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自主学习

2024-07-25

展开自主学习(共9篇)

展开自主学习 篇1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这些年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改革更强调了这一点, 同时也提出了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培养。因此, 身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 我们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一、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于形成阅读能力, 提高阅读效率, 顺利地达到学习目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每次教学新课前, 我都让学生事先预习课文, 要求他们自学生字新词, 将难以理解的字、词、句用铅笔做上记号, 还可以根据语言特色摘抄文中的优美词句。新课前及时检查预习情况, 完成好的表扬鼓励, 完成较差的督促其及时改进。

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积极的引导。因此, 教师还可以从多方面去导读课文, 先引发兴趣。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开展竞赛或巧设问题等, 引发自主探究欲望。而众所周知, 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教师更要善于在关键处设问, 在无疑处质疑, 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地去积极思考问题。

应用从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把方法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和习惯, 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具体阅读中, 我们可以用“一初读、二细读、三精读”的“三步读法”指导学生读懂一篇文章。当然, “不动笔墨不读书”, 我们也更应该注重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养成。

二、小组合作学习是新时代的进步

古语有云:“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集思广益, 众志成城”;“学无友, 则孤陋寡闻”。可见我们古代对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已十分重视。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 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 愈发被人们所重视。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要有效地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形式, 努力地营造动手实践、相互讨论、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氛围, 为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人才做好准备。如教学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六册课文《海底世界》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讨论搜集来的海底动物的生活习性。学生兴致高昂, 不仅被各色各样的动物形态所吸引, 也为色彩斑斓的图片所陶醉, 更深入地认识了除自己大脑中的另一片“海洋天地”。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眼福, 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学生也在热闹的氛围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了解了小组合作对于解决问题是如此轻松。

三、创新是现代文明的基础和不断发展的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 要成为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就必须从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想象力是人的知识、智慧、愿望、追求的延伸和拓展, 是思维的核心, 是人脑的驱动器, 是创新的源泉。小学阶段是学生想象力最为活跃的时期。小学课文选材广泛, 尤其是近年来改编的, 许多课文内容及课后问题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如学生学了《美丽的南沙群岛》、《海底世界》、《赶海》等有关海的课文后, 浩瀚的大海、奇妙的海底世界成为他们心驰神往的地方。我就适时要求学生写作《漫游海底世界》, 通过有趣的题目引发了学生千奇百怪的妙想。有的孩子想象自己驾驶着潜水艇, 带着机器人, 去大海探索;有的想象自己穿着潜水衣畅游海底, 穿过美丽的珊瑚丛来到了水晶宫, 遇到了漂亮的小龙女和满脸灿烂的猪八戒;还有的竟和夜叉、龙王、龙太子打了起来……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培养, 使学生思维纵横千里, 任意驰骋, 为创造插上翅膀。

当然, 广泛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 让学生边摆边看边学, 更有利于诱发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这样的综合性课堂, 对于师生双方的进步都大有裨益。

展开自主学习 篇2

一、转换教师自身角色,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学生的自主探究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的基础之上,要想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就必须要转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对立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学生探究主体地位。

(一)由课本的“复制者”转变为资源的开发者

传统教学中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只是教材的单纯复制者,只是原封不动地讲解教材,将书本知识机械地传授给学生,学生没有独立思考与积极消化的机会,自然无法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教师就必须要由机械的复制者转变为灵活的开发者,要以教材为中心,向深度与广度延伸,以实现多种教学资源的优化与整合,成为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者,这样才能带领学生畅游于语文的殿堂。

(二)由机械的“解剖师”转变为学生的引路者

传统教学中教师将一篇篇优美的、包含真挚情感的文章生硬地分割成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主题思想,教师就是“解剖师”,无视文字的生命力与真挚的情感。这样的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兴趣低下,而且让学生失去了探究的机会,失去了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亲密接触的机会。为此,教师要由“解剖师”转变为引路者,要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探究性阅读来搭建桥梁、创造平台,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将文本与自己的生活、情感与体验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三)由包办的“保姆”转变为学习的扶持者

传统教学中教师事无巨细,将所有的知识点详细地逐一讲解,唯恐讲不清、讲不透,认为只有逐个讲清讲细才是成功的教学。教师就是全权包办的“保姆”,以教师的思考代替了学生的思考与思维,学生的依赖性滋生,丧失了独立思考与思维。教师要由“保姆”转换为扶持者,充分放权,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真正地走进文本,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二、创设丰富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

小学生具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还要想尽办法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枯燥而机械的教学,为学生创设丰富而有效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场景与活动之中,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富有激情与动力。

(一)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每一篇文章都不是作者的凭空捏造,而是作者深入生活,对生活的真实写照。要想让学生深入文本,展开有效的探究性学习,就必须要重视文本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通过联系现实生活来展现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展开有效探究。这样才能以生活搭建起通往文学殿堂的桥梁,才能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练、布局的巧妙,深入体会文中所包含的真挚情感,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运用多媒体演示情境

小学生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更容易理解所获取的直接经验,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演示情境,这样更能带给学生多种感官上的直接刺激,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又便于学生的理解。如一些说明文,其说明对象大多不是学生所常见的,为此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特殊优势来向学生直观而形象地展现、创设演示情境,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便于学生的理解。

(三)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利用学生喜好表演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扮演相应的角色来体会情境,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参与表演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而且可以让学生进入特定的角色,站在特定的立场来深入文本,从而更加利于学生对文本全方位的深入理解。实践证明,这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化学生文本理解的重要手段。

(四)运用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以特有的旋律、节奏来传达特定的语言与情感,更能带给欣赏者以美感,令人心驰神往,更能传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情感。而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学科,我们正可以利用音乐的特有效果来渲染与烘托氛围,这样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选取与教材语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的音乐来渲染情境,激起学生特定的情感基调,以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

(五)运用语言描绘情境

语言是一门艺术,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运用语言艺术来引导学生展开与教材情境一致的情感活动,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探究的无效性,让学生的探究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这样更能引导学生展开有效探究。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转换师生角色,创设丰富情境,来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在探究中得到素养与能力的全面发展,这正是新课改下我们所追求的教学模式。

展开自主学习 篇3

【镜头点评】这是一次非常有教育价值的活动, 让幼儿认识自己每天都必需吃的蔬菜, 可以培养幼儿爱吃蔬菜的情感。本活动体现出教师许多新的教育理念:结合幼儿生活经验, 选择教学内容;在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 培养幼儿联想、自主创作等方面的能力, 等等。但从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当行为, 如教师把一样样的蔬菜放到每个幼儿的椅子下面, 这既费力又剥夺了幼儿自主选择的机会。

在这次活动中, 教师如果让幼儿自己根据想象、需要去选择蔬菜, 则有利于幼儿自主意识的形成, 使幼儿体验到自己的存在和能力。这样的机会越多就越有利于幼儿主体意识的形成, 反之, 如果一切幼儿原本可以自己去取、去看、去玩的东西, 都由成人预先安排得妥妥当当, 幼儿就会逐步形成“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的惰性和坏习惯, 今后凡事都不主动去想、不主动去做, 慢慢就失去了作为一个积极的主体的人的主动性。对于幼儿的成长来说, 后果是严重的。因此, 在各类活动中教师应多给幼儿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和条件, 帮助幼儿形成独立的人格。

在这次活动中, 教师可以让幼儿自主选择各种蔬菜制作动物造型, 还可以让幼儿获得更多的成功感和积极的情绪。因为在欣赏了蔬菜造型的实物作品和课件后, 幼儿的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 他们有了自己的创作需要, 完全可以自主选择适宜自己创作需要的蔬菜来进行创作。但从镜头中, 我们看到幼儿只能拿出教师发好的一种蔬菜来创作, 他们所取得的蔬菜大多数与自己想制作的动物不吻合。因此, 他们被迫重新想象要制作的动物造型。这样做会让幼儿的想象力受到材料的限制, 将会挫伤幼儿想象和创作的热情。

无独有偶, 我们再来看如下一组教学镜头。

师:数字变变变, 真有趣, 小朋友想不想变一变呢?好, 下面请小朋友从椅子下面把数字卡片拿出来, 有的是1, 有的是2……有的是8。现在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你想变数字几?幼1:我想变数字1。幼2:我想变数字4。幼3:我想变数字8。师:好, 下面请小朋友从小椅子下面把绘画纸拿出来, 看看上面是数字几, 想想你可以把它变成什么?……

活动后, 我问教师:“为什么要把操作材料放到幼儿的椅子下面?”教师不免流露出这样的担忧:“这么多幼儿自己去选择, 容易乱呀!”其实这样的乱是可以克服的:一是可以多提供几个容器, 分开摆放, 让更多的幼儿去选择;二是平时要引导幼儿养成有序活动、相互礼让的好习惯;三是要深入备课, 细细琢磨怎样为孩子创造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千万不能因为怕“乱”而剥夺了幼儿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自主选择的机会和权利。

【画龙点晴】幼儿园教育是要努力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人的自主性是人非常重要的个性特征。幼儿教师应在日常工作和教育教学中积极提供机会、创造条件, 支持幼儿的自主选择、自主决定, 以帮助幼儿逐步形成自信心和独立的人格特征。

以错题集为依托展开有效学习 篇4

关键词:错题集;融错;资源;有效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6-024-2

特级教师华应龙提出的“融错”教育旨在从学生的错误中得出经验和教训,并将这些错误转化为学习资源,让我们的学习因为错误而受益。在这样的学习中,我们应当珍惜学生的错误,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这些错误,珍惜这些错误,并从中汲取养分。但是一旦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师的视野,学生的错误是不是就应当被忽视呢?这显然不是明智的做法,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当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错题集,让他们自己养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习惯,在使用错题集的时候,我们要真正激发错题集的作用,引导学生的深入思考,促进学生的投入和领悟,从而推动他们有效的数学学习,具体可以着力于以下几点:

一、规范整理,化错题为资源

如果我们的错题集只是简单的摘抄,甚至是变相的惩罚,那么错题集就失去了本身的价值,在指导学生整理和收集错题的时候,我们应当遵循下面的四个原则:

1.选择性原则

不是所有的错误都应该出现在学生的错题集上,有的教师让学生将日常练习中所有的错误都整理在错题集上,这样的做法带来的后果是学生的敷衍了事,甚至有不少学生完全置之不理。究其原因,这样的做法忽视了错题本身的价值,有些错误是由于学生不小心造成的,属于偶然现象,这样的错误整理出来并没有多少价值,所以非要学生将所有的错误都整理出来,学生当然有排斥心理。再者,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水平,有些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在练习中只能完成基础性的练习,犯的错误比较多,如果我们要求他们将所有的错误一一整理,对学生而言是个沉重的负担,试想一下,学生连基本的学习任务也完成不了,如何能做到错题集的收集和整理呢?因此,学生在收集错题时要有一定的选择权。学生要在审视自身错误的基础上先将这些错误“定性”,再看看有没有必要将这样的错误整理出来。

例如这样的问题:将下列小数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出来:0.333,0.35,0.333……,0.04。学生的答案是0.35>0.333……>0.333>0.04,从做题的角度来看,这个答案是错误的,但是从知识性来看,学生是完全掌握了小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的,只是在做题时没有阅读清楚题目的要求,像这样的错误,学生在审视的时候会归类于“粗心大意”,那么这样的错误的价值就是给学生提个醒,让他们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这样的错误可以不必整理到错题集中。再如2.4+3.5-2.4+3.5这样的问题,有学生在练习时得到的答案是0,分析其原因,学生在计算时忽视了混合运算的计算规则,直接简化成两数之和减去两数之和,那么这样的错误对于学生而言是有警示作用的,这样的错误就应当出现在错题集中。

2.重视性原则

一旦确定了错题的价值,学生就应当带着谨慎认真的心态来对待错误。要知道,人的第一反应影响比较持久,如果在练习中我们犯了错误,而我们又不能及时扭转和矫正错误的话,那么这样的错误印象就会在我们脑海中生根发芽,持续作用。一旦陷入这样的境况,再想从错误中走出来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所以整理和收集错题集的任务应该放在首要的位置。当学生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时,首要任务就是查看错题,分析错误原因,再将有价值的错误整理出来,在我看来,这个任务是凌驾于完成新的练习题之上的。

只有学生足够重视错题集的建立,他们才能认真审视错误的根源,从而将真正有价值的错误“提炼”出来,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资源,为今后避免类似的错误打好根基。

3.科学性原则

错题整理不同于摘录,不是简单地将错误的原型照抄一遍,然后在旁边写上正确的答案即可,而应该有科学的方法,有固定的格式,这样才能化错误为资源,才能让错误成为学习的“灯塔”,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

一般说来,错题的收集要有下面几个部分的内容:错题摘抄、错误原型、原因分析以及正确的解答等等。例如下面的格式:

【错题】 一袋糖有12千克,第一天用去了这袋糖的15,第二天用去这袋糖的14,两天一共用去这袋糖的( ),还剩下糖的( )。

【错误答案】 120。(12-920)

【原因分析】 对分数的意义理解不够深刻,第一天用去的15和第二天用去的14都不是具体的重量,而是用来表示用去的占这袋糖总重量的几分之几,而12千克是一袋糖的总重量,是15和14的单位“1”,计算的时候,应该用1-920,而不是12-920。

【正确答案】 1-920=1120

4.方法性原则

笛卡尔说:“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在整理错题集的时候,我们还要注重方法,注重资源的整合。比如说类似的错误,在重复犯错的时候,我们可以挑选其中有代表性的案例整理出来,并将其它的题目用文字的形式(比如某某练习中第几题)记录下来,这样既能避免机械的劳动,也能将一类错误归类整理。在整理错题集的时候,我们要学会使用自己熟悉的记号,要使用不同颜色的笔来完成错题整理中的不同内容,并以此区分错误原因,来圈出错误的重点,比如老师对该错题的解题分析过程,以及本题与教材中哪些知识点是密切联系的,还有可能怎样考查等等内容我们都要一一记录在案,包括与本题相似的相关的问题,我们可以在整理时举一反三,做更细致的归纳和整理。这样在将来温习错题的时候,我们才能在第一时间把握错误的关键,得到应有的启发。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整理错题集的时候我们要学会留白,在错题下面留出适当的地方,这样在回溯错误的时候,我们有更多的操作空间,可以更好地反馈自己的实际掌握情况,如果有新的思考和新的发现,我们也可以将这些内容添加在错题集中。

二、细细分析,由粗浅到深入

当我们高标准严要求地建立了错题集之后,就要想方设法将错题集使用起来,让他们成为重要的学习资源,为学生的查漏补缺服务,为学生高效的数学活动和深入的数学领悟打好基础。在整理错题集的过程中以及整理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要经常反思这些错误,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经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是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只有不断的反思才能凸显错题的价值。从具体使用的过程来看,错题集主要能够带来以下几点便利:

1.加强对错误的印象,让学生以史为鉴

错题集的第一重功能就在于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一面镜子,让他们发现自己原先比较薄弱的环节,找出自己认知中的错误,这样在面对相似问题的时候,学生能够以史为鉴,避免陷入同样的错误中。

例如在学习小数的时候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分别是0.3米和0.8米,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一些学生在练习时想当然地用0.3×2+0.8,在整理错题集的时候,学生在错误分析处注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再在旁边画出一个较长的线段表示0.8米,在线段两段各画出一条较短的线段表示0.3米,通过这样的直观图我们可以发现两条0.3米的线段连接起来还是小于0.8米。有了这样的分析,如果学生能够经常将这样的错误拿出来分析,那么到了学习分数加减法的时候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学生完全可以照搬错题集中的经验来解决类似的问题,而避免同样的错误。

2.深化对错误的分析,让学生入木三分

除了认识到错误的原因之外,在不断地回顾错题集的过程中,我们也许还能找到更深层次的原因,透过错误的问题而发现本题考查的是什么,出题者给我们挖了怎样的陷阱,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对错误的认识就能入木三分。

例如这样的一道计算题:0.8×(12.5+0.25)×40,很多学生做成了0.8×12.5+0.25×40=10+10=20,还有一些学生做成了(0.8×12.5)×(0.25×40)=100。在整理错题集的时候,我们不但要知道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而且要深入思考内在的原因,在简便计算的时候,8和125,4和25是固定的搭配,学生一看到这样的数自然想把它们结合在一起,而本题中括号外的两个乘数一个在前一个在后,导致学生在用乘法分配率来寻找简便计算时很容易将两个乘数分开看,所以他们用0.8乘了12.5,用40乘了0.25。其实做这样的计算题,首先要将括号外的两个乘数看成一个整体,这样将括号外的0.8×40分别去乘括号中的12.5和0.25,最后算出两个乘法算式的和才是正确的做法。有了这样深入的分析,再遇到类似计算的时候,学生对题目的“陷阱”了如指掌,就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了。

3.扭转错误的印记,让学生跳出泥潭

数学学习更多地偏重于领悟而不是记忆,在反思错题集中的错题资源时,我们可以有效地消除错误的印记,强化正确的解题途径,从而帮助学生跳出泥潭。

例如“利用24根一米长的篱笆一面靠墙围成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面积最大是多少?”在解题的时候,很多学生根据固有的印象,认为围成的图形中正方形的面积大于长方形,所以他们直接用24除以3,得出一个边长为8米的正方形来。在整理错题的时候,学生会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并通过一一列举得出当长为12米,宽为6米时,围成的图形面积最大,在画图时学生会特意凸显出一面靠墙这个条件,并变化题中的条件举出几个相似的问题来,通过回顾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强化这样的概念:一面靠墙时围成的最大图形是两个正方形的组合。当这个规律越来越清晰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时,相似的错误就不复存在了,学生就能跳出原有的认知束缚,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重在交流,从个体到广泛

在学生练习中,一些错误是有共性的,一些错误是个性的,在使用错题集的时候,我们要推动学生间的相互交流,这样学生将从错题中得出的经验和教训拿出来与他人分享,可以互相检验对这些错题的矫正效果,这样的交流会促进错题集的效益最大化。

在整理与复习阶段,我要求学生依次将自己整理的错题集中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三个问题贡献出来,每天有一位学生出题给其余学生来完成,完成之后由出题者给予解答,给出完整的思路、分析过程以及解题过程,在这样的互通有无中,学生接触的问题成倍地增长,从中受到的益处也实实在在地增长,并且在这样的交流中,会调动出题者的积极性,让他再一次深度审视自己原先的错误,从根本上认清这些错误的根源,以便能在交流中给其余学生以帮助。在这样的做法下,学生的固有认识再一次被突破,错题集的作用也更大程度地体现了出来。

总之,利用错题集来完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我们在指导学生做这样的资源的时候,要科学地引导学生,让他们从内心认同这样的学习方式,以更端正的态度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并在平时的学习中持之以恒、尽心尽力,这样学生的学习一定会因此而受益。

[参考文献]

[1]冯蓉兰.小学数学课堂生成资源应用的策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

[2]张晓莉.课堂因融错而精彩[J].学子(理论版),2016(03).

展开自主学习 篇5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营造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应当充分地认识到自身的教育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 是有感情、需要被人尊重和激励的个体,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首先应建立一种新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种关系是师生间心灵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其次, 我们还要尊重每名学生, 鼓励学生异想天开, 真诚地对待每一名学生, 真正成为学生可以信赖的朋友.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消除胆怯、依赖的心理, 才会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 不怕出错, 不怕失败, 从而激发了学生敢想、敢说、必争论的自主探索的意识.

例如, 在教学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 教师在教室里布置了一个简易花店, 标上“康乃馨3支12元, 菊花4支20元, 百合花5支40元”.说:“今天这节课让大家都来当小老师, 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计算, 看谁的方法独特, 有创造性.”问:“老师有30元钱, 想买7支菊花, 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 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 学习兴趣高涨, 学生边思考, 边分析, 得出了多种方案.在这种十分宽松的教学环境下, 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 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 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探索、创新意识.

二、创设良好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动机

创设良好导入情境, 激发探索动机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深入挖掘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 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 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这样才能创设一个好奇、疑惑、生动、有趣的情境, 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进而产生自主探索的强烈愿望.

如《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课一开始, 我就带领学生复习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除法商不变的性质.接着我提问:“通过复习你有什么联想或猜想?”学生沉默一会儿, 马上活跃起来.“我猜想分数也应有一个基本性质.因为除法有一个性质, 分数与除法又有对应关系, 分数也应该有基本性质.”我接着问:“你们再猜一猜, 如果分数有基本性质, 它所叙述的毕竟是猜想, 要想使你们的猜想成为科学的结论, 还必须加以证明, 你能用手中的材料来证明吗?大家试试看.”于是学生纷纷动手去验证.

三、注重实践操作, 感受自主探索的过程

在学生有了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后, 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到数学知识的王国中去遨游.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因而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其深厚的生活基础.要转变学生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 就要让学生在“做中学”, 即在实践操作中, 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等获得有关的数学知识.有位名人说过:“你听来的就会很快忘掉, 你看见的就能记住, 你做了的就能学会.”因此, 教学中务必要重视实践和操作.

例如,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 通过让学生动手剪、平移、拼、观察、思考, 从而发现形状变了, 但是图形的面积没有变化;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 长方形的宽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 由此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再如, 教学“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可以拼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各是多少?”这道题时, 我让学生每人准备12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 自己拼摆长方形并计算出它的周长, 通过操作实验计算, 不仅知道可以拼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 并且通过观察, 同学们还发现, 当面积相等时, 长方形的长和宽越接近, 周长就越短, 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观察、总结, 并在此过程中有所发现, 有所领悟, 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培养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创新知识和方法, 印象最深、记的最牢、用得最活, 让他们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人.

四、设计开放性练习, 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探索需要

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 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 创造性地学习, 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在教学中适度引进开放题, 为学生全方位地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创造了条件, 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探索的需要, 体现了人人都可以学好数学, 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 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 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等现代教学理念.

如练习应用题:合唱组有9人, 美术组有18人, 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解答后, 教师引导学生:“你能改变问题, 把它变成一道减法应用题吗?”学生把问题改为:“合唱组比美术组少多少人?”和“美术组比合唱组多多少人?”再启发:“能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和问题, 把它变成一道乘法应用题或除法应用题吗?”学生又开启思维, 提出:“合唱组有9人, 美术组的人数是合唱组的2倍, 美术组有多少人?”“美术组有18人, 是合唱组的2倍, 合唱组有多少人?”等多种改法.一题多变的教学设计形式, 可使知识得以延伸, 同时还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展开自主学习 篇6

那么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呢?我认为首先必须做到六要。

一、讨论要有明确的主题

讨论的主题是否明确, 关系着讨论的质量。在一般情况下, 讨论主题应反映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还要考虑与学生所学的知识的联系, 考虑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知识水平。主题不能过于抽象, 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能太远, 摸不着边际;但也不能过于具体, 引不起学生的思考和争论。主题应当有助于学生增长和加深知识, 能够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二、讨论要有充裕的时间

给讨论以充裕的时间, 是达到讨论预期目的的前提。因为学生的探索过程不是一条笔直的路径, 有时思考方向正确, 顺利前进;有时思考方向不当, 曲折迂回。所以, 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规律, 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讨论;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联想猜测、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 交流合作。例如, 在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时, 我紧扣“转败为胜”一词, 提问:田忌怎么能够转败为胜?为什么能转败为胜?问题提出后, 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或大胆猜测, 或实验验证, 或看书质疑, 而后再组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样, 学生讨论有时间, 发言有机会, 避免了讨论形式化。

三、讨论要有民主的气氛

要使学生在讨论中畅所欲言, 就必须注意创设宽松和谐的民主讨论氛围。首先教师要关爱学生。在讨论学习中, 教师不应以权威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而应以朋友、亲人的身份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其次,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民主学习的权利, 当学生在讨论中提出问题, 提得不在点子上、关键处, 甚至是异想天开的时候, 不可简单地指责、嘲笑, 应给予积极鼓励, 表扬他们勤思敢言的精神, 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四、讨论要有合作的精神

现代社会任何一项发明创造, 除个人钻研外, 还需要集体的合作与协调。人们在进行激烈竞争的同时, 又需要进行广泛的各方合作。在讨论学习中, 要提倡合作的精神, 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多向自由的讨论:同桌讨论、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各抒己见, 互相补充、互相评价、互相启发、共同合作, 形成“共生效应”。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把优、中、差的学生按比例“一二一”或“二二二”进行合理搭配, 组成合作的学习小组。让不同程度的学生互相交流, 并及时反馈, 把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拿到全班进行讨论交流, 并在教师启发指导下解决问题。使同学之间形成合作伙伴关系, 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

五、讨论要有质疑的勇气

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质疑”意识, 从师、从众现象越来越让人们发现其后患无穷,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 是学习的内驱力, 是问题解决的前提。“思生于疑”, 疑问往往是一系列思维的开端、创造发明的起点。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是坚持独立思考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学生不敢质疑, 主要有两种心理, 一种是自卑, 一种是紧张。要给学生质疑的勇气, 首先要消除学生的这种心理, 严禁从语言或行动上挫伤其积极性。在讨论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谁在课堂上敢于提问, 就要受到表扬;谁提出的问题让老师都难以回答, 那说明这个问题有深度, 更要表扬……通过这样的鼓励, 学生敢于把内心的疑问大胆地提出来, 增强质疑的勇气。

六、讨论要有激励的评价

展开自主学习 篇7

传统课堂里,教师与课本是知识的传递者,一名教师要面对30位甚至更多的学生,当然很难做到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教师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只能照顾一个年龄段孩子的平均水平。借助Wolfram知识引擎,大可改变这样的情形,在Wolfram平台上,学习即搜索,从而使得个性化的学习变得更加容易。

Wolfram知识引擎是由美国Wolfram Research公司所研发的知识运算平台。简单来说,这是一种基于知识、符号编程、自然语言风格的超大型编程语言,是Wolfram此前两项里程碑式的作品——科学计算平台Mathematica与计算知识搜索引擎Wolfram Alpha的结晶。

在Wolfram看来,世界是可表示的,世界是可计算的,世界就是我们的知识。有了Mathematica那5000多个函数的植入,加上Wolfram Alpha高度结构化、关联化的知识库的支持,Wolfram可以以符号化的方式对世界进行数学建模。其结果是,用Wolfram语言来处理问题显得异常简单和自然。苹果手机的Siri、微软的Bing以及Wolfram公司的Wolfram Alpha产品(http://www.wolframalpha.com/)调用的就是这个知识引擎分析后的结果。只要学生输入查询,它就会给出相关的知识、答案以及中间的解题步骤,省却了在学习过程中查找相关资料和理解问题的时间。Wolfram语言,是Stephen Wolfram提出的新计划,这是一种被期望将颠覆编程甚至颠覆世界的全新计算模式。

Wolfram语言(通常指代Mathematica或者缩写为“M”)是Mathematica和Wolfram Programming Cloud所使用的语言。它具有广泛和普遍的适用性,主要特点是符号计算、函数式编程和基于规则的编程。它可以用来创建和表示任何结构和数据。

这种语言覆盖面非常全面和广泛,并且可以用于解决大量专业领域的问题。例如,它内置了用于生成和运行图灵机、创建图形和音频、分析三维模型、矩阵操作、求解微分方程的内置函数。为了方便用户使用,它还提供了丰富的文档资料。

萨尔曼·可汗在《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时代的教育革命》一书中描述了一种现象:某些成绩垫底的学生也只是在某个知识点上遇到了障碍,一旦跨越了这个台阶,他们的进步比班里的任何人都快。作者列出了名叫玛赛拉的七年级女生在顿悟了负数的加减法之后发生的惊人变化。如果某位学生也遇到了类似她这样的学习困境,自己本身就可以使用Wolfram知识引擎来自主学习相应的知识点,如上图所示那样查询某个负数算式,看看引擎返回的结果。它不仅仅给出了问题答案,而且用可视化的方式来解释整个运算的过程。

如果学生认为已经掌握了这个知识点,自己可以借用知识引擎提供的问题生成器(Problem Generator)来生成相应的数学问题。类型包括算术、数论、代数、线性代数、微积分、统计等六大类,而这六大类之下还有小分类。如果一个问题学生连试三次都无法正确回答的话,Wolfram Alpha就会显示解答步骤,来帮助学生彻底征服这个概念。通过这样的设计,通过学习即搜索的简单、明了的方式,实现了学生的自适应性的学习,通过提问筛选、定制各自需要的学习内容,也就实现了教育的定制化。

Wolfram Alpha知识引擎的神奇之处在于,不仅能解答数学问题,而且覆盖了天文、地理、统计、化学、金融、物理、星象、工程、交通、电脑等领域的问题。譬如,某位学生对天文感兴趣的话,可以查询深圳下周日晚上的星空图。或者查看一个物理问题:“在地球的最高地点喜马拉雅山峰上把水烧开的温度是多少?”

上面我所列举的仅仅是Wolfram Alpha调用知识引擎的非常小的一部分,它强大的数据库展现的魅力还需要读者自己亲身体验才会真正懂得。

展开自主学习 篇8

过程神经元网络是根据生物神经系统信息处理机制并结合实际问题的应用背景提出的一种新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网络的输入输出可为过程或时变函数。过程式输入放宽了传统神经元网络模型对输入的同步瞬时限制, 是传统神经元网络在时间域上的扩展[1,2], 是更一般化的人工神经元网络模型。由于过程神经元网络的输入和连接权都可以是时变函数, 过程神经元增加了一个对于时间的聚合算子 (对于连续系统, 一般取积分运算) , 这使得过程神经元网络的训练和计算与一般非时变神经元网络有着很大的不同, 计算复杂度大大增加。同时由于网络连接权函数形式的任意性, 如果不给出其一般的函数类型, 权函数很难通过样本集的训练来确定。

为解决此问题, 文中考虑一种网络权函数可以被一组已知基函数展开的过程神经元网络模型。不妨设网络连接权为连续函数, 在C[0, T]空间中选择适当的基函数有许多种形式[3], 将权函数在满足展开精度要求的前提下, 表示为基函数的有限项展开形式也有成熟的方法, 因此在权函数形式未知的情况下, 可以构造一种权函数基展开的过程神经元网络模型, 从而能够借助于现有的学习算法训练过程神经元网络。

2 基展开过程神经网络模型

过程神经元的结构与传统MP模型[4]的结构相类似, 由加权、聚合和激励运算三部分组成。过程神经网络是由若干个过程神经元按一定的拓扑结构组成的前向网络。这里, 考虑一种基于权函数基展开过程神经网络, 为讨论方便, 设其为一个多输入单输出系统 (不难将其推广到多输入多输出情况) , 网络的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其中, 输入层有n个单元, 中间层 (隐层) 有m个单元, 输出层为线性关系。过程式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为:

式 (1) 中, tij (t) 为输入层与隐层的连接权函数, vj为隐层过程神经元到输出层的连接权值, θj为隐层的输出阈值, [0, T]为时间采样区间。

3 权函数正交基展开学习算法

3.1 输入函数的正交基展开

设过程神经网络输入空间为 (C[0, T]) n, b1 (t) , b2 (t) , .., bk (t) , ..为C[0, T]的一组标准正交基函数 (例如勒让德正交多项式、三角基函数、小波基函数等) , X (t) = (x1 (t) , x2 (t) , .., xn (t) ) 为输入空间的任意函数, 则xi (t) 可表示为。

记:, 则:

3.2 学习过程

考虑基于权函数基展开的过程神经网络。将网络权值基函数取为与输入空间相同的一组正交基b1 (t) , b2 (t) , .., bL (t) , 则wij (t) 可表示为

式 (4) 中, wij (l) 为网络非时变权系数。

将公式 (4) 代入 (1) , 则网络输入与输出之间关系可表示为:

整理为

由于b1 (t) , b2 (t) , .., bL (t) 为一组正交基函数, 所以

故 (6) 式可化简为

给定K个学习样本:

其中dk为第k个样本的期望输出。网络误差函数可取

式 (9) 中, ail (k) 为第k个学习样本第i个分量函数展开式中对应第l个基函数的系数。

采用传统BP算法训练过程神经网络。网络权值学习规则为

其中α, β, γ, 为学习速度。

为表述方便, 令:则

若取激励函数f为s函数, 则

3.3 算法描述

步1:选取输入空间基函数bl (t) , l=1, 2, .., L;

步2:给定网络学习误差精度ε, 累计学习迭代次数s=0, 学习最大迭代次数M;

步3:初始化权值和阈值vj、wij (l) 、 (i=1, 2, ..., n;j=1, 2, ..., m;l=1, 2, ..., L) ;

步4:由式 (9) 计算误差函数E, 如果E<ε或s>M转步6;

步5:按式 (10) ~ (15) 修正权值和阈值, s+1→s, 转步4;

步6:输出学习结果, 结束。

4 仿真实验

实验构造了3类15个二维三角函数输入样本, 过程输入区间为[0, 1]。而对于时变的函数逼近, 普通神经元是无能为力的, 输入函数样本对如下:

第1类:

第2类:

第3类:

采用本文提出的学习算法进行网络训练。过程神经元网络结构及参数选择如下:2个输入节点;9个过程神经元隐层节点;1个输出节点。训练误差精度取为0.01, 进行傅立叶基函数展开, 项数为50;学习效率均取为0.45;最大迭代次数设为5000。网络学习1698次后收敛, 训练结果见表1。

结束语

过程神经元网络同时包含对于空间和时间的二维聚合运算, 映射机制和计算过程较非时变神经元网络复杂的多。本文在网络学习算法设计中, 在输入空间中引入了权函数正交基, 将输入函数和网络权函数表示为权函数正交基函数的展开形式, 利用基函数的正交性, 可简化过程神经元在时间聚合运算中的复杂性, 实验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同时也表明过程神经元网络对于解决时变过程信号模式识别问题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何新贵, 梁久祯.过程神经元网络的若干理论问题[J].中国工程科学, 2000, 2 (12) :40-44

[2]何新贵, 梁久祯, 许少华.过程神经元网络的训练与应用[J].中国工程科学, 2001, 3 (4) :31-35

[3]柳重堪.正交函数及其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82:162-179.

[4]McCulloch W S, Pitts W H.A logical calculus ofthe ideas immanent in neuron activity[J].BulletinMathematical Biophysics, 1943, 5:115-133

展开自主学习 篇9

一、建立平等师生关系,确立学生学习主体性

一直以来,教师的地位备受推崇,教师以真理的化身、知识的拥有者的身份参与教学,成为教学绝对的权威者与掌控者,而学生只是教师的附属品,处于次要的从属地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使得教师与学生处于教与学的对立面上。由此可见,只重教不重学是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现代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学,明确提出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要让学生开展有效学习就必须要由传统教学的教堂变成学堂,改变对立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以此来拉近师生距离,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1.平等。高中生具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已经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他们不是教师的附属,而是与教师一样平等的学习主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好自身角色的转换,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教学中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

2.公平。学生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要正视学生间的差异,公平对待,一视同仁,不管是优生还是差生都是一样的,都有功必赏,有错必纠。

3.期待。学生拥有巨大的学习潜能,需要教师细心挖掘才能得到最大的释放。因此,教师不能片面地认为学生的认知就只能停留在某个层次上,而是要对学生充满期待,给予学生必要的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不断督促学生进步。

4.和谐。教学不单是知识的传递,还包括情感的沟通与互动。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加强知识的互动,还要进行情感的沟通。因为这些积极的情感具有强大的感染与推动作用。

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端、智慧的窗口、发现的基石,是打开科学之门的金钥匙。一个富有探索性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学生无法运用所学来解决问题时,便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起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此时开展探究活动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研究提问艺术,在适当的时机提出恰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在提问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的准确性。语文学科是一门语言艺术,具有很强的严谨性。在提问时,教师要充分考虑语言本身的严密性、科学性与准确性,也就是说语言要精练、准确,不可模棱两可,存在歧义,使学生无法弄清题意,无法进行解答。

2.问题的探索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尽量避免那种是非判断型题目或是可以直接从文中提取信息来解答的问题,而是在文本的基础上联系生活,提出富有思考价值、探索价值的问题,并留出更多思考的空白。这样,学生才可以展开充分的思考,才能突破常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问题的启发性。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且会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一系列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通过一个个问题的不断解决来促进自身知识与技能的全面提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挫折,阻碍学生的思维。此时,我们不可轻易地抛出答案,而是要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让学生从全新的角度来思考,进而解决问题。

4.问题的全体性。分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理念。学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基础知识、认知规律与学习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提问时我们不能一刀切,而是要尊重客观事实,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加强问题的目标性,真正做到“兼顾差异,面向全体”,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推动教学现代化进程。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我们的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且在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媒介的飞跃等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的不可比拟的教学优势日益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而且,将其运用于语文教学中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极具人文性、情感性的学科。文字本身就有着无穷的魅力,就是一门语言艺术。传统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来描述语言,并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反而使得教学枯燥,内容单一,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的激情。而多媒体具有强大的视听效果,更能展现文字的魅力以及语文的魅力,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1.展现途径多样。多媒体可为我们创设一个图文并茂、声像兼备的教学情境,同时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实现了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结合。这对于以听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飞跃,且其表达的方式更为多样化。

2.信息种类丰富。传统教学中,学生获取信息的种类主要是文字,还有少量的插图。而多媒体可以突破教学时空的限制,将图片、图像、视频、音频、文字等多种素材综合呈现,使得教学内容更为丰富,使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直观信息,从而为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意境更优美。多媒体可以真实地再现文本意境,带领学生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作者的情感、社会人文、风俗习惯,从而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成共识。这样更利于学生将文本与生活联系起来,而不是纯粹地学习文本;更利于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总之,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悦,学有动力,学有成效,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上一篇:两岸新媒体教学改革下一篇:诵读的研究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