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自主学习

2024-05-18

双自主学习(通用8篇)

双自主学习 篇1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双自主学习, 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双自主学习中的功能, 发挥化学实验在双自主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 研究开发双自主实验,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新课标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双自主学习的根本转变。

一、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双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中, 除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外, 教师更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而化学实验是最形象、生动、直观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之一。

1. 要特别注重化学实验中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化学实验现象纷繁复杂, 有目的、有条理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的思考才能从复杂的化学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如在进行高中化学有关“原电池”的学习时, 组织学生完成“将一根铁丝和一根铜丝放入稀硫酸中, 观察实验现象并与同学交流”的实验, 由于铁丝和铜丝放置的位置问题, 可能有些学生观察到铁丝上产生气泡, 铜丝上没有气泡产生;有些同学观察铁丝和铜丝上都有气泡产生。而从观察到铁丝和铜比上都有气泡产生, 到产生“为什么铜丝上也有气泡产生的问题”就需要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维能力。

2. 要注意将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和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内容开发成化学实验。

因为学生在其感到熟悉和认为有用的情境中特别能发现问题和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例如在进行初中化学的关于“燃烧条件”的学习时, 从实验室酒精灯的熄灭、燃烧木柴要把木柴架空、液化气灶及煤炉都留有通风口等学生非常熟悉的实验情境出发, 引导学生思考, 发现问题。

3. 要使化学实验呈现的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影响化学实验现象的因素很多, 产生的化学实验现象也错综复杂。教学中要通过精心设计实验方案、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等多种途径, 以最佳的实验方式呈现化学问题, 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够顺利地解决化学实验呈现的问题。如可用浓盐酸、浓氨水、酒精等的挥发实验来呈现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停地运动的问题, 能使学生顺利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二、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

在双自主学习中, 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 经过多渠道的收集信息和深入的思考, 将会提出有关问题解决的方案和问题答案的假设或猜想。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验证, 是学生进行化学双自主学习常用的方法。

1. 让每个学生都有体验和经历用化学实验验证假说和猜想的机会。

教师要指导学生, 特别是要帮助和指导那些有困难的学生完成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如在初中化学中物质构成微粒知识学习时, 对“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是有空隙的”的假设的验证, 学生在设计方案时可能产生一定的困难, 这时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定体积的水和酒精混合”的实验方案和“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的压缩”实验进行验证。

2. 要注重引导学生设计一些与假设或猜想“相违

背”的实验方案和采用反证的实验方案, 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演绎的思维方法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如学生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时, 可能会提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增大、不变和减少三种不同的假设, 并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些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质量增加”,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质量减少”等“反常”的实验方案, 让学生在探究中产生新的问题, 以提高双自主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3. 要严格控制实验中的条件。

双自主学习中验证假说或猜想的实验方案, 在不同的条件下, 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实验现象, 要使实验能够用来验证假说或猜想, 实验条件必须与题设条件相吻合。通过实验验证过程中对实验条件的控制和选择, 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了解到实验条件控制是实验的灵魂, 从而有效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

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 要不断研究开发适合于双自主学习的化学实验, 要注意从生产、生活实际中挖掘素材设计实验方案, 因为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的实验双自主强, 能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如钢铁的锈蚀和防护、燃烧和灭火、金属的活动顺序、气体和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都可以设计成很好的双自主实验。

化学实验以它特有的魅力在双自主学习中占有一席之地, 为学生形成双自主学习的方式,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条件。所以, 应该提倡利用化学实验进行双自主学习, 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双自主学习 篇2

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名称:双自主班级文化建设实践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步伐进一步加大,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给我们年轻的城市带来许多新生的问题。如:住房问题、就业问题、交通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等。特别是子女就学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关乎到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就近入园、就近入学、入好学校,进名师班已成为每个家长共同的愿望。而老城区学校规模小,教师少。面对突然暴涨的生源,学校只能将原有40—50人常规班扩增到60—70人的大班。这样使得原本的常规性教学和现实的大班制管理产生了较强的对立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现实矛盾,摆脱教学困境,成为现在一些城市中心学校急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60—70人的大班,许多老师不得不用扩音器上课,采用大棒政策班级管理班级,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也无法得到很好的实施,老师只能采用一言谈的方式传授知识,带来了新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更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只有观念更新了,才会有工作思路的转变,才会将班级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而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开展“双自主”即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文化建设,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更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的能力。因此,开展“双自主”

班级文化建设是必要的。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国内外研究同一研究领域的概况

英国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认为: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必须符合他们的心智演化的自然状态,必须符合他们身心生长的节律程序与过程;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说明国外对于学生的自我培养很重视。

2、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国外教学一般都采取小班制教学,“双自主”管理并不适合小班教学管理,因此难以查找国外对于这种管理方式研究现状。而我国的小学教育,由于面临升学、成绩等很多客观因素,往往只注重班级学习管理而忽视了对班级的文化管理,因此国内开展的相关研究并不多。本课题就是力求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下尝试对“双自主”这一班级管理模式作初步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开展“双自主”班级文化建设,可以逐步使学生在学习上和行为上改他律为自律,使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需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班级管理上,班级为他们提供锻炼管理能力的舞台,在这舞台上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个性特点及专长,做自己善长的事情。这一模式能使班级充满民主气氛,学生减少压抑感,班级各要素得以和谐组合,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其智力因素发展。在“以学生为中心”和“以

学生为本”课堂教学和管理原则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由半独立到独立再到完全独立转变;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也将不断加强。这一模式强调学生是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同步进行,两种能力可以同步提升。

传统的班级管理组织系统是单向延伸构建起来的,要么是“班主任-班干部-小组-学生”,要么是“班主任-班长-各委员-小组-学生”这种管理模式对学生自主能力以及主人翁意识的形成存在一定的弊端。本课题小组为了克服这种单向延伸管理的弊端,根据“易于操作,实效性大,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的原则,制订出一套班级管理新的模式———实行双线管理,即双班委管理班级学习生活和文化生活两条路线。

学习类班委管理体制。设学习班长、学习委员、各科学习委员等,主要管理日常听课、作业、考试等与学习有关的班级工作,每个小组设学习组长若干名,协助各科委员管理班级日常学习工作。

文化类班委管理体制。设文化班长、纪律委员、体育委员、文体委员等,主要管理课堂纪律、卫生、文体活动日常文化工作,每个小组设文化组长若干名,协助各委员管理班级日常文化工作。这种体制充分利用现行教室内座位横竖成行排列的特点,赋予小组管理的新的内涵。

如何选拔双班委也是研究内容之一,初步将研究内容定为以下几点:

第一,定位。根据每位学生的兴趣、特长、爱好,结合学生以及

班级实际的需要列出各个内容(横排),如学习内容、宣传内容、生活内容、管理内容、文艺内容、体育内容、卫生内容七个专职管理项目,根据不同内容制定相关班委。学期伊始,由学生进行自主选择,教师根据班级需要进行调配,这样总共有两套班委,每一套班委由八个具有同一职能的学生组成。

第二,定职。保证每个小组(纵排)具有相应不同的管理部门,第一小组的七个学生为七个不同项目的组长,其他每个小组的七个学生为每个部门的委员。

两套管理体制同时运行,负责班级事务有主有次,各有分工,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互相竞争,让每位同学都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张扬自己的个性,各显神通开展工作,实现“班里的事,事事有人干;班里的人,人人有事干”,从而使班级管理得以创造性地进行。

五、《双自主班级文化建设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本课题人员均经过精心选拔,课题组长铜陵市第一中学正阳高中校长、高级教师李晓东有多年化学教学经验,获全国化学优质课大赛二等奖,并参与完成省级重点课题“高中化学新课程优质教学评价向度研究”,课题组成员中学一级教师王力曾参与完成国家级课题“ 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中学绿色化学)的整合应用研究”,同组成员罗敏、王玉红、任佳佳均为优秀的中学一线教师,同时有1名安师大化学教学系研究生杨城参与。所有成员均能熟练上网搜集资料、分析整理有关课题材料。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2008年5月——2010年5月。

1、2008年5月——2008年8月开题阶段:由学校教科室牵头,课题负责人确定实验小组人员,明确人员责任分工。研讨课题实验方案,做好前期研究准备工作。

2、2008年9月——2009年12月为第二期研究阶段:确定实验班与对照班,明确组员分工,由初步尝试到深入了解合作学习特点,推出典型课例,邀请专家观摩,总结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3、2010年1月——2010年5月为课题第三实验阶段:整理资料,编写案例集,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有: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收集国内已有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的成功经验,对其进行分析归类,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3、个案研究法。选取不同层次的班级作个案研究。

4、经验总结法。广泛收集和总结各班级文化建设的各种因素并进行归纳整理。

5、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研究,循序渐进,不断反思,不断修正,探索最佳方案。

七、《双自主班级文化建设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保障措施

1、建立课题网络,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研究制度。

2、由课题组组长负责开展活动,组员之间结成研究伙伴,定期汇报、交流。每月月底举行课题组长例会,经常对课题进行阶段性分析,并指导下阶段工作。

3、对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工作实行不定期检查,并进行阶段性工作汇报和总结,校行政进行监督和管理。

4、筹集经费,保证本课题各项研究工作正常开展。

5、与上级教科室领导多联系,及时汇报课题研究进展,确保课题扎实地有成效地开展。

时间安排人员分工

双自主学习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双自主”课堂;五个环节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是学生发展成长的示范者、导航者,教师的一切活动都要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的根本目的。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认为在“双自主”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动机来源于学生的内在需求。来源于其发展自身、丰富自身、提高自身的内在需求。学生的需求是调动和调适其学习动机,焕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毅力的不竭的动力源泉。因此新课伊始,老师要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围绕学习主题,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解决的现实问题,从认知矛盾和冲突中激发学习的兴趣、愿望、需要,激活学习的动机,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鼓励学生探索,尝试自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角”。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独立探索新知,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读书思考、动手操作、独立探求新知的时间空间,不轻易铺垫、不轻易讲解、不轻易暗示,让学生尽可能去领悟、发现新知。只有在学生感到“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时候,教师才给予适时、适度的讲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只将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告诉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让学生看书自学,其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能力,不在乎学习是否全面、深入地掌握了知识。

开始采用这种方法时,教师需给予必要的学习方法指导。如看书要认真、仔细,注意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不要只看结论和结果,要逐字逐句地看,把结论和推导过程结合起来看,把文字说明与示意图形结合起来看,看书与作图、动手操作相结合。以后教师的指导逐渐减少,越来越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三、组织师生讨论,相互协作学习

学生在自学探究的过程中,对知识理解掌握的广度和深度各有不同,一些学生对所学知识可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此时,教师组织恰当的讨论,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作用。在讨论中,同学之间通过不同的方法、不同观点的交流,互相学习,互相补充、修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讨论小组应是不同学习水平学生间的组合)。讨论也可以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这样既有利于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又有利于学生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探索知识,让学生在与教师的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基本完成对所学的意义建构。

四、教师提炼归纳,促使学生融会贯通

经过学生的自学,教师点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本节的教学内容,但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可能还比较零乱,条理性较差,加上为了照顾学困生,教师有必要对本节教学内容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精讲,提炼归纳,帮助学生真正理清知识脉络,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达到融会贯通之目的。

五、通过综合练习,提高学生能力

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在解决了“懂不懂”的问题之后,还有个“会不会”的问题。这就要在练习应用中进一步去加深理解。这一环节,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题,注意练习的层次性和发展性。一是基本练习,即本节课所学习的基本内容,数量不要多,但要严格要求,要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二是变式练习,即改变所学知识的非本质属性,保留其本质属性,如改变呈现知识的情境、综合运用新旧知识的练习等;三是发展性练习,即把新知识置于更广阔的背景关系之中,可以有一些“探头”的设计。其目的不在于给学生增加更多的新知识,而是借以创设呈现和运用新知识的新情境,引起学生新的思考。学生可能答对也可能答错,正是通过这种正确与错误的对比,从错误到正确,从“不会”到“会”,发展认识,达到深化,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能力。

双自主学习 篇4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在实施课堂教学素质化的今天, 对加强学生自主学习,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因而, 我们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已逐步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那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下面就此问题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营造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好数学的灵丹妙药, 实践证明, 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增长知识, 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体会到数学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由于小学长期的“填鸭式”教学, 使得不少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学情绪, 大部分学生懒于去思考, 总依赖于教师, 恢复刚走入初中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因此, 我在数学教学中经常性的创设问题情境, 营造课堂氛围, 从而诱发学习动机.让学生自觉地去探究, 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向往和追求, 最终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与思考中去.

例如, 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 我首先给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 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 他发明了国际象棋, 献给了国王, 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 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 第一格放1粒米, 第二格放2粒米, 第三格放4粒米, 然后是8粒米, 16粒米, 32粒米……一直到64格.”“你真傻, 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我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的米!”

同学们, 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国王能满足大臣的要求吗?答案就在书中.

话刚说完, 学生们便迫不及待地纷纷打开课本阅读起来.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欲望一下子就被点燃起来了.

二、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当今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 他们已厌倦了老师的条文式说教, 所以学生无兴趣听课.教师在备课时, 可把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分成几个问题, 在讲解每个问题之前先作一些引导、铺垫, 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然后适时地提出问题, 给学生几分钟讨论, 再把讨论的结果公布于众, 师生共同进行评判, 在得到最后结论的同时, 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 这部分学习任务也就完成了.通过讨论式教学可以给每名学生一个主动参与的机会, 促使学生动脑分析.在相互争论时, 各自摆出不同的观点进行交流, 有利于相互提高, 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都能找到各自的位置, 有存在感、成就感, 产生了学习兴趣, 激发了学习的欲望.不但完成了教学任务, 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适时启发引导,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

据专家统计, 许多成功人士, 在学校时大多不是第一流的学生, 只不过是二、三流的, 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并不冒尖的学生在以后的日子里能成为拔尖的人才?他们靠的是后天的努力, 是一种锲而不舍的意志和毅力, 而这种精神来自于学生时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据此, 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着眼于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达到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教学效应.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开始就要把学生带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这对学生整节课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在“丰富的图形世界”的教学时, 在讲桌上摆放粉笔盒、词典、篮球、象棋、六角螺母、魔方、易拉罐、卷筒冰激凌盒、三棱镜、玻璃棒等学生熟悉的实物, 让学生对这些物体观察后, 提出问题:桌上哪些物体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类似?哪些与圆柱、圆锥类似?这样从实际问题引入, 提出与图形相关的问题, 体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迅速抓住学生的思维脉搏, 激发学生主动、自主地去探求新知识.

四、使赏识性评价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评价应重在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和发展, 要将评价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行为中, 实施评价全程化.被人赏识是一种幸福, 同时也是一种成就感.对于学生来说被老师赏识, 相当于被点燃的信任之火.老师在赏识评价的同时引导学生再次对新知识进行探究, 将学生的“满足”内化为克服困难的动力.既利于学生潜力的开发, 又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子十过, 不如奖子一长”.冷淡、责怪、不适当的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 不如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其优点, 并给予赏识性评价, 以激励学生通过努力亲身体验到成功的滋味.让我们的评价, 变成一种赏识, 一种启发, 一种帮助, 一种激励, 一种人文关怀.既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又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 更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这样, 一定会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创造一方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一定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原动力!

双自主学习 篇5

1.“双自主”班级管理模式的特点

所谓“双自主”即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从学生方面看,自主学习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或半独立的学习,自主管理指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或半自主管理;自主学习与自主管理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自主学习强的人自主管理能力就强,自主管理能力强的人自主学习就强。从教师方面看,自主学习即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自主管理即教师以“学生为本”开展班级管理;自主学习与自主管理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的,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本身就是为了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学生自主管理不仅是管理班级,学生管理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前一种能力是工作能力,后一种能力是自我约束能力。“双自主”班级管理模式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1 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实施“双自主”模式可以逐步使学生在学习上和行为上改他律为自律,使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需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1.2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这一模式的落实关键在于强调学生自主自为。在课堂学习上,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主动学习,有更多的机会独立思考问题;在班级管理上,班级为他们提供锻炼管理能力的舞台,在这舞台上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个性特点及专长,做自己善长的事情。这一模式能使班级充满民主气氛,学生减少压抑感,班级各要素得以和谐组合,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其智力因素发展。这样,学生的个性能得以健康发展。

1.3 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的能力。

在“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和管理原则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由半独立到独立再到完全独立转变;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也将不断加强。这一模式强调学生是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同步进行,两种能力可以同步提升。

2.“双自主”班级管理模式施行策略

2.1 改变师道尊严的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面对思维敏捷、视野开阔、求新意识浓厚的21世纪的青少年,教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打破“师道尊严”观念的束缚。那种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容器,用一个标准模式的教育来取代学生的不同感受、不同的思想的“驯兽式”教育和“军营式”的管理,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抑制了学生的个性,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要放下教师的架子,以平等的身份来与学生交流,尽量避免权威性口气和学生说话,尽量不使用“你不准如何”、“你必须如何”等绝对命令式的话语与学生讲话,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以真诚换得真诚,用爱心赢得爱心,全面了解、把握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把班集体作为展示个人才华的平台,敢于表露自己的内心,充分表现自我个性,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求得自身全面发展。

2.2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砸碎儿童的地域,创造儿童的乐园。”求知欲和创新意识是驱动个体进行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创造意识的人,不可能进行创新。在适当的教育下,它可能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发展和显现。当然,局限于生理年龄和地域条件的特点,我们无法要求所有学生在短时间内都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但创造意识必须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培养。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为了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能力,在学生心中播下优良的种子,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不能单靠传统的、单一的说教去教育和管理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教学法、游戏活动法等组织教学,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管理上,教师可利用民主生活会、主题班会、学习会、辩论会、读书会、报告会、学名人、文艺表演等活动提高学生自我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2.3 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动起来。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会研疑,才会有所思,然后才有所得,才会增强兴趣,形成动力。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在班主任会中,在班级工作中,尤其是对那些不爱言语、性格内向的学生,要鼓励其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精神,这是增强学生兴趣的又一手段。因此,培养学生质疑提问不仅是教师的义务,而且是学生的权利。师生互问是使学生在质疑、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问题意识,逐步养成好问、善问、有创见问的良好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引发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进行积极的思考,进而促进不断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大胆去探索猜想,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教师往往按自己的设计,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跳一跳,摘到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挖掘其潜能,让所有的学生满怀激情地去“疑”、去“思”。教学的内容里,包括了好多对学生来说是“疑问”的东西,鼓励学生多疑、多思,使其成为自主探索知识的动力,发现、发明创造的源泉。

教师应教给学生质疑,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寻找疑点,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创造一种开放性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对现有的答案和结论提出疑问,敢于提出与教材、教师的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形成不唯书、不唯师的创造性人格,在教师多种教法的引导下,师生共同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做到敢想、敢疑、敢问、敢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其具有独特见解,敢想敢说,在不断思索、不断质疑中前进。

2.4 把握适度,不能放任自由。

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并不是表示教师就不闻不问,任由学生自由发展,相反,更要求教师花费精力,审时度势,对学生自主管理的情况洞若观火,在出现问题时应及时指导或者提出建议。所以,在贯彻“双自主”管理模式时,要注意分寸,做到恰到好处,而不是放任自由。

3. 结语

“双自主”班级管理模式还在探索与实践中,还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努力创新和完善。让学生茁壮成长,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我们付出大量的心血,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不断研究新情况,探讨新问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中得到充分的自我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 班级管理面临多种多样的问题, 按照传统模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已经不适应现实发展。本文提出“把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这一新型班级管理模式。实践证明, “双自主”班级管理模式比传统模式更有优势。

关键词:班级管理,“双自主”班级管理模式,施行策略

参考文献

[1]吴秋芬.班级管理[M].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2.10.

双自主学习 篇6

一、创设情境, 激活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动机来源于学生的内在需求。来源于其发展自身、丰富自身、提高自身的内在需求。学生的需求是调动和调适其学习动机, 焕发其学习兴趣, 培养学习毅力的不竭的动力源泉。因此新课伊始, 老师要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围绕学习主题, 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解决的现实问题, 从认知矛盾和冲突中激发学习的兴趣、愿望、需要, 激活学习的动机, 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鼓励学生探索, 尝试自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角”。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多鼓励学生独立探索新知, 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读书思考、动手操作、独立探求新知的时间空间, 不轻易铺垫、不轻易讲解、不轻易暗示, 让学生尽可能去领悟、发现新知。只有在学生感到“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时候, 教师才给予适时、适度的讲解, 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因此, 在这一环节, 教师只将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告诉学生, 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 让学生看书自学, 其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能力, 不在乎学习是否全面、深入地掌握了知识。

开始采用这种方法时, 教师需给予必要的学习方法指导。如看书要认真、仔细, 注意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不要只看结论和结果, 要逐字逐句地看, 把结论和推导过程结合起来看, 把文字说明与示意图形结合起来看, 看书与作图、动手操作相结合。以后教师的指导逐渐减少, 越来越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三、组织师生讨论, 相互协作学习

学生在自学探究的过程中, 对知识理解掌握的广度和深度各有不同, 一些学生对所学知识可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此时, 教师组织恰当的讨论,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作用。在讨论中, 同学之间通过不同的方法、不同观点的交流, 互相学习, 互相补充、修正,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讨论小组应是不同学习水平学生间的组合) 。讨论也可以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 这样既有利于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又有利于学生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探索知识, 让学生在与教师的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基本完成对所学的意义建构。

四、教师提炼归纳, 促使学生融会贯通

经过学生的自学, 教师点拨, 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本节的教学内容, 但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可能还比较零乱, 条理性较差, 加上为了照顾学困生, 教师有必要对本节教学内容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精讲, 提炼归纳, 帮助学生真正理清知识脉络, 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达到融会贯通之目的。

五、通过综合练习, 提高学生能力

一个知识点的学习, 在解决了“懂不懂”的问题之后, 还有个“会不会”的问题。这就要在练习应用中进一步去加深理解。这一环节, 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题, 注意练习的层次性和发展性。一是基本练习, 即本节课所学习的基本内容, 数量不要多, 但要严格要求, 要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二是变式练习, 即改变所学知识的非本质属性, 保留其本质属性, 如改变呈现知识的情境、综合运用新旧知识的练习等;三是发展性练习, 即把新知识置于更广阔的背景关系之中, 可以有一些“探头”的设计。其目的不在于给学生增加更多的新知识, 而是借以创设呈现和运用新知识的新情境, 引起学生新的思考。学生可能答对也可能答错, 正是通过这种正确与错误的对比, 从错误到正确, 从“不会”到“会”, 发展认识, 达到深化, 巩固所学知识, 形成能力。

双自主学习 篇7

过去的语文教学, 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主宰一切, 学生只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师津津乐道的讲、学生昏昏欲睡的听, 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这种以“应试”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满堂灌”的讲授模式弊端十分明显, 不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且严重阻碍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必须予以摒弃。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即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结构, 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互为合作与竞争;教师的作用是旗手, 是领航员, 是鼓手, 是拉拉队员, 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和蔼可亲的印象, 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1. 及时的沟通与交流

“亲其师而信其道”, 人的感情是有转移功能的, 特别是中小学生更明显。学生如果喜欢老师, 也就特别喜欢你所教的学科, 上课就会积极思维, 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因此教师就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绪波动, 与学生沟通、交流, 真诚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困难。课堂上一句轻声的问候、一下温柔的抚摩、一个关注的眼神, 都能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关心他们。

教师还可以利用自己的博学多识吸引学生。课堂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会令学生佩服你;语言诙谐幽默会令学生喜欢你、喜欢有你的课堂。

2. 客观的点评与鼓励

随着课堂的开放、学生课堂活动的增多, 学生学习注意力就会转移, 学习兴趣就受到影响。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客观的点评与鼓励来为学生的学习指引方向。课堂上教师要用好五种激励:目标激励、言语激励、情感激励、民主气氛激励和成果激励。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参与作表率, 为学生呐喊、加油、助威, 抓住时机给予奖励。同学们的掌声、老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 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在学习文言文单元的时候, 我把学习目标分为朗读目标、积累目标、理解目标、背诵目标等, 以比赛积分的形式鼓励学生把握好课堂时间, 求得更高的学习效率。

二、平等的引导是自主学习质量的保证。

课堂日趋开放, 拉近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但是课堂不能放开, 任由学生自由发挥, 因为自主≠自由, 这里还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审时度势地引导, 与学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 以保证自主学习的质量。

1. 精当引导学习兴趣

(1) 选择最佳教学突破口, 以角度的巧妙、切入的新异, 呈现出新颖不俗的教学设计, 给学生创设一种急于求知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进而自主去探究学习。在学习《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时, 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母亲, 以探讨“天下的母亲都一样吗”引入课文的学习, 学生很想知道伟人的母亲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课堂上非常活跃。

(2) 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适当延伸, 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兴趣并不是保持不变的, 单靠导语的新颖并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是热情活跃的, 还需要教师再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时就是一个很好的时机。《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这课我就这样处理的:总结说明文特点之后, 学生以为这节课就要结束了, 我提出一个新的话题:谈谈你知道的珍奇、稀有动物, 尽量抓住它某一个方面, 运用一两种说明方法为它做一简单的说明。这一环节再掀起学生学习热潮, 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也为他们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平台。

2. 共同总结学习方法

社会在不断发展, 新知识在不断涌现, 仅靠教师的传授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把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作为教学的一项主要内容, 不给学生现成的结论, 而代之以激励、点拨、引导, 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掌握新知识, 更要总结、积累学习的方法, 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难题。那怎么办呢?这就要发挥教师是学生学习合作者的身份和作用了, 和学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语文学习重在总结规律性的认识。如自己学习所获得的知识、运用的方法;同学理解问题的思路、角度、方法;教师点拨、纠正、补充、精讲的新知识和理解问题的思路、角度、方法。每学完一节课、一篇课文、一个单元, 老师和学生都要共同整理总结。这样学生可以不断地构建新的知识、方法去解决新的实际问题, 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 这样学生才学会如何自主的学习。

以上这些做法是我在“自主学习”课题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尝试, 学生愿意自主学习, 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而感到自豪。在实验过程中我强调的实际就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互动。因为师生互动是一种师生间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活动, 在互动中, 师生间的思维撞击, 有利于学生主动快乐地去学习、创造性地学习。而师生间互动的关键是在教学中建立一种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 形成和谐民主的互动氛围, 使学生在一种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自主学习。当然这需要教者长期的努力与实践的。

摘要:“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 责无旁贷地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为他们的自主学习保驾护航。

双自主学习 篇8

一、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台湾教授曾仕强说过:“发现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 许多科学家的研究和发明都是先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开始的,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科学研究模式的开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能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充满问题的好奇心推动着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的渴望。如果长期以来,课堂都是老师问、 学生答,就会形成一种机械模式,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天性和能力就会慢慢被淡化掉。因此,只有自主学习的课堂才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上六年级“比的意义”一课中,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自学素养和能力,我大胆采用自学的方式让学生先自主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自学后,有几个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有的学生问: “什么情况下能用比表示?”有的问: “电子表中的‘∶’是表示比号吗?” 有的问:“比的前后项可以交换位置吗?”还有学生问:“在课本44页的最后写道15 ∶ 10也可以写成15/10, 这里为什么不用约分成最简分数呢?” 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他们感到困惑的地方,同样也主要是一些知识的难点。他们自主提出这些重要的问题,就会自发地进行探讨或者寻求老师的帮助,既提高了学习效率, 又锻炼了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

自主获取数学信息也是一种能力, 这种能力是对数学思维能力的一种展现,也是反映学生数感的一项标准。 对于一个数学问题,如果学生能够迅速获取相关的数学信息,把握数学核心问题,那么可以说离解决问题已经不远了。有的学生遇到一些数学问题, 常常觉得无从下手,这往往是没有获取数学相关信息的能力,或者说这项能力较弱。而这样的能力,同样也可以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比如,在上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中,让学生选择材料自主搭建模型的教学环节,就是锻炼学生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在操作之前选材料的汇报中,有的学生说: “我需要小棒,因为小棒相当于长方体的棱。”有的学生说:“还需要接头, 因为接头相当于顶点。”学生通过获取长方体的各部分结构,提取出数学信息一一对应,将棱具体化为小棒,将顶点具体化为接头,找到相应的材料, 为后面的搭建框架模型奠定了基础。在自主的教学课堂中,通过自主的观察、 分析、迁移、探讨和汇报,学生能够锻炼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

三、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伟大领袖毛主席有句名言:“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训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可以反映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上。学生是否能够熟练运用归纳、列表、枚举、假设、对比、转化、 分类、建模等思想方法来分析、解决数学问题,就能反映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能力高低。学生有了良好的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能从“鱼”获得“渔”,老师就能够从“教” 到“不教”。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都要以自主学习的课堂为载体。

比如,六年级上“比的应用”一课, 我在简单复习比的意义之后,出示例题:“500m L的稀释液,按照浓缩液和水1 ∶ 4的比例配制,需要多少m L的浓缩液和水?”出示完例题,我让学生自主交流,希望能让大家都能用份数、 分率两种方法来解决,但是结果出乎意料:第一个学生“按计划”说了:“如果浓缩液是1份,水就是4份,稀释液就是5份。然后列式解决问题。”第二个学生说:“我的列式是500÷(1+1/4)。 我把1 ∶ 4看作浓缩液占水的1/4,那么,稀释液就是占水的1+1/4,求单位 ‘1’水,就用除法,将500m L的稀释液除以它所对应的率‘1+1/4’,求出水400m L。然后400×1/4=100m L就是浓缩液的。”想不到,这个孩子用前面我们分数除法的量率对应也能解决这个问题,我大为高兴,因为包括我在内, 都没有考虑到这个层面。于是我顺水推舟,问:“这种方法是将什么看作单位‘1’?” 生回答:“水。”另一个学生立即回答道:“那我还可以可以把浓缩液看作单位‘1’,这样水就是单位‘1’的4倍,稀释液就是单位 ‘1’的1+4=5倍,500÷5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量 ÷ 对应的率’。”

学生能在自主交流分析之后,运用知识的转化和迁移,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说出这样层面的分析,解决了问题,我相当满意。因为,这不仅对前面分数除法的量率关系做了进一步的整理和复习,还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合作的过程中,锻炼了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给学生一种感受, 数学是相当有魅力的,即使是同一个算式,如果理解的角度不同,表示的意义也就不同。

四、自主给予互相评价的能力

评价,不仅可以对前一段学习进行改善和肯定,更可以对后一段学习给予强大的鼓励和支持,尤其是学生之间的自主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受到同学的肯定和赞赏,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即使学生之间互相提出疑惑,进行反驳,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 学生的能力也会获得提高。因此,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评价,提高评价的能力。

比如,六年级下“负数的认识”一课,我将一些数出示在黑板上,让学生自主地对这些数进行分类。一个学生上台,将有符号的数分一类,将没有符号的数分另一类。分完后,学生开始互评, 一个学生问:“你为什么这么分?”他回答:“我是按照是否有符号来分的。” 另一个学生又说:“我还有不同的标准来分这些数。”“对!我也有。”许多学生应和起来。马上,又有一个学生上台,将这些数分成正、负数两类,0在正数中。于是,学生们又开始互相评价, 用自己的理由和观点阐述对0分类的理解:“我认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因为,正数都比0大,负数都比0小, 0就不可能是正数或负数。”顿时,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正是在这样自主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互评使得他们的思维进行碰撞,自主解决了0的归属问题。

当然,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有许多, 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开放民主的自主学习的课堂中多倾听学生的问题, 多帮助学生的困难,多创造学生提问的机会,去挖掘、去培养学生更多的学习能力。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以期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让学生经历和体会自主学习数学的过程,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本文从四个方面来具体说明自主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的四个能力,以供同行参考。

上一篇:网站安全防范技巧下一篇: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