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2024-05-09

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精选16篇)

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1

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数学这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他的出现是由历代著名的学者付出的一生心血。后经过了数千年的历史演变而成。

而学好数学并不简单,但是只要掌握方法学会运用且多加练习那么再难的题目也会搞懂。就拿书中的第一篇内容的李信明,在开始小学时期,数学可以说是学的一塌糊涂,也经常被老师责罚,而到了初中开始他也是学的很差,但到后来却可以从原来的不及格直接进步到第一名。这个进步不可不说令人惊叹。而这其中起到最大作业的是其本人的努力。

数学在现代不少学生中都认为很难。我最初也有点这样的想法不过在看了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后我明白学好数学其实很简单。学的好与坏不代表你天生就比别人差,而是别人在学的时候掌握了好的方法且下了大功夫。如书中讲李信明本身数学也是很差,后来好起来最大的原因是他自己的努力知道自己的基础不足便开始重新学习小学内容打牢基础。当然学好数学可不是当当的打好基础就可以的。还需要多加练习各种各样的题目。多看下有关数学的书籍题目。有空的时候还可以和同学一起讨论数学的题目不同的解法等等。而且根据书中的内容讲练习题目时其实可以自己出题,每当写完就可以将题目适当的修改,再练习。这样不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也可以练习自己的做题能力。

当然我看完这本书的几个名人讲解时觉得数学还要学会仔细的观察,就如高斯他在小学时期他的老师曾出了一道题1+2+3+4+5+……+99+100=?当时学生都在慢慢算就只有高斯很快的想出答案他想的是1+100=101,2+99=101,3+98=101……这样就有50个101然后50乘101就等于5050了。对于这个算法不仅仅是因为高斯的聪明,我还认为这是他仔细观察的结果。像这种题目如果学生在没有学过的情况下一般都是1个1个慢慢加过来。这无疑能算出来但是过于的耗时且容易出现失误。高斯写出来那是因为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他并非是盲目的去计算而是将整个题目仔细观看让后去寻找其中的规律,也正是这点造就了他的成功。

所以我的感悟就是世上没有真正的天才,所谓的天才其实就是比别人付出了更大的努力,比别人在细节方面做的更好罢了。而我们要学好数学不仅仅是百分之1的灵感和百分之99的汗水。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且遇到题目要多动脑筋尝试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解题这样有助于学好数学。

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2

罗马数字是用几个表示数的符号,按照一定规则,组合起来表示不同的数目.在这种数字的运用里,不需要“0”这个数字.当时,罗马帝国有一位学者从印度记数法里发现了“0”这个符号.他发现有了“0”,进行数学运算方便极了,就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绍.这件事被当时的罗马教皇知道了.教皇非常恼怒,他斥责说,神圣的数是上帝创造的,在上帝创造的数里没有“0”这个怪物,于是下令,把这位学者抓了起来,用夹子把他的十个手指头紧紧夹住,使他两手残废,让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就这样,“0”被那个愚昧、残忍的罗马教皇明令禁止了.但是,虽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罗马的数学家们还是不管禁令,在数学的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数学上的贡献.后来“0”终于在欧洲被广泛使用,而罗马数字却逐渐被淘汰了.

2. 一个故事成就的数学家

陈景润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大数学家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炫目的光辉……”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从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中学辅导书,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雅号.兴趣是第一老师.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成就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3. 为科学而疯的人

在1874—1876年间,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向神秘的无穷宣战.他成功地证明了一条直线上的点能够和一个平面上的点一一对应,也能和空间中的点一一对应.这样看起来,1厘米长的线段内的点与太平洋面上的点,以及整个地球内部的点都“一样多”,后来几年,康托尔对这类“无穷集合”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通过严格证明得出了许多惊人的结论.有人说,康托尔的集合论是一种“疾病”,康托尔的概念是“雾中之雾”,甚至说康托尔是“疯子”.来自数学权威们的巨大精神压力终于摧垮了康托尔,使他心力交瘁,患了精神分裂症,被送进精神病医院.1897年举行的第一次国际数学家会议上,他的成就得到承认,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罗素称赞康托尔的工作“可能是这个时代所能夸耀的最巨大的工作”..可是这时康托尔仍然神志恍惚,不能从人们的崇敬中得到安慰和喜悦.1918年1月6日,康托尔在一家精神病院去世.

4. 华罗庚的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 篇3

德国著名大科学家高斯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高斯在还不会讲话的时候就自己学计算。

他8岁时进入乡村小学读书。教数学的老师是一个从城里来的人,觉得在一个穷乡僻壤教书,真是大材小用。而他又有些偏见:穷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教这些蠢笨的孩子念书不必认真,如果有机会还应该处罚他们,给自己枯燥的生活增添一些乐趣。

这一天,正是数学教师情绪低落的一天。同学们看到老师那抑郁的脸孔,心里畏缩起来,知道老师又会在今天处罚学生了。

“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2+3+……+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老师讲了这句话后就一言不发地拿起一本小说坐在椅子上看去了。

教室里的小朋友们拿起石板开始计算:“1+2=3,3+3=6,6+4=10……”有些孩子的小脸涨红了,有些手心、额上还渗出了汗水来。

还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

老师头也不抬,挥着那肥厚的手说:“去,回去再算!错了。”他想不可能这么快就有答案的。

可是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向老师面前:“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

数学老师本想怒吼起来,可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齐齐写了这样的数:5050,他惊奇起来,因为他自己曾经算过,得到的数也是5050,这个8岁的小鬼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这个数值呢?

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觉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轻视穷人家的孩子的观点是不对的。他以后也认真教起书来,并且还常从城里买些数学书自己进修并借给高斯看。在他的鼓励下,高斯后来在数学上做了一些重要的研究。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第四小学五(5)班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4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的父亲和祖父都爱好数学,他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很多书。他特别爱研究数学和天文历法,经常观察太阳和星球的情况。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很喜欢他。派他去做官,但是他对做官不敢兴趣,还是专心的`研究数学,这种精神多值得我们学写呀!他还创制出了一部新的历法——大明历。他为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了一本缀术。在当时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可见祖冲之是多么伟大。

我要学习祖冲之这种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学习和研究精神。

★ 数学家故事

★ 数学家的故事读书笔记

★ 欧亨利读后感

★ 卡梅拉故事的读后感

★ 我国数学家的小故事

★ 欧亨利短篇小说读后感精选合集

★ 著名数学家的传奇小故事

★ 关于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5个

★ 《卓娅和舒拉》读后感

《不一样的数学故事》读后感 篇5

寒假里,我读了《不一样的数学故事》这本书,这本书是张秀丽的著名作品。里面的主要人物有:怪怪老师、皮豆、蜜蜜、女王、十一、博多、乌鲁鲁(怪怪老师从外星带来的一只流浪狗)。这本书是一小章一小章组成的,每一章的后面都有知识点拔,也就是这一章主要讲的数学知识。相信大家已经对这本书感兴趣了吧!接下来,就让我来给大家讲一讲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吧!

这本书主要讲了:暑假里,怪怪老师回阿瓦星球充点了,皮豆他们依然乐此不疲地畅游在数学世界。有一天,皮豆吃薯片的时候在包装袋里发现了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着:只要集齐10000张卡片就能获得一张宇宙飞船的船票。他们马上向乌鲁鲁要了40000张卡片,知道为什么要40000张,张吗?因为他们是四个人呀!这天晚上,皮豆还在梦里梦见自己登上了宇宙飞船呢!第二天,皮豆、蜜蜜、女王、博多、乌鲁鲁他们一起去了薯片工厂,真的看见了宇宙飞船,小伙伴们欣喜若狂。而机灵的乌鲁鲁却对小伙伴们说:这不是真的,这是最新技术:3D电影。所以他们马上就下了宇宙飞船。回到家后,他们给报社打了电话,告诉他们薯片工厂骗人的把戏,又给消费者协会打了电话,说名了受骗情况。第二天,薯片工厂的伟大事迹就上了头条新闻。虽然上当受骗,他们却因此学会了计数单位和乘法口诀。

开学后,他们有和怪怪老师意外地在小鸟森林学会了四则运算;柔弱女生蜜蜜居然夺得了仙女村骑乌龟大赛的冠军,获得了魔法棒和魔法书。对了,皮豆还一不小心变成了屎壳郎国王呢!

《不一样的数学故事》读后感 篇6

在这本书里,不一样就不一样在老师身上,从外星球来的怪怪老师让同学在玩耍中学到数学,感到数学是多么有趣,刚入四年级的同学们在“四舍五入”面前发愁了,怪怪老师帮助学生理解了四舍五入;用生命来搞怪的怪怪老师竟然将同学们变成棋子来教授乘法交换定律;呆萌的皮豆和高傲冷酷的十一在旅途中变平行为相交;跟小数点一场大战之后,又拿起尺子给楼房量体裁衣;还掉进了温度计里感受正负温度的变化等等等等……这些经过这些事情后,就连最讨厌数学的皮豆也喜欢上了数学,觉得数学真有趣。

读完这本书后,我才知道,原来数学也可以这么好玩,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数学你可以把它进行想象,将它在你的脑海中变得很美好,就像《不一样的数学故事4》里所说的那样,你也会觉得,数学真的很好玩,不知不觉,你已经喜欢上了数学。

事实生活中就是这样哦,今天下午,我和爸爸准备量量我们的卧室有多大,爸爸拿着米尺,在卧室的源头按住米尺的前部,我呢,则负责把米尺绷直到卧室的尽头,我和爸爸量出了卧室的长、宽、高,我惊奇得发现,长和宽竟然相等,爸爸把这些数记在纸上,我来计算,不一会儿就求出了房间的面积和体积,我第一次觉得数学这么得简单、好玩。

看,你们也可以这么学数学,期待着你们喜欢上数学。

小学数学中故事教学的应用探析 篇7

一、故事教学在小学数学中应用的作用

(一) 集中学生注意力

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 很难长时间集中于一件事情,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难以集中注意力。故事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为引导, 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上, 这是其他教学手段、形式等无法比拟的。

(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将故事编进数学问题中讲给学生们听, 这样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边听故事, 一边学习, 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还能够加快学生理解和记忆, 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

选取有意义的故事, 能够将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地讲给学生听, 通过适当的提醒和引导, 更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在听故事的过程中, 学生会自己开动脑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故事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一) 以故事为引导,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和积极性不强, 势必会影响教学效率。因此,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以故事教学为引导,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向学生讲述《高斯的故事》。高斯小的时候, 数学老师提出一道数学难题“1+2+3+……+99+100=?”, 其他小朋友都计算不出来, 高斯举手道“报告老师, 我算出来了”, 老师非常惊讶, 高斯解释道“1+100=101、2+99=101、……、49+52=101、50+51=101, 因此, 这道计算题的答案就是50×101=5050。”高斯的故事告诉我们, 在解答问题时, 应该多动脑筋, 寻找解题的规律和方法。通过实践证明,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实现从“要我学习”向“我要学习”的方向转变。

(二) 用童话故事, 化解教学重点、难点

童话故事能够有效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将数学的重点和难点融入到童话故事中, 让学生在听童话故事的过程中, 既能够让学生品味童话故事的寓意, 又能够将数学难题解决。例如, 在讲解分数基本性质时, 许多学生没有分数的概念, 如何让学生理解分数是困扰许多数学教师的难题, 教师通过向学生讲《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 内容为“白雪公主在森林里采了7个苹果, 然后将其中的3个苹果分成了3份、6份以及9份, 然后由3个小矮人分别取其中的2份、4份以及6份”, 当老师的话音刚落, 学生们会产生许多疑问, 如“白雪公主不是很善良、很公平的么?怎么分苹果这么不平均呢?”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 数学教师应该耐心地引导, 让学生们思考以下问题:“同学们, 你们觉得白雪公主分配得平均么?白雪公主为什么要这样分?这样分的道理是什么?”学生们带着疑问和好奇, 进行讨论、分析、对比以及验证, 最终得出结论, 三个小矮人获得的苹果是等量的。然后引申分数的概念, 虽然小矮人获得的份数不同, 但是其分配方式也不同, 以分数的概念进行解释, 最终得出小矮人获得一样多的苹果。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在遇到同类型的问题时, 能够很快地将问题解决。

(三) 由学生自己演绎故事

故事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师讲故事, 学生们听故事, 数学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 为学生创造故事情境, 由学生们自己参与到故事表演中, 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西游记》是学生们非常喜爱的文学作品, 嫉恶如仇的孙悟空、憨厚老实的沙和尚等, 都是学生喜爱的角色, 在加减混合运算教学中, 教师为学生们编了《西游记》小故事, 由学生们自己表演, 学生A扮演孙悟空, 学生B表演唐僧, 学生C表演猪八戒。一天孙悟空在山上摘了许多桃子, 八戒看到了非常馋, 此时孙悟空为八戒说:“师弟, 我左手拿了6个桃子, 右手拿了3个桃子, 给师父2个桃子, 如果你能猜对我手里还有几个桃子, 就都给你吃?”其他同学也可以帮八戒算, 学生们有的用画画的方式, 有的用摆小棍的方式, 还有扳手指的方式, 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 算出最终的结果。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故事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能够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用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故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形成“数学好玩”的思想, 实现由“要我学习”向“我要学习”的方向转变, 进而提高数学教学水平和效率。

参考文献

[1]任洪祥.故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 2014 (02) :74.

数学对故事的邀请 篇8

一、数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资源协和:小学数学需要引入“匹配故事课程”

1.数学课程的引力下降。当下,数学学习对于儿童的吸引力越来越弱,这不仅仅是数学课程本身的问题,外界影响尤其是网络对儿童的诱惑太大也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儿童在进行数学学习活动时心静不下,思维难以触发,情趣无从生根。如何创造出一个让儿童学在其中、乐在其中的数学课程,是摆在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2.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笔者曾经看了一部印度的教育电影《地球上的星星》,影片讲述了一个患有先天性读写障碍的男孩伊桑在美术教师尼克的关心、影响下,逐步克服自身障碍,重新获得自信和快乐的感人故事。可见,好的故事能给人一种感染——一种精神力量的感染;能给人一种唤醒——一种生命潜能的唤醒。成尚荣先生的《故事中的儿童立场》一文也认为:“儿童喜欢听故事、编故事。走进儿童心灵世界的不一定是知识、概念、道理,而往往是故事。把知识、概念、道理寓于故事中,更易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把隐含方法、蕴含思想、富含哲理的儿童感兴趣的故事,融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既符合儿童兴趣发展的需要,又具有兴趣导引的作用。于是,我们确立了“匹配型数学故事课程开发研究”这一课题。

3.其他学科的故事化研究。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些名家就开始尝试建构故事课程。比如夏丏尊、叶圣陶两位先生就曾合作撰写过一本书——《文心》,这本书不同于一般同类教科书的一个特色是用故事来经营全书,具有戏剧性和情景教学的优点。陈望道先生在序言里称此书“把国文的抽象的知识和青年日常可以遇到的具体的事情融成了一片。写得生动又周到,而且深入浅出”。虽然《文心》讨论的是上世纪30年代语文教学上的问题,但今天我们回头重看,依然不失现实意义,作者的思路、方法对我们依然有益。

近年来,一批教育学者也开始关注教师“故事素养”的培养问题,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上海的李振村老师。他提出“故事素养”是教师最为重要、最应着力培养的“非正式素养”之一,他从教师要有故事储备,要有讲故事的能力,要善于用故事激励情感,要能够用故事的方式解决问题,要经营“故事文化”五个方面明确了教师“故事素养”的基本要求。这些举措对于提升教师素质、实现理想教育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以上这些教育理论和创新实践,虽然多聚焦于人文学科领域,但对于小学数学故事课程建设研究仍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4.小学数学需要建设匹配型故事课程。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匹配型数学故事课程的定位开始逐渐明晰:从课程层面看,“匹配型数学故事课程建设”是数学课程发展的一种方式,通过课程规划、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建设数学故事课程;从教学层面看,“匹配型数学故事课程建设”是数学教学存在的一种状态,通过数学教学行为或数学发展史料建设数学故事课程;从人的层面看,“匹配型数学故事课程建设”是发展儿童生命的一种途径,通过儿童的经验建设数学故事课程。“匹配型数学故事课程建设”的宗旨是:借助教师的经历和儿童的经验,以数学故事的形式阐述数学知识,渗透数学思想,帮助儿童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方式;让儿童发现自身潜能,建构个体数学学习经验,创造数学故事资源,彰显个体生命活力。

二、真善美的自然融合:小学数学匹配故事课程的“人文化开发”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科学与人文精神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如果说数学教学的科学性是刚性的话,那么人文性就是柔性的,它需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好的数学故事,它糅合了多种人文因素。如能有效地将它们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则必然能使数学教学脱去僵硬的外衣,使学生徜徉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形成一定的人文修养。

1.比较型的数学故事,彰显数学的“善”。比较经典的故事有“‘×在代数式中的使用”“列科尔德创造‘=”等。

比如我们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一个长方形的长为x厘米,宽为y厘米,让学生用字母表示长方形的面积( x×y),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问题,即“x”与“×”很容易混淆。在学生思考解决办法的过程中,相机引入一位数学爱好者探索追求数学知识的故事:有一个人也发现了和我们同样的问题,他整日想啊想,不停地进行试验,把“×”写得小一些,发现不行,再写得小一些,再小一些,最后把“×”写成了小圆点。这个人认为自己的发明非常有价值,于是就给世界数学家大会写了封信,要求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使用,但是却没有被世界数学家大会承认……然后再调整,干脆把小圆点去掉,又再次被拒;但是他没有就此放弃,而是进一步完善,在前面加上了一定的前提条件,最终他的想法在全世界得以推广……

随着故事的展开,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在代数式中的使用”这一知识的理解,还在脑海中逐渐勾勒出一位数学爱好者为了研究、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朝思暮想、反复试验、永不放弃的历史画卷。学生不只是掌握了一条数学规则,更催生出了一种败而不馁、锲而不舍的可贵的人文情怀。

数学有着强大的教化功能,有着较浓的“善”的品质,如数学探索过程中的执著与坚韧,论证过程中的务实与严谨,数学规则推导过程中的理智与自律,数学创造过程中的拓展与超越……好的数学故事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力量。教学中有机地穿插一些数学故事,能很好地彰显数学的至善特性,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所赋予的精神力量。

2.经典型的数学故事,折射数学的“美”。比较经典的故事有“佛希纳评选最美长方形”“奇妙的黄金数”等,适合的教学内容有”比的认识”“奇妙的图形密铺”等。

比如我们在教学“比的认识”时,向学生呈现了五角星、维纳斯雕像、古希腊神庙等三种不同的事物,并引发学生思考:这看似不相干的三种事物,它们有没有什么共性特征呢?与我们所学的比有什么密切联系呢?进而向学生介绍“黄金比”的有关史料:毕达哥拉斯学派是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一个学派,他们把数学看得至高无上,认为五角星是最神圣、最美丽的图形,并用它作为自己的派徽。他们为什么如此崇拜五角星呢?原因是五角星中藏着一个神秘的数字——0.618……人类在漫长的进化中,慢慢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按照0.618这个比例制造出来的东西,看上去就很舒服、很美。0.618这个数太珍贵了,人们把它叫做黄金数,而比值约等于0.618的比就叫做黄金比……

我们借助数学故事这一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潜在的理性美,并期待在这样的体验中能主动地去寻觅、去发现数学学习过程中更多美的风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美,并在自己身上确立这种美,美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品质,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

3.探索型的数学故事,启迪数学的“真”。比较经典的探索型故事有“阿基米德金冠之谜”“爱迪生考助手”等,适合的教学内容有“圆柱和圆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等。

比如我们在教学“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通过创设“参观玻璃制品车间”情境,让学生思考测量玻璃瓶容积的方法。在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尝试、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再向学生介绍大发明家爱迪生考验助手的史话,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悟到了知识与智慧的差别所在。

我们将科学家的故事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在模拟情境中,经历与科学家同样的思考,感受科学家神奇的数学智慧和人格魅力。在情感的激发下,思维的激荡下,学生的潜能得以开发,心智得以觉醒,智慧得以萌发。

以下是马晨鹏同学创作的一则数学故事《我的数学创造》——在世界的商品舞台上,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中国制造”,却很少看到“中国创造”。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成为所有中国人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就让“中国创造”从我们的数学学习开始吧……

在学习“分数化百分数”时,大家对于分母是7的真分数化成小数究竟是多少总记不住,碰到这样的数时,唯一的办法就是列竖式。其实分母是7的真分数化成的小数都是有规律的:它们都是循环小数,而且循环节都是由“1、4、2、8、5、7”这六个数字组成的。虽然老师早就带我们发现并归纳出了这些规律,可真要用来解决上面的问题却绝非易事。能不能想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来帮助我们记忆呢?

一次在公园春游时,我看到不少同学在玩旋转木马。我最好的朋友小龙坐在一匹黑色的骏马上,笑着跟我打招呼。我还没来得及说话,马儿就载着他转走了。不一会儿,马儿旋转了一圈,小龙又出现在我眼前了。看到这个情景,我猛然想到:如果把“1、4、2、8、5、7”这六个数字围成一个圈,让它动起来,不是就能够帮助我们掌握分母是7的真分数化成小数的有关规律了吗?

回到学校后,我马上行动起来。我先裁好一张小纸片,从左往右依次写上1、4、2、8、5、7这六个数字,然后把它围成一圈套在我的笔管上。要把“■”化成百分数时,我只要把纸圈上的“2”对准我的笔挂,然后把纸圈逆时针旋转一圈,这样“2、8、5、7、1、4”这六个数字就一一呈现在我的眼前,再改写成百分数就轻而易举了。我把我的“小发明”向老师作了汇报,受到了老师的高度评价。老师还准备把我的“发明”在全年级进行推广,让全体六年级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我的这一创新成果……

讲述、创编数学故事,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新型数学作业,学生从中不仅亲身经历了数学学习、思考、内化的过程,还增添了对数学学科的亲和力,增强了主动学习数学的内驱力,更从中获得了较高层次的数学素养。

数学故事在启发儿童思考的同时,更散发出浓郁的人情味。它是传统数学教学有益的补充,为我们打开了数学教学的另一个世界。如果数学在儿童的眼里能成为一个个美妙的有趣故事,每一个儿童都能生动且深刻地理解数学,都能体验到活泼的、独特的思维活动,那么数学一定能成为儿童的至爱。

三、故事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小学数学故事课程的“智慧化演绎”

1.从“启迪型故事”中学习“数学思想”。要发展儿童的智慧,必须善于揭示知识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学生一旦掌握了它,将终生受益。很多传统的数学故事中常蕴含着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比如《数学家当消防员》的故事中蕴含了一种转化思想,即把不熟悉的、陌生的问题(如果后院没有起火,该怎么办?)转化成熟悉的、已解决过的问题(把后院点着火,然后接上消防软管,打开消防栓,再灭火);《鲁班造锯》中蕴含了类比的思想(根据小草叶子的结构进行类比联想,发明了锯子);《王永志研制中国中近程火箭》中蕴含了逆向思维方法(由火箭射程不够,考虑增加推进剂,到反其道而行之,卸出推进剂,结果射程反而变远了);《朝山进香》故事中揭示了一种模拟的数学思想方法(把一个人上山、下山想象成两个人同时上山、下山)等等。

有资料表明:英、美等国的小学数学,不是以知识为结构的,而是以方法为结构的。他们不注重知识的完整性,而是注重思维方式。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的小学数学故事课程,作为国家教材、地方课程的补充,恰好能弥补以往重知识轻方法、重讲授轻体验的不足,最终实现儿童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改变。

2.从“勾连式故事”中学会“智慧阅读”。数学阅读是以数学材料为对象的阅读活动,数学阅读的心理过程分为内化、理解、推理和反省等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的实施都离不开学生数学阅读兴趣的支撑。针对相关教材内容,教师应适当补充一些与儿童现实生活相关的有趣味、有意义的背景材料或引申材料,以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整体性。比如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时,在课尾阶段我们可以有意识地作一些延伸:今天我们学会了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那么用这种方法能否表示出生活中任何一个事物的位置呢?比如地球上的某一个城市,悬挂在天花板上的一只蜘蛛……在学生思已启而未明、口欲言而不能时,教师再布置学生课后阅读补充教材中的“坐标系与蜘蛛”以及《数学》教科书中的“经纬线的建立”,这样学生就能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主动阅读拓展材料。这样的阅读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已有认知,更能让学生从中体会阅读后的满足感。这样的跟进、补充型数学阅读,不失为一条促进学生智慧学习的现实之路。

为了提高学生数学阅读的效率,在阅读的开始训练阶段,教师要结合阅读材料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设置一些阅读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提高数学阅读水平。在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能后,再鼓励学生自己设置阅读思考题,逐步过渡到自主进行阅读。在设置数学阅读的思考题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启发性原则。设置的问题要能体现阅读材料的重、难点,要能起到浓缩材料、概括主旨的作用;二是多样性原则。设置的问题形式应多样,可以是问答式的、填空式的,也可以是图形式、表格式的;三是层次性原则。设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坡度和层次,如说明层次、理解层次、创造层次等。以“经纬线的建立”阅读材料为例,我们可以设置这样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读懂、读透:(1)在用经纬线描述地球上各点的位置时,其实是把一个平面分成了几个部分?(2)在表示某一个区域内的一点的位置时,“经度”相当于数对中的什么数?“纬度”相当于数对中的什么数?(3)选择一两个喜欢的城市,试着用经纬度表示出它们的位置。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不仅能很好地理解阅读材料,还能建立起直角坐标系的雏形,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确定位置”知识的发展序列。

有专家概括出智慧学习的几个关键要素,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要素就是链接。无论是阅读数学学习材料还是引申材料,一旦“读”出了味道,“读”出了创意,就毫不犹豫地记录在卡片上,为属于自己的智慧库增添储备,是实现智慧学习的一项“基本建设”。仍以“确定位置”方面的数学阅读为例,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把相关的阅读材料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专题阅读序列。除了《数学》教科书上的“经纬线的建立”“用计算机制作表格”外,我们还可以把“坐标系与蜘蛛”“三维空间的老鹰让二维空间的羊不知所措”等材料链接起来,使原本孤立的学习内容由于有了丰富背景的支撑变得更为立体、更加清晰。这种链接式的数学阅读,能让学生从中悟得各种学习方法并应用于各科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并逐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学习模式,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数学故事》读后感 篇9

有的人说数学很难、很枯燥,我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可看完《数学故事》后,我发现,数学是多么有趣啊!这本书的故事精彩,语言通顺易懂,版式生动活泼,把一些理念设计了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把一些不易理解的知识点放在一个个小故事中,让原先对数学不怎么感冒的我,立马产生了浓浓的兴趣。

数学是什么?――“数学的本质在于它的自由。”康托尔这样说道。数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让我们的头脑变得更灵敏的学科,它不仅能让我们尝到知识,而且还能让我们的思维更完美,所以我们应该喜欢数学。所以,我们更不应该把它当做敌人,而是要把它当做朋友,当成一门艺术,只有真正的喜欢数学,真正的爱上数学,我们才能把数学学好。

《数学故事》就是这样一本书,它会带领我们走进一个神奇的世界,它会让我们爱上数学,打开它,我们就会打开数学知识的大门。

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10

这本书的作者是张秀丽,书里写了这几个主要的人物,它们是:怪怪老师,皮豆,蜜蜜,女王,十一和乌鲁鲁。这本书每章都有数学知识。我来给大家说说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吧!

这本书讲了怪怪老师回到阿瓦星球充电,皮豆他们还是在数学的世界了遨游,又一次,皮豆是东西是在零食包里发现了一张卡片。上面写着集齐10000张卡片就可以得到宇宙飞船的船票,于是皮豆他们向乌鲁鲁要了40000张,因为他们有四个人。所以要了40000张。第二天他们和乌鲁鲁一起出发前往宇宙飞船,当他们见到宇宙飞船时个个都很兴奋。就在这时乌鲁鲁却在一边大声地叫着说:“这不是真的,这是3D电影“。大家一下子就没有了兴奋劲,感觉上当受骗了。

他们一起回到家打电话给了报社,把工厂骗人的事情和报社的人说了。之后关于工厂骗人的新闻就上了头条。他们虽然是上当受骗了,但是他们却从中学到了计数单位。他们也和怪怪老师学到了四则运算。他们在打假的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我突然很想很想能成为皮豆他们这样子。这样真好啊!

2020年最新《不一样的数学故事》读后感范文2

假期我读了一本《不一样的数学故事》这本书很有意思。讲的内容是我们班来了一位全宇宙最聪明最帅的怪怪老师,他拥有神奇的魔力,能把教室变成任何奇幻的场景比如时空转移、与动物沟通、隐身等。

他能让同学们坐在摩天轮上学数的分解加法,通过呼啦圈里的世界,让我们认识各种图形在魔法城堡里和女巫斗志斗勇找规律学习方位,穿越到白垩纪排布数列解救恐龙。总之,通过各种各样神奇的故事或日常生活中有趣的小故事,让我们学会了钱币的认识、时间的认识、根据条件和问题列算式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

这样的数学课连捣蛋鬼皮豆都为之着迷,他带领着同学们告别枯燥的教室,在数学世界里展开了一段又一段奇妙的魔幻探险。

通过看这本书觉得数学是很有趣的我喜欢上了数学课,对学过去的这些内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还让我们知道了做完作业认真检查的重要性以及教给我们正确的坐姿等很好的学习习惯。

2020年最新《不一样的数学故事》读后感范文3

在这个寒假中,我读了一本书,名叫《不一样的数学故事》。这是一本有趣的书,本书的作者是梦小得。

这本书主要讲数学十分好玩,书中的`人物有怪怪老师和他的一群学生。

书中的故事讲,怪怪老师是一个特别有趣的数学老师,他讲的数学课总是很好玩。他总是声称自己是从外星球来的外星人,他在上数学课时总会变一些魔法,比如,带着他的学生去旅游,让学生们从中发现数学,学会数学。他还让学生们也尝尝做老师的味道,还让学生也尝试着变一些魔法。与此同时,学生们在学数学时学得十分快,也十分好

我读完了这本书,我感受到了,数学特别好玩。我特别喜欢书中的怪怪老师,因为,我觉得他讲的数学课非常好玩,所以,在我读了《不一样的数学故事》我就发现,学习是快乐的,是简单的,只要你找对方法。最后,我建议同学们读一读这本书。

我爱数学!

【2020年最新《不一样的数学故事》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1.不一样的数学故事优秀读后感4篇

2.作文不一暑假样的850字

3.最新2020年不一样的春节作文

4.不一样的姿态,不一样的人生!

5.不一样的心情过不一样的六一750字作文

6.不一样的路,不一样的时间议论文

7.不一样的青春不一样的自己散文

数学应用的小故事 篇11

有一个古老的故事在新疆流传:从前,有个牧民辛苦放牧一生,全部财产只有17匹马,临终前,他把三个儿子叫到身边留下遗嘱:“孩子们,我把17匹马留给你们,老大得二分之一,老二得三分之一,老三得九分之一,把马分完,但是不许把马宰了再分. ”事后,三兄弟在一起商量了很久,始终无法按照老人的意图把马分掉. 他们只好去请教爱动脑筋的老邻居,老邻居思索之后告诉他们:“我借一匹马给你们,共有18匹,这样就好分了. 老大得二分之一是9匹,老二得三分之一是6匹,老三得九分之一是2匹,你们总共分了17匹,剩下的1匹再还给我. ”

这就是巧妙的“借一还一”思想,既符合老人的遗嘱,又让三兄弟都满意.

这种“借一还一”思想在数学上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1 已知4个矿泉水空瓶可以换1瓶矿泉水,现有15个矿泉水空瓶,若不找钱,最多可以喝矿泉水_______瓶.

【分析】正常情况下,15个空瓶只能换3瓶矿泉水,喝掉后手里有6个空瓶,再可以换1瓶矿泉水,这样总共只能喝到4瓶.

如果先向别人借一个空瓶,情况就不一样了,16个瓶子可以换回4瓶矿泉水,喝完后4个空瓶又能换回1瓶矿泉水,待喝完后,再把空瓶还给别人,这样最多可以喝5瓶矿泉水.

解:5瓶.

2. 这还用得着比吗?

地球的半径R约为6 370 km,而标准乒乓球的半径r=2 cm. 假如用绳子绕地球赤道一周,同样用线绕乒乓球最大的圆一周. 现在同时将这两根绳子各加长1 m,比较绳子与地球表面的空隙和线与乒乓球表面的空隙,哪个大?

这还用得着比吗?肯定是乒乓球的空隙要远远大于赤道表面的空隙,因为对地球而言,这增加的1 m太微不足道了!

事实并非如此!

这两个空隙是一样大的!

让数学来见证奇迹吧!

由圆周长公式得:C地球=2πR,C乒乓球=2πr(其中R≈6 370 000 m,r=0.02 m),再将周长都加长1 m后,两个周长分别为:C′地球=2πR+1,C′乒乓球=2πr+1,此时绳圈的半径分别为:R′==R+,r′==r+. 那么绳子与两球表面之间的空隙分别为:R′-R=,r′-r=. 显然R′-R=r′-r,即两者的空隙是相等的.

从这个例子,我们感受到了数学运算的强大魅力,特别是字母表示数,一方面简化了运算过程;另一方面,我们还发现,R≈6 370 000 m和r=0.02 m根本没有参与运算,上面的规律可以推广到更一般的两个球体,同样适用. 同时,也让我们明白,如果只凭感觉进行判断,有些时候是不正确的. 用数据说话,这就是数学的无可争辩性、数学的理性精神!

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12

一、激活课堂生命力的数学故事类型

1. 生活类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直接关联性, 创作、编写与运用此类的数学故事, 让他们从关心自己的生活问题切入, 提升学习兴趣并开展积极地学习。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时, 教师显然可以运用相关图形的数学故事。如运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与球体之间的对话形式, 让他们讲出各自的典型特征来, 以此引导小学生结合自己所听到的内容与所见到的实物, 在作出基本的对比基础上, 逐步建立空间观念以及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强化知识学习的同时, 使其掌握比较和分析的学习方法, 为他们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 童话类

运用童话故事教学是当前最常用且学生最喜欢的形式之一。他们会按照自身特有的心理特点与思维形式, 从关注童话人物及其情节切入, 展开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分苹果》时, 教师可以运用森林的小动物过节日或生日、外星人到地球寻找食物, 以及小学生所喜爱的动漫故事等, 为小学生创设童话故事情境, 让他们在童话故事的引导下, 积极地展开“除法”知识实际运用的思考。尤其是在乘法口诀掌握的情况下, 小学生也可以运用实物展开分物活动, 在帮助小动物或外星人的过程中, 使自己掌握除法运用的情境、除法与生活的关系, 以及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3. 科普类

运用科普故事, 能起到数学知识学习和对物质世界探索兴趣的双重激发作用。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量一量———认识面积单位》时, 运用科普类知识显然是最高效且好奇心最强烈的。教师可以在对小学生进行基本调研的基础上, 以小学生最疑惑、最想知道原因的知识, 去创作或编写相关的故事。如房间和餐桌之间的故事、大海和浴盆的故事、课本与橡皮的故事等, 让他们在这些具有巨大反差的事物对比中, 去认识和学习面积单位的具体运用条件。如房间可以运用平方米表达, 餐桌可以运用平方分米表达, 课本可以运用平方厘米表达。教师在编写或选择此类故事时, 务必注意与教学内容的密切性, 不能漫无目的地运用各种科普故事而降低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故事运用的生命力表现

1. 学习兴趣激发

根据教学实践, 数学故事的课堂教学运用, 对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具有最高效的积极作用。无论是哪种学习基础的学生, 只要一听到数学故事, 他们的精神和注意力都会最快地集中到学习中, 且会按照故事情节的进展, 与其他同学一起展开相关的思考和探究。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分数乘法》时, 由于数学知识自身的难度和趣味性低, 学生往往会产生等待教师讲解的惰性甚至厌学心理。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适时地运用适当的数学故事, 把学生知识的枯燥引向故事的趣味性中, 让他们跟随着故事情节的演变, 积极地学习新知识与运用旧知识, 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合作探究启发

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的狭窄, 有些知识依靠他们个人单独地主动学习, 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目标。运用数学故事的凝聚力, 让小学生在对故事情节或人物的共同兴趣中, 自觉地展开分组合作探究活动, 让他们在相互取长补短的帮助中, 实现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疑难问题的解决。

如在教学《认识面积单位》时, 学生对不同面积大小物体的面积数学计算能顺利进行, 但对单位的运用却存在着较多的错误, 尤其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与平方米的运用中, 他们往往会因为面积概念的抽象难以真正地理解。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可以运用数学故事, 或让光头强 ( 动画片《熊出没》中的人物) 运用平方米计算他的木屋的面积, 运用平方厘米计算电视机的面积等, 以此形成对小学生的暗示, 让他们结合课本和生活中事物的面积计算训练, 在相互的指导和提醒中, 实现面积计算知识的掌握和面积单位的正确运用。

数学家小故事高斯和泰勒斯 篇13

数学家高斯的小故事

高斯是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因为事情已处理了一大半,虽然上课了,仍希望将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题数学题目给学生练习,他的题目是:1+2+3+4+5+6+7+8+9+10=?,因为加法刚教不久,所以老师觉得出了这题,学生肯定是要算蛮久的,才有可能算出来,也就可以藉此利用这段时间来处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转眼的时间,高斯已停下了笔,闲闲地坐在那里,老师看到了很生气的训斥高斯,但是高斯却说他已经将答案算出来了,就是55,老师听了下了一跳,就问高斯如何算出来的,高斯答道,我只是发现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还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这么算的。 高斯长大后,成为一位很伟大的数学家。 高斯小的时候能将难题变成简易,当然资质好了!

数学家泰勒斯的小故事

数学家的数学小故事 篇14

赵爽是中国古代对数学定理和公式进行证明与推导的最早的数学家之一。他在《周髀算经》书中补充的“勾股圆方图及注”和“日高图及注”是十分重要的数学文献。在“勾股圆方图及注”中他提出用弦图证明勾股定理和解勾股形的五个公式;在“日高图及注”中,他用图形面积证明汉代普遍应用的重差公式,赵爽的工作是带有开创性的,在中国古代数学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刘徽约与赵爽同时,他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名家和墨家的思想,主张对一些数学名词特别是重要的数学概念给以严格的定义,认为对数学知识必须进行“析理”,才能使数学著作简明严密,利于读者。他的《九章算术》注不仅是对《九章算术》的方法、公式和定理进行一般的解释和推导,而且在论述的过程中有很大的发展。刘徽创造割圆术,利用极限的思想证明圆的面积公式,并首次用理论的方法算得圆周率为157/50和3927/1250。

刘徽用无穷分割的方法证明了直角方锥与直角四面体的体积比恒为2:1,解决了一般立体体积的关键问题。在证明方锥、圆柱、圆锥、圆台的体积时,刘徽为彻底解决球的体积提出了正确途径。东晋以后,中国长期处于战争和南北分裂的状态。祖冲之父子的工作就是经济文化南移以后,南方数学发展的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他们在刘徽注《九章算术》的基础上,把传统数学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他们的数学工作主要有: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提出祖(日恒)原理;提出二次与三次方程的解法等。

据推测,祖冲之在刘徽割圆术的基础上,算出圆内接正6144边形和正12288边形的面积,从而得到了这个结果。他又用新的方法得到圆周率两个分数值,即约率22/7和密率355/113。祖冲之这一工作,使中国在圆周率计算方面,比西方约一千年之久;祖冲之之子祖(日恒)总结了刘徽的有关工作,提出“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即等高的两立体,若其任意高处的水平截面积相等,则这两立体体积相等,这就是的祖(日恒)公理。祖(日恒)应用这个公理,解决了刘徽尚未解决的球体积公式。

隋炀帝好大喜功,大兴土木,客观上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唐初王孝通的《缉古算经》,主要讨论土木工程中计算土方、工程分工、验收以及仓库和地窖的计算问题,反映了这个时期数学的情况。王孝通在不用数学符号的情况下,立出数字三次方程,不仅解决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也为后来天元术的建立打下基础。此外,对传统的勾股形解法,王孝通也是用数字三次方程解决的。

唐初封建统治者继承隋制,656年在国子监设立算学馆,设有算学博士和助教,学生30人。由太史令李淳风等编纂注释《算经十书》,作为算学馆学生用的课本,明算科考试亦以这些算书为准。李淳风等编纂的《算经十书》,对保存数学经典著作、为数学研究提供文献资料方面是很有意义的。他们给《周髀算经》、《九章算术》以及《海岛算经》所作的注解,对读者是有帮助的。隋唐时期,由于历法的需要,天算学家创立了二次函数的内插法,丰富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内容。

算筹是中国古代的主要计算工具,它具有简单、形象、具体等优点,但也存在布筹占用面积大,运筹速度加快时容易摆弄不正而造成错误等缺点,因此很早就开始进行改革。其中太乙算、两仪算、三才算和珠算都是用珠的槽算盘,在技术上是重要的改革。尤其是“珠算”,它继承了筹算五升十进与位值制的优点,又克服了筹算纵横记数与置筹不便的缺点,优越性十分明显。但由于当时乘除算法仍然不能在一个横列中进行。算珠还没有穿档,携带不方便,因此仍没有普遍应用。

故事——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篇15

一、为什么要引用故事

1. 故事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尔文说过:“就我记得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 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 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 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可见, 兴趣作用之大, 而故事就是很好的兴趣载体。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 我本以为“孙悟空分大饼”这个故事太老掉牙, 不太会引发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当时苦于找不到新颖的材料, 只好以这个故事导入新课。“唐僧师徒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拾到一个大饼, 孙悟空把这个大饼平均分成四份, 每人得一份。可猪八戒有意见, 他要得两份。孙悟空机灵一动就把大饼平均分成八份, 给了猪八戒两份。猪八戒真的多吃了吗?”没想到这个让数学老师觉得老掉牙的故事在学生听来竟是那么的吸引人。学生听了故事后来了劲, 个个积极思考, 带着好奇心被我顺利地引入了新课。

2. 故事可以启发联想, 促进理解

事实上, 教材中有很多问题的解决都属于数学故事题, 但缺乏矛盾也缺乏悬念。只要我们老师稍稍改动一下, 就可以借助故事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下面是我改写的一道数学故事题:一只蜗牛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里, 一只癞蛤蟆爬过来安慰道:“这井壁太高了, 随遇而安吧。我在这里生活了多年, 慢慢也就习惯了。”蜗牛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 我决不能像癞蛤蟆那样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里!”于是问癞蛤蟆道:“癞大叔, 请问这口井有多深?”“这井有10米深, 你小小的年纪, 又背负着这么重的壳, 怎么爬上去呢?”蜗牛沉默不语, 它要用实际行动来回答, 它顺着井壁往上爬。到傍晚终于爬了5米, 蜗牛特别高兴, 心想:“照这样的速度, 明天傍晚我就能爬上去。”然而, 它太累了, 便决定睡上一觉。早上, 蜗牛惊奇地发现自己睡着后从井壁上滑下了4米。蜗牛叹了一口气, 咬紧牙又开始往上爬。到了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 可是晚上蜗牛又滑下4米。爬呀爬, 最后坚强的蜗牛终于爬上了井台。小朋友你算出来了吗, 蜗牛爬上井台用了几天时间?学生们听后, 立刻就被这只不屈不饶的蜗牛感动了, 开始认真思考, 带着问题进入了课堂。

3. 故事可以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 刺激学生的创新意识

故事是美丽的, 它打开了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 揭开了数学的美丽色彩。故事是神奇的, 它是挖掘学生探究潜能的良好途径, 刺激学生不断创新的有利手段。一个个与儿童生活贴近的故事、传统数学经典故事或事件, 融入要解决的问题, 激起了学生无穷的思维乐趣。如:在渗透了“等量代换”的数学概念后, 我介绍了古时候的人们在没有通用的货币的情况下, 通常是用自家有的东西向别人交换自己需要的东西的。如果4个番薯可以换2个大萝卜、8个大萝卜可以换2斤米、2只鸡可以换10斤米, 现在, 有一位大爷, 他有1只鸡, 4个大萝卜, 可换取……学生对这一故事题感到非常新鲜, 趣味盎然, 纷纷开动脑筋, 推算解答。后来, 我还欣喜地发现, 课后, 学生自己改变交换的条件, 编辑情境故事题, 互相传阅解答, 学得更有新意了。

二、什么时候引用故事

1. 课前运用, 引人入胜

故事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知识, 扩展孩子的视野, 而且还能起到增强注意力、丰富想象力, 从而激发好奇心的作用。我有一节数学课是排在体育课后面的, 经常到了上课时间, 学生还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后来, 我每到这节课, 就给学生讲一个数学小故事。结果, 学生不但没有因为体育训练而影响学习, 反而体育课一结束就回教室安静地等着我来讲故事。有一次, 我给他们讲了小高斯发现数学定律的故事:有一次上课, 老师说:“你们今天算从1加2加3一直加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老师说完就看起小说来。小朋友们开始计算:“1加2等于3, 3加3等于6……”数越来越大, 很不好算。但是不久, 高斯便报告老师说自己做好了。老师以为高斯捣乱, 可是一看高斯写的数“5050”, 不觉惊奇起来。这个8岁的小高斯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这个数值呢?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 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 他以后便认真教起书来, 而且, 在他的鼓励下, 高斯成为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学生听完故事后, 显得很激动, 有位学生在日记中表示, 要向高斯学习, 开动脑筋, 刻苦钻研, 创造发明。

2. 课内运用, 妙趣无穷

引入故事进行数学教学并不意味着整个课堂都需要, 也不意味着每一节数学课都要运用,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具体情况等巧妙安排, 以确保是否需要, 该放在一节课的哪个环节效果才是最优的。

(1) 课始运用, 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导入将激起学生对整节课的兴致。故事是儿童非常喜欢听的, 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有效的故事情境将比精心设计的游戏导入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更能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在教学“有趣的等量代换”时, 课始用多媒体出示《曹冲称象》的故事画面:“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很高兴, 带着他的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象。这头大象又高又大, 身子像堵墙, 腿像四根柱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 到底有多重呢……”孩子们被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接着问:“你们觉得曹冲聪明吗?谁能说说曹冲是怎么称象的?”我刚说完, 孩子们就争先恐后地说开了。这个既形象具体又有趣奇妙的故事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观看动画、聆听故事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了观察、发现、思考的阶段, 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课中运用, 排忧解难

低年级的学生的注意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 有意注意不易持久。我们可以利用数学故事的无意注意的特性, 把故事穿插于数学教学中, 这有利于解除学生对数字的枯燥感和解题的烦躁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化解难点, 突出重点, 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如:学生在理解小数点时经常犯迷糊, 以前我即使手把手教, 还是有学生差错不断。有一次我干脆讲了一个《小数点大闹数学王国》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零国王过生日, 小数点前来贺喜, 但零国王对这个小东西瞧不上眼。小数点很生气, 便把数字王国的秩序搞得一塌糊涂。一位大臣对零国王说:“只有您能降服小数点, 秩序就井然了。因为, 小数点站到整数前面, 会把整数变小;只有站在您这个数的前面, 不会发生变化。因为0.0仍然等于零呀”……这个故事讲了约5分钟, 但学生个个听得津津有味。故事讲完了, 学生对小数点的印象加深了, 也知道了小数点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以后就很少有学生再犯小数点的错误。

(3) 课末运用, 乐学不倦

心理学研究表明, 临下课前的5分钟左右是学生较易疲劳, 注意力分散,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于大量的枯燥的数学习题并不感兴趣, 学习处于被动状态。这时候, 数学故事能再度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 让学生在故事中巩固新知, 使学生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如:在“可能性”一课快结束前的几分钟, 我讲述了古代经典的智慧故事《聪明的犯人》:“古时候, 有个国王做事优柔寡断, 每次在处死囚犯时, 要请神来作最后的决定。`神'用两张纸, 一张写着`生', 一张写着`死', 让犯人抽签。有一个文官受人陷害, 被判死刑, 他的仇人一心想让他死, 偷偷地把`生'换成了`死', 这样一来, 犯人不管摸到哪一张, 他就一定得死。临刑前一天, 犯人的好朋友把这件事告诉了他, 犯人想了一夜没睡着, 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临刑前, 法官让他抽签, 犯人抽出一张, 立刻把纸条吞到肚子里。就这样, 犯人逃过了一死。小朋友,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对故事中出现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解题欲望, 既理解了数学知识, 又提高了学生阐述、使用、把握数学语言的能力。

3. 课外运用, 回味无穷

2002年8月, 世界数学大会在北京召开。3000多位世界第一流的数学家, 聚在这诞生过张衡与祖冲之的国度, 谈笑、交流、与公众对话。在这次大会的活动中, 陈省身教授为大小观众们题词, 仅四字:“数学好玩”。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也曾经说过, “大千世界无所不用数学”。数学原本就不是枯燥的符号, 它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并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活动服务。它是游戏、是魔术、是故事……由此可见, 在数学教学中, 要越来越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走出教材, 走出教室, 融进生活, 融进活动。而数学故事旨在使学生明白数学是有用的, 数学是美丽的, 为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搭建平台。数学故事更多的时候是在课外运用。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时, 往往布置大量的习题训练, 久而久之会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反感, 试想把枯燥无味的作业改用看故事的形式来完成, 学生肯定不再把作业看成是负担, 而是一种兴趣, 一种快乐。学生不仅学得主动, 而且学得轻松、愉快。运用的方式是多样的, 它可以是找数学故事, 编数学故事, 把数学故事写进数学日记、数学小论文等。让数学恢复它的本来面目, 孩子们会惊讶它的美丽, 惊讶它的神奇莫侧, 惊讶它的包罗万象, 惊讶它的“好玩”。

三、结语

华裔数学小神童的传奇故事 篇16

8月24日,本刊特约记者通过电子邮件采访了陶哲轩,并通过陶哲轩本人提供的材料,了解到有关这位数学奇才的点点滴滴。

才华早现:2岁就自学英文字母

1975年7月17日,陶哲轩出生在澳大利亚南部阿德莱德一个香港移民家庭。父亲比尔·陶是儿科医生,和母亲格雷丝相识在香港大学,于1972年移民澳大利亚。陶家父母回忆说,早在幼儿时期,陶哲轩就显示出过人的智商。

与其他天才儿童一样,陶哲轩是自己学会认字的。不到2岁时,陶哲轩就在看儿童剧《芝麻街》时自学了英文字母。父亲发现,玩写有字母和数字的积木时,陶哲轩会把积木块按照字母顺序和数字顺序排列,而且不久后还能用数字作简单的加减法。

令陶家父母惊讶的还不止于此。过完2岁生日的几个月后,陶哲轩开始使用爸爸办公室里的轻便打字机,用一个手指艰难地敲击键盘,比照着儿童书打出了一整页。从那时候开始,陶家父母意识到,儿子是个神童。他们不能给他压力,但也不能压制他的智力发展。

于是,这对夫妻到处为陶哲轩买书、借书,鼓励他读书探索。很快,他们就发现自己的教育很难跟上孩子的进步。到3岁的时候,陶哲轩已经展示出6岁孩子才有的读、写和算术能力。

陶家父母害怕耽误了儿子的发展,决定让他提前上学。1979年2月,只有3岁半的陶哲轩进入了当地一所私立小学。然而,提前入学对这个智力提早发育的孩子似乎并不合适。智力上,陶哲轩比同班5岁的孩子们发育得都要成熟,但为人处事方面,他还不愿意长时间和比自己大两岁的孩子呆在一起。对此,私立学校的老师无能为力,他们向陶哲轩的父母诉苦,说他分散了其他孩子的注意力。几个星期后,父母和老师达成一致,让他退学。

于是,这个早早显示出过人智力的神童走进了幼儿园,和与他同龄的孩子一起成长。

走入正轨:智商高达221

幼儿园的18个月里,陶哲轩的数学能力显著提高。在妈妈格雷丝的帮助下,不到5岁的陶哲轩完成了小学的所有数学教程,这通常需要7年时间。格雷丝在香港大学念研究生时,曾经获得数学物理一等奖奖学金。然而,她发现,在数学上,陶哲轩不需要别人告诉他该怎么做,他主要通过大量阅读数学著作和教科书来完成学习。

在这个时候,陶哲轩也开始接受专门针对天才儿童的零星教育。这个项目由澳大利亚的教育机构发起,每个星期六对天才儿童进行特殊教育。为陶哲轩检测智力的老师M·格羅斯回忆说,即使身处天才儿童中,陶哲轩的智力也过人一等。格罗斯说,不到4岁的陶哲轩按要求心算两位数乘法。他还记得,差1个月才满5岁的陶哲轩曾经和一群7岁到9岁的天才儿童一起学习。当时,老师问孩子们,9、18、27、36这组数字接下来是什么,陶哲轩想了想就答道“45、54”,因为这些数字都是按照9的倍数大小排列的。

后来,正规的测试证明,陶哲轩的智商高达221,比正常人的智商高出近100。数据显示,在人口不到1600万的澳大利亚,每100万人中只有1人智商能达到220。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陶哲轩的父母开始为儿子“量身定做”教育课程,在专门从事天才儿童教育的老师的帮助下,终于让这个神童的智力发育走上了“正轨”。

普通孩子:友善、乐于助人

尽管智商极高,但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陶哲轩还是一个孩子。格罗斯回忆说,陶哲轩是一个“活泼、有创造力的孩子,还很淘气”。他甚至在自己编写的电脑程序中恶作剧。

9岁的时候,陶哲轩编写了一道BASIC程序,可以按使用者需求提供斐波纳契数列。但是,在开试这道程序之前,使用者必须输入发现该数列的意大利数学家斐波纳契的出生年份。如果人们输入正确年份,程序开始运行。如果输入的年份过早,屏幕上会跳出:“对不起,他还没出生呢,再试试。”要是输入的年份太迟,就会出现:“不,他已经在天堂了”的字样。

在学校里,虽然和其他同学年龄相差很大,陶哲轩也能成功融入校园生活,和老师同学打成一片。在高中老师的记忆中,陶哲轩是个友善、乐于助人、好脾气的孩子。当然,陶哲轩的年少也为他赢得一些小小的特权:每当全班远足旅行时,老师总会背着这个年龄幼小的高中生走一段路。

跟踪陶哲轩早年成长经历的格罗斯认为,陶哲轩7岁时就能和十六七岁的大孩子们相处不错,说明他不仅有高智商,处事能力也不弱。

其他与陶哲轩接触过的教育者对他的印象也非常好,认为他不仅智商高,还是个“好孩子”。11岁前,陶哲轩曾写下自己的童年回忆,给专门从事天才儿童教育的教师看。其中他写道:“我或许被许多老师贴上‘聪明’的标签,但我还要走很长的路,才能像今天在座的你们那样智慧。”读过这份东西的一个教育者评价认为,陶哲轩是一个“非常聪明,非常有见解,非常敏感的年轻人”。

在父亲比尔的记忆中,陶哲轩也是个“不省心”的孩子。在交给天才儿童教育者的笔记中,比尔担心儿子会“太骄傲”、会“失去他对数学的兴趣,而想去学习其他的,比如摇滚乐”。

陶哲轩的大学同事评价说,陶哲轩是一位像莫扎特一样的天才,但却没有莫扎特式的个性问题。

宠辱不惊:成就源于“好玩”

从11岁起,陶哲轩开始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13岁时获得金牌,成为获此荣誉的最年轻选手。

1989年至1992年,他在澳大利亚的弗林德斯大学获得数学学士学位,1992年,他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习,1996年年仅21岁便获得博士学位。24岁时,他受聘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担任教授。

获得菲尔茨奖之后,陶哲轩接到许多道贺的电话和电子邮件。然而,即使获得了这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奖项,陶哲轩仍然表现非常谦虚。

他在自己的网页上写道:“感谢每个人……这对我非常重要,遗憾的是我不能一一答复,但我真的非常感动(我现在得先休息会儿)。”此外,陶哲轩还不忘把赞誉留给今年菲尔茨奖的另一位得主——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

他在网页上写道:“就我个人的观点,格里戈里·佩雷尔曼的工作才是过去10年里最重大的数学成就,他证明了庞加莱猜想,和他同时获奖,我真是惭愧。”

陶哲轩所研究的理论领域是调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组合数学、解析数论、代数几何等。他的最新突破是与剑桥大学的本·格林共同取得的,证明了存在任意长的素数等差数列。这曾经让数学家困惑了几百年。

虽然才智过人,但陶哲轩一直很谦虚,而且很早就懂得了谨慎治学的重要性。他回忆孩提时参加数学比赛的经验说,自己曾经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所有题目,把剩下的时间用来思索与比赛无关的数学题目。最后,他输了那场比赛,而且父亲发现他的大部分错误都是计算失误。

尽管在儿童时期花了大部分时间自学,陶哲轩总是肯定别人对自己的帮助。他说:“我发现,如果我把自己学到的东西教给两个弟弟,我总是学得更好。”刚刚11岁,陶哲轩就开始教弟弟们下棋和演奏乐器。他说:“在我教弟弟音乐前,我很讨厌音乐。但现在,我喜欢和他二重奏。”陶哲轩高兴地总结道:“我花了很多业余时间想有趣的方法教他们,其中我学到的东西可能远远多于他们学到的。”

谈到自己,陶哲轩表示,虽然父母是中国人,但自己主要还是个澳大利亚人。不过,他风趣地补充说:“这可不意味着我在(澳大利亚)内陆和鳄鱼摔跤。”像其他澳大利亚人一样,陶哲轩喜欢板球、爱吃肉饼(澳大利亚传统食物)。“总之,就是喜欢澳大利亚随和、诚实和轻松的文化。”

即使在数学领域已经成就卓越,陶哲轩似乎还在思索自己的定位。打开他的个人网页,人们最先看到的是写在上面的“我是谁”。点击陶哲轩搜录的经典名言,在“天才”、“梦想”和“人性”等各个条目下,人们可以看到这个数学奇才收录的名人名言。

上一篇:思念老公个性签名下一篇:人物性格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