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需求分析

2024-09-08

心理需求分析(精选12篇)

心理需求分析 篇1

一、需求层次理论简介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 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 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 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 按层次逐级递升, 分别为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社交需求, 尊重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

五种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 按层次逐级递升, 某层需求获得满足后, 另一层需求才出现, 在多种需求未获满足前, 首先满足迫切需求;该需要需求后, 后面的需求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同一时期, 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 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 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 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 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 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 其中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都属于外在需要, 这些需求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是内在需求, 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 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二、财务人员的需求及其问题表现

(一) 财务人员的外在需求及其问题表现

财务人员的外在需求的满足可以消除财务人员在工作中的不满。

1、财务人员生理需求及其问题表现。

生理需求是物质利益, 同时也是基础的心理需求。表现为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 如空气、水、吃饭、睡觉、穿衣、性欲、住宅、医疗等等。若不满足, 则大都会有生命危险。这就是说, 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 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

生理上的需要在财务工作中首先反映在财务人员的工资待遇上。对大多数人来说, 工作是谋生的手段。若所获得的工资在当地不足以谋生, 或不足以保证必要的生活质量则会影响到财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而工作积极性的降低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发生的错误增加。舞弊发生的三要素是借口、机会和压力。长期待遇过低可能造成舞弊的借口和压力, 在通过内部控制降低舞弊机会的同时, 也应关注借口和压力问题。

生理上的需要在财务工作中也反映在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上。一些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较大, 经常加班加点使身心非常疲惫, 在身体迫切呼唤休息的状态下勉强处理财务数据, 不仅会增加错误的可能, 长期疲惫的状态更会产生焦躁情绪, 影响财务人员的身心健康, 和组织内部的和谐, 甚至可能由于心理状态的异常形成舞弊的压力因素。

2、财务人员安全需求及其问题表现。

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 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 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实力的欲望。

安全的需要首先表现在工作的稳定上。朝不保夕的工作意味着员工随时可能失去经济来源, 也意味着难以通过诚实和勤勉取得经济上安全。安全感的缺失将大幅度增加员工错误和舞弊的几率。

安全的需要也体现在职业发展上。员工职业安全不仅仅体现在当前企业中的工作是否稳定, 也在于是否在职场上更有竞争力。在实际财务工作具体表现为员工是否能够在工作中得到职业技能的提升, 以及能否获得培训的机会。缺乏职业安全感的一方面会降低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对组织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资深员工对新员工采取保守、压制的态度, 通过阻止他人的进步来获取自身的安全感, 而这一做法将更严重的破坏组织的和谐, 造成人力资源的流失和矛盾的隐患。

3、财务人员社交需求及其问题表现。

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 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 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

从事核算工作的财务人员交流的需要尤其迫切, 他们整日与枯燥的数字打交道, 烦琐而重复的工作将造成心理的疲劳与压力, 增加错误发生的概率。

从事报销工作的财务人员被理解的需要更为迫切, 他们生存在制度与人情的夹缝中, 放松对制度的执行会威胁到组织的安全和个人职业的安全, 严格执行制度又可能造成别人的误解与埋怨, 缺乏被理解可能导致他们工作态度简单粗暴, 影响到组织内部的和谐和工作的正常开展。

不同岗位的员工都有着归属的需要, 对组织缺乏归属感会导致积极性和责任感的缺失, 增加错误与舞弊发生的可能。

(二) 财务人员的内在需求及其问题表现

1、财务人员尊重需求及其问题表现。

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 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 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

很多人, 包括从事财务工作的人, 对会计的第一印象是电视剧中的账房先生, 他们站在柜台后的阴影中, 带着暮气扒拉着算盘珠子。这一形象无疑不利于财务人员的职业自豪感。而在一些小型企业, 老板雇佣财务人员, 也确实是打算当作账房先生来使用的, 这就进一步固化了财务人员账房先生的形象和自我定位。

缺乏职业自豪感, 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财务人员工作的和提高职业技能的热情, 影响工作效率、效果, 也影响自身的发展。

2、财务人员自我实现需求及其问题表现。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 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 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 似乎在竭尽所能, 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

如果财务工作本身成为了财务人员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的手段, 那么他们被称为自我实现的人。对他们来说, 财务工作本身就是他们的目的, 而并非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在工作中他们将发挥出更大的智力潜能, 往往会以达到组织目标作为自己致力于实现目标, 他们不仅会接受某种职责, 而且还会主动寻求职责, 在解决组织的困难问题时, 能发挥出高度的想象力、聪明才智和创造性。

但是, 我们同时应当认识到, 现实社会中只是极少数人达到了自我实现——少于百分之一。能够通过财务工作实现自我实现需要的员工, 是组织中宝贵的财富, 而这一需要无法实现的员工不会对企业造成破坏性后果, 只是表现相对平庸, 在财务工作中的发展空间比较有限而已。

三、满足财务人员心理需求的措施建议

(一) 满足财务人员的外在需求的措施建议

1、满足财务人员的生理需求的措施建议。

解决财务人员生理需求的问题首先要给予财务人员合理的工资待遇, 鉴于业务部门的收入通常与业绩挂钩, 财务人员的平均工资应不低于所在企业平均工资。其次要注意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 由于财务工作的特殊性, 年终加班通常是不可避免的, 但应避免频繁的加班, 避免长期的高强度工作, 使财务人员的紧张程度保持在适当的水平

2、满足财务人员的安全需求的措施建议。

财务人员工作的稳定问题已被企业充分认识, 而从职业发展的角度, 组织应为财务人员提供适当的培训机会。鉴于国家对财务工作的重视, 会计职称考试内容严谨全面, 覆盖了不同层次财务人员所需具备的技能和素质, 通过参加职称考试, 财务人员能够系统的掌握、补充工作中所需的知识, 全面提高职业素养, 组织也可以此作为选拔人才的参考。因此建议各组织对财务人员报考会计职称给予适当的支持。对于CPA、ACCA等会计资格考试和MPACC等会计学历考试, 对小企业可能存在财务技能的冗余, 各组织可视自身情况决定支持的力度。

同时, 我们应意识到, 除了外部培训, 组织内部的非正式业务交流对财务人员职业技能的提升也有着一定帮助的作用, 也会影响到财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感。组织应使财务人员认识到, 随着时代的变化, 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信息传播系统的进步, 知识和技能的保守已经变的毫无意义。

3、满足财务人员的社交需求的措施建议。

如大多数企业正在做的, 组织员工参加一些旅行、郊游、聚餐、唱歌、生日会等活动, 不失为一种提高组织凝聚力, 缓解员工压力的有效办法。但更意识比形式更重要, 仅仅流于形式, 活动组织了, 却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不免有东施效颦之嫌, 失之于刻意。实际上, 平时的非正式沟通往往比刻意组织的效果更好。所谓非正式沟通, 是指在正式沟通渠道之外进行的各种沟通活动, 一般以办公室人员之间的交往为基础, 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交往而产生。非正式交换消息, 意味着相互的关心和友谊的增进, 借此更可以获得社会需求的满足。如果能够对企业内部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加以合理利用和引导, 不仅仅能帮助员工及时疏导不良情绪, 也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获得许多无法从正式渠道取得的信息, 在达成理解的同时解决潜在的问题, 从而最大限度提升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发挥整体效应。

(二) 满足财务人员的内在需求的措施建议

1、满足财务人员的尊重需求的措施建议。实现财务人员尊重需求, 要从自身认知和他人认知两方面入手。

改变财务人员对自身的认知, 使财务人员认识到, 在当今的环境中财务工作是微观经济活动中重要的管理环节, 财务人员应当是敏锐、严谨、具有总揽全局的战略眼光的职场精英, 是受人尊敬的专业人员。

改变他人的认知要总自身做起, 财务人员只有发挥好参谋的作用, 从财务的角度为领导和业务部门提供有切实价值的财务分析报告, 切实起到了实际的辅助、参谋作用, 为企业创造利润有切实的贡献, 才能得到领导更多的重视, 得到业务部门更多的尊重。所谓“切实”, 一方面指专业性, 要能够从财务角度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指可读性, 领导和业务部门人员大都非财务出身, 能用非财务语言把财务问题说的清晰透彻, 才可能对他们有所帮助。

2、满足财务人员的自我实现需求的措施建议。

对于有潜力在财务工作中实现自我需要的财务人员, 组织应帮助他们实现这一需求, 帮助他们成为企业财务工作中的栋梁。此外, 对于有潜力在管理、资本运做、公司治理等相关领域实现自我实现的财务人员, 应使其认识到, 财务工作是微观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实的财务基础对于从事经济领域的其他工作能起到重要的帮助作用, 使他们能在当下做好财务工作, 能在未来在管理等领域为组织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结语

在不同组织中、不同时期的员工以及组织中不同的员工的心理需求充满差异性, 而且经常变化。因此, 管理者应该时常关注员工未得到满足的需求, 然后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消除员工的不满, 增强员工的满意度, 以提高工作效率, 促进组织内部和谐, 减少错误和舞弊的发生。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认识到健康不仅仅指身体的健康, 也指心理的健康。人不仅仅是经济的人, 也是社会的人。心理需求的满足和物质利益的满足同样能对员工起到激励的作用, 有些时候效果甚至更好。具体到财务工作中, 财务人员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增进组织内部和谐, 降低错误和舞弊的发生, 也能使财务人员快乐的生活, 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发展。本文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作为主要工具, 浅议财务人员在工作中各层次心理需求的表现及应对。

关键词:需求层次理论,财务人员,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第3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1][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第3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张丽萍.化解财务人员心理压力的途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1. (30) :170-171.[2]张丽萍.化解财务人员心理压力的途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1. (30) :170-171.

[3]袁静静.基层财务人员的心理调适[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 (10下) :92-93.[3]袁静静.基层财务人员的心理调适[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 (10下) :92-93.

[4]吉武星.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建筑企业人才管理[J].山西建筑.2007.33 (16) :209-210[4]吉武星.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建筑企业人才管理[J].山西建筑.2007.33 (16) :209-210

心理需求分析 篇2

城镇学生托管是一种什么情况呢?答案:刚性需求,非托不可!

A、学生家长存在“六大心理需求”。

晋级五年跟踪近万名家长的另一个发现,是发现众多学生家长还存在六大心理需求。即在家长抚养子女度过长达9年的“小学——初中”期内,长久存在六大心理烦恼。

一烦:学校布置的作业多,孩子因注意力不集中或解题方法不当等原因而作业效率不高,由此导致孩子长年累月做作业开夜车,家长孩子都常年夜间休息不好,他们常常感叹不知怎么办。

二烦:双休日、寒暑假的孩子或某些城市下午放学很早(早至下午3时)的孩子,在没有家长现场管护的情况下,或者关在屋里看电视、玩电脑,时间久了伤眼睛,或者私进黑网吧打游戏时间长了就变成网瘾少年,他们常常哀叹不知怎么办。

三烦:自己辅导孩子在家做作业时辅导慢了,自己耐不住性子;辅导急了孩子容易发毛、起性子,他们常常哀叹不知道怎么办。

四烦:孩子放学回自己家,爷爷奶奶担心当爸当妈者管孩子太严,孩子受不了;送到爷爷奶奶家,自己担心爷爷奶奶管得太松或根本管不住孩子把孩子惯坏了,他们常常哀叹不知道怎么办。

五烦:孩子在长知识阶段,一天到晚问自己多达“十万个为什么”,自己不回答不行,而真要回答到让孩子满意的份儿上,自己又没有那份时间和精力,他们常常哀叹不知道怎么办。

六烦:独生子女孩子在家没有玩伴,不陪着孩子玩容易使孩子患上“独生子女孤独综合症”,陪着孩子玩,自己更没有那份时间和精力,他们常常哀叹不知道怎么办。

心理需求分析 篇3

中图分类号:R395.6文献标识码:B文献编号:1671-4954(2010)11-826-03

Doi:10.3969/j.issn.1671-4954.2010.11.032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是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调查延边地区城乡老年人的主观健康状况及健康需求程度,为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提高其生存质量,使老年人安享健康晚年提供科学的参考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取便利抽样方式,选择延边地区城乡60岁以上老年人为调查对象。调查193名中,居住城镇94名(48.7%),居住乡村99名(51.3%);男86名(44.6%),女107名(55.4%),年龄最大86岁,最小60岁,平均年龄69岁。

1.2 调查内容采用韩国Kim的调查表,主要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健康状况、健康状况的满意度和健康需求。其中健康状况共28个条目,分为躯体健康(12项)、心理健康(12项)和社会健康(4项)3个维度,赋予1~4分,分数越高说明健康状况越好,Cronbach's Alpha值为0.95。健康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和信息需求3个维度,共28个条目,赋予1~4分,Cronbach's Alpha 0.91。

1.3 调查方法为确保材料的准确性,严格培训调查人员,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入户调查,由延边大学护理系本科生担任调查员,共发放200份,回收193 份,回收率为 96.5%。

1.4 统计分析用SPSS13.0软件,用频数、百分比、平均、标准差、t检验 等方法进行数据 整理和分析,并进行相关性研究。

2 研究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本次共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193名;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者最多,占83.4%,高中14.5%,大学以上2.1%;有配偶62.2%;家里有1名子女6.2%,2名子女33.7%,4名及以上者30.1%;一起生活的人为配偶者43.0%,子女者26.2%,自己生活的人17.6%。喜欢的业余活动为看电影者最多(29.5%),其次顺序为唱歌(23.3%)、健康讲座(14.5%)、健美操(8.8%)、书法(3.6%)等。

2.2 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健康状况的总分为3.05±0.65,其中躯体健康状况的均分最高(3.19±0.68分),其次为心理健康(2.99±0.69分),社会健康状况最低(2.80±0.81分)。

2.3 老年人对自我健康状况的满意程度 12.4%的老人对自我健康状况非常满意,56.5%的老人大体上满意,23.8%的老人认为大体上不满意,还有7.3%非常不满意。总体来看,老年人对自己健康处于大体上满足状态。

2.4 老年人健康教育需求 延边地区老年人护理需求均分为2.67±0.52,其中对心理护理需求的均分最高(3.01±0.61),其次为信息护理需求(2.87±0.68),生理护理需求最低(2.35±0.64)。

2.5 一般状况和健康状况、健康需求的关系从表中看出男女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有差异(p<0.05),无配偶老年人的健康需求高于有配偶者(p<0.05)。

3 讨论

3.1老年人躯体健康影响因素人到老年,其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 受不良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影响随之老化,健康问题也应越来越受重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1],老年人问题不仅停留在躯体健康,更体现在心理健康方面,护理需求不仅停留在生理需求方面,更体现在心理及护理需求上。本次调查显示,延边地区属于少数民族地区,其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很多与汉族人不同[2],延边地区男人的地位要高于女人,男尊女卑的传统还一直筵席着,在家里外面一般都是男人说了算,而女人在家里则承担着更重的负担和劳累,.还可能与延边地区老年女性的生活习惯有关,而与受教育程度及有无配偶统计学意义.

3.2 老年人健康状况与自我评价的关系在被访老人中,14.5%的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非常好,53.9%的老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一般,24.4%的老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不好,还有7.3%的老人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非常不好,而统计学数据显示,老年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都不容乐观(P<0.05),说明老年人对健康状态的认识还没有十分清楚,对健康的评价标准还是以有无疾病为标准的。有些老年人深感自身的不适,但是临床为确诊,就认为自己健康状况很好,其实心理健康及亚健康的状态还未引起老年人的重视,由于一些潜在的问题被忽视,可能是导致老年人性格怪异及抑郁孤独等心理疾病的发生.

3.3 老年人心理需求此次调查中,老年人的护理需求与老年人一般特征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调查人员的解释及老年人的理解有关,也可能与老年人及社会对 老年人心理需求的非重视有关。

我国是一个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国家之一,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需要我们全社会去积极的关注,为了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需要定期开展老年人讲座服务,提高老年人对健康水准的要求,更全面的的去关注老年人。(1)健康教育的开展可以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及自我护理的能力,通过健康教育,可以让老年人的生活有规律和节奏,改变不良的生活[3]方式,平衡心态,均衡营养,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2)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帮助老年人解除心理上的疑惑,使其保持健康的积极乐观心态。对于农村地区,应加强社区服务工作,将社区护理工作扩大到家庭,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的,有效的,完善的健康服务体系。对于农村地区,应加强村镇卫生所及医院的医疗水平及护理需求,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农村老年人的福利制度[4-7],让农村的老年人能够及时就医,及时帮助老年人解决身心遇到的问题,给予老年人更全面细致的关心和照顾。

【参考文献】

[1]姜宏,王志红.从发表文献看中国社区老年人健康促进[J].护理研究,2004,18(12):2155-2166.

[2]庞连智,章亚萍.上海市闸北区临汾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04,7(5):342-343.

[3]刘艳.安绪淑.我院对老年患者开展整体护理的几点做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19(1):72-3.

[4]王洵.城乡老年人健康和医疗状况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7,11(2):25.

[5]Charlotte I.Aging and disability in china:cultural issues in measurement and interpretation [J].Soc Sci Med,1991,32(6):649.

[6]袁庆,李清华,徐凌忠,等.威海市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7(28):1314-1316.

心理需求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8年1月—2009年1月在我院ICU住院的42例重型颅脑外伤病人共79例家属的心理需求进行调查,其中男43例,女36例,年龄18岁~57岁,平均37.5岁;与病人关系:配偶30例,子女26例,兄弟姐妹23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5例,初中32例,高中12例,大专以上10例;职业:干部9例,教师10例,工人26例,农民28例,个体户6例。

1.2 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在病人入院后次日,利用自制问卷为基础与病人家属进行交流,充分讲解问卷中各项问题及填表方法,使家属完全理解后填写,当场回收调查表。共发放问卷79份,回收79份,回收率100%。问卷内容第一部分:病人家属的基本资料(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与病人关系、病人费用支付方式);第二部分:病人家属对有关病人患病知识、治疗、病情、康复、疗效、预后、费用等,分为不需要、需要、非常需要3个等级,计算需要与非常需要百分比;百分比分值越高,表明此项需求程度越大。

1.3 统计学方法

回收问卷后用Epi Info建立数据库,数据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重型颅脑外伤病人家属的心理需求(见表1)

2.2 不同文化程度家属的心理需求(见表2)

从表2可见,不同文化程度的家属在希望有责任心、了解病人所患疾病知识及如何护理病人知识需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文化程度越低,心理需求越高;不同文化程度的家属在愿意多交流和及时了解病情变化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救治病人的同时重视家属的心理需求

心理需求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要求,本调查结果显示,重型颅脑外伤病人家属心理需求占50%以上的选项有:愿意多与医生护士沟通病人的病情;希望及时通报病人的病情变化;希望医生护士有责任心、多巡视、态度好;最需要医护人员发挥最好的医术和利用先进仪器把病人治好;渴望了解病人所患疾病及如何护理病人等知识;探视病人的需要;了解病人治疗效果及预后费用等需求。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病情危重、预后差、死亡率高。家属焦虑和压力的来源来自病人的病情、转归,想了解病人的各方面动态变化,除每天探视时间及特殊情况下可短时间探视外,家属只能在外面或在家等候,医护人员绝大部分时间用在救治病人身上,未能主动考虑病人家属的心理需求,家属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会给病人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2]。通过本调查了解病人家属的心理需求,促使护理人员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满足家属心理需求,使家属消除或减轻其焦虑与烦恼心理情绪,理解医疗措施,增加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因此,护士在迅速、熟练、有条不紊地抢救病人的同时要注意重视家属的心理需求,主动详细介绍ICU的环境、工作制度、探视制度,告知家属是专人护理病人、时刻在病人的身边且有各种监护设备,如有异常会及时报警,医护人员会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会第一时间通知他们。每日主动和家属联系沟通,使家属能及时知道病人的病情变化,在不违反治疗原则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其心理需求,使家属感到受尊重,架起沟通的桥梁,使家属放心地把亲人交给医护人员,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可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3.2 对文化程度低的家属要特别关注

本调查结果显示:79例病人家属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小学32.9%,初中40.5%;职业多为工人、农民(68.3%),文化程度偏低,大多数不懂医学知识或对疾病认识不足,而且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又偏低,特别是重型颅脑外伤病人家属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给他们心理上造成极大的难以承受的创伤,如果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更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烦躁不安、怨恨心理。因此,护士在关注病人家属心理需求的同时应特别注意关注文化程度低的家属的心理需求,护士应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以诚恳、和蔼语气与家属交谈,对家属表现的负面情绪要理解,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家属介绍病情、治疗护理,消除家属的焦虑、紧张心理,在回答家属及解释病情时要考虑到知识和理解力情况,在治疗过程中,重视对家属的态度,做到“不烦、不硬、不冷、不顶、不推托”[3]。

3.3 恰当纠正家属对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疗效的期望值

本调查结果显示,78.5%的病人家属最希望医护人员发挥最好的医术和利用先进的仪器把病人治好,但颅脑损伤所致的死残率位居第1位,特别是重型颅脑损伤的病死率高达30%~50%[4],且治疗费用昂贵。一旦现实是费用高、疗效差时,家属有可能更容易表现出焦虑、恐惧、不满、不配合、愤怒甚至会干扰医护治疗。因此,病人进入ICU后医护人员应尽快向家属交代病情、费用及转归情况,使家属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做任何医疗、护理活动之前都耐心向家属说明,清楚交代费用及可能疗效情况,并征得其同意,并有针对性地从心理上诱导期望值过高而疗效差的家属面对现实,恰当地降低其对疗效的期望值,可使家属主观心理情绪状态得到改善。

3.4 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本调查结果显示,94.9%的家属愿意多和医护人员交流。健康教育是一种增进健康的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5],是医护人员和家属交流的重要途径,因此,医护人员要不断努力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专业理论水平,提高健康教育的能力,以满足多层次病人或家属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6]。为了满足家属心理需求,医护人员除口头与家属进行沟通外,科室可以在墙壁上设宣传栏与健康教育小册子,建立有效的家庭支持网站,使家属可以在网上获取健康教育知识。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减轻病人或家属的不良情绪,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同时,更为家庭提供更好的社会支持。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病人家属的心理需求,为临床采取对策提供指引。[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对重型颅脑外伤病人家属的心理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不同文化程度的家属在希望有责任心、了解病人所患疾病及如何护理病人等知识心理需求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文化程度越低,心理需求越高。[结论]救治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同时要重视家属的心理需求,对文化程度低的家属要特别关注,护士应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利用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减轻家属的不良情绪。

关键词:重型颅脑外伤,家属,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立红,褚俊清,徐国英.急诊脑血管意外病人家属焦虑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71.

[2]谢婉花,马敬香,林艳.儿科重症监护室患儿父母心理需求的研究[J].现代临床护理,2006,5(1):8.

[3]洪楚云,叶小芳.门诊输液中心护患纠纷的常见原因与防范措施[J].现代临床护理,2006,5(3):70.

[4]杨莘.神经疾病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0-295.

[5]李曼琼,罗艳华.临床护理健康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5.

民航旅客心理需求 篇5

摘 要

提高航空服务质量,把握旅客的个性心理特点,满足旅客心理需要是一个重要方面,以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心理学相关理论对于进行旅客心理需求研究具有理论指导作用,研究航空旅客的心理需求,进行旅客服务交往的心理分析和服务交往的心理需求分析,有助于掌握旅客服务心理,提高服务质量。突出对旅客服务工作的重点,对于提高航空旅客的服务水平有重要的作用,对航空公司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民航旅客,心理需求,民航服务交往

民航旅客心理需求研究的意义

民航旅客心理需求研究可以揭示旅客的心理规律;服务人。员服务的心理规律;服务过程中旅客与服务人员交往时的心理规律。民航旅客服务工作的性质需要进行旅客心理需求研究,航空公司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旅客心理需求研究。心理需求研究有助于实现“安全、正常、服务好”的口号;有助于了解民航旅客服务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有助于掌握旅客服务心理,提高服务质量。

1.民航旅客心理需求研究基础 1.1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以及研究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等。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1.2旅客心理需求研究概述 1.2.1 旅客心理需求研究基础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毕业论文

旅客心理需求研究以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为指导,以民航旅客服务实践为基础。

1.2.2旅客心理需求研究对服务工作的作用

(1)满足旅客心理需求是民航旅客服务工作的宗旨;(2)满足旅客心理需求是衡量服务质量的试金石;(3)满足旅客心理需求是服务人员工作的灵魂。1.2.3民航旅客心理需求研究的原则

旅客心理活动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其心理活动都是客观事实的反映。旅客心理需求研究原则主要包括客观性原则、联系发展的原则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3民航旅客服务交往功能和表现形式 1.3.1交往要素概述

(1)认知要素:态度持有者对对象的了解与评价,包括个人对对象的理解认识赞成或反对。

(2)情感要素:主体对对象的情绪反应,即对某一类事物喜欢或厌恶的体验程度。

(3)行为倾向要素: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所决定的,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1.3.2社会交往功能

(1)保健功能:在社会交往中能使个体的交往需求得到满足,从而保障身心健康。

(2)调节功能:人际交往能使,团体和组织内部各个个体之间保持协调,实现共同目标。

(3)整合功能:人际交往能使人们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社会整体的功能。1.3.3服务交往中态度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双方行为表现、语言表现和情感表现。外在因素决定服务交往中态度与行为是否保持一致性。1.3.4信息沟通分析

(1)首先分清对象,然后分析信息内容、沟通的渠道,然后确定目标对象,研究沟通的效果等方面。

(2)信息的沟通方式:信息发布者通过沟通渠道向目标对象发送信息,收到信息后,同样通过沟通渠道反馈给信息发布者。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毕业论文

1.4沟通目的是解决旅客服务交往中存在的社会地位的障碍、心理因素的障碍和非语言上的误解障碍。2.旅客服务交往的方式及特点 2.1语言方式分析

(1)语言交往:语言交往就是通过语言系统来进行交往。

(2)用语要求:简明扼要、准确运用、言之有礼、语言文雅。包括见面语、告别语、感谢语、招呼语等。

(3)用语原则:心平气和、以理服人、谦逊待人。2.2非语言方式

(1)非语言分类:非语言系统是指通过使用不属于语言的所有方法来交往信息的过程

①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 ②空间距离:密切区域、个人区域、社交区域、公共区域等。③声音暗示:服务交往时,服务人员与旅客讲话时的速度,音量的大小、高低、清晰度、音质等。④服饰与装饰物 2.3民航旅客服务交往的一般特点:

①具有互动性。②服务交往是双方共同活动的结果。③民航旅客服务交往有信息、思想、情感的沟通。

2.4民航服务交往中旅客的需求

①安全需求 ②对航班时间上的需求 ③舒适的需求 ④自尊的需求

3.民航旅客服务交往的心理条件 3.1交往的知觉条件分析

(1)民航旅客的知觉:旅客对航空服务的知觉包括对色彩、温度、音量和服务设施的环境知觉以及对航班、航线的知觉等。

(2)知觉特点概述:整体性特点即把客观事物或现象作为统一的整体来反应性能;选择性特点即在许多知觉中,人们将某一对象区分出来,优先予以反应;理解性特点即个体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去知觉当前的客体。

(3)旅客对服务人员的知觉:包括仪表特征、表情和服务语言的运用等方面。3.2 旅客对服务人员知觉的心理因素的影响效应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毕业论文

(1)首因效应:首次交往中的印象(2)晕轮效应:某些方面较清晰的印象,掩盖其他方面的印象。(3)定势效应: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和印象。

3.3服务人员的知觉(1)服务人员对旅客的首因效应和定势效应,即首次交往中的印象,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和印象。4.民航旅客服务交往的心理需求分析 4.1民航旅客特点分析 4.1.1按照地区差异分析

亚洲地区旅客、美洲地区旅客以及欧洲地区旅客的个性差异及其特点各有不同,要进行差异分析,根据不同特点进行个性化服务。4.1.2按照气质差异分析

根据心理学关于气质的生理基础 方面分析,旅客气质的类型与特征分为内在型和外露型。内在型包括粘液质和抑郁质;外露型包括胆汁质和多血质。4.1.3 民航旅客的性格差异

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4.1.4 民航旅客的性格特征

旅客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表现为对社会、集体、他人和自己的态度。具体分为性格的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旅客性格特征按照类型分类分为内在型和外向型。

5.民航旅客冲突及投诉的对策服务 5.1旅客投诉原因分析

引起旅客冲突与投诉的原因:

1、客观原因:买不到机票,飞机延误、航班取消等。

2、主观原因:不尊重旅客,对旅客不主动、不热情;用语言冲撞旅客;服务不周到;工作马虎;卫生清扫不及时、不细致等。5.2冲突与投诉的心理分析

旅客冲突存在的心理原因在于旅客需要受到尊重的心理;需要发泄的心理;需要补偿的心理。5.3解决冲突与投诉的对策

5.3.1现场对策:在冲突发生时,要保持冷静,采取脱离接触、语气和蔼缓解冲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毕业论文

突、进行调节、主动让步。

5.3.2心理对策:在感情上、心理上与投诉顾客保持一致,彼此就更容易互相接受对方。

5.3.3克服不利心理因素

(1)应该努力克服自己首因效应的缺陷,不能以衣冠或一言一行来看人服务,更不能因为对某一旅客第一印象上而采取消极态度或故意不为他服务等等,而影响服务质量影响银行或航空公司的声誉。

(2)避免晕轮效应,因为顾客可能会有合理的要求进行申诉,但是同时还会出于个人角度,提出不合理要求或建议。所以作为服务人员,为顾客服务时,当出现了冲突,客户进行申诉时,要对顾客的服务是否合理要求进行合理分析,全面分析,出现问题时 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凭借某方面较清晰的印象,掩盖另一方面的事实真相。

(3)要努力克服心理上的某些定势效应,要明确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具体有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我们应该根据旅客的不同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服务,对顾客不能持有固定看法,要根据不同情况,随机应变,要努力做到使每一位旅客对我们的服务感到满意。

6.把握旅客心理需求,提高航空服务质量 6.1利用人的社会认知心理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他人的广泛印象是在有限的信息基础上形成的,即最初的有限信息一般就能对他人的大量特征做出判断,并且人们对某人的整体印象表现出判断的一致性倾向,这在旅客这一类人群中的体现更是尤为明显。旅客期盼工作人员的亲切感和信任感,觉得自己选择的航空服务,应该是所能够享受到的最好的服务,能够物超所值。对于部分旅客来说,能够乘坐飞机这种交通方式,某种程度上是身份的体现和地位象征。旅客们希望能得到温馨的、人性化的服务,使内心的需求得到满足。所以给旅客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对提高航空服务质量而言很重要。

6.2了解旅客不同个性心理

不同个性心理特点的旅客对服务的需求不同,应对应服务不可千篇一律。按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毕业论文

照人的气质划分有四种不同气质类型的旅客,为此就要有不同的服务方式。胆汁质气质的旅客,往往性格急躁,快人快语,喜欢与人争论,情绪容易激动,对服务的评价也容易走极端,旅行中又常常粗心,容易丢失物品。服务人员在服务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谈要谦让、宽容,不计较他们过激的语言,安抚好他们冲动的情绪,并随时提醒他们不要乱丢乱放物品。6.3利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提高服务质量

旅客对航空服务需求心理的多样性,要有针对性服务、每个旅客的思想、爱好、需要、价值观、情绪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航空服务必须围绕旅客的不同要求展开工作,力求使每个旅客感到满足。旅客对航空服务的心理需要,往往具有一次性的特点。如果旅客在服务过程中感到不满意,不周到的服务所产生的不良结果,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甚至没有改正的机会。旅客的心理需求也存在着多变性,不同的旅客有不同的服务需要,航空服务必须针对旅客不同的心理需要,及时、准确、周到地提供相应的服务。服务人员努力认真地去把握去体会旅客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特点,尽可能高的达到旅客心理需求的服务水平。旅客选择了航空服务,就希望能够得到高水平的享受,所以航空服务的宗旨就是在规定的标准下最大限度地满足旅客的需求,使旅客得到益处,得到愉快和快乐。而旅客的心理需求也会相应发生微妙变化。所以就要针对旅客心理的变化应对服务,从而提升航空的服务水平。

结 论

本文首先对心理学相关理论进行阐述,提出了对旅客心理需求研究的原则与方法,分析了服务过程中旅客与服务人员交往时的心理规律,重点进行民航旅客服务交往的心理分析和服务交往的心理需求分析,从而把握好旅客心理需求,利用社会认知、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对民航旅客冲突及投诉进行详细阐述,提出了解决冲突与投诉的对策,以提高航空服务质量。

本文是在石燕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每次设计遇到问题时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毕业论文

老师不辞辛苦的讲解才使得我的论文顺利的进行。由于一开始没参考范本格式出现问题,花费了石老师很多的宝贵时间和精力帮我指出,在此向导师表示衷心地感谢!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开拓进取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都将使学生受益终

生!

参考文献

利用心理需求赚钱 篇6

根据所闻所见,张女士便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与其受穷,倒不如做点小本生意谋生。眼下青年情侣都喜欢饰物,我何不开设一家饰物店呢?

于是,张女士东筹西借,筹措到了两万多元钱,精心选择了店址,开设了一家情侣饰物专卖店,进购了一批特色饰物,由于她店内的商品颇具特色,所以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走进她的店内你就会发现:一朵朵五彩缤纷的玫瑰花包装在精致的塑料盒中,用彩带系住,使游客备感温馨。还有各种雕花蜡烛,或单独摆放,或集体堆放,不时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还有一些“能歌善舞”的声控玩具,可以录音的布娃娃,以及各式香包、相片架、胸花等,这些小物品都能引起顾客的欢心。

在专卖店的东墙角,还挂着许多手机挂件和爱情密码锁。有一副看似十分普通的手机链,只需用手轻轻一碰,手机链便会自动发出“我爱你”的声音。

到张女士店内光顾的人很多,因为这些饰物价廉物美,也符合他们的消费心理。张女士对顾客总是笑脸相迎,总会不厌其烦地回答他们的问题,顾客如果想退货、换货,她也会毫无怨言。

张女士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受到了顾客的青睐,她相信顾客就是上帝。由于张女士付出了辛劳和汗水,所以她最终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她的生意越做越火,收入也在不断地增长。

当今社会,商机到处是,巧抓人们的心理需求去做生意,不仅能够赢得顾客的青睐,还能获得不菲的财富。迎合顾客的心理推出相应的产品,并不需要多少投资,只要你眼光独到,用智慧的头脑去把握商机,成功就会属于你。

心理需求分析 篇7

1 临床资料

我院急诊科于2009年1月~2010年12月共成功救治急诊患者682例,其中,严重外伤196例,急腹症125例,急性中毒105例,昏迷待诊48例,急性哮喘发作31例,其他177例。

2 急诊患者的心理特点

2.1 恐惧心理

如:颅脑损伤、失血性休克、中毒、心肌梗死等,因为遭受突然的意外伤害或病情急剧恶化而来院。患者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表现为精神紧张,恐惧不安,甚至有濒死感。

2.2 紧张心理

当患者来诊后,对医院环境、医护人员及要接受的各项检查、治疗、护理都很陌生,且极度敏感。如怕打错针,吃错药;怕手术做坏了会残疾;怕输血发生不良反应;担心日后留下后遗症。表现为紧张不安、睡眠不佳、顾虑重重。

2.3 焦虑不安

焦虑是一种复杂、消极的心理反应,表现为交感神经机能亢进,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快、脉搏增快、皮肤发冷、面色苍白、出汗、四肢震颤,严重者烦躁不安、忧心忡忡,植物神经紊乱而致失眠。

2.4 情绪休克状态

常见于因车祸致残或突然失去亲友的患者因受到过度的意外打击而处于不愿接受现实的无欲状态。表现为表情淡漠,对周围的刺激无反应,不言语,无主诉。

2.5 忧郁心理

一些慢性病如尿毒症及癌症后期患者,因知道疾病治愈无望,心理长期处于极端压抑和痛苦中,病痛的折磨,疾病的反复,家属对其态度的改变,以及丧失劳动能力,使家庭承受沉重着的经济负担。天长日久,使他们失去对生活的信心,表现为表情痛苦无奈,唉声叹气,少言寡语,对病痛有极大的耐受性。对医护人员的安慰不感兴趣,更懒得配合医务人员提供病史资料。

2.6 抗治心理

久治效果不佳或服毒自杀的患者,因为对治疗或生活失去信心而抗拒各种治疗与护理,表现为不与医护人员配合,拔掉各种导管等。

3 急诊患者的心理需要

3.1 希望得到尽快救治需要

尽管患者的心理需要因病情、年龄、文化修养等不同而表现不一,但他们都会因超常的刺激而表现出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希望得到最佳最快的抢救,以解除病痛或挽救生命。

3.2 安全需要

患者及家属来到急诊室,有了一定的安全感,但对能否救治,能否尽早解除病痛没有信心;所以,非常关心自己的诊断、治疗和预后。

3.3 希望与医护人员沟通的需要

急诊患者由于病情急,无心理准备,渴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帮助,有些难以启齿的话希望单独与医护人员交流,从而找到可以依赖的对象。

3.4 消除应激反应的需要

应激反应是一种在刺激源作用下的反应,可引起患者生心理上的双重应激状态,它可引起积极和消极的心理反应[3]。急诊患者对突然的强烈刺激都会处于高度应激状态,这种状态可以摧毁或消弱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

3.5 亲属陪伴的需要

严重外伤、心肌梗死、脑溢血等患者害怕与亲人成永别,加之某些检查与治疗带来一定的不舒适,心理压力很重,希望身边有亲属陪伴来分担这种压力。

4 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4.1 积极主动,迅速救治

对急诊患者,急诊室护士应本着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立即上前迎接患者,简单扼要地问明病史,通知医师,准备抢救器材用品,采取必须的应急处置如给氧、止血、人工呼吸、测生命体征、快速心电图、建立静脉通路等。这些工作应做得忙而不乱,紧张有序,护理操作迅速准确,自然就消除了患者和家属的紧张心理,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护理。

4.2 增强患者安全感

急诊患者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但能否尽早得到救治,解除痛苦,是不放心的。此时急诊护士要主动热情,悉心体贴关心患者,使患者感到在危险时刻遇到了救命亲人。这时医护人员娴熟的医护技术操作和热情温暖的话语,不仅可以赢得时间使患者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患者又是无声的支持、鼓舞和依靠,使患者感到医护人员可信、可亲、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此外,对急诊患者,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使患者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

4.3 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急诊室应保持安静,室内窗明几净,地面干净无尘,地面墙裙颜色搭配适宜,有合适的温度、湿度,空气清新,光线适宜,床铺清洁、平整、柔软、不晃动。医护人员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衣着合身整洁,说话和气,谈吐热情文雅,庄重大方,不慌乱,技术操作熟练,使患者感到在如此环境就医确实幽雅、舒适、安全。

4.4 医护人员要有自制力和忍耐性

危重患者一般都会意识到生命将会结束,内心的痛苦是无法形容的。因此,绝望、暴躁、甚至谩骂、攻击、敌视医护人员。此时,医护人员应具有高尚的医德、宽阔的胸怀、谅解患者的过激行为与语言,真诚的对待他们,给予他们热情的照顾和精心的治疗,对他们施以爱心,这本身就是最好的心理治疗。

4.5 要重视并满足患者家属的心理要求

对急诊患者家属出现的担扰、焦虑不安或对治疗、护理实施的不理解,护理人员均予以充分的理解和同情,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如实告诉其患者情况及准备采用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4.6 为急诊患者提供全程导诊

从急、危、重症患者进入急诊室,就由导诊员陪同做一系列的检查,确诊后送入相关的科室住院进行继续治疗。导诊工作既能为患者提供安全的保障,同时又能为患者缩短就诊的时间,为抢救生命赢得时间。从临床工作中,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整体护理工作在急诊急救中,更应重视及加强。

5 体会

急诊患者由于具有错综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病情变化快,其心理护理也不能固定于一个模式,应因人、因病、因时、因地进行辩证心理护理,争取一个“快”(救治速度)字,突出一个“精”(理论、技术)字,达到一个“良”(护理效果)字,才能更好地提高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毛雅迪.现代医学模式对发展整体护理的要求[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6(12):152-153

[2]苏敏.浅谈护患关系与系统化整体护理[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6(9):155-156

心理需求分析 篇8

一、受众心理需求与电视新闻编排的关系

电视新闻的直接作用对象是大众, 但由于互联网的崛起, 传统电视新闻的及时性受到严重影响。不仅如此, 随着日益激烈的竞争, 越来越的传统媒体 (包括报纸, 广播, 杂志等) 的加入, 电视新闻的市场正在逐步受到挤压。面对这样的外部环境, 只有积极拓展电视新闻的编排形式, 提高大众对电视新闻的接受度, 才可以促进电视新闻的发展。

电视新闻编排是以满足受众心理需求为目的, 只有积极拓宽受众面积, 迎合大众心理, 提高群众接受度, 才能出尽电视新闻的发展。在新闻编排中, 如何引起大众的兴趣, 如何吸引大众接受成为编排之中的重中之重。

二、大众对电视新闻的心理需求

与传统的报纸媒体不同的是, 电视媒体的及时性、广域性在新环境下起到尤为明显的优势。随着科技的发展, 电视新闻器材的更新, 知识经验的积累, 电视新闻的优势更加突出。在电视新闻受众心理也由原来单一的“知情”, 变更为跟人性化, 个性的话普众心理。一般来说大众对电视新闻的心理需求分为:好奇心理;受益心理;寻知心理;攀比心理等

作为大众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 对于陌生事物求知, 对于周遭的攀比成为电视新闻编排的最为普遍的受众心理。在新闻编排工作中只有仅仅抓住大众的心理需求, 才能吸引大众聚焦点, 提升电视新闻宽泛性。

以上所述均为普众心理需求, 对于特殊的群体、特定的工作以及特定的人群, 他们也是拥有特殊的心理需求。举个例子, 对于偏远地区的农村来说, 时事新闻、热点事件、环球时事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再为满足生存需求的前提下, 对于这些时事的了解, 对于时事的好奇, 对于时事的寻知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行为。相对于他们而言天气预报, 农职信息更有受益。

三、电视新闻编排的核心点

相对于传统的纸质新闻, 电视新闻通过文字, 视频, 语言更直白的凸显内容, 是对传统新闻的发展潮流。同样电视新闻的编排, 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 有着相对的进步。

传统的新闻编排是通过技巧把不同的素材进行组合, 来达到新闻“标的”。但随着科技的进步, 社会竞争的加剧, 原有的编排模式已不适应新事物的发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互联网新闻的开发, 已经对原有的电视新闻行业进行冲击。那新模式下电视新闻编排的核心有在什么地方呢?其实问题的关键点还是普通的受众心理需求。只有满足普众的受众心理需求, 才能完善电视新闻的编排, 才能促进电视新闻的发展。

四、在电视新闻编排工作中如何满足普众的受众心理需求

首先, 在编排的原则问题上既要突出素材的重点, 也要表达出素材的灵魂核心。很多时候, 新闻编排工作者, 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做这些工作。没有积极性, 更不要提灵魂思想。只有哪些新闻编排工作者自己“身受”调动, 才可以赋予这些素材以灵魂。只有真正用心的事情, 才可以感染普众, 才可以让普众接收。

其次, 在编排的布局上应发挥电视新闻的优势, 控制电视新闻整体节奏。电视新闻的直接互动性以及即视感要强于传统的报纸, 广播等媒体。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编排从业者要充分突出其优势, 以调控即视感强的节目内容为手段, 提高普众对电视新闻的认可度。

再次, 电视新闻的编排技巧的充分利用。随着互联网对电视新闻的冲击, 老的编排技巧更在被更新的技术所取代。好的电视新闻要满足两点一是在开头就抓住普众的心理需求, 二是在内容上紧抓普众的兴趣点。同样, 电视新闻编排工作中以首先满足之前两点为主点, 充分利用新的各类新技术, 已满足普众的各类受众心理需求。

最后, 作为电视新闻的主题, 尽量传播普众“美”概念。“美”是一种人们对事物愉悦感的认识。在电视新闻的编排中, “美”的传播是其决定性作用的。电视新闻是国家面对普众的一扇窗口, 如何普众更广泛, 更深刻的了解自己的国家, 始终是电视新闻从业者以及新闻编排工作者的重中之重。而“美”的传播, 不仅对普众增加民族自豪感, 民族凝聚力有帮助, 也向普众传达积极的, 乐观的行为方式。

五、结束语

电视新闻编排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科技的发展, 离不开行业自身的积累。但是有一点其核心点始终是普众的受众心理。只有不断深化自身经验, 不断创新才可以促进电视新闻编排的发展。同时, 电子互联网的发展, 各个社交网络的诞生正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 对于电视新闻来说, 其影响也越来越重。现今电视新闻只有紧紧抓住普众的受众心理需求, 才可以在高速发展的现今战友一席之地。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的编排向普众的倾斜, 以更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未来。面对互联网的冲击, 不应只是被动应对, 只有抓住自身优势才会有更大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电视新闻行业的不断更新, 新思维、新应用的逐渐展露, 电视新闻行业正不断引申变革。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网络平台的逐步完善, 电视新闻编排也迎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现有环境下对传统新闻编排工作进行创新, 以期望满足大众的需求成为重中之重。而作为直接体现, 受众心理需求与电视新闻皮编排之间的关联就成为值得探讨的关键。

关键词:受众心理,电视新闻,受众心理需求,新闻采编

参考文献

[1]张子让.当代新闻编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2]叶子.现代电视新闻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5.

心理需求分析 篇9

1 高职院校读者群划分

1.1 教师读者群—学者型读者

1.1.1 青年教师

青年教师精力旺盛、风华正茂、反应敏捷、热情奔放、充满青春活力。易与人交朋友, 来过图书馆二三次就与图书馆员打成一片。他们既要参加教学活动, 又要从事科研工作, 是教师队伍中的新生力量。所以他们时间安排较为紧凑, 到图书馆的目的就是为解决教学或科研中遇到的问题, 查找相关文献信息来解惑释疑。阅读目的比较明确, 而且要求准、快、全、新。因此他们需求图书馆文献资源必然是尽可能齐全, 最好是国内外最新最前沿的相关资料。

1.1.2 中年教师

中年教师年富力强, 精力充沛。他们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 很多是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他们肩负着承上启下的光荣任务, 对于本专业有关的书刊信息资料需求专、深、系统、新颖。他们担负着较为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总感到时间紧, 在获取信息资料过程中有一种紧迫感, 他们很少与人闲聊, 到图书馆的目的性很强, 来去匆匆。他们需求资料来源可靠、准确、有科学依据。

1.1.3 老年教师

老教师知识渊博、经验丰富。他们多年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 大都在某一学科领域有一定的建树和成就。他们凭借自身的优势, 进行某一项目的研究或著书立说, 对文献资料信息的渴求很高, 但由于年岁的原因总感到时间不够用, 急于以最高的效率完成自己的计划。以早日见到成果为夙愿。这些老教师的一大特点就是科研能力强, 求知欲望高, 对每个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并且乐于施教, 有一种“活到老, 学到老”的精神。但他们饱经沧桑, 身体略差, 行动缓慢。记忆力减退。有一种“夕阳无限好”, 但却“只是近黄昏”的感觉。他们阅读倾向选读一些适合个人兴趣的书籍、杂志充实业余文化生活。

1.2 学生读者群--实用型读者

大学生一般年龄在2 0岁上下, 他们的世界观正在形成, 个性进一步发展。他们求知心切、好奇心强;肯学习、爱用脑, 正处于知识积累期, 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但不同层次的学生读者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不同的资料信息需求。

1.2.1 大一学生

大一学生刚告别紧张繁重的中学生活, 迈入大学校门, 正出于兴奋阶段, 对图书馆丰富的馆藏充满了好奇和浓厚的兴趣, 借阅动机主要以扩大视野和消遣娱乐为主, 在借阅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加之阅读, 最突出的是科幻类和现代小说。在选择能力和知识结构认知上非常有限显得随意和盲目, 不知所措。到电子阅览室也只是为了上网聊天、看视频、打游戏。

1.2.2 大二学生

他们已适应了大学生活, 随着学习内容不断的加深, 专业方向日渐的明确, 其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求知欲与日俱增。并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有了一定的知识面, 不再满足于课本知识。在图书馆急切的渴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希望学习跨领域、跨专业的知识, 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他们的阅读倾向明显, 学习任务明确, 特别是各种考级的专业书籍需求量大。对书刊信息质量的要求有一定的专、深度, 同时具备了一定的检索能力, 对文献信息资料有一定的了解, 对图书馆图书资料的选择不是盲目的, 而是自觉、理智的。我们工作人员应该做好导读工作, 培养他们利用好图书馆的能力和兴趣。

1.2.3 大三学生

毕业班学生, 他们已具有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他们除了准备毕业论文。还为即将进入社会工作做好心理准备。除查找老师指定的参考书之外, 涉猎数量较多、范围较广、对本专业内容较深的书刊和指导就业方面的书籍需求量较大。

1.2.4 初中学生

在高职院校读者中, 学生的主要来源有高中毕业生也有部分初中毕业生, 文化程度不同。那些初中毕业的学生, 成绩优异的进入高中, 希望将来能考上重点大学, 谋求好的职业。进入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 学习状况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学习态度不端、目的不明、成绩落后;自控能力差、身心适应能力差、对外界事物畏惧, 且自尊心较强、对事物比较敏感。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他们到图书馆又想借助一些文献信息资料来充实自己, 弥补一些不足。

通过对读者利用图书馆心理倾向的分析, 更全面地了解高校读者的需求心理, 以便更有针对性地为读者提供高质量服务, 并为图书馆的图书采购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提高服务质量已成为图书馆服务的一个发展趋势。根据不同读者需求建立个性化信息服务机制, 把无序信息变成有序信息, 以便于不同类别的读者充分发挥图书文献息资料的作用, 提高其利用率。

2 高职院校读者群心理特点

2.1 求快心理

求“快”, 指读者普遍存在对文献信息的及时需求心理, 即要有时效性。他们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满意地读到所需的书刊资料, 才是读者心理的共性, 也是他们学习心理和检索心理的集中表现。这部分读者, 时间观念极强, 他们倾向于选择手续简便, 借阅效率高, 希望以最快速度, 最有效方法获取自己急需的新知识、新信息。

2.2 求全心理

2.2.1 求文献信息全

读者总是希望图书馆的藏书包罗万象, 应有尽有。特别希望图书馆尽可能完整地收藏他们所从事的或感兴趣的学科领域内的各种文献。具有这种心理的读者都是些高层次的读者群体, 他们求知欲强, 好奇心重, 机敏灵活, 思维新颖, 接受新生事物快, 善于广学博采各家之长。阅读需求量大, 使用文献具有全面性、系统性、计划性和阶段性。

2.2.2 求服务设施全

高校图书馆的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的齐全和设备的好坏, 也是直接影响读者在阅读需求的重要因素。他们需要在网上查找大量的信息, 如果计算机不足, 机器性能不好, 上网速度慢, 都会影响他们对文献信息的需求。高校读者的文献资料的复印量大, 如果复印机复制的不清楚, 就会使读者感到不满。另外, 打印机效果不好, 空调效果差, 阅览座位不够, 都会影响读者的心理与情绪。图书馆要想方设法, 尽可能保证各种设施设备状态良好、运行正常、数量充实, 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求全心理。

2.2.3 求新心理

求“新”是指文献资料信息的内容新颖, 最能反映现阶段的科学及文化的最前沿最高水平。有的读者为随时掌握国内外本学科发展的新动态, 希望能在图书馆及时借阅该领域的新书, 新刊, 掌握新信息。

2.2.4 求方便心理

人们在解决问题时, 一般不追求最优的解决方案, 只求找到一个比较便捷的途径。在读者身上, 表现为在利用文献信息时总是倾向选择距离较近, 手续简便, 容易获取的资料来源, 这是读者的一般心理。

2.2.5 求舒适的阅读环境心理

图书馆的环境对读者心理状态有着重要影响, 图书馆应从内部设计上追求健康、环保。为读者营造朴素、简洁、美观、舒适的学习和研究环境。如:在馆内走廊、楼梯拐角处放点盆景、花草或一些艺术品挂在墙上, 在这充满绿色的环境中显得宁静幽雅。使读者时刻保持清醒头脑, 调节和消除视觉疲劳。读者能以美的享受来促进身心健康和对信息的收集, 这可大大提高了馆藏文献资源使用率。根据读者心理需求, 图书馆可拓展服务项目, 满足读者的休闲娱乐, 如展览厅、讲演厅、活动室、影视室、咖啡厅、舞厅等多种现代化设施, 这种服务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的内容, 强化了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总之, 在科技发展瞬息万变、生活节奏与压力日渐增强的今天, 读者的需求必然会越来越新。只有不断研究读者, 把握住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读者群的划分, 了解了他们的阅读倾向;对他们的阅读心理和阅读需求进行了探讨, 以便更好的为读者服务。

关键词:读者群,读者心理,高职院校图书馆

参考文献

[1]王细荣.图书馆焦虑及其研究述评[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6 (3) 6~12

[2]吴汉华.图书馆焦虑中馆员障碍的调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 2007 (8) :80.82

[3]刘峙.浅析图书馆读者的焦虑情绪[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7 (4) :54~56

[4]吴汉华.公共图书馆焦虑的调查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 2007 (5) :50~55

心理需求分析 篇10

作为传统戏剧,童子戏于2007年列入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童子戏受到更多的关注,学者和爱好者们也对童子戏展开了深入研究。但就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童子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发展、傩祭仪式、唱腔音乐等方面,从文本角度进行研究尚待开发。童子戏的文本, 历来依靠同门师承、口传心授,即使有传世者,也多为手抄本。1995年,南通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和南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出版了由童子艺人杨问春、施汉如收集整理的童子戏文本《十三部半巫书》,最大程度地保存了童子说唱的内容,为童子戏研究做出了贡献。

《十三部半巫书》,俗称童子书,是童子说唱神仙事迹、 宣教劝化的书目,主要有《闹荒》(半部)、《袁樵摆渡》、《卖卦斩龙》、《陈子春》、《唐僧取经》、《刘全进瓜》、《收瘟斩岳》、 《九郎替父》、《九郎借马闹东海》、《九郎借鞍》、《九郎借鞭》、 《请星迷路》、《阳元请神》、《五郎游地府》。其中写梦11处, 推演了剧情的发展。梦境可谓“热闹”纷呈。

(一)梦引作戏,以梦“入”戏

运用梦的手法来推进戏的故事发展,将梦境引入戏,只是借助梦境的植入来实现灵魂的出游、来交代前尘往事或为故事的发展指明方向。

前半部《闹荒》中“唐王天子龙床睡,真魂出窍登天门, 五爪金龙云来驾,月宫早到面前存”1,唐太宗李世民梦游月宫,“唐王站在蟾宫里,痴心妄想看佳人”2,调戏仙女, 天谴灾祸,“只因唐王游月宫,调戏仙女惹祸根”3,旱灾连年, 赤地千里,民不聊生。通过这个梦境,引入后面的故事,是整部戏剧情节的重要推手,也对塑造唐王的人物形象及主体表达起到很大的作用。

《唐僧取经》中,观音托梦小僧人,“取得真经回东土, 将功折罪转天门”,领旨前往西天取经,借助于梦,衔接剧情, 故事顺理成章地发展下去。

戏中的梦境都是清楚明白的,并不如生理学意义上的梦那般跳跃、混沌、无逻辑性和不连贯,只是借用了梦的外壳装入了想要表达的内容。梦境贯穿整部戏剧的始终,梦在情节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二)梦乃魂行,以梦“演”戏

在古人看来,“梦”并非是虚妄的片段而是一种真实的知觉,是灵魂活动的一种方式。《卖卦斩龙》中,唐王接受了老龙的贿赂,与魏征下棋,不让魏征前去斩龙王,“早晨下了茶时候,茶时下了午辰光,巧巧下了午时正,……魏征表面在下棋,魂飞魄散无主张,……魏征低头拾棋子,乘势伏案进梦乡,……魏征虽然没有醒,谁想魂魄走外邦”,魏征在梦中魂魄急赴龙宫,剑斩龙王,其身体犹在唐王身边, 从而也引发后面的龙王状告唐王的剧情。

(三)梦显征兆,以梦“预”戏

早在商周时代就有了关于梦卜的记载,梦在民俗中一直存有某种预兆,昭示吉凶和未来的走向。《陈子春》中,“梦见衙门东山倒,断了中间梁一根,又见一对鸳鸯鸟,留雌去雄好孤凄,老鼠跳在油瓶内,又有花猫把住瓶,若有老鼠有性命,抓住花猫打破瓶。奴家又梦牙齿落”,梦预示后面陈子春将遇强盗刘洪,妻离己丧,官位被窃,推动剧情的跌宕起伏。

百姓生活是童子戏创作的丰富源泉,在《十三部半巫书》 中处处皆是各种物质的、心意的、行为的民俗生活事项,传递出南通地区的民俗传统,弥漫着本地域的乡土民情。童子戏是百姓的舞台,走向乡村,走进生活,把贴近百姓的心理作为戏剧创作的出发点,处处或隐或显地受到百姓“野性思维”的影响。

“野性思维”最早由列维- 斯特劳斯(Levi-Strauss) 明确提出,他认为思维方式可分为“野性的”和“文明的” 两大类,无高低之分,无好坏的价值之分。野性思维,属于未开发的、未驯化的原始思维,蕴藏于人的生活,关涉人的生活,无需习得或训练,以最淳朴的原始形式存在,是人的固有天性,受自由的意识活动支配。古人谓“梦者,象也”, 就是说“梦者,想象也”,梦的活动及其变化过程,都是由人的意识想象构成,同人类的原始思维即野性思维极其相似,因为原始思维与梦象活动一样,不受逻辑规律的支配, 都是以意象拼接推移变化,都以意象活动表达意念和思想。 佛洛伊德指出,梦采用一种原始的表现方法,把隐意变成显象。梦的活动采用时空知觉的浓缩、无隔、跳跃等特征表达, 与人的野性思维表达是一致的。

《十三部半巫书》中的梦境荒诞迷离、莫可名状,把一切外在的感觉经验化为内在心理事件,“在梦中收拾一场怪诞”,心游万里,思维跳跃,发乎想象,用形象表达思想,这无疑受到一种野性状态的思维方式进行的潜在支配。童子戏,作为地方戏种,剧作者及观众基本来自于农村,文化程度较低,较多原始思维,梦的表现形式符合他们的创作思维, 也获得百姓观众的认同和欢迎。

童子戏的创作者和接受者来自于一个群体,他们的文化背景相似,思维方式相似,创作者了解接受者的心理需求, 写对方所想,演对方所思,深入观众的内心,才使得童子戏这个地方剧种在南通地区得以繁衍发展。

在原始的“野性思维”的支配下,童子戏用梦来说戏, 用梦来演戏,充分显现百姓最原始的本真心理,充满乡土淳朴的民俗心理需求在童子戏中得以体现,童子们的表演迎着乡村百姓的呼唤,使百姓获得最淳朴的精神满足。

虽然在中国古代并没有科学的心理学分析方法,但在民间,人们很早就形成了将梦与人的心理相勾连的思维范式。 明代庄元臣《叔苴于》载:“思淫梦感,思归梦家,思荣梦贵,思财梦获,思食梦尝,此心能造梦之验也。”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心理与梦境紧密相连,童子戏顺应这种民俗心理,将民间“心中所想”在“梦中相寻”的梦境表现出来。

(一)梦境的传奇色彩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

童子戏与巫术有密切关系,属于傩戏,既要娱神,也要娱人,是一种贴近普通百姓的民间戏曲,娱乐功能是童子戏获得观众喜爱的重要原因。童子戏重视戏剧的浓厚传奇色彩,从表演形式到内容都充满迷离奇幻。在数千名的梦文化影响下,普通老百姓对梦境有一种特殊情结,他们认为在梦境中,可以拥有超乎自然的能力,可以忽而天上,忽而人间, 又忽而地府,这些在平常生活中不可能出现、也难以置信的情节,在梦中都可以出现。

这种梦幻的、离奇的情节,使情节离奇曲折,扣人心弦, 也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最终达到娱人的目的。猎奇心理, 属于人的原始野性心理,对自己不知晓、不熟悉或比较奇异事物表现出好奇感。民众的猎奇心理,比较普遍,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心理,本质上也是一种猎奇心理。童子戏的梦境,为观众所陌生未见,在乡风淳朴的南通农村,他们对上天入地的神幻梦境充满了好奇。

如《闹荒》中唐王做春梦,梦入仙境“蟾宫景致胜凡尘”, 仙女“眉如初月眼似星,秋波回扫摄人魂”,描绘出最美事物的想象,符合百姓对绝佳仙境的心里憧憬,也透射出百姓对绝色仙女的性别向往。再如《卖卦斩龙》中魏征打瞌睡, 梦游斩龙,没有带刀和剑,拔根端午节的菖蒲当宝剑,驾起云雾赶赴龙宫,举剑斩龙,这种逆转性的梦境让剧情跌宕, 为百姓所喜闻乐见。这些传奇色彩浓郁的梦境,极大满足了观众的好奇之心,使得童子戏成为南通百姓向往的“流行音乐”,是他们农暇时的精神享受。

(二)梦境的鬼魂神灵迎合观众的迷信心理

鬼神观念在上古初民的意识中就已经萌生,人体内有一种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的异质,称之为灵魂。灵魂出窍,可以遨游人间之外的天界与地府,天地人三界,三界内存有鬼神。童子戏请三界之神,为百姓消灾祈福、驱鬼治病,为乡民“做会”,如“消灾会”、“催生会”、“青苗会”、“猪栏会”、 “牛栏会”、“羊栏会”、“换土会”等。

在淳朴未开化的“野蛮”状态下,乡民们在天灾人祸面前无能为力,对生命个体或群体有支配力量的鬼魂神灵充满畏惧和信崇,求神拜佛,祈求得以护佑。童子是神与人的沟通者,童子戏是充满迷信色彩的巫戏,以唐王还愿为目的, 请神跑三界,是百姓迷信心理的彻底展现,既娱乐了百姓, 也迎合了百姓,让百姓更为坚信鬼神的存在,因此童子戏中呈现灵魂出游、神灵托梦等热闹梦境,现实即梦,梦即现实, 浑然入迷。

如《魏九郎替父请神》、《唐僧取经》中,观音菩萨腾云驾雾,托梦皇娘,托梦江流小和尚,皆因当初“唐王魂魄游地府,奈何桥上许三愿”,《十三部半巫书》处处可见鬼魂神灵的身影,各方神圣轮流登场,弥漫着浓郁的迷信色彩。这种迷信观念沉淀在民俗心理结构中,成为民俗心理中比较稳定且具有传承性的部分,在老百姓的思想中深层埋烙。

(三)梦境的占卜方式顺应观众的习俗心理

从古至今,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诸多关于梦的民俗,如占梦、祈梦、圆梦、解梦等。占梦活动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渗透于日常事象中,成为人们生活体验的一部分。占梦具有一种特殊的神秘感。

这种对梦的功能性认识,积淀为民俗心理中一个相对稳定的部分。占梦习俗就是这种普泛性的民俗心理在日常生活中的投射,成为一种习俗心理定势。童子戏作为最接地气的艺术,“写梦”既反映民俗生活,也符合民俗心理,以梦入戏, 占梦解梦,这是民众的原始思维在戏剧中的表现,顺应民俗需要。

如《陈子春—唐僧出世》中,殷凤英“梦见衙门东山倒, 断了中间梁一根,又见一对鸳鸯鸟,留雌去雄两离分,一只雄鸟遭枪打,留下雄来好孤凄……奴家有梦牙齿落,骨肉夫妻两离分”,通过占梦,告诉陈子春在船上有可能出现的凶兆,但是陈子春未听信于梦,结果被强人刘洪抢妻劫官,自己命丧大海。再如小江流,梦见“袈裟破了无人补,破了僧鞋无人缝”,催促他踏上寻母之路。梦境,或喜,或愁,或忧,将梦境的虚幻带入现实生活,影响心理走向。占梦情结, 在民俗中非常普遍,从古到今,一直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和思维。童子戏以这种人们乐见的占梦形式,将剧情自然推进, 贴近民俗心理需求。

戏剧传播的过程很大程度上也是民俗传播的过程。戏剧并非庙堂艺术,其诞生之始就和民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民间习俗以及民间心理自然而然影响戏剧创作与表演。童子戏的文本在传承过程中由民间艺人的搬演,面向民间大众进行演出,所表演的也是民间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这些表演是顺应民俗心理的,这样才会在民间有如此蓬勃的生命力。

摘要:南通童子戏作为一种民间文艺形式,它的蓬勃生命力在于其满足了百姓的民俗心理需求。通过对童子戏唱本《十三部半巫书》“热闹纷呈”的梦境分析,探讨童子戏运用梦戏迎合百姓的原始“野性”心理,解剖民间百姓的猎奇、迷信及习俗心理需求在童子戏中的体现。

激活心理需求,拓展消费市场 篇11

这本书是写给经营者看的。激活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并努力满足这种需求,是经营成功的基础。激活心理需求,就是激活市场,激活财富。

这本书是写给每位消费者看的。读懂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可以让我们的消费更理性、更从容;掌握消费心理规律,可以让我们愉快地面对消费,即使有不愉快的体验,我们也能理解其中的心理学缘由,从而更好地化解。

“消费”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健康状况,对于一贯崇尚“节约”的中国人来说,这也是一个棘手的新课题。

每天,我们大家都在用手中的货币进行投票,这项投票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决定着品牌的成长,决定着国家经济的繁荣昌盛,这项投票就是消费。我们处于一个消费时代,我们的消费行为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健康狀况。

我们知道,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在不断调整经济结构,拉动内需,希望消费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到40%,而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

中国人自古以来崇尚节约,喜欢储蓄,要想让中国人积极地消费,是一个十分棘手的课题。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大家虽然过上了好日子,但由于富裕起来的时间还不长,对未来还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因此大家仍然愿意储蓄,不喜欢消费。

我们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高的发展中国家,但是,我们的居民存款却排名全世界第一,我们的外汇储备排名全世界第一,大量的钱放在银行里,不能流动起来,没有拿去消费,拉动不了经济增长。

中国人的消费心理处于一个转型的关键节点,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很容易失去心理平衡。

中国的经济正在转型,新的变化不断冲击着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中国人的消费心理同样处于一个转型的关键节点。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许多消费者的心理失去了平衡。

在消费心理转型的过程中,中国人传统的面子消费有了新的发挥空间。为了面子一掷千金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人情消费的负担越来越重,在中西部的某些农村地区,人情消费支出甚至占农民收入的50%以上,由于人情消费负担太重,有些地方竟然出现送礼“打白条”的现象。

在消费心理转型的过程中,中国人对土地的依恋在住房消费中集体爆发。每个人都希望在城市里拥有自己的房产,投资者、投机者乘机进来搅局,导致房地产市场偏离正常的轨道,房价疯长,消费者怨声载道。

在消费心理转型的过程中,中国人好攀比的心理被进一步放大。炫耀性消费随处可见,为了体现自己的身份,有钱人把大量的钱花在奢侈品消费上,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大国。与此同时,许多收入不高的消费者却在为大蒜价格的上涨发愁。“邻居的消费水平决定你的幸福感”,在消费差距被拉大的时候,消费者越来越难以找到心理平衡的支点。

尽管我们的住房更加宽敞,我们的一日三餐更加丰盛,衣着更加华丽,但是我们的消费满意度却在降低,我们似乎还有太多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消费离不开物质,而仅仅是物质刺激却满足不了我们的需求。我们的心是一个巨大的空洞,永远都填不满,像电影《加勒比海盗》中那群被诅咒的海盗,尽管每天享用美食,但永生永世只有饥饿。

心理失去平衡的消费者,很容易盲目消费,消费满意度也因此降低,而这种内心的不满意往往会迁移到各种商品上,变成对商品生产企业的抱怨,这对企业的发展、国家经济的繁荣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激活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并且妥善地满足这些心理需求,是引导消费者愉快消费的关键。

要想解决中国人消费不积极、消费心理不平衡的问题,就应该把目光聚焦到消费心理学,聚焦到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心理学是一门奢侈的学问,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之后,才会去关注心理学。

今天,我们的生活普遍好起来,任何一次消费都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我们不能仅仅用经济学思维考虑消费中面临的问题,我们需要把目光聚焦到消费心理学,通过研究消费心理学规律,充分理解消费者。

需求是消费的动力,人之所以要消费,是因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这种需求的缺失,不仅仅是饥饿、口渴、寒冷等生理上的不适,还包括心理上的失衡。消费的过程,是不断满足需求的过程,更是原有的心理平衡被打破,建立新平衡的过程。

需求是消费的动力,但是,有些需求,特别是心理需求,我们自己往往意识不到,要想让大家消费,就要激活消费者的需求。各行各业的经营者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并且通过广告创意,宣传新产品带来的美好生活等,就是为了不断激活消费者的需求。

在物质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的情况下,激活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显得更加重要。生理的需求是有限的,而心理需求的空间可以无限拓展。因此,激活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并且最大程度地、妥善地满足这些心理需求,是引导消费者愉快消费的关键。

实际上,即使是本能的生理需求,也不能离开心理需求单独存在。我们吃饭穿衣绝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温饱,还需要吃得尊严,穿得体面,古人说“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消费者心理需求的空间可以无限拓展,鞭策着经营者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同时也激励着广大消费者不断努力奋斗,实现需求目标,并在这个消费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从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影响着消费行为的各个环节,本书围绕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根据消费者心理活动的整个过程来考虑篇章结构,共分为以下六章:

第一章,心理需求的空间。需求是消费的起点,我们之所以要买东西,是为了满足心理需求,维持心理平衡。这一章将介绍消费需求、消费动机与消费目标等内容。

第二章,消费信息的认知。消费信息不仅是满足需求的指南,也是刺激消费需求的关键因素。消费者会主动寻找消费信息,经营者也会想方设法地向消费者提供广告信息,那么消费者是怎样获取消费信息的?这一章将介绍这方面的内容。

第三章,微妙的消费态度。态度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消费态度直接决定消费行为。消费态度的形成与变化,会兼顾各种复杂的心理需求。许多微妙的心理因素会影响消费态度的改变,这一章将介绍态度改变的心理机制、心理过程等内容。

第四章,充满变数的购买决策。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充满变数,在购买决策的关键时刻,许多临时性的心理需求会被突然激活,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这一章将展示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分析消费者的满意度。

第五章,敏感的价格心理。价格是消费中最敏感的因素,消费者对价格的反应往往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尽管每个消费者心中都有一个本“帐”,但消费者真正在意的,不是价格的“经济账”,而是价格的“心理帐”。这一章将介绍消费者对价格的心理反应,分析影响价格敏感的因素。

第六章,消费者的尊严。消费尊严比消费本身更重要,在多数情况下,满足普通的生理需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满足高级的心理需求,消费者更希望在消费中赢得社会尊重,保全面子,完善自我。这一章将介绍消费者的自我概念、面子消费等内容。

这本书是理论和实践碰撞的产物。

这本书具有理论意义。消费心理学不仅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市场营销学、广告传播学重点关注的课题。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是理解消费者心理活动的关键,相关学科的研究工作者,对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正好可以为这一领域提供理论参考。

这本书具有实用价值。消费是这个时代的热点,这本书可以帮助各行各业的经营者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让经营者懂得如何激活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把经营工作做得更好。同时,这本书可以帮助每一个消费者,更充分地了解自己,让消费过程变得轻松愉快。

这本书,原本就是理论和实践碰撞的产物。2000年,我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博士毕业后,到中央电视台从事广告经营工作。这十余年来,亲历了许多品牌企业借助媒体传播平台征服消费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消费心理学被广泛运用到经营实践中。一线的经营工作,为我积累了大量的参考素材,不断丰富着我关于消费心理学的思考。

心理需求分析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在本院接受肝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85例, 其中男59例, 女26例;年龄33~67岁, 中位年龄53岁;原发性肝癌患者58例, 肝转移癌27例, 68.4%的病人接受过高中及以上的文化教育, 大部分是在职人员 (77.0%) 。63.9%的病人病程在6个月以内。取样标准: (1) 确诊为肝癌, 并知道自己的诊断; (2) 入院后至介入治疗结束后; (3) 能用中文交流; (4) 同意参加本调查。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心理需求随访问卷, 问卷分为3部分: (1) 临床资料部分, 包括性别、年龄、入院方式、文化程度等; (2) 心理反应的特点调查, 包括对肝动脉介入治疗的态度, 介入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的心理感受, 心理感受以患者对介入手术前后的主观感受项目自评为主, 在调查表所列出的自评项目上做“是”或“否”的应答; (3) 为心理需求调查, 包括对护士关怀照护需求的调查、心理社会支持和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输入SPSS15.0统计软件, 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对介入治疗前后的心理体验

介入治疗前患者的主观心理体验依次为紧张焦虑 (57.40%) 、恐惧 (32.55%) 、平静 (21.67%) 、兴奋 (9.78%) 。介入治疗中有31.78%的患者对手术室的医务人员和相对隔离环境感到陌生。介入治疗后96.15%的患者认为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对手术效果满意。介入治疗后的心理反应有: (1) 介入治疗后患者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35.1%的患者介入治疗后有如恶心、呕吐、发热、腹痛、腰酸及术后转氨酶升高等反应, 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压力; (2) 长期治疗需大笔医疗费用;治疗期间对家庭及单位造成的劳务和经济负担;体力虚弱造成对他人的依赖;因疾病引起生活或工作的变化以及对疼痛的恐惧等都会使患者经历复杂的焦虑和恐惧心理; (3) 68.15%的患者更加珍惜生命并愿意纠正不良习惯, 24.63%的担心疾病的治疗效果、害怕治疗的并发症; (4) 15.63%的患者对医师操作技术的担忧。

2.2 患者对健康教育心理需求

有82.9%~92.7%的患者有得到健康教育的需求, 肝癌介入患者尤其希望得到介入前准备、介入中配合、介入后护理的习惯知识。肝癌介入治疗病人的前10位需要项目见表1。

2.3 患者对心理社会支持需求

有88.0%~94.1%的患者需要心理社会支持, 他们需要医护人员、家人和朋友的支持, 见表2。

例 (%)

3 护理干预

3.1 肝癌介入患者入院时心理行为干预

患者刚入院时, 护士首先应予以热情接待, 帮助其尽快熟悉病区环境, 适应环境及角色的转换, 通过交谈评估患者的身心状况、性格特点、生活习惯、社会经济情况及对疾病的了解情况, 制定系统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依从性差或重度焦虑甚至恐惧的患者列为重点干预对象。

3.2 肝癌介入患者介入治疗前心理行为干预

肝癌是严重威胁病人生命的疾病, 病人对介入治疗效果、对疾病发展存在恐惧不安心理。护士应加强术前宣教, 增加病人对环境和治疗方面的安全感[2], 让患者了解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配合方法: (1)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肝癌介入治疗的方法、目的、意义和讲解肿瘤的相关知识, 同时让患者了解病情及治疗措施。还可让疗效好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使患者以乐观自信的心理接受治疗。 (2) 说明术前准备的内容及必要性。 (3) 介绍手术室的环境、手术仪器的安全可靠性及参与治疗的医务人员操作技能。 (4) 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认知方法及教会一定的行为训练程式。 (5) 对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予以充分的说明, 如发热、疼痛、恶心、恶吐, 以使患者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提高对不良反应的应对能力。

3.3 肝癌介入患者介入治疗中心理行为干预

对患者予进一步的解释、安慰、鼓励, 以增强患者的自信心, 提高耐受力。术中造影、化疗药物灌注及栓塞等主要环节, 依病人个性特点, 因人施以言语、态度、行为的不同积极性暗示治疗, 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手术实施[2]。采取松弛想象方法, 即在全身放松和舒适的同时, 利用指导语暗示或使患者自己展开想象。除了想象局部肢体放松的同时体验肢体发沉、发热外, 还可进行快乐景象的想象指导, 放松心情、使心跳规则、呼吸平稳, 肌肉、关节、韧带放松, 有利于股动脉穿刺。同时让技术娴熟的护理人员, 沟通能力好的护理人员进行操作, 以减轻病人的紧张感。

3.4 肝癌介入患者介入治疗后心理行为干预

术毕病人往往因手术成功产生松懈心理, 因此, 重视常规护理同时需加强心理护理。 (1) 向病人强调术后严格卧24h、穿刺患肢制动6~8h并保持伸直的必要性, 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疼痛、发热等反应[3], 使其对此有恰当的心理准备。加强生命体征、穿刺点、穿刺侧肢体的循环观察, 告知预防感染及肝功能保护的方法。经常巡视患者, 并及时疏导病人的不良情绪, 争取家属的积极配合。尽量避免病人激动、烦躁, 增强其康复信心。 (2) 再次告知有关注意事项及重要性。 (3) 采取有效措施 (药物预防、饮食指导、对症处理、认知干预、心理行为干预等) 减轻术后心理生理反应, 防止并发症。

3.5 肝癌介入患者介入治疗康复期的心理干预

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 交待复查时间、体力活动情况、指导合理饮食, 帮助病人将心理控制感倾向内控, 以增加正性情感水平[4]。使病人充分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影响, 能主动接受并运用宣泄、放松、换位思考等心理调节方法, 应对不良刺激, 维护心理健康, 巩固治疗效果。指导患者树立心理和躯体全面康复的观念尽快使自己适应社会, 重返工作岗位。

3.6 提供并帮助病人寻求多方面支持, 满足病人爱与归属的需要。

调查结果显示, 病人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病人被确诊为肝癌并将接受介入治疗, 思想上顾虑较多, 压力较大, 容易产生消极、悲观心理, 感情上比较脆弱。护士是病人照顾的主要提供者, 应主动关心、安慰病人, 帮助病人认识疾病, 接受事实, 介绍成功病例, 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家庭具有影响和调节动力, 家庭成员的理解和支持可以增强癌症病人抗病能力, 护士应了解病人家庭情况, 鼓励和指导家庭成员与病人的沟通和交流, 同时避免家人的特别关心对病人造成的紧张和不安。此外, 护士帮助病人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 如病人的亲友、同事来共同关心和帮助病人, 并帮患者寻求经济支持。

参考文献

[1]常旭.原发性肝癌的治疗.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1.

[2]夏文艳.晚期肺癌肺动脉介入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 2002, 48 (10) :740.

[3]张小乔.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操作.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175.

上一篇:科学歌唱方法下一篇:无线移动接入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