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2024-09-11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精选10篇)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1

“351”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追本溯源

在课改背景下的中小学生课堂教学领域,‘351’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二.基本构架

三段;指‘预习导学.互动课堂.课时作业’三大阶段。

五环;指‘新知梳理----合作探究-----解疑释惑----随堂测评-----课时作业’五个换节。

一测;指阶段复习。三.教学流程

(一)三段

1.预习导学;学生自学教材,遇到障碍时,由学科组长带领组员合作探究,对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做上记号,提交全班交流时解决。2.互动课堂;展示交流阶段,这是一个生生、师生、组组合作互动的过程。针对学生在前面学习环节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教师进行精讲点拨,帮助学生解难答疑,升华提高,并当堂测评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当堂得标情况。3.课时作业; 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从前瞻的角度,链接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中考试题,教师精编选课时训练题,指导学生进行子自我质量评估。

(五环)。1,新知梳理;学生根据学案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创设的情景或导读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当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2,合作探究;学生用双色笔对预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做好标记,并整理成问题,提交给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3,教师讲坛;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中发现的问题,对重点、难题、易错点进行重点讲解,同时汇总学生交流展示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总结答题规律,点拨答题方法与思路。4,随堂测评;教师精心设计随堂检测题,进行当堂达标检测,检查学生当堂达标情况。要求学生限时限量完成测试题。5,课时作业;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精编精选课时达标训练题。

(三)一测

1,针对阶段学习的内容,从前瞻的角度,链接不同类型知识点与中考题型,进行阶段复习与阶段检测,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不同的不同阶段不断总结、反思,在环环相扣式的滚动学习中,让学生的学习成绩最大限度地得到高效率的提升。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2

关键词:教学模式

一、概念的界定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 在大量的教学实验基础上, 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形成稳定、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性的实践活动方式。

教学模式强调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它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汇编, 也不是一种空调理论与教学经验的混合, 而是一种中介理论, 是教学经验的升华, 教学模式反映了教学结构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间的组合关系, 揭示了教学结构中各阶段、环节、步骤之间纵向关系以及构成现实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因素之间的横向关系。表现为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诸要素在一定时空结构内某一教学环节中的组合方式。教学模式是对课堂教学的反映和再现。

教学模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理论框架。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揭示了教学模式的中介性。从静态看, 教学模式是教学结构的稳定而简明的理论框架, 是立体网络的、多侧面分层次的, 直观地向人们显示了教学诸因素的组合状态, 对人们从理论上认识把握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动态来看, 模式不同于一般的教学理论, 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 设计了依序运动, 因果关联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二、几种常见的课堂教学模式

根据不同的标准, 可以对教学模式进行不同的分类。一般来说, 教学模式的分类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从教学目标、任务、作用等外部因素入手进行分类;另一种是从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程序, 以及理论依据、指导思想入手进行分类。两种分类方法各有利弊。目前我国数学教育实践中用得较多的是这两种方法相结合的分类方法, 根据教学模式理论可以概括总结成以下几种模式。

1. 讲解———传授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的系统讲解为主, 教师进行适当的启发提问,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讲解———传授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前苏联凯洛夫教学思想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凯洛夫教学思想强调以教师系统讲解知识的课堂教学为中心, 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奥苏伯尔则认为,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学科中明确、稳定而有系统的知识,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方式获得有组织的知识, 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这一教学模式对我国的教学教育的影响最大, 目前在许多学校的数学教育的影响最大, 目前许多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仍然占据主要地位。具体操作程序表现为以下几个步骤:

教师:复习引导———讲解新课———巩固练习———课堂小结。

学生:回答问题———听课记录———听讲例题———听讲 (或做练习———回答提问———模仿练习———听讲)

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基本技能, 促进知识内化, 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 引导———发现模式

这种模式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不是将既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而是通过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链,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考题包办代替的弊端, 主要的理论依据是布鲁纳和弗赖登塔尔的教学思想。

布鲁纳认为, 发现并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事物的行为, 正确地说, 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须通过自身的体验, 才能掌握发现问题的方法。

3. 自学———指导模式

这一教学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 进行探索、研究, 教师则通过给出自学提纲, 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问题的线索, 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较强, 可以让学生在自学中学会学习, 掌握学习方法。

这一模式的理论依据主要是, 中小学学生不仅要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 而且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根据信息时代大教育观的特点和终身教育的思潮, 学会学习的学习观受到重视, 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数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这一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是:提出自学要求———开展自学———讨论启发———练习运用———及时评价———系统总结。

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发展思维水平为目标, 同时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三、取长补短, 优化组合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各种数学教学模式, 通常把例题与练习分开, 而学生也形成习惯, 教师讲解例题时, 学生机械地听讲, 被动地接受, 常常会觉得枯燥乏味, 思想走神, 而做练习时只要进行简单机械地模仿。

首先, 我们要克服“离开了教师, 学生就学不到知识”的传统思想, 树立在教学中, 教师的作用是及时点拨, 适当引导,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引导者与合作者, 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真正主人的教学观念。

其次, 要克服僵化的, 照本宣科式教学模式。数学教学不只是让学生记住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揭示定理的发生, 发展过程, 从中学习数学思想与方法。比如, 讲“三角形中位线”, 就可以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和迁移的方法, 让学生探索四边形边, 中点连线组成什么图形?对角线被交点所分成四线段又组成什么图形?等等, 这样, 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教给了他们类比的方法, 培养了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第三, 学生不想听是因为可能有些老师上课照本宣科例题和练习都没改变, 有些学生看书都会懂, 因此, 上课会走神。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敢于“放”, 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积极地学。如课本让学生看, 概念让学生抽象得出, 思想让学生讲, 疑难让学生议, 规律让学生找, 结论让学生得, 错误让学生析, 小结让学生做。

四、几种模式融汇的实例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在融会贯通几种教学模式方面, 我作了一些尝试, 现汇报如下:

1. 自学——辅导模式实例 (弦切角)

教师:学过和圆有关的哪些角?

学生甲:圆周角

师:关于圆周角有什么定理?

学生乙: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教师:回答得很好。今天我们将再来探索一种和圆有关的角——弦切角。翻开课本第106页去学习, 要对它的定义及有关的定理内容、证明途径及应用规律进-步看书弄清楚。

(用时5分钟左右, 下一步由学生看书约25分钟左右)

最后教师在下课前15分钟左右进行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的什么?在图1中, 根据定义判断圆中有哪些弦切角?有哪些角相等?为什么?∠APC等于哪些角? (分别由不同的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下面我们做个例题。如图2, 已知经过圆心O上的点T的切线和弦AB的延长线相交于C点, 求证∠ATC=∠TBC, 并且最多有几种证法?

证法一 (学生甲答) :由弦切角定理∠CTB=∠TAB, 再用三角形外角定理得∠TBC=∠A+∠ATB, 而∠ATC=∠CTB+∠ATB, 则∠ATC=∠TBC。

证法二 (学生乙答) :由弦切角定理∠CTB=∠TAB, ∠C是公共角, 所以△ACT∽△TCB, 所以∠ATC=∠TBC。

证法三 (学生丙答) :延长CT至D, 根据弦切角定理∠ATD=∠ABT, 由等角的补角相等得∠TBC=∠ATC。

证法四 (学生丁答) :在AT上取一点M, 连接AM与MT, 根据弦切角定理得∠CAT=∠TMA, 而∠TBC=∠TMA, 所以∠CTA=∠TBC。

此时学生思维十分活跃, 会寻找不同的证法。教师最后进行的总结既有对新知识的回顾, 也有一题多证的变式练习, 使学生能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使知识得到深化。

2. 目标教学模式实例 (方程与它的解)

(1) 前提测评阶段 (4分钟左右)

师:在小学时, 我们对方程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今天, 我们再在学习了代数式和等式的基础上, 对方程作进一步的了解。下面请看黑板 (出示测评题, 用幻灯机或小黑板均可) 。什么是代数式?什么是等式?请同学们回答。

学生: (答略)

(2) 展示教学目标阶段

老师通过幻灯机或小黑板把已写好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 展示目标为:“识记”方程的概念, 弄懂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掌握”检验一个数是否为某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运用”, 会根据条件列方程, 然后请学生对照目标要求看书。

(3) 实施目标阶段

学生看书完毕, 教师通过提问讲解、分析举例阐明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分析说明两个“解”字的不同含义, 提醒学生应注意列方程时的两个问题, 讲练结合, 方法可灵活。

(4) 达标练习检测阶段

教师出题检测:用方程的概念判断某些等式是不是方程为一类, 根据条件列方程为一类, 检验解为一类。每类出2到3个题不等。教师通过巡视、提问告诉学和答案, 学生自测。

(5) 反馈矫正阶段

教师对照以上三类题目的测试, 围绕三大目标, 对知识点进行反馈矫正, 可再举例说明。

五、教学模式的特点

1. 简约性

数学教学模式一般用精练的语言、图式、符号表述。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教堂思想指导下产生的, 任何一种数学教学模式既是某一种教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 又是它近似的简约, 一个侧面的不完全的反映。

2. 相对性

教学模式的产生来自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但又不同于普遍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是一组相近或相似教学方法、方式的抽象和概括, 具有更一般、更普遍的意义, 其应用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但一种具体的教学模式又不是万能的, 有一定的实施条件。因此, 使用教学模式需要有鉴别不同类型教学目标的能力, 以便选用与特殊教学目标相适合的特定的教学模式。如果将某一种教学加以泛化, 就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 操作性

每一种数学教学模式都有一个相对稳定、明确的操作程序以便于人们理解、把握和运用, 这是教学模式区别于一般教学理论的特点之一。

数学教学模式是从具体的教学实践出发总结出来的教学规律, 目的是为了便于教师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接近于教学实践, 因而, 易被人们理解、接受和操作。教学模式可操作性特点, 使得教学模式可以被传授、学习、示范和模仿, 使得教学模式的运用成为一种技术、技能和技巧, 而被教师用来进行教学实践, 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4. 开放性

数学教学模式的产生是一个由经验到理论, 由不成熟到成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一种模式理论要不断地进行充实提高、改进完善, 否则就会逐渐被淘汰。

数学教学模式的开放性还表现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之间的相容性。各种教学模式并不是互不相干的封闭的体系, 而是形成一个开放性的、互补的系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有时可以同时利用几种不同的教学模式,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李求来主编

[2]中学数学创新教法、思维训练方案、课堂组织艺术, 毛永聪主编;

[3]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篇3

1 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學模式一般定义为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育理论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精心组织形成相对稳定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体系,它是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综合体,是教学实践方式高度提炼而概括化的产物。

教学模式强调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它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汇编,也不是一种空洞理论与教学经验的混合,而是一种中介理论,是教学经验的升华。它反映了教学结构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之间的组合关系,揭示了教学结构中各阶段、环节、步骤之间纵向关系以及构成现实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因素之间的横向关系,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粗略反映和再现。

2 基于数学文化的课程教学新模式

内容是为目的服务的。在新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数学文化”一节中给出的数学文化的教育目标是:“通过在高中阶段数学文化的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寻求科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激发对于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受到优秀科学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这应该是基于数学文化教学模式设计的根本出发点。

设计充分体现数学文化的民族性、确定性、美学性及创新性特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深切的民族文化,认识到数学的严密和精确,感受到数学的奇异和美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营造数学文化的氛围;紧扣数学教学是数学文化的教学的理念,转变传统的重数学知识系统传授的教学观念,充分体现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以实现数学文化对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目的,进而实现数学文化的教学。

课题引入时以情境创设为起点,将数学背景融入日常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本身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由知识的产生过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提出问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使其接触到社会、科技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思想和观念上受到熏陶。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强化数学应用意识。同时将生活问题精微化,从生活的常识中提炼出数学的原理、定理,发现数学的方法,更是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有机渗透,还是对学生的辩证思想、辩证意识和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培养和强化。适当地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向学生展现知识的产生过程,学生可以通过Internet进一步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应用和趋势,了解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和数学的美学价值以及数学家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使用各种教学软件来帮助再现数学家探索数学奥秘的艰辛历程和闪光智慧。

总之,数学文化是完善人格、培养理性精神的有效方法。基于数学文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通过多种形式向学生进行文化的渗透,让学生们从感受到数学所蕴含的文化魅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数学文化的教育。这才是数学教育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简论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4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之一。许多富有经验的教师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各有特色、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在推广时往往难以奏效。究其根由,无不与其教学方法本身不够成熟,缺乏一定的理论支持或学习者不能把握其思想有关。而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可以弥补其不足。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是当代教学论研究中的一个综合性课题,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始于本世纪70年代,人们通常认为,美国学者乔伊斯、韦尔1972年合著的《教学模式》一书为开创教学模式的研究究奠定了基础。概念的界定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大量的教学实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形成稳定、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性的实践活动方式。

教学模式强调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它既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汇编,也不是一种空洞的理论与教学经验的混合,而是一种中介理论,是教学经验的升华。教学模式反映了教学结构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间的组合关系,揭示了教学结构各阶段、环节、步骤之间纵向关系以及构成现实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因素之间的横向关系,表现为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诸要素在一定时空结构内某一教学环节中的组合方式。教学模式是对课堂教学的反映和再现。

教学模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理论框架。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揭示了教学模式的中介性。从静态看,教学模式是教学结构的稳定而简明的理论框架,是立体网络的、多侧面分层次的,直观地向人们显示了教学诸因素的组合状态,为人们从理论上认识把握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动态来看,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设计了依序运动,因果关联的教学程序,为人们在具体课堂教学中运用操作教学模式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数学教学模式受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思想的制约,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受到教师本身的素质、学生知识水平、能力结构,以及教师教学风格、学生学习习惯的制约。因此,教学模式应用本身并不是一种目的和内容,而是实现特定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工具和手段。

数学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数学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实践为基础而生成的。教学实践不仅是教学模式理论生成的逻辑起点,同时也为教学实践中正确的选择和应用模式提供了经验。教学模式并不是一个僵化的教学秩序,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革的开放的子系统。以教学实验为基础,保证了新教学模式的生成的合理性和推广应用的可行性。研究的意义

数学教学模式通常是将一些优秀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加以概括、规范,使之更为成熟、完善,并上升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因此,教学模式能为教师提供一种具有科学依据,并可以直接参照使用的“教学工具库”。克服过去教学研究中许多概念、评价标准、操作方法模糊不清的弊端,使教师能够摆脱凭经验、感觉进行教学的不良状况。

数学教学模式是一种中介理论,体现了数学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除了必备的数学专业知识外,必须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但是每一种理论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或是将实践上升为一种理论并非易事。数学教学模式的建立,为此提供了一座桥梁。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简约形式,又是教学实践的抽象、概括。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对数学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了整体、通盘的考虑,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教育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学生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弄清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行为变化、相互影响的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模式的结构

数学教学模式的结构是指构成教学的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这些要素具有不可或缺、不可替代性,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 理论基础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数学教学思想、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数学教学理论或思想,是教学模式深层的内隐的灵魂和精髓,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方向和独特性,并渗透到教学模式中的其它各因素中,是其他因素建立的依据和理论基础。例如,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教学目标导控教学模式是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一种教学思想成为贯穿于整个教学模式的一条主线,体现在教学模式的每个过程以及各个方面,一种教学模式是否成熟,可以从其理论基础中窥见一斑。

3.2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构成教学模式的核心因素。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的教学而设计、创立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对教学活动在学生身上所能产生效果的预期估计。制约着教学程序、实施条件等因素,也是教学评价的尺度和标准。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当科学合理,教学目标应当是具体的、可测量的、便于操作的,而不是笼统的、抽象的。教学目标应具有层次性和渐进性,具有从识记、理解、应用到综合,从低级水平到高级水平的渐进过程,反映由知识、技能转化为能力,以及由情感发展并进一步内化为素质的要求和过程。教学目标应具有阶段性,一方面要有一堂课的近期教学目标,还要有一个章节以及整个教学的“长远”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制与实施不能出于“应试”的目的,只顾解题技巧以及知识点的“熟练”掌握,而忽视“长远”目标,学生的数学观念、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数学能力以及学习的动机兴趣等素质的培养。教学目标既要考虑到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又要考虑到学生情感素质的发展。

3.3 操作程序 教学模式都有一套相对稳定的操作程序,这是形成教学模式的本质特征之一。操作程序详细说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逻辑步骤,以及完成该步骤所要完成的任务。一般情况下,教学模式明确指出教师应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学生分别干什么。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的展开顺序既要考虑到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又要照顾到学生的年龄特征,还有教学方法交替运用顺序,因此,操作程序既是基本相对稳定的,又不是一成不变的。

操作程序的设置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基础。首先,要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教学设计中必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利用鲜明生动的事例、图片、图形,有条件的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其次,要遵循从理解到运用的认知规律,将有序的训练引入课堂教学,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一、由基础到综合的训练程序,既可以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模式的特点

4.1 简约性 数学教学模式一般用精练的语言、图式、符号表述。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指导下产生的,任何一种数学教学模式既是某一种教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又是它的近似的简约,一个侧面的不完全的反映。

4.2 相对性 教学模式的产生来自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但又不同于普通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是一组相近或相似的教学方法、方式的抽象和概括,具有更一般、更普遍的意义,其应用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但一种具体的教学模式又不是万能的,有一定的实施条件。因此,使用教学模式需要有鉴别不同类型教学目标的能力,以便选用与特殊教学目标相适合的特定的教学模式。如果将某一种教学模式加以泛化,就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4.3 操作性 每一种数学教学模式都有一个相对稳定、明确的操作程序以便于人们理解、把握和运用,这是教学模式区别于一般教学理论的特点之一。

数学教学模式是从具体的教学实践出发总结出来的教学规律,目的是为了便于教师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接近于教学实践。因而,易被人们理解、接受和操作。教学模式可操作性的特点,使得教学模式可以被传授、学习、示范和模仿,使得教学模式的运用成为一种技术、技能和技巧,而被教师用来进行教学实践,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4.4 开放性 数学教学模式的产生是一个由经验到理论,由不成熟到成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一种模式理论需要不断地进行充实提高、改进完善,否则就会逐渐被淘汰。

小学数学新课堂教学模式 篇5

新课程改革工作在我县已试行五年,通过全员培训和广

大教师的亲身实践,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得到了积极的推广和

落实,教师课堂教学思想,方法手段等有了明显的变化,学

生的主观能动性,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为了继续深入推

进课改工作,规范和引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合我县小学

数学课堂教学现状,通过研究、探索和借鉴,总结出了小学

数学新授课“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供大家参考运用。

一“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在“问题解决”教

学理论的指导下,以“问题解决”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

思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生

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学会

与人合作,学会数学的思考与交流。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

生为主体,以问题解决为主线,以“创设问题情境——提出 数学问题——探索解决方案——解释与建构——应用与反

思”为框架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它将会有力地促进数学课

堂教学的改革,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

合作交流的主要场所,并构建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和实践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教学体系。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一种具体的课堂教学指导思想。它

要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经历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反思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

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在问题的

探索和解决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数学的思考与交流,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焕发数学课堂应有的

活力,提升课堂教学的价值,师生获得共同的发展。

二“问题解决”模式基本结构及操作流程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为:

“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解决方案——解释与建构——

应用与反思”

1、创设问题情境。

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在新课开始时,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

学习的课堂环境,有利于提出数学问题的具体问题情境。该

环节旨在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为新的数学学习做好知

识上、方法上和情感上的准备,同时,也为下一环节“提出

数学问题”做好情境上的铺垫。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认真研究

所教内容,密切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以及学生生活经验的联

系,善于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

中提炼出问题,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充分激起学生问题解

决的欲望。创设情境,课堂上大约需要三分钟左右时间。

2、提出数学问题。

教师借助新课开始时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生

活问题数学化,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以待进一步的探索和

解决。这是一个从生活到数学的过程,是一个从抽象具体到 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问题解决必须经历的重要过程,它

不仅有利于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一

定的抽象概括能力。该环节旨在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

出问题和理解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应

该善于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捕捉时机,加以引导,抽象概括出

相关的数学问题,构建起简单的数学模型,为后面的问题解

决提供一个明确的目标和科学的导向。这一环节大概需要 — 分钟时间。

3、探索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指在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基础上,创设平等

化和自主化的学习空间,让问题解决的方案趋于多样化、个

性化和最优化。该环节旨在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探索过

程,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体验问题解决的乐趣,形成问题

解决的策略,同时,在探索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

合作。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在学生探索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

中,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索和讨论,并协助解决探索

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困难。当学生的探索取得一定进展时,教师应该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不断增强学生克服困难和解

决问题的信心。引导学生理解领会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

法和技能。这个阶段是“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教师要精心组织、引导,要保证学生做、说、讲的时间,不

要越疽代疱,也不要急于求成,教师不能直接说出问题的结

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要耐心引导,细心指导,逐步让学

生去体会和体验,真正达到对数学知识的领会和理解。这个 环节大约需要 — 分钟的时间。

4、解释与建构。

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在学生探索出各种问题解决方案的

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数学思考、交流与归纳,在问题解决方

案的解释中不断建构知识。要求教师在这个环节的教学过程

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交流平台,让学生

(或学生代表)

充分阐述(或解释)他们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并适时引导

归纳,促进数学知识逻辑化和数学方法系统化,加深学生对

数学知识与方法的理解,有效帮助学生建构多元的知识体 系,这个环节需要 分钟左右的时间。

5、应用与反思。

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在合理解释问题解决方案和建构多

元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学会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同时,在新问题的解

决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反思。这里的“反思”,在主体上不仅

包括学生“学”的反思,而且包括教师“教”的反思;在时

空上不仅包括“课中”的反思,而且也包括“课后”的反思;

在内容上不仅应该包括

“知识与方法” 的反思,而且包括

“策 略和效果”的反思。该环节旨在促进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师 的专业水平的提高,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养成

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与

学反思后的所得,可能是经验,可能是教训,也可能是其他

一些有价值的资源,它们都是下一节课或者今后学习的宝贵

财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所学内容

为学生提供或准备一些新的问题,让学生在新的问题解决过

程中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与方法;应该对学生的探

索成果和问题解决情况作出积极的评价,这里不仅包括学生

问题解决方案优劣的评价,而且还包括学生再现数学能力的

评价。一般以积极评价为主,还应该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

行合理的评价和有效的反思,教师自身也应该对教学活动的

整体效果和课堂运行状况进行理性的评价和科学的反思,这

样才能有效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这个环节大约需要 分钟时间。

三 ,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遵循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运用应遵循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

程标准》 的要求。

应在课程计划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并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还要处理好统一性和差异性的问题,在教学内容和要

求上,在课堂时间的掌握和安排上,不搞“一刀切”,要保

证统一的基本要求的落实,又要允许学生的个别需求。

2、实践性原则

知识来源于实践,数学来源于生活。这就要求在教学过

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己有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密切联系

学生的生活实际、学校的实际,必须充分利用教具、学具和

课件等让学生观察、操作、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交

流、解释、应用和反思,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获得基本知

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对知识的感知、感受和体验。

3、趣味性的原则

兴趣是数学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

而数学学科知识的最主要特点是它的抽象性,要使抽象的数

学知识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我们在具体教学中,除了应遵

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基本规律以外,还

必须千方百计地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要充分使用多媒体课

件、教具、学具以及其他能为我所用的一切有利的课程资源,将学生所熟知的事例,生动活泼的叙述、激趣逗乐的游戏、动手动脑的操作实验,既竞争又合作的学习比赛以及其它趣

题、趣事等,恰当地引入课堂,应用于教学,学生在学习知

识的过程中,将会获得愉快的感受和成功的喜悦。、成功性原则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发

展,这里不仅包括数学知识的获得和数学技能的训练,包括

问题解决探索过程的经历和问题解决策略与方法的积累,还

包括问题解决后的愉悦感受和成功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主张提倡采用激励的评价机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

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闪光点和在问题解决探索中的创新点,及

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教师还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尽

量让所有学生都能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培养他们成功的心

数学高效课堂模式 篇6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办法既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些地方推行的“问题式导学法”、“3510循环大课堂” 等值得同行学习和借鉴。

“问题式导学法”的基本流程是:“展标设疑——自主学习——探究拓展——教师指导——训练提升——达标应用”,问题引领,学生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避免了学生自主学习漫无目的,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针对性,学生可以凭着自己的能力解决大部分问题,解决不了的再由小组合作解决,创设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的情境、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绝大部分时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进行训练,使每个学生每堂课都有收获,在不同层次上有所提高,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模式 篇7

一、转变教学指导思想

1. 学生老师构建平等关系。

以前, 老师是课堂的主角, 老师讲, 学生听, 知识只是简单的灌输和传达, 每个学生的接纳情况如何, 老师基本不了解, 但现在, 教育部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需要学生自己学会学习, 让“授人以鱼”真正成为成为现实。这就需要教学中, 教师能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比如, 在小学生学习四边形知识时, 往常老师会把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反复在课堂上念叨, 以强化基本概念, 然后就是在求解平心四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方法, 老师都会自己在黑板上给学生反复演示, 在不断地重复过程中, 让学生熟悉老师的解题方法, 学生不进行自我思考, 只是单纯的如同水杯一般等待灌满知识。但现在, 老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参与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与同学之间的讨论来解决,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问, 选取不同的角度来解决同一个问题。这样, 学生的能力就增强了, 学习的视角和维度就拓展了。

2. 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思考方式。

学生的个体思维能创造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一个人的智慧往往是不能与之匹敌的, 每个学生倘若能在老师教的方法之外再思考一种解题方法, 那么, 每个人在遇到一个难题时, 自然会寻找其他的解决方式, 在长期的训练后, 考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学生在寻找不同的求解方式中, 更容易找到思路。比如, 在求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 完全可以通过分割方式来求解, 也可以通过整体法求解, 这些思维在长期积累中, 会让学生自己学会探索学习, 找到学习的乐趣。

3. 因材施教, 分类引导。

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知识的能力都不是一样的, 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 把学生的基本情况摸清楚, 针对基础好的学生, 可以适当拔高难度引导, 而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一些学生, 可以在基本知识层面多维引导, 在必要的时候, 还可以让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和基础较弱得学生交流, 同龄的学生的思维可能更接近, 相互交流可能更容易把知识吃透。

二、营造趣味课堂

1. 教学工具的充分使用。

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更好调动学习情绪。小学生的思维活跃,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 很难像中学生那样聚精会神的听完一节课, 这时, 就需要教师能积极调动各类教学工具, 比如多媒体。比如, 现在学生比较喜欢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 老师可以设计该动画片中的动物角色来表达数学中的概念和相关知识, 也可以设计问题, 让学生扮演角色完成自己角色应该承担的任务, 这样, 学生就是在游戏中学到了知识。图像、画面还有声音结合起来的教学更容易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 在这种良好的情绪下, 对知识的理解和探索才能更深入。

2. 教学中注重孩子们的“语言”。

小学阶段的学生, 主要是了解基本的常识, 并非深入的理论阶段, 对于孩子们成长阶段喜欢的事物, 老师应该多留意, 这样, 才能跟孩子在交流中更加顺畅。例如, 小学数学中学习的多边形, 老师若只是讲解一道数学题, 告诉学生这些图形分别是什么, 学生会觉得这些学了的东西无法联系生活, 学了就忘了。

三、评估模式多样化

好习惯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尤其是做完作业对于错误的地方能及时修改, 作为老师, 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培养学生好的习惯责无旁贷, 如何人做到这点呢?

对于课堂作业本上的作业, 老师可以选取角度给予评估, 针对需要改进的提放提出要求, 这样, 学生就会在每一次评价中不断完善自我。比如, 在一次作业中, 某学生作业正确率很高, 但是字迹让人不满意, 老师可以先夸奖孩子的正确率很高, 要是字迹写的工整就更加完美了, 这样学生在下一次作业时, 会适当调整自己文字书写方面的规范, 作业也会不断进步。

小学教育是教育的根基部分, 小学数学学习对学生初高中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 新时代的教学模式应该做到敢于突破传统, 在转变教学思想中指导实践教学, 让学生在趣味课堂里将知识潜移默化, 再多元的评估方式中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人生发展, 真正做到用创新带动教育进步。这是每位教师的职责所在。

摘要:时代在进步, 教育在改革, 教学方式只有在时代潮流里革新才能不断适应新的社会要求, 对于新时代的小学生而言,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如何让打破常规、创造新的教学模式是时代所需。针对小学教学模式现今存在与时代不相符合的情况, 创新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关键词:小学教学,数学,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李青春.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小学教学创新[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 (12) .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8

一、习题课教学模式

习题课教学采用“导练模式”其基本程序是:变式导练——应用建构——归纳提炼——完善建构。提高习题课质量关键是精选习题和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使学生通过自己做题巩固学过的知识并发展能力。习题应以变式题为主,变式训练可采用以下方式:一题多问是,这种题型能使学生系统的对本单元基本知识点做归纳,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一题多解是,对同一问题尽可能的鼓励学生超越常规,提出多种设想和解答,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扩大学生认识的空间,激发灵感,提高思维的创造性。一题多变是,伽利略曾说过“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故而课堂教学要常新、善变,通过原题目延伸出更多具有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深刻挖掘例、习题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例如:初中数学几何第三册作业题,已知:在三角形ABC中,角A的平分线AD交BC于D,圆O过点A,且和BC切于D,和AB、AC分别交于E、F。求证:EF//BC。变式:已知:在三角形ABC中,角A的平分线AD交与三角形ABC的外接圆交于点D,过点D作圆的切线EF,求证:EF//BC。这种训练,紧扣教材、适当变形,使学生了解命题的来龙去脉,探索命题演变的思维方法,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多题一解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常陷在无穷的题海中,但实际上许多问题具有共性,对这样的问题不断总结、积累,能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在本质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课教学模式

复习课教学采用“导学模式”。基本程序是:复习——交流——概括——练习。传统数学复习课一般是由教师对所要复习的内容进行归纳,更多的是让学生做题。“导学模式”强调把系统归纳的责任还给学生,其目的是发展学生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复习时重在类化、系统化、概括化,并且可以和“结构教学模式”及“导练建构模式”结合起来。课前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复习中,如让学生看书自己查找学习中的漏洞,矫正错误,写出归纳小结等,然后课上交流。交流形式可多样化,如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或错例分析交流,宣读小论文等。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组织交流、引导合作,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补充和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等。需要强调的是,数学是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自己做会和悟会的,因此教师的分析讲解不能代替学生亲身经历这些过程。

三、应用题教学模式

应用题教学,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应用题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法,能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数量关系,在比较中掌握解题方法。

简单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比较。任何一道复合应用题都是由若干道相关的简单应用题复合而成的。在教复合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做若干道与之相关的简单应用题,然后引导学生将这些简单的应用题合并成复合应用题,再比较简单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很自然的掌握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关键,并把复合应用题分成若干道简单应用题。这样就有效的提高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互逆关系应用题的比较。有许多应用题,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具有互逆的特点。比较它们的解题思路,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使各个零碎的知识串成线、联成网,从而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结构。

应用题“多变”中的比较。应用题“多变”,包括“一题多解”、“条件变换形成叙述”、“一题多编”等。通过比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在“变”中得到锻炼,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能使學生找出最佳的解题方法,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篇9

【摘要】有效教学,指课堂学习中,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与方法技能的行为或策略。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说,主动求学并自主建构是其行为特征。针对自主建构,引导感知发现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设计变式训练是有效教学的突破点,而指导课题小结才是有效教学的生长点。

【关键词】有效教学 感知发现 变式训练 课题小结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04-01

有效教学,指课堂学习中,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与方法技能的行为或策略。[1]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说,主动求学并自主建构是其行为特征。从学生的学习效益而言,夯实双基与掌握学习是其目标特征。从教学过程实施而论,环节合理与操作性强是其过程特征。本文针对高中数学教学,就课堂有效教学在行为、目标与过程这三方面的特征,论述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引导感知发现

发现问题,它既是探究性学习的开始,又是学生主动求学的诱因,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是有效教学的必要环节。

学生获取认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感性认识的深刻程度取决于对有关具体问题的感知与发现。创设情境,它指教师设计相关的具体问题,以促进学生的感知与发现。如促进学生对“等差数列”问题的感知与发现,教学中就可以设计如下系列问题:

问题1:刘明同学现掌握英语单词量为600个,他决定从明天开始,每天增加掌握单词量16个,请写出刘明同学自今天起以后每天掌握的单词数量。

答案:600,616,632,648,664,680……

问题2:我国银行对存款支付利息按下列公式计算:本利和=本金×(1+利率×存期)。若按活期存入10000元,年利率为0.72%,那么5年内每年的本利和分别为多少?

答案: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

问题3:动车以55m/s的速度匀速行驶,进站过程则作减速运动,每秒减速5m/s,从开始减速计时,那么以后每一秒末的速度是多少?

答案:50m/s,45m/s,40m/s,35m/s,30m/s……

问题4:如图1为某月的日历图片,不论从左到右,还是从上到下,或沿对角线看,你能发现什么?

问题5:虚线方框内有9个数字,其中13具有什么特征?(中间数或平均数)若要计算虚线方框内9个数字之和,简捷的算法是什么?(13×9=117)

对前面4个问题,学生能发现各数列中相邻两数之差相等的规律,同时感知这样数列源于生活或与生活密切相关。在问题5中,中间数的特征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尤其是“13×9=117”的简捷算法必然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并诱发学生的探究思考:对于相邻两数之差相等的数列,中间数是否等于数列的平均数?这样的数列之和是否等于平均数乘以数列个数?

通过对上面五个问题的感知或发现学习,学生不仅能认识等差数列中“相邻两数之差相等”这个特征,而且还能初步领悟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或思路。显然,这两方面的收获既是等差数列概念形成的感知基础,也是概念知识运用的思维基础。

二、尝试运用――设计变式训练

所谓设计变式训练,它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依据概念的内涵从不同角度或不同层面来设计相似或相关问题。如对“等差数列”概念的尝试运用,教学中就可以设计如下变式训练问题:

(1)下面数列是等差数列吗?4■,2,-■,-3■,-6.5

(2)下列表格两行中的数据构成等差数列,请在空格中填入适当的数:

(3)等差数列{an}的首项为a,公差为d,等差数列{bn}的首项为b,公差为e,如果cn=an+bn,(n?R1)且c1=4,c2=8,求数列{cn}的通项公式。

在上面变式训练中,问题(1)是等差数列在形式上变化,数列由整数、小数、分数和带分数组成,学生难以迅速判定,只有依据概念验算a5-a4=a4-a3=a3-a2=a2-a1是否成立便知,而验算等式a5-a3=a3-a1=a4-a2则是体现学生对等差数列特征有着本质性的认识。问题(2)是等差数列概念的具体化。对表格第一行数列,如果学生能依据“等差中项”特点来确定a2、a4、a5,显然是前面“引导感知发现”教学环节中学生在问题5中感知或发现的收获。对表格第二行数列,它要求学生令a1=3和a4=-13而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公差d.而后分别其它数据。问题3是在等差数列的内涵方面进行扩展,数列{cn}由两个数列的数据之和cn=an+bn所组成,在训练学生演绎求算通项公式的同时,暗示“两个等差数列之和所构成的数列仍为等差数列”。

从上可见,上面的变式训练有助于促进学对等差数列概念知识把握的深刻化并完善化。顺便指出,变式训练设计的优劣,决定着课程学习中知识与技能的夯实程度。

三、掌握学习――指导课题小结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科学完整地概括了认识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循环往复,它是针对人的终生发展,作为课题学习中的认识,它主要指完成第一个循环。感知发现、概念形成、尝试运用属于认识中的实践、认识、再实践过程,所谓再认识,除了丰富或完善原有认识外,还须使已有的认识条理化与系统化,因为只有条理化与系统化的认识才是便于记忆并能迅速提取运用的巩固性认识,这就是课程学习中常说的掌握学习。

促进学生掌握学习,其有效方式是指导学生开展课题小结。开展课题小结,就是要求学生对课题知识与方法的内涵、内在联系、相关内容等进行要点式的归纳或梳理,形成条理化与系统化的知识建构。

如《等差数列》课题,它就可以小结为以下形式:

数列特征:任意相邻两数之差都相等,an-an-1= d

通项公式:an=a1+(n-1)d

内涵要点:①等差中项(平均数)an=■,适用于数列中的连续三个数据。

②数列特征an-am=an-p-am-p(n>m,m>p),相关内容:an-n图像类同一次函数图像,d>0,斜率为正值,若d<0,斜率为负值。

显然,如果学生能通过“平均数”内涵归纳出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即Sn=■n(a1+an),那么就意味着课程教学的高效益,这也正是有效教学的功效所在。

顺便指出,对于单元最后课题,不仅要指导学生开展课题小结,而且还要指导学生开展单元小结。关于小结形式,可以是“方框箭头式”,也可以是“表格要点式”,又可以是“符文说明式”(如上面课题小结),还可以是其它形式,全凭学生喜好。

上面三环节教学模式中,它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设计,既突出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自主建构,又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落实。针对自主建构,引导感知发现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设计变式训练是有效教学的突破点;而指导课题小结才是有效教学的生长点。

参考文献: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 篇10

我们经过研究和探索,提出“四环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把数学学习的乐趣还给学生,回归小学数学课堂教育的生活性、真实性、实践性。其基本操作程序为:

1、创设情境 发现问题

2、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

3、展示交流

内化提升

4、回顾整理

拓展应用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心脏”须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有效地实现。数学情境是学生发现问题、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师生关系和谐、知、情、意相统一的课堂教学情境,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数学情境一般有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操作情境、竞争情境和活动情境等几种类型。创设数学情境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与本课学习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以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目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音像、图画、故事、游戏、操作、问题等形式,精心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2、研究情境——发现问题学习经验,引发学生思考,运用多种方式或手段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信息,并对数学情境中的信息进行数学化整理,而后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注意事项:

1、创设的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要有挑战性,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2创设要能够使学生触境生情、触境生思、触境生问,并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能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突出数学本质。明显的指向性,不宜过于发散。考,为第二环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没有问题的学习目标就不明确。而小学生数学问题的提出必

1、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就是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具体教学

就是引导学生充分结合数学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及

4、组织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要有

5、情境创设要为学生合作探究提供研究素材,引发学生的思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3、情境的”、数学情境可以是直观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但必须是有价值的。

而合作能力是当今社会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合作交流中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所以,合作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课堂上加以落实,让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展开竞争。面对实际问题,能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表现,也是能否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实际的关键所在。

本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

1、自主探究——分工合作

就是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上一个环节学生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独立的数学思考。在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导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小组探究。小组探究要由各小组组长组织实施,要求组长要面向全体,控制全局,明确分工,指导学生独立思考,根据每个同学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和经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初步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解决问题

就是在分工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展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对比,对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小组长要掌握交流的顺序和讨论的节奏,做好记录,逐步补充和完善,不断修改和提升。把小组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小组同学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并形成小组意见。小组推选出小组发言人,准备代表小组向全体同学展示交流小组意见。

注意事项:

1、在合作探究这一环节中,关键要让学生明确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使探究具有指向性和目的性。2己原有的生活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活动,构建对数学的理解,发挥小组每一个同学的智慧,要面向全体,避免形成一言堂的格局。切实注重实效,避免流于形式。

4、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该做一名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从而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信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为接下来的展示交流作好准备。在参与的过程中,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指导和引领。

第三环节:“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合作探究是学生充分感知的过程,流、研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质疑和反思,不断优化个人和小组的学习成果,直至达成共识,内化为个体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形成科学结论,找出对解决当前问题适用的策略。问题一旦解决,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随之发生变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品质的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悟数学学习的乐趣,找到自身价值的体现,体验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的愉悦。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对于课堂教学

而展示交流是学生的感性知识相互碰撞的过程。

3、指导学生在小组内围绕提出的问题,2、组内交流—— 在交、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带着自获得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这一环节主要任务:

1、小组展示——汇报交流

就是全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将各小组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的成果和质疑充分展示出来。

2、师生探究——内化提升

就是在小组交流以后,对于各小组的研究成果教师和全体同学共同探究。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质疑,互相补充,对于相同意见指导学生不要重复。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调控全局,注意在关键环节点拨提升。不同的小组“合作探究”的质疑不尽相同,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复杂。对于简单的,学生又能解决的,可以让其他组的同学给予帮助加以解决;对于复杂的,学生难于理解的,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手段先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再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再探究。这样一步步趋于问题的解决,直至完全解决问题。

注意事项:

1、教师要对探究活动和结果进行充分估计,尽可能周密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应对方案,以保证交流活动的顺利开展。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参与到交流中去,积极“捕捉”学生真实的思维状况,以便对自己的教学预设作出适当的调整。现,在倾听中学会思考,在思考学会质疑。问题策略。引导学生尊重同学解决问题方法的个体差异,为学生的展示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安全环境。5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当学生取得成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用和评价的甄别、激励作用,要注意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梳理与提升,给学生以清晰明确的答案。

第四环节:“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内容或教学活动时进行适当总结,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回顾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再通过拓展应用检验学生对新知理解和运用水平。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况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归纳、总结、整理和反思,从而达到系统知识的目的。结合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回顾知识的同时,还要对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进行回顾总结。

2、深化提高——拓展应用一定数量的习题,对所学内容进行及时巩固。习题的设计要注意基础性、现实性、趣味性、针对性、层次性和科学性。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点拨和提升。并适当设计相关的深化内容

3、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让学生知道倾听是尊重他人的表

6、在交流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回顾整理——总结反思

2、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

4、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提出不同的解决

7、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

就是引导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和活动情、要引导全体学生投入到探索交流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堂课成功与否,结课很重要。教师要在完成一个教学

1就是在回顾整理之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设计

让学生独立探究,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拓展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注意事项:

1、在回顾整理的过程中,重点应该放在整理上,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

2、拓展深化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拓展深化内容不宜多,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完成,切忌占用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

4、拓展深化内容不能过难,不能超出《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防止使学生丧失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5、应用要有目的性,要有利于学生巩固重点,突破难点。题目要围绕学习内容设计,着眼于指导思路,有利于方法和技巧的形成。

6、应用要有现实性,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的价值。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给学生独立完成的时间,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技能,发展思维。9时进行诊断评价,引导矫正,让学生在评价中发展提高。

这种教学模式的内涵是创设教学情境,讨,多向交流,达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强化人与教学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模式只是给教师们提供一个上课的基本框架,要根据具体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灵活运用,不宜机械套用。另外,任何模式都有它的局限性,要使模式适合更多的课型,就需要广大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实践、大胆尝试、不断创新,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模式更加完善和实用。

7、应用形式要有多样性,要以新颖多变的形式调 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新知,再通过师生共同研

上一篇:文疃中学体育卫生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培训班主任开好家长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