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的主旋律

2024-06-30

变形的主旋律(共8篇)

变形的主旋律 篇1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朗读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功,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抓好朗读训练,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又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利用朗读来启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呢?下面就笔者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恰当范读,感染学生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可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了然于学生心,能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因此,我在教学中对发挥范读的作用较重视。

例如:《草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语句流畅、优美、动人,情景交融,令人情不自禁想美美地赏读一番。课堂上,我觉得学生要么读得太空泛,要么读得放不开,压着嗓子太过轻幽了,所以我便索性范读了。由于我在范读中声情并茂,感染了学生,因此很多学生在朗读中也像我那样充满深情,女孩子的个人朗读也很成功,能打动人。满意之余,我又遗憾地发现,男生在带动下也极力向老师、向读得好的女生靠拢了,丢失了个性特色。俗话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篇文章,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人的感悟肯定不一样,读法也肯定是不一样的啊。于是,我立刻提示让他用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来朗读,同时出示辽阔的草原、漂亮的蒙古包、蒙古族摔跤等图片,并请感悟能力和朗读水平比较好的男生作示范,读出自己的个性理解来。并给予了他们自由个性练读的时间,这才有所好转。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范读要适时、适度,并非全盘示范、越多越好。充满情趣的内容,更多地应该让学生先品味到位,然后再由学生尝试、练习,甄选出满意的“范读”;同时重视男孩子朗读中的性别特色,鼓励孩子自主尝试,读出个人心中体验,呈现多种表达技巧。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形式的多样性,可以采取:领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竞赛读、配乐朗读等,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边朗读边品味,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中描写山的特点的那组排比句群时我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自由练读,尝试读出特点,学生在练读时通过声音去诠释山峰的特点。再让学生逐句交流读,按照分句边读边评,引导学生读出山峰的不同形态,并通过听读去感觉山峰的不同形态。最后想象比较读,让学生边听同桌读边在心中想象山峰的特点。教师就是这样通过多样性的读来引导学生在读中品析句子中每个词语,并让学生带着自己对某个特点的喜爱之情去读语句,且放开声尽情读。做到以声入情,读中赏析,读中领悟。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书声。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颤中仰慕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久而久之就形成对美的言语的鉴赏能力。

三、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例如:《白杨》一课的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是重点,表面上他是在介绍白杨,其实则是在表白自己的心愿,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的重点段让学生领悟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思索和探究,把体会到的情感读出来。教师可指导学生指名读、同桌互相读、分角色读、领读等等,要使学生读得多、读得深、读得巧,要让学生通过读,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其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确实,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少年闰土》,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触,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那么教师在讲读、理解人物形象时,可让学生边轻声朗读边思考下面问题:

1. 作者知道闰土要来自己家中,心情如何?闰土来了,作者的心情又怎样?

2. 作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外貌和性格的?

3. 从闰土的外貌和性格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农村少年?

通过以上的朗读和思考,学生对闰土的形象已有了较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

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可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要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得给他个下不去”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总之,朗读训练是一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注重朗读能吸引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与作者心灵相通,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从而促进学生阅读意识、能力与品质充分发展。让我们一起努力,使朗读成为学生的快乐,唤起学生对阅读的深爱,让朗读真正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

变形的主旋律 篇2

“青春”多么美妙又美好的一个词语,是我们青少年共同拥有的一个词语,但与此同时,青春又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难预料的瞬间一转眼便溜得很远。当我们期盼青春时,它已经过去了一半,当我们懂得珍惜时,它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没有留下一点让我们能够追逐它的痕迹,只留下曾经那美好的记忆……

在我十六年的灼热年华,我享受着快乐、忧愁、喜悦、寂寞、悲伤,这就是青春的旋律。在青春的岁月里,有最真实的我,没有一丝一豪的隐藏。在青春的岁月里,我拥有了纯真的友谊,我拥有了天真的欢笑,我拥有了真情化成的泪水,我拥有了苦涩、拥有了甜蜜……

青春里,我张扬着个性;青春里,我哭过、笑过,曾经岁月,拥有我最真最美好的回忆。

我的青春就要这样。它要充满梦想,它要朝气蓬勃,它要魅力四射,它要热情如火……

因为青春,我们激情。因为青春,我们自信,因为青春,我们美丽。

温馨叫花季,雨天叫雨季。不知不觉,雨季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专属青春的记号。雨季里葬着我的快乐、悲伤、烦恼……花季里,拥有我的理想、奋斗、目标。我的雨季花季是属于我的。我的青春也是属于我的

主旋律电影的时代变迁 篇3

中国电影的主流形态是弘扬主旋律和国家意识形态的政治历史和道德伦理片, 在政府指导下弘扬国家意识形态的电影。“一切宣传真善美的都是主旋律电影”都是主旋律电影, 这是对主旋律影片的一个基本定义。在计划经济时代主旋律是中国影院票房的主角, 这可能是当时时代带着显著标记的“中国特色”, 那时的影片鞍类别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是抗战系列, 代表作有《铁道游击队》、《血战台儿庄》、《七七事变》等;第二类是英雄人物系列, 代表作有《董存瑞》、《赵一曼》、《黄继光》、《刘胡兰》等;第三类范围就比较宽泛了, 只要围绕着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 记录国家历史内容的都算是主旋律电影了, 比如, 《西安事变》、《步入辉煌》、《燃烧的港湾》等等。“主旋律电影”算是近些年内出现的新兴词汇,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左翼电影时期, 其实主旋律影片的基本内容框架就已经出现, 国防电影、抗战电影、民主电影轮番出现, 只是当时的历史年代里只能看到和政治内容有关的影视作品, 在当时电影电视沦为国家政治宣传的传声筒, 导演在限定的歌颂祖国, 宣传政治思想的题材中, 个人影片特点发挥范围比较小。在改革开放以前, 中国人被限定在一个特定范围内, 所欣赏的影视作品也是相当有限的, 人们的文化生活也是枯燥乏味。

改革开放春风从沿海逐渐吹响内地, 我们打开了多少年来紧闭的国门, 呼吸到久违的新鲜空气, 文化浪潮也是一番接着一番, 在商业品娱乐片开始统领中国影视的过程中, 主旋律电影似乎离我们也越来越远,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国家的文化政治宣传似乎也真的敌不过会讲精彩故事的电影, 因为空洞、乏味、影片故事模式化、人物脸谱化是当时主旋律电影的同病, 事实证明脱离现实生活的电影种子脱离了“计划经济”的土壤被移植到新兴的“市场经济土壤”中, 没有了国家现行有利扶植政策的遮风挡雨, 开始了营养不良, 甚至一部分夭折, 退出了影视界。世间万物的生存发展都是优胜劣态, 当代电影人们开始思考主旋律电影模式之变, 因为这种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变化, 也是风声水起的大众娱乐化的需要, 出现了一系列的“新主旋律影片”。我们以第五代冯小刚导演为例, 他的《大撒把》、《没完没了》、《蒋筑英》等片中涉及主旋律内容但是以一种新的故事模式出现的影片引起了电影界的思考, 新主旋律到底路在何方?怎样迎合观众娱乐需求的同时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品质?所以在冯氏幽默给我们带来欢声笑语的同时导演的中心话语也发生了类型转换, 平民化代替了以往的到的模范和战斗英雄, 普通人在电影中完成了不普通的事情。通过导演故事的讲述, 这个最不起眼的小市民完成、甚至是超越了以往英雄所达到的精神高度, 这是旧的主旋律电影中劳动模范或战斗英雄这类百姓生活中可望不可即的人物办不到的。使受众群体在观影中完成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洗礼, 我们的心随着小人物跳动, 最终被他们感动精神得到升华的同时会进行反思, 我们学到了什么?这样的讲述方式比起老电影中模式化的宣传教化效果要好很多, 因为在旧的主旋律电影中我们思考或者感动空间很小, 有的只是一味接收导演的叙事风格, 一位接受国家向青年们宣传的政治文化方略。现今的贫民化完成了道德高度上的说教任务, 内容鲜明生动故事曲折感人, 使受众群体在迁移默化中完成了传统价值观的回归。

进入新世纪, 第一部主旋律电影是于2006年公映的尹力导演的《云水谣》, 同一年, 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在全国电影创作会上表态:一切反映真、善、美的影片都属于主旋律影片。影片以三个青年的爱情纠葛为线讲述了在抗日年代祖国内地和台湾的历史,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是随着一只飞翔的鹰隼主观视点盘旋上升腾云万里, 跨越祖国美丽河山最后落点与祖国和台湾岛版图的全景, 引领着众群体从被青年们无悔爱情感动流泪一直到对祖国与台湾母子难分割情感的歌颂, 所以这部优秀的新主旋律电影在票房挣得满堂彩的同时也收获了一系列大奖, 可见这种新型的主旋律影片通过了艺术和票房的双重考验, 这引发了后来很多优秀电影的迸发。2007年底冯小刚导演的转型之作《集结号》在全国上映之后引起了广发反响, 冯导向我们证实了自己不止能拍喜剧片, 战争大片照样出彩!他改变了以往作品的讲述方式, 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战争年代关于信念、意志的故事。连长谷子地带领四十七个弟兄对大部队进行撤退掩护, 敌人进行了疯狂攻击我方伤亡惨重, 在排长焦大鹏牺牲前说自己听见了表示撤退的集结号, 但是谷子地自己并没有听见号声所以他选择了坚守, 最终四十七个弟兄战死。从此谷子地开始了寻找真相的过程, 在他不懈的努力下他为四十七名兄弟证名为“烈士”。贺岁片导演冯小刚将他对电影工业的理解, 渗透到《集结号》的每一个制作细节中去, 大大推动了主旋律电影大张旗鼓向娱乐方向进军的进程。而《集结号》获得百花奖最佳影片, 似乎也意味着这种类型的电影, 正在挣脱种种关于主旋律电影在定义上的束缚, 走出观众层面, 获得影评人、专家学者、评奖机构等的认同和鼓励, 为2009年主旋律电影集体转型做好了铺垫。进入2009年, 因为本年祖国建国六十周年的特殊意义, 文艺工作者向祖国奉献出自己的厚礼:《建国大业》、《天安门》、《斗牛》、《风声》相继出现, 在票房和影片影响力上都有很大的反响。《建国大业》云集了中国内地以及港澳台一线当红演员, 大阵容大手笔的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过程。在这里领袖人物突破了以前高、大、全的形象, 淮海战役胜利当晚, 毛泽东等5位中央领导人喝酒狂欢。一贯温文儒雅的周恩来, 此时不顾形象敞开领子大碗喝酒, 高唱《国际歌》。微醺的毛泽东张着嘴, 微笑着歪倒在一边, 轻快的华尔兹背景音乐响起……这是出现在影片《建国大业》中的一幕。作为献礼国庆的主旋律影片, 这种难得一见的镜头, 一改以往影视剧中领袖人物正襟危坐的姿态、深沉严肃的面孔, 可谓是有点“特立独行”。以往的主旋律影片都是以特型人物或英雄人物为主的传记片历史片, 编导有意回避引用具有影响力的大明星冲淡内容深度, 从与明星拉开距离到星光熠熠, 主旋律影视剧选角的一大转变就已经表明了要走市场的强烈愿望, 同时表明了主流价值观同样具有市场效应的自信心。

奏响快乐作业的主旋律 篇4

一、情境作业, 体现作业的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教学的实践也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以往机械重复的作业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那么我们语文作业的设计首先要从学生兴趣出发,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的特点, 把作业设计得形式多样, 让学生通过做作业全面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应当将那些传统意义上的作业加以改造, 将其融于游戏、绘画、表演之中, 使其具有一定的情境性, 从而激发学生作业的兴趣。比如《幸福是什么》一课, 故事性比较强, 教完后我让学生排练成课本剧表演;教学《詹天佑》一课, 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用简笔画把“人”字形线路画下来, 即“话变画”, 然后再根据画面复述, 即“画变话”, 从而达到理解、积累、内化;学了《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之后, 我让学生讲讲小骆驼和小红马再次相遇的故事……应该说, 这类作业比起常规的抄写练习, 难度大得多, 可是完成的情况却比想象的好许多。从学生兴趣出发, 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的特点设计情境性作业, 不但将学生从单一的写字中解放出来, 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作业兴趣, 培养了学生动手, 动脑, 想象, 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分层作业, 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学生是有差异的, 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 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 我们的教学必须保证优生够吃, 差生能吃。因此, 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必须分层次、有差异, 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

1. 作业量的分层

作业量的分层是依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设计的。内容简单、容易掌握的就少布置或不布置。对于学习能力强、态度认真、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可以不留作业, 给这些学生减负, 让他们有更多的自由发展时间和空间。对于学习能力弱、态度不认真、知识掌握不牢的学生, 可适当增加作业量。这样, 所有学生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2. 作业难度的分层

作业的难度应略高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 遵循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原则, 给学生一个可以选择的范围。能力强的可选做较难的, 能力稍微弱些的可以选择简单的。这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 根据不同类别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作业, 作业要有层次、有梯度、难易有别。如学习了古诗《小池》后, 我设计了以下几项作业: (1) 背诵、默写古诗《小池》。 (2) 《小池》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发挥想象写一段话。 (3) 学习作者杨万里的另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比较两首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异同。第一项是巩固练习, 旨在积累语言;第二项是写话训练,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第三项作业期望学生迁移学法, 提高阅读能力。这三项作业由易到难, 层层递进, 给了学生一个选择的范围, 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 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但是, 小学生都具有好奇、争强、好胜的心理, 有的学生往往会知难而进, 所以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 摘到“果子”。

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差异, 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 信任每一个学生, 帮助不同能力的学生, 通过不同的作业量和不同的训练方式引导他们吸收、探究知识, 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

三、探究作业, 挖掘作业的创造性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倡导的学习方式。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 设计一些探究性的练习, 既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发掘学生的潜能, 又可以拓展课文内容, 开放教材, 还可以树立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文时, 我抓住“更”字设计了一组对比填空:“羊皮筏子上的乘客, 值得______和_______;羊皮筏子上的艄公, 更值得________和________。”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所填词语细微的差别, 深刻意会词义, 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对词义的理解升华到对句子的理解、对中心的把握上来, 从而感受“黄河的主人———艄公”的勇敢、智慧, 镇静、机敏的伟大形象。学《乌鸦喝水》时, 我让学生想一想乌鸦有哪些能喝着水的方法, 哪一种方法最佳。学生想出了五六种不同方法, 并在课堂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最后大家一致认为乌鸦放石子的方法最好。这样的作业设计立足于课文, 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 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开放作业, 显示作业的实践性

陶行知先生强调生活实践对于认识的基础地位, 突出生活实践对于教育、学习、知识的决定性作用。基于语文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我们应在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让开放性作业成为连接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桥梁, 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 “盘活”知识, 并通过实践再学习、再探索最终达到自身语文水平的再提高。如教完《北大荒的秋天》之后, 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对北大荒的喜爱。孩子们兴趣盎然, 展示的作业有动手画的风景, 有用笔写的作文, 有动口朗诵的美文, 有上网搜集图片制作的幻灯片……学生在完成这类作业时, 不仅充分学习了教材内容, 还广泛涉猎与教材相关的文学、绘画、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这样, 作业就不仅仅是一个载体, 而是一个极好的平台, 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 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利用熟悉的材料来挖掘和展示自己的潜能, 不仅获取了许多知识信息, 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 还得到了大量的愉快而难忘的体验。

尊重:人本教育的主旋律 篇5

一、教育学生应当“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 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 以人为重, 以人为先。当我们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时, 教育便具有了创造人的价值的意义。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 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教育学中的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以人的发展特别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的个人的和谐发展为根本”。

如果说, 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自觉自为, 教育则凸现出对这个自觉自为生命体的不断生成与和谐完整发展的动力特性, 这一特性要求我们今天的教育必须从传统的知识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转变。在传统的教育思想中, 似乎知识多就意味着人的水平高、能力强。这一观点的缺陷表面上看是将知识的增长与人的发展相混淆, 实质上是人性关怀的缺失。它将知识当作教育的目的, 颠倒了知识与人的关系。虽然发展离不开知识, 但正如经济的增长并不等于社会的发展一样, 高分低能如同泡沫经济是我们的教育应当警惕的。另一方面, “人的发展”必须通过知识的积累转化为能力的提高最后内化为素质而实现, 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 素质教育正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实践。

今天, 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经常出现师生关系紧张的状况, 老师们认为学生越来越难教育, 许多人陷于教育的困境难以自拔。我们是否反思过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否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是否在内心深处将每个学生视为发展的人, 还是很少关注学生的发展, 仅仅关注学生分数。其实, 素质教育与当下社会环境造成的应试教育并非对立面上的两个事物, 应试教育之下也应关注人的价值, 关注人的终身发展。我们应当将关注人的发展放在教育的第一位, 视为教育的终极目标, 将关注知识的增长放在第二位, 作为教育价值实现的一种手段。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 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的引路人。”

二、学生和老师人格平等

在一个乐队中, 第一小提琴手跟大家的关系就是平等中的首席。他与其他乐手一起共奏一首乐曲, 是全体中的一员;同时他又起到了率领大家演奏的角色。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 在现代课程中,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我国新课程改革, 也把这个原本属于乐队的专用名词引入了师生关系, 教师成了与学生平等的角色, 但是平等中的首席。这是新课程对教师地位的合理定位, 许多教师也力争在教学中体现自己是平等中的首席。

“平等中的首席”体现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它体现了一种新的教学思想, 一种新的育人观念。所谓的平等, 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师生关系而言的。师生双方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双方应处于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 处在同一个平等的交流平面。学生眼里的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 不再是“须仰视才见”。它打破了自古以来的“师道尊严”, 造就一种民主平等的文化氛围, 造就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 体现着一种全新的“人本”思想。二是指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不再是“真理的守护者”, 不再是“权威的代言人”。学生拥有和教师同样的发言权, 拥有同样的参与权。教师不能用自己的理解“包办”、“垄断”课堂教学, 而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 充分尊重学生学习建构过程, 充分认识到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是学习者在自身学习认知的基础之上对新内容的合成, 承认学习者之间的差异, 重视学习者的主动性。

尽管学生和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不同, 师生之间有长幼之分、知识多寡之别, 教师的思想深度, 文化水准, 人生经验, 审美水平都要高于学生, 但学生和老师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因此老师应平等对待学生, 师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树立关爱、激励的教育指导思想。对学习好、进步大的学生要肯定、要鼓励, 对学习差的学生不讽剌、不挖苦, 不伤害其自尊心, 更要善于发现闪光点, 多肯定、多鼓励, 为全体学生创设一个自尊、自信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学习上敢于发表不同意见, 敢于提出问题与教师共同探讨。尊重学生的人格, 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就能够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紧张感、自卑感, 就能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让学生健康成长。如果老师对学生不能平等相待, 而是居高临下, 动辄训人, 不尊重学生的人格, 学生也不会愿意与你交往, 你将失去了解学生内心的机会。老师如伤害学生的人格, 会引起学生极度的心理抗拒, 轻则情绪抵触, 反映迟缓, 行动拖延。若严重伤害了学生的人格, 外向的则可能对抗顶嘴, 内向的则厌学逃学, 甚至轻生, 给正常的教学活动带来很大麻烦, 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三、爱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仁爱是教师的职业情怀。孔子云:仁者, 爱人。作为一名教师, 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博大而深厚的爱。既能欣赏学生的优点, 也能宽容学生尚待完善的不足, 不论富贵还是贫寒、聪慧还是愚钝、美丽还是有缺陷, 做到有教无类。仁爱是恩慈, 是包容, 是信任, 是耐心。有人说, 仁爱像清泉, 能让荒原变绿洲;像阳光, 能让心灵变灿烂。

“教育不能没有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尊重爱护学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老师爱护学生, 学生热爱老师, 才会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佳效果, 即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从爱的愿望出发, 才能做到润物无声, 教育无痕。教师对待学生有了爱心和宽容心, 才能认识到犯错误是学生进步的正常过程, 改正了错误就是进步。只有尊重、爱护学生, 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 才能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 也才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有了爱心即使运用惩戒教育, 也很容易做好学生的后续思想工作。让学生理解在集体大家庭违规行为受到惩戒是应该的, 是为了自己好, 为了集体好。教师若缺少了对学生的爱, 则容易将学生物化, 把学生当奴隶当犯人, 当作被管制的对象, 无视学生的人格。管理惩戒容易过当过火, 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恶化, 不但影响教学效果, 还容易事与愿违。“好心”得不到好报, 惹出麻烦还会严重干扰正常教学秩序, 这种事情一旦发生, 事后补救工作将会付出很大代价。

只有尊重学生并与之平等相处, 学生才会有言敢发, 有话敢讲;只有真正做到用真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才能达到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情理相济的目的。沟通应是双向的, 要改变过去那种“我讲你听”的陈旧教育方式, 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同时, 也要让学生来了解教师, 实现交流互动, 从而完善教师的人格形象, 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从心理上接纳教师、从心底敬佩教师, 师生关系才会和谐融洽。“我们应该做一个有爱的老师”, 让每一个学生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让我们的爱感染每一个学生, 关爱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使他们生活在爱的课堂上、爱的校园里, 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从而享受每一天点点滴滴的乐趣。

四、尊重学生是新课改的起码要求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从课程改革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都突出了对学生主体的关注与尊重。因此, 新课程下的教育教学, 要突出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

学生的知识获得归根到底是靠学生学会的, 而不单纯是教师教会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和引领是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外部条件, 但主要靠学生的主动学, 学生任何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发展, 都离不开学生内在积极主动的自主建构过程。新课程实施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与客观世界对话, 在实践活动中在利用各种教学材料中认知世界;引导学生与他人对话, 让学生学会在与他人 (社会) 的交流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培养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引导学生与自己对话, 让学生学会反省, 在反省中自觉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

“十个指头有长短, 山中树木有高低。”具体到一所学校、一个班级、每一位学生, 由于每个人先天素质不同、兴趣爱好有别, 成长环境迥异。因此, 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禀赋、能力、专长出发, 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既不压抑才能的发展, 又不放弃对潜在才能的开发, 使全体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发挥。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 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心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挖掘他们思维的闪光点, 接纳他们各种不同的想法, 为学生营造一种心灵自由、安全的质疑氛围,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创设一种既宽松民主又有竞争性的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尊重并合理地引导每一个人的个性和差异性, 不应该用统一的教育目标来评价学生, 而应走进千差万别的人的世界。以开发潜能来发展个性, 就能实现教育面前无差生, 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是潜在的天才的教育目标。

激励,高三永恒的主旋律 篇6

一、激励学生有一颗追梦的心

学校安排我担任高三(11)班班主任时,刚从北京进修学习归来,当时我实地走访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北京高校,我的第一节班会课就是利用这次走访做北京高校介绍, 通过我的叙述和拍摄的照片,让学生与高层次大学有一次“亲密接触”,促使学生产生去北京等大城市读大学的想法, 使学生确立高远的目标。我还给每位学生赠送一支在北大购买的标有“北京大学”字样的笔作为见面礼,这就是“赠送一支北大的笔,鼓励有颗上北大的心”,然后填写精心设计的《追梦之旅》表格,引导学生确定高考目标和人生目标,立志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二、在各个重要时间节点给学生确立激励的榜样

作为语文老师,朗读是强项,我经常利用这种优势,在班会课上声情并茂地朗读励志文章,读与看的效果不一样,教师通过朗读会从语气上感染学生。特别在一些重要时间节点上, 我会挑选相应励志文章朗读给学生听。

初入高三,我朗读《花开不败》,原是班级后进生的职烨, 追梦复旦大学,她在文中写道:“我带着190名的耻辱,用一种破釜沉舟的心情和现实做最后搏斗。我仔细审视了一下手中的砝码,什么都没有了,只有努力。”

国庆节前夕,我朗读《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广西文科状元林丽渊透露心语:“国庆放假的几天, 我一天也不敢迈出家门,从祖国生日那天开始,一直到4天后放假结束,每天早上7点起床,一直做作业到凌晨1点,其中吃饭和午休都在书桌上完成……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我们只是有梦的孩子。”

二模后,我朗读《奇迹,是为了信念牺牲一切》,最终考上北大的高策成绩起伏不定,文章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如果你一直努力 , 却要在往后第十次考试的时候能换来胜利,你愿不愿意为它承受前九次的失败? 还是在其中某一次失败的时候就举手投降? 回答是一回事,做到是另一回事。而那第十次考试也许就是高考。”

我朗读过的励志文章还有《突然想起我的高中》、《砖头砌成梦想》、《和时间赛跑》、《你凭什么上北大》、《高四,只不过是从头再来》、《别放弃,再等等》、《点燃最后一盏明灯》等,这些文章中的榜样,以他们高远的目标、勤奋的作风、坚持不懈的态度,甚至曲折的奋斗历程启迪学生,成为学生一段时间里学习的推动力。高三备考是有三百多天的长期过程,学生不可能长期保持亢奋的学习状态, 所以要在他们松懈或灰心时及时给予心灵的冲击,使他们重拾信心、重燃斗志,我的主要手段是朗读励志文章。

还有一种手段是播放励志视频, 播放过的励志视频有王国权老师主讲的《如何挑战高考的极限》、《方法总比困难多》, 俞敏洪主讲的《相信奋斗的力量》,还播放电影《中国合伙人》的片段,甚至播放电视节目《芝麻开门》,看选手怎样准备题目冲关成功,这与高考备考有相似性。每次看了视频,我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从中吸取激励因素,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三、组织各种丰富多样的激励活动

除了让学生参加学校的活动外, 我还组织各种班级和班际的活动,起减压和激励作用。

元旦前夕,策划与高三(12)班联办元旦晚会,节目丰富多彩,学生展示艺术才华,但高潮环节是让两位学生回顾2013年学习的点点滴滴,总结过去,憧憬2014年的高考。

百日冲刺时, 我让学生写百日冲刺誓言或百日冲刺寄语或百日冲刺之际写给自己一封信或百日冲刺之际给自己的鼓励,之后班会课,我用一篇小文章或一个小故事,引出一个说法,第一次用张晓风的《我在》,“我在,意思是说我出席了,在生命的大教室里”,现阶段“我在”如何体现? 然后让12个学生结合百日冲刺时写的内容谈体会感受。上台发言的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激励自己,坐着下面听的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这样的班会举行了五次。

高考前两个月左右,高二(11)班班主任孙老师说组织学生给我们班送祝福,我转而想,何不利用这次机会让学生梳理总结, 因为后阶段有效复习应该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于是我和孙老师定下高二(11)和高三(11)的联谊活动,高二的主题是“我为学长学姐送祝福”,每个人给自己相应学号的人写祝福语,高三主题是“我为学弟学妹传经验”,每个人给自己相应学号的人写一封信, 把自己高三备考经验写在里面。活动由我主持,分六组交换礼物,高二(11)班还给我班送了祝福牌,然后同唱歌曲《我们都一样》,最后两个班学生在横幅上签字。

举办活动,让学生在繁重的备考中透口气,也是高三生活中的 一抹亮色 ,表面目的 是减压 ,实际意图 还是指向 “激励”。

四、制作本班特色的考前激励视频

为了在最后阶段通过新的形式激励学生, 我想到制作本班特色的考前激励视频,我精心挑选高三以来拍摄的照片、视频,补拍一些激励视频中要用到的照片、视频,所有工作都是秘密进行的,目的是不让学生提前知道而干扰备考。激励视频分七部分:

(一 )前言 :我一直觉得有这样60个人陪我走过高考是一种幸福。而以后日子里,这样的时机,这样的地点,还有这么多人和我一起拼搏,或许很难再有。有时候,我一个人站在天桥上背书,看着那一轮渐渐落下去的夕阳,想着300多天的日夜拼搏,想着几天后的高考,想着60个人的陪伴,还有陪伴我们走过高三岁月的师长,总有一种感动从心里溢出来,让我热泪盈眶。

(二 )学习勤奋踏实 :有上课的情景展示 ,有大型考试后发奖的照片,有家长会的照片、视频,还有班级的心声:十一少年仰观天文星宿,俯瞰纵横山河,以文为盾,执笔为剑,誓压各路英豪。十年磨剑,要与一四争辉;三年成珠,必在六月夺目。

(三 )生活严谨有序 :有路灯下的晨读晨跑、有两操时的经典动作,有冲向食堂的矫捷身影,有午休时的壮观场景,有晚读的铿锵音律。

(四 )活动丰富多彩 :有运动会的激动人心 ,我们班级的霸气长联:一腔热血两臂勇力,高三学子战四野, 五合六聚都七步八斗之才 ,九转功成时看十全十美之十一班人;十一班内十步芳草,九州青年志八方,七情六欲圆五湖四海之梦,三余读书苦待双眸噙泪换一朝题名。还有中塘九龙绛远足、冬至送祝福活动、元旦晚会、送水活动、联谊活动、手拉手活动。

(五 )祝福连连 : 有家长祝福、宿管祝福、 食堂人员祝福、门卫 祝福、学弟 学妹祝福 、浙大学长 祝福、上届 文科状元 的祝福。

(六 )我的宣言 :考前33天写成的每人一句的自我激励语 。

(七 )结束语 :在11班这个大家庭里 ,我们一起走在青春追梦的路上,一起走过了一段艰辛的坎坷路,细细回想,这又是多么温馨快乐的事。高考临近,我们会紧张,但越是关键时刻, 我们越要从容不迫, 学会静下心来, 用当下一颗心去体验当下, 我希望大家都抬头挺胸, 骄傲从容地走过高三最后的几天。6月22日晚上,让我们相约永中,共同仰望星空,笑看烟花满天。

我请人精心制作这个本班独有的考前激励视频,视频里有文字,有照片,配以相应的励志歌曲,在考前十五天播放, 我说给大家放一部大片, 学生都猜测近期有什么好看的电影 ,而当我播 放这个考 前激励视 频时 ,很多学生 热泪盈眶 , 他们以前所看所听的都是别人的故事, 而今所看到的是自己的奋斗历程,深有感触,深受鼓舞,相信高考会完美收官。

高三一年我的班主任工作主要围绕“激励”而展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摘要:作者认为激励是高三班主任工作的主旋律,在各重要时间节点给学生确立激励榜样,组织各种丰富多样的激励活动,制作本班特色的考前激励视频,取得良好的效果。

被忽视的主旋律——朗读教学 篇7

一、朗读教学缘何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朗读教学对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有独特的作用, 可以促进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不变的主题, 而其中的“读”, 作为一种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 对其他语文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朗读的积累可以形成语感, 这是其他形式的语文实践及积累无法达到的。随着朗读水平的提高, 学生的“听”、“说”、“写”的能力也会逐步形成。语感的形成, 说明朗读训练对语文能力的形成具有融合和全面促进的作用。

朗读教学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情趣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审美是人类 (主体) 对世界 (客体) 的一种特殊的愉悦的体验, 是主体与客体的沟通, 它必须具备的一个基础条件就是主体能对客体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我们不能想象不通过朗读或朗读的积累就能够体会“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 能够体会“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的雄伟气魄, 能够体会“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的感伤。要获得这种独特的语文审美能力、审美情趣, 不可能通过对文学常识的记忆来实现, 也不可能通过习题来实现。而朗读和朗读的积累则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这种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朗读教学在语文育人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不能单靠语文知识的记忆, 更不能靠解答习题, 只有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及积累来实现。朗读是一种语文的实践过程, 它的规范性决定了这种实践不是生活中口语对话交流所能替代的。朗读也是一种积累的过程, 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 更是对思想的内化积累, 对美的感悟积累, 这也是记忆性积累无法实现的。可见朗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及语文素养, 而且能提高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 促进学生的知情意全面发展, 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如何唱响朗读的主旋律

朗读教学具有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培养语文素养的独特作用, 以及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 提高审美能力不可替代的作用, 朗读教学应该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唱响朗读教学这一主旋律呢?

首先要保证课堂教学中有足够的朗读时间。我们的课堂不能全部被教师自以为精彩的分析和机械的习题练习占据。一般来说, 在散文、议论文、古诗文的课堂教学中, 朗读教学的累计时间不应该低于课堂教学时间的五分之一, 在其他文体的教学中也应该保证一定的朗读时间。“一次成功的朗读, 胜过一百次蹩脚的分析。”一堂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朗读课, 能丰富学生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课堂充满情趣, 给人以一种艺术的氛围。

其次要保证朗读的质量。很多高中语文教师认为, 对于“读”的练习主要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事。其实《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明确提出了“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 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朗诵文学作品, 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 传达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 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诵读是古代诗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指导诵读的方法, 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的要求。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学的朗读有更高的质量, 同时对教师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一定要锻炼、培养自己成为朗读的高手, 练就过硬的朗读能力, 从而能够充分感染学生, 灵活驾驭课堂。

再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教学, 坚持范读引路、齐读练习、个别展示、凡读必评。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 而读书声为最。”我有在课堂教学中背诵重要篇章的习惯, 这源自一次教学经历, 教授《将进酒》时, 我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地背诵了全文, 没想到一背完, 全班学生掌声雷动, 眼睛发亮。我突然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成就感, 我想学生的目光中不仅仅包含了对我的认可, 还因为学生得到了文学美、语言美的享受, 这无疑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朗读、学习语文的兴趣, 不仅仅可以起到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训练效率的作用, 还可以感染那些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同学也逐步参与到朗读的过程中。随着不断的训练、朗读水平的提高, 无疑也会促进他们口语水平的提高, 使他们在生活中也敢于开口, 愿意与人交流。

朗读教学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 就是缺少有效的评价, 甚至没有评价。大多只是用“读得好不好?”“好”等一笔带过。这就错失了一次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大好机会。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坚持凡读必评。无论是教师的范读, 学生的齐读、学生的个别朗读都要进行有效地评价, 至少要讲出好在哪些地方?有哪些问题?坚持凡读必评不仅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还会有意外的收获。学生评老师范读, 可以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 还可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挑战权威的精神。教师评齐读, 可以对学生朗读中存在问题进行具体的指导、纠正。学生评齐读可以培养学体的集体意识、团队精神。学生评个别朗读, 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所以评读是朗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兴趣是英语课堂的主旋律 篇8

一、创设课堂活动, 培养学习兴趣

(一) 创设生活情境, 点燃学生学习兴趣

对学生来说, 英语作为一门外来语言, 首先摆在他们面前的就是缺少真实的语言环境。学生一般都比较喜欢在模拟的情景中扮演角色, 通过角色扮演, 他们可以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期望以模拟的方式表达出来, 从中获得满足。因此, 巧妙的创设情景, 既可以克服非母语教学的缺陷, 又可以利用学生乐于表现的心理, 从而使教学活动更为有效。

例如, 在学习了“Food and Drink”之后, 可以创设经营“快餐店”的情景, 教师发给各组食物和饮料实物或道具, 由学生亲自动手布置自己的小店, 摆放好各式饮料和食物。随后, 学生可以到各个快餐店买饮料和食物, 店主与顾客围绕“What would you like?”“Would you like…?”“I'd like…”展开对话, 进行创造性的交流。通过这样的模拟情景, 不仅满足了学生角色扮演的心理需要, 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取得了很好了教学效果, 一举两得。

(二) 让实物“做客”课堂,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 让学生学习它们的名称, 描绘它们的形状、颜色、性质、用途等。由于这些实物贴近学生的生活, 学生会特别感兴趣。有些物体不宜带入课堂, 教师便可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如有些水果在我们这样的边远地区很少见, 可以将它们制作成课件, 利用电脑屏幕呈现给学生, 再进行教学。学生一边欣赏着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的画面, 一边跟着老师大声地诵读单词, 自然会思维活跃, 注意力集中, 当堂记熟所学内容。无论是实物教学, 还是多媒体教学, 都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始终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课堂做游戏, 让学生的兴趣“步步高”

游戏教学是一种特别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教学形式, 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在做游戏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增强。如复习巩固有关的人体器官和服装的名词时, 教师在黑板上铺上一张纸, 同时叫学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纸和笔让学生跟着自己画 (简笔画) , 分别画head, hair, nose, mouth, skirt, T-shirt, 边画边用英语说出所画器官或服装的单词, 画完后用预先准备好的剪刀把所画图案剪下来, 边剪边说出所剪图片的单词。剪完后拼图, 老师讲一样学生拼一样, 拼完器官后再“穿”衣服。通过这样的游戏, 学生对复习课也有了兴趣, 很好地完成了复习的任务, 并达到了“乐中学, 学中乐”的境界。

二、开展课外活动, 拓展学习兴趣

开展课外活动的目的在于为学生创设“说”“表现”“交流”等的情景, 使学生进一步开拓视野, 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不断尝到创新的体验。这种体验在学习中会慢慢成为自觉意识, 从而兴趣便成为自觉意识。下面仅介绍几种开展课外活动的形式。

(一) 走进“英语开心话吧”

英语课本中有很多话题都是从学生实际出发, 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学生在课堂上学过后, 便找不到英语的用武之地。为此, 我们可利用活动课创办“英语开心话吧”, 在“话吧”里学生应尽最大的可能用英语交谈, 从而体验英语交流的真实环境。

(二) 展示“我的English资讯”

让学生把平时在报刊和影视中看到的英语小作文、小幽默、小故事等摘抄下来, 存入专门的材料袋中, 同时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看到的英语信息收集起来。如英文商标、英文招牌等都包含着优秀的创意, 富有创造性和审美性, 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利用“我的English资讯”, 让学生将收集到的英语信息拿出来展览。当学生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被别的同学围观和欣赏时, 那种乐滋滋的表情便浮现在他们的脸上。

(三) 加盟“英语联欢会”

利用圣诞节、元旦、六一、五四等节日主办英语联欢会, 邀请全校师生加盟。学生争先恐后地上台唱英语歌曲, 表演英语课本剧, 说英语绕口令, 朗诵英语诗歌, 讲英语故事, 展示英语艺术字等。当台下掌声响起时, 学生感到自己的表演为同学所喜爱, 别提有多高兴了。

上一篇:制造与控制下一篇:抑制开关电源纹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