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辅导员角色定位

2024-06-08

当代辅导员角色定位(精选12篇)

当代辅导员角色定位 篇1

近年来, 高校辅导员备受关注, 人们对辅导员这一角色争议颇多。辅导员到底是做什么的?哪些属于辅导员本质工作?辅导员是教师还是行政管理人员?该如何定位辅导员?高校教师、学生甚者辅导员自身均对此存在不同看法。本文从辅导员的历史演变出发, 分析不同时代辅导员所肩负的职责, 结合当代时代特征, 探讨当代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一、辅导员角色的历史嬗变

自1933年辅导员前身——政治指导员设立以来, 辅导员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演变。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演变中, 辅导员经历了萌芽、形成、受挫、恢复和发展期。不同历史时期, 辅导员扮演着不同的历史角色。

(一) 部队化管理的政治指导角色

1933年11月2日, 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红军大学——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在红色首都瑞金诞生。学校施行部队化管理模式, 旨在培养军事干部。由于办学宗旨和当时革命战争环境的需要, 学校设立政治指导员——现今辅导员前身, 全面负责基层中队学员的思想、生活、学习等工作, 是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得力助手, 相当于部队指导员角色。

(二) 组织学校师生职工进行政治学习的行政管理角色

1953年, 清华大学获批设立政治辅导员。当时辅导员职责不仅要管理学生事物, 还要定期组织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政治学习。此项制度的设立使得学校政治学习和教书育人工作大大简化, 提高了学校育人的效率, 使得学校体系运行更加畅通。此后, 全国高校相继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 至此, 辅导员这一社会角色初步形成。

二、新时期辅导员角色定位

现如今, 辅导员已经成为高校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高校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 高等教育逐渐普及, 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 高校教书育人的办学宗旨和统筹管理的需要使得辅导员职能不断扩大, 辅导员角色定位也在不断演变和深入。

(一) 思想政治教育主干力量教师角色定位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核心工作任务。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过硬的思想更是必不可少。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过硬的思想是社会主义建设四有新人的必备条件。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关系到学生自身、社会以及国家的发展。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 加强思想教育,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更是高校首要任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 肩负学生思想教育的重任, 除了利用思想政治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外, 日常生活中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相比高校专门思想政治教师, 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全面、更深入、更具体。辅导员日常工作重点就是反复性、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 这是辅导员职责所在, 责无旁贷。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任务, 只有不断反复的思想教育才能将工作落到实处, 才能真正起到思想引领的效果。对此, 辅导员应利用日常工作中的“一对一”谈话、座谈、班会、文体活动等形式与学生交流沟通, 了解其思想状况, 采取针对性措施, 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和积累思想教育方法, 形成有效教育体系。

(二) 学生管理的组织者角色定位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课程学习、文体活动、学科竞赛等日常学习、生活管理的组织者, 在规范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行为方面起着“船舵”的重要作用。由于学校统筹管理的需要, 学校很多政策要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这个时候辅导员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辅导员不仅要宣传学校政策, 让学生知晓, 还要保证政策落到实处, 让学生遵守执行, 这就需要辅导员充分发挥学生管理的组织者角色。在管理学生过程中, 深入学生当中, 与学生通吃同住, 身体力行, 以身作则, 在学生中形成亦师亦友的良好氛围。在管理育人过程中, 首先要吃透学校的规章制度, 保证管理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使得制度成为管理育人的“船帆”, 为学生把好学习和生活的“船舵”。与此同时, 作为一名学生工作的管理者, 辅导员在提高大学生对管理工作认知的同时, 更要自觉遵守学校各种规章制度, 捍卫制度的权威, 提高管理时效性和执行力。

(三) 学业及日常行为监督和纠正者的角色定位

在充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管理角色的过程中, 辅导员还担任这学生学业和行为监督的重任。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学业、综合素质、世界观和人生观成型的关键时期, 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过渡期, 是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人生的重要阶段。在此成才阶段, 辅导员对大学生学业和行为的监督和纠正作用至关重要。

(四) 心理健康辅导的角色定位

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分析疏导师”, 呵护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环境复杂多变, 人们思想观念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变, 校园环境不断收到侵蚀, 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威胁。社会发展中存在着种种矛盾很容易浸染大学生的心理, 使得大学生在面对理想和现实的时候产生落差, 从而引发心理健康问题。面对社会现实, 当代大学生必须不断适应现代生活节凑, 适应不断细化的行业变化和不断加剧的就业压力。对此, 辅导员应勇于担当, 承担起大学生心理呵护者职责, 尽己所能了解学生心理状况, 特别是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心理状况, 定期排查, 及时发现, 了解其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 通过各种方式如座谈、一对一帮扶、激励手段等疏导和化解他们的心理问题, 使其顺利渡过大学这一关键时期。

在六十多年历史演进中, 辅导员职业角色定位几经发展和演变。从最开始的部队化管理的政治指导员角色发展成为组织学校师生进行政治学习的行政管理角色, 再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物管理的教师、干部双重角色, 辅导员职业内涵越来越广, 辅导员角色定位也越来越清晰。在找准角色定位的同时, 当代辅导员应不断学习, 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 如此才能在日益繁复的辅导员工作中真正担当起思想辅导、学业引导、心理疏导的育人之责。

当代辅导员角色定位 篇2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辅导员的角色地位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准确把握中国现今社会关于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本文就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了阐述,并对辅导员在领悟和扮演其角色过程中常会出现的角色障碍现象进行了分析,具体表现为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和角色紧张,得出做好辅导员角色障碍的调适工作,可以有效消除角色差距,使其较好地进入工作状态的结论。

【关键词】高职院校 辅导员 辅导员角色定位 辅导员角色调适

我国高职院校历来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1952年教育部就规定在高校中实行政治辅导员制度。1961年和1965年,教育部相继颁发文件规定:辅导员的主要任务是辅导学生的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1980年,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学生政工干部既是党的政治工作队伍中的一部分,又是师资队伍的一部分,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这样就赋予了辅导员以双重角色。辅导员集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协调者、研究者等角色于一体,且各种角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功能更加多样化,他们的角色已经从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向以学生成才为核心的教育者、服务者的多元化方向发展。辅导员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双重角色,主要表现在:首先在学生面前,辅导员以教育者、管理者自居,而同时作为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同志,处于学校科层制结构的最底层,尤其是本校选留的辅导员,周围的同事大部分曾经是自己的领导、老师。辅导员每天都会在不同时间交替扮演上述双重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讲,辅导员的学校生活过程,就是周而复始地轮番扮演双重角色的过程。其次,辅导员究竟是教师还是行政管理人员?还是两种身份都有?的《高等职业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角色的界定表明辅导员兼有双重身份,这种频繁的角色转换,常常会使辅导员的内心处于不确定、紧张和矛盾的状态,导致辅导员陷人了一种“角色冲突”之中。目前对辅导员角色的定位进行了一些调查了解,发现高校领导、青年学生、业务教师和辅导员自身对辅导员角色期望和领悟存在一定差异,这四个群体对辅导员的角色期望与辅导员现实工作状态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随着角色身份的增多,高职院校辅导员在领悟和扮演其角色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角色障碍现象,形成角色压力,从而产生一系列消极的情感、意识和行为方式。因此,深入理解和把握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能,正确定位其在学生工作中扮演的角色,对于切实增强辅导员工作的方向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出更多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合格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定位

1、知识实践型。波兰的知识社会学家弗・兹纳涅茨提出知识人是依赖并参与知识系统的社会人,依赖的知识系统和参与知识的方式不同决定圈子、自我、地位、功能也不同。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抬眼望去,教师作为知识人是被认识的。社会对教育者提出的“知识”的要求是不断扩展的,社会不仅要求书本知识,更要求学会学习的知识,学会生存的知识。每一个知识人能否成功扮演其社会角色,取决于他参与怎样的知识系统和如何参与知识系统,而他的社会行为也依赖于其参与的知识系统。

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一个知识人,他的角色扮演状况取决于其作为知识人品性的提升和专业水平的提高,所以加强学习应该始终作为高校辅导员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辅导员要成为一个学习型人才,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辅导员要学习的内容很多,最根本的是要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最关键的是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理论素质是一名辅导员综合素质的灵魂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如何改变人的思想认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科学。高校辅导员除了要通晓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外,还要谙熟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知识,并对所管学生的专业知识有所了解,形成一个多棱的知识结构,这样工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另外还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辅导员文化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辅导员个人能力的认可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2、专业技能型。著名社会学家韦伯提出,“专门职业”应包括十个方面的内容:为社会能提供不可缺少的服务;具有专业服务的权利;接受长时间的训练和入职培训;具备一系列专门的.“圈内知识”;有专业自主权;有对从事职业成员约束力的社团组织;确立了一套专业守则;获得社会和当事人的信任;享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和报酬;不断接受在职培训和从事科研活动。在韦伯专业化理论的基础上,继而有学者提出师资管理政策和教师从业人员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是改善或提高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唯一出路。这一学术观点对西方国家教师职业社会管理的“专业化运动”起到了重要的支配作用,也可为我国大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所借鉴。目前在大部分高校,辅导员未能像专业教师一样成为一种专业化、职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辅导员从参加工作开始感受到的只是分流、转岗的压力和对前途的迷茫,而无法从前任同行和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自我价值,不能、不愿也不敢潜心于本职工作,只是把辅导员工作作为职业生涯的过渡。“非职业化”一直困扰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严重影响了学生培养的质量。要改变辅导员队伍“非职业化”现象,必须要更新观念,理顺机制。作为学校政策的制定者,应该坚定不移地贯彻把德育放在首位的方针,狠抓学生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给予辅导员队伍应有的重视和地位,敢于为他们排忧解难。要通过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减少辅导员流动,保证这支队伍的稳定性,将辅导员队伍建设引入“职业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二、辅导员角色的发展趋势

1、从严师到挚友。这是教育观念更新的内在要求。在传统观念下,高职院校辅导员主要扮演着“管理者”角色,成为学生集体的领导者和纪律的执行者。辅导员工作更多的是指导、领导和管理,满足于刚性的制度约束与僵硬的道德说教,而忽视了对工作对象鲜活的人文个性的操作。现代教育意义上的辅导员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学生作为最主要的“朋友”,把学生成长成才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和归属,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治学态度和处事态度、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从严师向挚友的角色转变,辅导员就必须成为学生的朋友、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者,工作中注重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营造出一个民主宽松的和谐氛围,提高学生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参与程度,让他们在自我实现、自我发展中促进素质的全面提升。

2、思想品德教育者与心理健康发展的引导者相结合。高职院校辅导员肩负着在思想品德方面促进学生社会化的任务,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和各种场合的沟通,指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确立其合理的人生目标和追求,使其能够站在更高更广的角度来认识自身的责任和思考人生的问题;使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能正确地认识问题、评价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辅导员本身应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工作中能够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在面对社会现实问题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时,必须能够进行正确的评价并进行引导,循循善诱、以身作则。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就业体制的建立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困惑和困难会越来越多,心理压力也随之越来越大。因此,工作对象、环境特点、育人目标决定了辅导员必须扮演好“心理医生”的角色。辅导员要及时了解、掌握乃至控制大学生的群体情绪,了解不同学生的个体心理需求,掌握大学生心理疾患的表现、成因和处理方法。

3、专业的旁观者与职业的规划者相结合。现代大学体制的构建对辅导员角色综合化的要求日益提高,辅导员在承担传统政治教育职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学习辅导的重任,扮演好职业的规划者角色:帮助学生在学分制模式下,根据个性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将专业课、公共课、选修课等课程按照自己的职业期望进行重新选择配置,以达到最优的知识结构组合;帮助学生认识大学学习的特点,改善学习方式和方法;指导学生从理论性的基础课程学习阶段过渡到应用性、实践性的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同时,新的就业形势给高职院校辅导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辅导员要围绕培养学生的适应、发展、创新能力和素质,帮助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涯设计;要引导学生端正就业心态,更新就业观念;要关注职场信息动态,及时将各种信息准确传递给学生并帮助他们做出决定。

4、从摸索型到技能型。技能型高职院校辅导员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理想目标。从高校学生工作的新手到熟手,再到能手,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单纯的经验积累不足以造就教育管理方面的专家,要成为技能型辅导员,就必须首先成为行动研究者,参与并成为操作主体。对辅导员来说,经验固然重要,但不等于科学,特别是对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社会价值多元化和学校德育工作一元化的冲突,社会观念的不断更新与德育内容相对滞后之间的突出矛盾,大众传媒的丰富多彩与德育方法呆板老化之间的巨大反差,辅导员应能够有效地协调化解冲突,灵活地解决矛盾,科学地缩小反差,积极探索研究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自身发展为理论型与技能型的辅导员,成为教育管理专家。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调整方法

角色调整是人为缩小角色差距、协调期望角色、领悟角色与实践角色三者之间关系的过程。对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障碍的调适包括环境调整和个体调整两方面。

1、环境调整。从社会角度看,职业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取决于职业声望。良好的职业形象有助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取得社会的支持和学生的认同,减轻他们的角色压力。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今天,要强化辅导员对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重要性的认识。各级政府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从方针政策到社会舆论等全方位大力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关心、理解辅导员的大气候,为辅导员的成长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从组织支持方面看,在辅导员角色障碍的调整中,辅导员在所在的组织(高职院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各高职院校要营造尊重思想政治工作、关心辅导员成长的氛围,提升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增强其职业自豪感和职业认同感。要采取切实措施,建立健全各项机制,如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树立辅导员也是专业从业人员的思想,不要把有关学生的事务随意分配给辅导员,确保他们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通过科学有效的业绩考评体系对辅导员的劳动予以认可和积极评价,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保障机制促进辅导员更快地成长和发展。具体而言,对于专职辅导员,应适当提高其工资水平和岗位津贴,保证处于同期进校的专业教师的中上等水平,使辅导员的实际收入与其实际付出相匹配;在职称评定方面,要考虑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实行适当的倾斜政策,制定针对辅导员的职称评定条件、职称指标单列等;完善辅导员的评优奖励制度,通过考核,对优秀辅导员给予必要的奖励,特别是在职称评定、职务提升等方面给予特别考虑;辅导员培训工作要统一纳入高校师资培训的总体规划,按照前瞻式、开放式、动态式和竞争式培养的特点,制定辅导员培训规划,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长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才干。

2、个体调整。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对角色障碍的自我调适包括:形成良好的角色认知识,辅导员自身应强化角色意识,充分理解社会对辅导员的角色期望,积极热情地面对辅导员工作,善于从工作中寻找乐趣,体验自信、自尊和事业的成就感,把来自个人、学校和学生的压力与矛盾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内驱力;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提高思想政治修养、管理水平、组织协调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积极应对挑战;进行自我心理调控,高职院校辅导员要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从认知、情绪、行为和生理等多方面入手进行自我心理调控。只有提高自我心理调控能力,才能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使自己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炜:探讨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4).

[2] 江莉娜: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4).

[3] 周立新:素质重新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核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1).

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思考 篇3

关键词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角色定位;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71-0183-01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其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已不能满足足国家、社会、高校、大学生对高校辅导员的要求,这使得对当今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出现了如角色错位、角色缺位、角色虚位、角色越位等许多现实问题,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落实不到位,或滞后于大学生自身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步伐,因此对高校辅导员传统角色内涵以及工作新领域展开科学地分析研究并准确的进行角色定位是非常有必要的。

1高校辅导员角色扮演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千头万绪,辅导员在工作中需要扮演多种角色,要处理好这些角色之间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每种角色的作用,因此在扮演这些角色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主次原则。即辅导员工作应以教育为主,管理和服务为辅,学习、科研、授课为补充。当众多工作相对集中时,应遵循主次原则,优先处理主要工作,理顺工作思路,保证工作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2)时间原则即在不同的时间段辅导员同种类型的工作重点不同,如每年的6月教育工作以毕业生教育为主;每年的9月教育工作以新生人学教育为主;节假日期间以安全纪律教育为主。

3)对象原则即辅导员应根据工作对象不同调整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如对大一学生就业指导以认识职业生涯规划为主;对大二学生就业指导以制定职业目标为主;对大三学生就业指导以培养正确的择业观为主;对大四学生就业指导以求职技巧和就业心理辅导为主。

2高校辅导员的多重角色定位

对于一名辅导员,要做好自己的工作,首先要明确辅导员这一角色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并按照这一角色的特定行为模式去行动,即要有正确的角色定位。我国现阶段高校学生工作情况的复杂性决定了辅导员在工作中的角色的多样性,下面就高校辅导员的多重角色浅谈几个方面:

2.1教育者

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群体中的一员,是从事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者。任务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服务及自治自理能力成为辅导员作为教育者的新的工作内容和目的。开展教育的手段有说理、诱导、感染、熏陶、启发等多种方式,还辅以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网络聊天、心理测评、项目策划等新的教育方式,使得辅导员这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焕发出新的活力。

2.2管理者

辅导员的日常工作纷繁复杂,许多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新生入学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贫困生资助、学习困难学生辅导、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等,如何有效的开展这些工作需要通过高效的管理来实现,因此辅导员肩负着管理职能。管理工作都需要辅导员按照一定工作计划,依据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和身心发展规律,运用目标、计划、组织、制度、控制、指导、协调等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和人格塑造,将组织管理和个体管理通过具体事务结合起来。教育是柔性的,重在疏导和启发;管理是刚性的,重在监督和约束。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对大学生来说更是一种养成教育,辅导员用有效的管理手段通过自身经历和制度告诉学生可行与不可行、是与非、美与丑的界限,并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行为,塑造学生的人格;制定各项完善的规章制度,通过制度的落实、检查、反饋和处理,规范学生的各种行为,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自我设计、自我组织各种教育活动,让学生不断学会合理地规划、调适、约束自己。辅导员作为管理者最终的目的就是不断激发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2.3服务者

以学生为本是所有高校辅导员工作理念;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中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辅导员工作的最高目标;关心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学生是辅导员的行动准则,这都体现了辅导员作为服务者的素养。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无不需要辅导员的服务,而他们所需要的服务主要集中在三种类型:

1)日常事务类。日常事务类工作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与学生在校期间的切身利益相关,一般是比较具体的工作,如寝室文化建设、证件办理、奖助补资金的发放、生病住院手续办理、学生违纪申诉、发布勤工助学信息等等。这类工作虽然琐碎,但最需要辅导员的及时帮助,处理好此类工作才能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2)心理健康咨询类。大学生正处于身体与心理共同发展的重要阶段,心理和感情非常脆弱,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情感需要等因素改变,许多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咨询类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关注,这类服务的需求增长迅速。辅导员必须关注大学生成长中的困惑,有针对性地开展与人际交往、学习障碍、恋爱、自我认识偏差等方面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控制,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学会负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3)就业指导类。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与每一位大学生的未来息息相关。高校要建立全程就业指导体系,辅导员是构建这一体系中不可缺心的一环。辅导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经常深入学生中,工作内容涉及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一般辅导员比较年轻,他们的知识背景、生活阅历等方面与学生比较相近,这些都便于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也使得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择业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喜欢向辅导员求助,因此辅导员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角色、经验等优势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开展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渠道、就业咨询和就业心理辅导,成为学生制定生涯规划、开展求职行动的参谋者、推荐者、协助者和联系者。

2.4学习者

当前随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推进、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包括网络在内的教育技术的更新、道德观和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等问题的出现,学生学习的途径与方式也呈现出多样性,这对辅导员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提出了更加现实而迫切的要求。教给学生一杯水,你就必须有一桶水。从现在的情况看,辅导员所拥有“一桶水”远远不够了,应该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这就要求辅导员学为人先,向书本学习,在工作中学习,甘当“学生”角色,做适应时代要求的学习型辅导员。

2.5科研者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篇4

一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构成情况。

(一) 存在大量非专业人员的构成现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文) 规定: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门人才。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才培养工程,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基地。选拔推荐一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进一步深造, 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 学成后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八条规定:辅导员选聘应当坚持如下标准: (一) 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 (二) 具备本科以上学历, 德才兼备, 乐于奉献, 潜心教书育人, 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 (三) 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 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接受过系统的上岗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第九条规定:辅导员选聘工作要在高等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 采取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高等学校组织、人事、学生工作部门和院 (系) 等相关单位按辅导员任职条件及笔试、面试考核等相关程序具体负责选聘工作。第十条规定新聘任的青年专业教师, 原则上要从事一定时间的辅导员、班主任工作。专职辅导员可兼任学生党支部书记、院 (系) 团委 (团总支) 书记等相关职务, 并可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综合以上内容, 我们可以得知, 到底哪些人可以干辅导员工作。完全肯定地说, 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干辅导员工作的。在这里, 我们要特别强调, 要干辅导员, 除了政治、业务、纪律、作风、学历、态度等方面要合乎规定外, 还要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 即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 这是必须的, 特别重要。俗话说, 隔行如隔山, 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的专业背景, 来做辅导员工作, 这对学生来说, 是不负责任的, 对这些辅导员来说, 也是勉为其难的, 对那些不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学工处领导来说, 同样也是力不从心的。1883年, 普列汉诺夫在《社会主义与政治斗争》一书中说, “要知道,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名副其实的革命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这是每个学习过中国革命史的人都知道的道理。理论联系实际, 由革命的成败决定于革命理论的指导联系到我国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很难想象, 由那些不懂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 没有接受系统的学习和专业培养的人来做辅导员和学工处的领导, 他们能胜任这份工作, 他们能做好这份工作。在这些不称职的学工处领导的领导下, 再由不符合辅导员从业要求的人员来进行辅导员工作, 可想而知, 工作成效是什么样的了。当前, 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在很多高校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我们不明白, 由专业的人员来做专业的工作, 本来应该是常识, 可是现实的高校中为什么就让非专业的人这么做呢?这其中, 有历史遗留的问题, 即原来国家教育部没有相应的文件规定, 高校没有辅导员的选聘依据, 导致非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的人做了辅导员。可是, 现在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六、七百万, 加上社会上的人力资源, 我们不明白, 招聘什么样的人才会招不到呢?为什么就不能来个大换血呢?由非专业的人来做这份专业的工作, 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 对辅导员队伍的领导方面, 行政化色彩浓厚

中国人的官本位思想在高校中还是大量存在的。高校行政化就是这种思想的产物。现在不少声音在呼吁中国高校去行政化, 遗憾的是还没见到哪个高校真正开始这样做了。作为高校行政化的衍生物, 对辅导员队伍的领导也是具有浓厚的行政化色彩。在很多高校中, 学工处的领导, 是个正处、正科级别的领导岗位, 只要级别达到了, 不管原来是哪个部门的, 都可以平级调动来学工处做领导。一些高校还在本校内搞竞聘上岗, 三年、二年、一年一竞聘轮岗等, 直接导致辅导员队伍的从业人员专业不符合要求, 行政化程度很高。这种做法, 违背了教育应该遵从的科学规律, 后患是无穷的。某个高校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学工处下发文件, 要9月份入学的新生为当年8月份暑假期间学校为他们所换的宿舍门锁交费。各系都就此文件下发通知给了辅导员, 要辅导员向所带班级的学生收缴。有个新来的辅导员, 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研究生, 年龄大一点, 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 见到这个通知后感觉不对劲, 就向系里领导反映这个文件有问题, 新生没有入住, 还要新生掏钱, 这是没道理的, 在全国的各类高校中, 也是没有先例的。系领导却不这么看, 说按文件执行。这个辅导员又找学工处领导问, 学工处领导批评这个辅导员思想不对头, 不是站在学校的立场上看问题和处理问题, 执行力差。年底考核时, 这个辅导员的考核等级就成了全校辅导员中最低的。也是在当年, 赶上该校内部人员全员竞聘上岗, 这个专业的辅导员竟落聘, 只能选择离开。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事, 和这个学校领导的指导思想、思维方式、工作方法、领导能力等方面的行政化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在那里, 通知就是行政命令, 下级只能执行, 哪怕错了, 也要执行;否则, 以行政执行力差论处。有了这样的“错误”, 考核当然就只能是最差的了。这是什么逻辑?

(三) 辅导员队伍过度年轻化

曾几何时, 社会上开始要干部队伍年轻化。这个政策的出台, 对解决某些部门领导干部体制中存在的年龄过大、思想守旧僵化、没什么真才实学和能力、工作效率差而又居于领导地位等弊端来说, 确实是一剂良药, 对这些单位的事业发展是很有好处的。但与此同时, 过分强调领导干部的年轻化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如今, 在高校中, 学工处领导和辅导员老师的年龄普遍年轻化。有的高校对辅导员的年龄有着特别年轻的要求, 完全没有老中青相结合的梯次结构。在这些高校领导眼中, 年龄大了, 和学生有代沟, 不适合做辅导员工作。这种思想和做法, 其实对高校的学生工作来说, 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二十几岁的人、三十几岁的人、四十几岁的人、五十几岁的人比起来, 处理起问题来是不一样的。老同志在很多方面, 都是年轻人所不及的。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经常看到, 一些领导干部因为太年轻, 经历的太少, 没啥经验, 加上年轻人又容易意气用事, 遇事缺乏通盘考虑, 工作的方式方法往往过于简单粗暴, 实际上难以收到好的效果;更有甚者, 利用手中的权力整人, 对有不同意见的同志进行打击报复, 搞得部门里人际关系紧张。这样的情形屡屡出现, 一方面, 严重损害了干群关系, 对事业的发展没有什么好处;另一方面, 对这些年轻的领导干部们来说, 还没做好各方面的锻炼, 还没完全准备好, 还不具有胜任领导岗位的能力, 这么年轻就当上领导, 也不见得是好事。

(四) 专职辅导员的人数和大学生人数比例不合规定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六条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辅导员的配备应专职为主、专兼结合, 每个院 (系) 的每个年级都应当设专职辅导员。每个班级都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但在实际工作中, 很多高校的一线辅导员岗位都没达到这个师生比, 专职辅导员的人数更是偏少。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现状

(一) 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要考察辅导员工作的现状, 首先就要考察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因为只有搞清楚了这个问题, 才能对辅导员的工作现状有个参照系可以参照, 否则, 没法进行分析研究。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五条规定得十分明确, 共八项: (一) 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二) 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 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三) 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 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 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 化解矛盾冲突, 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 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 (四) 落实好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有关工作, 组织好高校学生勤工助学, 积极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五) 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六) 以班级为基础, 以学生为主体, 发挥学生班集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组织力量; (七) 组织、协调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组织员等工作骨干共同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学生中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八) 指导学生党支部和班委会建设, 做好学生骨干培养工作,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 现实中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职责范围

通过走访各类高校, 我们发现, 实际上, 很多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范围远远大于那八项。民办高校中更是繁多琐碎, 所有的、最基层的、一线的工作都是要辅导员去做的。辅导员每天疲于应付各种事务性的工作和突发事件的处置, 而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思想政治教育, 却根本就没多少时间去顾及了;除此之外, 还有那些名目繁杂的各种测评、考核、统计、报表, 等等, 也把辅导员搞得身心俱疲。

(三) 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人员流失现象频现

因为学校的各个行政职能部门, 都可以下文出通知, 今天要干这个工作, 明天要干那个工作, 后天又有新的工作, 等等, 这些工作要安排落实, 无一例外, 都是要辅导员去做的, 任何一项, 都不能马虎。凡此种种情形之下, 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很大。加上辅导员工作本身具有的特殊性, 工作的对象是学生, 他们的思想认识有个转变的过程, 不能指望立马就有效果。所以, 辅导员的工作往往是出力不讨好, 难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很多领导不这么看, 他们要结果, 马上见成效的结果。这就不合教育的科学规律了。相比之下, 同样是教辅工作, 高校中其它部门人员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还容易出成效, 工作量上也轻松不少。这也就难怪不少辅导员想退出这支队伍, 能教课, 就去教课;不能教课, 就去干后勤等行政岗位的工作。实在不行, 就另某高就, 选择另一个单位。一些高校中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人员流失现象频现, 几乎成了常态。这是很不应该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些学校学生管理方面的工作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相关的领导是脱离不了责任的。试想一下, 要不是这样的话, 谁没事干会去想着换工作?折腾来折腾去的, 为了什么呢?从历年各高校内部人员全员竞聘上岗时所报的志愿统计来看, 辅导员岗位总是没几个人报名, 最后都是领导出面做工作、动员谈话, 才有人干辅导员。学工处的领导, 你们不扪心自问吗?学校的领导, 你们不想想为什么吗?我们说, 对加在辅导员岗位上的各种非辅导员工作一天不纠正, 这些高校的辅导员工作就一天没人愿意干;学工处的领导一天不能胜任本岗位的工作, 这些高校的学生工作就一天不会见起色。

通过对我国当前高校中辅导员的构成和工作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必须对辅导员工作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各高校要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规定, 还辅导员应有的职责范围, 剥离那些本来不应该由辅导员去做的事务性的工作, 选聘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的专业人员来从事辅导员工作, 真正让辅导员的工作重新回归到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轨道上来。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辅导员工作的正规化和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而辅导员工作的正规化和相对稳定性, 对大学生的成长、对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践行者, 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同时, 对高校更好更快地发展、社会满意度的进一步提升也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文) [Z].2004.

[2]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 [Z].2006.

当代辅导员角色定位 篇5

买寿清

(兰州交通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由于历史、现实、认识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辅导员角色定位长期缺失,影响队伍科学发展。文章分析了辅导员角色困惑现状和原因,从社会、学校、辅导员个人角度出发分析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提出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职业化是实现辅导员角色准确定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辅导员;角色困惑;专业化 职业化

The Role Orientation and Challenges of College Counselors

Mai Shouqing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70))

Abstract: The role orientation of college counselors has long been the main concern of researchers in China.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problems of college counselors’ role orien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ety, colleges and counselors themselves and suggests that specialization and professionalism are effective approaches to the proper orientation of college counselors.Key words: college counselors;improper role orientation;specialization;professionalism

辅导员承担着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职责,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维护高校稳定、推动高等教育事业顺利发展,对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的时期,1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首先要给辅导员一个准确的社会角色定位。

一、角色定位概念分析

1.角色。角色一词原为戏剧用语,主要是指演员在戏剧舞台上依据剧本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1934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综合詹姆斯、库利等人的研究成果,在其著作《心灵、自我与社会》中率先将角色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领域。关于社会学中角色的概念,目前,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角色就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2.定位。定位指确定某一事物在一定环境中的位臵,如产品在市场中定位、人物在组织中的定位、物品在某一地理位臵的定位等。定位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个动态过程。

3.角色定位。角色定位指群体成员适应角色要求,接受群体行为规范,符合群体发展需要的过程。通过对某一角色进行定位可以明确的指示出个体在角色中获得成功所必需的能力、知识和行为,给予个体更多的发展空间;可以使个体更好的适应于组织结构;可以帮助个体改变对其所从事工作的理解,使他们更专注于行业过程而非具体任务。

二、辅导员工作面临的角色困惑分析

纵观我国辅导员的发展历程,辅导员在我国的教育史上走过了“政治指导员”、“政治辅导员”、“辅导员”的演进路径。进入21世纪,党和国家越发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00年、04年分别出台文件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04年出台16号文件,中央明确“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历史、现实、认识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辅导员工作并不完全尽如人意。现在,反观辅导员制度的历史发展,这一制度的主流 2 无疑是积极的,但由于对辅导员角色定位的长期缺失,导致辅导员工作社会角色混乱,影响到辅导员队伍的科学发展。

(一)辅导员角色混乱表现

1.部分学校对辅导员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有的学校领导没有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将辅导员的工作重心简单地理解为学生事务工作,把辅导员群体边缘化。与专业课教师相比,不少辅导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工作不被认同,缺少必要的工作条件和待遇。

2.部分高校往往将辅导员角色简单定位为管理者,而忽视教育者的角色。辅导员的工作涉及大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乃至家庭等方面,还要承担部分行政、教务管理、教学等任务。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质和职能,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更多地充当了“家政员”、“消防员”的角色,工作做的多,思考的少,难以提高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造成辅导员在组织上无归属感,事业上没有成就感。

3.辅导员职责宽泛不明确,选拔任用非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在评价、考核等诸多环节中无章可循。由于没有明确定位,在部分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眼中,只有学历较低、专业不适用、教学研究能力较差的人才会去做辅导员,导致辅导员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缺少中长期培养、管理规划和措施,职业发展空间小,实际岗位待遇低,队伍缺乏稳定性。

4.部分辅导员对自身工作定位不清,精力不投入。因辅导员这一队伍的特殊性质,今后面临着向行政管理岗位和教师岗位分流,这样一来,很多辅导员在工作中把自己定位为专业老师或管理人员,将现在的角色与今后可能担当的角色混淆不清,出现了对本职工作不投入,业务知识不钻研等问题,工作被动应付,有些辅导员工作时不求有功,只求无过。

(二)辅导员角色混乱原因分析

1.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严重不足。我国自建立政治辅导员以来,辅导员角色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从辅导员工作的逻辑起点看,辅导员制度是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而设计出来的,具有明显的外部设计而非内生特点,这就导致其专业化、职业化从产生那一天就先天不足。从客观实践来看,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学生数量的急剧扩大,事无巨细的全能式管理,导致过去的兼职辅导员模式已经不再符合学生工作的要求,专职辅导员队伍必须不断扩大,老的辅导员队伍体制已不能适应专职队伍发展要求,专职辅导员队伍发展受到种种限制。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2.辅导员工作体制缺陷日益突出

其一,从生态文化来看,高教生态环境存在浓厚的功利性倾向:重授业,轻传道;重育业,轻育人;重功课,轻思想;重做事,轻做人。其结果必然是重专业教师,轻非专业教师。

其二,辅导员职责泛化。长期以来,由于对辅导员工作缺乏科学的研究与界定,随着形势的变化发展,辅导员角色与班主任工作时离时合,工作内容的不断拓展,自觉不自觉中被打上了“全能冠军”的烙印,管理是全能式、包办式管理,事无巨细。久而久之,形成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就是学生的事就是辅导员的事,学生出现的所有问题往往都归责于辅导员,导致辅导员工作事务繁杂但教育含量较低、方法简单。

3.辅导员队伍建设缺乏长效的政策机制,过多地关注眼前适用性。我国辅导员队伍建设虽历经半个多世纪,但基础一直薄弱,现行政策体系中,在辅导员权利与义务之间、在辅导员工作要求与辅导员工作保障之间不对称、不平衡,缺少 4 明确的专业化要求和操作性措施,缺乏统一的长效保障制度,也缺乏系统的整体配套政策。

三、辅导员工作在高校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分析

面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和新机遇,同时面对辅导员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必须要对辅导员进行科学而准确的角色定位。

辅导员作为一名教师,和其它社会个体一样,在不同场合拥有不同的身份,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享受不同的权利,履行不同的义务,发挥不同的作用。就学校教育领域而言,我们可以将其角色理解为:辅导员角色就是指辅导员作为教师所表现出来的,为实现与其身份地位相对应的权利和义务,所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对辅导员期望的态度与行为模式的总和。

(一)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分析。

社会角色定位受社会需要、文化环境、传统习俗、政治、经济和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是其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所代表的职能、权利和义务的集合体,因此,社会需要对辅导员角色定位具有决定作用。就辅导员角色而言,在诸多因素中,社会需要对教师的角色定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央十六号文件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十六号文件配套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由此可见,辅导员的宏观角色可以定位为:

1.辅导员是高校教师;

2.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3.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从学校发展需求出发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分析

学校领导、同事、大学生等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这种影响是直接的、及时的,因此,学校环境对辅导员角色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直接的协调作用。学校是辅导员实现社会角色的主要场所,这一场所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的需求。根据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分工要求,结合高校育人目标,辅导员角色可以定位为:

1.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 2.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实施者; 3.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指导者。

(三)从辅导员自身需求出发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分析。

一种社会角色能不能被实现,以何种方式实现以及最终实现的程度如何,外部因素上取决于社会需要和社会环境,内部因素上则取决于角色主体的整体素质结构。因此,辅导员自身的素质结构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其对社会期待角色的认同以及对角色的践行水平。辅导员个人的素质结构和水平也影响着他人对辅导员的角色期望和评价,这种影响反过来进一步作用于辅导员的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在这一层次,结合社会、学校要求和辅导员自身需求,较为认可的辅导员角色定位是:

1.辅导员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任课”时间最长、“课程”最多的老师; 2.辅导员是大学生朝夕相处的知心的益友;

3.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学术导师、心灵的呵护者、生活的指导者;4.辅导员是大学生心中的一面旗臶。

四、专业化、职业化是实现辅导员社会角色准确定位的有效途径

在中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逐渐独立、规范,越来越需要专门组织和专业人员进行统一管理,过去对辅导员角色的模糊定位已经不能适应这一态势,于是,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并且渐渐成为一种必然。

(一)辅导员专业化的内涵。

所谓专业化,是指某项工作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专门人员专门从事某项工作并不断提高的过程。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是指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人员,经过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树立专业意识,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强专业的继续学习和培训。专业化是辅导员队伍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

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不仅仅是一般狭义上的专业化,即辅导员要成为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职业的专业型人才,而应当是广义的专业化,即辅导员队伍要向专家学者型方向发展。,(二)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内涵。

职业化指将社会中的某项工作固定地作为个人谋生的主要手段,是职业素养的专业化。职业化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从业人员可以以此立足社会,终身从事该行业;从业人员应该体现出一种职业素养,而不是依凭个人兴趣自行其事,应该掌握相当程度的专业技能;有本行业特定的行为规范或行为标准,从业人员做事要符合该行为规范或行为标准的要求。

辅导员的职业化,是指高校专职辅导员经过严格的专业学习和培训,达到辅导员职业执业资格要求,通过严格的考核、晋级、淘汰等完善机制,保持辅导员职业的相对稳定性。

专业化是辅导员队伍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职业化是辅导员队伍稳定发展的保障。

(三)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对辅导员角色定位的意义

辅导员走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道路,可以促使辅导员的社会分工进一步明晰,可以增强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吸引力,增强辅导员工作的事业感、成就感,构建辅导员职业的人生价值实现模式,建立辅导员考核、奖惩、晋升的一系列长效机制,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职业性,吸引一大批优秀人才成长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专家。

从实践来看,辅导员走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道路,可以逐步建立起严格的资格准入制度、科学的工作规范、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可以增强辅导员的教育意识、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打造一支具有良好敬业精神、较强工作能力、深厚学术素养的职业辅导员队伍,使辅导员的社会分工进一步明确,角色定位进一步明晰,从而吸引优秀人才终身从事辅导员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2006 [3]买寿清.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践探索[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4]杨铁军.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职能定位演变过程回顾及启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11)[5]谢艳.浅议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J].科学咨询,2009,(4)

[6]杨建勋.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制度安排亮点与政策瑕疵[J].教育与职业,2007,(24)

[7]袁志华,张继延,薛健飞.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探析[J].文教资料,2009,(12)

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之思考 篇6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角色定位

中央文件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但很多学校的辅导员做学生工作以外,还兼着院系党务工作、行政办公室工作等,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被多重管理,处于学校管理最底层。辅导员的定位和角色是什么?这个问题使一部分、尤其使年青一代的辅导员感到困惑。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明晰他们的角色定位,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开展学生工作,有利于更好的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

角色原是戏剧、电影中的名词,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 后被引入社会学研究领域,用来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和行为。2004年中央16号文件明确提出了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进一步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俗话也说“什么样的老师带出什么样的学生”、“学生身上能看到辅导员的影子”。这种种论述,结合我本人做辅导员工作的实践,我认为通俗地讲,辅导员的角色有以下几个方面。

1、辅导员是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传统上对教师角色的解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定位主要是“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培养品德、修炼情操;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该定位准确地表明了高校辅导员与高校任课教师职责之间的异同,也明确地体现出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担负着管理、育人、服务的重任,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首先,辅导员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要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辅导员要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以学习为主,通过组织讲座、座谈、竞赛等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再次,辅导员要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公平、公正、公开的做好奖助贷、评优评先等常规工作,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培养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同时,辅导员要为人师表,对学生而言,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直接的示范作用。

2、辅导员是友

如果辅导员工作离开了“爱”,一切都将变得苍白无力,不爱学生,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这是辅导员角色定位的根本。

目前很多高校的辅导员多是刚毕业的80后,他们与学生年龄相差不大,刚踏上工作岗位,工作热情也很高,相对而言便于和学生沟通交流。大学生基本是80末、90初的孩子,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独立性差,意志力较弱,经不起困难和挫折。因此,辅导员要始终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和乐观向上的情绪,经常到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场所中去,努力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友谊,了解学生情况,获得学生充分的信任,真正地服务好学生,帮助学生处理心理、经济、学习和生活上的各种困难,增强学生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

只有真心关心、爱护、尊重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益友,学生才会更愿和辅导员相处,接受教诲,这样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刚参加工作时,一些老辅导员传授经验,要让学生碰到困难首先想到你,主动寻求你的帮助,要和学生成为朋友,就要多在课堂外接触学生,这样你的了解才是全面的、真实的,也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和信任。你去宿舍十次还是一次,在别人眼里没什么差别,在学生心里感受却不同,填补了他们远离亲人、渴望关爱的情感需要,特别是大一新生刚入校时,我经常到教室,看看上晚自习的同学,到学生活动中,和大家下棋、聊天,在学生眼中,我像姐姐,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辅导员是同事的帮手

作为一名辅导员,也在扮演着一个社会角色,也要处理好人际关系。辅导员最直接的交往对象是学生,但是辅导员也要处理好与领导、同事、学生家长的关系。不论是院系领导、还是任课教师,辅导员都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工作,多沟通交流,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学生情况,为学生服务,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做领导、同事的得力帮手。

4、辅导员不是万能的

一时是严师,另一时是朋友的角色要求,常使辅导员对职业要求产生矛盾和困惑。同时,辅导员角色还经常成为矛盾冲突的焦点,当学生对学校有不满时,常常向辅导员发牢骚,甚至迁怒于辅导员没有及时向学校反映和解决问题;学校各方对辅导员应当做什么、如何做各有自己的理解和期望;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和大学生成长成才寄予很高期望,每当出现学生品德问题、学风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校园安全稳定问题、就业率下降等问题时,有些人就会认为第一线的辅导员工作没有做到位。

社会的高期望反映了“教育万能”,而教育功能是非万能的,教育效果的好坏要根据学生个体素质和其他教育因素来综合评论,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服务者,应尽心尽力做好管理、育人、服务等本职工作,但不是万能的。

参考文献:

1.贾少鑫.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素质培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3)

2.陈军绘.刍议高校学生辅导员的角色分析[J].南方论刊2006(10)

试论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 篇7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角色,队伍建设

1 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历史演变

我国高校辅导员最早可以追溯到工农红军的军事大学, 1933年, 党在江西瑞金创办了中国工农红军大学, 学校设立政治指导员, 全面负责基层中队学员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新中国成立后, 1950年颁布《高等学校暂行规定》, 在原政治指导员基础上, 高校采取了政治辅导员制度, 主持政治学习思想改造工作, 把对学生的革命政治思想教育作为高校的首要任务。文化大革命期间, 由于受到左倾错误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彻底否定,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被遣散, 政治辅导员制度被取消。文革后, 拨乱反正, 高校整顿教育秩序, 辅导员制度得以恢复, 在原先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基础上, 高校实施辅导员制度。2006年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自此, 高校辅导员形成当前的角色定位: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者、学习生活的指导者、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和日常事务的管理者。

2 当前高校辅导员角色多重性引发的问题

2.1 繁杂性事务多, 工作外延化

在高校学生中盛传这样一句话:“有问题请找辅导员解决。”由于长期形成的工作模式以及定向思维, 使辅导员面临的工作被无限的外延化了, 极大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量。目前很多高校辅导员的人事关系隶属二级院系, 工作上受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和学校学生工作处领导, 考核上又受院系和学校学生工作处或团委负责, 由于受到多方领导, 使辅导员增添了很多工作。例如:助学金的发放、毕业生户口迁移、图书证的办理、学籍管理、组织课堂教学、毕业派遣、助学贷款、校园公共卫生、军训教育等, 这些原本由相关职能部门完成的工作, 也逐渐转移到辅导员的职责范围, 有些院系还给辅导员安排例如教学管理、行政事务, 使得辅导员整日忙于日常琐碎事务, “两眼一睁, 忙到熄灯;两眼一闭, 提高警惕。”由于日常繁琐事务缠身, 辅导员过分依靠学生干部, 没有时间与学生交流、谈心, 至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生活指导和心理健康辅导等重要事务, 更是无暇顾及, 普遍出现了“拣了芝麻, 丢了西瓜”的尴尬局面。

2.2 职业化观念弱, 队伍不稳定

北京科技大学高校学生事务研究中心调查显示, 相当多的辅导员缺乏方向感和目标, 不愿意长期从事这个职业。当被问及是否愿意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时, 选择“不愿长期从事, 但会干完一个任期”的比例为51.91%, 还有3.49%选择“不愿长期从事, 希望马上调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地位低于教学教师。辅导员常常处于“有人用, 没人管”的尴尬境地, 在院系二次分配、职称晋升、培训等方面得不到重视和落实, 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以致辅导员不得不自谋出路。其次, 收入低于教学教师。专业教师在年终院系二次分配、超课时费以及参与市场工作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 辅导员虽然忙碌一年, 年终收入要远远低于同一职称的教学教师, 不仅没有加班费, 甚至连通讯费也要自己承担。最后, 工作压力过大。繁重的工作任务也是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辅导员每日为琐碎的事务性工作疲于奔命, 工作任务与压力与其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责任严重不符。

2.3 专业化程度低, 专业不对口

由于高校辅导员地位和待遇相对较低且工作压力较大, 很难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很多辅导员都是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有些甚至没有接受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管理学的岗前培训, 有些院系的辅导员所学专业既不是院系设置的教学专业, 也不是辅导员素质所必须的基本专业。其次, 社会认识滞后, 很多人根本没有把辅导员工作当作一个专业, 没有把学生教育管理看作一个学科, 认为管理大学生就是“高级保姆”, 做做日常琐碎杂事的工作, 由于这种思想的影响, 导致很多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素质良莠不齐。再次, 许多年轻辅导员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个过渡, 思想上的不安定性和工作的短暂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投入更多的时问和精力去研究学生工作的有关问题, 必然加大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难度。

3 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3.1 制订完善相关制度, 建立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大分工的细化是不可避免的, 辅导员的职业化也是符合社会分工细化的客观要求的。将辅导员与专任教师、管理部门相对区分开来, 建立相关的辅导员职业化制度, 从而推进辅导员队伍科学、有序地发展。首先, 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严格定义辅导员工作任务的内涵与外延, 切实把辅导员从日常琐碎的杂事中解放出来, 使其投入到主要工作中去。其次, 建立健全辅导员考核制度, 根据辅导员岗位进行各方面科学、合理的考核, 针对考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给予研究和总结, 促进辅导员工作能力和专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第三, 切实提高辅导员经济待遇, 吸引对口的优秀人才加入辅导员队伍, 切实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通过思想教育课课时费、年终二次分配、加班费、电话补助费等多种途径给予辅导员津贴奖励, 使其年收入能够达到同等职称教学人员的平均值。第四, 建立健全辅导员职称、晋升体系。辅导员队伍职业化, 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辅导员职称评聘机制, 使辅导员能够逐渐提高自身的技术职称等级。

3.2 培训与实践相结合, 切实提高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

高校辅导员需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多方面专业性服务, 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因此, 在辅导员职业化基础上开展专业化建设, 是提高辅导员队伍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举措。首先, 根据辅导员工作职责划分若干岗位模块, 各岗位配备相关专业背景的辅导员从事该项工作。其次, 严把进口关。招聘政治素质坚定, 专业对口的大学毕业生进入辅导员队伍, 根据实际需要, 招聘相关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 提高辅导员专业化水平和学科研究能力。第三, 要加强新辅导员岗前培训力度、思想政治教育, 尤其是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辅导员, 要加大该学科培训力度。第四,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辅导员专业化水平。学校管理部门以及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 要在实际工作中及时给予辅导员指导以及阶段性的工作总结, 鼓励辅导员在自己工作领域发现新问题, 探讨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3.3 引进培养高级人才, 促进辅导员队伍专家化进程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新定位 篇8

近两年, “90后”陆陆续续地进入大学校园。与“80后”大学生相比, “90后”大学生个性更加独立, 在独立思考与选择上, “90后”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 思想更为早熟, 对每样事物都有自己的见解, 个性张扬, 充满激情;对个人的发展更有计划性, 更注重实际、实用, 蔑视形式, 不屑口号。在这种情况下,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性, 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工作?其角色定位又是怎样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高校辅导员也应社会需要, 逐渐从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转变为“事务型”[1]辅导员, 尤其是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后, 为应对扩招而迅速发展的辅导员队伍, 本身存在年龄偏低 (35岁以下的占到总数的69.4%) 、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欠缺的问题, 加速了其承担更多事务性工作的趋势。这一转型可以称为辅导员角色的第一次转型。

然而由于承担大量事务性工作, 辅导员不仅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业越来越远, 而且不知不觉地陷入社会偏见:有的把辅导员当成“砖”, 哪里需要往哪里搬;有的认为辅导员是由专业不行的人组成的学生管理队伍等。

二、高校辅导员的基本职责

辅导员制度是现在大学普遍采取的一种学生管理制度。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高校辅导员的要求和职责的描述, 提出高校辅导员的职责一般有以下几点:

1.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信念教育,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形势政策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目标、价值取向。

2.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的问题和矛盾。

3. 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 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 化解矛盾冲突, 处理有关突发事件, 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学生工作的规律和特点, 经常深入班级, 检查指导班级工作, 调查研究, 总结经验。

4. 努力为学生服务, 为有困难的学生服务, 为贫困生服务, 以及为学生就业服务。落实好对经济困难学生自主的有关工作, 积极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系、部 (处) 组织的各项工作和活动, 组织指导学生开展文娱、体育、社会实践等活动;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由此可见, 高校辅导员担负着学生日常文明行为及秩序管理、党建团建、评奖评优、违纪处理、学生社团组织和指导等具体管理职责, 职责范围大到思想政治建设, 小到饮食起居。那么在整个工作职责中, 辅导员又该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呢?

三、高校辅导员的角色新定位

辅导员由于自身工作性质的特点, 其角色定位更多地在“师”与“友”之间交叉进行。作为教师, 辅导员在学生思想建设、专业学习等方面教给学生相应的知识, 予以相应的指导;作为学生的朋友, 辅导员由于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最长, 接触最频繁, 最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 成为朋友, 也因此成为学生利益的维护者。亦师亦友, 是当前形势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1. 如何人发挥教师的角色

有人曾经这样概括辅导员应具备的人素质:“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在政治上, 你是旗帜;在学业上, 你是导师;在品行上, 你是典范。”[2]我认为高校辅导员要发挥教师作用, 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当好学生指路者, 引领学生走向成功之路。

每个学生在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迷茫和困惑, 很多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不知道人生路该如何走, 学生最想有人帮助他们找到明确的前进方向, 引导他们找到自己内心的需求。高校辅导员应成为学生的指路人, 不是铺路人, 而是“授之以渔”。在日常工作中, 辅导员对一件事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判断和选择, 在多数时候, 学生对一事的看法, 往往首先关注的是辅导员对该事的认识和态度。辅导员的榜样作用, 会激起大学生较强烈的认同和模仿的愿望。对学生来说, 辅导员是与学生相处时间最长的老师, 许多优秀辅导员既是学生尊敬的偶像, 又是学生接触交往最多的老师, 对学生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是学生成长旅途中的指路者、引路人。

(2) 以身作则, 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身教重于言教, 必须在平时潜移默化中慢慢培养。高校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者, 是净化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社会道德规范的示范者。辅导员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爱岗敬业、甘为“人梯”、勇于奉献的精神影响学生, 成为学生的榜样, 成为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楷模和表率。坚决做到遵纪守法、明礼诚信、勤俭自强、举止文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率先垂范、积极进取, 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要做到。[3]

2. 如何人发挥朋友的角色

高校辅导员成为学生的朋友, 是走进学生和树立自身威信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1) 一切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

当代的大学生对辅导员的期望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管理者, 而是一个可以倾诉并能获得其帮助的朋友。当学生感到辅导员能够乐其所乐、急其所需之时, 就会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

(2) 注意细节, 用真诚感动学生。

人类的情感丰富而敏感, 同时也可以传递和相互作用。高校辅导员在工作时必须用真心对待每位学生, 否则就无法取得学生的信任, 甚至形成对立关系, 产生无法逾越的感情鸿沟。如果辅导员在学生心灵中播下一粒真情的种子, 并加以精心呵护, 那么这粒种子就必将生根发芽, 长成参天树木, 变成无垠森林。比如为学生的事情多跑腿, 为学生的困难多费费心, 多些理解多些关爱;为生病的学生买一盒药, 对家庭贫困的学生加以援助, 为学生留意兼职或就业信息, 等等。注意细节, 真诚关怀学生, 学生自然会与你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这样不论是辅导员开展工作还是学生寻求帮助都能做到交流畅通, 高速有效。

(3) 公平对待, 优生后进生“一碗水端平”。

由于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时间多、接触范围广, 因此, 保持良好的工作生活形象至关重要, 特别是要对学生尽可能做到公平公正, 这直接关系到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辅导员如果不能保持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行为, 学生就会厌恶你, 疏远你;如果你做事情不讲原则, 任人唯亲, 用人唯利, 学生就不会信服你, 就不愿意主动接受你的教诲。而如果辅导员能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学生就会愿意主动与你交流沟通, 吐露心声, 展示思想, 努力表现, 在与辅导员交流的过程中寻求理解, 力求获得发现。可见, 高校辅导员的公平公正, 是与学生成为朋友的前提条件。

四、结语

总之, 不论是对“90后”的大学生, 还是对以往的“80后”, 辅导员的角色定位都不应该是静态、死板的, 而应该体现为动态、灵活, 即在不同的场合、情境侧重于不同的角色特质, 在总体情况下又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交叉。只要以多于常人的艰苦付出, 以对待亲人般的真情和耐心, 走进学生们的内心, 就一定能把高校辅导员工作做好。

摘要:辅导员是我国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队伍。随着“90后”走进大学校园, 高等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高校辅导员应对自己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 这对新时期的高校教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当前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基本职责,角色定位

参考文献

[1]赵庆典, 李海鹏.努力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2) .

[2]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53-196, 234-284, 105.

浅议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 篇9

(一) 角色不清。

因辅导员这一队伍的特殊性质, 面临着往行政管理岗位和教师岗位分流, 这样一来, 很多辅导员在工作中把自己定位为专业老师或管理人员, 将现在的角色与今后可能担当的角色混淆不清, 出现了对本职工作不投入, 业务知识不钻研等问题, 工作被动应付, 有些辅导员工作时不求有功, 只求无过。这些都是由于辅导员对自身角色不清所致。

(二) 定位不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育系统工程的重要部分, 工作重心应放在大学生全面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教育和提高上, 而不是单纯的生活管理和活动组织上, 后者往往只是前者即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而不是内容。而现实生活中不少辅导员, 每天常常是“两眼一睁, 忙到熄灯”。频繁的文体比赛、各种检查评比、奖勤贷补等阶段性工作, 事无巨细, 只要与学生沾边的事情都要去抓去管, 唯独没有认认真真地研究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及其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 更谈不上用新知识新科技培养学生成才。有的辅导员多学生政治思想进步问题重视不够, 工作中一味强调“寓教于乐”, 形式上的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轰轰烈烈, 但细品起来活动品位不高, 层次不够, 尤其是活动的政治教育意义不强。

(三) 职责不明。

辅导员是高校一线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 而实际工作中除了本职工作以外, 许多非本职工作都压到了辅导员的肩上。高校没有能够明确, 至少没能从制度上保证辅导员按其工作任务履行职责, 再加之目前管理机构的不合理, 使辅导员处在一种被多重管理状态下。学校党政管理机关, 如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处、团委都可以向辅导员布置任务, 并且辅导员因人事上归系院管理, 系院又从自身工作角度出发又使辅导员承担了众多教学秩序管理和行政事务。辅导员的具体职责是什么?辅导员是应对学生日常事务性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 还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 是管理者、还是思想政治工作者, 是学生的“保姆”、“警察”、“消防队员”、学校机关部门的“勤务兵”、院系的“服务员工作”。

二、对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几点思考

(一) 做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思想政治工作有其特殊的规律性,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义来说, 它必须完成三件事情:思想观念教育、政治观念教育、道德观念教育。16号文件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中指出四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 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这四点与学科要求的三点具有一致性。优秀的辅导员必须要在心中怀有这样的工作高度, 并且要积极建立良好的思政教育机制, 整合各方资源, 真正的让先进的思想、正确的政治观、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入学生头脑中去, 并相信学生能自己教育自己, 自己约束自己, 让他们把辅导员灌输的各种理念转化为个人前进的不竭动力, 只有这样的思政工作, 才是真正成功有效的。

(二) 做扎实的教育管理者。

尽管辅导员的本位工作是思政教育, 但思政工作又以日常的各项事务管理为载体, 这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必须正确看待。我们一方面反对完全的务虚的思政灌输工作, 另一方面, 我们也反对失去思政内涵的表面的、琐碎的日常管理工作。必须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日常管理的最终目的必须要落实到学生的思想高度, 即在日常管理活动中增添思政工作的技术含量, 摒弃一些浮华的短期的表面工作。多年的实践使我们坚信学生管理工作中有规律可循, 其中必须要建立一个高效可靠的管理机制, 依靠学生管理力量, 使日常管理工作常规化, 重点工作项目化, 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管理队伍建设上。学生管理务必抓主干, 主干管理务必从严, 所有的辅导员必须要学会高效的管理, 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思考方向性的问题。

(三) 做称职的心理健康引导者。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 大学生日益在情绪与恋爱方面、求职方面、就业方面、社交方面、学

◇谢艳

习困难和学习适应方面以及海量的网络面前存在着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 只能以健康教育的方式来解决, 即使是思想道德问题, 其解决也有赖于对大学生心理特点的了解和大学生自身积极的心理活动的调试。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强调,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是高等教育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 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由此可见, 辅导员必须要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 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 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心理咨询活动。辅导员如果能掌握一定的咨询技巧, 用于与相关大学生的交流之中, 工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能更多的发挥出辅导人生的作用。同时, 辅导员还要与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相关的组织与协会紧密联系, 要依托这些组织力量, 高效的从他们中间及时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困惑, 并能及早的进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把工作做的更有效, 防患于未然。

(四) 做合格的职业生涯设计者。

大学生涯对大学生一生来说是一段相当重要的经历, 对学生后续的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大学生活甚至决定着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走向。成功的大学教育应该是让学生走向职业之前有个比较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 知道个人未来追求的是什么, 个人已经具备或者还欠缺什么, 既知职业之彼, 又知个人之己。也正因为如此, 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在大学期间初步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在此, 辅导员的作用巨大, 需在学生入学之初为学生初步制定大学四年的主要目标, 介绍专业的基本特点, 以及未来事业走向, 让学生尽快地认识到个人专业与未来职业之间的关系。辅导员需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 就一定要了解学生专业, 该专业的职业特点, 需了解学生的兴趣与性格, 了解社会就业形式等等, 然后需借助各种力量与活动, 让学生参与其中, 培养相关职业技能与素质, 最终让学生能自我教育, 自我设计, 自我实践。

(五) 做有高度责任心的深刻思想者。

辅导员日常工作比较繁琐, 每天有大量事务性工作要处理, 而且学生工作没有可预测性, 遇到突发事件, 工作量就会大大增加。因此, 辅导员工作实质上没有8小时工作量的界定。更重要的是这些全身心扑到学生事务中的工作可以说全是服务性质的, 其工作成果不像老师那样可以量化, 可以积累。在这种情况下, 辅导员个人的责任心就相当重要。所有的辅导员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 必须具备奉献精神, 以学生的发展为重, 不能只贪图个人的舒服与前程, 要把这项工作当作一种事业, 其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事情值得我们去投入。失去了责任心, 潜质再好的辅导员都不可能把这项工作干好, 这对辅导员本人与学生来说都是莫大的损失。同时, 辅导员工作本身是门科学, 辅导员需在工作中加入“思政”的技术含量, 让正确的思想、价值观等进入头脑中。要达到这样的目标, 辅导员必须具备相当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的获得, 辅导员本身需有一定的思想, 以正确的思想来指导个人的行动。管理工作核心在于创新, 学生思政工作更需要创新, 作为党政干部的一分子, 其思想必须与时俱进, 这样才能把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林芙蓉, 对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 2007年06期.

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及素质提升 篇10

一、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

2005年,教育部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 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1. 思想的引导者

第一,政治方面: 引导学生拥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中华民族认同感意识。第二,心理方面: 大学生处于心智成熟的重要时期,在各种复杂的外部环境下,容易受到诸多不良的外部因素影响自己的心理状态的健康发展。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引导,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三,职业规划方面: 大学生从高中考入大学,他们虽掌握了一定的知识能力, 但大多数学生没有明确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所以高校辅导员有责任指导学生进行人生规划、职业生涯规划。

2. 学习、生活的服务者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所以辅导员要做好学生学习、生活上的服务者。一方面,辅导员应当积极配合班主任和学生,做好学习后勤服务工作。帮助学生形成专业知识系统、专业逻辑思维能力,掌握过硬的知识应用能力,学有所成。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要加强引导。另一方面,辅导员要做好学生生活的服务者,加强对学生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日常生活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和解决,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掌握独立生活的能力。

3. 日常事务的管理者

国内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体制中多采用“层级分割、块状运行”的模式, 学校的职能部门一般很难接触到学生, 也不了解学生,学校无法直接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高校辅导员作为基层的学生管理者,要做好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制定各项组织计划,积极实施计划,做好学生日常行为、活动、安全的控制等工作。

二、高校辅导员素质提升

1. 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

辅导员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需要做好知识能力的学习和知识体系的完善。首先,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时事政策,拥护党和国家的领导,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其次,学习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对学生起到以身作则,带头作用; 再次, 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 最后,努力增强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为学生进行人生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提供良好的指引和帮助,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提高实践技能

辅导员日常工作中主要是接触学生,所以需要提高实践应用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敏锐的信息处理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是良好工作效果的保证。辅导员要善于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群众工作能力以及良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论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与实现 篇11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角色实现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9—0246—02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自1934年米德(G.H.Mead)首先运用角色的概念来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后,角色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研究中。社会学角色的概念是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位置上的行为模式,它规定一个人活动的特定范围和与人的地位相适应的权利义务与行为规范,是社会对一个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只有准确把握好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才能扮演好高校辅导员角色,履行好高校辅导员职责。

一、明确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

所谓角色定位,是指个体对自我角色的估价和确认,也就是个体力求正确认识所处的社会关系准则、规范和要求,以达到适当、准确地表现自己的人格形象与行为模式,从而不至于在人格形象与行为模式上与角色失衡[1]。要准确把握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必须要明白高校辅导员的角色需求、有强烈的高校辅导员角色意识、履行高校辅导员角色义务。

1.角色需求。角色需求是角色为了实现社会部分功能的客观需要。一个职业形成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社会分工细化的过程,在一个组织内部,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一个新职位的产生就逐渐成为了必要,并且随着这个职位带来的工作效率的提高,逐渐被社会认同,整个部门内部就产生了设立该职位的需求。高校辅导员的角色需求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和当前高校培养社会主义新型人才客观要求,从1933年我党创办的第一所大学——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的政治教导员开始[2],辅导员的角色需求,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当前,我国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党加强对高校领导的一项政治工作,因此,辅导员角色需求源于政治,但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丰富发展,高校辅导员角色需求的内涵有了很大的拓展,不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研究的视角中。第一,政治导向需求。这是辅导员角色需求的核心。根据教育大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学生工作首要解决的是思想政治方向问题,因而,学生工作始终要把政治方向摆在首位,紧紧抓住为谁培养人的关键所在,向学生灌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目的地进行教育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逐步建立科学的行为模式,引导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符合于社会发展的方向。因此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也是学生工作用之不竭的动力源。第二,科学管理的需求。辅导员在干部队伍建设、日常管理工作和活动开展等多项工作中,都应具备科学管理意识。通过策划、设计,展示决策意识,通过分工、组织落实、指导监管、评价等行动力来体现民主意识、程序意识、工作团队意识和超前意识。第三,服务需求。辅导员身处一线工作,与学生同吃、同住,融入学生生活,这是零距离的。特别是当学生被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情感、就业等问题困扰时,他们需要辅导员的耐心倾听与抚慰,辅导员只有尊重、理解他们,与之共情,感同身受,建立互信,才有可能产生拨云见日的效果。这种工作性质,客观地要求辅导员充满热情与关爱,对学生保持盎然的兴趣。可以说,只要是一位合格的辅导员,就必然要坚持“工作首位”的理念,亲身践履、体悟“学生事,无小事”的含义。

2.角色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产物和反映,角色意识是角色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角色行为的主题认识,是由角色期待所转化而来的主题对自我角色的认识,它不是简单的被动的消极反映,而是可以改变客观实在的能动反映。辅导员角色意识是指辅导员对其担负的角色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身份、地位、权利、义务和必须执行的规范的认识,它支配着辅导员的所有工作活动。高校辅导员需要有强烈角色意识,明白辅导员角色的责任、义务,才可能成为党和国家所要求的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3]。第一,价值意识。辅导员在学生第一线,工作琐碎繁忙,常为周围的同事所不屑,甚至连自己也偶萌自惭之心,这是不对也不必的。不论他人职位高低、学问深浅,辅导员首先要看重自己,坚守岗位,追求高远!辅导员除了正常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外,“备课”不止是静止的教材,更多的是“读懂”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辅导员的“讲台”也非局限于一个教室,而是无时空限制的大课堂,因而,辅导员才是真正缔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辅导员不唯靠年轻,而在勃发的精神与对学生的挚爱,辅导员也不是过渡的岗位,它需一代代人不懈地努力和探究。学生工作波澜壮阔,大有作为,但要想成为青年学生的学长、师长、专家、导师,不可坐等,须付出长久的艰辛。因此,工作伊始,价值定位准确,你才可以昂首阔步、放胆而为。第二,专业意识。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崇高的辅导员职业理想,消除工作上的短期行为和任意行为,系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职业生涯规划等学科方面的理论知识,强化服务意识,增强判断力和决策能力,培养健全人格,积极参加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借鉴国内外优秀教育研究成果,明确辅导员职责,摆脱繁杂的、不相干的事务性工作,努力按辅导员的角色要求,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第三,服务意识。针对新形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教育、管理、服务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这也是辅导员组织开展工作的基本原则,服务是教育管理的催化剂,没有服务,教育和管理是枯燥的,缺乏有效性。因此,辅导员要树立服务意识,服务于青年成长成才,服务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全局、服务于党的教育事业,服务意识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是“以人为本”理念的生动体现。第四,责任意识。辅导员职业具有政治性、教育性、服务性、直接性、基层性、复杂性和繁琐性等特点,辅导员位低而任重,处在高校教育管理的第一线,是维系学校和学生正常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因此,没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是扮演不好辅导员角色的。

3.角色义务。角色义务是角色在职责范围内所要承担的全部,是角色需求和角色意识的目的和归宿。高校辅导员所要承担的义务: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中重要工作之一,也是高校辅导员所承担重要义务之一,是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它包括理想信念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第二,日常工作管理。包括新生入学教育、班干部选拔、成绩统计分析、奖贷困补评选、就业信息收集、文明寝室建设等。虽然,日常工作管理,也是辅导员角色的义务之一,但决不能被日常的烦琐小事所缠绕,要善于学习思考总结,应用管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等知识,实现科学化管理。第三,辅导咨询。包括学习辅导,如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后进生教育等;生活辅导,如身体健康辅导、心理健康辅导、人际关系和行为辅导等;职业生涯辅导,如指出学生优缺点、介绍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职业特点、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等。高校辅导员通过为学生提供基本的辅导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从而达到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4]。

二、高校辅导员角色实现

角色实现是指角色主体在角色定位的基础上,使自身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成为现实的过程。辅导员角色的实现是辅导员在明白自身的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完成辅导员所担负的职责。其具体实现途径是:

1.积极参加辅导员培训学习,提高理论知识水平,拓展知识视野。辅导员要积极参加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甚至是国家之间的辅导员培训、学习和信息交流,及时更新理论知识,促使辅导员角色从事物型向学习型转变,从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5],洞悉学生心理,紧扣学生脉搏,引领时代潮流。针对大学生思想活跃、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辅导员要提高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就必须“喜新厌旧”,不能“炒冷饭”或“忆苦思甜”,否则,就失去了与同学们进行对话交流的平台,就不能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就不能担负起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职责,就不能引导激发同学关心时事,参与政治的热情。更不能完成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有用人才的政治任务。

2.自觉实现辅导员的职业性、专业性和服务性的角色转变。职业性、专业性和服务性是新形势下,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客观要求,要树立专业思想,要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要有充分的信心,要有热情,不能有“临时工作”和“曲线救国”的思想,应把辅导员工作看作为一种伟大的事业,树立长远规划目标,在辅导员岗位上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了实现辅导员职业性、专业性和服务性的角色转变,必须具备:一是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二是熟练掌握和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有关学科的知识,三是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在学习、就业、社会实践等方面给予指导,四是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尊重学生的权利、需要,教育学生自立、自重、自省、自警,以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自我发展[6]。

3.提高辅导员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增强自我价值认同。当前,高校的辅导员享受处级待遇的寥寥无几。要重视辅导员工作,就应该把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很强的领导管理能力、高尚的道德品质的优秀教师、干部,选拔到辅导员工作岗位上,而不是辅导员一优秀,就调离提拔重用,这恰恰是对辅导员职业的一种歧视。另外,辅导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工作具有零散性、烦琐性和复杂性等特点,这就要求辅导员花费大量的心力和时间投入到工作中,联系方式24小时保持通畅,随叫随到,其实就是24小时值班制,特别是出现突发事件,更是如此。因此,提高辅导员的经济待遇,既是对辅导员工作的肯定,也是一种关爱。

参考文献:

[1]陈正桂.现代思想政治工作者角色实现的条件[J].江汉论坛,2006,(2):35.

[2]江丽媚,揭育通.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历史过程[J].安康学院学报,2009,(2):9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Z],2005-01-02.

[4]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44.

[5]徐静.关于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思考[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3):4.

[6]王冀生.现代大学文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试论当代中国大学校长的角色定位 篇12

关键词:中国大学校长,职业化,教育家型

一、大学校长是大学的灵魂式的人物

大学是人类精神的家园和思想的城邦, 是追求学术与探明真理的神圣殿堂, 也是培育天下英才的摇篮。大学是人类的知识工厂和思想的宝库, 是科技进步的“孵化器”, 更是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大学校长作为大学的掌舵者和领路人, 对大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要想评论一个学校, 先要评论该校的校长。”[1]诚如是。纵观中外高等教育史, 我们不难发现世界上一些知名大学往往与一些大学校长的名字连在一起, 诸如威廉·冯·洪堡之于柏林大学, 阿什比爵士之于剑桥大学, 康普顿之于麻省理工学院, 艾略特之于哈佛大学。国外如此, 国内犹然: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的崛起也与一群卓越的大学校长密不可分, 蔡元培以其“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的治校理念造就了北京大学的辉煌时代;张伯苓白手起家创办南开大学, “三育并进, 公允公能”的办学理念使得南开大学卓然独立;竺可桢虽是著名的气象学家, 但曾留学美国, 在其执掌浙江大学期间, 培育了“求是”的校风, 浙大也被时人称为“东方的剑桥” (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博士语) 。总之, 一流大学的发展必须依赖一流的大学校长, 平庸的大学校长只会导致大学的平庸。近年来,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国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热情的日益高涨, 大学扩招的政策应运而生,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惊人, 已然迈进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 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诚然,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愿望是美好的, 但清醒的人都知道这注定是一条艰辛而又漫长的道路。在现代社会中, 大学的功能日益丰富。除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外, 也有学者提出了它的文化引领功能及国际交往的功能。作为大学的领路人的大学校长因此也就承担了更多的责任, 社会给予了他们太多的期望, 合理定位当代中国大学校长的角色, 对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健康发展, 对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具有积极的意义。我认为, 大学校长必须走职业化发展之路, 做教育家型的校长, 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的发展。

二、大学校长必须是职业化的校长

当代中国的大学校长着实忙碌, 既要主持重要的国家课题组、搞科学研究, 又要给研究生上课、担任博士生导师, 还要作为学校的最高领导奔走于各色会议, 这么多的工作对于他们来说恐难胜任。那么什么才是他们最应该做的事情呢?毫无疑问, 大学校长的最大任务就是治校, 全心全意地治校。他们应该时刻思考着自己大学的发展之道、图强之路, 锐意改革, 开拓进取, 根据本校的发展历史和现实条件, 合理定位大学的发展之路, 找出自身与其他学校之间的差别与优势, 走出学校的特色发展之路, 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贡献力量。若要使大学获得更好的发展并向一流迈进, 大学校长必须心无旁骛, 走职业化发展之路, 即以全心全意治校为天职。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 他师承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 是一位出色的创造教育家, 多年前就曾撰文论述了“整个的校长”。他说:“分心的人是个命分式的人, 不是整个的人。整个的人的中心, 只放在一桩主要的事上。他的心分散在几处, 就是几分之一的人。这些人包括兼差的官吏, 跨党的党人, 多妻的丈夫。俗话说‘心挂两头’就是这类人。这类人是命分式的人, 不是整个的人。”[2]所谓命分式的人就是身兼数职的人, 而整个的人则是将精力只放在一件主要事情的人。他进而又论述道:“试问, 世界上有几个第一流的学校是命分式的校长创造出来的?国家把个整个的学校交给你, 要你用整个的心去做个整个的校长。”[3]最后他总结道:“总之, 为国家教育计, 为个人精力计, 一个人只可担任一个学校校长。整个的学校应当有整个的校长, 不应当有命分式的校长”。[4]先生之论然也。全心全意地投入一件事, 才会事半功倍。先生所言“整个的校长”其实就是指大学校长必须职业化。大学作为培育国家精英分子的教育机构和追求真理的神圣殿堂, 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它既关乎莘莘学子的学业前途, 又关乎国家之未来与学术之兴盛。如此重大之责任难道应该由“命分式的”校长去完成, 而不是由一个“整个的”校长去担负吗?

前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先生曾撰文论述了职业化校长的三种类型, 即学者化的职业校长, 此类校长主要活动于19世纪末到1949年建国以前的半个多世纪, 如蔡元培、梅贻琦、竺可桢等;革命化的职业校长, 他们主要成长和任职于从延安苏区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如吴玉章、匡亚明、朱九思等;双肩挑的学者型的校长, 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任大学校长的基本上皆属此类。窃以为, 双肩挑的学者型的校长并非属于职业化的校长。虽然他们大多是著名的专家、学者, 甚至是院士, 但并不必然是一位出色的大学校长。因为他们既要从事学术研究, 又要从事学校管理, 精力分散, 不能够集中精力治校、谋求学校图强之路, 不利于大学的长远发展。或许英国大学校长的任职条件可为我们提供借鉴。英国大学校长的候选人一旦当选校长, 必须停止所有的学术活动, 并交出自己的实验室和实验课题, 否则就不能履任。由此可见, 大学校长职业化是大学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大学要发展, 大学校长职业化是必由之路。

三、大学校长必须是教育家型的校长

倘若一所大学交由一位不懂教育的人去领导, 是这所大学的不幸, 也是国家的悲哀。邓小平同志曾提出这样的要求:大学领导人“至少应该是懂得教育的, 有管理学校专长的专业人士”。[5]大学既是旧的文化和知识的传承所, 又是新文化和新知识的诞生地。大学以其培育英才和科学研究的成果发挥着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引领社会风尚, 守望着人类的精神家园。因此大学校长必须谙熟教育的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的模式, 研读教育学经典著作, 提出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并付诸行动, 培育大量的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类型的人才, 即大学校长必须是教育家型的校长。何谓教育家型的大学校长呢?

首先, 他应该酷爱教育事业, 执着地追求教育的真谛。

目前我国大学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校长对外代表学校, 对内管理校务, 大学校长往往带有一定的行政级别 (厅级、副部级等) 。人们在意识中已经把大学校长当成了官员。但是大学校长能否以具有一定行政级别的官员自居呢?答案是否定的。大学不是衙门, 大学校长更不能成为官僚。大学以教学和科学研究为其核心职能, 因此大学校长不应该以官本位来领导大学, 而应以学术本位或教育本位来培育英才。他应该反复思索诸如大学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办好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这些问题, 并和众多的师生一起在丰富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学生的成才之路和大学的成功之道。

其次, 他应该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积淀, 能提出独特的治校理念。

作为大学的管理者, 大学校长必须熟读经典的教育学著作, 潜心研究教育理念, 并能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历史和现实条件, 提出符合大学自身特点的治校理念。中外教育史上有许多经典的教育著作传世, 诸如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 法国卢梭的《爱弥儿》, 等等, 这些著作虽年代久远, 但其中蕴含的教育理论精华却历久弥新, 大学校长应该研读它们, 并汲取其中养分, 借以思索大学的发展之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些著名的大学校长都提出了他们自己的大学理念, 例如北京大学的蔡元培先生以其“教育独立”、“大学自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使得北大一改往日的颓废, 重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梅贻琦先生以其“大师论”彪炳教育史, 也造就了清华大学的学术盛誉;竺可桢主政浙江大学期间, 培育了浙大“求是”的校风, “教授是大学的灵魂”的理念也成为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我国现代大学的办学方向的趋同与大学校长没有自己鲜明的治校理念有着很大的关系。近年来, 合并风、升格热愈演愈烈, 甚至出现了“千校竞一流”的场面, 不能不说是一种病态。须知, 并非所有的高校都可以争当一流, 在世界高等教育水平最高的美国尚有研究型大学、州立大学、高级技术学校之别, 何况我国呢?大学校长必须结合本校的历史和现实, 合理定位本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 找准符合自身的治校理念和育才模式, 只要办出特色, 培育出良才, 就是成功的大学。我们的一流大学应该多样化, 有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也有一流的职业技术学院。例如武汉枫叶国际学校的成功办学就印证了教育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够更好地发展。“据悉, 武汉枫叶国际学校2010届高三毕业生有75名, 是该校在武汉建立以来的首届高中毕业生。除一名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之外, 其他学生全部被美国波士顿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阿尔伯塔大学等国外名校录取, 均取得了人生阶段性的成功, 这些毕业生均对在枫叶国际学校的三年高中生活满怀留恋, 学生家长对枫叶国际学校十分感激, 享受着孩子成功的快乐和幸福”。[6]如此骄人成绩的取得源于该校的教育改革和创新, 该校宣布其学生不参加国内的高考, 不搞应试教育, 平时也将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上。可见, 规模和综合程度不是衡量大学优劣的标准, 特色发展才是大学发展的真正法则。

最后, 他应该锐意进行改革, 积极开拓进取。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变则通, 通则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教育领域是一块伟大的实验场地, 发展个性、教育技术需要随之改变。”[7]教育史上一些著名的教育家的教育理论的产生无不得益于其丰富的教育实践。柏拉图的“学园”, 杜威的“芝加哥实验学校”, 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 陶行知的晓庄师范学校, 都是一块块成功的“教育实验田”, 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教育财富, 而且成就了他们在教育史上的地位。但是, 一些大学校长似乎缺少一股锐意进取的力量, 任职长达十数年, 但学校改革仍未有丝毫进展。为何?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是由教育主管部门直接任命产生, 而非由民主选举产生, 他们的工作需要向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并得到他们的肯定, 致使改革时往往畏首畏尾, 难以大胆放手, 使得现代大学的发展呈现出“千校一面”的格局, 没能走出特色发展之路。有鉴于此, 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不断地加大大学的办学自主权, 还大学校长一片进行教育改革的“实验田”。值得一提的是, 刘道玉在执掌武汉大学 (1981—1988年) 期间, 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或可为当代大学校长的改革提供借鉴。1981年7月刘道玉任武汉大学校长, 时年仅48岁。其在任校长期间, 倡导民主自由的校园文化, 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和选择权, 提倡自学, 围绕着教育体制和教学制度, 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如学分制、主辅修制、转学制、插班生制、导师制、学术假制、贷学金制等, 拉开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 其锐意改革的无畏精神和教育改革的得力举措皆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武汉大学被当时的媒体称为“高等教育战线上的‘深圳’”, 他本人也被称为“武汉大学的蔡元培”。他是一位出色的大学校长, 他锐意进取, 开拓改革, 在教育的实验田辛勤地耕耘, 并收获了累累硕果。

当然, 人非生而知之者, 教育家型的大学校长也应该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大学校长的人选既可以从已有的教育家中选聘, 又可以从热爱教育事业和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积淀的学者中选拔, 在今后的教育改革实践中逐渐成长为教育家型的校长。只要他们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 投身教育改革的洪流, 自觉地研究教育规律, 寻找更有效的育才之道, 必然会成长为成绩斐然的教育家。

总之, 成功的大学校长是大学的灵魂与象征, 一流大学的创建需要一流的大学校长。大学校长必须以教育家的姿态投身教育实践, 走职业化发展之路,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才有可能,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之梦方能成真。

参考文献

[1]雷小生.论大学校长与大学的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6, (4) :69.

[2][3][4]方明编.陶行知教育名篇[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65, 65, 66.

[5]刘尧.大学校长应该是什么样的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3) :63.

[6]陈剑编辑.刘道玉称枫叶国际学校是教育解放的成功典范[EB/OL].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10-08/03/content_20521786.htm.

上一篇:经济法的人本主义理念下一篇:西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