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间文化

2024-06-04

小学课间文化(共9篇)

小学课间文化 篇1

课间的设置是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学习的心理要求出发的, 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态, 放松精神, 缓解疲劳, 愉悦身心, 从而为下一节课的高效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课间的这一时间段内, 学生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游戏或其他活动所表现或折射出来的文化元素和文化气息或氛围, 就被称为课间文化。课间文化不仅是社会生活的浓缩, 也是学校课堂生活的延续, 更是一项宝贵的教育资源, 在现代学校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农村小学课间文化存在的问题

1. 课间活动缺乏组织性和规范性

在广大的农村小学, 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伴随着下课的铃声, 小学生们迫不及待、争先恐后地冲出教室, 在校园里你追我赶, 推搡打闹, 呼喊连天。学生们肆无忌惮地进行着属于自己的游戏和活动, 看不到丝毫的组织性和规范性。而老师则对学生们的课间活动采取置之不理和放任自流的态度, 课间老师大多在办公室或教室里备课、改作业或是放松休息。这样一来, 课间就成了完全属于学生们自由活动、随意玩耍的天地, 根本无任何的组织性和规范性可言。

这样的课间不仅体现不出任何文化元素, 而且还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我们经常会看到有学生跑来向老师打小报告或告状:“××把××撞倒了。”“××和××打起来了。”等等。另外, 学生在经过课间活动的过度放松之后, 大多身体已经十分疲劳, 而精神又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 重新回到课堂后, 思想还停留在课间的游戏活动之中, 很难从活动中及时过渡到学习上, 注意力也很难集中, 从而影响到了新课的学习。

2. 课间活动单调乏味, 缺乏吸引力和新颖性

调查中发现, 农村小学的课间活动多以传统游戏为主, 如踢毽子、跳皮筋、跳绳等。这些传统游戏在女生中十分流行, 而男生则以追逐打闹为主。另外, 随着年龄的增长, 课间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也有变化。一、二、三年级的学生课间活动比较积极, 热情也较高, 活动的内容多为体力活动。四、五、六年级的学生课间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有所下降, 课间进行活动的学生人数较少, 有一部分学生甚至在教室里看书或休息。不同的是, 高年级的活动内容则以下棋、猜谜语、脑筋急转弯等智力游戏为主。课间活动单调乏味, 吸引力和新颖性明显缺乏, 导致学生进行课间活动的普遍要求与空洞乏味的活动现状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亟待解决。

3. 课间文化良莠不齐, 好坏掺杂

农村小学的课间活动多处于原始自发的状态, 缺乏必要的组织与制度化的规范。因而, 课间文化存在良莠不齐、好坏掺杂这一问题是在所难免的。

(1) 健康的、具有积极意义的课间文化。客观来讲, 农村小学课间文化有相当一部分是健康的, 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如小学生在跳橡皮筋时, 会边跳边念:“一只青蛙一张嘴, 两只眼睛四条腿, 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 四只眼睛八条腿, 扑通扑通跳下水……”又如小学生的拍手歌:“找呀找呀找朋友, 找到一个好朋友, 敬个礼呀握握手, 你是我的好朋友。”诸如此类的一些课间文化都是积极健康的,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可以使学生在做游戏的同时受到一定的教育, 因而是富有教育性的, 是值得我们大力推广的。

(2) 不健康的、具有消极意义的课间文化。农村小学的课间文化多富有趣味性, 而知识含量和文化品位却较低, 有低俗化的趋向, 有些课间文化甚至包含着一些不健康的因素。长期生活在如此低俗、不健康的课间文化中, 对小学生身心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小学生善于模仿, 好奇心强, 课间活动缺少教师的关注和引导而任由其随意发展, 长期下去会影响到小学生的行为乃至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养成。

4. 课间活动缺乏集体性

农村小学尤其缺乏集体活动, 课间活动往往以三至五人的小团体或小群体活动为主, 有的性格较为孤僻、内向的学生经常被冷落到一边独自活动或不进行活动。这样极不利于营造团结友好的活动氛围, 也不利于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另外, 课间活动缺乏与课堂文化知识的有机结合与渗透, 课间与课堂相对孤立, 缺少必要的联系, 课间文化作为第二课堂和无形的教科书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没有得到体现。因此, 我们可以说, 农村小学的课间文化缺乏真正的文化因素,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我们所说的真正的文化因素是积极健康的、具有某种教育意义的因素。

二、农村小学课间文化的优化对策

为了更好地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同时也为了积极有效地开发和挖掘农村小学的课间文化资源, 充分发挥课间文化在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作用, 探讨农村小学课间文化优化的可行性对策和建议就显得十分紧迫、十分必要了。

1. 重新审视, 高度关注并重视学生的课间文化

(1) 转变传统观念,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学校领导和教师要不断接受再教育, 不断汲取先进的教育理论, 努力改变传统的课间活动即体育活动这一狭隘的教育认知,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课间文化是一项亟待开发利用的宝贵教育资源, 高度重视课间活动在发展学生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综合作用, 使课堂、课间、课外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目标一致地、连续一贯地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2) 丰富、完善课间活动基础设施。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想方设法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 为农村小学提供完善的、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设施, 满足学生各方面的活动要求, 充分调动起他们开展各项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为其开发和推广课间文化创造条件。

(3) 提供制度保障。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给予课间活动以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第一, 把课间活动纳入学校管理体系, 加强对其规范化的管理。第二, 还应把课间活动作为考核学生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 并建立相关的考评制度, 从根本上避免农村小学课间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使课间活动不因教师的随意拖堂和布置大量的课间作业而名存实亡。第三, 仅有制度还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各项制度还要严格执行, 建立起相关的监督机制, 避免制度流于形式。

2.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 在课间文化的开发与挖掘方面, 教师扮演着先行者的重要角色。作为教师, 必须不断培养课间文化的开发意识, 不断提高课间文化的开发能力, 并善于将现代气息或元素融入传统课间活动, 对其进行科学化改造, 使传统游戏既不失本色, 又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时代气息。教师应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 能够不断创造出新的课间文化以满足学生日益高涨的活动需求。

(2) 积极参与, 科学组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课间活动, 而且要积极参与其中, 深入了解学生课间活动的发展动态和变化趋向, 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组织和引导, 逐步改变当前课间活动无组织、不规范的现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在改造的过程中要采取民主人文的方式和手段, 切忌批评专断, 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更不能挫伤学生对课间文化创作和推广的积极性。改造过的课间文化应该是经过课间活动实践检验的, 真正符合学生兴趣和口味的文化, 应该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结果, 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课间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时机, 在轻松融洽的游戏气氛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不仅使教育更有针对性, 而且使学生也易于接受,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教师参与学生的课间活动, 在放松自己身心的同时又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进一步融洽了师生关系, 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在教师科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课间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强化了集体观念, 避免了自发游戏的小团体倾向, 照顾到了孤僻内向的学生的性格特点,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乃至其他方面的协调发展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 努力寻找课间活动与文化知识的结合点, 寓教于乐。课间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锻炼身体, 愉悦心情, 以健康科学的文化因素为支撑的课间活动同时也具有智育、德育、美育的功效。因此, 课间活动不会是也不应该是纯粹的游戏活动, 必须努力寻找课间活动与文化知识的结合点, 将学科的有关内容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间活动与游戏, 把文化知识与课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游戏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接受文化的熏陶, 进而巩固与升华所学的文化知识。

3. 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成为课间文化真正的创造者和推广者

素质教育理念认为, 学校生活应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在学校生活中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 作为课间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更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成为课间文化真正的创造者和推广者。小学生都是极富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小发明家, 作为教师我们要正确对待并善于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想像力, 在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的原则上因势利导, 支持、鼓励小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 改编或原创真正适合他们兴趣爱好的、积极健康的课间文化。学生不仅仅是课间文化的创造者, 还是课间文化的表演者。课间文化只有真正来源于学生的创造, 真正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 学生才会有表演的欲望, 才会主动地参与其中, 并在同伴中推广开来。这样, 课间文化才会在校园生活中流行起来, 并随着学生文化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活动需求的不断增长, 在活动与游戏中不断地改进, 不断地创新, 从而日益完善, 日益丰富。

4. 推进素质教育, 强化德育和美育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尤其要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 增强学生发现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 明辨是非好坏、善恶美丑, 自觉抵制粗口、粗话、粗口袋书以及生活环境中的各种不良影响和消极因素。

总之, 农村小学课间文化的优化需要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科学组织和引导, 创造性地开发与挖掘, 更需要作为校园生活主体的学生充分发挥其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去创编、去推广。

参考文献

[1]徐小娟.给传统游戏注入文化.教学与管理, 2007 (23) .

[2]孙大虎.小学生课间十分钟的安全管理.教学与管理, 2006 (2) .

[3]杨徽.课间活动──不可忽视的学校管理空间.教书育人, 2007 (2) .

[4]孙卫胜, 马迪.课间文化──急待开发的课程资源.江苏教育, 2004 (3) .

[5]应伟.小学生课间文化的优化.教学与管理, 2008 (29) .

[6]苗彩成.小学生课间活动的现状与分析.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5 (3) .

[7]李细兴.对校园课间文化重构的思考与实践.校长阅刊, 2005 (6) .

[8]平文静.做好学生的文化引领.教书育人, 2007 (25) .

如何帮助幼儿适应小学课间活动 篇2

关键词:适应;课间;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7-4244(2010)06-0152-02

幼儿园时代的欢乐是无限的、最难忘怀的,随着三年幼儿园生活的结束,孩子们将步入一个更加独立自主、更加复杂多变的生活天地——小学。那么如何让幼儿很快地适应小学的课间活动呢?我们课题组开展了幼小衔接的安全课题研究。

孩子进入小学后会遇到许多新问题,如结交新朋友、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独立解决各种问题等等。以往我们更关注孩子进入小学后的课堂学习,而忽视他们在小学的一日课间活动。事实上,如果孩子入小学后能合理安排课间活动,就能较快适应新的环境,融入新的集体。为此,我们把课间活动作为幼小衔接教育研究的重点之一,仔细分析幼儿园课间活动与小学课间活动存在哪些差别,这些差别可能会给孩子入小学带来什么不适,孩子需要为即将到来的小学课间活动作哪些准备等等。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通过参观小学,对小学的一年级学生课间活动和大班幼儿课间活动的观察以及对一年级教师的访谈,发现两者在活动时间、活动空间、活动内容、教师管理方法上存在差别。对此,我们探索了一些指导策略,如引导幼儿合理安排活动时间,进行无玩具的课间活动,改变幼儿现有的活动空间、交往范围等,为幼儿适应小学的课间活动作好准备。

一、合理安排时间和内容

以往幼儿的课间活动基本是在教师的提醒中进行的,他们还没有能力自己安排喝水、休息、入厕、游戏等。所以,我们先在大班下学期将课间活动定为15分钟,然后组织幼儿谈论怎样合理安排,比如课间要先解决入厕、喝水等问题,然后可以玩一些安静的游戏,离开座位活动身体或眺望远处,不要进行剧烈活动。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交流经验,观看多媒体课件,总结出合理调整课间活动量和活动内容的方法,让幼儿学会自理、自立。

二、尝试无玩具课间活动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习惯了有玩具的课间活动,在无玩具的课间活动中他们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对此,我们进行了观察,发现离开玩具后,有些幼儿很兴奋,他们在走廊上尽情地奔跑嬉闹,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有些幼儿则表现得无所事事,不知道该做什么。为了帮助幼儿在无玩具的情况下能有序、安全地进行课间活动,我们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丰富游戏内容

首先,引入多种徒手游戏,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如教师先组织幼儿玩猜拳跳步、老鼠钻洞等有趣的民间游戏,接着鼓励幼儿收集徒手游戏,建议他们把在家、在电视上学到的各类游戏引入课间活动,如绕圈接力、老鹰捉小鸡、系手绢、跨步比赛等,使幼儿在没有玩具的课间活动中也能依靠各种游戏玩得尽兴。

(二)拓展活动空间和交往范围

小学生的课间活动范围较大,学校的户外场地都是他们的活动空间,为了让幼儿更快地适应即将到来的新环境,我们打破现有的班级活动场地的界限,确定了平行班统一课间活动的方案,即每周安排三天,各班幼儿均可到另外班级的活动场地上进行课间活动,教师分块管理,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出现了一下几个比较普遍的问题:第一,不懂得就近找厕所;第二,对集中的信号反应较慢;第三,进入一个新的群体中找不到游戏伙伴等等。针对空间扩大带来的问题,我们先给幼儿自我调整、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再适度介入、指导。比如,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我们先让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幼儿说:“我不知道离我最近的厕所在哪里?”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非常关键,所以在讨论后立即让幼儿寻找分散在1~3楼的所有厕所,然后用记号标注在幼儿园方位图上。

三、运用多种手段,强化课间安全

我们在参观完小学后发现,幼儿不管在幼儿园或小学发生的意外伤害,大多发生在户外活动中,可见幼儿在活动中的动作是否协调、反应是否灵敏、手、腿肌肉的力量是否充足,都是影响幼儿自护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于是,我们加强了幼儿体能训练的力度、创编了“勇敢的小士兵”、“过山车”、“小动物找吃的”等生动有趣的体育游戏,带领孩子们锻炼走、跑、跳、钻、爬等多种基本动作,不仅使幼儿四肢的协调配合能力得到提高,也让他们在游戏中掌握了自我保护的技能。

同时,开设安全知识小百科讲堂,定期交给幼儿安全方面的指示,教会他们防触电、防溺水、防火、防摔伤、防走失、放拐骗等自我保护的技能,定期开展全员安全演习,强化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幼儿自护能力,防止各种事故的发生。

在教育过程中,让幼儿对周围环境找出不安全因素,并为它们贴上自己画的安全标志。我们在班集体内选出一名小“安全员”,由她(她)负责每天的安全检查,并在每周末进行评比,评一评谁的安全红花最多,同时也可在每月评选出幼儿园安全小卫士或安全小明星,予以奖励,如此将口头上较为“笼统”的“安全”概念进一步加以强化,继而化作孩子们之间的自觉行为,增强安全意识,督促安全共同进步的目的。

四、通过突发事件,传授课间安全技能

幼儿具有好奇强,好动,随心所欲的特点,而且不知深浅,不明是非,常常会在课间时玩一些危险物品,做一些危险的事或到一些不安全的地方玩。但教师不能因为这些就限制幼儿的活动。虽然他们年龄小,但他们与需要不断的获取经验,在生活中去不断的探索和反思。在与环境进行交互作用之后从而获得相应的信息、感受。教师要在一日活动中仔细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利用各种教育活动,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意识。一次课间活动时,腾辉小朋友在关门时手被掩了一下,孩子们看到腾辉受伤后痛苦的表情后都纷纷说:“以后可不能关门了。”幼儿知道不再关门、玩门了,可能以后幼儿由于玩门受伤的机率就会很小了,但这不是安全教育的目的,会抑制幼儿的探索精神。如果以后幼儿一开门、关门就会想到会掩手,事事需要成人帮忙。这样,受保护越多就越容易出差错,幼儿会越来越丧失自我保护的能力。以后如果遇到突发事件,他们就会束手无策。于是,我请腾辉小朋友讲讲怎么掩得手,帮助幼儿分析怎样才能不掩手。并教会幼儿学习儿歌“开关门”。让幼儿知道一手扶门框,一手扶门把儿是正确的方法。并让幼儿亲自实践,掌握开关门的技能。

五、开展寓教于乐活动,实施课间安全

教育的“释疑解难”

孩子没对于身边的事物,总是通过视觉观察、触觉感知、嗅觉体味等去认识,但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周围世界太神秘了,以至于他们会“不顾一切”不计后果地去了解,结果是顾此失彼。针对这一特性,我们把安全教育放在首位,寓安全教育于教学活动之中,对于幼儿以“静听”的方法为主,借助于一些寓言故事中的动物形象深化其内容,比如,通过讲述“狼外婆”的故事来进一步刻画“安全”的幼小心灵中的概念,告诉幼儿不能同不认识的人走;不要吃不认识的人给的东西等等;同时,引伸生活中的一些不安全行为,教育他们不能随意玩尖物;不要把纽扣等小物件塞进耳朵、鼻子里;更不能玩火、玩电……同时还采用“动静相宜”的教学方法,通过认识常用安全标记,让他们知道其危险性所在,并通过智力竞赛和体育游戏等形式加以巩固,也可通过电视录像资料,制作简单明了的操作卡片,编制朗朗上口的绕口令、编写优美动听的儿歌等,向幼儿讲解和传授一些生活中所必须的安全知识。为幼儿将来能较快地适应小学的课间活动奠定基础。

总之,采用各种教育方式将安全教育渗透在幼儿日常生活中,相信幼儿现在取得的经验会帮助他们在进入小学后轻松、愉快地度过课间时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工作规程[S].幼儿教育指导纲要,2002.

[2]周芳纤.幼小衔接中幼儿社会适应性之我见[J].学前教育,2008,(1).

小学课间文化 篇3

关键词:小学课间文化,问题,构建

学校文化是反映人类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成果的一种社会现象,作为学校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课间文化,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它代表了我们学校在教育人、培养人、造就人方面的物质成就和人文成就。在探讨生本化教育的今天,校园文化的构建就显得更具有现实意义,这是学校文化对课间文化的呼唤,是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人文关怀建设实现的需要,是生本化教育对课间文化建设赋予的重任。

一、目前小学课间文化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访谈和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小学课间文化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阻碍着课间文化的发展,从而也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 认识偏差,观念陈旧,活动流于形式。

在访谈和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校的领导、教师普遍观念陈旧,对课间文化缺乏重视,活动质量低、效果差,起不到调智、健身、益心的作用。学校硬件配备运用不合理,利用不充分,缺乏广泛性、实践性,无法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影响小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和活动效果。甚至有些领导和教师对课间文化缺乏最基本的认识。

2.“课间文化”缺乏教师的介入与学科的渗透。

首先,当前的小学课间文化缺少教师的关注。调查与访谈显示,“课间文化”中教师的介入几乎为零。其次,缺乏专业教师的引领。“课间文化”大多是孩子的“自发文化”,缺少教师的参与引领。最后,课间文化还缺乏学科的渗透。细细品味课间活动中所折射出的文化现象,会发现孩子口头传播的内容全都是学校生活之外的,而课堂所学的在活动中没有一席之地,没有一丝体现,所学的与所玩的是格格不入的,缺乏有机的融合与互通。其实,课间生活,既是社会生活的浓缩,也是课堂生活的延续,不应该是撇开课程而孤立。

针对课间文化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构建和完善:

二、构建和谐的课间文化

1. 发挥领导的导向作用。

领导是学校的决策管理层,影响着学校的政策制定,总领着全校师生员工,理应引领课间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因此,在构建良好课间文化过程中,首先要发挥领导的正确导向和核心作用。在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时,必须注重其价值导向,以充分体现我国当前对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道德和行为要求;在政策制度制订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人是学校发展的主体,是学校最核心的资源。学校领导在对课间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以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来约束全体师生,以优美高雅的环境文化来陶冶全体师生,引领整个学校课间充斥着轻松愉快的文化氛围,使学校管理不仅是控制、协调,更是开发和促进,把学校管理推向新境界,即把学校建成教师和学生发展的基地。

2.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小学生的课间游戏活动基本上是自发性的,显得有些杂乱无序、良莠不齐,且大多的课间活动内容单一、狭隘。根据这一情况,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活动内容、过程、步骤适当地进行引导、调整、充实和完善,并积极鼓励他们在原来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改革,推陈出新,使活动内容更加具体、规范、有意义。

3.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合作,生生互动,演绎课间文化的真生命。

学生是校园中数量众多的群体,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也是教育活动的主要承受者和对象。离开教育对象,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无从谈起。而没有学生参与的课间文化,不能称其为课间文化,轻松愉快的课间能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园。因此,在构建课间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中的骨干分子,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以便为学校人才培养、学生成长,以及建设有益于学生发展的课间文化塑造良好的环境。

课间是学生活动的天地,只有健康的、积极的、富有时代气息的课间文化才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心理得到放松,身体得到锻炼,才能获得竞争的体验、合作的力量和成功的快乐。 (1) 课间这一小小的校园文化的开发,是有效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既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素质教育的内容,又能深层挖掘素质教育的题材,整合学科内容,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淑红, 周芳编著.校园文化建设新趋向[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5.

[2]汪子为等编著.校园文化与创造力的培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3]王邦虎主编.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4]薛振东.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J].河北师范大学, 硕士, 2005.

[5]李钟陵.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J].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 2000.

[6]王大忠.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 硕士, 2006.

[7]关世民.我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 2003.

[8]刁培尊.教育文化学[J].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

[9]陈奎彦.关于校园文化的思考[J].教育研究, 1992/02.

[10]韦禾.关于校园文化的几点探讨[J].教育研究, 1992/02.

[11]李季, 伍柳亭.开放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研究, 1990/09.

课间活动对小学生近视的干预研究 篇4

关键词:课间活动;近视;预防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3-019-2

一、实验的准备阶段

1.确定研究对象,了解视力现状。

我把研究对象确定为三年级的学生,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三年级是视力波动最大的一个年级,很多学生一二年级视力都很好,到了三年级视力就突然下降了,可能跟进入三年级后课程的数目、难度、作业量突然增加有关吧。我利用防近月对学生进行视力保护宣传,并以班级为单位对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视力检测。

2.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确定实验班级。

为了让研究具有说服力,我开始找寻此研究的理论依据,我在网上和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发现网上有些这方面的研究,如:在“远程合作学习《课间十分钟》项目试验研究报告”中,笔者明确指出了课间十分钟有效利用的各大好处:下课到户外活动可以活动关节肌肉,促进生长发育;下课到室外或放眼远眺,可让双眼得到休息,预防近视等。在《近视防治漫谈》系列中,美国康奈尔大学和新英格兰眼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把191个平均年龄在13.3岁的孩子作为研究对象,跟踪调查他们每天参加户外活动、阅读、玩电脑和看电视的时间,并每年定期检查孩子的视力。研究发现,患近视的孩子每周参加户外活动的平均时间为8.3小时,看电视的平均时间为12.5小时,而没有患近视的孩子每周参加户外活动的平均时间为12.6小时,看电视的平均时间为8.4小时等。然后我在三年级中随机抽选了三个班级作为实验班级,即三年级2、3、7班。

二、实验的实施阶段

1.课间活动情况问卷调查。

确定实验班级后不久,我在三个实验班级开展了一个“课间活动情况“问卷调查,大致把他们的活动情况作了三个分类,即:室内活动、走廊远眺和室外操场活动(以下简称:室内、走廊和操场),结果是:三个班级在室内活动的分别占班级人数的:66.7%、56%和88%;走廊活动的是10.4%、16%和6%;操场活动的是22.9%、28%和6%。由此可见,各班级课间选择仍然留在室内活动的占到多数。

2.课间活动分组后的视力现状分析。

针对学生课间的活动情况,我又对这三大类学生的视力状况做了分析,结果发现:室内活动人群的近视率是36.54%;走廊活动人群的近视率是18.75%;操场活动人群的近视率是21.4。这个数据让我看到室内活动学生的近视率均高于走廊远眺和操场活动群组的近视率。

3.课间活动情况的干预实施。

我到各实验班把班级的视力现状和课间活动三大类学生的视力现状分析给学生们听,并开始对他们的课间活动情况给予干预,告知他们远眺和户外活动的好处,鼓励他们多走出教室,参与户外活动,一方面放松大脑和身体,一方面让工作了一节课的眼睛得到休息,从而起到预防近视和延缓近视程度加深的目的。小学生喜欢并愿意接纳新鲜的、好的事物,当他们通过老师的数据比较了解到远眺和户外活动对视力的好处时,大多数原本下课后在教室活动的学生们,都能走出教室,或在走廊上远眺,或到操场活动。但他们自觉性差,很难持久的坚持下去,因此我在班上设立了“防近小助手”,让他们负责下课后督促学生走出教室参与远眺或户外活动。

三、实验的验收阶段

1.问卷调查。

2015年3月,我在各实验班级进行了第二次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经过干预后的课间活动情况,调查发现:经过干预后课间在室内活动的人数明显减少,大多数学生选择到走廊或操场上进行课间活动。

2.干预后学生的视力情况。

分析完调查问卷后,我对他们进行了视力检测,来了解他们的视力变化情况,以观察课间活动对学生视力的影响,我首先检测并分析了原先在走廊和操场活动学生的视力变化情况,结果发现:原先在走廊和操场活动的学生,视力波动不大,近视的新发病人数很少,大多数原先近视的同学近视没有加深,甚至還有所好转。而原先在室内活动的同学,经过干预后他们改变了课间活动方式,他们的视力变化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经过干预后,许多在课间在室内活动的学生都改变了课间活动方式,他们或到走廊上远眺、踢毽子,或到操场去打球或做小游戏。到走廊上活动的学生,近视率增长了1.89%,操场上的增长了5%,仍然在教室的增长了16%。而就近视程度的加深而言,走廊和操场活动的学生近视加深的均少于仍在教室活动的学生。

3.和对照班级的视力情况对比。

2015年4月我对所有的三年级学生进行了视力检测,并和三个实验班级的视力情况进行了比较,三个实验班级的近视增长率分别为:4.2%、8.5%和2%,而其他对照班级,最低的为8.6%,最高的为11%。实验班级的近视增长率明显小于其他对照班级。

四、实验的总结阶段

1.检测研究的成果,进行全面调查。

2.整理研究资料,进行实验成果的提炼与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3.作好反思,上报实验成果。

研究内容:

1.课间远眺对小学生近视的干预研究;

2.课间户外活动对小学生近视的干预研究。

研究方法:

1.理论探索法:通过查阅各种理论著作,来探索课间活动对小学生近视预防的干预研究。

2.调查法:通过观察、问卷等手段对学生的课间活动情况进行评估。

nlc202309011454

3.比较实验法:通过干预前后学生视力情况的对比及和对照班级的视力变化情况对比,来总结课间活动对学生近视的干预作用。

4.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五、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结论:课间十分钟,引导学生进行远眺和户外小活动可以有效地预防近视,延缓近视的发生速度和发展程度。

1.远眺对小学生近视的干预。

小学生的眼球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眼睛的过度疲劳会产生睫状肌痉挛而产生假性近视。当这个疲劳延续下去,假性近视也就发展为真性近视,甚至变成病理性近视。上完一节课后,学生的眼睛多处于疲劳状态,远眺可以让眼睛放松,把聚光点放大,缓解眼部疲劳,松弛视神经,从而达到防控近视的作用。在实验研究中,干预前的调查就发现在课间在走廊上进行远眺孩子的近视率明显低于室内活动的孩子,而经过干预后,部分室内活动的孩子改变了课间活动的方式,选择到走廊远眺,研究结果也表明,这些孩子的近视新发病率和近视发展的速度和程度明显低于干预后未进行活动方式调整的学生。

2.户外活动对小学生近视的干预。

(1)下课让学生到操场活动,让阳光中的紫外线直射到孩子身上,可以促使孩子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和维生素D。多巴胺可有效地抑制眼球的增长,抑制近视的发生和发展。维生素D可以增加人体钙的吸收。钙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元素,缺钙则易使眼球壁的弹性和表面张力减弱,在近距离用眼或在低头状态下,易使眼轴拉长而发生和发展近视。阳光还可使孩子瞳孔收缩,加大眼睛的聚焦力,看到的事物更清晰,從而起到预防近视发生和发展的作用。

(2)户外玩耍、运动等减少了孩子近距离用眼的机会,而增加了看远的时间,尤其是乒乓球、羽毛球这些球类运动。运动时,眼睛以球为目标,不停地远近上下左右调节和运动,使睫状肌和眼球外肌交替收缩和舒张,不断地促进眼球组织的血液供应和代谢,改善睫状肌的功能,有效防控近视的发生和发展。

(3)在我的实验研究中,干预前的调查发现在操场上活动的孩子的近视率明显低于室内活动的孩子,而经过干预后,部分室内活动的孩子改变了课间活动的方式,选择到户外活动,研究结果也表明,这些孩子的近视新发病率和近视发展的速度和程度明显低于干预后未进行活动方式调整的学生。

反思:小学生的近视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很多部门也一直着手研究如何对中小学生的近视进行有效的防控,但全国中小学生的近视率依然是一路上升。造成近视的原因很多,究其原因预防的方法也很多,防控近视要从爱眼护眼的小事做起,点滴成河。课间活动每天都有,对孩子的课间活动情况进行适当的干预,让他们在愉悦、放松身心的同时,眼睛得到休息和锻炼,是防控近视的一个有效手段。

小学课间文化 篇5

关键词:整合,课程资源,课间文化,开发,参与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 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 在发展中生活。结合它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特点, 更多的让儿童通过实际参与活动。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 还包括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课与课之间, 大家习惯称之为“课间”。设置课间, 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心理和生理的需要, 调节学生身体状态与精神面貌, 进他们更好地成长与发展。在这段时间里, 学生的行为表现不仅仅是上厕所, 而更多的是游戏活动, 并且在活动过程中总会折射出浓浓的文化气息, 我们称之为“课间文化”。课间文化多来自于学生的自发生成, 体现着儿童的规则意识、公平意识和团队精神。我们当前的课间文化, 缺乏教师的参与与引领, 缺乏学科的渗透, 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现象, 有点甚至缺乏知识品味而具有低级趣味。在整合《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的同时, 利用学科特点, 参与开发课间文化, 让课程资源的整合立足于开发儿童的课间文化。课内的学习, 课外的应用, 课堂内外相得益彰。

一、整合资源, 挖掘素材

“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 “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其他生活空间”, 课程标准为我们指出了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和形式。首先, 课程资源的整合离不开教材。品德与生活教科书图文并茂, 每个单元各个主题的内容常常是通过若干幅活动图呈现出来的, 遵循了儿童的认识规律和生活逻辑, 令人耳目一新。因此, 正确认识教材、使用教材是课程资源整合的首要任务。课堂教学应灵活运用教材, 与学生的生活建立有机的联系, 引导学生进人真实的生活世界, 在生活中观察、感受、体验、反思, 从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激发真实情感, 潜移默化中完善自我。其次, 课程资源的整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课堂上孩子们脱口而出的语言没有空话、大话、套话, 显得朴实动人, 这正是我们需要捕捉的课堂生成资源。需要我们教师及时捕捉生成, 让其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和资源。再次, 课程资源应关注学生的生活, 从中挖掘、提炼课程资源。学生是课程资源的主体,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从学生身边寻找生活资源, 更贴近学生和学生的认知范围。此外, 校园活动丰富多彩, 如运动会、歌咏会、黑板报比赛、朗读比赛等等, 其中蕴含着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资源。同样需要我们利用好这些资源, 教师要与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 从中寻找并抓住其中的课程资源。

基于儿童的认知和生活特点, 其课间文化多以游戏活动为主, 如跳皮筋、跳绳游戏等。因此, 在以参与开发课间文化的基础上, 《品德与生活》在整合课程资源的同时, 应挖掘开发课间文化的素材。如在教学二上《假期安全真重要》时, 立足消防安全知识, 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出现“防火安全拍手歌”:“小朋友笑呵呵, 大家来唱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 拍完南北拍东西。你拍二我拍二, 咱俩宣传做伙伴。你拍三我拍三, 禁火场所别吸烟。你拍四我拍四, 用火不当会出事。你拍五我拍五, 烟囟坏了快修补。你拍六我拍六, 风大失火不好救。你拍七我拍七, 不要玩火做游戏。你拍八我拍八, 电线不能随便拉。你拍九我拍九, 火警电话一一九。你拍十我拍十, 人人防火要落实。我拍你你拍我, 注意防火不马虎。”课堂呈现活动, 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 引导学生可以利用这个儿歌在课后课间进行诵读游戏。

二、协作参与, 先期开发

因为课间文化多来自于学生的自发自成, 常根据影视故事、电视广告等改编而成, 其中包含着舞蹈律动的韵味, 折射着追星族的时尚。如课间跳绳游戏中的一段伴词:“1997年, 我练了太极拳, 打死了陆依萍, 气死了何书桓, 杜飞来报仇, 一脚踢下楼, 杜飞还没死, 一脚踩淌屎。”再如跳皮筋“小猪”念白:“小猪今年16岁, 参加澳门卡拉OK, 穿的什么鞋?高跟鞋;穿的什么裤?牛仔裤。跳起舞来扭屁股。”以此为例, 辩证审视, 课间文化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 缺乏积极向上的因素, 消极腐化的成分居多。课间文化, 也是一项宝贵的课程资源。它的开发急需教师的介入和学科的渗透。《品德与生活》课程更多的立足于儿童的学习生活, 引领他们的发展。而儿童也往往缺少事物正确与否的辨识度, 课间文化对其影响较大, 所以《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可以很好地介入其中, 作为课间文化的先行开发者。

为参与开发课间文化, 《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在整合的过程中需要寻找与课间文化的结合点, 两者进行协作, 在整合中寻找开发点。课后, 留心观察学生的活动, 熟知课间文化的形式内容。课上, 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特点, 可以根据某一时期的焦点、热点等, 结合学生原有的课间游戏形式, 创编出富有新意, 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新词、新动作。如在学校举行拔河比赛前期, 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拔河过程中的注意点, 鼓励学生利用口号:“嗨, 嗨嗨嗨!众心齐, 泰山移, 拔河比赛定胜利!”不仅适用于拔河, 还可应用于“跨大步”游戏。也可以根据当时教材的相关内容, 将此转化为充满情趣的课间活动形式。在教学一上《快乐的冬天》一课, 为了健康快乐过冬天, “冬天的使者”介绍学生适合在冬天玩的游戏:比如打球、踢球、踢毽子、跳绳、打羽毛球;如果下雪的话还可以打雪仗, 堆雪人。让大家千万记住冬天也要多运动, 并以《健康歌》的伴乐形式, 在边唱边跳中学会正确的冬天活动内容和形式。在此过程中, 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 开始逐渐参与课间文化, 儿童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应用《品德与生活》课上的活动内容形式, 将此延伸至课后, 也就是课间文化开始与课程资源相协作, 课程资源初步开始参与开发课程资源。

三、反馈活动, 双方互动

在整合《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过程中参与开发的课间文化, 并不能因此而放任不管。课间文化所存在的儿童生活仍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两者是相互动态存在的。最直接的反应仍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反馈、参与、引导。在教学《快乐的春游》时, 在了解春游活动的基础上, 让儿童在生活中寻找关于春游的儿歌童谣, 结果虽有不错的童谣, 但是却难以表达出兴奋喜悦之情。在参加春游活动后, 同样将一样的童谣哼唱得有声有色:“今天去春游, 我们小手拉小手, 来到小河边, 捧起小蝌蚪。别掉泪, 小蝌蚪, 我想和你交朋友!妈妈妈妈在哪里, 别怕, 请沿小河往下流……”由此, 整合课程资源所参与的课间文化, 双方的反馈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反馈中才能窥视彼此的不足, 才能以不足为出发点, 更好的完善课程资源的整合和课间文化的开发。

同样, 若整合资源过程中, 没有教师的引领, 学生的真正参与, 没有学生真正情感的激发, 便创生不出鲜活而有现实意义的课间文化作品。因此, 课间文化的创生, 不仅需要《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的先期开发, 更需要师生双方的互动。如:教学二上《暑假中的一天》中, 根据刚过完暑假这一实际情况, 教师激发学生情感, 带领学生再次回到暑假, 在此基础上出示“在家的一天, 过着有规律的生活;劳动的一天, 汗水中饱含着快乐;旅行的一天, 处处都有新的发现;生病的一天, 才知道健康的重要……”学生情感已然迸发, 便能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完成这一儿歌续编。再如:班里李小明的脚烫伤了, 感受浓浓的集体关怀后, 有感而发, 写下了一段跳皮筋念白:“奶奶奶奶茶开了, 把我小脚烫伤了, 前走走后退退, 再也不能上学了。老师来探望, 同学来安慰, 他们让我别着急, 轮流帮我来补习, 谢谢老师同学们, 你们的恩情我牢记。”《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与课间文化的互动互进, 在课程资源中寻找课间文化的创生点, 在课间文化中整合课程资源, 两者频繁的互动中互相进步与发展。

小学课间文化 篇6

1 大学课间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学校设置课间, 是为满足教学需要, 调节学生身体状态与精神面貌。在这段时间内, 学生的行为表现主要是游戏活动, 并且在活动过程中总会折射出浓浓的文化气息, 被大家称之为“课间文化”。结合高校教育教学现状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笔者尝试赋予大学课间文化新的内涵。笔者认为, 要给大学课间文化下定义, 就要对“课间”有独特设计。基于此, 笔者对“课间”提出三维构造, 即“时间维度”、“学科维度”、“教育观念内化与教育实践外化所组成的第三个维度”。基于对这三个维度的把握, 笔者认为, 大学课间文化是大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 利用课间开展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包括意识形态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和非意识形态 (语言、活动、文字等) 。大学课间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新载体, 是大学生课间整体精神风貌的显现, 是师生共同努力下形成和发展的特定氛围, 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和真正优势,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 是高校坚持正确方向,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2 大学课间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关系

大学课间文化除有时间的保障外, 还有教师的引领、学科知识内涵和教育观念的融入。大学课间文化不仅是文化的范畴, 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联系、互相互动。

2.1 大学课间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大学课间文化具有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承载、传递,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联结与互动的功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务实性作用。

(1) 大学课间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凝聚功能

大学课间文化是大学生和教师在课间开展文化活动的集体产物。在课间文化活动过程中, 有两大群体——从事学科教学的教师队伍 (大学课间文化的引领者和主导者) 和承担学习任务的大学生群体 (大学课间文化的建设主体) 会凝聚在一起。建设大学课间文化, 有利于高校打造出一支效能突出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有利于对大学生实施集体——分散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过程、感受氛围、获得体验、创生成果、提升素养。

(2) 大学课间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素质提升功能

大学课间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渗透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它使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提升;使文化内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得到发掘, 并赋予相应的主流价值观内容, 从而使大学生受到感染, 促进大学生把社会发展所需的思想道德观念、政治观点等内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

(3) 大学课间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导向功能

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是培养知、情、意、信、行的过程。大学课间文化要重视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认同的培养;要与社会发展需要、高校人才培养理念相结合, 就需突出时代内容、主流价值。大学课间文化还需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进而才能为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 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服务, 才能彰显大学课间文化活动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师生的课间交流和“时空对话”, 能帮助大学生找到前进的精神动力,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大学课间文化发展的方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 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意见》指明了大学课间文化的发展要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决定大学课间文化发展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广大人民群众, 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1】大学课间文化应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在重视教师引领和尊重学生主体精神的前提下, 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大学课间文化的建设内容和发展主题, 用先进的思想政治理论武装学生, 使思想政治教育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引大学课间文化向着先进文化方向发展

“校园文化发展方向要体现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就必须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指导。”【2】大学校园有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学生和不同学龄结构的师资队伍, 因此大学校园不同层次的文化群客观存在。大学课间文化如何达到文化养人、文化怡人、文化育人的效果, 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引和导航。所以, 大学课间文化应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引, 突出时代主题、社会内容, 推动大学课间文化建设和发展。以学生为本, 把德、智、美、体渗透到大学课间文化活动中,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升华学生思想, 提高学生素质。

2.3 大学课间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无论是大学课间文化的建设, 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 都是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从性质上看, 大学课间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属文化范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于文化中, 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结构单位。从参与主体看, 大学课间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的主动参与, 其中最需要尊重学生的价值和主体精神。从目的功能看, 大学课间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化人导行的作用。

3 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课间文化互动的途径

3.1 用以人为本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课间文化建设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 理应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课间文化活动的核心理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已把“以人为本”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写进文件。为此, 以大学课间文化为载体,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应坚持以人为本为指导理念。一方面, 以人为本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相统一, 注重个性培养与整体协调发展相统一, 以人文关怀丰富“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3】另一方面, 以人文本开展大学课间文化活动要以满足学生需要, 调节学生的具体状态与精神面貌, 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持续开展大学课间文化活动。

3.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课间文化建设

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主题和航标。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 “以‘灵魂’作指导, 努力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理论水平, 坚持‘主题’阵地, 树立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观, 把握‘精髓’, 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把握‘基础’, 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4】努力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间文化建设中, 以培育优良的学风、教风、校风为核心, 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间文化活动为内容, 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主流价值的引领、文明风尚的感染和理想情操的陶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教师教学实践和学生学习生活实践中, 建立和完善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等机制, 使大学生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 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 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 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5】。

3.3 实现学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课间文化建设的渗透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也是一门文化和一门艺术。需要科学的理论的指导, 需加强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大学课间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有助于促进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渗透, 有助于任课教师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和实施, 进而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另外, 大学课间文化作为一种新的课程资源, 需要与学科发生关系, 需要与学科相互渗透, 才能使其在助推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作用。所以, 教师应在寻找学科知识与大学课间文化的结合点, 并在结合学生现有课间活动形式的基础上, 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间文化活动。

3.4 充分发挥教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课间文化建设的导向作用

大学课间文化虽是学生自我打造、自我创生的一种文化活动状态, 但依然需要教师的介入和加盟, 需要教师拓展和延伸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努力成为大学课间文化的关注者和先行开发者。首先, 大学课间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资源, 需要师生共同开发。在课间文化中, 只有教师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才能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积累的素材拿到集体中来, 相互启迪引发, 相互借鉴吸纳, 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 让新的对白、新的动作、新的玩法在互动合作中产生。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积累创作素材, 提升课间活动价值含量。其次, 大学课间文化需要师师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只有教师的参与与引领, 才有学生的真正参与, 才有师生的情感交融, 才能催生出建设校园文化的人才队伍, 才能创生出鲜活的课间文化作品。才能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最后, 大学课间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载体, 需要教师进行价值导航。只有教师及时对大学生做好导向, 才能使大学生将“俯首拾珠”与“抬头看路”辩证统一, 才使大学课间文化有着正确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79~80.

[2]孙媛媛, 刘晓春.浅析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3) :51~52.

[3]王庆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14) :225~226.

[4]郭长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航标[J].延边党校学报, 2011 (4) :102~104.

小学课间文化 篇7

1素材的选择

课件播放的视频素材必须是充满正能量, 形式生动, 简短有趣, 青年学生易于接受的, 时长必须适合课件播放, 时长不超过10 min为宜, 因为本改革是穿插在《粉体工程与设备》这门课程里面, 而本课程有很大部分讲解的是微观形貌或结构, 所以选取的视频最好能与微观视角相关。目前网络上的小短片、微电影非常多, 但是质量良莠不齐, 有些是思想不健康, 有些是表达不清楚, 有些是影片质量差强人意, 有些是时长太长, 经过长时间的筛选之后, 感觉有一部分动画片比较适合课间播放, 特别是一些国际上获奖的动画片, 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作品, 短小精悍但是却深藏哲理, 故事性也比较强, 学生容易接受。经过长时间的筛选, 我们选中了法国Futurikon公司拍摄的minuscule系列动画, 主要讲述的是微观昆虫世界发生的一个个小故事, 没有语言, 只有音乐和昆虫的声音, 画面清新, 故事新颖, 每个故事让大概4分半钟, 使学生在开怀大笑之余思考人生的一些哲理。

2故事的解析

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任何一个小故事都可以有多种解读, 而短小的故事也是如此, 所以需要从这些小故事中提炼正能量的主题, 在学生看完视频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现举几个典型事例。

知识改变命运:在几个蜂房旁边有一片花园, 早上蜜蜂们从蜂房蜂拥而出, 因为花少蜜蜂多, 所以很多蜜蜂在一朵花上采蜜, 很明显采不到多少蜜。有一只蜜蜂看到了一张废旧报纸, 上面有一个花店的广告, 于是顺着路标找到了那家花店, 吸足了花蜜还喝到了甘甜的清水, 等他满载而归时其它的蜜蜂还在那几朵花上争抢少的可怜的花蜜。故事告诉我们会一门外语很重要, 知识改变命运。

合作创造奇迹:夏日的午后, 野餐桌上剩余了一盒饼干, 这时一群蚂蚁吹着号子爬上了餐桌, 准备把饼干拖走。经历千辛万苦终于运回了蚂蚁窝旁边, 其它的蚂蚁在忙活着垒着什么建筑物, 带头蚂蚁指挥着把饼干盒折来折去, 然后运到了建筑物顶端, 蚂蚁们无比崇敬的看着建筑, 最后显示他们建造的是一个饼干金字塔, 上端是饼干盒折叠成的尖顶。通过精密合作, 蚂蚁也能创造奇迹, 更何况同学们?

理想造就非凡:有一群马蜂生活在树上, 夜晚临睡前他们会看看月亮, 有一只马蜂对月亮无比向往。一天, 马蜂吃完蜜后一直向天上冲刺, 当其他的马蜂飞到无力开始回撤的时候, 这只马蜂还是一直往上飞, 看到了巨大的月亮, 马蜂惊呆了, 也没有力气继续上冲了, 于是像一发炮弹一样跌落下来, 然后马蜂拖着残缺的身体艰难的飞回了伙伴身边, 从此以后马蜂更加亲切的仰望月空。马蜂通过努力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使它成为了一只非凡的马蜂。

智慧排除万难:一群蚂蚁在搬运树叶, 再过一道悬崖时树枝桥断了, 这是蚂蚁指挥官看到了一张旧报纸, 于是它指挥着其它蚂蚁将纸折成不同形状, 经过多次尝试, 终于这成了飞机形状, 于是蚂蚁们乘坐飞跃悬崖, 穿过河谷, 但因为速度太快在坠落到河中央的一块小岛上了, 于是它们又把纸飞机折成纸船, 平安的到达了岸边。蚂蚁利用自己的智慧排除各种困难, 平安到达目的地, 我们同学们也能利用自己的智慧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平台祝你成功:蜗牛看到蝴蝶、马蜂、苍蝇、瓢虫都能轻松地飞来飞去, 而自己只能慢慢的爬行, 非常羡慕。晚上做梦也会梦到自己在地上飞快的行走, 醒来还是原样。可是有一天, 情况不一样了, 蜗牛飞得比他们都快了, 原来是蜗牛跑到了一辆汽车上。说明善于发现好的平台可以祝你早日实现梦想, 达到成功。

3学生的反应

学生对于这种课间播放动画小故事的形式非常欢迎, 能够饶有兴趣的看下去, 教师有时也会问小故事说明了什么?很多时候学生都会有自己的见解, 当教师把自己理解的这些故事的内涵告诉他们时, 大部分会比较赞同。经过多次的实践之后, 学生也非常喜欢, 在学生对老师比较认同的情况下, 对于《粉体工程与设备》这门课程的学习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多次评价这些故事给他们很好的启发, 看到微观世界这么丰富多彩, 增加了他们对比较枯燥的专业课程的兴趣, 也让他们在学习专业课之余学到了很多人文知识。

4结语

作为理工科的学生, 除了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以外, 也需要广博的人文学科知识, 而专业课老师除了讲解专业课具有先天的优势以外, 介绍人文学科的知识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可以紧密联系专业课程进行讲解, 使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加强人文素养, 让学生在未来的道路上走的更加顺利。

摘要: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知识的学习普遍比较欠缺,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就业后的发展后劲, 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相关文化建设, 促进人文学科知识的传播, 具有积极的意义。该文探讨了建设课间文化的可行性, 以《粉体工程与设备》课程为例, 强调从课间文化素材的选择, 素材的讲解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并及时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反馈, 结果表明效果还比较好, 学生普遍在课间学到了一定的人文知识, 并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实现了文理相长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课间理工科文化建设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滔韬, 任海涛, 李世辉.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育人机制构建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5 (12) :87-88.

[2]杨福家.培养创新人才的三要素[J].创新人才教育, 2013 (4) :5-7.

小学课间文化 篇8

在我们传统的学校管理, 教学计划, 课外活动中, 课间十分钟尚未得到重视, 重要的课间十分钟资源就更谈不上使用和开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本是学生解除疲劳、放松调节心情的课间十分钟, 却只要下课铃声一响, 大部分学生就跑到操场追逐打闹, 玩得大汗淋漓, 听到上课铃声后, 又急急忙忙返回教室, 有的学生则继续在教室里做作业, 有的学生在上厕所后, 茫然不知所措, 机械地等待着上课铃声, 还有的则被老师拖堂占有。短暂的课间, 使整个校园处于一种无序运转的状态, 特别是伴随孩子在操场上追逐打闹的同时, 也因此成为诱发校园伤害事件的重要时段。显然, 课间十分钟不但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反而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隐忧, 令校长害怕, 老师头疼, 家长担忧。

到底该怎样合理安排使用这课间十分钟也就成了我校关注的重点, 特别是在大力提倡以人为本, 遵循教育规律的教育理念的同时, 我们更应该关注和研究课间十分钟这些细微环节的教育活动。令人忧思的课间十分钟现状, 正是我们开展《农村小学生合理安排课间10分钟探究》课题研究的初衷, 希望通过此课题研究, 让学生合理科学地安排课间十分钟, 养成良好的课间休息娱乐习惯, 为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2 研究的目的

(1) 加强师生对课间十分钟重要意义的认识, 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度过课间十分钟, 减少不良课间十分钟活动方式对学生的影响, 促进学生安全, 健康成长。

(2) 制定完善学生课间十分钟活动操作方案, 丰富课间十分钟的活动内容, 让学生在课间十分钟学会回忆整理, 休息娱乐, 从小学会学习, 学会健体, 学会生活, 真正让孩子享受课间十分钟的快乐。

(3) 进一步规范学校课间十分钟管理, 防止和杜绝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为孩子们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3 研究的方法

(1) 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问卷表搜集获取学生的信息和资料, 完成调查报告, 使课题的研究具有切实的针对性。

(2) 观察法。在研究过程中, 课题组成员对学校课间十分钟开展情况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积累原始资料, 并加以理性分析和研究。

(3) 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我们遵循在研究中探索, 在研究中实践的思路。对在学校课间十分钟活动方案开展过程中得到的各类问题进行反思总结, 并及时的反馈调整, 不断完善方案, 充实内容。

(4) 个案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 特别是在课间十分钟活动过程中, 有针性的对个别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及时了解掌握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点和状态, 收集整理信息, 进一步完善活动方案。

4 研究过程

该课题的研究时间从2010.4.1至2010.11.25

4.1 研究准备阶段 (2010.4.1——2010.4.15)

我们课题组成员多次召开课题组会议, 认真讨论学习课间十分钟的相关资料文件, 充分认识课间十分钟的重要性, 组织开展课间十分钟的现状调研。真正弄清楚学生课间在做什么, 怎样做, 做得怎么样。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设计出了《农村小学生合理安排课间十分钟探究问卷调查表》, 本次抽样调查共发放600份问卷, 收回600份, 课题组成员对收回的调查表认真整理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从上面的调查表中我们发现全校有75%的学生课间时间没有合理安排, 在课间无序活动, 追逐打闹, 只有25%的同学在进行课间活动, 并组织有序。结合调查情况, 课题组认真探索现状存在的原因, 写出了调查报告。

4.2 研究实施阶段 (2010.4.16——2010.10.31)

针对现状, 我课题组制定完善了《庙宇小学课间十分钟活动操作方案》, 基本确定我校课间十分钟活动模式为“两步三段式”, 立即付诸实施, 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完善, 为保证活动方案的顺利实施, 学校严厉禁止教师拖堂占用课间十分钟, 真正将课间十分钟的主动权、支配权还给学生。

两步三段式:

两步:即将课间十分钟分为回忆整理和课间活动两个步骤;三段:将全校学生分为低段 (1——2年级) , 中段 (3——4) 年级, 高段 (5——6年级) 。学校课间十分钟, 学生在完成回忆整理后, 随即便开展课间活动。

(1) 回忆整理

通过“回忆整理”的开展, 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习惯上逐步实现自主管理, 促进学习效果的明显提升。回忆整理分为以下几方面。一是明确回忆整理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为上节课上课教师。

二是确定课后回忆的内容和方式, 回忆内容——上节课教学内容。

学生在听完上节课教学内容后, 利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 授课教师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在头脑中“再现”一遍, 从而巩固所学的知识, 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过电影”。

三是确定整理内容, 整理笔记和学具。

低段:教师指导学生整理上节课使用的书本和学具, 准备下节课的书本和学具。

中高段:教师所讲述的内容和其他同学精彩的回答, 可能有部分学生没有及时记录, 教师可以点拨学生整理笔记和充实内容。在课后回忆中, 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新的体会, 也可以补充到笔记中去;在课间整理好上节课学具和用品, 准备好下一节相关学具。

四是明确回忆整理要求

回忆整理初期教师对学生开展情况相机进行指导。学生养成习惯后, 教师对实施情况进行指导和督查。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参与。

(2) 课间活动

为完善校园课间活动状况, 营造健康文明的课间活动活动氛围,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培养学生良好、文明的活动习惯, 我们在课间活动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 力争符合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 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 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科学地安排活动内容和活动量。我们将全校班级分成低、中、高三段, 从以下几方面对课间活动进行规范。

一是确定各年级段活动主题

(1) 趣味小游戏 (低段:一二年级学生)

(2) 健身小运动 (中段:三四年级学生)

(3) 益智小技能 (高段:五六年级学生)

二是确定活动对象:庙宇小学1-6年级学生

三是规范各段活动安排

(一) 趣味小游戏

它包含:“老鹰捉小鸡”, “跳绳”, “踢毽子”, “石头、剪刀、布”……雨天室内活动:击鼓传花、讲故事、唱歌、绘画等活动。

(二) 健身小运动

它包含:跳绳、踢毽子、跳远、徒手操、呼啦圈、儿童韵律操、乒乓球、篮球……雨天室内活动:贴鼻子、讲故事、折纸、唱歌、绘画等活动

(三) 益智小技能

晴天室外活动内容:花样跳绳、花式篮球、乒乓球……

阴雨天室内活动内容:小制作、剪纸、唱歌、绘画、讲故事、读美文、朗诵、演讲、成语接龙、英语口语问答、小小知识竞赛……

四是规定具体操作方案:

(1) 活动组织

必须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完成, 因此设立各班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为活动指导教师。

(2) 培训与宣传

在开展的前期, 对指导教师进行培训, 达到规范有效, 如遇整个活动有较大变化和调整, 及时对教师进行培训;对学生进行认真宣传, 让学生正确认识该活动的好处。形成积极参与, 蓬勃发展的态势。

(3) 实施操作

(A) 方式:力争在人人参与的前提下, 学生自由组合, 教师组织;也可以由教师把学生分组, 然后轮换安排各个活动项目。

(B) 活动要求:每次活动开展都必须进行5分钟以上;教师在初期对本班学生开展的项目进行巡视和指导;教师并强调相关注意事项, 把握控制活动量, 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C) 值周和保安负责整个活动的巡视和监督。如遇突发和意外情况按照学校安全预案处理。

4.3 研究总结阶段 (1010.11.1——2010.11.25)

通过几个月的课间十分钟的开展, 我们不断完善了《庙宇小学课间十分钟活动操作方案》, 进一步认识到课间十分钟的重要性, 更加坚定开展课间十分钟的研究的信心和决心。通过课间十分钟活动的开展, 不但丰富了课间十分钟的活动内容, 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集体荣誉感、团结协作意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也悄然形成。

5 研究成果

5.1 增强了学生体质, 活跃了学生身心

通过近一年的课间十分钟活动开展, 我校学生身体素质普遍提高, 感冒、发烧的现象大大减少。在本期的学生体质测试中, 我们惊喜的发现学生的体质、协调性、灵活性、耐力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孩子们开展的游戏活动中, 身心得到了充分的舒展, 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 自信心也大大提高。

5.2 良好习惯逐渐养成, 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回忆整理, 自觉回忆上节课教学内容, 自觉整理笔记和学具, 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逐渐养成, 学习效果明显提升。同时孩子们在课间活动中, 不但个个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 而且自创自编的游戏不断涌现, 不但达到了动手、动口、动脚的目的, 而且还达到了动脑的目的。

5.3 课间十分钟活动是课堂教学有益的补充和拓展

学生在课间十分钟的活动中, 适当的锻炼不但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 提高了自我锻炼的能力, 而且还掌握了一些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 同时在游戏活动中还学会了与同伴如何分工、如何竞争、如何合作等, 这些都是课堂教学有益的补充和拓展。

5.4 减少了校园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校园意外伤害事故大都发生在课间十分钟, 因为孩子的无序追逐打闹必然伴随一定的危险性。我校自从开展了课间十分钟活动方案以来, 形成了指导老师、值周教师和学生自主管理相结合的较规范的管理活动体系, 从根本上规范了学生的课间十分钟, 从而减少了校园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让孩子们玩得开心, 老师们舒心, 家长们放心。

5.5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

小学课间文化 篇9

一、阳光体育大课间的改革创新

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进一步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创新,学校利用每天上午体育大课间的35分钟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学生非常喜爱。 整个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科学、合理、规范、有序、和谐融洽、丰富多彩、气势磅礴。

1.体育大课间活动的项目改革

我校的课间操已进行实验改革了十多年,从2004年秋季,我校考虑单做广播体操很难很好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学校进行了五次课间操进行改革。

第一次改革:2004年9月课间操除了做广播体操外,还增加提踵和原地高抬腿练习。

第二次改革:由于学生每天都做一套广播体操感到厌倦,2006年9月,学校组织体育教师进行探讨研究决定,把兔子舞做为课间操内容,丰富课间操的锻炼项目,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具体安排为周二、四的兔子舞、加练提踵和原地高抬腿,周三、五的广播体操加练提踵和原地高抬腿。

第三次改革:周二自主创编的小交警韵律操、跳绳、提踵练习和原地高抬腿, 周三兔子舞、跳绳、提踵和原地高抬腿练习,周四兔子舞、跳绳、提踵和原地高抬腿练习,周五是音乐教师与体育教师共同创编的韵律操“大家一起来”、跳绳、提踵和原地高抬腿练习;通过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内容的改革创新,让学生在学习和教师工作之余缓解压力、强身健体,激发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促进全体师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第四次改革:2007年11月,我校再次拉开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改革,将大课间活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广播体操练习;第二部分分年段进行竹竿舞、呼啦圈、跳绳等练习。

第五次改革:2011年10月,学校新的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通过组织教师走出去学习和邀请专家到校指导方式,再次深化改革和大力提升阳光大课间活动的质量,经过近四年来实践研究和创新,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现行阳光体育大课间形式。

2.大课间活动的组织形式改革

笔者学校以前的大课间活动的组织形式比较传统,主要的组织形式为:由体育教师指挥进场、整理队伍,接着每天轮换做广播体操或兔子舞、小交警韵律操、韵律操“大家一起来”,然后进行跳绳、提踵和原地高抬腿练习。由于学生参加的项目和运动负荷都相同,结果出现了低年级的学生的体力较差,导致超运动量的现象, 影响后面的课堂学习,同时不利于学生的生长发育等不良现象。严重制约着活动的顺利开展。

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逐渐对大课间活动组织进行规划,细化对不同年段学生的运动负荷、运动时间、运动密度分年段科学化、程序化管理。

3.大课间活动“五化”管理

程序化:2011年10月以来,我校逐步实现预设整个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程序, 分上下午两种版本采用自主录制语音全过程程序化组织管理整个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上午进行跑操热身、韵律武术、快乐个性化活动和身心放松四部分,下午则进行跑操和跳绳;

课程化: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纳入学校课程管理,写入学校作息时间表(上午35分钟,下午20分钟);

个性化:个性活动阶段分各个学段进行个性活动项目。

全员化:教师与学生一起参加做操和各年级的各种个性化活动项目的锻炼。

科学化:整个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分为跑操热身、韵律武术健身、个性运动强体、身心放松舒心四部分,整个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既有热身活动,又有放松活动,符合体育运动的规律,具有科学性。

整个大课间活动通过“五化”管理, 形成科学、合理、程序化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组织管理方式。同时,如果遇见雨天等恶劣天气,则在室内练习自主创编的室内韵律操。

二、阳光体育大课间的组成部分

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形成重文园特有模式,也成为了我校的办学特色,是我校品牌,上午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分为四部分,进场用时7分钟;恒之律—跑操热身2分钟;健之美—韵律武术5分钟;乐之恋—快乐运动15分钟;和之韵—身心放松3分钟;退场3分钟。

第一部分红色阳光:恒之律—跑操热身

伴随着节奏鲜明的跑操音乐,全体师生满怀昂扬的斗志,迈开整齐的步伐,进行跑操。队伍整齐划一,步伐铿锵有力,口号坚定响亮,是重文园师生积极向上精神风貌的体现,班主任教师跑在班级方阵的前方、科任教师跑在班级方阵后面,他们不但是学生们跑操的领头人和管理者, 更是学生们人生的引路者和知心朋友。

第二部分橙色阳光:健之美—韵律武术

为了提高学生锻炼兴趣,每天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内容都不一样,具体如下:周一是升旗和学生的才艺展示活动, 不开展大课间活动;周二泉州市地方特色操南少林五祖拳武术操;周三自主创编的韵律操“大家一起来”;周四兔子舞;周五第七套广播体操。

第三部分黄色阳光:乐之恋—快乐运动

多元发展,张扬个性。快乐个性化活动以年级为单位定期轮换。比如:

一、二年级学生开心地跳着简化版的校园集体舞和“鱼儿鱼儿水中游”唱游活动,他们团结协作,快乐无间;三、四年级同学们用竹竿敲出欢快的节奏,跳跃轻巧的舞步;五、六年级则是令人目不暇接的花样跳绳和一浪比一浪高的“乘风破浪”,绳如波浪。

整个操场沉浸在一片欢声笑语之中, 其乐融融。虽然我们的运动场所有限,但是我们的激情无限。趣味的大课间个性活动给予全体师生阳光的呼吸和广阔的空间,给予学生们精彩的世界。

第四部分蓝色阳光:和之韵—身心放松

轻柔舒缓的音乐传来,跟随音乐,舒展身体、放松心情做轻柔的放松操《爱的人间》,做一次心灵的阳光之旅吧,学生们以班级为单位依次归位。让我们珍爱健康,热爱生活,快乐锻炼,用饱满的精力去迎接课堂的阳光。

每天下午的课间操进行跑操和跳短绳活动。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明快的节奏、动感的韵律,增强了学生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学生在阳光下健康快乐成长。

上一篇:数学课堂教学心理健康下一篇:课堂复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