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素质提升

2024-09-18

国学素质提升(通用11篇)

国学素质提升 篇1

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来的社会建设者,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的思想观念繁多,中职学生总体上并没有良好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在社会生活中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害。在这样的条件下,在中职的环境中,要注重运用国学资源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

一、提高对国学及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国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中职学校的教学是偏向于实用性的,在中职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对专业知识的讲授与研究,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忽略了国学教育的开展,有的校领导班子甚至不了解什么是国学,为什么要注重开展国学教育。学校要先认识什么是国学,为什么在中职学校中开展国学教育。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各历史时期文化精髓的学术。国学又被称为“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中包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

在中职学校中开展国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中职学生通过在职业学校的学习获得必备的专业技术技能,同时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在中职学校中开展国学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对中职学生进行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人文素养是其中不能忽略的部分。人文素养指的是学生如何对待自己、他人、民族和自然。国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学生通过学习国学,要理解并继承这些内容。学校在充分认识了国学和国学在学生教育的重要性后,将国学引入学校的教学体系中,在校园教育中充分运用国学资源,充分发挥国学教育的作用。

二、在校园课程中增加国学教育课程

在认识到国学教育的重要性后,学校要在校园中开展国学教育课堂。首先,学校要认真研究现行的课程体系,确定课程体系中哪些课程的课时可以适当缩短,哪些课程的学习可以移到假期中去,不再占用日常的教学时间。在对学校现行的课程方案进行分析后,领导班子成员要召开会议,在会议上讨论国学教育课程的教学时间,国学教育课程应开展多少课时;若是在学校中开展国学教育课程哪些教师有能力担任课程的会课教师;国学教育在教学时是需要运用教材的,但是在现今没有统一的国学教育教材,需要自己编制,还是从社会中使用的教材中选取适合学校的教材等问题,在会议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国学教育课程开展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确定国学教育开展方案。

在校领导班子确定国学教育开展方案后,开展全体教师会议,在会议上向教师公布这个方案,并运用多媒体将国学及国学的重要性告诉各位教师,听一听各位教师的建议和意见,并对教师提出新的教学要求。通过与教师开展会议,让教师参与到学校的事务管理,吸取教师的意见,不断完善国学教育开展方案,使国学教育能顺利开展。

三、教师认真学习国学知识,将国学知识渗透在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中

国学知识广义上指的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要在国学教育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其他科目的教师也要认真学习国学知识,将国学知识渗透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如,学生学习的专业是旅游专业,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导游或旅游销售。导游或旅游销售这些职业都是与国学息息相关的。近些年红色旅游非常盛行,当学生在未来成为一名导游,带领着游客到革命纪念地观光时,需要向游客们介绍有关革命纪念地相关的历史故事,这便涉及了国学中的史学内容。当学生带领游客到民俗风景区进行游览时,需要向游客介绍与景区相关的独特民俗和民俗故事,这又涉及了国学中文学、礼俗学、宗教学中的内容。很多游客在外旅游时会出现不文明的现象,为了减少游客的这些不文明行为,不仅要加强对社会公众的教育,还要培养具有良好道德水平的旅游业从业人员,在旅游过程中导游要对游客的行为进行引导,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作为游客文明观光的表率。总之,中职教育是为我国培养专业性人才的,在中职教育中,学校要认识到国学教育的重要性,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开展国学教育课程,并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国学教育,利用国学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罗志.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德行教育中的意义[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7):24.

[2]马莉莉.职业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9):4.

国学素质提升 篇2

核心提示:幼儿国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有:

一、对幼儿要有爱心和童心。

二、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

三、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

教师是孩子模仿的榜样,尤其是幼儿国学教师,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那么,作为一名幼儿国学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

一、对幼儿要有爱心和童心。爱孩子是每位老师应该做到的。因为一方面是孩子年龄小需要得到爱护,同时孩子也是有情感的,你喜欢他们,他们自然会把自己的喜欢回馈给你,合格的老师有义务和能力去洞察所有孩子的一言一行。童心是教师通往每一个孩子心灵和世界的桥梁,教师保持一颗童心是为了能和幼儿在这种平等的关系中产生 情感上的交流,就会在幼儿内心引起“共鸣”,和孩子就建立一种很好的关系。

二、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教师要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表示关注、接受和鼓励幼儿的谈话。如教师关注地用目光注视孩子,用手抚摸孩子的头表示鼓励和对孩子的谈话的兴趣,让幼儿感到“老师非常喜欢我”。在与孩子沟通时,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使幼儿了解教师的想法。

三、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即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你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能够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准备大量的教学教具,让他们动手动口,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以启发幼儿的方式和发散式的提问形式,激发幼儿学知识的愿望,让幼儿有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真正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正确的师生关系。

沐浴国学经典 提升人文素养 篇3

一、沐浴国学经典,提升中学生人文素养任重道远

当今社会充满了物质诱惑,人心浮动,精神空虚,致使当下的中学心灵脆弱、自私偏狭、狂热浮躁……为了一句玩笑话就离家出走,担心成绩不好被父母责怪而杀父弑母,同学间为一点小事就置人非命……因此,人文素养教育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迫在眉睫的重要内容。

人文素养教育,即人文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可以说,从国家的要求到素质教育全面的实施,人们越来越重视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而国学中的传统经典文化,也是现在的中学生所缺乏的。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重视和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是学生个体成长的需要,也是新时代教育目的的需要。教育的成果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比单纯的知识的积累更重要。在众多的基础学科中,最具人文内涵的语文教育应首当其冲肩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责任。

二、沐浴国学经典,提升中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在国学经典文化的熏陶下,我校坚持开展了以“国学经典文化”为核心的系列教育活动,以期提升中学生人文素养。

1.“国学经典阅读与鉴赏进课堂”。我校每周利用两节语文课时间,重点在高一、高二年级专题开展国学经典的阅读与鉴赏,语文教师指导学生从千古传诵的美妙诗文中,去品味荡气回肠的优美华章,体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学生通过阅读鉴赏国学经典,受到民族人文精神的感召,从而使自己的人格得到熏陶,文化品位得到提升。

2.“国学经典天天读”。陇西一中开展经典诵读已有多年的历史,学生每天早晨6:30—6:40,2:20——2:30,晚上7:00——7:10在班主任和辅导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诵读经典。

3.“硬笔书法天天练”。每天晚自习7:10到7:30,全校学生打开经典名言字贴,专心致志地练起硬笔书法来。这是我校针对学生书写字迹潦草、难以辨认的情形而开展的一项活动,也是学校经典教育的深入推进。

4.“国乐经典天天听”。我校每天上午早操结束后和下午上课前及课外活动时间,广播室统一播放10分钟的国乐经典,同时作为“天天练”“天天读”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悠扬典雅的音乐中陶冶性情。

5.“国学经典诵读大赛年年办”。我校每年四至五月份按初赛、决赛在全校举行大规模的“走进经典,沐浴书香——古典诗文诵读”活动。

6.“国学经典读书报告年年评”。我校每年九至十月份分年级举行“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读书报告会并进行评奖活动。

7.“国学经典讲座年年办”。我校经常性地举办国学经典专题讲座。承担讲座的有本校学有造诣的教师和省内外知名学者、教授、专家,讲座深化了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感悟。

8.“校园文化彰显国学主题”。本着“环境也是教育”的思想,我校十分重视人文环境建设对学生的陶冶,着力营造书香校园。在校园里、教学楼道和班级教室都以国学为主题,张贴诗人画像,名诗名句,并定时更换,全方位为学生营造学国学、爱国学的文化氛围。

三、沐浴国学经典,提升中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1.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积累和精神积淀

首先,研读经典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增厚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淀,也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妙词佳句,国学经典教育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次,学生通过研读国学经典,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思想、哲理等深刻内涵,使学生耳濡目染地受到了精神的熏陶。学生从中汲取民族精神的营养,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境界得到升华。

2.提升了学生的道德素养

在国学经典的研读中,我们引导学生汲取国学瑰宝中人文素养之精华,科学的选用吻合时代的传统美德故事启迪学生心灵,融入有益于学生德行养成的经典元素,引导学生宏健忠毅,修身立人,明礼诚信,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改变了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自学校开展一系列国学经典教育活动以来,我校学生在语言运用、审美情趣、性情修养、见识视野等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的阅读兴趣从网络肤浅、感官愉悦转向了深厚、有底蕴的国学经典;校园内日常生活中的文明用语多了,“语言垃圾”逐渐消亡了……国学经典教育活动对学生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力。品行正,学风好,有孝心,懂谦让,讲文明的风气正在我校形成。

4.浓郁了校园的文化书香

国学经典教育的开展,使我们的校园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一句句深情的话语,让学生听懂了圣人的召唤;一块块含笑的宣传牌,让学生时时沉浸在书香的氛围中;一面面温馨的墙壁,仿佛一阵阵清风陶冶着师生的心灵;一篇篇经典美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精神的滋养。

5.提升了学校办学品位

校园内浓郁的国学氛围,丰富的国学经典诵读、研读、鉴赏、竞赛活动,营造了以国学为精神内涵的文化土壤,校园内充满了琅琅书声和翰墨书香,充分彰显了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全面提升了学校品位,给我校赢得了“全国教育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等殊荣,也使学校成了名副其实的“美丽一中”“魅力一中”。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开展国学经典研读与提升中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GS〔2015〕GHB0817]

国学素质提升 篇4

一、徐州国学文化团体发展历程

为复兴国学,弘扬传统文化,实现自己文化报国的志向,2007年5月1日,汉风联合徐州和全国众多高校以及文化学术界的有识之士,在徐州市户部山上创办了以复兴国学为己任,以“学术研究、文化传播、思想交流”为宗旨的徐州第一家现代书院——彭城书院。彭城书院是一家公益性质的现代化书院,自2007年开办以来,书院始终秉持“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的理念,弘扬中华经典、倡导全民阅读。它先后获得“全国中华经典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优秀讲坛”“江苏省社科普及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2007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8周年纪念日,徐州市孔子学会成立大会暨祭孔大典在市区文化城举行。王希龙任市孔子学会会长。市孔子学会成立后,主要开展孔子研究,以儒学为核心的国学研究、宣传与普及;以国学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普及;组织、开展文化及宣传活动;举办培训班等。

2015年3月22日,徐州市国学研究会在彭城书院成立。来自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驻徐高校,以及徐州学术文化界的100余名教授、专家、学者、国学爱好者作为首批会员参加了大会。彭城书院院长、著名文化学者汉风先生当选国学研究会会长。徐州市国学研究会是我市唯一一家在民政部门和社科联正式登记并得到批准的、专门从事国学研究与推广的社会团体。

二、彭城书院与驻徐高校大学生互动的国学实践活动

书院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教育组织,是我国封建社会一种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起于唐,兴于宋,延续于元,兴盛于明清,绵延千年,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具有社会教化、知识传播、学术传承等多种社会文化功能。③

近年来,徐州地区“国学热”得益于汉风先生首建的彭城书院。每到周末,书院总是挤满了前来参加活动的学员。开办7年来,书院已面向社会开设各类公益国学讲座1200余场,惠及听众20余万人次,100余位教授、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学友前来做义工。“我们坚持开门讲学,做的是复兴国学的事业,希望学员能在这里体味到国学的博大精深,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彭城书院院长汉风先生说。

汉风先生对《中庸》的解读注重学术与文化、伦理与道德、审美与思辨、历史与现实的多重结合,彰显出独特的风格,曾应邀在全国各地开设《中庸》讲座数百场,在江苏师范大学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中庸》公修课三年,反响强烈。汉风先生还在“周日国学讲坛”开设“《中庸》会讲”系列讲座。

2015年4月29日下午,一场由彭城书院精心打造与倾情奉献的“华夏古韵,中国梦想”主题活动,在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报告厅拉开帷幕。受学院邀请,汉风先生携书院的老师与国学班弟子,通过舞台讲解与表演的形式,再现了中华的古典文化。在书院国学团队的引领下,大学生们身临其境,领略了华夏文明的端庄、自然、幽静。从汉服华章、古乐意蕴、茶道精神三个篇章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浓厚韵味,体会了华夏古国的精髓。

此外,“徐州传统文化学院”是彭城书院与中国矿业大学为推动市政府“舞动汉风”文化工程建设,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国学素质的新举措。“徐州传统文化学院”建成后,将充分发挥彭城书院的传统文化教育优势,为徐州乃至全国培养传统文化师资,推动徐州文明建设与市民道德教育大发展。

书院教学比较灵活、创新,定期开办中国传统文化讲坛,举行文学笔会、远足游历、诗歌吟诵、二十四节气茶会等国学文化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国学素养,使其“明德”“亲民”“止于至善”④;使其“内求诸己”;使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⑤。

为有效推动徐州高校大学生国学素质的提升,在青年知识分子中培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才,每年面向高校学生和社会青年招收一届中华传统文化高级研修班,俗称国学班。国学班学制一年,利用周六、周日上课。书院为他们开设的课程有四书五经、中国文学、中国史学、中国哲学、诗词楹联、园林建筑、戏曲音乐、佛经道学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为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感性认识,书院还特地开设佛学体验、园林鉴赏、音乐欣赏、文化游历等体验课程。学生在修完书院规定的全部课程,通过论文答辩后,可获得由书院颁发的非学历毕业证书。

三、书院国学实践对提升徐州大学生国学素质的重要意义

与大学课堂枯燥单调的国学知识教授相比,书院此类国学实践活动在真正提升大学生国学素质方面具有许多优势。现在的大学国学教育太偏重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涵养、境界与思想的培育。教育在功利的指挥棒下,远离了它所应该呈现的鲜活的生命本体,“素质教育”的口号虽然几度提倡,但在大多数时候仍然被忽略。⑥回归传统,孔子的教育理念既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师生情感的培养和对学生完美人格的培育。⑦彭城书院教学模式就像孔子提倡的那般,倡导大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学习、理解和力行,这三个过程是递进的,最终要在生活中力行来达到人格的完善。

具体而言,书院具有社会教化功能。兴复书院和国学,大力推动社会教化事业往往成为书院的主要任务。在古代,众多地方官员以各种方式和途径支持和促进书院的发展。比如,张伯行曾以书院为讲坛传播国学文化,当时著名的东林书院,在张伯行讲学、督察的情形之下,成为传播程朱理学等国学教育的重要阵地。⑧诸如此类,书院作为传播传统国学文化载体的例子,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比比皆是。

汉风先生曾精准地指出,在当今这样一个追名逐利、精神空虚之风气已经逐渐蔓延到大学校园的时代,大学生更应当从传统里寻找文化的依恋,聆听古圣先贤的教诲,做一个超越时代的智者,为自己营建永恒的精神家园。

正是深刻觉察到了这个时代的精神走向,汉风先生创办的现代彭城书院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积极探索当代国学素质教育的“书院——大学学院”的新模式,对徐州高校大学生乃至更多的社会人士国学素质提升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

书院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国学文化活动,使得大学生充分调动了自觉性和主体性,使得大学生尤其是驻徐高校的大学生努力追求外在形象与内在国学素质文化的有机统一,致力于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价值目标,激励驻徐大学生自身的国学素养得到不断地提升,努力践履和实现自身的人生理想。

书院通过丰富和拓展大学校园的国学文化传播途径、活跃社会实践方式,增强了大学生之间的国学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践中,真切感受国学文化带来的魅力。同时,它还拓展了大学生广博的胸襟,推动了驻徐高校大学生从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传统国学文化的整体出发,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国学文化。

更具体来说,书院的国学实践活动使得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典在现当代国学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从而认真发觉和体认经典的实质。大学生通过阅读经典,加强恢弘的国学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古代圣贤的思维方式、国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国学经典的写作技巧与精髓,正如孔子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庸所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提升国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国学素质内容包含博雅两方面,国学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意义还不仅仅局限在“博”的层面,书院还注重讲授传统艺术知识,在另一层面上培养了大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使他们感受传统艺术美的隽永魅力,丰富内心情感世界,培养对当代生活真、善、美的热爱和追求,在此基础上,为构建真善美相统一的大学校园文化作出积极的贡献。⑨

总之,“书院——大学学院”的实践国学文化的新尝试,有利于弥补现代大学国学教育体系的不足,有利于大学生在社会主义价值观指导下,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成为操守雅正、经世变通的社会创新型人才。

注释

1翟艳.浅析中国传统私塾教育的现代价值[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4):2-5.

2骆兵,王中云,赵骞,骆嘉.论国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08):32-35.

3李建国.试论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演变及其教学特色[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04):8-11.

4武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校训中的大学之道[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0):74-78.

5张劲松.论书院的大学特征与大学精神[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04.

6韩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探析[J].教育研究,2003(09):10-13.

7许进良.浅析孔子的教育理念[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S1:7-9.

8于祥成.清代书院的儒学传播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12.

让国学成为技能,让素质成就人才 篇5

关键词:职业学校 国学教育 德育管理

国学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其内涵博大精深,除体现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文化,更体现人生价值、道德情操和为人处世的方法。中职学校开展国学教育已愈来愈被重视。

一、内外因因势而变,学校德育管理需创新

中职学校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已在逐渐转变。

1.国家政策导向转变

教育部、中宣部和人社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指出: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应该是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

2.企业招聘取向转变

当前企业在招聘时对应聘者的综合素养更加注重。一位资深企业人事主管在校园招聘时曾提到“冰山原则”: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好似大海中漂浮的冰山,水面上是小部分,代表着他的学历、技能和荣誉等;水面下是大部分,代表着他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等。企业更注重的是水下的综合素养。

3.学生道德现状转变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文化基础较薄弱,同时在思想道德、价值观和待人处事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比如:文明礼仪意识不强、独立自主能力不强、行为懒散、性格孤僻等。

实践证明,传统的德育教育让老师疲于应付且收效甚微。因此,学校必须积极探索解决的方法,而及时将国学教育引入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多举措需共进,保障国学教育健康开展

1.高度重视,需将国学教育纳入学校管理的主体

学校将国学教育纳入管理的主体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其一,有助于教师的提升和人文校园的创建。国学是中华精髓,让每一位学生接受良好的国学教育,首先能促进教师的成长,只有教师在国学教育中得到真正的受益才能给学生以言传身教。当全校师生都在国学教育中获取强大力量时,人文校园的创建也就有了重要的基石。

其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知自己。社会的环境变迁让很多学生迷失了方向,没有了理想,没有了奋斗的目标,沉迷于网络、流连于情感,安于享受。国学这面历史明镜能让学生很好地认知自己,国学中的案例经典有助于学生确立人生的目标,能够有所追求,同时国学会提升学生的文化气息、道德情操而改变其思考和处事的态度,这样的提升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其三,有助于完善培养体系和符合社会需求。在社会整体呼吁高素质的优秀技能人才时刻,大力倡导国学教育,让国学成为学生的一种固有隐形技能,无疑会极大地成就学生。

2.构建主渠道网络,保障国学教育遍地开花

(1)纳入教学计划,让国学走进课堂。中职学校的教学计划中有德育课程,也有《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事迹读本》这种提高职业素养的阅读材料,但是往往达不到应有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学校可以结合实际,将国学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选取浅显易懂的《弟子规》《增广贤文》等国学读本作为基础教材,以每周两个课时的标准下发授课任务书。通过这样的方式,国学教育真正走进了课堂,让每一位学生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去认知自己、认知道德、感悟价值、提高自己。

同时,中职学校都有早读和晚自习,可以在这两个时间段都开辟专门的时段进行国学朗读。国学文化源远流长,国学经典只有时刻诵读才能不断有所感悟,每天早、晚统一时间段组织全校学生朗读《弟子规》等国学经典,持之以恒形成习惯,学生一定会受益终生。

(2)纳入德育体系,让国学融入生活。学校需充分培养班主任队伍在国学教育中的指导能力,需要给班主任以国学教育渗透的空间和时间,每周除班会课以外可以安排两个课时的时间作为班主任的素质教育大讲堂,通过专题演讲、分组辩论、视频欣赏等多种方式将国学与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

同时,学校要注重将国学教育的成果巩固和外延,让国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可以在学校创建志愿者服务队,组建义工服务组等等,通过志愿者不同层次的活动,锻炼学生的爱与感恩之心、责任感和服务意识、自律性和尊老爱幼之心。

三、小结

中职学校开展国学教育任重而道远。但是,在充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让学生通过国学去认知自己、完善自己,让国学成为学生的一种强大的隐形技能,这无疑能真正成就高素质的优秀技能型人才。

习国学教育提学生素质 篇6

一、习国学教育, 助学生树立信心

中职学校的学生素质较差有历史的原因, 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 从中职学校的生源来看, 这些学生多是学习基础差的学生, 还有部分思想和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 且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都是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学生, 家庭因素、自身因素、社会环境等等的因素直接影响着职校学生的素质。在和学生的谈话中发现, 这些学生普遍比较自卑, 因为在我们这个地区流行一句话, 就是“职中职中, 垃圾集中”, 所以进入职校的学生进校后情绪就非常低落, 根本无心学习, 很多学生就是自暴自弃, 破罐子破摔, 于是在职校就出现了上述的一些令人堪忧的道德状况。针对这种现状, 我校首先利用国学知识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 重拾起前行的勇气和信心。我们将冯学成大师的《信心铭》引入了课堂, 《信心铭》虽是禅宗的法典, 但是其中的精髓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其中冯学成大师关于“信心是什么?”是这样阐述的:“信心就是信那个不可得的东西。”“建立信心, 须悟不二;已证不二, 真正信心。”等等, 通过学习, 学生弄明白了信心的内涵。可以把信心理解为信念, 这种信念能够调动你全身的细胞并产生无限的能量, 去努力达成你心中的希望, 其实就是“信心不二”将你的能量发挥到极致, 将“不可能”变成“可能”。也可以把信心理解为进取心、包容心等, “心量广大, 能包太虚”, 人都有所长, 也都有所短, 信心能够让人们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大家共同进步, 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社会群体都会动筒收益。当然还可以把信心理解为调理, 理解为追求, 等等, 这里不一一详述。通过学习, 大部分中职学生都重新拾起信心, 投入到职校的学习之中。

二、习国学教育, 建健康价值观

在中职学校的学生很多人学习都比较懒散, 所以做什么事情得过且过, 没有远大的目标, 好逸恶劳, 其实就是这些学生没有形成健康的价值观, 但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不仅仅是因为学生自身的原因, 也有职校的教育导向问题, 大多数职业学校都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对学生很少甚至没有进行生命哲学的教育。在课题研究中, 我校意识到这个问题后, 利用国学中的一些主题思想去帮助学生形成安身立命的生命哲学。我们把孔子的“为己之学”教给学生, 学生通过学习这个核心目标, 明白了一个人的学习不是为别人学习, 也不是为装饰门面而学习, 应该提升自己的修养水平而学习, 为形成自己高尚的品德而学习, 为自己知识的储备而学习, 为开阔自己的视野而学习……学生们学习了“为己之学”后, 绝大多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改变, 学生的内心敞开了一方广阔敞亮的新天地, 他们知道学生学习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一项技能, 还要追求生活的技艺, 等学生长大了, 无论身在何处, 都能够快乐健康地在那方土地上快乐生活。

三、习国学教育, 挺学生人格

中职学生是身处社会的人, 目前的社会存在着很多的世俗主义, 地沟油、毒奶粉等一些不安全的食品显示出诚信的缺失, 名手表、高档烟等一些腐败的产物显示出廉洁的丧失……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这些人已经处于“人心陷溺、良心放失”的境地, 这些人最起码的道德观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着中职学生的思想, 有的学生不学习就是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言论的影响, 社会上一些人认为现在的学生学习不好没有关系, 将来找工作都得靠老爸, 所以背景好的学生认为现在自己无需学习, 只要将来奋力一拼就足够了, 背景差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与不学都是一样的, 反正自家老爸没有用。针对学生群体中的这种现象, 我校老师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信仰去修复公共生活的文明素质。我们用梁启超先生对儒家思想的分析去教给学生, 人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第一要自身人格挺立, 第二是正确对待周围的别人。通过学习, 学生明白自己应该理性对待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现象, 注重甄别, 选择其中积极的因素进行转换, 成为自身挺立人格形成的有益元素。如其中“与人和善, 克己复礼”的思想对学生修身帮助很大, 其中的一些思想对学生的道德观形成帮助也很大。

国学素质提升 篇7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熏陶,情感素质提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学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 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学进行交流沟通,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中“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

同时《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课外阅读方面指出:提高阅读品味, 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课外阅读是形成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对课外阅读必须加强指导, 才能保证阅读的高质量和一定的阅读量。我在日常教学中积累了一些看法, 与大家共交流。

一、多读多记, 强化诵读

因为农村学生课外读物少, 他们视野不够开阔, 知识单一, 理解能力相应地也就较差, 同时个别家长不太重视, 缺少对孩子的辅导。再加上国学经典文化蕴涵的内涵较深刻, 有些内容家长也不可能理解到位。针对这些现状, 我们利用小学生记忆力强的年龄特征, 可以先让学生反复读, 熟读成诵, 正如俗话所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 不论是文本中的课文还是课外的美文, 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体会诗文的内涵以及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才能带着感情去读, 去领悟当时情境及心情,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思维逻辑性的增强, 生活阅历的丰富, 他们就会逐渐理解、体会。

二、指导诵读, 渗透意境

诗文诵读讲究音韵之美, 因此, 教师要充分指导学生诵读时的轻重缓急, 抑扬舒缓, 情感境界。比如, 下面一句话的停顿,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如果在教学中不交给学生如何停顿, 学生不能正确把握文本内涵。又如, 《游山西村》一首八言律诗, 本来是韵律优美, 可有人在读“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时错读成“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既破坏了诗歌的音韵美, 又对诗歌的意境理解不到位。

三、引导感悟, 理解情感

国学经典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和哲理, 我们在组织学生诵读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学生对经典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 《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只让学生诵读, 学生很难理解“罔、殆”之意, 我们不妨引导、点拨“罔”是“迷茫而无所适从”之意;“殆”则是“疑惑而无所得”之意, 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此句的意思, 也更能让学生懂得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但由于国学经典内容理解起来较困难, 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切忌生搬硬套, 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适时点拨。比如, 《论语》中,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对于这句, 我们可引导学生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是否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出谋划策是不是尽心尽力了?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教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了呢?这样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更易理解该句的深刻内涵。同时, 我们还可以用国学经典中的礼仪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言行举止。比如, 《弟子规》中:“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父母责, 须顺承。”一句, 我们就可以问学生, 听到父母呼唤时, 你回答迟缓了吗?父母指派家务时, 你偷懒了吗?父母教导你时, 你恭耳倾听了吗?父母批评指责你时, 你接受了吗?这样用日常礼仪让学生自己监督自己的行为习惯。《弟子规》此书以伦理道德教育学生, 让学生从自己身上找出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 真正起到教育、成长的目的。

四、多样评价, 激励诵读

再好的面包总让人吃也会觉得不新鲜, 为了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诵读的积极性, 我们要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诵读进行激励评价。

1.经典诵读比赛。各班选出五名选手用名句接龙进行评价, 还可让全体学生参与用名句填空, 人手一张进行比赛;也可以用背诵、抢答、表演等形式来进行评价, 内容不仅有课文中的, 也可选一些课文外的, 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手抄报比赛。让学生把自己读过的、背过的诗文用书法的形式展示出来, 学生可根据国学的内容、意境, 精心设计, 配上图画、颜色、版面, 将读、写、绘、意融为一体,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感恩父母”主题班会, 以《弟子规》为蓝本, 让学生在学习古人孝道的基础上, 让学生把自己在家中对父母的孝, 在学校对同学的情, 对教师的爱, 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恩之心, 通过国学经典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同时达到提升学生德育教育的目的。

4.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图书阅览室、班级图书角, 为学生提供大量国学资料, 为学生提供优美的读书环境, 方便学生阅读。

5.开展经典诵读社会实践活动, 既是语文课堂的延伸, 又是学生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好素材。要求学生在假期走进家乡名胜, 走入名山大川, 实地考察, 调查访问, 获得地方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我县自然风光优美, 历史悠久, 文化厚重, 素有“旅游胜地”的美称。学生通过实地调查研究, 掌握了一定的文字资料, 他们有的写成诗;有的写成文;有的写成读后感, 把自己对地方胜景及文化的认识诉诸笔端。我想:这些活动的开展, 意义将不仅仅是活动本身, 学生学到的也不会仅仅是知识本身, 可能我们的一些学生, 从此便会形成自己的人生高洁的志向, 远大的抱负, 高尚的人格。

五、挖掘地方文化资源, 形成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 更不能局限在诵读本身。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有益资源, 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推向深入。

我们可以把《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等经典诗文选入校本课程, 按照一定的课时安排每个年级每周至少一节;具体的实施方式由各班班主任或语文教师讲授;配备一定的设施条件, 比如, 多媒体教学, 开展丰富多彩, 形式多样, 有记录, 有总结的国学诵读教研活动。这样把国学诵读真正落到实处,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国学素质培养 篇8

一、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是学习组织和传达语言知识和文化的统称, 是学习其他文科学科和自然科学的基础, 是最基础的一门人文社会科学, 是人们交流思想和保存传递知识经验的载体。哲学上对语文的认识是:进行表述、记录、传递的口头或是书面的文字言语的物质存在形式。其目的是描述事实、引证思维、陈述思想、表达意志、抒发情怀等。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简称。在系统地训练和教育小学生时, 不仅要进行语言和文学的教育, 更要注重蕴含在语文中的文化和哲学教育。语文的概念是解放后,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将“国语”和“国文”两门课合二为一而称为“语文”。

二、语文课堂与国学

国学, 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一般是概指一个国家的传统历史文化与学术。广义的国学是我国历史所有文化与学术的集合, 包括思想、哲学、戏剧、琴棋书画、数术、中医、星相、农艺、宗教、礼教、伦理、文学、史学等等。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接触到的国学是以文学为基础的凝练着国学思想和道德文化的文学作品。

三、适合小学语文的国学内容

(一) 三字经

三字经是宋朝时期创立的, 至今已经七百多年了, 是家喻户晓的国学经典入门文章。其三字一句的经典形式朗朗上口、极易成诵, 是公认为的国学入门教材。其中包涵了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教育、人文、地理、民间传说等。

由于三字经创立的目的是为了初学的儿童, 因而历朝历代都是儿童学习文化知识的入门教材。三字经虽然简单易懂、朗朗上口, 但是其引经据典、引用扩展的知识非常多, 其本身是优秀的小学语文教材, 其引申出来的典故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底蕴更是扩展小学生知识面和稳固道德观、价值观的经典教材。三字经可以说是小学生国学教育的启蒙和宝库。三字经不仅可以是国学的入门经典还是儒家思想的入门经典, 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更是小学生了解和掌握国学基本思想的重要启蒙知识。

(二) 千字文

千字文是南朝时期周兴嗣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选取的一千个字做成的文, 其中一千个字没有一个重复 (据考究, 重复了一个“洁”字, 实为999字不同) , 千字文中以999个不同字写成的叙事性很强的启蒙性文章, 是以999字勾画出的一部完整中国地方文化简史, 是我国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最高水平。千字文的文风和目的就是指引儿童的行为习惯, 按照我国传统文化的塑造素质行为, 进而为小学生的人格养成灌输我国传统国学的营养成分。

(三) 千家诗

现代概念中常提到的国学启蒙教育读本是“三百千千”即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其中的《千家诗》为明朝时期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所著, 其实际内容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格律诗, 其中大多为唐宋名家诗句, 较为广泛地反映了我国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唐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千家诗作为我国诗歌文化的入门教材在小学生国学入门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不同于三字经和千字文的叙事性文体, 千家诗是精选的唐宋名家名句的精华诗篇, 是小学生欣赏传统文化魅力和古典文学魅力的启蒙之作, 更是培养小学生文学素养和提升对国学关注的重要经典。

(四) 论语

论语是教师之祖孔子的言行语录, 由其弟子整理完成, 是儒家思想的入门材料。其中以语录的形式集中体现了儒家文化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 同时论语也是教育学的经典教材, 其中提起的因材施教、学而时习等教育思想也是教育的经典理论。

论语作为儒家四书五经中四书的第一部, 也是四书五经中写的较为浅显、句子较为简单的书籍, 是最适合小学生学习阅读的国学经典教材。其中朗朗上口的句式也适合作为小学生早读诵读和背诵的段落。

(五) 史记

史记是我国传统文学中的不朽明珠, 由司马迁撰写,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史记由于其纪传体的特点, 与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相比, 历史性、文学性和故事性都较强。其中可以采取“糖葫芦”式的教学方式, 引入史记纪传体的小段历史故事在给小学生讲故事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传递蕴含在传记中的民族性格、道德观念、做人道理。

(六) 诸子百家

我国传统思想百家争鸣时期的诸子百家是我国春秋时期各派别的总称, 其中最为显赫的派别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在我国的国学教育中儒家思想传播广远, 但是诸子百家中其他的一些流派如墨家、法家、道家的思想也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诸子百家的精神也相互渗透, 共同在我国传统文化留下了精神的烙印。

(七) 西游记、三国演义

我国明清时期的四大名著中, 较为适合小学阅读并且广受小学生喜爱的《三国演义》、《西游记》具有非常良好的基础, 其中的故事学生早已通过电视剧熟悉了知。老师们需要做的是在熟悉的故事情节基础上提点出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和文化。把故事情节扩展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又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近年来重新兴起的国学热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 全社会需要在传统文化和中华思想文化中寻找和汲取精神文化营养的表现。国学是传统文化的精髓, 是国家国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体现和概括, 是国家民族的性格表现和智慧结晶。中国人最早在课堂上接触国学是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上, 而在小学课堂上较早对学生教述国学的思想、对于养成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建立起学习热情, 弘扬国学文化都非常重要。

关键词:语文,小学教育,国学,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张立文.国学的新视野和新诠释[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6 (01) .

国学教育与小学生素质培养研究 篇9

关键词:国学教育,小学生素质培养,教育课程,国学经典

1. 引言

国学是对传统文化与学说进行探讨与阐释的学问, 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在现代社会开展国学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还要采取相应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以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发展。为了培养小学生素质, 需要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方法, 丰富教育与学习内容。国学是中华文化的经典, 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教学中必须认识国学的重要作用, 对小学生开展国学教育, 从而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 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与进步, 为小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 国学与国学教育的内涵

2.1 国学的内涵

国学又称为中国之学, 中华之学, 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与学说进行研究的学问。按照学科分类, 可分为哲学、史学、文学、宗教学、考据学、伦理学等, 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按思想流派分类, 可分为先秦诸子、儒家、道家等流派, 并且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按照《四库全书》内容分, 可分为经、史、子、集四部, 其中经、子部为重。国学的内容十分丰富, 其中很多内容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对人们日常行为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2 国学教育的内涵

国学教育是以国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 在开展教学工作中, 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作为教育和学习的核心内容, 以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与学术, 提高国人的文化素养、人文精神、民族意识, 健全国人的人格和自身修养, 促进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1]由于国学教育对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加强学生自身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国学教育,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素质。

3. 国学教育对小学生素质培养的意义

国学教育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 在培养小学生素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人文精神

国学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及传统文化的结晶, 饱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 对提高小学生人文素质, 培养小学生人文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 在教学中需要重视对这些内容的合理利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论语》、《孟子》、《诗》、《书》、《礼》、《易》等, 其中饱含着丰富的内容。在教学中向小学生进行这方面内容的渗透, 有利于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 让小学生得到人文教化, 促进小学生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提高。

3.2 培养小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品德修养

传统文化以儒家、道家为主, 重视对人格的素质和道德的修养, 儒家的忠君爱民思想, 道家的天地自然法则。传统文化“立德、立功、立言”精神,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人格尊严,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等道德胸襟, 对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品格, 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修养都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2]通过开展国学教育, 将这些内容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能够对小学生更好的发挥熏陶作用, 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 增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促进小学习综合素质提升。

3.3 激发小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 其中很多内容饱含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例如,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通过开展国学教育, 让学生受到这些内容的感染和熏陶, 有利于唤起小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从而促进学生素质提高。

3.4 增强小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

国学经典著作中饱含爱国主义情怀和责任意识, 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通过学习这些内容, 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感悟其深刻领导, 指导自己的行动, 提高小学生责任意识。同时, 国学的很多内容包含创新精神, 通过国学学习, 让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中国传统思维多种多样, 包括定向、逆向、夸张离奇的想象思维等。小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 要从中吸取营养, 结合社会实际情况, 推动思维创新, 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 促进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

4. 加强国学教育, 培养小学生素质的策略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知, 国学教育在培养小学生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也有一些任课老师认识到这种重要意义, 并尝试运用相关教学方法对小学生进行国学教育。但由于受到思想观念、师资队伍等因素制约, 目前小学生国学教育存在不足, 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 今后需要转变思想观念, 重视采取有效的策略来加强国学教育工作, 以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素质。

4.1 开设国学教育课程, 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课程是实施国学教育, 让学生更好掌握相关知识的载体。因而, 应该在小学生课程教育体系中, 开设国学教育课程, 将国学教育纳入小学生课程教育体系中。例如, 学校根据教学计划和安排, 结合本学校实际情况, 开始相关的课程。例如, 选择《国学》为教学课本, 将其作为日常课程教学的组成部分, 合理安排学时, 促进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同时还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安排, 编写国学教材和题库, 内容安排主要包括诸子名篇、现代佳作、诗词曲赋、文化常识等内容, 用这些内容充实课堂教学, 丰富教学内容, 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条件。[3]

4.2 创新国学教育方法,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国学教育的有些内容比较难, 如果教学方法不对, 学生往往会失去学习兴趣。因此, 采取相应措施, 推动国学教育教学工作创新,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以经典国学内容为主题, 排演大型综合节目《穿越古韵》;参加省、市经典诵读比赛获得好名次的《花木兰》、《三字经》、《愚公移山》等等, 寓教于乐, 让学生们在艺术和快乐中接受国学教育, 其中“乐”包含多层次含义, 既有快乐、阅读的含义, 也包含愉悦、快乐中阅读国学的内涵,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还能够为小学生阅读与学习创造良好氛围, 促进教学效果提升。[4]在教学课堂上, 重视多媒体技术运用, 以视频、音频、图像等形式, 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国学教学内容, 调动学生视觉、听觉、想象与思维, 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国学教育变得不再枯燥, 感受国学教育的魅力,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国学知识, 促进自身综合素质提高。

4.3 举办国学主题讲座, 重视优秀文化渗透

开展讲座是传播国学知识, 提高小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应该重视为学生举办相应的讲座, 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讲座中来, 接受和学习国学知识, 开阔学生视野, 促进小学生素质的提高。学校除了开展国学教育教学课程之外, 还需要定期为学生举办主题讲座, 例如, 孔圣人是怎样炼成的、儒家文化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现当代经典诗歌的校园诵读等。通过举办高质量的国学讲座, 让学生深刻感受国学思想精髓, 从而更好指导学生日常行为, 也能够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4.4 倡导诵读国学经典, 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要想深刻领悟国学精髓, 掌握其内涵, 促进小学生素质提高, 诵读国学经典是必不可少的。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肩负着民族振兴、国家复兴的重任。因此, 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方法, 激发小学生读书热情,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诵读国学经典的习惯, 将诵读国学经典放在小学生日常学习的重要位置。例如:我们每学期都举行班级经典诵读比赛;大型千人诵读经典活动等等。小学生也应该勤奋好学, 坚持诵读经典,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进而深刻领悟国学内涵, 增强自身文化涵养, 促进自身速素质提高。[5]另外, 诵读经典还能够让小学生将重点内容熟记于心, 方便学生今后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国学知识。同时也丰富小学生知识结构体系, 提高他们的文化涵养, 帮助学生尽快成才。因此, 学校应该积极倡导诵读国学经典, 在小学生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4.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促进教学顺利开展

要想在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好的开展国学教育,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促进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提高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因此, 学校要重视人才引进工作, 注重吸收优秀的, 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 能够胜任国学教育工作, 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对任课老师的培训, 鼓励任课老师参与国学教育进修与培训, 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 为有效开展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另外, 任课老师也要加强对国学知识的学习, 增强知识储备, 完善自身国学知识体系。[6]同时还要加强科研工作, 探讨国学教育存在的不足, 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推动国学教育工作有效开展下去, 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素质。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国学是中华文化的经典, 在现代社会开展国学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今后在小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 应该充分认识国学教育对培养小学生素质的重要作用, 并根据教学具体工作, 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开设国学教育相关课程、创新教育方法、举办主题讲座、倡导诵读经典、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从上述多个方面入手, 更好的对小学生开展国学教育, 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为整个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谭汝为, 奚咏梅.中小学国学教育漫议[J].语文建设, 2014 (1) , 15-17.

[2]田立君.小学阶段国学教育及其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成因[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7) , 134-136.

[3]胡虹丽.探寻国学教育与现代教育契合点[J].中国教育学刊, 2011 (11) , 12-15.

[4]丁晓敏.论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国学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4 (2) , 135-137.

[5]秦前红, 翟明煜.论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国学教育与公民教育[J].江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2) , 90-94.

提升国学经典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篇10

关键词:国学经典;教学;策略

语文是我国的母语教育课程,她对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但是随着各种媒体信息的大量涌入,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有效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 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把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的目标,国学经典教学还有相当多的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

一、国学经典的文化内涵

一般来说,经典作品主要是指关于人类生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典范著作,例如我国的“四书五经”、还有印度的佛经等,这些经典的著作的主要价值就是教人安身立命之本,它们是“人类智慧的总结,是民族传统传承延续的命脉,更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动力核心”。我国的国学经典是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沉淀的智慧,是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含有非常丰富的生活法则,具有历久弥新的文化、精神价值。

二、国学经典教学的意义

1.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和民族文化的热爱

通过阅读一定量的国学经典书籍,可以看出历史的流转,体会汉语的神秘,获得民族文化的滋养,激发更加强烈的爱国热情。例如, 《山海经》所载地理、博物、故事、神话极为丰富,自古号称奇书,影响深远, 学生阅读此书,可以增加对上古中国文化的了解。再如, 《古文观止》成书至今已有三百多年了,其文章虽短小精悍,但内容博大精深,深为广大民众所喜爱。更重要的是,这些经典作品不仅文辞优美,而且渗透着丰厚的国学义理和先贤睿智。

2.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国学经典,如《史记》可以使学生受到作者的激励,能够积极地看待生活中的阴暗面,坚强面对挫折与困难, 从而激发他们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习《淮南子》 中的“小善积而为大善”,明白“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的道理。利用教学情境给学生讲讲格言警句,例如“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恩欲报,怨欲忘;  报怨短,报恩长”。让学生明白:别人对自己的点滴好处,要铭记于心,更要要感恩的心来报答,而对他人的怨恨,则要学会自我释放,尽量淡化直至忘记。通过教师的步步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培养学生独立人格意识

曹明海教授在《语文陶冶性教学论》一书中提出“以经典孕育智慧人格”“以经典孕育道德人格”“以经典孕育审美人格”的理论。学习经典,领会“修身在正其心”,“不自重者取辱,勿为无益身心之事” 的深刻内涵,学习《孟子》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让學生养成独立的人格,能够不为荣华富贵所诱惑,不为贫贱困苦所改变,不为威胁暴力所屈服。通过阅读这些经典,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人生的价值及意义。

三、提升国学经典地位的有效策略

1.营造国学满溢的校园氛围

环境对教育有一种隐性影响,有意识地给学生设计有利于国学经典学习的校园氛围。例如校园中的羊肠小道,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取一些富有国学经典韵味的名称;学校的报栏杂志可以展示以“国学经典”为主题的文章、手抄报等;校园的墙壁上可以贴一些名人画像或者一些积极向上的经典名句等。创设“国学经典校园环境”,师生得到的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人文影响。

2.提高教师、家长对国学的重视程度

作为教师,既要关注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也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要培养学生独立人格修养及人文精神。教师是弘扬国学的一支主力部队,时常含英咀华,滋养其中,必然有助于成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儒雅之士。作为教师要修人先修己、深通文理才能指点到点子上,才能带领学生探索国学经典的奥秘。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对待国学经典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对自己的孩子有很大影响。应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美满的、有文化氛围的、有思想气息的家庭环境, 例如在书架、书桌、卧室等地放置国学经典作品,使学生在家庭中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国学气息,培养他们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

3.挖掘特色的国学课程资源

想让学生能更直观的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 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多开发具有民族特色、乡土气息的教学资源。我们国家现如今还有很大一部分农村学校,这些学校的学生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之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就萦绕在他们身边,教师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现成的资源,来达到教学目的。家乡的一切是学生最为熟悉、最感兴趣,也是最想了解的。在本土的诸多民间故事、地方传说、历史人物、古址遗存中有着十分丰富的国学经典的基因。 让学生从“本土”   出发, 先接触乡土文人贤士的诗文经典之作, 感受国学经典的光辉, 可以为更大范围学习中华经典打好底子。

四、结语

我国留存至今的丰富的国学经典著作是我们民族经久不衰灿烂文明的最好诠释。对学生进行国学经典作品教育要将家庭、学校与社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广泛的途径与多样的渠道对学生进行国学经典教育。能够使他们更好地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参考文献:

[1] 刘浩辉.倡导国学经典教育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素质教育,2009:65.

[2] 王财贵. 儿童读经教育说明手册[M].读经出版社,2009:2.

[3] 曹明海. 语文陶冶性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357-359.

[4] 黄宇鸿.国学经典与高校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N].钦州学院学报,2011,26(4):51-55.

[5] 曹明海. 语文陶冶性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365.

[6] 况晓慢,司学红. 开展国学教育 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J]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 :69.

国学素质提升 篇11

关键词:开展,经典,提高,学生

小学是语言学习和精神成长的关键时期, 通过国学经典诵读, 为孩子打好人生的底色, 陶冶学生的心灵, 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并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提高学生的语言质量, 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农村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必要性

经典诵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在学生记忆力强的时期诵读经典可以作为一种终生消化、理解、受益的储备。在小学生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陶冶学生的心灵, 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培养语感的方法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诵读, 学生经过长期的诵读可以养成良好的语感, 为以后品味文字, 理解意义打下深厚的基础。尤其农村小学, 多数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困难, 家长忙于劳动, 对孩子读书不太重视和关注, 学生词汇量少, 写作能力较低, 因此更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诵读国学经典。

1. 国学经典需要传承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积累了丰富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它是民族的魂、民族的根, 对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心理特征, 都有着深刻又广泛的影响。所以学校教育有必要把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国学经典引入到校园课堂。

2. 小学阶段教科书中的国学内容甚少, 不利于有效传承

通观整个小学十二册教科书, 关于国学的教学内容很少, 基本处于一种附属的地位, 偶有涉及也只是一些数量极少的古诗和少数单元练习中的《古今贤文》, 零星而不成系统。这样少之又少的内容显然不利于国学的传承。

3. 小学阶段是语言学习和精神成长的关键时期

指导学生开展儿童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对于提升语言质量、提高语文教学效益、传承中华文化、铸造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二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对学生的转变

知识是最简单的事, 心灵的塑造是最难的。把品德教育化为学生心灵内在的需要, 经典可以做到这一点。我校近三年的探索和实践证明, 通过经典文化的诵读, 可以极大地提高孩子的文化知识素养。以我班为例, 国学经典诵读给学生带来最大的变化就是语文能力的提高,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们来讲意义很大。

1. 学生记忆力得到了提高

原来很多孩子背诵语文课本都觉得困难, 但经过半学期的经典背诵, 他们背诵语文书的速度明显提高, 也觉得白话文的背诵非常简单。

2. 学生找到了自信

别的学校没有进行国学经典诵读, 我们走在前列, 当学生们与亲戚、朋友的孩子相处时, 就会有一种自豪感, 这种自豪感提高了他们的自信, 而且使他们更加有兴趣接着背诵下去。尤其是当家长对孩子的记忆力表示惊叹时, 他们也增加了信心。

3. 提高了习作水平

以前一到作文课, 同学们就害怕, 现在, 全班学生没有怕写作文的, 每周都盼着写作文, 有的还不时提醒老师这周还没写作文呢?当然, 学生们的写作水平不同, 但态度是积极的、乐观的。读经典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 增强了其语言表达能力。

三农村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做法

第一, 做计划。如果没有了目标, 也就没有了动力。计划里面包含着灿烂的前景和美好的未来。而这种前景和未来对一个人的鼓舞力量是难以估量的。为了确保经典诵读的实施, 笔者激动地告诉孩子们, 其实《论语》的背诵只是开始, 以后要在三年的时间背诵更多经典, 如《老子》、《道德经》、《大学》、《五经》等。

第二, 保证时间。每个大阅读时间领着学生背诵。教师先范读一遍, 或跟着光盘读,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读准确。然后一句句背诵, 再串起来背诵, 接着指名会背的孩子先背, 同位互相检查, 一齐背诵, 最后默写一遍。如此反复, 保证每个孩子都能背一篇, 清一篇。

第三, 争取家长配合。要求孩子把在学校背诵的篇目回家背给家长听, 让家长签字,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巩固所背诵的内容。第二天, 小组长负责检查, 如果没签字的同学, 要警告, 然后背给组长听, 不会背的, 组长负责看着背诵, 直到会了为止。

第四, 定期评比。背诵得比老师要求还要多的孩子, 发奖品奖励。尤其是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只选背诵熟练的孩子参加, 也激励他们去努力背诵。

第五, 师生共背, 故事引导, 以激发兴趣。每次背诵, 笔者都是跟着学生一起背。有时候让班长主持, 笔者作为一名学生在下面参与。要是班长找笔者背诵的时候, 我故意装得不熟练的样子, 然后多背几遍, 直到会了为止。以此告诉孩子们:最笨的办法就是最好的办法, 多读几遍就牢固了。

学习国学经典的主要目的是育人, 实践使我们深深感到, 持久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意义重大。努力让师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直面经典;在古雅的民族音乐中感悟经典;在书法的艺术长河中沐浴经典;在文明礼貌的风尚中浸濡经典, 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贯穿于孩子成长的每一步。

上一篇:发现企业下一篇:教师赴企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