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律优美

2024-07-13

旋律优美(精选5篇)

旋律优美 篇1

人们常说“文章不是无情物”, 文章是作者充沛感情的自然流露, 任何一篇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的丰富感情。文学家常常在音乐中捕捉灵感, 为自己构筑精神家园。英国人罗杰诺斯曾说过:“音乐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器官, 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情感。”因此, 让音乐走近语文, 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获得丰富的语文知识。

一、用音乐激发兴趣导课

一篇课文的教学, 课前的激趣极为重要, 特别是学生比较陌生的事物, 如果教师只是简单的谈话导入, 就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我们用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 效果就会大不一样。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认为:“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它是一种用直感的方式, 使学生获得比其它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 很易于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如能恰当地使用音乐, 以音乐渲染情境, 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便更容易调动其情感, 促进其理解。用音乐渲染情境, 可以普遍用于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那些一般文字不足以表现的动态和意境, 或是特别庄严肃穆、悲凉凄惨, 或是特别的欢快激动, 或是特别惊险紧张的场景, 用音乐是再合适不过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便常常在新课开始时播放音乐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中。如笔者在教学《黄河颂》时, 首先播放了《黄河大合唱》, 那浑厚的男高音、雄壮的乐曲旋律把同学们带入了一种精神为之振奋的境地, 纷纷对着歌词大声地跟唱, 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好学心。这首歌带领学生感受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历史, 对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充满了无限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使学生进入了课文情境。

二、用音乐唤起学生的情感

门德尔松说过:“在真正的音乐中, 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 比言词要好得多。”可见, 音乐与文学虽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和任务:表情达意。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能恰当地运用音乐, 能使乐者更乐, 悲者更悲, 这样能更深入地把握感情。学生在学习文章时, 不仅是学习他们作文的方式方法, 而且要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从而激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安塞腰鼓》是一篇宏扬激荡的生命, 歌颂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本文气势恢宏, 词语简洁, 语句铿锵, 节奏鲜明, 表明了生命因力量而得到宣泄, 而力量又带动生命奔腾升华的情景。对本文的教学, 不少老师主要采用朗读教学, 引导学生逐步体会文章铿锵的短句、激昂的排比、疾猛的节奏特点的教学方法。笔者在朗读教学的基础上, 辅之以音乐手段, 选择《锦绣中华》, 此曲在气势、节奏等形式上有共通的地方, 在生命和力量的主旨上也有相通的地方。在上《安塞腰鼓》之前, 先放全曲, 以求引人入胜。并要求学生听后以简短的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是以乐曲带入新课, 并为学生理解作品作铺垫。在教师表情范读文章后, 学生配乐小声跟读。教师提出整体感悟文章内容的要求。 (要求学生能用关键词来表达出感悟的内容)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热烈、豪放”等总体印象。通过讨论, 学生能较准确地把握这些内容。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高原人跟文中恢宏气势的内在联系, 让学生领会到黄土高原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领悟到黄土高原人“日月之行, 若出其里;星汉灿烂, 若出其中”的豪迈气慨。

三、用音乐为课文画龙点睛

文学作品的情感世界深邃广博, 而学生由于受年龄、生活阅历、接受水平等的限制, 往往对作品中的情感世界体验不深。音乐不仅能传递情感, 而且能表现深刻的思想, 它所表达的人文情感的内容甚至比语言文字更深刻、更丰富。在语文教学中, 把音乐的情感和作品的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 就会形成一种更强大的情感力量, 激发学生深层的审美体验, 加深他们对文章情感内容的把握和理解。

在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时, 学生虽然非常敬佩贝多芬在音乐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也能够理解耳聋对他的打击, 且他不屈从于命运的倔强性格, 但总不能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贝多芬的伟大。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贝多芬的精神世界和他所说的“心里的音乐”的深刻内涵, 我播放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并且请学生自己来讲讲他听到了什么。强烈的节奏、激昂的旋律在教室里回荡, 同学们一个个听得热血沸腾, 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热情奔放、催人奋进、富有感染力的《命运交响曲》就像命运之神在不断敲打大家的心灵, 使同学们觉得要好好学习贝多芬的伟大精神, 充分利用自己健康的身体, 抓紧时间努力学习, 挑战命运。

由此可见, 语文与音乐有着天然的、广泛的联系, 让语文走近音乐, 让音乐走近语文, 使语文与音乐完美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堂将会是另外一番天地, 学生将会有一个愉快的学生情境, 语文学习也将会在这个愉快的情境中得以升华, 学生也将在音乐的熏陶下获得丰富的语文知识。

当然, 语言文字给人无穷魅力是音乐无法完全具体表现的, 但我们只要掌握了在语文课中加点音乐, 充分利用音乐的变化来表达一定的语言内涵, 把音乐和语言有机融合在一起, 使学生的情感通过音乐和语言而产生共鸣, 从而使人们在欣赏时产生更多美妙享受, 对语文艺术更加热爱。

旋律优美 篇2

内容摘要:呼吸是歌唱的动力,也是音乐旋律的物质寄托,如果说优美的旋律是一串珍珠项链,那气息就是连接颗颗珍珠的银线,正确运用气息的方法是学习声乐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通过认真细致地练习,才能为塑造美妙嗓音奠定可靠扎实的基础。

关 键 词:歌唱 呼吸 声音

呼吸是人类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自然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种本能。歌唱时的呼吸,也称气息的运动,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呼吸不同,歌唱时的呼吸要深些,用得长些,并根据乐句的长短,情绪情感而变换着运用呼吸。

参与发声的呼吸器官是由口、鼻、喉头、气管、支气管、胸肋、肺脏,横膈膜、腹肌等组成。歌唱时依赖这些器官进行吸入与呼出空气的循环交替来完成歌唱的全过程。肺脏是整个呼吸活动的中心。

由人体自动的、有节律的运动所产生的气体,是人体一切发声的动力,也是歌唱艺术的基础。

“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是先人有关气息的精辟论述。传统中“气为声之本,气乃声之帅”,“气催声发,声靠气传,无气不发声,发声必用气”是成功的经验之谈。国外的著名声乐学家威廉・莎士比亚说:“在歌唱中能够正确地控制气息,就能正确地发声。”歌唱家帕瓦罗蒂也说:“掌握不好呼吸,就无法唱出好听的声音,甚至毁坏嗓子。”而卡鲁索说:“一旦掌握了呼吸的艺术,学生也就算走上了可观的文艺高峰的第一步。”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是歌唱的支持力,良好的呼吸气息的支持,是良好歌唱的功力与基础。

自然呼吸是多种多样的,我国的声乐学家林俊卿博士将呼吸概括为:一、身心安静的呼吸;二、身体劳动或心情紧张兴奋时的呼吸;三、大声疾呼――这是一种有意识的强力呼吸。人们又将它分为:胸式呼吸(又称锁骨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联合式呼吸三种。

胸式呼吸法是一种15、16世纪西欧教堂中普遍采用的唱“圣咏曲”的浅式呼吸法。由于圣咏曲的曲调简洁质朴,运用的是近似讲话的音区演唱,因此,呼吸的部位不用太深,用气量也不大,仅仅在肺脏的上叶加中叶的部分区域内进行就够了。

腹式呼吸法是一种单纯依靠下降横膈膜使下腹扩大的深呼吸法,强调气息下沉到下腹部的“气海穴”一带(肚脐下二指处),即所谓“沉于底”和“气沉丹田”。这时唱出的气,便具有足够的压力,才能使歌声“贯于顶”而获得头腔音即头声。我国的戏曲唱法、曲艺唱法,及一些民歌唱法特别强调采用腹式呼吸。欧洲有的声乐学家也非常推崇这种呼吸。如意大利人吉诺・贝基就强调要通过长期训练,获得类似人躺着睡着觉时的腹式横膈膜呼吸。

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是一种运用胸肋肌肉、横隔膜、腹部肌肉,特别是腹部直肌共同控制气息的呼吸方法。这是当前声乐界认为最符合生理科学的呼吸方法。这种呼吸方式全面调动了人体呼吸器官的能动作用。通过训练,能使胸腔、肋骨、肋间肌、横膈膜以及腹肌等相互配合,协同完成控制气息的任务。当胸肋腔向外扩张与横膈膜向下收缩同时进行后,容纳气息的体积加大,不仅能增强胸腹肌控制气息的能力,使呼出的气息既均匀又有节制,同时又能建立起上下腔体有机的联系,便于喉头下排出气体的压力变化,使歌声的强、弱、高、低得以自由控制。

胸腹式呼吸是由吸和呼两个环节来完成的。

一、吸气。用口和鼻(更多强调用鼻)垂直向下吸气,要注意口腔应该是放松的,下巴自然下垂放松,这时胸腔和腹腔同时扩张,气吸到肺的底部,如我们所观察到睡觉时呼吸由胸至腹扩张的情况:胸廓、两肋后背都有扩张的感觉,横膈膜自然下沉向四周伸展。

这种胸腹式呼吸要求吸气:一是气要深,可以用闻花香或十分沉醉式的对物体的嗅闻状态去体会这种吸深的`感觉,吸气动作要缓慢、柔和,同时要松弛、自然轻松,不要过紧或是过浅。采用口鼻同时吸气,尽量做到无明显动作和吸气的声音,切不可气喘吁吁,给人以不自然和匆忙的印象。二是吸气要适度。歌曲的情绪、乐句的长短、音调的高低、力度大小、强弱等,都要考虑在内。如果吸得过多,会造成不必要的僵硬,声音失去色彩和表现力,气如果吸得过少,又会造成膈肌无力,使声音无支持力而失去力度,显得苍白。

二、呼气。也叫吐气,这里需注意的是当气体从肺部呼出时,胸廓和两肋仍要保持张开而不塌陷的感觉。小腹收缩并与下肋保持扩张的力量形成对抗,这时从腹腔经过胸腔直到振动声带发出声音,形成了“气柱”或叫“音柱”。做这种状态可在发声的同时弯一下身子,就可更深层体会这种支持,这种气息的妙处。完成呼气的环节应注意:一是呼气时仍要保持吸气的状态。形成用吸的感觉去呼,气息在体内仿佛往返不断循环,保持这样的状态,形成对抗的支持点。二是呼得集中而有弹性,要连贯,切不可漏气和憋气,这就要注意对气息挖掘的适度,反之会形成很快用完气、漏气和气不够用的现象和发声前半段好、后半段不好的无支持状态。

声乐专家金铁霖教授曾讲过:“怎么吸就怎么唱,吸到哪从哪唱”,这启示我们:在唱的过程中想到吸,在吸的过程中想着唱,所有字都要吸着唱。这也是对歌唱中吸与呼的对立统一的准确解释。

吸气点也被同行们称为“气口”,练好吸气应注意:一是要选好气口。换气不仅仅是为了分句,主要是为了表现艺术形象的需要。过多的换气,会使歌声旋律无端中断,显得歌唱支离破碎,缺乏整体感。反之随意延挪换气位置或多唱一句,使呼吸部位逐渐往上移动,上胸越唱越紧,气息越来越浅而不通畅。这就要保持好换气的部位,当需要换气时,必须仍在正确的深呼吸部位上进行。二是要合理安排好换气方法。换气的速度要按照歌曲的速度要求,不能过快或过慢,同时要安排好换气的时值,应在一句末的一个音符上截取部分时值进行换气,并要符合音乐的自然流动与表现,不要破坏音乐的意境。三是要采取正确的唱歌的姿势。身体直、重心稳,双肩自然打开,微向后,双臂放松下垂,放于身体两侧,收腹挺胸,面部自然而有精神。反对那种松松垮垮,或是僵硬,上胸紧张或耸肩,弯腰驼骨乃至伸脖、下巴等姿势。良好的演唱姿势也是正确呼吸的基础。

歌唱中呼吸方法的正确领悟与训练是歌唱者重要的基本功,是获得美好声音的基础和阶梯,只有经过长期的不间断的练习,我们就能由获得良好的呼吸而获得美好的歌声。

参考文献:

[1]《欧洲声乐发展史》尚家骧著

让优美的旋律走进语文课堂 篇3

关键词:优美旋律 音乐 语文教学

自古以来 ,音乐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西晋的嵇康、唐代的王维、宋代的柳永、清代的曹雪芹……他们不仅是诗文高手,同时也是精通音律的音乐家。音乐绝不是仅供人们消遣的一门艺术,唯有走近音乐,我们才会真正领悟那深厚积淀下的博大与深邃。健康的音乐能够陶冶情操、净化灵魂,也能够启迪人们的智慧。文学家常常在音乐中捕捉灵感,为自己构筑精神家园。教学中,音乐有其举足轻重的作用。高中教材的频繁修订,使教师们不得不针对新的课文内容进行教学方法的再探索。学生老师高一一年的时间都要面对文言文,其枯燥乏味可想而知,针对我校所选教材的特点,将优美的旋律恰当地运用在语文教学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习激情就显得尤为必要,以下是几年来将音乐运用于语文课堂的粗略探索。

一、以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上课伊始,教师可通过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将学生的思维聚拢起来,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学《赤壁怀古》的过程中,首先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那深沉、浑厚的乐曲将学生带入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战争气氛之中,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各战团间斗智斗勇的情形以及主要人物诸葛亮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鲜活形象历历在目。强劲的旋律带领学生感受雄厚的历史,学生学习情趣高涨,精神饱满地期待着新课的开始。

当然,使用音乐辅助课堂教学要符合课文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心理。营造或宁谧、幽深、肃穆、悲壮;或幽默、轻松、凝重、哀婉;或热烈、冷峻、活泼、欢快的课堂氛围。如《长江三峡》的雄壮,《我的空中楼阁》的静谧,《荷塘月色》的宁静,《祝福》的哀婉,《孔雀东南飞》的缠绵凄楚气氛等等。以音乐导入新课,音乐运用恰当与否,是这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

二、以乐曲烘托朗诵,激情随之飞扬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能用音乐本身的力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理解作品描绘的千情万态和感情基调。把这种活动长期运用于语文课堂,能使学生的艺术修养不断提高,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美的境界,提高创造能力。实践中,配乐朗诵是使用得最多的教学手段,使用得好,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如朗诵《故都的秋》,可配上班德瑞的轻音乐,朗诵《我的空中楼阁》配上《寂静之音》,朗诵《琵琶行》,配上古筝乐曲《十面埋伏》,朗诵《钗头凤》,可配上《渔谯问答》 ……音乐艺术是情感艺术。当我们走进课堂,用智慧和情感营造艺术情景,使学生的心态从课堂的观众角色向课堂主人公角色逐渐转变,学生的情感就会和我们产生共鸣,这正是师生交流过程的最佳切入口。

三、以音乐渲染情景,深入理解课文

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课堂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作一番心灵的游历,充分感受美的魅力,对提高课堂效果无疑是大有益处的。音乐这个媒介可以使学生快速的进入想象的天空,给学生充分的享受,让学生感受文学的艺术魅力。分析完《虞美人 .春花秋月》(《文言读本》复背课文)这首词时,为了使学生深刻体会李煜凄楚无比、痛今追昔的苦闷心情,我播放了配乐而唱的《虞美人》,学生沉浸在音乐声中,将心比心,从而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在教学必需时,教师可以自己弹奏、清唱,学生也可以自己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文言读本》复背课文),就可以用播放唱词或教师清唱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的思维驰骋想象开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以音乐辅助背诵,生动展现情景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 “要注意引导学生加强积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2004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修订)。考查古诗文的背诵,仅是第一、第二册《文言读本》就包含诵读课文40篇,古诗词40首,浏览课文40篇。再加上第三册《文学读本》中部分古体诗和现代诗(周正逵先生主编)。学生背诵任务可谓重矣,要想让学生轻而易举全背可谓难矣。为了减轻学生的背诵难度,本人在教学中引入古诗词歌曲演唱,直接用“以唱代教”,“以唱抒感”,“以唱带背”的方法进行教学。歌唱熟了,诗词自然也背熟了。

五、以乐曲引导写作,展开丰富想象

罗丹说: “艺术就是感情”(罗丹遗嘱)。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绘画,是凝固的文学;而音乐,则是流动的文学。其中的美妙,我们可以流泻于笔端。不同风格的音乐,都可以使人们的内心受到不同程度的震动,只要细心聆听,插上想象的翅膀,我们同样可以使文字在音乐中飞翔。在学习《琵琶行》后,我们发现,课文中作者对琵琶声的描绘,可谓绝唱。受此启发,课后我曾尝试让学生听乐曲作片断文:先播放古筝名曲《十面埋伏》、《高山流水》,让学生听后将感受付于笔端,十分钟后让学生上台交流作品,很多学生都能任思绪驰骋,写出比较理想的片断来。

音乐,使语文教学变得 “有趣”了、“美”了、“活”了,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我们的课堂,不是舞台,不是画室,不能把舞台艺术、绘画艺术硬搬进课堂。艺术与教育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两者却是相通的。教育应该探究艺术,将艺术引进教育,使教育成为学习者主动地、乐于参与的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让健康优美的旋律飘进课堂,应该让语文教学中多一点乐音飞扬的时刻。

旋律优美 篇4

但长期以来, 英文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被忽视, 不少教师认为:课时有限、教学进度紧, 课文讲不完, 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思来唱歌;学生也多数是“鸭子听雷听不懂”或“三分钟热度”, 没必要作这份无用功。然而, 多年技校英语教学实践告诉我, 有选择性地教唱英文歌曲不但不会影响正常教学, 而且对英语教学工作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热爱音乐的人也是热爱生活的人。英文歌曲是外国文化的精粹, 它把音乐和英语巧妙地融为一体, 以其优美的韵律、明快欢乐或抒情的节奏吸引并打动学生的心弦, 让一个个英语词句在美妙的歌曲、轻快的节奏中融入孩子们的头脑。让学生在歌声中学习, 在学习中歌唱, 这种愉快的学习方式能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兴趣, 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英语歌曲不但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而且可以应用在导入、操练、表演、复述等多个教学环节中,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效地变“苦学”为“乐学”。而且, 英文歌曲在教学中的运用也存在一定的理论依据。

首先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青少年具有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好动、自制力不够强但喜爱新鲜事物、表现欲较强的学习心理特征。英语不是一门科学, 而是人际沟通的工具, 英文歌曲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紧密结合,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感性知识和形象材料。歌曲旋律作为感性认识通往理性认识的桥梁, 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产生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 它不但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热情, 而且可以营造活泼的课堂气氛。其次它符合生理学原理。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大脑右半球主管形象思维, 是音乐和感情的脑。听、唱英文歌曲可愉悦学生的情绪, 激活右脑神经, 引起高度兴奋, 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快感和成就感;与此同时又可带动主管抽象思维和语言的左脑, 达到左右脑交替兴奋, 不仅使思维与语言引起共振, 使口语表达通畅、自然, 而且可以减轻大脑疲劳, 开发左右脑潜能, 促进学生智能全面发展。

巧妙运用英文歌曲开展教学能获得以下几方面收益: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把英文歌曲应用到教学中, 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输入。把听唱英文歌曲作为课前“Warm-up” (“热身运动”) , 能振奋学生精神, 增强参与意识, 为学生营造优质的英语学习氛围, 让他们“在乐中学, 在学中乐”。利用教唱歌曲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能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热爱。英文歌曲的意境还能使学生的想象力逐渐活跃起来, 有效促进其思维能力发展和智力水平提高, 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结合国家国际时事大事来进行英文歌曲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好奇心和求知欲, 真正成为“与时俱进”、“与英语俱进”的人才。例如, 世界杯足球赛的“The Cup of Life” (《生命之杯》) 、北京奥运的”You and Me” (《你和我》) 这些节奏鲜明、时代感强的英文歌曲能极大地鼓舞学生学习的热情, 提高学习的效果。连平日里一些对英语“金口难开”的男生也开口大声跟着唱起来, high起来了呢!

二、化繁为简, 降低难度, 树立学生学习信心

英文歌曲句式丰富多彩, 其中也不乏英语教学的重点, 学生从英文歌曲中能学到不少实用的语言知识, 而且经典歌词简洁明了、能用简短的句子说明复杂的问题, 有效化繁为简, 学习难度不知不觉得到降低, 学生的恐惧心理也会慢慢消除。例如歌曲”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当我们同在一起》) 中的“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the happier we will be.”就是形容词比较级的常见用法;”That’s Why You Go Away” (《那就是你离去的原因》) 中反复出现的”That’s why you go away, I know it.”就是That’s why———表达原因句型的典型运用。把曲一唱, 学生耳目一新, 因为言简意赅、琅琅上口, 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自然渗透, 学习起来就不会感到不堪重负。遇到晦涩难懂的知识点时也可请歌曲来帮忙, 例如遇到something, everything, anything, nothing这类需要定语后置的代词时, 学生们总是搞错, 不会用, 我就举例英文歌曲, 用例子1.Everything I do, I do it for you. (定语后置修饰不定代词) (《为你倾情》主题曲) 2.I said something wrong, now I long for yesterday. (形容词定语后置修饰不定代词) (《昨天》, 甲克虫乐队演唱) , 学生们能在优美的音乐中轻松地理解和掌握原本望而生畏的知识点。讲到比较抽象的句式和语法时, 我也习惯用已学过的歌词作例句, 如在学定语从句时, 引用歌曲“Yesterday once more” (《昨日重来》) 中的歌词“When they get to the park where he’s breaking her heart”, 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很快掌握了地点定语从句的用法。同时通过“It makes me smile”和”It can really make me cry.”等重复歌词的学习, 学生对”make somebody do something”的重要用法也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境界。以这样愉悦的方式教学, 学生掌握语言知识速度快、效率高, 学习英语的兴趣无形中得到提高, 信心得到加强。

三、培养语感, 提高学生的口语技能

技校学生强调实操能力, 英语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中注重突出实用性是我们一贯的追求, 英文歌曲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起着积极的作用, 有助于揭开英语的神秘面纱, 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听力、正确的语音语调、富有情感的表现力。例如“失去爆破”和“连读”两个语音现象, 学生面对一大堆配套练习中的句子觉得很枯燥, 总是感到难理解和运用, 但如果用“Take me to your heart” (《吻别》) 这首歌来介绍英语中“失去爆破”现象, 学生马上就恍然大悟了。“take me”爆破音[k]与鼻辅音[m]相邻时, 爆破音[k]失去爆破。此歌究其根源是“Michael Learns To Rock” (“迈克学摇滚”) 2004年将张学友的《吻别》填上英文歌词, 继而将这首亚洲老情歌推向了世界。很多学生都会唱这首歌的中文版, 英文版也不太陌生, 当了解到这一语音现象以后他们更乐于反复去体会、去练习这种发音。这一语音现象在很多英文歌曲中都有体现, 当学生在欣赏歌曲过程中遇得多了, 自然就知道哪些地方该失去爆破, 自然也会跟着这种习惯去说英语。又例如改变往日照本宣科、枯燥无味的语言训练, 在教唱歌曲”Edelweiss” (《雪绒花》) 时通过听唱”small⌒and white, clean⌒and bright, blossom⌒of snow make⌒you bloom⌒and grow, bloom⌒and grow forever.”的句子教会学生领略英语的连读规则, 使学生通过大量的实例习得自然的英语语感, 加强语言实际运用技能。

四、拓宽知识面,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英文歌曲由大量的语言材料组成, 教师可以通过教唱英文歌曲向学生输入大量的语言信息。经典的歌谣来源于深远和广阔的文化背景。孩子们在学唱英文歌曲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语言文化的熏陶, 而由此获得认识、情感, 这必将迁移到之后的英语学习中去, 对学习产生良性影响, 从而拓宽知识面和提升人文素质。针对青少年崇尚欧美文化的心理, 有选择性地搜集些经典欧美乡村歌曲和经典情歌如”Country Road, Take Me Home.” (《乡村之路带我回家》) , “Moon River” (《月亮河》) , “Right Here Waiting” (《此情可待》) 等。通过学英文歌曲, 学生对欧美文化有了更多了解, 对课文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圣诞节到来前夕可以教学生唱圣诞歌曲如“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 (《祝您圣诞快乐》) 、“Jingle Bells” (《铃儿响叮当》) 等。学唱歌之前还可鼓励学生小组合作, 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素材向全班同学介绍圣诞节由来、圣诞老人、圣诞树以及节日庆祝方式等, 共同在欢乐中享受艺术, 增长见识。正如《乐记》中所言:“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的确, 音乐是一种神奇有效的教育工具。歌曲能引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 歌词所包含的内容能够把学生带入多彩的知识世界, 促使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拓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在英文歌曲的学唱过程中, 学生感受着美的旋律, 既训练了语音, 促进了语言学习, 又能受到思想的熏陶, 培养审美情操, 可谓一举数得的“快乐学习”。

五、谱曲填词,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把课文的精华段落编成歌曲, 如同把苦口良药裹上糖衣, 学生更乐于接受, 消化吸收得更好, 可以大大降低学习焦虑感和疲倦感。例如把要求学生熟读背诵的”Large Cities”、”Housing”、”Running”等课文的重点段落串套成受年轻人欢迎的”God Is A Girl” (《上帝是女孩》) 、”Proud Of You” (《我的骄傲》) 、”Pretty Boy” (《漂亮男孩》) 等流行英文歌曲, 学生们觉得很新奇、很好玩, 很高兴地学, 很得意地唱, 不知不觉就把课文掌握好了, 课上课下还可见到他们不时卖弄一番呢!很多英文歌曲的韵律性强, 便于记忆、朗读和演唱, 唱几遍后学生就能模仿原句创造出自己的词句, 自然而然地从语言输入过渡为语言输出, 从而促使学生的口语能力不断提高。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为不同的歌谱曲填词, 进行小组比赛, 可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课余积极组织开展英文歌曲卡拉OK演唱比赛, 把英语学习延伸到生活中来,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能让学生体验到英语与生活同在, 与欢乐同在, 从而激发起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更坚定的学习信心。每当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后, 课堂不再让他们感到疲倦和漫长, 取而代之的是轻松和愉快。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应该进一步激励学生, 在阅读、背诵等具体的学习任务上提高要求。例如在教唱英文歌曲时, 可选择一些代表性强的经典句型板书讲解比较, 指导学生通过反复吟诵加深理解和记忆。富有韵律、寓意深长的歌词令人陶醉, 学生们朗读和演唱的兴趣倍增, 语音语调和流利程度也日益改善, 还可达到“熟唱英曲三百句, 不会作曲也会哼”的境界。此举也正好符合了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提出的“采用活动途径, 倡导体验参与”的要求。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 语言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六、深化师生感情, 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回忆我自己的中学时代正是因为接触了英文歌曲而迷上了英语, 使我从一个对英语一窍不通的懵懂少年变成它忠实的爱好者和追随者。我毫不掩饰自己的过去, 常现身说法来激励学生。曲不离口是我的特点, 曲不离口也是我的学生的特点, 英文歌曲让我与学生们打成了一片, 一起唱, 一起乐, 它消除了我与学生的代沟, 增进了师生感情, 并使我永葆青春与激情, 永葆学习的心态和劲头。为了不让自己落后于时代和学生, 为了寻找更多的共同语言, 我自大学毕业任教以来积极学习新英文歌曲, 从小甜甜布兰妮到Backstreet Boys到Twins, 还有其他一些欧美流行歌手的歌都成了我和学生的最爱。学生们乐意向我推荐他们心仪的新歌, 我也乐意和他们一起切磋, 共同探讨和交流。正所谓“教学相长”, “亲其师, 信其道, 进而乐其道”, 英文歌曲有效引发了师生心灵共鸣, 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同时也使我的教学如鱼得水。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英国著名教育家C.E Echersley曾指出:“能够引起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方法就是最好的英语教学法”。英文歌曲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到英语学习中, 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参与气氛浓厚。英文歌曲引入教学, 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营造出了一个师生精神振奋、气氛活跃的课堂环境。英文歌曲教学是一种艺术型教学方式, 也符合英语教学所提倡的“愉快情景教学法”原则, 使学生充分体验到通过英语歌曲学习英语的成功与快乐, 同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感到很愉悦, 师生都有了好心情, 英语教学就有了令人满意的效率, 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胡蓉.音乐在英语中的作用.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年9月.

[2]汪馥郁, 杨建广.成为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新世纪出版社, 2005年6月.

[3]宋金燕.以歌为伴学英语.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5年10月.

旋律优美 篇5

【摘要】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音乐作品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用音乐愉悦生活,带给人们美感,使人们获得高尚的情操。幼儿音乐教学的生活化、趣味化、动感化问题很值得教师们研究、探讨。

【关键词】音乐 兴趣 表演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09)12-0056-01

1 遵循幼儿生理心理特点,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首先要让幼儿更多的接触音乐,增强音乐对幼儿的感染力。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为幼儿创设音乐环境,以幼儿的生活经验、活动兴趣为出发点,发挥音乐所具有渗透功能。为此,我将音乐贯穿渗透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例如:在用餐之前,我为幼儿播放优美、抒情的轻音乐,让幼儿在安静、舒适的音乐中等待用餐;在开展角色游戏时,我为幼儿播放一些欢快的音乐,幼儿可以随自己喜欢的音乐自由的游戏;在幼儿午睡时,我为幼儿播放催眠曲,让幼儿更快的进入梦乡。

2 把歌曲学习融入故事中,激发幼儿学习歌曲的兴趣

幼儿都非常爱听故事,教师就利用这个特点把歌曲的内容编成故事,边讲故事,边让幼儿学习,这样会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较好地掌握所学的音乐知识。如:在教学《小小鸟》一歌时,我根据歌词内容编故事并制作了教学挂图,在幼儿掌握歌曲之后,我又拿出一副小鸟的头饰随歌曲忘情地表演,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把幼儿带进优美的意境中,激发了幼儿强烈的情感和学习兴趣。

3 在丰富多样的音乐天地中,激发幼儿表演歌曲内容的乐趣

幼儿园的孩子天性好奇好动,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往往是喜欢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所以,要提高音乐活动的质量,就应给孩子提供想象表演的天地。因此,在音乐区域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各类能发出声音的玩具、乐器、头饰、箩筐等材料,随时为幼儿开放,尽情让他们游戏,让他们去自由探索,自由地玩耍。把幼儿从座位上解放出来,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脚、动脑,在音乐世界里蹦蹦跳跳、轻轻松松的获得知识。

4 在音乐律动表演中,激发幼儿欣赏歌曲的乐趣

幼儿的个性都具有活跃、好动等特点,他们在唱歌或听音乐时会无意识地做动作。如坐不正、摇头晃脑、甚至手舞足蹈,这是幼儿本能的自然流露,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利用律动歌表演,不但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音乐的节奏感和动作的协调,而且还可以发挥幼儿的创作性,也是幼儿抒发自已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感受的一种重要途径。

上一篇:尼采美学下一篇:体育健康课的教学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