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心理个案分析

2024-07-09

大班心理个案分析(共8篇)

大班心理个案分析 篇1

2015-2016第二学期大五班幼儿心理健康

案例

清新区太和镇美林幼儿园

幼儿情况简介:

姓名:谢非凡 年龄:5岁

性别:男

班级:大五班 记录人:成惠珍

我们班的非凡,他是个“坐不住的孩子”,有时他会“骚扰”周围的小朋友而打断教师正在进行的活动;对于教师布臵的任务,他常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他想参与同伴的活动,却因为不适宜的方式而被同伴拒绝。周围的小朋友实在驱逐不了他的情况下还会去告状。教师对于这个经常惹麻烦的孩子也伤脑筋,经常当众批评他,盛怒之下她勒令全班的孩子不要理睬他。但这种教育方法的效果并不好,时间一长,在其他孩子的眼中非凡成了一个调皮、只知道惹老师生气的坏孩子。

马上就要进行集体教学活动了,孩子们陆续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好,老师开始讲述今天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非凡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没在仔细听,他正用手撩旁边优璇的小辫子。优璇皱了皱眉,将自己的小椅子往旁边挪了挪,菲方想将可儿的椅子向自己这边拉近一点,于是两个孩子开始拉拉扯扯起来,发出了一些声音。老师向他们这边瞟了几眼,有点不高兴但没有说什么,这时优璇突然叫了起来:“老师,你看非凡。”老师终于大声地对非凡说:“非凡,你给我坐好,再不听话,就让你出去!”本来和语可僵持着的非凡被老师的呵斥镇住了,他怯怯地坐直了身体,瞪大眼睛看着老师,脸上流露出内疚的表情。可儿接着又说道:“他刚才使劲地拽我的椅子……”“好了,好了,不许说了,你们以后听好了,从今天开始谁都不许惹非凡,谁去惹他我就找谁,听见没有?”老师厉声说完这些话后严肃地看着全班的孩子。对于老师的命令,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听到了。”非凡使劲地绞着 自己的手指,有些难过的样子,但随着老师话题的转移,他又恢复了原貌,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东张西望,不知道在想什么。

分析:

一、教师教育方式产生的消极后果

首先,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又添新的问题。教师想通过孤立的方式迫使非凡 “改邪归正”,不再违反纪律,但是实际上这种教育方式非但没有解决原有的问题,反而对非凡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非凡在自己善意的行为受到同伴的误解并遭到拒绝之后产生了破坏性的行为

其次,教师在意识到自己教育方式不妥之后,想立即改变这种孤立教育方式带来的不良后果,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原因在于:

其一,年龄越小的孩子向师性越强,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大班孩子的道德认知还处于他律阶段,教师作为孩子眼中的权威,她的话尤其是命令性的语言对孩子的话就是判断事物的标准。教师经常当众批评非凡,甚至动员其他孩子“不要理非凡”的命令,很快被孩子接受并坚决地执行。

其二,给非凡同伴的坏印象部分是由于他自己调皮经常受批评造成的,教师孤立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即使是非凡善意的动机和行为也会被其他孩子误解并拒绝,面对同伴不分原因的排斥非凡显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挫折,在没有得到正确引导的情况下,他采取了消极的行为方式予以反击。这种情况造成的结果是一种恶性循环,非凡负面行为反应越多使其他孩子越加肯定了他是个捣乱的坏孩子,也会越加排斥他,同时强化他们从教师那里获得的对家非凡极态度。

最后,孤立的教育方式使被非凡迫陷入与同伴交往的困境(如场景三中反映的情形),教师没有利用集体力量中积极的因素,而是恰恰相反,她让其他孩子孤立,非凡不仅不帮助他反而不去理 睬他,教师的这种做法无形中在和非凡其他孩子之间竖起了一道屏障,而学前期幼儿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的社会认知、交往技能、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非凡始终被同伴这样孤立,将会失去更多的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这对非凡日后的发展是不利的;另外,良好的人际交往是日常生活的调节器,会让人心情舒畅地从事各种活动,与非凡同伴这种敌对的状态不改变的话也会干扰他正常的探索活动,降低他对外界环境的好奇心。

二、解决方式

1.教师首先要清楚的非凡特点

从非凡日常表现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调皮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新鲜事物好奇心比较强,自控能力比较弱,缺乏耐心的孩子,此外,他想和同伴交往却不知道该怎么样被同伴接纳。现在非凡在幼儿园里受到的约束比以前要多也要严格;另一方面,非凡转入大班后,比较明显的一点就是集体教学的时间加长,会提出一些相接近的要求,所有的这些对来非凡说,都要去适应。

2.帮助非凡建立与新环境相适宜的秩序感

(1)教师一方面要多关注非凡的举动,同时对于非凡不正确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并明确地告诉他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教师此时不适合说一些反话或是隐语,因为年幼的孩子有时并不清楚教师话中暗含的意思,所以对孩子要说大白话,尤其是对非凡来说,现在班级的要求要严,这样对他来说适应就更需要有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在同伴中给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鼓励他向班上的好孩子学习,实际上是把抽象的要求具体化。

(2)对于非凡时常因为好奇心而违反了纪律.一方面不妨告诉他,上课的时候要认真听,不可以做其他的事情;另一方面答应非凡,等老师上完课之后,可以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这个玩具,但是前提是他必须要认真听讲。在这里笔者想提及的是,玩 具是给孩子玩的,只是作为纯粹的装饰品就失去它对儿童的意义了。

(3)教师要有耐心,非凡的特点使得他适应新环境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对非凡违规要不厌其烦,反复提醒,不能因为急躁而时常出言不慎。

(4)对于孤立的教育方式已经产生的消极后果,即非凡在同伴中的不良形象,一方面教师要有勇气寻找合适的机会,当着全班孩子的面承认自己的错误,可以向孩子解释是自己太生气才会这么说,这样说是不对的,我们不应该不理睬明明,应该想办法帮助他才对。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减少明明在同伴中的一些负面影响,同时,让孩子学会去关心别人。

(5)教师要善于将集体力量用到积极的方面,可以鼓励孩子们帮助非凡取得进步,让大家一起监督,非凡在取得进步时为他鼓掌加油,在他犯错误时指出错误之处,并帮助他改正。让非凡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同伴的友爱,逐渐被新集体所同化。

大班心理个案分析 篇2

1.1 案例基本情况

张某, 女, 20岁, 某高校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 在家排名第一, 还有一个比自己小10岁的妹妹。她出生后便与奶奶同住, 父母到另外一个城市发展, 直到上高中后才接到父母身边。成长过程中没有感受到母爱, 虽然对父母一直言听计从, 百依百顺, 家人也一直引以为豪, 学习成绩优异, 但上高中时严重失眠, 至少到凌晨两点才能入睡, 有时整晚都无法入睡。高二开始想要轻生, 但是没采取进一步实施行动。到了大学后与班级同学相处不融洽, 平时只和男朋友在一起。不关注任何人, 任何事, 也不想再伪装自己, 感觉很累。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下滑严重, 濒临试读。情绪低落, 最后留下遗书, 欲割腕自杀, 后被同学发现后救下。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 张某有失眠症状, 并对任何人, 任何事不感兴趣, 这是抑郁的表现症状, 且家庭情感缺失, 存在人际关系处理困难问题, 即与周围环境、同学格格不入。根据国内外研究显示, 抑郁症状是引发大学生自杀的重要因素。

1.2 心理危机处理

辅导员接到消息后立刻向学院主管领导、学生工作处汇报, 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并启动学生安全稳定工作预案。同时, 对家长进行情况通报。

1.3 心理危机干预效果

在专业心理医生的辅导下、母爱的感化下及自身的努力下, 该生在学期末情况有所好转, 期末成绩都顺利通过, 经过一个寒假的调整, 本学期状态比较稳定。张某感受到母爱, 了解母亲不是不重视她, 只是不会表达。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充满信心。

2 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在本案例中, 由于处理得当、反映及时、避免了恶性事件的发生, 这得益于完善的预警机制及健全的安全稳定信息反馈网络, 同时也为今后开展心理教育工作提供宝贵经验。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2.1 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体系

2.1.1 加强学生安全稳定宣传教育工作

在学校党政的统一安排下, 团委和各院系积极配合, 齐抓共管, 努力提高政治素质和守法意识;通过班会、团活动、海报、讲座、网络宣传等多种载体, 安排专门时间, 组织学生学习上级有关指示精神和工作要求, 学习法律法规、各项制度及各种救护常识学习, 熟悉学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各项预案。

2.1.2 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充分发挥团组织、学生会和学生干部作用, 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认真组织好各类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 努力创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良好育人环境。要加强对本科生辅导员、研究生协理员的管理和培养, 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工作能力, 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2.1.3 加强学生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工作

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是将学生的心理危机扼杀在摇篮中, 可以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鼓励学生定期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接受辅导与咨询, 解决学生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困惑, 使得关口前移。

2.2 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体系

2.2.1 建立健全学生家庭信息档案

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因为很多特殊学情都是由于父母、家庭和成长问题引起的。每学年都要启动家庭信息排查, 内紧外松, 给每名同学的家长打电话, 可以以反馈学生近况的形式核对家庭信息, 完善突发事件联络系统。这项工作在特殊学情的处理过程中能发挥很大作用。

2.2.2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 记录学生的心理变化, 便于准确及时地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和现状, 为加强高校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提供了动态的监测手段。大学生心理档案应该包括生理因素 (基本信息、身体状况) , 成长因素 (早期经历、家庭气氛、父母关系、亲子关系、家庭管教方式、学习经历) , 心理因素 (心理素质、心理测试结果, 心理咨询记录、) , 社会因素 (职业规划、重大社会事件等) 。按照关注程度分类实施咨询治疗、监护阻控和支持帮扶等有效措施。

2.2.3 确定朋辈辅导员

寝室是特殊学情发现问题的第一现场, 朋辈辅导员和寝室同学与特殊学情学生朝夕相处, 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是关键。对所有寝室长、学生骨干进行培训, 确定寝室长为朋辈辅导员, 使其掌握一定的技能, 有危机意识, 对于突发事件进行预判及应急处理。

2.2.4 建立多层次、覆盖整个校园生活的安全稳定信息反馈网络

将工作触角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建立以寝室、班级、年级、学院、学校五级网络及时获得学生情况、信息, 协调学校有关部门及时妥善处理。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使防范重心下移, 将危机事件消灭在萌芽中。

2.3 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后干预体系

2.3.1 对当事人建立跟踪反馈及社会支持系统

事后继续监护, 避免当事人再次遇到危机或是危机反复, 建立以专业人员、辅导员、朋辈心理联络员、寝室同学、学生骨干为主体的跟踪反馈机制, 把握当事人的心理情况, 及时汇报, 防止心理危机反复甚至恶化。同时, 为当事人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也至关重要。一是家庭的支持, 家里人此事应当到学校陪读, 帮助其渡过难关;二是朋辈的支持, 同学们的关心、安抚, 及时掌握情况, 共同努力帮助其摆脱心理危机, 重新树立正确的三观, 找到生活、学习目标。

2.3.2 帮助与当事人有关的同学进行帮扶

很多见过恶性事件的同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造成心理危机, 要对其周围同学进行心理辅导与心绪疏通, 使其接受现实, 倾诉情绪, 尽快走出阴影。

摘要:高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心理问题日趋增多, 危机事件的发生也越来越多,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和危机事件处理已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点。本文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出发, 探讨如何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分析,高校

参考文献

[1]赵生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分析[J].文化与教育技术, 2010, (8) .[1]赵生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分析[J].文化与教育技术, 2010, (8) .

[2]廖深基, 张本钰“.思维度”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研究浅.高校辅导员学刊, 2009, (1) .[2]廖深基, 张本钰“.思维度”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研究浅.高校辅导员学刊, 2009, (1) .

[3]刘成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初步构想[J].贵州教育, 1999 (7) :38~39.[3]刘成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初步构想[J].贵州教育, 1999 (7) :38~39.

[4]聂振伟.正确认识和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档案建立工作[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 (3) :63~67.[4]聂振伟.正确认识和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档案建立工作[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 (3) :63~67.

学生偏激心理个案分析 篇3

学生刘某,10 岁,我班中的一名男生。看似比较懂事,内向,平常不容易被老师和同学发现和注意。四五年级时曾有几次因各种原因背着书包要回家,不想读书了。在未教他之前,我就对此人有了初步的了解,脾气大,容易做出格行为。本学期发生的两件事,让我对该生有了更深的认识,一次是将家长让他上交给老师的晚托班费“弄丢 ”了,死活不承认是自己用作它途了;另一次是因过生日,家长未买蛋糕而向任课老师发脾气。平常喜欢说谎,自然地将所有的错误与不对归结到他人身上,而自己却无错可改。

案例分析

我认为,学生刘某从心理成因来讲更多的是偏激心理在作祟。偏激是指人的意见、主张等过火,多存在于青少年中。性格和情绪上的偏激,是做人处世的一个不可小觑的缺陷。性格和情绪上的偏激是一种心理疾病。它的产生源于知识上的极端贫乏、见识上的孤陋寡闻、社交上的自我封闭意识、思维上的主观唯心主义等。

常见的偏激主要有3方面的特性:1.认识上的片面性:偏激的人以绝对的、片面的眼光看问题。总是带着有色眼镜,以偏概全,固执己见,钻牛角尖,对人家善意的规劝和平等商讨一概不听不理。偏激的人怨天尤人,牢骚太盛,成天抱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只问别人给他提供了什么,不问他为别人贡献了什么。偏激的人缺少朋友,人们交朋友喜欢“同声相应,意气相投”,都喜欢结交饱学而又谦和的人,老是以为自己比对方高明,开口就梗着脖子和人家抬杠,明明无理也要搅三分,试想,这样的人谁愿和他打交道?2.情绪上的冲动性:偏激在情绪上的表现是按照个人的好恶和一时的心血来潮去论人论事,缺乏理性的态度和客观的标准,易受他人的暗示和引诱。如果对某人产生了好感,就认为他一切都好,明明知道是错误、是缺点、也不愿意承认。3.行为上的莽撞性:偏激在行动上的表现是莽撞从事,不顾后果。产生偏激心理的原因主要是知识经验不足,辩证思维的发展尚不成熟,不善于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往往抓住一点就无限地夸大或缩小,自以为看到了事物的全部,极易出现以偏概全的失真判断,导致错误的结论。

学生刘某不管从认识,还是从情绪和行为上都与偏激心理的表现相符合,究其偏激心理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家庭因素。由于学生刘某是独子,他的父母常年在外经商,家中只有大伯平常比较关心他的生活,父母最多的是给孩子钱,以此来弥补所谓做父母的责任。缺少了家庭教育这一关键要素,缺少了亲人关爱的这一重要情感熏陶,导致学生孤单,生活无目的性,迷恋打游戏机,经常找各种借口向父母要钱。由于父母对他的关心较少,他就将自己的各种不足都归结到父母身上。随着心理迁移,在学校里,他就不管自己言行的对与错,自然地将这一切的错误都归咎到同学,甚至老师身上。缺失了家庭教育和亲人关爱是学生刘某偏激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个人因素。学生刘某对于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任何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好恶作为判断标准。由于自己的偏激,导致他的人际关系比较差,这一因素更让其在情绪上表现得更为冲动,以至于做出一些莽撞的行为。以偏概全,导致错误的结论和做法。

他人因素。由于学生刘某的偏激行为的表现,使其他学生对他退避三舍,同学们认为该生气量特别小,看到别人受表扬就揭短,看到别人挨批评就幸灾乐祸;没有朋友,不愿意和他们交往。所以学生刘某和同学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距离,孤单与无助促使他偏激心理的进一步发展。任课老师也对他的情况有所了解,所以不愿更多地“管”他,得不到老师的关爱,使其觉得自己更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促使他用更为偏激的行为来引起老师的注意。他人因素是其偏激心理形成不可忽视的因素。

辅导策略

1.拉近距离,实施关爱

由于学生刘某偏激的言行,使他与其他同学的心理距离较远,也经常受到歧视而自卑,最终表现出自傲和偏执甚至对立情绪,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和他真心交谈,告诉他你是父母的好孩子,你是老师的好学生,你是同学们的好同学,你是班级大集体中的一份子,只要你正确地对待他人他事,你就会受到同学的欢迎,老师和家长的信任、表扬。于是我经常鼓励他去关爱别人,关心集体,在多次表扬中,使他找回了自信,并得到了同学的认可和友爱。在他生日那天,我送了他一支圆珠笔,让他很感动,从而逐步地對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偏激心理得到了一定的矫正。

2.自我管理,塑造人格

制定目标,让学生刘某明确自控行为的主要目标,严格规范自已的行为。“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制定一个时间规划表,要求他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逐步磨砺自己的意志,让他意识到一味地原谅自己,迁就自己,只会在错误、缺陷、恶性的斜坡上越滑越远,最终不能自拔。实施批评和表扬有机结合的方式,规范其行为,引导其从偏激中走出来,塑造一个具有正常心理的人格。

3.师生努力,促使改变

与任课老师沟通,利用一切机会发现学生刘某的闪光点,对其不自制的行为以柔和的方式加以制约,减少了他与老师的冲突,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使他获得了一种宁静、平和、友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同学们以一种宽大为怀的心情去包容他的缺点,以一种沙里淘金的耐心去发现他的优点,和平相处,共同进步,促使改变。

4.沟通家长,健康成长

通过各种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希望为了孩子,多回家,多教育,多关心。平时要求注意创设与孩子沟通的情境,真心听孩子的倾诉,少用粗俗而又无效的打骂教育方式,通过换位思维及互相关爱等方式正面启发培养孩子真善美的道德情操。利用好家庭这一教育的主战场,作好孩子的榜样,努力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为开拓孩子的美好前程创设条件。

辅导效果

通过将近两个多月的辅导,学生刘某已经能和父母较好地进行心理交流;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较为和睦了;能够积极地参与一些活动;对老师有了信任感;平常因偏激心理而做出的过激行为几乎没有了。

个案思考

1.作为一名教师,要全方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在工作中要有爱心、细心、责任心。

2.教师要多学知识,除了学好课程的理论知识,做好教学实践工作之外,还要学好其他方面的知识,如心理健康知识,艺术常识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适合现代教学的老师。

3.现代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挑战性,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生活环境、心理素质各不相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复杂。

4.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如何做好老师,必须要做好和家长的沟通工作,充分发掘社会资源,利用学校主阵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心理等方面进行有效地教育,培养心智健康的学生。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市苏宁小学)

编辑∕高 伟

大班个别幼儿个案分析 篇4

培养目标:

1、上课有良好的倾听习惯。

2、自律。

观察记录:

时间:2013年11月19日地点:操场资料:散步

开学到此刻已经三个月了,小家伙们对教师也熟悉啦!可是,这个小家伙对教师似乎就是自来熟。教师对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地热情,这家伙也和教师慢慢亲近了,语言表达本事还行,和教师之间没有距离感,可是有些时候,教师与学生之间还是要有必须的规矩,可是。。。

饭后散步是一向都有的活动,为了能让孩子们尽快入睡,这也是一个十分健康的方式。可小家伙们可不这么认为(幼儿教育m.smtxjs.),他们把散步当成了一种娱乐,还时常和教师说:“教师,我们可不能够去钻山洞?”从散步的情景来看,就是一般那些调皮的孩子站在前面也会变得乖巧,可子汶就不是这么说,站后面和孩子们在追追跑跑,站前面似乎就是不跑了,但嘴巴就说个不停。。。可是,这天刘教师一经过我们班,这小家伙顿时站直了,瞬间乖巧的感觉。。。

个案分析:

由上可见,小家伙是能够做好的,是不是教师对他的要求放低了?在他面前还是不够严肃呢?然后他就放纵了?对于刘教师,他又能管好自我?

指导措施:

1、寻求刘教师的教育方针。

2、找孩子谈话。

这个班,小、中班的时候都是由刘教师带的,常规一向都很好,可是,

学生偏激心理个案分析 篇5

2012年9月1日,我们七(1)班转来一位安大附小的学生,名叫武海生,瘦小,皮肤黝黑,少言寡语,见人眼神游离,初步的印象就这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孩子给大家留下的感觉很不好:经常迟到;作业很少做,即便动笔也是应付;上课自言自语,学老师讲话;课下爱挑事端,有几次已经上课了,才见他浑身沾满碎草从外面回来,一打听得知刚与同学在草坪打过架;更不可理喻的是:有一次期末统考,他拿到英语试卷一题不做,竟用刀片在答题卡上左划右划,横划竖划,答题卡上刀痕纵横交错,还在上面写了几句诅咒英语老师的话,这一切都发生在教他英语的监考老师眼皮底下,这叫在场的英语老师情何以堪!其原因是听写英语单词他从没过关,老师说了他几句,自认为老师跟他过不去;值得一提的还有:6月中旬我班在多媒体上公开课,他没有去,呆在教室,执勤领导从门口经过,发现电扇都在转,叫他关掉几个,说了几遍也无动于衷,嘴里还埋怨:也不是我开的,凭什么叫我关?;还有一次他在二班参加考试,期间撕了一地上碎纸屑,考完试二班班主任要求他捡起来,他死活不愿意,叫他到办公室,他也不肯,还用嘴咬伤二班班主任拉他的手臂。为此事请了家长,见了家长,他满不在乎的,一双仇视的眼光对待前来的妈妈。案例分析

凡事都有因果关系,孩子不会生来就是这样。孩子出现今天的状况一定有其特定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几年前武海生父亲因病去世,还欠下不少外债。母亲一人带着武海生过了三、四年,为了还债和维持母子生活,母亲不得不打拼,很少与他接触;由于缺少了家庭教育这一关键要素,缺少了亲人关爱的这一重要情感熏陶,导致孩子孤单,生活无目的性;再后来母亲再婚,继父有个小他2岁的女儿,继父的母亲,姑且称他为武海生的继奶奶吧,一下子,这样的五个人生活到了一个屋檐下,母亲和继父必须上班挣钱养家。家里经常只有祖孙三人,继奶奶处处都向着自己的孙女,看不惯这个“野孙子”。他唯一最亲的人——妈妈有时几天也顾上和他说一句话。由于较少关爱,缺少沟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心中的不快得不到及时的释放,他就对亲人产生了怨恨,渐渐地变成了小刺猬似的,在其成长中伴随着心理自卑和心理性格教育的缺失。随着心理迁移,在学校里,他就不管自己言行的对与错,自然的将这一切的错误都归咎到同学,甚至老师身上。缺失了家庭教育和亲人关爱是武海生这种不健康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二、个人因素。武海生对于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任何事还沉浸在爸爸健在时的需求状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好恶作为判断标准。由于自己的偏激和不准确定位,导致他的人际关系比较差,这一因素更让其在情绪上表现得更为冲动,以至于做出一些莽撞的行为,以偏概全,导致错误的结论和做法。

三、他人因素。由于武海生的偏激行为的表现,以及主观上不思上进,破罐子破摔,上课影响周边同学,致使同学们对他退避三舍,;没有朋友,大家不愿意和他交往。所以他和同学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距离,孤单与无助促使他偏激心理的进一步发展。任课老师也对他的情况有所了解,所以不愿更多的“管”他,得不到老师的关爱,使其觉得自己更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促使他用更为偏激的行为来引起老师的注意。他人因素是其心理形成不可忽视的因素。心理特点及表现

1、抑郁、孤独、逆反、粗暴。由于父亲的离去,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欢笑,特别是重新组建家庭之后,他的孤独感、不融洽感会进一步加剧。在校表现为:不爱和同学接触,不善言谈,出现矛盾不能和老师沟通,或心理抑郁,或行为粗暴。

2、怯懦自卑,狭隘自私。由于家庭的不健全,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欠缺,他们常常感到不如别人,感到让人瞧不起。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人,认为命运对他不公平,致使不信任别人,也不信任自己,生活中充满了迷茫和悲伤。

3、心智偏位,放任对抗。由于家庭的缺损,孩子在家庭里得不到足够的温暖,产生一些心智偏位。既然父母不能给自己足够的关心,那么只能靠自己来寻求快乐了。在校表现为:不能严格遵守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比如迟到、早退、旷课、打架,不做作业,扰乱班级等等。

4、情绪不稳,厌学严重。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志向水平低、厌恶学习等。其外部表现为:行为懒散、放任;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主动参与学习;回避老师,不主动向老师请教;干扰课堂纪律,甚至缺课等。

碰到这样的孩子,的确令人头疼!每每见到他或是想到他,我都寝食难安,不止一次我想放弃他,对于一个学籍都不在我校的学生,又这样难管,推出校门对我来说是最轻松的。转念又想:推出校门就意味着毁了他一生,他是个孩子,是一个母亲生活的全部,是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的希望呀。我别无选择,只有想办法改变他。

辅导策略

1、拉近距离,实施关爱。

由于武海生的言行,使他与其他同学的心理距离较远,也经常受到歧视而自卑,最终表现出自傲和偏执甚至对立情绪,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和他真心交谈,告诉他你是父母的好孩子,你是老师的好学生,你是同学们的好同学,你是班级大集体中的一份子,只要你正确地对待他人他事,你就会受到同学的欢迎,老师和家长的信任和表扬。于是我经常鼓励他去关爱别人,关心集体,在多次表扬中,使他找回了自信,并得到了同学承认和友爱。在他生日那天,我送了他一盒巧克力,让他很感动,从而逐步的对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2、自我管理,塑造人格。

制定目标,让他明确自控行为的主要目标,严格规范自已的行为。“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制定一个时间规划表,要求他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逐步磨砺自己的意志,让他意识到一味地原谅自己,迁就自己,放任自己,只会在错误、缺陷、恶性的斜坡上越滑越远,最终不能自拔。实施批评和表扬有机结合的方式,规范其行为,引导其从偏激中走出来,塑造一个具有正常心理的人格。

3、师生努力,促使改变。

与任课老师沟通,利用一切机会发现他的闪光点,对其不自制的行为以柔和的方式加以制约,减少了他与老师的冲突,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使他获得了一种宁静、平和、友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同学们以一种宽大为怀的心情去包容他的缺点,以一种沙里淘金的耐心去发现他的优点,和平相处,共同进步,促使改变。

4、沟通家长,健康成长。

通过各种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希望为了孩子,多回家,多教育,多关心。平时要求注意创设与孩子沟通的情境,真心听孩子的倾诉,少用粗俗而又无效的打骂教育方式,通过换位思维及互相关爱等方式正面启发培养孩子真善美的道德情操。利用好家庭这一教育的主战场,做好孩子的榜样,努力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为开拓孩子的美好前程创设条件。辅导效果

通过将近几个多月的辅导,他已经能和父母,尤其是继奶奶能较好地进行心理交流;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较为和睦了;能够积极地参与一些活动;对老师有了信任感;平常因偏激心理而做出的过激行为几乎没有了。个案思考

1、作为一名教师,要全方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在工作中要有爱心、细心、责任心。

2、教师要多学知识,除了学好课程的理论知识,做好教学实践工作之外,还要学好其他方面的知识,如心理健康知识,艺术常识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适合现代教学的老师。

3、现代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挑战性,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生活环境、心理素质各不相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复杂。

幼儿的心理个案分析 2 篇6

内向的敏敏

情况摘述

敏敏是我班的一个小朋友,在园时总是低着头,不肯说话,在幼儿园很少与小朋友交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她进行了如下观察:

观察一 自选图书时敏敏总是坐在小椅上,不肯去选图书,另一位小朋友坐在她旁边,有些伤心时喊“找姥爷”,她也坐在那儿跟着说了起来,然后一个人跑到一边:坐在离小朋友很远的地方默不作声,看上去很可怜。

观察二 吃饭时,敏敏把最爱吃的炸肉吃没了,可能还想要点,她瞪着眼睛注视着老师,老师问她,她只简单地重复了一句“要炸肉”。

成因分析

敏敏的父母每周都忙着自己的事业元暇照顾孩子,敏敏从小跟着保姆长大,保姆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可少了一份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机会,对话也许是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孩子与别人交谈的能力明显不如同龄的孩子,在向伴的眼里自已是个被冷落的人,无法交谈的人,而她偶尔说一句话还会招来-阵耻笑,时间一长,她更加难以启齿了。

教育策略

1、利用多种资源,缩短与教师的距离。首先向敏敏介绍了班上的三位老师,并多给她创造与老师接近的机会,让老师多与她交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她眼神里有了光彩,有时还能看见她高兴的笑脸。

2、创造条件,让敏敏多开口说话。一段时间以来,敏敏偶尔冒出的一两句话仿佛成了孩子的笑料,有的小朋友还特意模仿她的话语,经过一番情感渗透,孩子们的笑声减少了,为了能让她多说话,老师抓住与她接触的任何机会,多和她说话,“敏敏,你喝水喝得真好”,敏敏说:“多喝水不生病啊。”“敏敏,你站在这儿做操就行了。”敏敏说:“站好了,别跌倒啊。”只要老师说一句,她一定会有一句话再等着你,而且都会顺着你的语气说,话语明显比以前多了许多。启示

一个月来,敏敏的性格变得活泼开朗可许多,还有点调皮了,你教给她的英语单词不会忘记,有时还会闹一闹呢,语言交流的次数与数量明显增强,我想,在以后的日子李,我们会更加多对她引导,让她快快长大。胆小的明明

案例描述

我班明明小朋友,他聪明、思维活跃、爱学习、爱干净、爱哭、是个闲不住的孩子,并且每天来幼儿园都要掉上几滴眼泪。等他妈妈走后,他会马上笑起来,并在幼儿园一天都玩得非常高兴。

有一天,一个小朋友说明明把他推倒了。但是当我问他时,他就说不是他,是别的小朋友,无论怎么说,他就是不承认,我因为没有看见他拿他没办法,后来又有几个小朋友来告他的状,这引起我的注意,决定对他进行观察。

观察一:

玩完玩具后,小朋友都在收拾玩具,明明拿着小椅子在教室里推采推去,突然看见小朋友捡的一筐雪花片玩具放在地上。于是,他抬头看看我,我忙把视线移开。只见他一只脚迈进筐里,使劲在玩具筐里踩,雪花片立时飞溅出来,几脚下去,把雪花片全部踩了出来,他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当小朋友告他的状时,他立

刻就说:“老师;不是我,我没踩。,”我说那是谁踩的?“他会指着旁边的小朋友说:“是他。”

观察二:

小朋友在做《找朋友》的游戏,扬扬小朋友不小心碰着了他,他抬手就给拓扬一巴掌,扬扬哭起来,其他小朋友说 明明打扬扬了,而明明立刻就会说:“我没打他,是别人打的。” 观察三:

窗台上摆着很多小朋友种植的植物。这天,他跪在小椅子上观看,他顺手拽了一根麦苗,看我没看他,把麦苗塞进暖气罩里,又拽了几根又塞进暖气罩里,被小朋友发现告诉了我。但他还是说:“老师,不是我,我没拽。”

观察四:

吃饭时,他把不爱吃的菜放在林林小朋友的碗,偏偏林林是个厉害的主,就是不让放。这样,两个人你拿给我,我拿给你,当我看他俩时,明明就抢先说:“林林往我碗里放菜。”而林林也不甘示弱说:“是明明先放到我碗里的。“我说:”老师也看见了,是明明先放到林林的碗里的。”他还坚持说不是他先放的。而我严厉地又说了一遍,他竞哭着失声说不是他。

调查与分析

究竟什么原因引起明明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甚至为了遮掩自已的错误到了撒谎的地步。离圆时我与他妈妈进行了交谈,从他妈妈那里了解到,他从小在他爸爸、妈妈身边长大,但由于爸爸、妈妈工作忙,每天由年迈的奶奶带着。他从小调皮、爱动、脑子转得快。出去玩到处乱跑,奶奶撵不止他怕他摔倒,就经常吓唬他说:“你再跑让收破烂的给你 收走了。”有一天,他跑远了,看不见奶奶了就大声哭起来,正好来了—个骑三轮车的叔叔说要把他送回去,他以为是收破烂的要把他带走,吓得使劲地大哭,晚上睡觉时在梦中还大声地哭。从那以后他就特别的胆小,不敢自己在屋里玩,不敢做危险的事,处处都十分小心。他经常缠着大人陪他玩,在家里又非常调皮,常犯点小错误,爸爸常批评他,为了逃避批评,由于他的聪明,经常会找一些理由为自己辩解,但由于爸爸、妈妈王作忙没时间听他辩解,有时他能逃避错误。

有一次,在幼儿园发生一件事,我们也发现他很胆小。一次,我带小朋友在户外散步,当走到食堂后面有一蒸汽管子,为了引起小朋友的注意,告诉小朋友们说:“这根蒸汽管子有时会冒出蒸汽,蒸汽很热,能烫着人,很危险。所以,小朋友们在经过这里时,—庭要绕过这根蒸汽管子。没想到我刚说完,他就大哭起来,边哭边说:“老师,咱们走吧,别从这里过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害怕。”我说:“没有什么可怕的,你看,小朋友们不都过去了吗?来,老师领着你过去行吗?”他勉强答应了,但我感觉他很害怕,过去后,我表扬他不是很勇敢吗?他接着笑了起来说:“老师,我不害怕了。可是,以后每次从这里走,小朋友都不当回事了,但是他每次都要大声哭一次。通过这件小事,再结合每次犯错误的表现,与他的胆小有很大的关系。可能是犯了错误害怕老师的批评、指责,为了逃避这些,才会出现以上观察中 的表现。

孩子的发展水平不一样,明明思维敏捷,有着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年龄又小、知识经验贫乏,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差,自我为中心意识强。在做这些事时,他决没想到做这些事情是不对的,小朋友的告状,他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为了逃避老师的批评,常常用谎言掩盖自己的行为,使其慢慢养成这些不良习惯。教育策略与效果

1.为明明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当他犯错误时,不在集体面前揭露他,单独和他谈谈。一方面表示对他错误的理解,提出遇到这样的事情的解决办法。另一方面引导他换位思考,让他知道他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不快乐。让他知道出了问题应该自己承担,不能赖在别人身上。

2.培养勇敢的精神,经常讲一些有关勇敢的故事。善于观察,当明明遇到困难时,能得到及时的帮助,鼓励他去战胜困难。对他多进行胆量方面的训练。比如:在感觉统合训练中,加大大梯的训练量,逐渐锻炼他的胆量。3.给明明母亲般的关爱。让他觉得老师也像妈妈一样关心他,使他具有安全感,减少他心中的压力。另外和他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话愿意与老师交流,相信老师。老师有时应接纳、理解他的一些行为。

4.给明明爸爸的建议,无论多忙,也要抽空多陪陪孩 子,以父亲博大的胸怀,男子汉的形象影响孩子,使其养成敢做敢当的良好习惯。通过多方面的教育,现在明明的胆子大了一些,有时对自己的错误也能勇敢的承认。相信经过家园的配合,明明一定会成为一个勇敢的孩子。

结论

当孩子有了缺点、犯了错误,我们应用一颗宽容之心、平常心去看待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他们毕竟是年幼的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与生俱来的天真、稚拙与顽皮。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有犯错误的权力,老师应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触动孩子的内心体验的教育,最有效地让他们通过思考,去看清自己缺点,改正错误。采用模仿疗法矫正幼儿退缩行为的实施案例

情况分析

1.幼儿的一般情况:

黎×x,女,5岁半,幼儿园大班幼儿,该幼儿自出生后一直由奶奶抚养,一直到入园前不久才由父母领回家中,该幼儿文静、内向、胆小、性情孤僻、不合群。2.问题行为的表现:

该幼儿刚人园时较胆小、性情比较孤僻、不合群,经过一段时间后,能在老师及同伴的带动和鼓励下参加一些活动,在语言方面,该幼儿基础较好,对音乐也较感兴趣,但是近来该幼儿经常哭泣或不肯来园。有时,不知在想些什么,坐在座位上一动也不动。

3.可能的原因:

(1)该幼儿出生后一直和奶奶生活在一起,母亲不太关心自己的女儿。根据调查,该幼儿自小到大,一直由奶奶带着待在家里,极少出去玩,更难与其他幼儿交朋友,现在虽然和父母住在一起,但是父母关系不和,母亲经常在外玩,父亲较孤僻,不太爱讲话,这就造成了家庭气氛沉闷,缺少轻松、愉快的氛围。

(2)由于幼儿是插班生,因此和其他小朋友不太熟,有时,想加入到他们的游戏行列,但是没有人主动地请她,每一次都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加入游戏,比较被动,所以不能很 好地投入游戏。

(3)只要该幼儿不顺她母亲的意,她妈妈就又打又骂,造成幼儿心理紧张。

矫正前准备

1.设计编制教育内容。

故事:亮亮和默默,兰兰哭了,兰兰懂事了。

游戏活动:击鼓传手帕,谁念得好,找朋友。2.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在矫治前,教师将矫治计划、方案告诉家长。使家长明确,并积极支持配合教师进行矫治。

矫正过程

第一阶段:(第一周至第三周)通过谈心和故事“亮亮和默默’’等启发引导幼儿,使幼儿能模仿故事中的默默,勇敢、主动地和小朋友一起玩,在此基础上,教师时刻和她保持亲密的关系,并让其他幼儿感觉到,从而使其他幼儿自内心发出想和该幼儿交朋友的愿望。私下里,教师发动几位能力强的幼儿和该幼儿做好朋友,带她做游戏,经过3周的努力,该幼儿变得活泼多了,也开口说话了,有时能主动和别人一起做游戏。

第二阶段:(第四周至第八周)通过游戏活动“击鼓传手帕,谁念得好,找朋友”等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的愿望,充分发挥该幼儿的语 言、音乐才能,增强她的自信心,经过多次活动,该幼儿的脸上出现了笑容,也能主动来幼儿园了,为了稳定幼儿的情绪,我又一次和家长取得联系,要求家长配合,协同教育。

第三阶段:(第九周至第十三周)在日常生活中,请该幼儿多做一些工作,诸如:午餐汇报员、检查员、值日生等,多给她一些锻炼的机会。在幼儿讲故事比赛中,该幼儿有声有色地讲述赢得了第一名,从而奠定了她在其性心目中的地位。

第四阶段:(第十四周至学期结束)逐渐巩固良好的行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渐渐减弱强化行为,使黎×x幼儿在自然情境中自由和幼儿交往,并教育家长努力克制自己,改变教育方法,从而使幼儿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并乐于和同伴交往。

矫正结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育矫正;黎xx基本上改变了孤僻的性格。现在孩子情绪稳定乐观积极能主动来幼儿园,上课积极乐于和同伴交往,在同伴中也有一定的威望,家长反映,现在我的孩子活泼可爱多了,各方面能力提高很快,为此他 们多次感谢老师的关心、教育使孩子健康成长,带着泪花的笑

案例背景

森森是个可爱、自尊心很强的小男孩,从小就不敢当众讲话喜欢独自玩积木、看图画书,自己一个人感到高兴时才会露出可爱的笑容。经过一个学期的幼儿园生活,他的各方面都有很大进步:唯独怯场现象没有多大改变。于是,我想尽办法创造机会让他在老师、小朋友面前表现。比如,我常请他给小朋友发东西,也常让他带领小朋友玩游残,鼓励他大胆说,可这些做法都没能收到成效,都到中班了,我真为他着急。

案例情况

今天,幼儿园邀请摄影师来园拍照,我们班的拍摄内容是生活操作。森森最喜欢吃糖葫芦了,看他边串边时不时地露出开心的笑,我真想把这美好的镜头拍下来,可当镜头对准森森时。正高高兴兴串糖葫芦的他,突然显得很紧张,一点笑容也没了,我鼓励他抬起头来笑一笑;没想到他头低得更低了。活动结束后,我想通过刚才的事情来培养森森的自信心于是我微笑地对他说:“老师知遭森森笑得很漂亮,你给小朋友们笑一个,好吗?”可他低着头,咬着自己的小嘴就是不笑。我见鼓励不起效,急了,大声对他说:“今天你一定要在小朋友面前笑一下,不然老师就不喜欢你了!”看到我态度非常坚决,森森有点儿难堪;乞求地望着我。我真不 忍心再逼他,但想到他今后的发展,我还是狠狠心说:“不要紧张,笑一个。”森森见躲不过去只好很勉强地笑了一个。我见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伴随着森森的笑,一颗晶莹的泪珠从他的眼角悄然滑落,我的笑突然僵硬,心像被针刺了一样,痛了……

案例分析

森森终于笑了,我见到的是一张带着泪花,委屈的笑脸他的心里是那样的无奈和伤心,这都是我强制要求他在小朋友面前笑一下的缘故,是迫于我对他的一种压力所作出的无可奈何、违心的行为。当时,处于紧张状态下的森森,并不愿意在大家面前展露他的笑容,但为了维持他在老师心目中的好形象,甚至说不想被老师批评、被小朋友们嘲笑,森森只好勉强地笑了;可他的泪花真实地反映了他内心的不情愿、委屈。

作为老师,应当尊重幼儿、理解幼儿,本应该考虑到孩子自信心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第一次成功的体验是孩子形成自信心的关键。但我却急功近利,把森森这次在小朋友面前笑当做是自己的成功;认为是自己的认真负责帮他克服了最天的心理障碍,让他有了自信。但事实上,我采取的方法是他当时无法接受的,我在 他还没有做好充分心理准备、极不情愿的情况下,突然把他推到了众人面前!这对于自尊心很强的森森来讲无疑是痛苦 的,无法接受的。我这样做只会让他把自己包得更紧,更加剧他紧张和局促感,从而起到了负强化的作用。如果我能再多给他一点时间,减轻孩子压力,然后耐心等待。给予他心理成熟一个缓冲地带,或许更有利于他的成长。我为我自己的行为感到深深地自责!案例反思

为了弥补我的过失,同时更为了森森能快乐、健康地成长,我采取了以下几步,获得了一定成效。

1.运用消退法,帮助孩子减轻局促感

《纲要》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为此我采取淡化的方式,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帮助孩子减轻压力,消除局促感。在一次集体活动中,我拿出一张森森不经意间露出笑容时拍下的照片,用手遮住,告诉全体小朋友:“这是老师见过的最漂亮的笑脸,你们猜猜他是谁?”小朋友们开始交头接耳,从森森的神态中,我看出他在努力地猜想着。我当亮出照片时,其他小朋友都很惊讶,森森也愣了一下,他没想到这个美丽的笑脸会是他。我大声问小朋友:“这个笑脸漂亮吗?”“漂亮!”“是啊,老师也觉得森森的笑容是最漂亮的!”这时,我看到森森开心地笑了。从他的笑中,我仿佛听到森森在说:“原来我也可以笑得很好看!”

2.运用强化法,逐渐建立孩子自信心 以后,每当看到森森笑,我都会发自内心地赞美他:“森森,你笑得真漂亮!”“森森,你的笑容真好看!”当森森在各方面有所进步时,我也会伸出大拇指夸奖他:“森森,你的汽车搭得真像!”“森森,你穿衣服的动作真快!”“森森,你回答问题的声音真好听!”在我的影响下,孩子们也主动地去寻找森森的优点,也和我一样真心地夸奖他。渐渐地,森森从听到夸奖就收起笑容转向能大方地接受夸奖,有时甚至用更灿烂的笑容来回报我们。现在,我们经常能看封森森开心的、自信的笑脸。

3.教给孩子创造表现的方法,提供展示、自我的途径 我们应该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而集体活动就是锻炼孩子最佳的时机。在集体活动时,给森森创设一个表现和展示自我的机会。我们组织“小小故事会”活动,为了鼓励森森参加表演,我先让几位小朋友陪他一起上台,然后再让他请他最好好的朋友一起上台表演,用陪他的人数逐渐减少的方式减轻他的心理理压力。最后,森森能自己一个人上台展示自已的的优点、得到老师、小伙伴和家长的夸奖,提高了他的表现欲和自信心。

4.鼓励孩子勇于表现,增强自主表现欲

《纲要》提出要尊重幼儿在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友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努力促进每一个幼儿 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我们要善于发现、挖掘,依靠孩子自身的优点,弥补、改进他的不足。根据森森心灵手巧、喜欢折纸的特点,我经常组织班级折纸比赛,当他在比赛中取得成功时,适时对他进行表扬和夸奖。在他愿意的情况下,鼓励他到小朋友前面展示自已的作品,并教小朋友折叠的方法,当一次“小老师”。看着森森自豪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还像模像样地教着:“角对角,边对边,中间要压平……”我知道,孩子的自信正在从一次次的成功中走出来。

5.改变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共同配合促进其发展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以前在家中,家长时常针对森森这一弱项,采取过分关注态度,用强制的方式要求孩子。他妈妈常说:“没关系,这孩子就是要逼他,才肯迈出这一步!我们这是为他好嘛!”这是家长对孩子理想化的心理在作崇,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实际发展需要,发现一个缺点,就将孩子的所有优点都掩盖了,从而加深了孩子心中的自卑感,更加不敢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了。我们要改变家长的这种教育观念,让家长知道孩子主要是从成功的喜悦中增强自信的。在组织“小小故事会”活动时,我们邀请森森妈妈帮助森森一同准备故事材料,并在家里预先练习。活动结束后,我们把 拍有森森在故事会活动中有良好表现的VCD送给森森妈妈看,当她看到片中与以前完全不同的森森后,连声感谢我们,并决定改变自己以往的教育方式。现在,森森妈妈在教育孩子时非常注重鼓励孩子,尊重孩子的意愿,在一种潜移默化的氛围中逐渐培养孩子的表现欲望和热情,使他的个性特点得到更好的发展。

冷漠的杨杨

案例描述

6岁的杨扬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男孩。从入园到现在已经两年了。两年中的杨杨始终是一个喜欢读书、绘画,一个人独自、安静地活动的小家伙。他极少和周围的小伙伴做游戏;对集体的事情漠不心,不爱劳动,而且对其他小伙伴的行为还表现出嘲讽的意味;学习时有偷懒的行为,自己上课不专心听讲,做题时照搬别人的答案;在活动中我行我素,对老师的批评不屑一顾,非常固执。

原因分析

由于爸爸妈妈上班,杨杨没有人照顾,他经常一人在家,和同龄孩子接触少,性格比较孤僻。爸爸妈妈为了弥补对孩子的亏欠,对孩子的各种需求都尽量满足,但对孩子的心理需求关注很少,不能及时地把握孩子的内心想法。幼儿园的老师在平时的保教活动中对幼儿的观察不够细致,对孩子们表现出的一些不良行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帮助孩子及时纠正错误。采取措施

1.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多给他锻炼的机会,让他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杨杨早上入园比较早,我就经常委托他整理区角,摆放桌椅,并有意识地在大家面前夸奖他,让他体验劳动的快乐,增强他的集体荣誉感。2.通过故事《狼来了》,对全班幼儿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幼儿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弄虚作假,否则会失去大家对你的信任,都不愿意和你做朋友;做人要诚实,学习也是同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千万不能自己欺骗自己,照搬别人的东西,要相信自己。

3.老师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去激励幼儿,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增进他与老师的感情。

4.平时多组织一些合作性的游戏,让他和大家一起玩,教给他与大家相处的方法,体验与小伙伴一起玩耍的快乐。5.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吸引其注意力。6.取得家长的合作,请家长多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安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

取得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杨杨有了明显的转变:现在他可喜欢为集体做事了,而且还有了自己的朋友、自由活动时间,他有时和小朋友下棋,有时和大家一起去认挂图上各国的国旗,有时和小朋友一起看书,有时……总之,他现在不再孤单,已能和小朋友愉快地相处了。现在,他虽然在活动中仍有一些小动作,但已经比以前好多了,能够自己独立地完成老师布臵的作业;而且还完成得比较快,经常给其他小朋友当“小老师”,成了老师工作的小助手。

解读孩子的攻击行为

案例描述

今天,下雨了,小朋友陆续离开幼儿园了,活动室里还有五六个孩子坐在一起玩雪花片。顾雨蘅刚用雪花片插了一把“宝剑”,他的妈妈来了,我摸下雨蘅的头说:“看,妈妈来接你了。”顾雨蘅抬起头看着妈妈说:“我还要玩一会。”妈妈生气地说:“你再不走,我走了。”“不我还要玩一会儿。”……我见状立即对顾雨蘅说:“妈妈回去还要做饭,我们就玩一会好吗?”顾雨蘅高兴地答应了。于是我示意让顾雨蘅的妈妈到活动室里等他一会,顾雨蘅的妈妈依恋不高兴地坐在顾雨蘅的边上。顾雨蘅拿着他的宝剑刺向赵孜纯的胸口。“宝剑”断了,于是顾雨蘅用手当宝剑,在赵孜纯身上乱打,赵孜纯哭着喊:“老师,他打我。”顾雨蘅的妈妈看见赵孜纯哭了,站起身来,“啪啪”给了顾雨蘅两个耳光,气氛地说:“打呀,你再打打看。”顾雨蘅嘴巴一咧,大哭起来……顾雨蘅的妈妈生气地拉起顾雨蘅的手,一边朝活动室门口走去,一边说:“看我回家怎么治你。”

原因分析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获得的:一是观察学习,二是直接学习。其中观察学习是儿童行为获得的最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儿童是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所受的强化,间接地习得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学家班杜拉著名的攻击玩偶实验表明:观看过他火攻击行为的儿童比没有观看的儿童,在之后相似的情境中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因此,社会因素是诱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诸多社会因素中,电视对儿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往往是其他社会影响的媒介。“随著现代媒介和媒体的日益普及,儿童观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长,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把儿童关在家中,也不能抵挡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电视节目,尤其是暴力电视节目对儿童心理影响已经成为许多心理学家研究的课题。美国心理学会1993年的一份报告指出,电视暴力片对儿童就像抽烟和酗酒一样危险,儿童观看电视暴力片对导致攻静陛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就像 抽烟会引起肺癌一样。此外,父母的教养方式粗暴、经常体罚儿童,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也比较高。

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但模仿性强。在此案例中,顾雨蘅对动画片中暴力行为的模仿以及妈妈不恰当的惩罚方式都强化了顾雨蘅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起到了增加儿童攻击的消极作用。这是因为某些惩罚手段本身就具有攻击行为榜样的性质。儿童在“适宜”的情况下,会把别人惩罚他的这些手段用来攻击他人。

攻击性行为是指个体对他人进行身体或言语的攻击。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它一般表现为打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从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可以分为两类:敌意的攻击和工具性的攻击。从案例中顾雨蘅抓人的表现看这种行为是属于敌意攻击,如果任其不断升级,不仅会影响到他们道德行为的发展,而且造成今后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社交的困难,甚至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因此这迫切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细心关注和适度 干预。

1.转移注意法。即在幼儿情绪紧张或控制力弱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我们可以带他去跑步、打球、玩玩具、或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等于转移注意,大大减少孩子的攻击性。

2.代币法。教师、家长可选择幼儿最喜欢的物体为代币物,如不抓人可得一个红五角星,不骂人可得一个黄五角星。几个红五角星或几个黄五角星可以换一个小奖品。如女孩子喜欢的玩具小动物,男孩子喜欢的奥特曼等。3.强化法。作为强化物,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比如孩子喜欢同伴,对同伴友好,老师大加赞赏,鼓励淡化其攻击性行为。如果孩子仍抓人,教师也可设法使他感到不愉快,正如案例中“让雨蘅一个人单坐?,改正以后再消除不愉快的体验,但不能单坐太久,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使其产生孤独。

4.角色扮演法。在游戏时,老师可以通过角色的扮演,让幼儿认识到他人对其攻击性行为的不满,从而使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情绪。

5.榜样师范法。首先家长一定要身教重于言教,对孩子的教育态度要一致,不溺爱,不打骂孩子,为其树立良好的榜样。其次应有意识为幼儿选择有教育内容和教育意义的教材,如动画片、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来激励幼儿。再次多让幼儿与同伴交往,逐步培养幼儿学习合作、分享、助人为乐的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常见的行为,我们不要极力强迫、制止和指责,应适时、适度、适量地进行干预。

面对幼儿出现的不安全心理

案例描述

今天,由于大一班两位老师有事请假,班上只剩李老师一个人。我和另外一位老师暂到到大一班帮忙。

午饭时,陆小威的饭、菜快吃完了,却哭了起来,拉着李老师的手央求着说:“李老师,我不让你走。”李老师轻声劝说着他,可是陆少威没松手。

为了给李老师解围,我随口说:“李老师中午回家给小姐姐做饭,一会儿就回来。”陆少威不理我,还是哭。一会儿,他手里拿着蒸饼说:“我有病,我头疼,我爸说我有病就来接。”我用手摸他的头,感觉不热,就说:“行,吃完饭老师给你试试表。如果你发烧,老师就给你爸打电话,行吗? 你先把饭吃了。”他不肯吃饭,一个劲地坐在位子上唠叨、掉眼泪。李老师告诉我:“别看他平时挺淘气,但是胆子小,今天看见你们陌生的老师带班有些害怕。”

为了尽快排除他的心理障碍,让李老师放心地回家,我尽量接近他,增强他的安全感。我蹲在他身边小声问:“这块蒸饼你是不是吃不了?”他点点头。我说:“今天你不舒服,这块蒸饼可以不吃,多喝点汤。”他带是坐在那里不吃不喝。我又问:“你为什么不喝汤呢?是不想喝吗?”他指指头头说:“我头疼。”我又摸摸他的头,不发烧。

这时,他小声对我说:“老师,我中午睡不着觉。”我看着那紧张的表情,笑着对他说:“没关系,如果你睡不着觉,老师就坐在你身边陪着你。”他笑了,又对我说:“老师,我一会儿就会睡着的。”我笑了笑,又摸了摸他的头。他不再哭了,转眼间把一碗的汤全喝完了。放好碗筷,他拿着卫生纸上厕所,看见我进厕所,小声对我说:“老师,我不会擦屁股。”我奇怪地问:“平时是谁帮你擦屁股。你拉完就叫我,好吗?”他笑着点点头。这时,李老师走过来告诉我:“中班时他就会擦屁股了,但现在因为他长得太胖了,手伸不过去,所以每次都是我帮他擦。”

上完厕所,洗完手,陆少威一点都不紧张了。准备上床睡觉时,他又小声对我说:“我愿意睡在小屋里,小屋暖和。”(该班使用活动床,分两间屋午睡)我说:“行,吴老师满 足你的要求,但是你一定得好好睡觉。”他点点头,我帮他放好床,他上了床盖好被子,不一会儿就睡着了。

案例反思

这件事让我感到,当班里突然换了陌生的老师时,幼儿,特别是个别胆小的孩子,总会声生一些不安全感。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他们正常生活和情绪。老师要多观察、了解、关心幼儿,尽可能为幼儿创造宽松环境,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让幼儿在较短时间内排除恐惧感,恢复正常生活秩序,保持愉快心情。心理分析

《孩子,你别怕》这篇文章生动地反映了陆少威对爱和安全感的需要是多么强烈而与众不同。为了证实吴老师是否和李老师一样爱和接纳自己,陆少威在吃饭、上厕所、睡觉等多种活动中,以多种方式试探吴老师。当他每次都从吴老师那里得到了积极的回应后,紧张的情绪放松了,安全感满足了。

爱和安全感的需要是幼儿最基本的需要之一。这种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幼儿是否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幼儿将来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珩教师对他的态度,以及教师能否满足幼儿对爱和安全感的需要。

每一个孩子都有做好孩子的愿望,但自己能不能做一个 好孩子,孩子心理常常没底。在为这个愿望付出努力之前,孩子可能会先试探老师是不是爱他、接纳他。若经过试探证明老师不关注、不接纳、不爱他,他会觉得没有希望做好孩子了,因此也就不会积极去做老师引导下的活动了,甚至可能故意淘气。

大班心理个案分析 篇7

1.1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

合理情绪疗法 (Rational - Emotive Therapy, 简称RET) 是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艾利斯创立的。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为情绪调节ABC理论, 它的理论要点是: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的, 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认知所引起的。A是指诱发性事件 (Activating events) ;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所产生的信念 (Believes) , 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由此而产生的情绪及行为结果 (Consequences) 。ABC理论指出, 并不是诱发性事件A直接导致情绪和行为结果C, 在A和C之间还有认知和想法B起作用。[1]

1.2 合理情绪疗法的治疗步骤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 人们的情绪障碍是由人们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 因此要改变来访者的认知, 来帮助他们减少或消除已有的情绪障碍。具体步骤如下: (1) 指出来访者有哪些思维方式、信念是不合理的, 讲清楚不合理的信念与他们的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 介绍ABC理论的基本原理。 (2) 指出来访者的情绪困扰是由他们自身所存在的不合理信念所导致的, 其自己对其负有责任。 (3) 通过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帮助求治者认清并放弃其不合理的信念, 帮助求治者改变认知, 变不合理的信念为合理的信念。[2]

2. 个案分析

莹莹, 女, 中专一年级, 水工专业, 17岁, 因为从来不敢拍照而咨询。在拍学籍照片的时候, 全班同学都拍了照片, 唯有莹莹不去, 不论班主任怎么劝说都没用, 不拍学籍照片就没有办法办理学籍, 无奈之下班主任将其带到心理咨询室。

第一次在咨询室看到莹莹, 她个子高挑, 眉目清秀, 是一个漂亮的女生。最初沟通的时候, 莹莹始终不愿多讲不愿拍照的原因, 只是说自己一直就不喜欢拍照, 从初一就没有拍过照片了。在一个爱美爱拍照的年纪从来不拍照, 确实让人惊讶。仔细观察发现, 莹莹总是用刘海遮住右边的眼睛, 从走进咨询室就没有露出来过。于是咨询师决定从这里寻找原因, 经过一番交流之后, 她怯怯地和咨询师说“老师, 告诉你一个秘密……我一个眼睛大一个眼睛小……”然后便呜呜地哭起来。但是在她鼓起勇气露出右眼的时候, 我却发现莹莹的两只眼睛只是稍微有些差异, 并没有差异到不敢露出来不敢拍照的程度。原来, 在莹莹初中一年级的时候, 一次拍集体照片, 拍出的照片一只眼大, 一只眼小, 被班里男同学嘲笑, 还被取名“阴阳眼”, 从此以后就把略小的一只眼睛遮住不让别人看, 便再也不拍照片了。

分析这个案例可以发现造成莹莹不敢拍照的原因是她对自己两只眼睛大小有差异这件事的认知和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偏差。她的认知是两只眼睛差别非常大, 很丑陋, 实际上并非如此。所以咨询的重点在于要改变她这种对自己不合理的认知。于是, 在第二次咨询的时候, 咨询师找来一张凤凰卫视女主持卫某的照片, 卫某是典型的两只眼睛不一样大, 但是却非常自信的在电视屏幕前播报新闻。咨询师让莹莹对着镜子中自己的眼睛和卫某的眼睛作对比, 对比后她发现自己眼睛的大小远没有卫某的差别大。咨询师因势利导, 告诉她每个人的两只眼睛都有一点差异, 只是差异大小的问题, 莹莹眼睛的差异在正常的范围内, 不用太介意。经过莹莹自己的比较和咨询师的引导, 莹莹意识到是自己的认知有偏差, 主观放大了两只眼的差别, 而不是真的有那么大的差别。经过两个月 (中间因为老师出差中断过1次, 共5次) 的咨询, 来访者莹莹自卑情绪慢慢减轻, 认识到是自己主观放大了两只眼的差别, 实际上差别并不大, 于是能够逐渐尝试把右眼露出来, 鼓起勇气去拍了学籍照片。

结论

在这个个案中, 咨询师发现莹莹不敢拍照不敢把眼睛露出来不是真的有所谓的“阴阳眼”, 而是同学的嘲讽让她的认知产生了偏差, 所以选择合理情绪疗法, 改变她不合理的认知 (即两只眼差别很大) 为合理的认知 (即实际两只眼没有很大差别) , 从而有自信把眼睛露出来去拍照, 并慢慢在生活中自信地把两只眼睛都露出来。合理情绪疗法在这个个案中使用得恰到好处, 产生了很好的咨询效果。[3] 在类似的咨询案例中, 运用合理情绪疗法, 可以有效地帮助来访者改变不合理认知, 重新调整其对生活事件的看法, 缓解自卑心理, 并通过给予其行为指导和压力管理建议帮助其矫正不良生活习惯, 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功能。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1版P89-94.

[2]王登峰.《临床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9月第1版P270-278.

[3]江光荣.《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52

[4]王云霞.合理情绪疗法应用于学校德育的价值探析教育探索, 2005 (9) , 82-85.

大班心理个案分析 篇8

【关键词】自卑 人际回避 认知行为疗法 意象 对话 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081-02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某些痛苦的体验很可能使他产生一种回避、抗拒的行为来自我保护。如果随着年纪的增长,他没有学会新的方式来缓解,自我防御机制的不当启动很容易损坏其社会功能,那么其很容易不断陷入各种各样的烦恼中。处于成长时期的高中生,如果与人沟通交往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则很容易衍生各种负面情绪,并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本文选取了一名高中人际回避个案进行分析。

一、基本情况

小张,男,16岁,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在班级成绩一直排在末尾,性格较多疑、内向、人际敏感,喜欢独处。在交往方面的主要表现有:不合群,孤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自卑感强,尽量避免与老师、同学接触,与班级同学基本上没有交往;上课时非常害怕与老师目光接触,怕被提问,课上被老师点名会紧张到心跳加速,冒冷汗,害怕同学看到自己脸红说不出话而会嘲笑自己,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小张的父母从他读小学起一直在外地打工,小学四年级后小张转学到父母所在地。父母经常很晚才回家,基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与孩子进行更多的沟通与交流。初中时小张因为父母工作原因转学两次,在初中曾经长期遭受过校园冷暴力,且未得到妥善解决,经常请假不去学校。

二、问题分析

通过近一周的观察和了解,小张的主要问题是自卑和人际回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人际关系上的问题。小张的人际关系不好,曾经因为同学在开学初的关于口音的玩笑而难以释怀,非常害怕自己被同学嘲笑和看不起。表现为在宿舍和教室都不会主动跟同学交流,从不主动问老师问题或者与老师交流,回到家后也基本不会与父母主动沟通,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2)在学校表现上的问题。很安静,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生活上基本独来独往,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或者是体育课都会主动回避跟人交往,活动课上教师曾想方设法帮助小张,但是小张非常排斥。学习成绩不理想,多门成绩不及格,也不愿就学习方面与老师或同学进行交流。

这种心理属于由于自卑心理而产生的人际回避和敏感,分析他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个人认知原因——认知偏差

小张处在支配型的原生家庭中,将父母的评价、同学们对自己的评价内化为自我的评价,小张自我接纳程度较低,因此过分在意周围人的评价和眼光,总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并将其原因归结为父母未能提供给自己优越的物质环境。

2.家庭教育原因——缺乏支持

首先,个人安全感的缺失和自我认识的偏差。小张父母由于早些年在外地打工,小张处于留守儿童的状况,后来为了与父母团聚去其工作地读小学,因为是外地生且中途转学没能及时融入环境,内心对于校园有着一定程度的不良体验。家庭条件不好,虽然能理解父母打工不易,但不正确的消费观又使得小张经常会与周边同学进行攀比。家境的原因导致小张产生较严重的自卑心,觉得是父母难以提供给自己优越的物质环境,让自己低人一等。而在小张的童年最重要的阶段,也是他性格、交往意识的形成期,他需要得到来自父母的爱护和支持。可是小张的父母并没有在小张最需要的时候陪伴他成长,既难以理解校园冷暴力对孩子的影响又不清楚孩子所面临的环境。

其次,小张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属于支配型父母,由于工作和教育理念的原因,在对小张的教育上表现出了独断和粗暴,不能认识到校园冷暴力给小张带来的伤害,在孩子最需要有人支持和理解的时候没有得到家庭和社会必要的支持,因此对父母产生了埋怨和回避心理。而这种性格又进一步阻碍他交往的需求,导致他很少主动与人沟通,语言能力发展不足,形成了恶性循环。

3.学校教育原因——群体冷漠

小张在一所封闭式寄宿制的普通高中学习,在高考的压力下,老师对学生学习抓得非常紧,而同学间也易形成以成绩论英雄的氛围,成绩排在班级末尾的小张因此感觉到周围同学看不起自己。

这种潜在的歧视和消极的自我暗示导致他启动自卑、自闭等心理防御机制,将自己排斥在群体之外,回避与同学交流。作为一个16岁的男生,向往有人能够理解帮助自己却又不能被他所向往的群体接纳,没有得到家庭与学校、社会的支持,负面的情绪和不合理的思维难以得到排解和宣泄,内心一直处于一种自我压抑和自我厌弃的过程。

三、辅导方案

(一)转变家庭教育模式

随后进行的家访中,与其父母共同讨论对小张的教育模式并进行一定的改变。基于小张目前的实际情况,建议其父母采用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结合的方式,调整与小张相处的模式,投入时间和精力在小张的人格完善和性格培养上,关心其内心的真实情感需求。

建议小张父母站在平等的角度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多走进小张的内心世界,给小张提供有力的家庭支持,让小张能够在家庭中感受到理解和温暖,缓解孩子回避退缩的负面情绪。

(二)重建社会支持系统

因为社会支持系统而产生的问题只有回到系统内去解决,如果在学校不能得到良好的支持与互动,没有一个温暖和谐的班级氛围,小张回到学校后,产生的人际回避和敏感问题将很难解决。

首先,与小张班主任进行沟通了解,在得到班主任的支持下,积极动员班级同学主动接纳小张,帮助他融入集体。并通过得到宿舍同学的帮助,在宿舍内营造一个积极接纳的氛围。

其次,在班级集体活动中,有意识地主动邀请、帮助小张参与其中,包括开展特定主题的心理活动课,让同学们能在课上有更多的互动,增进彼此了解,使班级形成一种和谐、互助、包容的氛围。

(三)个体辅导巩固成果

1.帮助小张重新认识自我重塑自信

认知自我、接纳自我的程度将影响个体的幸福感和人际敏感度,小张对自我的认识依托于外界的评价而建立,容易受到主观因素和个人偏好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严重的偏差,单一价值观也使得小张对自己的自我认识偏低而又饱受虚荣心的困扰。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改变小张的习惯性思维,让小张能够逐渐从人际过度敏感中走出来。

自信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中提到的行为成就理论,以前的失败导致低的效能期望,可以帮助小张确定自己的目标,然后通过不断实现短期的小目标来帮助自己逐步建立自信。每一次达到自己预设的目标,都争取给自己一些肯定和鼓励,逐步形成稳定的自信和自尊。

2.意向对话心理治疗

引导小张放松,进入想象,引导他描述,帮助小张建立新的积极的意向:如房子、树、昆虫、动物等,通过小张的意向描述,了解小张人格深层对自我的认知,探索心理的不同层面。通过建设性的意向,让小张从最初的自卑、自我封闭、敏感心理走出来,使心理能量的意向逐步走向自信,慢慢接纳自我,逐步摆脱故旧的思维模式,缓解个体焦虑,体验放松和顺其自然的感受,逐步打开心扉,最终接纳自我。

四、结果与思考

(一)结果

经过一个半月时间的心理辅导,小张的人际交往障碍和自卑心理有了改善。在学校里,人际回避情况得到了缓解,没有最初那么抗拒与人交往,尽管还是有回避人际的倾向,但是发抖等躯体症状已经得到明显改善和缓解。在父母的教育模式改变后,小张也逐渐愿意与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现在小张逐步接纳了自己,尝试放下了过去的包袱,脸上渐渐有了同龄人该有的生气和自信。

(二)思考和自省

1.这次辅导的目的基本达到最初设计的目标,更高一层的目标还需要长期的观察和家庭的配合。另一方面,高中生活对于不同的孩子而言,都有着许多的挑战和压力,小张在心理问题得到缓解的同时还需要通过个体的努力和适应来面对学业的压力。

2.教育公平除了让每个学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也应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环境中得到应有的尊重,这就需要教育者有着良好的共情能力。校园冷暴力对于每一个孩子而言都是非常痛苦的,最可怕的是因此产生的一种冷漠的氛围,将严重影响个体人格的健全发展。

3.从人格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早期生活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对于个体性格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而童年经历的一些非常强烈、痛苦的经验感受,又往往使得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影响一生的重大决定。

五、结语

每一个孩子最初都有着一颗赤子之心,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的丢失了,有的受到了伤害。良好的心理状态源自健康而稳定的自尊心,没有这样的自尊心,那么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很多问题容易陷入恶性循环,而其实健康稳定的自尊心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我们孩童时期是否收到了持续的、无条件的接纳和爱,要改善一个人的自尊心,则需要很好的解决修复伤痛这个步骤。

在高中教学和咨询的日子,笔者感悟很深,通过这一次心理辅导的过程,不但为来访学生提供了帮助,自己也得到了成长。在这次咨询的过程中,笔者感受比较深的有三点:第一,咨询师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共情能力,能够真正理解来访者的心情和所处的境遇;第二,意向对话心理治疗在高中可以运用的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继续钻研学习,不断地提升自我的专业水平和操作技术;第三,孩子与原生家庭的关系非常重要,许多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都可以从他们的原生家庭找到问题的源头。

【参考文献】

[1]朱建军.意象对话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2]朱建军,苑媛.来自东方的心理疗法——意象对话心理治疗[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3]荣格.心理类型——荣格作品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4]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

[5]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上一篇: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下一篇: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