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2024-11-06

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共11篇)

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篇1

新闻学概论作业(选题3)

《从娱乐节目看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班级:新闻与传播三班

姓名: 贺玉婷

学号:120130801104

从娱乐节目看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近两三年来,各种各样的综艺娱乐节目大批涌现在荧屏。本文主要选取《奔跑吧兄弟》作为素材,从而分析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首先,我简单的介绍一下《奔跑吧兄弟》这档综艺节目与大众传播的概念。《奔跑吧兄弟》是浙江卫视引进韩国SBS电视台综艺节目《runing man》推出的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这档节目有7个固定的主持人,每期会邀请一些嘉宾或者不邀请,让主持人和嘉宾通过做游戏的形式比赛,游戏里撕名牌为其节目的特色。在比赛的过程中通过主持人与嘉宾的语言、动作、行为、心理、矛盾冲突达到搞笑的目的。关于大众传播很多学者给出过定义,这里介绍一下郭庆光先生对其的解释: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简单点说大众传播主要是以报纸、广播、电视及互联网为媒介而进行的传播,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我认为像《奔跑吧兄弟》这类综艺节目,它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有好的一方面也有不利的一方面。下面我通过对《奔跑吧兄弟》这档节目中的一些特点进行分析,并以此说明其对社会文化环境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首先,很明显的是《奔跑吧兄弟》作为近几年来收视较好,关注度较高的综艺节目,它的成功对我国综艺娱乐节目发展以及人们的娱乐休闲活动的多样化都是一个推动力。现在与这档节目类似的节目有很多,比如像《极限挑战》、《挑战者联盟》、《全员加速中》等等这些节目的推出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电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这些节目,受众可以及时迅速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在人们的休闲娱乐活动方面表现为,现在很多学校会模仿《奔跑吧兄弟》中的一些游戏开展活动,包括现在孩子们在平时的休闲玩耍中都会模仿《奔跑吧兄弟》玩撕名牌。其次,我们可以从它的节目名称《奔跑吧兄弟》以及节目中大量的体能竞技看出它所传递给观众的“奔跑”“兄弟”的这种思想观念是积极向上的,有很多人因为看这档节目而喜欢上奔跑,爱上健身。节目中7个主持人在做游戏或者比赛时所表现出的兄弟情义也给观众传递了一些正面的团结友爱的精神。以及《奔跑吧兄弟》中7位固定主持人在做游戏中,那种不畏艰难、不怕困苦、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也通过节目传达给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民。《奔跑吧兄弟》在韩国、澳门、香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录制,对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交流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最后,我认为《奔跑吧兄弟》这档节目对社会文化环境最有利的影响,就是它所传达出的助人为乐、勇于拼搏的精神品质,例如节目中有为贫困地区或者贫困的学生所设立的公益项目,他们大多数的比赛奖金也都拿去做了公益。这为其他的节目和个人树立了一个积极正面的形象,使助人为乐这种精神品质在这社会中广泛传播,引导了健康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下面我简单的说一下《奔跑吧兄弟》对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利影响。我认为最明显的一个方面,就是对青少年的影响。综艺节目一般都将近一个多小时,严重的占用了人们的时间。特别是青少年,由于自制力差,一旦开始观看节目一般很难从节目中抽出来,造成了对时间的浪费。其次,我认为节目中由于主持人个人文化水平和个性的不同,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对一些事物的认识和个人性格的形成。比如邓超因为其英语水平差,将family读错,虽然确实有笑点,但确让这个错误的读法红了起来且把它当做自己的一个特色大力宣传,致使现在的小朋友以为family原本就是读这个错误的音。在节目里,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一个角色设置,因为节目效果的需要,节目中经常会有一些背叛、言辞侮辱、投机取巧等等低俗不好的戏码,一味的用这些迎合大众口味。这些不但降低了节目的质量,也大大的降低了观众的审美,使社会文化环境变得庸俗不堪。最后再说一点,节目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在节目中插入大量的商业信息,使观众面对如此多的信息却不知该如何取舍。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单方面赞助性的商业文化信息的传播,实际上制约了人们接触其他文化传播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从《奔跑吧兄弟》中我们可以看到大众传播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其不好的一面。作为受众我们在接收信息时应该有选择的接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争取为自己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篇2

1 大众文化与广告

在很早以前, 人们对于大众文化的定义都还很模糊, 众人都有着自己的看法。但是随着社会在发展, 这一定义越来越清晰。在《大众文化教程》一书中提到, 大众文化是指:“随着现代大众的兴起而形成的、以大众传媒为主要的传播方式, 进行大量的文化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在这定义中, 我们可以发现给大众文化下定义时都会提到大众传媒, 这就是大众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大众传媒的定义在当代学者看来, 就是以大众传媒为主要传播方式的一种文化形态, 还是要提到大众传媒这一词, 因为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核心存在。

大众传媒在传播大众文化的过程中, 有一种特殊的传播形式——广告。广告这一词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是耳熟能详, 它就是一种付费的大众传媒活动, 是一种商业性活动、经济活动。与此同时, 广告的发展也成为了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但是广告的插入, 不仅影响了大众生活, 而且无时无刻影响着大众文化的传播。

2 广告传播对大众文化的影响

大众文化的大众化和通俗化这两个特点是其得到普遍接受的主要原因, 它在帮助提高大众的文化水平和素质的同时, 也相应的对普通大众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广告的传播也是如此, 有着其独特的两面性, 即积极和消极这两个方面的影响。

2.1 积极影响

1) 广告作为一种文化丰富了大众文化的内容。

广告是大众文化通俗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在内容上以最直接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关注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很好地迎合了人们重人情的这种社会心理, 不断地得到大众的喜爱。在创意上更是把广告的特性展现的淋淋尽致, 以传统文化为突破口, 开拓创新, 加入很多传统文化的血液, 让人们不仅仅感受到广告是一种商业化的产品。与此同时, 广告的创意更是在很多方面引领者社会的潮流, 传播着一种时代性的文化, 这种广告所传播的文化具有大众文化的典型特征, 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大众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因此, 广告在潜移默化的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观念的同时, 逐渐的成为了大众文化的缩影。

2) 广告的投放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提供物质和技术的支持。

现如今, 广告的投放已经成了大众传媒盈利的主要方式, 大众媒介把广告的时间段卖给广告主, 在这个时间段帮助其把商品信息向广大人民群众播放, 达到传播商品信息的效果。倘若大众媒体没有了广告这项收入来源, 在受到各方面物价上涨的情况下, 大众观看电视就将不会是免费的, 因为媒体的运行工作也需要成本支出, 没有广告的来源, 就相当于切断了媒体的经济来源, 它就不能正常的运行。如果真是如此, 那么大众文化也就失去了最好的传播媒介——大众传媒。从以上角度看, 广告真正的为大众传媒的运行提供的物质支持和技术支持, 即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物质和技术的支持。

广告收入反过来是可以促进优秀的大众文化的传播的, 经济实力是坚实的后盾。目前,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 媒体行业的竞争也相当的激烈, 这就迫使它们不得不创新自身的形式和内容, 才能保证在媒体行业站稳脚跟。湖南卫视在国内的收视率之所以高, 是因为它走在了媒体改革的前沿, 引领着时尚的潮流, 突破了之前的形式和内容,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一切的操作, 都离不开广告收入给它带来的经济后盾, 所以说广告是有利于大众文化的传播的。

3) 广告能够弘扬积极健康的社会道德和文化。

广告是依靠媒体进行传播的, 这个特点就决定了它会对大众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倘若商业广告能够有意识的插入一些积极正面的信息进去, 这无疑能够很好地宣扬道德文化知识。我国很多传统的优秀观念比如尊老爱幼、见义勇为、爱国主义等, 都能够通过广告的形式, 对人民群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让人民大众很好地吸收优秀的思想和观念, 弘扬积极健康的社会道德和文化。

2.2 消极影响

1) 广告挤占大众文化的传播时间和空间。

受众对于广告的接收是处在两种方面的, 第一就是作为文化的广告接收, 受众花费一定的时间去获得广告中的一些商业、物质信息, 形成物质观念、消费观念的单一化。第二种就是广告作为宣传消费品的有力工具, 也会对大众产生很大的影响, 通过接触广告导致消费行为的产生。现如今, 很少的人打开电视机是为了寻找广告文化, 而是将广告文化和其他内容区别对待, 把广告文化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 从而逐渐的忽视了广告文化。在这样看来, 广告的大量挤入和长时间的广告播放, 确实影响了大众文化的传播时间和空间。

2) 广告助长了大众文化的麻醉作用。

广告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的, 这个不可忽视。广告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销售商品, 达到宣扬企业的文化的作用。为了将商品的价值抬高、影响力增大, 广告就将意识上的东西物质化, 为物质、享乐主义披上精神和文化的外套。在广告的长期影响下, 人民群众极容易将现实和虚拟混淆, 最终就变成了消费意识形态的俘虏。长期以往, 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将会趋同, 即失去自身独有的思想。大众文化本身的娱乐性和消费性就极容易将人民群众引入虚拟的世界, 而如今加上广告的助推作用, 这无疑将娱乐性的虚拟思想推向更高的境界。所以说, 广告是大众文化麻醉作用的助推剂。

3) 广告强占了受众的时间, 阻碍了大众文化的传播过程。

人民群众对于广告的态度总是那么的不厌烦, 接受广告也是出于自身的目的, 即受众与广告具有相关性。然而大部分时间, 受众是不愿意看广告的, 特别是在看某个精彩节目时, 倘若看得正兴时, 来个广告, 只会让受众更加的讨厌广告, 甚至痛恨。现实中, 当你看得正兴时, 广告都会如期而至, 这是不可避免的, 很多人会选择换台, 但是极容易错过精彩时刻。这时候, 广告扮演的角色就是大众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障碍物。从这点来看, 广告强占了受众的时间, 阻碍了大众文化的传播过程。

3 结论

广告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广告的文化性和商业性使得它在大众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产生了双重效果,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广告的利弊, 不能一棍子打死。倘若广告在影响人们的审美和道德观念的时候, 突出其在文化层面的作用, 使得广告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那么, 广告也将会迎来更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陶东风.大众文化教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7-18.

[2]蔡艳山.大众文化视野下的广告文化[J].新闻爱好者, 2009 (7) .

微电影对大众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篇3

一、微电影的发展状况

回顾微电影在网络上的发展状况,我们可以发现2010年是微电影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2010年由筷子兄弟主演的《老男孩》引发收视狂潮,优酷视频首发,仅16天时间网络点击率就达到4700多万,呈现出一边倒的好评。《老男孩》是中影集团联手优酷网站共同打造的“11度青春电影行动”的收官短片,以肖大宝、王小帅为主线,讲述他们的过去和现在:多年前,两个穿校服的男生心怀音乐梦,弹着吉他,苦练迈克尔·杰克逊的招牌霹雳舞,参加校园选秀却最终碰壁;多年后迈克尔·杰克逊去世的消息,让他们再拾青春梦,作为最大龄的草根筷子组合参加电视选秀大赛,歌声和舞姿均受到肯定,虽然最终止步于50强,却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这部外表粗糙的短片在不经意间触动了很多人的心弦,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接近青春尾声的人而言,它代表的是一种青春过往的遗憾和伤痛,理想固然需要奋斗才能实现,但是奋斗却未必能实现理想,这种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残酷鸿沟让不少人在看《老男孩》都感同身受。片子虽然以无厘头、搞笑的方式呈现,但是人们感受到的还是青春逝去的感伤和梦想成空的无奈。同年12月以微电影形式推出的商业广告片——《一触即发》在网络上也拥有极高的点击率,由汽车品牌凯迪拉克联手好莱坞创作班子推出,由著名演员吴彦祖担纲主角,吴彦祖潇洒的身姿、利落的身手、沉着的表情成为网友热议的对象。

然而微电影形式的商业广告片并不是网络时代才出现的产物,在被命名为“微电影”之前,这种形式的短片、商业片早已悄然流行。微电影形式的商业广告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由周润发代言的“百年润发”广告,广告时长一分钟,讲述了男女主人公从相识、相恋到分别,最后重新团聚的故事,片子很好地把商业品牌与中国文化联系起来,极具创意地营造了一种“结发百年”的情感意境,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并在1997年荣获第五届全国影视广告金奖。“百年润发”的广告形式是广告微电影的雏形和鼻祖,此后,具有故事情节性的广告越来越多,并发展制作成一个系列,如益达的“酸甜苦辣”系列,飘柔的六个篇章等,都是对这一形式的延续和发展。

2005年,由电影《太极》引出的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络上热映,因其无厘头式的搞笑对白,对电影的另类解构和解读成为网民追捧的对象。自2012年开始,微电影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各大视频网站,如爱奇异、优酷等都联合名导演、明星制作微电影系列,以微电影为主的微视听系列正越来越受到网民们的喜爱。

二、微电影的定义与特征

微电影是随着网络的发展、技术的革新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媒体样式,它不同于传统的电视、电影和一般的网络视频,而是拥有自身鲜明特征的新兴事物。虽然被定义为“微电影”的商业片、故事短片在网络上愈演愈烈,但是到目前为止,对它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还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完善、形成的过程中。我们暂时可以把微电影定义为:利用数字技术制作,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和“微(超小)规模投资”的视频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微电影是在网络文化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媒体样式,拥有“微”的特征,观看模式的零散和随意的特征,其经历了从一开始的拥有技术的草根进行随意性的创作到现在的大牌参演大制作参与的模式。其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短小精炼

从微电影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微”小的特征。微电影不同于电影,最大的区别即在于播放时长的缩短,只要小于一般电影的时长,放映时间在1-60分钟之内的影片都可以称作微电影。如果是商业广告电影时长一般不超过3分钟,如果是网络短片时长不超过60分钟。影片内容要求有创意,在很短的时间内表达创作者的意图,构思精巧,往往把故事矛盾冲突最激烈的部分进行深化,弱化背景、开头和结局。因其在网络上拥有广泛的传播性和广大的受众,原本只是草根一族本着兴趣爱好制作的微电影,现在业已被知名品牌、导演看中,成为进行商业宣传的新形式,而且网络平台受众面广,投入成本低,效率高,受到越来越多的商家亲睐。

2.即时互动

网络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体单一线形的单向传播模式,它可以做到实时传递,即时反馈,尤其是广大网民关注的社会事件、热点话题,都可以改编成微电影得到更深入广泛的传播,提高人们对社会的参与度,这不是任何一种传统媒体可以比拟的。受众通过网络接收信息,同时也拥有极大的随意性、操控性,甚至可以对原有的材料进行解构、重组,使其表达自我的认识和诉求。受众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接收者,他们借助先进的设备、轻便的工具也能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发布者,而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往往带有更加强烈的主观色彩,最大程度地展现自我价值和意识。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如果723》、《青春期》等,人人都可以是编剧、导演和演员,自我表达的需要和渴望得到他人认可的心理也促进了这一形式的发展。

三、微电影对大众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从人类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出,每一次的技术革命都会带来文化的变革,比如印刷术的发明,报刊杂志的出现,电视、电影的发明到当今的互联网的产生,都对我们的文化,尤其是大众文化产生深刻影响。“我们的文化中的那些大众化产生的,并且通过大众媒介共享的一切东西”都可以称之为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具有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时尚性、娱乐性、依赖性等特点。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没有大块的时间用于休闲娱乐,网络这种大众传媒应运而生适应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而微电影的出现正好满足了当下受众的需求,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消遣娱乐。微电影对当下大众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微电影的出现加速了文化的娱乐化。在市场商品化与大众文化流行的背景下,文化已渐渐摆脱了历史的重负,历史的、批判的、教诲的色彩越来越淡,休闲的、消遣的、戏谑的色彩越来越浓。到了网络时代,娱乐越来越普遍化、大众化,这种娱乐的本质蕴涵着人类追求自由解放的全部含义。追求休闲、渴望娱乐成为当下人们解除压力的最佳方式,无厘头式的搞笑、对信息的解构和对生存现状的追问成为微时代的独特现象。在追求娱乐化的过程中,在渴求被关注被理解的心态下,追求自我个性的表达被强化,在娱乐化的表达中隐现着受众内心的焦虑。

其次,微电影的出现使文化表达更加符号化。在以商品广告为主制作的微电影当中,文化的符号化更加明显,影视明星、商业名人、文化名士成为拍摄的重点,他们即是大众文化、社会主流价值的代表,通过他们吸引普通大众的目光,通过名人的符号化解读传达商品价值理念,但这种解读不是过去那种直白简单的广告经济利益的诉求,而是给人耳目一新,潜移默化,有更佳的视听效果的传达模式,这种模式也更容易被大众所喜闻乐见,更容易使人接受商品内涵的文化价值理念。但是文化的日益符号化也降低了文化的品味,消解了深度,弱化了人们对文化的理解,造成文化的低俗与趋同,传统经典被解构,语言日益浅显与平面。

微电影的产生和发展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结果,生活压力的增大,生活节奏的加快都使我们没有时间停下来细细品味生活,利用零散的、碎片的时间来消解生活的压力成为大部分人的选择,通过“微电影”的艺术表现方式,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精神享受和情感愉悦。但是微电影的发展自有其利弊,如何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助推大众文化的传播,如何更好地传播社会正向的价值理念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1]刘颖.我国大众文化进入分众时代[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3(4)

[2]庄晓东.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彭兰.碎片化社会背景下的碎片化传播及其价值实现[J].今传媒2011(10)

大众传媒对高雅经典文化的传播 篇4

摘要:大众文化渐渐成为了普通民众生活中的主要文化。在这其中,大众传媒的作用和影响力最为显著。而本应在大众生活中起时代引领作用的高雅文化却相应呈现衰落趋势。本文试图从大众传媒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来分析高雅文化在当下遭遇的困境和生存趋势。关键词:大众文化、大众传媒、高雅文化

大众文化是在工业社会随着文化进入工业生产和市场商品领域而产生的新的文化现象。大众文化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文化传播形式,以现代技术手段为文化生产形式,因此能够成为被大众广为使用的文化消费形式,大众文化成为现代都市大众普遍的消费品,带有浓厚的商业色彩。大众文化以现代都市大众为主要受众,在短短的不到20年的时间里,便迅速壮大为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它的发展壮大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积极影响了国民人格塑造和社会发展面貌。

大众文化首先是文化,它应当成为当代大众精神文明的象征,然而不可避免的商业化操作介入大众文化,有可能使文化消费与一般的商品消费等同起来,使大众文化偏离文化在社会中的本来位置。大众文化在媒介的大力传播作用下常常以流行的方式蔓延,各种大众文化产品得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席卷全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但也造成不正常的舆论趋同,它的非理性和盲目性在这种情况下可能膨胀而使消费大众失去冷静。

与此同时,高雅经典文化在按照市场原则运作规律下的文化消费者面前成为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真正能够深刻理解或欣赏高雅文化的人毕竟是很少的;另一方面是由于高雅文化向来都是在高高的“象牙塔”中,只属于一部分精英人士的范围狭小的文化圈子,并没有大规模的主动走下神坛,与广大普通民众进行亲密接触。当前,在艺术上趋向相对的精致化,突出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同时提供生活理想和精神境界的接受高雅文化渗透的大众文化产品,即文化精品尚且不多,高雅文化产品更是少数,这对于高雅文化在现代大众中的普及是极为不利的。

然而,过去时代“文化应当具有教育意义”的记忆并没有立即忘却。这种记忆,以及习惯性的文化消费的实务态度,往往使人自觉不自觉地从文化作品中映照人生世态,寻找“收获”,挖掘“意义”。因为面对社会的变动,人们希望能够有所把握,希望得到时下境遇、未来前景的说明,作为生存与发展的精神依托。娱乐给予的是瞬间的快慰,提升精神境界则是永恒的。人在消遣之外,潜意识里亦需要找寻生存的坐标,需要一种境界,一种恒定的精神寄托,这只能由高雅文化提供。

大众文化的兴起,高雅经典文化的衰落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承载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媒介在普及大众文化方面虽然功不可没,也要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被一再放大而造成社会精神灾难承担责任。这就要求媒体在雅俗不同的文化形态当中做出必要的平衡。

在大众传播时代,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给予普罗大众的自由和权利,人民大众已然成长为了社会的主体,也是文化消费的主体,大众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情趣进行自由选择,不能强迫人们只接受什么或不接受什么。那么在这样的市场中大众传媒作为文化产品的主要载体,理应认识到并且看清当下普通受众中对于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文化产品的需求,并对这类需求加以引导。例如,《百家讲坛》的改版再推出就是在电视媒体上将原来的高雅经典文化重新包装后在向大众进行传播,将一大批观众吸引到对高雅经典文化的关注上来,掀起了新的国学热,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另外,市场上的文化产品在大众传媒的舆论当中是会自然而然的形成舆论分流的。大众的爱好和情趣是无限多的,不同的舆论会冲谈可能造成的文化“时狂”,文化消费依旧,但消费者多了一分清醒。本身就是一种舆论的引导。现在,主动在媒介上参与文化批评的人多起来了,各种出自他们之手的毫不客气的文章净化着文化市场,对正在流行的文化产品发表各类意见,既显示主导意见,又讨论其思想、艺术方面缺陷,并不寻求最终结论,让人们在感受到一种正确的趋向性意见之时,领悟其他意见的可取之处(《王家卫的映画世界》与《色戒的世界》这两部著作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不同层次上对这些文化产品进行深度剖析,在广大受众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使一部分原来不明所以的观众重新认识了电影艺术)。同时在主流媒体中,报道和评论文化精品为主的内容渐渐多了起来,已经在引导大众追求相对高雅一些的文化享受。

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人格的影响 篇5

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人格的影响

大众文化是一种深刻影响青少年人格的社会存在.一方面,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给青少年一个较为宽松、自由的`文化场,为青少年现代人格的自由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大众文化人文精神的空场,又可能导致青少年人格需求的物化、人格判断的困惑和人格行为的失范.为此,应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精神.同时,积极引导大众文化的发展,为青少年创设健康文化环境.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HUA COLLEGE OF PROFESSION AND TECHNOLOGY年,卷(期):9(5)分类号:G77关键词:大众文化 青少年 人格

浅谈大众传播的负面影响 篇6

摘 要:本文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说明了大众传播的负面影响产生的基础、发展的过程,并从大众传播的功能(新闻、宣传、教育、娱乐四个方面)概括了现代大众传播的某些负面影响,最后解释了负面影响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拟态环境的出现使大众传播产生了误导作用。

关键词:大众传媒 误导作用 拟态环境

大众传媒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关于它的定义也有种种,但是任何一个简短的定义都不可能概括他的全部特征,只能做出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比较赞同郭庆光教授的界定: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这个界定容量很大,关于大众传播的特点都能从中找到。传播者、传播手段、传播的对象、传播的内容、传播的过程、以及由这五个特点衍生出来的传播的范围。其中传播过程的单向作用性质为大众传媒赋予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这种影响,既包括正面的,也包括负面的。

西方早期大致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另一种是“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这两种态度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传播学研究当中来。持肯定态度的有:美国政治家J.布来士围绕报刊在舆论形成中的作用问题,探讨了大众传播与政治民主进程的关系;法国学者G.塔尔德注意到了报刊的社会和政治功能,认为报刊对社会的一个最主要的贡献,就是造就了现代舆论的主体——公众;美国社会学家C.H.库利也对大众传播寄予了深切的厚望,在他看来,民主只有在舆论获得某种组织性之际才能够成为现实。库利认为,近代传媒的发达不仅扩大了人类的交流与沟通,而且促进了“各国、各民族和阶层间的共通的人性和道德的发展”。另一种态度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众传播事业集中和垄断的加剧而形成的,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使大众传播成了垄断资本和少数特权人物操作舆论的工具。二次大战后媒介内容的煽情化、浅薄化、低俗化倾向的加剧,进一步招致了不少学者对大众传媒的激烈批评。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拉扎菲尔德和著名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了大众传播使现代人满足与肤浅的表层信息、具有“麻醉神经”的负功能的观点。

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上述两种观点,在当代传播学研究当中还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尤其是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的兴起、各种媒体的整合,使大众传播的强大功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容易使人们对它的某些负面影响放松或者懈怠,我们必须提高提高警惕,从深层意义上对其负面影响进行理性与清醒的认识。

大众传播产生社会影响根源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目前正统的说法是施拉姆总结了拉斯韦尔和赖特的研究成果而形成的的四功能说,即:(1)监视环境;(2)使社会各不同部分相互协调以适应环境;(3)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4)娱乐受众。简单的说,就是“新闻”、“宣传”、“教育”和“娱乐”这四大功能。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在产生积极影响的时候,同时也就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正负影响总是相互依存的。

一、在新闻报道方面的负面影响。在新闻报道中,与社会公德和公

认的善良风格不相符合的内容;不适宜宣扬或公开提倡的内容;可能导致受众不适当的模仿的内容;以及其他可能误导受众或导致不良后果的传播内容,如果堂而皇之出现在媒体上,尽管具有一定的可看性,但总整体而言,其负面影响不容低估。比如:不尊重报道当事人的隐私权的内容,对无辜当事人或受害者的个人资料不适当的公布,这固然使新闻的内容 1 更为详尽,同时也可能导致事件的受害者受到更为强烈和持久的再度伤害。

二、在宣传方面的负面影响。正面宣传中因宣传手法、内容、传播

方式不当产生与宣传初衷相左的效果,使正面宣传的作用被削弱、甚至抵消。比如正面宣传过头,就会产生虚假的现象,有些宣传因小失大,得不偿失。有些内容本身存在一定的争议,如果宣传只注重一个方面,以偏概全,从而导致内容被错误理解或引起歧义。

三、教育方面的负面影响。网络有一个主要功能就是教育,并且在

众多的信息产品中,教育类占了绝对多数,利用网络教学或者说是多媒体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问题在于,依靠这种教学环境成长的孩子,知识积累更加迅速,情感教育明显缺乏。记忆效果趋于强化,思考引导明显淡化。技术支持不断发展,伦理约束明显滞后。这一项负面功能在网络世界中表现得尤突出。整日对着机器在游戏中学习,没有真实环境里的情感交流,会使孩子产生人格分裂。另一方面,制作者太重视将技术性的东西突出,思考的空间却很少,除了眼花缭乱与查找方便之外,很难本带给读者思考引导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收获。

四、在娱乐方面的负面影响。当代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决定了大众传播所呈现的多层次的特点,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就是突出世俗化、平民化、娱乐化的价值取向。世俗化传播为受众提供一个宽松合理的感官享乐空间的同时,又过分注重感性欲望的满足,从世俗单纯意义上来理解生活和人生,将享乐、娱乐视为生命价值的重要组成。媒介一味注重和迎合大众口味,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导致了传播文化的庸俗化、媚俗化。突出表现在大众娱乐节目的雷同、低俗。拉扎菲尔德和默顿认为,过度沉湎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在给受众带来瞬间感官愉悦的同时,也导致了心灵的空虚与麻木。

事实上,大众传播既能监视环境又能歪曲环境,既能整合社会又可引起社会动荡,既能教育人又能造出一披庸人,既能娱乐人又可能毒害人的身心健康;大众传播只要发挥社会功能,必然产生两方面的影响,换言之,大众传播固然可以有效地引导受众,但也会误导受众。

大众传播的负面影响的产生是因为大众传播的误导作用,使受众不能知晓事实真相或传播者的真实意图。大众传播的误导,不是具体的传播制度、传播者、传播过程引起的,而是由大众传播的本质决定的。大众传播在现实的个人和现实的环境之间横插入一个“拟态环境”,这一媒介环境就构成了大众传播误导的主情境。随着历史的发展,误导和正确引导在不断转化。人类文明是在传播对误导的扬弃中曲折前进和扩散的。

因此,我们对任何一种传播媒介社会影响的性质都不能简单地作出结论,大众传播是伴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强有力的大型社信息系统,我们研究大众传播积极功能的同时,必须对它的负面影响有足够的认识,及早防范,尽可能地把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使传播媒介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国民.《我国大众传播的价值取向及其世俗化倾向》.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 朱 亚.《浅谈现代大众传播的某些负面影响》.新闻记者

大众传播对现代体育的影响 篇7

1. 大众传媒对体育产业的积极影响

大众传媒的特点之一就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交流、信息全球化及信息的资源共享。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体育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大众传播成为体育组织及体育赞助商提升自己的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和提升品牌资产的有效平台。品牌资产作为企业最具有竞争价值的核心,是维护企业经济科持续发展的一种无形资产。现代体育离不开大众媒体的传播,正因为通过各种媒体的传播,使得现在体育在企业的赞助下得以健康、迅速发展。可以这样说,大众传媒推动了体育经济第三产业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体育文化生活。我国众多的知名品牌都是借助竞技体育赛事,通过大众传媒,深入千家万户,为企业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李宁、安踏、鸿星尔克、恒源祥等品牌的发展历程进一步证明,正是由于体育赞助与大众传媒的有效手段,才使我国企业竭尽全力与奥运联姻,实现品牌的最大受益。大众传媒推动了体育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不仅为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使赞助企业产品及其品牌走向了世界,是连接起每个人生活的有效平台和桥梁。

2. 大众传媒对现代体育的一些负面影响

大众传媒在给人们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等来诸多方便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随着网络传播媒体的发展和高度普及,利用网络比较隐蔽的传播特性,制造谣言、操作商业运作,干预他人正常生活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些体育信息,还未经证实,通过一些媒体传播开来,有的与事情的真相相差甚远,由于这些体育的不良传播,会造成比较恶劣的影响,损害体育组织及个人的形象与利益。因此,提高网络新闻的更新率,不但可以提高网络新闻的真实程度,极大提高网络新闻的竞争性,而且可以有效地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例如,在足球界,“恐韩症”已成为中国足球发展道路上的障碍,韩国世界杯比赛中中国队出现的诸多问题,使中国球迷信心丧尽,希望破灭,怨声载道。在这种负面不良因素的影响下,中国足协负责人充分利用央视这个强大的宣传窗口与平台,及时、直接和公众真诚交流,加强与公众的沟通,让公众了解中国足球面临的诸多困难及当前要解决的首要任务。

3. 体育组织可以通过大众传媒的力量改善自身的形象

体育组织对媒体的依赖不但体现在经济上,在形象塑造、对外宣传上也同样离不开媒体的搭理协助。甚至可以这样说,体育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媒体为其营造出来的。早在19世纪50年的美国,棒球界就形成了严重的赌球之风。在1857年的一场比赛中,其赌金数额之大,以至于连裁判都花钱参加赌博。1919年爆发的“黑短袜丑闻案”,8名来自芝加哥白袜队球员被指控在世界系列赛中收受贿赂打假球,使得美国职业棒球赛一度陷入低迷。在国际体育大赛中,诸如此类的事件屡见不鲜。职业体育高校体育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一个公众形象不佳、丑闻缠身的体育组织和项目是激不起媒体的兴趣的。没有新闻报道,体育运动就不能引起公众的兴趣,得不到发展而被公众遗忘。因此,各体育组织在对体育项目进行改善的同时也要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希望通过媒体的渠道向公众展示健康向上的良好形象。

4. 大众传播促进了体育的商业化进程

随着电视时代的到来,通过出售运动竞赛广播和电视权,职业体育俱乐部获得了不菲的收入,电视与体育的结合显示出双赢的态势。电视转播带来的巨额利润使美国电视台对职业联赛和大学联赛转播权的争夺日益激烈。例如,广播和电视台曾经为电视转播1967年至1968年年度职业大学生橄榄球队比赛市妇联5500万美元,比前一年度增加了600万美元。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下,一些人开始组织承办各种职业球赛并推动建立更多的联盟和球队。当已有的联盟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或新的联盟还尚未出现时,像杰克·肯特、库克之类的商人便开始成立属于自己的联盟。上世纪60年代成立美国橄榄球联盟。各个联盟在相互竞争中不断抬高价码争夺球员,这就导致职业运动员薪金的大大增加。仅仅依靠巨额的转播费,棒橄榄球、篮球等一些职业运动队维持生计。大众传播以引起受众的注意力为核心,大大刺激了体育商业化竞争,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大力发展。

5.沟通了体育组织与媒体的关系

随着体育职业化和商业化进程的加剧及信息网络化的进一步发展。体育组织及竞技体育赞助商为了获得更多的商业信息, 会尽最大的力量通过媒体报道, 宣传自己的品牌产品, 从而获得丰厚的收入。大众传播通过大型比赛中的商业广告、电视媒体、网络等传播途径, 通过体育组织传播的信息, 来了解企业、赞助商的品牌信息, 从而选择自己的消费兴趣爱好。大众传媒在整个信息传播的过程中, 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体育信息主管借助竞技体育比赛, 通过媒体形式传播赞助产品的信息, 这种互通有无的关系, 使得大众传播无形地密切了体育组织与媒体的关系。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 体育的特点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大众传媒媒介更趋于将他作为娱乐内容来处理, 以获得受众。关注大众传播媒介的特征能够更加容易理解大众传播对现代体育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珂, 张云, 石磊, 等.当代体育与大众传媒[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1.

[2]翟继勇, 朱传欣.中国体育传媒发展展望[J].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6 (1) .

[3]熊雪.浅析现代体育传媒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0 (5) .

[4]李森来.大众传媒对职业体育的影响[J].科技信息, 2010 (5) .

[5]范美玉, 陈文远.休闲体育与体育传媒的互动探析[J].新闻爱好者, 2010 (14) .

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篇8

【关键词】大众传播媒介;青少年;影响

青少年的思想、观念是客观社会现实影响的产物。现在,新的环境,新的现实,使青少年思想产生了新的变化,新的特点。在当今世界的任何一种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中,大众传媒都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社会公共部门。它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地提供一系列具有导向意义的社会公共价值观念,继而在更广泛的社会空间中维护一系列大众所需的社会公共利益。因此,传媒环境是继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后,又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在思考青年成长的各类命题中,当代传媒对青年的影响已变得十分深刻。

一、当前大众传媒的主要特点

报刊、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为人们传送着消息、知识、思想和观点、广告等。大众传媒文化是一种大众化、商业化的文化载体,它具有直观性、通俗性、艺术性、公开性、时效性、覆盖面广等特点,它宏扬积极的人生观、传播正确的信息、普及科学知识、引导和整合社会价值观,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影响和引导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精神风貌。

大众传媒作为新时代的一种文化形态,在实践功能上具有消解神圣、提倡个性、解放思想和加强民主化倾向的作用,这对于人性的重新构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利于人们追求个性的解放;同时,大众传媒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日益走向深泛化的今天,许多大众传媒因为抱着自我的商业价值考量不放,投商业利益所好,投某些趣味所好,出现了庸俗化倾向。在具体利益面前,这些媒介放弃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视而不见,而热衷于追逐低级趣味和时尚、流行的东西。文化消费过分追求趣味的通俗,从而滋生出人的浮浅俗气的娱乐需要,这有悖于人性的自觉提升。

二、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以及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心理及行为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少年生活于一个相对自由和宽容的社会环境,时代精神更为崇尚世俗与自由。改革开放后潮水般一涌而人的千奇百怪的文化快餐和流行艺术成为他们最直接的精神食粮,这种文化形态消解着传统权威,对历史上的政治意识形态起到了直接解构的作用。大众文化猛烈的冲击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目标的精英文化和体现官方意识形态的主流文化,成为不断日常生活化的意识形态的构造者和承载者,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下,大众文化影响着当代青少年的成长。大众传播媒体就是青少年与大众文化的桥梁。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主要有:大众传媒有助于个性的解放和民主化倾向的加强,赋予青少年积极的主体意识,使青少年文化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理性精神。物质的丰富为青少年追求个性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新时期人格的嬗变的直接动因来自于社会生活的巨大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的建立,大众文化传播的繁荣以及大众审美现象的崛起为当代人格的变化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契机 当代青少年已不同于上一时代的人们,他们已从单一的政治模式中解放出来,不再惧怕权威,个体的自由与发展成为人生的主要目标。在青少年的心理中,自我无疑是最重要的,自我意味着独立,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思想资源。当代青少年有自己的运动、时尚和娱乐,有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当然,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心理也有较负面的一面:大众文化明星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青少年的成功观到爱情观几乎都带有明星的印记。大众传媒所塑造的魅力人士对青少年一代更具时尚动员力。他们很少去追逐那些名扬天下的英雄、科学家和政治领袖人物,而更崇拜世俗的明星。另外,受大众传媒的影响,部分青少年会或多或少的染上一些青春文化病,主要表现在享乐主义的物质文化取向和“波普主义”所代表的颓废主义的精神生活取向上。再次,大众文化的世俗性使青少年的审美趣味走向低俗,青少年审美的低俗化在青少年审美对象的选择上表现为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受到冷落,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在青少年中流行,牛仔裤、文化衫、艳情VCD、迪斯科成为时尚;在审美方式上,他们追求浅显直接,更愿意从诗歌走向对话,从交响乐走向通俗歌曲,从学术专论走向随笔漫谈;在审美情感上,他们不再崇尚含蓄古朴,而去追求露骨的男女性爱和金钱关系,如在当代大学生中流行速食主义的爱情观,大学生的爱情减少了浪漫情调,而更具“快餐”特色。

三、大众传媒对青少年行为方式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化悄然勃兴,其传播方式也呈现了多样性,规模的扩大化还是内容的流行化,都表现出对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强大渗透,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大众传媒娱乐活动的多样性赋予青少年乐观向上的生活观念,使他们能在娱乐中忘记烦恼,这为青少年提供了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使他们的生活色彩多样化。

大众传媒的市场操作使大众文化以盈利为目的,大众传媒的运行必然使青少年的消费需求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在消费行为上一改以往的实惠、耐用、节俭等传统取向,而特别注重审美、新潮、变异以及个性化。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消费方式的影响主要通过大众文化的炒作和现代广告来实现的。现代广告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形式已成为向青少年灌输文化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青少年的消费主义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名牌意识上,青少年需要通过名牌来获得同伴艳羡和流行的认可。名牌意识实际包含了更多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和流行时尚等信息,青少年通过消费来彰显自己的个性以立异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同时,也把该类消费看成了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

四、引导青少年正确面对大众传媒

正确对待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行为及心理的问题,这是我们全社会都应该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长期不能放松、需要认真探讨的课题。正视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成长所产生的消极乃至负面影响,我们应采取有效的对策:第一,以正确的价值方向引导大众传媒。第二,规范大众传媒的发展。充分调动大众传媒内部的积极因素,使大众传媒向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弘扬主流文化,通过主流传媒来遏制商业传媒的俗滥,通过宣传主流价值观念来消解商业传媒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第三,通过高雅文化扶持与引导大众传播媒体。通过对青少年进行审美的趣味教育,提高青少年鉴别鉴赏能力,实现青少年审美的雅俗共赏。

参考文献:

[1]赵广香,徐柳凡:“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影响”,《黄山学院学报》,2009(4).

[2]路长伟:“大众传媒与青少年社会公德的形成”,《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11).

网络新媒体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篇9

论网络新媒体与跨文化传播

1411424052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跨文化传播己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课题。如何推动世界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促进各民族相互理解、提升全球范围的合作共赢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时,网络媒体在当代社会信息传播中大放异彩,全球范围的个人和团体的信息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通过网络媒体进行的跨文化传播现象成为了专家和学者们研究的主要对象。网络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较为开放、传播过程也较为公平,但是,由于网络传播技术和传播内容等存在差异,网络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不均等现象依然存在。西方国家凭借其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技术背景、文化生产等优势进行大范围的对外传播。长久以来,网络传播呈现出一种西强东弱的现象。为了在全球交往中获得话语权,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我们需要对网络跨文化传播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和借鉴。

本文就将从网络跨文化传播现象入手,总结归纳网络新媒体进行跨文化传播的优势。

关键词:网络,文化传播,文化影响力。

跨文化传播(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概念首次由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提出。美国跨文化传播学者萨摩瓦(Larry A.Smovar)和波特(RichardE.Porter)在其著作《跨文化传播》中明确指出,跨文化指的就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早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外语教学与文化的关系,之后范围有所扩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沟通以及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方法。

跨文化传播是人类历史上早已出现的一种文化活动,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和掌握其传播规律。跨文化传播离不开相应媒介的支撑,在传统传播时代,跨文化传播多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或纸质媒介、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来完成。但是随着网络媒体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跨文化传播也进入了网络传播渠道,例如网络新闻网站、网络社交媒体、全球范围内的网络视频等。

网络传播的出现,是以互联网的诞生和普及为基础的。1969年美国军用机构最早出现网络的雏形,之后用于科研教育领域,1995年互联网进入商业化运作。1994年,我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互联网的国家。1995年中国开始向社会各界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互联网幵始在中国蓬勃发展,并对中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网络跨文化传播,顾名思义,就是指借助网络而进行的跨文化交流活动。需要明确的是,当探讨网络跨文化传播相关论题时,网络所代表的不仅仅是网络大众传播媒介。网络是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于一体的全新融合媒介,而网络跨文化传播也是体现在网络交流的每一个传播层面上的文化现象。网络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全球性传播媒介,给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人们的交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网络跨文化传播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以及受众等多角度大大地扩展了跨文化交流的场合、人群以及范围。

中国的跨文化传播从建国之初的对外宣传时期到改革开放后全面的对外传播时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全球范围内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就目前的跨文化传播发展来看,我国的跨文化传播还是以主流新闻媒体及其的新闻网络媒体为主要传播载体,以国外受众为主要传播对象,以英语为主要语言而进行的一种传播。虽然除此之外,还存在书刊、影视文化、商业往来等跨文化交流形式,但这些行为并非主流。在当前全球化进程下,西方文化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传播技术,不断加大对外传播的力度,将其文化的触角伸向各个角落。这为中国的跨文化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如何在全球范围增加受众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树立中国文化的形象,以及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国因该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态度,鼓励文化的多样性。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首先必须具备开放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态。文化的多样性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文化传播最明显的一个标签,各种背景的文化互相碰撞、渗透和融合已是常态。如果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传播的时候,还不能足以认识到这一点,那么跨文化传播从一开始就不会取得成功。网络跨文化传播更是如此,网络JT?放的态度不仅在于允许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自由的交流和沟通,还在于提供了不同的传播途径允许官方的、组织的、民间的以及个人的全方位沟通。因此,网络跨文化传播更是一种全民跨文化传播。因此,跨文化传播必须是基于承认不同文化的共存性之上的。这就要求我们对于进入中国的异域文化保持一种尊重的态度,只有互相尊重,才能求得长远发展。要有一种幵放的态度去允许不同声音的出现。其次,我国传统的跨文化传播是以政府的官方行为为主,即使在网络时代初期也是以主流网络新闻媒体为主导和非官方的民间跨文化沟通比较少见。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网民数量与日俱增,他们身上所承载的文化传播力量不容小视。因此,鼓励草根,充分发挥和发掘他们的跨文化传播行为,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大网络利用率,提升新媒体跨文化传播能力。

现阶段,我国跨文化传播多通过传统新闻媒体或其网络媒体进行。例如,中央电视台外语频道以及各大主流新闻媒体网站的英语频道等。虽然已经开始使用网络,但是其利用率却十分低下。网络新媒体在跨文化传播中可发挥的作用远不止新闻网站,它可以提供诸如视屏网站、社交网站、聊天室、电子商务等多种沟通渠道。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挖掘网络新媒体的巨大潜力,将网络媒体的文化传播能力最大化。除过传统的跨文化传播方式,通过在网络上提供在线书籍、在线报刊、在线影视节目等可以为外国受众提供一种易于获取中国文化产品的途径。此外,网络除了大众传播的功能之外,还有强大的人际传播的作用,这点在社交媒体时代己经被无数次印证。一条引起大家关注的信息在社交工具上可以达到惊人的传播速度和传播量,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企及的。因此,如果有一种可以突破国家界限的全球化社交媒体为我们所用,那么中国的跨文化传播就又获得了一条高效的途径。除此之外,微博、网络社区、聊天室等自媒体的大范围应用,将打破跨文化传播只停留在官方层面的现状,有助于网友自发地进行跨文化传播,无形中扩大跨文化传播的受众面。

3创作出具有共通性的中国文化作品络是一个公平幵放的平台。

各种不同背景的文化信息在网络上可以实现公平的竞争,网络受众会做出最公正的选择。而决定着受众喜好的往往是这些信息所传递的文化内涵。因此,为了在跨文化传播中,尤其是网络跨文化传播中取得成绩,就一定要创作出高水平、接受度高的作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经过长期的演化汇集而成的。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又有着时代的气息和国际化的品质。它身上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质完全不同于西方社会。因此,在跨文化传播中我们一定要善于发现自身民族文化的闪光点。值得欣慰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比如语言、节日、饮食、服饰等。当然,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有几面的,但是也不乏有对中国形象产生歪曲的。因此,我们应该加大我们主动宣传的力度,我们需要为中国文化树立一个正确的参照标准,像西方社会传递一个真实的中国。与此同时,在跨文化传播内容的选择和制作上需要特别注意技巧。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思维方式、接受能力等差异,在选择对外传播的内容时不能内外完全一致。传播同一条信息时,应内外有别,更多地站在受众的角度,考虑他们的接受方式和接受心理。以影视剧为例,美剧或好莱坞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制作方选择了一种各文化背景的人群都可以读得懂的方式传递信息,而无需过多的本土文化背景就可以理解。而许多中国的影视剧在制作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这点,而经常选取历史、宫廷等题材,这种剧目比较考验观众对于故事背景的了解,无疑为跨文化传播提出了障碍。因此,在内容选择上,我们应尽可能选择比较具有共通性质的文化,这样在传播过程中会比较因其共鸣,也有利于外国人的理解。4警惕文化霸权。

在全球文化传播领域,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种西强东弱的态势。西方世界利用其强大的文化传播能力对其他弱势国家进行着文化霸权。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文化传播的重要介质之一。英语文化势力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承载着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不断地对非东方国家进行着文化输出。因此,在面对西方国家强势的文化攻击时,要时刻保持警惕的态度,不可一味地接受,也不可一味地抵制。对于其中先进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技术我们应该开放态度进行学习,对于低俗的文化和消极的思想要主动摒除和抵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对待西方文化输出的正确态度。

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篇10

正如老师所说,传播无处不在。或许在我们身边的信息传播还构不成新闻,但信息的传播也是一种传播。每天我们知道打铃了是要上课或者是放学了,我们知道某某地方发生了什么事等等,这些都是新闻的传播。

而新闻传播对我们的个人学习生活也是至关重要的,它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可以说是这是一种支配,我们每天的生活起居,每天应该做的事、应该完成的任务都是新闻传播引导的。因为我们人类是群居生活,并不是一个人过着隐居的生活。如果,没有新闻传播,我们就如同野兽般,不知道怎么做饭、怎么穿衣、怎么打车、怎么上学、怎么找工作、怎么赚钱等等,这些都是依靠的新闻传播来达到学习的,否者我们就不值得称之为人,称之为高等智慧动物。如果,没有新闻传播,我们的个人学习生活会毫无收获,因为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是在传播,他们是直接传播的文化知识。所以新闻传播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这个信息技术十分发达的年代,新闻传播更是层出不穷,从个人、从老师、从电视、从网络上我们都在接受着传播。所以,新闻传播对我们个人学习生活来说是必不可缺的,就好像动物依靠的氧气和水来生存一样的重要。假如没有新闻传播我们一样无法生存,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立柱。

而对于社会来说,新闻传播更是不可或缺的。没有新闻传播的社会是不完整的,或者说根本构不成社会。新闻传播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建构,没有新闻传播就没有社会。什么叫社会?通俗的说,社会就是很多人和很多人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社会。社会就是有人与人交流,互相依存,互相依靠而形成的。倘若没有新闻传播,一个社会或者一个国家能安定么?人类甚至都无法在一起生存。所以新闻传播是一个社会根本。而对于我们这种即将加入新闻行业的半新闻人来说,我们要更加关注新闻,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开始关注,因为新闻本就来源于生活。所以说新闻的传播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比如,二战时期的身为美国间谍的德国人科尔贝,他向美国提供了上至德国军队作战方案和日本海军作战序列,下至纳粹大屠杀真相等无可估价的情报。他让二战提前结束。如果不是这种新闻信息的传播,二战会提前结束么,他就是因为传播出了有用的信息,所以让很多人免于战火的灾难。因为新闻信息的传播,把如今的地球变成了一个村,把一个一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家一样。因为新闻信息的传播,我们就算不出门能知道地球的另一边在发生什么,我们能迟到地球另一边的食物,我们能知道他们的风俗、文化。所以,新闻传播对社会来讲影响及意义是极大的,是不可替代的。姓名:陈杰

关于大众传播环境下的控制分析 篇11

关键词:大众传播;新媒体;崛起;社会控制;破解;限制

一、大众传播的概念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这一定义仅指传播的单向过程,没有包括反馈。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大众传播将成为双向过程。1945年11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科教文宪章中首先使用这个概念。

专门从事传播学研究的胡正荣教授认为大众传播就是通过大众传播的媒介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这种传播中传播者职业化,讯息大量、快速复制,传播媒介也是机械和电子设备系统,受众非个性化。大众传播是社会化的传播。[1]

当前社会体现出来的信息传播途径表现形式多样,且与日常生活及生产联系愈发紧密。诸如数字呈像技术、3D打印技术、卫星传感技术、音频数字技术、数字虚拟技术、车载移动技术等等,让信息时代的我们目不暇接。更需要我们关注的是这期间,大量知悉或未知的海量信息包含在传播途径中释放出来。信息的传播和日常生活的差距日渐缩小且对其影响越来越明显。

进一步讲,信息传播实质上是一个社会行为的写照。在一个社会转型过程当中,信息传播、信息传播方式很容易在某个层面上对社会行为加以阐释,成为社会外在表现的重要手段。资深研究员陈崇山说 :“我国正在进行的伟大的社会变革,也同样伴随着传播媒介,特别是大众传播媒介体系的巨大变化。近年来,作为社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大众传播媒介,其体制、技术、规模、结构和内容各个方面显示出了新的、可称之为革命性的变化。变化之巨大使它成为社会变革中一个突出部,其社会功能的扩展和公众对其使用方式的变化也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2]

二、新媒体传播的崛起

新媒体是以数以亿次的计算机技术为支撑,充分发挥网络功效,把网络客户端、手机客户端最大化的链接起来,形成立体形式的网络传播空间和维度。其表现出来的外在为数字系列,例如数字打印、数字影像、数字触屏等。可以概括的说它是除了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四大媒体以外的新兴第五大媒体。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息’与‘意义’无关;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大众传播的‘小众化’”。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的微博就是大众传播新形式代表之一。截至到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39.9%,博客用户规模3.53亿人;手机网民达到3.88亿,超过电脑上网用户的3.86亿人,手机首次成为中国网民的“第一上网终端”。我国而农村网民数量达到1.46亿人,占中国网民人数的21.7%,而且正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仅2012年上半年就增加了1463万。[3]

新媒体的发展将是未来媒体发展的新趋势,新浪网副总编辑孟波分析认为:新媒体的传播是全时传播、全域传播、全民传播、全速传播、全媒体传播、全渠道传播、全互动传播、去中心的传播、去议程设置传播和自净化传播,对于传统媒体的影响是空前的。“社会化网络对传统媒体,对社会变革的影响,还没有结束,刚刚才开始显现。”

三、大众传播环境中的诸多弊端

(一)中国特色的政治传播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传播媒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其权力的力度也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而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换而言之,就是由人为色彩较浓的主观调控,变为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市场经营模式。但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这种蜕变是不可能完全在市场调控环境中得以实现。从媒体自身发展的市场角度看,政治传播又过多的干预了媒体自身的宽松环境,某种程度上限制其发展。

(二)大众媒介的隐患

纵观大众媒介的效能,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够给社会主体带来海量有价值的媒介信息,又能够在这种复杂的信息中传递出所谓的垃圾信息,误导受众。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

1、纷繁复杂的信息扰乱公众视听,在传播、接受传播的过程中使得受众被动,失去判断能力,从而迷失方向。

2、大大降低受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

3、大量浪费受众主体的私人时间和精力。

再如大众传播使人产生冷漠心理、导致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等等。

(三)网络媒体的缺点

新兴的网络媒体在经过与传统媒体形式比对后,我们会发现其诸多缺点存在:

1、海量信息、真假难辨。

在当前,网络媒体缺乏监管,更缺乏法律条文的正确严格的约束。任何新兴事物在发展阶段都会面临诸如此类问题。如果让这种缺乏管理的状态继续,那么势必造成垃圾信息的泛滥,给别有用心的人机会,网络成了他们扰乱正常社会秩序的工具。

2、受众的文化水平低,自我提升速度过缓。

我国的传统农业国家基础决定了国民整体素质的落后,而与市场经济打开后网络新媒体发展速递比,素质的提升速度显然是落伍的、滞后的。故能发现,网络媒体这种便捷、有效的传播工具或者说是信息接收途径的使用权还只是掌握在少数有学历、有文化的人手里。

四、加强社会控制

大众传媒的广泛应用使传播成为日常生活状态,信息效用的最大化都为社会的传播效率及社会组织结构提出了不小的压力,这实际上暴露出技术理性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对于大众传播环境的限制因素,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是加强社会控制,浅见如下:

(一)强化媒体体制改革

大众传媒过多的与政治权利结合,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蒙蔽、控制与统治的手段,尤其是如果它与一定的政治权力或经济利益集团相结合或被它们操控,会是对于民主与真正的公共生活的威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健全媒体监督机制、强化媒体深层次制度改革。具体做法分为两方面:

1.强化传统媒体体制改革

从提升新闻从业人员素质、整合媒体人力资源、政策和经济扶持、产业链创新等四方面入手。

2.强化新媒体体制改革

对于新媒体的资源整合至关重要,处理好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关系、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的关系。

(二)加快大众传媒的法制建设

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基本作用就是规范约束社会主体的行为,使得主体的言行与社会发展的节奏相吻合。法律的根本特点就是在国家机器的强大支持下具有强制力。监管的范围就是国家内的社会主体,社会执行效果权威、显著。完善和加强大众传媒的法制建设势在必行。具体做法为: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精神,进一步加强与信息产业部、文化部、公安部、新闻出版总署等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完善信息产业部审批程序、建立互联网络的长期有效的监管制度。提高技术监管水平。

结语

J.W.凯里在《莫尼斯和麦克卢汉》中说:“传播媒介是‘巨大的社会隐喻’,它不仅传递信息,而且还告诉我们世界的存在方式;它不仅刺激并愉悦我们的感官,而且通过改变我们对各种感官的使用比例,实际上改变着我们的性格。”在当代大众传播技术环境内,新闻传媒影响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威力之处不言而喻。

综合来看,对于当前大众传播环境下的种种限制,加强社会控制是可选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64页

[2] 陈崇山 (孙五三主编《媒介·人·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上一篇:开学初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讲话稿下一篇:街道办七一建党节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