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预评估

2024-08-26

干预评估(共10篇)

干预评估 篇1

晚期癌症患者70%以上伴有疼痛。癌症疼痛通过有效的方法是可以控制的, 只要正确评估疼痛程度, 恰当使用止痛药物和有效的止痛方法, 90%以上患者的疼痛可以得到缓解。癌症疼痛的治疗需要医生、护士、患者、家属及社会所有人的共同关心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其中护士起着重要的作用。

1 影响正确评估的因素

1.1 患者的年龄、性别、性格及文化背景

一般来说, 年长者较年幼者耐受疼痛, 性格内向者对疼痛的主诉较少, 同等程度的疼痛在性格外向者反应会强烈, 主诉更多。

1.2 护士因素

在很多医院, 对疼痛的评估没有成为护理工作常规, 只在患者提出疼痛或要求镇痛时才被动地予以处理。缺乏准确测量疼痛的工具导致患者主诉和护士评估不一致占77%, 护士过低评估患者的疼痛占54%, 护士过高评估疼痛仅占13%。

2 评估方法

2.1 0-10级线性视觉模拟评分法[1]:

在标尺的两端, 标有从0-10的数字, 数字越大, 表示疼痛强度越大。使用时, 先向患者解释0代表无痛, 1代表最轻微的疼痛, 10代表最严重的疼痛, 最后了解患者此时疼痛在标尺的哪个位置。

2.2 评估标准

轻微疼痛1~4级 (如不适、重物压迫感、钝性疼痛、炎性痛) ;中度疼痛5~6级 (如跳痛和痉挛、烧灼感、挤压感和刺痛、触痛和压痛) ;严重疼痛7~9级 (如妨碍正常活动) ;剧烈疼痛 (无法控制) 。该法利于护士较为准确地掌握疼痛的程度, 利于评估控制疼痛的效果。

2.3 Wong-Banker面部表情量表法评估疼痛

该方法用6种面部表情从微笑至悲伤至哭泣来表达疼痛程度。此法适合任何年龄, 没有特定的文化背景或性别要求, 易于掌握, 不需任何附加设备。急性疼痛、老人、小儿、表达能力丧失者特别适用。0.非常愉快, 无疼痛;1.有一点疼痛;2.轻微疼痛;3.疼痛较明显;4.疼痛较严重;5.剧烈疼, 但不一定哭泣

3 药物止痛措施及护理

3.1 WHO推荐的癌症镇痛三阶梯止痛法[2]

第1阶梯从非阿片类镇痛剂开始, 如阿司匹林、强痛定、平痛新、消炎痛等;若不能缓解, 在此基础上加用弱阿片类镇痛剂, 如可待因、羟二氢可待因酮、丙氧酚等;若疼痛剧烈, 则可使用强阿片类镇痛剂如:杜冷丁、吗啡、羟氢吗啡酮、盐酸吗啡、盐酸二氢埃托菲、美施康啶等。

3.2 掌握给药时间

护士应了解各种止痛药的作用和维持时间, 做到按规定的时间间隔给药, 即在疼痛的发生前给药, 改变过去按需给药的方式和理念, 保证疼痛持续缓解。

3.3 及时、准确地记录疼痛程度及治疗效果

让医生一目了然, 使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严格登记止痛药物。使之用予缓解患者的疼痛, 又不至于将药品流入社会, 危害他人。

4 心理护理

4.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前提。护士在患者面前始终都要表现出语言大方得体, 举止端庄沉稳, 工作认真负责, 给患者以信任感和安全感。

4.2 疏泄

主动热情关心患者, 抽一定时间陪伴患者, 倾听其诉说心中的焦虑, 并表示理解和同情, 消除其孤独感, 让其体会到他并不是孤立地承担痛苦。

4.3 安慰

安慰要恰到好处, 既强调有希望的方面, 又不能过于乐观, 帮助患者分析疼痛的反应性, 通俗易懂地解释疼痛有关的生理心理学问题。

4.4 暗示疗法

让患者认识到, 疼痛是机体与病魔作斗争而表现的保护性反应, 说明机体正处在调整状态, 疼痛感是暂时的, 只要打败病魔, 疼痛自然消失, 鼓励患者增强信心。4.5家属的心理护理亲人的关心对患者至关重要。指导家属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 给患者以安慰、鼓励和支持, 使患者从精神上摆脱对疼痛的恐惧和害怕, 增加对生活的希望。

5 加强基础护理

5.1舒适的治疗环境根据患者的病种、病情安排房间, 保证病事卒气新鲜, 维持适宜的温度、湿度, 减少陪护人数, 避免噪音, 给患者一个安静的修养环境。

5.2晚期癌症患者, 由于其身体极度虚弱, 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所以在对这些患者进行护理时。要特别注意褥疮、坠积性肺炎、口腔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5.3做好褥疮护理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叩背、擦洗、按摩, 做好交接班, 保持床单清洁, 平整无渣屑, 出汗多时及时更换衣服及被服。

5.4做好口腔护理每日晨起、饭后、睡前应协助患者漱口, 或进行口腔护理。

5.5给予营养支持根据病情提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最好是患者喜欢吃的食物, 但不强迫患者进食, 口腔溃疡患者进食前行口腔护理, 并应用局麻药, 以免因疼痛影响进食。

6 护理体会

随着整体护理的逐步实施和完善, 护士在癌症疼痛的控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掌握正确的评估方法, 实施有效的止痛措施和完善的护理, 对提高癌症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毛建军, 徐永华.晚期癌症患者50例临终关怀护理.齐鲁护理杂志, 2009, 9 (4) :50.

[2]赵慧勤.癌症疼痛的护理进展.天津护理, 2009, 3 (45) :17.

产后大出血的观察评估及护理干预 篇2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23

胎儿娩出24小时内产后出血量≥500ml称为产后大出血。据统计,产后大出血占我国目前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其发病率为分娩总数的2%~3%,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并发症,往往来势凶猛,在临床上如观察抢救不及时,护理干预不到位,将为患者造成不良的后果。因此及时进行产后出血的观察、护理评估及干预是预防产后出血的重要手段,经过多年的临床实施,疗效及护理效果显著。

出血原因

妊娠子宫血管运行丰富,胎盘剥离创面大,血窦开放,出血原因以子宫收缩乏力最为常见,占产后出血总数的70%~80%,由于产程时间长,导致产妇精神过度紧张,子宫过度膨胀。其次为胎盘因素:如多次人工流产,胎盘剥离不全或胎膜残留。再者软产道裂伤,急产或巨大儿导致宫颈和软产道裂伤。最后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产前有白血病或肝炎病史。

护理评估

评估产后出血的量、颜色、性状、浓度、是否有血块。

评估生命体征,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

检查子宫底高度、评估子宫收缩情况。

评估皮肤颜色、弹性、末梢温度、嘴唇颜色、询问产妇在自觉症状。

评估产妇心理状态及自我形象。

评估凝血功能及其他辅着检查。

护理干预

患者一旦出现产后大出血立即组成抢救小组,抢救人员迅速到位,置患者于平卧位,必要时取头低足高位,有利于下肢静脉血的回流,并注意保暖,同时以良好的沟通方法与产妇交谈,消除恐惧心理,积极配合医生护士,争分夺秒地做好抢救工作。

给予心电监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双鼻导管吸氧4~6分钟,因失血过多,流经肺的血量减少吸氧可加大肺泡及血液的氧化作用,使机体缺氧得以改善。

马上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路,置静脉留置针,当短时间内大量失血时,患者迅速出现失血性休克。应立即抗休克治疗,加快输液或输血的速度,积极完善辅助检查,严密观察凝血功能的变化,以维持足够的循环血量。

积极寻找出血原因,协助医生给予止血。我科多年来常采用经手按摩宫底、双合谷穴位注射适量的缩宫素、宫腔内填塞纱布、宫体注射缩宫素、米索前列醇0.4mg纳肛及介入疗法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效果较好。另外中药自制方的应用疗效也较显著;如生化汤200ml顿服、补气止血汤急煎后频服。20ml/次,其方剂组成:阿胶珠10g,藕节炭30g,血余炭20g,地榆炭15g,人参30g,黄芪30g,另外病情较重时可给予参麦注射液30ml静滴。刺激子宫收缩,从而使子宫壁血窦闭合,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必要时准医嘱积极完善术前准备行子宫全切术。

做好各项护理记录,特别是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出入量,做好预防感染,保持环境清洁,室内通风2次/日,每次30分钟,定期消毒,保持床单清洁干燥经常更换卫生垫,每天用碘伏大棉棒,擦洗外阴2~3次,保持会阴清洁并有效应用抗生素。

一般护理措施

加强营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富含铁的食物为宜,少食多餐。

加强生活护理,做好基础护理,保持产妇充足睡眠及心情舒畅,病室温度控制在18~20℃,湿度50%~60%,置单人间,保持病房安静。

药膳指导: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调配了具有止血理气、强身健脾、补血养血、调中开胃、清气醒脾、温经散寒、化瘀止血等药膳良方,如田七红枣炖鸡。配料简单,操作易行。配料:鲜鸡肉200g,田七5g,红枣8枚,生姜3片,精盐少许,小火清炖1小时温热服。枸杞山药粥,补气养血,滋阴健脾。配料:枸杞10g,山药50g,粳米50g,炖40分钟加红糖适量热服。大枣花生桂圆汤,用于产后出血和缺铁性贫血症,配料:大枣100g,花生100g,桂圆肉15g,紅糖少许。归桂红糖粥,适用于产后宫寒,瘀血内阻,配料:当归2g,肉桂10g,粳米100g,红糖50g。

综上所述,产后出血虽然是产科常见并发症,但是只要积极的进行观察严格的护理评估,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及治疗,产科护士积极的协助医生查找出血原因,采取果断措施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给产后出血的患者造成不良后果。因此,作为产科护士需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及准确的评估效果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才能确保产后出血患者的安全。

高血压患者社区综合干预效果评估 篇3

为了探索高血压患者在社区的有效管理模式, 我中心于2007年8月—2008年8月对110例高血压患者采取了干预措施, 并进行干预效果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7年8月—2008年8月在我中心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110例。所有患者高血压病程均在10年以上。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分别在干预前 (2007年8月) 和干预后 (2008年8月) 进行2次现场问卷调查。高血压患者知识问卷由本中心制定。

1.2.2 医学体检

干预前和干预后分别进行2次医学体检, 现场体检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眼底、心电图检查等,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糖、血脂等。

1.2.3 干预方法

1.2.3.1 健康教育

根据高血压患者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生活习惯、不良嗜好、既往治疗史及不良反应等制定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健康指导方案, 提出健康指导建议, 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健康指导;根据患者健康状况适时进行电话健康指导、集体健康教育、聘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利用广播、宣传板、黑板报、发放宣传画和小册子等, 开展高血压及相关知识有奖竞答;组织适合在社区开展的体育和文娱活动, 如托球比赛、健身操和扭秧歌等。

1.2.3.2 分层管理

按照高血压危险分层方法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三级管理[5]。根据管理级别按时进行随访, 随访主要内容包括血压、自觉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药物及非药物检查、测量血压和空腹血糖等, 将每次随访情况如实记录在随访表内, 根据每个人的健康指导建议询问执行情况, 了解患者自觉症状及药物治疗效果, 必要时调整干预方案, 根据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1.3 诊断标准

高血压采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收缩压 (SBP) ≥140 mmHg (1 mmHg=0.133 kPa) 和 (或) 舒张压 (DBP) ≥90 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者。糖尿病采用国际通用诊断标准:两次空腹血糖≥7.0 mmol/L或糖耐量试验, 餐后2 h血糖≥11.1 mmol/L。体质量指数 (BMI) <18.5 kg/m2为体重不足, 18.5 kg/m2~23.9 kg/m2 为正常, 24.0 kg/m2~27.9 kg/m2为超重, ≥28.0 kg/m2 为肥胖。血脂异常:采用1997 年血脂异常防治建议诊断标准:三酰甘油 (TG) >1.7 mmol/L或总胆固醇 (TC) >5.2 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0.91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3.12 mmol/L。

1.4 质量控制

参加社区高血压干预的所有专业技术人员, 均由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研究所进行培训, 培训后现场练习, 由专家考核合格后上岗。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检测按常规要求进行质控, 绘制质量控制图。现场体检项目如身高、体重、血压等, 按质控标准 (±1 cm、±0.2 kg、±6 mmHg) 进行质控。调查问卷按质控标准 (每份问卷空项、填写不清或逻辑错误≤1项) 进行质控。

1.5 统计学处理

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 对调查问卷及干预资料进行双人双机录入, 逻辑纠错。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人口学情况

基线时参加调查并进行社区干预的高血压患者共115例, 其中5例资料不全 (1例意外去世, 4例地址变更) , 共资料完整者110例。男性48例, 女性62例;年龄60岁~73岁 (65.8岁±5.8岁) , 男性 (63.9±4.6) 岁, 女性 (66.1±6.2) 岁。

2.2 高血压患者合并其他疾病情况

合并糖尿病9.01%, 脑卒中4.50%, 血脂异常71.17%, 超重或肥胖65.77%, 冠心病6.31%。

2.3 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

在高血压诊断标准、主要症状、危险因素、主要损害器官、高血压不能根治、服降压药感觉良好后仍需坚持用药等方面, 除遗传是高血压危险因素的知晓率无差别外, 其余知识的知晓率在干预前后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详见表1。

2.4 非药物治疗依从性比较

干预前后患者在控制体重、限制食盐、增加运动、限制饮酒、戒烟和保持心理平衡等方面的使用率均上升, 除限制饮酒和戒烟外, 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干预后随着高血压知识知晓率的提高, 患者的依从性也相应提高, 使得非药物疗法的使用率增高 (见表2) 。

2.5 复查率、药物治疗率和血压控制率比较 (见表3)

2.6 血压、BMI、腰围、血脂水平比较

干预后SBP和DBP较干预前分别下降了8.07 mmHg和5.47 mmHg,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1) 。TC、TG、HDL- C和LDL-C干预前后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4。

3 讨 论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 也是引起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6,7,7]。本研究中社区高血压患者合并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或肥胖的患病率分别为9.01%, 71.17%, 65.77%, 高于农村平均水平 (5.13%, 49.61%和46.32%) [8]。在高血压干预工作中, 针对每个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提出具体的健康促进建议, 使患者可以参照执行,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是行之有效的干预方法。本研究通过为期1年的健康教育、分层管理的社区综合干预随访工作, 使得患者非药物疗法依从性、血压控制率以及对高血压等慢性病的相关知识知晓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为高血压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健康指导方案、定期随访干预、开展健康教育等综合干预措施是高血压防治工作最有效的手段[9], 也是高血压基层防治的最佳途径。目前高血压等慢性病已成为社区居民最关心的健康问题, 因此, 充分利用居民关注慢性病防治的有利契机, 继续开展社区高血压综合干预并不断扩大对目标人群的管理量, 对降低高血压发病率、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综合干预, 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方法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确诊的11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的社区综合干预, 包括健康教育、药物治疗、行为干预和定期随访, 并且于干预前后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医学体检, 评价其干预效果。结果参加社区综合干预的高血压患者综合干预1年后, 患者血压显著下降;高血压等相关慢性病知识知晓率有显著提高。患者的不良行为如饮酒、过量食盐、不规则服药、缺乏体力活动的人数与干预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高血压患者实施综合干预对血压控制、改善认知状况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1]洪昭光.全科医学前景广阔[J].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2002 (1) :36-37.

[2]钱用红, 李夫艳.高血压病营养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04, 6 (6) :80-81.

[3]刘泽军.2002年北京市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83.

[4]顾同进, 殷民德, 郑松柏.现代内科疾病诊断与治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4:73-80.

[5]刘力生, 龚兰生, 孔灵芝, 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市卫生局, 1999:18.

[6]吴和弟, 周干.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脑卒中的关系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7, 5 (9) :892-893.

[7]黄建龙, 李云辉, 林中平.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51例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7, 5 (11) :1054-1056.

[8]王秀林, 解春新, 黄苹, 等.2002年昌平区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5, 6 (2) :126-128.

干预评估 篇4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实证研究 问题行为 心理干预 体系构建

一、研究背景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后,将其18岁以下未成年子女留在农村家乡达6个月以上,由父母一方抚养教育或(外)祖父母、亲戚、邻居、同辈代为监护的儿童”[1]。

1.留守之殇

父母单方或双方在子女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离家,对子女的观念引导、情感交流、教育监管等作用明显匮乏,使子女易遭遇心理发展的困境或个性偏离,甚至在其他不良环境诱因的影响下误入歧途,触碰道德或法律的底线。北京市海淀区法院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开展的涉诉未成年人心理评估与疏导项目中,大多数涉诉未成年人在其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都有过或长或短的留守经历。

如2015年夏季一起被控贩卖毒品罪的案件,被告李兰(化名),女,贵州籍,作案时年仅16岁。父母常年在云南打工,早年曾和父母一起在云南生活,6岁被送回老家由祖父照顾(期间与父母鲜有见面),12岁得知父母离异后辍学。祖父去世后,由于无人监管照料,她开始在社会上结识“兄弟姐妹”,认识了年龄差距悬殊的“男友”一起来京,在帮助男友“送货”时被警方抓获,随后男友不知所踪,其本人对已经被骗一事显得懵懂无知。

上述案件只是冰山一角,涉诉的“留守儿童”大多数由于家庭和学校的监护不力,在小学较高年级或初中便选择辍学,并且在校时已表现出有心理、行为等方面的问题预警。他们中有些过早流入社会,缺乏基本的鉴别能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易“同病相怜”、拉帮结伙,在不良社会风气的诱导下误入歧途;有的负面情绪长期累积,无处宣泄或得不到及时疏导,在独立面对挫折时,点燃了心理压抑良久的怒火,触犯了法律的威严。

2.视角转换

“留守儿童”毕竟是一个社会学的命题,以往对其研究的结论有概括性的意义,尤其在公众媒体的热点渲染下,“留守儿童”也具有了对应的标签效应,往往与心理问题、时代顽疾等相提并论,似乎非为社会大环境改变而无法蠲除。然而从犯罪预防的角度,我们也注意到,“留守儿童”群体中的绝大多数未成年人虽有留守经历,但也能自我调适并平稳过渡至成年阶段,或者虽有问题行为但在各方监护中未有越轨,而且也存在发展性和适应性良好的“留守儿童”,例如他们更加自立自强、乐观坚韧等。所以,这就走出了社会学概括性的讨论范畴。一方面,公众对“留守儿童”的逐年关注,使得其视角从“留守”渐渐转移到“监护”,说到底一味诟病“留守”毫无疑义,增强社会各方对该群体的监护力度甚至催熟立法,才是对未成年留守者更有效的强制保护策略。可喜的是,就在2016年2月4日,国务院公布《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2],从多个方面出台方案着手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尤其强调十六岁之前的多层“监护”。另一方面,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引入,研究指向“留守儿童”群体中的优秀个体所具备的心理资本,如自信、希望、乐观、坚韧等,成为该群体培塑的核心,帮助未成年人发展积极的心理品质,增加挫折应对能力、自尊自爱等正向引导。

二、实证研究

1.理论假设

留守经历如父母有无外出务工半年以上、一方还是双方在外、主要监管人、父(母)首次务工时自己所处年龄阶段、团聚的频率、沟通的频率等是调研的基准所在。就此提出的理论假设如下。

(1)“留守儿童”与一般未成年人相比,各问题行为的检出率更高。

(2)“留守儿童”与一般未成年人相比,各低心理资本检出率更高。

(3)“留守儿童”群体中,不同留守经历带来的问题行为检出率差异显著。

(4)“留守儿童”群体中,不同留守经历带来低心理资本检出率差异显著。

(5)“留守儿童”群体中,优秀群体的各问题行为检出率更低。

(6)“留守儿童”群体中,优秀群体的各低心理资本检出率更低。

(7)“留守儿童”群体中,各问题行为与各心理资本之间具有相关性。

(8)“留守儿童”的各问题行为可以通过各心理资本进行预测。

这些理论假设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其中,假设(1)和假设(2)从宏观层面说明问题行为和心理资本情况受到“留守”与否的影响;假设(3)和假设(4)从微观层面说明问题行为和心理资本情况体现于不同留守经历的差异;假设(5)和假设(6)强调了平稳过渡性,即问题行为和心理资本对“留守儿童”是否可以平稳过渡具有决定意义;假设(7)和假设(8)强调预防意义,即心理资本不仅与问题行为相关,而且还具有预测性,这就为后续的培塑和干预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

2.调研过程

在致力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的“红伞基金”支持下,对其所帮扶的乡镇寄宿制中学初中二、三年级的学生实施调研。调研形式涉及问卷、访谈、观察,其中问卷构成涵盖个人信息(基本人口统计学信息、留守经历)、《中学生问题行为自评量表》[3](攻击行为、违纪行为、神经质行为、退缩行为、考试焦虑行为、学习适应行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问卷》[1](自信进取、明理感恩、宽容友善、自立顽强、乐观开朗)。共发放问卷200份,由“红伞基金”的心理老师在课堂现场指导学生填写。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率达95%。据“红伞基金”提供的志愿服务内容,此次调研的访谈与现场观察可同时进行。

3.调研结果

根据我们对“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在该中学初二、初三年级的样本学生群体中,符合“留守儿童”条件的学生人数占比40%。

通过问卷调查,经过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假设(1)和假设(2)的验证中,“留守儿童”与一般未成年人在问题行为和心理资本各维度方面,并未出现显著差异;假设(3)和假设(4)的验证中,因为不同的留守经历如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务工时自己的年龄阶段、与父母的沟通频率和团聚频率、主要监管人等造成的问题行为和心理资本各维度的影响,也并未出现显著差异;假设(7)中,“留守儿童”群体问题行为与心理资本的维度之间有一定相关性,具体表现如表1所示。

假设(8)中,“留守儿童”群体各问题行为可通过某些心理资本维度得以预测,进一步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得到的结果如表2所示。

除此之外,通过问卷调查还获得了一些样本总体情况的数据,例如有显著问题行为倾向的学生占比4.54%;按照问题行为的检出率,值得关注的依次是考试焦虑行为(42.5%)、学习适应不良行为(26.5%)、攻击行为(10.8%)和神经质行为(9.8%)等。低心理资本的学生占比1.8%;按照低心理资本的比例,值得关注的依次是自立顽强(16%)、乐观开朗(14.2%)等。心理资本各维度在性别变量上,只有自信进取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表现为男生的自信进取(M=2.06)水平高于女生(M=1.83)。父母外出务工对样本学生的问题行为影响中,违纪行为上有显著性差异(p=0.027),表现为父母外出务工的学生(M=1.31)低于未外出务工的学生(M=1.44)。

4.结果讨论

在问卷调查后,本研究辅助实施了访谈和现场观察,从而获得的定性结果可以补充定量研究的未尽之处,同时也对某些疑惑做出一定解释用以讨论。假设1和假设2意在从宏观层面看到“留守”与否的差异性,但定量结果并未体现出显著差异,进一步对学生和教师的访谈中我们可以提炼的相关信息是,学校性质、该地区农村家庭教养方式、教育核心等外在环境因素都可能形成对该矛盾点的解释,比如该帮扶点位于偏僻的乡镇地区,绝大多数学生是学校从各个分散的村落中学招收进来,实施长期寄宿制;该地区农村家庭的教养方式类型中,“放任型”即低关爱-低控制不在少数;该中学在当地属于教学管理较为严格的,所以对初中二、初三年级的教育核心就是升学率,形成学业高压态势,这和我们定量研究中获得的结果相一致。综上所述,这些对“留守”的概念边界形成一定的干扰,而在一些以实证研究为主的文献中,农村留守儿童多与城市未成年人的数据进行取样对比,因此数据呈现上会更有对比性和说服力。另外,本研究的样本量和取样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由于条件限制,若能增加样本量,同时多地取样,获取的信息会更多元。

假设(3)和假设(4)意在从微观层面体现不同留守经历的差异性,但定量结果同样也未出现显著差异,在访谈中我们也获得了一些相关信息。样本中“留守儿童”群体的留守经历很多较为类似,仅有极个别是更为特殊的家庭情况(例如现场观察中某生引起了心理志愿者的关注,经过访谈得知该生一年内连续经历家庭变故,社会支持系统匮乏,敏感不信任,内在防御和掩饰性较强等),这也在定量研究中得以证实,例如,有超72%的学生父母首次外出时自己的年龄是在小学或学前阶段,超85%的学生在一年内至少与父母团聚一次,近90%的学生在一个月内至少通过某种方式与父母沟通一次等。

假设(5)和假设(6)意在强调问题行为和心理资本的双重作用下,“留守儿童”是否可以平稳过渡。此部分信息的采集以教师访谈为主,因为定量研究在对“优秀”形成统一界定上是有局限的,例如不能仅通过班级排名去定义优秀。因此通过向教师提供问题行为和心理资本各维度释义标准,依据教师的主观判断获得的定性结果是对问卷调研灵活性的补充。访谈结果说明,各班级所有有留守经历的学生中,“优秀”的群体相对会有更积极的心理品质,而且他们善用这些内在资源克服来自生活和学业的压力与挑战,并在社交、心态、学业等方面表现突出。

假设(7)和假设(8)强调心理资本与问题行为的相关性与预测性。在问卷调研中获得的统计分析结果已然可以对此进行解释,相应的访谈信息可进一步补充说明。教师访谈的结果发现,学生内在心理发展和外在问题行为之间是有关联的,一些学生在自信、自立、坚韧、乐观、感恩、友善等方面如果表现更好,则他们在面对学业、社交等挫折情境时能进行更适当的自我调节和问题处理。这也是该校虽然只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镇中学,但仍坚持给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原因。此外,教师们同样在日常工作中遇到一些困扰,例如心理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如何,是否可以真正帮助到学生,因为如果在缺乏目标管理的情况下,教学很容易被丰富多彩的心理课堂活动及其营造的欢愉氛围等表象所替代,课程后续的收效如何也许会流于华而不实。教师们的这种担忧也是本研究要探索干预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因。

5.建立干预体系

实证研究的最后一步就是依据调研结果建立心理教学目标管理体系,有的放矢地对“留守儿童”群体开展心理帮扶,具体实施办法是针对问题行为培塑相关心理资本,以实现平稳过渡,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资源实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管。就本研究而言,该中学的心理教学目标管理体系的干预要素为:培育明理感恩,能够针对性地预防攻击、违纪行为的发生;培育自立顽强,能够针对性地提高困难情境的适应能力,减少退缩、焦虑和适应不良等问题行为;培育乐观开朗,能够针对性地降低内在畏惧感,减少退缩、焦虑和神经质等内在冲突;培育自信进取,能够针对性地应对学习适应性问题等。

三、体系构建

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2]中强调总体目标要实现“家庭、政府、学校尽职尽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全面建立,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等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护机制有效运行”;同时该文件也提出“中小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及早发现并纠正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这也是本研究的初衷所在,即如何从学校心理教育的层面提出更加切实可行、可量化、可评估的目标管理体系,使“留守儿童”在学校内得到充分的关注和资源支持,提升心理资本短板,降低问题行为发生率,避免旷课、辍学等现象频繁发生,最终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平稳过渡。

经过背景分析、理论假设和实证调研等阶段,本研究提出“留守儿童”问题行为评估与心理干预体系,如图1所示。

1.是否留守

在以往的文献研究中,“留守儿童”的概念并未统一,在《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将其释义为“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本研究所采用的是北师大方晓义等人的定义。前者在与外界资源政策对接方面更具有优势,例如对于强制报告公安机关或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劝请复学等;后者在概念定义中更加具体,更适用于定量、定性等评估和干预环节的内容设计。具体工作中应酌情考量,灵活处理。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1)个人与家庭信息(家访):学生基本人口统计学信息;家庭信息如家庭人口数量、家庭结构、主要监护人、紧急联系人等。

(2)留守经历与现状(学生访谈+家访):父/母外出务工时间、一方/双方、父/母首次务工时的年龄阶段、与父母团聚及沟通的频率、曾留守/正留守、是否单独居住(无人监护)、现有监护人是否丧失监护能力、现有监护人是否未履行监护责任、是否存在家庭暴力、是否遭受意外伤害或不法侵害等。

(3)个体心理健康状况(初始测评):筛查后实施重点关注。

(4)个体问题行为状况(初始测评+动态汇报):筛查后实施重点关注。

(5)个体心理资本状况(初始测评):心理资本的短板和积极心理资源。

(6)个体其他内外资源(学生访谈):支持系统或内在可利用的资源,例如良好的学校氛围、互帮互助的班级文化、朋友伙伴、兴趣爱好、特长等。

3.个体筛查,重点关注

对于在内隐或外显行为的建档初始测评中出现问题的学生要进行重点关注,前提是学校教师要做好相应的保密工作,避免信息在学生群体中传播而带来负面影响。不论是心理教师提供咨询辅导还是后续班主任动态观察,都要以保护学生作为首要工作原则。

4.团体辅导,心理提升

如同本研究的实证部分所示,对留守学生群体的数据进行整体统计分析,找到问题行为与心理资本之间的相关性,以问题行为作为指标变量,心理资本作为预测变量,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找到心理资本对各问题行为的预测性。据此进行心理教学设计与目标管理,有针对性地提升留守学生的心理资本短板,降低问题行为的发生率。

5.心理危机,应急干预

以下情形需要学校实施心理危机干预:

(1)特殊留守经历:父母离异、亲人疾病或丧失等家庭变故发生后。

(2)特殊留守现状:单独居住无人监护、现有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现有监护人未履行监护责任、家庭暴力、遭受意外伤害或不法侵害等需要向公安机关强制汇报的特殊情形。

参考文献

[1] 范兴华,方晓义,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问卷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1).

[2]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发布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huarenol.net/shishi/2016/0215/6566.html,2016-02-15.

[3] 崔丽霞,雷雳.中学生问题行为群体特征的多视角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3).

[作者:徐超凡(1984-),女,河南安阳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

干预评估 篇5

1 临床资料

我院在2007年7月—2011年7月收治四肢骨折患者45例, 年龄15~85岁;其中包括上肢骨折26例, 下肢骨折19例, 分别对症采取了手法复位, 牵引复位, 手术切开复位, 并给予外固定。治疗过程中, 准确的护理评估, 针对护理问题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 使患者康复时间明显缩短, 没有功能障碍发生。

2 护理

2.1 四肢骨折护理评估

对患者病情全面、准确、合理地评估, 便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促进患者的康复。

2.1.1 询问病员的受伤史, 无论是闭合性损伤还是开放性损伤, 明确知道外力作用的时间、方式、性质和程度, 有利于护士对患者病情做出准确的判断。

2.1.2 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分析评估, 及时发现因剧烈疼痛和肢体功能障碍而产生的心理变态, 如焦虑、紧张、恐惧等。

2.1.3 对于闭合性损伤的患者, 评估损伤程度时, 注意查看局部有无肿胀、压痛, 有无明显畸形, 肢体活动是否受限。观察患肢皮肤温度、颜色及大动脉搏动等情况, 评估疼痛的性质以及程度, 有利于准确判断骨折部位、创伤程度和骨折的愈合, 同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判断是否伴有内脏器官损伤出血。

2.1.4 评估开放性损伤时, 要注意受伤部位, 受伤面积的大小, 创面污染情况, 创口深度, 骨折断端有无外露, 出血情况等,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注意患者是否有发热、寒战、昏迷等全身症状表现。准确的评估病情, 有利于选取恰当的急救和诊疗方案。

2.1.5 患者治疗情况的评估。骨折后一般有剧烈疼痛, 经过复位固定后明显缓解。如果疼痛仍然持续存在, 并时而加剧, 应引起一定注意, 分析是否与石膏固定、牵引治疗等治疗措施相关, 用石膏固定的患者, 要注意观察伤口及患肢的血液运行情况。

2.2 四肢骨折康复护理措施

康复护理就是为患者身体和精神健康提供良好的环境及其他的有益活动, 为患者创造条件, 将功能训练实施于日常生活中, 使其最大限度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为防止并发症和二次残疾的发生所采取的护理措施。对待四肢骨折的患者, 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循序渐进, 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

2.2.1 稳定患者情绪, 进行心理疏导。

患者常因伤势突发、疼痛和功能障碍, 存在各种心理问题, 如震惊、否认、悲观、焦虑。医护人员应善于观察疏导、耐心护理, 以增进患者安全感和信任感, 从而减轻或消除心理障碍和悲观情绪, 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2.2.2 采取合适的体位和肢位。

根据患者骨折部位和类型选择体位和肢位, 下肢骨折的患者平时可采取半卧位, 适当抬高患肢有利于静脉回流, 减轻患肢水肿;经常更换体位, 可以预防压疮和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在护理翻身变换体位时要求维持患肢对线和保持肢体正确固定位置;肢体长时间固定和长期卧床患者须维持患肢关节于功能位。

2.2.3 注重整体护理、阶段性和个体化护理。

骨折患者由于创伤和手术, 机体遭受很大程度损伤, 加之须长时间局部制动或较长时间卧床, 导致食欲不佳, 消化吸收能力下降使得体质量下降, 另一方面制动造成尿氮排出明显增加, 可以加剧体质量降低, 特别是肌肉质量下降而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长时间制动使得关节活动障碍, 骨强度降低, 全身各系统功能均发生减退, 因而, 首先要加强患者饮食护理, 为患者提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的食物, 以加强营养支持、预防便秘发生。其次须适度进行功能锻炼。医护人员首先要使患者充分认识到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帮助患者认真制定锻炼计划。康复功能锻炼争取在骨折复位、固定后尽早进行, 并贯穿整个骨折愈合过程。

2.2.4 防治医疗器械治疗措施带来的并发症。

如注意石膏固定、绷带包扎是否过紧, 是否造成缺血性疼痛, 一旦发生需要及时解除压迫。各种护理操作要轻柔, 减少对肢体的搬动, 减轻患者的痛苦。维持有效牵引, 不能随意增减牵引重量, 以免导致过度牵引或达不到牵引的目的。

3 讨论

四肢骨折患者入院后大多行切开或闭合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 为早期功能康复锻炼创造了有利条件。整体护理对患者接受手术、配合手术、促进疾病的康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全面正确的护理评估, 认真细致的心理护理, 严密的术后观察, 有效地指导患者功能锻炼, 合理的饮食调护, 是防止关节粘连、肌肉萎缩、恢复关节功能, 确保康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黄日妹, 付爱风, 易小青.等.舒适护理肘创伤骨科患者术后康复训练的影响[J].齐鲁护理志, 2008, 14 (4) :33-34.

干预评估 篇6

1 老年人跌倒的发生率

有研究显示, 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有1/3的人跌倒[2], 有学者对某社区卫生站就诊的310名老年人进行调查, 跌到发生率为44.19%。研究表明, 得到过有关预防跌倒知识教育的老年人跌倒发生率明显降低[3]。对北京10所医院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老年人护理安全问题发生率较高, 其中发生的前10项不安全事件跌倒发生率最高, 占31.26%。1997年英国调查65岁以上的老年人, 在女性65岁~69岁组中发生跌倒者占30%, 85岁以上多达50%;男性65岁~69岁组发生跌倒者占13%, 80岁~84岁增加到31%, 并随年龄增长呈直线上升。文献报道, 老年人跌倒33%发生在夜间, 其中夜间多次上卫生间不慎发生跌倒最多, 老年病人可能因跌倒而加重病情或衍生其他问题。吴秋香调查的274名老年病人在有人照顾情况下跌倒发生率为31.9%[4]。

2 老年人跌倒的后果

跌倒所致的外伤在老年人外伤中所占的比例很高, 大部分为软组织损伤, 5%为骨折, 包括股骨、手臂、肋骨、髋部骨折, 5%为严重软组织损伤, 包括关节积血、脱位、扭伤。跌倒所致的损伤中最严重的是髋部骨折。跌倒是老年人首位伤害死因, 1992年—1995年美国突发事件部所做的伤害调查显示, 跌倒是外部原因所致伤害的主要原因, 在5岁以下的儿童和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更普遍, 那些跌倒8次以上的老年人多数都会死亡。意外伤害在老年人死因中列第5位, 而在老年人意外死亡中2/3都是跌倒所致, 75岁以上老年人意外死亡中跌倒占70% 。跌倒在我国全人群的意外伤害死因顺位中排在第4位, 而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则位居首位, 并且随年龄的增加跌倒的死亡率急剧上升, 在8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达到了最高[5]。

3 跌倒的危险因素

有学者研究显示, 年龄、智力状况、居住状况、平衡功能是跌倒的危险因素[3]。导致老年人跌倒既有自身危险因素, 也有环境方面的危险因素。

3.1 自身危险因素

3.1.1 平衡、步态及移动问题

老年人为弥补他们活动能力的下降, 可能会采取更加谨慎的缓慢踱步行走, 步幅变短, 行走不连续, 脚不能抬到一个合适的高度, 从而导致跌倒危险性增加[6]。

3.1.2 服4种或4种以上药物

可能引起跌倒的药物包括精神类药物、抗抑郁药 (可导致震颤、镇静、头晕眼花、视力模糊、体位性低血压、共济失调和意识混乱) 、抗焦虑药、催眠药、抗惊厥药、安定药 (可导致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异常、镇静、体位性低血压) [5]。

3.1.3 视力、听力障碍

有学者通过回顾性方法收集跌倒方面的数据发现, 视力的敏感性下降是再次跌倒的危险因素。老年性传导性听力损失、老年性耳聋甚至耳垢堆积也会影响听力, 有听力问题的老年人很难听到有关跌倒危险的警告声音, 听到声音后的反应时间延长, 也使跌倒危险性增加[5]。

3.1.4 认知障碍或抑郁

老年人不服老、不愿麻烦别人;有部分老年病人有焦虑、抑郁情绪, 或患有痴呆症、抑郁症者认知能力下降。

3.1.5 疾病因素

跌倒不是病人情况变化的一个必然指标, 然而, 需要调查跌倒的环境从而决定引起跌倒的原因是环境性的还是与健康相关的。简而言之, 跌倒除非有其他解释, 都应该被作为疾病的症状来考虑[6]。老年人多患有心脑血管系统和运动系统的慢性疾病, 有的合并精神系统, 如痴呆症、忧郁症、帕金森病等, 还有的患有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 都会加速老年人的衰退进程[7]。

3.2 环境因素

3.2.1 光线或室内设计不当

室内采光不好, 如光线太暗、强光刺眼或浴室、楼梯没安扶手或扶手设计不好、安装不当[7]。

3.2.2 卫生间

便器不合适, 坐便器过低, 老年人腿脚无力, 如厕后站不起来、无扶手或卫生间地面光滑有水[7]。

3.2.3 地面

地面光滑不平或地毯铺松脱, 室内地面太光滑或不平整, 地毯花纹太过繁杂, 看起来眼花缭乱, 影响老年人的定向力, 老年人容易绊倒[7]。

3.2.4 家具

家具多而不固定或居住变化室内家具太多、摆放位置突然变换或放置不稳固, 或因居住的环境突然变化, 如搬家、换房, 均可能导致老年人对外界环境的判断失误而发生跌倒[7]。

3.2.5 环境不熟悉

急症入院老年病人院由于对环境不适应, 发生意识改变者较多, 引起病人焦虑, 手足无措, 导致老年人对外界环境的判断失误而发生跌倒[2]。

3.2.6 照顾者因素

照顾者夜间逐渐放松对老年病人的照顾, 有部分照顾者缺乏基本的护理预防知识和安全意识, 也有部分老年病人看到照顾者很劳累或已入睡, 自行活动时发生跌倒。也有因吃饭和购物、夜间睡眠等外出对老年病人疏于照顾导致跌倒的发生[2]。

4 跌倒高危险性因素的评估

病人由于各种疾病影响, 器官功能减退, 感觉迟钝, 行动迟缓, 加之住院期间由于环境的突然改变, 容易发生意外跌倒。有谵妄和痴呆的病人50%以上有跌倒的可能性, 所以需要更加细致、全面、动态地评估和监测老年人安全的影响因素和危险因素[2]。只有弄清了跌倒的原因, 才可能预防病人再次跌倒。评估住院病人的跌倒高危险性被认为是预防跌倒的有效和必要对策。病人入院后, 由管床护士对其进行跌倒危险性的评估, 以确定是否为易跌倒病人, 评估项目为表格式, 打钩填写即可, 见表1。

对具有上述3项以上危险因素者, 应考虑具有摔倒、跌落的危险性, 并记入相应的评估表内。但是, 对于行动不稳、痴呆及意识水平Ⅰ级病人, 不需考虑危险因素的累积数量即应制定相应对策[6]。

5 制定跌倒预防措施的原则

医护人员的责任是鼓励病人恢复其运动功能, 减少对他人的依赖性。有跌倒既往史者, 可预见其跌倒危险增加。 临床危险管理人员建议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确定制定预防措施的原则:发展跌倒预防对策;明确病人危险及需要所在;完善预防措施的评价。有些跌倒事件在临床是不可预见的, 从而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6 预防老年病人跌倒的护理干预措施

由于老年人跌倒次数增多, 跌倒所致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 以及老年人口越来越多, 预防跌倒成为老年人护理的重要问题, 也是促进老年人健康的一个关键问题。

6.1 加强护理人员对预防老年病人跌倒的宣传教育

老年人护理安全知识教育的内容应包括重要性、发生的原因、危险因素、预防措施、急救措施等。研究表明, 得到过有关预防跌倒知识教育的老年人跌倒发生率明显降低。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教育, 提高了护理人员预防病人跌倒的集体责任感, 同时使护理人员熟练掌握预防跌倒的护理干预措施。在判断病人处于摔倒、跌落的高危险状态时, 应将病人的情况及对策向家属说明, 必要时可依靠家属给予一定的协助。护理干预应注重分析各种导致病人跌倒的可能性, 如心脑血管疾病等导致脑部供血不足, 或因高龄视觉和感知功能的下降, 或因性格上的原因不愿意麻烦家人或护理人员而经常单独行动, 或因环境的防滑措施不利等, 并加以评估、宣传、指导。其中对其健康教育的内容应注重在个人疾病的认知及预防上。与住院病人第1次见面时, 护士应评估病人的跌倒高危险性, 如病人属于高危险性跌倒人群, 护士应采取适宜的预防跌倒措施以降低跌倒发生率。并在病室或病人床前或门上做标记, 以引起所有医院工作人员警惕, 建议对高龄、定向障碍、服用降压、降血糖、镇静、镇痛药以及排尿、排便频繁者应给予多加关注。

6.2 定时安全巡视

夜间协助拉起床档, 将物品收于柜内, 保持走道宽敞, 打开地灯;服安眠药后及时协助上床休息, 便器放于床旁, 以免药物引起头晕、步态不稳而跌倒;指导病人注意做到“三个半分钟”:醒过来不要马上起床, 在床上躺半分钟, 两腿下垂在床沿再坐半分钟, 站立半分钟后再行走。

6.3 做好环境与设施的保护性建设

6.3.1 重视环境设施建设

病室内有充足的光线, 地板随时保持清洁干燥;卫生间离地面160 cm~170 cm (视线范围内) 高度贴上“小心地滑”的警示牌;马桶旁边安装扶手等, 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点。堆放的物品尽量保持相对的固定, 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 避免物件阻塞通道。如病人腿脚不灵活可选择较低的床, 特别是行走不便者可用拐杖协助, 扶墙或扶床走动, 使身体有所依靠。

6.3.2 加强设施和环境安全的检查

病房设施、护栏、约束带、生活起居设施、职业防护设备要定期检查, 加大资金投入。在卫生间、开水间、病房增加防滑垫、地面修理平整。同时对意识不清、烦躁的老年病人加约束带。老年病房及老年人居室要有安全设施、报警装置, 夜间有地灯照明, 配备床档, 一旦跌倒要做详细检查[6], 老年病人的特殊检查治疗要专人负责。

6.4 加强教育, 改变观念, 提高自身素质

就护理人员来讲, 并不完全理解哪些护理行为更具关怀性, 哪些护理行为能提高病人安全性。强调主动服务意识, 反复提醒病人及陪护人员注意环境中的危险因素, 加强巡视[8]。

6.5 锻炼

锻炼对于预防跌倒非常重要, 坚持参加规律的体育锻炼能增强肌肉力量、柔韧性、平衡能力、步态稳定性、灵活性、减少反应时间, 从而减少跌倒的发生。如散步、慢跑、太极拳 (大量研究均证实太极拳对于预防跌倒的效果作用十分显著) 等, 尤其是对于那些曾经跌倒过的老年人在维持身体功能、预防再次发生跌倒作用显著[9,10]。护士在鼓励老年人参与锻炼以减少跌倒时应切记, 社会因素更容易影响老年人的参与。护士要充分认识影响参与的因素, 并对制定的锻炼计划进行充分的讨论, 讲清益处, 消除顾虑, 这样可使参与老年人日益增多。

6.6 重点监护

行动不便者需有人陪同方可离开, 危重病人需24 h陪护, 危重病人离开病房需护士陪同[11]。要求陪护人员不要长时间离开病人, 杜绝不请假外出;对生活不能自理者要重点监护。对高龄病人, 护士要及时、正确地评估, 适当限制活动范围, 判断病人的危险因素。与家属共同参与, 对其活动严密监管, 对好发疾病的病人应给予特殊的照顾。

6.7 健康教育及其他

让老年人了解跌倒的后果、危险因素以及预防措施, 尤其是那些有心脑血管疾病、骨、关节、肌肉疾病和视力、听力减退的老年人, 由于他们的平衡能力差、步态不稳, 是跌倒的高危人群, 加强对这些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尤为必要。跌倒所致损伤中危害最大的是髋部骨折, 尤对那些骨质疏松者危害更大, 有研究者建议对这些老年人应予以补充维生素D、钙制剂, 对绝经后妇女应进行激素替代疗法, 以降低跌倒造成的损伤。而且有研究发现, 在高危人群中每天摄入钙1 000 mg、维生素1 800 IU 可以减少跌倒的发生, 所以应该加强老年人日常饮食中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5]。

摘要:老年病人由于各种疾病影响、器官功能减退、感觉迟钝、行动迟缓, 加之住院期间环境的突然改变, 容易发生意外跌倒。就住院老年病人跌倒的危险因素评估及护理干预措施进行阐述。

干预评估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骨折术后患者186例, 按照入院手术后时间先后顺序, 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93例。其中干预组48例为男性患者, 45例为女性患者, 年龄在13~68岁, 平均年龄 (42.0±16.7) 岁, 上下肢骨折45例, 腰椎间盘突出26例, 颈椎骨折2例, 胸椎骨折5例, 人工髋关节置换3例, 骨折术后内固定取出12例。对照组46例为男性患者, 47例为女性患者, 年龄在15~73岁, 平均年龄 (42.4±16.8) 岁, 上下肢骨折48例, 腰椎间盘突出23例, 颈椎骨折1例, 胸椎骨折3例, 人工髋关节置换4例, 骨折术后内固定取出1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原因上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疼痛评估方法

1.2.1 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用10 cm长的量尺, 面对记录人员一侧有数字显示, 面对患者一侧无数字显示, 左端表示无痛, 右端表示剧痛, 量尺上有可活动的箭头指标, 让患者依据自己的疼痛程度将箭头放到相应位置, 记录人员记录该位置量尺读数。0为无痛, 将疼痛分为3度, 读数在1~3为轻度疼痛:可忍受, 能正常生活和睡眠;读数在4~6为中度疼痛:可影响睡眠, 需用止痛药;读数在7~9分为重度疼痛:影响睡眠, 需用麻醉止痛药;读数为10表示最严重的疼痛:严重影响睡眠, 伴有其他症状或被动体位。

1.2.2 一般情况监测评分

护理人员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方式、体位、面色、表情、出汗、局部肌肉的紧张度等进行综合, 由护理人员对患者疼痛程度做出评估, 分值越高说明疼痛越剧烈, 根据分值将疼痛分为轻中重度三度。

1.2.3 伤口程度评分

上下肢骨折术疼痛为轻度, 骨折术后内固定物取出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伤口疼痛为中度, 胸椎骨折、颈椎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伤口疼痛为重度。

1.2.4 疼痛分级

相信患者主诉, 全面评估疼痛、动态评估疼痛。患者为主的原则。将上述3种疼痛评估方法综合, 3种评估结果一致则认定为该级别疼痛, 3种评估其中两种结果一致可认定为该级别疼痛, 3种评估结果均不一致则以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的结果认定为该级别疼痛。于术后第一日和术后第三日评估。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基础护理, 干预组根据术后第一日疼痛级别结合患者自身疼痛阈值给予综合护理。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资料库, 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综合护理干预

2.1 基础护理

舒适是所有疼痛患者的主要需求。舒适可使患者身心疼痛减轻到最低程度。护理人员要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整洁、空气新鲜、温度及湿度适宜的病室环境。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 保证其充分的休息和睡眠。大多数骨折术后患者活动受限, 护理人员要加强基础护理, 满足患者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做好患者皮肤、口腔、呼吸道、泌尿道等系统的护理,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2 对症护理

止痛的方法有多种:药物性镇痛, 技术性镇痛, 患者自控止痛法, 物理止痛, 转移精神缓解疼痛, 以娱乐运动缓解疼痛, 在临床工作中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适宜的止痛方法。做好疼痛管理对疼痛控制有很大影响[1]。

2.3 心理护理

(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前提。护士在患者面前始终都要表现出语言大方得体, 举止端庄沉稳, 工作认真负责, 给患者以信任感和安全感[2]。 (2) 疏泄:主动热情关心患者, 抽一定时间陪伴患者, 倾听其诉说心中的焦虑, 并表示理解和同情, 消除其孤独感, 让其体会到他并不是孤立地承担。 (3) 安慰:安慰要恰到好处, 既强调有希望的方面, 又不能过于乐观, 帮助患者分析疼痛的反应, 通俗易懂地解释疼痛有关的生理心理问题。 (4) 暗示疗法:让患者认识到, 疼痛是机体与病魔作斗争而表现的保护性反应, 说明机体正处在调整状态, 只要打败病魔, 疼痛自然消失, 鼓励患者增强信心。 (5) 家属的心理护理:亲人的关心对患者至关重要。知道家属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 给患者以安慰、鼓励和支持, 使患者从精神上摆脱对疼痛的恐惧和害怕, 增强对生活的希望。

2.4 患者宣教

首先做好患者术前术后的教育, 术前教育患者如何描述疼痛, 向谁主诉疼痛, 以及有关缓解措施, 以消除患者担心术后使用止痛药成瘾的误区。其次, 术后教育患者积极配合使用止痛药镇痛, 让患者了解止痛药镇痛不仅可以改善切口组织的氧分压和血液供应,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还可减少发生因剧痛引起心血管、呼吸等生理功能紊乱现象,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缩短住院时间[3]。

3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后第1日和术后第3日的疼痛程度进行比较, 干预组的患者疼痛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疼痛程度 (均P<0.05) 。见表1。

4 结论

在骨科的临床护理工作中, 疼痛日益受到重视, 解除术后疼痛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不足。担心手术是否成功等心理因素、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教养的人对疼痛刺激的耐受性的个体差异因素[4], 都是诱发术后疼痛加剧的因素, 而这些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护理避免的。我们要关注患者疼痛的存在, 科学评估疼痛, 有效消除疼痛已成为疼痛处理原则。重视患者的疼痛, 科学、客观的处理疼痛, 迅速有效地控制疼痛, 对患者实行人性化服务、保证医疗护理安全, 使患者尽早康复。控制术后疼痛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内容, 疼痛护理效果的提高与护士具备镇痛知识密切相关, 在新的镇痛治疗模式下, 我们应该加强职业培训, 掌握控制疼痛的最新理念和方法, 使术后镇痛护理观念和技术不断更新。

参考文献

[1]李柳芬.疼痛管理在术后疼痛控制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6) :565-566.

[2]李平, 王杰.心理因素控制疼痛的作用[J].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8, 12 (8) :300.

[3]赵香梅.骨科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J].当代医学, 2008, 14 (20) :108-109.

干预评估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62例颈椎病患者作为观察目标, 所有病例完全符合颈椎病临床诊断标准[3]且经X线或CT确诊。其中男性患者87例, 女性患者75例, 患者年龄在30~68岁, 平均年龄 (52.5±1.5) 岁;病程3~15年, 平均病程 (6.5±1.2) 年。其中椎动脉型14例, 神经根型28例, 交感型45例, 脊髓型75例。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 (n=81) 和观察组 (n=81) 。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存在比较价值。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主要包括病情观察、颈椎病知识和注意事项宣教指导、日常饮食指导和运动锻炼等专科护理内容。观察组行中医护理干预, 主要内容为: (1) 情志护理:中医理论中, 情绪对机体功能的影响非常大, 做好情志护理十分有必要。颈椎病病程长, 再加上长期酸痛不适等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 使其出现焦虑不安、消极悲观等负性情绪, 甚至质疑治疗效果而不愿意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面对这种情况, 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之间保持科学有效的交流与沟通, 使其了解颈椎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和诱发因素, 提高其对中医护理的信任感, 介绍治疗效果良好的病例, 提升其治愈疾病的信心, 尽可能的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保持舒畅的情怀。 (2) 日常饮食起居护理:嘱患者选择阳光充足、温暖的居住环境, 做好颈部保暖。保证睡眠质量, 睡眠期间禁忌风寒刺激颈部, 可选择膏药外敷, 同时实施热炎痛贴敷;饮食方面要多吃桂圆、大枣、生姜、当归等, 肉类则以羊肉为主, 禁止生冷刺激性较大的食物;对患者进行穴位按摩, 选择合谷、曲池、风池、肩井穴等穴位, 通过揉、搓、推拿等予以按摩, 每次时间持续20 min, 每天1次。此外, 也可采用多功能艾灸仪温灸上述穴位和疼痛部位。 (3) 病因护理和康复锻炼:嘱患者在季节变化的时候一定要做好颈部保暖;对日常生活中不良睡姿、坐姿进行纠正, 控制低头动作的频率;间隔一段时间后对颈部进行相应的活动锻炼, 禁忌长时间维持同一动作;调节好枕头高度, 禁止过高, 以平卧位为主;尽量避免震动颈部或过度屈伸。坚持康复训练, 揉搓颈部, 以加快血液循环, 并加强及内部旋转训练和全身运动, 可选择慢跑、散步等运动方式, 根据身体耐受情况适当调节运动时间。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指标:采用VAS (视觉模拟评分法) 对2组患者上肢麻痛、颈痛、头痛等疼痛情况进行评定, 分值在0~10分, 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 疗效评定, 显效:临床症状 (上肢麻木、颈僵、头晕) 完全消失, CT和X线检查结果显示颈部活动能力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减轻, CT和X线检查结果显示颈部劳累后存在轻微不适感, 但活动能力正常;无效: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变, CT和X线检查发现颈部未恢复正常活动能力, 部分患者病情甚至明显加重[4]。

1.4 统计学方法:

VAS评分、治疗总有效率等所有涉及到的数据均采用SPSS20.0版本的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并分别以 (±s) 、 (%) 进行描述, 予以t检验和χ2检验, 以P<0.05表示组间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2组护理之后VA S评分情况:

观察组上肢麻痛VA S评分为 (0.55±0.52) 分, 颈部VAS评分为 (1.04±0.95) 分, 头部VAS评分为 (0.57±0.79) 分;对照组上肢麻痛VAS评分为 (0.79±0.73) 分, 颈部VAS评分为 (1.23±0.81) 分, 头部VAS评分为 (0.88±0.41) 分, 组间统计比较结果显示, 观察组护理后上述部位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比较2组临床护理效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3%, 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40例、38例、3例, 所占比例各为49.4%、46.9%、3.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84.0%, 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38例、30例、13例, 所占比例各为46.9%、37.0%、16.0%, 2组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之一, 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颈部酸痛、上肢麻木、颈部僵硬等, 病情严重者还会导致下肢痉挛、肌肉萎缩或者行走障碍。因为颈部存在很多神经, 手术危险性较高, 故临床以保守治疗方法为主, 但按摩、牵引和药物治疗等效果均比较一般。治疗颈椎病的关键在于缓解颈部不适, 提高治疗效率, 而治疗过程中同时辅助中医护理具有重要意义[5]。

中医护理主要从病因康复锻炼护理、日常饮食起居护理及情志护理等方面入手, 在“身心合一”辨证护理前提下, 帮助患者调节心理, 使其掌握自我保健的重要性, 积极配合治疗,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做好颈部保暖和日常饮食、运动等, 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改善生活质量, 缩短病情康复时间[6,7]。

由本组实验结果可知, 观察组总有效率及护理后颈、头、上肢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 组间差异明显 (P<0.05) 。这足以证明, 颈椎病患者采用中医护理干预有利于减轻疼痛程度, 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安全可行, 值得临床使用和积极推广。

摘要:目的 评估颈椎病患者的中医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62例颈椎病患者作为观察目标, 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 (n=81, 行常规护理) 和观察组 (n=81, 行中医护理干预) , 对2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上肢、颈、头等部位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明显 (P<0.05) ;2组总有效率相比, 对照组显著低于观察组, 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 颈椎病患者采用中医护理干预有利于减轻疼痛程度, 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安全可行, 值得临床使用和积极推广。

关键词:中医护理干预,颈椎病,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蔡丽莉.颈椎病患者采用中医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28) :3179-3180.

[2]曹文娟, 陈家骏, 吴美丽等.中医护理干预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 (15) :2394-2396.

[3]何笑霞.中医护理干预对颈椎病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 2013, 32 (15) :149-150.

[4]田玉英.颈椎病患者采用中医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连续型电子期刊) , 2015, 15 (72) :106-106.

[5]何雪飞, 杨柳.中医护理干预在社区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11 (6) :62-63.

[6]金艳芳.中医护理干预对颈椎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 11 (17) :138-139.

干预评估 篇9

【关键词】老年;跌倒危险因素;动态评估;早期干预

职业病病人是住院病人中的特殊群体,其特点是:老年患者多,住院时间长,合并症多,大多无陪护,因此,防跌倒等护理安全问题成为职业病科住院病人护理工作的重点,为此,对我院职业病科2012年1~ 12月收治存在跌倒危险的127例患者进行动态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早期护理干预,有效预防了患者跌倒不良事件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一般资料:2012年1~ 12月收治存在跌倒危险的127例患者中,男性107例;女性20例;年龄65—86岁(平均72、6±10、8)。在127例住院患者中有11例患者曾发生过跌倒,占8.6%;年龄均在70岁以上;其中尘肺8例(合并脑血管病5例、心血管病1例,呼吸衰竭2例),锰中毒1例,一氧化碳中毒后遗症1例,手臂震动病1例。

1.2 方法:本文对127例存在跌倒危险的患者,进行入院初评估和住院期间的动态评估,并对其中11例有跌倒史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归其跌倒原因:⑴年龄因素,⑵躯体移动障碍,⑶疾病药物因素,⑷环境因素等;针对跌倒危险因素采取早期护理干预措施。

2 动态评估:

2.1 初评估:全面评估,确立高危人群[1]。患者入院由责任护士接待患者,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通过与患者沟通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并根据“住院病人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表”内容对病人进行初评估。评估内容包括:①患者年龄,②精神认知,③生活自理能力;④是否服用降压、降糖、镇静等易引起头晕、体位性低血压、低血糖的药物;⑤是否有跌倒病史;⑥患者和家属对跌倒知识的认知程度;⑦患者有无合并症。根据评估的结果将127例患者确立为高危人群,并针对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护理干预。

2.2 动态评估:对入院初评确立的127例跌倒高危患者分别建立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表,入院24小时内评估一次,做好记录,班班交接,以后每周评估一次,做到在患者住院期间进行不同阶段的动态评估,即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用药情况进行随时评估。本文127例患者中有31例发生病情变化:(6例发生肺性脑病,7例合并脑梗塞,4例合并心肌梗塞,6例合并高血压,5例颈性眩晕,3例发生肺栓塞,);有79例患者分別应用降糖、降压、镇静药,责任护士针对病人病情变化、用药情况均进行再评分,做到随时评估记录,并给予及时有效护理干预措施。

3 护理干预:

3.1 耐心进行入院宣教,提高患者及家属跌倒安全防范意识。入院时,责任护士详细介绍病区环境,提醒患者及家属注意易引起跌倒的场所,如卫生间、开水间、楼梯等。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采取各项安全防护措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取得配合。并指导患者及家属做好自我保护,从患者的穿衣、行走、入厕、服药等各个细节进行宣教。如指导患者尽量不穿拖鞋、鞋底必须防滑;穿脱鞋、袜、裤子应坐着进行,避免单腿站立穿脱裤袜,衣裤避免过长以防走路时被绊倒;晚上尽量在床旁使用坐便器进行大小便,指导患者生活起居应做到3个30秒以预防跌倒的发生,即醒后30秒再起床,起床30秒后再站立。站立30秒后再行走[2]。做到用药安全,尤其是安眠、降糖、降压药,服药后最好卧床休息,起床必须十分小心,以防跌倒。对活动不便,易跌倒的老年患者建议使用助行器及家属陪护。

3.2 跌倒高危患者,床头悬挂防跌倒标识。

3.3 提供舒适安全的住院诊疗环境。

3.4 预防药物不良反应。护士按医嘱正确给药,用药前应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 并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如需眼药进行治疗的老年患者, 点眼时让病人卧床,点眼后不要立即起床,服用镇静、安眠药的老年人最好上床后服用,以防药物在患者上床前起作用而引起跌倒;对使用扩张血管、降压药的病人应严密观察药物的各种不良反应,特别注意防治体位性低血压,如血压偏低者,指导其卧床休息,给予必要的处理,并随时监测血压变化。

3.5 适当进行康复功能锻炼。功能锻炼是职业病人康复的有利手段,如:呼吸操锻炼尘肺病人肺功能,合并脑血管病的病人,指导肢体功能锻炼等;

3.6 有效沟通及心理指导,消除患者对自理能力的低估和高估。部分老年患者因曾经跌倒而对做某种运动失去信心,易产生焦虑、沮丧、自卑等负性心理,这样不仅增加了跌倒的危险性,而且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针对其不良心理状态,护士要耐心做好安慰解释工作,在心理上给予疏导和鼓励、帮助患者重建信心。

3.7 制定患者跌倒的应急预案及上报流程。患者一旦跌倒,护士能够按照流程要求,及时对患者进行评估、抢救、处置和规范上报,减少了不必要纠纷的发生,患者也能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置,最大限度的减少由跌倒给患者带来的伤害。

4 结果

4.1 提高了职业病老年患者防跌倒的依从性,减少了跌倒的发生。通过对老年患者跌倒高危因素进行动态评估,制定个性化护理措施进行早期干预,并且患者对防跌倒措施能够自觉接受和执行,从而减少了跌倒的发生。我院职业病科从2012年开始对老年住院患者实施跌倒危险因素动态评估,并采取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干预,跌倒发生率大大降低,由2011年3例跌倒不良事件,降到2012年无跌倒不良事件发生。

4.2 提高了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我院职业病科2011年1例老年患者因跌倒导致股骨颈骨折引起患者的投诉和不满,自从实施个体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以来,127例跌倒高危患者中有99.5%患者不同程度地掌握了跌倒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住院期间无跌倒情况发生,患者及家属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为99、7%。确保了老年患者自身的安全。

5 讨论

跌倒护理重在预防。结果表明,做好跌倒高危患者动态评估,并针对性从多方面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使患者能不同程度掌握跌倒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相应的知识和预防措施,改变其认知行为,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降低了跌倒的发生率,提高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德先,罗义云,老年住院患者危险因素与护理干预.辽宁医学杂志2010年第24卷第3期

[2] 丁浩,王华芬,老年人功能性便秘的相关理论及饮食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8,7(7):494-495.

作者简介:

干预评估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2年4月-2014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病人65例(实验组),当中,男性病人43例,女性病人22例。年龄在58-81岁,平均年龄为(68.2±9.1)岁。当中,疾病类型包括有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以及其他相关疾病,它们依次为23例、14例、18例、10例。65例病人全部排除因为神经衰弱以及疼痛导致睡眠障碍的心血管病老年病人;抽取同一时间的来我院进行身体检查的健康人群,当中,男性病人42例,女性病人23例。年龄在59-85岁,平均年龄为(67.3±8.6)岁。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方法

1.2.1 睡眠质量评估

采取PQS(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对心血管疾病老年病人的睡眠质量给予全面评估[2],其中有睡眠障碍、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潜伏期、睡眠药物以及日间功能,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人群给予评分。

1.2.2 临床护理方法

(1)心理护理。心血管疾病的老年病人因为生活环境的相对变化,病房当中的噪声以及同个病房当中的病人日常生活习惯存在不同等也许会对病人睡眠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临床护士必须要积极主动的和病人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并且对影响心血管疾病老年病人的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有一个明确的掌握。除此之外,医院和科室还要为病人营造一个舒适的病房环境,使病人能够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使不良情绪给予完全消除。

(2)睡觉准备护理。在病人睡觉之前,要适当听一些轻柔音乐、阅读书刊、喝杯热牛奶以及采取热水泡脚等,另外,避免不良刺激,使病人的睡眠质量得到改善。

(3)行为干预。临床护理人员要正确指导病人养成一个良好的睡眠习惯,并且为病人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作息制度表,准时起床和睡觉,使白天的睡眠时间明显缩短。

(4)使用药物护理。临床护理人员要详细询问病人服用药物的相关信息,明确掌握病人采取的药物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可以适当采取催眠药物以及苯二氮卓类药物,谨慎采取镇静药物,正确指导病人使用药物,以免因为药物的因素对病人睡眠质量带来不必要的影响。

1.3 临床观察指标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为0-18分,其中优:6分以下;良:6-12分;差:12分以上,参考病人的睡眠时间、睡眠药物、睡眠障碍、睡眠效率、睡眠潜伏期以及日间功能,每一项分值在0-3分[3]。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分析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人群睡眠质量对比

采取PQS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给予对比分析,实验组病人的睡眠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详见表1。

2.2 临床护理之前、以后心血管疾病老年病人的睡眠质量改善情况对比

实验组病人采取临床护理干预以后,睡眠治疗明显优于临床护理干预之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详见表2。

3 讨论

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病人大部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质量较差问题,通过合理、有效的评估方法对病人睡眠治疗给予全面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具有非常好的内部一致性,再次测量信度、构想效度以及实证效度,对健康人群和病人的判定有非常高的特异性以及敏感性[4]。本文临床结果显示,实验组病人的睡眠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病人睡眠质量较差会造成儿茶酚胺分泌明显增加,从而使血压明显增高、呼吸频率及血管收缩明显增加,对病人预后带来非常大的不良影响。还有相关临床报道表明[5],睡眠质量较差的病人病死率显著高于正常老年人群,所以,必须采取相对应的护理模式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根据相关临床报道表明[6],心血管病的老年病人采取相对应的临床护理干预,可以使病人睡眠质量明显改善。本文笔者主要对病人实施心理护理、睡觉之前护理、行为干预以及使用药物护理,临床结果显示,实验组病人采取临床护理干预以后,睡眠治疗明显优于临床护理干预之前(P<0.05),和上述相关临床报道相一致。可是由于本文病例数较少,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总而言之,患有心血管病的老年人大部分都存在睡眠质量相对较差的问题,采取相对应的临床护理干预以后,可以使老年心血管病病人的睡眠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在临床当中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秋歌.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睡眠质量评估及护理干预[J].中国卫生产业,2012,34(2):62.

[2]吴惠晓.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睡眠质量评估及护理干预[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4):525-526.

[3]李秀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0,20(18):2162-2166.

[4]Manabe K,M atsui T,Yamaya M,et a1.Sleep patterns and mortality among elderly patients in a geriatric hospiml[J].Gerontology,2010,46(6):318-322.

[5]董晓红,王友荟,王智群.心血管内科老年住院病人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调查[J].护理研究,2012,28(2):2562-2564.

上一篇:描写在写作中的作用下一篇:铁路运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