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师素质的措施

2024-10-16

提升教师素质的措施(通用8篇)

提升教师素质的措施 篇1

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措施论文

[摘要]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进而达到提升老师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提升 教师 素质

一、以养成教育为主线,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学效益

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由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关注学生学习行为、学习品质的转变,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我们要进一步认清课堂教学的最本质的任务。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要场所,向学生传授知识并不是唯一目的,在小学,最重要的并不是教会孩子多少知识点,而是通过这些知识点给予孩子一些本质的东西。第一,给予孩子学习的兴趣,并将这种兴趣保持终生。第二,形成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第三、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发展孩子的思维和智力以及能力。因此,小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传授知识本身更重要,特别是小学一、二年级。

我们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给孩子们补上补好这一课,做好两个方面的指导和校正,一是学习行为习惯。如:怎样读书,怎样写字,怎样当众讲话,怎样与别人交谈,怎样倾听别人讲话,怎样与别人合作做事等。二是学习心理。包括学习兴趣,参与学习的态度和主动性等。要把这些纳入师生教与学的任务目标和评价中,随时检查督促,定期组织展示、评比、交流、竞赛活动,营造氛围,拉动竞争,引领学生养成学习的良好行为品质和心理品质,为其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健康情趣、完善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我们可以面向全体学生,设立“全面发展奖”、“单项突出奖”、“显著进步奖”三个层次。在德、智、体、美、劳、心理、特长等方面得到全面均衡发展的,可获得“全面发展奖”。各科成立兴趣小组,扎实开展“诵读工程”。

二、创建学习型校园,落实校本教研的中心地位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科研又是学校工作的生产力。所以,全区小学教学要努力创建学习型校园,扎实开展好校本教研工作。

⒈创建学习型校园要明确三个理念。⑴学习型学校的特征之一是“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强调学后必有行动。⑵校本教研的内容是“以问题为中心”,“问题”即课题。⑶教研形式是“反思―探究―参与”,“行动”即教研。

⒉强化学校、中心校搞好校本教研的责任意识。各学校、中心校要明确两级校长是两级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各小学教研活动的次数每两周不得少于一次,各中心校教研活动每月不得少于一次。活动形式以“主题研讨”、“集体备课”、“个案剖析”、“特色推广”四种模式为主,活动内容由课堂教学可拓宽到“学生评价”“作业设计”“命题改革”。

⒊活动要关注实质,重研讨、重收获、重解决问题。关于教研活动,我们强调不管是什么形式三个基本要素必须突出:⑴教研活动的目的性要明确,要么是研究专题,要么是解决问题。专题也好,问题也罢,这是教研活动的主魂,教研活动必须有灵魂,才有实效。⑵研讨过程要有研讨的氛围,参与活动的教师就某一问题各抒己见或赞同、或争辩、或补充、或完善,最后形成共识,不可依席发言,更不能对别人发言不做任何思考,毫无反映,各说各的,各唱各的,好象彼此无关。⑶活动结束时,要对研讨有个结论。专题研究的,要形成统一认识;解决问题的,要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除了上述三个基本要素外,发言内容要少些大理论,多些具体的教学设计。能用理论说明每步设计,这才是最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忌空谈理论,成为理论交流会。本学期我们要抓好“集体备课”、“习惯培养”、“能力训练”、“学法指导”四个层面的试点工作,并录制典型活动、课例予以推广。

三、倡导课改实验课题化,以课题研究统领教改方向

⒈让我们的教学行动理念化。课改工作是一项把新的`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的劳动,如果我们只是去教学,不能及时总结、升华我们的教学体会,教学经验,我们的教学就很难有进步,有品位,我们的教师不但要用理论指导怎么教,更应把自己的教学,自己的反思,自己的探索上升到理性,总结、概括出一般规律,这样既能提升自己,也能影响他人。为此,我们倡导课改实验课题化,要求全体教师在教学中发现、搜集、整理信息,根据自己探讨的问题和急待解决的问题形成课题,开展课题研究,研究过程不偏离教学实际,应体现把大题做小,把小题做大,做深,做透。通过课题研究,让我们的行动理念化。各校每学期都要把教师的课题研究成果,收集积累,作为教学的一项内容来抓。

⒉让全区的教学方向化。一个学校,一个地区的教学改革,必须有一个课题项目作为本学校,本地区的研究主题,以统领本地的教改方向,同时也能促进某一成果在区域推广,这样才能使教学改革获得更大丰收,才能全面提升一个学校,一个地区的教学品位和品牌。

提升教师素质的措施 篇2

教师文化 (teacher culture) 即“教师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 是教师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教师文化是一种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 “是以意识、行动与特定的价值观作为基础, 以寻求改变世界的一种手段”.教师文化素养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 是一种综合的心理特征, 是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师在拥有一定文化知识并加以内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反映教师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教师文化素养应该包括三个领域:第一, 教师的任务是传播文化, 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建立在渊博普通文化知识基础上的基本文化素养;第二, 教师应该是所教学科的学者, 因此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 并具备能驾驭本学科教学的学科文化素养;第三, 教师从事的是一种培养人的专业工作, 因此教师必须通晓必须的教育科学知识, 并树立体现在自身教育态度和理念中的教育文化素养.从理论上分析教师文化素质以期对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平提供参考.

二、实际情况及其成因

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不仅从理论上全面了解涵义而且要时刻了解实际情况及其成因.目前在实际情况中学校教师的文化素养状况不容乐观, 目前主要的不足是:对重要性认识不足;人文精神贫乏;文化底蕴不厚, 视野不宽;追求科学精神的热情不高;对增强课程审美情趣的意识淡薄;教育方式单一, 育人乏术等.而这些不足产生的原因可分内外两方面去分析.

(一) 外部原因

1. 社会因素——当前社会变革剧烈, 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人的物质实体尽情享用, 人的心灵十分空虚, 人的心理压力巨大, 这些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冲击着教育行业, 部分知识分子选择了沉默、妥协, 甚至是随波逐流, 工作热情减退, 不思进取等.

2. 学校因素———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 思想认识不到位;环境上:人文氛围不浓, 人文关怀淡薄;手段上:管理模式不当, 考核机制不健全.

(二) 内部原因

教师个人认识不足, 或盲目自信;知识结构单一, 缺乏系统理论知识;创新意识不强, 不能与时俱进.了解教师文化素质缺失及其成因, 让教师更能清楚的认识加强教师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和途径.

三、教师文化素质的重要性

(一) 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育人动机

教育是一项文化事业.教师从事这项事业能否取得成绩, 取决于教师对这项事业的认识, 取决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取决于从事教育活动的强烈育人动机.一个有着较高文化素养的教师能从社会发展的高度、从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高度, 充分认识教育的地位;能从新生一代的文化培养的高度, 自觉认识自身工作的必要性;能对自身工作怀有强烈而持久的热爱.这种自觉的认知和稳定的情感构成了教师强烈的育人动机.

(二) 提高教师文化素养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其劳动的宗旨是让学生既成才又成人.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教师, 尤其是具有较高教育文化素养的教师, 总是自觉地把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 把促进学生“成人”贯穿教育活动的始终, 给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三) 提高教师文化素养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 是学生的重要学习资源.文化素养高的教师具有渊博的学识, 在教学中能旁征博引, 能让学生在教学中积极思考, 使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文化素养高的教师有着高善的人格和思想境界, 在教学中能给学生良好的示范, 使学生进行全面地学习;文化素养高的教师其文雅的举止、大方的神态、优美的谈吐, 在教学中能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 使学生精神振奋, 情绪高昂, 做到愉快地学习.提高教师文化素养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四、提升教师文化素养的途径

教师在理论上全面分析教师文化素养的深层涵义, 实际中的文化素养缺失情况及内外原因和教育过程中教师文化素养的重要性.为了增强教师文化素养从课程文化、教学文化、创新文化、心理文化和信息文化五方面对教师进行文化素质培养.

(一) 教师课程文化素养

新课程实施的过程是一个文化创新的过程, 更是一个新旧文化对立、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课程文化的改革, 教师文化应在新课程实施中相应地得到发展.然而, 新课程文化所要求的教育理念、教育信仰、教育行为和教育评价方式与教师业已形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有很大差异.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者和研究者, 而不再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和教书匠.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形成了文化冲击, 导致了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不适应,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烈呼唤教师的课程文化意识.没有明确课程意识的教师, 总是把课程视为一种“固定真理性知识直接教授给学生”, 并在课程面前无所作为.只有具备课程意识的教师才能以自己对课程的独特理解为基础, 从目标、课程、教学、评价等纬度来整体规划教育活动和行为方式, 从而成为课程的动态建构者、课程的生成者.

首先, 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意识.教师要有对课程资源及教育价值的理解和认识, 要时时有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和具有深远的视界.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教师只是课程执行者, 根本没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意识.对生活中、教学中蕴含的丰富课程资源缺乏认识, 致使大量的课程资源流失.事实上, 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是专家, 一线教师更应该是重要力量.因为教师熟悉自己的学生, 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情况等和教学效果密切相关的因素在教学中, 如果教师具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意识就可以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 围绕着教学目标, 将整个生活纳入课程资源中, 在生活中发现、选择有效信息补充到课程中来使教学内容更接近学生的实际, 这样更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充分适合学生的兴趣, 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 教师课程文化素养要求教师能够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具备三种能力:一是遴选鉴别能力.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 是学生学习资源的发现者, 同时还是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遴选和鉴别者.学生学习资源丰富, 教师要善于发现、果断取舍和进行价值判断.课程资源丰富的时候, 善于优选优化;课程资源匮乏的时候, 善于发现和发掘, 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资源, 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与全面发展的需要.二是组合变通能力.对于个人、家庭、社会、自然、媒体等零散的课程资源进行组合, 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教育性;对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现代性转换;对已利用过的课程资源进行变通、嫁接, 使其具有再生性和可再利用性.三是协调沟通能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求教师必须要与社会、家庭、其他学科教师以及文化场所取得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协调与沟通能力.总之, 教师课程文化素养是新课程语境下教师素养的新要求, 具备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课程文化素养, 教师就能够“充分发挥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 广泛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

(二) 教师教学文化素养

教师教学文化是教师教学价值观念及其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在我国, 教学的文化内涵主要有四种:教学即学习;教学即教授;教学即教学生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当代教育学认为,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教学文化的新内涵告诉我们, 教师的责任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 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知识,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新课程强调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无论是从当代教育学对于教学文化内涵界定的角度还是从新课程的角度来说, 教师都应该转变自身角色, 具有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师教学文化新素养.

首先, 要求教师要认清自己的角色.目前课程要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需要和学生之间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 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教师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引导者, 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和创造者, 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和促进者.教师的主要任务和目的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维持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继续学习.

其次, 教师教学文化新素养要求教师应具有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维持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能够构筑良好的学习环境, 特别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乐趣;能够帮助学生搜集、发现学习资源, 特别是生活中的资源.能够帮助学生设计学习计划, 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能够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我评价等能力.

(三) 教师创新文化素养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学生, 必须要有一个拥有创新文化素养的教师.“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本身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因而, 新课程改革也强烈呼唤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教师拥有创新文化素养, 能够创造性地设计课程、教学和评价方式.事实证明, 成功的教育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 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 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 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

首先, 要求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 并能积极引导学生, 对学生在认知未知世界和进取创新的过程中出现的暂时“错误”能给最大的宽容和理解.创新意识的核心是以创新为荣、追求创新、推崇创新.在创新意识引导下, 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 树立创新目标, 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创新激情.

其次, 教师创新文化素养要求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在传统教育体制缺乏创新动力的实践中, 教师难以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潜能.而新要求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创造空间.例如教材的多样化、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让教师在教学中有了更宽的选择范围.在教育观念上创新, 要具有怀疑、批判精神, 要敢于超越自我, 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给他们提供自由、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在教学中多让多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说自己的想法, 出题时多出些主观性试题, 在评价时不要求统一, 使学生主体性得到体现, 让学生大胆去想去做.

(四) 教师心理文化素养

教育要促进人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要有助于实现理想人生和理想社会.拥有知识的多少已经不能作为教师身份的象征.同时, 社会现代化给我们带来丰富物质享受的同时也给我们精神上增添了巨大的压力和危机感, 越来越多的人难以承受心理上的重负, 产生人格的变异、心理的失常.而中小学生特别是中学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他们在心理上、生理上都处在快速发展的高峰期.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出人格健全、心理素质良好、拥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伴随着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 人们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师, 从这个意义上讲, 每个教师都应该是心理辅导者, 都应该承担起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重任.

教师就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养, 并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做学生的精神导师,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健康的教师心理文化素养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生理健康, 提高工作效率, 而且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尤其是身心发展迅速的中小学生.一个教师的工作负荷逐年增长, 这些消耗大量的情感和精力.社会环境对教师日益产生不利影响, 严重降低教师的工作、生活舒适度.在如此高压的生存环境下, 教师已经成为“高危人群”, “心理枯竭”已经成为一种教师职业病.教师自身具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素养是极其重要的,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帮助学生指明人生的方向, 教导孩子们做人的方法, 影响他们成长的目标、方向、质量, 对孩子进行思想灌输和改造.在孩子们的世界里, 他们需要更多的谅解、宽容与鼓励.教师有了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 在智力活动中, 能使学生表现出信心十足, 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反之, 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五) 教师信息文化素养

教师职业是应知识保存与传递的需要而产生的, 它的职能就是将知识不间断地传递给他人.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 信息素养是一个人拥有知识的标志, 是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目前, 信息素养已成为世界各国主要的教育培养目标之一.要求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这些是教师的信息文化素养的关键.可见, 信息文化素养是对教师素养的新要求, 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 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信息文化素养, 是教师不可或缺的素养.

首先, 教师的信息文化素养要求教师应该具有确定、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 具有完成信息过程的能力, 能利用不同的信息技术和系统, 能促进信息利用的内在化价值.同时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 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性软件, 更重要的是转变教育观念, 培养和强化信息意识, 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为教学服务, 努力创设培养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 能组织引导学生使用多媒体手段, 全方位地感知, 认识学习对象,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其次, 教师搜集和处理信息的信息素养要求教师应该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善于汲取网上精华, 获取信息, 倘若教师把这些信息适时地展现给学生, 再加上自己绘声绘色的描述, 就会把学生带入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 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果教师不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素养, 就很可能落伍, 成为一个不合格的教师.

总之, 教师文化素养是建立在先进的教育理念之上来谈的, 但并不是脱离我国原有的教育, 它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 吸纳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而展开的一场革新.所以, 传统意义上讲的教师道德文化等当前依然需要, 文中五方面培养方向只是针对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提出一点建议, 希望能促进教育进程, 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词典 (增订合编本)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705.

[2][英]斯威伍德著;冯建三译.大众文化的神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169.

[3]教基[2007]17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S].教育部文件, 2001.

[4]王文彦, 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6.

[5]赵春娟.论教师素养新内涵[J].教育探索, 2006 (2) .

[6]李云霞.中小学教师素养现状调查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6) .

提升中职会计教师素质的有效措施 篇3

一、提升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素质的紧迫性

教学质量是每所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而教学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状况。对于中职会计专业来说,以下现象足以说明提升会计教师素质非常紧迫。

1. 各级政府已经开始重视职业教育,并且把专业技能作为衡量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然而中职会计教师普遍缺少实践经历,实践经验贫乏,急需提高会计实务操作能力,提升会计职业素质。

2. 中职生源素质明显下滑。随着普通高中、高等院校不断扩招,中等职业教育生源素质逐年下滑,而会计专业课又具有财经法规条目繁多、会计原理抽象难懂等特点,使得教学难度不断加大,需要教师不断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3. 中职会计毕业生的直接对口就业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中职会计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得不到企业认可。我校去年上半年组织了会计专业课教师深入本地区企业做实地调查,企业对中职学生的要求是:熟练掌握会计实务具体操作,谦虚好学,并具有一定的协调沟通能力,此外,还要求有实践经历、有职业道德等。面对人才市场对中职会计毕业生的要求,教师在会计实践技能、教学业务素质两个方面都应有更大提高。

二、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现状

1. 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非常少。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为“既有教师资格职称又有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课、实习指导课教师。”首先,拥有双职称资格证书的会计教师极少;部分教师拥有“双证书”,但专业不对口;有些教师虽然有双证书,专业也对口,但没有到企业参加会计专业实践,只能属于名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很难保障中职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2. 普遍缺少会计专业实践能力。(1)现有的中职会计教师主要来源于会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他们大学期间很少有到企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2)教师教学任务繁重,难以抽出时间深入企业参加会计实践,学校也很难落实青年教师进企业会计实践或挂职锻炼;(3)对于有会计工作经历的教师,走上教师工作岗位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常年不进行实践操作,其会计动手能力也在减退。

3. 部分教师没有参加会计继续教育。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每年都有部分财经法规进行修订或出台新的财经法律法规,这会涉及到会计处理、税务处理的一些变化。因此,国家要求会计人员每年必须参加继续教育。而对于职校来说,有不少会计教师是会计本科毕业直接走上教师岗位,没有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没有资格参加会计继续教育,教师自身也不关心会计继续教育方面的信息。对这部分老师来说,即使自学继续教育的内容,也不能真正理解与应用,教材落伍了甚至有错误之处也不能发现和纠正。

4. 会计教师在中职学校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招生情况很不稳定,校方一般不会大规模投资会计专业的办学,对于会计教师的重视程度也不够。近年来会计专业招生又出现“喜人”局面,由于教师编制方面的问题,没有引进企业的会计师补充师资,在编的会计教师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影响了教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三、提升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素质的有效措施

提升专业课教师素质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即“会做”和“会教”。要做到既会做又会教,才是高素质的中职会计教师。为解决这一问题,现在首先对在编、在职会计教师进行简单分类:

A类:有讲师及以上资格证书同时有“会计师”或“经济师”及以上证书的教师;B类:只有讲师及以上证书的教师;C类:只有会计师或经济师及以上的教师;D类:没有讲师及以上资格证书,也没有会计师或经济师及以上证书,但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且有一定会计实践经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E类:刚从大学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的新教师。

针对上述中职会计教师的现状提出如下具体措施:

1. 培养“双师型”教师(并尽快提高双师型教师等级)的具体措施

学校应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前江苏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没有统一的认定标准,重庆市教委中职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按等级分为初级双师型、中级双师型、高级双师型。学校或教委应规定双师型教师等级标准,使广大专业课教师有一个明确的素质提升目标,并为他们创造条件,使之达到相应等级的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A类教师:每年至少有一个月时间,在大中型企业财务部门挂职,进行脱产实践,保证会计继续教育的知识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应用,同时保证会计实务方面的动手能力不减退;B类教师:保证每年至少有连续一个月时间,在小型私营企业财务部门参加会计实践,积累实践经验,同时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尽快踏进会计市场门槛,也为以后参加会计师资格考试创造条件;C类教师:会计实践方面同A类,每年至少有一个月时间,在大中型企业财务部门挂职,进行脱产实践,保证会计实务方面的动手能力不减退,同时注重提升教学素质,申请讲师资格。这样,ABC三类教师能达到中级及以上双师型教师标准;对于D类教师,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同时提高会计技能,可达初级双师型教师标准;E类教师:离“双师型”教师标准还很远,鼓励他们逐步创造条件朝“双师型”方向发展。

2. 提高会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具体措施

首先,重视D类教师的会计实践经验,并把会计实践能力的提升放在首位。为此学校安排其为会计专职实习教师,同时安排C类教师为会计实务“师傅”,安排B类教师为教学业务“师傅”,这样B类与D类教师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其次,重视E类教师快速成长,与A类教师结为青蓝对子,尽快提高动手能力。

第三,学校必须与大中型企业签订互利互惠的合同,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目前有关会计专业的校企合作没有落到实处,部分企业由于商业秘密、财务机密、影响企业日常财务工作等原因,并不欢迎会计教师挂职或学生实习,国家还没有校企合作办学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规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首次提及努力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完善职业教育的支持政策。本人认为,政府部门应该制定法规,明确企业应尽的义务,以便接受职校教师、学生实践,并给予企业相应的种种优惠。在目前情况下,学校只能多花代价,努力寻找合作企业,以合同形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比如学校可以求得当地政府或政府财政税务部门的支持帮助,以顺利与企业签订合同;某些专业由企业投资或由企业参股投资办学,单独核算;在合同中可以约定校方为企业免费提供各类人员的考工、考级、考证以及公修课和继续教育等的培训服务。企业为学校提供如下方便:一是能让会计教师轮流到财务科挂职参加会计实务实践活动;二是能让会计专业学生在财务科会计及会计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习;三是请财务科具有会计师及以上资格的会计做学生的会计实务实习指导老师,以弥补在职会计教师缺少实践经验,缺少动手能力的不足,同时通过教研活动,相互听课等方式,让校内所有会计教师提高会计技能,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

3. 保证每位会计专业教师都能及时进行会计继续教育的具体措施

A、C、D类教师每年都必须要按规定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B、E类教师学校为其提供会计继续教育相关教材,由A类或C类教师组织学习最新的财经法律法规,熟悉和掌握会计实务处理的最新变化。

4. 学校应想方设法引进当地资历较深的大中型企业会计

这些会计必须有会计师或高级会计师资格,让他们担任会计实训课“兼课”教师,以此带动所有在编教师提升会计实务的动手能力。

综上所述,有效提高中职会计教师素质,首先,中职学校必须与相关大中型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保证会计教师具备足够实践经历,提高教学效果;其次,中职学校本身要有稳定可行的制度和措施,激励教师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包括到企业锻炼和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第三,需要有国家及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以利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周位彬.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向度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0,(05).

[2]曾文化.浅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02).

[3]王永成.加强校企合作共创互惠双赢——江苏省江浦职教中心成立“一校百企联盟”侧记[J].江苏教育,2009,(06).

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实施方案 篇4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精细化管理的逐步深入,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学理念,精深的教育专业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保证,为培养一批不同层次的师德高尚、业务清湛、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突出的优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制定本校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全员提升、分级达标”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的办学方针,奉行“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服务于学生”教学思想,使教师在教育理念、师德修养、业务素质、教学水平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让学校成为教师素质提升的主阵地,成为教师成长的沃土,努力构建学习型校园,使教师的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主要内容、方法和措施

(一)强化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为教育教学改革奠定思想基础。

1、学习新课程改革及精细化管理的有关文件精神,提升教师素质教育观念、新课程标准理念、教育政策法规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思想。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才能有利于自身的素质提高,才能有利于自

己的思辨能力,才能更充分地适应新课改,使学习成为终身的需求。

2、教育具有科学性,教师只有遵循教育规律,才能把教育教学搞好。为此,教师必须掌握科学的基本理论,在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从事教育实践,主要应该掌握各科教材教法,理解新课标,把握教育改革的脉搏,以新课改崭新的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将新的课改理念转化为自己的具体教学行为,进而形成在新的教育观念下的教学风格。

3、实行学校、教研组、备课组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每月举办一次教师论坛,开展骨干教师及名师讲座等。对于各种形式的学习,学校与年级组定期进行检查,期末评出理论学习积极分子。

(二)增强师德意识,提高师德修养,努力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质。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①要加强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的教育,敬业爱岗,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成就事业,实现人生价值。②要加强教师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教育,使教师言语与行动堪称学生的表率。③要加强热爱学生、服务学生的教育,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老师的关爱下都得到健康地发展。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2、大力倡导六种意识:育人为本意识、教学服务意识、情

感激励意识、过程展现意识、自我调控意识、不断学习意识,努力优化集体舆论,营造“团结协作、进取向上、干事创业、争创一流”的工作氛围,树立良好的风气,凝聚浩然正气,鼓足高昂士气,焕发蓬勃朝气,塑造师德标兵,培养良好的教风。

3、教育采取会议教育、学习教育和活动教育的形式,采取集体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每周召开一次全体教师会,形成例会制度,开展师德教风先进个人或师德标兵评选活动。积极开展家长评教评校,学生评教等活动,评议结果纳入教师思品考核,以评议促养成。

(三)加强进修,不断提高文化学历层次,努力营造学习型校园氛围。

教师工作是知识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在知识更新迅猛、信息量剧的今天,一次性的师范教育早已不能满足终身工作的需要,专科学历不再是初中教师的理想学历,教师需不断学习、充电,不断更新知识,丰富知识,提高文化层次,才能适应教育发展和自身工作的需要。

1、积极鼓励教师进行学历进修。凡学历不达标者,45岁以下的专任教师通过自学、函授、离职学习等形式实现学历达标。

2、努力培养复合型教师,做到一专多能,胜任一门必修课,能开几门选修课,并能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课活动。

3、鼓励并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县组织的各种培训。

4、努力为教师进修、自学创造条件。首先要鼓励和提倡,形成人人想学、自觉好学、终身学习的风气。其次,为进修自学者提供应有的时间。脱产学习与在职学习相结合。在职学习者工作量上适当照顾,使其正确处理好进修与工作的关系,保证完成学业。

(四)狠抓课堂教学模式的落实,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1、认真学习运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组织教学、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使之能紧密配合老师的启发诱导,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到教学中来。

2、提高启发诱导学生思考的能力。善于启发诱导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业务能力。通过启发诱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习惯,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抓住重点、难点、创新点,精心设计问题、启发诱导、层层深入、水到渠成,使解题思路和方法不是由教师讲出来,而是老师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出来、感悟出来、总结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品质和创新思维。

3、提高驾驭教材,科学灵活地处理教材的能力。要在备课中训练,在教案设计中训练,提高研究、处理、利用教材的能力;要在上课中训练,提高实际运用的能力。学会从学科思想、知识结构和广阔的知识空间上去定位、去着眼,突出知识间的联系,促进认知结构上的同化。

4、教师不但会用教材,而且还要对教材的开发利用积极进

行探讨。大力倡导校本教材的开发。努力培养学生的地域观念,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既要重视我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要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做法:

①以英语、数学两学科为突破口,其他学科教师根据个人特长和学生需求,采取自愿的原则,尝试校本课程的开发。

②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一方面为老师们在校本开发过程出现的一些问题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情况进行评估总结,并把总结评估情况记入教学评估。

(五)加速现代技术设施建设,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

以办学条件的现代化促进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今年,学校将宽带接入校园,让每一个教师利用网络学习下载优质教育资源。

1、加强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培训,充分认识现代化教学就是生产力,提升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的水平,深刻理解现代教育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挖掘新课程的网络利用率。

2、积极组织教师进行培训、达标活动,使所有专任教师和领导学会熟练应用计算机进行备课办公,学会上网查询资料,学会利用多媒体设施进行教学和管理。使60%以上的专任教师学会制作教学软件。

3、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的自觉性。要克服惰性,不怕麻烦,积极使用,善于使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作为今后课堂评估的重要条件;熟练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

教学的能力,是教师业务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4、以推广使用现代教育手段为契机,推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的更新。要通过多种媒体,丰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发参与的自觉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益。通过使用现代教育手段,力争使教学信息、内容、效益提高1/3。

(六)大力开展教科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师教研教改能力。

1、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为了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科研含量,培养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我们将积极推动“问题即课题,教学即教研,成果即成长”为核心的群众性教科研活动。使每位教师树立起“科研兴教”的意识,向科研要质量,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使每位教师掌握教育科研的一般过程和主要方法,进一步提高撰写科研报告和论文的能力。

(七)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搭建平台。

1、加强完善拜师带徒工作,学校要跟上检查,评出先进,树立典型。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学校发展的长远之计,把青年教师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为青年教师创造一切发展的条件和成长的环境。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工作,充分发挥师带徒作用,跟踪听课、评课。提倡这些教师先听课,再研讨,后上课,并且要加强学习,真抓实干,尽快适应新环境、新要求,达到学校提出 的工作目标。

2、学校将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活动(内容包括:上好一堂好课、设计一份经典教案、说课、写一篇教学经验总结或论文、典型个案、主题班会、展示一次专业特长、亮出一项绝活等)、“青年教师理论学习研究会”活动,尽最大可能提供展示教学水平的舞台和外出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尽快脱颖而出,担当学校教育教学的重任。

三、加强领导,确保教师素质工程的落实。

为确保教师素质工程的落实,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方案的实施,精心组织,科学安排,扎实工作,稳步推进,力争三至五年的时间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为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素质提升计划 篇5

二:教研方面: 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教学研究活动,参与课堂教学研究。

提高自我素质的具体措施:

1、 每周三的业务学习和每周五的政治学习。

2、 认真实践本校的新式课堂教学模式

3、 与同行一起看课、评课、备课。

4、 多读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和书籍。

本年度自我素质提高学习的书目及内容:(要求从理论书籍、专业书籍、专业杂志中拟定出具体的内容)

1、《今天怎样做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提升教师素质的措施 篇6

摘要: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竞争的胜负,取决于人才的素质,而人才的素质培养,又取决于我们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确保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高职教育中需要强化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师德、高尚的职业道德、宽厚的学识、较强的教育能力、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身心素质,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师综合素质育人质量

当前,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的历史使命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需要。本人认为,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应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一、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师德

作为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在教学一线的任课教师,还是为教学服务的教职人员都应以全身心的热情和永不放弃的毅力,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而努力工作,其目的不外乎为国家培育出合格的人才,为社会输送栋梁之才。人民教师肩负着祖国的希望,塑造着祖国的未来,责任重大而光荣,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这样才能自觉地全心全意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动摇。教师工作是平凡的.,也是艰苦的,作为教师就要有一种为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就我校而言,教师可分为青年、中老年两大群体,青年教师应争取在学识上有所专长,使自己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真正的教育理论水平。中老年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素养,对教育及学术方面要不断进行研究,以使自己更好的适应教育新形势的需要。

自古至今,教师是社会文明的传播者,教师以“人梯”的精神,培育了数以亿万计的人才,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历史的前进,教师的事业是伟大、光荣而高尚的。多年来的教书生涯,我们教师一直情系教坛,真诚执教,无论什么挫折和诱惑,都动摇不了我们“教书育人”的天职,改变不了我们“终生从教”的执著追求。作为教师在物质上,我们也许是贫穷的,可在精神上,我们却将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因为我们为国家创造了最大的财富--人才。

教师在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同时,还应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身正为范”,人格高尚者方能为师。俗话说:“正人先正己”。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一种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教育学生不仅需要教师的言教,更需要教师的身教,教师的言传身教,会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要有良好的师德。

二、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教师应该既教书,又育人,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热爱学生就是要求教师精心培育一代新人,如果没有热爱学生的感情,就无法与学生心灵沟通,也就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耐心教育,而不要伤其自尊心,只有尊重学生人格,才能教会学生尊重别人,并能赢得学生对自己的尊重。再次,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这也是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如此,才能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努力成为现代新人。

教师,它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希望与幸福的传播者,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像石子一样,默默地铺筑历史的跑道。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在学生心灵的荒漠里开拓出一片片绿洲;以身体力行及为人师表,在学生的人生旅途中竖起引航的灯塔、道德的丰碑。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应当表里如一,严于律己,率先垂范,要做到言行一致,为人师表。

三、钻研业务,精益求精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剧增,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新的科技不断出现,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学会一生够用的知识,学会未来需要的知识。教师更是如此。

教师必须从教育观念、知识结构上不断更新,应具有较强的吸收新知识的能力,要善于分析、综合,实现知识结构的现代化,以使自己更好的适应新形势的挑战,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为人师者,乃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句话千百年流传,亿万人传说,可其真意到底为何?简言之,所谓“道”,即:为人之理,治事之方。教育之根本是为树人,是为把愚昧化为文明,也就是把普遍适用于当前的习惯、礼仪、规范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使之能成人。所谓“业”,不外乎技能、本领、专业、特长之类用于谋生之法。教育之目标就在于教会学生生存之道,即传授各种领域、各个专业的特殊知识与技能。所谓“惑”,即为一切不为学生所理解、认知的问题。“解惑”即为解决所学专业内的疑难问题。

教师要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首先应具备一定的条件,在学业上,教师要努力钻研自己的专业知识,使自己具有专而博、精而深的文化素质。在实际教学中,要努力锻炼和提高钻研教材、备课和讲课的能力,掌握和运用教学技巧,不断充实知识,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本人多年来一直在教学一线从事教师工作,虽说自己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热情,下了许多工夫,但还应在教学上潜心研究,业务上多钻研,做到求深求精,以真正把握教学中的规律。

古人云:“为人师,必有智”。我们都知道,高尚的职业道德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前提,而精湛的业务能力又是体现教师崇高职业道德的基础。教师应在具备崇高职业道德的同时,还必须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包括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等,要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断吸取各种新知识,不断拓宽新视野,动态地调整和优化知识结构。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结合,这更加要求教师博学多识,一专多能,延伸自己专业外的纵向知识,拓宽横向网络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新颖而丰富,才能把握教育观念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掌握教学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动权。

四、更新教育观念,具有创新意识

教育要创新,教师的教育观念首先要创新。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认识、理解和信念,它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态度、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我国有着许多优秀的教育传统,但也有一些陈旧的教育观念,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教育观念不创新,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不能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也适应不了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更无法满足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只有创新教育,教育创新才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创新教育的积极性,具有科学的、富有时代精神的教育观念和创新精神。

因为教师所有的教育行为和思想都是在一定教育观念的指引下实现的,因此,教师要积极吸取教育创新的理论,不断探索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用最佳的教学方法去实施教育教学工作,不能把教育只单纯地理解为传统的传递,而应看成是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培养过程,并根据学生的特点,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创造新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在最短的时间里收到最大的传授知识的效果,做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教学评价体系创新,让教育工作真正符合创新教育的需要。

五、良好的身心素质

高职教师的身心素质主要包括教师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经过多年的教师工作,我感受到教书育人是一项很繁重的工作,高校教师将承担重要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做到身体健康,充满活力和朝气,才算具有现代教师的精神风貌。反之,是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素质教育不相适应的。另外,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又决定了教师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应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能与现实保持平衡;有自知之明,正确看待自己;理解、尊重、信任他人;热爱生活,热爱教育工作。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所表现出来的形象对学生来说将是一种无形的最有力的教育。

总之,高职教育应以质量为本,与时代的发展共进,为了确保育人质量,高职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和基础,所以,高职教师一定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宽广的学识和良好的业务素质,做到教书育人,更新教育观念,具有创新意识,爱岗敬业,真正理解教师的职责和任务,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林晨.新时期高校教师素质的探讨[j].时代教育,2008,(10)

[2]黄淑杰.高职教师的素质和能力[j].科技信息,2007,(11)

论小学数学教师业务素质的提升 篇7

1 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亟待提升

学校提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各科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为了推进海原二小数学教学改革的进程,为探索新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提供很好的技术平台。发挥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动画课件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有效整合小学数学领域教育各项活动,突出小学数学领域教学活动重难点。本学期,我们聘请了专业的信息技术老师,组织学校的全体数学教师进行了定期与不定期的信息技术的培训,依托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网络开展教学研究,探索小学数学课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保证每一位教师会用。本学期的培训也很有特色,通过学习培训、公开观摩和专题研讨等一系列活动,使我校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中注重教学积累,沉淀教学中的经验反思,再创佳绩。同时邀请专业老师为数学教师进行photoshop软件等信息技术软件培训等,多方位多渠道地提升教师多媒体教学运用的技术水平,扩展教师视野与眼界。本次没有采用以往一刀切的培训方式,而是根据老师的年龄结构、水平差异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需要,分层培训、以点带面、以新带老、一对一的进行培训与辅导,指导教师正确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并较熟练地运用到音乐教育活动中去,使抽象的音乐变为具体的可直接感知的音乐形象,加深幼儿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和理解,进一步促进幼儿的音乐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力。我们在培训时还注意克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相脱离的弊端,联系数学课程内容、教学特点、教学过程的实际讲解技术。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信息技术水平,建设一支学习型、科研型的高素质骨干教师队伍。我们通过边学习边运用活学活用,并及时反思、总结,教师们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

2 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技能的提升,学校每月两次于周五时间组织全体成员集中开展教科研活动,交流近期的教研进展情况,通过讨论交流,大家针对出现的困难集思广益、出谋献策;吸取借鉴他人经验、博采众长。在定期开展公开课研讨的基础上,我校教研活动决定每学期开展一次专题研讨活动,对上课所用的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有效性进行研讨,共同对教学方式进行反思、研讨、调整、改进,以便在下阶段更好地运用适合的现代信息手段辅助教学。课题研究是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载体,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离不开教研活动。我校积极申请了校级数学课题的研究,组织能力强的几位老师负责课题的开展情况。课题组教师为了增加互动性,增强课题组交流凝聚力,组员都能认真撰写课题阶段小结、期末经验总结,并提出在实验过程中的困难及下一阶段研究的努力方向或设想,课题组成员不断将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取得一定的成效。我校每学期的期中、期末,都组织课题组老师汇报各自在实践研究中的心得体会、经验与困惑。我校提供一定数量的经费支持保障,鼓励课题组教师购买相关书籍自学。课题组教师主动翻阅信息技术书籍,查阅所需的信息技术相关资料,为顺利开展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通过多次组织开展信息技术下的数学教研活动,不难发现,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数学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尤其是用多媒体去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置于美的氛围之中。

3 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数学课堂教学时,我们必须牢牢抓住每节课数学教学活动本身的目标和规律,只有这样,多媒体才能起到真正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学校其他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同样要根据所教课程本身的目标和规律来决定对多媒体的选择、设计和使用,而不能光图表面上的“热闹”,盲目“赶时髦”,对课堂教学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我校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新课程相关理论,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设计针对性强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数学课堂教学的空间,丰富了小学数学课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局面,现代教学媒体能使静止的图文视听化,复杂的内容简明化,周详的思维过程可视化,有关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要注意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数学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来决定要不要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现代化教学媒体固然有它的优势,但不一定就会带来教学高效率,一线教师的态度很明确,哪种媒体手段教学效率高,我们就应当选择并使用它。

提升教师素质加强素质教育 篇8

[关键字]教师素质 教育观念 科研创新 职业道德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日趋进步,教育本身也发展着深刻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中共中央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决定》《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发,对教育目标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课程标准的出台,使教师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将课程理念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用教学实践去验证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这些问题都是现代教师面临的严峻挑战。新的教育形势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一、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敬业精神。教师的职业是一种以自己的灵魂塑造他人灵魂的职业,这就决定了教师要为人师表,在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都应作为学生的表率。因此教师比其他行业人员更应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情操。

2.要有现代教育观。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树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人才观强调了人才应有的基本要求,但不是单一的模式,要有层次和个性;教学观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着重开发学生的智能,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质量观指学生不仅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使基本素质得到协调发展,最终能经受社会生活实践的检验。

3.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技术、新理论、新学科的不断涌现,对承担人类文明传播使命的教师而言,知识更新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在这种形势下,教师要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任务,必须有更高的文化科学知识素养。

4.要有改革创新意识和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实质上是对传统教育进行一场系统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改革必然涉及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教师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十分重要。

5.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实践能力是教师知识结构中的主要因素,为了适应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变革,教师就要学会适应环境,积极利用各种环境变化和各种信息,主动灵活地调整行为,从而能在各种环境中做出应变反应,取得主动地位。

6.要有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素质教育的实施,心理教育很重要。教师应该具有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要有对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的鉴别、诊断能力,善于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看待学生的各类问题,并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二、目前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

1.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观念陈旧、理论匮乏,以及教育方式、方法落后等问题,是制约素质教育的主要原因。因为教育观念落后,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教学方法过死,使学生变成了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考试方法僵死,考试内容死板,使得学生死读书本;对学生以分定优劣的评价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意识的形成和创造力的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教育观念的改变。

2.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能力不足。随着知识的剧增,科技的飞速发展,教师所学的知识和传授知识的办法对他们的职业岗位赋予的要求将越来越不适应,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掌握相关学科的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技能,形成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为这样不仅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有利,还对成长中的学生基本能力发展指导有利。

3.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不能令人满意,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提高教师素质的办法

1.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学习素质教育的新理念,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观念决定行动。素质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人才观、教学观和教育观,才能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实行。现代教育观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教师应树立符合时代发展步伐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质量观,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逐步提高认识和完善自身素质,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教师的评价标准是德、能、勤、绩,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只以教学成绩来判定,这是不全面不科学的。因此,必须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尤其要注重长期以来忽视的师德评价,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制约教师素质提升的重要因素。

3.开拓创新能力,新的世纪惟有创新才有希望。教师的创新能力表现在能以创新精神对待教学和科研工作,勇于改革,敢于创造。在教育教学中,要敢于有所突破,在理论上要敢于在前人基础上求新求异,向前发展;在教学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探索规律,大胆创新实践。

总结语

总之,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这一目的的实现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而教师素质的提升无疑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一代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广大教师的神圣职责。每一位教师都应站在时代的高度,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李荣新.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3).

[2]金林祥.教育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3]燕国才.关于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教育科学研究,1990,(2).

[4]陈晓春.体育教师素质谈.体育学刊,2000,(4).

上一篇:作业检查结果告知书下一篇:爱国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