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心理健康

2024-06-04

数学课堂教学心理健康(精选12篇)

数学课堂教学心理健康 篇1

课堂教学是学生的主要活动,课堂是学生最重要方面,若能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重视教师备课

作为数学教师应该认识到:一堂好课,不仅包括知识传授的广泛程度与学生的掌握程度,还应包括师生在课中积极情绪体验的状况;知识技能兴趣的培养;习惯培养、问题纠正、动手能力以及参与意识的培养。教师更应努力把握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中来。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在备课时,要以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样的反应,学生需要什么为中心来设计教案,要带着新的眼光和思路认真研究教材,要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挖掘出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二、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学生行为

情绪影响人的行为,具有传染性,而教师的情绪更有感染力。教师本身的情绪状态可以产生共鸣作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在课堂中形成某种心理气氛。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倾注积极的情感,用真诚和爱感染打动学生,让他们伴随着丰富、快乐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过程。因此,教师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烦恼、痛苦、悲伤等情绪,都不要把它带到课堂教学中。

三、融洽的师生关系影响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创设教育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自己真诚的情感与学生交往,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下,学生才能最有效地学习,才能最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可见课堂人际关系中,师生关系直接影响数学课堂心理气氛,影响学生智力发挥、创新能力发展。和谐的师生情感会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亲切感、信任感。所以,教师要学会低下身子和学生交流互动,用亲切的微笑和话语传递情感信息,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可接纳的课堂心理氛围,创设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

融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不仅仅是好学生的呼应,也不是靠教师在讲台上精彩演讲,而是靠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耐心地创造机会鼓励学困生,带领他们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在课堂中形成“互帮互学,团结合作,和谐竞争”的生生关系。

四、激发课堂中的问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有意识地将学生不良的心理状态扼杀在萌芽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表情、目光、动作、姿势,积极地给学生提供一个友善的能使学生产生归属感的课堂环境。教师要努力地把问题交给学生解决。希尔伯特有句名言:问题是数学的灵魂。在数学中概念、定理、公式及法则等虽然都是重要的,但与问题相比其重要还不居首位,概念、定理、公式及法则等所构成的理论是数学思维的结果,而问题才是思维的开始,在数学中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引起思维。学生思维是否活跃,除了与他们对学习某知识的目的、兴趣等有关外,主要取决于他们解决问题的需要。教学中教师若能给学生创设存在问题和发现问题的情景,就能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才能让每位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

五、注重课堂数学在学生评价时的心理健康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口头评价。教师的口头评价对学生有很好的激励作用。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当我引领全班同学在探究“圆内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也相等”时,刘昌同学举手补充说:“老师,我认为缺一个条件,应该是在同一个圆内或是在圆相等时,才有这种特征,如果圆不相同,直径和半径是无法谈论长短的。”听了这句话,我立即表扬:“咱们班刘昌同学在探究数学知识方面是最严谨的!学习数学就需要有这种严谨的、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简单的一句及时评价,让他在这节课的学习非常努力,使他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这个孩子一节课从头到尾都充满了激情,原因就在于老师对他的一句及时性的评价,学生在教师的赞赏声中建立了自信,教师的评价帮助学生体验和享受了成功。所以我认为,应该通过评价加以肯定,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正如赞可夫所说:“好的课堂教学,要有幽默、要有笑声……”因此,教师的评价不妨风趣一点,在不损伤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纠正知识上和习惯上的错误,能化解学生的心理困境,同时使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如果学生怀着不安甚至对立的情绪上课,即使教学过程设计得再好,学生也很难参与进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教师的每一句赞语、每一次表扬,对学生都是一种激励。尤其是使学困生在“表扬→努力→成功→自信→再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功”这样的过程中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不断萌发上进的心理,树立对学习的信心。

健康的学习氛围,可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取得学习成功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教师绝不能停留在单纯的学会数学知识的层面上,也不可能只满足数学考分的“成绩”上。教师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儿,全面的教育思想观念,切实得做到数学教学“面向全体”使人人都能学好数学,人人都能在积极心理氛围下得到稳步提高。杜甫说的好春雨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数学课堂教学心理健康 篇2

(学习资料)

健康的心理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品质、开发非智力和获取众多信息的基础。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又蕴含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身体素质、心理品质的因素。尤其是结合当今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培养目标,我们只有抓住教育教学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这条关键教育思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习的心理状态,最有效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一、创设积极的课堂学习心理氛围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他的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感化教育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学习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因此良好课堂学习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

1、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学生尊重老师和敬仰教师,可以形成积极向上、愉快、活跃、和谐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因此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我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以适应学生日益扩大的信息面、学生的独立性和日益增强的成人感的需要。如微笑地走进教室,微笑地上课;当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提出问题有困难时,老师适时地微笑可以减轻或者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时时用自己的良好形象和威信感化学生,给全班学生以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

2、公正评价,合理期望。教育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会使学生越来越差。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只有当教师采取恰当的方式,准确把握、合理评价每位学生,才可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因此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努力取得最佳成绩。特别是在课堂学习中注重避免使用“你听我说”、“我告诉你”之类的命令式、灌输式的口吻,而坚持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说话,例如:“请您继续讲”、“你的分析是不是这样”、“请听听我的想法”、“我想作一点补充”、“如果这样说是不是更全面”等。教师这样有意或无意地在教学中改变语言的表述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提供勇于尝试的表现机会

曾经有人对孩子做了一个调查:当你遇到失败或犯了某个错误时你会产生怎样的反应?结果,大多数学生说:首先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不幸,否定自己。也就是说,中小学生在困难面前容易动摇的是自信心。跨出自信的第一步当然是勇于尝试。因为自信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自信是建立在勇于尝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与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勇于尝试的表现机会。

【案例】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课时(片段——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与学生如此互动生成:

师:刚才你们是根据求比值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我这儿还有一种方法,而且这种方法还挺快,你们想知道吗?

生:老师,你先别说答案,让我们自己想想看。师:好,老师也希望你们能自己找出来,可以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合作完成。你只要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说错也是值得表扬的。

(教室里十分安静,有的在计算,有的在冥思苦想。不一会儿,就有学生露出惊喜的表情,并转身与小组内同学交流……)

生1:我们发现…… 生2:我们发现……

师:我也发现一个比例就和你们发现的不一样。随手在黑板上写4∶5=5∶6。

生:老师,你举的例子是错误的……

师:你们真是太会学习了,太细心了,我也要向你们学习。

生:真诚地笑了……

给学生一个机会,给学生提供这样一种勇于尝试的可能,使学生能从容地对待失败和他人的不认同。有了这种自信心的支持,学生能够确立自己的目标并向目标迈进,在学习上往往会取得更好的进步。

三、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

用系统论的观点看,任何系统只有开放,系统才能有序。因此,教学中我们应拓宽数学课堂教学领域,开放教学过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赖以存在的大背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的广泛联系。现代教育观强调,每个学生都可以学习数学,而且认为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可以得到不同的发展。也就是说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只有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才能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案例】教学“多位数乘一位数”时,我让同学们课前调查自己喜欢的体育用品的价格,课上利用调查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体育用品 篮球 足球 羽毛球拍 乒乓球拍 价格(元)75 83 45 22

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学会合作是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合作精神是未来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数学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径。

【案例】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组织了这样的教学活动:“大家已经知道了很多分数,现在给大家提供几种材料,你能动手分分,用分数来表示吗?好,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材料,小组合作,看看哪个小组得到的分数多。”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多分数。有的把一个苹果、一条线段平均分成了4份、8份、10份,其中的一份分别用分数 来表示;其中三份分别用 来表示。有的把8面小旗平均分成2份、4份,其中的一份分别是,在这里把8面小旗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是2面,用 表示时学生产生了疑问,在全班讨论的基础上学生明白了:这里是把8面小旗看成了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2面是其中的一份,所以用 来表示。这就是合作的结果,合作的魅力。

在数学教学中利用这种互帮、互教、互学、团结合作的形式,能促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学会协作,养成良好的性格,并能恰当地认识和处理自己与周围人际间的关系,保持个人与环境的协调,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学会与人交往,从而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心理困扰就是所谓的心理“碰钉子”,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消极反应。

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有以下几种:来自学习活动的困扰;来自与同伴交往的困扰;来自老师的困扰;来自自我实现受挫的困扰。因此,化解学生学习活动的困扰,所有的困扰都将得以有效化解。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来自于学习活动困扰的现象比较多见,尤其是五、六年级,一旦碰到不会做的题目就显得面目憔悴。作为教师,必须首先弄清“困扰”在哪里:是上课不听造成的还是听了也不懂。课堂上,尽量给学生安排充分的“小组合作”的时间,让他们有足够的机会与同伴交往,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也改善了同伴间的关系,形成一定的合力。对于听了也不懂的孩子特别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好,不让他再雪上加霜。应多鼓励,比如:来,我来教你。老师也觉得这道题很难。你已经做出一步,很不错了……无论如何,化解学生学习活动的困扰最关键的一点还是爱与尊重。

数学课堂教学心理健康 篇3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氛围 驾驭课堂能力 数学史学知识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要求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解析各学科教材中的心理因素,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数学教学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若能在教学过程中巧妙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将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方面。

一、数学知识的传授者——教师要有创新、先进的教学理念

如何在课堂教学组织中,既要传播好知识技能又要培育良好的德育情操和心理健康的渗透,完全取决于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

1.教师要跟上时代发展,时时更新课堂教学观。

一堂好课,除了知识的传授与被掌握外,还包括师生在课堂中积极情绪的体验和课堂活跃氛围的向上性,包括学生在这堂课中习惯的培养与问题的纠正,以及其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合作意识等各方面的培养与提高。只有有了这样新兴的课堂教学观,课堂教学才能算是完美的,才能使健康教育有意义、有价值。

2.教师在备课中要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

教师在备课不仅要备知识点与教学环节,还要结合学生特点挖掘出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如在高二数学教学指数函数的应用时,我们就可以计算:

1.01的365次方等于37.8;

0.99的365次方等于0.03;

若:365次方代表一年的365天;

1代表我们一天的努力;

1.01表示我们每天都多做0.01;

0.99表示我们每天少做0.01;

365天后……

一个增长到了37.8,另一个减少到0.03;

可见:每天多做那么一点点,积少成多,就会带来巨大的飞跃!

每天少做那么一点点,而结果却……

看看吧:

37.8÷0.03≈1260

针对高中生不能持之以恒、急于求成的问题,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心理进行教育和引导。

3.教师要挖掘教材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

数学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以介绍本单元中的数学知识史、相应的数学知识等内容,同时也包含了许多数学哲理,充分利用阅读材料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借“题”发挥,学生对数学更喜爱了,感到学习数学“真正”有用了,才会喜欢学,才会去学。

二、在数学课堂中渗透心理教育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忽视任何一方的活动,教育均不可能教研专区全新登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学生视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育过程成为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1.营造和谐互动的课堂心理氛围。

和谐互动的心理氛围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将产生深远影响。

2.课堂教学中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积极创造条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结合丰富的趣味数学游戏和数学史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而不是“讲”满那一堂课;例如,再讲方程时,我们完全可以花费十分钟的时间玩这个有趣的数学游戏引入课题:关于年龄的秘密——

[1].首先,随意挑一个数字(0.1.2.3.4.5.6.7.8.9);[2].把这个数字乘上2;[3].然后加上5;[4].再乘以50;[5].把得到的数目加上1764;[6].最后一个步骤,用这个数目减去你出生的那一年。现在,你会有一个三位数的数字。

第一位数字是你一开始选择的数目,接下来的两位数,就是你的年龄,真的如此吗?最后让同学看看结果:

(x×2+5)50+1764=100x+250+1764=(100x+2014)-1978

不得惊叹方程的神奇了吧!

在这样的环境下,在讲解方程的应用,效果相信一定不错吧!这样让学生产生愉快、浓厚的兴趣后,再来学习。

(2)创设教学情境,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学导入过程中通过实物、幻灯、录音、课件等现代教学技术创设情境,把学生完全带入具体、生动、形象的数学学习情境中,把学生的智力、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连续不断启发下有效进行数学学习。

三、充分重视数学教学活动课的开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数学活动课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而对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数学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同时也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时机。

1.在数学课中可以利用一些“探究性活动”开展活动。通过探究的失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锻炼学生的心理。例如:让学生模仿上面的趣味数学活动探究下面的这个问题:魔术师说:“只要告诉我一个数,我便知道你的鞋子大小和年龄。将自己的鞋子尺码数(要整数)乘以2,再加上39,然后乘以50,再加上64,最后减去自己的年龄。”

某同学听后迅速地计算着,他鞋码25,1983年生,按要求计算是:

(25×2+39)×50+64-1983=2523

他将这个数报出后,魔术师立即告诉他:今年23岁,鞋码25,接着一些人纷纷报出计算结果,魔术师一一猜中,无一失误。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这样,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既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又感受到了数学的神奇;既学到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学习数学的情趣,何乐而不为?

2.在数学课中可以开展数学知识讲座、趣味数学知识介绍、数学游戏等,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再感到数学枯燥无味。如:趣味数学中,有“奇妙的9”、“兔子、狗、马跑步”问题、“蜗牛爬井”问题、“钟面路程”问题等。教师要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生活中的数学、趣味数学,那将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不再乏味、不再枯燥;学生的学习也不再会感到太难,真正使数学课堂有激情地“活跃”起来。

总之,数学能使学生从数学的内容、数学的方法、数学的思想等方面潜移默化感受规则、责任、创新、诚信、严谨,以及敢于正视失败的心理品质,数学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关心学生心灵,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教育,我们要以独特的个性发挥和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参考文献:

[1]汪航.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模型建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刘正理.对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几点反思[J].数学教育学报,2004(02).

数学课堂教学心理健康 篇4

一、以适当的数学史为契机, 激发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在数学教材中, 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在教学中有机地利用它们, 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教育, 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数学的“杨辉三角”内容, 如能联想到南宋著名的数学家杨辉, 不是轻描淡写地把“杨辉三角”的内容讲清楚, 而是加以扩展, 讲讲与“杨辉三角”相关的数学史, 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还能激励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激发学生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以学业综合评价波动的客观分析为主要措施, 渗透心理挫折教育

心理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所要达到的目标受到障碍时, 因无法扫除障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人生的道路都可能遇到挫折, 战胜一切挫折, 才能给人生画上完美的句号。挫折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

高中数学的学习中, 容易使学生遭遇挫折的主要方面有:

1. 学业综合评价的波动, 达不到理想的要求, 特别是一次考

试成绩下滑, 造成心理上的悲观、失望, 从而消极学习, 下滑速度更快。

2. 遇到难题解答不出, 造成心理烦躁, 甚至放弃对学习的追求。

解答难题造成的心理挫折, 最有效的方法是给予学生学习上的帮助, 指导遇挫学生解决一些数学方面的难题, 让学生领略成功者的快乐, 推动心理健康发展。

三、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为突破口, 促使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即对影响学习的智力因素给予指导, 如指导学生如何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创造等。

对学生学习过程给予指导, 如指导学生制订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计划,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遵循学习规律和学习原则, 指导学生掌握预习、听课、记课堂笔记、复习和做作业的方法, 指导学生课外自学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工具书查找、积累资料的方法等。及时指导学生进行心理调节, 主要是对影响学习非智力因素的调节方法的指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克服厌学情绪, 增强学习信心;如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增强学习毅力, 如何培养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四、以围绕过程与方法的良好气氛, 营造心理健康发展的阵地

数学课堂的学习气氛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 制约着课堂学习的效率。我们要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 从而达到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想象丰富。教师要成为良好课堂气氛的创设者和维护者, 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 尽可能多地使师生之间产生共鸣。

如, 等差数列{an}前10项的和是310, 前20项的和是1220, 由这些条件能确定这个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吗?教师引导学生将本题变为求前30项的和应怎样解答?放手让学生去思考, 去探索。问题给出, 学生的探索热情被激发起来了, 立即投入到探索中去, 学生给出了如下解法:

生1:由结果Sn=3n2+n将n换为30得S30=2730

师:好!抓住了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这是学习数列要体会的思想方法。

生2:设Sn=An2+Bn, 则求得:A=3, B=1, 所以S30=2730

师:抓住了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本质特征, 这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有关问题的处理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这个问题能不能运用其他方法求解?学生给出了解法。

生3:∵S10=a1+a2+…+a10

S20-S10=a11+a12+…+a20=S10+10d

S30-S20=a21+a22+…+a30=S20-S10+10d=S20-S10-S10

∴S30=3× (1220-310) =2730

师:灵活运用了等差数列的性质及另一求和公式, 构思精巧, 有的学生在其启发下, 给出另一种解法。

生4:可证S10, S20-S10, S30-S20成等差数列,

∴2 (S20-S10) =S10+S30-S20

把S10=310, S20=1220代入解得S30=2730。

师:好!此法反映了等差数列的性质, 能否探讨出更一般的结论?此时学生们探索问题的热情愈发高涨, 大家积极思考。

生5:若数列{an}是等差数列, 那么Sk, S2k-Sk, S3k-S2k成等差数列。

师:棒极了!用这一方法处理有关问题简洁而明快。

学生的本性是积极的, 但一次受挫的心理因素而导致怕出错, 不敢回答问题, 长期的习惯形成了不积极思维。所以教师应围绕过程与方法的良好气氛, 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善于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到闪光点, 给予积极肯定, 营造心理健康发展的阵地。

五、创设成功情境, 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素质

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看, 成功体验是学习效果的一种正反馈, 是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核心要素。“小成功是大成功之母”, 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 为每个学生创设经过努力能达到的成功情境, 而且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 以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学习动力。

高中数学的学习阶段有各种大小型考试, 有些学生存在着考试焦虑, 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 影响考试前的复习, 也会形成应试中的紧张、焦急、恐惧心理, 影响考试的正常发挥。

对此, 我们要重视考试前的心理辅导, 培养良好的心理。在平常的小考中, 通过一些话语, 故意给学生制造紧张的气氛, 紧张之后又营造宽松的氛围,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面对一些大型考试, 考前的辅导与放松教育也必不可少, 面对数学高考模式的试卷, 考试前先科学分析自己答卷的可能情况,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在考试中, 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 要善于抛弃一些难题, 12道选择题, 遇到1~2个不会做是正常情况, 6个解答大题, 后3题的第二问可能被卡住, 也不要慌张。只有正确认识, 消除思想上的顾虑, 增强自信, 在考场上才会提高记忆和思维的效率, 超常发挥自己的水平, 考出理想的成绩。

总之, 让我们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对待心理健康教育, 自觉主动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 结合教学内容和形式, 适时进行心理辅导,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增强课堂学习活动的效果,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健康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岑国桢.中学教育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12) .

数学课堂教学心理健康 篇5

润物细无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尝试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豪感,自信心、毅力、合作能力、竞争意识、务实品质,让学生初步具有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良好心理素质.

作 者:余小文 作者单位:杭州二中教育集团,杭州江南实验学校,浙江杭州,310052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12)分类号:G633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心理健康的研究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信;启发

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更是一门艺术,蕴含着无数的思想与情感。教师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极大地增强数学课堂的活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投入,从而进一步锻炼自己的能力。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切实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增强教学效果。

一、学生的不良心理分析

1.不自信

通过日常教学中的观察与分析可以发现有许多学生都有着或轻或重的不自信心理,这一般在学习能力较差、文化成绩不好的学生身上有较多的体现。这些学生由于自己的成绩不好,在长时间的学习中逐渐产生了不自信的负面心理,他们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往往看不到自身的优点与长处,只把目光集中于不好的一面,给自己增加了过多的心理负担,总是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小学生正处在心理不成熟的发展阶段,总是喜欢表现自我,想要在他人面前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得到老师与父母的奖励和认可。具有这种心理的、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就会在表现这一方面受到阻碍,他们总是过于担心会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嘲笑,变得越来越不自信。

2.厌学

教师的职责远远超过了“传道授业解惑”,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还要不时地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懂得如何去学习。每一位老师在教授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碰到一些在学习过程中不是很顺利的学生,他们由于家庭背景、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在学习上表现得非常吃力,几乎没有感受过学习的喜悦。这样一来,与周围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相比,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从而无法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长此以往,必然会不自觉地出现厌学心理。

二、心理教育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人无完人,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即使是不擅长学习的学生,在学习上没有突出的优势,但在其他方面也会有自己的亮点。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常常遇到困难的学生有时候会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如鱼得水。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不要一味地指责学

生,要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处理数学问题。也许刚开始的时候学生还无法正确完整地做出一道题,教师此时就要不断引导,不断鼓励学生坚持下去,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提供动力。学生一旦明确了学习目标,就会迸发出极大的激情,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适时启发学生

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大多都会选取提问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老师的提问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类学生对于老师的提问往往存有芥蒂,就算完全有能力回答出来也会由于担心自己回答得不好,表达能力不过关而放弃。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让他们“心中有底”,从而在回答问题之前充满自信,进而去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例如,在学习圆的时候,教师可以有梯度地进行教学。先与学生共同探讨圆的基本性质,然后再让学生思考一下生活中的什么物件是圆的,之后可以进一步提问这些物件为什么会被设计成圆的,期间全班学生可以自行组成数个小组来进行探讨,之后各个小组成员选出代表阐述本组的谈论结果。

最后,在学生发表完自己小组的意见之后,教师再对学生的发言做出评价与总结。如此一来,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较之传统的教学模式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3.生活与课堂相結合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科目,生活是数学不断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可将现实生活引入小学数学课堂,引起学生好奇的心理,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例如,在学习圆周长时可以模拟这样的场景:学校组织运动会,在赛跑项目中有两条路线,一是圆形的跑步路线,二是正方形的跑步路线,两名学生同时起跑,哪一位学生会赢得最终的胜利。学生根据这个情境进行思考,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向学生演示比赛的全过程,让学生对于这场比赛的公正性做出评判。学生在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就会了解到本节课的知识点,因此就会自然而然地带着对圆周长求法的好奇心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中去。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在思考采取何种方式提高教学效

率、完成教学目标的方法时可以采用心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将心理健康渗入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我,摒弃不自信的负面学习情绪,自发地去学习数学;消除厌学的不良心理,发现数学的内在美,真真正正地在学习小学数学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让学生以积极阳光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为他们将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

基础。

参考文献:

[1]林美.让小学数学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联袂而行[J].成才之路,2011(8).

[2]陈立萍.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11).

小学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篇7

一、优化课堂结构,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 创设良好情境, 构建和谐课堂

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环境中, 学生才有可能放松心情。教师平易近人, 信任、理解学生, 学生也会尊重、爱戴教师, 在平等互敬的前提下, 才有可能形成一种积极向上、愉快、活泼、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这样的氛围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健康心理, 满足学生独立感与成人感的需要, 从而使学生产生乐学、爱学的良好学习情感。

2. 多元互动, 多维评价,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1) 师生平等对话、共同多维评价, 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信任。对他们寄予更高的期望, 投入更大的热情, 更加信任、鼓励他们。多用真诚的、针对性强的、鼓励性的语言, 从不同角度去真诚地审视学生、评价学生, 让孩子们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和期望, 从而自信心得到增强, 因而更努力, 进步得更快。

(2) 用放大镜从“待优生”身上找优点, 找值得肯定的闪光点。多给他们真诚的关爱, 将我们全部的爱都倾注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实施分层施教,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确定不同的要求, 对他们的也许不是很完美的回答给予真诚的肯定。对于那些被别人视为“差生”的学生身上的任何缺点, 我们都能一分为二, 从中找出一些“闪光点”而加以肯定, 使学生从心理上将老师视为朋友, 能够心悦诚服地听从老师的劝勉, 同时也从教师的劝勉中找回自信心, 这样的课堂就一定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对于小学生来说, 当他的学习目的尚不明确的时候, 为关爱自己的教师而学往往会成为他们的一种学习动力。

二、用足用好文本,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 教材内容中的人文教育思想要分类用好

数学的内容更多地倾向于理性化的知识, 人文性相对要少一些。然而, 我们仍能从中发现许多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容。数与代数一类的课, 我们主要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计算、估算能力;综合实践应用较多的课, 我们可以让学生主动探索, 体验一下自己发现结论的喜悦与自豪感;图形认识一类的课, 我们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能力;统计与概率方面的课, 我们可以增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学会学以致用。比如在教学《移多补少使两数同样多的应用题》这一内容, 我们就可以很自然地渗透公平性, 平等互利等思想, 培养学生平和的心态;又如不少应用题中大量出现国民生产总值、原煤产量、人均年收入等信息, 通过这些信息, 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 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2. 用足文本中的注释及插图

如《圆的周长》这一课注释中有关祖冲之的这一知识, 当学生通过小组合作, 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点, 再阅读课后注释关于祖冲之的一些知识, 学生一方面会觉得自己的发现居然和伟大的数学家的发现一致, 有一种“我其实也能成为数学家”的喜悦感;另一方面, 祖冲之的发现比国外的数学家的发现要早1000多年, 作为一个中国人, 自豪感油然而生, 能体验作为中国人的优越感。小小的一个课后注释, 引起了学生如此大的反响, 那么, 课本中还有许多的小知识、新信息、鼓励性强而又深受学生喜爱的插图, 只要处理得当, 相信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三、开展数学活动,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 学生授课制

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备课思路, 挑选一些比较浅显易懂的内容, 让学生毛遂自荐到讲台前当一回老师。学生既过了一把“老师瘾”, 让自己站在老师的角度体会老师的酸甜苦辣, 又增加胆识, 满足成就感, 还能让学生明白机会是稍纵即逝的, 机会只给那些勇于把握、有胆有识、有魄力的人。

2. 课堂辩论赛

数学课堂教学心理健康 篇8

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它是揭示自然规律的课程,但其方法论和思维训练的功能,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也是有重要作用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实践着,理解、赏识、激励学生,就是说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的过程中,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感所想,捕捉、分析、把握学生的内心需求。课堂上当教师以简便的方法做完题,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更简便的方法”时,老师应理解尊重和鼓励学生强烈的再现欲和敢于突破创新的精神,把握学生渴望成功的内心需求。而不应因为自己的尊严受到威胁而打击学生,抹杀这一创新精神。当差生高高地举起手时,教师应该把握他们渴望被关爱、关注的心理,通过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当今世界科学突飞猛进,随着时代的进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已经成为培养新世纪人才不可缺少的一项要求。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喜欢在轻松、愉快、无忧无虑的情境中学习,情绪越好效果越佳。如果学生学习压力大、精神受压抑,思想有负担,就会出现心理成长延迟现象,思维迟钝、思路堵塞,影响吸收知识和信息,更谈不上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尊重、理解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环境,以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创造力。

一、课堂上允许学生“接话茬”

“接话茬”按传统观念来说,是不尊重别人。但是到了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需要的不再是“小绵羊”,而是具有创造个性的小主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儿童的创造潜能,就要打破传统观念,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比如在我们的课堂练习中,经常有一些学生提前用了新课当中的做题方法,我会认为这个问题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他的思维超前了,而且他没有举手、没经过我的允许就说话。这时,我若是为此当着全班同学和领导的面批评他,毫无疑问会严重打击他的积极性,丢了他的“面子”,使他下不来台。于是,我调整了预定计划,我们为何不就着他的话直接引出今天的课呢?“这位同学肯动脑筋非常棒,提出的问题很有思考价值,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他提出的问题!”看得出来,这个学生对此感到有些受宠若惊,接着认真地投入到探究之中了。在我平时的听课中,也有很多老师都用到了这种方法,课后领导评课时对这种处理方法也表示赞同,而那个孩子当天的作业做得特别好,我想一定是我的话在滋润着他吧!“先举手,再发言”这是我们过去课堂上常用的要求,学生得到允许后再说,不少孩子就把要说的忘记了,这对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有一定得阻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事实证明学生“接下茬”并不是坏事,反而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个性品质,更能点燃他们创新的火花。

二、课堂上允许学生反驳老师

也许是几百年来,师授生学的教学形式已根深蒂固,亦或是长久以来老师的博学多才已令学生彻底折服,在当前教学中,多数学生习惯以课本和老师讲课的内容为准则,生怕自己的意见、见解同大家发生矛盾。其实,这种从众心理严重抑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帮助学生打破这种心态,对书本和老师说的话敢于提出质疑和不同见解的,老师更应保护,要尊重他们的看法,允许他们反驳或有异议,允许他们超过老师,真正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习的主人。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之后,我拿出一个色子,让他们判断是否是正方体,学生基本上都判断是正方体,惟独角落里有个学生喊:“不是!筛子的角是圆的,不是直角。”多么大胆的举动啊!多么好的想法啊!而且是出自一个差生之口,我当即给予了表扬,并号召其他同学学习他敢于反驳、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精神。这件事以后,这个孩子变得特别爱回答问题了,作业也基本能按时完成了。因此,在课堂中,我们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反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

这样,学生就会拥有更多的发挥创造力的机会,从而逐步提高创造能力。

三、课堂上允许学生“犯错误”

孩子在求知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允许的,更是正常的。当学生在课堂中出现错误时,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尊心。我们保护孩子的自信,培养孩子的自信,要费很大气力,下很大工夫,而挫伤他们的自信只在瞬间。所以当孩子出现错误时,我总是用期待的眼光看着他,或是过一会再给他一次机会,这时我们千万不能有半点急燥,更不能冷言讥讽。在一次“口算练习”的开火车游戏中,刘叶彤因为上课不专心站起来不知道该说哪道题了,火车这样开过去了,当她这排开完时,她举起了手,要求回答另一个问题,这时另一个学生说:“不让他说,她都不认真听讲。”听了这话,她低着头,一言不发,“好吧,老师给你一次机会,希望你能珍惜。”就这样,火车又开到了她那里,发言之后,她终于松了口气似的踏实地坐下了。出现错误后时孩子最容易丢失自信心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能让孩子带着遗憾回家,给予机会才是最明智的做法。这种使学生有安全感的课堂氛围,才是最适合学生创新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需要我们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而这种师生关系的建立核心就是理解和尊重。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接话茬”“反驳老师”“犯错误”,正是老师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具体体现,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从而进入教育教学的境界。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低年级孩子正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时期,学习数学会感到有一定的困难,另外,数学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许多概念既来自生活,又要回到生活中去运用,而孩子缺乏生活经验,缺乏实实在在的生活感知。因此,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很容易出错。那么教师就要给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出错的“权力”,并且善待学生在课堂上以至课后学习延伸中出现的错误。主要要处理好下列几种问题:

(一) 善待课堂活动中“出错误”的孩子,真诚地帮助他们走向成功。如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算练习时,学生积极踊跃,争先恐后地回答,有一名学生因急于回答,使口算出现了错误。这时,教师一定要理解他的心情,再给他一次回答的机会。当教师让“火车”返回时,这名学生紧紧抓住机会,快乐得坐上了“火车”,奔向了成功的轨道。(二)课堂上,“学困生”是经常被遗忘的对象。然而,他们很想表现自己,很渴望得到师生的赞扬。因此,教师一定要设法为他们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当他们出现错误的时候,更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实实在在的帮助,使他们逐步走向成功,在教师的真诚帮助下,“学困生”也能尝到了成功的滋味,他们的心里将会特别高兴。教师一定要关注课堂活动中出错误的学生,及时给予他们改正的机会,不断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接话茬”“反驳老师”“犯错误”,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从而进入教育教学的境界。

数学课堂教学心理健康 篇9

学生心理发展的目标需要所有教师来共同完成, 在教育面临着如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又能合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即使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 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即使能实现课堂教学的认知目标, 又能落实学生心理发展的情感目标, 这一系列问题的研究需要教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和课堂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当我们的教育理念不断发展, 教学理论不断成为教学实践时, 我们已经意识到现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缺陷。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 在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同时, 去开发和发展学生智能 (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目标) 的提高, 有效地健全学生人格与促进潜能开发, 更有效地实现学科教学目标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的整合, 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部分,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然而在高考指挥棒下, 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 还遭受到社会中一些不良现象的折射, 这些都将在心理方面对高中学生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 每天接触学生的机会非常多,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下面探讨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以考试成绩波动的客观分析为主要措施, 渗透心理挫折教育

心理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 所要达到的目标受到障碍时, 因为无法扫除障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人生的道路常有坎坷不平, 人人都可能遇到挫折, 战胜人生道路上的一切挫折, 才能将人生画上完美的句号。挫折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高中数学学习中, 容易使学生遭遇挫折的主要方面有:一是成绩的波动, 达不到理想的要求, 特别是一次考试成绩下滑, 造成心理上的悲观, 失望, 从而消极学习, 下滑速度更快。二是遇到难题解答不出, 造成心理烦躁, 甚至放弃对学习的追求。针对考试成绩的波动, 老师需要强调, 在学习中要重视学习的过程, 淡化最后的结果, 只要我们有所付出, 有所努力, 结果是否如愿, 我们都是优秀者, 从心理上自己战胜自己脆弱的一面。同时, 帮助学生客观分析成绩下滑的原因, 对症下药, 才能药到病除。解答难题造成的心理挫折, 最有效的方法是给予学习上的帮助, 指导遇挫学生解决一些数学方面的难题, 让学生领略成功者的快乐, 推动心理健康发展。

二、以良好的课堂气氛, 营造心理健康发展的阵地

课堂的学习气氛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 制约着课堂学习的效率。不同的课堂气氛, 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的情感和注意力。

积极良好的课堂气氛, 需要老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如果老师上课不积极创设, 学生可能出现一种消极, 师生的这种消极将互相影响, 犹如流行病毒一样在传播, 导致更多抵抗力不强的学生被感染。老师要成为良好课堂气氛的创设者和维护者, 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 尽可能多产生师生之间的共鸣。

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尊重、信任、称赞、关爱学生, 但并非一味地宠惯学生, 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必不可少的。但只有在爱的基础上严格要求才能促进学生形成自觉、自律、自尊的性格, 才能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和责任感, 并养成关心集体、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三、以适当的课例为契机, 激发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我们的高中数学教材中, 有丰富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在教学中有机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教育, 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高二数学 (下) 的“二项式系数的性质”一节内容中, 联系到南宋数学家杨辉提出的“杨辉三角”。考试中杨辉三角不是重点, 但在此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展开, 把杨辉三角的内容讲授清楚, 而不是轻描淡写, 并且加以扩展, 讲讲与杨辉三角相关的数学史, 杨辉三角的发现要比欧洲早五百年左右。高三数学的“数系的扩充”一节内容, 可以提到我国是最早使用分数、负数的国家, 分数的研究是中国对世界数学的杰出贡献之一, 负数的引进, 又是中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的又一巨大贡献。现代, 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 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 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 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 (1+2) ”定理, 被誉为“陈氏定理”;这些数学史不仅可以让学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 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激发学生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前进。

数学的美感很强, 其图形美、抽象美、对称美、奇异美、思维方式美、解题过程美……都能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产生一种愉悦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来开展美育。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以美育美”、“以美传美”, 即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 以自己的道德感、事业心、奋斗意志、生活热情以及仪表、教态、语言、板书等方式向学生传播美, 在无形中给学生以影响, 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数学美给人们以精神享受, 从而激发起学习研究的兴趣, 另一方面, 又会给数学的发现带来积极的影响, 数学美绚丽多姿、深邃含蓄又充满理性。在教学中, 要不断挖掘、引导、创设情景, 让学生鉴赏、体会丰富的数学美。这样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也可以唤起学生积极健康心理。

四、以适当的机会, 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素质

高中学生由于社会、家庭不良的环境, 以及错误的教育方式, 往往出现一些常见的心理与行为异常问题。如抄作业、考试作弊, 欺骗父母、老师等。纠正学生这种异常心理行为, 我采取的方法是:不同问题, 不同解决, 不同学生, 不同对待。例如, 我对几个常“克隆”作业和考试作弊的学生, 让他们到办公室把作业或试卷重做一遍, 一般来说很快就能暴露出实情。此时学生大都感到自责、内疚, 这时我便不失时机地抓住他们内心冲突的瞬间, 一方面晓以利害, 另一方面当场耐心辅导。这些举措成效是比较显著的。

高中数学学习阶段有各种大小型考试, 有些学生存在着一种考试焦虑, 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 影响高考试前的复习和备考, 也会形成应试中的紧张、焦急、恐惧的心理, 影响考试中的正常发挥。对此我们要重视考试之前的心理辅导, 教给良好的应试策略, 培养良好的应试心理。在平常的小考中, 有时通过一些话语, 故意给学生制造一种紧张的气氛, 紧张之后又营造一种宽松的范围, 一松一弛的训练, 可以促使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

五、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为突破口, 促使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即对影响学习的智力因素给予指导, 如指导学生如何观察、记忆、思维、想象, 如何集中注意, 如何解决问题, 如何创造等。对学生学习环节的方法指导, 即对学习过程给予指导, 如指导学生制订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计划,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遵循学习规律和学习原则, 指导学生掌握预习、听课、记课堂笔记、复习和做作业的方法, 指导学生课外自学的方法, 以及如何运用工具书, 查找、积累资料的方法等。

适机指导学生进行心理调节, 主要是对影响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的调节方法指导。如何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何增强学习责任感, 克服厌学情绪, 鼓励积极进取, 增强学习信心、消除学生学习中的自卑心理, 如何克服考试焦虑, 掌握应试技能, 如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增强学习毅力, 如何培养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何克服学习疲劳, 学会科学用脑等等。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10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数学教学,渗透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德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人们越来越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是未来世间的主人。因此, 培养合格优秀的中学毕业生是必要的, 这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作为一名数学活动组织者的数学老师, 要承担起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的责任。在教学活动中授予学生知识、技能, 让学生体会过程与方法的同时, 也要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预防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让学生处在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中, 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下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谈谈个人看法。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导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 在教学活动一开始,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 上高二数学必修5 中的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时候, 以这样的一个故事导入。 “古印度有个名叫锡塔的人, 专门为国王娱乐发明了国际象棋。棋盘分为64 格, 这种棋下起来既有趣又奥妙无穷, 因而深得国王喜爱, 国王因此打算对这位发明者, 给予重赏。于是, 他就把锡塔叫到跟前, 告诉他, 他发明的象棋很好, 问他想要什么, 无论什么条件都满足他。锡塔说他不要任何金银珠宝, 就要小麦。国王问要多少, 他说只按这个棋盘的格子赏给他就行了, 棋盘的第一个格子放一粒小麦, 第二个格子放两粒小麦, 第三个格子放四粒小麦, 以后就这样放下去: 每一个格子内都比前一个格子里的麦粒数增加一倍, 直到把64 个格子摆满。国王大喜, 就几粒小麦, 于是随口就答应了。大家想一下, 国王能兑现他的诺言吗?”以这个故事引入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使学生心理产生了我要学的积极情感体验。

二、营造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

数学学科中的概念抽象, 法则生硬, 学起来枯燥乏味。许多学生因此而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没有信心, 从而导致厌学, 甚至会产生其他不良心理。所以, 教师有必要在课堂这个特定的学习环境下, 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拾起自信心,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三、倡导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可以充分调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来, 更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 初步学会文明的进行人际沟通, 和社会交往, 发展合作精神, 作用很大。《新课程标准》中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而合作探究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 团结合作, 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具体如何合作学习。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 比如同桌合作学习,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找朋友合作学习等。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种不同的合作学习形式, 这样就能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讨论时热情高, 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同时, 在合作学习时, 采取 “发言人”轮流担任的制度, 这样就会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言, 吐露自己的心声, 学习差的学生不再是只听学习好的学生侃侃而谈, 自己也有机会张口说话了。久而久之, 无论是学习好的还是学习差的学生, 都可以在合作学习中热烈讨论, 都能完全投入到合作学习之中,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倡导合作学习, 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 使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看待问题, 学会与同伴, 密切交往, 热心互助, 真诚相待, 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拥有健康的心理, 健全的人格。

四、教学评价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学习成绩的不理想, 有多种可能因素。但是, 最为主要的因素是能力与努力。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 学生的努力、情感、意志、人格、人际交往能力等都各不相同。所以, 每个学生的成败归因不同, 有的归因于努力, 有的归因于能力。但是, 教育评价学生时, 要灵活合理。无论学生是能力有限还是努力不够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 评价中一般将失败归因于努力, 会有利于维持学生的自信心, 并能激发他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 以改变目前的境况。但如果评价中将失败归因于能力, 就会使学生容易放弃努力, 久而久之, 就会产生一种无助感, 变得消极无助, 听天由命。因此, 在数学教学评价中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归因,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健全的人格。

五、小结

本人根据个人实践教学, 提出了几点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在课前要精心准备,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导入, 课堂中营造愉快的氛围, 倡导合作学习, 在教学评价中注重学生的心理, 因人而异。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通过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健全的人格, 最终使他们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陈苠.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公司、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2]张世玲.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 2010, (33) .

数学课堂教学心理健康 篇1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学;素质培养

经过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一段时间的探讨与实践,我认为,要想在数学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

由于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缺乏全面的认识,对学生的素质结构缺乏了解,而使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现在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出现心理障碍的人数较多。单单依靠几节心理健康课来解决学生对心理方面知识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要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巧妙地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进去,从根本上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任何一位教师都要意识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刻不容缓。

二、强化知识

在各学科的教师中,有一部分教师缺乏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在课堂上从不渗透或很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虽然不一定要具备非常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知识,但必须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一般能力,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创新精神等,才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有机渗透

教师应该在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了解学生,有机渗透。

(一)挖掘教材,创设情境

在现有的数学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教材内容和知识情境。如:数学课上经常会涉及一些我国数学家所取得的成就,我就会利用这个契机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而且有利于学生建立起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创设氛围,潜移默化

课堂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学生的大多数心理问题也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教师把一堂课讲得是否生动有趣很大程度上会对中小学生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努力构建一个生动活泼、积极向上、学生间共同合作进步的教学环境,教师应与学生平等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绝不能高高在上,摆师长架子。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评比,这种评比用之得法会促进学生进步,但绝不要过分强调这种竞争,致使这种竞争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特别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这种压力,没有办法很好地承受,反而会产生一些负面效果,甚至患上厌学或考试焦虑的症状等。

(三)开展讨论,团结协作

在数学课堂上,我经常安排学生小组讨论。在小组成员讨论中,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交流,不存在压力和恐惧心理。这一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使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能力得到了提升,解决了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恐惧和自闭心理。

(四)提供机会,促其表现

在数学学习中,我抓住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班有一名叫非×的男同学,课堂上不爱主动发言,课后也很少与其他同学交流。我凭一个教师的直觉,感到这孩子一定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于是我向班里的学生了解情况。原来,非×由于年龄小,特别好动,不能自主学习,还经常打扰别人学习,同学们都不喜欢他。而且由于成绩不好,班里有的同学嘲笑他。他虽然也曾经极力反驳过,但并没有改变受嘲笑的状况。久而久之,这孩子变得越来越胆小,害怕挫折。我了解到这些情况后,首先找到班干部,给他们摆事实、讲道理,让他们明白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尤其是班级干部更要有团队精神,对胆小孤僻的同学更要多尊重、多提供帮助。然后,我又找到非×和他谈心,告诉他不怕失败,正视挫折,形成健康的心理。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不再有人嘲笑非×,而是都热心地帮他温习功课。我在课堂上也给他更多关爱,鼓励他多发言,只要他有点滴进步,我就表扬他,这样一次,两次……同学们看到非×的进步,都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非×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材施教,一定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形成的心理问题。

(五)培养兴趣,体验成功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将课堂的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中,让学生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自然也形成了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在数学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是一项长抓不懈的重要工作。只要教师平时多观察,多思考,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一定能够收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管建福.小学数学教学艺术[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数学课堂教学心理健康 篇12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学,素质培养

经过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一段时间的探讨与实践,我认为,要想在数学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

由于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缺乏全面的认识,对学生的素质结构缺乏了解,而使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现在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出现心理障碍的人数较多。单单依靠几节心理健康课来解决学生对心理方面知识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要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巧妙地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进去,从根本上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任何一位教师都要意识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刻不容缓。

二、强化知识

在各学科的教师中,有一部分教师缺乏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在课堂上从不渗透或很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虽然不一定要具备非常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知识,但必须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一般能力,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创新精神等,才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有机渗透

教师应该在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了解学生,有机渗透。

(一)挖掘教材,创设情境

在现有的数学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教材内容和知识情境。如:数学课上经常会涉及一些我国数学家所取得的成就,我就会利用这个契机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而且有利于学生建立起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创设氛围,潜移默化

课堂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学生的大多数心理问题也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教师把一堂课讲得是否生动有趣很大程度上会对中小学生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努力构建一个生动活泼、积极向上、学生间共同合作进步的教学环境,教师应与学生平等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绝不能高高在上,摆师长架子。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评比,这种评比用之得法会促进学生进步,但绝不要过分强调这种竞争,致使这种竞争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特别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这种压力,没有办法很好地承受,反而会产生一些负面效果,甚至患上厌学或考试焦虑的症状等。

(三)开展讨论,团结协作

在数学课堂上,我经常安排学生小组讨论。在小组成员讨论中,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交流,不存在压力和恐惧心理。这一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使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能力得到了提升,解决了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恐惧和自闭心理。

(四)提供机会,促其表现

在数学学习中,我抓住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班有一名叫非×的男同学,课堂上不爱主动发言,课后也很少与其他同学交流。我凭一个教师的直觉,感到这孩子一定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于是我向班里的学生了解情况。原来,非×由于年龄小,特别好动,不能自主学习,还经常打扰别人学习,同学们都不喜欢他。而且由于成绩不好,班里有的同学嘲笑他。他虽然也曾经极力反驳过,但并没有改变受嘲笑的状况。久而久之,这孩子变得越来越胆小,害怕挫折。我了解到这些情况后,首先找到班干部,给他们摆事实、讲道理,让他们明白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尤其是班级干部更要有团队精神,对胆小孤僻的同学更要多尊重、多提供帮助。然后,我又找到非×和他谈心,告诉他不怕失败,正视挫折,形成健康的心理。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不再有人嘲笑非×,而是都热心地帮他温习功课。我在课堂上也给他更多关爱,鼓励他多发言,只要他有点滴进步,我就表扬他,这样一次,两次……同学们看到非×的进步,都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非×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材施教,一定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形成的心理问题。

(五)培养兴趣,体验成功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将课堂的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中,让学生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自然也形成了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在数学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是一项长抓不懈的重要工作。只要教师平时多观察,多思考,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一定能够收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管建福.小学数学教学艺术[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师生角色的转变下一篇:小学课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