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美声唱法

2024-08-23

学习美声唱法(共10篇)

学习美声唱法 篇1

现今的美声唱法实际上不只是单纯的讲声音, 而在它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不同的阶段要求是不一样的, 有的阶段只讲声音, 既不注重歌词也没有音乐的严谨性;有的阶段以炫耀演唱技巧为主, 完全脱离音乐的内容;有的阶段只讲究舞台的华丽和演员的表演, 其他为辅。如今的美声唱法主张声情并茂地歌唱, 不仅要有美妙的声音, 还要有动人的表演等综合能力。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学习没声唱法的途径。

一、具备正确的呼吸方法是掌握美声歌唱的前提和基础

想要学习美声唱法, 学习者首先要学习美声唱法的呼吸方法, 美声唱法的呼吸就像盖楼的地基, 地基打的越结实楼盖得越高, 同理气息掌握的越好演唱就越得心应手, 所以这就要求学习者要首先掌握歌唱的呼吸方法, 因为歌唱的呼吸方法是歌唱的基本要求, 是歌唱情感表达的动力来源。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你的声音问题就会表现为:声音或高音不稳定;不能持续较长的音或乐句;声音不连贯;身体不放松等等。正确的美声唱法的呼吸方法要求, 根据自然呼吸的规则吸进你的气息, 胸部和腹部扩开, 在歌唱过程中始终保持扩开状态 (称“胸腹联合式吸气”或者叫“横膈膜式吸气”) 。如果学习者吸气开始时收缩腹部肌肉, 使腹部肌肉保持收缩状态, 或者在演唱过程中完全不要注意自己呼吸, 而只要能有少量的气息进入肺部, 然后就进行歌唱, 这些都是错误的。

然而, 正确的呼吸方法要求, 根据不同的作品要有不同的呼吸方法 (如:快吸快呼, 快吸慢呼, 慢吸快呼, 慢吸慢呼等等) , 演唱不同作品时或者一部作品的不同段落时, 由于感情色彩的不同, 对气息的要求也就不同, 随之气息的应用也要发生变化。所以我认为正确的呼吸是整个身体协调的过程, 是声音和气息共同合作的表现, 只有具备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才能为掌握美声歌唱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喉咙打开是美声唱法的必然要求

喉咙打开是美声唱法的必然要求, 因为根据人的生理结构特征喉咙打开是必须的, 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打开喉咙呢?在这个问题上众说纷纭, 一些书和网络说:“牙关打开、喉头降低、打哈欠状态等等就是打开喉咙”。我觉得这些说法还是不精确的, 通过我学习的经历和我自身的体会, 我认为:真正的喉咙打开不仅仅是嘴巴张开喉头降低, 这些只是必然要求和具体表现, 而喉咙打开是一种内在的打开, 首先它要在兴奋和半打哈欠的状态下, 拥有比较深的呼吸, 打哈欠时不能过也不能缺, 感觉自己的胸腔和腹腔都充满了气, 然后很放松地, 像说话一样把要唱的字说出来, 在完成这个动作之后的结果就是喉头下降, 随之也就是喉咙已经打开了。我的意思就是说:打开喉咙决不仅仅是一些表面的打开和局部的打开动作, 它是一种胸部、腹部、口腔、喉头和舌头等部位的有机配合, 是一种内在的协调。所以一些初学者要特别注意, 千万不要把喉咙打开不要理解为撑嗓子、压喉头, 这样会使你躲避声带而利用肌肉来夹出声音, 它会使你的声音逐渐失去靓丽的色彩, 更严重者会出现声带上的一些疾病, 因此美声唱法的初学者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一定要找到正确的方法, 千万不可盲目地练习。

三、有机的身体配合是美声唱法的最终体现

头脑是思维控制的器官, 每位歌唱者都要善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有正确的思想方法, 有洞察事物、分析事物、理解事物的能力。善于用思考, 对自己的歌唱内容及歌唱技巧做到心中有数, 有“自知之明”, 有独到的见解和创造性, 这是建立和发展歌唱能力的基础。因为整个歌唱的过程是摸不着、看不见的, 需要歌唱者用心去体会、琢磨、感觉和尝试。而如果歌唱的方法不对, 对作品的理解不准确、不深刻, 歌唱中的出现的许多问题弄不清楚, 缺少自己的主见, 缺乏判断能力, 正确和错误没有能力分辨、判断, 这些都是相当危险的, 很容易造成声带的损伤。因此, 在歌唱过程中要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有机的身体配合是美声唱法的最终体现, 在歌剧表演中就要求演唱者具备相应的协调能力, 因为他要表现音乐, 要表演音乐;而且要在理解作品内容和感情的基础上, 用表情、动作、道具等等表现出来, 并且会用歌声去把作品的内容、思想感情表达清楚, 这些是歌唱者要具备的表演能力。因此, 每位歌唱者要善于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用自己的声音和动作去把音乐作品表达清楚, 这是歌唱者艺术表现力的重要体现。

美声唱法的乐器是自己的嗓子, 因此, 要想拥有良好的歌唱乐器, 首先要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精神面貌。还要在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的同时, 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和歌唱技术选择适合自己的声乐作品;这样的歌唱训练过程, 对歌唱乐器的调理和整顿是有益而无害的。只有经过正确和良好的歌唱训练, 才能更好的地运用歌唱乐器, 使之更能发挥歌唱的艺术表现力。一位好的歌唱者必须具备上述几个条件, 只有掌握了几个条件, 才能使自己的声乐事业长足发展;同时作为歌唱者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修养, 因为, 真正的音乐艺术都是各个方面的综合体现, 决不是单纯的某一方面的动作体现, 歌唱者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 才能在音乐道路上长足发展下去。

浅谈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 篇2

【关键词】美声唱法 民族唱法 差异 借鉴

声乐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由于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在历史的变迁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区和民族的生活风貌,这种风貌体现在文艺作品之中,它便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民族唱法,与西方的声乐艺术--美声唱法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就歌唱艺术来讲,主要体现在其发展历史、呼吸方式、共鸣腔体、声区、声音走向、口型及音色这6个方面。然而,这两种唱法之间也是有着许多的共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发展历史

“美声唱法”一词来自于意大利文中的“Bel Canto”,意为美好的歌唱。它起源于17世纪初欧洲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最初是为演出欧洲最早的歌剧而改进的歌唱方法,这种唱法随着文艺复兴和意大利歌剧的发展逐步形成。美声唱法经历了约4个世纪的发展和演变,伴随着欧洲传统音乐历史的发展进程,通过无数歌唱家、教育家、音乐家和科学家等人的不懈努力,无论是在理论中还是实践中,都总结出了一套完备的教学与演唱的体系,形成了一种有效的、符合人声表现规律的科学方法和人们共同赏识的美学原则。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在漫长的歌唱艺术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民族唱法的发展史,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远古时代,历经了《诗经》、楚词、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中的歌唱和说唱形式,以及明清时期戏曲唱腔的发展。如今的民族唱法正是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风格、语言文化和民族历史等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才发展起来的。在歌唱实践中,继承了我国传统民族的唱法,又吸收融合了我国各民族各地方民间音乐声乐演唱技巧和风格的精华,借鉴了西方美声唱法的科学成分,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心理思维、表现方法及审美情趣与现代先进的发声原理相结合的集中反映,是一种再生性的、多元化的新的歌唱方法。

二、呼吸方法

歌唱的呼吸在声乐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就歌唱呼吸的种类而言,呼吸方法可分为三种,即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和胸腹联合式呼吸法。目前看来,世界上公认为胸腹联合式呼吸法最为科学,最有利于歌唱。胸式呼吸法所能够利用的气息较少,歌唱的延续时间也较短;腹式呼吸法没有将左右肋骨的下端扩展开,所以肺活量也并不大;而胸腹联合式呼吸法是在深呼吸使横膈膜下沉的同时小腹内收、左右肋骨扩张,吸气肌肉群与呼气肌肉群合作,使呼与吸相互配合形成对抗,在腰部周围产生压力。呼吸的对抗强,喉肌的状态便松弛、自然,声音也就自然美妙。美声唱法多采用胸腹联合式呼吸法和腹式呼吸法,要求吸气深而饱满,气息运用流畅自如。而现代民族唱法在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发展后,大量学习、借鉴了美声唱法的优点,基本运用胸腹联合式呼吸法,以此来增强歌唱的表现力。

三、共鸣腔体

共鸣在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将声音扩大和美化,同时决定歌唱音色的变化。

美声唱法要求在演唱时使用混合共鸣和整体共鸣,即胸腔共鸣、喉腔共鸣、咽腔共鳴、鼻腔共鸣、头腔共鸣同时并用,充分发挥人声的共鸣腔体的作用,强调整体歌唱感。而民族唱法多运用局部共鸣,根据所唱的内容不同,使用不同的部位共鸣。尤其在演唱不同风格的地方民歌时,就应该根据当地的歌唱风格来使用共鸣方式。但是,现代民族唱法为了获得畅通圆润而明亮的位置“靠前”的声音效果,为了扩大音量,也开始运用混和共鸣,根据需要适当地运用整体共鸣。

四、声区

人在歌唱时会发现不同声音段的明显差别。这种由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和舌、腭在发声时所处位置而形成的各段声音差别的形态就是声区。一般划分为3个声区,即低声区(以胸腔共鸣为主)、中声区(以混和共鸣为主)、高声区(以头腔共鸣为主)。

美声唱法注重高、中、低三个声区的统一,根据音高和音的强度,真假声的比例调整自然。低声区时以真声为主,中声区以真假声混合为主,高声区时则以假声状态为主,但是也要有真声成分,在“真声”的基础上有大量的“假声”,这样声音才有力度。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声乐艺术的繁荣,民族唱法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提高,有许多声乐作品都需要演唱者具有宽广的音域和较高的演唱技巧,所以不能单纯的用纯真声或纯假声来进行演唱。因此,民族唱法在继承传统真假声唱法的基础上发展了传统的民族唱法,将真假声相结合,运用混和共鸣的方法,使声音既具有“假声”的高位置,又具有“真声”的色彩。使声区能够很好地统一起来,让声音均匀流畅,具有穿透力。

五、声音走向

由于美声唱法的声音要求形成一个“管状通道”,并且竖向运行,所以声音从喉室发出后经过喉腔、咽腔,往上通过鼻腔到头腔再送出来。声区越高,走向越往后。即喉咽腔处软腭部位,通上去再向前送出,声音的走向呈“弧线型”。民族唱法因为民族音乐的审美习惯的差异,一般要求声音位置靠前、音色明亮,所以声音的走向是从口腔前硬腭处直接穿过鼻腔进入头腔产生面罩共鸣的,走向为“直线型”。

六、音色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在发声训练上的不同侧重及审美原则的差异,造就了两种唱法在音色上的不同。美声唱法在艺术上的处理是注重声音的圆润、饱满、通畅、连贯、柔美、浑厚、宏大,声音富于立体感,具有穿透性和金属感。而民族唱法则要求声音靠前、明亮、清透、高亢、甜美,形成了“圆、甜、脆、水、美”的声音特色。

综上所述,由于人们的审美观念的不同,而形成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各自不同的演唱风格和特色。但是,这两种唱法在不同之中仍存在着共性,并且一同探索着更为科学的演唱之法,致力于为广大群众带来更为美妙悦耳的音乐享受。

参考文献:

[1]李晋玮,李晋瑷.沈湘声乐教学艺术.华乐出版社,2003.

[2]王士魁.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实用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3]王次.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胡郁青.美声、民族唱法异同探微.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5,(5).

[5]周亨芳.中西唱法“比较”研究.音乐研究,1997,(10).

浅析学习美声唱法的几点要求 篇3

一、对歌唱艺术的审美

从古至今,人们对歌唱艺术的审美是多元化的。唱好歌首先要有基本的技能——纯、宏、亮、美的音色;宽阔统一的音域;流畅自如的行腔;刚柔兼优的力度;弹顿有序的技巧等。同时还必须有较高的修养——音乐修养、文学修养、历史修养、道德修养和科技知识、其它艺术知识的修养等。美声唱法对歌唱艺术审美的要求是:清晰动人的语言,辉煌耀眼的音符,兴奋明朗的节奏,激动陶醉的力度,纯、宏、亮、美的音色,自由奔放的表演。

歌唱艺术的审美特征是多方面的,它包含歌唱的审美认识,审美观念,审美感受,以及对歌唱音乐感受的审美、声音的审美、情感的审美、艺术形象的审美。[1]在歌唱艺术的审美屮,歌唱者扮演着一个审美主体的特殊角色,既是审美者,又是美的形象的表演者和美的音响的创造者。歌唱者只有从歌唱声音、音乐感受、情感表现、艺术形象等方面去领会歌唱艺术的独特魅力,把所有美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倾注在歌唱中,把美的声音与情感融为一体去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绪,才能够用心歌唱,使歌唱艺术富于生命力,从而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二、强调“声是美声,情是声情”

美声唱法的艺术追求强调:声是美声,情是声情。将曲调、旋律本身的情感用华丽、美妙的声音表现出来是歌唱的最高美学理想。

要唱好歌,优秀的声音条件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理解歌词含义,如何声情并茂的用心歌唱!从意大利歌剧美声演唱家的演唱中我们清楚地发现:极高极低音域、极强极弱声音的表现、倚音、颤音以及连贯、自由灵巧的过渡性上滑音,还有宛如银玲的花腔技巧,均属声音表现的范畴。著名歌唱家曼什坦曾谈到“为了要唱得动听,必须首先具备标准的发声方法,完善的滑音方法,深刻的感情,高雅的趣味,呼吸的技术和清楚的吐字”,可见,深刻的感情,高雅的趣味也在其中,这就要求我们歌唱不单是只求声音的完美,更重要的是感情的处理。

意大利语言不像汉语有声、韵、调的变化,惟其如此,美声唱法的声与情是通过优美动人的曲调和旋律对听众直接发生作用。也就是说,感情的处理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在掌握了意大利语发声之后,更重要的是在演唱歌曲时以情带声,用心歌唱!

三、调整歌唱心理

歌唱艺术以精炼的诗句配着优美的音乐旋律,再以歌唱者的真挚情意,创造性地表现出深刻感人的魅力。歌声使听者受到感染、产生共鸣,给人以高品位的艺术享受。在声乐学习与演唱中,遇到的紧张心理常是心理性和躯体性的,当然有时也有社会性和文化的。心理性的紧张往往不是来自实际存在的威胁,而是来自自身不正确的认识。精神紧张主要是缺乏自信,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怕暴露缺点被人嘲笑,或因噪子不适,心境欠佳而担心不能正常发挥水平等。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不行的往往是你自己。临唱前,考虑这、考虑那、负担过重,这是歌唱心理紧张而导致心理不平衡,失去歌唱欲望的最常见原因。[3]鉴于对歌唱者不良心理状态的认识,这也为声乐教学提出了新课题,要寻找一种方法去克服歌唱者的心理障碍,那就要对歌唱者进行心理训练。在学习美声唱法时,一定要克服心理压力,调整好歌唱时的心理状态,完全融入歌曲当中,做到用心歌唱。

我们在教学及演唱中,除了科学地掌握发声技巧外,一定要深刻理解歌曲演唱的情感,要遵循美声唱法“声-曲-情”的规律,以美带声,以声传情。美声唱法追求的是一种美听效果,所表现的是声音美、情感美,听众首先从美的声音中去领略美声歌曲的艺术魅力。[4]美声歌曲表现特征与追求的目标是美声,是华音,听众直接从歌者华丽婉转的音乐旋律、动人心弦的歌声中获得感动。意大利歌剧大师普契尼就是一个典型,他对音乐旋律美的追求几乎达到了如痴如醉的极端程度。他笔下的每段音乐,每一首咏叹调、宣叙调不可思议的美妙动人,再加上经过伟大歌唱家的美声创造,真正达到了旋律与歌声的完美结合。

摘要:文中通过三个方面的论述,旨在分析美声唱法如何做到“用心歌唱”,从而使美声唱法在学习和教学中达到“歌为心声,以情代声,声情并茂,用情动人”的目的。

关键词:美声唱法,歌唱审美,歌唱心理,声音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天峰.论歌唱艺术的审美特征[D].甘肃:陇东学院音乐系,2004.

[2]吴道岭,张越男,美声唱法要根植于民族语言的沃土之中[D].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剧团.1990.

[3]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区别与联系 篇4

关键词:民族唱法;美声唱法;气息;共鸣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194-02

一、民族唱法起源与发展

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既不属于西方的“美声”体系,也不完全与中国的汉族传统声乐相同。不管是从观念、形态还是演唱风格以及文化内涵方面,其在世界乐坛都是具备自己的特点的。我国的民族唱法源远流长,先后经历了古歌舞、说唱、西区、民歌、“五四”的“学堂乐歌”、艺术歌曲、群众歌曲、新歌剧等阶段,是由传统民间艺术逐渐发展和演变过来的。中国声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音乐著作《乐记》:“梵音之气,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之动,故行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说明当时人们对于声乐起源的认知是为了表现情感,歌唱是为了充分表达情感的需要。最开始时音乐根本不需要任何乐器,当人们内心充满激情,气息与声带相互作用时,音乐就诞生了。鲁迅曾经描述过原始先民呼喊劳动号子时的场景,“夯呦夯呦”的抑扬顿挫之声让我们听到了最早的歌曲,这也表明早期的歌曲是与最早的诗歌、舞蹈相伴产生的。而同时中国声乐的发展受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追求字与声、情与意、艺与技的统一。

民族唱法是以我们的民族语言为基础,以民族的审美和欣赏习惯为标准的表现形式。它源于生活,是我国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主要借用口头方式来传播,不以书面乐谱为主要传承方式,不受专业作曲法的支配。它可以使大量优秀歌手和艺人有机会在传承下来的民间音乐中尽量发挥自己的才智,对传统民间歌曲进行加工、改编,不使用曲谱将其版本固定,可以根据演唱者的水平和情绪,对原有曲调或歌词即兴发挥。这种不固定性的演唱随着民族的迁徙,人们的旅行和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而广泛地流传、变异。经过了一代又一代的发展,民族唱法到如今,在继承了说唱、戏曲等演唱方法的基础之上,经过了长期的实践,已经成为了我国人民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较强的歌曲作品时所采用的一种声乐技巧,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国民族发声法。它作为带有我国民族特点的一种歌唱艺术,已经具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到了20世纪中期,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音乐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民族声乐逐渐发展起来,民族声乐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在全国多次举办了大型的民歌调演和有众多声乐专家参与的民族声乐研讨会。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方法上、曲目上、风格上都得到了提高。民族声乐的涉及面也逐渐宽了起来,渐渐走向专业化,部分院校有了正规的声乐课程。民族唱法在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优点后,以科学的发声为原理,做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成果,成为了符合中国大众品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唱艺术。

二、美声唱法起源与发展

西方的声乐起源则众说纷纭:模仿说、劳动说、表现说、巫术说、动物本能说、游戏产物说等等。历史上的欧洲曾经掀起一场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文艺复兴运动。所谓的“美声唱法”(Bel canto)翻译成中文为“优美的歌唱”,它产生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文艺复兴”时期。是以意大利语为语言基础形成的歌唱艺术,是意大利歌剧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不仅是一种发声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演唱风格。它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当时的西方音乐更多的是多声部教堂音乐,复调音乐,而卡拉梅塔会社的一批学者、诗人和音乐家则不这样认为,他们相信古希腊单音音乐比复调音乐更有表现力,更能打动人,于是他们在仿照古希腊梅索梅德颂歌的古调,为但丁的诗谱写单声部歌曲后,就开始尝试创作歌剧了。尽管这些音乐家们创作的这些初期的歌剧还很不成熟,但它的出现意味着复调音乐开始向主调音乐转变,为西方这种重要的音乐戏剧体裁开拓了道路。美声唱法后来相继传入德国、法国、俄罗斯等地,并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这些流派在汲取了意大利美声唱法精髓的基础之上,根据其演唱方法、技巧,在各国的土壤上慢慢成长了起来,并伴随着文化艺术的繁荣而不断的发展与兴盛。在此之后诞生了歌剧,歌剧的诞生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美声唱法的发展状态。而后经历了“阉人歌手”的时代、意大利四大歌剧乐派先后出现,直到目前为止的现代美声唱法时代,美声唱法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科学的、成熟的演唱形式,为广大声乐学习者所认同。受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文化影响,这种演唱风格已经遍布全世界。西方声乐史上出现过两次黄金时代,距我们最近的一次是19世纪的下半叶,以意、法、德歌剧新学派为代表的演唱风格、歌唱方法、嗓音教学等的不断发展所形成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20世纪初,美声唱法被引进中国。

三、美声唱法的特点

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这是美声区别于民族唱法的最主要特点。美声唱法从声音来说,是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用的。从共鸣来说,是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美声唱法中,喉部打开度比民族唱法的要大,共鸣腔体也要调整的大些,歌唱时要稳定喉部,喉头位置要放得较低,咽喉部位要保持打开,软腭积极上抬,发音管尽量放宽拉长,声音是竖着的感觉。就共鸣方面来说,美声唱法将发声器官中的头腔、口腔、胸腔这3个腔体充分地调动起来,混合运用这3个共鸣腔体,把它们协调一致,形成整体的发声。这样做不仅可以使音量扩大,也可以让喉头的状态更松弛。美声唱法的发声的位置比较靠后,嘴的动作小,力度也比较小。就声音特点来说,声色优美、连贯、平稳、发声自如,音与音之间的连接平滑匀净,像一条线似的,花腔装饰乐句流利灵活,所发出的声音不但音量宏大,而且音质丰满、圆润,富有穿透力。这种唱法本身有他自己特有的“味道”,特有的音响特色。美声唱法的咬字是根据意大利语的语言构成特点来发音的。他的发音比较简单,不存在归韵的问题。发声时音节响亮清楚,有音节重音,便于歌唱,有利于共鸣,声音容易打开,能够形成歌唱所需要的空间。所以美声唱法的声音圆润柔和,母音讲究“圆”,嘴巴呈圆形,听起来比较舒展优美。美声唱法的一般歌者都能唱到两个八度,尤其是花腔女高音和一些歌唱家都能唱到两个半八度,甚至能达到3个八度。美声学派的音色优美、音质统一的奥秘是科学的运用声带的振动频率。用意识和母音变化及咽部管状的调节,有利的控制声带频率的振动机能,并充分发挥声带优美的音色及音质上下统一,这对声乐发声有很大的用处。美声学派的歌唱气息是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是目前世界上无论是唱歌还是唱戏运用气息中一种最科学的呼吸法。美声学派科学的运用人体的共鸣腔体,充分的使用人体的胸腔共鸣、喉咽腔共鸣、口咽腔共鸣、鼻咽腔共鸣、口腔共鸣、鼻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美声学派的咬字是在牙关和嘴角上,不是在嘴皮上;而母音的变化是在声带上,形成在咽腔里。这是一个独特的咬字法。美声唱法由于要求在歌唱时,无论强弱音都要唱在气息的流动上和声带上,所以,音量转弱时不是空虚无力,气流保持集中,横隔膜肌肉群强有力的控制,声带变薄变小,而更明显听到一个具有很强穿透力的声音。美声唱法最早都是运用竖式唱法,口型是椭圆形的,是为了充分运用咽腔基音发音管,使声音有一些掩盖,尤其是男高音到#F有一个关闭是为了更好的唱好高音。横式唱法一般都适用于独唱,竖式唱法多适用于合唱。

四、民族唱法的特点

民族唱法喉部开度较之美声唱法来说比较小,在唱法上要求和歌曲的风格挂钩,在演唱中要把共鸣腔体调节得相对短小一些,民族唱法要求嘴的动作比较大,发音的部位靠前一点,音色比较开朗明亮。民族唱法真声的成分较之美声唱法的多,这样做有利于汉语言的发音,使声音听上去显得亲切自然,朴素大方,清脆而甜美,声音在高音区是高亢嘹亮的。

民族唱法,由于汉语发音规则,为了让字咬得更清楚,要求念字的字头、字腹、字尾,都要唱完全,字头要唱准确,不能变形或省略,否则听者就会听不出字意,在演唱时,字腹的声音要唱出来,字尾一定要归到声音的韵上,这样的字才能唱饱满。还有要注意语气上的强弱对比,虚实对比,要有平、扬、拐、降的4声发音规则。民族唱法中还要注意五音四呼十三辙。五音即声母在口腔内有5个不同发音部位,将这21个声母分为5种类型:唇、舌、齿、牙、喉。四呼即依照不同的韵母口腔有不同的状态,开口呼、齐齿呼、撮口呼、合口呼。十三辙,是根据汉语在歌唱时歌词需押韵的要求,将相同或近似的韵母视为同韵,分为十三韵,辙是韵的通俗称谓,故又称十三辙。中国的文字在世界上都是很复杂的文字。另外,作为一个国土面积很大的国家,我国的不同的地域间也有着不同的语言环境。各地都有各地的方言,有时需要用方言母语来演唱,依据各民族语言的发音特点和习惯来咬字,如:宋祖英演唱的湖南民歌《龙船调》就充分体现出了这一特点,其中有一句“正月里是新年”中“正”字念“曾”,“是”字念“四”。地域特点一下子就展示出来了,给人的感觉十分亲切质朴。

五、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联系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共鸣技术及歌唱共鸣效果的差异,主要来自于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情趣。民族唱法偏爱靠前明亮的声音效果,而美声唱法则更为偏爱略带掩盖色彩的柔和饱满的嗓音效果。民族声乐在技术上强调局部共鸣的应用,常使不同的局部共鸣形成鲜明的对比,美声唱法则注重整体混合共鸣的应用,强调把局部共鸣柔和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民族唱法偏重于吐字与共鸣的结合,美声唱法则注重呼吸、发声与共鸣的结合……促成了两者在共鸣控制和操作方式方面的不同技术方法和操作准则。但二者对共鸣在歌唱中的意义、作用的认识却完全是一致的。另外在共鸣位置、共鸣焦点、共鸣作用下的嗓音音量等诸方面,双方的观点也比较接近。尽管美声唱法和民族传统唱法有时讲法不一样,实际上要求基本一致,在具体运用时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情况,吸收各自的优点和长处,灵活应用,融会贯通,做到洋为中用、古今为用,既能保持各种不同风格,又有了好的演唱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歌唱效果。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之间尽管存在一些差别,但在很大方面两者都是一致的。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发声器官的构造是基本相同。无论是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它们的良好发声技能和状态是一致的,在方法运用上只要合理,真假声两个功能用得好,就是科学的。因此,凡是合乎发声规律、发声好听且持久的,我们都应当兼收并蓄,加以研究吸取。可见,在歌唱艺术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并不是格格不入、互为独立的歌唱艺术,他们在许多方面都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这两种唱法是完全可以相互学习与借鉴的。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孟新洋.民族声乐理论教程[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3〕张志羽.怎样提高歌唱水平[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4〕胥昌秀.歌唱中的语言艺术[M].华乐出版社,2011.

美声教学唱法与流行唱法的区别 篇5

美声教学唱法起源于意大利, 在17世纪以其独特优美的音色、严格的声部区分以及和谐统一的音区对于世界音乐艺术产生了极大影响。在当前的美声教学唱法中, 不仅融入了意大利以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 还增加了传统欧洲声乐的演唱特点。从演唱技巧上来看, 美声唱法的声音通过真假声音高比例来进行混合, 保证共鸣腔体的调动使演唱声音趋于规范性和统一性。这样流畅的美声教学唱法, 以气息的通畅作为前提, 调动身体各个器官各个部分在发生运动中协调共处, 使美声演唱的声音舒畅而扎实。

相较于美声教学唱法来说, 流行唱法起源较晚, 其出现于19世纪, 但是20世纪的迅速发展使其快速占据了世界音乐演唱方式的重要地位。在流行唱法之中, 演唱者不需要刻意的控制声音, 较少使用共鸣演唱, 中声区利用真声来追求声音的自然真实效果。不同国家的历史发展之中, 流行音乐唱法不断地进行变革, 如今丰富的流行音乐演唱模式都是在不同的流行音乐种类中演变而成, 与特定历史时期人文环境有着重要关联。一般来说, 流行唱法具有大众化全民化的音乐艺术属性, 较为直观的展现生活情怀与日常讯息, 不同国家和领域的精神面貌和心理情感都能够通过流行唱法展现出来, 正所谓源于生活、归于生活。从音乐歌唱特点上来看, 流行唱法贴近自然, 主要采用声音技巧来增加感染力和表现力, 颤音、哭腔都是当前流行唱法中较为常见的演唱技巧。

二、美声教学唱法与流行唱法的区别

通过对于美声教学唱法与流行唱法这两种广为流传的演唱模式的概念介绍, 我们可以简要了解在音乐历史发展之中不同演唱模式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下面, 为了能够深度的探索两种演唱模式的主要内涵, 我们以对比的手法进行区别性分析。

(一) 嗓音运用。在音乐演唱中, 嗓音运用的方法技巧不同直接决定了演唱效果的不同。首先从呼吸角度来分析, 美声教学唱法多运用胸腹式呼吸模式, 保证通过饱满的吸气来提升声音的顺畅程度。而流行唱法一般使用胸式呼吸方法, 保证呼吸量较小, 以发出较为柔和、自然的声音, 并保证发声体能够通过发声外力打开发音通道, 引起声音共鸣。从这两种唱法的呼吸角度进行对比总结我们可以发现, 正是因为美声唱法注重气息的均匀饱满程度而流行唱法注重声音的感染力和自然性, 所以在呼吸上面才需要运用不同的部位进行发声。其次, 从发声方法上面来看, 美声教学唱法基本发声特点为整体共鸣, 真假声保证按照相应的比例进行混合, 及保证了声音的明亮、丰富性, 提升了声音中所蕴含的金属色彩。一般在美声教学唱法演唱过程中, 声带需要完全闭合, 喉部和咽部肌肉能够保持不紧张、不僵硬的状态, 口型和下巴需要适当松弛, 这样才能够使发出的声音既明亮又圆润。在流行唱法之中, 嗓音的发声方式较为自然, 不需要刻意利用发声部位来进行共振, 保证利用真声的演唱在轻柔自然的音乐环境中传递流行音乐的感情。这样的发声方式能够使声音更为自然, 贴近真实的生活, 提升演唱曲目感染力, 保证情感的传递能够被观众所接受到。最后, 在美声教学唱法之中, 饱满明亮的音色需要较强的穿透力, 而流行唱法却需要一贴近自然的音量来展现亲切、柔和的演唱风格。所以在进行演唱过程中, 两者的区别也主要体现在共鸣方面。美声教学唱法一般采用混合共鸣, 利用声区的统一来保证歌唱感, 这样强的穿透力就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演唱的效果。而流行唱法之中, 强大的共鸣演唱方式较为少见, 通常声音只需要通过气息被带动至头腔, 就能够满足不同音乐的演唱需求。在不同的音区高低之上, 胸、口、头等部位需要不同比例的发声变化调整, 保证互相协调完成流行音乐的演唱。

(二) 演唱风格。在历史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之下, 美声教学唱法和流行唱法的区别也体现在演唱风格之上, 不同的人文环境塑造了不同的演唱风格。对于美声教学唱法来说, 其受到欧洲环境背景影响时间较长, 所以既表现出真实的音乐演唱情感, 还需要利用节制的演唱技巧来保证演唱的严谨性。从环境背景上来看, 美声教学唱法我国的民族唱法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都是受到了严谨历史文化的熏陶而成。而相对于美声教学唱法来说, 流行唱法受到拉美民族影响较多, 自由、洒脱的文化历史环境造就了流行唱法自然、真实的演唱风格, 所以在进行流行曲目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相比来说忽视对于技巧的运用, 较为强调对于真实感情的流露和对于自然真实效果的追求。在这样迥然不同的演唱风格之中, 我们就可以认识到美声教学唱法与流行唱法的区别之处, 感受到了不同历史环境和人文特点为世界音乐历史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影响。通过这样的演唱风格对比, 我们在之后聆听美声教学唱法和流行唱法演唱的过程中也能够从多个角度感受不同唱法中所蕴含的不同艺术感情特色。

三、结语

在上文的分析中, 我们从美声教学唱法和流行唱法的基本概念入手, 从两种唱法的起源上分析不同演唱模式的特点和艺术内涵。在对于流行唱法和美声教学唱法的区别对比过程中, 我们主要对于嗓音不同和演唱风格不同进行了分析, 针对于不同唱法的演唱技巧进行了对比和总结, 从历史和文化多个角度寻找两种演唱风格的特异之处, 保证深入性的探索美声教学唱法与流行唱法所存在的差异性。

摘要:作为声乐中的两个重要分支, 美声教学唱法与流行唱法的区别不仅体现在嗓音运用上面, 在演唱方法上面也有着极大的区别。从审美角度来看, 这样不同流派的不同演唱方式, 凸显出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展现出世界人民对于音乐美学的不同要求和标准。本文从美声教学唱法与流行唱法的概念入手, 基于演唱嗓音运用、表演风格两个基本音乐艺术形态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演唱模式的特点所在。

关键词:美声教学唱法,流行唱法,区别

参考文献

[1]杨静.音乐剧演唱中美声与流行唱法相融之研究及其教学探讨[D].南京艺术学院, 2011.

[2]卢文利.浅论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演唱特点的相互融合性[D].河北师范大学, 2014.

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呼吸运用 篇6

关键词:美声唱法,流行唱法,呼吸运用

一、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

美声唱法就是我们所称的“混声唱法”,它要求演唱者需要从发声一开始就保持高位置,喉头需要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位置并且保持打开、稳定的状态,同时呼吸需要将力量集中在横膈膜周边,运用横膈膜提供歌唱的动力以及声音的基础支撑,通过对呼吸支撑的调整来变现声音强弱的变化。可以说美声唱法是一个非常科学的、可持续的演唱方法。美声唱法在演唱技巧上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呼吸方法。美声唱法演唱时的呼吸方法主要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这种呼吸法的要求比较严苛,因为它既需要胸部尽量的扩张,让胸肺部充满气息的时候还要保持放松,同时气息需要沉到腹部,让整个身体能够参与储存气息的部位都充满气息,大量的气息应该是储存在肺部下方的腹部,在使用气息时需要保持,从发声的起始直到结束。

(二)共鸣腔体。美声唱法对于共鸣的要求便是尽量的使用人体的所有共鸣腔体,强调共鸣的整体感,充分发挥所有的共鸣腔体的作用,这即是我们讲的全共鸣,头腔、胸腔等都来参与共鸣,这样才能获得音色圆润、纯正、穿透力强的声音。其中,比较关键的共鸣腔体是咽腔及头腔共鸣腔体,是声音能够进入“高位置”的关键所在,在演唱时,演唱者需要兴奋咽腔下方的软腭部位,使得气息能够更加顺畅的通过咽腔进入到头腔与鼻腔。

(三)发声方法。之所以把美声唱法称之为科学的发声方法,就是因为美声唱法的科学性与严谨性。首先在发声时要求喉头保持一个稳定的、较低的位置姿态,这样可以使得喉咙充分的打开,更容易获得良好的胸腔共鸣。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的整体发声腔体的状态便由下至上形成了一个“竖”起来的管状通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通道”,可以让身体成为一个发音管,气息由下至上形成一根统一的声柱。

二、流行唱法的演唱技巧

流行唱法与美声唱法最大的不同之一就在于它的多样性,但就其中的共性来讲,流行唱法不那么强调发声的状态,一般情况下更多使用接近于人声的自然状态来演唱,它更加注重演唱者的情绪的真实自然的表达,以及更直白、通俗易懂的语言,它的演唱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呼吸方法。流行唱法讲究开发歌唱者自然的声音状态,对于声音在发声过程中的状态没有特定要求。这使得它在一般情况下对于演唱作品的中低声区部分时,呼吸不用保持特别强的力量支撑。所以,流行唱法基本上会是在胸式呼吸、腹式呼吸、以及胸腹式联合呼吸这三者之间来回运用。这使得演唱者需要学会如何更加平顺,灵活的去运用这几种呼吸方式来完成作品的演唱。

(二)共鸣腔体。流行唱法现在可以借助扩音设备来扩充音量,这使得其对演唱者的声音音量的要求不强,但对于共鸣腔体而言,它不需要像美声唱法那样,尽量地把一切能用到的共鸣腔体都用上,从而使得整个人体发出能够发出的最强、最大的声响。但在流行唱法中,会有单独使用,或者说更加强调某一单独共鸣腔体的共鸣效果的情况出现。这是为了在作品中运用状态和音色的变化来丰富作品的色彩或者层次感。

(三)发声方法。流行唱法的发声没有一个特定的需要使用什么样的音色与状态,其更加强调演唱者最原本、最自然的嗓音,它允许喉头在一定的范围中往上移动,由于演唱者演唱中发音咬字要求自然,所以发音时演唱者的口型与声音状态更加接近自然说话的状态与音色。在大多数情况下,流行唱法的发声都取决于演唱者自身自然的音色,更多强调真声在演唱过程中的作用。

三、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呼吸运用比较分析

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在现代社会都有着大量的受众人群,前者是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与沉淀,集审美性、科学性、古典性为一体的音乐,后者则是经过近代快速发展,呈现出多样化、通俗化、年轻化的特性。美声唱法是古典音乐的传承,有着众多经典的作品。流行唱法后来者居上,在现代社会有着广泛的听众基础,并且呈现出了种类繁多的音乐类型与风格,两者都在现代社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学习美声唱法 篇7

一、美声唱法的含义、起源和特点

(一) 含义

所谓美声唱法, 是指一种注重声音的优美性的歌唱方法。

(二) 起源

美声唱法产生于十七世纪的意大利, 并且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是极其盛行的一种歌唱方法, 在十九世纪逐渐的走向了衰落。但是美声唱法的许多特点在当今的美声声乐教学中仍然被保留着。

(三) 特点

美声唱法的特点在于注重发声的科学性, 尤其是对声音的柔美、连贯和力度等方面的追求。美声唱法是一种进行自我调节的方法, 是基于人体解剖学中所提倡的, 能够迫使人体发声机构进行变化的一种调节方法。这一唱法不仅要求演唱者能够保证气息的顺畅, 不论是高音、中音还是低音, 都能够确保声区的统一性, 同时还要具有宽广的音域以及声音幅度较大的特点。这些特点和要求都是美声歌唱演员必须具备的能力。

二、通俗唱法含义、起源和特点

(一) 含义

所谓通俗唱法, 是指一种清新自然的歌唱方法, 也被称为流行唱法。

(二) 起源

通俗唱法起源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并一直发展至今。

(三) 特点

通俗唱法最主要的艺术特点就是“自然声态”。通俗音乐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 都具有平民化的特点, 给人以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通俗歌手在进行演唱时, 可以对自己的声音色彩进行改变, 也就是说, 在演唱时, 歌手具有多变的声音色彩。另外, 通俗歌曲的体裁是相当广泛的, 这也就决定了通俗歌手的演唱风格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并且在演唱中, 歌手在唱歌的同时, 还可以添加适当的舞蹈动作, 以用来辅助歌唱的完成。

三、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之间的联系

(一) 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对歌唱者的音乐素质要求是相同的

所谓音乐素质, 是指歌唱者表现在音乐方面的, 主要包括良好的音乐感觉、鲜明的节奏感以及敏锐的听觉等素质, 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与之相对应的乐感、节奏和音准等方面的能力。

音乐素质包括先天音乐素质和后天音乐素质。其中, 后天音乐素质是影响歌唱者整体音乐素质的主要方面。总之, 歌唱者只有具备了乐感、节奏和音准等方面的音乐素质, 才能达到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共同要求。

(二) 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都要求歌唱者气息的顺畅

不论是美声唱法还是通俗唱法, 在气息上都存在一种共性的要求。这两种唱法, 都要求演唱者进行胸腹式呼吸, 并且能够熟练的掌握横膈膜技巧, 在演唱时必须保证声道的顺畅, 正所谓“欲歌者, 必先顺其气”。

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都离不开气息的支持, 歌手在唱歌时会产生很多声音上的变化, 这些变化都与呼吸有着必然的关系, 都会受到呼吸的影响。这两种唱法在呼吸的速度方面比较常用的都是急吸缓呼的方式。另外, 两种唱法对共鸣的要求都很高, 它们的共鸣器官和共鸣区是相同的。

(三) 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对声音的方向性主张一致

在声音的方向性方面, 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都要求歌唱者的声音尽量靠前, 而不要把声音含在口中, 并且都强调吐字和咬字的力度。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都要求歌唱者必须掌握声带边缘震动的发声技巧, 通过声带的边缘震动, 会产生“头声”, 而这种“头声”又会使歌唱者能够发出高音来, 只有掌握了这种声带边缘震动的技巧, 才能让美声歌手和通俗歌手同时获得高音。

(四) 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是能够进行变通的

对于同一首歌来说, 演唱方法并不是一层不变的, 也不是只有一种固定的唱法。在保证唱法不混乱的前提下, 是可以对歌曲原有的唱法进行改变的, 这不仅能够提高歌手驾驭多种唱法的能力, 还能够给听众带来新鲜感和愉悦感。

也就是说, 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在满足一定的条件时, 是可以进行互相变通的。不仅可以将一首美声唱法的歌转换成通俗唱法的歌曲, 同时, 也可以将通俗唱法的歌曲转换成美声唱法的歌曲, 使同一首歌同时具有了两种不同的唱法。

在音乐界, 对歌曲唱法进行变通的例子不胜枚举, 并且事实证明了这样的变通是创新的、合理的、可行的。

总而言之, 美声唱法也好, 通俗唱法也好, 它们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但是, 同时作为声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 在对歌唱者的音乐素质, 气息以及声音的方向性等方面, 都具有相同的要求。除此之外, 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二者之间还可以进行合理的变通, 甚至是将两种唱法进行有效的结合, 也就是说, 这两种唱法之间是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和相互变通的。

摘要:传统的声乐分类习惯性地在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之间树立一道明确的界限, 并且将它们分离开来。如果从对歌曲的演唱方式和演唱风格上进行分类, 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之间确实存在很大的区别。但事实上, 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都包含在声乐的范畴当中, 都是声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并且都是以科学的发声方法为基础的。那么, 二者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联系呢?本文将对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二者之间的联系展开讨论。

关键词:美声唱法,通俗唱法,二者联系

参考文献

[1]陈岳琴.简析声乐演唱艺术中的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7 (12) .

[2]贺春保.如何实现美声唱法到通俗唱法的回归于反哺[J].《华人时刊 (中外教育) 》, 2011 (11) .

[3]罗洪.论美声唱法对通俗唱法的借鉴作用[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5 (03) .

学习美声唱法 篇8

一、具有自然优美的嗓音,在整个歌唱音域范围内能将声音保持均匀与统一。二、通过严格训练后,达到对极为华丽的、具有高度技巧性的音乐作品能够唱的毫不费力。三、通过聆听赏析意大利优秀歌唱家的歌唱并能融会贯通,充分掌握美声唱法的风格。这三项要求,给美声唱法做了一个较为科学、完整的总结。在17、18世纪,美声唱法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欧洲出现了阉人歌手,他们将美声唱法推向了巅峰,在声乐史上人们称这一时期为美声唱法的黄金时期,但由于他们的演唱过分炫耀技巧,演唱脱离现实,缺乏真实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崇尚艺术的现实性,阉人歌手逐渐被淘汰,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进入19世纪后,美声唱法有了新的发展,以罗西尼、多尼采蒂、贝利尼为代表的意大利歌剧与迈耶贝尔等人的法国歌剧大胆地采用了男女生以取代阉人歌手。到19世纪中叶歌剧中的咏叹调成为美声唱法中的一个重要演唱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19世纪以后的美声唱法在其发展过程中,声乐理论与嗓音研究方面已取得辉煌的成就。20世纪初,随着德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莉莉.雷曼的声乐论著《我的歌唱艺术》的问世,她集40年来的演唱经验,通过实践性的论述,把古老的意大利美声歌唱学派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美声唱法现已成为世界各国歌唱家所喜爱和推崇的一种歌唱方法。

二十世纪以来,美声唱法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卡鲁索,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吉利,美籍希腊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以及当今世界三大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他们的歌声集中地体现了美声唱法的优势和特点。把美声歌唱学派的歌唱精华展现在世人面前,为人类声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我国,人们所理解的美声唱法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那就是以意大利歌唱发音技术为基础传统的歌唱方式。它包括歌剧、清唱剧、音乐会的整个唱法。虽然其中融合了各国家的不同的语言特点以及各自不同的审美观,但是基本的发生要求是相对一致的,因而形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所谓的“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是我国人民根据自身的审美习惯,根据汉语言的发音吐字,在戏曲唱腔, 民歌自然唱法的基础上,吸收西洋美声唱法的优点,把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特色较强的歌曲作品时,所采用的声乐技巧统称为民族唱法。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文明的音乐文化,创造出了优美动听的民歌,从风、雅、颂到今天的新民歌,无不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演唱方式。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民族唱法开始逐渐走向专业化。部分音乐院校开设了民族声乐课程,设立了民族声乐研究机构,在继承传统的戏曲、说唱、民歌发声方法的同时,大量的借鉴美声唱法的发声原理,吸收了美声唱法在呼吸、发声、共鸣等方面的优点,使民族唱法更加科学化。一些优秀的民歌手被选送到音乐院校接受正规训练,使民族声乐步入了一个正常的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这一时期我国涌现出众多的民族声乐演唱家,如才旦卓玛、黄虹、鞠秀芳、郭松、何继光等,一批富有民族风格特色的歌剧如《小二黑结婚》、《刘胡兰》、 《海霞》、《草原之歌》、《洪湖赤卫队》、《刘三姐》、《红珊瑚》、《江姐》等相继问世,给民族声乐增添了绚丽的光彩,为民族唱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后,新一代的民族声乐学派传承了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

民族唱法大胆地吸收美声唱法的精髓,在保持我国民族风格的原则上,在高音区的发声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解决了民族唱法中高音区的演唱问题,这是民族唱法一个新的突破。不仅如此, 在我国,通过美声化的民族唱法或通过民族化的美声唱法,同样赢得了人们的认同和喜爱。如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岩口滴水》,歌剧选段《清凌凌的水, 蓝盈盈的天》等,在演唱时强调呼吸深度、声音的通畅,胸腔、口咽腔、头腔共鸣的混合使用,气息的支持与对抗以及高音区运用关闭或掩盖的方法来找到转换之后的最佳高音等方面,均作出了与美声唱法一致的要求,但某些要求如旋律的运腔等方面又突出了民族的风格与特色,使之更具民族唱法的韵味,这便是美声化的民族唱法。有些歌曲如《那就是我》、《生命的星》、《我爱你,中华》,歌剧选段《不幸的人生》等,则属于民族化的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之我见 篇9

美声唱法传入我国,是在五四运动以后,并逐步在我国古老的大地上生根,发芽。美声唱法对我国声乐艺术无疑是起了巨大推动作用。近年来我国青年选手纷纷在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奖,更进一步说明运用美声唱法来解释和表达外国声乐作品的艺术水准已达到相当水平。我国美声唱法的代表有:黄友葵、喻宜萱、周小燕、朗毓秀、李双江、戴玉强、杨洪基、廖昌永、王秀芬、殷秀梅、幺红、关牧村等。“美声唱法”很容易的被顾名思义地理解为具有“美好声音”的唱法。把“完美的歌唱”理解为“美好的声音”,用田玉斌老师的话说,这种不全面、不准确的理解,使我国的声乐在发展中走了一些弯路。在很大程度上把美声唱法理解为只重视声音,声音高于一切,而忽略了其它方面的学习。

因此致使不少学习美声唱法的人,在学习和实际歌唱中,要么重声不重字,要么重声不重情,甚至有的歌者非但不重字和情,就连声音也是装腔作势,唱起歌来很不感人。美声区别于其它唱法的最主要的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美声唱法从声音来说,是真声假声都用,是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用的。从共鸣来说,是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这种唱法本身有它自己特有的“味道”,特有的音响特色。

接着谈谈在学习美声中我的心得体会。首先,我认为,学习和掌握美声唱法的过程,应该用我们的歌唱训练来创造我们的嗓音乐器。作为一名声乐专业学习者,歌唱时我们应该具备一个良好的歌唱姿势,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歌唱状态。

一、就站着歌唱而言,两脚要分开,距离几乎与肩宽相同,重心向前,头要正,两眼平视前方,胸部稍稍向前张开,双肩略向后展,腹部顺其自然收小腹,手臂肩膀完全放松,下垂于两侧,使身体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动状态,整个歌唱过程应自然而端正地站立。

二、而当坐着唱歌时,上身的姿势与站立时的要求一样,但要注意腰部要挺直,不能慵懒地靠在椅背上,两腿自然弯而分开,两脚落地,两腿不要交叉叠起。看谱唱歌时要求两手拿着乐谱视唱。

三、划拍时,左手持谱,右手轻轻划拍。但我们在学习当中应尽量避免养成唱歌时用手或脚打拍的习惯。歌唱时,微笑也是很有好处的,因为微笑使双唇紧靠牙齿。上齿为微露但要笑得自然,不能有半点牵强。唱时要努力不使下巴向前突出。此外,要唱好每一首歌,做到“声情并茂”,还应先理解音乐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及其背景。而后经过演唱者的二度创作,进行演唱,通过情感把歌曲的音乐形象和素材表现出来。

而以上几点,本人作为学习者来说也是做得不够完美的。总之,唱歌时姿势要正确,面部表情要自然美观,还应根据作品的主题投入全部感情用心去唱,这样才能使一首歌唱得更完美,更具有感染力。

美声唱法不仅是一种发声方法,还代表着一种演唱风格。例如,歌曲《我爱你,中国》在演唱技巧上就具有浓郁的美声风格。下面就《我爱你,中国》的演唱技巧进行举例:

一、引子部分的演唱技巧。引子部分的演唱庄重、亲切,音乐形象鲜明动人。“百灵鸟从蓝天飞过”,演唱一开口就要把听众带进歌曲的特定意境中,“百”字是全曲之首,因此唱好“百”字非常重要,“百”字的字腹a要竖、圆,字尾“i”要收清。“灵”字可稍自由,当听众被吸引,并进入特定的意境中之后再灵活轻巧的“泻”下来。唱“鸟”字时,下巴松开,打开口咽腔,喉咙位置较低,像说话似的把字说清楚,要轻松、自然。

二、第二部分歌曲的主体部分。演唱委婉、亲切,开始节奏平稳,旋律逐步上行,把情感推向高潮。‘我爱你青松气质,我爱你红梅品格’比前面“我爱你”的感情色彩更浓,气息更深,力度也有所加强,高潮处的处理要精心、细致,音量、力度、速度的松紧起伏都要控制得恰到好处。“家乡的甜蔗”要控制音量,字头须交待清楚,快而不乱。由于这一句情绪较激动,旋律上行,音量渐强,内心的紧张度增加,因而要注意“音高气低”、“声强气沉”。唱“滋润着我的心窝”这一句时,速度应渐慢,但内心的激动却还在增强。到“……润着”两字节奏拉宽、减速。

三、关于尾声的演唱技巧。结尾乐段通过热情洋溢的“啊”,把全曲推向最高潮,此时气息要沉、稳,“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一字一音,用从容的十分恳切的语气演唱,字音要清晰、结实,最后迸发出热切地呼唤:“我的母亲!我的祖国!”全曲结尾一最高音“亲”字一泻而下,倾泻出对祖国母亲一腔炽热的爱,从而结束全曲。

我在学习声乐专业的这几年中,学会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方法。首先,我觉得永远不能空着肚子唱歌或者在消化过程刚开始的时候唱。除此之外,我还认为我们不要太过于热烈地追求数量。才学会一首练声曲时就要更换一些,这样是得不到好效果的。我们学生应该少唱视唱曲而是多唱练声曲,因为滥用音节的唱法是非常容易使咽部疲劳的。另外,我们不要用音不准的钢琴或低于标准音高的钢琴练唱。也不要在共鸣很强的房间练唱,那样有一种失真的感觉,容易形成依赖性。其实,没有任何一种定义下的美声唱法是绝对的美,要表达出美声唱法中的“美”,需要歌者在遵守“和谐与平衡”的原则下,符合音乐的使用技术,充满修养的表演。这种具有美感和谐声音才被称为音乐,才是美声唱法中真正美的所在。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差异与交融 篇10

一、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发展历程简述

在歌唱领域里,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二者具有各自的歌唱特点与优势, 又同样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 成为了声乐文化发展史中的两块艺术瑰宝。美声唱法最早起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 作为当时最受欢迎的一种歌唱形式, 发展到18世纪的时候达到了顶峰, 时至今日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 而在不断完善、提升歌唱水平的过程中, 美声唱法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套完备的理论教学体系, 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应用, 在借鉴吸取国外的不同文化与民族特色思想之后, 美声唱法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其唱法圆润浑厚, 音色华丽优美, 灵活流畅的装饰音更是独具韵味, 刚柔并进, 具有极强的穿透力效果, 通常被运用在歌舞剧、音乐剧等当中, 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与喜爱, 在引入我国之后, 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声乐艺术的发展, 而民族唱法作为我国民间音乐的一种歌唱形式,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 后经过各族人民的不断改造, 融入了更多的民族特色元素, 形成了多样个性化的歌唱风格, 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与风俗习惯, 凭借着字正腔圆、音色明亮的特点, 充满了质朴亲切的情感, 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 可谓我国传统音乐艺术的骄傲。

二、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差异比较

(一)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音色差异比较

民族唱法是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一种重要的歌唱形式, 由于其蕴含着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与思想情感, 因而在较长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音色特点, 以明亮厚实的声音特色吸引着听众, 较之美声唱法有着很大差异, 例如:民族唱法的音色更加清脆、明亮, 追求甜美、清晰, 高频泛音较多, 听起来更加集中, 在这一点上, 美声唱法就不具备, 而美声唱法源自意大利, 音色偏向纯净, 更具金属质感, 以饱满、圆润、通透的声音见长, 强调声音的共鸣, 利用真假声的合理搭配, 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音乐效果, 高低泛音的兼备, 更是让音色变得柔美与婉转。

(二)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包含的文化情感差异比较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起源于不同的国家,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也积累了属于各自的文化特点与思想情感, 因而造就了不同的文化情感差异, 民族唱法是传统的民间音乐歌唱类型, 继承了几千年来的民族历史文化, 蕴含着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特色、语言情感, 是以民族文化作为基础发展演变而来的, 表达着强烈的民族情怀,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民族音乐风格, 而美声唱法传自意大利, 拥有着浓厚的宗教气息, 包含着宗教信仰与文化, 从演唱的效果来看传达着一种宗教式的情感, 充满真情实感而又有所保留与节制。

(三)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不同的发音比较

民族唱法的发声方法讲究位置靠前, 从上口发音流出, 通常用的是歌唱者的真声, 非常考验喉咙嗓音的发音技巧能力, 而美声唱法的发音一般会运用真假声混合的方式, 使听众觉察不出明显的换声迹象, 发出的声音更为统一连贯, 婉转优美, 因而也就不乏天籁之音的赞美声。

三、对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有效融合的几点看法

(一) 在思想文化与民族情感上的融合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虽然源自不同的国家, 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背景, 但是正所谓:“艺术是不分国界的”, 在音乐艺术领域里, 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 可以进行融合, 就如同在思想文化与民族情感上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相融合, 就不失为一种很好地拓展歌唱艺术, 提升演唱水平的好方法, 例如:美声唱法在引入我国之后, 就可以充分借鉴我国具有民族化思想文化的民族歌唱艺术特点, 吸取其演唱技巧和情感因素, 从而达到丰富、提高自身的成效, 诸如《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就是美声唱法融入民族唱法特色的典型例子, 在了解、融入民族情怀与思想文化之后, 也使得歌唱效果更具新意, 饱含真情, 同样, 民族唱法也会受到以美声唱法为代表的西洋声乐文化的影响, 在保留自身民族文化与底蕴的同时, 接纳不同的文化氛围与思想理念, 进而开拓出广为广泛的受众基础。

(二) 在演唱特点与技巧改良上的互补与融合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作为歌唱艺术领域里的两种重要演唱形式, 其唱法特点与技巧各不相同, 在实现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融合的道路中, 首先需要进行两者之间的演唱技巧的改良与互补, 在保留各自不同的特点的同时, 注意吸取彼此的艺术精髓, 美声唱法以简明、轻快的发音, 突出共鸣, 假声为主、真声为辅为特点, 拥有浑厚的高音, 与民族唱法形成鲜明对比, 民族唱法对此有所借鉴与改良例如:民族唱法正是在借鉴利用了美声唱法的高声区发音方式而进行了改良, 才有了如今的音域突破, 使得歌唱效果变得更好, 同时对美声唱法的技巧的借鉴, 可以弥补发音技巧欠佳、全真音等弊端, 美声唱法则利用了民族唱法中字正腔圆, 吐字准确的唱法特点,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美声唱法, 做到了有效的互补与融合。

(三) 在理论体系与演唱方法上的融合

在美声唱法还没有引入我国之前, 民族唱法虽已取得不小的发展成果, 但缺少系统、全面、完备的理论体系, 使得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不足, 而美声唱法拥有较为完善的声乐理论体系, 经过长期的本土化改造, 使其理论体系已逐渐适用于民族唱法, 而在演唱方法上, 两者也需密切融合, 例如:经过融合之后的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更具有连贯与流畅性, 声音更加纯粹, 都需要以气流与声音方向为基准来发声, 扩大了彼此音域。

总结

总之, 音乐文化艺术是人类传造出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需要进行传承与发扬, 虽然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拥有各自的优势与特色, 但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推动我国声乐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有必要拓宽各自歌唱领域, 突破技术限制, 从而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 促使声乐文化事业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魁丽华.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相互借鉴及其发展趋势[D].西北民族大学, 2011.

[2]田洁.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之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5.

上一篇:管理水平下一篇:办学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