为社会民生类、灾害事故类、企业财经类、公共卫生类、腐败类、涉法涉警类。调查显示, 电视工作者关注的议题排序分别为:社会民生类、灾害事故类 (和企业财经类并列) 、公共卫生类、腐败类、涉法涉警类;广播工作者关注的议题排序分别为:社会民生类、企业财经类、公共卫生类 (与灾害事故类、腐败类、涉法涉警类并列) 。虽然“社会民生类”议题是两个群体选择占比最大的, 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 即广播工作者选择的比重达到42%, 远远高于电视机工作者的27%。就“灾害事故类”而言, 电视媒体工作者占比更大。对于“企业财经类”议题, 各自选择的占比大体相当, 均排列在第二、三位置。而“公共卫生类”、“腐败类”与“涉法涉警类”议题均排列靠后。

对具体微博事件的关注情况。广电工作者对具体的比较有影响的微博事件关注情况如何?我们通过近几年比较热点的微博事件来进行研究。调查显示 (见表二) , 被选择的关注事件从高到低的位次排列为:“7·23动车事故”、“郭美美”、“我爸是李刚”、“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崔永元斥湖南省教育厅”与“江西宜黄强拆自焚” (二者并列位次) 、上海地铁二运“狼多, 姑娘自重”、女博士“死都不下基层”、“常德抢尸”、杨锐“清扫洋垃圾、赶走洋泼妇”。排列前三位的占比分别为:“7·23动车事故”为21.6%、“郭美美”为19.6%、“我爸是李刚”为19.3%, 其它事件均为10%以内。这总体上与微博事件的“热”形成了较“冷”对照。

(三) 微博信息发布

在关于广电工作者“参与微博事件经常的行为表现”的调查中 (见表三) , 选项占比高低排列次序分别为:确定事件真实性如何、表达情绪、追问事件缘由、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谴责。其中, “确定事件真实性如何”占比为33.8%, 此表明了广电工作者致力于探寻事实真相的职业精神, 这也符合新闻报道中的理性精神。但“表达情绪”占比为26.5%, 这似乎并未将自身的职业身份与普通公众身份刻意区分, 这不可避免地又会影响其理性目标的实现。“追问事件缘由”占比19.9%, 略偏低, 它反映的也是新闻报道中, 以及事件讨论中的理性精神如何。“谴责”是一种道义评价方式, 但它是一种过于简单的评价方式, 特别是在其他事项并不明了的情况下, “谴责”容易导致粗暴地对事件定性, 最终并不利于事件的快速解决。此项选择仅为2.6%, 符合舆论引导本身的需要。

为更具体地把握广电工作者的微博信息发布特征, 课题组针对近些年发生的典型微博事件, 调查了广电工作者参与传播这些事件的情况, 即是否就此事件的相关传播进行转发、跟帖评论和新发起话题讨论。

在“转发过的相关事件”调查中, 高低排列位次为:“没有转发过” (36.8%) 、“7·23动车事故” (20.0%) 、“郭美美” (14.7%) 、“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 (7.4%) 、“我爸是李刚”和“崔永元斥湖南省教育厅” (并列为6.3%) 、上海地铁二运“狼多, 姑娘自重” (4.2%) , “江西宜黄强拆自焚”、“常德抢尸”、杨锐“清扫洋垃圾、赶走洋泼妇”和女博士“死都不下基层” (并列为1.1%) 。总体上广电工作者对事件的选择性倾向很强, 即主要表现为追求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 但规避来自权力风险的实践逻辑。而占比最大的是“没有转发过” (36.8%) , 这是因为不值得转发还是其它?不管怎样, 广电工作者如何将普通微博主的智慧纳入到舆论引导中来, 仍然是一个需要正视的课题。

在“跟帖评论过的相关事件”调查中, 高低排列位次为:“没有跟帖过” (34.6%) 、“郭美美” (19.2%) 、“7.23动车事故” (13.5%) 、“我爸是李刚” (9.6%) 、“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 (7.7%) 、“崔永元斥湖南省教育厅” (5.8%) 、“江西宜黄强拆自焚” (3.8%) 、“常德抢尸”和杨锐“清扫洋垃圾、赶走洋泼妇”并列 (均为1.9%) 、上海地铁二运“狼多, 姑娘自重”和女博士“死都不下基层”并列 (均为1.1%) 。就关注的事件而言, 转帖关注的前五位是“7·23动车事故”、“郭美美”、“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我爸是李刚”和“崔永元斥湖南省教育厅”并列, 跟帖评论关注的前五位是“郭美美”、“7·23动车事故”、“我爸是李刚”、“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崔永元斥湖南省教育厅”。此项调查显示, 虽然事件排列的位次略有变化, 但广电工作者关注的事件仍然呈现出与前述基本相同的选择性倾向。而与转发调查一致的是, “没有跟帖讨论过”的占比高达34.6%, 此说明广电工作者与其它微博主体的有效互动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对于舆论引导而言, 恰恰是在互动中经由传播竞争才了解事件的真相, 获得对特定事件不同的思考维度, 才得以确认事件所引发的真实问题之所在, 最终导向特定事件的传播共识, 促成问题的有效解决。

在“新发起讨论话题的事件”调查中, 高低排列位次为:“没有新发起任何讨论话题” (72.2%) 、“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 (6.9%) 、“7·23动车事故”和“我爸是李刚”及上海地铁二运“狼多, 姑娘自重”并列 (均为5.6%) 、“郭美美” (4.2%) 。而“崔永元斥湖南省教育厅”、“江西宜黄强拆自焚”、“常德抢尸”和杨锐“清扫洋垃圾、赶走洋泼妇”和女博士“死都不下基层”均未在选择之列。但值得注意的是, “江西宜黄强拆自焚”和“常德抢尸”恰恰凸显的是中国社会转型矛盾的代表性事件。同时, 与转帖、跟帖评论一致的是, “没有新发起讨论话题的事件”占比较高, 甚至达到72.2%。明显地, 这折射出舆论引导的主体性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四) 信息源属性

调查显示, 仅有21.3%广电工作者选择不透露任何信息。选择透露相关信息的位次排列依次为:职业、姓名、单位, 共计占比达到78.7%, 即广电工作者总体上选择倾向是透露相关信息。

但在关于“公众知道媒体人身份后给微博使用的影响评价”中发现, 50人选择了“不好说”, 23人认为是“积极影响”, 分别占比为67.7%和31%;而只有1人选择了“消极影响”。这恰恰解释了上述调查为何在透露职业、姓名、单位信息方面分布比较均衡的原因。

信息源的属性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微博传播行为, 甚至是影响力的大小。从微博舆论引导力来说, 广电工作者有必要强调其职业身份, 以增强其传播的权威性。

三、广电工作者微博舆论引导意识

从目前的调查对象来看, 粉丝超过一百的占到67.5%, 粉丝超过一千的占到5%, 超过1万的占到7.5%, 超过10万的占到1.2%, 一百以下的占到11.2%。可见, 其确实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但就舆论引导意识的强化而言, 仍有亟待提升的空间。

(一) 关于微博场域的性质

对于广电工作者而言, 微博主要作为个人的场域, 还是公共的场域?调查显示 (见表四) :“记录人生感悟”与“抒发不愉快的心情”总占比达到19.5%, 为了进一步把握上述目的在该人群中的地位, 我们要求对各自的意义进行评价, 按照1-5分进行评价, 其中5分为意义最大。以“记录人生感悟”来说, 给予3分评价的达到41.2%, 给予4分评价的达到8.8%, 给予5分评价的达到16.2%。换言之, 占比66.2%均评价为中度以上的肯定评价。同样, 在“关注喜欢人的动态”的意义评价中, 给予3分评价的达到32.5%, 给予4分评价的达到20%, 给予5分评价的达到20%。换言之, 72.5%的占比为中度以上的肯定评价。此表明, 广电工作者群体使用微博的私人性特征是无法回避的。

而“参与热点话题的讨论”排列在第五, 占比仅为8.0%, 这与我们要求的舆论引导建设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在进一步的关于“进行话题讨论”的意义评价调查中, 强化了这一调查结论。选择1分的占比为17.5%, 2分占比26.2%, 3分占比38.8%, 累积占比82.5%, 对其意义评价为中度以下。

大致是对微博私人性的强调, 在“如没认证是否会顾忌到媒体人身份”的调查中, 仅有29.1%才明确宣称“一定会”顾忌到媒体人的身份;而29.1%明确宣称“不会”顾忌到媒体人的身份, 34.2%只是“可能会”的不置可否的回答。

考虑到中国社会现实社会舆论场域和虚拟社会舆论场域的存在性, 并不断由前者向后者转化的现实, 对广电工作者而言, 无论如何需要强化的是微博的公共场域特征, 而不是私人性特征。对他们而言, 至少也是让公共领域的精神价值引领私人领域的精神价值, 而不是相反。

(二) 微博舆论介入点意识

广电工作者主要关注微博事件的什么特征?本次调查涉及到事件的多项特征。调查显示 (见表五) , 各个特征的选择占比从高到低的排列位次为:与社会突出矛盾的对应水平、强 (烈) 度如何、涉事方关系及身份 (与负面态度如何并列) 、谁的诉求、传播速度如何。其中, “与社会突出矛盾的对应水平”占比高达33.5%。但其他诸项的占比并不乐观:“强 (烈) 度如何”为15.6%、“涉事方关系及身份”为14%、“负面态度如何”为14%、“谁的诉求”为12.8%, “传播速度如何”更是低到8.9%。中国社会的发展已经走过了高速发展阶段, 矛盾也从发展的矛盾转变为以分配公平和发展机会并存的矛盾状态, 并在具体的城乡矛盾、阶层矛盾、官民矛盾、革新与维持矛盾中实时地体现。微博事件的发生无非凸显的是诸类矛盾在具体主体、具体领域或方面中的体现。调查列举的任一因素都可能成为舆论引爆的火苗, 导致从事情变成事件, 从个体事件变成群体事件, 从局部事件变成整体性社会事件。需要有效界定这些因素, 进而在传播和引导中合理介入并有效地加以规避。

相关研究还显示, 舆论引导存在黄金4小时的权威发布机制:第一个四小时 (4次) 发布网络突发事件的进展情况;第二个四小时 (2次) 发布网络突发事件的应对情况;第三个四小时 (1次) 和第四个四小时 (1次) 分别发布网络突发事件的处理情况和善后情况;最后八小时 (1次) 对本次网络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到消解进行全方位的总结性发布。[2]本次调查发现, 35%的广电工作者做到了1小时1次, 多数并不能做到更快更及时和更长时间的关注。这可能导致错过舆论引导的最佳时机, 也可能导致与涉事处理方 (包括政府) 形成关注的错位, 出现该冷却不冷、该热却热不起来的局面。

(三) 舆论引导的自觉性

舆论引导仅仅是媒体机构或者特定的媒体工作者群体的事务吗?我们对此将各自工作的广电节目的“版块类型”与相应容易产生舆论事件的议题关注进行交叉分析。

对于“版块类型”与相应容易产生舆论事件的议题关注进行列联分析, 我们主要选择了“公共卫生类”、“社会民生类”、“涉法涉警类”、“腐败类”议题。调查显示, 以“公共卫生类”来说, 新闻类版块只有48%选择关注, 52%选择不关注, 而服务类和娱乐类版块选择关注普遍很低。对于“社会民生类”, 新闻类版块有83%选择关注, 服务类版块的71%选择关注, 娱乐类版块的73%选择关注, 教育类版块的100%选择关注。对于“涉法涉警类”, 新闻类版块有33%选择关注, 其他版块关注普遍很低;对于“腐败类”, 新闻类版块有35%选择关注, 其他版块选择关注普遍很低。此显示, 各个版块的广电工作者对易产生舆论事件的议题关注呈现明显的差异, 受制于各自版块的选题需要的狭隘实用主义特征明显。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在本次一项关于“是否希望成为舆论引导者及其强烈度如何”的调查中 (见表六) 还发现了新的问题。关于“是否在意微博粉丝数量”问项调查中, “在意的” (包括十分在意和比较在意) 总计为6.3%, “一般”的为26.2%, “不在意的” (包括比较不在意和完全不在意) 高达60%。如果说这一调查过于隐蔽的话, 我们再看看“你会为了成为舆论领袖特别努力吗”的问项调查。调查显示, 只有10%选择了肯定性答案 (包括“一定会”和“比较会”) , 选择“一般”的占到23.8%, 选择“不会的” (包括“比较不会”和“完全不会”) 占到57.5%。通过本部分的调查发现:一个从事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职业的人群, 不少人竟没有微博舆论引导的主动性。面对微博对社会舆论影响日益增强的事实, 这无疑是广电工作者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传播悖论。

四、结语

当然, 舆论引导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涉及到舆论引导意识与引导能力、引导观念与引导行动、引导可能性与现实条件的平衡发展。对于广电工作者的微博舆论引导力建设来说, 除了遵循上述的分析外, 还应当妥善处理处理好广电工作者与广电机构、广电工作者的微博传播属性与社会人群的微博传播属性、传媒主体与其他舆论引导主体、微博传播与社会政治语境、微博传播问题与社会现实问题的关系, 这对于提高广电工作者微博舆论引导力来说, 同样十分必要。

摘要:广电工作者的微博舆论引导力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完善的需要。通过对广电工作者使用微博的行为特征、信息属性和舆论引导意识的实证调查, 把握广电工作者微博舆论引导力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为其未来建设奠定现实基础。

关键词:广电工作者,微博舆论,引导力

注释

1[1]谢耘耕, 荣婷.微博舆论生成演变机制和舆论引导策略[J].现代传播, 2011 (4) :72.

上一篇:控制字符下一篇:广告传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