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师专业内涵

2024-06-10

提升教师专业内涵(共12篇)

提升教师专业内涵 篇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校本研修已经成为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有效实施新课程。多年来, 我们坚持多元化的校本研修, 构建了“两抓” (专业引领、实践引领) ——“三重” (重反思、重感悟、重研讨) ——“四体验”培训形式, 初步形成了“多点联动、‘研培’一体、骨干辐射、全面推进”的校本研修模式, 从而切实解决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真”问题、遇到的“真”困惑。

一、注重实效, 狠抓两个引领

1、专业引领

我们针对大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和学校工作实际, 开展“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系列业务培训, 组织教师听取学校领导、主任、骨干等不同层次的相关业务讲座、问题研讨等, 如教学目标分解落实培训、怎样说课的培训、博客建立等培训, 使全体教师明确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 了解当前教育科研与教改新动向, 更新观念, 逐步使其养成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从理论到实践大力解放了教师的思想, 让教师即有理论支撑, 又有实践操作的可行举措。

2、实践引领

(1) 开展“专题教学研究”为主的教研培训活动, 针对教师在教学中生成的问题进行问题分析—课例实践—研讨反思, 体现新课程的生成性, 进而准确地理解和践行新课程的核心, 使教学工作呈现螺旋式不断上升的局面。

(2) 开展“看—评—议”活动选取课堂教学实录中的好课、表演课、传统课等, 让教师看后当场写评课, 会后小组讨论。教师能用新课程的理念去正确看待好课与表演课, 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真正落到了实处。

(3) 狠抓教师基本功训练。以教师“每人一绝“大练教学基本功活动为载体, 开展“五式”学习活动、校本教研汇报活动、专项基本功竞赛活动、多种形式验收活动等, 以“学、研、赛、检、练”的形式促进教师“每人一绝”大练教学基本功活动的进程, 从而让全体教师人人练绝技、个个有绝活, 达到以“绝”促能, 以“绝”提质的目的。

二、转变培训方式, 注重“三重”

1、重常规

(1) 踏实备课:结合新理念、新思想, 我校下大力度强化备课细节, 流程管理.通过插入式检查、环节跟进等形式, 切实参与到年组的备课之中。现已形成了上周回顾—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学情预测—目标确立—资源开发—课例分析—其他课例建议的操作模式, 形成一个人人主动参与、人人经常参与、人人乐于参与的常态教研活动;学校领导开展调研备课活动, 领导分组调研、评议、指导、讲评, 使教师们再次明确备课备什么, 怎么备, 为什么这样备课。

(2) 扎实教研:

学科教研形成了有名师、学科教研员、年级学科骨干组成的学科研修团队, 并形成了“多角度深层次课堂调研, 汇集共性教学问题-----剖析问题实质确定阶段主题------建立研究团队主题学习研讨-----同领域异课行为改进实践-----改进策略分析形成学科指导意见”操作流程。使教研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 真正提高教师教研的水平。

(3) 夯实课堂:教师面对日渐深入的课程改革, 需要有课例的专业引领, 需要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我校提出三种听课方式, 一是调研课, 针对备课、教研中出现的的问题进行调研, 下班前通知调研课名单, 听后年组内或相同学科内研讨找问题、纠原因、想方法、定目标, 促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去学习, 去自悟。二是教研课, 年组针对教研主题, 定期上报教研内容, 共同研究方法, 为下轮的课题滚动研究做好铺垫, 促进教师在研中学, 在积累中求经验。

2、重自悟

教师自修自悟是教师反思、探索、再认识的过程。我们要求教师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思想,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已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 把反思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 做到“课前反思, 从设计入手;课中反思, 从学生入手;课后反思, 从问题入手”。通过反思, 将自己点点滴滴的感悟集腋成裘, 总结成经验, 将经验提升为理论。这样, 在反思中, 教师的思维可以变得更深、更广、更具逻辑性。

3、重积累

教师重视积累是自我学习、自我展示的过程。学校设立了个人发展档案, 个人博客、教师专业发展成长手册等, 规定出网上学习、报纸剪辑、报刊摘记、佳作赏析、教学反思、经验论文等内容上进行学习和积累, 做到思想、情感、信息三方面积累。

三、多种体验促动教师发展

1、体验读书的乐趣

“读书, 读好书, 读有用之书, 用书来启迪教师的智慧和心灵”是我校倡导读书的宗旨。每学期向教师推荐读书目录, 让教师根据学科兴趣有选择的读并摘记。同时开展读书汇报会, 让教师从书中悟教学、悟做人、悟爱心, 体验读书的乐趣。

2、体验资源的广博

合理开发利用利用影音、声像、网络等资源, 让教师与大家对话, 汲取大家思想, 并落实于教学。同时充分发挥我校名优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 要求全体骨干教师为年组教师每月提供相关教学信息, 研究主题等资源, 使教师们以最快捷的速度获取教育教学信息, 体验资源的广博。

3、体验互动交流的灵感迸发

经验交流、成果分享是校本研修的应有品性, 也是校本研修的必然环节, 通过教学论坛、教学观摩活动、及教学沙龙、教师博客等形式为教师的互动合作交流搭建平台, 让教师在尊重中交流, 在虚心中吸纳, 在碰撞中领悟, 在互补共生中成长, 在互动合作中共同发展, 体验互动交流的灵感迸发。

4、体验业务考核的动力

科学的业务考核可以对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起到方向引导作用, 可以让教师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形成良好的氛围, 整体素质会得到快速提高。教导处责任到人, 分工分项对教师的业务考核进行分析, 填写考核检测报告书, 并记入每个人的业务档案。这样即注重了过程考核, 又注重了结果的认证, 使每位教师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业务能力, 在自我提升中体会。

总之, 高质高效的的校本研修, 有力的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也给学校带来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提升教师专业内涵 篇2

一、教师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我校共有教师20名,专任教师学历合格者占100%,其中本科占65% ,专科人数占35%,中学高级教师2人,小学高级教师8人、市级骨干教4人,40岁以上的教师9人,占教师人数的45 %。

(二)存在问题:从整体素质上看,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未达到实施素质教育应有的要求,中老教师占比率较大,有严重的“职业倦怠症”。部分教师还存在陈旧的教育观念,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缺乏新的教学技能、三笔、计算机等教学基本功不扎实。骨干教师、中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梯队组成不够完善,缺少名教师。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管理能力还需加强。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校发展为本,以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的新时代教师队伍为总体目标,着眼整体优化,着力素质提高,不断增强教师队伍的生机与活力,为深化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目标任务

(一)坚持不懈的抓好师德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使教师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学校为教师创造环境,教师为学校创造价值”的理念,创造“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

人干成事”的工作环境,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加快教师学历提升步伐。力争到2012年底前,本科学历的达到70%。

(三)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完善教研组文化建设,以教研组带动全体教师深化教科研活动,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教师教育教学综合能力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有重大改变,教育观念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四)加强校级领导与中层干部队伍建设;培养骨干教师,发挥骨干教师辐射作用。

(五)开展课题研究,提升广大教师素质和教科研能力。

(六)扎实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确实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为提高教学质量打好基础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建设

1、加强师德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学校根据当前教育、教学形势的需要,组织教师学习,组织教师学习思想道德方面的文章或人和事,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年保护法》、《安全法》等法律条文,学习《公民道德建设纲要》,采用互动参与式与专题研训式的培训方式,组织教师观看周弘《赏识教育》、魏书生《教育与人生》录相。必要时还要通过问卷、座谈、交流等形式来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法律意识,不断端正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树立为教育事业作奉献的

师德风尚,形成依法制治校,依法执教的教师队伍。

2、围绕“从教为人民用真情,执教为学生用真爱”主题开展“师德建设月”活动,以师德论坛为主,成立了师德论坛领导小组,将师德论坛与教育思想大讨论、师德教育、学习心得、征文活动等紧密地结合起来,层层发动、多方互动、广泛宣传,掀起崇尚师德、弘扬师德的学习宣传教育的热潮。总结、交流师德建设新鲜经验,研讨和探索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新内容、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机制,全面加强和改进我校师德建设,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整体素质。

3、排查问题,落实整改。认真开展师德大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召开家长会、学生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和师德自查,认真排查行风、师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原因,及时制定整改方案。

4、认真倾听学生、家长的意见、建议,自觉接受学生、家长的监督,展示良好的师表形象和行业形象。

5、制定并完善教师岗位责任制、班主任工作岗位责任制,教师考核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每周进行常规通报,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计划、有措施、成效,逐步实现师德建设制度化。

6、通过评选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等活动,树立一批师德典型,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有计划的表彰一批师德典型,通过典型引路,激励广大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为人师表。

7、加大管理、督查、处罚和责任追究力度。对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以教谋私等违反师德规定的行为,严肃查处;师德考核作为教

师考核一个重要参考内容,并与教师的职称评聘相结合。

(二)提高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

1、鼓励提高教师学历水平。鼓励教师通过在职自学、进修实现在职教师的学历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2、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牢固练就扎实五项基本功:普通话、三笔字、说课评课、电脑课件制作、多媒体操作。使每位教师都能练就一笔好字;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独立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案例;制作一个合格的多媒体课件;上好一堂学生满意的课;写出一篇内容丰富的教学论文,坚持自练、培训、教研、比赛、展示五位一体的原则。通过开展教师基本功训练的一系列活动,使人人参与,练有所得,练以致用,持之以恒,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提高教学质量打好基础。

3、开展课题研究。以抓课题研究为重点,强化教科研在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及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导向与动力作用,提高科研绩效。引导教师以教学实际问题生成课题,以课堂教学研究、课例研究为载体,全员参与,以研究需求实施培训。

4、组建教师团队,分层提高。通过起步型、经验型、骨干型、研究型团队的建立,为教师发展定向;开展校本培训,为教师奠基,继续实施教师读书行动计划、专业成长规划、建立专业成长档案,让形式多样的培训服务不同类型的教师;实施校本评价,为教师喝彩,注重评价指标的层次性、目标的发展性、方法的多样性,实现过程的民主。

5、开展教师读书成长活动。把读书成长活动与教师基本功结合起来,向老师提供丰富的教育书籍,学校买一些,与其他学校借一些,为老师提供优惠便捷的借书服务;开展校园读书节活动,以活动为契机,引领和推动我校“打造书香校园,提升生命质量”的创建工作。

6、加强过程管理,实现课堂创新。通过狠抓教学“六认真”,达到“三让”、“七放手”(即: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伙伴;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重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结论或中心思想放手让学生概括,学习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放手让学生构建),呈现课堂新景观。

7、加强教学思想监控,健全监控体系。通过对备课、上课、考试和发展有差异学生的监控,举行“教学开放周”、“最满意的一堂课(案例分析)”、教学经验推介会、“我的课堂教学追求”等系列活动,开展丰富的学科学习活动,并以“喜报”的形式告知家长,努力形成“教师自控、教研组互控、学校调控、社会协控”的运行体系。

(三)加强校级领导与中层干部队伍建设。

1、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学校领导每天至少和一名教师进行一次交流、每天至少发现一处工作亮点、每周至少参加一次学科教研活动、每周至少听评两个年级的一节课、每月至少创新一个工作思路。

2、实行中层干部轮岗锻炼、失误诫免、签订部门管理目标责任书、部门周工作汇报、行政值周日记等制度,完善月绩效考核、定期述职、满意度测评、综合考评的校本考核机制,通过“深入一个班级、上好一门课程、参与一个教研组活动、带好一个年段、管好一个部门”,最终激活学校的生命力。

(四)进一步完善教研组文化建设。

1、继续开展“有效课堂教学行为探索”的主题研讨活动,关注课堂教学,搭建一个和谐、平等、共同学习和共同提高的教师专业成长平台。

2、完善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教研分单双周进行,活动形式多样,注重教研实效,逐步建立读书分享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周评课制度、中层蹲点制度、教研沙龙制度、专题论坛制度。开展“八个一”活动,①每学期写好一篇教学论文或学科总结;②每周至少听、评课一节;③每学期阅读一本教育专著,完成至少5000字的读书笔记;④每周上交硬笔与简笔画作业各一张;⑤每学期在教研组上一节优质公开课;⑥每人研究一个子课题;⑦集体备课中至少主备、主讲一单元的功课;⑧每学期编写一篇优秀教案。形成一个中心(以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为中心),实现两个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达到三个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教研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五)培养骨干教师,发挥骨干教师辐射作用。

优先安排骨干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外出听课、参加研讨会等),创造机会让骨干教师发挥作用,开展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的“有效课堂教学行为探索”骨干教师论坛系列活动。(上示范课、评课、进行教材分析、作专题讲座等),发挥示范作用和提高影响力;建立校级骨

干教师评比制度,每学年上一节示范课、出一份高水平的试题、写一篇高水平的论文等。加大骨干教师奖励的力度,使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五、组织领导

1、组织机构: 组 长:于国清 副组长:王玉明 成 员:李艳东、林存

2、职责分工: 教师队伍建设内容责任

加强校级领导与中层干部队伍建设:于国清 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王玉明

教师培训、培养骨干教师,发挥骨干教师辐射作用:李艳东提高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林存

郎家营小学

提升教师专业内涵 篇3

二是打通农业职业教育内部的壁垒,促进农业职业教育机构由“单一性”向“多元化”教育功能的融合。农业职业教育同样也有“学历型”教育与“非学历型”教育之分。承担前者重任的是高、中等农业职业院校,后者则是农村成人教育中心校,二者“泾渭分明”,造成了资源不能互补与共享的弊端。因此,应该大力整合二者已有办学资源,促进两类资源要素的相互渗透并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构建以高、中等农业职业院校为龙头、农村成人教育中心校为依托的农业职业教育网络体系,实现“学历型”与“非学历型”农业职业教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充分发挥整合后的“多元化”教育功能的融合。

三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教育,促进农村建设由“城镇化”向“城乡一体化”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既要面向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非农业类的专业技能教育,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镇化转移,同时也必须适度开设学历型的农业职业教育专业,以便培养一批新型农民,通过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人口、技术、资本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缩小城市“市民”和农村“农民”之间的差距,使城乡居民成为共同享受同等权益的社会“公民”。

提升小学教师内涵的策略 篇4

一一、特殊的活动, 培养三种精神

第一个活动是“铸师魂, 练师功, 强师能”。即以“铸师魂, 练师功, 强师能”为主题, 以“教育思想大讨论”为平台, 以育人一得、身教一例、格言一条、建议一点等“四个一”为内容, 广泛开展教育活动。第二个活动是“相约星期五”教师读书活动。第三个活动是“薪火相传, 传帮带”, 老教师传经验, 新教师带理念。通过这些活动, 可以培养教师如下三种精神:

(一) 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现在, 小学教师是一个紧缺人才的职业, 在职教师容易产生压力不大、安于现状的自我满足, 不仅仅影响教育工作的发展, 更是影响祖国下一代的成长。要在教师不断地自我寻求进步, 不断地丰富自己同时, 引导他们在学校的大方向中设置目标。设置目标时, 首先要注意个人目标与学校集体目标的统一。其次, 设置的目标要适中, 不能过低, 也不能过高。目标过高, 教师可能会因为目标遥不可及, 自动放弃;目标过低, 容易引起教师自负自满的心理, 同样达不到激励的效果。因此, 只有目标设置的合理且有吸引力, 才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二) 先公后私的牺牲精神。教师在工作中追求人格的尊严, 追求教育教学工作的完美, 对学校有强烈的认同感, 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的教学关系, 对教学规律有深刻的理解, 工作积极向上, 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吃苦耐劳的奉献品质。“用艺术提高小学生素质”是大多数农村小学的难点、弱点, 主要困难在于经费紧张、人才短缺。如何缩小与城市小学生在才艺发展上的差距, 我校选择了一个新的突破口, 即“多方面多层次引领, 多交流多帮助培养”。“多方面多层次引导”是指利用课余时间或在自由学习课程当中, 引领小学生参加学习和观看音乐欣赏、电影欣赏、舞蹈排练等等, 让他们了解艺术、欣赏艺术, 从中选择性地培养小学生的才艺发展。“多交流多帮助培养”是指定期组织开展家长交流活动, 建议或督促家长培养小学生的才艺。这样不仅开阔了小学生的视野, 还提高了学校的影响力。

二二、另类的阅读, 打造两种意识

(一) 打造精品的质量意识。教师读书不能是盲目的, 要有选择。尤其是年轻教师, 存在对儿童教育认识不足的缺陷, 理论和实践经验不足, 应多读《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教育》《十万个为什么》《安徒生童话》《韩国小学教育考察》等人文类、实践类等多方面书籍, 以丰富自身阅历。同时, 老教师应该不断适应新文化的发展, 紧跟小学教育发展的步伐。

(二) 打造精品的改革意识。另类阅读, 不仅仅是读书本, 一位优秀的教学骨干、一堂丰

富的教学案例、一个知名的教育提团队以及一个春天的小学校园都升应该让教师认识到我们为可以成为我们阅读的对象。首先什么要小读, 即“读他人, 钻学问”。所谓学读对象“读他人, ”通过寻找就是选择、阅读一个优、学习和秀的阅教探讨的步骤, 深究其先进的文化师其文思想、教学思路化与自己的、改革关联办学理念, , 探讨发掘内其不足和可以进一步完善的方涵法。“钻学问”就是要在整个群体的中进行交流和研讨, 把读到的理

念和方法进行探讨, 发展形成自策己独特的意识文化, 形成自己的陆道略内涵思路, 并且能够充分运用到云

实践中去, 用实践来证实理论的合理性和创新性。读得多了, 读得深了, 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 完善自己的教学质量, 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

什么样的教师才能称之为优秀的小学教师呢?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渊博的知识和优秀的沟通能力, 做到引领小学教育发展方向。我们教师都应该朝着这个方面努力。

三三、小课题研究, 立足学生主体

小课题是一种新型的课题研究方式, 是广大一线教师和教科研人员对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反思、探究的结果, 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实践智慧的结晶。小课题研究贴近学校, 贴近教师, 贴近教育教学实际。我校目前的小课题有很多, 如《守中求变, 本真妙解千千结》《在解构中破茧, 在重建中化蝶》等, 这些小课题无一不是直击目标, 立足学生本体的。我们求创新、不重复、不停步, 着力打造“123工程”, 使师生生活在幸福中。

“123工程”的“1”即奠定“一校和睦”。我校对教师实行“群众管理”, 将学校的决策方向放手给群众引导, 权利事务全方面下调转移, 让一线工作者有话语权, 创造出适合一线教育的教学工作环境, 做到权利民主化, 权利群众化。“2”是取得“两张通行证”。我校结合文明礼貌月活动, 通过识记、践行和验收考核三个阶段, 强力推进学生行为习惯的转变,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这是第一张通行证。优秀的成绩是第二张通行证。“3”是打出“三张王牌”。这三张王牌就是写好字, 读好书, 练一个特长。我校围绕办学宗旨, 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 以小学生成长为中心, 以提升教师内涵为手段, 探索出一条高效快速发展之路。

提升教师专业内涵 篇5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内涵解析及提升策略

中学政治教师素质的.内涵主要包括师德、师理、师能三个方面.具体来说,就是要有崇高的师德、全面的师理、高超的师能.因此,必须通过加强师德建设、重视师理学习、强化师能培训,不断提高中学政治教师的素质.

作 者:黄功军 Huang Gongjun  作者单位:达县中学党委,四川达县,635000 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 英文刊名: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政治教师   素质   内涵解析   提升策略  

教师专业成长历史及内涵分析 篇6

一、影响教师专业成长历史轨迹的内部因素分析

教师的专业成长历史,最有可能受到影响的内部因素分为两个方面:职业理想与自我意识。教师的职业理想通常在于,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来完成社会对语文教师提出的道德义务和教学需求,履行身为语文教师的职业精神以及责任感与使命感,对自身所积累的教育行为进行评价和提高,这是教师专业成长历史中最为重要的精神源泉。构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几个关键点,是教学反思与研究、专业课程内容学习、教育改革实践,最终完成个人教学理想,通过上述一系列行为,教师会在这个历史过程中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并对于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做出合理的评价。在漫长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会不断坚定和纠正自身的人格理想与职业抱负,怀着高洁的服务精神将自己置身于教师职业当中,而教师自身的进步与成长,便是对整个专业所构成的直接影响,教师将自己的理想、见解与判断融入到专业当中,推动着专业的发展,吸取他人经验来完善自己,因此教师职业理想可以说是教师专业成长中至关重要的内部因素之一。

而自我意识在教师专业成长历史中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教师内在的心理需求,对于在学科专业领域内的自我发展与强化;其二是主体意识,判断自身所处地位,对当前教育模式的理解,与此同时自我意识也是策动语文教师自主性、创造性观念生成的根基。自我意识,是推动专业发展历史向前迈进的动力,它能够将教师目前的执教状态与未来教育目标结合在一起,使语文教师树立自身发展方向。由此延伸的自主能力使教师得以在教育活动中持续优化、调整自身知识结构与教育状态及教育行为,教师一旦正确运用自我意识,不仅可以让自身成为专业主体,还能够在自我总结中及时发现缺点,进而主动去迎合外部社会对教师专业发展历史所带来的改变及促进,让自身教育水平得到提高。

二、影响教师专业成长历史轨迹的外部因素分析

外部因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社会环境因素和工作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对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在认识和完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公众对语文教师专业的期待会随着当前社会的具体需求而演变。我们身处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知识的更新速度前所未有。高中阶段的每一次课程改革都可能有大幅度的知识更新,高中教育也趋于综合性和适用性,这对于语文教师无疑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社会环境影响在客观上促使了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在客观上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技能提高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社会对教育和教师的要求,例如,在目前施行的高考体制下,语文学科仍然占据绝对重要的成分,因此社会对于语文教师所寄予的期待将会持续增强,而直接暴露于公众期待下的语文教师,无疑会在教育活动中愈发谨慎,甚至战战兢兢,在语文学科专业上的创造力与教学创新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尽管社会影响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中影响最为广泛的要素,但工作环境可能为发展历史注入的变数依旧不容忽视。工作环境细分到每个不同的学校,在针对教师特定发展阶段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方法,利用学校制度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在校方领导支持和鼓励下,筹备和开展教育活动,帮助教师们对先进教学经验进行总结,真正实践和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让学校的教师们组建共同学习进步的专业教师团体,并针对教师采取必要的考核以及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利用学校现行的考核标准来督促教师完成教育计划,并且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深造,提供系统化专业培训。上述行为是多数教师身处的真实工作环境,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无法离开特定的工作环境,也离不开学校为师生配置的教育资源及教学资源,而其中校方领导的带动作用与教师之间的研讨支持也十分重要,这些外部因素是每一位教师成长历史中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与意义

教学能力的提高,是教师专业成长内涵的主要外在体现形式,同时也是教师专业素质得到优化的标志。在内部因素和外部影响的共同作用下,教师会逐渐成为学生们通往成功的桥梁,而高中课堂也会摆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成为以引导思考为主的新式教学。课堂教学方法的选取和实施,在教师成长历史轨迹中扮演着关键的实践角色,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得以将外部知识转换成为满足内在所需,让知识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在目前高中教育环境下,教师在教学层面上应当具备三种能力:第一,是对于课堂环境的预测能力、语文知识讲解能力、课堂示范能力以及课堂检验能力;第二,应在课堂中具有矫正能力与诊断能力;第三,还应对语文课堂发挥出卓越的控制能力以及对教材的分析能力。这三个方面的教学能力,直接表现特征在于教师授课内容精彩,引人入胜,成为了课堂教学的真正核心,而对于课堂的矫正与判断,让引导作用发挥效果,使学生们意识到除了教师,自己的存在对语文课堂也十分关键,最后的控制与分析能力,是完成出色的语文教育所必备的高级能力,也是安排教学方法的依托。以上这些教学能力与实践结果,无不考验着语文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而能力的来源则是专业成长发展中的积累,在特定的教学阶段完成自身的成长,语文教师将自身的成长活用于高中语文课堂,假设将过程比喻成历史轨迹,那么语文教师大体上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迷惑阶段、适应阶段、稳定阶段、成熟阶段以及升华阶段。

我国在高中教育阶段始终倡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高中课堂则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关键阵地之一,将课堂作为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一切教育实践最终都要回归到课堂中,可以说课堂教学目睹和验证着教师自身的成长历史。真正成功的课堂教学,是要和学生们的内心联接到一起,让教师的心境与学生的内心产生交融,失去这一前提,大部分教学活动都很难说是成功的。进入到高中阶段,学生心智已经逐渐趋向成熟,具有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是学生成长最为关键的时期之一,而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共同成长的教师,应当明确自身的责任,明确教育对高中学生的重要性,不断学习与总结,不留余力地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提升教师专业内涵 篇7

一、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内涵质量存在问题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文理分割、重工轻理、重专业教育、轻素质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等问题;在教学中存在公共课、基础课阶段对学生工程意识培养较差;专业基础阶段实习实训环境、工程实践与社会服务能力和质量等不能满足需求;专业阶段学生对专业的发展、专业研究方法知之甚少;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的需要等问题。此外还存在以学科知识为核心, 缺乏对历史、社会和环境的认知与责任教育, 诚信、道德 (尤其是职业道德) 普遍缺失, 个人利益至上, 团队意识匮乏, 使得其发展有很大的约束。

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的问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体系从专科层次演变而来,学科的发展非常依赖传统的专业,受师资结构和水平的限制,难以在短期内形成新的学科专业。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很难通过内部整合实现学科的优化,难以在较短时期内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从社会需求来看,新建地方本科学校的规模扩大不是建立在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的,也造成了社会需求人才得不到满足和传统专业规模不断扩大的矛盾。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学科专业建设是关系到高等学校,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能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激烈竞争中实现学校办学资源合理配置,使学校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轨道的基础性工作。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创办时间短,学科基础相对薄弱,专业结构需要优化。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只有立足本地实际,扬长避短,充分利用人缘、地缘优势,明确办学方向,正确处理学科与专业的关系,规范学科专业的建设与管理,才能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同和肯定,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但在实践层面上,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基本上实行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地方政府对高校决策的影响力较大,加上各地(市)产业结构相近,以及新建本科院校习惯模仿老本科院校,导致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设置普遍存在“小而全”,相同学科专业布点过多,低水平重复设置现象严重,学科专业结构基本雷同,互补性差等弊端。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本科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制约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规模和效益。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如何调整办学思路,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切实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尚有许多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难题。

二、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内涵质量问题分析

专业建设的内容主要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进等,其重点是师资队伍、实验室和教材、课程建设,目标是培养出高素质的深受社会欢迎的人才。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两项重要工作,分别体现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研究职能和教育职能,在理论上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学科建设离不开专业建设,专业建设又是学科建设的载体,但两者不完全等同,各有侧重。因此,学科布局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能否形成专业的生长点和专业建设的前提条件,关系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能否有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格局与办学水平,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新建本科院校实施特色化的专业建设策略, 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是学校内涵升本的迫切需要新建本科院校由专科升格为本科, 标志着其已经具备了举办本科的基础和条件。但这只能说是取得了本科办学资格, 还不能说已经是合格的本科院校。因为, 学校升格为本科, 不是简单的学制延长和名称变化, 而是办学层次的提升, 是质的飞跃, 这就需要在办学理念、队伍建设、培养目标、管理方式以及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根本性的转变, 以实现学校的内涵升本。而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水平集中反映了一所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实力。因此, 专业建设无可争议地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建设的首要与核心内容。

三、提升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内涵质量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1、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调整与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

遵循“市场导向、错位发展”的原则,对现有专业进行整合优化,使专业数量、类别与学校发展规模、地方产业结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

(1)根据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加强对传统专业的改造,不断丰富专业内涵,拓宽服务面向。

(2)积极增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新专业。

(3)着眼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交叉学科专业。

(4)培育和建设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形成优势,带动全面。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建立突出基础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课程体系。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研究与改革, 提高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

(3)加强校企合作, 积极探讨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3、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不断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有计划地遴选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认真做好中青年教师的进修和培训,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鼓励和支持教师定期参加实践锻炼,提高应用能力。

(2)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根据学科专业发展需要,有重点,分步骤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专业发展急需的短缺人才。

(3)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设立“特聘教授”和“指导教师”岗位,不断扩大高层次兼职教师队伍。

4、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专业教学条件

(1)强化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以学科为基础的跨专业实践教学中心和两级管理体制,提高资源利用率。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保障机制,切实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2)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积极吸纳社会优质资源,建设多元化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注重基地的内涵建设、使用效率和实践效果。

5、建立有效机制、促进专业建设

(1)建立专业建设评估制度,促进专业整体结构优化和质量的提高。

(2)完善新增专业申报制度,加强对新办专业的管理。

(3)充分发挥两级学术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规划、专业设置、专业建设的指导作用。

(4)加强专业教学质量管理,完善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

以上几点中的关键问题是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建设

新建本科院校可以确立本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指导思想,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和专业布局,形成特色化专业建设方案;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建设的保障机制。根据学校办学定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实现专业建设特色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产学研合作,充分体现新建本科院校的“地方性、应用性、服务性”特点,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摘要:本文旨在理清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思路和重点, 通过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内涵质量建设, 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对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的要求,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形成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自身办学特色和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标志的核心竞争力, 实现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新建本科,专业内涵,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唐华生, 基于生存和发展模式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创建, [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8 (12) 。

[2]唐华生, 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特色化思考, [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8 (12) 。

[3]杜友、李德生, 新建本科院校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 [J], 绥化学院学报, 2009 (12) 。

[4]韩小爱, 我省高等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思考, [J], 河南教育 (高教版) , 2009 (1) 。

[5]孟兆怀, 把四川文理学院尽快建成合格本科院校的思考, [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6 (6) 。

[6]张楚廷, 大学教学论, [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101。

[7]朱中华, 论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 [J], 教育评论, 2005 (4) 。

[8]付永昌, 基于质量工程的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模式探讨, [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0) 。

提升教师专业内涵 篇8

一、明确基本内涵, 夯实基础

钢琴即兴伴奏是根据歌曲旋律, 在键盘上做即兴的弹奏, 用琴声来带动演唱者进入歌唱情绪, 共同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伴奏必须服务于歌唱及乐曲的需要, 在歌曲旋律基础上, 充分利用作曲技术理论知识即兴弹奏出伴奏织体, 同时, 要加强移调能力的培养, 在键盘上熟练地弹奏C、G、D、F、a、e、降b、d等常用大小调的音阶、琶音及和弦的连接, 并快速移调。教师要掌握正确的弹奏姿势、手型及手指的基本弹奏要领并不断积累丰富的和声理论知识, 不断提升基本的弹奏能力。

1. 基本的键盘能力

钢琴即兴伴奏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 所以伴奏者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就是钢琴技巧, 它是钢琴伴奏的基础和表现音乐的手段。这其中, 练好基本功是关键, 包括手型、落指、抬指、断奏、连奏等各方面, 在此基础上, 再通过进行C、G、D、F、a、e、降b、d等常用大小调的音阶、琶音及和弦的练习, 学会快速移调。这些基本的键盘能力是即兴伴奏的基础。

2. 一定的和声理论

伴奏者要通过旋律和歌词来确定歌曲的题材、体裁, 再进一步分析歌曲的结构、调式、速度、力度等诸多因素, 从而决定编配时的和声、织体、和弦等, 能为不同风格的歌曲正确配置和弦, 在即兴伴奏时, 和弦运用不可能做到很丰富, 主要掌握正三、属七和弦的连接与运用。正三和弦是调式和声的骨干和弦, 它的构成包含了调式音阶的全部七个音, 因此, 正确掌握正三和弦的使用就可以为歌曲进行即兴伴奏了, 在掌握正三和弦 (I、Ⅳ、V级) 各种模式的连接和一些简单织体的变化后, 就可以为旋律配和声伴奏了, 熟练运用正三和弦以后, 可以逐渐加入属七和弦为歌曲伴奏。

3. 丰富的伴奏音型

积累一些伴奏音型, 能丰富“伴奏语汇”, 有利于拓宽伴奏音型选用的思路。伴奏音型丰富多彩、千变万化, 代表性的有:柱式和弦伴奏织体、带低音柱式和弦伴奏织体、半分解和弦伴奏织体和全分解和弦伴奏织体。

(1) 柱式和弦伴奏织体 (表现特点——坚定有力、豪情激荡) 。

是指三度叠置的立柱式和弦, 这类伴奏的节奏平稳、鲜明、短促、紧凑、坚定有力, 具有烘托背景的作用, 有较强的动力, 动感较强, 适用于进行曲风格的歌曲。如歌曲《学做解放军》《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都可以运用柱式和弦伴奏音型来表现中国少年儿童朝气蓬勃、奋发向上、誓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坚定决心。

(2) 带低音柱式和弦伴奏织体 (表现特点——气势磅礴、庄严宏伟) 。

在柱式和弦基础上加入八度低音的一种形式, 这类伴奏的节奏坚定、规整、宽广, 适用于进行曲风格的、宏伟宽广的、庄严肃穆的歌曲。如歌曲《长江之歌》《友谊地久天长》《团结就是力量》。

(3) 半分解和弦伴奏织体 (表现特点——轻快、活泼、朝气蓬勃) 。

这种伴奏音型是指伴奏音型以和弦的低音与另外几个和弦音交替出现的一种形式, 运用半分解和弦伴奏音型能很好地表现出少年儿童那种天真烂漫的可爱形象。这种伴奏音型适合于欢快跳跃、节奏感强的歌曲, 如歌曲《卖报歌》《快乐的节日》《铃儿响叮当》《小红帽》等, 也适合节奏鲜明、形象生动, 具有舞蹈特点的歌曲, 如歌曲《采蘑菇的小姑娘》《我的家乡日喀则》《掀起你的盖头来》等。

(4) 全分解和弦伴奏织体 (表现特点——抒情流畅、委婉深情) 。

这种伴奏音型是指伴奏音型以和弦的分解出现的一种形式, 节奏宽广, 安静而平稳, 可表现深沉内在的情感, 如《念故乡》《同一首歌》;最常用的是以八分音符为单位进行弹奏的一种形式, 深情、委婉, 表现抒情流畅、歌唱性的歌曲, 如《故乡的亲人》《在银色的月光下》《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等。运用全分解和弦伴奏音型主要表现抒情歌曲的形象, 也经常用于表达孩子们对幸福生活无限热爱和对未来无比憧憬的美好心情。后者如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祖国像妈妈一样》等。

二、精选学习内容, 优化练习

对音乐教师职前的音乐教学目前还缺乏一个相对统一、完整且符合小学音乐教学实际的课程教学体系, 教学大纲的编写、教学目标的设置、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安排等, 也都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缺少统一规范。这些因素在客观上就造成了目前不少在职的音乐教师在即兴伴奏能力方面相对欠缺。从现实角度出发, 为了提升这种能力, 小学音乐教师应主动出击, 在工作岗位上不断进行“自我再造”, 并找寻到一套适合自己的教材, 深入研究, 认真实践。

1. 基本练习和练习曲的选用与练习

学习乐理的基础知识, 掌握钢琴弹奏的正确姿势、手型及指法, 主要包括对五线谱的认知, 掌握音高、音值、速度、力度, 认识节奏、节拍, 准确把握音阶、旋律及音与音之间的关系, 区别调性、调式、和声织体等;以音阶与琶音为基础来训练手指弹奏技巧, 音阶练习有助于旋律弹奏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如歌曲《do re mi》第一乐段结束, 用大调下行音阶作过渡可以很好地把情绪引入到第二乐段中, 歌曲结尾的旋律是大调上行音阶, 如果左手配上反向的下行音阶伴奏, 就可以使音乐显得非常饱满, 琶音练习则有助于弹唱及伴奏的掌握和运用, 如《小白船》《春天来了》等抒情性强的歌曲都可以整首选用琶音来作伴奏;选择部分拜厄、车尔尼599的练习曲, 学习非连音、连音、双音、跳音等钢琴最基本的弹奏方法, 掌握最基本的钢琴弹奏技巧, 培养双手协调配合能力, 选择的练习曲类型可以是:右手部分是明显的旋律线条, 左手部分以柱式和弦、全分解和弦、半分解和弦等伴奏音型为主, 尽可能涉及C、G、D、F、a、e、降b、d等多种常用调, 既为歌曲伴奏作铺垫, 也为歌曲的移调打下坚实的基础。

2. 钢琴乐曲的选用与练习

乐曲的练习还是围绕伴奏这一学习主题。首先必须涵盖主要的演奏技巧, 使演奏能力得到充分提高, 从而进一步提高双手协调配合能力和伴奏能力, 可以选用欢快的、抒情的、坚定有力的等不同音乐风格的作品, 如《太阳出来》《卡尔图里舞曲》《可爱的家》《樱花》《阿拉伯风》《保卫黄河》等, 明确掌握旋律弹奏、伴奏特点、段落划分、调性变化、弹奏风格等知识点, 为掌握儿童歌曲的弹奏、弹唱及伴奏等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接触不同音乐流派的作品, 如巴洛克时期巴赫的《小步舞曲》《小前奏曲》《风笛舞曲》《抒情曲》等作品, 古典时期莫扎特、贝多芬等大师的《香槟》《幽默曲》《小奏鸣曲》《苏格兰舞曲》等音乐小品, 浪漫时期肖邦、舒伯特等大师的《小圆舞曲》《波兰舞曲》《未完成交响曲》《古老的法兰西歌曲》等作品, 也适当学习一些优秀的中外名曲, 如《四小天鹅舞曲》《土耳其进行曲》《献给爱丽丝》《天鹅》《浏阳河》《瑶族长鼓舞》等, 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3. 儿童歌曲的选择与练习

首先必须熟悉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 这类歌曲可以通过正谱的伴奏练习, 让伴奏者很快熟悉各种的大小调式、音阶、和弦、琶音, 能适应各种节拍、节奏在伴奏中所需要的音乐组织形式, 并借鉴正谱伴奏中的编配手法逐步过渡到即兴伴奏;其次选用多民族、世界性、典型性的简易歌曲, 进行伴奏编配练习, 如《八月桂花遍地开》是属于中国五声民族调式中的宫调式歌曲, 在和弦配置上与大调式有着明显的区别, 歌曲《兰花花》是一首优秀的羽调式陕北民歌, 就不能配上小调色彩的和弦, 日本歌曲《樱花》是采用日本所特有的都节调式写成的, 和弦的骨干音是“346713”, 和我们常用的调式和弦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儿童歌曲伴奏的练习中, 需不断积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歌曲伴奏表现手法, 尽可能掌握更多丰富多彩的歌曲伴奏形式。

钢琴即兴伴奏的特点是突出弹奏的即兴性, 即在无钢琴伴奏谱的情况下, 伴奏者能根据对歌曲旋律的理解和分析进行伴奏, 起到对歌曲的烘托、渲染作用。这些都要求通过一定量的钢琴曲和歌曲正谱伴奏的练习, 把这些弹奏技能转化为自己可以灵活运用的才能, 并能根据演唱者的声部特点、声音条件、演唱水平的不同, 将旋律应用于各种不同的调;这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练习, 在大量的即兴伴奏练习中熟悉所有的大小调式、音阶、和弦, 能适应各种节拍、节奏在伴奏中所需要的音乐组织形式, 积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歌曲伴奏表现手法, 使即兴伴奏既能衬托歌声, 又具有与声乐演唱相呼应的音乐性、艺术性。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标准 篇9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教师专业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过程, 二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显然, 前者指的是教师个体在观念、知识、能力、专业态度、自我发展需要等方面的专业成长自觉或自我实现, 后者指的是学校或其他部门开展的各种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学习活动或培训活动, 以期促使教师达到专业标准和专业成熟。由此可见,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 教师任职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乃至整个社会都负有责任。当我们对教师的工作指指点点、提出这样或那样要求的时候, 应该自问:我们凭什么这样要求教师?为他们的发展我们做过什么?须知, 正是我们每个人的期望、言说、行为构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当然, 这丝毫不是要推脱教师自身在专业发展方面的责任, 毕竟, 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离开了教师个体的自觉这一内因, 其他外因的作用终究是有限的。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

1. 教师在课堂工作中表现出的知识、技能和判断力的提高。

“知识”“技能”“判断力”中“提高”是这条标准中的核心词汇。教师应当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清楚所讲知识的来龙去脉 (此为本体性知识) , 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 (此为条件性知识) , 能运用自身积累的案例知识和策略知识 (称为实践性知识) 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

教师职业的特点还决定了教师不在于自己拥有多少知识, 而在于能否通过自己的激励、引导、点拨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表达、交流的欲望, 在于教师和同伴进行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过程中, 通过不断地分析、比较、判断、归纳、批判、整合, 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这需要教师能够娴熟地运用一系列的教学技能。

课堂教学是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 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无疑是必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捕捉、判断、重组学生涌现的各类信息, 排除、处理无效信息, 把有价值的信息、问题纳入教学过程, 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 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 使学生获得超越教师课前预设的发展, 考验着教师的“判断力”和教学智慧, 体现着教师把握教学预设与课堂动态生成平衡的能力。

教师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判断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也远非一步到位的事情, 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凝练、学习、充实、提高。“提高”意味着教师专业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 是个与教师自我的过去进行纵向比较的过程。

2. 满足学生需求和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的程度。

“儿童是大自然最美好的杰作”, 无论他们现在看起来如何笨拙、荒唐和幼稚, 明天都必将取代今天的我们, 居于今后社会生活的核心。他们处于不断地生长和成长状态, 有着无限的发展可能。他们虽然年幼, 但与成人一样, 不仅有着生存需求、安全需求, 还有着归属及爱的需求、荣誉需求、认知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对美的需求。学校教育、课堂教学就是要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 开发学生的潜能, 使其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这样的工作是颇具挑战性的。

一方面, 问题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孩子从会说话开始, 就有无穷无尽的问题。他们在“问”中学习, 在“问”中成长。无疑, 答疑解惑是教师的重要职责, 但绝不仅限于此。优秀的教师不是以把学生教的没有问题为满足, 而是在发动学生讨论、释疑的过程中, 有意通过疑问和破绽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 诱发、驱动并支持学生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 帮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把发现问题连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一并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 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不断开拓学生的思维、创新与实践的空间, 以支持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成功。

另一方面,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文化特征、生存境遇、认知水平, 学会用学生的视角、学生的思维来思考, 了解学生的处境、能力、需要, 这样才有可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教师一辈子要读的书是学生的脸。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 才配做小孩子的老师。”教师要成就学生, 要让学生从教师这里得到温暖, 并学会温暖别人。

从本条标准出发来衡量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不是看教师向上一级名校输送了多少学生, 而是看教师对学生多种发展需求的满足程度, 以及在学生原有学业水平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提高的程度。显然, 专业发展水平越高的教师越有可能满足学生求知、发展的需求, 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程度越高。相较于那种以升学率来评价教师贡献的做法, 它使得身处不同类型、水平学校的教师拥有了在专业发展上同等的话语权, 以及同样的发展自信。

3. 教师对专业团体所做的贡献。

从这一标准来审视教师的专业发展, 迈向较高发展水平的教师不应只是“独善其身”, 还应“兼济天下”。“善其身”指的是教师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和方式, 努力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 完善专业技能, 提升专业精神, 使自己能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满足学生的需求。“济天下” (指的是教师能在自我发展的基础上, 乐于付出时间、精力, 把自己专业发展的经验、智慧与同伴分享, 帮助同伴共同成长。这需要有“双赢思维”、“分享意识”, 不怕与他人共天下、同精彩。那些只顾自己发展却拒绝帮助同伴的教师, 个人的教学水平再高超, 不能赢得同伴的认可、信任和喝彩, 专业发展的水平也就打了折扣。况且, 一个对他人封闭、保守的教师, 在专业发展的进程中究竟能走多远是令人怀疑的。目前, 有许多老教师在学校内外的传、帮、带活动中, 为新教师和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贡献着自己的智慧。虽然, 这意味着他们有被同伴、同行超越的风险, 但也意味着在成就他人的同时不断提高自我的可能。即便有一天终于被超越了 (这是历史的必然) , 实现了超越的教师团队凝结着他们的智慧和心血, 他们同样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尊重。

4. 教学工作在教师个人生活中的意义。

“燃烧自己, 照亮他人”曾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对教师无私奉献精神的颂词。毫无疑问, 今天, 我们仍然需要这种奉献精神。但是, 教师也是凡人。教师的付出和奉献若不能获得相应的回报, 就鲜有可能走得更高更远, 也难更好应对不断成长的学生的挑战。这回报不仅指教师的收入 (它是教师体面生存的经济基础) , 获得的荣誉 (获得者虽是少数, 但体现着对教师群体劳动的尊重) , 更指教师体验到的职业尊严感和幸福感。教师不是育人的工具和手段 (那与一台电脑、一瓶化学溶液的价值无二) , 而是学生生命成长中的重要他人。没有什么比参与人的生命的健康成长更令人自豪的事。而教师恰是除学生父母以外的最重要的参与者。当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被满足, 心结被打开, 烦恼被消除, 情感需求被尊重, 而显示出智慧的增长、心情的舒展、生命的活力、思维方式的改变以及一张送上的贺卡、一个关切的眼神、一杯体贴的热水、一粒润喉的药片, 都是对教师付出的最高奖赏。它让教师体验到被需要的幸福和创造性劳动的快乐, 以及照亮他人的同时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的丰盈感。

在衡量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时, 之所以要强调教学工作在教师个人生活中的意义, 一方面, 教师的职业生命占有教师生命的很大比重, 教师的职业心态、职业感受构成了教师职业生命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 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决定着教师的生命质量。另一方面, 教师职业生命中与学生共同度过的时间远超过与家人共处的时间 (睡眠时间除外) , 教师的职业心态、职业情感必然会对学生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如果我们希望有阳光的学生, 须先造就阳光的教师。

越是那些处于较高专业发展水平的教师, 越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教学工作的挑战, 感受职业的尊严与幸福, 并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涵与价值 篇10

一、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师自主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外研究表明,教师自主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组织效率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对教师自主的认识并不深刻,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教师自主的研究缘于古希腊的自主概念。自主最初作为一个哲学名词出现,其基本含义是自己指导自己,不受他人约束。2002年美国教授Ridgers认为,自主是建立在个体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基础上,自主的行为是一种自愿自发的、自我选择的、自我控制的,并为之负责任的行为。前苏联心理学家科恩区分了自主的两个基本内容:一是描述个体的客观状况、生活环境,是相对于外部强迫和控制的独立、自由、自决和自己支配生活的权利和可能;二是对主观现实而言,是指能够合理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目标,坚忍不拔和有进取心。自主这一概念引入到教育领域之初,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自主。之后,教师自主也逐渐得到关注和重视,并被认为是学生自主的前提,没有自主型的教师就难以培养出自主型的学生。总之,教师自主被视为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条件,国外目前的研究主要强调了教师控制、支配教学情境的权力与教师自己控制自己的权力。

自主也是专业的一个基本特征,专业自主是专业人员的必然要求和基本特性。因为,只有对专业活动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他才能自由挖掘、运用自己的智慧与潜能,顺利进行专业活动,最大可能实现社会对他的角色期待。对于教学专业来说,教师专业自主不仅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和权利,也是教师教育追求的目标。从教师专业自主的主体类别上看,教师专业自主分为个人自主和团体自主,当前,人们更倾向于重视教师的个人专业自主,即教师“在其专业领域里依其专业智慧,包括课堂教学、学校或是组织决策,以维持其专业品质,及不受非专业的外界干预的状态”。

二、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价值审视

教师专业发展与专业化的理念一样,既有深远意义,又难以得到确切把握。无论是在思维习惯上,还是在教育的潜在意识中,人们一般是把人的发展当成一种“外化”结果或者外在价值的实现,这种观念在教师专业化实践中是根深蒂固的,以至于教师教育中“目中无人”的状态一直延续至今。这种教师发展观在教师自主发展的理论及其实践中,重新得到了价值层面的审视。下面笔者就从哲学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它进行一番审视。

1. 哲学层面的价值审视

发展可以说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它的历史和人类的产生一样久远。人类在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同时也开始了对发展意义的探求,从而形成了发展观念。

人在出生之时,对世界一无所知、一无所能,比起动物,人在本能上有着天生的“匮乏”。人没有固定的生存环境,缺乏天然存在的生存手段,但是人能够使用自己的创造性潜能来补偿。这样,人与世界就互相敞开着,原来否定意义上的“未确定性”、“未完成性”变成了发展意义上的开放性,人因此被置于广阔的发展空间——社会之中。事实上,也正是通过社会文化和教育,人在个体与动物之间划开了一道动物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

正如切尔·兰德曼所说:“人只有在担负着传统的、他自己同类的群体中成长,才能完全成为一个人,他的文化方面只有以这种方式才能发展起来。”人的发展不单是以自然的安排和赐予为基础,而是以人自己的生产和创造及其结果为基础,同时又都渗透着人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理想的意识,因而都体现了人文精神,具有扬弃和高于自然的文化性质。人作为社会存在,是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存在物。社会作为人的世界,就是一个文化世界。换言之,文化就是人的生存、生活方式。人不仅是文化的创造者,也为文化所创造。只有在社会的文化环境中,在参与文化创造的活动中,人才能实现自我塑造,才能把自身的潜能转化为现实的理性力量。

人自觉、主动地从事文化活动,不断生产和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的世界,从而不断创造自己的新的存在状况和规定性;另一方面,活动作为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方式,现实地决定着人的发展状况。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在活动过程中,人始终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人不仅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同时也是认识和改造自身的主体。社会环境和教育固然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环境和教育归根到底只有通过人的主体活动才能发生作用。因此,教育应该定位到人的发展上来。无论是教育目的还是教育过程,都应该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把人仅仅看作是消极地适应环境、接受教育的对象,忽视人的主体活动的意义,就不能正确理解和解决人的发展问题。

教师专业发展本质上涉及人的发展这一根本问题。主体教育理论指出,个体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即客观条件方面。没有外部世界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和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人的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二是在客观条件相对丰富的情况下,人的主体性发展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则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自身的条件,包括唤醒人主动发展自身的意识即主体意识和驾驭外部世界对其才能实际发展的推动作用的能力即主体能力。对于个体而言,要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要使自己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不仅需要主体意识,还需要个体具有与之相适应的能力,即主体能力。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个体人实现自我发展的主体条件,因此,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教师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应具备这种主体意识和能力,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专业自主发展。

按照人的发展一般规律,教师是根据自己的内在本性与要求去支配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的,或者说教师至少应是自我发展的自觉主体。因此,在教师的发展问题上,教育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立足于人的自由本性和自主实践能力,使之成为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积极能动的主体,才能产生实效,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

2. 实践层面的价值审视

教师自主发展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教师主体性的一种重要表现,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自主发展命题的提出及付诸实践不仅有理论上的渊源和依据,也反映了一定的现实需要并以一定的客观条件为基础。

首先,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培养主体性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其中自主性品质的形成是核心目标,这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教师是学生素质培养的关键角色,教师的主体性状况直接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学生自主性品质的培养必须以教师自主性的发展为前提,没有自主型的教师就不会培养出自主型的学生,没有教师的自主性品质,也就不会有学生的自主性品质。因此,从学生的发展要求这一角度来看,教师理应成为一个具有专业自主性,能不断自主发展的人。

其次,在我国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培训效果不佳的状况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合法途径——在职培训因此备受诟病。教师培训的弊端在于人们往往视教师的发展为被动发展,因此教师的主体作用和地位几乎被忽略。针对这一弊病,教师教育必须使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权回归教师本身,积极创造外部条件,激励和引导教师以独立的力量自觉地参加到专业发展实践中,让教师积极寻求自主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优化教师教育的过程,达到有效的教师专业化。

再次,教师的自主发展事关教师的身心健康。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按照一种全新的理念去实践,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又没有典范的模式可以参考,只能靠自己学习和探索。这既意味着教师要进行超常的劳动,花更多的时间去备课。也意味着在摸索中的生存必将遇到更多的问题,产生更多的矛盾。因此,在这些种种矛盾现象面前,教师自然会产生一些心理失调的问题,一些教师的身心健康处于危机状态。在新课改背景下,国家和教师是放弃、应付课改,还是“外减压力、内强素质”?新课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重要举措,系国家方针大计,放弃与应付是不可取的。全部出路在于外减压力、内强素质。外减压力是相对的,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教师内强素质。主动、积极、及时地调节自己的身心,更新自己的观念、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更新自己的角色等才是最好的选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自主发展是教师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的调节器。

提升教师专业内涵 篇11

一、文化立校,塑造教师专业理想

杜威说:“学校文化是学校办学传统和办学经验的积淀,需要经过一代代的点滴汇聚,最终表现为每所学校独特的、不可复制的教师生命观和精神气质。挖掘并营造出支持学校战略的校园文化,对于学校发展至关重要。”以历史的、现实的、物质的、精神的校园文化为支撑,我校注重在文化底蕴、文化氛围和人文精神等方面培育教师的精神理想,从而奠定与时俱进的思想基础。

(一)厚重的文化底蕴形塑教师气质

我们第五中学地处辽源东部,龙山辽水滋养了一批学子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成就事业。我们在传承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衍生出“培养学生人性与灵性,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培育出“严谨治学、无私奉献、勇于探索、追求卓越”的五中精神。这种精神浸透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深深根植在每位教师心中,成为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感染和熏陶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培养人文情感,提升儒雅风范、高雅气质。

(二)多元的文化氛围浸润教师心灵

校园文化是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的显性标志,对师生心理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景点、雕塑、校训等文化元素是学校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印证着五中几代教师奋斗成长的足迹。为营造向上、向善、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精心构思了“四美”的校园文化格局:即校园建设营造整体美,绿色植物营造环境美,名人佳作营造艺术美,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教学楼、宿舍楼、体育馆、游泳馆、食堂和塑胶操场,融绿化、美化、净化、亮化于一体,校门镌刻的“学问提升气质,知识滋养人生”和“德智兼修”的校训基石,使教师在绿化与文化、美化和诗化的氛围中永葆阳光心态,开启充盈的教育人生。

(三)积极的人文精神丰富教师人格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文化立校的关键在于激励和唤醒教师的人文精神追求,而校长的思想引领是关键。我们着眼于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积极构建校园礼仪文化和书香文化。将礼仪文化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切入点,校长坚持经常为教师作《礼仪知识讲座》、《师德讲座》,并制定《五中教师师德十不准公约》、《文明公约》,通过“软约束”规范教师的言行举止,实现外在形象与内在修养的和谐统一。为鼓励和引导教师做“智慧型教师”,我校启动了“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向教师推荐优秀书籍,引导教师每学期读一本名著,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通过读书、反思、交流,不断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完善教师的人格魅力,并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学生。

二、质量兴校,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作为省示范性高中,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也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

(一)科研教研两翼共振

“科研先导,教研先行”始终是我校多年来一贯坚持和倡导的发展理念,我们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有效教学为核心,让课题走进课堂,在教学中研究课题。科研教研同频共振,由点到面,增强了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实践中,我们主张提高教学质量,拒绝拼时间、拼精力、随意延长学生在校时间、实行高强度训练,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个体差异、尊重人才成长规律,追求既面向全体,又因材施教,既让学生有合理负担,又不让他们过度焦虑。以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着力点,以“学生有效自学、教师高效导学”为基本思路,以“师生联动、导学共进”为基本策略,经过实践探索、总结提炼、反复打磨,确立了“三环并举”(精心备课、严把备课关;严谨授课、严把纪律关;求真务实,严把质量关)、“五度”衡量(以学生的参与度、教师的亲和度、课堂的整合度、教学的练习度、知识的延展度作为衡量教学实效的主要标准)和“启发、互动、留白”的“六字“教学模式。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教给学生,变传统的“教师单一讲”为“多形式的师生合作互导”。

(二)校本研修合作共享

校本研修是一种学习、工作、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学行动,其核心要素包括“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我校积极建构了“教研组学习共同体”开展行动研究,探索出“前瞻性学课——集智式备课——相互间说课——执教人上课——沙龙式议课”的集备教研模式。通过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讨论等,让教师在共同的话语空间里进行团队协作。在这个学习共同体,教师们开展了经验分享、案例分析、模拟练习、问题研讨、合作探究等系列活动,突出参与性、操作性和体验性。比如:每年一次以“分析高考试题,进行教学反思”为内容的培训活动。培训前,教师自答高考试题,审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准学科改进的方向;培训中,结合试题走向,研究教改方向;培训后,写出教学反思,教研组内交流研讨,实现合作共享、资源共享。

(三)专业自主提升境界

实现专业自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高境界。一是自主选择。鼓励教师敢于突破教材,根据学生发展实际,自主筛选新的课程资源,既让学生“吃得饱”又让学生“吃得好”;二是自主设计。如:高二化学组针对高中化学课堂存在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兴趣不高等问题,开展小课题研究,改变课堂教学结构,科学设计课堂教学,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自主评价。通过开展专题辅导、讨论等有计划、分层次地指导教师进行技术性、实践性、解放性反思,引导教师科学调控教学技能,有效检测专业水准。

三、管理强校,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倡导:增强组织学员的学习力,使他们体验到工作的意义,提高群体智商,强调创造力。它一改过去“制度+控制”使人更勤奋的工作管理思想,取而代之的是“学习+激励”,使人不仅勤奋积极,而且更聪明地工作的崭新理念。以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作支撑,是我校建构新型管理文化的有益探索。

(一)建立美好愿景

辽源市《教育改革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高中教育要“育精英、上品牌、提品位”,实现优质发展,我们第五中学的目标定位是“实现与国际接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示范性高中”,我们的价值观是用成功的教育成果示范地方、影响全国,为社会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围绕着“如何实现内涵式发展”、“五中教师应树立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我们组织了全校教师的大反思、大讨论,邀请原国家副总督学王文湛、北京教研员肖宇赫教授和吉林省教育学院王鹏伟教授先后来校讲学。通过学习讨论,我们提出了“实施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提升学校文化品位,走内涵发展之路,争创全国示范性高中”的办学目标,归结出名校的基本内涵——着眼于人的发展,关注生命意义,培养未来人才。它凝聚着全体教师的智慧、热情和理想,许多教师根据共同愿景构筑了自己的小愿景,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这是教师不断增值的宝贵财富,是学校发展的稳固基石。

(二)实施高效管理

学校管理最重要的是用心,把工作做到师生心里去,才会孕育出爱的智慧,才能以“用心”的管理达到“管心”的境界,这样的管理才能高效。作为学校管理者,首要任务就是要创设一种和谐民主的组织管理氛围,为教师参与管理提供心理情感层面的支持。比如:对涉及教师利益、学校发展的重要决策、重要事件、大额资金使用等,我们都要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在学校管理中,不仅采取制度管理,使各项工作有章可依、有章可循,还倡导“扁平化管理”,让管理重心下移,赋予副校长、教务(政教)主任、集备组长、班主任的管理权利,强化对各年级教学工作的科学调控和微观指导,激发整个团队为学校的愿景而励精图治,使校长的管理思想得到贯彻落实。

(三)优化激励机制

尊重和保护教师自尊与个性是教师创新工作的原动力,同时也是管理者胸怀和管理艺术的体现。我们以扶持、激励、协商、对话等人性化的柔性管理手段,实行科学管理重“理”而轻“管”:日常教学以常规为主,减少事务性工作给教师带来的影响,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研究教材、钻研理论、走进学生、悉心辅导。与此同时,还以经营的理念发展学校、发展教师,对那些主动投身科研、课改和业绩突出的教师,积极创设条件让其“走出去”,在五中教师心里,“培训是最高的奖赏”。我校先后派出多名教师到北京、上海、山东、江苏等地考察学习,通过学习培训,使教师体验到专业成长的快乐和教师职业的幸福感。

走内涵发展之路,打造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我们第五中学践行科学发展观,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不懈追求。目前,一大批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在全市学科领域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多名教师获得国家、省和市级表彰。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每年都有多名学生通过国家、省级各类专业水平考试,高考连创历史新高,重点上线率、高分段人数、本科上线率等各项指标居全省前列,学校荣获全国科研兴教先进单位、省模范集体、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殊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秉承发展性教育理念,实现学生主动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发展,为服务辽源转型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提升教师专业内涵 篇12

1 小学优秀英语教师专业素质标准形成的基本思路

1.1 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界定。

专业素质是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专门知识、技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专业技能、全面的业务能力。[2]英语教师专业素质是指从事英语学科教学的教师在其教师教育和教育实践中获得的, 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出来并直接作用于教育过程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的总和。[3]

1.2 教师认知的研究。

教师认知研究是近年来教师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构建英语教师应有的专业素质, 一定要了解优秀外语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行为的认知渊源和思维过程。Shulman提出教师的“知识基础”[4]、Woods的认知教学观[5]、Tsui对专家型教师专长的研究[6]探讨了教师知识的特性, 揭示了教师知识在教学中的运用特点。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与教师学习不可分离。Dewey的经验学习理论[7][8]和Sch觟n提出的“反思性从业者”概念[9]为教师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兼备学者型、研究型、反思型的综合素质。

1.3 教师信念的研究。

教师信念是教师对课程、教学、评价、师生关系等教学相关问题的看法。教师信念是影响教师的教学效能和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是促进教学实践改变和教学改革实施的基本条件。[10]教师信念反映出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对形成优秀教师专业素质产生重大影响。

1.4 教师专业性向的研究。

教师专业性向是适合教育工作的人格特征和成功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 包括心灵的敏感性、爱的品质、交流、沟通的意愿、对教育工作的兴趣等人格特质和语言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基本能力在内的职业品质。[11]教师专业性向与专业素质有关, 是形成合格教师素质的必要条件。

2 小学优秀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框架和内涵

通过参考国内外英语教育专家 (Schulman[4];吴一安[12];张金秀[13]等) 对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 笔者初步提出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优秀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 旨在尝试为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指导性框架。小学优秀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框架由四个维度构成: (1) 英语学科教学能力。 (2) 英语教学观。 (3) 英语教师职业观与职业道德。 (4) 英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

2.1 英语学科教学能力。

英语学科教学能力包括英语学科知识 (含技能) 和英语学科教学知识 (含技能) 。英语教师应具备的学科知识包括系统的英语语言基本知识, 如英语语法、词汇、语音、语篇等知识, 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较好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应能用英语实施课堂教学, 阅读专业文献, 参加学术交流;教师还应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英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 即教师通过有效教学帮助学生建构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的知识。[14]张金秀老师将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技能分为三个维度:学科技能、教学设计技能和教学实施技能, 体现为十一项小技能, 更为准确地阐释了教师应该具备的英语学科教学能力。优秀英语教师能够在教育与教学目标指导下, 有机融合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学科知识是充分尊重和适合教学特点及规律的学科知识, 教学知识是充分尊重和适合学科知识体系特点的教学知识, 这两类知识不再是两个各自完全独立的概念, 而是经过磨合的知识, 产生1+1>2的效果。

2.2 英语教学观。

英语教师应树立新的语言教学观, 充分领会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性质, 以此来指导教学实践。就工具性而言, 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就人文性而言, 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英语不仅仅是符号体系、是工具, 它更是反映了一个人对人生的看法和理解。英语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人格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能以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意识, 在课堂上把教学内容与人文知识有机结合,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2.3 英语教师职业观与职业道德。

优秀英语教师群体的职业观和职业道德是他们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 是构成他们专业素质的重要维度。热爱英语、热爱英语教学、热爱教师职业、有责任心、关爱和尊重学生是每个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教师人格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崇高的职业观和职业道德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原动力, 也是学生成长的指路灯。

2.4 英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 教师从一开始任教就对教学有自己的理解和期待, 他们不断用在教学中获取的新信息, 来检验自己的已有的知识和理解并积极构建新的知识和理解。教师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对新信息进行评价、筛选、吸收、消化、调整或摒弃, 构建新知识、新理解, 并将其融入教师的个人知识系统, 教师学习随之发生。教师发展的过程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反思、探索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实践与反思, 教师有机整合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 加深对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形成自主的专业发展意识和能力。

结语:本文提出小学优秀英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框架和内涵, 其意义在于明确小学英语教师发展的方向和过程。英语教师教育要在正确教育观和教学理念引导下, 注重对教师学科教学能力、职业道德的培养, 并在培养过程中引入促进教师学习的机制。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 构建了小学优秀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框架, 并阐释了其内涵, 其意义在于明确小学英语教师发展的方向和过程。该框架由四个维度组成:英语学科教学能力、英语教学观、英语教师职业观与职业道德、英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

上一篇:幼儿园英语儿歌教学下一篇:京华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