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故事教学

2024-07-22

幼儿故事教学(共12篇)

幼儿故事教学 篇1

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工具, 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工具, 是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儿童心理的研究成果和长期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 因此, 发展幼儿的语言,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中, 一直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而故事教学是幼儿园中最常见的一种教学形式, 它时刻伴随着幼儿的一日生活, 由此可见, 故事教学在幼儿语言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故事激发幼儿的多向思维

故事是幼儿接触最多而又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 爱听故事是幼儿的天性, 故事中的情节, 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激发幼儿讲述的兴趣。依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 运用教育新理念, 使幼儿在以自己为主体的和谐、宽松的环境中, 大胆自主地投入活动, 得到发展。故事“小鼹鼠过生日”的内容比较简单。在活动过程中, 我多处运用了开放式的提问, 如:猜猜小鼹鼠过生日会收到什么礼物?汽车开得这么快, 会发生什么事呢?小鼹鼠掉到河里怎么办呢?一个接一个的开放式提问紧扣主题, 激发幼儿的多向思维, 逐步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大胆猜想, 能很快融入故事情节中, 体会故事中青蛙等小动物原谅别人、帮助别人的情感。这样, 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 为幼儿提供了宽松的语言活动氛围, 实现了良好的幼幼互动、师幼互动。幼儿在回答问题时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使幼儿真正成为语言的主动建构者, 促进了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二、故事优化幼儿的语言

在幼儿园常听幼儿把“李老师”叫成“米老师”, 把“花”发音成“发”。3~6岁的幼儿恰恰处在生理和心理成长的重要时期, 他们好模仿, 而优秀的故事作品中的语言, 是经过作家加工的艺术语言, 优美、生动、形象, 给了幼儿一个正确的示范, 把幼儿语言方言化的现象、发音不准的现象, 纠正了过来。如小班的故事《蝴蝶找花》, 其中要求幼儿理解并学说这么一句话:“红花的颜色像我, 红红的, 我喜欢她, 我要亲亲她。”幼儿们乐意学说还乐意表演, 有个小男孩儿上来说完了还对着图上的红花亲了一口。再如故事《春雨的色彩》, 里面的语言不光优美, 还能开拓幼儿的思维, 幼儿经过故事中语言的熏陶, 在平时的说话中也能用上, 雨滴落在植物角里, 幼儿会说“春雨是绿色的, 瞧, 春雨落到吊兰里, 吊兰绿了”。

但在选择故事上也要注意, 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适合幼儿, 我们要选择的是故事内容贴近幼儿生活, 易于幼儿理解的, 如《滚滚和蹦蹦》、《碗屋》、《做汤》、《祝你生日快乐》等。

三、故事促进幼儿的语言交往

在幼儿园里常看到这样的情景: (1) 两个幼儿抱在一起, 最后一起摔倒在地, 然后老师过来了, 批评了他们, 其实像这种情况, 并不是幼儿想使坏, 了解后才知道:原来是一个幼儿请病假, 好久没来了, 今天病好了来园, 另一个幼儿见自己的好朋友来了, 不知怎么表达自己的心情, 就使出了拥抱的一招。 (2) 一个女孩子在教室哭, 而其他的幼儿都在操场上进行户外活动, 问她为什么哭, 她说:“他们把我围起来, 不让我出来。”老师牵着她来到操场上, 只见被小女孩告状的那些孩子们正玩得开心呢, 并不知道自己对别人做了什么不好的事。这两件事, 如果幼儿能好好地进行语言交流, 就不会出现误会了。为了减少这些现象, 使幼儿与幼儿之间能有良好的交往方式, 故事教学在培养幼儿语言交往能力方面就显得很重要了。如故事《四个好朋友》中的小花猫、小黄狗、小公鸡、小白兔是怎样有礼貌地在一起玩;又如故事《熊猫的客人》中小白兔是怎样有礼貌地敲门, 而小黑熊又是怎样地没有礼貌, “嘭嘭嘭”地乱敲门, 通过两只动物的不同行为, 让幼儿知道应该向谁学习。

四、故事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在幼儿园里, 故事表演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 而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幼儿的语言是通过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而发展起来的”。故事里的角色形象具有鲜明的对比性, 我们主张让幼儿通过亲身表演和体验游戏来促进幼儿的语言。如故事《小猪变干净了》中, 为了让幼儿更能理解故事, 常常用到故事的表演:小白鹅善良的性格, 小猪毫不在乎的性格, 小猪在小白鹅的帮助下变干净了, 成为了大家的好朋友。在选择小白鹅和小猪这两个角色中, 幼儿常常会选小白鹅。又如故事《小兔乖乖》, 幼儿对凶狠的大灰狼一点都不喜欢, 对可爱的小兔子们特别喜欢。由此可见, 故事可以影响幼儿的审美能力, 让幼儿知道什么是丑的, 什么是美的。

五、故事促进幼儿的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保证活动顺利进行、实现预定目的的重要条件。幼儿由于年龄小, 往往不能坚持完成一件事, 或对一些事表现出畏难情绪。如有的幼儿遇到困难、挫折就只会哭, 不够勇敢;有的幼儿在家里很活泼、很能说, 但是一到人多或陌生的地方就表现出胆怯;有的幼儿有较强的依赖心理, 在家里有父母帮着做事情, 到了幼儿园什么都不会, 而且做事没耐心。这都是幼儿缺乏坚强意志的表现。为了帮助幼儿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做事有足够的耐心, 从小做一个经得起考验的人, 我们可以通过故事的讲述, 让幼儿从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入手, 向故事中的人物学习, 学做故事中的人物。如:故事《战胜大灰狼》, 让幼儿学习故事中的小动物, 不怕困难, 动脑筋、想办法, 最后战胜大灰狼;再如故事《小猫钓鱼》, 教育幼儿做事要专心, 要一心一意, 不能三心二意, 使幼儿领悟什么是好的意志品质, 什么样的行为是意志不好的表现。

故事教学, 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还锻炼了语言的发展, 所以说, 故事教学在幼儿语言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银.架起幼儿语言发展的桥梁[J].快乐阅读, 2011, (6) .

[2]肖艳霜.浅谈幼儿故事讲演对语言发展的作用[J].上海教育, 2008, (Z1) .

[3]谢一丽.浅谈如何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J].新课程 (中) , 2009, (8) .

幼儿故事教学 篇2

徐州泉山区英皇幼儿园

段荣芳

【摘要】:故事作为一种最受幼儿喜欢的文字形式,其优美的景色,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生动的故事讲述,让幼儿深深为之吸引,使他们增长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并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的假丑恶,从而培养爱憎分明的情感,并把学到的好思想见褚于行动中。在具体讲授的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它的注意点,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同时要学会编故事的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关键词】:幼儿故事 教学 知识 发展

“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像最美丽的矢车菊花瓣,同时又是那么清,像最明亮的玻璃。然而它是很深很深,深得任何锚链都达不到底。要想从海底一直达到水面,必须有许多许多教堂尖塔一个接着一个地联起来才成。海底的人就住在这个下面……”每当向孩子们娓娓道来故事情节,望着孩子们专注的听着时,他们不仅为故事的情节所打动,同时也赞叹着故事有如此的魅力!故事作为一种最受幼儿喜欢的文字形式,其优美的景色,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生动的故事讲述,让幼儿深深为之吸引,使他们增长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并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的假丑恶,从而培养爱憎分明的情感,并把学到的好思想见褚于行动中。幼儿故事就是用口语化的语言写出来,并适合幼儿读、听、讲,以叙述事件为主的情节生动的文学体裁。从内容上分为人物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历史故事、神话故事、科幻故事等。

在运用故事对幼儿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深切的体会到了故事的魅力。下面围绕如何充分发挥故事的妙用谈些看法。

一、讲故事的注意点

1、故事教学并不是语言课的特有形式

故事是一种幼儿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在语言课中有特定的故事教学,教师通过讲解、分析、讲述,让幼儿学习一定词汇和讲述能力,同时接受文学熏陶和品德教育,在其他门类教学中故事更是一种添加济,催化着各类教学活动的教学效果,特别是音乐、美术、健康等。在音乐活动中,适当的故事讲解,让幼儿易于理解内容,记忆歌词;在美术活动中,简单的故事讲述能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引导幼儿丰富画面;在健康活动中,繁复抽象的内容变的清晰而具体,让幼儿的记忆特别深刻,其他各类活动的教学也离不开故事教育。

2、内容的选择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理解水平

对于不同年龄的幼儿,他们的理解水平和所接受的事物是处于完全不一样的层次中,越小的孩子喜欢越简单的事物,对他们来说不复杂,才是好的,才是他们喜欢接受的东西,因此对他们所讲的故事应该简单明了,如说些带有小动物以及小星星这类简短的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听的看的摸的想的东西多了,太简单、太简短的东西已不能满足他们的知识面。对于他们我们可以向孩子们灌输着复杂和抽象的东西内容长一点的东西,让孩子们在听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增长了知识面、增长了智慧。

对于同一个故事内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讲解出来对幼儿的吸引力也是大相径庭的,记得有一次,有两个不同年龄的孩子在我家玩,有一个小朋友看见我家有本故事书便要求我讲故事,于是我照着上面的字一字字一句的讲起来,绘声绘色的语句,全神贯注的神情,让五岁的孩子听的津津有味,提这个问题提那个问题,而另一个只有三岁,由于理解能力水平有限,却没有多大的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因此我想如果我再继续照搬书上的内容,对三岁幼儿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后来我也根据小朋友的喜好和实际水平,用幼儿喜欢的语气和理解方式(幼儿年龄小,可用简短,生活化的语句)讲述,小家伙后来听得可有劲了,还不断提问,其效果就显而易见了。

3、善于运用故事

由于幼儿特别喜欢听故事,利用故事对幼儿进行教育,就比空洞的说教更易于让幼儿理解和接受了,《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教小朋友认真吃饭不撒饭,爱惜粮食。《萝卜回来了》教小朋友团结友爱,互相关心。《小马过河》教幼儿动脑筋不怕困难……小朋友们特别喜欢听故事,我也喜欢利用空余时间给他们讲故事,小朋友们听得多了,理解能力更强了,思维更开阔了,有时的教育提示,只要故事中的一句话或一个词就行了,如:小朋友要像小公鸡一样认真学习,做事情不要像小猫钓鱼一样三心二意……。

不仅可以用书上现有的故事教育孩子,而且还可以针对某个现象,利用自己的想象力来编故事,让孩们从故事中明白事理。

4、创造条件让幼儿听、讲、编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养成幼儿大方、乐观、自信的开朗性格。

故事不能只由老师或家长来讲,我们要充分调动幼儿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肯定幼儿的每一点进步,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幼儿充分练习,现在我带的班是学前班,从中班开始,我就利用午餐前10分钟左右的休息时间,让幼儿自由轮流讲故事.你别说,还真发现了几个故事大王,语言流畅连贯,表情动作语气绘声绘色,特别一些故事里的形容词,成语用得非常准确,晨间活动和自由活动时间小朋友也喜欢自发的看书,讲故事,整个班的语言发展水平都得到了大大提高.5、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讲故事

利用卡拉OK方式讲述故事,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倾听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孩子在看字幕模仿讲故事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利用英语讲故事,一方面能提高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另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地让幼儿参与其中。同时在讲故事的时候尽量运用幼儿学过的词汇、句子,以便于幼儿在巩固的基础上学习新的词汇和句子;利用故事识字即将字形形象化,通过图画,结合有关的故事情节.教师边讲故事边有意的教幼儿识字.讲完故事后,将图形生字恢复原形读一读,复述故事时再认一认,这样不但不影响听故事,还使幼儿在故事中轻松地完成了识字活动,激发了幼儿的识字兴趣。

二、如何编故事

1、编故事前的准备

在让幼儿编故事前要把那些可能会出现在故事中的字词、句子作一个大概的估计,并明确地告诉幼儿这些字词和句子在编故事过程中可能要用到。教师要尽量采取多种手段让幼儿熟悉这些字词和句子。

2、故事的编写

编故事运用于幼儿教学中,并不是说可以信手拈来,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编故事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故事的题材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最好是小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较为熟悉的东西。

(二)、故事的长度和难度要适中。因为幼儿所学的词汇量和句子不够多,但也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幼儿觉得有一定的挑战性,以证明他们的想象能力。故事所用语言必须是幼儿都学过的,至少大部分都学过。

3、故事的修改

编故事也和写文章一样,写好了还要修改。但这里的修改并不完全像我们平时写文章那样咬文嚼字的修改,只是让幼儿自己口头发表意见,修改病句。这样也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精神。

4、故事的讲述

幼儿编写故事,是为了让他们学语言以便于用来交流。通过幼儿的口头表达。既训练了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让其他同学欣赏一下自己的作品。同时也训练了其他幼儿的听力。

一般来说编故事到这一步也可以结束了。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选出一篇最好的故事,让幼儿自导自演。也是一件对教学非常有好处的活动。

因此,恰当地运用“编故事”、“讲故事”、“表演故事”能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教师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迅速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三、故事的作用

1、故事有利于加强幼儿记忆

每个故事都有其内在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也就给幼儿一种悬念使其想了解其中的来龙去脉。运用“编故事”抓住幼儿的好奇心。记词语、背句子,本来就是非常枯燥的事。再加上记了又忘,忘了又记,就更让人烦恼。老师把这些都穿插到有趣的故事情节中去。这样幼儿不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通过听故事、编故事、讲故事把那些要记要背的词、句子不知不觉就记下了,而且记得非常牢固。

2、故事有助于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

在一般的孩子眼里,文字是非常神秘的,但学习起来就觉得困难重重,既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每个孩子都喜欢故事。故事中引人入胜的情节、故事的悬念以及主人翁怎样遇到困难,克服困难,怎样取得胜利等无不紧紧扣住他们幼小而充满好奇的心。在他们对故事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他们对文字学习同样兴趣盎然、信心百倍。

3、故事能有效地帮助幼儿发展语言技能

当老师讲述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时,幼儿的注意力相对集中,他们的听力在听故事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得到了训练。当师生一起讲述故事时幼儿在练听力的同时,也锻炼了说的能力,特别是思维的能力。

4、故事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完成教学目标

任何故事都是由词汇、句子构成。故事的讲述包括了语音、节奏、语调等。由于故事都有明显的情节发展、变化。它能有效地鼓励幼儿参与其中。在听故事、讲故事、表演故事等活动中,教师可以比较自如地设计活动来突出重点、难点,使教学轻而易举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幼儿园故事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幼儿园;故事教学;方法

学龄前儿童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都较低,教师要根据他们的特点选择内容简单易懂、趣味性强、生动活泼的故事,对幼儿进行语言、智力和情感方面的教育。这样幼儿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接触儿童文学,发现其魅力。

一、开展故事教学的意义

1.具有德育意义

幼儿处于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的初级阶段,需要教师及时给予正确引导,故事教学是较为有效的教育手段之一。故事能够反映现实生活,并且将生活中的现象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呈现出来,教师可以利用故事中的鲜明形象感染幼儿,让幼儿从故事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2.提高语言能力

故事教学一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词汇积累,二可以让幼儿从中学习正确的表达习惯。当幼儿在听故事时,会自觉地对故事中的词语进行储存,并且在听的过程中,幼儿还能注意到怎样将词语组成一个通顺的句子,从而提高表达能力。

3.扩大知识面,提高想象力

幼儿的好奇心很强,总爱问“为什么”,这是幼儿主动求知的表现,也反映了幼儿知识面有待拓宽的问题。故事教学能够丰富幼儿知识,满足幼儿好奇心理。故事是知识的一种载体,不同类的故事中蕴含着各种知识,幼儿在听故事、学故事的过程中会进行思考和评价,进而会促进幼儿想象力的提高。

4.激发学习兴趣

故事作为幼儿喜欢的一种教学形式,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当幼儿对故事情节产生疑问时就表示他们对故事产生了好奇,这时教师加以引导,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开展故事教学的方法

1.问题设置法

在幼儿故事教学中,提问能够起到引导作用,提问贯穿在故事讲解的各个环节中。首先,在故事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让幼儿产生好奇,进而专心地听故事的详细内容。其次,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故事内容进行思考。当教师讲完一个故事时,可以提问学生:“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主人公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你喜欢故事中的人物吗?说说为什么。”这样幼儿对听的故事有了简单的概括,同时将自己对故事中角色的看法结合内心的体验表达了出来。再次,当教师讲完故事时,可以让幼儿试着根据提示问题对故事进行续编。如,讲了《狼来了》这个故事,教师让幼儿继续想象:“放羊的孩子以后还会说谎吗?”“后来人们会对放羊的孩子说些什么?”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故事教学有助于幼儿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提高。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变换提问方式,针对故事的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进行提问,同时提问的次数要合理,以免让学生产生厌烦。另外,教师还要注意提问的时机和技巧性。面对不认真听讲的幼儿,教师不能再用提问的方式引起幼儿注意,这样会破坏故事的连续性,影响其他幼儿的兴致。在提问时要注意时间间隔,讲述一遍故事提问两个问题就可以了。

2.分组讨论法

组织讨论法是教师对幼儿进行分组,围绕故事内容的理解或者续编故事进行的讨论。分组讨论的方法在大班中运用较多。讨论法建立在幼儿对故事主要内容有基本理解的基础上,是为了引导幼儿深入理解故事内涵,调动幼儿情绪而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当幼儿在理解故事的重点或者难点产生疑问时,教师可以将整个班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交流,发挥想象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讲《爱笑的小花》这则故事时,教师在讲完后可以引导幼儿讨论:“天天想要采小花的时候外公是怎样劝小花的?”“天天为什么没有摘走小花?”“你想和小花做好朋友吗?那你应该怎样做呢?”教师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和难度的增加,引导幼儿通过讨论明白爱护花草的道理。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幼儿从故事中获得启迪,受到道德和情感的教育。

教师在运用分组讨论法时,要注意引导幼儿进行总结,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教师还应关注性格较内向的幼儿,多采用鼓励、表扬的形式,让他们敢于发言。

三、故事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选择有趣的故事

在幼儿园教学中运用故事教学法要选择语言生动活泼、内容有趣的故事,这样幼儿才会对故事产生兴趣,并且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述,从而进行积极思考,从故事中获得启示。

2.选择的故事难度要适当

针对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师应当选择适合幼儿理解的内容,否则会引起幼儿的厌烦情绪,教师的教学也是无效的或者低效的。

3.增强课堂互动

让幼儿一味地坐着听、说,他们一定坚持不了一堂课,因此教师要在故事教学中为幼儿创造参与的机会,可以通过表演故事等形式让幼儿动起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幼儿的学习热情。

总之,作为幼教工作者,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要合理有效地利用故事教学,采用符合幼儿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发挥故事的教育作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晓露.故事教学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意义及实践[J].学周刊,2014(4).

谈如何开展幼儿园音乐故事教学 篇4

一、幼儿年龄特征及学习思维分析

3—6岁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孩子到3岁时会突然发生很大变化, 有些孩子变得非常不听话, 固执、任性, 有的孩子情绪突然变得很不稳定。3岁儿童的大脑发育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 但是他们的语言已经接近成熟, 生活经验也积累了很多, 认识能力有了巨大的进步。3岁孩子的语言发展很快, 但是思维发展较慢;他们做事情、想问题, 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和8—9岁的孩子相比, 他们还显得非常幼稚, 幼稚得不讲道理;他们有时很任性、不听话, 想自己做事, 但有时又非常依赖大人;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积极性很高, 对自己不感兴趣但是有社会意义的事情, 则不那么愿意做;他们的情绪还很不稳定, 仍然会动辄大哭大闹;他们与小伙伴的关系也还很不稳定等等。这个阶段的儿童, 思维仍然是自我中心的。例如, 他们还不能鉴别词语和词语所指的东西, 不能鉴别他们自己创造的游戏、梦幻符号和现实之间的差别。由于幼儿还没有内化的思维, 他们很难把外部规则内化为自己的需要。所以对他们来说, 最好的学习方式是通过游戏来学习, 这些学习可以为以后的规则学习打下基础。

二、幼儿园音乐故事表演策略

1. 让幼儿更好地进入角色

角色表演创设的是一种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问题情境相类似的学习情境, 表演中可以表露出孩子们真实的情感及行为方式;角色的表演及分析、讨论, 可以使孩子们意识到内隐的心理过程, 提高孩子们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促使自身不断地成长。因此, 音乐故事教学要通过角色扮演, 通过建立问题情境, 让孩子们来演示问题, 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最终培养孩子们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在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选编和指导音乐故事表演。选择或创编音乐、故事的关键是故事情节和音乐节奏要匹配。在选编音乐故事时, 教师要注意音乐和故事的互相融合、有机渗透。在选编音乐故事时, 首先要考虑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故事中的角色不能过多, 以1—2个或2—4个为宜, 否则幼儿不容易把握。幼儿扮演角色表演时, 要求幼儿密切注意别人的表演和情节的变化, 不至于和别人发生碰撞或跟不上情节的节奏。其次, 选编的音乐要形象鲜明, 段落清晰, 衔接和转换处要特征明显。为了让幼儿更好地进入角色, 教师可以在音乐中加入声效, 以减少对故事情节转换的提示。如在狮王进行曲教学中, 教师在一些音乐处加入了狮叫声效, 引导幼儿用动作创造性地表现狮王吼叫和小动物害怕的动作。可通过提问:你们听这是狮子王在干什么?什么样的吼叫会使人害怕?狮子王的吼叫一声比一声洪亮, 小动物一次比一次害怕, 大家来试试在动作和表情上怎样区分和变化?

在此过程中, 引导小朋友自由讨论和比较创编出狮王四种由弱到强的吼叫, 用不同幅度的动作表现不同程度的害怕。又如在活动“小老鼠上灯台”的结尾处, 教师加入了“小老鼠逃跑”撞到东西时噼里啪啦的声音, 将小老鼠逃跑时紧张害怕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再次, 在幼儿真正进入角色表演之前, 教师可以先合作分角色扮演, 表演力求精彩;或教师以动画片的形式展示给幼儿观看各个角色的表演, 这样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以及主体性的发挥, 为幼儿更好地进入角色作铺垫。

2. 让幼儿专注的体验音乐

在幼儿通过分角色创编动作和分段表演, 对音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 欣赏音乐的环节能使幼儿专注、完整地体验音乐中的故事形象, 分清每段音乐所表现的特定角色的特点, 体会在音乐中故事情节是怎样逐渐展开的等等。韵律活动是幼儿非常喜爱的一种集体音乐活动, 但韵律活动动作多、难度大, 幼儿较难掌握。在教学的设计中, 可以通过听、说、玩、演四个环节, 紧紧围绕幼儿的兴趣开展, 提高幼儿学习的基本动力, 让幼儿感受、熟悉、理解、表现音乐。针对幼儿爱听故事的特点, 首先, 教师可以利用讲演的方式并辅以道具把音乐故事的内容讲给幼儿, 例如“小兔子乖乖”这首音乐, 教师在讲与之匹配的故事时, 要把自己的声音和动作扮成大灰狼、兔妈妈、小兔三种角色的声音和动作, 而不是一个声音和动作平铺直叙地讲下来。同时要有与之相符的图片或头饰进行展示, 幼儿在讲演的氛围中能深刻地理解音乐故事的内容, 为音乐故事表演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其次, 教师可以尝试利用故事和音乐匹配, 让幼儿对音乐的内容和结构有初步的印象。并根据音乐设计一份图谱, 让幼儿听音乐, 看图谱, 做身势, 让幼儿在动动玩玩中感受、理解音乐, 享受音乐活动的快乐, 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 教师要想让幼儿专注于音乐的体验, 教师可根据故事情节和内容进行设计提问, 如故事里有几种动物, 发生了什么事, 最后怎么样等, 以引导幼儿根据音乐故事角色特征和情节变化, 通过模仿、迁移进行分段、分角色的动作创编和表演, 用各种具体形象的姿态语言、面部表情表现音乐故事情节, 深刻表达内心对音乐的理解和领会。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者的作用, 启发引导幼儿根据音乐故事具体生动地表演各种角色, 以表达自己内心的体验。但是, 教师在指导的同时也要考虑音乐的结构、节奏和风格, 不能因刻意追求角色动作和表情的翻新而忽略音乐本身的特点。例如在狮王进行曲教学中, 可以先让学生完整的欣赏音乐, 再根据故事情节理解音乐性质, 使音乐内容和故事内容匹配。 (1) 教师配乐讲述故事, 初步了解音乐内容。 (2) 出示图谱, 了解音乐内容与结构。提问:什么地方像乐队在演奏?什么地方像狮子在走路?什么地像狮子在吼叫?什么地方像小动物在表演?引导幼儿根据图谱了解乐曲可以分成四部分 (迎接、走路、吼叫、表演) 。 (3) 看图谱做声势练习。引导幼儿根据图谱上的图像用动作表示做声势练习。又如在小兔子乖乖音乐教学活动中, 幼儿通过连续完整地倾听音乐和观看与之匹配的道具, 分辨兔妈妈、小兔子和大灰狼的节奏变化特征, 分清哪段音乐表现了什么情节、主要是哪个角色在活动、什么时候表现的是角色冲突, 等等。有效地增强了音乐感受能力。另外, 在组织这一环节时, 教师要注意不要使用太多的口头语言, 而是通过表情、眼神及个别的肢体语言提示幼儿倾听和体验音乐的展开以及音乐变换所带来的情节变化等, 为下一步的角色表演作铺垫。

3. 让幼儿自由的抒发情感

在幼儿理解音乐情节和熟悉音乐故事后, 教师可让幼儿自由寻找合作伙伴, 协商角色分配, 然后进行音乐故事表演。以狮王进行曲教学为例, 教师要引导幼儿根据故事情节和音乐性质创编动作。一是引导幼儿创编各种乐队表演动作。提问:乐队用什么乐器演奏?狮子王要出来了心情觉得怎样?怎样表现兴奋与激动?二是引导幼儿用动作来表现狮王走路。提问:谁来了?你是怎样听出来的? (要求幼儿跟随音乐的节奏用动作和表情表现狮子王威风凛凛的模样) 三是引导幼儿用动作创造性地表现狮王吼叫和小动物害怕动作。提问:你们听这是狮子王在干什么?什么样的吼叫会使人害怕?狮子王的吼叫一声比一声洪亮, 小动物一次比一次害怕, 大家来试试在动作和表情上怎样区分和变化? (引导小朋友自由讨论和比较创编出狮王四种由弱到强的吼叫, 用不同幅度的动作表现不同程度的害怕) 四是引导幼儿把自己想像成某种小动物, 创编不同的舞蹈动作。提问:狮子王过生日不吃小动物, 大家都觉得很高兴, 想象一下你是什么小动物会怎样表现高兴的情绪?在表演中, 要不断提醒幼儿把自己的感受和创造表现出来。为了激发幼儿的表演兴趣和内心的愉悦情感, 使他们更好地进入表演情境, 有时教师要根据音乐故事内容和幼儿一起布置简单的情景, 制作适当的道具。如活动“小兔子乖乖”中小兔子、兔妈妈的房屋以及相关的头饰, 活动“小老鼠上灯台”中的灯台和桌子, 活动“小红帽”中的小红帽、花、礼物等。这些道具的运用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角色并进行表演。在表演中, 教师在不影响幼儿表达情感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启发引导, 以期幼儿对角色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参与角色表演, 以促进表演活动的深入开展。教师参与角色扮演, 能使幼儿从心理上拉近与教师的距离, 并能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活动结束后, 可以以提问或讨论的形式让小朋友自由的表达感受和抒发情感, 例如:“小红帽”音乐活动结束后, 教师可以问幼儿小红帽是否聪明?哪些地方表现了她的聪明?大灰狼可恨还是可爱呢?幼儿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可以表达出喜欢小红帽, 憎恨厌恶大灰狼的情感。

综上所述, 在音乐故事教学的构思和设计上, 要提供给幼儿主动活动的空间, 让幼儿在匹配的音乐故事刺激下产生兴趣, 让幼儿在主动的探索和思考中学习和发展, 从而使孩子在音乐故事活动中更感兴趣、更富有成就感、更能表达出孩子的情感。

摘要:对于儿童而言, 音乐是一套有联系、相互依赖和个体化的活动, 也是其个体发展的一种表现。在音乐故事表演活动中, 通过创编动作和表演, 以音乐内在的特性和感染力来唤醒儿童的主体意识, 可以促进儿童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起到其特殊的教育作用。通过这种音乐故事教学活动, 不仅可以降低幼儿因活动中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焦虑和紧张感, 同时可以给幼儿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快乐。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音乐故事

参考文献

[1]贾小红.浅谈幼儿教学活动形式[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5, (16) .

[2]张红梅.浅析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学情景创设[J].新西部, 2009, (9) .

幼儿园语言故事教学 篇5

小动物们看见了,连忙围上去,把小猫围了个水泄不通。它们都想自己也戴上这个小铃铛,可是,小猫太骄傲了,它大摇大摆地走了出去,谁也不理,周围什么东西也不放在眼里,好像自己就是这里的主人……

小猫继续昂头挺胸地往前走,它没在意前面有条小河,右脚一迈,“扑通”一声,掉下了河。小猫慌了,急忙大声喊叫:“救命啊!救命啊……”在一旁玩耍的小狗和小兔听见了喊声,急急忙忙跑过去一看,呀!是小猫落水了!小狗和小兔连忙想办法,齐心协力地拉住小猫的手往上拽。

浅谈幼儿故事教学的艺术 篇6

关键词:幼儿故事;教学;提问

在运用故事对幼儿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深切地体会到了故事的魅力。下面围绕如何充分发挥故事的妙用谈些看法。

一、讲故事的注意点

1.故事教学并不是语言课的特有形式

讲故事是一种幼儿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在语言课中有特定的故事教学,教师通过分析、讲述,让幼儿学习一定的词汇和讲述能力,同时接受文学熏陶和品德教育。在其他科目的教学中,故事更有其独特的作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2.内容的选择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理解水平

不同年龄的幼儿,他们理解和接受事物的水平不同。越小的幼儿越喜欢简单的事物,对他们来说不复杂才是好的,才是他们喜欢接受的东西,因此,对他们所讲的故事应该简单明了,如讲些带有小动物以及小星星这类简短的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听的、看的、摸的、想的东西多了,太简单、太简短的东西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时,教师可以给幼儿讲一些复杂和抽象的故事,内容也可以长一点,让幼儿在听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增长了知识。

3.善于运用故事

由于幼儿特别喜欢听故事,利用故事对幼儿进行教育,就比空洞的说教更易于让幼儿理解和接受。如《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教小朋友认真吃饭、不撒饭,爱惜粮食;《萝卜回来了》教小朋友团结友爱,互相关心;《小马过河》教幼儿动脑筋,不怕困难……幼儿特别喜欢听故事,笔者也喜欢利用空余时间给他们讲故事,小朋友们听得多了,理解能力更强了,思维更开阔了,教学效果很好。

二、教学中掌握设置问题的技巧

在故事教学中,提问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科学的提问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启发想象思维,引导操作实践,促进幼儿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

其实,教师的提问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掌握了一些设置问题的技巧,教学活动才会变得更加生动和精彩。教学中的提问策略有很多种,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对教学会有不同的促进作用。

1.假想式提问,有助于幼儿理解人物心理

故事中有很多真善美或假恶丑的形象,为了帮助幼儿正确理解这些形象,有时教师可提出问题,让幼儿把自己假想成作品中的人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体验角色的行为及其心理过程。

如:在学习故事《小柳树和小枣树》时,笔者问幼儿:“如果你是小柳树,你会怎么做呢?你面对结满枣子的小枣树时心里会怎么想?”这种角色体验,让幼儿一下子想到了自己,从而更好地理解了故事里角色的心理特征。

2.互动式提问,让幼儿在讨论中发展表达能力

这种问题主要是根据故事中事物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设问,可以引发幼儿的积极讨论,使幼儿从事物的不同侧面去了解事物,开阔思路,形成多种答案,并在一定程度上增添活动的情趣,激活幼儿的思维,使他们愿意说,有机会说,只有这样才能加强生生互动,使活动气氛更加活跃。

如:在《三个和尚》的教学活动中,针对“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情况,笔者引导孩子讨论:“如果你是这三个和尚中的一个,你怎么让大家有水喝呢?”孩子们想出了种种办法:“我把水引到山上来,變成自来水。”“排小小值日生。”“装滑轮吊上来……”在讨论中,幼儿争先恐后,你一言我一语,想出了好多办法。同时,在向同伴说明自己想法的过程中,也锻炼了表达能力。

3.紧追式提问,让幼儿学会表达

在活动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幼儿的回答往往是出人意料的,这会使青年教师很着急,尤其是在集体活动中,有的教师会乱了手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干脆视而不见,有的模糊应答,有的灵机一动,“请听下回分解”。其实,针对孩子可能的答案,我们只需要万变不离其宗,通过有效追问让幼儿把行为背后的思考表达清楚就可以了。

如:在中班故事《梧桐树送信》中,笔者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梧桐树还会给谁送信呢?”有一个幼儿站起来说:“我想我妈妈了。”通常我们会想:“怎么是不着边际的回答?”这时笔者进行了追问:“哦,你是不是想请梧桐树给妈妈送信?”“嗯,我想的。我还想请它带我去,它可以在天上飞。”“噢,你还给梧桐树一个新本领呢!”这是笔者在发现孩子表述不明确时进行的追问,帮助幼儿梳理、归纳出自己要表达的想法,慢慢地给出答案。

幼儿故事教学 篇7

1 故事教学对提升幼儿口语能力的影响

儿童文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幼儿文学是儿童文学旗下的一支,而幼儿故事教学更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对提升幼儿口语能力有很大影响。

幼儿故事教学对提升幼儿口语能力的影响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论认识。一方面,故事自身对提升幼儿口语能力的影响,即在故事教学中选材的重要性。故事的趣味性有利于更好地吸引幼儿,而故事内容中的场景设置、人物或动物的性格特点,尤其是语言对话,都影响着幼儿口语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故事教学行为对提升幼儿能力的影响,即幼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一个有趣的故事,如何发挥其最大的积极效益,很关键的就是幼师如何开展其教学行为,即如何讲故事,这就对中职幼教学生提出要求,除了学好理论知识外,更要注重实践锻炼,做到“理论实践一体化”。

2 教学实践中幼儿故事教学的现状

该文研究者通过进入幼儿园实地考察、参与体验教学,了解到关于幼儿故事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现状,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如何更好地培养幼师学生从事幼儿语言教学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2.1 模式化教学现象普遍

通过实地考察,笔者发现在教学实践中,幼儿故事教学“讲一听一问一记”模式化教学现象很普遍,即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提问,学生记忆,故事教学未能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模式化的教学方式,使幼儿减少甚至失去了对故事教学的兴趣,其教学成果也就有限,更无法与提升幼儿口语能力相结合。模式化教学是幼师工作惰性的体现,没有因材施教,没有多方式展现,更没有创新提升。这种模式化也让我们反思在中职幼教的教学中,对于教学方法的传授是不是过于照本宣科,培养模式化人才。

2.2 幼儿故事教学中职业元素实践体现的欠缺

在幼儿园旁听课程的过程中,该文研究者认为多数幼师的故事教学脱离了提升幼儿口语能力的教学目的,只是单一的讲故事,没能将故事教学与幼儿口语能力提升二者在教学实践中相结合。

中职教育不同于普通学校教育,不仅仅要以文化课知识作为教学目的。尤其是中职幼教,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体现职业元素,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在幼儿文学教学的幼儿故事教学的学习中,要结合提升幼儿口语能力来学习,从而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

3 幼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体现其职业元素的措施

3.1 重视幼儿文学教学的职业元素体现

幼儿文学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作为中职幼教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课程,而应该结合其专业特性及职业元素,在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幼儿文学课程,不仅要求中职幼教学生很好地理解幼儿文学,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幼儿心理及兴趣,而且还要求其在今后的幼儿教学实践中,将教学与幼儿发展紧密结合,即通过幼儿故事教学提升幼儿口语能力。

3.2 结合教学实践需要,培养多方面技能

为了更充分地发挥故事教学对提升幼儿口语能力的促进作用,我们应更灵活地开展幼儿故事教学,做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那就需要在中职幼教学生培养过程中,重视其多技能培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相互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故事的内容可以涵盖自然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等多方面,教学方式也可以采用不同形式。例如《小马过河》的故事,在小马得到了不同意见,不知如何决定时,可以提问幼儿“如果你是小马你会怎么做呢?”,对回答不必做出正确或错误的判断,站在幼儿角度给予肯定,接着引导幼儿“让我们一起看看小马是怎么办的,好吗?”这个过程不仅使故事有了参与性,也能深入了解幼儿的思维方式,并通过比较使幼儿认识更加丰富。这种讨论式的提问,能够使幼儿更主动地参与教学,不知不觉中进行口语练习,从而提升其口语能力。

故事教学不仅仅只是单一的讲故事,也可以将音乐、游戏、美术、表演等与故事相结合,更生动活泼地将故事表现出来,从而通过各种趣味性很强的方式,让幼儿对故事的投入和理解也更加深刻,故事也就能够更好地提升幼儿的口语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3.3 通过教学实践提升职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口语能力的提升能够促进幼儿的性格、认知和综合素质,在幼儿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在已有的教学方式基础上进行探索创新。故事教学的开展要根据幼儿生理、心理特征,有意识地对幼儿口语能力进行提升训练,为其今后语言习惯的养成打下好基础。

教学方式的创新不是仅仅通过中职教育的课堂就能够实现的,更重要的是在实践锻炼中提升综合能力。例如小故事《圆圆交朋友》中,小松鼠和圆圆见面后,小松鼠:“你好,小姑娘,我是小松鼠,你叫什么名字啊?”圆圆:“我叫圆圆,我到森林里采蘑菇,我们能成为朋友吗?”小松鼠:“好啊好啊,我来帮你采蘑菇吧!”这一段简单的对话,幼儿分角色进行对话练习,也会使幼儿学会自我介绍和对交朋友,帮助他人有一定的了解,并养成自我介绍的口语习惯,以及帮助他人的良好行为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要求幼儿故事教学与提升幼儿口语能力相结合,这是对幼儿文学教学职业元素的体现。除了对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以及日常课堂上的训练,幼儿文学教学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实践,进入幼儿园参与教学实践,接触处理真实课堂中的状况,才能更好地做到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职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决定了幼儿文学教学对于中职幼教专业的学生,不仅仅是应学必修的专业知识,而且还是其之后幼师职业生涯中的一项职业技能。中职教育旨在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职业人才,本文探讨的幼儿故事教学与提升幼儿口语能力的结合,是中职幼教专业幼儿文学教学中职业元素的实践体现之一,意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更好地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张敏.在教学中如何培养中职生的职业意识[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2(5):122,125.

[2]白玉格,吴树甜.科学途径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1):161.

幼儿故事教学 篇8

(一) 语言故事教学内容的创新。

以前幼儿园教师主要从语言教材中选择故事, 内容大多都是品德教育方面的, 其他领域特别是科学知识题材的故事非常缺乏。而现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儿童的视野越来越广。因此, 给幼儿提供的故事就不应只限于幼儿园语言教材上的内容, 而应该选择一些具有时代特点、接近幼儿生活、题材广泛、为当今幼儿所喜爱的内容。如怎样对待自己的爸爸、妈妈, 如何对待家中来做客的小朋友, 如何同小朋友合作游戏以及反映现代科技发展水平, 启发幼儿思维和想象, 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等的内容。

(二) 语言故事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以往的故事教学中, 笔者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们在听故事时很认真, 可是到提问时却有许多幼儿不感兴趣, 以至影响对故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长期“讲一遍故事———提一些问题———作一次小结”的教学模式单调乏味, 提问偏重于重复故事内容, 以至于幼儿根本就不感兴趣。为提高语言故事教学水平, 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几年来的一线教学经历, 以及在和同行们互相交流和学习的基础上, 笔者总结和探究出了几种语言故事教学模式:

模式一

故事图片讲解陴完整讲述故事陴幼儿排图讲故事陴故事表演

这种模式是幼儿园语言故事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模式。如:大班语言故事《爱心小兔》, 幼儿须按照其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 (大灰狼性格的变化, 先是凶恶, 再被爱心小兔感动, 最后大灰狼也有爱心) 进行排图, 然后讲故事。这种形式的教学对于培养幼儿思维的逻辑性、创造性, 发展语言的连贯性有积极作用。

模式二

播放语言故事多媒体课件陴教师再次生动讲述故事陴幼儿看课件复述陴幼儿故事表演

幼儿掌握一个语言故事, 从理解到说再到表演是有难度的。因此, 在语言故事教学某些环节的进度上, 需要根据幼儿的语言基础和年龄特点做适当的调整。

(三) 语言故事教学方法的创新。

每种模式又可以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目标、教材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可以采取幼儿自主阅读法, 情境表演法, 游戏法, 讨论法, 绘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提问法是故事教学中应用最多的一种方法。我国著名教育学者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可否自始即不多讲, 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 提问不能答, 指点不开窍, 然后畅讲, 印入更深”。

故事创新教学的提问时机为:1.插入式提问:即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根据情节的发展及时地提出问题。2.前置性提问:即将故事的结局在活动前展现出来, 然后启发幼儿展开想象。3.后续性提问:在无结局的情况下, 让幼儿积极思考、大胆设想。

提问方式为开放式:多设计分析性问题、究因性问题、归类性问题、假设性问题、创造性问题等。教师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帮助幼儿分析理解作品的内容, 而且能极大的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启发幼儿从多角度主动地思考, 并转变成“想说、敢说、乐于说”, 从而促进其思维和语言有效的发展。

如中班故事《小羊过桥》, 本人在讲第一遍故事时, 用操作演示法一边操作木偶, 一边用生动的语言有声有色地讲述故事。当幼儿对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 本人就边提问边进行对话教学。第一个问题:小白羊和小黑羊分别住在什么地方?第二个问题提问前, 本人再次操作木偶, 表演两只小羊同时向桥中间走去, 接着讲:“两只羊在桥中间碰头了, 小白羊走不过去, 小黑羊也走不过来, ”提问:小白羊说什么?小黑羊说什么?幼儿回答时本人边演示边帮助幼儿回答。如果幼儿回答不全, 本人就边讲边演, 让幼儿学说。这样形声并举, 帮助了幼儿的形象记忆。接着再提问:两只小羊过桥了没有?小羊掉到河里去了, 怎么办?让幼儿分组讨论, 然后讲出设想来, 再引导幼儿对两只小羊说一句什么话, 如:以后你们不要再争吵了, 要互相谦让, 或以后你们要团结友爱, 碰到事情想办法解决, 让幼儿从中懂得要相互谦让的道理。

1. 关注幼儿对故事表演的兴趣性。

在幼儿阶段, 对于故事教学的评价视角应更多地放在幼儿体验活动的情绪情感上。评价活动的有效性指标包括幼儿表演故事的欲望, 幼儿表演故事的专注性与完整性等。

2. 关注幼儿对重点词汇的习得和迁移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是社会交往的工具, 是幼儿社会化、个性发展的重要标志。2将幼儿复述完整的故事当做故事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标准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也会将语言故事的价值局限在固定的环节和活动中。

二、语言故事教学的启迪与思考

语言故事创新教学以幼儿为主体, 以兴趣为中心, 从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 遵循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 注重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让幼儿通过体验、参与, 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创新教学的优势。

首先, 要从幼儿的水平能力出发, 采用符合他们认知程度的语言来组织教学, 故事的长短、情节的难易程度也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安排。

其次, 提高教师的语言教学水平,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更新教学观念对幼儿语言故事的学习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最后, 让故事教学延伸到生活中, 让幼儿有语言运用的机会, 这是教师和家长共同的责任。

摘要:以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基础, 创新了幼儿园语言故事教学内容、语言故事教学模式、语言故事教学方法以及语言故事教学评价视角。经过笔者教学活动实践, 发现此创新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 让语言故事成为幼儿习得语言的一种有效途径。

幼儿故事教学 篇9

一、加强幼儿对词语的理解, 加深词汇记忆

幼儿在倾听故事的过程中, 首先要培养的是幼儿对故事中词语的理解能力。只有让幼儿理解好故事中的语言, 知道故事里面形象生动地讲了些什么, 才能激发幼儿倾听故事的强烈欲望, 集中注意力去倾听故事。这就要求讲故事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边讲边作解释。特别是对年龄小、词汇量少、理解能力差的幼儿, 一方面可以结合本地方言进行解释,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手形手势或借助实物进行解释。例如词语“红彤彤”, 可以出示大红灯笼、中国结等, 通过大红颜色对视觉的冲击, 让幼儿感知红彤彤的色彩, 从而理解这一词语的意思, 同时也加深幼儿对这一词语的印象, 进一步强化幼儿对词语的记忆。要让幼儿加深对故事中词语的记忆, 还应当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经常复习, 灵活运用。教师和家长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提问幼儿, 以复习的形式巩固幼儿对词语的认识与记忆, 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运用, 这不仅能加深幼儿对词语的记忆, 同时也让幼儿学会了如何运用该词语。

二、培养幼儿的语言组织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不仅要让幼儿听故事, 更要试着让他们讲故事, 才能很好地发挥故事的作用。幼儿在倾听完二至三遍故事后, 能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 记住故事中的重要人物。这时可以让幼儿尝试着复述故事。起初, 教师和家长可以用提问的形式, 帮幼儿回忆故事的重要情节及发展过程, 把握好故事的整体。但在回忆故事的过程中, 要尽量让幼儿自己组织语言, 概括性地复述故事内容。当幼儿基本掌握故事内容后, 就可以让幼儿自己组织语言复述故事了。幼儿刚学习复述时只能讲出故事中的片段,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语言引导, 让幼儿把这些片段连接起来。通过多次的复述训练, 幼儿慢慢地能从复述片段过渡到复述完整的故事。在复述过程中, 培养了幼儿的语言组织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激发幼儿的模仿能力与表现力

幼儿学会复述故事后, 就应当教幼儿进一步学习生动形象地复述故事。17世纪英国的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来的。”教师和家长在讲故事时特别要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神态表情、手形手势等。不同的语音语调, 丰富的神态表情, 夸张的动作等不仅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让幼儿在倾听故事中犹如身临其境般的感觉, 同时也给了幼儿模仿的榜样。在倾听故事中, 幼儿知道大灰狼的声音是粗声粗气的;知道伤心的时候紧皱眉头哭泣, 惊讶时睁大眼睛, 张大嘴巴;知道老爷爷的形象是驼着背, 捋着胡子……教师和家长应当鼓励幼儿对这些声音、表情、动作等加以模仿, 让幼儿知道怎样讲故事好听, 怎样做动作形象, 并把这些语调手势等运用到复述故事中, 大胆投入地把故事讲出来。在生动形象的复述训练中, 幼儿提高了模仿能力与语言表现力, 为将来绘声绘色地表达奠定了基础。

四、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幼儿内心充满想象, 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故事虚拟、夸张等特点, 正好满足幼儿充满想象的心理特征。当幼儿听到故事中的人物遇到困难时, 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如何解决, 结果怎样?这时,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提问, 让幼儿展开想象, 思考解决的办法, 也可以通过语言引导, 让幼儿说出正确的答案。例如, 故事《小羊和狼》就没有一个完整的结尾, 它留给幼儿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幼儿自由发挥。许多幼儿在听完故事后, 能展开想象, 给故事编一个完整的结尾。有的说:“当狼要吃掉小羊时, 猎人出现了, 打死了大灰狼, 救了小羊。”有的说:“小羊的朋友们来了, 用石头打跑了大灰狼。”还有的说:“小羊从地上抓起沙子扬向大灰狼的眼睛, 趁机逃跑了。”……故事给幼儿无限的想象空间, 教师和家长要把握好时机, 让幼儿在故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审美情趣

故事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它能培养幼儿的品质与情操。幼儿在故事中认知道理, 反思自我, 教师与家长应根据故事内容教育幼儿明辨是非, 区分好坏, 让幼儿说说怎样做才对。在故事《懂礼貌的好孩子》中, 幼儿在大人的引导下能正确区分小猫懂礼貌, 小狗不懂礼貌, 我们要向小猫学习, 做个懂礼貌的好孩子。故事不仅能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 而且能陶冶幼儿的情操。在故事中, 幼儿富有爱心、同情心, 为故事中的人物着急、担心、高兴、悲伤。例如, 在故事《迷路的小鸭》中, 当幼儿听到小鸭迷路回不了家时, 都为它担心着急;听到小鸭哭着找妈妈时, 都皱起眉头, 对它充满怜爱与同情;听到小朋友把小鸭送回家时, 都松了口气, 为小鸭高兴。这个故事中的种种感受让幼儿在无形中陶冶了情操, 体验着审美情趣, 并教育幼儿养成爱护小动物的好品质。

幼儿故事教学 篇10

关键词:幼儿,故事,认识,能力

孩子经常缠着大人讲故事,故事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孩子们的心。生动有趣、积极健康的故事,不仅能使孩子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且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那么,怎样给孩子讲故事呢?

一、选材很重要

故事种类很多,但并不一定都适合孩子听。我们应选择那些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故事来讲。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选材也不应该一样,给二三岁的孩子讲,要选择那些主题明朗,爱憎分明,情节简单,人物单一的故事,而给五六岁的幼儿讲,则要选择情节比较复杂、曲折的故事,否则,给小的讲复杂的故事,他们听不懂,给大的讲简单的故事,对他们又没有吸引力。

二、身体语言不可少

给孩子讲故事时,身体语言是不可少的。因为孩子们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在认识上也多是感性认识,所以当你借助手势、表情、动作、眼神等身体语言表达故事意思时,可以帮助孩子理解故事情节,增强印象,并给孩子一种亲切感,因而你的故事也就更能受到孩子的欢迎。

三、让孩子开口

一个故事讲完了,可围绕故事给孩子提出几个问题。如讲完《孔融让梨》这个故事,你可问孩子:“孔融把大梨送给了谁?”“孔融自己吃了个什么样的梨?”……这样既能帮助孩子回忆故事情节,锻炼思维能力,又可以使孩子开口,锻炼他的口语表达能力。而当孩子对你讲的故事有了一定的记忆和理解之后,你就应该让他自己试着讲述,在忘了的地方给他提示,让他接着讲下去,这样无疑会鼓励他讲故事的积极性,天长日久,这对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培养幼儿的词语理解能力,加深词汇记忆

在倾听故事的过程中,首先要培养的是幼儿对故事中词语的理解能力。只有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语言,知道故事里形象生动地讲些什么,才能激发幼儿倾听故事的欲望,集中注意力地倾听故事。这就要求讲故事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边讲边作解释。特别是对年龄小,词汇量少,理解能力差的幼儿,一方面可以结合本地方言进行解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手形手势或借助实物进行解释。例如:词语“亮闪闪”,可以出示一面镜子,通过轻微晃动反射出的光,让幼儿感受亮闪闪的感觉,从而理解这一词语的意思,同时也加深幼儿对这一词语的印象,进一步强化幼儿对词语的记忆。要让幼儿加深对故事中词语的记忆,还应当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经常复习,灵活运用。教师和家长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提问幼儿,以复习的形式巩固幼儿对词语的认识与记忆。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运用,这不仅能加深幼儿对词语的记忆,而且能让幼儿学会如何运用该词语。

五、培养幼儿的语言组织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如果只让幼儿听故事,而不试着让他们讲故事,就不能很好地发挥故事的作用。幼儿在听完三遍故事后,能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记住故事中的重要人物。这时可以让幼儿尝试复述故事。起初,教师和家长可以用提问的形式,帮幼儿回忆故事的重要情节及发展过程,从而把握好故事的整体。但在回忆故事的过程中,要尽量让幼儿自己组织语言,概括性地复述故事内容。当幼儿基本掌握故事内容后,就可以让幼儿自己组织语言复述故事了。幼儿刚学习复述时只能讲出故事中的片段,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语言引导,让幼儿把这些片段连接起来。通过多次的复述训练,幼儿慢慢地能从复述片段过渡到复述完整的故事。在复述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语言组织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培养幼儿的模仿能力与表现力

当幼儿学会复述故事后,就应当教幼儿进一步学习生动形象地复述故事。17世纪英国的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来的。”教师和家长在讲故事时要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神态表情、手形手势等。不同的语音语调,丰富的神态表情,夸张的动作等不仅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听故事时有身临其境般的感觉,同时也给了幼儿模仿的榜样。在听故事时,幼儿会知道大灰狼的声音是粗声粗气的;知道伤心的时候紧皱眉头哭泣,惊讶时睁大眼睛,张大嘴巴;知道老爷爷的形象是驼着背,捋着胡子……教师和家长应当鼓励幼儿对这些声音、表情、动作等加以模仿,让幼儿知道怎样讲故事好听,怎样做动作形象,并把这些语调手势等运用到复述故事中,大胆投入地把故事讲出来。在生动形象的复述训练中,幼儿提高了模仿能力与语言表现力,为将来绘声绘色地表达语言奠定了基础。

七、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幼儿内心充满想象,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故事虚拟、夸张等特点,正好满足幼儿充满想象的心理特征。当幼儿听到故事中的人物遇到困难时,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如何解决,结果怎样?这时,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提问,让幼儿展开想象,思考解决的办法,也可以通过语言引导,让幼儿说出正确的答案。

八、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审美情趣

故事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它能培养幼儿的品质与情操。幼儿在故事中认知道理,反思自我,教师与家长应教育幼儿明辨是非,区分好坏,让幼儿说说怎样做才对。在故事《懂礼貌的好孩子》中,幼儿在大人的引导下能正确区分小猫懂礼貌,小狗不懂礼貌,我们要向小猫学习,做个懂礼貌的好孩子。故事不仅能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且能陶冶幼儿的情操。在故事中,幼儿富有爱心、同情心,为故事中的人物着急、担心、高兴、悲伤。例如:在故事《迷路的小鸭》中,当幼儿听到小鸭迷路回不了家时,都为它担心着急,听到小鸭哭着找妈妈时,都皱起眉头,对它充满怜爱与同情,听到小朋友把小鸭送回家时,都松了口气,为小鸭高兴。这个故事中的种种感受让幼儿在无形中陶冶了情操,体验着审美情趣,并教育幼儿爱护小动物的好品质。

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 篇11

一、选择适合孩子的故事

故事的选择至关重要,这是故事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好的故事作品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作品选择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有了保证。选择作品时要关注作品的价值取向,关注作品的艺术风格,一定要选择适合孩子的作品,既要考虑作品的教育功能,也要考虑到幼儿的欣赏趣味和欣赏能力。

二、培养幼儿的理解能力

在倾听故事的过程中,首先要培养的是幼儿对故事中词语的理解能力。只有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语言,知道故事里形象生动地讲些什么,才能激发幼儿倾听故事的欲望,集中注意力地倾听故事。这就要求讲故事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边讲边作解释。特别是对年龄小,词汇量少,理解能力差的幼儿,一方面可以结合本地方言进行解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手形手势或借助实物进行解释。例如:词语“亮闪闪”,可以出示一面镜子,通过轻微晃动反射出的光,让幼儿感受亮闪闪的感觉,从而理解这一词语的意思,同时也加深幼儿对这一词语的印象,进一步强化幼儿对词语的记忆。要让幼儿加深对故事中词语的记忆,还应当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经常复习,灵活运用。教师和家长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提问幼儿,以复习的形式巩固幼儿对词语的认识与记忆。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运用,这不仅能加深幼儿对词语的记忆,同时也让幼儿学习如何运用该词语。

三、培养幼儿的语言表现力

当幼儿学会复述故事后,就应当教幼儿进一步学习生动形象地复述故事。英国的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来的。”教师和家长在讲故事时要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神态表情、手形手势等。不同的语音语调,丰富的神态表情,夸张的动作等不仅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倾听故事中犹如身临其镜般的感觉,同时也给了幼儿模仿的榜样。在倾听故事中,幼儿知道大灰狼的声音是粗声粗气的;知道伤心的时候紧皱眉头哭泣,惊讶时睁大眼睛,张大嘴巴;知道老爷爷的形象是驼着背,捋着胡子……。教师和家长应当鼓励幼儿对这些声音、表情、动作等加以模仿,让幼儿知道怎样讲故事好听,怎样做动作形象,并把这些语调手势等运用到复述故事中,大胆投入地把故事讲出来。在生动形象的复述训练中,幼儿提高了模仿能力与语言表现力,为将来绘声绘色地表达语言奠定了基础。

四、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幼儿内心充满想象,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故事虚拟、夸张等特点,正好满足幼儿充满想象的心理特征。当幼儿听到故事中的人物遇到困难时,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如何解决,结果怎样?这时,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提问,让幼儿展开想象,思考解决的办法,也可以通过语言引导,让幼儿说出正确的答案。例如:故事《小羊和狼》就没有一个完整的结尾,它留给幼儿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幼儿自由发挥。许多幼儿在听完故事后,能展开想象,给故事编一个完整的结尾。有的说:当狼要吃掉小羊时,猎人出现了,打死了大灰狼,救了小羊;有的说:小羊的朋友们来了,用石头打跑了大灰狼;还有的说:小羊从地上抓起沙子扬向大灰狼的眼睛,趁機逃跑了……。故事给幼儿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也提高了幼儿的能力与品质。

五、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利用文学作品,如故事、诗歌等,向孩子进行教育,培养孩子“语言美”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如通过诗歌“客人来了”使孩子知道妈妈不在家时,客人来了,小朋友要像主人一样热情有礼貌地招待客人,给客人倒上一杯茶,说:“阿姨,请喝茶。”客人走时,送到门口,会说:“阿姨再见。”孩子在文字作品里,学到了礼貌言行,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用礼貌语言进行交往。这也是全社会的道德风尚。我们大家都应做孩子的模范,处处以身作则,说话要做到温和有礼貌。

幼儿数学教学故事化的实践与思考 篇12

幼儿故事是为幼儿创作的具有完整情节的文学作品。它的叙事性和文学性与儿童的情感有极强的交流作用, 能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而故事组织的完整性也适合儿童的年龄学习和心理, 因此幼儿都喜欢故事。孩子们一方面从故事中接受知识, 另一方面又能看到许多自己生活圈子以外的有趣的新天地, 增加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观察, 可以发现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看故事、听故事和讲故事的。孩子爱好的倾向, 绝非偶然。在数学教学活动时, 我尝试着“教学故事化”, 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数学故事化的快乐, 在实践活动中, 激起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一、故事情节的生动, 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 通过故事教学, 能增长幼儿知识, 发展智力。孩子都爱听故事, 故事在儿童的心目中是新异的, 不仅在于故事的人物身上, 同时, 故事情节的神奇, 设置悬念, 吸引着儿童的注意力。尤其是在听故事的同时, 如果老师边讲边出示故事中的形象, 那幼儿的兴趣就更浓了。让幼儿以听故事的形式来学习, 如教幼儿感知8、9的数量时, 我编了个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森林里老虎大王要举行动物联欢会, 他邀请全家老少都要来参加, 但是老虎大王要请小动物们一个个排着队去参加, 都来了些谁?” (老虎是“动物之王”平时在森林里一直很威猛, 今天会有谁来参加这个动物联欢会呢?) 边讲边出示图片:五只大象、六只狮子、七只狐狸、八只熊、九只猴子, 他们家来了几个呢?通过这样的演示, 幼儿很容易地感知数量8、9。教师以大老虎的口吻进行教学, 加上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 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幼儿的学习, 要由幼儿自己来做

1.请幼儿担任故事中某个角色, 故事角色操作化

幼儿不仅爱听故事, 而且更喜欢参与到故事中去。因此, 在设计某些教学活动时, 由幼儿自己来做, 我会请幼儿自己担任故事中的角色, 激励幼儿更加认真地听故事, 参与到故事中。如教幼儿学习分类计数, 我请幼儿为故事中的小猫和小狗分食物, 激发了幼儿的责任心, 促使他们认真听清楚分类的要求。因为只有听清了要求, 才能当好饲养员。幼儿在担任饲养员的过程中, 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分类, 计数也就能知道了。

心理学上说:当无意记忆的材料成为活动对象时, 记忆的效果就会提高。因此在活动中应多为幼儿提供操作机会, 让幼儿尽可能的多动手操作。我在设计故事情节时, 尽量为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如前面的例子:给小狗、小猫分食物。再如, 教幼儿判断9以内数量的多少时, 我还是请幼儿担任饲养员, 按照一定的要求给小动物喂苹果。在喂苹果的过程中, 幼儿很轻松地判断出9以内数量的多少。

2.请幼儿扮演故事中某个角色, 故事角色融入化

幼儿有自己丰富的天真思想, 那是毫无疑问的。故事结构曲折、描述生动, 实有引人入胜的功效。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把幼儿导入无限推论的境界之中, 致使幼儿获得很大的快乐。如教幼儿学习按大小和颜色分类活动中, 我设计了小鱼游的故事, 老师扮演故事中的鱼妈妈, 自然就把自己想象成是各种各样的小鱼了。在扮演时, 小鱼听好鱼妈妈的要求, 根据各自的特征, 按鱼妈妈的要求做相应的事情, 在快乐的故事扮演中, 幼儿轻松学会了按大小和颜色分类。

三、故事与幼儿的情感有交流作用

每次的数学活动, 教师都会对幼儿提出一些要求, 久而久之, 幼儿对教师的要求会没有兴趣, 懒得理会, 如何使幼儿乐意地按要求去做呢?故事中所描述的对象, 大都是有生命的。尤其是“拟人”或“拟儿童”的方式最为普遍。因此, 我常把数学教学内容编成拟人化的小故事, 发生情感上的交流, 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故事之中, 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去帮助故事中的角色完成任务。我在编故事时, 常会把一些数学操作要求变成故事中的角色求助小朋友的事情。故事中的角色往往是幼儿喜欢的, 他们会乐意地去帮助故事中的角色, 这样一来, 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学习谁在前, 谁在后时, 我就以小熊家请客, 排着整齐的队伍才能去他家为由, 要求孩子们帮小动物排好队, 孩子们就会很认真地按要求去做。这时, 教师戴上小熊头饰, 来到幼儿中间, 以小熊的口吻表扬幼儿, 如此一来, 孩子们特别的高兴, 排队也起劲了。

以上是我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尝试采用的一些故事化方法, 在教学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加强数学教学故事化活动的指导。故事中的数学活动, 尽量把数学的要求嵌合到故事之中, 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去发现数学的乐趣。故事中的数学本身就是希望我们能挖掘出故事中的趣味, 让孩子在趣味中获得数学的能力和乐趣。我想, 这才是我们的目的所在。如果我们放弃了故事的趣味性, 只把故事当作一个引子, 只是硬把数学的东西灌给孩子, 孩子感受不到数学的乐趣, 也感受不到故事的乐趣, 这样的活动也就失去了开展的价值。

上一篇:营养繁殖下一篇:书目数据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