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活动

2024-08-15

展开活动(共11篇)

展开活动 篇1

【本刊讯】天津市设备管理协会于近日召开了第五届常务理事会第四次 (扩大) 会议, 理事会一致通过了天津市设备管理协会的工作报告和本次会议各项决议。并特别强调要统筹兼顾、认真准备, 做好中国设备管理协会第十届全国设备管理优秀单位和第六届全国设备管理优秀工作者表彰活动。

据了解, 天津市设备管理协会关于第十届“国优”表彰审核工作已全面展开, 该协会为保证表彰审核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组织了相关专家团队, 对申报“国优”的企业进行全面的设备管理流程和运行工作的检查审核。同时组织全体申报“国优”企业开展企业间的相互交流, 以促进设备管理经验的推广。

近期, 天津市设备管理协会秘书处一行在秘书长王恒源的带领下分别走访了位于滨海新区的多家大型企业, 旨在加强与会员企业的交流和联系, 就“国优评选”工作的安排以及共同探讨未来会员企业工作的开展, 与企业负责人进行了探讨。

展开活动 篇2

教育实践活动即将在基层全面展开,县级市活动的重点之一,围绕干什么怎么干、取得什么效果三个根被性问题,重点应该把握好准真好韧实痕六个关键。准准确定位干什么。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聚焦的突出问题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喝奢靡之风。

真----真心谋划、真抓实干。要针对每一群体实际,丰富活动内涵,延伸活动触角,木化石是一批针对性更强形式多样的更灵活的方式和载体,推动活动在多个层次深入开展。我们将抓住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真该落实建章立制三个关键环节切实解决人名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曾强教育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长期性。

好----明确目标效果好我们把群众馒头、作为第一标准坚持边学边查摆不等靠抓查摆,结合调整中反映的为题惊醒统筹规划根据机构及发展滚花和财政承受能力第一要求和第一责任真正不是是搬到群众心坎上,一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优化小班区域游戏活动的展开 篇3

一、创设适合小班年龄特点的区域游戏

小班幼儿离开父母,离开熟悉的家,刚来到幼儿园,陌生而焦虑、恐惧而恋亲的心理会影响他们参与活动的情绪。选择的区域并不在于多,既要符合小班的年龄特点也要适应小班幼儿的发展需要。为此,我设计一下四个区域:

1.对于刚入园的孩子情绪十分不稳

要给小班幼儿一个“家”的感受和体验,就得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让环境与幼儿直接对话。我创设的第一个区域便是“娃娃家”,幼儿在娃娃家内主要是操作摆弄材料布绒玩具、娃娃等,后来自己选择角色当妈妈、当爸爸等,帮娃娃洗脸、喂水,给娃娃做饭。在这一活动中,幼儿的角色行为容易转移,他们一会儿抱娃娃,一会儿做饭。做着做着饭,又去抱娃娃,同伴间往往相互模仿动作。在这种情况下,既能让小班孩子感受“家”的温暖,又转移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起到平复情绪的作用,给他们心灵的抚慰,让他们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

2.美工活动的展开

刚入院的孩子还特别依赖自己喜爱的各类玩具。除了在“娃娃家”能用到,还可以用于美工区。将汽车的车轮沾上颜料在白纸上滚动呈现车轮滚滚的画面;“娃娃家的蔬菜瓜果都可以成为拓印的工具,展示一片花的世界。孩子们的玩具都成为工具,有效激发了孩子们参与到区域游戏中的兴趣。

3.益智区的操作游戏

既满足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学习交流的需要,又能使幼儿的学习经验及时得到复习巩固,更重要的是幼儿通过观察、探求与操作感知和体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使幼儿在活动中感受乐趣无穷,从而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4.“表演区游戏”是幼儿“自娱自乐”的活动

幼儿只是因为有趣好玩而在玩。表演的目的在于自身的专注。促使幼儿喜歡的原因是“好玩的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可以提高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体验到了游戏的愉悦感。

二、区域材料的投放

由于小班幼儿的知识经验和活动范围匮乏和狭隘,所以在为他们创设活动区时要贴近他们的生活,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同时时刻关注他们的兴趣和需要。

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活动区材料

小班幼儿年龄小,缺乏以物代物的能力,需要依赖真实的玩具进行游戏。因此,在区域活动材料的提供上,我们尽量考虑它的真实性。因此,区域游戏的材料一定要“足”。

2.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投放活动区材料

主题活动是一种整合性的活动,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整体性的特点,往往一个主题的内容可以涉及生活、学习、语言、运动、游戏等多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网络化的结构。

3.根据幼儿兴趣投放活动区材料

小班幼儿生活经验少,与人交往的能力不强,活动区是幼儿学习和交往的自由天地,满足幼儿的兴趣需求。因此我们要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适时地投放各种材料满足幼儿的需求,并根据幼儿的兴趣不断地更换材料。

三、幼儿自主选择区域游戏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区域活动无疑是更加适合他们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区域游戏中,只有多为幼儿提供实践机会,并正确地引导,才能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幼儿园区域游戏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还是幼儿自由活动、展示个性的场所。教师应将幼儿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以幼儿发展为本,尊重孩子的需要,解放孩子的小手,了解孩子的童心,把创设环境的权利还给孩子,充分给予孩子自主权,引导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得有益于一生发展的经验。

四、制订合理的区域游戏规则

幼儿刚入园,对幼儿园的环境还不太熟悉,一方面对环境、材料好奇,另一方面又没摆脱对家庭的依赖,还没养成集体生活的习惯。这时我们在活动区的创设上,以半开放的区域为主。如图书角、娃娃家、拼插区等。这样的区域设置,一方面是从安全的角度来考虑,使幼儿的活动尽可能在老师的视野之中,让幼儿及时得到成人的关注和保护。另一方面又约束孩子的活动范围,让幼儿明白每一个“小屋”的游戏内容是不同的。教师在每个区域的门口放置了颜色不同的小口袋(数量与要求的入区人数相同),每次幼儿入区都要和教师要小卡片(卡片的颜色与口袋的颜色相同),这样就能很好地调控入区人数。教师在每个玩具材料下贴上相应的照片,指导幼儿把玩具物归原处。

五、区域游戏评价

这一环节教师指导的关键在于引导幼儿自发地进行交流,积极地表达情感,共解难题,共享快乐,为幼儿提供充分表现交往和学习的机会,切记把幼儿对游戏的自由讨论变成教师对幼儿游戏与行为好坏的评价判断,同时评价不要面面俱到,更不能变成一种说教。

通过这么多年来的工作实践,我深刻体会到正确指导幼儿开展角色游戏,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全面发展。所以,作为幼儿教师,必须要解放思想,大胆尝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幼儿按自己的愿望和想象开展游戏。

地理学科如何展开有效的课堂活动 篇4

一、有效的地理课堂活动应建立在参与教学的基础上

地理课堂活动怎样才算是有效的呢?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看, 必须能够促进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 最终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活动就是有效的活动。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活动应具有以下两点:一是活动尽可能要面向更广泛的学生群体, 二是活动要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直以来初中阶段地理的“填鸭式”教学总是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 缺少了必要的课堂活动, 主要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 学生的活动少, 学生对知识只是教条的记忆, 这样掌握的知识, 学生不能灵活应用, 而且容易遗忘。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扶孩子走路, 目的是要他学会走路, 而不是替他走路。”

所以, 有效的地理课堂活动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课堂中让学生积极动手动脑, 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教师的引导下,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从而产生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有效的地理课堂活动应建立学生主动在参与教学的基础上,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 提倡学生参与教学。

在《地球和地球仪》一节对经纬线特征认识过程中, 可以要求学生准备地球仪, 先对地球仪进行细致的观察, 然后完成课后活动利用乒乓球制作一个地球仪, 可以只绘制出地球仪表面的点和线。绘制好之后, 同桌同学相互修改、补充, 通过细心观察-动手制作-相互修改, 使学生充分认识经纬线的性质, 再以同桌共同总结的形式, 完成经纬线性质的归纳, 最后以全班列表交流的形式分享获得的知识。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 教师只是帮助学生完成一个又一个的活动, 而学生则紧紧围绕着自制地球仪, 在课堂上通过“发现问题-自学字画-互助合作-探究学习-成果分享”五个环节, 完成学习任务, 并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二、有效的地理课堂活动应注重活动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以学生的素质培养与能力发展为宗旨

活动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知识层面以及地理学科的特点。

初中学生的年龄较小, 生活经验十分有限, 逻辑思维能力不强, 受年龄影响情绪易波动, 但求好奇心很强, 有着较强的求知欲, 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较高, 主动性更强一些。但是, 学生情绪对教师的依赖性强, 易兴奋, 也易受打击, 不过在教师的引导下短时间也容易恢复, 回归活动之中。

地理学科是兼备文理科挺行, 跨自然与人文两大科学领域, 地域性和综合性都很强, 使得一些学生因缺乏地理学科的知识背景、再加之综合能力和逻辑分析不强, 初涉地理科学往往感到束手无策, 最终采取旁观态度死记硬背, 甚至产生厌烦心理。

这就需要在活动设计时充分考虑地理的学科特点、分析内容在全节、全章、全书中地位的同时, 还要考虑学生的特点, 创建适合学生心理年龄和认知规律的课堂活动。

例如, 在进行《黄河》活动设计时可以借助学生在刚刚学过的《长江》中的活动体验, 最后再将长江黄河的水文特征加以对比, 既满足了学生的主动探究的需要, 又符合地理学的认知规律, 还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法, 只有精心设计好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这是每一位地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三、有效的地理课堂活动应考虑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活动内容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他们关注的往往不是真理而是趣闻, 如果你和他说起沙漠气候的特征, 他可能会昏昏欲睡, 如果你告诉他猴面包树的特征, 他绝对会听得津津有味。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初中学生的兴趣广泛但不稳定, 学习主要受外部动机的驱使。他们更多地关注地理学习内容中新奇、有趣的事实或现象。

正因如此, 在学习沙漠气候的特征时, 完全可以让猴面包树替我们敲开学生求知欲望的大门, 一句“大千世界, 无奇不有, 在热带沙漠中生活着一种奇怪的植物, 它叫做猴面包树, 它的树干高不过20米左右, 而胸径却可达15米以上, 往往要40个成年人拉手才能合抱。树冠直径可达50米以上。它曾为很多在热带草原上旅行的人们提供了救命之水, 解救了因干渴而生命垂危的旅行者, 因此又被称为“生命之树”。是什么样的气候, 塑造了这样奇怪的植物?”学生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

另外, 教师还可以利用动手实践制作活动、小组讨论交流活动、角色扮演、小组对抗和读图问答等多种形式, 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关键期,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实现自主学习, 最终实现学生诸方面和谐发展的教学目的。

地理活动是一种实践活动,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地理课堂的学习, 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只有以学生的实践为主, 才能使他们亲身体会, 并巩固在课堂上学到的地理知识, 扩大地理知识领域, 培养地理技能和发展能力。地理活动是以学生为主的实践活动, 教师不能包办代替, 但也不等于可以取消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选择项目, 设计程序, 组织分工, 做好示范, 注意答疑, 加强管理, 适时调控, 及时鼓励和总结提高等方面。一句话, 课改、课堂、自主学习都不能离开教师的指导, 否则势必一盘散沙, 适得其反。

四、有效的地理课堂活动应完善于认真的反思

很多人十分注重前对新教学理念的学习和新教学方法寻找与实践, 往往由于工作的疲劳和诸多琐事却忽略了总结和反思, 使教学成为开始时承袭他人、后来重复自己的一种机械运动。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它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 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的全面而切深入的审视、思考与总结的过程, 简单地说, 教学反思就是“教中学, 学中教”, 换言之“反思”决定着教师职业发展的进程。

反思课堂活设计的参与性, 反思活动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反思活动的趣味性和灵活性, 反思活动的创造性和主导性……从而不断地提高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水平。

展开活动 篇5

一、小学生阅读力的研究:从阅读评价走向经历体验

近年来,小学生阅读力培养的研究体现了从阅读评价走向经历体验导向的转变。

而以阅读力“信息的提取”“整体的感知”“推断和解释”“评价与鉴赏”的评价“标尺”强化提高阅读力,则体现了对核心要素的深入思考。

一些著名特级教师,如薛法根、虞大明等,他们的许多经典课例,都十分注重儿童在阅读过程中表达力、概括力的节节拔高,潜移默化之中将阅读力培养导向了课堂教学本身,而且在传递着这样一种信息:小学阅读教学应重在阅读力的“培育”,以使语文活动情境的展开形成一片儿童可以自由“深呼吸”的绿色言语丛林,并使之成为一根富有生命力的“葡萄藤”。

二、语文活动情境的展开:从“关键点”走向“生长点”

语文活动情境基于阅读力培育来展开,要使学生在阅读中常常有“深入一步”“登高一丈”“向前一里”之感,在体验时往往有“顿悟”“领会”“恍然”“深刻”之得。

“信息的提取”“整体的感知”“推断和解释”“评价与鉴赏”是阅读力的四项核心要素,语文活动情境展开能利于学生阅读力的培育,要抓住“关键点”,“提纲”则“挈领”。下面以《揠苗助长》为例分别进行解析。

(一)提取信息能力培育的关键点一:“会看”

能找到语句和文本的关键点,抓住核心,这就是提取信息的能力。

【活动情境的展开1】

师:第一自然段是故事起因,主要讲什么?

师:你说了那么多,有一个词很重要,知道是哪个?

——巴望,我写在黑板上,你们圈出来。

师:二、三自然段是故事经过,讲什么?

师(追问):能用3个字表达吗?

生:拔禾苗。

师(追问):两个字呢?

生:拔苗。

师:故事的结局怎样?

生:禾苗都枯死了。

师(引导):可以圈出哪两个字?

生:枯死。

【评析】

眼睛怎么能“看到”关键的信息呢?王荣生教授认为有两条视线,“一条是生理性的外部视线,另一条是心理性的内部视线。外部视线的‘注视点’,其实就是内部视线的‘意识点’”。所以他认为主要是改变意识。引导儿童“会看的策略有:

1.聚焦“看点”。对于根本不注意文字的学生来说,方法再好也没有用,提取信息,首要的是对文字“看点”聚焦。教师说:“你说了那么多,有一个词很重要,知道是哪个?”这引导就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由“散点”聚焦“看点”,关注范围由“段落”聚焦“词语”。

2.交织“重点词”。有了专注的注意力,学生的“意识点”与“注视点”还要能交织在“很重要”的词上。什么是“重点词”?“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说,最重要的字就是那些让你头痛的字。”学生一旦建立起“重点词”的印象,信息提取能力就能很快提高。

3.强化“视知觉”。从心理角度讲,“会看”体现的是“视知觉”水平,在学生调动“视知觉”时,让学生动手写一写,圈一圈,既是对“视知觉”的强化,使其对重点词印象加深,也是带动小部分游离在外的学生卷入活动的又一契机。

(二)关键点二:经历自主建构

对内容、主旨、写作对象等整体感受的能力,关键点为语文情境充分展开,学生能全景式地去经历自主建构的过程。

【活动情境的展开2】

第一层次:“揠苗助长”,什么意思?(把禾苗拔起来帮助它成长)“揠”指的就是——(拔),所以故事也叫“拔苗助长”。

第二层次:抓住重点词连起来说说故事主要内容。(具体见【活动情境的展开1】)

【评析】

学生对故事主要内容整体把握的自主建构至少经过两个层次:

1.从阅读初感中抽取有效成分。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生活中对这则寓言故事有阅读经验,同时在课前对课文的接触或预习中又会得到相应的经验,这就是他们的阅读初感。但这种初感,大多是比较零散的,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从现有的阅读初感中抽取出有效内容,而“扣文题提炼主要内容”就是一种简洁可行的策略。

2.将多处提取的多种信息进行重整。“提取信息”时,对各部分划分及概括形成了多种信息,而“整体感知”时则需要对多种信息进行重整,比如“合并”“微改”,或“稍加补充”,这样逐渐形成策略。

(三)关键点三:解决A处到B处的落差

“这些关键点可以看出什么来”,“怎样看出”靠的就是推断解释能力,王荣生教授认为阅读教学就是要解决学生借助原有生活经验、语文经验、阅读能力到达的A处与课文和作者要表达的B处之间的落差。

【活动情境的展开3】

师:我们一起来看故事起因。

(1)巴望什么意思?(急切地盼望,眼巴巴地希望)

(2)你从哪里看出他是在“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呢?

师:放到课文中去读读(读好这句话),还从哪里看出他是在“巴望”?

生:我从“十分焦急”看出他是在巴望。

师(追问):他会怎么想?

生:我家的禾苗怎么长得这么慢,要是快点就好了,真是急死了,我该怎么办呢?我该想个好办法呀!······

【评析】

引导学生解决落差,形成此项能力的策略有:

1.对落差的准确把握。A处与B处到底在哪里?落差的距离有多远?比如“巴望”这个词的理解,学生的A处往往在程度稍低一些的词的理解上,比如“希望”“盼望”,怎样到B处呢?很简单,直接追问“怎样的希望才是巴望?”学生就能自主往程度高处思索,到达B处。

2.对落差的深度解读。A处不是唯一,会以不同的表达出现;而B处也不是既定终点,是高于A处的目标。仍以“巴望”理解为例,“眼巴巴地盼望”仅是从词语本身进行了解释,可以假定为是B1。那农夫的“巴望”是怎样表现的呢?这里又有个高于B1的B2,就是对“天天”这个词的理解,还有B3,对“焦急”这个词的理解……因而,教师要对有落差的A处和B处进行深度解读,多元理解,但不是将教师的“深”与“多”塞给学生,而是积淀一种底气,给活动情境以更大的空间,给学生自主生长以更多的自由。

(四)关键点四:细节处的深入体验

对文本的价值、主题、结构、表达等方面的评价鉴赏,关键是学生自觉地或在组织下到值得“咀嚼”与“玩味”的细节处深入体验。

【活动情境的展开4】

这个农夫是怎么拔的?读读第二自然段。

师:那是怎么拔的?来,(指名)请你们三个小农夫来拔拔看。

师(追问1):农夫拔的时候,为什么既要用力,又要这么小心?

生:既要往上拔高一点,又不能拔出泥土——

师(追问2):为什么要这么小心翼翼呢?这回我们一起来读,三位小农夫继续拔哦。

师:感受如何,你来说说。

生:很累,腰酸背疼,满头大汗……

师:同学们,你们看三个小农夫才拔了这么一会儿,就吃不消了,故事里的农夫可是一直这么拔着,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呢,他会怎么样?

生:累得一点力气都没有,累得快趴下了。

师:你们已经理解“筋疲力尽”这个词了。谁来读好呢?

【评析】

“故事里的农夫怎样?”“你得到什么启示?”对人物形象的评价,对寓意的感悟,都可以从细节体验中来。优质的语文活动情境,需要恰当创设体验式活动。对课文中“农夫一棵一棵往上拔”的体验,能加深对“小心翼翼”行为细致入微的体会,突出人物行为的真实感与现实感。明确活动目的为达到与故事中人物情感相融,将人物的“神态”“动作”“语气”都具体化,为寓言理解与领会进行铺垫。

总之,优质的语文活动情境,是一片儿童“深呼吸”的绿色森林,教者不是播种,而是带领;学者不是跟从,而是培植,靠自己去长出藤,藤成“链”,“链”成“能力网”,结出丰硕的果实,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阅读者,一个精神得到养育的阅读者。

展开活动 篇6

作为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年”活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开展“促进药品和婴幼儿奶粉生产质量安全”活动, 提升企业质量安全保证能力;二是开展“加快工业品牌培育”活动, 提高工业企业品牌培育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开展“千家企业学标杆、提升质量促转型”活动, 促进企业提高质量和竞争力水平。

各地在行动 开展质量品牌活动 凸显区域经济特色

北京市

举行北京市质量品牌建设年启动仪式, 开展质量信誉承诺活动, 向全市工业企业发出“加快产业技术进步, 创建北京品牌”的倡议, 并举行加入国际化品牌联盟的仪式。组织面向企业的新版HACCP、GMP管理体系规范等内容的培训活动, 预计规模达到500人次。举办品牌建设与品牌营销总裁班和品牌建设普及班, 预计培训规模分别为200人次。

广东省

实施质量提升示范工程, 继续推广绿色制造提升广东家电产品质量示范项目经验, 以提高产品实物质量水平为目标, 组织实施50项提升工业产品质量项目。项目重点支持方向包括:提升产品质量特性, 提高产品合格/成品率, 降低质量损失率;产品设计、制造、检验等质量形成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与技术评价能力提升;相关的质量基础研究和质量平台建设;有助于加快行业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链上下游产品质量提升的其他相关项目。加快工业企业品牌培育, 开展100家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工作, 策划“百家企业专家品牌行”, 开展“品牌培育下基层、品牌创建进企业”活动。组织试点企业参加“广货”全国行等展销活动, 提升内销市场的品牌效益。选择3~5个区域开展品牌带动提升工程。依托省质量协会等行业组织举办全面质量管理培训班和专题讲座, 进一步深入开展QC小组活动, 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培训, 深化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 开展质量文化交流活动, 提高企业的质量控制和检测分析能力, 形成产品质量突破性提升的标杆, 企业产品对标达标的标杆, 质量保障企业转型升级的标杆。

辽宁省

加大对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推广应用的投入力度, 从技术、管理和文化等方面系统提升企业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组织质量专家面向企业开展咨询、诊断和培训服务活动, 传授适用可行的质量工具方法和技巧, 帮助企业解决突出质量问题。组织实施与规划配套的品牌建设工程, 指导企业从战略、管理、传播和资产管理等层面推进品牌建设。做好企业质量品牌服务平台建设试点工作, 围绕企业质量品牌提升需求, 完善服务功能, 为企业提供技术和咨询服务。

重庆市

组织新版GMP药品生产验证技术专题研讨会, 介绍中国GMP、欧盟GMP、ICH等标准中对验证要求的情况介绍, 研讨生产设备、分析设备和生产工艺验证过程的操作方法。开展新版GMP巡回宣讲及认证体系培训, 讲解新版GMP认证评定指标、重点要求, 组织案例分析和经验交流。开展工业企业品牌培育培训, 讲解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和品牌培育关键过程控制。组织企业开展品牌展示活动, 启动最具影响力工业企业品牌评选, 征集品牌管理案例。开展质量技术专家区县行活动, 组织专家走访企业, 并进行培训诊断, 指导企业制定质量技术整改实施方案并追踪整改效果。

河南省

继续推进重点工业产品质量达标备案试点工作, 引导企业生产符合更高标准要求的产品, 增加产品技术含量, 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通过组织开展质量宣传教育及“工业企业质量信誉承诺”活动, 引导企业守法诚信经营, 自主承诺质量责任并接受行业和社会监督。启动河南省“质量标杆”活动, 遴选工业质量标杆性企业, 树立宣传典型。指导河南省品牌培育试点企业进一步开展试点工作, 做好品牌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 以及品牌培育能力评价工作。

安徽省

建立安徽省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评价和服务平台, 形成一套品牌培育评价规范和操作流程, 建立一个评价和服务网站, 形成50项以上相关培育培训课程, 年度开展品牌培育评价500家次, 组织开展品牌培育培训2000人次, 在全省指导和建立10~15家品牌培育评价和服务机构, 为企业提供专项服务。

贵州省

继续改善质量品牌建设政策环境, 加快研究制定《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贵州省质量奖管理办法》等文件, 并对贵州省工业企业的品牌建设做出规划。会同有关部门, 完善名牌评价指标体系及以消费者认可和市场评价为基础的名牌产生机制, 培育更多的名牌产品。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在“兵团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中发布工业企业自我声明规范, 建设承诺信息服务平台, 开展“工业企业质量信誉承诺”等活动。开展“促进药品和婴幼儿奶粉生产质量安全”活动, 推动兵团药品和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能力。加强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 工业转型升级专项和技术改造专项向新产品开发、工业检验和技术评价能力建设、产品质量攻关以及提升工业企业品牌价值等项目倾斜。总结宣传工业企业在质量品牌建设中的成功经验, 营造有利于质量提升和品牌成长的社会氛围。

协会在行动 发挥桥梁作用 树行业质量标杆

石化工业联合会

以全面推进“质量兴业”活动为抓手, 在全行业组织开展“石油和化学工业质量提升专项行动”, 开展质量攻关, 树立“质量标杆”, 带动全行业质量发展。继续做好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知名品牌产品的培育、推荐、评选工作, 组织制定《石油和化学工业品牌评估—品牌货币化评估要求》行业标准, 建立品牌评价机制。继续组织骨干企业参加“质量信誉承诺”活动, 选择与消费者联系紧密的如农药、化肥、涂料等行业或产品, 试点制定企业自我声明规范并组织实施, 引导企业自主承诺质量责任。继续做好石油和化工企业质量检验机构认定和检验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提高企业检验把关能力, 确保实物质量水平。继续做好行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完善工作, 利用生产许可、强制性产品认证、国家监督抽查、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等授权任务, 发挥行业检验机构、质量评价机构的服务功能, 逐步建立完善行业质量评价体系。

纺织工业联合会

组织纺织行业质量奖申报工作, 引导企业实践卓越绩效模式管理方法, 追求卓越经营。组织开展实物质量对标活动, 以重点产品类别为突破口, 持续改进和提升产品实物质量水平。运用“服装家纺自主品牌评价体系”, 开展“中国服装家纺品牌竞争力百强”企业评价活动。以《品牌价值评估指南》、“服装家纺自主品牌评价体系”研究和《研究制定我国服装家纺行业自主品牌跟踪、统计、考核体系》课题为基础, 开展《纺织行业品牌价值评估体系》课题研究及评估试点。组织纺织工业区域品牌认定和管理研究, 年底前认定并发布一批区域品牌。

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继续发挥政府和有色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 搭建交流平台, 开展行业质量管理成果经验交流活动, 宣传推广先进的企业质量管理模式和先进的管理手段。结合行业实际, 探索研究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品牌培育评价和奖励制度。开展对标达标及实物质量对比活动, 提高有色金属重点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在行业内开展有色金属产品实物质量认定工作和用户满意工程, 推进有色金属工业企业技术进步, 引导用户购买信任度高的品牌。

轻工业联合会

组建“轻工业品牌培育推进委员会”, 负责轻工行业品牌培育和表彰活动的组织实施。以《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实施指南》和《评价指南》为指导, 在行业开展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培训, 培养专家队伍, 指导更多轻工企业提升品牌培育能力和品牌价值。规范轻工企业品牌培育体系建立和品牌创立成果的评价和表彰活动, 制定《“轻工优势品牌”评价细则》, 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对评价结果优秀的企业授予“2012年度轻工优势品牌”称号。

建筑材料联合会

重点在品牌培育、“质量标杆”、质量信誉建设、行业标准建设和宣贯、质量管理方法推广等方面展开工作。将针对水泥、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玻璃纤维和新型墙体材料等五大主要产业, 提出创新标准和提升标准, 制定一批提升产品标准、控制产能过剩和淘汰落后产能为目标的新标准, 以及转型升级、发展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的建筑材料新标准。

钢铁工业协会

结合钢铁行业“金杯奖”评选活动, 组织培育、评价一批钢铁企业的钢铁品牌产品, 通过品牌创建活动, 创立行业质量标杆, 按照不同钢铁产品, 树立行业产品标杆和相应的企业标杆。

中国质量协会

发挥在质量专业领域的优势, 以“先进质量方法普及应用”为年度主题, 继续深化推广质量管理方法, 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和企业设立质量管理创新基地, 研究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在我国企业应用的有效路径, 总结提炼我国企业的成功经验和案例,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模式。承办“第二届中国工业产品质量信誉论坛”, 营造重视质量、崇尚信誉的良好社会氛围。以“千家企业学标杆, 提升质量促转型”为主题, 以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为重点, 开展“质量标杆”活动, 围绕应用卓越绩效模式、六西格玛管理、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在质量管理活动中取得实效的典型经验, 树立“质量标杆”, 汇编2012年《中国企业质量管理成功实践》, 通过加强宣传, 扩大“质量标杆”活动的社会影响。

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

组织推进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工作, 保证试点工作顺利实施。组织专家为企业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 策划组织跟踪调研、交流会议、试点评价和经验总结等工作。开展工业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评价技术研究与应用, 构建品牌竞争力指数评价模型, 提出工业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测评发布机制。开展工业企业达标备案制度研究, 推动工业行业达标备案工作, 引导工业企业采用先进标准, 生产更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

音乐课堂如何有效地展开教学活动 篇7

关键词:诗歌,音乐课堂,有效教学

“高中音乐教师鉴赏课教学内容拓展能力”, 是指高中音乐教师依据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内容标准, 在充分研究教材资源的前提下, 结合本地区现有的客观教学条件和学生原有知识水平与基本技能, 对课堂教学内容作出选择和拓展, 自主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高中音乐课程资源, 并以此提高中音乐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能力, 以及设计、评价能力与研究能力。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音乐鉴赏》第五单元音乐的题材中第一课就设定了《音乐与诗歌的交融》这一课题。要有效开展这一课的教学, 首先得阐述清楚以下几点。

(一) 音乐与诗歌交融关系

早在人类艺术萌芽时期, 诗歌与音乐就像一对孪生姐妹, 诗歌与音乐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闻名于世, “韵律美”充分体现出诗歌与音乐的精髓之处。诗歌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和“韵律美”特征, 使诗歌与音乐产生更密切的关系。

由《诗经》的内容可以看出, 是一部关于古代音乐的汇集, 是中国古代音乐的启蒙, 而由之名字亦可得知,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启蒙。由此, 我们可以得到, 中国诗歌脱胎于音乐。

朱谦之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音乐文学史》里面提到“所谓诗歌即是音乐”, 一句话概括了中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

(二) 诗的吟诵性即音乐性

音乐于诗歌有很多共通之处, 它们都以抒情见长, 十分讲究节奏、韵律、音调, 古代的诗歌都可诵可吟。教师在《音乐与诗歌》一课教学中清楚地诠释了诗的歌唱性、吟诵性。那些流传千古的诗篇, 与音乐结合在一起, 那就是对诗歌音律的讲究。盛唐、中唐的大诗人如杜甫、白居易等, 都以诗歌的格律严整、韵脚整齐而见称。音乐与音律就在此中起到调节音调与节拍、使诗句更和谐押韵的作用。因为有了与音乐的潜在结合, 那些诗篇便如歌一般, 具有独特的音乐美。吟诵性即显示了诗歌的音乐性。

(三) 音乐对诗歌创作具备启迪作用

唐代的白居易就是一位精通音乐的诗人, 他能弹琴, 会唱歌, 尤其擅长描写音乐场景和音乐演奏者, 在脍炙人口的《琵琶行》中, 他用“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琵琶之音。他还有一首描写女筝手精彩表演的诗《筝》:“云髻飘萧绿, 花颜旖旎红。双眸剪秋水, 十指剥春葱。”短短四句, 女筝手美丽的形象跃然纸上, 都是他有感于生活中的音乐情境而作。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贝多芬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诗歌”这个词语中本身就包含“音乐”, 也可得知, 诗与音乐得密切关系。二者互相促进, 互相补充, 相互交融, 像中国诗歌与音乐这样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种所谓的混合艺术, 在世界文学史甚至世界音乐史上不能不称之为一个奇观。

诗是心灵之歌, 歌是诗意之结晶。诗是语言的音乐, 音乐是诗歌情感的喷发, 艺术的升华。

音乐与诗歌这一课, 在充分解读教材之后, 音乐教师按照新的课程理念, 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手等感官感受音乐。

(一) 新旧知识的连接和明确清晰的教学思路

借助已经具备的语文学科的知识, 使学科间产生联系, 为原有诗歌知识与将要学习的诗歌音乐做出提示线索。新旧知识得以连接, 学生学习起来更自信与投入。

《音乐与诗歌》这一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是欣赏, 二是创作。欣赏是创作的前提, 创作是欣赏的提升, 这个关系是本课的主线。

欣赏力求进入双向对话交流的创造性审美层次, 采用教师先放歌曲, 不做任何讲解, 提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听, 感受和欣赏。

创作方面, 借助诗本身的韵律美, 让学生体会吟诗的乐趣, 鼓励学生为诗歌写谱, 再感受唱的魅力和创作的乐趣, 而后再欣赏名家创作的音乐作品。通过先尝试再比较, 学生又一次获得审美体验。

(二) 重视情感体验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 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 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 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 并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 因此, 音乐与诗歌一课的音乐鉴赏中, 学生可通过大量的诗歌类音乐作品听赏从而得到情感的体验, 形成一定层次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诗歌是美的载体, 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我国的诗歌从诗经开始, 经过许多不同的阶段, 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 是人类文化的瑰宝。诗是语言化的音乐, 充分借助音乐与诗歌的关系, 以音乐与姊妹艺术的关联, 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兴趣和修养水平。

音乐艺术是综合的艺术, 它所包容的内容万千, 是其他任何艺术都不可替代的, 所以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在各门艺术中, 没有什么比音乐更能直接地表达人的内在情感, 在人类生活中也没有什么比音乐更能叩开人的心扉。换言之, 音乐有丰富的情感, 人类的情感是最丰富的, 二者不谋而合, 因此可以通过情感的体验使普通高中的学生更广、更深, 更自然地接受音乐艺术的教育和培养。所以情感的调动和培养是教学中最好的选择。

(三) 音乐欣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如何引导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是我们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思考的问题之一。有的音乐欣赏活动, 语言几乎成了表达、交流音乐感受的唯一工具。这种欣赏教学方式, 仅能满足一部分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的需要, 往往让另一部分更善于运用其他表达方式的学生陷入窘境。久而久之, 一部分学生将对参与音乐体验的表达活动缺少兴趣, 丧失信心。在音乐欣赏活动设计中, 应注意为学生提供各种表达途径, 如配乐诗朗诵、古诗新唱等方式, 这其中包括语文表达, 并引导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 鼓励他们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音乐教师只有本着与学生合作, 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思想, 多方位地让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探究, 才能上出一堂别开生面的优质音乐欣赏课, 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智力,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 提高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欣赏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产生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 提高审美能力, 最终达到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四) 视觉艺术在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 教学设备与教学环境逐步在变化, 多媒体设备在音乐教学课堂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例如在欣赏《音乐与诗歌》这一课时, 播放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景、民俗等视频资料配上教材的音乐, 可以让学生首先在视觉上产生很深的印象, 从而对后面的乐曲欣赏提高兴趣。至于很多音乐的演出录像及跟音乐相关的电影片段的使用就不用我多说。

视觉艺术在课堂中的运用, 其实是与教材相关内容的搜集和使用。这些资料的来源, 我简单地总结为三方面: (1) 网络; (2) 学生在图书馆音像店获得, 学生的视角有别于我们的视角, 他们提供的好的资料可以为我们所用; (3) 教师查找资料, 整合所有资源而获得。这些资料都可以为音乐课堂添砖加瓦, 增添光彩。

(五) 课外资源的正确选择

流行音乐素材的选用, 是我们所处的时代影响的结果。无论我们多希望为学生呈现最高雅的音乐, 却仍然避免不了对流行音乐的入骨痴迷。音乐课本上大多内容都与她们距离实在太远, 所以音乐教材的拓展是必需的。传统将在创新中延续, 历史也要顺应时代的创造和发展, 比如现在有些流行歌曲是翻唱古诗词的, 有的旋律还是很美的, 是可以为我们所用的。

生活中的音乐素材的选用, 正是“艺术源于生活”一说的具体体现。新课程注重民族特色, 为此我们更应该灵活地处理教材。乡村婚丧音乐、母亲的催眠曲、建筑工地时有时无得某些节奏, 都是最初启迪我们心灵的美好音乐。

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瑰丽多姿、博大精深, 而我们的现代生活中充满异彩纷呈的音乐, 这些我们都应尽可能择优拿来充实我们的音乐课堂, 拓宽学生的思路, 那么上出有地区、民族特色的音乐课就不再是梦想。

音乐是多元的艺术, 音乐课也应该是多元化的。音乐教师只有不断学习, 不断思考, 敢于创新, 不断完善, 提高综合素质, 才能上好音乐课。

参考文献

[1]赵敏俐.20世纪汉代诗歌研究综述.

[2]张凯.音乐心理.

展开活动 篇8

由于受课本容量和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 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快餐式和应试化倾向, 在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学以致用、文化熏陶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这导致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有极强的功利性和短效性, 并且两极分化严重。而英语课外活动, 能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在游戏般的活动中, 逐渐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将课内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 并根据课外活动的需要不断拓展;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运用英语交流和了解西方文化的机会, 从而使学生的英语学习走出快餐式和应试化的阴影, 向交流性和文化性方面发展, 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开展英语课外活动的途径

1. 利用英语园地探讨疑难问题、增加学习趣味性。

英语学习中经常会遇到各种疑惑, 仅靠教师的课堂讲解和课内知识的运用, 很难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教师要善于开设不同形式的英语学习园地, 调动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课程资源, 全方位、多角度了解相关知识, 解决学习中的疑惑。比如, 利用教室的后黑板、走廊展板或者手抄报等形式, 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分析常见的错误, 辨析词语用法等。另外, 还可以适当刊登一些英语小故事、谜语、小幽默, 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这些课外活动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打破课堂学习和考试的窠臼, 实现创新学习。

2. 利用英语日记营造英语学习的良好氛围。

培养学生每天写英语日记的习惯, 将自己身边的趣闻乐事随时记录下来, 鼓励学生尽可能用口语化的语言。学生在自我展示、自我娱乐的过程中, 自由表达, 快乐学习。各学习小组每天共同评比出本小组优秀日记, 在全班展示, 继续由同学们评选出班级的优秀日记。让这些作者将自己的日记用特制的纸张摘抄出来, 在班级墙壁或者走廊上展示出来。既为别人提供学习、模仿的榜样, 也让作者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和自豪, 从而营造出英语学习的良好氛围。

3. 开展趣味性英语活动, 注重文化熏陶。

英语学习不能脱离语言运用的环境, 要注重中西方文化的区别, 注重从文化熏陶方面展开英语课外活动。让学生通过多方收集资料, 来对比中西文化的差异, 了解这些常识不仅能增加学习的乐趣, 还能起到文化熏陶、潜移默化的作用, 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规范化。

摘要:本文就展开英语课外活动的必要性和途径两方面进行论述, 重点论述了展开英语课外活动的三个途径。

展开活动 篇9

此次入围的20个项目主要集中在脆弱区生态环境保护、敏感动植物保护、公众环境服务平台建设及社区层次示范活动等类型,入围的20家环保组织在各自领域都具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充分体现了我国公益环保领域的发展水平。

作为入围项目之一,中国物资再生协会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分会秘书长于可利介绍了“全国重点城市高校电子产品绿色回收示范活动”的由来和发展。我国电子产品的报废数量快速增长,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产生量已经居世界前列,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具有较高的资源化价值,但如处理不当,可能造成严重的环境和社会危害。但目前公众针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绿色回收的意识不足,大量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由于缺乏合理的渠道和出路,并且担心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问题,大多都闲置在家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并产生了环境和安全隐患。

为了促进以高校为中心的社区内大量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有效回收、合理拆解,本项目将在北京、成都和广州等重点城市的高校举办电器电子产品回收活动,同时也为全国重点城市社区层次电器电子产品回收摸索更好的模式。

借美术活动为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 篇10

一、从幼儿的兴趣中,挖掘想象的素材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固然重要,但我们如何才能找准切入点,将幼儿带入想象的世界就更为重要。比如在户外活动中,幼儿自发玩起了踩影子的游戏,玩得不亦乐乎,这时就有幼儿提出还能利用阳光玩手影游戏,在手影游戏中孩子们用双手变成狼、大雁、兔子等动物,幼儿对影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思考,既然幼儿对影子产生这么大兴趣,我能不能借影子来让幼儿进行某些想象或创作。我试图将这一游戏进行延伸,便以不同形态的影子作为活动的内容,开展了美术活动《影子变变变》,旨在让幼儿在观察各种未知的、模糊的影子的基础上,借助影子的基本形态特点,辅以自己的想象尝试水粉添画的方法创作出美术作品。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随时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如幼儿平时热衷的游戏、讨论的话题、摆弄的材料等,都有可能是一次很好的能开发幼儿想象的美术活动素材。

二、在优良的环境中,激发幼儿想象

(一)营造宽松的环境,给予想象的空间。

在我的心目中,每个孩子都有一对想象的翅膀,这对翅膀远比我们成人的更加坚毅,更能高飞,只是有时候孩子们受到了太多的限制,使得想象力无法充分发挥。所以在美术活动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营造一种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幼儿想象的空间。

在美术活动《影子变变变》的示范想象添画环节,我分别出示了两张抽象的影子形态,重点让幼儿充分、大胆的进行想象:“像大雁、像蝴蝶、像老鼠……”同一个影子形态幼儿能想像出各种成人想不到的动物形象,同一个影子进行翻转,调整角度,又能激发幼儿不同的想象。在幼儿创作环节中,当个别幼儿无法对自己手中的影子进行想象时,我也没有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幼儿,而是换另一张影子形态让他继续想象,果然这样的方法效果比较好,也不会使幼儿产生挫败感。

(二)营造合作的环境,激起想像的火花。

在美术活动中,我们大多采用独立创作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幼儿往往只是独立思考,很少与他人进行交流,更谈不上思维碰撞。所以我在平时的绘画活动中,尽量为幼儿营造合作绘画的环境。比如在开展绘本阅读活动《花园里有什么》时,在阅读完绘本后,我开展了绘画活动《花园里的秘密》,要求幼儿以两两合作的形式画出花园里的秘密,其中有一组中的一名幼儿A在泥土下面画好了蚯蚓的隧道以及小蚂蚁的家,另一名幼儿B问:“你画的这个洞是谁的家呀?”幼儿A回答:“是蚂蚁的家!”幼儿B说:“哦!我想到一个好办法!”说着他拿起手中的笔将圆形的洞分成划分成四部分,一边画一边向幼儿A解说:“这是蚂蚁的卧室,有床、柜子、灯;这是蚂蚁的厨房,有锅、碗,还有煤气灶;这是蚂蚁的仓库;这是大客厅,有沙发!”幼儿A听了幼儿B 的叙述后,也进一步展开了奇思妙想:“那蚂蚁去哪里洗澡呀!算了去外面的池塘洗吧!”于是他在画纸的左上方画了一个圆圆的池塘,幼儿B又说:“池塘里有鱼和青蛙吧!”幼儿A表示赞同,于是两人分工画起了鱼和青蛙。

通过合作创作的形式,幼儿间的思维得到了积极的碰撞,能产生更炫丽的火花,使得幼儿的想象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三、在创作的指导中,引发幼儿的想象

在绘画《花园里的秘密》时,孩子们都会画许多花,甚至有些幼儿以大面积的花为主,画面看上去显得十分单调。于是我提问他们:“你们的花园里开了好多的花啊!对了,他们有没有脸啊?这么美的景色也让花儿欣赏欣赏啊!”于是他们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开始添画花儿的脸、眼睛、嘴巴等,还给花儿分了性别,然后给女花儿装饰上辫子、耳环、帽子等,给男花儿装饰上了短头发、领带、领结等。等他们添画完花,我又问:“花园里只有花吗?”孩子们马上回应:“不,还有蚂蚁、蝴蝶、蚱蜢……”通过类似这样启发性的提问,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使得幼儿画出了夸张、与众不同的画面……

在绘画中,我觉得不管画得好还是不好,首先要肯定幼儿敢于表现的精神,其次要肯定幼儿的想象部分,幼儿既然这么画肯定是有他的道理的,不能光凭借我们成人的眼光去评价。当幼儿的想法受到肯定后,他们的想象才能更为丰富、创新。所以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多提问、多肯定幼儿,引导他们将现实的物象任意夸张、错位、变形、组合,从而萌发每个幼儿的想象意识。幼儿的想象潜力是巨大的,他们独特的想法往往会感染成人。

四、在作品的展评中,强化幼儿的想象

我认为想象是不受任何限制,也可以打破现实物象中的真实限制,决不是现实的机械翻版,因此我不以“像不像”“对不对”作为评价幼儿作品的标准,否则下次孩子们的画就都会向“像”靠拢,从而丧失了想象力。我更多地是让幼儿相互欣赏、交流、发表看法,说说“你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画?你觉得自己的画好在哪里?”通过观察和比较,去发现别人的长处及自己的不足,并能从中习得一二,在以后的绘画中加以改进。教师应听取孩子们自己对作品的创作想法,给予每位幼儿展览作品的机会和权力,注意发现作品的独创性,从而维护和肯定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幼儿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其中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的部分,从中可以激发起幼儿另外的想象力。比如,美术活动《影子变变变》中,一位幼儿将添画成的猫眼睛画上了弯弯的睫毛,头上扎起了小辫儿,虽然这不符合现实,但这又何尝不可,我将幼儿的这一细节进行表扬,以此激发孩子们更广阔的想象力。

美术活动对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想象又赋予幼儿美术活动无限的创造空间,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够有所创新,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新鲜事物。孩子的世界是充满想象的世界,我理解、容纳孩子心目中的想象世界,肯定鼓励孩子们的异想天开。我们要尊重幼儿,保护幼儿的创意,保护幼儿个性的发展,让他们展开自由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的飞翔,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未来。

展开活动 篇11

1. 以文本拓宽教学内容,从“书本英语”走向“生活英语”。

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写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文本。新课程标准倡导跳出文本,但倡导跳出文本并不是不要文本,跳出文本首先是基于文本。它要求教师在传授英语知识和引导学生进行英语能力训练的过程中,以教材为框架,以学生面临的实际为内容,以教室为舞台,让学生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交流等)去构建对英语的理解。

笔者认为,联系实际,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进行情境教学,充分遵循现代学生的学习方式,特别是体验性的学习方式,它是现代学生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学习活动过程中,通过创设课堂情境来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生不仅要动脑思考,而且要动眼观察、动耳倾听、动口说话、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全身心地感悟学习和创造生活。另外,通过创设课堂情境来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学生取得直接经验,而直接经验是既容易理解又难忘的经验,它为新知识的输入提供了很好的空间。下面结合课本内容,简单说明学习内容的改造过程。

2. 关注学生学习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新课程标准倡导采用活动的途径,通过表演、唱歌、游戏、竞赛、猜谜和画画等中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初步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

调查结果表明:“以活动促语言发展”是英语教学活动的精髓,活动是完成英语语言教学任务的重要载体。心理学实践研究证明,在“活动”中学生的心态是开放的,主体是凸现的,个性是明显的,创新是勃发的。因此,教师应用“教学与生活统一”的观点重新审视当前的英语课堂教学,坚持把“动”引导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体验语言学习成功的愉悦。

(1)教师可以将所教的语言融入学生熟悉的旋律,让学生唱出来。如在学习一些表示动词性的单词时,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英文歌曲旋律进行学唱,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创编歌词并演唱。

(2)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让学生吟诵。这样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了有效记忆。这种教学活动方式一方面拉近了学生与英语学科的距离,增强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热情,另一方面又能够体现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3)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涉及某些社会现象的表现形态),组织学生开展激烈的辩论赛。这样的辩论对于学生的听力训练、口语表达、英语思维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推动作用。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大开思路,展开辩论,定能够提出许多充满智慧的观点和建议。

笔者认为,任何活动都应是为了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设计的,都要考虑到教学活动的目标,处理好教学形式与教学目标的关系,通过有效的语言活动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所学的语言知识技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并自信地参与语言活动,从而使其初学英语的好奇和对活动的喜好转化为持久的、稳定的学习兴趣。

3. 开放课程教学,创建真实的语言交流活动环境。

让学生走进英语有个绝好的办法,那就是体验角色,而体验角色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演一演”。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不仅将“演”作为中学阶段的教学目标与要求之一,而且也提倡将其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方式。笔者经过近两年的课堂表演实践探索认为:每节课前给学生五分钟用英语表演各式对话、课本剧或短剧,不仅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辅助手段,而且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的有效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语言交际为中心,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所学的知识,根据课文内容编排和表演短剧,并且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评价,以强化学习的效果。

说到表演的素材,只要我们平时用心,生活中能让学生进行自我发挥、角色表演的语言材料很多。只要我们用心,任何生活经历都可以成为表演的内容。成功的英语剧表演既要求“演员”尽力地演,也要求“观众”用心地看。只有这样,“演员”才能演得投入,“观众”才能观有所得,达到以表演促学习的效果。

4. 提倡自主型作业,让学生做课堂教学的主动延伸者和主动创新者。

所谓自主型作业,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智能特征,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参与作业内容的设计。作业可以自己留、互相留、教师留(征求学生的意见),课前自己质疑、自己设计学习思路,搜集与新课有关的信息材料等。这类作业重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和创新精神。从做作业的时间方面分析,可以考虑短期作业和长期专题性作业相结合;从作业承担者角度分析,可以考虑个人作业、小组合作作业和全班作业等不同的作业形式;从作业兴趣角度分析,可以考虑把传统的单一性作业方式和趣味性、多样化作业合在一起,采取趣味性、多样化的作业形式。

对同一篇课文,喜欢朗读的学生可以自己对精彩段落进行训练,他的自主型作业就是口头作业;喜欢绘画的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绘制简笔画;喜欢阅读的学生可以去图书馆或网上收集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向其他同学推荐等。这样,学生、教师双方都有新鲜感。看着丰富多彩的作业,教师的心里也会有说不出的激动,因为这些作业是学生们主动设计的,这里闪烁着他们智慧的火花。

上一篇:信息能力培训下一篇:过负荷保护论文