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学习到自主学习(通用10篇)
从接受学习到自主学习 篇1
接受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利弊分析
接受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利弊分析黄兆春 张凤儒
学生是教学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如果主体地位不能充分体现,主人不能真正的自主,新的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更无从谈起。鉴于此,我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良久的思考,认为学生仅靠接受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接受学习和自主学习是教学活动的两个方面,接受学习属于传统教学范畴,自主学习属于新课改范畴,对于接受学习,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接受学习的弊端显而易见,它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而自主学习恰好可以弥补接受学习的`不足,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调动,学生可以自主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学习,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变得爱学、乐学。要实现从接受学习到自主学习的转变,就必须从教师观念、学生习惯、课堂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如果说,学生是千里马,而自己不主动发挥才能,只是在等待伯乐的发现和器重,那将会困于马厩而不得志。
近年来,在国内出现了许多教改成功的典范,比如江苏的洋思中学、山东的杜郎口中学,他们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全国学习的楷模。他们成功的真谛就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潜力,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别像杜郎口中学响亮地提出了“以人为本、关爱生命”,“我是课堂的主人”,“我参与、我快乐、我学习、我进步”的口号,这些都充分表明:只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只有学生的内因起了作用,一切才皆有可能。
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个性张扬的过程,将打破封闭,走向开放,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千里马就要“才美外现”。自主学习使学生具有自主性,能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挖掘自身的潜力,锻炼创新、实践的能力,提高分析、总结的水平,对其合作精神、语言表达、逻辑思维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这些素养的具备,肯定会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只有使学生通过对知识的体验、品尝、感悟,才能对所获得的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并能牢固的掌握,灵活的运用。除此而外,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对学生“人”的发展,自主学习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而是一种能力,自主学习浅层理解是学生高效的完成了学习任务,掌握了知识,深层理解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有益于学生的发展。
(作者单位:730606甘肃省靖远县东湾中学)
从接受学习到自主学习 篇2
1 采用网络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
1. 1 设计制作多方位的多媒体课件
高职院校教师应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教育能力,其中包括设计制作多方位、有新意的多媒体课件的能力。这种多媒体课件应是多方位的,也就是说内容上既要考虑满足以教材为主, 突出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又要适当增加教材以外的学科、课程的前沿科学知识,用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课件制作手段上也要能推陈出新,可以适当引入动画、情景视频等现代化的元素来增加课件的生动性,从而起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最终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1. 2 创建立体化多媒体网络教室
一方面通过立体化网络教室的创建,使教学资源从纸质教材到数字教材,从传统教室到现代化多媒体网络,从简单的多媒体单机到复杂多媒体网络,按预定目标设计,对教学资源信息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整合,构建了立体化、数字化、实时性的教学空间[4]。这样的教学空间可以极大的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 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 1 采用提问式教学,增强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意识
以环境监测课为例,教师对该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讲授时,根据新知识与已学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设置问题情境、 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通过想解决问题的潜在意识来调动学习积极性。例如当讲到水中溶解氧的章节内容时,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突然某一天,家里鱼缸里的鱼都死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们会主动开动脑筋去想,鱼为什么死了,怎么做才能让家里鱼缸里的鱼可以快乐的活着呢? 这种想解决问题的潜在意识也会起到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作用,最后排除一些其它因素后,发现最大的可能就是水中缺氧,但是水中是否真的缺氧,又需要学生通过所学知识结合动手实验来测定水中的溶解氧的量才可以得出准确结论。在这种简单的递进式的教学方式下,不但锻炼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意识, 而且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动手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2 采用案例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案例教学早已是世界各国教师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5],这种教学形式同样可以应用于很多高职课程的教学上。以环境监测课程为例,教师授课时可以通过选取实际发生的国际、国内的重大环境污染的事件,如2012 年1 月18 日发生在广西河池龙江的镉污染事件,镉泄露量约20 吨,波及河段将达约300 公里和2012 年3 月13 日发生在广东汕尾的韩国运硫酸货船沉没事件。指导学生自发组成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就是一个研究团队,学生之间彼此协作,发挥每个学生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借助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来解决突发的污染事故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在整个案例的学习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借助相关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3 采用角色互换式教学,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 “主角”
高职院校的教师也可以尝试采用把传统的教师授课的方式转变为以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综合性的教学方法[6],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教学意图和策略影响学生,即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并提供其学习主体地位的空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实践者和主角[7],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这种 “角色互换式”教学方法的具体安排是先把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然后提前2 ~ 3 次课给学生布置自学内容,让各学习小组的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分工负责,团结协作,查找资料,写出授课教案再制作出多媒体课件,最后推荐一个优秀学生担任小老师进行授课。在小老师授课前,还需要把各个小老师集中起来一起备课,再进行 “毕业答辩式”试讲20 分钟,对试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和解答,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增加了这些小老师的学习动力。 由于是学生扮演老师角色,所以考核要求不能太高,只要达到基本要求就好。对这些小老师的考核如表1。
2. 4 采用及时口头表扬和成绩加分奖励的方式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当学生课堂表现出色时,老师可以采用具有亲和力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口头表扬,这种表扬会像甘甜的雨露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同时这种口头的激励方式更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促使他们会发挥出更大的热情和创造力,但是口头表扬过不要过于频繁,更不要总集中在某几个优秀的学生身上,否则的话将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甚至还会让其他同学产生反感,所以老师的表扬需要采取公平性原则、及时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否则很难达到预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对积极主动开动脑筋,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的学生、 积极参与学习小组讨论的学生、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小论文作业,且内容观点有创新的学生、对环境监测项目提出较合理的解决方案的学生,都给予成绩加分的奖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积极学习的态度和取得的相应成果都可以获得相应的加分奖励,这种加分不但是对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肯定,而且也有助于学生获得比较理想成绩,甚至可能对获得国家级、校级奖学金也会有所帮助。所以这种激励方式是可以调动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简单加分情况如表2。
3邀请国际、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开办讲座和学生交流,以 “榜样效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邀请国际、国内相关专业领域的著名学者、专家来校以讲座的方式和学生面对面的进行交流,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有机会近距离的接触到各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并通过专家们的讲座以及和专家们的交流使学生有机会了解到相关专业、学科、课程的最新动态和将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以及相关专业毕业后就业前景; 另一方面也通过这种 “榜样效应”,让学生深切体会到, 只有主动学习、刻苦努力,自己将来才有可能成为这样拥有丰富知识的学者、专家,也正是因为学生内心深处种下了这么远大理想的种子,学生学习起来才会如遇春风,越发呈现一片积极主动的景象。
4 结语
从接受学习到自主学习 篇3
[关键词]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历史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2010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改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而是强调要改变过去的那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式。自主学习是一种现代化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条件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有效学习必须具备一定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在课堂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学生应有适当的知识准备。关于原有知识对当前学习活动的影响,我国古代的先哲们早就有所领悟,正所谓“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二是学生应有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即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心理愿望。自主学习心理突出地表现在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意志力和自我效能感即自信心等方面保持有较高的水平,也就是说保持有较高的能动性和自觉性。三是学生的学习是在社会、学校、家庭的外部条件下完成的,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地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来组织教学,主要包括教材的组织与呈现,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等。
二、《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思路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被许多历史教师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中,但课堂小组学习中往往出现“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所以教师课前能否精心地准备好教学设计是小组合作学习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
基于以上几点认识,在设计《辛亥革命》这一课时,笔者充分考虑了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实部分已经掌握;其次,教材关于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的分析不甚详细;再次,辛亥革命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等问题没有进行充分的分析。可以看出,学习辛亥革命,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其中的陈述性知识,因此将辛亥革命的背景、影响、评价等内容设计成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是比较好的方式。以下是为小组合作学习而准备的对《辛亥革命》一课所做的教学设计。
首先,对课文进行整合,调整好教学内容的顺序,根据新知学习的一般过程,提出“了解(准—理解(深—见解(新”的认知“三部曲”,即新知学习的习得阶段主要通过准确地了解基本史实,知识的巩固和转化阶段主要通过理解史实的因果关系,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阶段主要通过加强联系前后史实产生新的见解。《辛亥革命》课本的顺序是: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历史意义。传统的组织教学的顺序应该是“分析背景—了解过程—认识影响或意义”,而笔者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调整了教学过程,提出了“了解(准—理解(深—见解(新”的认知“三部曲”。“了解”是指了解历史史实、线索、特征,要求学生迅速浏览课文,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相互讨论,圈点划批,勾勒出历史事件的关键词。“理解”是指理解历史因果关系、历史发展规律,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师提供的相关材料,讨论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来加深对历史的因果关系和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见解”是指通过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在联系和比较中获取对历史的新的认识,这需要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教师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
其次,在讲课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自己分析课文、发现规律、总结发言。陈述性知识容易遗忘,但如果是学生自己通过“精加工”的知识就不容易遗忘,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在学习“辛亥革命过程”时笔者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导学案上的提示,了解辛亥十月革命的历史过程。然后让每个小组讲述革命的过程,这样的“嘴唇运动”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最后,由学生画出革命过程图,让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教师加以点评。在活动中,教师对每个小组成员实行“捆绑式评价”,小组成员互助互勉,共存共荣,这样的激励方式充分调动了每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
程序性知识难以理解。根据认知心理学,所谓程序性知识是指学习到的技能,掌握程序性知识的实质是掌握学习知识的规律。在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时,教师先展示一些材料,让学生通过小组的讨论,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具体原因,然后根据教师的提问回答相关问题,并总结出历史事件发生的一般规律,即任何历史事件爆发的背景是必然性和可能性相统一的结果。紧接着,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回忆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充分认识这一规律。但是,在分析材料时,有的小组成员由于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往往只是听从组内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的意见,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主见,甚至有个别学生处于“旁听”“观望”的状态,这些学生在掌握技能方面并没有得到发展。
再次,为了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在讨论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时,让每个小组当堂设计一张比较表并将其展示出来,让师生评选出最佳成果。这一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效果很好。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评价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是偏重学生个体的评价,忽视小组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过分强调自我,忽视组内通过共同探讨学习获得的认识。学生在汇报本组学习情况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这样的表达:我认为,我觉得……而有时教师也会不自觉地做出这样的评价:你说得很好,不错……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评价方式,在小组学习的环节要对集体进行评价,而不要过多评价学生个体。
二是偏重学习结果评价,忽视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教师在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十分注重最后的学习成果,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的考量是十分有限的,所以,教师除了要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式、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
三是优生独霸课堂,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被忽视。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要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关注全体学生,在课堂观察中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制定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07-27:2.
[2]裴娣娜.发展性教学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3]史小燕.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J].教育实践与研究,1999(3.
从认知到情境:学习范式的变革 篇4
从认知到情境:学习范式的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 姚梅林
[摘 要]学习的情境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个体与其所依存的物理和社会文化历史情境的相互作用,在学习的实质、内容、方式以及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应用等诸多方面,情境理论都呈现出与认知理论有所不同的新范式。情境理论对以往的学习理论具有一定的整合作用。
[关键词]认知;情境;学习理论;学习范式
在近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心理学对学习的探讨历经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对学习的研究可以说是对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学习观的彻底变革。在此后的几十年中,无论是在研究理念、研究对象、研究方式还是研究领域等方面,认知取向的学习心理学研究都与行为主义有显著的不同,并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受到认知科学、生态。心理学、人类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的共同影响,加之对当时的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脱离实际、知识惰性化等状况的不满,学习的研究取向逐渐从认知转向了情境。学习的情境理论关注物理的和社会的场景与个体的交互作用,认为学习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情境而产生,情境是整个学习中的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情境不同,所产生的学习也不同,学习受到具体的情境特征的影响。情境理论虽然也强调意义的建构,但鉴于意义建构的`根本途径是个体参与实践活动,与情境互动,因此,研究者更倾向于用“情境”一词来代替笼统的“建构”一词。
学习的情境理论将个体、社会以及环境等置于统一的整体中来考虑,对学习进行重新界定,赋予学习这一主题以新意,在学习的实质、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等诸多方面呈现出与认知取向有所不同的新范式。
一、什么是学习:从获得表征到参与实践
学习的实质是什么?这是任何学习理论都不可回避的根本性问题,对此不同的回答也是不同的学习理论的主要分歧所在。认知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获得符号性的表征或结构、并应用这些表征或结构的过程。学习更多的是发生在学习者个人内部的一种活动。情境理论则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学习更多的是发生在社会环境中的一种活动。
从获得表征的认知观点转向参与实践的情境观点,这与研究者的哲学思想的变化有直接关系。认知理论的哲学思想是一种主观/客观的二元论,尽管承认学习者与环境之间具有相互作用,但彼此是独立的,思维、学习与发展等都被看作是发生于个体内部的过程,物理与社会环境仅是外部的影响因素。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活动更多的是通过个体的心理活动,将外在于个体的知识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即获得认知经验。比如说,对符号性表征进行编码、转换,形成更合理的、有意义的认知结构,或者用适当的语言符号来描述客观世界的特征和关系,或者用已建立的认知结构来解决客观问题等。外部客观世界是独立于学习者个体而存在的,不会因不同的学习者而异。作为学习者则要尽量通过学习活动来客观、真实地反映外部世界。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应该尽量教给学生那些表征着客观真实世界的知识,当然这些知识不会因不同的学生而有所不同。当学生自己头脑中具有与教师或书本中相同的表述或结构时,就意味着学生进行了学习活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经验。
情境理论的哲学思想更多的是多元论或转换论,认为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动态的整体或系统,而个体、个体的心理活动以及环境等都是该系统的构成成分。个体的学习活动实际上是个体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与环境保持动态的适应,而不是以某种认知表征来准确地匹配客观事物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结果的产生既非个体或环境某个单一方面决定的,也非个体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这样一个主动参与实践、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习过程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如个体通过在纸上做记录、与他人讨论、寻求外界帮助等多种方式来利用环境资源进行学习或
[1] [2] [3] [4]
★ 会计认知范文
★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自我认知
★ 认知评价理论
★ 设备管理岗位认知范文
★ 自我认知范文200字
★ 认知实习总结
★ 暑期认知报告范文
★ 自我认知报告
★ 认知高中作文
从学习邓丽精神而联想到的 篇5
邓丽从一个高校辅导员职务,选择回乡支教,并且从条件较好的八峰民族学校,自愿申请调整到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的中营乡高原小学任教。在近三年的支教工作里,邓丽经受了很多的考验,始终无怨无悔。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感动了学生,感动了当地的老百姓,是我们每个党员干部所学习的。
在学习邓丽精神时,使我们联想到以下几点:
联想一:
邓丽选择高原,就是要让教育落后的农村孩子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她作为一名党员,担负起人民给予的责任,让艰苦贫困的农村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一定要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山门、飞出大山。
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个别党员干部只顾自己高高在上,在豪华的办公楼享受。一些地区连老百姓的孩子上幼儿院上学难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没有担负起人民给予的责任。用盖办公大楼的钱去盖学校多么好啊!
联想二:
邓丽选择高原,就是想让高寒偏远的农村孩子们感受到更多的关爱。每年有近6个月的时间是严冬季,邓丽为学生火炉,当孩子们走进教室说出“好热和”的时候,邓丽总是暖暖的。解决学生洗澡问题,办好 “免费午餐”,利用休息时间在校田里种起土豆和各种瓜果、蔬菜,养起了肥猪,邓丽看着这些总是开心的。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个别党员干部对老百姓的生活不闻不问,导致党群关系远离,只顾自己高高在上,只顾自己享受荣华富贵。应多到百姓家走访走访,多关爱关爱百姓的油盐酱醋柴多么好啊!
联想三:
邓丽选择高原,就是想让艰苦贫困的农村孩子们享受到更多的快乐。每年六.一儿童节,自作道具,使得孩子们唱得、跳得开心。以多种形式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学生打成一片,使得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个别党员干部缺少团结精神,缺少团结就是力量的意识,领导与百姓等级观念太重,缺少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的作风,在一个群体中缺少愉快工作的环境,我们一定要努力创造一个快乐的群体。有一个生动活泼、心情舒畅、与民同乐的环境多么好啊!
从接受学习到自主学习 篇6
——从企业对标学习到个人对标学习
对标学习,顾名思义,就是选定一个标杆,取其优势和长处,不断改进自己的经营、管理方式方法,最终达到甚至超过标杆的水平。在经济愈发市场化和全球化的今天,对标管理已经成为最受企业欢迎的第三大战略管理方法。其实,如何将对标学习理论应用在我们每一位员工身上也是一种智慧。
古罗马哲学家小塞涅卡说:“有些人活着没有任何目标,他们在世间行走,就像河中的一棵小草,他们不是行走,而是随波逐流。”可见,无论做人做事,均需树立正确的目标,对着目标往前走,才能确保自己不会随波逐流,不会误入歧途。
对标管理理论强调“三对”理念,即对标、对表和对照,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也可以比照这三个标准进行对标学习。
首先是对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圣人孔子尚能向身边的人学习,我们更应该留意身边的工作伙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大至集团公司,小至部门科室,确定一个同自身工作相似度较高,业绩比自己突出的同事,进行对标学习。如今我们开展员工绩效考核工作,从多方面对员工进行评价,更是提供了一个让我们发现和学习先进典型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让我们自身更有动力追赶目标榜样。
著名经济学家戴尔·麦康基说:“计划的制定比计划本身更为重要。”制定日、周、月计划表和任务表,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合理分配每个阶段的工作,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这就是对表。最近看到一篇500强企业的财务经理写的工作技巧集锦,提到他会每隔两三天将未来1~3天的工作列一个完成计划表,按照主次缓急之分,用别针把今天、明天、后天的工作所需的材料按照时间紧迫的顺序排列,放在一个专门处理资料的档案盒里,之后就按照排列的顺序逐一处理,结果是省时、省力、省心。如此简单易行、高效的方法,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是对照。这类似于一个阶段性总结的工作,以一个月为例,在向目标榜样学习和按照计划表工作了一个月之后,总结一下这一个月学到了什么,改正了什么,计划完成率是多少,再同一个月之前自己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绩效进行对比,看是否有所进步和进步了多少。比较和总结是进步的必经之路,正如华罗庚所说:“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再微小的进步也抵不过日积月累的力量。
从接受学习到自主学习 篇7
一、从“自学”到“教学”
古代的“教学相长”理论从本质上讲, 是一种学习理论。学习就是实践, 强调事必躬亲和身体力行, 而不是“空想”;相应地, 强调学, 而不是教。“教”与“学”、“食”一样, 都是达到目标即知善的途径。为知旨必自食, 为知善必自学。不学不知不足, 不教不知困惑。大量事实表明, 实践是获取真知的唯一途径。很多人认为, 古代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我觉得这是一概而论的片面之辞。强调实践, 就是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时代的发展, 赋予学习以新的内涵。和古代的“教学相长”理论相比, 新课程的“教学相长”既是学的理论, 也是教的理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强调教师的教, 即是强调学习理论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 用以指导实践的理论既来源于实践又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因此, 叶圣陶先生说“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1) 教学时, 既注重陈述性知识的传授, 也注重程序性知识的讲解。这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习理论的导向作用, 使得学习有法可依, 提高学习的效率, 而不只是在实践中的盲目摸索。从强调实践经验到强调理论的指导, 体现出科学的意识, 目的在于以科学促发展。
二、从“自主”到“合作”
在古代的“教学相长”理论中, 教即是学, 但侧重目标的不同方面。“不足”后的“自反”是在广度上进一步扩展;“困”后的“自强”是在深度上进一步加强。教学是矛盾的统一体, 教与学分别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如果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那么教学的主要性质是教, 动力体现为“困”, 目标体现为“自强”;如果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那么教学的性质是学, 动力体现为“不足”, 目标体现为“自反”。但矛盾的两个方面———教与学又是相互转化的。学问之道, 在于博专结合, 相互促进。强调博与专、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而不是各自对立。故曰:教学相长。“学无止境”, 强调教, 就是强调后期学习和终身学习。由于历史的局限, 受教育内容和“师道尊严”的影响, 古代的“教学相长”只强调自主学习, 却没有把教师的学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统一在一起。虽然重视学习, 但却是一种孤立的、单向的学习, 师生之间没有交流、没有互动, 因此形成的也只能是一个“学习永恒体”, 而不是“学习共同体”。
教与学在其运动过程中构成一对矛盾, 涉及到两个矛盾主体:教师和学生。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又是自己学习的实践者, 充当着“双重主体”的角色。与古人强调自主学习相比, 新课程强调师生的交往互动, 共同发展。其中, 既有教师的教与教师的学之间的相互促进, 也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相互促进, 还有教师的学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相互促进。这就把教师和学生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了。我们要反对那种没有交往互动的“非教学”, 更要反对只有表面是交往互动的“假教学”, 建构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新的学习机制, 使课堂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从“以身示范”到“平等对话”
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先修身, 才能治国平天下。治国平天下, 靠什么?靠自身修养, 而不是强制。“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古之君子, 强调自反、自强、自省, 重视自身修养。教育如同治国, 古代的教育思想深深地打上了传统儒家观念的烙印。古人强调“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重视教师的自身修养;强调教师的以身示范, 而不是“坐而论道”, 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的言行举止尤其是教师的行为, 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与“师道尊严”相比, 新课程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活动中平等的独立的个体, 因此具备相互交流和对话的可能。古今的“教学相长”都强调, 教师和学生作为人的自觉能动性, 但新课程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和平等对话, 这体现了“五四”以来新时代的民主观念。建构主义认为, 语言文字虽然可以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 但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有同样的理解。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是建立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之上, 因此, 教学应尊重学生学习中的独特理解和情感体验, 注重认识的多元化。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就可以使各自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丰富和深化。
注释
从“接受性语用”到“积极语用” 篇8
关键词:接受性语用;积极语用;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A-0112-04
一些教师将“语用”理解为“课标”所提及的“语言文字运用”,而“语用学”中的“语用”,则解释为“语言文字在相关语境中的灵活运用”。本文中的“语用”是指师生在具体语境中自主地进行“语言文字”的交流。综观当下的语文课堂,大多对“语用”的认识还停留在相对片面、肤浅的层面,影响了语文课“语用的品质”。笔者通过解读“语用”实例,寻找“语用”缺失的根源,从而寻找师生在具体语境中互动交流的相关策略。
一、为“语”而“用”:消极的“接受”表达
语言文字能准确表达情感,也能在真实的语境中衍生出新的语义内涵。如果只是为了让语文教学拥有貌似语用的环节,很容易让语用走入为了“语”而“用”的尴尬境地,即为了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而开展的应试教学,与真实的生活情境相剥离,体现了以“接受为本”的语用特质,我们把它视为”接受性语用”。”接受性语用”有积极和消极两面。本文所提出的”接受性语用”专指消极的”接受性语用”。以下是日常教学中消极的”接受性语用”的几种典型表现。
1.“语用”的内容缺乏甄选
为了“语”而“用”的观念根深蒂固,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指向语用的教学内容缺少必要的甄别和筛选。教师教得盲目,学生用得也盲目。笔者曾经有一天连续听了从一年级至五年级的四节语文课,巧的是,每个老师都把文中出现的ABB式词语让学生仿说,各年级学生能说出的词语也大同小异。这样的教学环节,忽视年段差异,很难保证学生语用能力的逐步提升。有的忽视文本特点,在教材中留白部分随意进行补白练习,其效果往往是狗尾续貂。有的忽视知识体系,碎片化输入,老师们很少能在教学的设计中注重语文知识间的联系,就一篇教一篇,就一个知识点讲一个知识点,没有考虑“融会贯通,牵一发而动全身”,更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把教材放入学生终身发展的大格局中考虑。
“语用”内容选择的随意,导致了教学目标的不明确,学生只是在完成老师的提问,这一语用的过程是接受性的,并未体现学生作为语用实践主体的表达力及表现力,因此表现出较低的语用品质。事实上,教材中的任何一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教材编写人员考虑到了学生认知能力的阶段发展,从而编写教材,形成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层级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可由于教师随意地进行语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学生缺乏对表达的自主需求,很难与文本形成共鸣,而且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也并未在阶段层面上得到真实的提高。事实上这正是“脱离生命本体”和“缺乏介入意识和表现动机”的以接受为本位的“被动语用”。
2.“语用”的流程趋于模式
回顾我们司空见惯的有关语用的教学环节,一般的流程大多是:出示文中的例句——学生朗读并发现词句形式的构成特点,——老师会说“你能也来试着这样说一说吗?”——“你也来这样写一写吧。”语用练习已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照样子填一填”,“照样子说一说”,“照样子写一写”,这是对“语用”的片面理解。这样的教学活动仅仅关注了文本中一个段落甚至是一句话的单一语境,以单向输入的方式要求学生进行仿造练习,以为能模仿句子的构造特点即学会了表达。这种趋于模式化的“语用”句式练习,学生收获的很可能仅是呆板的句子形式,显然不利于语用能力的培养。
3.“语用”的“互动”止于单向
课堂上教学过程的推进,往往需要通过师生双方的互动,而大多数课堂的互动模式呈现仅为师生互动,即一问一答式的“语用”教学策略。
在一次以“积极语用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探索”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中,两位执教老师呈现了这样的课堂形态,图表如下:
通过对课堂形态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位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呈现出许多相似的地方,尤为突出的是“互动行为的种类”均仅为一种,即师生一对一的问答式互动。这正是“语用”策略的单一表现,使得学生的语用实践很难在更大的语用场中进行。在这种单一双向的“语用”策略使用过程中,教师成了权威的“语用”发起者,学生成了接受“语用”训练的容器,潜能往往被忽视,主动思维的意识也很难被激发。
二、“积极语用”:思维发展才是中枢
上述存在于现实课堂中的“语用”现象,基本还是“建立在以接受性的教学为基本格局上的”,它仍然是以输入型的学习语言的知识技能为目标,把“语用”当成一种技巧来教,大多数课堂是教师提供、控制,专注于功利性的传授、输入,很难真正促进“语用”知识的积极转化和“语用”能力的主体性呈现,难有真正的生成与交流,更无从体现语用的价值。如何让语用从消极的接受层面向积极的语用转化?我们主要进行了这样的尝试:以思维发展为语用的中枢,努力寻找向”积极语用”转化的着力点。
1.契合年段甄选内容,巧用“模因传播”方式
在关注语用的教学活动中,教材中的言语形式成为教师教学的内容。但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并不是每位教者都具有理性选择教材及教学内容的能力。同样的言语形式在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课堂上统一仿造练习的情况不在少数。就如何改善这一情况,使学生的语用行为走向积极,可以尝试运用“模因传播”的不同方式,就这一教学内容尝试重建教学环节。
“模因传播”方式主要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核心的术语是“meme”——模因。该术语是由英国生物学家道金斯提出的,是指被模仿的东西。我国语用学专家何自然教授将其译成“模因”,是有意让人联想为一些模仿现象,与基因相似的现象。“模因”通过模仿进行传播,当大脑里的信息形式被赋予不同内容,并得到了更大范围内的传播,就形成了“模因”的表现形态。模因作为一种文化的基本单位,靠复制和传播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但是,模因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不是纯粹的复制,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再创造,复制与创造是和谐并存的,所以运用“模因理论”开展的学习活动本身也是一项充满创造力的活动。
因为低年段学生正处于初步学习汉语、感受母语表达方式的阶段,所以采用“形式相同、内容各异——模因表现型传播”的方法进行语用练习是可行的,学生可以熟练地复制言语形式,积累众多ABB式的用以描绘色彩的词语,其乐融融,这与新课标中的年段要求“感受语言的优美,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也是相吻合的。因此,笔者将重点探讨在高年段的课文中出现类似言语形式,该如何关注学生年段特点,围绕内容、设计提升学生语用能力的学习活动。
如,苏教版第十二册《三亚落日》这篇课文中就有这样一句话“它歪着红扑扑的脑袋,毫无倦怠,……”其中也有一个ABB式的描写颜色的词语,此时如果采用照样子说一说的方式,显然无法促进六年级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提升。若采用模因传播的另一种方式来进行语用,情况就大不一样,这就是“内容相同形式各异——模因基因型传播”。这类传播方式指表达同一信息的模因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内容始终同一,但其表现形式却不相同。
于是进行如下语文活动设计:
第一步:到文中找一找同样描写“红色”的词语,读读相关句子,想想同样是写红色,作者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于是学生就在文中找到了诸如“赤朱丹彤”“金红一色”“大红灯笼”和“饱饮了玫瑰酒似的”等,读着与这些词语相关的句子,他们发现观察落日的时间不同,用以形容的“红”不同;落日、晚霞、海面所呈现出的色彩不同,用以形容的“红”也不同。学生处在扎扎实实地内语用——“思”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当与准确。
第二步:课外搜集用来形容同一种颜色的不同的词语,也可以鼓励学生把相关图片做成PPT向同学介绍。于是大家就了解到:关于“白”,有“月白”“茶白”“鱼肚白”“牙色”“霜色”等表达,关于“黑”,有“苍黑”“玄青”“乌色”“墨灰”“缁色”“黎”等说法。有位喜欢美术的同学还用重庆画家朴缜所作的“中国传统色谱配图”作演示。孩子们一边读着这些表示颜色的词,一边欣赏着寥寥泼染、呈颜就色的中国画,既惊叹于每种“色彩”背后的故事,更在尺素之间领略了中国汉字的修辞之美。
第三步:最美丽的文字运用于篇章间,才拥有生命的动感。此时在班级里开展“曹文轩小说中的颜色词运用”的读书会,进行主题性阅读的推进,才能真正地激发语用主体读、写、说等行动的愿望。曹文轩是学生喜爱的儿童文学作家,但以往的阅读只是读故事、读人物,却很少关注作家的写作风格,尤其是语言特色。再次阅读他的作品,感受文中“颜色词的运用”是一种新鲜的读法。交流讨论时,学生们各抒己见,气氛十分热烈。如,“明亮的太阳照着山谷,远处的山是黑色的,不远处的山是黑绿色的,近处的山是绿色的,再近处的山则是金绿色的。(《埋在雪下的小屋》)”作者把不同的写绿色的词放在一句话中,体现了山谷的不同位置,凸显了画面的层次感。又如:“纸月上身穿着袖口大的紫红色褂子,下身穿着裤管微微短了一点的蓝布裤子,背着一只墨绿色的绣了一朵红莲花的书包……(《草房子》)这句话中不同色系颜色词的使用,让人物纸月的形象跃然纸上。在对熟悉的作家作品的主题性阅读中,在思维碰撞、语言交流的语用实践中,孩子们感受到了汉字修辞的运用之妙。
从一个简单的ABB式词语“红扑扑”,复制出这么多的语用活动,一方面因为关注了学生的年段学习要求“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另一方面是因为采用了模因传播的“基因型”传播方式。模因论专家布莱克摩尔指出,以传递信息内容为主的模因,可称为基因型模因。它以纵向递进的方式进行传播,要表达的仍然是原始的信息内容。而以上学习活动的原始信息内容正是关于形容颜色的词语,从一种颜色的多种表达,到多种颜色的集中表达,“基因型模因”正以层层深入的方式传播着,学生在语用实践中越来越接近汉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语用因思维而存在”。
2.关注语境聚集意义,多向互动提升品质
严格的语言、语用划分的意义是非常明显的,因为静态的话语意义可以脱离语境、语用主体进行抽象、概括,它的意义常常是自足的、一般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表层的语言意义,如苏教版教材《少年王冕》一文中的王冕母亲说的话,“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这几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针线活儿挣的这点钱,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如今只好让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秦家人说的话“离这不远就是七泖湖,湖边的草地上有几十棵合抱粗的垂杨柳,十分阴凉。牛要渴了,就在湖边喝水。我每天供你两顿饭,早上再给你两个钱买点心吃,只是做事要勤快些。”而动态的语用意义则同语用主体和语境等因素紧密相连,理解它必须置于一定的语境,同语用主体的意图挂钩,才能明确其具体的含义,这是深层次的、隐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语用意义。
我们在阅读文字的时候,固然有不少字面意义就是说话人的真实思想,但也常常出现二者不一致的情况,或在字面意义之外还有言外之意,如《少年王冕》中有一句王冕对母亲说的话:“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阅读这样的文字就要把语言置于文本的语境中,揣摩说写者的真正意图,把握语言的深层意义。这句话表层的语言信息和意图很清楚:不想读书而愿意去放牛,以贴补家用。但背后隐含的语用意义更丰富:家里贫穷,我上不起学了,母亲也无可奈何,我要安慰她,故意要说得轻描淡写、毫不在乎,不能让她伤心。
对读者而言,在理解话语时,必须同时面对这两种信息。因为有相同的生活情境作为话语理解的策略,母亲当然明白王冕话语的表层语义和语用意义,对于儿子的懂事和孝顺,母亲听了之后心里倍感心酸,也涌起了阵阵温暖和欣慰。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依托表层语言文字的描述,对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层层展开式的解读、评价,逐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直抵文本的价值核心,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获得智慧的启迪。
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的语气语调也是具有实际的语用意义的。语调是句子重要标志之一,是属于语用平面的意义。语调是同说话人的目的意图紧紧相连的。联系语境和说话人的意图便可以推知和复现话语的语调,从而较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不同的语句总有大致对应的语调。仍然以《少年王冕》为例,在朗读教学时,王冕说的几句话都是陈述句,语气上的区别不大。因此,学生在朗读 “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时,要避免生硬的读书腔,真实地把自己置换到王冕的位置上,一声充满孩子气的“娘”,完全读出了王冕与母亲间的相亲相惜。
上文中提到的课堂上的语用策略止于单向,并不是说如果课堂上多了师生、生生的交流讨论就显得多么有品质,关键在于学生与课文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一种情绪的投入,这应该是互动的最高境界。裴斯泰洛齐强调的感觉印象的直观教学原则指出,知识的来源有三个:其一是大自然,其二是人的感觉印象的能力,其三是人和外界相互作用的关系。他肯定人的身体有感觉印象的能力,他不是被动地参与认知过程,而是积极主动、能动地与外界事物进行互动。因此,当学生对课文、对同伴、对教师投入了情绪感觉,他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就能激活,语用就不再是被动的任务,而将转化为你积极的学习状态。而文本中的语言只有具备了意义的特质,才可能让学生有感觉印象,才可能生成投入的情绪。因此,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语境意义,是促使多向交互提升语用品质的重要支点。
新一轮课改抨击“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其实质是一场“让人回到教学”的教育变革,“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强调的是“从知识到知识”、“从训练到训练”,常常省略了学生作为主体的真切的体验,尤其是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导致语文教学是为了“语”而“用”,品质不高。受“模因论”的启发和对语言意义集聚的尝试,巧用“模因传播”方式,变”接受性语用”为”积极语用”是一条可行之路。
责任编辑:徐瑞泰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modes of receptive learning, rote learning and mechanical drilling emphasize the process from knowledge to knowledge and from drilling to drilling, ignoring students true feelings as the subjects and omitting the thinking process of exploratory learning, resulting in receptive pragmatics with lower quality. Teachers are inspired by Memetics to make ingenious use of the way of Memes transmission to change receptive into active pragmatics.
从接受学习到自主学习 篇9
第一,网站优化首先要学习基本的建站知识。作为一个站长我深深理解草根站长的不易,自己最早是做网站编辑的,那个时候对于建站知识一窍不通,看着别人建立博客,建立网站自己眼红的啊,但是没办法还是不会,笔者没事情喜欢在群里交流,经过和其他老鸟的沟通,他们告诉我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开源程序建立网站比如dede,zblog等等我自己就不断摸索如何搭建环境建立网站,网站建立了但是模板都是官方默认的,这个时候我自学了html因为我大学本身就学习的是计算机专业对于html还是由一些基础的,自己亲自修改首页模板,慢慢的才对于网站建设的种种细节有了大致的了解,在这里笔者建议新手可以先学习html在学习相关的css样式,自己先尝试做静态网站,然后通过免费程序搭建网站在修改模板,这样一个像样的站点就建成了,后期就是发内容,找外链我相信这个你肯定是了解的。
第二,网站上线之后要每周进行数据分析。新站笔者不建议每天都进行数据统计,因为真的没必要,新站上线空壳网站你拿什么分析,你要做的就是做好每周的文章更新,外链发布工作,循序渐进,笔者建议到每周周末的时候我们可以回过头来,分析自己本周的相关工作,看看自己每天发布的内容是否收录,看看自己发布的外链质量如何是否已经收录,哪些平台外链收录比较好,内容撰写是否围绕用户需求来的,内容质量度的把握,这些都是数据分析的基础。作为一个站长如果要深入的了解网站用户体验,网站结构细节必须通过详细的数据分析作为基础,这样才能让自己每周的工作都能做的有的放矢,做到了然于胸才能更好的做好优化,
第三,优秀的文章写作能力。笔者认为作为一个seoer文章写作能力是任何一个seoer必须具备的能力,文章写作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网站内容更新的文章,更重要的指的是行业软文的写作能力,笔者非常喜爱写作,写作不仅仅是分享交流的有效手段,更重要的是可以理清自己的思路让自己的观点和大家的想法进行碰撞,这也是在提升自己优化思路的方式之一,网站运维优化我们一定不要记得闭门造车,抬头看路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笔者认为,软文写作的能力是必须具备的,一般软文写作我们可以根据当下的热点话题,根据百度算法变化,根据自己网站权重和排名变化,针对自己对于优化行业的认识作为写作的素材,这些都是我们进行写作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
第四,网站优化还要多去圈子进行交流。笔者之前最早学习优化的时候就是自己建立了一个站点,每天围绕自己的网站进行文章更新和内容发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变化非常缓慢,这个时候笔者去相关的站长类论坛进行提问,很多朋友回答网站内容质量要原创,要定时定点的更新网站,这些对于站长老鸟在熟悉不过的东西但是自己却还是摸着石头过河,经过大家的指点才慢慢的依照别人的说法付诸到自己的行动中来,经过几十天的努力发现真的有效果了,那个时候笔者别提有多高兴了,所以在这里笔者提到的最后一点就是要融入站长这个大家庭,形成自己的圈子,常见的有站长网论坛,站长网平台,seowhy,tui18,28推,落伍者。这些都是笔者经常光顾的地方,这里不仅仅可以让我们学习知识,还是我们结交朋友的地方,很多和我们一样的站长都栖息在这里,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我们休戚与共,因为我们都有一个伟大的代名词,站长。
最后,笔者总结一下,作为一个站长新人我们可能要走的路还很多,但是唯一让自己持久长远发展的只有学习二字,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圈内的高手进行交流探讨,菜鸟成为凤凰真的不是天方夜谭,好,以上文章来自 汤峪温泉 www.tangyutour.com 原创首发站长网,转载请注明笔者版权信息,谢谢合作。
★ seo优化总结
★ SEO优化专员的主要职责
★ SEO优化专员的主要职责
★ 的百度SEO优化技术
★ SEO优化专员岗位的具体内容
★ SEO实践之:企业站如何做优化
★ 细说新手如何防止网站SEO优化过度?
★ SEO团队和个人优化网站的区别
★ seo网站优化和监控哪个更重要
从接受学习到自主学习 篇10
很多同学现在才开始学习考研政治,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对考研政治的基础学科――马原进行学习。喻攀老师特意为同学们说明马原的学习综述,包括学科概述、框架体系、命题规律和学习方法等等。
【学科概述】
政治学科,即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前突击背诵就没问题,这是偏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学习难度最大的学科,这也是偏见。
考研政治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少有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所以,学好政治,首先得上心,其次得用心。
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整个考研政治的复习中举足轻重。首先,清楚学科“是什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考试的一个学科,与其它四个学科一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也是一门政治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结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高度说明了社会历史的客观性,对社会主义实现的必然性作了一般的历史观论证;政治经济学则立足于生产资料私有制论述了剩余价值的来龙去脉,对社会主义实现的必然性作出了具体实证的证明。从这个角度来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其次,清楚学科“考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点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的唯一考查范围,分值比重高达学科分值的2/3,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只以选择题的方式进行,其中政治经济学的分值比重为学科分值的1/4.
【框架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思想政治理论考试中的分值为24分,共有八章内容:考点分值占到了24分中的16分,政治经济学考点分值4-6分,科学社会主义考点分值2-4分
第一章,绪论。第一章从不同角度界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含义,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实践的科学性与革命性,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说明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它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怎么样”以及“怎么学”,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之前,理解绪论所言大有裨益。
第二、三、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唯物论和辩证法、第三章认识论、第四章唯物史观展开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是材料分析题唯一的出题范围。唯物论的关键词是物质和意识,辩证法的关键词是联系、发展和矛盾,认识论的关键词是实践和认识,唯物史观的关键词是社会基本矛盾和人民群众。
第五、六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五章在说明简单商品经济后转向了商品经济在出现雇佣劳动力之后的新阶段――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层次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在价值规律作用下出现的优胜劣汰使得资本主义走向垄断资本主义新时期,第六章介绍了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以及当代资本主义的一些新变化,但信念坚定地表明资本主义终将成为历史。
第七、八章,科学社会主义。从历史规律和资本主义两方面论证说明了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之后,主题显然就是共产主义如何实现。如何实现共产主义,有两个层面:其一,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其二,社会规律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第七章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以及十月革命成功实践之后的探索及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然后在理论上说明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从现实出发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多样性。第八章以同一逻辑在理论上详尽阐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并清楚论证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当然,也同时在现实性上说明了共产主义实现的长期性,现实与理想并不冲突,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清楚明白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什么”以及“怎么考之后”,摆在我们面前最要紧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应该“怎么学”。两方面工作要做好:一要坐得住,二要学得好。
坐得住,这是态度问题。保证基本的学习时间,心无旁骛。
学得好,这是方法问题。你要做到:1.标题。各级标题在帮助我们掌握基本框架的同时能够帮助我们深刻领会所学内容。2.关键词。能否找准关键词是学习有效性程度的标志,理解准确了关键词自然不难找。3.顾名思义。认真思考新老概念的深层含义,把握概念之间的关联和理解逻辑。
【从接受学习到自主学习】推荐阅读:
“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09-08
接受学习06-25
接受式学习09-17
《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合理运用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06-14
浅谈化学探究性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适切性11-18
从基础到课本学习计划10-23
从反馈学习效果到学会自我审视和评价05-16
从教师层面探讨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07-08
我的学习生活说到学习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