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024-09-21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通用10篇)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篇1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们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我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如下体会。

一、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心理

一个没有自信心理的人不能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所以,良好的自信心对一个人成就事业十分必要。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理呢?

1、以名人为榜样认识自我培养自信。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科学家,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他在上小学时却是一个“笨小孩”。有一次老师叫每个学生做一个小板凳,当他拿出自己做的板凳时,同学们都大声嘲笑起来。他告诉大家,这个不象样的板凳,是他做的第五个,前几个比这个还要差。很显然,小爱因斯坦有一种自信心理,他相信自己能做好板凳,事实上也是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正是有这样一种自信心,才使得他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停地攀登,最终取得丰硕成果。我把这个故事告诉学生,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潜力,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会获得成功。

2、在锻炼中挑战自我培养自信。

学生锻炼的方式很多,我平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一是让学生自己组织班队活动。从班队活动的内容、节目主持人的确定、主持词的创作、活动安排到总结各个环节,老师均不参与,让学生自己做主。这样,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从而对自己充满自信;二是实行轮流班委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当“管理者”的机会。传统的固定班委制,使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当不上班干部,也干不好班干部,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实行轮流班委制,使每个学生都可当上班干部,参加管理班级事务。实践证明,只要给每个学生提供舞台,他们都可以成为出色的班干部。三是交给学生办的事,老师最好不要插手。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打扫卫生时,有的老师往往帮学生甚至替学生扫地、抹桌、擦窗;办黑板报时,有的老师往往帮着学生设计、排版、画刊头、写美术字等,这种担心小学生‘小’做不好事而事必躬亲的做法,恰恰丢失了许多让学生锻炼的机会。我在工作中力戒这种做法,结果是,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去找相关的板报资料,有的画画,有的写字,同学们兴致勃勃,板报很快就办好了。实践证明,只要放手让学生去做,他们会越做越好,学生在锻炼中不断增强了自信心理。

3、在集体生活中感受自我培养自信。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我是集体中的一员,那么他们就会自觉地爱护这个集体,时时刻刻想着为这个班集体争光。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每当班上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获得一点荣誉,我都会让学生知道,这个荣誉来之不易,都凝聚着全班每个学生的心血和汗水。还要开展经常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从小就热爱自己的祖国,给学生讲清楚,我们班是祖国的一个小小的分子,爱国就得爱我们班集体。平时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强化集体荣誉感意识。原来,教室和清洁区的打扫,非得老师督促不可,有的学生甚至逃避劳动任务。班上有几个调皮的学生如梁雨辉、卢帆等经常带零食到学校,而且随手就丢。自从我让他们当了学校和班上的卫生协管员后,上进心越来越强,他们那些不良习惯都没有了。受他们的影响,学生懂得了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分子,要自觉维护集体,都自觉地完成自己的劳动任务。现在,老师不在场,同学们也能认真打扫,班上的卫生工作经常受到学校的表扬。同学们不仅自已不随手乱丢乱扔,注意周围的环境,还监督别人,以防破坏周围环境。

二、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1、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我校今年开展了“营造书香校园”活动,全校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阅读经典名著,写读书笔记,制作精美书签,办读书海报等一系列文化

活动。校园里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再加上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开展了“丢下的是垃圾,拣起的是品质”活动,并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花坛内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几个问题:

1、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

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这就会使学科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我担任五年级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学生全部来自城乡结合带和农村,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不强。为了加强组织纪律性,我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启发学生联系自己平时在校及其他公共场所的实际情况谈体会,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守纪的重要。从那以后许多学生都能自觉遵守纪律,并

能大胆地制止违纪的行为。

2、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告诉我们:“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而良好的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可见,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放下架子,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使学生真正从心理上接受你,教师才有资格做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诱导者。还要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对老师提出批评。在情感相容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不能仅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方面下工夫,而应着重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并加以辅导。

3、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

学生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学科课程的教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心理素质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得到训练与提高。课堂教学活动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趣味性活动之中,活动设计要多样化,可根据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如角色、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猜谜、讨论、文体活动等;每项活动设计至少要达到一项明确的心理辅导目标。学生通过这些饶有兴趣的心理辅导活动,逐步领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篇2

一.挖掘教材中人物形象所体现出的心理特质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 是教学的范例, 是训练的凭借, 更是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依据。教材中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比说教更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比如, 大敌当前, 放弃个人恩怨, 以国家大义为重受命出使的烛之武;卧薪尝胆忍辱负重, 不屈不挠的勾践;九死一生, 爱国痴心不改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等等。这些生动感人的形象都可以激荡起学生的爱国情, 激发起学生的进取心, 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在课外阅读中寻找心灵的伙伴

按照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个高中生每学期课外阅读的文学作品及其他政治、文化、科普等读物不少于50万字, 课外练笔不少于3万字。我抓住这个契机, 加大指导力度, 引导学生在课外读物的广阔天地中寻找心灵的伙伴。首先, 我利用《语文读本》中的精彩文章去熏陶、激励学生。在优美的散文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提高美的感受力;在前沿的科普读物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积极进取、赶超时代高科技的精神。其次, 我们还指定课外阅读篇目, 共同阅读, 共同讨论, 使大家有目标、有动力、有兴趣地进行阅读。比如, 我们共读《简·爱》, 讨论在简身上所展现出来的顽强自尊的品格, 同学们被简那种不懈地追求平等, 追求人格独立的精神打动。总之, 在课外阅读中, 教师一定要读在先, 想在先, 然后才能有目的地抓住心理素质教育的素材, 恰当含蓄地点拨, 达到“点石成金”的效果。

三.利用写作与口语交际教学, 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

若要写好, 必先想好。我以为思想的过程要比写作的过程更重要, 所以我在写作教学中, 更注重指导学生认识问题的角度、考虑问题的方法、评价人或事的尺度, 更注重渗透情感因素。这样, 学生写出的作文才是真实的、有情的、有深度的。“作文如做人”, 思考、写作文章的过程就是学做人的过程, 就是培养优秀心理品质的过程。

除此之外, 我还结合教材, 进行语段练习, 寻找心理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新颖的角度使学生兴趣大增。比如, 在教《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 我们写的语段是《由“烛之武说退秦师”谈劝人技巧》, 学生谈得头头是道, 既理解了课文, 又谈出了许多劝人技巧, 学会了理解人、帮助人。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 我们写的语段是《善听才能国兴》, 同学们联系现实, 侃侃而谈, 表达出强烈地关注社会、忧国忧民的意识。

写“系列心理日记”, 引导同学们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教育, 是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好途径。古人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写心理日记就是让学生学会发现心理问题, 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心理, 然后找到走出心理困境的办法。这种自我教育的方法学生乐于接受, 并能养成“参省”的习惯。不断地自我调节、自我教育是一种受益终身的心理品质。比如, 我们写系列“孝心日记”, 培养学生理解父母、孝敬父母的美德;写系列“我的优点和缺点”日记,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也找出了自己的不足, 学会自知之明;过教师节时, 我们写“老师, 您听我说”系列手记, 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 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 有助于教师的教学。我想, 这种交流是心灵的, 平等的, 其教育的价值比任何直白的心理说教都要有意义。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 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开展演讲、辩论、讨论等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课可以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中学生的心理问题通常表现为厌学, 抑郁、激怒、嫉妒、社交恐慌等。生动活泼的活动课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克服厌学情绪和抑郁性格。经常的演讲、讨论能促使学生起来讲话, 这需要信心, 需要勇气, 需要互助协作, 由此就可以使学生逐渐克服嫉妒、社交恐慌等不健康的心理品质,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留守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篇3

我针对留守学生中存在的自信心不足、心理脆弱等问题,以信心教育为突破口,通过创设民主氛围,提供表现机会,改进评价方式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努力培养留守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创设民主氛围,培养留守学生的自信心

教育的一项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自己美好前途的信心和希望。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差,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还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他们的自信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家长及同伴的评价。留守学生缺乏父母的及时评价,因此,培养留守学生的自信心,首先需要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校内环境。

教师必须热爱学生,要对留守学生尊重、理解、信任,与他们多进行感情交流,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与留守学生的交往中,教师要努力创设爱的氛围,在爱的氛围中帮助留守学生建立自信。

帮助留守学生取得学习上的成功是培养他们自信心的有效手段。我一方面通过课堂提问,让留守学生有更多的表达机会,同时也尽量让他们多得到同伴和老师的肯定性评价,体验学习快乐,建立自信心;另一方面设立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对学习上有困难、暂时不能达到教学统一要求的留守学生,只要他付出了努力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就及时给予表扬。

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鼓励,少批评,当众不批评”和“批评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坚持正面引导。课外,我经常和学生交心,了解他们父母的情况和他们在家的生活情况,疏导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这一切不仅融洽了师生关系,而且使留守学生能和别的学生一样快乐生活。

二、提供表现机会,增强留守学生的自信心

初中生的心理很脆弱,尤其是留守学生,仅靠老师的表扬、鼓励,还不足以牢固树立留守学生的自信心,因为自信心不是凭空建立的,它有赖于留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到自身的力量。

可能个别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暂时上不去,但他在某项活动中的成绩很突出,正是这种突出表现,使孩子树立起自信心,从而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学习。我正是从这一点出发,通过多种渠道,尽量给留守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我班留守学生牛海敏,开始转到我们班时,数学经常考不及格,但跳绳跳得非常好。在七年级时,学校举行跳绳比赛,我鼓励她参加,开始她还担心,怕影响班级成绩不愿参加,在我的再三劝说下她报名参加了,并且获得了全校第一的好成绩,受到学校的奖励。我在班里表扬了她,并且课下和她交流,引导她认识到只要用心去做事情,肯定会有收获,希望她在学习上也有不怕吃苦的精神。慢慢地,她的成绩有了起色,由不及格到及格,现在已能考到八九十分了。学习成绩提高了,她的自信心自然而然就找回来了。

我班的李涛同学,本来是独生子女,家里零食、玩具一向是独自享用,但自从父母外出打工以后,他就和伯伯、叔叔家的孩子一起生活,他的原有生活秩序被打乱了,生活习惯被改变了,热情开朗的性格也荡然无存,变得不爱说话,学习成绩也下降了。我了解到情况后,经常和他谈心,并打电话和他父母交流,让他们想办法多关心孩子。在我和他父母的共同努力下,他现在已能和伯伯、叔叔、堂兄弟和睦相处,成绩也稳步提高,并且积极要求参加各项集体活动。

三、改变评价方式,保护留守学生的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教育工作中,最主要的鼓励和最有力的惩罚就是评分。我在对留守学生评价上坚持两个原则。一是不给留守学生打不及格,如果留守学生成绩还没有达到我的要求,暂时不打分,鼓励学生“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把成绩赶上来”。二是评价留守学生的表现,不单单看学业成绩,更注意看他们的自理能力。如我班留守学生张乾,开始奶奶跟着照顾他,到七年级时,他奶奶回老家了。此时他爸爸辞职去外地打工,他妈妈中午不能回家,只好早晨起来把中午饭准备好自己再去上班,让他中午放学回家后自己热饭吃。由于放学回家后就他一人在家,他的家庭作业渐渐不能按时完成,甚至放学后宁愿在班里多待一会儿也不愿回家。发展到后来,他放学后经常和同学在外面玩或把同学带回家去玩,学习成绩也渐渐下降。了解到他的情况后,我经常询问他中午的伙食问题,要求他妈妈尽量在中午打电话给他,而且在班里大力表扬他如何在父母不在家的时候自力更生,理解父母的辛劳,不让父母担心……现在,张乾同学不仅自理能力很强,而且成绩良好,完全改掉了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活泼、自信的他又回到了同学们中间。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篇4

《家校合作,培养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研究报告

开圣会

(芜湖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kaishenghui@126.com)

摘要:本文是省级立项课题《家校合作,培养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实验研究》结题报告,课题组从改革德育工作模式入手,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此项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学科教学、活动开展以及家庭教育有机合作起来,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有效促进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学生养成了正确认识自己,赏识自己,对待学习和生活充满热情,对待周围的人充满关爱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有效促进了我校新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促进了实验教师的发展。

关键词: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良好心理素质

作为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家校合作,培养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实验研究》(项目编号:JG07338)负责人,在全体实验团队老师们的通力合作下,三年多来,我们认真学习,制定方案;依据方案,积极探索;在实验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本文节选了结题报告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表述,以期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存在于其身上的心理问题也是越来越多。一方面优裕的生活使他们娇生惯养,有的缺乏志向,害怕吃苦,没有劳动观点,贪图享乐;有的理想和现实出现矛盾时,心理承受能力差,心态出现偏差,行为极端;有的不懂得关心他人,没有团队合作精神,心胸狭窄,容不得他人,自私自利,妄自尊大,畸形的好胜心理,缺少必备的做人准则;有的甚至发展到道德败坏,践踏法律,成为家长及社会头疼的“混儿”;另一方面,由于城市贫民、下岗工人、离异单亲家庭、进城农民等弱势群体的扩大,子女心态复杂,心理同样脆弱,还有,随着社会的信息化、传媒的现代化,学生不分好坏的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知识,他们沉溺于电视、电脑、卡通、崇拜歌星,不愿接受必备的基础知识,厌恶学习,甚至出现心理不健康等等,这些给家庭、学校、社会都带来了难题。所以,加强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是举足轻重的,调查表明: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直接因父母教养态度和方法不当所至,家长一味溺爱、粗暴干涉等不良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以至心理障碍。因此,要培养小学生良好心2014年安徽省基础教育教育教学论文

理素质必须走出校园走进家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家校携手,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在自然、和谐、身心愉悦的环境中成长。

二、目标任务:

(一)该课题实验的总体目标任务是:

本课题将以《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为指针,以社会学、教育学、现代教育心理学及有关家庭教育理论为依据,借鉴前人对相关该内容的探索和实践,进一步寻求培养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两年的实验,切实改革教师的教学方法,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优化家庭育人环境,使家庭与学校,家长与教师形成合力,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在自然、和谐、身心愉悦的环境中成长,逐渐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全校乃至全市(或全社会)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教育的更大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

(二)实验的具体目标任务:

1.按照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适应学校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心、感恩之心,增强学生的耐挫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组织实验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理论,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提高教育科学意识和教育理论水平,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辅导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具体操作方法,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促进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

3.建立家校互动联系通道,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优化家庭环境,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家校携手,共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实验内容:

本课题的实验内容(自变量),主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行为习惯及家长的素质,确定为以下几方面:

1.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训练。重点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责任心、感恩之心。2.小学生能力的提高。重点训练学生的耐挫力、人际交往能力及适应环境的能力。3.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重点训练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4.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重点是更新教师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促进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

5.家长能力的提高。重点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优化家庭环境,提高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及教育子女的能力。2014年安徽省基础教育教育教学论文

四、实验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成因分析

调查研究是课题实验开展的起点。2007年10月至12月,课题组在芜湖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专家的帮助下,拟订了小学家庭教育家长问卷和学生问卷,并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了抽样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是学校二至五年级学龄儿童及其家长。

以下就是我们的一份调查数据统计:

父母的行为不满意满意

对我管得太多46.34% 说话不算数35.98% 总是训斥我30.48% 不平等的对待我29.87% 逼我读书29.26% 自己看电视却不让我看28.56% 不与我交流24.39% 不关心我在学校的表现23.78% 拿我出气22.56% 限制我交朋友21.95% 他们不和睦18.90% 在家玩牌打麻将15.85% 给我辅导功课 74.37% 信任我 70.12% 带我出去游玩 69.51% 表扬我 67.61% 说话算数 63.41% 和我一起锻炼 56.09% 与我一起玩 54.87% 与我一起讨论人生大事 42.68% 对我管得较松 32.92% 备注:通过问卷方式从二至五年级分别抽样调查,共发出180份问卷,有效回收164份,占总数的91.1%。

针对以上数据,课题组组织成员进行问卷汇总工作,分析归纳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我校家庭教育上具有的共性问题:

1.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状态的意识比较淡漠。2014年安徽省基础教育教育教学论文

2.家庭的整体教养素质不足。3.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

4.家长自身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再教育。

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儿童良好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学校要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引导家长掌握良好的教育方法,充分体现家庭是生活之港湾,才有助于儿童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二)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方式——“一二三”工程

1、培养一支优质的心理辅导师资队伍。

课题组成员牵头,带动全校教师进一步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

(1)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众多研究资料表明,造成小学生心理问题多与教师教育失当有关。教师的非理性情绪和行为源于教师的非理性观念,它往往是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首先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开设专家讲座、不定期编印辅导材料等形式对教师加以引导,帮助教师自觉地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保持健康的心态。

(2)提升教师的心育水平。首先抓好心育骨干队伍的培养,采用“走出去”策略,挑选具有一定教育底蕴,热爱学生工作的老师参加心理学培训,如师大的心理函授大学进修,市教科所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等,使这些骨干老师尽快掌握专业知识,成为学校心育兼职教师;其次,要搞好对全体教师的心育知识传授。采用“请进来”策略,按照“专家讲座+校本培训”的模式,不断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自觉科学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加强班主任培训,建立班主任例会制度,组织他们深入学习心理教育知识,并通过实践活动,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训练的技术和方法,为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有效开展提供一批兼职骨干教师。

2、构建两个立体广角实验研究网络

(1)构建校本实验研究网络。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影响,互助互动的环型结构,从而形成学校心理健康实验的研究网络。

(2)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实验研究网络。分别举办学校教师、家长、社区心理健康课题研究交流会、见面会,在形成共识基础上建立起“学校、家庭、社区”心理教育立体研究体系,观察触角指向学生活动的一切空间。

3、通过三条渠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要使每个同学的人格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关键之一就在于要为他们创设平等自主、充满关爱,尊重个性的心理教育环境。

渠道之一:优化开发隐性资源。2014年安徽省基础教育教育教学论文

(1)和谐师生关系。(2)丰富校园文化。

渠道之二:学科教学中发挥心育功能(1)作为一种课程,将心育普及化(2)学科有机渗透心育。渠道之三:强化德育阵地优势。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德育教育也是学校传统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在德育中强化心育的功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内容,可以提高德育、心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探索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合作的几种形式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所说:“学校与家庭的一致,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的一致,是这一时期完善教育的首要和必不可少的条件”。这种合作互动不仅可以“很好地培育年轻一代,而且还能使家庭和父母的精神面貌完美”。

1、学校与家庭教育合作程度的层次分析及基本原则

第一层次:低层次的合作主要形式有:家长会和节日活动,参观学生作业展览、观看文艺演出,即时性的信息传递、沟通等。这是一种最表面化的互动,是实现高层次互动的基础,其特点是具有随机性和单向性。

第二层次:高层次的合作。合作的方式有:组办家长学校,组织教学开放日和亲子活动,经常性地家访等。这是一种双向交流式的人际参与活动,其特点是活动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和互动性。

第三层次:正式的组织上的参与。这是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以及班级家长委员会等组织,让家长参与学校、班级决策为目的的合作,是一种管理式的参与。

2、学校与家庭教育合作的基本形式

依据学校与家庭教育合作互动的基本原则,我们按照家校合作互动的目的确立了几种基本形式如下:

(1)以提升家长教育子女的观念和行为为主要目的合作形式。包括:①定期印发《心理健康教育报》,以书面形式对家长进行指导,小报内容来源于《家庭教育导报》《现代家庭教育》和家教网站等。②组办家长学校。一是面向全体家长的大型课,讲授普遍性、理论性的问题。二是中型课,即分年级组织学生家长听课。三是小型课,即以班级为单位的家长课。教师与家长面对面交流,授课的内容避免讲理论,多是采用提出某个教育观点,用实例证明的案例分析法,可操作性强,深受家长欢迎。

(2)以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沟通,了解、解决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目的的合作形式。主要有: 2014年安徽省基础教育教育教学论文

①组织家长开放月活动。学校把每年十一月定为“家长开放月”,这是学校主动推倒“围墙”,把家长请进来,让家长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学校、认识孩子的有效途径。家长,甚至是社会各界人士只要有兴趣都可以到学校进行听课,听哪个班级,哪一堂课都可以。实践证明,这种活动可以为家校协同教育奠定良好的情感和认知基础,在某些情况下,还能够消除家校之间的误解和隔阂。有效地推进了学校心理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

②召开互动式家长会。变革家长会的形式,让每一个学生到会场展示自己的特长,让家长到讲台上讲述自己育人的成功经验或者面临的困惑,都能让家长会更有吸引力,让家长更有收获。

③组织家长沙龙。根据谈论专题的内容,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A、当前教育的热点问题讨论会。B、部分有共性问题学生的家长交流会。C、有专家参与的家教经验交流会。

④组织亲子活动。以学生家庭为单位,组织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一些寓有教育含义的精心设计的游戏、竞赛等娱乐活动,让家长和学生在参与、体验中获得相应的认识。这也可以作为学校对家长或者学生的一种奖励形式予以组织。

⑤设立家校联系卡。把班主任和家长之间的要求、意见等信息通过联系卡及时传送到对方。

⑥家庭访问。这是教师主动登门对学生家庭进行实地访问的手段。不但可以面对面地向家长通报学生在学校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实地察看了解家庭教育情况和学生在家奉现。

⑦开设家教邮箱(信箱)。在开设家教信箱的基础上,学校再安排心理健康骨干教师,设立一个公开邮箱,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接受家长的意见、建议或者咨询,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交流、沟通和咨询形式。实践证明,在现在的信息化时代,这种方式以其速度快、传送便捷和可匿名性的特点已经得到了部分有上网条件的家长的欢迎。

⑧校讯通。这是一种由学校或者班级主办的面向家长的通讯方式,主要目的是向家长通报学校和班级情况,内容包括:学校(班级)新闻,学校(班级)、学生获奖情况,作行事历等等。

⑨举行感恩活动。在“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敬老节”及父母的生日时,举办感恩活动。每个学生向家长制作一张贺卡、一封小信、一束花、一个小手工制品,或为父母做一件事,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

(3)以吸收家长参与学校、班级教育决策或教育活动为目的的合作形式。主要有: ①组织具有家校合作功能的教育组织机构。包括社区教育委员会,班级家长委员会。②聘请家长担任班级校外辅导员、课外活动指导员,做家长学校的老师。③邀请家长参与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合课外活动。

3、实现高层次合作的保障策略

多样性的活动往往能够取得高效益,但要让这种互动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联结,根据前面所提到的互动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我们提出了实现高层次互动的基本保障策略。2014年安徽省基础教育教育教学论文

(1)把家长看作一种资源加以开发。(2)尊重每一位家长,平等交往。(3)强调活动形式的多样性。(4)关注指导对象的差异性。

在对家长进行指导时,我们特别关注两个群体。第一,单亲、离异家庭,第二、隔代教育或者三代共同生活的家庭。在把握共性问题的前提下,有个别针对性的指导。

(5)重视反馈、评估。

每年开展评选“为国教子好家长”活动,由各班推荐候选名单,学校表彰,让家长在成功与肯定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增强信心,从而促进家庭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合作互动发展,创设了良好的心理辅导环境,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关怀,形成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合力。

(四)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得以培养

家校合作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术在全校范围内运用并推广,并向家庭拓展延伸,取得了良好的学校教育及社会效应。

通过学校心理辅导与家庭教育的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有了很大的好转,学业成绩明显提高,学生会主动找同学、老师谈心,能同情、关爱、帮助有困难的同伴,各类学生能做到遵纪守法,自尊自爱,能正视困难和挫折,逐步养成了健全的人格,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学校开设了舞蹈、绘画、声乐、田径、篮球、足球、书法、电脑等二十多个兴趣小组,为各类学生提供了表现和发展才能的机会,让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释放。近三年,我校学生就在全国性的书法、绘画、作文等各项比赛中获奖100多人次,100多名学生被评为市级、区级三好学生。全校800多名学生普遍有礼仪,讲文明,具有健康的心理;学校每年学期都评选众多“校园之星”,“十佳少先队员”,形成了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心理辅导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有效方法之一。

(五)家长家庭教育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通过课题组组织的心理培训辅导,具备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了科学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方法。

(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得到进一步巩固。

校课题组长开圣会同志被评为2007~2010年芜湖市镜湖区“优秀课题组长”。课题组指导的年轻教师李玲玲获得国家级心理辅导师资格,“心海杨帆”心理辅导室获得芜湖市镜湖区十佳优秀心理辅导室的荣誉。2014年安徽省基础教育教育教学论文

五、实验研究的几点思考:

1、学生健康心理的检验评定应体现综合、全面的连续性,如何使测定更加规范、科学,有等进一步完善。

2、如何更有效化解学生心理障碍,对个别“老大难”学生用科学手段帮其解除“包袱”,引导走出心理“暗区”,有待进一步研究。

3、如何使家校心理教育合作更科学更紧密,使本课题的研究向纵深发展,将成为本校今后课题继续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孙时进著《心理学概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社会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马文驹主编《大众心理学》。

3、吴增强主编:《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8,409-423。

4、王耘筹主编:《小学生心理学》。

5、《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人民教育出版社。

6、《家庭教育》2010/9~10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篇5

南泉中学赵明云

心理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心理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以发展个性的过程。如何成功地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每位班主任应在实践中探讨的重要课题。根据自己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的一些探索和体会,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传授青春期知识和心理卫生知识

青春期的中学生随着生理的改变,心理上也起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常常表现得热情洋溢,活泼快乐,精力充沛;独立性增强,对问题的看法有自己的见解;自我意识增强,逐渐产生想当成人的愿望;渴望独立,对父母、老师的话不再盲目听从,喜欢独立思考和探索。班主任要让学生对青春期有必要的认识和了解,便于接受、适应青春期所特有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变化。尽管这些知识可能来自社会、书本等不同的途 径,却不应强化本身的学科色彩,而要在适当的时候以接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形态,让学生易于接受。

二、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心理品质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心理依赖性程度越高,承受力就越低。班主任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品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来抓:①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掌握一些生活常识,逐步做到生活自理,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②培养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初步的分类概括能力。③尊敬父母、老师和客人,友爱同学,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④给学生自主权。即在可行范围内放手,让学生组织开展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现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 我教育。

三、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

学期开始,我便向家长和学生介绍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与方法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除家长配合外,联系各任课教师,挤出一定的时间就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方法等问题,从预习、听课、作业、复习等学习环节入手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方法对每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通过优美文明的教室环境,愉快合作的课堂环境,多彩轻松的课外环境,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境。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克服惰性心理。通过乐观教育,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心理品质,防止心理封闭;通过合作教育,培养学生和谐健康的心理品质,克服心理失调。

四、培养学生战胜挫折的能力

在青春期,有许多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许多困惑、苦恼的出现也是不可避免的。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缺乏自制力等

现象现已成为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在这方面,我尝试采取树立榜样、创设适度情境,给学生一个可以接受的坡度等方法,让学生逐步在由小而大的困难中进行磨炼,并及时抓住学生可能出现的受挫现象,帮助学生提高对挫折的忍耐性和承受能力。在此基础上,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使学生从受挫的结果中走出来,把挫折作为奋进的动力,以崭新的姿态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去。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篇6

现代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为此他们拥有太多的爱,但有时“太多”也会变成孩子的心理压力。物质拥有量的过剩与情感、精神营养的不良会使孩子发展失衡。心理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孩子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良好的心理素质一般包括稳定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个性的健全发展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意志品质,有较强耐受挫折的能力;能与周围人友好相处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保持适度的自尊与自信。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呢?

1、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自立、自主的品质对于在过份优越的环境中成长的独生子女来说是一个难题。家长们首先要做到的是,有意识地改变观念,减少对孩子们的溺爱与迁就,从小培养孩了的独立生活能力,给孩子更多自我锻炼、自我服务的机会,减少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和依附,提高孩子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这将有助于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其次,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养观。在教育问题上采取民主的态度,注重给孩子自主权,经常倾听孩子的观点,让孩子在家庭决策中起一定作用,并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一定的责任,允许孩子取得主动并且负起与年龄相适的责任。

2、进行适当挫折教育

家长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挫折教育,锻炼孩子在因难和挫折面前不低头的坚强意志和性格,并通过家庭中宽松氛围营造,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使孩子形成客观、宽容、忍耐及和谐的心态。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挫折面前泰然处之,保持乐观与自信。

3、培养孩子竞争能力

平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是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一项重要要求。家长需从小对孩子进行平等竞争意识的教育,培养孩子的赶超精神和自强不息意识,教育孩子以平和的心态看成败,胜不骄、败不馁。这就要求家长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孩子参与各种竞争,并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引导孩子的心态,让这会争取机会去表现自己的能力。

4、培养孩子社交能力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最基本的方式。未来社会的许多工作都需要人们通过协作去完成,这就必须让儿童从小就学会与他人交往、协作。家长可引导孩子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处理交往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让孩子在不断的协调、适应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和谐地相处与协作。

5、培养孩子自我价值

首先,利用各种机会帮助孩子获得他们可能掌握的能力。这就要求家长对孩子要有一个恰当的期望值。我们提出的要求必须是孩子经过努力便能达到的。另外,应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设计一些能促使孩子成功的情境,成人一定要耐心地让孩子完成其力所能及的活动,切不可加以干涉或包办代替,那会让孩子永远感受不到成功的体验。

其次,对儿童的言行提出适度的评价,及时定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以积极的、正面的态度去接纳儿童的各种行为。家长不要吝啬带有鼓励性的语言,因为,成人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自我评价。在这一基础上,我们要教孩子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价,让孩子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并加以调整、改进。

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影响

家庭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心理,尤其对儿童个性品质的形成影响巨大。教育研究发现,生活在民主和谐的家庭中,孩子文明自尊、勤奋好学,而生活在争吵不休的家庭中,孩子性情暴躁、行为放纵、自私、没有安全感。因此,父母应正确处理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家庭真正成为孩子生活的温馨港湾。良好的家庭环境才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

相反,家庭成员之间如同陌路人,处事自私,争吵不休,这样家庭的儿童心理往往不健全,甚至是畸形的,他们对事情冷漠、偏执、不合作。因此要大力提倡家庭美德,正确处理家庭成员的互相关系,形成良好规范。要相处和睦,努力构建家庭的融洽气氛,父母说话办事不能以势压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样教人,充分体现家庭是生活之港湾,这才有助于儿童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父母良好的教养态度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是直接地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父母教育的结果。专横的封建旧规家庭教育强调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因此稍有不听从就以惩罚。在这类父母持过分严厉的教养态度下,孩子自身缺少自主权,缺乏自信和独立性,或者另一方面会形成暴戾、横蛮、撒谎、逆反心理强,并往往会在捉弄别人、寻找报复中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平衡。过分娇宠的教养态度,有求必应,家长只想为儿童提供无所不到的帮助和保护。

家庭的重大变故是孩子产生不良心理的重要因素

家庭结构或经济状况的改变,由孩子的生活波及到心理,不稳定与不安全的情绪也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消极的影响。

因此,让孩子正视现实,了解社会,对生活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是有必要的。与此同时,做父母的面对生活的挫折和竞争的压力,要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以坚强、乐观、无畏的拼搏精神去激励自己、感染孩子,这样,生活变故的风暴才不会摧垮家庭的堤坝,家庭精神反而会在挫折中得以洗礼,孩子的个性也会从中得以成熟完善。

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篇7

澳大利亚未来学会会长埃里亚德博士认为, 现代社会你要想成功, 必须具备三张通行证。第一张是知识或者叫学术性的通行证, 比如读、写、算的能力;第二张叫职业通行证, 是一种职业技能。社会发展很快, 职业分工越来越细, 你要想在社会上找到生存发展的位置, 需要有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知识。现在高中毕业生和高职毕业生相比, 从知识宽度来讲, 高中毕业生知识宽, 但从就业市场看, 高职生更容易找到工作。因为他们有一技之长, 马上就用得上, 而普通高中毕业生就没有就业技能, 还要重新培训, 所以在就业市场上优势就会少一些, 因此职业培训很重要;第三张叫事业心和开拓技能。具体地说, 拥有这张通行证的人其特征是, 视变化为正常、为机遇, 而不视为问题。积极、自信、独立、从容, 具有创造性的思维, 敢于负责任, 善于与人交流沟通, 团结协作, 善于施加影响。这些都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前两张通行证一般人基本都可以获得, 第三张通行证才是试金石, 才是觉得成功人才的关键。

现在, 世界各国面对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发展, 都在培养未来人才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上下功夫。譬如, 日本以前的教育目标都很具体, 小学和中学读写算要达到什么程度, 现在则更强调人的素质。提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胸怀宽广、自律, 在国际事务中坚强能够的人。我们国家很早就发出:“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意见》适时出台, 2005年1月17~18日, 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会议又在北京召开, 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良好的道德修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要进行细腻健康教育等等。

我们可以清楚看出,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是人才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和基础, 是通向成功的通行证。

2 良好心理素质的内涵及其特征

结合自己作为一名高校政治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体会, 可将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表现概括为七个特征:

一是客观的自我评价。即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 有什么所长, 什么所短。怎样扬长避短, 怎样悦纳自己, 肯定自己, 完善自己。

二是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人每时每刻都有情绪, 有些是积极的, 帮组我们成长;有些是消极的, 会影响妨碍我们的发展。所以要善于管理调控好自己的情绪, 让自己的情绪适度。

三是坚强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与IQ (智商) 有很大的关系, 意志品质好的人生活有目标, 在向目标努力的过程中战胜困难, 达到目的。意志品质不好的人, 也就是常说的意志比较薄弱松散、比较脆弱消沉的人, 就可能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困难绕道走或裹足不前。

四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生活有一种美好的憧憬和希望, 有一种强烈的追求和期待。倘若你觉得什么都没有, 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五是健全的人格特征。人格是统一的完整的, 不是分裂的。有些人表面看很活跃开朗, 但实际很内向;有些人表面很随和, 但内心有很多仇恨。健全的人格应该是知、情、意、行相互统一的, 完整的。

六是善于与人和谐相处, 团结协作的能力。当代大学生应当注意培养适应未来高科技经济内在要求的协同精神与合作能力, 否则, 很难适应现代化事业及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 当做高尚的风格来培养。

4 怎么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方面, 从学校来讲, 可以提供一些心理健康课程让同学们选修, 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 给同学们提供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 作为大学生自己, 则更应积极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与锻炼。我建议, 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 平时应主动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掌握一些心理发展的规律, 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内化在你的整个成长过程中。

第二, 要主动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品质。人的个性品质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兴趣、需要、动机等等, 这里面的核心问题是自我形象。要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 分析自己, 有自我反省的勇气和能力, 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肯定自己, 悦纳自己, 欣赏自己, 发展自己, 完善自己。

有人会说我还不知道我自己吗?其实未必。心理学很多理论研究发现人对自己的认识都是有盲目点的。心理学理论中有个很重要的理论叫做“窗口理论”, 这个窗口是个田字, 横坐标是自知自不知, 纵坐标是他知他不知。这样就有四个板块ABCD (如图1) 。

A他知自知, 我们称它为公开的自我, 比如你是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的学生, 大家都知道了, 这是公开的自我。B是自不知他知, 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我们称它为盲目的自我。C是自知他不知, 很多人有自己的隐私, 或者拥有自己独享的东西, 我们称它为秘密的自我。D是自不知他不知, 我们称为未知领域, 用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说属于潜意识中的, 有时做一些事情自己说不清原因, 可能就是受潜意识的支使。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的自我形象应该是公开的自我很大, 未知的自我很小。当你对自己了解得越多, 把握得越准确, 你就适应得越好, 你能以一个真正的自我与人交往, 与自己交往, 和自己内心与灵魂沟通。如果心理不健康, 常常是公开的自我很小, 盲目的自我很大。当你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时候, 别人怎么能明白你是什么样的人呢, 你就会有很多的困惑。

第三, 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挫折是人生的伴侣, 人人都会遇到, 关键是你对挫折的态度。巴尔扎克说过:“挫折是块石头。”你不能说石头是好是坏, 当它做垫脚石的时候, 让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它帮助你, 是你能力的延伸;但是, 当它作为绊脚石的时候, 把你绊了一跤, 你变得一蹶不振, 气馁消除, 那它就成为你人生发展的障碍。

第四, 要积极主动去参加各种社会实践, 拓展你交往的范围。大学是塑造整个人的一个重要场所, 一个人的发展包括知识、智能、情绪、行为、思想、道德、美育等诸多方面, 你必须积极主动地拓宽社交圈子, 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 融入到集体中, 融入到广泛的人群中, 融入到社会活动中, 从各个方面锻炼自己。学业固然重要, 但是如果只把眼睛盯在学业上, 那视野就未免太狭窄了。“行千里路, 胜读万卷书”,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参考文献

[1]情商能力. (美) 戈尔曼 (Daniel Goleman) 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2]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篇8

关键词: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培养;方法探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的素质问题愈来愈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提高学生个体素质的需要,也是优化社会文化素质的需要。因此,我们在进行儿童智力开发活动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儿童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愉快地进行学习的情绪

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在他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积极地沟通师生间的情感,创造适合儿童健康发展的和谐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成长。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例如我班崔海波,由于父母的离异,原本活波可爱的孩子,变得冷漠、孤僻,不愿和同学交流。在家里也常常躲在阴暗的屋子,抱着妈妈的照片哭泣。我了解到这些情况,找崔海波谈心,拉拉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抱抱他,只有8岁的孩子对我说:“老师能不能让我妈回来,我很想她。”我答应孩子一定让媽妈常来看他。从那时起,妈妈常来看他,常常打电话跟他交流。平时我在学习上多鼓励,给了他更多信任和认可,渐渐地他变了,愿意和同学玩了,笑容常常挂在脸上了,学习也有了自信和兴趣。看到孩子的转变,我由衷地为他高兴。

二、培养学生坚定的自信和强烈的进取精神

自信心是进取精神的支柱,是有无独立学习、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础,是开拓型人才必备的心理素质。小学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求知欲高、好奇心强,我们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他们的潜能,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求知需要,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或帮助学生做出成绩,让每个儿童都有成功的体验,以推动他们不断进步。

三、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

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以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完成各种学习任务的基本保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不仅是智力活动的过程,而且是人们自觉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的意志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与挫折,意志薄弱的人一旦遇到困难与挫折就会畏缩不前、半途而废,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教会学生怎样评价自己、怎样对待失败,培养大胆勇敢坚毅的意志品质,显得十分重要。我们班个别成绩差的学生意志薄弱,遇到困难缺乏信心,“躲着走”,以致于困难越来越多,自暴自弃,不求上进。苏轼云:“古之立大志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可见,坚强的意志是通向成功之路的保证。要提高学习效果,必须培养学生完成任务的自觉性、排除干扰的自制性、处理问题的果断性、贯彻始终的坚持性等意志品质。

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认识到,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首先要帮助学生集中精力去想某一个问题或去干某一件事情,并且要有持久性。如写字课,是培养孩子坚强的毅力和意志的最好时机。在指导学生写字时,用欣赏的眼光巡视,轻轻说声,字写的有进步,字写得真漂亮,伸出拇指表示赞赏,把字写得好的拿到大屏幕上展示,无不使学生产生快感,,他们真是乐此不疲。

其次,要逐步锻炼学生能够接受失败、鼓起勇气再干的心理素质。教师可经常向学生讲述一些名人的成长历程,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无论哪一位成功者的背后都曾留下过无数次失败的记录和辛酸的泪水,使学生明白失败与挫折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要鼓起勇气战胜它。

四、培养学生自我控制及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和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是学生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素质,特别是在人类社会进入高科技时代的今天,人与人的友善相处与亲密合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应从小培养儿童的群体意识,使他们乐群、友善,了解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合作助人。教师除了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互学互助的教育外,还可根据每个年龄段、每个儿童的特点,鼓励他们参加学校及社会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如各种智力竞赛、体育比赛、以及少先队活动等,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能自觉调节支配自己的行为,有较强的忍耐力,不任性。

总之,要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我们必须加快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完善的未来公民,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 提高素质教育 篇9

我所任的是一年级自然课,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四个方面的行为培养:

一、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年级小学生刚入校门,没有建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目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大部分学生都是每天由家长嘱咐、老师监督着学习,学习很被动,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在学习中起到主体作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从兴趣人手,引导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每节课上,都给学生一个新奇的收获。如上《美丽的大自然》一课时,给学生放放录像片,通过天空、陆地、海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的画面展示,使学生领略了大自然的美丽,了解我国的山河、田野、森林、草原的辽阔与壮观。直观教学是简单易懂的,也是小学生最感兴趣的,课堂上,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让学生有物可观,有物可动。如讲《玩石头》一课,准备好各种类形的石头,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石头的各种属性;讲《各种各样的叶子》一课时,准备好有代表性的叶子让学生观察认识,并指导学生做叶画。上实验课时,教师首先做有趣的演示实验启发学生的兴趣。如讲《磁铁游戏》一课时,教师演示“直钩钓鱼”;讲《影子》一课时,教师做各种手影表演。分组实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人人动手操作,广泛展开讨论。通过直观教学,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活泼,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非常积极。

二、科学态度的培养

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培养,是小学自然教学的重要任务。科学态度的培养,就是培养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和观点去观察、分析、解释自然现象和自然事物,并养成耐心、细致、刻苦钻研的好习惯。为了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教学中分三步进行:

(1)给学生讲中外科学家的故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为了科学事业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从小要有远大理想,为了实现远大理想而努力学习,勇于攀登科学高峰。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地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和自然事物,并学会利用各种感官,有顺序、有目的地进行观察,通过观察来认识自然事物的属性(颜色、形状、质地、味道、透明度、大小、冷热、形态、气味、结构、运动状态等)和变化情况,并能做简单的观察记录。观察不只局限于课堂观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地观察,随时随地地观察,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学会发现问题,学会动脑思考问题,从中受到科学启迪,并学到一定的科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用科学分析的方法和研究问题的程序来认识研究自然事物,掌握科学道理。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的一种主要课型,也是教给学生掌握科学研究问题程序的课型。这个程序是: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归纳结论。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教师要心中有数,不要单纯教给学生程序,而是按程序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让学生通过研究逐渐体会和领悟。如讲《影子》一课时,通过做手影导入新课后,教师提出问题:“影子是怎么回事呢?”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意见,做出初步假设。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做实验:①有光,没有物体,没有影子;②没有光,有物体,也没有影子;③有光,有物体,而且是挡光物体,才有影子。通过实验,学生知道了有光,有挡光物体就能产生影子。小学自然课本中实验课占有很大比例,长期坚持按程序教学,学生就会掌握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了,这为以后进行科学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创新精神的培养

将来的世界是科学竞争的世界,将来的接班人,应该是敢想、敢干、敢于创新的接班人。因此,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大胆设想,敢于创新的精神。如讲《做泥玩具》一课时,要求学生除仿照课本上做之外,还要展开想象,自己创造一种玩具,结果有的学生做了如同机器人一样复杂的泥人。讲《船》一课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船的发展史,然后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种船,可以用纸叠出来,也可以画出来,结果学生也设计出了比较新颖的船,而且船上的船员全是机器人,说是不怕敌人打。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敢想敢做的精神,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社会责任感培养

作为跨世纪的接班人,必须承担起祖国和人民所赋予的历史责任。为了使学生具备这种精神和能力,着重从两方面进行培养:

(1)劳动态度的培养。通过《种大蒜》、《种花》等课学习,教育学生从小要热爱劳动,掌握劳动本领,将来长大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2)环保意识的培养。通过自然教学,教育学生懂得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如果被破坏,人类就失去了生存的保障。现在全世界人民都在保护大自然,并成立了世界环境保护纪念日。我们小学生也要积极参人,要从小事做起:不随地吐痰、擤鼻涕,不随地乱扔杂物,要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要爱护花草树木和益虫益兽等等。

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篇10

近几年来,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已引起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和家长的重视。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思维发展、品德培养和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许多中学生乃至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其实从小学时期就已滋生。生活环境中的诸多因素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研究就与小学生生活有关的各种因素及其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状况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小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活环境中各种影响因素的关系,从中寻找明显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以增强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及有关情况的进一步了解和重视,并为改善小学生的心理卫生环境提供依据。

二、对象和方法

从太原市随机抽取小学生1400名作为被试,共收回有效问卷1385份(其中普通小学的952人,私立小学的433人)。以1993年由樊庆民、王建中主持修订的“UPI”测查材料,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对有关项目、筛选标准做了删补,删掉小学生难以理解的个别题目;增补了我们认为与小学生心理健康有关联的家庭环境的内容,即:家庭结构、父母职业、家庭气氛、家庭教养方式、父母关心子女学习程度以及学生对父母的态度等。筛选后的症状选择项目共51个,其信度(校正分半信度及同质性信度)分别为0.8672和0.8199。

对于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因素之间的关系,由于这些因素本身不易量化而研究较少。我们对调查中涉及到的各因素如家庭结构、家庭气氛、教养方式、关心子女学习程度等进行了分类,分类情况见表1。对于这种分类资料之间的复杂关系的分析,我们采用了SAS 统计软件提供的CATMOD过程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表1 各影响因素分类情况影响因素 分类不同性别 1.男 2.女不同学校 1.普遍小学 2.私立学校不同年级 1-6 一年级——六年级父、母职业 1.工人 2.干部 3.其他父、母文化程度 1.小学 2.初中 3.高中(中专)4.大专

以上家庭结构 1.双亲 2.单亲 3.其他父母教养方式 1.强制型 2.放任型 3.溺爱型 4.不协

调型 5.民主型家长关心子女学习程度 1.关心 2.比较关心 3.不关心家庭气氛 1.和睦安宁 2.偶尔争吵 3.经常争吵

4.父母分居

Logistic回归是一种对数线性模型法。该方法可以对分类变量建立回归模型,以讨论模型中分类变量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该方法主要是进行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类别)与诸影响因素之间的独立性检验,因此在检验中限定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

三、结果和分析

(一)学生不同归属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以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以及学校*年级、学校*性别、年级*性别、学校*年级*性别为自变量,学生的心理健康类型为应变量,由CATMOD过程得出第一个Logistic回归模型,最大似然估计的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MAXIMUM LIKELIHOOD ANALYSIS OF VARIANCE TABLE误差来源 自由度 X[2]值 概率PINIERCEPT 2 15.61 0.0004不同学校 2 3.77 0.1518不同年级 10 21.42 0.0183不同性别 2 9.02 0.0110不同学校*不同年级 10 40.22 0.0000不同学校*不同性别 2 0.04 0.9813不同年级*不同性别 10 11.04 0.3544学校*年级*性别 10 8.88 0.5432LIKELIHOODRATIO 0

由表2可见,诸影响因素中,学校*年级、年级*性别、学校*年级*性别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概率P>0.1),由此将概率最大的因素删去再进行第二次Logistic回归,得到表3。表3中,仍有不同学校这一因素的显著性概率较大(P>0.1),删去后进行第三次Logistic回归,得到表4

表4中各因素的概率均小于0.05,似然比卡方为5.10,P>0.1,说明略去的各因素总和

不显著,此模型正确。这就是说,在学生的不同归属诸因素中,年级、性别以及学校*年级、年级*性别、学校*年级*性别的交互作用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P=0.0000)是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交互作用。

表3 *MAXIMUM LIKELIHOOD ANALYSIS OF VARIANCE TABLE误差来源 自由度 X[2]值 概率PINTERCEPT 2 43.01 0.0000不同学校 2 3.98 0.1370不同年级 10 27.10 0.0025不同性别 2 11.41 0.0033不同学校*不同年级 10 43.99 0.0000不同年级*不同性别 10 18.18 0.0520学校*年级*性别 10 18.18 0.0940LIKELIHOODRATIO 2 1.11 0.5730

表4 *MAXIMUM LIKELIHOOD ANALYSIS OF VARIANCE TABLE误差来源 自由度 X[2]值 概率PINTERCEPT 2 49.33 0.0000不同年级 10 27.17 0.0024不同性别 2 13.71 0.0011不同学校*不同年级 10 49.32 0.0000不同年级*不同性别 10 19.52 0.0341学校*年级*性别 10 21.60 0.0173LIKELIHOODRATIO 4 5.10 0.2771

以下的分析采用同样方法,限于篇幅,将只列出最终结果。

(二)家庭生活环境因素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以家庭经济状况(不同学校分为普通小学和私立学校,故也可作为家庭经济状况的一种大致分类)、家庭结构、家庭气氛、教养方式、父母关心子女学习程度以及经济状况*教养方式、经济状况*家庭气氛、经济状况*家庭气氛*教养方式为自变量,以学生心理健康类型为应变量进行的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的主效应模型的方差分析结果见表5

表5 *MAXIMUM LIKELIHOOD ANALYSIS OF VARIANCE TABLE误差来源 自由度 X[2]值 概率PINTERCEPT 2 45.22 0.0000教养方式 8 30.76 0.0002家庭气氛 6 54.27 0.0000经济状况*家庭气氛 6 20.44 0.0023LIKELIHOODRATIO 52 49.51 0.5723

由表5可知,在家庭生活环境各种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气氛以及家庭气氛* 经济状况的交互作用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其中家庭气氛的影响最大(P=0.000)。

(三)、父母的素质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以父亲职业、母亲职业、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为自变量,以学生心理健康类型为应变量进行的Logistic 回归分析,最终的主效应模型的方差分析结果见表6。

表6 MAXIMUM LIKELIHOOD ANALYSIS OF VARIANCE TABLE误差来源 自由度 X[2]值 概率PINTERCEPT 2 9.17 0.0102父亲职业 6 6.44 0.3753父亲文化程度 4 1.51 0.8247母亲职业 6

2.97 0.8122母亲文化程度 4 2.68 0.6128LIKELIHOODRATIO 124 140.27 0.1508

表6的结果表明,父亲、母亲具有什么样的文化程度及从事何种职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没有明显影响。

(四)、诸影响因素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将上述分析中经检验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影响的诸因素做为自变量,以学生心理健康类型为应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的主效应模型的方差分析结果见表7

表7 MAXIMUM LIKELIHOOD ANALYSIS OF VARIANCE TABLE误差来源 自由度 X[2]值 概率PINTERCEPT 2 41.64 0.0000不同年级 10 22.56 0.0125不同性别 2 10.70 0.0048不同学校*不同年级 10 31.29 0.0005教养方式 8 20.96 0.0073家庭气氛 6 49.95 0.0000经济状况*家庭气氛 6 16.09 0.0133LIKELIHOODRATIO 406 449.08 0.0688

表7的结果表明,在我们所分析过的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中,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父母的不同教养方式、家庭气氛以及不同年级(年龄)*不同学校(经济状况)、不同经济状况*家庭气氛的交互作用都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气氛(P=0.000),其次是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交互作用,其余顺次为不同性别、父母教养方式、不同年级以及不同经济状况* 家庭气氛的交互作用。

四、讨论

个体的心理发展,在任何阶段都与环境因素的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处于心理发展重要

时期的小学生,由于自主能力尚弱,依赖性较强,因而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尤其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小学阶段的学生,男孩的心理健康普遍多于女孩,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问题大幅度上升,这一结果与国内外有关研究一致。从个体生长发育角度来看,小学阶段,女孩比男孩要早成熟两年左右,加上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这样,处于同一年级的男女学生,尽管年龄相仿,但其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心理发展水平不平衡。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的依附性与自主性的矛盾冲突开始出现并逐渐加剧。因此,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呈增长趋势。另一方面,处于私立学校和普通小学的学生由于学校的环境、来自同学之间的关系和影响以及家庭经济状况都截然不同,造成了他们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体验,这些因素十分明显地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发展,使得不同年级与不同学校的交互作用成为小学生不同归属中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最显著的因素。

家庭是小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的生活环境,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巨大的作用。家庭的结构、家庭的气氛、父母的教养方式是一致认定的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我们对于这些因素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其中影响最大的并不是家庭结构,而是家庭气氛。人们一般认为,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对子女的成长非常不利。但许多人的研究都发现,有严重的家庭冲突但并没有离婚的家庭,对子女的不良影响超过了离异家庭。这是由于,家庭气氛的影响往往是持久性的,一时一事的家庭冲突并不构成家庭气氛。家庭中父母的冲突会使子女焦虑不安,产生剧烈的情绪波动。如果父母经常发生冲突,子女长期处于这种情绪混乱的状态之中,会造成心理机能恶化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这就提示我们,不管是什么样的家庭结构,要想使子女健康成长,首先要能够给孩子营造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气氛;其次要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

父母亲的文化程度高低以及从事何种职业,会对子女的教养产生一定影响,但不是必然影响,关键在于使家长掌握有效的教养方法和艺术,提高他们对子女教育的质量。

总的来看,在上述讨论过的所有影响显著的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气氛,其次是年级与学校的交互作用……等等。这就提示我们的家长和学校,要想使小学生健康成长,最重要的是能够给他们提供和睦、温馨的家庭气氛,还要注意不同年龄、不同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不同的现状。除此之外,还应注意根据小学生的年龄、性别、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教养方式等具体影响因素,为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五、结论

在不同归属诸因素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是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交互作用,其余顺次为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以及学校*年级*性别、年级*性别的交互作用。在家庭生活环境各种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气氛以及经济状况* 家庭气氛的交互作用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其中家庭气氛的影响最大。父亲、母亲具有什么样的文化程度及从事何种职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没有明显影响。所有以上各因素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气氛,其次是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交互作用,其余顺次为不同性别、父母教养方式、不同年级以及不同经济状况*家庭气氛的交互作用。

①陈家麟:《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初探》,《扬州师院学报(社科版)》,1992年4期。

②邹泽禹:《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气氛》,《家庭教育》,1993年2期。

③李彬:《关于小学一、二年级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比较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1993年第1期。

上一篇:尚市镇中心学校2011年春田径运动会方案下一篇:哦!原来如此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