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化内涵(精选12篇)
提升文化内涵 篇1
学校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学校文化直接反映了学校的精神风貌和办学水平, 更体现了学校发展的精神底蕴。学校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 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校文化重在建设,它主要包括制度文化建设、环境建设、精神文化和管理文化建设,这四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 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一、完善开放民主的制度文化
形成独具 特色的制 度文化 ,是学校发展的 不竭动力 和源泉。学校制度文化既有纪律约束又有人文关怀。 同时,它也是推进学校顺利发展的坚实后盾。学校在建章立制过程中, 应坚持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的原则,使制度具有民主性和统一性; 在涉及内容上,具有合法性和全面性;在发展思路上,具有时代性和科学性;在实施中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有了一套好的制度, 还需要狠抓制度的落实。让制度管人、管事、管物,才能体现公平、公正、客观。学校应将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和自下而上的民主管理有机结合。通过教代会和家长委员会,充分发扬民主,尽量尊重和保护教职工包括学生的民主管理权利。决策要集中体现教师意志,教师也会对学校的管理从心理上产生认同感。
二、营造润物无声的环境文化
为了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学校应加强进行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和校园文化建设,使之赏心悦目,唤醒人们美的享受。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 不断丰富和创新校园文化,打造文明、和谐的育人环境。一是狠抓文化墙建设。要彰显中华传统美德, 凸显本土文化,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弘扬体育文化,让学生掌握一些健身的基本要领, 理解体育运动的精神内涵。二是着力做好校园美化工作。既美化校园,又为师生和谐发展指明方向。三是充分发挥文 化橱窗的 宣传教育 作用。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设计不同的专栏,内容要丰富多彩,既拓展教育的空间, 又培养师生的动手设计能力。四是注重楼道文化建设。楼道文化应起到鞭策鼓励、搭建平台、相互借鉴学习的作用。五是班级文化建设要有个性。 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真正做到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 让校园文化无处不在,润物无声,使学校的品质卓然,绽放个性神采。
三、构建温馨和谐的精神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的内核, 是学校文化管理的最高层次, 它影响着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和学校品位, 是师生共同成长、学校长期发展的精神驱动力。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面。一是应该形成优良的校风、教 风、学风。“三风 ”是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占主导地位的 行为习惯 和群体风 尚。体现为 一种独特 的心理环 境 ,它稳定而具有导向性。二是加强教师行为文化建设。从形象、言行、举止、待人接物、行为习惯等方面对教师提出明确要求。不断增强教 师的内在 素质和个 性修养 ,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三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读书学习是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实现专业化发展、追求职业幸福的必由之路。要注重教师的校本培训, 积极构建教师学习文化。加强理论学习培训,学习现代教育 前沿理论 和新课程 理论,不断更新知识储备。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提升能力, 倡导教师研究教学、注重反思、总结 提炼 ,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四、雕琢人文和谐的管理文化
什么样的管理就创造着什么样的文化。人文和谐的学校文化往往来 自于管理 中的人文 和谐。一是学校应该构建完善合理的管理网络和科学灵活的多元评价体系, 为发挥教师的才智创造适宜的条件,提供均等的机会,减少和消除教师自我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激发团体的内驱力,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二是启动教师发展计划,为想发展、能发展、发展好的教师提供平台。想方设法争取中青年教师专业 成长一切 可能的机 会 ,千方百计搭建教师沟通桥梁和成长交流的平台, 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教师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 做一个成功的教师。三是尊重关心教师,让每位教师都感到自己很重要,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宽容理解教师,促使其不断的调整自己,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发挥。同时规范决策体系, 让教师感到决策民主与科学, 让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各项制度在阳光下实施, 让教师体会到平等,做一个快乐的教师。走教师发展学校之路, 给教师专业发展创造空间和搭建平台是现代学校建 设管理文 化的必经 之路。
提升文化内涵 篇2
在以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应怎样塑造自己的企业文化以提升竞争力?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而塑造和推进现代企业文化,笔者认为首先要注意把脉企业文化的实践特点,这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企业文化始终渗透于企业经营实践的全过程。美国著名学者约翰·科特曾经写了一本在管理界非常有名的书叫做《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这一本书里面他讲了一个非常有名的观点:“每时每刻我们都在与企业文化打交道”,这样一个理念提醒我们,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不存在企业文化的有无问题。从来没有搞过企业文化建设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没有文化?不能这样说,存在的是企业文化优劣高下问题。是凡搞企业经营总要不同程度存在企业文化,只不过我们企业文化建立的目的是要把我们那样一种非自觉的、和我们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不相协调的文化剔除掉,而代之于有利于企业经营业绩增长的企业文化。质而言之,企业文化不存在有无问题,但是却存在着一个优劣、高下的问题。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企业文化建设启动比较慢,因此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规章制度的实施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企业规章制度的推广中,只要我们采取一些非常强制的措施和手段(如制定严格的赏罚措施),这个制度推行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一般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企业文化推广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工作,在日常企业经营管理当中,企业家们感到最难的就是企业文化的推广,为什么难呢?说到底是因为企业文化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要塑造人心、改变观念,而不仅仅是要规范人的行为。企业文化和制度要求不一样,企业制度是为了维护企业秩序,大家在企业制度推广当中只要企业秩序正常运转,这个制度要求就达到了。但我们讲企业文化是塑造人的工程,因此文化的建设所达到的目标和效果我们往往很难在的企业表层感受的到。国际一个通行标准,企业文化从开始建设到最后走向成熟,这个周期是六到八年的时间。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员工精神境界、思想观念的塑造是一个非常难的过程。
第三、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作用与影响具有可持续性。也就是说一种文化在一个企业一旦推广传播开来,在企业一旦发生作用,这种文化会在企业形成一种氛围,在一个持续的时间段内对这个企业产生影响。老百姓有一个形象的话说“人走茶凉”,借用这句话我们可以反过来说:好的企业文化是“人走茶不凉”,比如原来的企业家调离了这个岗位,但是他所倡导的文化精神仍然留在这个企业,甚至于会延续很长时间。并不因为企业一把手的离去或企业家的更替而改变企业的文化。比如说,一个企业家带领自己企业一旦形成了某种企业文化风格,特别当你在企业最辉煌时,你带领的员工形成这样一种文化升值往往会得到企业非常广泛,非常久远的回忆,尤其是当这个企业在走下坡路的时候,人们会自觉不自觉的反过来对当年的这种企业文化产生留恋。总之,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旦在企业形成和确立,就会对企业当下和未来的发展产生持续性影响。
在当前的企业文化推进与深化中,企业家们应该注意企业文化的上述实践特点,紧密联系自己企业的发展实际,来展开企业文化的建设思路。这里笔者提出四个问题供大家参考:
第一个问题,在企业文化的推进中,一定要突出重点。现在企业家都看到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提升企业管理层次的重要性,对企业文化的简单化理解越来越少了,但是企业文化包罗万象的理解需要注意。对企业文化的理解既不能包罗万象也不能简单化。比如有的企业原来大家不重视企业文化,现在又突然感到企业文化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好象企业管理每个环节都有文化,这不能说不对,但是有一个重大问题在里面:你在企业经营管理当中,如果把所有环节都看成企业文化,那就等于都不是企业文化。什么都是等于什么都不是。企业文化要突出重点,即要侧重从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层面、从员工行为规范方面做文章,所以企业文化要突出重点。
第二个问题,在对企业文化作用的理解上,既不能否定也不能无限夸大。企业文化作用究竟有多大?这牵涉到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对企业文化的准确定位问题。企业文化从根本上说来不能雪中送炭,但是它可以锦上添花,我们不能指望企业文化来使一个企业起死回生。形象点说企业文化是一个“嫌贫爱富”的文化,良好的企业经济效益是保证企业文化向前推进的前提条件。举例说如果我们以100作为企业效益的理想指标的话,一个企业经营效益60分是一个及格标准,企业60分以下不要奢谈文化,而需要兢兢业业把企业效益搞上去,这时候如果谈文化员工会非常反感,中国古代思想家管仲讲一句话叫“仓廪实而知礼节”。同样道理,当你自己感觉到我的企业现在进入优异的、蒸蒸日上的运转状态,也不要轻易改变你的企业文化,因为你现在这个状态就是一个最好企业文化,这个时候如果改变文化会有巨大的文化风险。在60分到90分期间导入企业文化,这是企业文化建设最佳时期。在这期间这是企业文化大显身手时期。企业经济效益比较良好,但企业可能面临一个企业的升级,面临着企业二次创业,但的确我们发现企业有好多不尽人意地方,在这种情况下不失时机导入企业文化,就十分必要了。总之,一个企业的效益及格线,这是建立企业文化的起码本钱。
第三,要注重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现在,在企业界流行一句话:“企业文化说到底是企业家的文化”,我感到在这句话里包含了两重意义——权利与责任。的确,企业家的个性风格对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正因为如此,企业家领受这种荣耀的同时,更多应考虑荣耀背后的责任。这句话实际上赋予了企业家更多责任,你配不配在这个企业当中充当一种文化形象大使。所以我们说对外交往过程中,企业家是什么,企业家是你企业的第一张名片,当把你的名片递出去的一刹那,你已经开始在推销你的企业。所以我们企业家更多要从责任感角度认同这样一种理念,因此企业家要善于自我学习、自我超越,提升自己的文化管理素质。日本东芝公司的杰出管理者土光敏夫曾经讲过:“今后的管理者他们将是提出希望的人而不是命令者。是给人以帮助的人而不是统治者。
是具有同情心的人而不是批评者。”我认为切实在企业塑造一种人文精神,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如果我们的下属员工无论企业发展的顺境还是逆境,都会和我们同心同德,同舟共济,那才是成功的文化氛围。随着企业不断的成长壮大,企业家自身也要获得一个素质不断提升的过程。
第四、自觉创建学习型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有人预言:21世纪最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在面对市场时所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美国管理学者彼得·圣吉曾断言:“未来企业争胜的本钱是学习”,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只有不断地提升企业的内部素质、不断地挑战自我,这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关键。从企业文化建设的视角,我这里呼吁创建学习型企业对于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突出作用。学习型企业作为90年代以后兴起的管理科学最新前沿,已经受到众多管理学家和企业管理者的瞩目。“学习型企业”强调团队学习、终身学习和全过程学习。通过学习,知识冲破个体限制,迅速在组织间传播,形成自我强化作用,提高整体的竞争力。理解它的关键,是要将企业视为一种生命体。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因此,学习对于企业说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地获取知识、在企业内部传递知识并创造出新知识,以增强组织自身能力,带来行为或绩效的改善的过程。通过学习与实践,企业就能获得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有利于培养企业恒久的竞争能力。
提升文化内涵 篇3
何建忠:连江文笔中学创办于2009年9月。在连江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指导和旅加华侨陈兆在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办校之初,学校就确立了“高标准?摇严要求?摇办特色?摇创品牌”的办学宗旨,提出了“办强初中?摇壮大高中”的办学思路,确定了“三年中考成绩全县前茅,六年办学质量三级达标”的初期办学目标。通过努力,我校已于2012年实现了“三年中考成绩全县前茅”的目标,并于今年4月高分通过“省三级达标校”市级初检,将于10月迎接省级复检。在此基础上,我校又确定了“2016年打造市级文明校,2019年争创二级达标校”的中期办学目标。为实现办学目标,我校通过不断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打造优质教育质量,以强劲办学竞争力,努力建设县级品牌特色学校。
办学6年来,学校励精图治,办学效益显著。学校先后荣获“国家级课题‘基础教育高效教学行为研究’实验学校”“省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市足球特色学校”“县文明学校”等荣誉称号。我校办学6年,历经四届中考,均取得优异成绩,考生上线连江一中等省重点中学人数均名列全县前茅,其中2012年、2015年两届中考,杨先航、林隆中同学分别荣获连江县中考第一名;2015年我校首次参加高考,共有48位同学上线本一,本科上线率88?郾5%,翁碧聪同学以604分考取我校理科最高分,黄焕栋等两位同学被北京体育大学录取。
记者:“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指明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您校是如何创新德育工作模式的。
何建忠:办校伊始,我校树立了“为了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育人观,在办学理念中突显“人文关怀”“厚德”,倡导仁爱和道德修养,践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精神,把“五育并举,德育为首”摆在德育工作的首要位置。
1. 挖掘德育优势内涵。我校初中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其余来自城区的大多为独生之女。根据生源情况,我校积极挖掘不同地域学生身上的德育优势内涵,成立校本课题“文笔中学初中部城乡学生习惯养成等德育优势互补的尝试”。几年来,我校在德育工作中一直强调因势利导,优势互补,并不断深化班级管理,目前已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
2. 践行“三进”德育工作。以“走进家庭、走进内心、走进班级”为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学校密切联系家庭和社会,扎实推进家访工作,取得社会、家庭对学校工作的理解与支持,营造良好的社会德育氛围,在家校间架起感情的桥梁。
3. 创新德育工作模式。我校在每个班级门口由师生共同精心制作一张班级名片,风格各异,不仅汇集了师生的智慧才华,更浓缩了真善美的德育内涵;针对学生使用手机上网、早恋、考试作弊等普遍存在的焦点难点问题,几年来,学校通过师生互动的主题班会公开课和在每年学校文化节上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德育小品,以真实典型事例,引发师生共鸣,德育效果显著;学校尝试开辟的主题班会公开课在市级公开课中,得到专家及听课教师的高度评价,并在全县推广。这些由被动他育走向主动自育的德育工作新模式,有力助推了学校德育工作提升到新的层次。
记者:贵校创办6年,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益,请您具体介绍一下贵校在教学精细化管理方面的经验。
何建忠: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在精细化管理上下工夫。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在强化教学精细化管理方面的具体做法如下:
1. 同课异构公开课模式。我校十分重视对课堂教学、作业布置及批改等情况的教学常规管理。为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更新教学理念与方式,统化了教师课堂教学管理。6年来,我校大力开展“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的“高效课堂”教改活动,实行同课异构公开课模式。这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校本教研制度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思维、理念及教学风格的转型,营造了良好的学科集备氛围,极大提升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积极搭建平台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武,林良捷等40多位教师获全国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一等奖;多次成功承办了市、县两级教学公开周活动。
2. 业绩评估促教学团队建设。我校地处城乡接合部,初中生源质量不太理想,为整体提升教学质量,淡化教师个人业绩竞争,激发学科团队意识,学校建立了一套切合实际的业绩考评方案。几年来,这套以校际竞争激励团队合作的业绩评估方案,大大激发了我校教师集备教研的积极性,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团队风格,为教师职称评聘等工作顺利开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 培优辅差因材施教。我校还建立了一套质量监控制度,实时对教学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对毕业班学生依据学业程度不同,采取分类分层次因材施教的方式,进行专人培优辅差教学强化。实践证明,这套扎实有效的培优辅差质量管控制度,无论在优等生培养还是后进生辅导方面,成效都十分明显。
4. 培养兴趣特长推进素质教育。我校坚持“面向全体?摇全面发展?摇尊重个性”的育人理念,积极挖掘、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成立了合唱、书法、摄影、足球等学生社团,创办了《文笔山》校刊和《春池》文社,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2012年,我校学生足球队首次代表连江县参加福州市运动会,取得第四名的佳绩,2015年获评“市足球特色学校”;6年来共有100多名学生荣获省市县乃至国家级各种艺体类和学科比赛优胜奖。培养艺体特长生是创办品牌特色学校的思路与方向,也是我校根据校情生情大胆尝试艺体类高考的主要途径。
记者:一所学校的发展始终是文化的发展。在创建校园文化方面,只有强调团队的凝聚力,才能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请您谈谈贵校在创建校园文化方面都有哪些举措。
何建忠:办校之初,学校就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立志要办成一所让师生具有幸福归宿感的学校,对师生的关怀更多地从精神层面出发。我校以“人文关怀文化立校质量第一”为办学理念,确立“厚德?摇博学?摇宽和?摇致远”的校训,凝练“坚持梦想〓勇于挑战〓敢于超越”的学校精神,形成了以“文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旨在把学生培养成既德才兼备又勇于担当的“能文能武”的新时期全面型人才。
6年来,我校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倡导独具风格的团队文化,强调治学严谨,教法科学,以专业为导向进行团队文化建设,重视合作与竞争,正确引导,以求同存异为管理宗旨,丰富学校团队建设,并将其视为教师共同的价值观与行为标准,作为学校文化组成的关键部分不断进行优化与强化。从和谐的行政班子团队、融为一体的学科集备团队、班主任为龙头的班团队到班集体乃至保安团队,学校团队文化得到了充分展示。
在不断强化团队文化建设中,学校把实现教师个人价值的目标与学校管理的目标结合起来,让学校变成教师与学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可以说,几年学校取得了不错的办学成效,就是依靠这强劲的团队力量。
通过6年的努力,我校已经从制度、行为、环境等表层的文化建设向富有内涵的文化建设跨越,学校文化建设已初具雏形。
提升文化内涵 篇4
2011年,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正式成立,开学起初,我校就秉承了创办特色化学校的理念,排球正式成为了我校的“一校一品”特色项目。排球文化节、排球操、校本教材的编写等,无不体现出我校创办排球特色的决心。同时,我校把排球引入课堂,保证学生每周一次的排球学习。通过这些,形成了全园区独有的排球特色文化氛围。因此特色形成的背景终究归结为一点——融排球于课程,兴特色为文化。
2 特色发展取得的成绩
2 . 1 排球文化节的成功举办
每年举办一次排球文化节,利用课外体育课时间,在全校开展以年级组为组织单位的全体学生参加的趣味排球活动、排球联赛、个人排球表演赛等,五花八门,既有个人项目,比如,拍球比赛、自垫球小比拼、发球比赛等,也有集体项目,比如,抱球接力比赛、夹球接力比赛等。学生参与率达到100%,形式多样,场面热烈,运动员们争先恐后,激励竞争,营造良好的竞赛氛围。通过排球文化节,极大地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
2.2 校队的成立
文萃小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活力排球”队的成立为我们学校再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现在,校队的学生虽然是以三、四年级的低龄学生为主,但教师活动组织严密,讲求效率,学生配合,因此,他们基本都能达到自垫球60个以上,对墙垫球20次以上,双人对垫球10次以上,绝大多数学生发球能够过网,能够较熟练的进行小型比赛。每次看到小队员们认真地进行着自垫球、对墙垫球等练习,让人感到很欣慰,我们似乎看到了他们未来驰骋排球赛场的身影,对于他们的未来让人充满期待,相信他们在今后的排球比赛中会充分证明自己。
2.3 校本教材的编写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体育组全体教师,通过搜集并整理资料,不断汲取先进教学经验,并通过实践,编写了《活力排球》这一校本教材,把排球的基本技能通过手绘画的形式纳入校本教材,并附有排坛健将、女排精神等普及知识,图文并茂,实用性强,实现了我校“一校一品”特色建设的新突破,教师以教材为参考,创新备课,认真上课,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排球技术的同时,感受到了排球运动中富含的顽强拼搏的精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排球文化在我校的浓郁气息。
2.4 排球的普及
我校在各年级均开设校本排球课,每周1节,形成我校特有的排球校本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各年级不同层次的训练内容和课程目标。一年级原地拍球,击地滚球,熟悉球性;二年级自抛自垫;三、四年级对墙垫球、双人对垫、侧面下手发球以及综合性技术训练;五、六年级进行简单的战术配合。体育教师在排球教学中开展以游戏为主的排球教学活动,学习排球知识与技能,不断激发学生对排球学习的兴趣。低年级学生球性良好,动作协调,大多数学生能自抛自垫几十个。高年级学生脚步移动灵活,姿势准确,有的连续垫球上百个、发球连续过网。学生们娴熟的排球技巧、良好的排球意识,令人感到欣慰。排球的普及形成了人人喜欢排球,人人玩排球的可喜局面。
2.5 排球操的创编
2013年4月的区级运动会特色展示上,在董鹏老师的精心编排以及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下,笔者所在学校的一套“活力排球操”终于闪亮登场。场上每个学生的完美表现无不表现出文萃娃特有的精神面貌,动作整齐划一、干脆有力,展示效果震撼,得到了在场领导及老师的大力好评。
2 . 6 教科研的累累硕果
由窦淑慧老师主持的区级课题《小学“低龄”排球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于2014年顺利结题,成果汇报精彩,文章对于低龄排球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深入,给我们后面的排球特色研究起到了标志杆的作用。于国涛老师的文章《“自我效能感”在学校排球教学中的研究与培养》《浅谈小学排球文化的特色建设》《浅析影响排球专项运动员扣球效果的因素》等多篇论文均发表于省级以上刊物。这些无不体现出我校教师良好的专业素养与理论基础。
2.7 丰硕的成绩
在2014年暑假举行的苏州工业园区女子排球赛中,“活力排球”社团的文萃娃们在年龄极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不畏强敌,奋力反击,一举夺得了第七名的好成绩,大大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同年,文萃娃又代表苏州工业园区参加了苏州市的排球比赛,男排、女排均获得第六名的好成绩,让人刮目相看。
3 特色建设的新举措
虽然有成绩,有收获,但是排球特色的形成是一个艰苦的奋斗过程,更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孜孜不倦的积淀,并着眼于学校的长远规划,要适应学校、适应园区的总体建设的大趋势。需要全校师生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臻于完善。因此,将学校排球特色建设的推进措施如下。
3 . 1 进一步完善《活力排球》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是体现一个学校特色的有力依据,但要真正打造成一本教师用着方便、学生看着易懂、参考性强的教材,必须要经过无数次的修改,并经过有力论证。因此,本学期,体育组会针对教材的完善多进行探讨与教研,从而尽快将《活力排球》校本教材的定稿敲定,为我校的排球教学打好理论基础。
3 . 2 造就一支高素质、有特色的教师队伍
经过苏州园区教职工比赛,我们深知与其他学校实力的差距,如果想做特色学校,如果没有一支技术一流的教师队伍,那这个特色学校是名副不实的。因此,学校的特色发展需要特长教师,因为教师自身的素质、专长、个性以及魅力直接影响着学校排球文化的发展。我们在师资培训上要坚持校本发展之路,本学期在工会的组织下,利用周五教职工活动时间组织教师练习排球基本功和进行小型比赛,培养一批具有敬业精神和排球基本技能技巧的教师,希望能在今后的园区教职工排球赛中有优异的表现,并最终带动全校群体性排球活动的有效开展。
3 . 3 训练一支技术全面、作风过硬的运动员队伍
特色的形成,仅靠教师的一腔热情是不够的,必须有学生的积极参与。由体育老师利用体育课、班主任利用课外活动或大课间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技能技巧;另一方面学校可通过发告家长书,向家长宣传学校特色体育文化的意义与排球运动的锻炼价值,鼓励家长给孩子购买排球,并且促进家长也能积极参与,与孩子一起玩排球。学校利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模式,在普及的基础上,再次精选出好的苗子加入活力排球队,这样既保证了老队员能够正常比赛,也解决了新老交替的难题。同时可以积极推荐学校男女排球队涌现出的好苗子进园区队伍,争取能够代表园区在大市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3 . 4 加大投入力度, 为学校特色奠定物质基础
我校为保证学校特色活动开展,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新建一面具有学校特色的排球墙,并新购置大批排球相关器材,加强排球基础设施建设,有力的保障特色工作的顺利开展,希望学校领导继续支持我校排球事业的发展。
3 . 5 排球特色与校园文化结合
校园排球特色文化建设很容易局限于经验操作层面,这样对学校整体发展都有着极大阻碍。为此,我们将积极探索特色科研之路,排球特色必须从纯技术操作层面发展成学校文化,充分结合本校的6个“积极心理品质”,创新出适合我校学生心理品质发展的活动,最终作为一种精神传承发扬。为此,我们将开展丰富多彩的排球文化系列活动(包括排球趣味比赛、排球知识竞赛、排球视频展播、排球小报制作、排球摄影绘画等)。通过这些宣传学校排球文化,激发师生的排球热情,最终排球特色文化就进入人的精神领域。
3.6 排球联赛的开展
随着学生排球技术的不断成熟,我们将在高年级中举办一年一次的排球联赛,通过以班级为单位的排球队进行比赛,不但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练习排球的热情,更能够促进学校整体排球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竞争意识与团结协作意识的养成,从而为选出更加优秀的队员打好坚实的基础。
3 . 7 加强与校外的联谊
虽然我校校队队员年龄较小,大赛经验缺乏,为了保证我校排球队水平的快速提升,我们要加强与外校的联谊,通过友谊赛的形式来锻炼队伍,让队员能够体验真正的比赛氛围,并通过交流比赛获得有用的实战经验,为今后的比赛取得好成绩做铺垫。
3 . 8 利用网站、校园广播、橱窗、板报等资源宣传排球文化
充分利用学校丰厚的信息资源,创建学校排球特色网站,将与我校排球相关的信息放挂网上,从而起到宣传学校的作用。利用校园广播与当前的排坛形势或学校正在开展的排球活动相配合,进行排球资讯播报。定期进行黑板报排球主题宣传,主要以一些排球基础知识的介绍及体育专题的讨论为主,在橱窗中不定期的展览学校排球运动掠影及学生的排球成绩等,制造良好的校园排球文化氛围。
4 结语
提升文化内涵 篇5
乔博锐
(陕西旬邑,清塬中学,711309)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加强校园文化特色学校建设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提升学校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旬邑县清塬中学加强领导、多轮联动,扎实有效地开展校园文化特色学校创建工作探索与研究,收效明显。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它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一所学校所特有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健康向上、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魅力。因此,加强校园文化特色学校建设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提升学校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特色,是指为“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由此推理,“学校特色”应该是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色彩和风格,教育改革对每一所学校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此契机下,学校制定的发展规划,除全面落实课程改革,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努力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外,还应积从学校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从师生需求出发积极打造自己的办学特色,开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良好局面。
学校特色构成包括学生教育管理特色、办学思路特色、教师培养特色、后勤保障特色、课程建设特色、校内组织建设特色、队伍建设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的特色诸多方面。概而言之,学校工作所涉及的一切领域都可以创新,办出一定的特色。通过在师院20多天学习,我们深深体会到,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及课改要求,充分发挥校长职能、教师主体地位及学校办学自主权,走校本之路,立足校情,发挥自主性、创造性,走出一条富有个性的不同于其它学校的特色之路。
[关键词]:文化 特色 内涵 提升
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办学特色是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思想走不远,没有文化难发展。如何将文化熔铸到学校和谐发展的血脉中,实现内涵根本提升,我认为:
一要理念先行,实现教育价值引领。可以说,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引领学校发展的灵魂。据此,我们提出“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为学生的幸福奠基、为教师的事业导航、为社会的进步耕耘”的办学目标,强力引领全员教育思想,指导全校教育教学工作。工作中,营建“文明、和谐、快乐、进取”的校风,打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教风,引导学生树立“努力实现自我做真人,融入主流社会求真知”的学风,通过“三风”带动,形成我校办学特色。同时,在全员中达成了“教好一名孩子,幸福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福泽一方百姓”的共识。并通过明星教师评选和教师讲坛等活动,不断构建“崇高尚雅”的精神文化,提升了教师的职业神圣感和认同感,为学校内涵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化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新课题 篇6
在从事烟草行业企业文化管理咨询的过程中,我们与许多烟草企业合作,它们在经历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春天之后却直接遭遇了寒冷的冬天,于是开始听到许多企业高层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评价,有人认为企业文化的最大作用在于给企业穿上了一件美丽的衣裳,有人认为企业文化的凝聚力也仅仅是一句空谈,然而这些评价无非是遭遇文化建设困惑之后的非理性认知。
究竟是什么让企业文化建设遭遇了寒冬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许多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动机并不是为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烟草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带有明显的行业特色,在国家局的倡导下,各省局、市局纷纷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响应号召成为企业文化建设发起的关键,因而行政色彩比较浓厚。相比而言,民营企业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往往具有更大的实用价值,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面对诸多无法解决的刚性管理问题时寻求软着陆的路径之一。企业文化建设的动机直接决定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
第二,企业文化建设陷入文字战争。
我们在给诸多企业提供企业文化咨询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往往挣扎于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具体遣词造句中,这实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词句精雕细琢固然重要,但要使企业文化真正发挥软实力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与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应有的价值。然而我们发现许多企业在这一点上并没有足够的认识。
第三,企业文化建设没有落地。
落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入脑入心阶段或称内化于心的阶段,即通过企业文化的宣贯以及企业文化活动的开展,让员工知道、理解、认同自己的企业文化;第二阶段是文化外化于行的阶段,是员工真正的把企业文化践行于工作中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文化与管理融合的阶段,真正意义上发挥了企业文化的作用,实现文化管理的高级阶段。然而大多数的烟草企业文化建设往往停留在第一阶段,甚至一些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度和感知度都比较低,更不用说是第二、第三阶段了。
第四,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有些要素落后于社会、企业发展速度。
企业文化建设的初期,首先即是对企业文化的定性——企业中有着诸多地域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特征,也有着很多的时代特色,但经过3—5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发展,行业发展出现了新方向,企业也必然站在一个新发展时期,需要解决的问题已经不再停留在当初的阶段;也有些企业通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企业文化良好的解决了当初提出的问题,而在发展中又出现了新问题,这时就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来适应新形势、新阶段,促进企业更进一步的发展。
以上所陈述的问题,是多数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共性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企业唯一的出路就是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文化提升,是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的必然阶段,是企业从低级阶段迈向高级、实现质的飞跃的过程。
那么究竟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应该做哪些方面的工作呢?
第一步,企业文化诊断。
企业文化诊断主要是企业要对企业目前的文化现状进行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调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具体调研的方式,可采用一对一访谈、群体座谈、问卷调研、活动效果分析等方式,主要考察企业文化手册和企业文化落地两部分内容。企业文化手册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企业文化手册的内容是否符合企业未来战略发展方向;企业文化手册是否与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相适应;员工对企业文化手册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分析;企业文化手册的内容是否符合政策的变化。企业文化落地主要考查企业文化活动开展实施效果、企业文化与各项管理工作结合度分析、企业文化在员工行为层面表现因子等。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可请企业中专门负责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人员进行分析,也可以聘请外部专业咨询和调研机构进行专业性调研分析。
第二步,企业文化提升方案。
在第一阶段调研和诊断的基础上,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细致的归因分析,寻找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并对原因进行分类,对分类结果进行整理,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符合企业实际发展需要,直指企业面对的新矛盾、新问题,弘扬企业中优秀文化;要对原来不符合企业发展的要素大胆摒弃,并增添新要素,解决文化与管理的适应性问题。
第三步,企业文化提升规划。
企业文化提升规划主要针对提升方案展开,解决企业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问题往往会比较清晰的呈现出来。企业文化是管理的一部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文化的提升与变革必然会对企业的管理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往往在短期内不容易被发现,但价值观的改变却往往深刻的影响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要对企业文化提升进行规划,既不能急功冒进,也不能被动出牌,而是要有步骤、有节奏的向前推进。
第四步,企业文化提升方案落地联动机制建设。
企业文化提升方案及规划使企业对企业文化未来的发展都有清晰的认识,但这还不够,企业文化的落地需要相应的联动机制进行配合,没有联动机制保证企业文化的落地,企业文化只能是一纸空文。联动机制涵盖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从相对宏观的部门组织的运作,到微观的指标制定和实施都要支撑或体现企业的经营理念,辅助企业文化提升,这些联动机制是企业文化的载体,使企业文化真正成为一种气体,无形无色却有无处不在。
提升文化内涵 篇7
去年大家都非常关注的一个电视剧及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热播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喜羊羊书包、喜羊羊笔袋、喜羊羊儿童服装等等都伴随着这部电视剧的热播而在市场上卖断了货, 几个拿到“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授权商都赚得腰包鼓鼓, 甚至是很多没有拿到授权的生产商在商品上印上该图案, 也一样从中获益匪浅。可以说只要跟她相关的产业产品一加上“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图案你就能从中有所收获。这就是文化创新的魅力, 企业几乎没有宣传任何费用便可获得很高的品牌认知度与美誉度。据说开发《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原创动力最初在开发该片时投入500万, 如今已收获9000万, 品牌价值10个亿。
在鞋类企业中, 温州的红蜻蜓鞋业也是文化创新的先进者。2003年10月, “红蜻蜓·中国鞋履文化邮票首发式”在中国国际 (温州) 轻工博览会开幕, 中国鞋履文化邮票由国家邮政部门与红蜻蜓集团联合推出, 首次印发6000版, 每版为16张面值80分的邮票, 票面上印有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各具代表性鞋履图案, 如距今4000多年有“世界第一靴”的楼兰羊皮女靴, 清朝的“高跟皮金莲”, 中国最古老的鞋周朝的“舄”, 元朝的小脚鞋等。
八年来, 红蜻蜓集团始终坚持“品牌开路, 文化兴业”的发展战略, 致力于打造高起点、高品位的文化品牌, 尤其是在对中国鞋文化的发掘与创新上, 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 连创三个全国第一:设立第一家鞋文化研究中心、创建第一家鞋文化展馆、编辑出版第一本中国鞋履文化专项辞典, 为推出中国鞋业从:“数量时代”、“质量时代”逐步走向“文化时代”贡献菲薄之力。此套鞋履文化邮票是中国第一套以企业文化为题材的个性化邮票, 它的顺利发行是红蜻蜓集团对进入"文化竞争时代"的中国鞋业的又一创举, 不仅弘扬光大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鞋履文化, 更是对红蜻蜓具个性的企业文化的更新诠释。
总部位于现代制造业名城———东莞市的广东唯美陶瓷有限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建筑陶瓷制造商和销售商之一, 产品涵盖室内地砖、室内墙砖、室外地砖、室外墙砖、产品配件五大系列, 上千个花色品种, 旗下品牌"马可波罗"享有仿古砖至尊的美誉。
“马可波罗”瓷砖, 中国千年陶瓷与意大利艺术的完美结合, 被誉为“个性化装饰艺术全集”。马可波罗瓷砖, 引领中西装饰文化、不断推陈出新, 先后开发出仿古地砖、内墙瓷片、丽晶石、抛光砖、e石代、1295、唯美壁饰、中国印象、阳光石、木化石等系列产品。每一条纹理, 都蕴涵着时尚对古典的精练诠释。
同样, 企业依靠在文化领域创新, 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内涵的企业还有江苏的红豆集团, 通过打造"七夕红豆东方情人节",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来发扬红豆精神。来倡导全世界华人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企业在文化创新方面做的优秀的企业还有很多, 我不用在此一一举例。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 文化创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
1.文化创新具有高关注度。
2.文化创新具有高认知度。
3.文化创新具有高附加值。
4.文化创新具有极强的融合性。
现在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 技术与品牌代表着企业竞争力, 企业文化的创新与打造强势品牌则是每个企业的当务之急, 是影响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提升文化内涵 篇8
学校的管理文化, 是一种管理精神、管理氛围, 在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中彰显人文精神, 是管理文化中的最佳境界。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 管理过程就是发挥人的价值, 挖掘人的潜能。
1. 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
俗话说, 无规矩不成方圆。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 是全体师生的行为准则, 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学校在建设制度文化方面注重以制度建设为载体, 实施人文关怀, 形成学校制度文化。在制度建设中体现四个特点:“全”———涉及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细”———内容具体明确, 操作性强;“严”———纪律严明, 赏罚分明;“公”———公开透明。在制度实施过程中, 体现“严宽结合动静结合”的原则。在一系列的刚性制度执行过程中彰显人文关怀, 使得“管”与“理”能有机统一, 使学校制度发挥其应有的导向、激励、约束等功能。
2. 和谐实干的团队文化。
只有完美的团队, 没有完美的个人。打造团队文化, 把学校建成展示生命价值的沃土, 这是学校管理文化中亮色的一笔。一个学校能够胜出, 锻造出他人无法超越的核心竞争力, 凭借的就是团队文化。团队文化不单是贴在墙上, 写在报告里, 讲在口头上, 更是刻在全体行政、教师的心里。通过行政班子建设、榜样示范、活动强化、评价激励等多种措施, 打造一种全体教师团结一致、一心一意比学习、一心一意搞教学、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团队文化。在团队文化建设三大着力点的基础上, 学校赋予教师“热爱生活享受工作”的理念, 让老师们获得职业幸福感。让老师体验“幸福不是一切人生还有责任”这样的职业幸福感。
二、德育为首, 提炼丰富的活动文化
众所周知,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是思想教育的有效形式, 寓教于乐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活动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实践能力, 促进个性发展, 进行自我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可着重进行几项活动的开展, 从而彰显学校活动文化的内涵。
1. 强化习惯养成, 拓宽思想教育渠道。
一是利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 国旗下讲话主题鲜明, 使孩子在隆重庄严的仪式中感受积极向上的爱国情感, 接受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熏陶, 体验到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二是坚持开展文明礼仪活动, 结合学校每两周一训 (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 开展了“文明礼仪伴我成长”知识竞赛、情景剧比赛及征文活动。三是每学年开学第一天举行隆重的新生入学开笔礼, 活动邀请全体新生家长参加, 教师带领新生书写大字的“人”, 高年级学生带领新生读古训、正衣冠等议程。
2. 做足节日文章, 挖掘活动文化内涵。
结合“向雷锋同志学习”纪念日、植树节、清明节、端午节、教师节、国庆节、重阳节等等节日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 将德育元素化解到各个月份或纪念日里, 开展“绿色畅想”手抄报设计比赛、“倡导绿色消费, 践行环境保护”主题教育活动、感恩教育、“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书征文、知识竞赛、演讲等活动。尤其是利用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和元旦, 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 有趣味运动会、学生技能展示、文娱汇演、经典诵读等活动, 向家长、向社会展示师生的全新面貌, 让每个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 休验成长的快乐, 营造关心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3. 开展读书活动, 致力打造书香校园。
生命因读书而精彩, 把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大力推进“书香校园”进程。一是制定《师生读书活动实施方案》, 宣读倡仪书, 采购、征订各种教育杂志、名著, 为师生提供丰盛的精神食粮。二是筹建学校图书馆, 增添大量全新的、适合全体师生阅读的图书, 为全体师生提供足够的精神食粮。三是建设班级、教师办公室图书角, 开辟班级“诵读角”, 每天定时组织师生诵读经典, 引导师生“读名著, 看名片, 赏名画, 听名曲, 诵读古诗文”, 提升师生的文学素养。五是开展读书节活动, 把每年四月份定为读书节, 在读书节活动期间, 选择不同的主题举行读书活动的启动仪式, 并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三、立足校本, 培育特色的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新的组成部分, 在新课程背景下, 学校文化具有了新的内涵与特点, 体现了一种新的品质与特征, 并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新理想和新追求, 提升了学校文化品味。
1. 地方课程校本化。
重视课程文化的挖掘, 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程文化建设的载体, 通过校本课程开发, 促进学校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学校特色得以充分彰显, 学校文化力得以充分释放。具体可在校长的主持下, 在分管副校长的牵头和协调之下, 成立校本课程编写小组, 校本课程的编写可取材于地方文化资源, 融合侨乡古镇的人文、地理、风俗、名人等内容, 使学习内容更加受学生喜爱。
2. 学生活动课程化。
把活动与课程整合起来实施, 使学生活动更具有计划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增强了教育的效果。把每一次活动纳入统一的课程管理, 可具体策划艺术教育、入学教育、离校教育、生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节日主题教育等个性化的活动课程, 从活动前的策划、组织实施到活动后的反思总结, 都要有详实的方案。每年的入学教育、离校教育课程以礼仪、感恩为主题, 受到了师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快乐的艺术节、幸福的读书节, 不仅是独具匠心的一门课程, 更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文化, 说到底是文化育人———人化。一所优质的学校能把“实施文化立校, 文化育人策略”作为办学根本, 在办学中构建生态绿色管理模式, 彰显特色鲜明的文化气息, 就能让校园时时处处演绎着传承与创新, 和谐与卓越。真正使得校园成为了师生和谐的大家庭、创造的大舞台、成长的大乐园, 更是师生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摘要:文化犹如学校的空气, 让师生品味文化的芳香, 接受文化的洗礼, 滋养文化的温润, 鲜活生命的成长, 这是无数教育人追求的最美的教育梦。在办学过程中, 注重从文化的视觉定位学校教育和管理, 把传统文化、时代文化、地域文化作为教育资源, 优化整合, 构建起至真、至善、至美、至尊的物态育人环境和人文育人环境, 从而形成颇具特色的学校文化, 以此引领、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
文化平等与提升国家文化话语权 篇9
一、“文化平等”的概念
何为“平等”?它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人对人的一种态度, 是人类的终极理想之一, 由于人之差异绝对的公平不存在, 只有相对的平等, 人和人之间的平等, 不是指人之差异所致的“相等”或“平均”, 而是在精神上互相理解, 互相尊重的不区别对待的平等享有的社会权利与义务;它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或经济地位处于同一水平, 没有或否认世袭的阶级差别或专断的特权。
在理解了“平等”的基础上, 文化平等即是不同环境不同条件孕育出来的不同文化, 在同样的平台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一种和谐状态。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讲求和谐。《论语·子路》提出“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建立在个性差别的基础之上。“和而不同”的实质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 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 不同以相辅相成。各民族各地区的不同文化自然有其生长的环境和特色, 这些文化在精神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不区别对待, 平等享有社会权利与义务, 这种和谐的状态是文化平等的最高追求。在国际背景下, 文化平等是指大文明系统间的同等待遇, 这是外在的文化平等;在一个具有多种文化的国家内, 文化平等是关于民族国家内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平等, 这是内在的文化平等。
二、倡导文化平等的原因
(一) 我国倡导文化平等具有历史渊源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中华文明以其兼容并蓄的特点绵延不断地发展了几千年, 在对外交往上历来都是以和平友好的方式进行。
古时“丝绸茶叶陶瓷萃, 商贾僧人行旅偕”。千余里的丝绸之路上, 黄沙弥天, 驼铃阵阵, 络绎不绝。在贸易过程中, 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中西方物质的繁荣, 推动了财富资源以及人员的流动。同时促进了沿线各民族之间的稳定, 伴随着文化交流所带来的相互理解, 沿线民族甚至表现出逐渐融合的趋势, 各民族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进步。“永乐满朝人济济, 西洋万里水茫茫”。以郑和为代表的大航海, 用中国人传统的以“仁”、“恕”为核心的道德价值理念, 尝试建立和平与和谐的国际社会新秩序, 这与古代志士仁人所追求的大同理想, 追求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和谐发展, 是一脉相承的。
(二) 当前文化不平等的现状迫使
据统计, 世界上大多数报刊发表的国际新闻, 有90%来自西方“四大通讯社” (合众国际社、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 。合众国际社的新闻报道71%关于美国, 9.6%关于欧洲, 关于非洲的报道不到1.8%。不难发现文化的解释权几乎都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 媒介价值中不可避免的隐含西方资产阶级的一些倾向性的价值观, 而这种文化上的霸权地位表现在各个方面, 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方中心论的产生发展。伴随着中华文明近代的落伍和西方文艺复兴之后工业革命殖民全球的浪潮, 当中国的大清皇帝们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历史中时, 西欧通过“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宗教改革”等一系列的变革, 向着近代文明一路小跑。全球的西化之风从此弥漫开来, 而这种观点在其后的发展中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相较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和”, 西方文化的排他性以及由此引起的攻击性由来已久。代表性的事件像十字军东侵, 黑人奴隶制, 近代西方大国的殖民历史等。在全球化过程中, 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秩序, 在经济政治上主导, 在文化上也气势汹汹地向外发展, 这使得一些相对弱小的国家被边缘化, 在全球秩序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进而引发这些地区对西方的不满。
(三) 倡导文化平等具有现实意义
倡导文化平等促使打破原有的西方文化霸权地位, 只西方一家独大的话语体系从长远来说并不利于文明的发展, 倡导文化平等在一定程度上修订内陆文明从属于海上文明、东方文明从属于西方的西方中心论, 重塑均衡、包容的全球化文明, 推动欧亚大陆回归人类文明中心地带。
纵观人类历史上比较成功的交流案例, 在交流双方相对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交往才有可能取得比较不错的效果。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 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日趋活跃, 不同文明间对话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相互理解和信任。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容易误读的途径是加强不同文明间交流和对话, 增进彼此了解、信任。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多样性, 加强不同文明对话和交流, 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三、倡导文化平等构建国际话语权的途径
(一) 构建本土话语体系
西方中心论由来已久, 而深究被文化霸权所控制的原因, 根本上来说是我们本身缺乏独立的文化话语体系, 也就主动或被动的接受其奴役, 因此需要我们对本土的文化体系重新审视, 从中凝练出自己的话语权体系, 从根本上扭转在话语权上的劣势。
首先是从传统文化入手,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悠久历史留下了许多优秀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归纳提炼出具有鲜明标志的属于我们的文化体系。以一种世界容易接受的语言来解释中国的哲学思想, 展示东方的美学, 用符合当代世界审美与价值取舍的方式向世界输出我们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
其次是要构建中国现代文化话语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政府对于中国现代文化的话语解释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体系, 但如何将这些体系进行对外传播并取得文化认同, 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克服。像唐诗宋词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翻译的时候往往“曲高和寡”, 很难精准地将其意境和精髓翻译为外文, 同时像“和谐社会”这样的词语在中国语境下被赋予了更多政治性内涵, 在传播的过程中外界很难准确理解我们真正想要传达的理念。
(二) 积极构建对外传播途径
1. 媒体层面
由于文化差异等多种因素制约, 现有的媒体更倾向于“对内传播”, 对外国际关系的影响力不够, 且在现有的制度下, 我国主流媒体在很多时候更多的是以官方发言人的身份存在, 使得我国主流媒体公信度不够。当今互联网发展迅猛, 应该把握好这个态势打造多元的媒体, 提升我国媒体在外的公信度, 这是国家话语权的一个重要部分。
虽然目前民营媒体在媒体传播中仍处弱势地位, 但民营媒体的身份对普通受众来说却会更容易被接受。随着网络的发展, 网民数量激增, 普通的个体作为个性鲜明的自媒体, 拥有传统媒体不具有的优势。民间话语潜力巨大, 倘若能够规范引导, 这股力量在提升国际形象对外传播积极影响上往往能够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2. 民众层面
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对文化最真实的诠释。作为本国文化最为生动、最具说服力的载体, 普通公民在提升国家文化话语权建构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全球化使得全球的人口流动趋于频繁, 涉外人员应该时刻谨记自己作为中国公民的身份, 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要提升国家的文化话语权, 我们不能也不会走霸权的道路, 我们倡导的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各种文化和谐共处。各种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经济状况、政治情况、甚至气候水文都各不相同, 唯一相同的是他们都是人类文化大花园中的瑰宝,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各种文化只有彼此尊重、求同存异, 和睦相处、互相促进, 才能创造百花争妍、万紫千红的世界。
参考文献
[1]何包钢.文化平等之辩[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5) .
[2]李翔海.论当代中国的国际文化环境—“西方文化中心”论的衰落和亚洲价值观的崛起[J].学术月刊, 1998, (1) .
[3]张殿军.硬实力、软实力与中国话语权的建构[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1, (7) .
[4]曹顺庆, 李思屈.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路径及其方法[J].文艺研究, 1996, (2) .
[5]靳一.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新闻界, 2006, (9) .
[6]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4-06-29 (2) .
[7]吴瑛.信息传播视角下的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J].四川大学学, 2011, (3) .
提升文化内涵 篇10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教学不但要重视学生对美术技能的掌握和应用, 还要在教学中渗透美术艺术作品中包含的文化知识和人文思想, 通过美术知识的探索、学习和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 我们美术教师一定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为学生设计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方式, 让学生能够在乐学的基础上有意识、有计划地提升自己的美术素养和创新精神。
一、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作品中的人文精神, 品味作品的文化精髓
最早记载重要的人类文化的载体是美术作品。在现代小学生学习美术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运用美术知识及其表达形式来传达个人的情感态度以及思想观念。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美术欣赏课程, 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品味能力,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 并从艺术作品中获取历史知识和历史文化。
例如,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 还有古希腊的彩陶文化等都渗透着当时那个年代深厚的人文精神, 表达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和高尚的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教学手段, 让学生欣赏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能够激发学生情感的美术艺术作品。教师可为学生精心选择一些人类的艺术精品, 并让学生从美术的角度进行欣赏和评价, 这样会促进小学生更富有理性的欣赏。在欣赏和评价的环节中, 学生能够感受到美术作品的和谐、秀美, 能够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能更加深层次地挖掘美术作品中的文化内容, 并且以此来陶冶自己的情操, 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在小学生观察、欣赏和评价的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并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探讨给予艺术作品最适宜的评价。教师还应让学生不断探索艺术作品中所运含的美术技巧、表现手法、风格体现、材料选取、作家个性等特色, 从而全面地了解美术艺术作品的相关知识, 体会和品味其中包含的文化精髓, 从而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 让学生以此为荣, 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为此, 即使是面对小学生进行教学, 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注重作品中的人文精神, 感受美术知识的魅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 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 也是我们教育事业的核心内容。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强大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在美术课程教学标准中, 要求教师能够在美术课堂中重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通过相应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流畅和灵活, 富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思维方式。教师还应争取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创造的潜力。美术课堂中, 教师要着手于学生的实践环节, 帮助学生将创新观念和意识转变为具体的行为及成果。
其实, 每个人体身上都拥有强大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只不过它需要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加以挖掘和发展。也就是说, 小学生都有创造的潜力。如果这个潜力想要凭借学生自己去开发和发展不但浪费时间, 效果也不会明显, 为此这个开发和挖掘创造能力的任务就交给了教师。马洛斯曾经说过:“创造精神可能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遗传因素, 它是一种共同的和普遍的东西, 在所有健康的儿童之中肯定都会发现其踪影。”也正是如此,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 提高学生多元化知识及文化的融合能力
创新建立在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之上。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学会贯通, 能够使知识之间相互渗透,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多元化的知识, 并且能够相互融合和相互理解及应用, 才能够激发出学生创新的精神。新课程标准提出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拓宽学生探索的领域。为此, 教师应该把美术教学作为一种文化, 并且与文学知识、音乐知识、舞蹈知识等相互融合在一起, 把单纯的传授美术知识转变为各个学科综合的教学桥梁。
例如, 在学习《我眼中的昆虫》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通过各种手段搜集昆虫的资料和图片, 或利用网络、图书馆去查阅一些关于昆虫的知识, 或是咨询生物教师了解昆虫的发展和进化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搜集、策划来掌握一些关于昆虫的知识, 使自己能更加系统地掌握这些知识, 并能在课堂中加以展现。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美术学习的同时也去细致全面地了解其他学科,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并从中体验到探索和创新的乐趣, 从而让学生喜爱上美术, 且乐于探索和创新。
(二) 拓宽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渠道
创新精神是否强烈, 创新能力是否强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速度和能力如何。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想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必须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技能, 增加学生获得知识的手段和方式,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来获取最新的信息。这样才能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提高, 才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情感的体验,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
(三) 提高学生运用新知识并将其转化为成果的能力
创新精神是学生进行创造的精神支柱, 但是如果学生只拥有创新精神却不付出实际行动将其变为现实的成果, 是达不到要求的。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同时, 教师要让学生清楚运用新知识、采取新方法都只是一种手段, 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要让其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小学生同样要拥有运用新观念、采取新技术的理念, 要把自己的创新思维和理念变为真实的行动。因此, 教师应展示学生的作品, 使他们自身的价值得到体现, 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创造的动力和思想。
提升翰墨文化含量 篇11
王玉玺1939年10月出生在山东省墨子故里滕州,文化底蕴丰厚。他幼时上过三年私塾,6岁就开始学习书法。他当过兵,紧张艰苦的部队生活养成了他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习性。从部队到地方,从普通干部到省级领导,无论工作多么忙,时间多么紧,几十年不曾改变深夜展卷挥毫的习惯。他认为历史上的名碑名帖给我们展示出坚实丰厚的优秀传统,因此坚持临帖、读帖、研帖。他师法传统而又不拘于传统,溯本求源,诸体皆习,取形重神,潜移默化,终于打下了坚实的书法根基,创建出自己的翰墨风貌。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业法先生著文说:“他的书法不仅以楷书、行书、草书见长,而且大篆、小篆、汉隶、魏碑、章草诸体并用,落笔潇洒,韵味醇厚,端庄而不失灵动。在探索书法艺术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取得了不寻常的成果。”
王玉玺不只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而且也是一位对墨子学说颇有研究的学者。在他家里,他主持编辑出版的100册《墨子大全》,满满一橱子,着实让我惊叹了一阵子。
为了继承、宣传墨子思想精髓,王玉玺先后用多种书体书写出版了《墨子名言》《墨子兵书》《王玉玺八体书古今名人评墨子》《王玉玺书墨经》等系列丛书。尤其《书古今名人评墨子》一书,他选编了自战国时期至今2300多年间的中外名人对墨子的评论,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墨学研究专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和外国专家对墨子的评说,他用楷、行、隶、篆、草、魏等8种书体书写,每篇书法作品均附印刷体原文对照。为便于阅读欣赏,并有著名篆刻家所治墨子名言闲章。2001年7月中旬,“王玉玺书古今名人评墨子书法艺术展”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办,姜春云、王光英、赵南起、费孝通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书法名家观看了展览,给予了充分地肯定。著名书画评论家刘艺说,他把书法艺术创作和墨学研究结合起来,在书法界和墨学研究领域都是一个大的创新,“用书法艺术弘扬传统文化,同时又拓展了书法创作的空间,使两者相得益彰,相互辉映”。
王玉玺曾先后任山东省副省长、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同时担任中国墨子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他矢志尚书,集结珠玑,以累累硕果赢得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扬,至今已经出版了《王玉玺书法选》《王玉玺临帖选》等10部23册书法作品集,他的书法集除《出访集》以外,均为古本线装,墨迹或端庄醇厚,或婉转浑穆,或灵动潇洒,或气韵豪放,翻阅赏读,一股古朴、典雅之风扑面而来。其中《王玉玺书七体千字文》等获得中央电视台大世界基尼斯最佳项目奖。
提升文化内涵 篇12
一、市民文化素质的内涵
市民作为城市的主体组成部分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息息相关, 市民必须适应和遵守城市的相应秩序和生活模式。市民文化素质指市民在文化方面所具备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 表明市民在这些相关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能力、情感等方面综合发展的水平和个性特点。
二、提升市民文化素质对城市化进程的意义
(一) 提升市民文化素质是人全面发展的要求
1. 提升市民文化素质是满足人的生存发展的需要。
在现代技术革命的推进下, 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结构性失业问题突显, 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背景下, 市民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用新知识、新技术武装自己, 提高生存和竞争能力, 实现自我发展的愿景。
2. 提升市民文化素质是促进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在城市生活中, 大部分市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是积极向上的, 但少部分市民也存在不文明、不和谐、不守纪, 甚至违法的行为。市民在城市生活中要严格遵守伦理道德和社会公义, 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质, 始终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约束自己, 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3. 提升市民文化素质是满足人的各类社会活动的需要。
城市的生产具有高度社会化的特性, 市民与市民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深刻的依存关系, 这就要求市民要加强学习, 逐渐树立更强的大局意识和整体观念, 具备宽广的胸怀和开明的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诚实守信, 在与人的和谐相处中实现自身发展。
(二) 提升市民素质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1. 提升市民文化素质对城市主体功能的发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城市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其对外界的影响除了一些客观因素外主要取决于市民的创造力。所有市民的文化素质都将对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竞争能力产生深远影响。随着市民群体的加速扩张, 只有不断提升市民文化素质, 将所有市民打造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市民, 才能使城市不断地发展壮大。
2. 提升市民文化素质对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深远意义。
实践证明, 一个城市的劳动者整体文化素质较高, 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 才能使该城市的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才能促进城市经济的良性发展。
3. 提升市民文化素质对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起带动作用。
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要求城市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环境发展的协调一致,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以生产者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为依托, 由此可见, 提升市民文化素质可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三) 提升市民文化素质是促进城市和谐发展的举措
1. 提升市民文化素质是城市管理的基石。
市民在享受城市提供的各类福利的同时, 必须遵守城市的相关规则, 做到这一点, 城市管理才能有秩序地运行, 完美的现代社会制度, 先进的现代工艺, 才会在市民的手中真正发挥效用。
2. 提升市民文化素质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
市民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才能够通过修心、修身规范自身的社会行为, 从而创造出一个宽厚、和谐的人际环境。
3. 提升市民文化素质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保障。
城市作为人口高度密集的场所, 环境和生态容易受到破坏, 这就要求全体市民具备良好的生态意识和环保理念, 养成文明健康的日常习惯, 这有赖于全面提升市民文化素质。
三、提升市民文化素质的对策
(一) 统筹兼顾, 使市民文化素质教育自成体系
1. 以国外发达城市为参考, 制定教育发展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计划。
现阶段, 我国市民接受教育年限的平均数和西方一些发达城市相比差距较大, 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都需要为缩小这个差距而奋斗。要从短期计划着手, 同时兼顾中期的奋斗途径, 更要对长期的发展目标清醒认识。在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基础上, 最终实现我国高校教育普及化的跨越式发展, 从整体上提升市民文化素质。
2. 根据市民阶层的不同, 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
通过开展全体市民教育培训工程, 普及法律法规、行为准则、计算机知识及环保意识等, 为市民实现功能性扫盲。通过开展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交流培训, 充分发挥地域优势, 提升公务员的文化素质及带动能力。通过开展农民工培训工程, 为其提供卫生知识、就业技能、城市规则和法律法规等培训内容, 提升农民工的整体素质, 使其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3. 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网络。
逐步建立起由整个社会关注参与的, 由政府、社会机构、市民团体组成的教育网络, 以此促进市民终身学习愿望的实现, 从而多方位、立体性地提升市民文化素质。通过这一网络, 使市民随时、随地通过不同的教育手段促进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
(二) 强化法律法规对提升市民文化素质的监管功能
一个城市的公共秩序是市民文化素质的最直接体现。然而文化素质的培养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靠全体市民自我约束的基础上, 还需要辅以严格的城市监管。为了真正实现社会公共秩序的良性发展, 必须将社会伦理道德制度化、法制化, 并在监管中运用奖惩杠杆, 对违反社会公德的不文明行为起到震慑作用。
市民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除了依靠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外, 还要调动全体市民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举报, 发挥市民和新闻媒体在社会事务管理中的主人翁意识, 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多层次的监管体系, 形成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合力, 提升市民自身的文化素质。
(三) 建立健全的城市文化服务体系
1. 加大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同步投入, 建立城市文化交流中心
建立城市文化交流中心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设施齐全的公共文化场馆;二是内容丰富的文化交流项目。目前, 城市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供给不足, 应全面规划、建设一批图书馆、博物馆、剧院、文化馆、文化角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同时利用互联网手段, 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另一方面, 组织规模较大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 举办影响力较大的文化展播活动, 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 疏通民间文化交流渠道, 提升市民的文化素质。
2.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构建城市文化人才高地
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 不断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鼓励专业人才创办文化企业, 对有突出贡献的相关人才设立扶持基金, 从而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市民文化素质的提升。
(四) 以人文关怀提升市民文化素质
人文关怀的和谐环境本身, 就是无声的文化素质教育。市民在具有人文关怀的环境中生活, 才能更好地关注并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政府在提升市民文化素质的工程中, 应注意以下方面:城市规划中要以人为本, 使城市的建设人性化, 市民不仅可以感受到城市风貌的改变, 也可以感受到城市设施对自己提供的方便;在通过法律和规章制度实行严格监管的同时, 要兼顾市民日常生活的便利。
摘要:市民文化素质:一个城市最直观最鲜活的“代言”, 是体现城市文明的综合载体。在城市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 把市民文化素质的提升作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把着眼点放在市民文化素质教育提升这一层面, 积极采取措施, 推进城市市民的文化素质教育。
关键词:市民,文化素质,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秋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求是, 2006 (24)
[2]高芝兰.提高市民素质构建文明城市[J].湖湘论坛, 2008 (7) .
[3]蔡肖峰.家庭中公民素质的培育——对中国现实社会中公民素质培育的一种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1l (2) .
【提升文化内涵】推荐阅读:
提升港口企业文化10-19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06-25
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01-05
提升我国文化传播力11-19
如何有效地提升企业文化05-31
从三个方面提升企业文化10-16
“晋善”文化提升企业软实力10-21
建树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形象06-05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论文(1200)06-07
用文化滋润课堂 以智慧提升品质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