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数学课堂教学

2024-06-30

故事数学课堂教学(精选9篇)

故事数学课堂教学 篇1

数学教学故事

教书十年多年,作为一个人民教师,我总会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是那样的微不足道.所以我无法声泪俱下.只有一颗真心,和向学生无限敞开的胸怀.当我用心去感受教育人生的脉搏时,感觉到不管是快乐还是忧伤,充实还是迷茫,都是我生命中挥之不去的幸福。下面是我在在教学中记下的一点感受。

“走进心灵”有时候并不是教师针对学生频繁的谈心,更多的时候是通过赋予智慧的教育,去感染、触动、影响学生的心灵,这当然需要技巧。所以面对这样的心灵,教师首先要做心灵发现而不是灌输----教育者在系统地实施自己预定教育步骤的同时,还应敏锐地发现并细心扶持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平凡小事,从他们的失误挫折中挖掘其潜在的积极的教育因素。

有些学生,他们的求知欲较旺盛,性格活泼好动,思想比较纯正,行为举止文明,但在学习上,成绩不稳定,学习态度也是时好时坏。这类学生的转化是很关键的,若引导的正确,他们就会很快树立信心赶上来;若引导不好,则会比一般学生更容易掉队。刘鑫就是这样的学生,他很聪明,课内学习较为轻松但常容易自满不求上进,并且常受表扬处于顺境中,自尊心极强,而这学期刚开始,他的学习成绩就很不稳定,忽上忽下,作业也是时好时坏。在他的期中总结中也出现这样的话:“我知道我能学好,只要稍用点心就可以。”这是个不好的苗头。他在前半学期有很大的进步,曾代表班级在国旗下演讲,被评为三好学生,而进入后半学期,他有些“飘飘然”了。在学习乘方时,刘鑫的作业完成的很不好。虽然布置作业的内容很简单,他也基本能掌握但作业中总有一些小问题,不是丢了这就是错了那,提醒他,他的话又是“只要我用心,一定会全对的,我考试的时候肯定都能答对。”

在学习乘方时,刘**的作业完成的很不好。虽然布置作业的内容很简单,他也基本能掌握但作业中总有一些小问题,不是丢了这就是错了那,提醒他,他的话又是“只要我用心,一定会全对的,我考试的时候肯定都能答对。”上数学课时,讲完一道关于乘方的例题,我叫了三位同学上黑板练习,当然其中有刘**。在练习时,他最早做完题目,高兴的下去坐在位子,看着没做完的同学,可不一会儿他却跑了上去拿起板擦开始修改,修改好坐在位置上,一会儿又跑上去改了,最后着急了,竟用小手直接擦了粉笔字开始修改。台下的学生也笑出了声,看得我又生气又想笑。我知道这时不能直接生硬地进行批评,如果直接批评反而会产生坏的效果,只能“智取”。等四位学生都下去了,点评完四道题之后,我站在讲台上对学生说:“好!现在大家来共同完成一道题”。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x+y)×(x+y)×(x+y)×(x+y)×(x+y)=? 教室里立刻有学生喊道:“5×(x+y)„”

可以看得出学生对于乘方还是不能很好的掌握,于是我顺势引导大家“是不是5×(x+y)这样计算?”立刻有学生反驳:“是(x+y)的5次方”。我微笑着肯定:“很对,开始计算。”一分钟后,大家纷纷举起手,看来已经算出来了,我一直等到禹宏伟也举起手,才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一出,孩子们纷纷举起手,我知道在他们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刘**你认为呢?”(x+y)×(x+y)×(x+y)×(x+y)×(x+y)=5x+5y”“很好,刘**你请坐,我们来一块看看这道很神奇的题。看看一双好奇而疑惑的眼睛,我知道孩子们已经进入到我所设置的情境中,于是我接着说:“在平时大家觉得,60分是及格线,100分比较难,而90分是一个可以引以为豪的分数了。但学习的过程是由一个一个的环节串联而成的,每个环节却又以上一个环节为基础,每个环节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是以乘方为基准最终产生结果的,而不是百分比的简单叠加。以这种掉以轻心“很不错”的90%的态度最终带来的结果,可能是59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因此,每一天的学习你只能做到90%,那么5天之后,你的成绩不是5个90%的平均值,而是59%----一个被淘汰的分数,那么更多90%会怎样呢?”刘**站起来,红着脸说:“会比59%还要差,只有每天做到100%最后才能做到100%。”我知道他明白了,看着孩子们的眼睛里都闪着理解明白的光点,我继续说,“这道数学题,除了教给我们怎样进行百分数的乘方,同样还教给我们怎样学习。我希望大家将这个算式写在课本最明显的地方,天天提醒大家,每天坚持做到100%”。孩子们动手开始写了,我看着禹宏伟也动手认真写着的样子,心中有一丝高兴。第二天,刘**的作业很认真,全对了。下面还有一句:“坚持100%”。在之后的学习中虽然刘**也有小毛病,需要我常提醒,但经过这事件后,刘**已经向一个更优秀更认真的方向发展,心里很欣慰。就是说工作过程是由一个一个细微的环节串联而成的,每个环节都以上一个环节为基础,各环节之间互相影响的关系是以乘法为基准最终产生结果,而不是百分比的简单叠加。环环相扣的一系列过程结束后,“很不错”的90分最终带来的结果可能是59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这就是过程控制效应。学生的学习在老师的命令和规定下那样只能是“+”,只有发挥自我学习,主动学习并对学习提起兴趣才能是“×”,老师的教学也同样教师的备课,上课,评课,反思在这之间联系的同样是“×”,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同老师之间的符号。只有这个符号用对了才能将过程控制效应完全达到,否则即使你再怎样针对一个方面进行努力都不能达到这个效应应有的效果。在这里有人会说你所说的符号“×”不就是兴趣和主动,对,就是兴趣和主动意识。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做数学,探究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陶行知在《教学合一》中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可见兴趣与主动的重要,但是当人们都在提倡兴趣与主动的时候,却发现学生的兴趣与主动就像文学家头脑中的灵感一晃即逝,怎样做到检测和巩固,这才是“×”与“+”的根本区别。“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育过程的标准,是效果和时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数学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习它的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由这些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通过数学知识这个载体循序渐进,有层次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能力,使数学教学迈上新的台阶,使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成为人的学习和工作不可缺少的文化素质。它蕴涵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中,有的数学思想方法与内容溶于一体,如化归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有的数学思想方法则与相关的内容溶为一体,如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

数学是美的,数学之美充满了整个世界。由于它的结构完整、图形对称、布局合理、语言表达简洁,无不体现其美的因素。因此,我觉得数学教学应当激起学生对数学美的关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故事数学课堂教学 篇2

一、为什么要引用故事

1. 故事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尔文说过:“就我记得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 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 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 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可见, 兴趣作用之大, 而故事就是很好的兴趣载体。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 我本以为“孙悟空分大饼”这个故事太老掉牙, 不太会引发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当时苦于找不到新颖的材料, 只好以这个故事导入新课。“唐僧师徒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拾到一个大饼, 孙悟空把这个大饼平均分成四份, 每人得一份。可猪八戒有意见, 他要得两份。孙悟空机灵一动就把大饼平均分成八份, 给了猪八戒两份。猪八戒真的多吃了吗?”没想到这个让数学老师觉得老掉牙的故事在学生听来竟是那么的吸引人。学生听了故事后来了劲, 个个积极思考, 带着好奇心被我顺利地引入了新课。

2. 故事可以启发联想, 促进理解

事实上, 教材中有很多问题的解决都属于数学故事题, 但缺乏矛盾也缺乏悬念。只要我们老师稍稍改动一下, 就可以借助故事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下面是我改写的一道数学故事题:一只蜗牛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里, 一只癞蛤蟆爬过来安慰道:“这井壁太高了, 随遇而安吧。我在这里生活了多年, 慢慢也就习惯了。”蜗牛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 我决不能像癞蛤蟆那样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里!”于是问癞蛤蟆道:“癞大叔, 请问这口井有多深?”“这井有10米深, 你小小的年纪, 又背负着这么重的壳, 怎么爬上去呢?”蜗牛沉默不语, 它要用实际行动来回答, 它顺着井壁往上爬。到傍晚终于爬了5米, 蜗牛特别高兴, 心想:“照这样的速度, 明天傍晚我就能爬上去。”然而, 它太累了, 便决定睡上一觉。早上, 蜗牛惊奇地发现自己睡着后从井壁上滑下了4米。蜗牛叹了一口气, 咬紧牙又开始往上爬。到了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 可是晚上蜗牛又滑下4米。爬呀爬, 最后坚强的蜗牛终于爬上了井台。小朋友你算出来了吗, 蜗牛爬上井台用了几天时间?学生们听后, 立刻就被这只不屈不饶的蜗牛感动了, 开始认真思考, 带着问题进入了课堂。

3. 故事可以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 刺激学生的创新意识

故事是美丽的, 它打开了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 揭开了数学的美丽色彩。故事是神奇的, 它是挖掘学生探究潜能的良好途径, 刺激学生不断创新的有利手段。一个个与儿童生活贴近的故事、传统数学经典故事或事件, 融入要解决的问题, 激起了学生无穷的思维乐趣。如:在渗透了“等量代换”的数学概念后, 我介绍了古时候的人们在没有通用的货币的情况下, 通常是用自家有的东西向别人交换自己需要的东西的。如果4个番薯可以换2个大萝卜、8个大萝卜可以换2斤米、2只鸡可以换10斤米, 现在, 有一位大爷, 他有1只鸡, 4个大萝卜, 可换取……学生对这一故事题感到非常新鲜, 趣味盎然, 纷纷开动脑筋, 推算解答。后来, 我还欣喜地发现, 课后, 学生自己改变交换的条件, 编辑情境故事题, 互相传阅解答, 学得更有新意了。

二、什么时候引用故事

1. 课前运用, 引人入胜

故事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知识, 扩展孩子的视野, 而且还能起到增强注意力、丰富想象力, 从而激发好奇心的作用。我有一节数学课是排在体育课后面的, 经常到了上课时间, 学生还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后来, 我每到这节课, 就给学生讲一个数学小故事。结果, 学生不但没有因为体育训练而影响学习, 反而体育课一结束就回教室安静地等着我来讲故事。有一次, 我给他们讲了小高斯发现数学定律的故事:有一次上课, 老师说:“你们今天算从1加2加3一直加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老师说完就看起小说来。小朋友们开始计算:“1加2等于3, 3加3等于6……”数越来越大, 很不好算。但是不久, 高斯便报告老师说自己做好了。老师以为高斯捣乱, 可是一看高斯写的数“5050”, 不觉惊奇起来。这个8岁的小高斯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这个数值呢?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 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 他以后便认真教起书来, 而且, 在他的鼓励下, 高斯成为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学生听完故事后, 显得很激动, 有位学生在日记中表示, 要向高斯学习, 开动脑筋, 刻苦钻研, 创造发明。

2. 课内运用, 妙趣无穷

引入故事进行数学教学并不意味着整个课堂都需要, 也不意味着每一节数学课都要运用,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具体情况等巧妙安排, 以确保是否需要, 该放在一节课的哪个环节效果才是最优的。

(1) 课始运用, 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导入将激起学生对整节课的兴致。故事是儿童非常喜欢听的, 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有效的故事情境将比精心设计的游戏导入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更能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在教学“有趣的等量代换”时, 课始用多媒体出示《曹冲称象》的故事画面:“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很高兴, 带着他的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象。这头大象又高又大, 身子像堵墙, 腿像四根柱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 到底有多重呢……”孩子们被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接着问:“你们觉得曹冲聪明吗?谁能说说曹冲是怎么称象的?”我刚说完, 孩子们就争先恐后地说开了。这个既形象具体又有趣奇妙的故事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观看动画、聆听故事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了观察、发现、思考的阶段, 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课中运用, 排忧解难

低年级的学生的注意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 有意注意不易持久。我们可以利用数学故事的无意注意的特性, 把故事穿插于数学教学中, 这有利于解除学生对数字的枯燥感和解题的烦躁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化解难点, 突出重点, 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如:学生在理解小数点时经常犯迷糊, 以前我即使手把手教, 还是有学生差错不断。有一次我干脆讲了一个《小数点大闹数学王国》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零国王过生日, 小数点前来贺喜, 但零国王对这个小东西瞧不上眼。小数点很生气, 便把数字王国的秩序搞得一塌糊涂。一位大臣对零国王说:“只有您能降服小数点, 秩序就井然了。因为, 小数点站到整数前面, 会把整数变小;只有站在您这个数的前面, 不会发生变化。因为0.0仍然等于零呀”……这个故事讲了约5分钟, 但学生个个听得津津有味。故事讲完了, 学生对小数点的印象加深了, 也知道了小数点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以后就很少有学生再犯小数点的错误。

(3) 课末运用, 乐学不倦

心理学研究表明, 临下课前的5分钟左右是学生较易疲劳, 注意力分散,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于大量的枯燥的数学习题并不感兴趣, 学习处于被动状态。这时候, 数学故事能再度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 让学生在故事中巩固新知, 使学生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如:在“可能性”一课快结束前的几分钟, 我讲述了古代经典的智慧故事《聪明的犯人》:“古时候, 有个国王做事优柔寡断, 每次在处死囚犯时, 要请神来作最后的决定。`神'用两张纸, 一张写着`生', 一张写着`死', 让犯人抽签。有一个文官受人陷害, 被判死刑, 他的仇人一心想让他死, 偷偷地把`生'换成了`死', 这样一来, 犯人不管摸到哪一张, 他就一定得死。临刑前一天, 犯人的好朋友把这件事告诉了他, 犯人想了一夜没睡着, 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临刑前, 法官让他抽签, 犯人抽出一张, 立刻把纸条吞到肚子里。就这样, 犯人逃过了一死。小朋友,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对故事中出现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解题欲望, 既理解了数学知识, 又提高了学生阐述、使用、把握数学语言的能力。

3. 课外运用, 回味无穷

2002年8月, 世界数学大会在北京召开。3000多位世界第一流的数学家, 聚在这诞生过张衡与祖冲之的国度, 谈笑、交流、与公众对话。在这次大会的活动中, 陈省身教授为大小观众们题词, 仅四字:“数学好玩”。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也曾经说过, “大千世界无所不用数学”。数学原本就不是枯燥的符号, 它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并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活动服务。它是游戏、是魔术、是故事……由此可见, 在数学教学中, 要越来越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走出教材, 走出教室, 融进生活, 融进活动。而数学故事旨在使学生明白数学是有用的, 数学是美丽的, 为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搭建平台。数学故事更多的时候是在课外运用。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时, 往往布置大量的习题训练, 久而久之会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反感, 试想把枯燥无味的作业改用看故事的形式来完成, 学生肯定不再把作业看成是负担, 而是一种兴趣, 一种快乐。学生不仅学得主动, 而且学得轻松、愉快。运用的方式是多样的, 它可以是找数学故事, 编数学故事, 把数学故事写进数学日记、数学小论文等。让数学恢复它的本来面目, 孩子们会惊讶它的美丽, 惊讶它的神奇莫侧, 惊讶它的包罗万象, 惊讶它的“好玩”。

三、结语

用数学故事激活数学课堂 篇3

短小精悍、充满童趣的小故事能将学生的思维从游离状态转移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上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如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一课时,课本上导入环节设计的主题图:桌子上放置了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水杯,问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多少。如何让学生对这一抽象的知识感兴趣呢?于是,笔者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熊妈妈让小熊从井里打上水倒进4个杯子里,按杯子上的刻度,依次倒入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高的水,再计算出4个杯子的平均高度,小熊想了半天也没算出来。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帮小熊吗?

经过调整,学生的探究兴趣马上上涨,一个个跃跃欲试,要帮助小熊解决难题。

二、难点处,化解教学难点

讲到教学难点时,教师可引入故事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如教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质数和合数》一课时,学生对质数和奇数的概念混淆,难以理解,他们常常把奇数当成质数,把质数当成奇数。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数学国王带1、3、5、7、9、11六位大臣去旅游,晚上住宾馆时,宾馆只有3间房,国王住一间,另两间每间可住3人,要求奇数住奇数房,质数住质数房。结果六位大臣发生了争吵,1大臣说:“我是质数,我住质数房”;3大臣说:“不对,你该住奇数房,我才该住质数房呢”……它们闹得不可开交,只好请国王来评判,国王也一时不知道怎么安排,同学们,你能替国王出出点子,设计几种不同的住法吗?学生马上展开热烈讨论,想出了各种方法来帮六位大臣解决住宿问题。

采取引入故事的教法,不仅让学生在深入的讨论、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了质数和奇数的定义,弄清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而且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三、练习处,调动探究热情

练习中的故事引入,可以打破单调、机械的格局,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如教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练习环节,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故事情境:春天来了,学校的杨树上长出了嫩绿的叶子,一片片醉人的绿,无不透着春的气息,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心情,可是有的绿叶上长了小虫子,它们要咬坏绿叶,破坏美丽的春天,小朋友们,你们能利用自己的智慧帮杨树捉掉这些害虫吗?学生听了,一个个情绪高涨,为民除害的好事谁不愿干呢?每当他们找到一片被咬坏的树叶点击后,都会弹出一个小毛毛虫驮着一道四则混合运算练习题,算出答案后,毛毛虫就被消灭了。

如此有趣的练习,学生都乐此不疲。

四、结尾处,拓展探究空间

如何在课程结束前,让学生依旧精神饱满,情绪高涨呢?笔者认为故事的引入可以把课的结尾推向新的高潮。

如教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小数基本性质,笔者在课程总结反思阶段创设了这样的故事情境:0.900、0.90和0.9是孪生三兄弟。一天,三兄弟吵架了,0.900轻蔑的对0.90说:“瞧你这么一点儿,哪有我壮实。”0.90不服气地说:“我虽然没你壮实,但我比0.9壮实吧。”,0.9也不甘示弱:“虽然你们的小数位数比我多,但我的计数单位比你们大。”这时1妈妈走过来说:“孩子们,别争了,其实你们都是一家人,根据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你们看,0.900去掉一个0就是0.90,去掉两个0不就是0.9了嘛?这时你们不就一样了吗?”0.900、0.90和0.9听了,就在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果然大小没有变化,它们不好意思的对妈妈说:“谢谢妈妈,差点儿认不出自家人了。”

以有趣的故事收尾,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而且回味无穷,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期待下一节课的精彩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故事 篇4

(2010-09-04 18:03:30)转载杂谈 ▼

标签: 分类: 教学故事

爱因斯坦认为,教育应当使所有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这里所说的礼物就是学生乐于接受需求的知识,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在课堂上怎样让学生快乐地去学习呢?有些内容学习起来确实有些难度,如果单凭教师直接讲解学生不仅听得枯燥无味,而且难以理解,这样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如果在课堂上适当的利用背景故事进行教学就不同了。它不仅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还能激发学习兴趣,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最终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利用背景故事,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下面我把自己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合理利用背景故事的过程中作个简单的阐述。

一、新知利用故事,激发兴趣。

事实证明不愿意学习的学生到处都有,不爱听故事的学生却很少遇到,将数学知识融入故事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发学生的感情,如在教学百分数打折这个内容时,我就利用这样一个故事引入:刚刚今年上五年级了,他很想买一台电脑,方便在家查找一些有关学习的资料。爸爸听了爽快地答应了,要他先到电脑城去问问价,哪家价格合理就在哪家买。他先来到“小精灵”电脑城,营业员告诉他:“本店电脑一律打八折。”刚刚在店里转了转,心里有底了。他想比较一下哪家便宜,他又来到另一家“小蜜蜂”电脑城,热情的营业员阿姨说:“本店一律优惠20%”。这下,刚刚一时没了主意,不知该买哪家的,他回去把有关信息跟爸爸一说,爸爸听了笑着说:“两家的优惠价格相同,如果是同一品牌买哪家的都一样。刚刚听了感到很纳闷,同学们,你们说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样的引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学生都瞪着求知的眼睛想知道原因。

二、难点利用故事,促进探索。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有着巨大的优势,因为它图文并茂,可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加深理解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媒体计算机的优势,把难点利用故事化简,把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淋漓尽致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例如:以前我在教学《7的乘法口决》时有以下一个片断: 屏幕动画先后出示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

师:请看屏幕——森林里,有一位漂亮的公主,是谁呢?她有几位好朋友,又是谁呢?

生:七个小矮人。

师:数一数,七个小矮人都来了吗?

随着学生数数,屏幕出示1至7,再在七个小矮人手拿气球中出现7、14、21三个数。

师:七个小矮人他们每人手拿一只气球,你能看出气球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吗? 生:后一个比前一个多7。

生:第一个数是7,第二个数是7+7,两个7相加是14,第三个数是21,3个7相加是21。

师:接着往下写,是哪些数呢?

学生回答28、35、42、49,屏幕中出示各数,我就追问是怎样想的。师:我们一起把这一列数读一读。学生读7、14、21、28、35、42、49。师:这些数都与几有关系呢? 生:7。

师:从这一列数中,我们能看出:一个7是多少?2个7呢?“21”是几个7?几个7相加得28?……

学生回答后教师组织学生看着屏幕中的数说一说:1个7是7,2个7是14……

师:今天这节课如果我们学习乘法口诀,将学习—— 随着学生回答完成课题板书:7的乘法口诀,在精练的故事情节中,没有过多的渲染,有的是一个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拥有快乐的学习心态。

三、练习利用故事,调动情绪。曾有人说:中国的学生学数学就是做练习,做数学题,外国的学生学数学是参与一项活动,经历一个过程,获得一种体验。不管说法怎样,都是为了学以致用,练习是数学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如果教师只是机械的让学生做题目,那么练习就失去其本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如果将练习融入数学故事中,结合生活实际,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如我在教学纳税这个内容时,利用学生身边的背景故事,:我们班王晨同学父母开了一家家具店,每个月的营业额是42000元,如果按4%的税率缴纳营业税,每月应缴纳营业税多少元?练习完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互动,结合自家的情况或你了解的信息编题,让同学互相解答,这样,课堂上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各种各样的问题迎刃而解。

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背景故事,创设情境,不仅能调节学生的精神状态,寓教于乐,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教师也能更好地关注孩子们的生活,关心儿童的健康发展。

当然,背景故事应当合理利用,应当找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内容,而不是表面的一种热闹,要真正做到为教学服务,不能为教学服务,一切花俏都是多余的。

数学教育教学故事 篇5

我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多年,我认为数学教学工作主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运算,因为从中考试卷来看,考察的大多是基础知识,再就是基础知识的组合,而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只占很小的比例,所以只要学生真正掌握了基础知识,那么基础知识的组合稍加分析就能迎刃而解。因此我在教学中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解题方法的指导。

基础知识即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求学生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例如初中代数中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函数图形与x轴交点之间的关系,是中考常常涉及的内容,在复习时,应从整体上理解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把握教材,达到熟练地将这两部分知识相互转化。

但在实际教学中,在对学生训练过程中,总会发现有些知识学生还没掌握好,解题还没有思路,不规范,不完整,因此指导把这些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弄明白,然后再找类似的题给学生练一练,直到学生真正弄懂会做,达到举一反三。让学生学会思考是从根本上提高成绩,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处于“听得懂,做得来”的状态,而且我对基础很差的学生也很有信心,相信他们能够学好数学,我对学生的信心通过上课及课后交流自然地陶冶学生,使他们树立起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自然地培养起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师还要充分留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教学,学生才会发散思维,标新立异。我们的教学中只有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学生才能拥有更大的创造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教学中多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学习,哪怕有时有些尝试可能是错误的,但也能通过学生之间按照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相互质疑,相互补充使之完善。

一年级数学教学故事 篇6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着重抓以下几点:

一、认真听讲的习惯。

二、积极思考的习惯。

三、大胆发言的习惯。

四、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

五、“认真作业”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年级学生天真活泼,爱说爱动,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为了让学生在活泼宽松的氛围中主动获取知识,实现各方面的充分发展,我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让儿童在中获得直接经验,在“做中性,想中学”,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发现问题、获得知识的快乐。

一、实践操作中体验

在教练习8的组成时,让学生用8朵花片抛一抛,数一数正面有几个,并记下来。然后汇报交流:8可以分成1和7、2和6、3和5、4和4。“抛花片”活动,既营造一个“动”中学,学中“动”的学习氛围,又达到了情境交融、协调发展的目的。

在教学《十几减9》时,我设计了“运动会上运动员投沙包”的情境,让学生用学具来摆一摆,说说一号运动员是怎样投的,然后列出算式。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这样几种算法:

1、一个一个的减;

2、从10里拿出9个,还剩1个,再加6;

3、先拿出盆外的3个,在从盆里拿出6个;

4、想加法;

5、把9分成6和3„„交流算法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种。在动手操作中学生经历了“独立探究算法、交流中比较体会不同的算法、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的过程。这一系列的活动,让抽象的算理变得生动形象。

在操作中体验,在操作中发现,学生学得兴趣昂然,不但主动的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也感受到了发现和探索知识的乐趣。

二、摹拟情境中体验

学生乐于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身边的数学问题也更能引起他们探索的兴趣,引发他们积极的思维,对于一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模拟的活动情境,将数学“搬”到学生身边,让学生感到知识其实离自己并不遥远。

1、设置童话情境

童话故事是儿童的最爱,在童话情境中学数学,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探索新知的欲望更强烈。

在教学《>、<、=》时,创设小朋友拔河的情境,让学生在两边正在拔河、现在可以比赛、两边的观众的人数的比较中认识>、<和 =。

教学《0的认识》时,设计这样的情境:数字王国里有许多数字。有一天,数字0、1、2、3、4、5聚在一起,数字5先摆出了老大哥的样子,骄傲地说“兄弟们,大伙儿里就数我5的本领最大,一只手有5个指头,5本书。5支铅笔等都离不开我。”4也不服气的说“我的本领也不少,4棵小树,4朵花,„„都用4表示。”3、2、1也不示弱。就这样,他们争得不可开交。只有0一声不吭,为什么呢,因为它表示一个也没有。这时,智慧老人来了,他看者争得面红耳赤的数字说“你们别争了,0的本领也不少呀!生活中它的本领可大啦,它单个站着很孤单,没有力量,一旦加入数字大军里,本领就大得惊人。它在数位表中占有的位置谁都不能侵犯。处此之外,0还有许多本领,量长度,它是起点,看直尺,是不是从0开始的?表示温度,0度告诉你”是已经结冰里!此外,在8461230、***、***等电话、手机号码以及一些编号中可少不了它。你们说0的作用不大吗?

2、设置生活情境

学习10的加减法后,创设“买汽车”的购物情境:玩具城里汽车大减价,分别为2元、3元、4元、5元、6元、7元、8元,给你10元钱,你能买几辆汽车?用算式表示出来。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有的说可以买两辆:2+8=10,3+7=10,4+6=105+5=10;还有的说可以买3辆:3+3+4=10,4+4+2=10,6+2+2=10„„这样的模拟购物活动,给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和数学交流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学生不仅巩固了10的加减法,而且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3、设计游戏情境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让游戏走进课堂,在游戏中学、巩固新知,于“玩”中学,“乐”中动,这样的教学活动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10以内加减法时,设计“玩纽扣”的猜数游戏。同桌小朋友合作,一人将8个纽扣分拿在两只手里,将一只手的纽扣给同桌看,让同桌猜出另一只手中的纽扣数并列出加减法算式。在玩纽扣的游戏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所有的8的加减法算式。再如组织10以内加减法的练习,可以采用“玩扑克牌”的游戏和“钻山洞”的游戏。在游戏中练习,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乐此不疲。

设置童话情境和游戏情境,将数学学习和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在活动中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产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

三、实践活动中体验

学数学,“学”的关键在于对学生的发展、生活有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有利因素,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运用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学习了《妈妈的小帮手》(分类)后,设计整理书包、整理房间的实践活动。“整理房间“的设计从分类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中体会分类的必要性,并在给定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整理书包”让学生自主选择某中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活动,体验活动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学了《有趣的游戏》(图形与位置)后,设计实践活动:要开家长会了,请你告诉家长进学校以后该怎样找到你的座位;过生日的时候,邀请小朋友来家里做客,你能向同学介绍去你家的路线吗?

在教学《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时,设计了“滚一滚”“摸一摸”“猜一猜”“堆一堆”“搭一搭”“数一数”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对长方替、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特征进一步认识。

学生在实践中学数学、用数学,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发挥了聪明才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学习数学的价值。

四、在调查活动中体验

“数学要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因此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深切感受到数学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适当的时候可组织调查活动,让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理解、掌握新知。

在学习《妈妈的小帮手》(分类)前,让学生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样分类的,去看一看超市货架上的商品是怎样摆的。

教学加法时,在课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调查活动:请小朋友当一回小记者,调查一下我们班每小组男生有几人,女生有几人,并填在下表中。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男生

女生

填完表后,让学生说说,根据这个表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提出了这些问题:

1、第一小组共有几人?

2、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的男生共有几人?

3、第四小组和第七小组的女生共有几人?

4、第四小组的人多还是第八小组的人多?

5、哪个小组的人最多?哪一小组的人最少?共有几个男生,几个女生?„„

在调查活动中,真实的生活情境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在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探索数学知识“过程”的乐趣,也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从课改的角度看,数学就是一种体验数学。让学生在体验中学数学,在实践操作中发现,在讨论质疑中明理,在合作交流中成功,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一样丰富多彩,这样,数学学习将会走向一个全新的天地。

我的两则数学课堂小故事 篇7

记得在学习统计这个知识时,学生十分感兴趣,孩子们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学完后我调查本班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并要求孩子们完成书上的统计图。我本来是想对新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巩固练习,但是令人没想到的是,学生在完成统计图时遇到了新的问题———喜欢游泳的人太多(有25人),而书上的统计图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单位也只到20人,这时孩子们犯愁了:“该怎么办呢?”教室里一下安静了下来。突然,小机灵沈榕得意地说:“那还不容易,再往上加3个格子,涂2格半就可以了。”这时,班长虞快提出了反对意见:“这个办法不行,上面已经没有地方了不能加。”“那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我对他们说。孩子们开始思索……“我知道了,既然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单位,我也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3个单位。”沈一嘉站起来说。有一个同学接着站起来说:“我觉得也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4个。”沈榕急得跳起来:“不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呢?”我问他。他说:“喜欢跑步的有5个人怎么涂呀?太麻烦了。”这时,汪若冰同学站起来了,他慢条斯理地说:”我觉得最好用一个格子表示5个人,因为这些数都是5个5个的,如喜欢跑步的有5人,是一个5;喜欢跳绳的有10人,是2个5;喜欢游泳的有25人,是5个5。用一格表示5个很容易也很方便。“孩子们都点头表示赞成。我肯定了他们的想法,然后顺势引导他们说:”请你想一想在制作统计图时怎样确定一个格子表示几个呢?“孩子们开始讨论,不一会,很多孩子举起了他们的小手。

“我觉得跟统计的个数有关,如果不是很多,就用一个格子表示一个。”

“我想要先观察统计的个数的特点,再确定一个格子表示几个。”

“对!我觉得还应该观察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来确定格子的数量。”

“是的,我想,要确定一个格子表示几个,应该先观察数的特点和统计数量的多少,还要想到涂的时候怎样比较方便。”

“你们想得真好,你们愿意自己设计一个统计图吗?请你们自己从下面的几个统计表中选择一个,和小伙伴一起来设计一个统计图。”我趁机布置了下一个环节学习的内容。

孩子们在这堂课中表现出的创造力与思维能力,让我也为之惊讶和感动。在数学学习中,孩子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不应该扫清孩子们学习中所有的“障碍”,而是要让孩子自己学会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该多为孩子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老师有意识地少说一些,将时间将课堂留给孩子,让孩子多发言多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定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故事(二)给学生思维空间

在一次数学课上,我正教学口算除法,书上的例题是这样的: (1) 600÷100=6, 600里面有6个100;5600÷100=56,想:5600里面有()个100。 (2) 2400÷400=6, 24个百里面有6个4百;2400÷400,想:24个百里面有6个4百。

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归纳出:用整百数除的口算规律是先把被除数和除数看成几个百再除。这时,我也为学生能发现这样的规律而高兴,可是一个叫王威的学生站起来。

生(王威):老师,其实不用说得那么复杂,那样概括,我们都不怎么理解。我有一个好办法:一个数除以一个整百数,先同时去掉被除数和除数末尾的2个0再除,比如2400÷600,直接看成24÷6;如果一个数除以一个整十数,只要同时去掉被除数和除数末尾的一个0再除就行了,比如80÷40,直接看成8÷4=2,我验算了很多遍了,准确无误!

我惊讶于学生如此敏捷的思维和敏锐的观察力,更感动于他的自信和严密的概括能力。这是个能让学生思维绽开火花的地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时机。我该好好把握!于是,我问:“如果被除数与除数末尾0的个数不一样,怎么办?比如3600÷180。”

我的这一点拨打开了学生的思维闸门,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各小组的同学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马上在小组展开讨论。一会儿,一只只小手高举起来:

生(李嫣):老师,这很简单,如果除数与被除数末尾的0的个数不一样,那要以除数为准,除数末尾只有一个0,我们就同时去掉被除数,除数末尾的1个0,算360÷18=20。

生(珊珊):老师,我赞同李嫣的想法,但我要补充,360÷18,还可以先把360看成36, 36÷18=2,然后再在2的末尾添上一个0。我总结出来就是:被除数缩小10倍,除数不变,商也要缩小10倍。

生(王安怡):老师,也可以说被除数扩大10倍,除数不变,商也要扩大10倍。

生(何家靖):老师,刚才王威的发现,我还可以更简单地说,同时去掉两个0,就是同时缩小100倍;同时去掉1个0,就是同时缩小10倍,所以可以总结为:把被除数、除数同时缩小10或100倍,商还是不变的。

同学们忍不住为他鼓掌,而我更是喜不自禁。

“同学们发现的规律可真不少,那么你能用这些规律来解决问题吗?”

“当然能。”

全班异口同声地回答。那么干脆,那么兴奋!

接下去,小组的同学开始忙于做题,也有的自己出题,还有的在小组忙于开展比赛,看谁用的最好。

…………

下课了,我走出教室,可我却激动不已,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兴奋之情洋溢在脸上。遇到老师们,他们笑着说我“今天一脸的灿烂”。可他们哪里知道是教室里那一群生动活泼的“小太阳”照亮了我。

静坐下来,我不禁思考:是什么让我们的学生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呢?

要是我让学生归纳出结论后开始练习,要是我无视学生的意见,那会怎样?教师的任务在于如何挖掘幸福根源,让学生享受幸福,体验幸福。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应关注数学课程的人文精神。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应成为师生积极互动、互相交流的过程,师生可以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经验与认识,从而丰富教学内容,达到共识、共享,达到教学相长。

在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下,学生能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手,教师也应充分认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注意挖掘他们的潜能,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枯燥无味,而是富有情趣;让学生乐学、爱学,善于、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主动地、创造性地学。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巧用数学故事 唤醒课堂活力 篇8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该怎样看待数学故事与数学教学?怎样看待数学故事与学生的发展?怎样带着故事走入课堂?下面,谨把我的点滴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 课前预热,渗透数学思想

当一个单元结束后,进入新一单元学习时;当某一个学习内容要用到特殊的思维方法时;当学生第一次接触某个新知识领域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改变思维方式,突破思维定势,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必要的数学思想,需要学生做到触类旁通,那么,教师不妨用数学故事“预热”一下,润物无声的渗透,悄无声息的铺垫。教师不是直接为学生搭好脚手架,也不是将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暗示给学生,更不是拿出现成的模板用学生套用,而是引导学生通过由此及彼的感悟,步步为营的逼近,在曲折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这样的过程可能要多花费些时间,也许看上去有点儿舍近求远,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能发展思维能力,更能提升思维品质,还能品尝到探索新知的乐趣。

片段一:苏教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中国古代有许多聪颖多慧的少年儿童,曹冲就是其中的一位。“曹冲称象”的故事你们熟悉吗?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

(请一位学生讲述“曹冲称象”的故事。)

师:其实,这则故事还蕴含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那就是把本来不容易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变成了容易解决的问题。“转化法”的运用,正是曹冲的智慧所在。

师:我们在数学学习中也经常要用到“转化法”。比如在学习小数乘法时,就是通过把它转化成整数乘法后再进行计算的。请同学们再回忆回忆,我们还在哪些知识的学习中应用过“转化”这种数学思想方法?

上面教学片段中,教师用“曹冲称象”的故事“预热”,再抽象出什么是“转化法”,这一过程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 故事导入,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在最短时间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故事情境导入新课,能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形象,使纯粹的数学问题变得富有生活情趣,更主要的是,数学故事往往能神奇地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领着他们兴致勃勃地进入新知的学习过程。

片段二:

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一课时,编了这样一段童话导入新课:一天,猴妈妈得到了三个同样大小的饼(演示三个圆纸片),她把三个饼分别平均分成了4份、8份、12份,让三个孩子分别取其中的3份、6份、9份(板书3/4、6/8、9/12),话音刚落,三只小猴子瞪大眼睛望妈妈,好像在说:妈妈今天怎么啦?3/4、6/8、9/12,一个个各不相同,以前妈妈可从不偏心呀?猴妈妈看透了小孩子们的心思,神秘地笑了笑说:“孩子们,妈妈的分配公平吗?为什么呢?你们好好想想吧?”这时,老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三个圆纸片,分别平均分成4份、8份、12份,然后取其中的3份、6份、9份(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要对应好)进行比较。

上面的导入片段,通过童话故事提供了有趣的情境,提出了有效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打开了问题探究的阀门。

当然,现行的数学教材中的主题图,有些本身就是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但课本上的主题图是以静止画面出现的,教师可充分运用原有的主题图,在遵循教学目标和保留数学味的同时,充分发挥想象力,适当进行艺术加工,增强主题图的故事性,变静态的画面为动态的故事,使情境更丰满、更有趣、更具有挑战性。

三、 旁敲侧击,引导自主探索

在数学课堂中,当有些内容确实有难度,或者比较抽象,如果这时还是由教师直接讲解,学生可能一时难以理解,也可能一知半解,学生被动地接受还会挫伤学习积极性,降低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碰到这种情况,教师不妨在难点处引入故事,把难点分散到故事中,把方法渗透到故事中,让学生通过故事获得启发,感知方法,激发兴趣,促进深入探究,引导解决问题。

片段三:

学生在解答下面这道题时出现困难:一个数除以3余1,除以4余1,除以5也余1,这个数最小是多少?一位教师没有直接讲解方法,而是欲擒故纵,给学生讲了《再摘一些桃》的数学童话故事。这个数学故事大意是: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让三个徒弟摘桃解渴。摘桃归来,三个徒弟要师父猜桃的个数:摘的这些桃不到60个,如果3个3个数还多1个,5个5个数还多2个,7个7个数多3个。唐僧先假设再多摘一些挑,个数增加到原来的2倍,则3个3个数就多2个,5个5个地数就多4个,7个7个数就多6个;在此基础上,再假设多摘1个桃,则3个3个数、5个5个数、7个7地数就全部正好。由此求出假设后桃的个数是3×5×7=105个,再求出原来桃的个数是(105-1)÷2=52个。

学生听完故事后恍然大悟:原来这道题可用假设法解答,而且要解决的问题比故事中的问题简单得多。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解决了问题,何乐而不为。

四、 调动情绪,提高练习效果

练习是数学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让学生做题目,那么学生就会产生厌烦心理,练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将练习融于数学故事中,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练习的效果。

片段四:

一位教师在四则混合运算练习时,创设了这样的故事情景:春天来了,学校的杨树上长出了嫩绿的叶子,一片片醉人的绿,无不透着春的气息,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心情,(出示图片,杨树上写着四则混合运算的题目。)可是有的绿叶上长了小虫子,它们要咬坏绿叶,破坏美丽的春天,小朋友们,你们能利用自己的智慧帮杨树捉掉这些害虫吗?学生们听了,一个个情绪高涨,为民除害这样的好事谁不愿干呢?

不言而喻,用上面设置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练习比机械练习的效果要好得多。特别是对中低年级学生,宜多采用这样的练习形式。

五、 恰当链接,构建人文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践行并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成为数学课堂教学值得研究的课题。实践证明,数学故事既受学生欢迎,又能在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片段五:

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当学生初步认识了圆周率后,向学生娓娓道来:一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史上又出现了一位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它通过精确的测量和计算,发现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一发现,比欧洲类似的发现早了好几百年呢……学生听着老师的叙述不禁心驰神往,仰慕不已。接着教师又介绍了关于圆周率的近代知识。如:有的国外数学家已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几百万位了;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有的数学爱好者能一口气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很多位等等。

上面的片段中,教师思路开放,链接了古今中外的数学发展史,使学生感受到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懈追求,激发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科学真理的精神。

六、 拓展阅读,促进知识深化

现行的教材中,有一些让学生拓展阅读的内容,一般与相应单元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益于深化知识理解、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例如,苏教版教材中的“你知道吗?”,有些就是以简短的数学故事出现的。每位教师要认真钻研这部分内容,用好这部分内容,不能把它看作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当然,课本中为学生提供的阅读材料毕竟有限,可能不能满足学生的欲望,学生可能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因此,教师在备课上可多查找些相关资料,根据具体情况,补充相关材料让学生阅读。也可以让学生先查找相关资料,再在课上进行交流。

片段六:

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利用图文的形式提供了古代原始人研究时间的故事供学生阅读:从用日、夜计时到利用测太阳的影子来确定时间,到后来用滴水和漏沙的方法来计算时间,再到用钟表来计算时间。最后引导学生讨论:你会想办法做一个太阳钟或滴水钟吗?你会想象未来社会最新式的计时方法吗?

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学生不仅对钟表的历史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并且激发了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

七、 编说故事,提高数学素养

数学课上,教师除了可以引导学生从数学故事中获得启示、得到帮助,还可以引导学生编说数学故事。学生编说故事的过程,就是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整理的过程,这一过程能使学生思维条理化、清晰化,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素养的生成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一道难题,当只有少数同学做出来时,让他们讲一讲各自解题的经历,让大家一起分享探索的快乐;出现了一类典型的错误,让学生说一说产生错误的原因;让学生联系生活,讲一讲生活中类似的故事;让学生展开想象翅膀,用对话的形式演绎学到的知识……不要小看了学生,他们的想像力可能会超过教师,他们编数学故事的热情可能会意想不到的高涨。

当然,编说数学故事不同于作文,编说只是一种手段,目的还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因此,在编说的过程中,要把故事的数学价值放在首位。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把编写的故事写下来,鼓励学生把写得不错的数学故事向报刊投稿。

八、 课外延伸,引领学生发展

一个经典的例子: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上小学的时候,他的老师兴致勃勃地为同学们讲了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想不到的是,这个故事奠就了小陈景润一个美丽的理想,一个奋斗的目标,并让他愿意为之奋斗一辈子。他证明的一条震动国际数学界的定理,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学习了圆周率,不妨讲一讲祖冲之探索圆周率的故事;学习了多位数的乘法后,不妨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的“铺地锦”;发现学生粗心大意,不妨讲讲诸如《点错小数点的悲剧》的故事……

也许,数学课上的时间很有限,教师不可能占用太多的时间讲数学故事。但是,教师可以是引路人,引导学生课后进行更广泛的数学阅读。数学史故事、数学家故事、数学典故……也许这些故事不能直接指导学生解题,也许不能直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但是,学生通过阅读一定能开阔视野,启迪心灵,引领健康发展。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确定“大数学”的观念,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发展,引导学生接触更多有益的数学故事。

三年级数学教学故事 篇9

一节生动的数学课

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所以好动贪玩,对新鲜有趣的事物感兴趣,对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感兴趣,怎样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有效的学习是我常常思考的问题,但是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在一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看图列式计算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回答令我茅塞顿开,我的学生给我上了一节生动的数学课。

在上课伊始,我出示了如下所示图,让学生在看图、说清图意的基础上列式计算。一看到图,姜佳乐就举手说:“68减去43,再加上26,得数是几?列式是68-43+26=51”。我随即肯定了他的回答,但在肯定的同时又感觉缺了些什么。在接下来的学生回答中都按照这位学生回答的思路进行,眼看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在逐渐消退,难道这一环节的教学要以平庸告终?正在这时我听到我班姜钰同学说:“老师,我能编一个小故事来说这个图的意思吗?”“当然可以。”这正是我所期待的结果。只听姜钰同学说:“有一天,妈妈买了68个桔子,被我吃掉了43个,爸爸回来又买回26个桔子,现在我家有几个桔子?列式是68-43+26=51”。真不愧是我们班的“智多星”想法新奇独特。在她的启发下,其他孩子的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有编妈妈给自己买铅笔的故事的、有编小鸡吃米的故事的、有编玩玻璃珠输赢故事的等等。相同的数量关系被学生不同的故事演绎的淋漓尽致,而这些故事全都是孩子们生活中经历过或看到过的事情,这些事情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素材,学生在编故事的过程中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且学习兴趣浓厚。

在接下去的课上,我安排学生完成一道看似平常的改错题,(即如下几题)12×7=74

52×2=104

由于班上的学生非常活泼外向,当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于是我顺势将话锋一转:“今天,有几个数学病人怀疑自己生病了,来到我们班求医,看看哪位数学医生的医术高,为他们解决病痛?”话音一落,课堂气氛一下子进入了新的高潮,学生们纷纷埋头认真分析,并很快地一一举手,嘴里喊着:“老师,我知道该怎么给他们治病了,让我来吧!”有的坐在前排的学生甚至都离开座位,把手举到我的面前来了,一副惟恐我不让他们“治病”似的。于是,我叫了其中一名

学生,名叫伍豪祺:“伍医生,请你上来为第一个病人看看。” 伍豪祺同学一听到我这么称呼她,刚开始一楞,后来马上领悟了我这么称呼她的用意,非常高兴地上台,开始分析“病情”:“这个病人的病因出在忘记在这里进位了。”一边说,一边还排竖式,并拿着红色粉笔指着个位和十位之间的位置,并补上“1”,接着就在积的十位上将“7”改成“8”,说:“这样就治好了。”这时,还没等我讲话,下面的学生已经纷纷说道:“对了,对了,和我的看法一样。”既然学生们都已经发表了看法,并且这个“病人” 的确治好了病,我就趁势表扬:“看来我们班有许多和张医生一样医术高明的医生,谢谢伍医生。” 伍豪祺同学十分高兴地回到座位,其他同学这时居然也一个个都称呼她为“伍医生”,弄得伍豪祺同学一副“英雄凯旋归来”的模样,气氛既热烈又有趣。

最后,做总结时,我对学生说道:“其实我们在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时难免会出错,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是一名合格的数学医生,及时地找出病因,然后改正,避免小病变大病,也避免下次再生同样的病。当然,是否能及时地发现问题,与我们的检查习惯有关。对于那些没有做错的题目,我们就当作给他免费体检一次吧!同学们,希望大家不仅能做好别人的数学医生,更能做好自己的医生,好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好!”声音响亮,但其中那种坚定而又自信的语气更令我感动。

上一篇:2020小说《简爱》读后感下一篇:徐屯学校第十八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