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角色(精选12篇)
辅导员角色 篇1
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中坚力量, 只有对自身角色正确定位后, 才能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以满足社会对其角色的期待, 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 就必须在深入领悟角色定位的基础上, 完成角色扮演过程, 这一过程中包含着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要素。
一、角色期待
2006年9月, 教育部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定位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领导者。根据要求主体的不同, 辅导员角色可概括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学德育工作者和辅导咨询服务工作者, 其主要工作职责包括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热点问题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就业指导和学生团学骨干培养等八个方面。这充分体现了社会对辅导员角色提出的要求与期待, 只有通过政治思想素质、道德情操、文化素养、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职业操守的全方位培养锻炼, 才能胜任高校辅导员这一重要角色。
二、角色领悟
面对集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为一体的辅导员工作, 笔者认为辅导员角色是教师、领导、家长和朋友的混合体。
1. 作为教师, 要表现责任心
辅导员首先是人民教师, 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 应树立强烈的责任感, 增强荣誉感与使命感, 正确认识“无处不教育”。通过对学生工作的全身心投入、坚定的意志品质、耐心的引导帮扶来触动学生的心灵, 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事, 坚定自己的人生目标。通过党团组织建设,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通过校风班风监督, 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社会公德教育;通过教室宿舍管理, 对学生生活习惯态度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公平、公正的奖优助困, 引导学生树立正直诚信的良好品质;通过突发事件处理, 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 等等。在这点滴细微的教育过程中, 责任心是工作之魂。作为辅导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 主动关心学生, 想学生所想, 急学生所急, 解学生之难, 助学生之力。
2. 作为领导, 要体现公心
大学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过程, 学生既是管理的主体, 又是和谐团队建设的参与者。因此, 辅导员要转变管理理念, 认识到好的领导不是“独行侠”, 要充分发扬民主, 制订有效目标;积极与上级领导、各职能部门沟通, 取得支持;激励学生要从战略意识出发, 选择合适的集体成员放在合适的位置, 让学生真正成为管理的主体, 从而在自我管理中不断成长提高。辅导员在学生的自我管理教育过程中, 要本着公正的态度, 用活奖惩“指挥棒”, 通过评优乃至于口头表扬的方式鼓励表现出色的学生更加努力提升自我, 通过批评让学生理解到不断修正错误就是受教育的过程。公正廉明、知行一致才有助于辅导员威信的树立。
3. 作为家长, 要表现爱心
大学生大多远离父母, 没有了家庭的呵护, 难免在遇到诸如新生适应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问题、就业问题等一些问题时产生不知所措的感觉, 继而在行为上表现为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生活懒散、不参加集体活动、情绪低落等等。作为辅导员就要成为学生家长的替代者, 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每一个学生成长的环境不同、经历不同, 在关注所有学生的基础上, 要重点关注问题学生, 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性格较孤僻的学生, 等等。要用爱心去呵护学生的成长, 培育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品质。
4. 作为朋友, 要体现细心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离不开辅导员与之进行思想间的对话和交流,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是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 是一个灵魂撞击另一个灵魂。我国高校目前的辅导员队伍大多以年轻教师为主, 对时代的感悟和思维的活跃性有利于与学生的沟通, 要从同龄人的角度关心学生, 热心地为他们排忧解难, 将教育工作情感化、人性化。如果当学生处境困难时、遭受挫折时、情绪低落时, 收获欣喜时、享受成功时等等时刻, 都能想到向辅导员倾诉, 那么辅导员的角色扮演就取得了质的飞跃。
三、角色实践
在深入理解辅导员工作内涵、明确角色定位的基础上, 面对高校学生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 在实践工作中, 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注重专业水平的提升
辅导员应在思想上把辅导员工作当作事业来对待, 树立专业信念。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中心, 作为辅导员本身, 更应该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 关注时事政治,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政治敏感性。同时在实际工作当中主动学习多方面的学科知识, 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等的基础知识, 对于心理健康咨询、学生日常事务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日常工作中经常运用的知识, 除了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外, 更可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就业指导师资格等专业培训考证, 持证上岗, 用专业理论知识与方法技巧推动自身工作开展。除此以外, 鉴于辅导员工作是主要以人为对象的工作, 对个人素质水平的要求非常广泛, 更应采取多种形式提升自我技能, 比如通过阅读演讲与口才的相关书籍、观看演讲辩论比赛等方式提高口头表达和宣讲能力;参与团队拓展训练提高组织统筹能力;观看音乐会等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等能力的培养。辅导员只有通过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 才能成为教育、管理、服务与辅导学生的专业化人才。
2. 注重加强人格修养
人格从心理学角度讲, 是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是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心理品质。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沟通最多, 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人。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 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作为学生的榜样, 辅导员更应重视个人能力、气质和品格的塑造, 要清楚外貌、体态、服饰等个人外在因素在老师与学生情感交流中的作用。学生对老师有一种“向师性”, 会时刻注意自己老师的言行举止, 只有服饰整洁、仪表从容、举止端庄才能让学生产生敬意。因此辅导员要根据自身形体、气质、爱好、工作性质形成得体的外部风貌。自己文明高雅的外在形象, 既体现了个人的良好素养, 也能增强教育的说服力。
孔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辅导员要重视良好师德的培养, 努力追求健康、完善、和谐的人格。“学校无小事, 处处是教育;教师无小节, 事事做楷模。”教育是一种信仰和信念的传递, 辅导员的热情向上、开朗乐观能影响学生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生活、面对挫折考验;辅导员的真诚民主、无私关爱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自主、宽容大度的品格;辅导员的镇定从容、勇敢果断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
3. 注重制度建设
(1) 构建先进党团组织
通过学生党团组织的构建和有效管理, 可以更全面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重视团干部的遴选与培训, 制定团员大会制度、支委工作会议制度、团员考评制度等;在学生中组成党章学习小组,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学生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由学生党员负责帮带, 使团员成为党真正的后备力量;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方针, 发展思想成熟综合素质全面的优秀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通过党团组织在学生中发挥喉舌作用,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进社团、进公寓, 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 创建和谐班级管理模式
每学年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班干部, 充分发挥班委的核心作用。指导班干部自主开展工作, 制定班级管理制度、考勤制度、工作例会制度、班委考评制度、民主监督机制、宿舍管理制度等, 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 做到每一项工作有计划、有总结, 每一位学生有参与、有收获, 将“竞争友爱”的意识融入学生心中, 形成一套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的模式。适时进行学习宣传、文体活动, 学风建设等方面的培训, 提高学生干部工作能力, 创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的、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
(3) 完善奖贷助体系
搭建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和特困补助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奖贷助体系。成立以班干部和普通学生组成的评比小组, 建立“贫困生档案数据库”“学生贷款管理数据库”“各类奖、助学金获得学生资料数据库”等, 使各项助困工作管理数字化、规范化、制度化, 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评优助困。做好年度的奖学金评比及各项助学金的评比和发放工作, 并利用网络进行公示, 提高透明度和监督力度。要深入了解困难学生情况, 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和因天灾人祸等陷入困境的学生随时得到资助;加强与各种正规勤工助学机构的联系, 创造贫困生参加勤工俭学的机会。
(4) 规范心理辅导工作
根据青年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 以班级辅导结合个别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用国际认可的心理问卷 (卡氏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艾森克人格问卷) 为每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 与每位学生沟通, 采用“包干到户”的方式, 依托学生党团组织和学生骨干, 每人负责一定数量的学生, 对学生的各种心理异常情况争取预防为主, 早日发现;重视特殊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 力求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 克服心理障碍。通过报刊、广播、宣传栏等形式, 结合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健康热点问题,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 (9) .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3]刘献君.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 2000 (2) :3.
[4]李小波.高校辅导员气质在班级管理中的灵魂作用[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9) :9-11.
[5]李相国等.刍议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及角色定位[J].职业时空, 2008 (9) :28-29.
辅导员角色 篇2
©
一方面辅导学生,另一方面自己也被辅导:接受沟通技巧、心理咨询、职业规划等一系列专业指导。
在日前举行的首次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问题被提到一定的高度。与会专家学者呼吁,辅导员的观念和角色意识转变势在必行,要从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出发,做好辅助与引导的服务工作,而不仅仅是传统观念上的行政工作者。
一位辅导员的超负荷运转
作为学校推荐的北京市高校优秀辅导员候选人,王征感到自己的工作得到了学校的肯定,颇为高兴。
2003年毕业后,北京理工大学的王征留校担任辅导员已3年。在该校的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他的工作就是制作表格、申报材料、与学生谈心等,每天的生活都被工作上的事情挤得满满的。因为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只要是与学生相关的事,都是我的工作内容;只要是学生有事,就意味着我要办公。
留校那年,学院招进130多名本科生,从那时起,王征成了这群和自己年龄相差不大的学生的“万能咨询顾问”。一开学,他就要安顿学生住进宿舍、收集联系方式、向学生传达校内生活基本常识、组织学生入校培训等。等一切都进入正轨之后,他开始每星期组织一次年级大会,与学生交流。此外还要不定时地通过网站、书面通知、口头通知等公布课程安排、办理学籍等校内常规活动。
这些基本上属于固定内容,仅仅是他工作的一小部分。
“130多个学生,你想象不出会遇到多少种问题,学生的问题都要去解决。”王征说,学生想出国,不知从什么渠道了解相关政策及手续;学籍或身份证丢失,需重新办理;不知如
何申请入党。他需要指导学生去什么部门咨询出国信息,去户籍科办理户口、身份证,去学生处了解上学期成绩等等。
从表面上看,王征和行政人员一样,固定坐班。但是,对他来说,除去固定坐班的时间,他并没有固定的业余时间。在他的时间里,业余时间似乎变成了上班时间。因为他上班的时候,学生也在上课,一般不会找他,下课后,学生来了,他的工作也就又开始了。
另外,每年的暑假也是王征繁忙的时候。放假后,他要组织学生的课余实践活动。在他的办公室内,记者看到,学生活动宣传海报、前几年的实践报告挤满了他的小小的办公空间。在采访过程中,他还与学生近期要去实践的单位打了两次电话,并见缝插针与来访的学生组织者确定活动时间、参加人数、实践单位联系方式等。
三年来,王征的正常下班时间是晚上10点。而且,按照北京理工大学规定,辅导员必须24小时不关手机。学生出了什么问题,院系辅导员必须第一时间赶到。虽然感到劳累,王征还是继续开心地当着辅导员,在他眼里,看着学生成长,就是一件快乐的事。专职辅导员配备不足
目前,据记者了解,像王征这样毕业留校的本科生辅导员并不少。
2004年以前,由于专职辅导员不足,高校普遍采用2+2或3+1的形式培养了一批兼职辅导员,即保留本科毕业生免试入学上硕士研究生的资格,由他们在学校担任辅导员工作,专职工作两三年后,在第三年或第四年,采取边学习边工作的形式,最后一年脱产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在大部分高校中,辅导员人数往往根据年级进行分配。根据一个年级学生总数配备一定数量的辅导员。2005年末,《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加快高校辅导员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调整。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专职高校辅导员,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同时,每个班级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
目前,高校中辅导员与学生配备达到1∶200的较少,一个辅导员常常需要负责300名以上的学生。但在一些学生较少的院系,辅导员兼任班主任的现象也不少见。
近两年,兼职本科辅导员的比例逐渐减少。硕士辅导员乃至博士等专职辅导员的比例有所上升。目前北京高校已有专兼职辅导员3500多名,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辅导员达到总数的16.3%和46.5%。上海市本科院校的辅导员中,党员达96%,硕士(含在读)以上学历近80%。
据了解,在不同的高校,辅导员配置和编制都有所区别。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采取院系负责制,采取教师编制;而在厦门大学,辅导员队伍是由校学生处主管,分管副校长统一领导、行政编制。
由于学生事务较多,辅导员工作强度很大,很少有自己的科研时间,学术建树也有限。同时,由于工作强度大,又缺乏身份认同感,很少有人把辅导员作为终身职业。中国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很大。
工作不少 困惑也多
高校中有长期工作经验的专职辅导员也占有相当的比例。新老辅导员在应该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辅导、服务上观念相差很大。
天津商学院2001届毕业生宋钻回忆说,他的四年大学生活有两位辅导员陪伴。一位年纪稍长,负责他们生活事务上的管理和思想沟通。另一位刚毕业,注重学习事务的管理。他觉得两位辅导员在观念上有所差别,年长的那位思想陈旧,采取的还是改革前政治辅导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那一套标准来衡量学生,谈话内容容易引起学生反感。一双袜子没放好地方可能就被上升到“个人作风问题”。
另一位辅导员负责学习事务管理,但是对外界的活动、学术动态并不了解。大三那年他想出国,找辅导员咨询,但辅导员只是了解校内办公费出国的程序外,对自费留学一无所知,根本无法提供帮助。
在宋钻的理解中,现代社会,学生选择越来越多,辅导员应该在学生的人生规划方面提供有效的引导和建议,知识面要广。另外,学生遭遇学业、心理的新问题越来越多,希望辅导员经验丰富,非常了解学生会遭遇的各种问题;一个不懂得心理健康、高校政策、沟通技巧的辅导员很难实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有研究才有发言权,才有说服力。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管理科王学东介绍说,随着社会形势发生重大变革,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和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当代大学生有丰富的渠道去接触和了解大量的信息,道德观、价值观向多元化发展,他们表现出较强的平等意识、意识和批判精神,同时,他们的学习方式、就业观念也遭受巨大改变。很多社会问题,会集中反映在这些学生身上,甚至更为尖锐。如急功近利、心态浮躁、不会与人相处等等。
保证学生的安全、监督他们学习、灌输式思想教育,显然与现在的形势产生了很大差距。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最终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格成熟及全面发展,是辅导员需要思考的问题。
王学东表示,辅导员在高等院校中担任着教师与管理干部的双重角色,既负责对学生的各种日常事务,又担负着“释疑解惑”的职能,工作繁琐复杂、强度大。
在大学,教学由教师负责,而学生的生活、管理等工作则更多地交到辅导员手中。当学生需要寻求帮助时,往往第一个找到辅导员。
王征表示,有时学生并不会主动寻求帮助甚至不知道自己需要帮助,这就需要辅导员随时观察、主动出击。从校方、院系以及校外获取信息,并传达给学生;了解学生的状况、处境以及变化,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为学生“释疑解惑”。因而,与学生谈话是辅导员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节目。
从“又红又专”到为学生服务
中国高校辅导员最初是定位于思想政治工作,早期要求“又红又专”,对思想觉悟的要
求较高。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与管理大致成为辅导员的主要职能;近年来,“服务”的理念开始浮出水面。对辅导员需要扮演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
据了解,中国高校辅导员政策始于20世纪50年代。仿效抗日军政大学设立政治指导员制度,1952年,政务院提出在工学院试行政治辅导员制度,设立专人任各级政治辅导员,主持政治学习、思想改造工作。同年10月,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的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提出在全国高等学校有准备地建立政治辅导员队伍。
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教育部四年内出台三个《规定》,要求从干部和学生中选拔出一支思想觉悟高、又红又专的队伍,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社会形势发生重大变革,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和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王征说,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时代,他们有丰富的渠道去接触和了解大量的信息,道德观、价值观向多元化发展,他们表现出较强的平等意识、意识和批判精神,同时,他们的学习方式、就业观念也面临巨大改变。
在国外,也有与高校辅导员对等的角色。但是,他们被称作“学生事务教师”,这些人中,博士非常普遍,专业化程度很高。他们的工作性质以处理、研究学生事务及管理为重点,强调,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科研服务。目前中国不少高校对辅导员定位也逐渐向这个方向倾斜。
王学东介绍,华中科技大学目前在校学生3万多人,专兼职辅导员120多名,目前在扩大专职队伍。同时,学校实行“严进宽出”,逐渐减少兼职辅导员的数量,重视对在职辅导员的培训、关怀,鼓励辅导员在校内外教学和行政岗位间的合理流动。
华中科技大学重视辅导员本身的业务素养的提高,自2003年至今,已选送10位辅导员出国学习交流,与香港科技大学联合组织辅导员参加“校园生活实验室”项目。
华中科技大学鼓励辅导员向教学和研究方向发展。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建立“大学生发展研究与指导中心”,累计聘请了33名辅导员(占全校辅导员的27%)来从事心理健康、军事理论、就业指导与职业发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在北京理工大学,辅导员的一门必修课就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作为辅导员,如何帮助学生防治心理疾病、克服心理障碍,帮助他们适应大环境乃至整个社会,做好人生规划,都是需要思考的重要内容。
在这些高校的尝试中,所有辅导员都必须接受沟通技巧、心理咨询、职业规划等一系列专业指导。
随着高校教育机制由“产品培育”向“以人为本”转化,辅导员队伍建设呼声渐高,角色定位也逐渐从行政化向服务型转变。
辅导员角色 篇3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师角色;辅导员;补充
纵观改革开放后三十几年来,我国民办高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教学硬件设施设备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和改善。而其中,作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生力军,辅导员肩负着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培养、塑造的使命,同时,辅导员也是民办高校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直接参与者,是民办高校教育事业和相关活动有序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尽管如此,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上,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就总体而言,问题主要集中在人员流动性大、普遍素质有待提高上、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等,针对这些问题的对策也早已有不少研究者提出,现就以南昌工学院X学院关于推进辅导员队伍素质建设和完善辅导员队伍管理提出的新的设想与尝试为例,论述大学语文教师作为兼职辅导员对于辅导员工作开展的有益促进。
一、情况说明
南昌工学院X学院自2016年9月以来选定两名大学语文专职教师担任学院兼职辅导员,考虑到以教学任务为主,均承担一个班的带班任务。
二、大学语文教师角色对辅导员角色的有益补充
(一)明确角色定位
许多民办高校辅导员存在自身角色定位不清的问题:是教师,但并不从事教学活动;是行政管理人员,但又每天沉溺于学生琐事之间,而忽视对学生的教育,对学生的心理、思想掌控不力,无法及时做到引导教育。而大学语文教师兼职辅导员则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作为大学语文专职教师,角色定位就是教师,主要承担语文教学任务;同时兼任辅导员,也就在承担学科教学任务之外,还要承担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任务,兼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但不论如何,角色就是教师,指向明确。
(二)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人文性
人文教育是大学的灵魂,大学语文教师是大学人文教育的中坚力量。[1]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最根本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他素质的形成,如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综合能力素质等。同时,大学生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构建者,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很大程度取决于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知识水平以及精神风貌,而这一切有赖于人文素质教育。再者,人文教育也能让学生更好地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社会发展瞬息万变的今天,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峻,如何培养出道德情操高尚、态度积极,具有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以及人大主义精神的人才,仅靠传统的教育方式是难以实现的,亦必须通过人文教育,而刚好大学语文老师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就是优秀的人文素养。这种人文素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扎实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底蘊。大学语文老师尽管出身文学或者语言学专业,但是不仅限于此,而是多读书积累、博闻强识、兼收并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深入文学、通晓文化的“通才杂家”。这样才能更好地通过教师的一桶水,去引导学生去拥有一整片海洋。这种知识储备和文化底蕴也可以更好地运用到辅导员工作之中,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上,也能用更加渊博的知识和人文内涵去影响学生,通过文学作品举例、打比方等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向学生输出积极向上、正能量的价值观。
2.精准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好的语言表达可以让课堂更加生动,知识的传达更加流畅清晰,教学气氛也更加优雅、有文采。而辅导员在对学生的管理教育中,语言表达能力更是不可或缺,不仅要把思想教育的重点表述清楚,还要抑扬顿挫、形神兼备、铿锵有力富于艺术感,这样才能更好地让思想教育起到良好的效果。
3.高雅的格调和典雅的气质。语文教师相比于其他学科教师应该更具备丰富的情感、宽和包容的胸襟、平等待人与人为善的亲切,并将这些修养充分外化,不仅彰显在语文课堂教育之中,更是渗透在辅导员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心理变化以及成长进步之中,让辅导员这一学生思想行为的引导者、塑造者,在学生心目中不只是道理的说教者,更是人生这一阶段的导师和偶像,让学生的成长如沐春风。
虽然目前该尝试还处于试验阶段,也有一些管理上的问题,但就大学语文教师兼任辅导员这一角色上显示的积极意义与价值,对辅导员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与借鉴的作用。
参考文献: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篇4
一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构成情况。
(一) 存在大量非专业人员的构成现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文) 规定: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门人才。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才培养工程,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基地。选拔推荐一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进一步深造, 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 学成后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八条规定:辅导员选聘应当坚持如下标准: (一) 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 (二) 具备本科以上学历, 德才兼备, 乐于奉献, 潜心教书育人, 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 (三) 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 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接受过系统的上岗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第九条规定:辅导员选聘工作要在高等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 采取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高等学校组织、人事、学生工作部门和院 (系) 等相关单位按辅导员任职条件及笔试、面试考核等相关程序具体负责选聘工作。第十条规定新聘任的青年专业教师, 原则上要从事一定时间的辅导员、班主任工作。专职辅导员可兼任学生党支部书记、院 (系) 团委 (团总支) 书记等相关职务, 并可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综合以上内容, 我们可以得知, 到底哪些人可以干辅导员工作。完全肯定地说, 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干辅导员工作的。在这里, 我们要特别强调, 要干辅导员, 除了政治、业务、纪律、作风、学历、态度等方面要合乎规定外, 还要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 即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 这是必须的, 特别重要。俗话说, 隔行如隔山, 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的专业背景, 来做辅导员工作, 这对学生来说, 是不负责任的, 对这些辅导员来说, 也是勉为其难的, 对那些不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学工处领导来说, 同样也是力不从心的。1883年, 普列汉诺夫在《社会主义与政治斗争》一书中说, “要知道,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名副其实的革命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这是每个学习过中国革命史的人都知道的道理。理论联系实际, 由革命的成败决定于革命理论的指导联系到我国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很难想象, 由那些不懂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 没有接受系统的学习和专业培养的人来做辅导员和学工处的领导, 他们能胜任这份工作, 他们能做好这份工作。在这些不称职的学工处领导的领导下, 再由不符合辅导员从业要求的人员来进行辅导员工作, 可想而知, 工作成效是什么样的了。当前, 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在很多高校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我们不明白, 由专业的人员来做专业的工作, 本来应该是常识, 可是现实的高校中为什么就让非专业的人这么做呢?这其中, 有历史遗留的问题, 即原来国家教育部没有相应的文件规定, 高校没有辅导员的选聘依据, 导致非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的人做了辅导员。可是, 现在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六、七百万, 加上社会上的人力资源, 我们不明白, 招聘什么样的人才会招不到呢?为什么就不能来个大换血呢?由非专业的人来做这份专业的工作, 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 对辅导员队伍的领导方面, 行政化色彩浓厚
中国人的官本位思想在高校中还是大量存在的。高校行政化就是这种思想的产物。现在不少声音在呼吁中国高校去行政化, 遗憾的是还没见到哪个高校真正开始这样做了。作为高校行政化的衍生物, 对辅导员队伍的领导也是具有浓厚的行政化色彩。在很多高校中, 学工处的领导, 是个正处、正科级别的领导岗位, 只要级别达到了, 不管原来是哪个部门的, 都可以平级调动来学工处做领导。一些高校还在本校内搞竞聘上岗, 三年、二年、一年一竞聘轮岗等, 直接导致辅导员队伍的从业人员专业不符合要求, 行政化程度很高。这种做法, 违背了教育应该遵从的科学规律, 后患是无穷的。某个高校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学工处下发文件, 要9月份入学的新生为当年8月份暑假期间学校为他们所换的宿舍门锁交费。各系都就此文件下发通知给了辅导员, 要辅导员向所带班级的学生收缴。有个新来的辅导员, 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研究生, 年龄大一点, 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 见到这个通知后感觉不对劲, 就向系里领导反映这个文件有问题, 新生没有入住, 还要新生掏钱, 这是没道理的, 在全国的各类高校中, 也是没有先例的。系领导却不这么看, 说按文件执行。这个辅导员又找学工处领导问, 学工处领导批评这个辅导员思想不对头, 不是站在学校的立场上看问题和处理问题, 执行力差。年底考核时, 这个辅导员的考核等级就成了全校辅导员中最低的。也是在当年, 赶上该校内部人员全员竞聘上岗, 这个专业的辅导员竟落聘, 只能选择离开。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事, 和这个学校领导的指导思想、思维方式、工作方法、领导能力等方面的行政化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在那里, 通知就是行政命令, 下级只能执行, 哪怕错了, 也要执行;否则, 以行政执行力差论处。有了这样的“错误”, 考核当然就只能是最差的了。这是什么逻辑?
(三) 辅导员队伍过度年轻化
曾几何时, 社会上开始要干部队伍年轻化。这个政策的出台, 对解决某些部门领导干部体制中存在的年龄过大、思想守旧僵化、没什么真才实学和能力、工作效率差而又居于领导地位等弊端来说, 确实是一剂良药, 对这些单位的事业发展是很有好处的。但与此同时, 过分强调领导干部的年轻化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如今, 在高校中, 学工处领导和辅导员老师的年龄普遍年轻化。有的高校对辅导员的年龄有着特别年轻的要求, 完全没有老中青相结合的梯次结构。在这些高校领导眼中, 年龄大了, 和学生有代沟, 不适合做辅导员工作。这种思想和做法, 其实对高校的学生工作来说, 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二十几岁的人、三十几岁的人、四十几岁的人、五十几岁的人比起来, 处理起问题来是不一样的。老同志在很多方面, 都是年轻人所不及的。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经常看到, 一些领导干部因为太年轻, 经历的太少, 没啥经验, 加上年轻人又容易意气用事, 遇事缺乏通盘考虑, 工作的方式方法往往过于简单粗暴, 实际上难以收到好的效果;更有甚者, 利用手中的权力整人, 对有不同意见的同志进行打击报复, 搞得部门里人际关系紧张。这样的情形屡屡出现, 一方面, 严重损害了干群关系, 对事业的发展没有什么好处;另一方面, 对这些年轻的领导干部们来说, 还没做好各方面的锻炼, 还没完全准备好, 还不具有胜任领导岗位的能力, 这么年轻就当上领导, 也不见得是好事。
(四) 专职辅导员的人数和大学生人数比例不合规定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六条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辅导员的配备应专职为主、专兼结合, 每个院 (系) 的每个年级都应当设专职辅导员。每个班级都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但在实际工作中, 很多高校的一线辅导员岗位都没达到这个师生比, 专职辅导员的人数更是偏少。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现状
(一) 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要考察辅导员工作的现状, 首先就要考察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因为只有搞清楚了这个问题, 才能对辅导员的工作现状有个参照系可以参照, 否则, 没法进行分析研究。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五条规定得十分明确, 共八项: (一) 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二) 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 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三) 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 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 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 化解矛盾冲突, 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 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 (四) 落实好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有关工作, 组织好高校学生勤工助学, 积极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五) 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六) 以班级为基础, 以学生为主体, 发挥学生班集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组织力量; (七) 组织、协调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组织员等工作骨干共同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学生中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八) 指导学生党支部和班委会建设, 做好学生骨干培养工作,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 现实中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职责范围
通过走访各类高校, 我们发现, 实际上, 很多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范围远远大于那八项。民办高校中更是繁多琐碎, 所有的、最基层的、一线的工作都是要辅导员去做的。辅导员每天疲于应付各种事务性的工作和突发事件的处置, 而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思想政治教育, 却根本就没多少时间去顾及了;除此之外, 还有那些名目繁杂的各种测评、考核、统计、报表, 等等, 也把辅导员搞得身心俱疲。
(三) 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人员流失现象频现
因为学校的各个行政职能部门, 都可以下文出通知, 今天要干这个工作, 明天要干那个工作, 后天又有新的工作, 等等, 这些工作要安排落实, 无一例外, 都是要辅导员去做的, 任何一项, 都不能马虎。凡此种种情形之下, 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很大。加上辅导员工作本身具有的特殊性, 工作的对象是学生, 他们的思想认识有个转变的过程, 不能指望立马就有效果。所以, 辅导员的工作往往是出力不讨好, 难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很多领导不这么看, 他们要结果, 马上见成效的结果。这就不合教育的科学规律了。相比之下, 同样是教辅工作, 高校中其它部门人员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还容易出成效, 工作量上也轻松不少。这也就难怪不少辅导员想退出这支队伍, 能教课, 就去教课;不能教课, 就去干后勤等行政岗位的工作。实在不行, 就另某高就, 选择另一个单位。一些高校中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人员流失现象频现, 几乎成了常态。这是很不应该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些学校学生管理方面的工作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相关的领导是脱离不了责任的。试想一下, 要不是这样的话, 谁没事干会去想着换工作?折腾来折腾去的, 为了什么呢?从历年各高校内部人员全员竞聘上岗时所报的志愿统计来看, 辅导员岗位总是没几个人报名, 最后都是领导出面做工作、动员谈话, 才有人干辅导员。学工处的领导, 你们不扪心自问吗?学校的领导, 你们不想想为什么吗?我们说, 对加在辅导员岗位上的各种非辅导员工作一天不纠正, 这些高校的辅导员工作就一天没人愿意干;学工处的领导一天不能胜任本岗位的工作, 这些高校的学生工作就一天不会见起色。
通过对我国当前高校中辅导员的构成和工作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必须对辅导员工作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各高校要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规定, 还辅导员应有的职责范围, 剥离那些本来不应该由辅导员去做的事务性的工作, 选聘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的专业人员来从事辅导员工作, 真正让辅导员的工作重新回归到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轨道上来。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辅导员工作的正规化和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而辅导员工作的正规化和相对稳定性, 对大学生的成长、对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践行者, 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同时, 对高校更好更快地发展、社会满意度的进一步提升也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文) [Z].2004.
[2]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 [Z].2006.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论文 篇5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辅导员的角色地位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准确把握中国现今社会关于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本文就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了阐述,并对辅导员在领悟和扮演其角色过程中常会出现的角色障碍现象进行了分析,具体表现为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和角色紧张,得出做好辅导员角色障碍的调适工作,可以有效消除角色差距,使其较好地进入工作状态的结论。
【关键词】高职院校 辅导员 辅导员角色定位 辅导员角色调适
我国高职院校历来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1952年教育部就规定在高校中实行政治辅导员制度。1961年和1965年,教育部相继颁发文件规定:辅导员的主要任务是辅导学生的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1980年,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学生政工干部既是党的政治工作队伍中的一部分,又是师资队伍的一部分,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这样就赋予了辅导员以双重角色。辅导员集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协调者、研究者等角色于一体,且各种角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功能更加多样化,他们的角色已经从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向以学生成才为核心的教育者、服务者的多元化方向发展。辅导员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双重角色,主要表现在:首先在学生面前,辅导员以教育者、管理者自居,而同时作为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同志,处于学校科层制结构的最底层,尤其是本校选留的辅导员,周围的同事大部分曾经是自己的领导、老师。辅导员每天都会在不同时间交替扮演上述双重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讲,辅导员的学校生活过程,就是周而复始地轮番扮演双重角色的过程。其次,辅导员究竟是教师还是行政管理人员?还是两种身份都有?的《高等职业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角色的界定表明辅导员兼有双重身份,这种频繁的角色转换,常常会使辅导员的内心处于不确定、紧张和矛盾的状态,导致辅导员陷人了一种“角色冲突”之中。目前对辅导员角色的定位进行了一些调查了解,发现高校领导、青年学生、业务教师和辅导员自身对辅导员角色期望和领悟存在一定差异,这四个群体对辅导员的角色期望与辅导员现实工作状态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随着角色身份的增多,高职院校辅导员在领悟和扮演其角色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角色障碍现象,形成角色压力,从而产生一系列消极的情感、意识和行为方式。因此,深入理解和把握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能,正确定位其在学生工作中扮演的角色,对于切实增强辅导员工作的方向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出更多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合格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定位
1、知识实践型。波兰的知识社会学家弗・兹纳涅茨提出知识人是依赖并参与知识系统的社会人,依赖的知识系统和参与知识的方式不同决定圈子、自我、地位、功能也不同。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抬眼望去,教师作为知识人是被认识的。社会对教育者提出的“知识”的要求是不断扩展的,社会不仅要求书本知识,更要求学会学习的知识,学会生存的知识。每一个知识人能否成功扮演其社会角色,取决于他参与怎样的知识系统和如何参与知识系统,而他的社会行为也依赖于其参与的知识系统。
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一个知识人,他的角色扮演状况取决于其作为知识人品性的提升和专业水平的提高,所以加强学习应该始终作为高校辅导员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辅导员要成为一个学习型人才,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辅导员要学习的内容很多,最根本的是要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最关键的是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理论素质是一名辅导员综合素质的灵魂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如何改变人的思想认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科学。高校辅导员除了要通晓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外,还要谙熟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知识,并对所管学生的专业知识有所了解,形成一个多棱的知识结构,这样工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另外还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辅导员文化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辅导员个人能力的认可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2、专业技能型。著名社会学家韦伯提出,“专门职业”应包括十个方面的内容:为社会能提供不可缺少的服务;具有专业服务的权利;接受长时间的训练和入职培训;具备一系列专门的.“圈内知识”;有专业自主权;有对从事职业成员约束力的社团组织;确立了一套专业守则;获得社会和当事人的信任;享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和报酬;不断接受在职培训和从事科研活动。在韦伯专业化理论的基础上,继而有学者提出师资管理政策和教师从业人员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是改善或提高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唯一出路。这一学术观点对西方国家教师职业社会管理的“专业化运动”起到了重要的支配作用,也可为我国大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所借鉴。目前在大部分高校,辅导员未能像专业教师一样成为一种专业化、职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辅导员从参加工作开始感受到的只是分流、转岗的压力和对前途的迷茫,而无法从前任同行和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自我价值,不能、不愿也不敢潜心于本职工作,只是把辅导员工作作为职业生涯的过渡。“非职业化”一直困扰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严重影响了学生培养的质量。要改变辅导员队伍“非职业化”现象,必须要更新观念,理顺机制。作为学校政策的制定者,应该坚定不移地贯彻把德育放在首位的方针,狠抓学生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给予辅导员队伍应有的重视和地位,敢于为他们排忧解难。要通过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减少辅导员流动,保证这支队伍的稳定性,将辅导员队伍建设引入“职业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二、辅导员角色的发展趋势
1、从严师到挚友。这是教育观念更新的内在要求。在传统观念下,高职院校辅导员主要扮演着“管理者”角色,成为学生集体的领导者和纪律的执行者。辅导员工作更多的是指导、领导和管理,满足于刚性的制度约束与僵硬的道德说教,而忽视了对工作对象鲜活的人文个性的操作。现代教育意义上的辅导员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学生作为最主要的“朋友”,把学生成长成才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和归属,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治学态度和处事态度、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从严师向挚友的角色转变,辅导员就必须成为学生的朋友、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者,工作中注重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营造出一个民主宽松的和谐氛围,提高学生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参与程度,让他们在自我实现、自我发展中促进素质的全面提升。
2、思想品德教育者与心理健康发展的引导者相结合。高职院校辅导员肩负着在思想品德方面促进学生社会化的任务,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和各种场合的沟通,指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确立其合理的人生目标和追求,使其能够站在更高更广的角度来认识自身的责任和思考人生的问题;使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能正确地认识问题、评价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辅导员本身应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工作中能够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在面对社会现实问题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时,必须能够进行正确的评价并进行引导,循循善诱、以身作则。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就业体制的建立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困惑和困难会越来越多,心理压力也随之越来越大。因此,工作对象、环境特点、育人目标决定了辅导员必须扮演好“心理医生”的角色。辅导员要及时了解、掌握乃至控制大学生的群体情绪,了解不同学生的个体心理需求,掌握大学生心理疾患的表现、成因和处理方法。
3、专业的旁观者与职业的规划者相结合。现代大学体制的构建对辅导员角色综合化的要求日益提高,辅导员在承担传统政治教育职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学习辅导的重任,扮演好职业的规划者角色:帮助学生在学分制模式下,根据个性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将专业课、公共课、选修课等课程按照自己的职业期望进行重新选择配置,以达到最优的知识结构组合;帮助学生认识大学学习的特点,改善学习方式和方法;指导学生从理论性的基础课程学习阶段过渡到应用性、实践性的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同时,新的就业形势给高职院校辅导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辅导员要围绕培养学生的适应、发展、创新能力和素质,帮助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涯设计;要引导学生端正就业心态,更新就业观念;要关注职场信息动态,及时将各种信息准确传递给学生并帮助他们做出决定。
4、从摸索型到技能型。技能型高职院校辅导员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理想目标。从高校学生工作的新手到熟手,再到能手,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单纯的经验积累不足以造就教育管理方面的专家,要成为技能型辅导员,就必须首先成为行动研究者,参与并成为操作主体。对辅导员来说,经验固然重要,但不等于科学,特别是对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社会价值多元化和学校德育工作一元化的冲突,社会观念的不断更新与德育内容相对滞后之间的突出矛盾,大众传媒的丰富多彩与德育方法呆板老化之间的巨大反差,辅导员应能够有效地协调化解冲突,灵活地解决矛盾,科学地缩小反差,积极探索研究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自身发展为理论型与技能型的辅导员,成为教育管理专家。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调整方法
角色调整是人为缩小角色差距、协调期望角色、领悟角色与实践角色三者之间关系的过程。对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障碍的调适包括环境调整和个体调整两方面。
1、环境调整。从社会角度看,职业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取决于职业声望。良好的职业形象有助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取得社会的支持和学生的认同,减轻他们的角色压力。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今天,要强化辅导员对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重要性的认识。各级政府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从方针政策到社会舆论等全方位大力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关心、理解辅导员的大气候,为辅导员的成长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从组织支持方面看,在辅导员角色障碍的调整中,辅导员在所在的组织(高职院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各高职院校要营造尊重思想政治工作、关心辅导员成长的氛围,提升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增强其职业自豪感和职业认同感。要采取切实措施,建立健全各项机制,如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树立辅导员也是专业从业人员的思想,不要把有关学生的事务随意分配给辅导员,确保他们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通过科学有效的业绩考评体系对辅导员的劳动予以认可和积极评价,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保障机制促进辅导员更快地成长和发展。具体而言,对于专职辅导员,应适当提高其工资水平和岗位津贴,保证处于同期进校的专业教师的中上等水平,使辅导员的实际收入与其实际付出相匹配;在职称评定方面,要考虑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实行适当的倾斜政策,制定针对辅导员的职称评定条件、职称指标单列等;完善辅导员的评优奖励制度,通过考核,对优秀辅导员给予必要的奖励,特别是在职称评定、职务提升等方面给予特别考虑;辅导员培训工作要统一纳入高校师资培训的总体规划,按照前瞻式、开放式、动态式和竞争式培养的特点,制定辅导员培训规划,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长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才干。
2、个体调整。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对角色障碍的自我调适包括:形成良好的角色认知识,辅导员自身应强化角色意识,充分理解社会对辅导员的角色期望,积极热情地面对辅导员工作,善于从工作中寻找乐趣,体验自信、自尊和事业的成就感,把来自个人、学校和学生的压力与矛盾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内驱力;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提高思想政治修养、管理水平、组织协调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积极应对挑战;进行自我心理调控,高职院校辅导员要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从认知、情绪、行为和生理等多方面入手进行自我心理调控。只有提高自我心理调控能力,才能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使自己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炜:探讨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4).
[2] 江莉娜: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4).
[3] 周立新:素质重新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核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1).
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思考 篇6
关键词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角色定位;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71-0183-01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其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已不能满足足国家、社会、高校、大学生对高校辅导员的要求,这使得对当今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出现了如角色错位、角色缺位、角色虚位、角色越位等许多现实问题,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落实不到位,或滞后于大学生自身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步伐,因此对高校辅导员传统角色内涵以及工作新领域展开科学地分析研究并准确的进行角色定位是非常有必要的。
1高校辅导员角色扮演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千头万绪,辅导员在工作中需要扮演多种角色,要处理好这些角色之间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每种角色的作用,因此在扮演这些角色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主次原则。即辅导员工作应以教育为主,管理和服务为辅,学习、科研、授课为补充。当众多工作相对集中时,应遵循主次原则,优先处理主要工作,理顺工作思路,保证工作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2)时间原则即在不同的时间段辅导员同种类型的工作重点不同,如每年的6月教育工作以毕业生教育为主;每年的9月教育工作以新生人学教育为主;节假日期间以安全纪律教育为主。
3)对象原则即辅导员应根据工作对象不同调整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如对大一学生就业指导以认识职业生涯规划为主;对大二学生就业指导以制定职业目标为主;对大三学生就业指导以培养正确的择业观为主;对大四学生就业指导以求职技巧和就业心理辅导为主。
2高校辅导员的多重角色定位
对于一名辅导员,要做好自己的工作,首先要明确辅导员这一角色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并按照这一角色的特定行为模式去行动,即要有正确的角色定位。我国现阶段高校学生工作情况的复杂性决定了辅导员在工作中的角色的多样性,下面就高校辅导员的多重角色浅谈几个方面:
2.1教育者
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群体中的一员,是从事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者。任务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服务及自治自理能力成为辅导员作为教育者的新的工作内容和目的。开展教育的手段有说理、诱导、感染、熏陶、启发等多种方式,还辅以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网络聊天、心理测评、项目策划等新的教育方式,使得辅导员这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焕发出新的活力。
2.2管理者
辅导员的日常工作纷繁复杂,许多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新生入学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贫困生资助、学习困难学生辅导、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等,如何有效的开展这些工作需要通过高效的管理来实现,因此辅导员肩负着管理职能。管理工作都需要辅导员按照一定工作计划,依据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和身心发展规律,运用目标、计划、组织、制度、控制、指导、协调等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和人格塑造,将组织管理和个体管理通过具体事务结合起来。教育是柔性的,重在疏导和启发;管理是刚性的,重在监督和约束。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对大学生来说更是一种养成教育,辅导员用有效的管理手段通过自身经历和制度告诉学生可行与不可行、是与非、美与丑的界限,并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行为,塑造学生的人格;制定各项完善的规章制度,通过制度的落实、检查、反饋和处理,规范学生的各种行为,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自我设计、自我组织各种教育活动,让学生不断学会合理地规划、调适、约束自己。辅导员作为管理者最终的目的就是不断激发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2.3服务者
以学生为本是所有高校辅导员工作理念;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中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辅导员工作的最高目标;关心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学生是辅导员的行动准则,这都体现了辅导员作为服务者的素养。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无不需要辅导员的服务,而他们所需要的服务主要集中在三种类型:
1)日常事务类。日常事务类工作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与学生在校期间的切身利益相关,一般是比较具体的工作,如寝室文化建设、证件办理、奖助补资金的发放、生病住院手续办理、学生违纪申诉、发布勤工助学信息等等。这类工作虽然琐碎,但最需要辅导员的及时帮助,处理好此类工作才能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2)心理健康咨询类。大学生正处于身体与心理共同发展的重要阶段,心理和感情非常脆弱,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情感需要等因素改变,许多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咨询类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关注,这类服务的需求增长迅速。辅导员必须关注大学生成长中的困惑,有针对性地开展与人际交往、学习障碍、恋爱、自我认识偏差等方面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控制,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学会负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3)就业指导类。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与每一位大学生的未来息息相关。高校要建立全程就业指导体系,辅导员是构建这一体系中不可缺心的一环。辅导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经常深入学生中,工作内容涉及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一般辅导员比较年轻,他们的知识背景、生活阅历等方面与学生比较相近,这些都便于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也使得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择业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喜欢向辅导员求助,因此辅导员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角色、经验等优势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开展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渠道、就业咨询和就业心理辅导,成为学生制定生涯规划、开展求职行动的参谋者、推荐者、协助者和联系者。
2.4学习者
当前随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推进、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包括网络在内的教育技术的更新、道德观和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等问题的出现,学生学习的途径与方式也呈现出多样性,这对辅导员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提出了更加现实而迫切的要求。教给学生一杯水,你就必须有一桶水。从现在的情况看,辅导员所拥有“一桶水”远远不够了,应该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这就要求辅导员学为人先,向书本学习,在工作中学习,甘当“学生”角色,做适应时代要求的学习型辅导员。
2.5科研者
试论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 篇7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角色,队伍建设
1 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历史演变
我国高校辅导员最早可以追溯到工农红军的军事大学, 1933年, 党在江西瑞金创办了中国工农红军大学, 学校设立政治指导员, 全面负责基层中队学员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新中国成立后, 1950年颁布《高等学校暂行规定》, 在原政治指导员基础上, 高校采取了政治辅导员制度, 主持政治学习思想改造工作, 把对学生的革命政治思想教育作为高校的首要任务。文化大革命期间, 由于受到左倾错误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彻底否定,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被遣散, 政治辅导员制度被取消。文革后, 拨乱反正, 高校整顿教育秩序, 辅导员制度得以恢复, 在原先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基础上, 高校实施辅导员制度。2006年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自此, 高校辅导员形成当前的角色定位: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者、学习生活的指导者、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和日常事务的管理者。
2 当前高校辅导员角色多重性引发的问题
2.1 繁杂性事务多, 工作外延化
在高校学生中盛传这样一句话:“有问题请找辅导员解决。”由于长期形成的工作模式以及定向思维, 使辅导员面临的工作被无限的外延化了, 极大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量。目前很多高校辅导员的人事关系隶属二级院系, 工作上受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和学校学生工作处领导, 考核上又受院系和学校学生工作处或团委负责, 由于受到多方领导, 使辅导员增添了很多工作。例如:助学金的发放、毕业生户口迁移、图书证的办理、学籍管理、组织课堂教学、毕业派遣、助学贷款、校园公共卫生、军训教育等, 这些原本由相关职能部门完成的工作, 也逐渐转移到辅导员的职责范围, 有些院系还给辅导员安排例如教学管理、行政事务, 使得辅导员整日忙于日常琐碎事务, “两眼一睁, 忙到熄灯;两眼一闭, 提高警惕。”由于日常繁琐事务缠身, 辅导员过分依靠学生干部, 没有时间与学生交流、谈心, 至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生活指导和心理健康辅导等重要事务, 更是无暇顾及, 普遍出现了“拣了芝麻, 丢了西瓜”的尴尬局面。
2.2 职业化观念弱, 队伍不稳定
北京科技大学高校学生事务研究中心调查显示, 相当多的辅导员缺乏方向感和目标, 不愿意长期从事这个职业。当被问及是否愿意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时, 选择“不愿长期从事, 但会干完一个任期”的比例为51.91%, 还有3.49%选择“不愿长期从事, 希望马上调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地位低于教学教师。辅导员常常处于“有人用, 没人管”的尴尬境地, 在院系二次分配、职称晋升、培训等方面得不到重视和落实, 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以致辅导员不得不自谋出路。其次, 收入低于教学教师。专业教师在年终院系二次分配、超课时费以及参与市场工作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 辅导员虽然忙碌一年, 年终收入要远远低于同一职称的教学教师, 不仅没有加班费, 甚至连通讯费也要自己承担。最后, 工作压力过大。繁重的工作任务也是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辅导员每日为琐碎的事务性工作疲于奔命, 工作任务与压力与其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责任严重不符。
2.3 专业化程度低, 专业不对口
由于高校辅导员地位和待遇相对较低且工作压力较大, 很难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很多辅导员都是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有些甚至没有接受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管理学的岗前培训, 有些院系的辅导员所学专业既不是院系设置的教学专业, 也不是辅导员素质所必须的基本专业。其次, 社会认识滞后, 很多人根本没有把辅导员工作当作一个专业, 没有把学生教育管理看作一个学科, 认为管理大学生就是“高级保姆”, 做做日常琐碎杂事的工作, 由于这种思想的影响, 导致很多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素质良莠不齐。再次, 许多年轻辅导员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个过渡, 思想上的不安定性和工作的短暂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投入更多的时问和精力去研究学生工作的有关问题, 必然加大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难度。
3 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3.1 制订完善相关制度, 建立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大分工的细化是不可避免的, 辅导员的职业化也是符合社会分工细化的客观要求的。将辅导员与专任教师、管理部门相对区分开来, 建立相关的辅导员职业化制度, 从而推进辅导员队伍科学、有序地发展。首先, 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严格定义辅导员工作任务的内涵与外延, 切实把辅导员从日常琐碎的杂事中解放出来, 使其投入到主要工作中去。其次, 建立健全辅导员考核制度, 根据辅导员岗位进行各方面科学、合理的考核, 针对考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给予研究和总结, 促进辅导员工作能力和专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第三, 切实提高辅导员经济待遇, 吸引对口的优秀人才加入辅导员队伍, 切实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通过思想教育课课时费、年终二次分配、加班费、电话补助费等多种途径给予辅导员津贴奖励, 使其年收入能够达到同等职称教学人员的平均值。第四, 建立健全辅导员职称、晋升体系。辅导员队伍职业化, 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辅导员职称评聘机制, 使辅导员能够逐渐提高自身的技术职称等级。
3.2 培训与实践相结合, 切实提高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
高校辅导员需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多方面专业性服务, 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因此, 在辅导员职业化基础上开展专业化建设, 是提高辅导员队伍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举措。首先, 根据辅导员工作职责划分若干岗位模块, 各岗位配备相关专业背景的辅导员从事该项工作。其次, 严把进口关。招聘政治素质坚定, 专业对口的大学毕业生进入辅导员队伍, 根据实际需要, 招聘相关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 提高辅导员专业化水平和学科研究能力。第三, 要加强新辅导员岗前培训力度、思想政治教育, 尤其是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辅导员, 要加大该学科培训力度。第四,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辅导员专业化水平。学校管理部门以及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 要在实际工作中及时给予辅导员指导以及阶段性的工作总结, 鼓励辅导员在自己工作领域发现新问题, 探讨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3.3 引进培养高级人才, 促进辅导员队伍专家化进程
关于大学辅导员角色的思考 篇8
当前, 我国的辅导员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工作职责不明、分工不清、权限模糊的问题, 而且辅导员工作呈现出逐渐弱化、边缘化的倾向。此外, 随着高校扩招、学生规模急剧扩大, 辅导员整天忙于事务, 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使辅导员工作的重心发生了偏离, 更谈不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前瞻性地研究。因此, 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明确角色定位。
可以看出, 辅导员的工作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及一些服务工作, 但重点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 要辅导员与学校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 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与范围, 让辅导员能够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逐渐解脱出来, 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 以增加辅导员对辅导员岗位的职业认同感, 促使高校辅导员以百倍的信心、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
具体而言, 辅导员应主要做到心理健康指导、就业指导以及离校指导工作。
一、心理健康指导
调查显示, 80%的大学生在校期间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疏导与排除, 就会严重影响学生个人的发展。新生入学伊始, 对新事物都不太熟悉, 加上生活环境的改变, 很多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攀比心理、仇视心理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再加上宿舍中每位学生都有着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 有着多样化的兴趣、爱好, 在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因而可能会使新生间产生人际关系障碍。当学生出现以上心理障碍时, 不但需要学校开设心理学讲座及课程, 更需要辅导员及时谈心, 耐心疏导, 帮助学生克服各种不健康的心理, 逐步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同时要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处理冲突的方式, 使他们摆脱恐惧、焦虑、烦躁等情绪,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与同学间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二、就业指导
1、对新生的指导。
现在的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而广大的高校新生由于刚刚进入大学, 往往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辅导员可以在大学新生入学的时候就让学生知道目前的就业形势很严峻, 教育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 使自己具备用人单位所要求的综合素质, 使学生学会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2、毕业生求职前指导。
首先是加强就业形势、就业观念、就业政策的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其次, 指导毕业生准备应聘材料, 做好求职应聘前的准备, 向毕业生传授就业技巧, 辅导员要引导教育学生, 采取积极的、务实的态度, 来面对现实、接受现实, 并努力行动来改造现实, 使自己逐步走近理想。
需要注意的是, 应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 做到普遍指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因为专业不同, 个人的自身能力、兴趣爱好以及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不同, 不同的学生可以做出的选择也不同。所以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时候, 应该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情况、兴趣爱好以及个人能力, 鼓励同学做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最合适选择。
三、离校指导
这里所谓的离校指导, 是指辅导员对即将离校、步入社会的学生, 就步入社会以后如何适应社会, 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向学生传授经验。经过大学生活顺利毕业的学生,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已基本具备, 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也日益增强, 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但随着阅历的增加, 知识的增多, 思考问题的能力的增强, 压力的增大, 也要求辅导员必须转变工作方式、方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 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给大学生以方向性、发展性、前瞻性、科学性的指导,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有利于培养出高质量的创造型人才。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探析 篇9
一、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历史演进
“辅导员”这一角色经历了三个历史演进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文化大革命”前的辅导员制度建立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的辅导员制度中断时期, “文化大革命”后的辅导员制度恢复和发展时期。
1.辅导员制度的建立时期
高校辅导员最早叫“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最早出现在1933年由中共中央在江西瑞金创办的第一所军事院校——中国工农红军大学, 学校设立政治指导员主要是负责基层中队学员的思想、学习、生活。这也是高校辅导员的缘起。
新中国于1950年颁布了具有法规性质的文件《高等学校暂行规定》, 要求高等学校对学生管理采取政治辅导员制度。教育部于1952年10月提出, 要有准备地设立高等学校的政治工作机构, 名为政治辅导处。
1961年9月, 中共中央批准试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 (草案) 》, 明确规定“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在一、二年级设政治辅导员或者班主任, 从专职的党政干部、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其他青年教师中挑选有一定政治工作经验的人担任。同时, 要逐步培养和配备一批专职的政治辅导员”。这一条例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政治辅导员的作用, 这是中共中央第一次正式提出要在高校设置专职政治辅导员。
1964年6月, 教育部提出:“在二三年内配齐班级的专职政治工作干部, 其编制为1:100的比例。”1965年, 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辅导员的工作条例》以法规的形式对政治辅导员的地位、作用、职责等作了明确规定, 这标志着我国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正式形成。
2.辅导员制度的中断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 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 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被迫停止, 一些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和思想政治教师遭到迫害,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被遣散, 政治辅导员制度被取消, 辅导员制度进入中断时期。
3.辅导员制度的恢复和发展时期
“文化大革命”后, 高校开始整顿教育教学秩序, 辅导员制度得以恢复。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 (征求意见稿) 明确规定:“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必须建立一支思想工作队伍, 在一、二年级设立政治辅导员。”
1980年出台的《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暂行规定》指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需要一支又红又专、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队伍……在第一线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辅导员, 可按一百二十名左右学生配备一名政治辅导员。”
2004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高等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 辅导员和班主任。这三支队伍中辅导员 (班主任) 是处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主要组织者与教育者, 特别是专职辅导员, 他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能否落到实处。”
2006年7月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高等学校总体上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
由此, 高校辅导员走过了“政治指导员”“政治辅导员”到“辅导员”的演变过程, 经历了从1:100 (1964年提出) 到1:120 (1980年提出) 再到1:200 (2006年提出) 的三次师生比变化。辅导员制度是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成功举措, 也是进行因材施教、培育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
二、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在实际工作中, 高校辅导员应自觉扮演好七种角色, 即要做大学生政治上的“导师”、学习上的“军师”、心理上的“医师”、道德上的“牧师”、行为上的“技师”、权益上的“律师”和生活上的“厨师”。
1.“良师益友”的角色定位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教师的一个特殊群体, 既不同于一般的任课教师, 也不同于一般的学校行政管理人员, 而是交叉扮演着学生的“师”与“友”。要完成这一职责, 高校辅导员就应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 并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充分彰显出来, 这对做好大学生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辅导员只有准确地定位才能实现与学生的良好沟通, 进而顺利开展工作。首先, 辅导员应当是“教师”, 在学生的思想认识、专业学习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指导。其次, 辅导员应是“管理者”, 担负着学生日常文明行为的管理工作, 以及党建、评优、违纪处分和学生社团组织的指导、管理工作。最后, 辅导员应是学生的“朋友”, 由于年龄相近, 可以很容易地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
2.“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的魅力修养
在当今的大学管理体制下, 学生与辅导员交流有着很大的选择权, 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注重加强自身的人格魅力修养。“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的人格魅力修养既是辅导员个人素质的全方位体现, 也是情感交流能力的重要体现。只有辅导员个人魅力得到充分彰显, 学生才能萌生出与辅导员交往的意愿, 进而才能开展教育引导。
总之, 在当前新的形势下, 辅导员要想做到“良师益友”这一角色定位, 就必须同时做到五个方面:成为大学生思想信念教育的领路人, 成为学生文明修身的示范者, 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疏导者, 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者, 成为优秀学生团队的培育者。
三、准确的角色定位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体现
1. 生活上关心, 组织上关怀
辅导员与学生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要使管理方法、管理措施、管理内容被学生认可并接受, 辅导员就应该与学生打成一片,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2. 公平、公正的原则
在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这一原则, 始终严格按照这一原则来处理碰到的各种问题, 真正做到“对事不对人”。
3.“火车头”原则
“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学生管理工作的好坏, 与学生会、团支部的战斗力大小有着很大的关系, 抓好学生会、团支部的建设是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4. 学生自主原则
大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地方, 辅导员应起到引导和辅导的作用, 学生的事情应放心大胆地交给学生自己去干, 给他们锻炼的机会, 以培养他们独立发展的能力。
5.“三多”原则
学生的事情比较细碎, 虽然没有什么大事, 但是若处理不好, 不仅会影响辅导员的形象, 而且会影响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 应坚持多走访、多谈心、多了解的“三多”原则, 做到对“问题学生”了如指掌。
6. 多鼓励、少批评原则
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 赞美的语言可以给人以信心, 使人去拼搏、去进步。对于每一个学生, 辅导员都应该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爱护他们, 多看其优点, 多表扬、少批评。
摘要:作为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主力军, 辅导员从事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量基层工作, 肩负着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 是高校大学生思想稳定的重要保障。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是否准确也就直接关系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张炜.探讨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 (11) .
浅议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 篇10
(一) 角色不清。
因辅导员这一队伍的特殊性质, 面临着往行政管理岗位和教师岗位分流, 这样一来, 很多辅导员在工作中把自己定位为专业老师或管理人员, 将现在的角色与今后可能担当的角色混淆不清, 出现了对本职工作不投入, 业务知识不钻研等问题, 工作被动应付, 有些辅导员工作时不求有功, 只求无过。这些都是由于辅导员对自身角色不清所致。
(二) 定位不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育系统工程的重要部分, 工作重心应放在大学生全面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教育和提高上, 而不是单纯的生活管理和活动组织上, 后者往往只是前者即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而不是内容。而现实生活中不少辅导员, 每天常常是“两眼一睁, 忙到熄灯”。频繁的文体比赛、各种检查评比、奖勤贷补等阶段性工作, 事无巨细, 只要与学生沾边的事情都要去抓去管, 唯独没有认认真真地研究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及其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 更谈不上用新知识新科技培养学生成才。有的辅导员多学生政治思想进步问题重视不够, 工作中一味强调“寓教于乐”, 形式上的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轰轰烈烈, 但细品起来活动品位不高, 层次不够, 尤其是活动的政治教育意义不强。
(三) 职责不明。
辅导员是高校一线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 而实际工作中除了本职工作以外, 许多非本职工作都压到了辅导员的肩上。高校没有能够明确, 至少没能从制度上保证辅导员按其工作任务履行职责, 再加之目前管理机构的不合理, 使辅导员处在一种被多重管理状态下。学校党政管理机关, 如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处、团委都可以向辅导员布置任务, 并且辅导员因人事上归系院管理, 系院又从自身工作角度出发又使辅导员承担了众多教学秩序管理和行政事务。辅导员的具体职责是什么?辅导员是应对学生日常事务性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 还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 是管理者、还是思想政治工作者, 是学生的“保姆”、“警察”、“消防队员”、学校机关部门的“勤务兵”、院系的“服务员工作”。
二、对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几点思考
(一) 做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思想政治工作有其特殊的规律性,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义来说, 它必须完成三件事情:思想观念教育、政治观念教育、道德观念教育。16号文件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中指出四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 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这四点与学科要求的三点具有一致性。优秀的辅导员必须要在心中怀有这样的工作高度, 并且要积极建立良好的思政教育机制, 整合各方资源, 真正的让先进的思想、正确的政治观、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入学生头脑中去, 并相信学生能自己教育自己, 自己约束自己, 让他们把辅导员灌输的各种理念转化为个人前进的不竭动力, 只有这样的思政工作, 才是真正成功有效的。
(二) 做扎实的教育管理者。
尽管辅导员的本位工作是思政教育, 但思政工作又以日常的各项事务管理为载体, 这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必须正确看待。我们一方面反对完全的务虚的思政灌输工作, 另一方面, 我们也反对失去思政内涵的表面的、琐碎的日常管理工作。必须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日常管理的最终目的必须要落实到学生的思想高度, 即在日常管理活动中增添思政工作的技术含量, 摒弃一些浮华的短期的表面工作。多年的实践使我们坚信学生管理工作中有规律可循, 其中必须要建立一个高效可靠的管理机制, 依靠学生管理力量, 使日常管理工作常规化, 重点工作项目化, 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管理队伍建设上。学生管理务必抓主干, 主干管理务必从严, 所有的辅导员必须要学会高效的管理, 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思考方向性的问题。
(三) 做称职的心理健康引导者。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 大学生日益在情绪与恋爱方面、求职方面、就业方面、社交方面、学
◇谢艳
习困难和学习适应方面以及海量的网络面前存在着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 只能以健康教育的方式来解决, 即使是思想道德问题, 其解决也有赖于对大学生心理特点的了解和大学生自身积极的心理活动的调试。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强调,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是高等教育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 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由此可见, 辅导员必须要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 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 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心理咨询活动。辅导员如果能掌握一定的咨询技巧, 用于与相关大学生的交流之中, 工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能更多的发挥出辅导人生的作用。同时, 辅导员还要与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相关的组织与协会紧密联系, 要依托这些组织力量, 高效的从他们中间及时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困惑, 并能及早的进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把工作做的更有效, 防患于未然。
(四) 做合格的职业生涯设计者。
大学生涯对大学生一生来说是一段相当重要的经历, 对学生后续的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大学生活甚至决定着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走向。成功的大学教育应该是让学生走向职业之前有个比较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 知道个人未来追求的是什么, 个人已经具备或者还欠缺什么, 既知职业之彼, 又知个人之己。也正因为如此, 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在大学期间初步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在此, 辅导员的作用巨大, 需在学生入学之初为学生初步制定大学四年的主要目标, 介绍专业的基本特点, 以及未来事业走向, 让学生尽快地认识到个人专业与未来职业之间的关系。辅导员需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 就一定要了解学生专业, 该专业的职业特点, 需了解学生的兴趣与性格, 了解社会就业形式等等, 然后需借助各种力量与活动, 让学生参与其中, 培养相关职业技能与素质, 最终让学生能自我教育, 自我设计, 自我实践。
(五) 做有高度责任心的深刻思想者。
辅导员日常工作比较繁琐, 每天有大量事务性工作要处理, 而且学生工作没有可预测性, 遇到突发事件, 工作量就会大大增加。因此, 辅导员工作实质上没有8小时工作量的界定。更重要的是这些全身心扑到学生事务中的工作可以说全是服务性质的, 其工作成果不像老师那样可以量化, 可以积累。在这种情况下, 辅导员个人的责任心就相当重要。所有的辅导员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 必须具备奉献精神, 以学生的发展为重, 不能只贪图个人的舒服与前程, 要把这项工作当作一种事业, 其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事情值得我们去投入。失去了责任心, 潜质再好的辅导员都不可能把这项工作干好, 这对辅导员本人与学生来说都是莫大的损失。同时, 辅导员工作本身是门科学, 辅导员需在工作中加入“思政”的技术含量, 让正确的思想、价值观等进入头脑中。要达到这样的目标, 辅导员必须具备相当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的获得, 辅导员本身需有一定的思想, 以正确的思想来指导个人的行动。管理工作核心在于创新, 学生思政工作更需要创新, 作为党政干部的一分子, 其思想必须与时俱进, 这样才能把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林芙蓉, 对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 2007年06期.
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之思考 篇11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角色定位
中央文件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但很多学校的辅导员做学生工作以外,还兼着院系党务工作、行政办公室工作等,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被多重管理,处于学校管理最底层。辅导员的定位和角色是什么?这个问题使一部分、尤其使年青一代的辅导员感到困惑。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明晰他们的角色定位,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开展学生工作,有利于更好的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
角色原是戏剧、电影中的名词,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 后被引入社会学研究领域,用来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和行为。2004年中央16号文件明确提出了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进一步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俗话也说“什么样的老师带出什么样的学生”、“学生身上能看到辅导员的影子”。这种种论述,结合我本人做辅导员工作的实践,我认为通俗地讲,辅导员的角色有以下几个方面。
1、辅导员是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传统上对教师角色的解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定位主要是“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培养品德、修炼情操;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该定位准确地表明了高校辅导员与高校任课教师职责之间的异同,也明确地体现出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担负着管理、育人、服务的重任,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首先,辅导员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要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辅导员要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以学习为主,通过组织讲座、座谈、竞赛等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再次,辅导员要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公平、公正、公开的做好奖助贷、评优评先等常规工作,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培养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同时,辅导员要为人师表,对学生而言,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直接的示范作用。
2、辅导员是友
如果辅导员工作离开了“爱”,一切都将变得苍白无力,不爱学生,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这是辅导员角色定位的根本。
目前很多高校的辅导员多是刚毕业的80后,他们与学生年龄相差不大,刚踏上工作岗位,工作热情也很高,相对而言便于和学生沟通交流。大学生基本是80末、90初的孩子,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独立性差,意志力较弱,经不起困难和挫折。因此,辅导员要始终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和乐观向上的情绪,经常到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场所中去,努力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友谊,了解学生情况,获得学生充分的信任,真正地服务好学生,帮助学生处理心理、经济、学习和生活上的各种困难,增强学生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
只有真心关心、爱护、尊重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益友,学生才会更愿和辅导员相处,接受教诲,这样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刚参加工作时,一些老辅导员传授经验,要让学生碰到困难首先想到你,主动寻求你的帮助,要和学生成为朋友,就要多在课堂外接触学生,这样你的了解才是全面的、真实的,也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和信任。你去宿舍十次还是一次,在别人眼里没什么差别,在学生心里感受却不同,填补了他们远离亲人、渴望关爱的情感需要,特别是大一新生刚入校时,我经常到教室,看看上晚自习的同学,到学生活动中,和大家下棋、聊天,在学生眼中,我像姐姐,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辅导员是同事的帮手
作为一名辅导员,也在扮演着一个社会角色,也要处理好人际关系。辅导员最直接的交往对象是学生,但是辅导员也要处理好与领导、同事、学生家长的关系。不论是院系领导、还是任课教师,辅导员都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工作,多沟通交流,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学生情况,为学生服务,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做领导、同事的得力帮手。
4、辅导员不是万能的
一时是严师,另一时是朋友的角色要求,常使辅导员对职业要求产生矛盾和困惑。同时,辅导员角色还经常成为矛盾冲突的焦点,当学生对学校有不满时,常常向辅导员发牢骚,甚至迁怒于辅导员没有及时向学校反映和解决问题;学校各方对辅导员应当做什么、如何做各有自己的理解和期望;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和大学生成长成才寄予很高期望,每当出现学生品德问题、学风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校园安全稳定问题、就业率下降等问题时,有些人就会认为第一线的辅导员工作没有做到位。
社会的高期望反映了“教育万能”,而教育功能是非万能的,教育效果的好坏要根据学生个体素质和其他教育因素来综合评论,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服务者,应尽心尽力做好管理、育人、服务等本职工作,但不是万能的。
参考文献:
1.贾少鑫.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素质培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3)
2.陈军绘.刍议高校学生辅导员的角色分析[J].南方论刊2006(10)
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三个层次 篇12
一事务的管理者
关于辅导员角色形象的说法有很多, 很多人都用“保姆”这个词来形容, 也有用“两眼一睁, 忙到熄灯”“上面千条线, 下面一根针”等来形容辅导员的生活, 这些都说明了辅导员工作繁杂与琐碎的一面。这些繁杂与琐碎的工作是辅导员工作最基本的一部分, 是整个学校得以正常有序运转的重要一环。我们可以在处理这部分工作时把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于事务的管理者。
做好学生的事务管理工作是辅导员的基本功, 与教育部相关文件对辅导员工作职责的要求是相吻合的,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作为集教师身份与干部身份于一身的高校辅导员, 管理工作是辅导员工作中最基本也是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体来看, 辅导员的事务管理工作可以划分为常规性管理工作和临时性管理工作。 (1) 常规性管理工作。指在辅导员工作计划里可以明确列举出来的一些工作, 它具有稳定性、重复性和可预见性。此类常规性的管理工作主要有:新生接待与入学教育、奖助学金评选、学生会干部培训、党员发展、评优评先、迎新杯篮球赛、迎新晚会、新生数据采集、毕业生工作、宿舍卫生管理、宿舍安全管理、毕业晚会、运动会等。 (2) 临时性管理工作。临时性的事务处理在辅导员事务管理工作里也占有很大比重, 其特点是稳定性差、重复性低和不可预见性。主要的工作有:来自学校各部门的临时性事务, 比如安排学生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一些大型活动 (尤其上升到政治高度的活动) 、重要人物 (各级领导或学者专家) 的讲座以及组织学生应对领导视察、学费催缴、学生宿舍消防安全突击检查等。另外, 来自学生当中的突发事件也是临时性事务的一个方面。例如, 突发的学生吵架矛盾事件、交通事故、突发疾病、家庭变故、失恋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及学生随时向辅导员咨询的关于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的问题。临时事务涉及的范围非常广, 又具有很强的突发性, 它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 这就是为什么要求辅导员保持24小时开机待命的原因。
事务管理工作是辅导员最基本的工作, 是辅导员开展其他工作以及学校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前提。因此, 我们把事务的管理者作为辅导员角色定位的第一个层次。
二专业的指导者
一般来说, 大学生的专业教育应由大学里的专任教师来承担, 但单凭专任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这正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虽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 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应归为思政课教师, 但仍不妨碍辅导员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这是由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 专任教师的专业指导和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在课堂中, 而辅导员的专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则主要在课堂之外。一般我们可以称之为“第二课堂”, 它可能发生在主题班会、活动开展、谈心谈话、宿舍检查等课堂之外的诸多工作形式之中, 而且具有贴近学生实际、针对性强、有效性高的特点。因此, 我们可以把专业的指导者作为辅导员角色定位的第二个层次。
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也是辅导员工作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也应充分发挥其在专业思想教育中的作用。一般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囿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健康五个方面, 以致在专业思想教育方面认识不清、重视度不够、能力不足, 影响了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辅导员做好学生专业教育工作, 对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专业思想教育应该属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个部分。专业思想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本文认为, 辅导员的专业指导工作主要涵盖两个方面: (1) 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 热爱所学专业, 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和学习方法。比如新生入学时, 很多同学出于对自己专业的不了解或片面理解会盲目地提出转专业的要求, 这就需要辅导员及时地做好专业教育工作。把该专业的师资力量、兴趣点、难点、就业前景等一一给学生解释清楚, 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心态以面对专业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掌握专业学习的方法, 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 坚定本专业学习的信心。 (2) 在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就业问题、做事做人问题时给予专业的指导。这里的专业指导不是之前谈到的给予学生所学专业的指导, 而是指对学生专业学习之外遇到的一些问题给予专业指导, 这是其他专任教师难以胜任或在其专业教育工作难以覆盖的, 主要包括心理辅导疏导、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解读、就业面试技巧、人际关系处理等。
三价值的引领者
2006年开始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 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本文认为“成为人生导师”的意义就在于辅导员要成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者, 即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综合运用教育教学、实践养成、文化熏陶、研究宣传等方式,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学生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的各个环节, 形成高校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 使高校学生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如果说做好事务管理工作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基本要求, 做好专业指导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任务, 那么做好学生的价值引领工作则是辅导员工作的最高责任。因此, 本文将价值的引领者置于辅导员角色定位的最高层次。价值引领在辅导员工作中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符合我国辅导员制度的历史发展, 其地位是由我国辅导员制度的历史发展所决定的, 具有历史必然性。我国辅导员制度继承了根据地抗日军政大学政治指导员制度的优良传统, “各大队配备政治委员, 支队配备政治协理员, 中队配备政治指导员。这就是最早的政治指导员制度。政治指导员全面负责基层中队学员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 是学校领导对学员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得力助手”。辅导员设立之初就叫政治指导员, 之后经历政治辅导员、专职政治工作干部、思想教育工作者、学生辅导员的角色发展。由此可以看出, 一开始我国辅导员角色就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阶级立场, 其主要任务简单说来就是政治工作。表面看来是通过政治工作来维护高校及社会的稳定, 但其实质是一种价值引领工作, 即通过向高校师生传播党的政治主张和价值追求来引导广大师生用先进的思想和远大的理想武装自己, 以期师生在行动上统一到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宏伟目标上来。从辅导员制度萌芽时期的政治指导员引导军人统一到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理想, 再到之后的政治辅导员、专职政治工作干部、思想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接班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到如今的辅导员引领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来。虽然辅导员的名称有变化, 工作内容有增多, 但作为辅导员的核心任务和最高责任与我国辅导员制度最初设立时是一致的, 即做一个价值的引领者, 一个引领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与中国社会的革命、建设和发展结合起来的思想政治辅导员。
四结语
当前, 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也越来越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随着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文件和标准的出台, 我国辅导员队伍建设正朝着专业化、职业化目标大步迈进。但也面临不少困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 辅导员的工作范围越来越大, 工作任务越来越繁杂, 使辅导员对自己的角色越来越困惑, 给辅导员专业化道路造成了不少困难。本文将辅导员角色定位于事务的管理者、专业的指导者、价值的引领者三个层次, 以期能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为促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提供参考与帮助。
摘要: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范围也在逐步扩展。从最初的政治工作, 到如今集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就业指导、专业指导、宿舍管理、奖勤助贷于一身。辅导员的工作越来越泛化, 角色越来越综合多样, 给辅导员角色定位造成了很大困难。把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划分为三个层次, 将为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促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提供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辅导员,角色定位,专业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林樟杰.辅导员角色定位新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07 (4)
[3]黄坚亮.提升高校辅导员专业思想教育能力必要性的分析[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5)
【辅导员角色】推荐阅读:
当代辅导员角色定位06-08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07-01
辅导员是从事辅导工作的人员的简称08-26
辅导员权威07-02
心理辅导员07-18
新任辅导员10-15
女辅导员10-16
年级辅导员06-22
辅导员工作06-25
新生辅导员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